卷二十七 沔水一
【题解】
沔水即汉水,今称汉江,是长江的支流之一。《尚书·禹贡》说:“浮于潜,逾于沔。”所以汉水很早就被称为沔水。《汉书·地理志》说:“东汉水受氐道水,一名沔。”始知“沔”“汉”是同水异名。但《水经》只称沔水,不称汉水,《水经注》则“沔”“汉”共见。
沔水作为长江的支流,在《经》文中有明白的描述:“又南至江夏沙羡(yì)县北,南入于江。”郦道元在《注》文中引《禹贡》和《地说》,也指出汉水南至大别入江。但是《经》文和《注》文都没有因沔水入江而结束《沔水》这一篇,卷二十九的首句《经》文又说:“沔水与江合流,又东过彭蠡泽。”这样,长江从今武汉以下的一段,就都并入《沔水》篇中,一直写到“东入于海”为止。
《沔水》的第三部分,也就是长江从彭蠡泽(今鄱阳湖)向东这一段,《经》文和《注》文都有极大的错误。清初黄宗羲在他的《今水经序》中指出了这一篇的重要错误:“以曹娥江为浦阳江,以姚江为大江之奇分,苕水(太湖的支流)出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具区(今太湖)在馀姚县,沔水至馀姚入海,皆错误之大者。”《经》文的最后一句是:“(沔水)又东至会稽馀姚县,东入于海。”这就是黄宗羲所说的“以姚江为大江之奇分”“沔水至馀姚入海”两大错误的来由。其他几个错误,“以曹娥江为浦阳江”,“苕水出山阴县”,“具区在馀姚县”,则出于《水经注》。不过郦道元大概也知道这一篇中免不了许多错误,因为他根本没有到过这个地方。所以他在全篇的最后说:“但东南地卑,万流所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枝津交渠,世家分伙,故川旧渎,难以取悉,虽粗依县地,缉综所缠,亦未必一得其实也。”他的这一番话,倒是写出了江南这个水乡泽国的地理面貌。
沔水一
沔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中①,
沔水一名沮水。阚骃曰②:以其初出沮洳然③,故曰沮水也,县亦受名焉。导源南流④,泉街水注之⑤。水出河池县⑥,东南流入沮县,会于沔。沔水又东南迳沮水戍⑦,而东南流注汉,曰沮口⑧,所谓沔汉者也。《尚书》曰:嶓冢导漾⑨,东流为汉。《山海经》所谓汉出鲋嵎山也⑩。东北流得献水口⑪。庾仲雍云⑫:是水南至关城合西汉水⑬。汉水又东北合沮口,同为汉水之源也。故如淳曰⑭:此方人谓汉水为沔水。孔安国曰⑮:漾水东流为沔,盖与沔合也。至汉中为汉水⑯,是互相通称矣。
【注释】
①沔水:即今汉水。据《水经注》,北源出自今陕西留坝西,一名沮水者为沔水;西源出自今宁强北者为汉水。两水合流后通称沔水或汉水。又沔水入江后,今湖北武汉以下的长江,古代亦通称沔水,以至《水经》叙沔水下游直至入海。武都:即武都郡。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治所在武都县(今甘肃西和南仇池山东麓)。东汉移治下辨县(今成县西南三十里)。三国魏黄初中改置武都西部都尉,后入蜀。沮县:西汉置,属武都郡。治所在今陕西略阳东黑河东侧。县以沮水为名。东狼谷:指今陕西凤县东南和留坝西北紫柏山南坡,偏东的一条山前集水谷地,是为沮水上游黑河发源地的横向谷。
②阚骃(kàn yīn):字玄阴。敦煌(今甘肃敦煌)人。北凉至北魏地理学家、经学家。撰有《十三州志》。
③沮洳(jù rù):低湿之地。
④导源:发源。
⑤泉街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水道提纲》,浕水(即今陕西勉县西白马河)出西北山,东南流,与上沮水会,盖即此水。”
⑥河池县:西汉置,属武都郡。治所即今甘肃徽县西北银杏树乡。西晋后废。北魏改置广化县。
⑦沮水戍:在今陕西勉县西北沮水旁茶站镇。
⑧沮口:在今陕西勉县西。
⑨嶓冢(bō zhǒng):即今陕西宁强北之嶓冢山。导:发源。漾:漾水。即今汉水上源。
⑩鲋嵎山:又名广阳山。在今河南内黄南。
⑪献水口:《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注》文献水即下庾仲雍所称之水,郦意谓自汉出之口也。”
⑫庾仲雍:晋人。撰有《湘州记》《江记》《汉水记》。
⑬关城:即阳平关,今陕西宁强西北阳平关。西汉水:即今四川嘉陵江。一名漾水。
⑭如淳:冯翊(今陕西大荔)人。三国魏陈郡丞。注释过《汉书》。
⑮孔安国:字子国。鲁(今山东曲阜)人。西汉经学家。相传他曾得孔壁所藏古文《尚书》,开古文《尚书》学派。
⑯汉中:即汉中郡。战国秦置。治所在南郑县(今陕西汉中东)。因汉水而得名。西汉移治西城县(今陕西安康)。东汉复还旧治。东汉末为张鲁所据,改为汉宁郡。建安二十年(215)复改汉中郡。
【译文】
沔水一
沔水发源于武都郡沮县的东狼谷中,
沔水又名沮水。阚骃说:因为此水初发源处是一片湿漉漉的洼地,因而称为沮水,县也跟着叫沮县。发源后往南流,泉街水注入。泉街水发源于河池县,往东南流入沮县,与沔水汇合。沔水又往东南流经沮水戍,又往东南注入汉水,汇流处叫沮口,这就是所谓沔汉。《尚书》说:漾水发源于嶓冢山,东流称汉水。《山海经》说:汉水发源于鲋嵎山。往东北流在献水口与献水汇合。庾仲雍说:此水南流至关城与西汉水汇合。汉水又往东北流,到了沮口,这都是汉水的上源。因此如淳说:这一带地方的人称汉水为沔水。孔安国说:漾水东流称为沔水,是因为它与沔水汇合。流到汉中又称汉水,水名可互相通用。
沔水又东迳白马戍南①,浕水入焉②。水北发武都氐中③,南迳张鲁城东④。鲁,沛国张陵孙⑤。陵学道于蜀鹤鸣山⑥,传业衡⑦,衡传于鲁。鲁至,行宽惠,百姓亲附,供道之费,米限五斗,故世号五斗米道。初平中⑧,刘焉以鲁为督义司马⑨,住汉中,断绝谷道,用远城治,因即崤岭,周回五里⑩。东临浚谷⑪,杳然百寻;西北二面,连峰接崖,莫究其极;从南为盘道⑫,登陟二里有余⑬。浕水又南迳张鲁治东⑭,水西山上有张天师堂,于今民事之。庾仲雍谓山为白马塞⑮,堂为张鲁治。东对白马城⑯,一名阳平关。浕水南流入沔,谓之浕口⑰。其城西带浕水⑱,南面沔川,城侧二水之交,故亦曰浕口城矣。
【注释】
①白马戍:亦曰白马城。在今陕西勉县西武侯镇(老城)。
②浕水:即今陕西勉县西白马河。
③武都氐:武都氐族所居住之地。《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汉书》,武都(治所在今甘肃西和南仇池山东麓)地杂氐、羌,后杨氐徙居仇池,见《漾水》篇此即氐境也。”
④张鲁城:即关城。在今陕西宁强西北平阳关镇。张鲁,字公旗,一作公祺,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五斗米道创立者张陵之孙。东汉末五斗米道及汉中地区首领。
⑤沛国:东汉建武二十年(44)改沛郡置。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区)。张陵:东汉五斗米道创立者。
⑥鹤鸣山:亦作鹄鸣山。在今四川大邑西北鹤鸣乡境。
⑦衡:即张衡。张陵之子,张鲁之父。
⑧初平: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190—193)。
⑨刘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今湖北潜江)人。东汉末大臣,灵帝时领益州牧。
⑩“用远城治”几句:《水经注疏》杨守敬按:“《舆地纪胜》引此作建城治,即峭领,为城周五里。此远为建之误,崤为峭之误,又依上订,用当作鲁。”译文据改。
⑪浚谷:幽深的山谷。浚,幽深。
⑫盘道:盘绕的山路。
⑬登陟(zhì):攀登,登上。
⑭张鲁治:《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治在今沔县(今陕西勉县)西北。”
⑮白马塞:当在今陕西勉县。
⑯白马城:即前白马戍。
⑰浕口:浕水与沔水交汇处。当在今陕西勉县。
⑱带:缠绕,环绕。
【译文】
沔水又向东流经白马戍南面,浕水注入。浕水发源于北面的武都氐中,向南流经张鲁城东面。张鲁,是沛国张陵的孙子。张陵曾在蜀地鹤鸣山学道,把他的道术传给张衡,张衡又传给张鲁。张鲁到了这里,待人仁厚,四方百姓都来归附他,学道所供给的费用,以五斗米为限,所以称为五斗米道。初平年间,刘焉封张鲁为督义司马。张鲁深居汉中,切断了谷道,靠近峭岭修建城邑,周围五里。东边濒临深谷,谷深百寻;西北两面都是连绵的山峰和崖壁,无穷无尽地伸展向远方;往南是盘旋的山径,上登二里有余。浕水又往南流经张鲁治东面,浕水西边的山上有个张天师堂,至今百姓仍在信奉。庾仲雍称此山为白马塞,称此堂为张鲁治。东边面对白马城,又名阳平关。浕水往南流,注入沔水,汇流处叫浕口。此城西边环绕着浕水,南边面临沔川,城旁两水交汇,因而又称为浕口城。
沔水又东迳武侯垒南①,诸葛武侯所居也。南枕沔水②,水南有亮垒③,背山向水,中有小城,回隔难解④。
【注释】
①武侯垒:又称武侯镇。即今陕西勉县西武侯镇。武侯,即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被时人称为“卧龙”。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谥曰忠武侯。
②枕:靠近,接近。
③亮垒:在今陕西勉县西,与上文武侯垒隔汉水相对。
④回隔:回环阻隔。难解:似有讹字,未详待考。
【译文】
沔水又往东流经武侯垒南面,这是昔日诸葛武侯屯驻过的地方。南临沔水,南岸有诸葛亮昔日的营垒,背山面水,其中有个小城,有山川纡回阻隔……
沔水又东迳沔阳县故城南①,城,旧言汉祖在汉中②,萧何所筑也③。汉建安二十四年④,刘备并刘璋⑤,北定汉中,始立坛,即汉中王位于此⑥。其城南临汉水,北带通逵⑦,南面崩水三分之一,观其遗略⑧,厥状时传⑨。南对定军山⑩。曹公南征汉中⑪,张鲁降,乃命夏侯渊等守之⑫。刘备自阳平关南渡沔水,遂斩渊首,保有汉中。诸葛亮之死也,遗令葬于其山,因即地势,不起坟垄,惟深松茂柏,攒蔚川阜⑬,莫知墓茔所在。山东名高平⑭,是亮宿营处,有亮庙。亮薨⑮,百姓野祭。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共表云⑯:臣闻周人思召伯之德⑰,甘棠为之不伐⑱;越王怀范蠡之功⑲,铸金以存其像。亮德轨遐迩⑳,勋盖来世,王室之不坏,寔赖斯人(21),而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22),非所以存德念功(23),追述在昔者也(24)。今若尽顺民心,则黩而无典(25),建之京师,又逼宗庙(26),此圣怀所以惟疑也(27)。臣谓宜近其墓,立之沔阳,断其私祀,以崇正礼。始听立祀斯庙,盖所启置也(28)。锺士季征蜀(29),枉驾设祠(30)。茔东,即八阵图也(31),遗基略在,崩褫难识(32)。
【注释】
①沔阳县:西汉置,属汉中郡。治所在今陕西勉县东旧州铺。北魏属华阳郡。
②汉祖:西汉开国皇帝刘邦。
③萧何:沛(今江苏沛县)人。辅佐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为开国名相。
④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建安,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196—220)。
⑤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璋:字季玉。江夏竟陵(今湖北潜江)人。东汉末年割据军阀之一。迎刘备入益州,想借刘备之力抵抗曹操。不料刘备反手攻击刘璋,刘璋不得已投降,被迁往荆州公安(今湖北公安),后病逝于荆州。
⑥汉中王:刘备曾任汉中王。
⑦通逵:四通八达的道路。
⑧遗略:遗留下来城邑的大概。
⑨厥:其。代指城邑。状:动词,与……形状相同。
⑩定军山:在今陕西勉县南。
⑪曹公:即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建安中,假节钺,录尚书事。后破袁绍、袁术,自立为大将军,领冀州牧,进位丞相,加九锡,爵魏王。谥号武。魏文帝黄初初年,追尊武帝。
⑫夏侯渊:字妙才。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曹操部将。
⑬攒(cuán):聚集,丛生。川阜:水边山冈。
⑭高平:地名。当在今陕西勉县。
⑮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高官等的死。
⑯步兵校尉:汉武帝时所置八校尉之一,秩二千石,掌上林苑门屯兵。东汉沿置。习隆:三国蜀汉大臣。中书郎:即中书侍郎,典掌诏命。向充:三国蜀汉人。官至尚书,协赞大将军姜维。共表:共同上表。
⑰周人:周朝百姓。召(shào)伯:指召公奭(shì)。周朝初年的贤人。周武王灭商纣王,封召公于北燕。
⑱甘棠为之不伐: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听政其下。侯伯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思召公之政,怀甘棠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即《诗经·召南·甘棠》。
⑲越王:勾践。春秋末越国国君。其父允常曾为吴王阖庐所败,勾践遂战败阖庐而雪其辱。阖庐子夫差为报父仇,大败勾践,使其退保会稽山。勾践受困,用范蠡、文种计向吴国求和,身为夫差前马。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乘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之际,发兵攻灭吴国。后又北渡淮水,在徐州大会诸侯,称作霸主。范蠡(lǐ):字少伯。春秋末越国大夫。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范蠡与文种辅佐勾践,恢复国力,灭掉吴国。后功成身退。
⑳轨:垂范。遐迩:远近。
(21)寔(shí):的确,实在。
(22)戎夷:古民族名。泛指少数民族。野祀:野外祭祀。
(23)存德念功:思念功劳和德行。存、念,思念,纪念。
(24)在昔:往昔,从前。
(25)黩(dú):轻慢不庄重。典:法则,规则。
(26)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堂。
(27)圣怀:皇上。疑:犹豫不决。
(28)启置:禀告而建置。
(29)锺士季:即锺会,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三国魏文人、玄学家。
(30)枉驾:屈驾。称人来访或走访的敬辞。
(31)八阵图:古代军队作战时的一种战斗队形及兵力部署。相传三国时诸葛亮曾推演兵法,聚石布成八阵图。据载,遗迹有三,《水经注·沔水》说在今陕西勉县。
(32)崩褫(chǐ):崩塌脱落。褫,脱落。
【译文】
沔水又往东流经沔阳县老城南面,按老的说法,这座城是汉高祖在汉中时萧何修筑的。汉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兼并了刘璋,北定汉中,开始设立祭坛,在此登上汉中王之位。此城南面靠近汉水,北面是通衢大道,南面靠水岸一边,至今已崩塌了三分之一。就从这留下来的部分来看,此城当时的风貌大体上还看得出来。此城南面正对定军山。曹操南征汉中时,张鲁投降,于是命令夏侯渊守城。刘备从阳平关向南渡过沔水,杀了夏侯渊,占有了汉中。诸葛亮死后,遗嘱把他葬在定军山上,安葬时依山形地势,而不高筑坟垄,现在那里唯有一片蓊翳的松柏,一丛丛的浓荫布满山野,而他的坟墓却不知究竟在何处。山的东面叫高平,是当年诸葛亮宿营的地点,建有诸葛亮庙。诸葛亮死后,百姓在野外致祭。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共同上表说:我们听说周朝人思念召伯的恩德,就不砍伐那棵他曾在下面决狱听政过的甘棠树;越王为了纪念范蠡的功绩,铸了一尊金像纪念他。诸葛亮的德行可以作为天下的典范,功勋空前绝后,今天王室之所以能不衰败下去,靠的全是他。而今让百姓在街巷里祭奠,戎夷在野外祭祀,这不是纪念他的德行和功勋,追诉从前的办法。今天若要完全顺从民心,那么就会流于淫滥而违反典章制度;如将祠庙建于京城,又势必侵逼宗庙,这正是圣上心里犹疑不定的原因。我们以为最好是在墓地近旁,就在沔阳立祠,这样就可以断绝民间的私祭,尊重正规的礼仪。这座祠庙就是在习隆、向充启奏后修建的。锺士季征伐蜀国时,曾亲自来此祭祀。坟地东面,就是诸葛亮摆八阵图的地方,遗址还在,但崩塌荒废,很难辨认了。
沔水又东迳西乐城北①。城在山上,周三十里,甚险固。城侧有谷,谓之容裘谷②,道通益州③。山多群獠④,诸葛亮筑以防遏。梁州刺史杨亮⑤,以即险之固⑥,保而居之⑦,为苻坚所败⑧。后刺史姜守、潘猛⑨,亦相仍守此城。城东,容裘溪水注之⑩,俗谓之洛水也。水南导巴岭山⑪,东北流。水左有故城,凭山即险,四面阻绝,昔先主遣黄忠据之⑫,以拒曹公。溪水又北迳西乐城东,而北流注于汉。
【注释】
①西乐城:在今陕西勉县西南。
②容裘谷:是汉中西通勉县到四川之古道。
③益州:西汉元封五年(前106)置,为十三州刺史部之一。王莽改为庸部。公孙述改为司隶校尉。东汉复为益州。治所在雒县(今四川广汉北)。后治所屡有迁移。
④群獠:各类少数民族。獠,魏、晋后的古代史籍对分布于今川、陕、黔、滇、桂、湘、粤等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泛称。
⑤梁州:三国魏景元四年(263)分益州置。治所在沔阳县(今陕西勉县东旧州铺)。西晋移治南郑县(今陕西汉中)。其后治所屡有迁移。南朝宋元嘉年间还治南郑县。杨亮: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先归姚襄,襄待以客礼。后奔桓温。官辅国将军、雍州刺史、梁州刺史等。
⑥即险之固:依据险峻之处,非常坚固。
⑦保:依恃,依凭。
⑧苻坚:字永固。氐族人。十六国前秦君主。
⑨刺史姜守、潘猛:苻坚的部将。具体不详。
⑩容裘溪水:即今陕西勉县东南养家河。北入汉水。
⑪巴岭山:又名大巴山、巴山。在今陕西汉中南郑区南。
⑫黄忠:字汉升。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末刘备部将。
【译文】
沔水又往东流经西乐城北面。城在山上,周围三十里,十分险要坚固。城侧有个山谷,叫容裘谷,有道路通益州。山上有很多獠人居住着,诸葛亮修筑此城以防他们骚扰。梁州刺史杨亮,凭借这天险和坚固的城防,想要守城安居,却被苻坚攻破。后任刺史姜守、潘猛也相继守卫此城。城的东面,容裘溪水注入沔水,俗称洛水。这条水发源于南方的巴岭山,向东北流。水的左面有一座老城,利用山势险处而建,四面阻绝,昔日先主派遣黄忠据守于此,以抗拒曹公。溪水又向北流经西乐城东面,向北注入汉水。
汉水又左得度口①。水出阳平北山②,水有二源:一曰清检,出佳鳠③;一曰浊检,出好鲋④。常以二月、八月取之,美珍常味。度水南迳阳平县故城东⑤,又南迳沔阳县故城东,西南流注于汉水。
【注释】
①度口:度水注入汉水处。在今陕西勉县东。度水,又名铎水。即今陕西勉县东旧州河。
②阳平北山:当在今陕西勉县。
③鳠(hù):鱼名。
④鲋(fù):古代指鲫鱼。
⑤阳平县:《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阳平县不见他书,未详何代置,当在今沔县(今陕西勉县)东北。”
【译文】
汉水左边在度口与度水汇合。度水发源于阳平北山,有两个源头:一条叫清检,出产鲜美的鳠鱼;另一条叫浊检,出产顶呱呱的鲫鱼。通常在二月、八月钓捕,能尝到这些水产的美味。度水往西南流经阳平县老城东面,又往南流经沔阳县老城东面,然后往西南流,注入汉水。
汉水又东,右会温泉水口①。水发山北平地,方数十步,泉源沸涌,冬夏汤汤②,望之则白气浩然③,言能瘥百病云④。洗浴者皆有硫黄气,赴集者常有百数。池水通注汉水。
【注释】
①温泉水口:《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口在今沔县东。”
②汤(shāng)汤:水流盛大貌。
③浩然:壮阔貌。
④瘥(chài):使病愈。
【译文】
汉水继续东流,右边在温泉水口与温泉水汇合。此水发源于山北的平地,方圆数十步,泉源腾涌如沸,冬夏都是滔滔滚滚,看上去一片水汽弥漫,据说能治百病。人们沐浴后,身上都留有硫黄气味,赶去沐浴的常有上百人。池水流注入汉水。
汉水又东,黄沙水左注之①。水北出远山,山谷邃险,人迹罕交。溪曰五丈溪,水侧有黄沙屯②,诸葛亮所开也。其水南注汉水。南有女郎山③,山下有女郎冢,远望山坟,嵬嵬状高,及即其所,裁有坟形④。山上直路下出,不生草木,世人谓之女郎道。下有女郎庙及捣衣石,言张鲁女也⑤。有小水北流入汉,谓之女郎水⑥。
【注释】
①黄沙水:在今陕西勉县东。
②黄沙屯:即今陕西勉县东黄沙镇。
③女郎山:在今陕西勉县东南。
④裁:仅仅,表示程度小。
⑤张鲁女:《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又《寰宇记》龙蹊引《道家杂记》:张鲁女尝浣于山下,有雾蒙身,遂孕,后耻之,投汉水而死。鲁因葬女于龙冈山顶,后有龙子,数来游母墓,遂成蹊径。”
⑥女郎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水在今褒城县(今陕西汉中西北打钟寺)西南。”
【译文】
汉水又往东流,黄沙水从左边注入。此水发源于北方的远山,那里山谷深幽险阻,人迹罕至。有溪叫五丈溪,水边有个黄沙屯,是诸葛亮所开。溪水南流注入汉水。汉水南面有座女郎山,山上有座女郎墓,远远望那山坟,只见巍峨高起的样子,走近那地方,才显出坟墓的形状。山上有一条直路通往山下,不长草木,民间称之为女郎道。山下有女郎庙和捣衣石,据说这位女郎就是张鲁的女儿。有一条小溪涧往北流入汉水,叫女郎水。
汉水又东合褒水①。水西北出衙岭山②,东南迳大石门③,历故栈道下谷④,俗谓千梁无柱也⑤。诸葛亮《与兄瑾书》云⑥:前赵子龙退军⑦,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百余里⑧,其阁梁一头入山腹⑨,其一头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强也。又云:顷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桥阁悉坏⑩,时赵子龙与邓伯苗⑪,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缘崖与伯苗相闻而已。后诸葛亮死于五丈原⑫,魏延先退而焚之⑬,谓是道也。自后按旧修路者,悉无复水中柱,迳涉者浮梁振动,无不摇心眩目也。褒水又东南迳三交城⑭,城在三水之会故也。一水北出长安⑮,一水西北出仇池⑯,一水东北出太白山⑰,是城之所以取名矣。褒水又东南得丙水口。水上承丙穴⑱,穴出嘉鱼⑲,常以三月出,十月入地。穴口广五六尺,去平地七八尺,有泉悬注,鱼自穴下透入水⑳。穴口向丙(21),故曰丙穴,下注褒水。故左思称嘉鱼出于丙穴(22),良木攒于褒谷矣(23)。褒水又东南历小石门(24),门穿山通道,六丈有余。刻石言:汉明帝永平中(25),司隶校尉犍为杨厥之所开(26)。逮桓帝建和二年(27),汉中太守同郡王升(28),嘉厥开凿之功,琢石颂德,以为石牛道(29)。来敏《本蜀论》云(30):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31),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32)。秦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33),因曰石牛道。厥盖因而广之矣。《蜀都赋》曰(34):阻以石门。其斯之谓也。门在汉中之西,褒中之北(35)。褒水又东南历褒口(36),即褒谷之南口也。北口曰斜(37),所谓北出褒斜。褒水又南迳褒县故城东(38),褒中县也,本褒国矣(39)。汉昭帝元凤六年置(40)。褒水又南流入于汉。
【注释】
①褒水:源出秦岭,西南流经留坝,至勉县东、汉中西入汉水。
②衙岭山:在今陕西眉县西南三十里。
③大石门:《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方舆纪要》大石门即斜谷口。”斜谷口在陕西眉县西南。
④栈(zhàn)道:在悬崖绝壁上凿孔支架木桩,铺上木板而成的窄路。此处栈道为褒斜(yé)道。下谷:下面的深谷。
⑤千梁无柱:只有木梁而没有柱子。
⑥瑾:即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兄长。效力孙吴。
⑦赵子龙:即赵云。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三国蜀汉大将军。
⑧赤崖:在今陕西留坝东北。阁道:栈道。
⑨阁梁:栈道的木梁。山腹:山体内部。
⑩桥阁:栈道,阁道。
⑪邓伯苗:即邓芝。义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三国时蜀汉将领。
⑫五丈原:在今陕西岐山县南渭河南,东与眉县接界。诸葛亮病逝于此。
⑬魏延:字文长。三国蜀汉大将。
⑭三交城:在今陕西汉中东北。以城在三水之会,故名。
⑮长安:《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句有讹文,长安去此甚远,水不得出其地,且在太白山之东,下云一水东北出太白山,此亦不得云北出长安,以地望求之,或是北出陈仓乎?”
⑯仇池:《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后魏有仇池郡,见《漾水》篇,去此颇远。杨氐居仇池亦见《漾水》篇。《注》言此水出仇池,盖谓出氐境也。今水曰武关河,一名石沟河,在褒城县北百四十里。”
⑰太白山:即陕西秦岭(南山)主峰。在今太白县东南。
⑱丙穴:大丙山之穴,山在今陕西略阳东南。
⑲嘉鱼:好鱼。
⑳透:跳,跳跃。
(21)向丙:向着南方。丙,古代以十干配五方,丙为南方之位,因以指南方。
(22)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文学家。他的《三都赋》精心构思十年乃成,名重一时,曾使“洛阳为之纸贵”。
(23)攒:丛聚,聚合。褒谷:亦称南谷。在今陕西汉中西北。
(24)小石门:《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褒城县(今陕西汉中西北打钟寺)北。”
(25)永平:东汉明帝刘庄的年号(58—75)。
(26)司隶校尉:汉武帝征和四年(前89)置,掌持节率中都官徒以捕巫蛊、督京师奸猾。东汉廷议朝贺时,与御史中丞、尚书令并称“三独坐”,权势显赫,实兼中央监察与地方行政诸任于一身。魏晋沿置。东晋罢除。犍(qián)为:即犍为郡。西汉建元六年(前135)分广汉郡南部及夜郎国地置,属益州。治所在鄨县(今贵州遵义西)。杨厥:《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洪适曰,《华阳国志》杨君名奂。又曰,《故司录校尉楗为杨君颂》,隶额在兴元,威宗建和二年,汉中太守王升立碑,云,司隶校尉杨君,厥字孟文。《水经》及欧、赵皆谓之杨厥碑。蜀中晚出《杨淮碑》云,司隶校尉杨君讳淮,字伯邳,大司隶孟文之玄孙也。始知两碑皆以厥为语助,此乃后政颂其勋德,故尊而字之,不称其名。《汉隶字原》引《墨宝》云:在褒城县北五里磨崖。今存。”
(27)建和二年:148年。建和,东汉桓帝刘志的年号(147—149)。
(28)同郡:这里指与杨厥为同郡人,即犍为郡。王升:犍为人,官汉中太守。其余不详。
(29)石牛道:古道路名。又名金牛道。古代汉中盆地和巴蜀的主要交通路线。自今陕西勉县西南行,越七盘岭入四川境,经朝天驿、广元,而至剑阁。
(30)来敏:字敬达。义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来歙之后。三国时蜀汉官吏。《本蜀论》:来敏撰。具体不详。
(31)秦惠王:名驷。战国时秦国国君。在位时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32)五丁:传说中的五个大力士。
(33)张仪:战国时魏国人。纵横家。游说入秦,首创连横。惠王以为相,封武信君。曾去秦相魏,引韩、魏事秦,共制齐、楚。遭公孙衍合纵势力排斥,复返秦国。秦昭襄王时,齐、楚合纵,于是张仪至楚,阴纵反间,破坏齐、楚同盟,以便秦各个击破。司马错:秦惠王臣子。寻路:沿路。
(34)《蜀都赋》:西晋左思作《三都赋》之一。由假想人物西蜀公子称颂三国时蜀都成都(今四川成都)形势、物产及宫室等。
(35)褒中:即褒中县。西汉置,属汉中郡。治所在今陕西勉县东褒城镇东。东汉末移治今陕西汉中西北打钟寺。
(36)褒口:即褒谷之南口。亦称南谷。在今陕西汉中西北。
(37)斜:即斜谷。在今陕西眉县。褒斜道贯通秦岭山脉,南端在汉中褒谷,北端在眉县斜谷。自战国起即凿石架木,断续修起栈道,后经历代修凿,方告开通。古道北端名“大石门”,南端名“小石门”。
(38)褒县:即褒中县。
(39)褒国:西周国名。在今陕西勉县东褒城镇。
(39)元凤六年:前75年。元凤,西汉昭帝刘弗陵的年号(前80—前75)。
【译文】
汉水又往东流,汇合了褒水。褒水发源于西北面的衙岭山,往东南流经大石门,流过旧时的栈道下谷,俗称千梁无柱。诸葛亮《与兄瑾书》说:先前赵子龙退兵时,烧坏了赤崖以北沿着山谷周围的阁道百余里,阁梁一头通入山中,另一头在水中立柱。现在山水大而急,已无法立柱,困难已到了极点,不能勉强了。又说:近时山洪暴发,赤崖以南的阁道全都冲毁了,当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个在赤崖驻防屯田,一个驻于赤崖口,双方只能沿崖互相呼叫,还能听到而已。后来诸葛亮死于五丈原,魏延首先撤退,焚了栈道,就指的是这条栈道。自此以后,那些按照旧道修路的人,都不再在水中立柱了。过往行人在摇摇晃晃的浮桥上经过,无不提心吊胆,头晕目眩。褒水又向东南流经三交城,因为此城坐落在三条水的汇合处,所以得名。这三条水,一条发源于北方的长安,一条发源于西北方的仇池,一条发源于东北方的太白山。城名就是因此而来的。褒水又向东南流,在丙水口与丙水汇合。丙水上源承接丙穴,穴中出产嘉鱼,通常在三月出穴,十月入穴。穴口宽五六尺,离平地七八尺,有一条泉水从上而下注入,鱼从穴下钻进来,游入这条水中。穴口向南,丙属南,因而叫丙穴,穴水向下注入褒水。所以左思说:嘉鱼出于丙穴,良木集于褒谷。褒水又往东南流经小石门,石门凿山开出通路,长六丈有余。门口刻着:汉明帝永平年间,司隶校尉犍为杨厥所开。到了桓帝建和二年,杨厥的同郡老乡、汉中太守王升为了表彰他开凿通道之功,刻石颂扬他的功绩,这条路就是石牛道。来敏《本蜀论》说:秦惠王想攻打蜀国,但不知路怎么走,于是做了五头石牛,把黄金放在尾巴下,扬言说石牛能拉出金子。蜀王命令五位壮士将石牛拖到蜀国,形成一条道。秦国派遣张仪、司马错循路尾随灭了蜀国,因而把这条路称石牛道。这条路大概就是把石牛道拓宽而成的。《蜀都赋》说:为石门所阻。就指的是这地方。石门在汉中之西,褒中之北。褒水又往东南流经褒口,就是褒谷南面的山口。北面的山口叫斜谷,所谓北出褒斜,就指的是这地方。褒水又往南流经褒县老城东面,就是褒中县,过去原是褒国。褒中县于汉昭帝元凤六年设置。褒水又往南流,注入汉水。
汉水又东迳万石城下①,城在高原上,原高十余丈,四面临平,形若覆瓮。水南遏水为阻,西北并带汉水。其城宿是流杂聚居②,故世亦谓之流杂城。
【注释】
①万石城:在今陕西汉中南郑区西北。
②宿:平时,一向。流杂:从外地迁来的混杂人等。
【译文】
汉水又往东流经万石城下,城在高原上,高原高十余丈,四周邻接平原,形状好像倒置的瓮。南面有水阻隔,西北两边都濒临汉水。此城向来是流民杂户所居的地方,因此人们又称为流杂城。
汉水又东迳汉庙堆下①,昔汉女所游②。侧水为钓台,后人立庙于台上,世人睹其颓基崇广,因谓之汉庙堆。传呼乖实③,又名之为汉武堆,非也。
【注释】
①汉庙堆:在今陕西汉中南郑区西南。
②汉女:传说中的汉水女神。最早出现在《诗经·周南·汉广》中:“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游女,黄典诚《诗经通译新诠》注释:“出游水面的仙女。”
③传呼:谓口语相传。乖实:失实,与实际情况相背离。
【译文】
汉水又往东流经汉庙堆下,是过去汉女游过的地方。水旁有个钓台,后人在台上建庙,人们见那倒塌的庙基又高又大,就称它为汉庙堆。以后因讹传,又叫汉武堆,其实是错误的。
东过南郑县南①,
县,故褒之附庸也。周显王之世②,蜀有褒汉之地,至六国,楚人兼之。怀王衰弱③,秦略取焉。周赧王二年④,秦惠王置汉中郡,因水名也。《耆旧传》云⑤: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⑥。桓公死于犬戎⑦,其民南奔,故以南郑为称。即汉中郡治也。汉高祖入秦,项羽封为汉王。萧何曰:天汉,美名也。遂都南郑。大城周四十二里⑧,城内有小城⑨,南凭津流,北结环雉⑩,金墉漆井⑪,皆汉所修筑。地沃川险,魏武方之鸡肋⑫。曰:释骐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求?遂留杜子绪镇南郑而还⑬。晋咸康中⑭,梁州刺史司马勋断小城东面三分之一⑮,以为梁州汉中郡南郑县治也。自宋、齐、魏,咸相仍焉⑯。水南即汉阴城也⑰,相承言吕后所居也⑱。
【注释】
①南郑县:战国秦置,为汉中郡治。治所在今陕西汉中东二里。
②周显王:姓姬,名扁。东周君主。周烈王之弟。
③怀王:芈姓,熊氏,名熊槐,战国时楚国国君。楚威王之子。
④周赧王二年:前313年。
⑤《耆旧传》:书名。一说为晋王嘉撰。
⑥郑桓公:名友。西周末郑国国君。周厉王少子,宣王庶弟。初封于郑。周幽王时任司徒。幽王失德,诸侯多叛,桓公迁其民于河、洛之间。后死于犬戎之乱。
⑦犬戎:古族名。戎人的一支,即畎戎,又称犬夷。殷周时,游牧于泾、渭流域(今陕西彬州、岐山一带)。
⑧大城:外城。
⑨小城:大城所属的小城。
⑩环雉:环绕的雉堞。雉,雉堞,城上的矮墙。
⑪金墉:犹金城。坚固的城墙。漆井:有漆栏的水井。
⑫魏武:曹操。方:打比方。
⑬“曰”几句:这里指,有杜子绪这样的俊才却不知道任用,还要到哪里去匆匆忙忙地寻找呢?语见《三国志·魏书·杜袭传》:“太祖东还,当选留府长史,镇守长安,主者所选多不当,太祖令曰:‘释骐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索?’遂以袭为留府长史,驻关中。”释,释放,搁置。骐骥(qí jì),骏马。皇皇,惶恐貌,彷徨不安貌。皇,通“惶”。杜子绪,即杜袭,字子绪。颍川定陵(今河南舞阳)人。三国时魏官员。
⑭咸康:东晋成帝司马衍的年号(335—342)。
⑮司马勋:字伟长。晋宗室。
⑯宋:即刘裕建立的南朝宋(420—479)。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被萧齐所灭。齐:即萧道成建立的南朝齐(479—502)。建都建康。后为南朝梁所灭。魏:指鲜卑人拓跋珪所建的北魏(386—534),先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后迁都洛阳。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相仍:相互继承。
⑰汉阴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地形志》汉中郡有汉阴县,盖即置于此城。在今南郑县(今陕西汉中南郑区)南。”
⑱吕后:名雉,字娥姁。西汉高祖皇后。生惠帝和鲁元公主。惠帝崩,太子立为皇帝,年幼,太后临朝称制,史称高皇后。
【译文】
沔水往东流过南郑县南,
南郑县是从前褒国的附庸。周显王时,蜀国据有褒汉之地,到六国时,楚国兼并了褒汉。楚怀王时国力衰弱,褒就被秦夺取了。周赧王二年,秦惠王在此设置汉中郡,是根据汉水来命名的。《耆旧传》记载:南郑这名称,始于郑桓公。桓公被犬戎所杀,他的百姓向南逃奔,因此称为南郑。南郑也是汉中郡的治所。汉高祖后入秦,项羽封他为汉王。萧何说:天汉,是美好的名称。于是就建都于南郑。南郑大城周围四十二里,城内有个小城,南面临水,北面围筑城墙雉堞,坚固的城墙和深井,都是汉时修建的。汉中土地肥沃,江流险恶,魏武把它比作鸡肋。他说:抛下了良马不去骑,还匆匆忙忙去另找什么呢?于是留下杜子绪镇守南郑,自己就回去了。晋咸康年间,梁州刺史司马勋把小城东面三分之一隔断,作为梁州汉中郡南郑县的治所。宋、齐、魏都照此相承下来。汉水南面就是汉阴城,相传吕后居住在这里。
有廉水出巴岭山①,北流迳廉川②,故水得其名矣。廉水又北注汉水。
【注释】
①廉水:即今陕西汉中南郑区西南汉江支流濂水。
②廉川:当在今陕西汉中一带。
【译文】
有一条廉水,发源于巴岭山,往北流经廉川,所以就得了廉水之名。廉水又往北注入汉水。
汉水右合池水①。水出旱山②,山下有祠,列石十二,不辨其由,盖社主之流③,百姓四时祈祷焉。俗谓之獠子水④,夹溉诸田,散流左注汉水。
【注释】
①池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水曰老渚河,出南郑县南笼盖山。”
②旱山:在今陕西汉中南郑区南。
③社主:土地神。
④獠子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地多群獠,故俗以獠子名水。……今称老渚河,则传呼实失矣。”
【译文】
汉水在右面汇合了池水。池水发源于旱山,山下有祠,罗列着十二座石雕,也不知道它们的来历,大概是社神之类,老百姓四时都到这里来祈祷。池水俗称獠子水,灌溉着两岸田地,下游散流从左面注入汉水。
汉水又东得长柳渡①。长柳,村名也。汉太尉李固墓②,碑铭尚存,文字剥落,不可复识。
【注释】
①长柳渡:即今陕西城固西柳林镇。
②太尉:官名。秦置,为最高军事长官,与掌政务、监察的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三公。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李固墓:《水经注疏》杨守敬按:“《舆地碑记目》,墓在城固县(今陕西城固)西三十里。”李固,字子坚。汉中南郑(今陕西汉中南郑区)人。东汉大臣。
【译文】
汉水又往东流经长柳渡。长柳是村名。这里有汉朝太尉李固墓,碑铭还在,但文字剥落,不能辨认了。
汉水又东迳胡城南①。义熙十五年②,城上有密云细雨,五色昭彰。人相与谓之庆云,休符当出③,晓而云霁④,乃觉城崩,半许沦水⑤,出铜钟十二枚,刺史索邈奉送洛阳⑥,归之宋公府。南对扁鹊城⑦,当是越人旧所迳涉⑧,故邑流其名耳。
【注释】
①胡城:在今陕西城固西。
②义熙十五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十五年当作十三年无疑。”译文从之。义熙,东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年号(405—418)。
③休符:吉祥的征兆。
④云霁:云散天开。
⑤半许:一半多。
⑥索邈:敦煌(今甘肃敦煌)人。东晋义熙中为梁州刺史。
⑦扁鹊城:在今陕西城固西南四十里。
⑧越人:战国时名医扁鹊名。
【译文】
汉水又往东流经胡城南。义熙十三年,胡城上空布满密云,细雨绵绵,现出明亮耀眼的五彩灵光。人们相互谈论,说这是祥云,是吉兆,天明云散以后,只觉城崩地陷,半个城已沉没在水中了。崩陷处出现铜钟十二口,刺史索邈将钟送到洛阳,为宋公府所有。胡城南与扁鹊城相望。扁鹊从前一定来过这里,所以这座城就以他的名字流传下来了。
汉水出于二城之间,右会磐余水①。水出南山巴岭上,泉流两分,飞清派注②,南入蜀水③,北注汉津④,谓之磐余口⑤。庾仲雍曰:磐余去胡城二十里。
【注释】
①磐余水:即今陕西城固西南南沙河。
②飞清:指瀑布。
③南入蜀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磐余水与宕渠水同出巴岭,南北分流。……所云南入蜀水者,宕渠水。”
④汉津:汉水。
⑤磐余口:在今陕西城固西南。
【译文】
汉水从两城之间流出,在右面汇合了磐余水。磐余水发源于南山巴岭上,分作两条,形成瀑布派注,向南的一条注入蜀水,向北的一条流注汉水,汇流处叫磐余口。庾仲雍说:磐余距胡城二十里。
汉水又左会文水①。水,即门水也,出胡城北山石穴中。长老云:杜阳有仙人宫②,石穴,宫之前门。故号其川为门川,水为门水。东南流迳胡城北,三城奇对③,隔谷罗布,深沟固垒,高台相距。门水右注汉水,谓之高桥溪口④。
【注释】
①文水:即今陕西城固西北文川水。
②杜阳:即杜阳山。在今陕西凤翔东北二十五里。
③奇对:异对。这里指三城两两都不在同一方向上,成相异的方式对峙着。
④高桥溪口:当在今陕西城固一带。
【译文】
汉水又在左面汇合了文水。文水就是门水,发源于胡城北山的石洞中。老人说:杜阳有仙人宫,石洞是宫的前门。所以称那里的平川为门川,流水为门水。门水往东南流经胡城北面,那一带有三座城隔着山谷分布着,都有很深的护城河和坚固的城墙,高台相望,形成鼎立之势。门水向右注入汉水,汇流处称高桥溪口。
汉水又东,黑水注之①。水出北山,南流入汉。庾仲雍曰:黑水去高桥三十里。诸葛亮《笺》云:朝发南郑,暮宿黑水,四五十里。指谓是水也。道则百里也。
【注释】
①黑水:即今陕西汉中西北褒河。
【译文】
汉水又往东流,黑水注入。黑水发源于北山,南流注入汉水。庾仲雍说:黑水离高桥三十里。诸葛亮《笺》说:早晨从南郑出发,晚上到黑水投宿,水路约四五十里。指的就是这条水。陆路则有百里。
又东过成固县南①,又东过魏兴安阳县南②,涔水出自旱山③,北注之。
常璩《华阳国志》曰④:蜀以成固为乐城县也⑤。安阳县故隶汉中,魏分汉中立魏兴郡⑥,安阳隶焉。涔水出西南而东北入汉。左谷水出西北,即壻水也⑦。北发听山⑧,山下有穴水,穴水东南流历平川中,谓之壻乡⑨,水曰壻水。川有唐公祠⑩,唐君字公房,成固人也,学道得仙,入云台山⑪,合丹服之⑫,白日升天。鸡鸣天上,狗吠云中,惟以鼠恶,留之。鼠乃感激⑬,以月晦日⑭,吐肠胃更生,故时人谓之唐鼠也。公房升仙之日,婿行未还,不获同阶云路,约以此川为居,言无繁霜蛟虎之患⑮。其俗以为信然,因号为壻乡,故水亦即名焉。百姓为之立庙于其处也,刊石立碑,表述灵异。壻水南历壻乡溪,出山东南流,迳通关势南⑯。山高百余丈,上有匈奴城⑰,方五里,浚堑三重⑱。高祖北定三秦⑲,萧何守汉中,欲修北道通关中⑳,故名为通关势。壻水又东迳七女冢(21),冢夹水(22),罗布如七星(23)。高十余丈,周回数亩。元嘉六年(24),大水破坟,坟崩,出铜不可称计。得一砖,刻云:项氏伯无子(25),七女造墎(26)。世人疑是项伯冢。水北有七女池(27),池东有明月池(28),状如偃月(29),皆相通注,谓之张良渠(30),盖良所开也。壻水迳樊哙台南(31),台高五六丈,上容百许人。又东南迳大成固北(32),城乘高势,北临壻水。水北有韩信台(33),高十余丈,上容百许人,相传高祖斋七日,置坛设九宾礼(34),以礼拜信也。壻水东回南转,又迳其城东,而南入汉水,谓之三水口也(35)。
【注释】
①成固县:战国秦置,属汉中郡。治所在今陕西城固东八里湑水河西岸。三国蜀汉改乐城县。
②魏兴:即魏兴郡。三国魏改西城郡置,属荆州。治所在西城县(今陕西安康西北四里汉水北岸)。安阳县:西汉置,属汉中郡。治所在今陕西洋县北。三国魏属魏兴郡。治所在今陕西石泉县东南池河入汉水口之北。
③涔水:在今陕西汉中南郑区南。
④常璩(qú):字道将。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州)人。东晋史学家、散文家。《华阳国志》:又名《华阳国记》。全书共十二卷。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347),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历史、地理、人物、物产等,为现存有关汉中、四川地区最早之地方史志。
⑤乐城县:三国蜀汉改成固置,属汉中郡。治所在今陕西城固东湑水西岸。西晋复名成固县。
⑥魏分汉中立魏兴郡:此句有误,可参看注②“魏兴”条。译文从注②。
⑦壻水:又名听水、左谷水。即今陕西城固西北湑水。
⑧听山:在今陕西汉中西北。
⑨壻乡:当在今陕西城固。
⑩唐公祠:当在今陕西城固。
⑪云台山:即古覆釜山。在今河南修武东北,现为云台山风景名胜区。
⑫合丹:炼丹。
⑬感激:此处指悔恨。
⑭晦日: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⑮繁霜:借指自然灾害。蛟虎:借指野兽之灾难。
⑯通关势:即通关山。
⑰匈奴城:在今陕西城固北。
⑱浚堑:幽深的壕沟。
⑲三秦:项羽入秦,封司马欣为塞王,领有今陕西咸阳以东地区;董翳为翟王,领有今陕西北部地区;章邯为雍王,领有今陕西中部咸阳以西和甘肃东部之地。合称三秦。
⑳关中:在秦岭以北范围内,时或包括陇西、陕北,时或专指今陕西关中盆地。
(21)七女冢:《水经注疏》杨守敬按:“《舆地纪胜》引《汉中记》,七女冢,三在城固县,四在兴道县。在今城固县(今陕西城固)北,接洋县(今陕西洋县)界。”
(22)冢夹水:七女冢坐落在水的两侧。
(23)七星:指北斗星。其名称为:一天枢、二天璇、三天玑、四天权、五玉衡、六开阳、七摇光。
(24)元嘉六年:429年。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424—453)。
(25)项氏伯:名缠,字伯。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贵族后裔。项羽之叔父。在鸿门宴上舞剑以护刘邦,使之幸免于难。刘邦建立汉朝后,受封射阳侯,赐姓刘氏。
(26)墎:用同“椁”。古代套于棺外的大棺。
(27)七女池:在今陕西城固北。
(28)明月池:在今陕西城固北。
(29)偃月:横卧形的半弦月,泛称半月形。
(30)张良:字子房。韩人,因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而被大索天下,求贼甚急。改名,亡匿下邳。在下邳为黄石公取履,黄石公授其《太公兵法》。刘邦起事,辅佐刘邦。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西汉建立,因功封为留侯。卒后谥为文成侯。
(31)樊哙(kuài)台:在今陕西城固北五里。樊哙,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初大臣。
(32)大成固:即城固县治。在今陕西城固。
(33)韩信台:在今陕西城固东北湑水河北岸。韩信,淮阴(今江苏淮安淮阴区)人。初从项羽,后归刘邦,拜为大将,帮助刘邦打败项羽,战功卓著,与萧何、张良合称汉兴三杰。汉四年(前203)立为齐王,明年徙为楚王,汉六年降为淮阴侯,十一年被吕后诱杀。
(34)九宾礼: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官依次地传呼接引使者上殿。
(35)三水口:当在今陕西城固一带。《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汉水居中,壻水于此南入汉,涔水于此北入汉,三水相会,因名三水口。”
【译文】
沔水又往东流过成固县南面,又往东流过魏兴郡安阳县南面,涔水发源于旱山,北流注入。
常璩《华阳国志》说:蜀国以成固为乐城县。安阳县从前隶属于汉中,魏改西城郡置魏兴郡,安阳县隶属于魏兴。涔水发源于西南,往东北注入汉水。左谷水从西北流来,就是壻水。壻水发源于北方的听山,山下有穴水,穴水往东南流经平原中部,那地方叫壻乡,水就称壻水了。平原中有个唐公祠,唐君字公房,是成固人,得道成仙,进入云台山,炼丹服食,白日升天。跟着他上天的鸡在天上啼,狗在云中吠,只有老鼠因为可恶,被留在地上。老鼠悔恨,在每月的晦日,会把肠胃都吐出来,生出新的肠胃,所以当时人们称之为唐鼠。唐公房升仙那天,他女婿远行尚未回来,不能一同升天,相约在这片平原居住,说是无须担心自然灾害和蛟龙老虎之害。当地百姓以为确实如此,因而称这地方为壻乡,把水也称为壻水了。后来百姓又在此处为唐公房建庙,刻石立碑,表述灵异的事迹。壻水往南流经壻乡溪,出山后往东南流经通关势南面。通关势山高百余丈,山上有一座匈奴城,周围五里,环城有三道深沟。汉高祖北定三秦后,萧何据守汉中,他想往北修一条通往关中的道路,因而名为通关势。壻水又往东流经七女墓,七座坟墓散布于壻水两岸,罗列有如七星。墓高十余丈,墓地周围数亩。元嘉六年,洪水冲破了坟墓,坟中取出的铜不计其数。还发现一块砖,上面刻着:项氏伯无子,七女造棺椁。当时人们猜测这是项伯的坟墓。壻水北面有个七女池,池东有个明月池,形状仿佛半弦月,水流相通,通水渠道称张良渠,是张良开凿的。壻水又流经樊哙台南,台高五六丈,台上能容纳百余人。壻水又往东南流经大成固北面,此城地势很高,北临壻水。壻水北面有个韩信台,高十余丈,顶上能容纳百余人,相传汉高祖斋戒七日,在这里置坛设九宾礼,隆重地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壻水向东弯,向南转,又流经大成固城东,然后向南注入汉水,汇流处叫三水口。
汉水又东会益口①。水出北山益谷②,东南流注于汉水。
【注释】
①益口:益水与汉水汇合之处。益水即今陕西洋县西溢水河。
②益谷:在今陕西洋县。
【译文】
汉水又东流在益口与益水汇合。益水发源于北山益谷,往东南流注入汉水。
汉水又东至灙城南①,与洛谷水合②。水北出洛谷③,谷北通长安,其水南流,右则灙水注之④。水发西溪⑤,东南流合为一水,乱流南出,际其城西,南注汉水。
【注释】
①灙城:即傥城。今陕西洋县治。
②洛谷水:即今陕西洋县北铁冶河。
③洛谷:一作骆谷。《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方舆纪要》,傥骆道,南口曰傥,在洋县(今陕西洋县)北三十里。北口曰骆,在周至县(今陕西周至)西南百二十里。谷长四百二十里,其中路屈曲八十里,凡八十四盘。”
④灙水:又作傥水。在今陕西洋县北。
⑤西溪:在今陕西渭南华州区西南,为渭水南岸支流。
【译文】
汉水又往东流到灙城南面,与洛谷水汇合。洛谷水发源于北方的洛谷,洛谷北边通长安,水往南流,右面有灙水注入。灙水发源于西溪,往东南流,与洛谷水汇合成一水后,乱流南出,流过灙城西边,往南注入汉水。
汉水又东迳小成固南①,州治大成固,移县北②,故曰小成固。城北百二十里有兴势坂③。诸葛亮出洛谷,戍兴势,置烽火楼处,通照汉水。
【注释】
①小成固:在今陕西洋县东。
②移县北:《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有脱误,《一统志》引作移县治此,当是也。”译文据改。
③兴势坂:即兴势山。在今陕西洋县东北二十里。
【译文】
汉水又往东流经小成固南,州治是大成固,以后把县治移到这里,因称小成固。小成固城以北一百二十里,有个兴势坂。诸葛亮率兵出洛谷,在兴势驻军防守,置烽火楼,点燃烽火,把汉水照得一片通明。
东历上涛①,而迳于龙下②,盖伏石惊湍③,流屯激怒④,故有上、下二涛之名。龙下,地名也。有丘椁坟墟,旧谓此馆为龙下亭⑤。自白马迄此⑥,则平川夹势⑦,水丰壤沃,利方三蜀矣⑧。度此溯洄从汉⑨,为山行之始。
【注释】
①上涛:当在今陕西洋县东。《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名胜志》,洋县东里许有饮马滩,又十五里有上涛、下涛,俱作雷声。”
②龙下:当在今陕西洋县。
③伏石:暗礁。惊湍:伏石使得湍急的水流受到惊吓。这里是郦道元拟人的说法。
④流屯:即屯流。聚集的水流。
⑤龙下亭:《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后汉书·蔡伦传》,封龙亭侯。《地形志》,晋昌郡有龙亭县。今洋县东十八里有龙亭山。”
⑥自白马迄此:《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以今地言之,为沔(今陕西勉县)、褒中(今陕西勉县东褒城镇东)、南郑(今陕西汉中南郑区)、城固(今陕西城固)、洋(今陕西洋县)五县境。”白马,即白马戍,亦曰白马城。在今陕西勉县西武侯镇(老城)。
⑦夹势:两边夹着大山。
⑧方:等同,如同。三蜀:秦灭蜀国置蜀郡,西汉高帝分蜀郡置广汉郡,武帝又分置犍为郡,本一蜀国,称为三蜀。
⑨溯洄: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译文】
汉水又往东流经上涛,又流经龙下,这一段溪中多暗礁,水流受阻而愈发湍急,惊涛怒吼,因此有上涛、下涛的名称。龙下是地名。那里有许多坟墓,从前称此处的馆舍为龙下亭。从白马到此地,汉水两岸平川,两边夹着大山,水源丰富,土地肥沃,出产相当三蜀。过了这里,从汉水逆流而上,就开始走山路了。
汉水又东迳石门滩①,山峡也②,东会酉水③。水北出秦岭酉谷④,南历重山与寒泉合。水东出寒泉岭⑤,泉涌山顶,望之交横,似若瀑布,颓波激石⑥,散若雨洒,势同厌原风雨之池⑦。其水西流入于酉水。酉水又南注汉,谓之酉口⑧。
【注释】
①石门滩:《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名胜志》,上涛、下涛东五里为鸳鸯滩,又三里为石门滩。在今洋县东。”
②山峡:两山夹着的水道。
③酉水:在今陕西洋县东。
④秦岭:亦名南山。在今陕西南部。为渭河、淮河与汉江、嘉陵江水系的分水岭。
⑤寒泉岭:亦名寒泉山。在今陕西洋县北。
⑥颓波:颓落的波浪。激石:冲击着岩石。
⑦厌原风雨之池:当作散原风雨之池。《水经注·赣水》:“西行二十里曰散原山,叠嶂四周,杳邃有趣。晋隆安末,沙门竺昙显建精舍于山南,僧徒自远而至者相继焉。西北五六里有洪井,飞流悬注,其深无底。旧说洪崖先生之井也。北五六里有风雨池,言山高濑激,激着树木,霏散远洒若雨。”散原山,即西山。在今江西南昌新建区西。
⑧酉口:在今陕西洋县。《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酉水河南流至洋县东入汉。”
【译文】
汉水又往东流经石门滩—是一条山峡,东流与酉水汇合。酉水发源于秦岭酉谷,往南流经重山与寒泉汇合。寒泉发源于东面的寒泉岭,源头的泉水从山顶上喷涌而出,望去相互交错,仿佛瀑布一样,水流急泻而下,冲激岩石,水花飞溅,像雨点似的纷纷洒下,此种情景十分类似散原的风雨之池。水往西流,注入酉水。酉水又往南流,注入汉水,汇流处称为酉口。
汉水又东迳妫虚滩①。《世本》曰②:舜居妫汭③。在汉中西城县④。或言妫虚在西北,舜所居也⑤。或作姚虚,故后或姓姚,或姓妫,妫、姚之异,是妄未知所从⑥。余按应劭之言⑦,是地于西城为西北也。
【注释】
①妫虚滩:《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滩在今洋县东。”
②《世本》:书名。撰者不详,成书时代亦不可考。该书记录自黄帝以来至春秋帝王公卿大夫的氏姓、世系、都邑、器物的制作和发明等。
③妫汭:黄本、王校明钞本均作饶内。
④西城县:战国秦置,属汉中郡。治所在今陕西安康西北四里汉水之北。
⑤或言妫虚在西北,舜所居也:《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亦《世本》文。《汉志》应劭《注》引之。下按应劭之言云云,承此为说。然则或字当作应劭二字。”
⑥是妄未知所从:是妄一作事妄。《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妫、姚非妄,事妄二字当是衍文。”译文据改。
⑦应劭:字仲远,一作仲瑗。东汉末学者。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撰有《风俗通义》《汉官仪》《地理风俗记》等。
【译文】
汉水又往东流经妫墟滩。《世本》说:舜居住在妫汭。在汉中西城县。有人说:妫墟在西北,是舜居住的地方。也称姚墟,因此舜的后代有姓姚的,也有姓妫的,妫、姚二姓不同,不知究竟应当依哪一个才对。我查考了应劭的有关说法,妫墟是在西城的西北面。
汉水又东迳猴径滩①。山多猴猿,好乘危缀饮②,故滩受斯名焉。
【注释】
①猴径滩:《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滩在今洋县东。”
②缀:连缀,一个接着一个。
【译文】
汉水又往东流经猴径滩。这里山上有许多猿猴,它们喜欢从险处下来饮水,溪滩就因此而得名。
汉水又东迳小、大黄金南①。山有黄金峭,水北对黄金谷,有黄金戍②,傍山依峭,险折七里。氐掠汉中③,阻此为戍,与铁城相对④。一城在山上,容百余人;一城在山下,可置百许人。言其险峻,故以金铁制名矣⑤。昔杨难当令魏兴太守薛健据黄金⑥,姜宝据铁城⑦。宋遣秦州刺史萧思话西讨⑧,话令阴平太守萧垣攻拔之⑨,贼退酉水矣。
【注释】
①黄金:即黄金山。在今陕西洋县东北。
②黄金戍:汉置。在今陕西洋县东八十五里。上文的黄金峭、黄金谷均在今陕西洋县东。
③氐(dī):我国古代民族,居住在今陕西、甘肃和四川一带。
④铁城:即铁城戍。在今陕西洋县东黄金戍东。
⑤以金铁制名:用金铁来给城池命名。取金铁有坚固险峻之义。
⑥杨难当:南北朝时氐族首领。称藩于南朝宋。后自立为大秦王,号年曰建义。后被宋所破,投奔北魏,官至外都大官。薛健:杨难当麾下将领。其余不详。
⑦姜宝:薛健副将。其余不详。
⑧秦州:据《宋书·萧思话传》,萧任南秦州刺史。译文用南秦州。南秦州,东晋侨置州名。治所在今陕西汉中南郑区。宋、齐因之。萧思话:南兰陵(江苏常州)人。南朝宋官员。
⑨萧垣:据《宋书·萧思话传》当为萧坦,其他不详。
【译文】
汉水又往东流经小黄金和大黄金山的南面。山上有个黄金峭,与水北的黄金谷隔江相望,那里有个黄金戍,背倚山边的峭壁,凭险曲折长达七里。因氐族攻掠汉中,所以在此据险驻防,建立堡垒,与铁城相对。一城建在山上,可容百余人;一城筑在山下,能安顿百来人。因为地势险峻,所以用金铁命名。从前杨难当命令魏兴太守薛健据守黄金戍,姜宝据守铁城。宋派遣南秦州刺史萧思话西征,萧思话命令阴平太守萧坦攻克两城,敌兵退到酉水。
汉水又东合蘧蒢溪口①。水北出就谷②,在长安西南。其水南流迳巴溪戍西③,又南迳阳都坂东④。坂自上及下,盘折十九曲,西连寒泉岭。《汉中记》曰⑤:自西城涉黄金峭、寒泉岭、阳都坂,峻崿百重⑥,绝壁万寻,既造其峰,谓已逾崧、岱⑦,复瞻前岭,又倍过之。言陟羊肠⑧,超烟云之际,顾看向涂⑨,杳然有不测之险。山丰野牛、野羊,腾岩越岭,驰走若飞,触突树木,十围皆倒⑩。山殚艮阻⑪,地穷坎势矣⑫。其水南历蘧蒢溪,谓之蘧蒢水,而南流注于汉,谓之蒢口。
【注释】
①蘧蒢(qú chú)溪:即今陕西洋县东金水河。亦曰黄金水。源出陕西佛坪西北,南流至洋县东入于汉。
②就谷:《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渭水》篇有就水,出南山(秦岭)就谷,此水与之同出一谷,南北分流。”
③巴溪戍:在今陕西洋县东北。
④阳都坂:在今陕西洋县东北。
⑤《汉中记》:撰者不详。《水经注》屡有引用。
⑥峻崿(è):峻峭的山崖。
⑦崧:即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北,为五岳之中岳。岱:即泰山。在今山东。为五岳之东岳。
⑧言陟:攀登,登上。羊肠:形容路如羊肠一样非常窄。
⑨向涂:刚才的来路。
⑩围:计量周长的约略单位,说法不一,现多指两手或两臂之间合拢的长度。
⑪山殚艮(gèn)阻:山峦竭尽其作为山的艰难险阻。殚,竭尽。艮,艰难。
⑫地穷坎势:陆地竭尽其作为地的坑陷形势。坎,陷。
【译文】
汉水又往东流,在蘧蒢溪口与蘧蒢水汇合。蘧蒢水发源于北方的就谷,谷在长安西南。水往南流经巴溪戍西面,又往南流经阳都坂东面。此处山坡从上到下弯弯曲曲,共有十九道弯,西面连接寒泉岭。《汉中记》说:从西城翻越黄金峭、寒泉岭、阳都坂,高山峻岭,层层叠叠,绝壁万丈,攀上一座山峰,以为已经翻过崧山、泰山那样的高峰了,可是抬头再看前面的山岭,都比过来的山还要加倍高峻。攀登在山间的羊肠小道之间,置身于缥缈的云雾之上,回头瞻望走过来的路,迷蒙深杳,到处隐伏着不可测的凶险。山上有很多野牛、野羊,翻崖越岭,奔跑如飞,一旦撞到树木,周长十围的树也会被撞倒。山势的险峻,地形的起伏,真到了极点。水往南流经蘧蒢溪,称为蘧蒢水,往南流注入汉水,汇流处称为蒢口。
汉水又东,右会洋水①,川流漫阔,广几里许。洋水导源巴山,东北流迳平阳城②。《汉中记》曰:本西乡县治也③。自成固南入三百八十里,距南郑四百八十里。洋川者④,汉戚夫人之所生处也⑤。高祖得而宠之,夫人思慕本乡,追求洋川米,帝为驿致长安⑥,蠲复其乡⑦,更名曰县。故又目其地为祥川⑧,用表夫人载诞之休祥也⑨。城即定远矣⑩。汉顺帝永光七年⑪,封班超以汉中郡南郑县之西乡⑫,为定远侯,即此也。洋水又东北流入汉,谓之城阳水口也。
【注释】
①洋水:即今陕西西乡东泾洋河,源出陕西镇巴南,北流经西乡会牧马河,入于汉。
②平阳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即今西乡县(今陕西西乡)南十五里平阳故城是也。”
③西乡县:西晋太康二年(281)改南乡县置,属汉中郡。治所在今陕西西乡南十五里。
④洋川:在今陕西西乡。
⑤汉戚夫人:西汉时高祖姬妾。
⑥驿致:用驿马、驿车等传送到达。
⑦蠲(juān)复:免除赋税或劳役。
⑧目:称呼,称名。
⑨载诞:诞生,出生。休祥:吉祥。
⑩定远:即定远城,又称平西城。在今陕西西乡南十五里。
⑪汉顺帝永光七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后汉书·班超传》是和帝永元七年(95)封。”译文据改。
⑫班超:字仲升。扶风郡安陵县(今陕西咸阳)人。东汉军事家、外交家。班彪之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均为著名史学家。班超曾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封为定远侯。
【译文】
汉水又往东流,在右面与洋水汇合,这里河面宽阔,约有几里。洋水源出巴山,向东北流经平阳城。《汉中记》说:平阳城原是西乡县的治所。从成固南行是三百八十里,距南郑四百八十里。洋川是汉朝戚夫人的诞生地。汉高祖得了她,对她十分宠爱。戚夫人思念家乡,想吃洋川米,汉高祖特命用驿车从洋川运到长安。并免除当地的赋税和徭役,改名为县。为了纪念戚夫人诞生这件祥瑞的喜事,于是把那地方改名为祥川。此城就是定远城。汉和帝永元七年封班超为定远侯,把汉中郡南郑县的西乡封给他,就是这地方。洋水又往东北流,注入汉水,汇流处称为城阳水口。
汉水又东历敖头①,旧立仓储之所,傍山通道,水陆险凑,魏兴安康县治②,有戍,统领流杂。
【注释】
①敖头:一作滶头。在今陕西石泉县东南。
②安康县: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安阳县置,属魏兴郡。治所在今陕西石泉县东南池河入汉水口之北。
【译文】
汉水又往东流经敖头,从前这里建立过粮仓,傍山开路,是水路和陆路险阻聚合之处,魏兴郡安康县的治所就在这里。建有驻防堡垒,管理流民杂户。
汉水又东合直水①。水北出子午谷岩岭下②,又南枝分,东注旬水③。又南迳蓰阁下④,山上有戍,置于崇阜之上,下临深渊。张子房烧绝栈阁,示无还也。又东南历直谷,迳直城西⑤,而南流注汉。
【注释】
①直水:即今陕西石泉县东池河。
②子午谷:在今陕西西安南,北口有子午镇。为关中南通汉中之要道。
③旬水:即今陕西旬阳西北洵河。
④蓰(xǐ)阁:《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阁在今宁陕厅(今陕西宁陕)东。”
⑤直城:即直城县。北魏置,为金城郡治。治所在今陕西石泉东北池河东岸。
【译文】
汉水又往东流与直水汇合。直水发源于北面的子午谷岩岭下,往南流分出一条支流,往东注入旬水。又往南流经蓰阁下,有一座边防城堡,筑在高高的山头上,下临深渊。张子房把山上的栈道全部烧毁,以表示决不后退的决心。直水又往东南流经直谷,经过直城西,而后南流注入汉水。
汉水又东迳直城南,又东迳千渡而至虾蟆頧①,历汉阳、口②,而届于彭溪、龙灶矣③。并溪涧滩碛之名也。
【注释】
①虾蟆頧(duī):地之高阜隆起,形似蛤蟆,故名。亦谓之蛤蟆培。頧,通“堆”。高阜。
②汉阳:即汉阳县。北魏置,为魏明郡治。治所在今陕西汉阴西南汉阳镇。
③彭溪、龙灶:《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此溪涧滩碛,在今石泉县(今陕西石泉)南、汉阴厅(今陕西汉阴)西、紫阳县(今陕西紫阳)西北,今并不能实指。”
【译文】
汉水又往东流经直城南,又往东流经千渡到虾蟆頧,流过汉阳、口直到彭溪、龙灶。这两处都是溪涧沙滩名。
汉水又东迳晋昌郡之宁都县南①,县治松溪口②。
【注释】
①晋昌郡:东晋置。治所在长乐县(今陕西西乡东古城子)。宁都县:南朝宋置,属晋昌郡。治所在今陕西紫阳西北松河口。
②松溪口:《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紫阳县北有小松河,西南流,入汉。”
【译文】
汉水又往东流经晋昌郡的宁都县南面,县治在松溪口。
又东迳魏兴郡广城县①,县治王谷②。谷道南出巴獠③,有盐井,食之令人瘿疾④。
【注释】
①广城县:南朝宋置,属魏兴郡。治所在今陕西紫阳南六十里。
②王谷:《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陕西通志》紫阳县南六十里,有王瓜溪,或曰,即王谷之讹。”
③巴獠(lǎo):《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江水》篇有清水,出巴岭南獠中,即在此谷之南少西,是谷道南出巴獠之明征。”
④瘿疾:颈瘤,俗称大脖子,属甲状腺肿大一类的疾病。
【译文】
又往东流经魏兴郡广城县,县治在王谷。谷道向南通巴獠,那里有盐井,吃了会使人患大脖子病。
汉水又东迳鱼脯谷口①,旧西城、广城二县,指此谷而分界也。
【注释】
①鱼脯谷口:《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口在今安康县(今陕西安康)西,紫阳县东。”
【译文】
汉水又往东流经鱼脯谷口,从前西城、广城两县以此谷为分界。
又东过西城县南,
汉水又东迳鳖池南鲸滩①。鲸,大也。《蜀都赋》曰②:流汉汤汤,惊浪雷奔,望之天回③,即之云昏者也④。
【注释】
①鳖池南鲸滩:在今陕西安康西。
②《蜀都赋》:左思的《蜀都赋》。
③天回:天旋,天转。形容气象雄伟壮观。
④云昏:如云雾一般晦暗。
【译文】
沔水又往东流过西城县南面,
汉水又往东流经鳖池南鲸滩。鲸,是大的意思。《蜀都赋》说:奔流不息的汉水浪涛滚滚,发出惊雷似的轰鸣,远望雄伟壮观;近观云雾迷茫,昏昏蒙蒙。
汉水又东迳岚谷北口①。嶂远溪深,涧峡险邃,气萧萧以瑟瑟,风飕飕而飗飗②,故川谷擅其目矣③。
【注释】
①岚谷北口:当在今陕西安康西南。
②飗飗(liú):象声词。多形容风声。
③擅其目:专有其名称。擅,专有,占据。
【译文】
汉水又向东流经岚谷北口。这一带重峦叠嶂,溪涧幽深,断崖峡谷,深沓险峻;山风飕飕,山岚缭绕,所以峡谷得了这个名字。
汉水又东,右得大势①。势阻急溪,故亦曰急势也。依山为城,城周二里,在峻山上,梁州督护吉挹所治②。苻坚遣偏军韦锺伐挹③,挹固守二年,不能下,无援遂陷。
【注释】
①大势:《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在今安康县西南。”
②督护:两晋南朝府、州、郡佐官,掌督辖、护理军队。其名称开始于西晋末年,晋诸将行军时常临时差遣上佐参军督护诸军,从事征讨,故名。吉挹:字祖冲。冯翊莲勺(今陕西渭南)人。东晋官员。
③偏军:指主力以外的部分军队。韦锺:十六国时期前秦官员。
【译文】
汉水又往东流,右岸有大势。因阻隔急流,所以又称为急势。这里依山筑了一座小城,周围二里,在峻山上,属梁州督护吉挹所管辖。苻坚派遣偏军韦锺进攻吉挹,吉挹坚守了二年,攻不下来,最后由于没有援军才被攻陷。
汉水右对月谷口①,山有坂月川②,于中黄壤沃衍,而桑麻列植,佳饶水田。故孟达《与诸葛亮书》③,善其川土沃美也。
【注释】
①月谷口:《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口在今安康县西。”
②坂月川:《水经注疏》熊会贞按:“《陕西通志》谓之月河东南流,至今安康县西入汉。”
③孟达:字子度,一字子敬。刘备入蜀任宜都太守。后以不发兵救关羽,惧罪,率众投降曹魏。诸葛亮伐魏,欲诱孟达为援,事泄被杀。
【译文】
汉水右面正对月谷口,山里有个坂月川,这片黄土川原,肥沃而平坦,水田很多,到处种满桑麻。所以孟达在《与诸葛亮书》里,赞美这片平川土壤的肥美。
汉水又东迳西城县故城南。《地理志》:汉中郡之属县也。汉末为西城郡①。建安二十四年②,刘备以申仪为西城太守③。仪据郡降魏,魏文帝改为魏兴郡④,治故西城县之故城也。氐略汉川,梁州移治于此⑤。城内有舜祠、汉高帝庙,置民九户,岁时奉祠焉。
【注释】
①西城郡: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分汉中郡置,属益州。治所在西城县(今陕西安康西北)。三国魏改为魏兴郡。
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建安,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196—220)。
③申仪:初为刘备将领,后叛蜀降魏。
④魏文帝:即曹丕,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魏皇帝。
⑤梁州:三国魏分益州置。治所在沔阳县(今陕西勉县东旧州铺)。西晋太康年间移治南郑县(今陕西汉中南郑区),后移治西域县(今陕西安康)等县。
【译文】
汉水又往东流经西城县旧城南。《地理志》说:西城是汉中郡的属县。汉末则是西城郡。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任命申仪为西城太守。后来申仪据有该郡投降了魏国,魏文帝把它改为魏兴郡,郡治在西城县旧城。氐族攻略汉川时,梁州把治所移到这里。城内有舜祠、汉高帝庙,安排了九户百姓,每年按时祭祀。
汉水又东为鳣湍①,洪波渀荡②,漰浪云颓③。古耆旧言,有鳣鱼奋鳍溯流④,望涛直上⑤,至此则暴鳃失济⑥,故因名湍矣。
【注释】
①鳣湍:《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在今安康县西。”
②渀(bēn)荡:奔流激荡。
③漰(pēnɡ)浪:激荡的大波浪。云颓:像云一样颓落。
④鳣鱼:古书上指鲟一类的鱼。
⑤望涛:迎着波涛。
⑥暴鳃:亦作曝鳃。本指鱼被晒鳃,比喻遇到挫折。
【译文】
汉水又东流,就到鳣湍,急流奔腾,水浪滔天。古时老人们传说,有一条鳣鱼迎着浪涛奋力逆流而上,游到此处则力竭失济,因而名为鳣湍。
汉水又东合旬水①。水北出旬山②,东南流迳平阳戍下③,与直水枝分东注④,迳平阳戍入旬水。旬水又东南迳旬阳县与柞水合⑤。水西出柞溪,南流迳重岩堡西⑥,屈而东流,迳其堡南,东南注于旬水。旬水又东南迳旬阳县南。县北山有悬书崖⑦,高五十丈,刻石作字,人不能上,不知所道。山下有石坛,上有马迹五所,名曰马迹山⑧。旬水东南注汉,谓之旬口⑨。
【注释】
①旬水:即今陕西旬阳西北洵河。
②旬山:《水经注疏》熊会贞按:“《隋志》丰阳(今陕西山阳)、洵阳(今陕西旬阳)并有洵水。今洵河出镇安县(今陕西镇安)西北秦岭。”
③平阳戍:《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戍当在今镇安县南。”
④与直水枝分东注:《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此即上文叙直水所云枝分东注旬水也。当作与直水枝津合,便明。”译文从之。直水,即今陕西石泉县东池河。为汉江支流。枝分,支流。
⑤旬阳县:西汉置,属汉中郡。治所在今陕西旬阳北洵河北岸。柞水:一名泎水。即今陕西镇安东乾祐河。
⑥重岩堡:《水经注疏》熊会贞按:“重岩堡当在镇安县境。”
⑦悬书崖:《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洵阳县(今陕西旬阳)北。”
⑧马迹山:在今陕西旬阳北。
⑨旬口:旬水与汉水的交汇处。当在今陕西旬阳西北。
【译文】
汉水又往东流与旬水汇合。旬水发源于北面的旬山,往东南流经平阳戍下,与直水的支流汇合,往东流经平阳戍注入旬水。旬水又往东南流,经过旬阳县与柞水汇合。柞水发源于西方的柞溪,往南流经重岩堡西面,又转向东流,经堡南往东南注入旬水。旬水又往东南流经旬阳县南。该县北山有个悬书崖,高五十丈,崖壁上刻着字,人不能上,不知刻的是什么。山下有个石坛,坛上有五处马蹄印,所以把山叫马迹山。旬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汉水,汇流处叫旬口。
汉水又东迳木兰寨南①。右岸有城,名伎陵城②,周回数里;左岸垒石数十行,重垒数十里中,谓是处为木兰寨云。吴朝遣军救孟达于此矣③。
【注释】
①木兰寨:在今陕西旬阳东北隅。
②伎陵城:在今陕西安康汉水南岸。
③吴朝遣军救孟达:曹魏太和元年(227)孟达拟以所守新城投降蜀汉,魏将司马懿率兵讨伐,行至城下,吴、蜀各遣将向西城的安桥、木兰寨援救孟达,即此。
【译文】
汉水又往东流经木兰寨南面。右岸有一座城,名叫伎陵城,周围数里;左岸有几十道用石块堆砌成的壁垒,重重叠叠的营垒延绵几十里,这就是木兰寨。据说吴国派军队到这里援救孟达。
汉水又东,左得育溪①。兴晋、旬阳二县②,分界于是谷。
【注释】
①育溪:《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曰蜀河,在洵阳县(今陕西旬阳)东。”
②兴晋:即兴晋县。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平阳县置,属魏兴郡。治所在今湖北郧西县西北。
【译文】
汉水又往东流,左面接纳了育溪。兴晋、旬阳两县,就以这条溪谷为分界。
汉水又东合甲水口①。水出秦岭山,东南流迳金井城南②,又东迳上庸郡北③,与关祔水合④。水出上洛阳亭县北青泥西山⑤,南迳阳亭聚西⑥,俗谓之平阳水。南合丰乡川水⑦。水出弘农丰乡东山⑧,西南流迳丰乡故城南。京相璠曰⑨:南乡淅县有故丰乡⑩,《春秋》所谓丰、淅也⑪,于《地理志》属弘农,今属南乡。又西南合关祔水。关祔水又南入上津⑫,注甲水。甲水又东南迳魏兴郡之兴晋县南,晋武帝太康中立⑬。甲水又东,右入汉水。
【注释】
①甲水口:汉水与甲水交汇处。甲水,一名吉水,亦称夹河。即今湖北郧西县西金钱河。
②金井城:在今陕西柞水县东北。
③上庸郡:北魏永平四年(511)改东上洛郡置,属洛州。治所在丰阳县(今陕西山阳)。
④关祔水:又名色河。即今陕西山阳西马滩河。
⑤上洛:即上洛郡。西晋泰始二年(266)置,属司州。治所在上洛县(今陕西商洛)。阳亭县:北魏太和五年(481)置,为魏兴郡治。治所在今陕西山阳西北。青泥西山:即今陕西商洛西南五十里武安山。
⑥阳亭聚:当在今陕西山阳。
⑦丰乡川水:又作丰河。即今陕西山阳之县河。
⑧弘农:即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前113)置。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北故函谷关城)。丰乡:《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后魏上庸郡有丰阳县。今山阳县治,详郦氏所指之丰乡故城,即丰阳城也。”
⑨京相璠(fán):晋朝人。撰有《春秋土地名》。
⑩南乡:即南乡郡。东汉建安十三年(208)析南阳郡置,属荆州。治所在南乡县(今河南淅川西南丹江水库内)。淅县:《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左传》杜《注》,析南有丰乡。与京同。析县详《丹水》篇。《春秋大事表》,今河南南阳有淅川县(今河南淅川),西南有丰乡城,其地与郧阳(今湖北十堰郧阳区)相接。”
⑪《春秋》所谓丰、淅:《左传·哀公四年》记载为:“司马起丰、析与狄戎,以临上洛。”
⑫上津:即上津县。南朝梁改上洛县置,为上津郡治。治所在今湖北郧西县西北上津镇。
⑬太康: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280—289)。
【译文】
汉水又往东流,在甲水口与甲水汇合。此水发源于秦岭山,往东南流经金井城南,又往东流经上庸郡北面,与关祔水汇合。关祔水发源于上洛郡阳亭县北面的青泥西山,往南流经阳亭聚西,俗称平阳水。南流与丰乡川水汇合。丰乡川水发源于弘农郡丰乡东山,往西南流经丰乡旧城南。京相璠说:南乡淅县有旧丰乡,就是《春秋左传》所说的丰、淅,在《地理志》里属于弘农郡,现在属于南乡郡。丰乡川水又往西南流,与关祔水汇合。关祔水又往南流,到上津注入甲水。甲水又往东南流经魏兴郡兴晋县南面,该县是在晋武帝太康年间设置的。甲水又往东流,在右面注入汉水。
汉水又东为龙渊①。渊上有胡鼻山,石类胡人鼻故也。下临龙井渚,渊深数丈。
【注释】
①龙渊:《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郧西县(今湖北郧西)西南,白河县(今陕西白河县)北。胡鼻山未详在汉南、汉北。”
【译文】
汉水又往东流,有龙渊。渊上有山,山上岩石像胡人的鼻子,所以称为胡鼻山。下临龙井渚,水深数丈。
汉水又东迳魏兴郡之锡县故城北①,为白石滩②。县,故《春秋》之锡穴地也,故属汉中,王莽之锡治也。县有锡义山③,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上有石坛,长数十丈,世传列仙所居,今有道士被发饵术④,恒数十人。山高谷深,多生薇蘅草,其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摇。
【注释】
①锡县:一作鍚(yáng)县。西汉置,属汉中郡。治所在今陕西白河县东南。三国魏为锡郡治,后属魏兴郡。
②白石滩:《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白石渡在白河县东南二里。”
③锡义山:在今湖北郧西县西南。
④饵术:服食苍术。传说苍术久服可以成仙。后泛指服食丹药。
【译文】
汉水又往东流经魏兴郡锡县旧城北面,就到白石滩。锡县从前是《春秋》里所说的锡穴地方,过去属汉中,就是王莽时的锡治。该县有锡义山,方圆百里,山形如城。四面有门,山上有石坛,长数十丈,民间传说这是众仙居住的地方。现在常有道士数十人住在那里,他们披着头发,吃的是术。这座山很高峻,峡谷深幽,遍地长着薇蘅草。这种草风吹不倒伏,无风却会自行摇摆。
汉水又东迳长利谷南①,入谷有长利故城②,旧县也。
【注释】
①长利谷:在今湖北郧西。
②长利故城:在今湖北郧西县西南。
【译文】
汉水又往东流经长利谷南边,进入山谷,有一座旧县城,就是长利旧城。
汉水又东历姚方①,盖舜后枝居是处②,故地留姚称也。
【注释】
①姚方:《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当在今郧县(今湖北十堰郧阳区)西。”
②后枝:后裔。
【译文】
汉水又往东流经姚方,是舜后裔的一个分支居住的地方,因而地名中带有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