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渭水三
【题解】
这是三卷渭水中的最后一卷,从这条河流的流域来说,是该流域中的最重要部分。因为周人发祥于今陕西西安以北的周原,而以后历秦、汉、唐等盛世,这个地区都是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后中心向洛阳东迁,这里才逐渐式微。郦氏在《经》文“又东过长安县北”注下,仍把此城记叙得非常详细。这是《水经注》全书记叙的最完整的城市之一,直到当前,仍是历史城市研究的重要资料。此卷价值,主要在此。
渭水三
又东过槐里县南①,又东,涝水从南来注之②。
渭水迳县之故城南。《汉书集注》③,李奇谓之小槐里④,县之西城也。
【注释】
①槐里县:西汉高帝三年(前204)改废丘县置,属右扶风。治所在今陕西兴平东南十里南佐村附近。东汉为右扶风治所。三国魏为扶风郡治。
②涝水:即古潦水。关中八川之一。源出今陕西西安鄠邑区南牛首山涝谷,北流至咸阳西南入渭河。
③《汉书集注》:给《汉书》作《集注》的作者很多,有臣瓒、晋灼、李奇等,此为李奇所注。
④李奇:颜师古《汉书叙例》:“李奇,南阳人。”曾为《汉书》做注解。小槐里:在今陕西兴平西,接武功界。
【译文】
渭水三
渭水又往东流过槐里县南边,又往东流,涝水从南方流来注入。
渭水流经槐里县老城南边。查考《汉书集注》,李奇称之为小槐里,是槐里县的西城。
又东与芒水枝流合①。水受芒水于竹圃②,东北流,又屈而北入于渭。
【注释】
①芒水枝流:芒水,即今陕西周至南之黑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支流受芒水处,当在今周至县(今陕西周至)东南。”
②竹圃:即司竹园,亦称芒竹。在今陕西周至东南。
【译文】
渭水又往东流,与芒水的支流汇合。这条支流在竹圃承接芒水,往东北流,又转弯向北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北迳黄山宫南①。即《地理志》所云,县有黄山宫,惠帝二年起者也②。《东方朔传》曰③:武帝微行④,西至黄山宫。故世谓之游城也。
【注释】
①黄山宫:宫名。在今陕西兴平西南三十里。
②惠帝二年:前193年。惠帝,西汉皇帝刘盈。刘邦之子。
③《东方朔传》:指《汉书·东方朔传》。东方朔,字曼倩。西汉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善诙谐滑稽。
④武帝:西汉皇帝刘彻。微行:帝王隐匿身份,易服出行或私访。《汉书·东方朔传》:“初,建元三年(前138),微行始出,北至池阳,西至黄山,南猎长杨,东游宜春。”
【译文】
渭水又往东北流经黄山宫南边。《地理志》说,县里有黄山宫,建于惠帝二年。就指的是那座宫殿。《汉书·东方朔传》说:武帝微服出游,西至黄山宫。所以人们称之为游城。
就水注之①。水出南山就谷②,北迳大陵西,世谓之老子陵③。昔李耳为周柱史④,以世衰入戎,于此有冢。事非经证,然庄周著书云:老聃死,秦失吊之⑤,三号而出⑥。是非不死之言,人禀五行之精气⑦,阴阳有终变,亦无不化之理。以是推之,或复如传。古人许以传疑,故两存耳。就水历竹圃北,与黑水合⑧。水上承三泉,就水之右,三泉奇发,言归一渎,北流,左注就水。就水又北流注于渭。
【注释】
①就水:在今陕西周至南。
②就谷:在今陕西周至南。
③老子陵:在今陕西周至东南楼观镇。
④李耳:即老子,名耳,字聃,一说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撰《道德经》,主张“道法自然”,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周柱史:官名。周朝的柱下史。因其常侍立殿柱之下,故名。
⑤秦失:老子好友。
⑥三号而出:号哭三声就出来了。号,大哭。
⑦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⑧黑水:在今陕西周至南。源出南山就谷,北流于就水。
【译文】
就水注入渭水。就水发源于南山就谷,往北流经大陵西边,人们称之为老子陵。从前李耳在周当柱下史,因为世道衰微,避世进入戎族地区,因此这里有他的坟。关于这一点并无确实证据,但庄周著书说:老聃死后,秦失去吊悼他,号哭了三声就出来了。这里没有说他不死,而且人承受了五行的精气,阴阳也总有终结的变化,当然也没有不死的道理。照此推断,或许流传下来的说法是可信的。古人容许存疑,所以把两种说法都记下来备查。就水流经竹圃北边,与黑水汇合。黑水上游承接三泉,在就水右边,三条源泉一齐涌出,合为一条,北流向左注入就水。就水又往北流,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合田溪水①。水出南山田谷②,北流迳长杨宫西③,又北迳盩厔县故城西④,又东北与一水合。水上承盩厔县南源,北迳其县东,又北迳思乡城西⑤,又北注田溪。田溪水又北流,注于渭水也。
【注释】
①田溪水:即今陕西周至东之田峪河。
②田谷:《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长安志》,田谷河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东)东南三十五里,出终南山下。《盩厔县志》,谷去县三十五里,在太微峰东二里。”
③长杨宫:宫名。战国秦昭王时筑。在今陕西周至东三十里终南村竹园头村。
④盩厔(zhōu zhì)县:西汉太初元年(前104)置,属右扶风。治所在今陕西周至东终南镇。东汉废。西晋复置,属始平郡。北魏属扶风郡。
⑤思乡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城当在今盩厔县东,建置无考。”
【译文】
渭水又往东流,汇合了田溪水。田溪水发源于南山田谷,往北流经长杨宫西边,又往北流经盩厔县老城西边,又往东北流,与一水汇合。这条水上游承接盩厔县南源,往北流经县东,又往北流经思乡城西边,又往北流注入田溪。田溪水又往北流,注入渭水。
县北有蒙茏渠①,上承渭水于郿县②,东迳武功县为成林渠③。东迳县北,亦曰灵轵渠④。《河渠书》以为引堵水⑤。徐广曰,一作诸川是也。
【注释】
①蒙茏渠:汉武帝时建。在今陕西兴平东渭水北。
②郿县:战国秦置,属内史。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东十五里渭河北岸。西汉属右扶风,右辅都尉治此。三国魏属扶风郡。
③武功县:战国秦孝公置。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东四十里渭水南岸。秦属内史。西汉属右扶风。晋属始平郡。成林渠:据戴震考证,似为成国渠。成国渠,古代关中平原的人工灌溉渠道。汉武帝时开凿,自今陕西眉县东北渭水北岸开口,引渭水东流,经兴平、咸阳北,至泾、渭会合处注入渭水。
④灵轵(zhǐ)渠:汉武帝时于上林苑中凿。在今陕西周至东灵轵原下。
⑤堵水:具体不详。
【译文】
县北有蒙茏渠,上游在郿县承接渭水,往东流经武功县,就是成林渠。往东流经县北,又叫灵轵渠。《河渠书》以为是从堵水引水的。徐广说,此渠又叫诸川。
渭水又东迳槐里县故城南。县,古犬丘邑也①,周懿王都之②。秦以为废丘,亦曰舒丘。中平元年③,灵帝封左中郎将皇甫嵩为侯国④。县南对渭水,北背通渠⑤。《史记·秦本纪》云:秦武王三年⑥,渭水赤三日;秦昭王三十四年⑦,渭水又大赤三日。《洪范五行传》云⑧:赤者,火色也。水尽赤,以火沴水也⑨。渭水,秦大川也。阴阳乱,秦用严刑,败乱之象。后项羽入秦,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董翳为翟王,都高奴;章邯为雍王,都废丘⑩。为三秦。汉祖北定三秦,引水灌城,遂灭章邯。三年⑪,改曰槐里⑫,王莽更名槐治也,世谓之为大槐里。晋太康中⑬,始平郡治也⑭。其城递带防陆⑮,旧渠尚存,即《汉书》所谓槐里环堤者也。东有漏水⑯,出南山赤谷⑰,东北流迳长杨宫东⑱。宫有长杨树,因以为名。漏水又北历苇圃西⑲,亦谓之仙泽。又北迳望仙宫⑳。又东北,耿谷水注之(21)。水发南山耿谷,北流与柳泉合(22),东北迳五柞宫西(23)。长杨、五柞二宫,相去八里,并以树名宫,亦犹陶氏以五柳立称(24)。故张晏曰(25):宫有五柞树(26),在盩厔县西。其水北迳仙泽东,又北迳望仙宫东,又北与赤水会,又北迳思乡城东,又北注渭水。
【注释】
①犬丘邑:西周邑名。在今陕西兴平东南十里南佐村附近。周懿王自镐(hào)徙都于此。秦在此置废丘县。西汉改为槐里县。
②周懿王:姬姓,名囏(jiān)。在位期间,由于戎狄进犯,被迫将都城迁往犬丘。
③中平元年:184年。中平,东汉灵帝刘宏的年号(184—189)。
④皇甫嵩:字义真。安定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人。东汉末将领。汉灵帝封其为槐里侯。
⑤通渠:《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此指成国故渠。后叙故渠迳槐里县北,是北背通渠也。”
⑥秦武王三年:前308年。秦武王,名荡。战国时秦国国君。秦惠文王子。
⑦秦昭王三十四年:前273年。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嬴稷,一名则。战国时秦国国君。
⑧《洪范五行传》:书名。《隋书·经籍志》作《尚书洪范五行传论》十一卷。汉刘向撰。集上古至秦汉诸符瑞灾异,以类相从。
⑨以火沴(lì)水:用火来抑制水。沴,抑制。
⑩“后项羽入秦”几句:事见《史记·项羽本纪》。司马欣,秦朝少府章邯的长史。章邯与项羽盟,分天下以王诸侯,司马欣为塞王。栎(yuè)阳,即栎阳县。战国秦置。治所在今陕西西安东北阎良区武屯镇古城村南。董翳(yì),初以都尉从少府章邯镇压起义军。项羽大破秦军,他劝章邯投降。后被项羽封为翟王。高奴,即高奴县。战国时本属魏上郡。秦惠文王三十一年(前32)属秦。治所在今陕西延安城东延河东岸(一说在今陕西延安安塞区旧城北)。章邯,秦二世时官少府。陈涉起兵,二世令章邯率骊山徒迎战,击杀周章。与长史司马欣等灭陈涉,破项梁,平魏咎,楚地略定。后从项羽入关,羽立章邯为雍王。废丘,即废丘县。战国秦改犬丘置,属内史。治所在今陕西兴平东南。
⑪三年:即刘邦建立西汉三年,前204年。
⑫槐里:即槐里县。西汉高帝三年(前204)改废丘县置,属右扶风。治所在今陕西兴平东南十里南佐村附近。
⑬太康: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280—290)。
⑭始平郡:西晋泰始三年(267)分扶风郡置,属雍州。治所在槐里县(今陕西兴平东南)。
⑮递带防陆:《水经注疏》杨守敬按:“《翟方进传》,赵明依阻槐里环堤。师古曰:槐里县界其中有环曲之堤,而明依之以自固也。”递带,环绕,围绕。防陆,堤防。
⑯漏水:在今陕西周至东南。
⑰赤谷:在今陕西周至东南。
⑱长杨宫:宫名。战国秦昭王时筑。在今陕西周至东三十里终南村竹园头村。
⑲苇圃:《水经注疏》杨守敬按:“苇圃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东)东南三十里,周二十顷。”
⑳望仙宫:宫名。《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一统志》,宫在盩厔县东四十里。”
(21)耿谷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长安志》,耿谷水在鄠县(hù,今陕西西安鄠邑区北)西南三十里,阔三步,深一尺,其底并碎砂石。《一统志》,水在鄠县西南,接盩厔县界。则所出之就谷,在今鄠县西南,盩厔东南境矣。”
(22)柳泉:即今陕西西安鄠邑区之柳泉沟。
(23)五柞(zuò)宫:宫名。在今陕西周至东南三十八里。宫中有五棵柞树,因以为名。
(24)陶氏以五柳立称:陶氏,即陶渊明。其宅边有五棵柳树,因称五柳先生。
(25)张晏:字子博。中山(今河北定州)人。有《汉书》注,多存于今《汉书》颜师古注中。
(26)柞树:木名。木质坚硬,耐腐蚀。叶子可用来饲养柞蚕,木材可用来造船和做枕木等。
【译文】
渭水又往东流经槐里县老城南边。槐里县,就是古时的犬丘邑,周懿王曾建都于此。秦时称为废丘,又叫舒丘。中平元年,汉灵帝把这地方封给左中郎将皇甫嵩,立为侯国。槐里县南对渭水,北靠通渠。《史记·秦本纪》说:秦武王三年,渭水发红了三日;秦昭王三十四年,渭水又大红了三日。《洪范五行传》说:红是火的颜色。水完全变红,是火克水的表现。渭水是秦的一条大河。阴阳错乱,这是秦用严刑导致败乱的征兆。后来项羽入秦,封司马欣为塞王,定都栎阳;封董翳为翟王,定都高奴;封章邯为雍王,定都废丘。这就是三秦。汉高祖北征,平定三秦,引水灌城,于是灭了章邯。三年,改名为槐里,王莽又改为槐治,世人都叫它大槐里。晋太康年间,这是始平郡的治所。槐里城有环绕如带的堤道,旧渠至今仍在,就是《汉书》所谓的槐里环堤。东有漏水,发源于南山赤谷,往东北流经长杨宫东边。宫中有长杨树,于是就以树命名了。漏水又往北流经苇圃西边,也叫仙泽。又往北流经望仙宫。漏水又往东北流,有耿谷水注入。耿谷水发源于南山耿谷,往北流与柳泉汇合,往东北流经五柞宫西边。长杨宫与五柞宫相距八里,都是以树为名,正像陶渊明以五柳为名一样。所以张宴说:宫里有五棵柞树,宫在盩厔县西边。耿谷水往北流经仙泽东边,又往北流经望仙宫东边,又往北流与赤水汇合,又往北流经思乡城东边,又往北流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合甘水①。水出南山甘谷②,北迳秦文王萯阳宫西③,又北迳五柞宫东。又北迳甘亭西④,在水东鄠县⑤。昔夏启伐有扈作誓于是亭⑥。故马融曰⑦:甘,有扈南郊地名也。甘水又东得涝水口⑧。水出南山涝谷⑨,北迳汉宜春观东⑩,又北迳鄠县故城西,涝水际城北出合美陂水⑪。水出宜春观北,东北流注涝水。涝水北注甘水,而乱流入于渭。
【注释】
①甘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周至东。
②甘谷:《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长安志》,甘谷水在鄠县(今陕西西安鄠邑区)西南二十二里,阔三步,深一尺,其底并碎沙石。今在鄠县西南,接盩厔县(今陕西周至)界。”
③秦文王:名驷。战国时秦国国君。秦孝公之子。萯(bèi)阳宫:一作倍阳宫。在今陕西西安鄠邑区西南二十三里。
④甘亭:在今陕西西安鄠邑区。
⑤鄠(hù)县:西汉置,属右扶风。治所在今陕西西安鄠邑区北二里。三国魏属扶风郡。晋属始平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改属京兆郡。
⑥夏启伐有扈作誓于是亭:《尚书·甘誓》:“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作《甘誓》。”孔颖达疏:“夏王启之时,诸侯有扈氏叛,王命率众亲征之。有扈氏发兵拒启,启与战于甘地之野。将战,集将士而誓戒之。史叙其事,作《甘誓》。”夏启,大禹之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有扈,亦称扈。夏时方国名。在今陕西西安鄠邑区北。一说夏时已向东迁至今河南范县一带。作誓,即作《甘誓》。
⑦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经学家、辞赋家。撰《三传异同说》,注《孝经》《论语》《尚书》等。卢植、郑玄皆尝师事之。
⑧涝水口:涝水入甘水之口。在今陕西西安鄠邑区。涝水,即今涝峪河。
⑨涝谷:即今陕西西安鄠邑区之涝峪。
⑩宜春观:汉武帝时建。在今陕西西安鄠邑区西南。
⑪美陂水:亦作渼陂。在今陕西西安鄠邑区西。
【译文】
渭水又东流,汇合了甘水。甘水发源于南山甘谷,往北流经秦文王萯阳宫西边,又往北流经五柞宫东边。甘水又往北流经甘亭西边,亭在甘水东岸的鄠县。从前夏启讨伐有扈,就在此亭宣誓。所以马融说:甘是有扈南郊的地名。甘水又往东流,到了涝水口。涝水发源于南山涝谷,往北流经汉宜春观东边,又往北流经鄠县老城西边,涝水沿着城边北流,与美陂水汇合。美陂水从宜春观北面流出,往东北流,注入涝水。涝水北流,注入甘水,然后乱流注入渭水。
即上林故地也①。东方朔称武帝建元中微行②,北至池阳③,西至黄山④,南猎长杨,东游宜春。夜漏十刻⑤,乃出,与侍中、常侍武骑、待诏及陇西、北地良家子能骑射者⑥,期诸殿下⑦,故有期门之号⑧。旦明,入山下,驰射鹿、豕、狐、兔,手格熊罴⑨,上大欢乐之。上乃使大中大夫虞丘寿王与待诏能用算者⑩,举籍阿城以南⑪,盩厔以东,宜春以西,提封顷亩及其贾直⑫,属之南山以为上林苑⑬。东方朔谏秦起阿房而天下乱,因陈泰阶六符之事⑭,上乃拜大中大夫、给事中⑮,赐黄金百斤。卒起上林苑。故相如请为天子游猎之赋⑯,称乌有先生、亡是公而奏《上林》也⑰。
【注释】
①上林故地:即上林苑。秦都咸阳时置。在今陕西西安西渭水以南、终南山以北。秦惠文王时开始兴建。秦始皇时建成朝宫、阿房宫前殿及大量离宫别馆。西汉初荒废。汉武帝时重又拓展,周围扩至二百余里。
②建元: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40—前135)。微行:旧时谓帝王或有权势者易服出行或私访。
③池阳:即池阳宫。在今陕西泾阳西北。
④黄山:即黄山宫。在今陕西兴平西南三十里。
⑤夜漏:指夜间的时刻。漏,古代滴水纪时的器具。刻:计时单位。古代以漏壶计时,不同时代标准不同,有的一昼夜分为百刻,有的分为百二十刻,有的分为九十六刻。
⑥侍中:官名。秦始置,为丞相属官。两汉沿袭,是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常侍武骑:官名。亦称常侍骑。汉时皇帝左右亲近侍从之官。待诏:官名。始置于汉,用以征召非正官而有各项专长之人。良家子:旧时指非医、巫、商贾、百工等职业之子女。
⑦期:相约。
⑧期门:官名。亦称期门武骑。西汉武帝始置,掌执兵出入护卫。属光禄勋。平帝时,改称虎贲郎。
⑨手格:徒手格斗。熊罴(pí):熊和罴。罴,熊的一种。俗称人熊或马熊。
⑩虞丘寿王:亦称吾丘寿王。字子赣。赵(今河北邯郸)人。年少以善博戏召待诏。奉诏从董仲舒受《春秋》,迁侍中中郎。又拜为东郡都尉。后征入为光禄大夫侍中。
⑪举籍:此指登记。
⑫提封:大凡,统共。顷亩:泛指土地面积。贾直:即价值。贾,同“价”。
⑬属(zhǔ):连接,连缀。
⑭泰阶:古星座名。即三台。上台、中台、下台共六星,两两并排而斜上,如阶梯,故名。六符:谓三台六星的符验。
⑮给事中:官名。秦始置。汉为加官,掌侍从左右,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
⑯相如:即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游猎之赋:即司马相如所撰《天子游猎赋》,为《子虚赋》与《上林赋》的合称。
⑰乌有先生:寓意为无有此事也。亡是公:寓意为无此人也。《上林》:即《上林赋》。以大量篇幅来描写和渲染贵族的宫苑之华丽和设置之繁奢,场面雄伟壮观,富有气魄。为汉赋代表作。
【译文】
这就是上林苑的故址。东方朔说,武帝在建元年间微服巡行,北到池阳,西到黄山,南在长杨狩猎,东在宜春游览。夜间漏下十刻,就出去和侍中、常侍武骑、待诏及陇西、北地能骑射的良家子弟约会于殿下,所以有期门之名。天明后,就在山下乘马奔驰,射猎鹿、野猪、狐和兔,又徒手与熊罴格斗,皇上非常高兴。于是皇上派遣大中大夫虞丘寿王和能运算的待诏,登记阿城以南,盩厔以东,宜春以西所辖田亩及其售价,把这片土地划为上林苑,与南山连在一起。东方朔以秦建阿房宫而天下大乱的历史教训来进谏,陈述了按泰阶六符观察天象预卜吉凶变化的道理,皇上于是封他为大中大夫、给事中,赏赐黄金百斤。最后造了上林苑。因而司马相如做了一篇天子游猎的赋,托称乌有先生、亡是公,并敬献《上林赋》。
又东,丰水从南来注之①。
丰水出丰溪,西北流分为二水:一水东北流为枝津;一水西北流,又北,交水自东入焉②,又北,昆明池水注之③,又北迳灵台西④,又北至石墩注于渭⑤。《地说》云⑥:渭水又东与丰水会于短阴山内⑦,水会无他高山异峦,所有惟原阜石激而已⑧。水上旧有便门桥⑨,与便门对直⑩,武帝建元三年造⑪。张昌曰⑫:桥在长安西北茂陵东⑬。如淳曰⑭:去长安四十里。
【注释】
①丰水:即今陕西西安长安区和咸阳境内之沣河。
②交水:在今陕西西安长安区(韦曲镇)南。
③昆明池水:在今陕西西安长安区西沣河与潏水之间。
④灵台:在今陕西西安西北阿房宫南。
⑤石墩:具体不详。
⑥《地说》:书名。具体不详。
⑦短阴山:即短阴原。《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元和志》,短阴原在咸阳县(今陕西咸阳东北)西南二十里。”
⑧原阜:高原土山。阜,土山。石激:指挡水之石。《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河水注》,于岑于石门东,积石八所,皆如小山,谓之八激堤。《沔水注》,北岸数里有大石激,名曰五女激,并此石激之证。”
⑨便门桥:亦称西渭桥、便桥。西汉建元三年(前138)筑。在今陕西咸阳南渭河上。因与长安城西便门相对,又称便桥。
⑩便门:指汉长安城的章城门。亦称光华门。为长安城西出南头第一门。
⑪建元三年:即前138年。建元,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40—前135)。为帝王有年号的开始。
⑫张昌:具体不详。
⑬茂陵:西汉武帝的陵墓。在今陕西兴平东北三十里南位镇茂林村。
⑭如淳:三国魏冯翊(今陕西大荔)人。曾任陈郡丞。注《汉书》,多保留在《汉书》颜师古注中。
【译文】
渭水又东流,丰水从南方流来注入。
丰水源出丰溪,往西北流,分成两条:一条往东北流,是支流;一条往西北流,接着又往北流,有交水从东边注入,又往北流,有昆明池水注入,又往北流经灵台西,又往北流,到石墩注入渭水。《地说》说:渭水又东流,与丰水汇合于短阴山内,两条水汇合处并无别的高山奇岭,唯有原野丘陵和石堤而已。水上旧时有便门桥,正对便门,建于武帝建元三年。张昌说:桥在长安西北,茂陵东边。如淳说:桥离长安四十里。
渭水又迳太公庙北,庙前有太公碑①,文字褫缺②,今无可寻。
【注释】
①太公碑:《水经注疏》:“《咸阳县志》,县西钓台侧旧有太公庙碑。”太公,即姜太公姜尚。
②褫(chǐ)缺:毁坏残缺。褫,脱落,毁坏。
【译文】
渭水又流经太公庙北,庙前有太公碑,文字残缺,现在已无法辨认了。
渭水又东北与鄗水合①。水上承鄗池于昆明池北②,周武王之所都也③。故《诗》云:考卜维王,宅是鄗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④。自汉武帝穿昆明池于是地,基构沦褫⑤,今无可究。《春秋后传》曰⑥:使者郑容入柏谷关⑦,至平舒置⑧,见华山有素车白马⑨,问郑容安之⑩,答曰:之咸阳⑪。车上人曰:吾华山君使⑫,愿托书致鄗池君⑬。子之咸阳,过鄗池,见大梓下有文石⑭,取以款列梓⑮,当有应者。以书与之,勿妄发。致之得所欲。郑容行至鄗池,见一梓下果有文石,取以款梓,应曰:诺!郑容如睡觉而见宫阙,若王者之居焉。谒者出⑯,受书入。有顷,闻语声言祖龙死⑰。神道茫昧,理难辨测,故无以精其幽致矣⑱。
【注释】
①鄗(hào)水:又作滈水、镐水。关中八川之一。在今陕西西安西。唐后镐池涸废,其水遂绝。
②鄗池:亦作镐池、滈池。在今陕西西安长安区西北丰镐村西北。
③周武王:周文王姬昌之子姬发。嗣位西伯,兴师伐纣,遂革殷命。即天子位,都镐京,改国号曰周。
④“考卜维王”几句:语见《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考卜,古代以龟卜决疑,后亦泛指占问吉凶。考,犹考稽,考寻。镐京,故址在今陕西西安长安区西北镐京村附近。正,决定。
⑤基构:地基和城池的结构。沦褫(chǐ):坍塌毁坏。
⑥《春秋后传》:书名。晋乐资撰。记述战国至秦末史事。
⑦郑容:具体不详。柏谷关:一当作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旧灵宝西南)。
⑧平舒置:《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广雅》,邮置,关驿也。《汉书·曹参传》取狐父、祁、善置。师古曰:置,若今之驿,是也。”平舒,即平舒城。在今陕西华阴西北六里。
⑨华山:又称太华山。在今陕西华阴南十里。素车:古代凶、丧事所用之车,以白土涂刷。
⑩安之:即“之安”,去哪里。安,哪里。之,前往,到。
⑪咸阳:古都邑名。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二十里窑店镇一带。
⑫华山君:西方华山之君神。姓浩,名郁狩。
⑬鄗池君:掌管鄗池的水神。
⑭梓:木名。叶子卵形,有的稍有浅裂,花淡黄色。木材可以做器具,根皮、树皮和果实可入药。文石:有纹理的石头。
⑮款:叩,敲打。
⑯谒者:官名。守宫殿门户,掌传达、接待宾客以及临时差遣等职务。
⑰祖龙:此指秦始皇。裴骃《史记集解》:“苏林曰:‘祖,始也;龙,人君象。谓始皇也。’”
⑱“神道茫昧”几句:陈桥驿按,郦道元不信鬼神的思想,在《注》文中表达甚多,此其一例,拙著《郦道元评传》中有较详论证。
【译文】
渭水又往东北流,与鄗水汇合。鄗水上游在昆明池北承接鄗池,就是周武王建都的地方。所以《诗经》说:武王前来卜卦,建都选定镐京,灵龟昭示大吉,武王都城建成。自从汉武帝在这里开凿昆明池,周都基址已遭毁坏,现在已无处探寻了。《春秋后传》说:使者郑容进了柏谷关,到平舒置时,看见华山有素车白马,车上人问郑容到哪里去,郑容答道:去咸阳。车上人说:我是华山君的使者,想请你带封信给鄗池君。你到咸阳去,要经过鄗池,会看到大梓树下面有块有花纹的石头,你拿石头敲一下梓树,就会有人来迎接你的。你把信交给他,但切勿乱拆。信交到后,你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东西。郑容到了鄗池,看见一棵梓树下果然有一块有花纹的石头,他拿起石头敲了一下梓树,有人回答道:来了!郑容就恍如睡梦中一般,清醒过来时,他看到一座宫阙,样子像是帝王的住所。一个谒者出来了,接过信到里面去了。过了一会儿,听到里面有说话声,说是祖龙死了。神明的事暗昧渺茫,是难以照常理来推想的,所以也无从细究它的秘奥了。
鄗水又北流,西北注与滮池合①。水出鄗池西,而北流入于鄗。《毛诗》云②:滮,流浪也③。而世传以为水名矣。郑玄曰④:丰、鄗之间,水北流也。鄗水北迳清泠台西⑤,又迳磁石门西⑥。门在阿房前,悉以磁石为之,故专其目。令四夷朝者⑦,有隐甲怀刃入门而胁之以示神,故亦曰却胡门也。鄗水又北注于渭。
【注释】
①滮(biāo)池:在今陕西西安长安区。
②《毛诗》:当为《毛传》。《诗经·小雅·白华》:“滮池北流,浸彼稻田。”《毛传》:“滮,流貌。”《毛传》,即《毛诗故训传》的简称。为汉时训释《诗经》之作。相传为西汉毛亨和毛苌所传,属古文经学派。因西汉时传《诗》者尚有齐、鲁、韩三家,为区别起见,时人将毛氏所传者称“毛诗”。东汉郑玄曾为之作笺。魏晋以后今文齐、鲁、韩三家《诗》渐散亡或失传,《毛诗》独盛至今。译文从之。
③滮,流浪也:据上注《毛传》,“流浪”当为“流貌”。
④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东汉著名的经学家。遍注群经。
⑤清泠台:在今陕西西安长安区。
⑥磁石门:在今陕西西安长安区。
⑦四夷:古代中原人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朝:朝觐,朝见。
【译文】
鄗水又北流,往西北与滮池汇合。滮池的水是从鄗池西边出来的,向北流注入鄗水。《毛传》说:滮,是水流动的样子。但世人相传,却以为是水名。郑玄说:丰、鄗之间,水往北流。鄗水往北流经清泠台西边,又流经磁石门西边。磁石门在阿房宫前,全都用磁石砌成,所以就以磁石为门名。四方外族入朝的人,如果身上暗藏着刀剑铠甲进门,就会觉察到,以炫耀其神验,所以也叫却胡门。鄗水又北流,注入渭水。
渭水北有杜邮亭①,去咸阳十七里,今名孝里亭,中有白起祠②。嗟乎!有制胜之功,惭尹商之仁③,是地即其伏剑处也④。
【注释】
①杜邮亭: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五里。
②白起祠:在今陕西咸阳渭城区。白起:秦朝名将。郿(今陕西眉县)人。善用兵,事秦昭王。封武安君。以上将军击赵于长平,前后坑斩首虏四十五万。
③有制胜之功,惭尹商之仁:白起有攻城略地取得胜利的功劳,但与工尹商阳的仁德相比,白起应该感到惭愧。《水经注疏》熊会贞按:“《白起传》,起善用兵,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郦氏议其不仁,指长平坑赵卒四十万事。”尹商,即工尹商阳。仁爱不忍伤人。事见《礼记·檀弓下》:“工尹商阳与陈弃疾追吴师,及之。陈弃疾谓工尹商阳曰:‘王事也,子手弓而可。’手弓。‘子射诸。’射之,毙一人,韔弓。又及,谓之,又毙二人。每毙一人,掩其目。止其御曰:‘朝不坐,燕不与,杀三人亦足以反命矣。’孔子曰:‘杀人之中,又有礼焉。’”
④是地即其伏剑处:这里就是白起自杀之所。据《史记·白起列传》,白起与相国范雎有隙,又与秦昭王不合。昭王逐其出咸阳,至杜邮,秦王使使者赐剑自裁。白起说:“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译文】
渭水北岸有杜邮亭,离咸阳十七里,现在叫孝里亭,里面有白起祠。白起作战有克敌制胜的本领,却愧无工尹商阳的仁德,这里就是他自刎的地方,岂不可悲!
渭水又东北迳渭城南①,文颖以为故咸阳矣②。秦孝公之所居离宫也③。献公都栎阳④,天雨金⑤,周太史儋见献公曰⑥: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七十岁而霸王出⑦。至孝公作咸阳、筑冀阙而徙都之⑧。故《西京赋》曰⑨:秦里其朔,寔为咸阳⑩。太史公曰:长安⑪,故咸阳也。汉高帝更名新城⑫,武帝元鼎三年⑬,别为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之阳,王莽之京城也。始隶扶风⑭,后并长安。
【注释】
①渭城:即渭城县。西汉元鼎三年(前114)改新城县置,属右扶风。治所在今陕西咸阳东北窑店镇一带。
②文颖:字叔良。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后汉末荆州从事,魏建安中为甘陵府丞。曾注《汉书》。
③秦孝公:名渠梁。战国时秦国国君。秦献公之子。即位后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强盛,诸侯朝贺。离宫:正宫之外,供帝王出巡时居住的宫殿。
④栎(yuè)阳:一作栎邑。春秋时属晋。在今陕西西安东北阎良区武屯镇古城村南。战国时入秦。秦献公二年(前383)徙都栎阳。
⑤雨:下,落。
⑥太史:官名。掌管册命、制禄、图籍、礼制、占卜、祭祀以及记录历史、时令、天文、历法等事务。儋:人名。具体不详。
⑦合七十岁而霸王出:七十,当为“十七”之讹。霸王,司马贞《史记索隐》:“自昭王灭周之后,至始皇元年诛嫪毐,正一十七年。孟康云:谓周封秦为别,秦并周为合。此襄公为霸,始皇为王也。”
⑧至孝公作咸阳、筑冀阙而徙都之:事见《史记·秦本纪》。冀阙,司马贞《史记索隐》:“冀阙即魏阙也。冀,记也,出列教令,当记于此门阙。”《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正义》刘伯庄云:冀犹记事,阙即象魏也。”
⑨《西京赋》:赋名。东汉张衡所作,描绘当时长安城的繁华景象。西京,西汉都长安,东汉改都洛阳,因称洛阳为东京,长安为西京。张衡仿班固《两都赋》而作《两京赋》。
⑩秦里其朔,寔为咸阳:秦地居其北,是曰咸阳。里,居。朔,北。寔,是。
⑪长安:即长安县。西汉高帝五年(前202)置,为京兆尹治。治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⑫新城:即咸阳,亦称渭城。《史记·曹相国世家》:“东取咸阳,更命曰新城。”司马贞索隐:“《汉书》:高帝元年咸阳名新城,武帝改名曰渭城。”
⑬元鼎三年:前114年。元鼎,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16—前111)。
⑭扶风:即扶风郡。三国魏改右扶风置,属雍州。治所在槐里县(今陕西兴平东南十里)。
【译文】
渭水又往东北流经渭城南边,文颖以为就是旧时的咸阳。是秦孝公所居住的离宫。献公建都栎阳,天上纷纷落下金子,周太史儋去见献公,说:从前周与秦国由合而分,分后五百年又合,合后十七年才出霸王。到孝公建咸阳,筑冀阙,才迁都到这里来。所以《西京赋》说:秦的居处在北方,就是咸阳。太史公说:长安,就是旧时的咸阳。汉高帝改名为新城,武帝元鼎三年,另建渭城,城在长安西北渭水的北岸,就是王莽的京城。渭城开始时隶属扶风,以后并入长安。
南有泬水注之①。水上承皇子陂于樊川②,其地即杜之樊乡也③。汉祖至栎阳,以将军樊哙灌废丘④,最⑤,赐邑于此乡也。其水西北流迳杜县之杜京西⑥,西北流迳杜伯冢南⑦。杜伯与其友左儒仕宣王,儒无罪见害,杜伯死之⑧,终能报恨于宣王⑨。故成公子安《五言诗》曰⑩:谁谓鬼无知?杜伯射宣王。泬水又西北迳下杜城⑪,即杜伯国也。泬水又西北枝合故渠。渠有二流,上承交水⑫,合于高阳原⑬,而北迳河池陂东⑭,而北注泬水。泬水又北与昆明故池会⑮,又北迳秦通六基东⑯,又北迳堨水陂东⑰,又北得陂水。水上承其陂,东北流入于泬水。泬水又北迳长安城,西与昆明池水合⑱。
【注释】
①泬(jué)水:一名潏(yù)水。关中八川之一。源出陕西西安长安区南秦岭中,北流至西安西北注入渭水。
②樊川:在今陕西西安长安区南,为潏水支流。
③杜:即杜县。春秋秦武公十一年(前687)灭杜伯国。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杜城。秦属内史。西汉改名杜陵县,移治今西安长安区东杜陵南五里。三国魏复名杜县,属京兆郡。西晋改名杜城县。北魏复为杜县。樊乡:即樊川。今陕西西安长安区东南樊村乡。
④樊哙(kuài):沛(今江苏沛县)人。高祖开国功臣。废丘:在今陕西兴平东南。
⑤最:功劳第一。司马贞《史记索隐》:“灌谓以水灌废丘,城陷,其功最上也。”
⑥杜京:在今陕西西安长安区南。
⑦杜伯冢:在今陕西西安雁塔区。
⑧“杜伯与其友左儒仕宣王”几句:周宣王妾女鸠欲通之杜伯,杜伯不允,女鸠遂谗杜伯于宣王,宣王信之,囚杜伯于焦。杜伯友左儒九谏而王不许。左儒因之而死,后杜伯亦被杀。杜伯,名恒。为周宣王大夫。封于杜,故名杜伯。左儒,周宣王时的下大夫。宣王,即周宣王姬静(一作靖)。任用尹吉甫、仲山甫等贤臣辅佐朝政,曾使西周的国力得到短暂恢复,史称宣王中兴。晚年则昏庸独断,不纳忠言。
⑨终能报恨于宣王:事见《墨子·明鬼》:“周宣王合诸侯而田于圃,田车数百乘,从数千,人满野。日中,杜伯乘白马素车,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追周宣王,射之车上,中心折脊,殪车中,伏弢而死。”
⑩成公子安:即成公绥,字子安。东郡白马(今河南滑县东)人。西晋文学家。所引《五言诗》,全篇已佚。
⑪下杜城:即今陕西西安南杜城。
⑫交水:在今陕西西安长安区(韦曲镇)南。
⑬高阳原:又称高阳。在今陕西西安长安区西南境,接咸阳界。
⑭河池陂:在今陕西西安长安区西河池寨。
⑮昆明故池:在今陕西西安长安区西沣河与潏水之间。即斗门镇东南洼地。
⑯秦通六基:当在今陕西西安长安区。
⑰堨水陂:当在今陕西西安长安区。
⑱昆明池水:昆明池在今陕西西安长安区西沣河与潏水之间。池成后,一支引水东出为昆明渠,以利漕运;一支北出为昆明池水,泄入泬水,供长安城之用。
【译文】
渭水南边有泬水注入。泬水上游在樊川承接皇子陂,那地方就是杜县的樊乡。汉高祖到了栎阳,因将军樊哙以水淹废丘城功劳最为卓著,就以此乡赐给他作食邑。泬水往西北流经杜县的杜京西边,往西北流经杜伯墓南。杜伯和他的朋友左儒在宣王朝中做官,左儒无罪被杀,杜伯也为他而死,最后向宣王报了仇。所以成公子安《五言诗》说:谁谓鬼无知?杜伯射宣王。泬水又往西北流经下杜城,就是杜伯国。泬水又往西北流,与旧渠相汇合。旧渠有两条水,上游承接交水,在高阳原汇合,往北流经河池陂东边,往北注入泬水。泬水又北流,与昆明故池汇合,又往北流经秦通六基东边,又往北流经堨水陂东边,又往北流,接纳了陂水。陂水上游承接该陂,往东北流,注入泬水。泬水又往北流经长安城,西流与昆明池水汇合。
水上承池于昆明台①,故王仲都所居也②。桓谭《新论》称元帝被病③,广求方士,汉中送道士王仲都④。诏问所能,对曰:能忍寒暑。乃以隆冬盛寒日,令袒载驷马于上林昆明池上⑤,环冰而驰。御者厚衣狐裘寒战,而仲都独无变色,卧于池台上,曛然自若⑥。夏大暑日,使曝坐⑦,环以十炉火,不言热,又身不汗。
【注释】
①昆明台:在今陕西西安西南。
②王仲都:西汉元帝时道士,有方术,能忍寒暑。
③桓谭《新论》: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濉溪县)人。其《新论》,又称《桓子新论》。为政论著作。今存辑本。元帝:即刘奭。汉宣帝子,母共哀许皇后。
④汉中:即汉中郡。战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置。治所在南郑县(今陕西汉中东)。
⑤袒:脱去上衣。驷马:四匹马拉的车。
⑥曛然:自得貌。
⑦曝(pù)坐:在极其毒辣的阳光下暴晒。
【译文】
昆明池水上游在昆明台承接昆明池,从前王仲都就住在昆明台上。桓谭《新论》提到元帝患病,征求天下方士,于是汉中送来道士王仲都。元帝下诏问他有什么本领,他答道:能经得起冷热。于是在严冬极冷的日子,叫他赤膊坐在马车上,在上林苑昆明池上环绕结冰的池岸奔驰。驾车人穿着厚厚的狐皮衣还冷得发抖,而王仲都却面不改色,躺在池台上若无其事的样子。夏天酷热的日子,叫他坐在太阳底下晒,四面围上十只火炉,他也不说热,而且身上不出汗。
池水北迳鄗京东、秦阿房宫西①。《史记》曰:秦始皇三 十五年②,以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小,乃作朝宫于渭南,亦曰阿城也。始皇先作前殿阿房,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③。周驰为阁道④,自殿直扺南山。表山巅为阙⑤,为复道自阿房度渭,属之咸阳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⑦。《关中记》曰⑧:阿房殿在长安西南二十里,殿东西千步⑨,南北三百步,庭中受十万人。其水又屈而迳其北,东北流注堨水陂。陂水北出,迳汉武帝建章宫东⑩,于凤阙南,东注泬水。
【注释】
①鄗(hào)京:即镐京。西周国都。故址在今陕西西安长安区西北镐京村附近。周武王灭殷后,迁都于此。阿房宫:一名阿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长安志》,秦阿房宫一名阿城,西北三面有墙,南面无墙,周五里一百四十步,崇八尺,上阔四尺五寸,下阔一丈五尺,今悉为民田。”
②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
③“始皇先作前殿阿房”几句:陈桥驿按,郦氏善于用简练的语言描述复杂的事物。以此两句写前殿阿房,词简意达,写作技巧可见一斑。五丈旗,五丈高的旗帜。
④阁道:即复道。楼阁间架空的通道。
⑤表:以……为标识。
⑥属(zhǔ):连接,连缀。
⑦汉:天汉,天河。营室:星宿名。也称营星、定星。二十八宿之一,玄武七宿的第六宿。
⑧《关中记》:书名。西晋潘岳撰。记叙关中地区事迹。
⑨步:古代长度单位。历来定制不一。
⑩建章宫:宫名。上林苑中的宫馆。在今陕西西安西北二十里,汉长安故城西。
【译文】
昆明池水往北流经鄗京东边、秦阿房宫西边。《史记》说:秦始皇三十五年因咸阳人多,先王的宫殿小,于是在渭南建筑朝宫,也叫阿城。秦始皇先修建了前殿阿房宫,殿上可坐一万人,殿下可以竖立五丈高的旗。四周绕以阁道,从殿里一直通到南山。在山巅建阙为标记,从阿房宫修建复道跨过渭水,与咸阳相连。以咸阳象征天极,阁道则表示跨过天汉,通到营室星。《关中记》说:阿房殿在长安西南二十里,东西长一千步,南北宽三百步,庭中可容十万人。昆明池水又转向阿房宫北面流过,往东北流注入堨水陂。陂水从北面流出,经汉武帝建章宫东,在凤阙南边往东注入泬水。
泬水又北迳凤阙东。《三辅黄图》曰①:建章宫,汉武帝造,周二十余里,千门万户②。其东凤阙,高七丈五尺,俗言贞女楼,非也。《汉武帝故事》云③:阙高二十丈。《关中记》曰:建章宫圆阙,临北道,有金凤在阙上,高丈余,故号凤阙也。故繁钦《建章凤阙赋》曰④:秦汉规模,廓然毁泯,惟建章凤阙,岿然独存⑤,虽非象魏之制⑥,亦一代之巨观也。泬水又北,分为二水:一水东北流,一水北迳神明台东⑦。《傅子·宫室》曰⑧:上于建章中作神明台、井榦楼⑨,咸高五十余丈,皆作悬阁,辇道相属焉⑩。《三辅黄图》曰:神明台在建章宫中,上有九室,今人谓之九子台⑪,即实非也。
【注释】
①《三辅黄图》:书名。撰者不详。记西汉首都长安之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区的宫观、陵庙、明堂、辟雍、郊畤等,间涉周代旧迹。是研究关中历史地理的重要史料。
②周二十余里,千门万户:陈桥驿按,汉武帝的建章宫之大,由此两句可见一斑。
③《汉武帝故事》:书名。一作《汉武故事》。叙汉武帝自生于猗兰殿至死葬茂陵的琐闻杂事,多神仙怪异之言。鲁迅《古小说钩沉》有辑本一卷。
④繁(pó)钦《建章凤阙赋》:繁钦,字休伯。东汉颍川(今河南禹州)人。其《建章凤阙赋》今存于《御定历代赋汇》卷七十四“宫殿”中。
⑤岿(kuī)然:高大屹立的样子。
⑥象魏: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的一对高大建筑。为悬示教令的地方。
⑦神明台:台名。汉武帝兴建。在今陕西西安西北汉长安城西南建章前殿西北。
⑧《傅子·宫室》:晋傅咸撰《傅子》中的一篇。一作《傅子宫室簿》。
⑨井榦楼:《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汉书·郊祀志》,师古曰:井榦楼,积木而高为楼,若井榦之形也。井榦者,井上栏木也,其形或四角,或八角。”
⑩辇道:辇车可通过的道路。辇,秦汉以后专指帝王后妃所乘坐之车。相属(zhǔ):相互连接。
⑪九子台:《水经注疏》熊会贞按:“《类聚》六十四引《汉宫殿名》,神明台,武帝造,高五(当有‘十’字)丈,上有九室,今人谓之九天台。武帝求神仙,恒置九天道士百人。则此《注》九子为九天之误。《长安志》引《黄图》作九子,亦误。”译文从之。
【译文】
泬水又往北流经凤阙东边。《三辅黄图》说:建章宫,汉武帝建,周围二十余里,宫内有成千上万的门窗。东边是凤阙,高七丈五尺,俗名贞女楼,其实不是。《汉武帝故事》说:阙高二十丈。《关中记》说:建章宫圆形的门阙,面对北道,上面有金凤,高丈余,所以叫凤阙。因此繁钦《建章凤阙赋》说:秦汉时的规模,已荡然无存了,只有建章宫的凤阙,还独自屹立着,虽然不是宫外张贴告示的象魏的规制,但也可算是一代伟大的楼观了。泬水又北流,分为两条:一条往东北流,一条往北流经神明台东边。《傅子·宫室》说:皇上在建章宫中筑了神明台、井榦楼,高度都有五十余丈,上面都建了悬阁,下面有车路相通。《三辅黄图》说:神明台在建章宫里面,台上有九个房间,现在人们称之为九天台,其实不是。
泬水又迳渐台东①。《汉武帝故事》曰:建章宫北有太液池②,池中有渐台三十丈。渐,浸也,为池水所渐。一说星名也③。南有璧门三层④,高三十余丈。中殿十二间,阶陛咸以玉为之。铸铜凤五丈,饰以黄金。楼屋上椽首,薄以玉璧⑤,因曰璧玉门也。泬水又北流注渭。亦谓是水为潏水也。故吕忱曰⑥:潏水出杜陵县⑦。《汉书音义》曰⑧:潏,水声。而非水也。亦曰高都水。前汉之末,王氏五侯大治池宅⑨,引泬水入长安城。故百姓歌之曰:五侯初起,曲阳最怒⑩。坏决高都⑪,竟连五杜⑫。土山渐台,像西白虎⑬。即是水也。
【注释】
①渐台:在建章宫太液池内。渐,浸也,为池水所渐,故名渐台。一说为星名。
②太液池:西汉元封元年(前110),于建章宫北开凿。
③一说星名:渐台四星,在织女星旁。《隋书·天文志上》:“东之四星曰渐台,临水之台也,主晷漏律吕之事。”
④璧门:亦称璧玉门。汉长安建章宫南门。阶陛皆以玉为之,楼屋上椽首,饰以玉璧,故名。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⑤薄:通“敷”。装饰。
⑥吕忱:字伯雍。任城(今山东济宁东南)人。晋文字学家,官义阳王典祠令。撰《字林》七卷。
⑦杜陵县:西汉元康元年(前65)改杜县置,属京兆尹。治所在今陕西西安长安区的东杜陵南五里。因在杜县之东,并修有宣帝陵,故名。
⑧《汉书音义》:书名。班固《汉书》撰成之后,因其创纪传体断代正史之先,且文句深奥不易通晓,故历代学者相继为之注解音义。此处为应劭所撰《汉书音义》。
⑨王氏五侯:王谭为平阿侯,王商为成都侯,王立为红阳侯,王根为曲阳侯,王逢时为高平侯。五人同日封侯,故世谓之“五侯”。
⑩曲阳:指曲阳侯王根。最怒:最奢侈。《汉书》颜师古注:“成都侯商自擅穿帝城引水耳,曲阳无此事。”
⑪坏决高都:这里指引高都水入长安城。坏决,毁坏决堤。
⑫五杜:一作外杜。里的名字。《汉书》颜师古注引李奇曰:“长安有高都、外杜里,既坏决高都作殿,复衍及外杜里。”
⑬像西白虎:像白虎殿。白虎,即白虎殿。汉长安未央宫殿之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按,以上事见《汉书·元后传》。
【译文】
泬水又流经渐台东。《汉武帝故事》说:建章宫北有太液池,池中有渐台,高三十丈。渐,是浸的意思,就是就被池水所浸。还有一个说法,以为渐是星名。南有璧门三层,高三十余丈。中殿十二间,台阶都用玉砌成。铸了铜凤一只,高五丈,以黄金作为装饰。楼屋上方的椽头上贴着玉璧,因此叫璧玉门。泬水又往北流,注入渭水。泬水又名潏水。所以吕忱说:潏水发源于杜陵县。《汉书音义》说:潏是水声。并不是水名。此水又叫高都水。前汉末年,王氏五侯大规模开池建宅,把泬水引入长安城。所以老百姓的歌谣道:五侯开始兴起,曲阳侯最为盛富。毁堤毁去高都,水流连结五杜。筑成土山、渐台,象天子的白虎殿。说的就是这条水。
又东过长安县北①,
渭水东分为二水。《广雅》曰②:水自渭出为泶。其犹河之有雍也。此渎东北流迳魏雍州刺史郭淮碑南③,又东南合一水,迳两石人北。秦始皇造桥,铁镦重不胜④,故刻石作力士孟贲等像以祭之⑤,镦乃可移动也。又东迳阳侯祠北⑥,涨辄祠之。此神能为大波,故配食河伯也⑦。后人以为邓艾祠⑧,悲哉!谗胜道消,专忠受害矣⑨!此水又东注渭水。水上有梁⑩,谓之渭桥⑪,秦制也,亦曰便门桥。
【注释】
①长安县:西汉高帝五年(前202)置,为京兆尹治。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区西北。
②《广雅》:书名。三国魏张揖撰。为增广《尔雅》而作,篇目与《尔雅》相同。引文语见《广雅·释水》。
③郭淮:字伯济。三国魏太原阳曲(今山西阳曲)人。
④镦(duī):打夯用的重锤,千斤椎。
⑤孟贲(bēn):战国时勇士。能生拔牛角,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兕虎。
⑥阳侯祠:祭祀传说中的波涛之神阳侯的祠庙。当在今陕西西安长安区西北。
⑦配食:配享。指附在主祭的祠庙中,一起享受祭祀。河伯,传说中的黄河水神冯夷。
⑧邓艾祠:祭祀邓艾的祠庙。《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魏志·邓艾传》,段灼上疏曰:昔秦民怜白起之无罪,吴人上子胥之冤酷,皆为立祠。今天下民人为艾悼心痛恨,亦犹是也。此后人所由以阳侯祠为邓艾祠也。”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初为司马懿掾属,后为魏正西将军,与蜀姜维对峙。263年与锺会分军灭蜀。后锺会诬他谋反,杀之。
⑨谗胜道消,专忠受害:擅长谗言之人得势,世道沦亡,忠心耿耿的良臣受到陷害。据《三国志·魏书·邓艾传》,锺会、胡烈诬告邓艾谋反,魏王诏槛车征艾,不久即为卫瓘所杀。所以说邓艾是忠而受诛。
⑩梁:水桥。
⑪渭桥:本为秦所造横桥,为通渭水南北离宫而造。西汉初称渭桥、横门桥。原址在秦咸阳城南,汉长安城北稍西,约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三十里。
【译文】
渭水又往东流过长安县北边,
渭水东流,分成两条。《广雅》说:从渭水分出的支流就是泶水。正像从河水分出雍水一样。这条水渠往东北流经魏雍州刺史郭淮碑南边,又往东南流,汇合了一条水,流经两座石人的北面。秦始皇造桥时,千斤椎太重,拿都拿不动,因而用石块雕刻成大力士孟贲等人像,向他们致祭,这样,千斤椎才拿得动了。水又往东流经阳侯祠北边,水涨时就要去祭祀。这位水神能掀起大浪,所以与河伯一起享祭。但后世人们却错当成是邓艾祠,真是可悲!谗人得志,世道沦亡,忠良就要受害了!水又东流,注入渭水。水上有桥,称为渭桥,秦时所建,也叫便门桥。
秦始皇作离宫于渭水南北,以象天宫,故《三辅黄图》曰: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度,以法牵牛。南有长乐宫①,北有咸阳宫②,欲通二宫之间,故造此桥。广六丈,南北三百八十步,六十八间,七百五十柱,百二十二梁③。桥之南北有堤,激立石柱④。柱南,京兆主之⑤;柱北,冯翊主之⑥。有令丞,各领徒千五百人。桥之北首,垒石水中,故谓之石柱桥也。旧有忖留神像⑦。此神尝与鲁班语⑧,班令其人出。忖留曰:我貌很丑⑨,卿善图物容⑩,我不能出。班于是拱手与言曰:出头见我。忖留乃出首,班于是以脚画地。忖留觉之,便还没水。故置其像于水,惟背以上立水上。后董卓入关⑪,遂焚此桥,魏武帝更修之,桥广三丈六尺。忖留之像,曹公乘马见之惊,又命下之。《燕丹子》曰⑫:燕太子丹质于秦⑬,秦王遇之无礼⑭,乃求归。秦王为机发之桥,欲以陷丹,丹过之,桥不为发。又一说,交龙扶轝而机不发⑮。但言⑯,今不知其故处也。
【注释】
①长乐宫:宫名。在今陕西西安西北十五里、汉长安城东隅。本秦之兴乐宫。西汉高祖五年(前202)重加扩建,改名长乐宫。
②咸阳宫:宫名。司马贞《史记索隐》:“《三辅故事》:咸阳宫在渭北,兴乐宫在渭南。秦昭王通两宫,之间作渭桥,长三百八十步。”
③梁:此指木结构屋架中架在柱子上的长木。
④激:挡水石。
⑤京兆:官名。即京兆尹。西汉太初元年(前104)改右内史置,属司隶校尉。分原右内史东半部为其辖区,职掌相当于郡太守。因地属畿辅,故不称郡,为三辅之一。
⑥冯翊(píng yì):官名。即汉三辅长官之一左冯翊。与京兆尹、右扶风合为三辅。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左内史置。
⑦忖留:古代传说中的水神,貌丑陋。
⑧鲁班:我国古代杰出的建筑工匠,姓公输,名班,一名般。后世尊为建筑工匠的祖师。
⑨很丑:一作狠丑。狰狞丑陋的样子。
⑩图:图画,描绘。物容:人物的容貌。
⑪董卓:字仲颖。东汉临洮(今甘肃岷县)人。东汉末权臣。
⑫《燕丹子》:书名。其书系割裂诸书燕丹、荆轲事,杂缀而成。著作年代当在晋世。撰者无考。
⑬燕太子丹:战国燕王喜之子。做人质于秦,逃归燕国,见秦将灭六国,秦兵临易水,祸将至燕,便派刺客荆轲刺杀秦王,未果。秦王大怒,命大将王翦加紧进攻燕国。燕王喜逃至辽东,斩太子丹首以讨好秦王。三年后,秦灭燕。
⑭秦王:即秦王嬴政。
⑮扶轝(yù):此指两龙相交,抬起燕太子丹乘坐的车舆。
⑯但言:此处疑有脱误。
【译文】
秦始皇在渭水南北都建了离宫,以象征天宫,所以《三辅黄图》说:渭水穿过都城,象征天汉;跨河建桥通往南岸,以仿牵牛星。南岸有长乐宫,北岸有咸阳宫,为使两宫间可以相通,因此建造了这座桥。桥宽六丈,南北三百八十步,桥上建屋六十八间,有柱七百五十根,有梁一百二十二条。桥的南北两头有堤,立石柱为挡水石。柱南由京兆尹主管,柱北由左冯翊主管。设有令丞等官,各带役徒一千五百人。桥的北端,在水中堆垒石块,所以叫石柱桥。旧时有忖留神像。此神曾和鲁班谈话,鲁班叫他出来。忖留说:我的相貌很丑陋,你善于描画人物容貌,我不能出来。鲁班于是拱手作揖,对他说:请你把头露出来和我相见吧。于是忖留露出头来,鲁班就以脚划地。忖留觉察到了,就重新没入水中。所以他的像是放在水上的,只有背部以上露出水面。后来董卓入关,烧掉这座桥梁,魏武帝重新修建,桥宽三丈六尺。忖留的像,因曹公骑马时看到吃了一惊,又命令把它推入水中。《燕丹子》说:燕太子丹留秦作人质,秦王待他无礼,太子丹便要求回国。秦王造了一座装有机关的桥,想用来谋害他,但在太子丹过桥时,机关却没有触发。还有一种说法,说是两龙相交,抬起他的车子,所以机关没有触发。但现在已弄不清原来的地点了。
渭水又东与泬水枝津合①。水上承泬水,东北流迳邓艾祠南,又东分为二水:一水东入逍遥园注藕池②。池中有台观,莲荷被浦③,秀实可玩④。其一水北流注于渭。
【注释】
①泬水枝津:《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即上文所谓泬水分为二水,一水东北流者也。”
②逍遥园: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③被:覆盖。
④秀:这里指荷花的花朵。玩:观赏,欣赏。
【译文】
渭水又东流,与泬水支流汇合。这条支流上游承接泬水,往东北流经邓艾祠南边,又东流分成两条:一条往东流入逍遥园,注入藕池。池中有高台和楼阁,水上盖满碧荷,荷花着实可供观赏。另一条北流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迳长安城北。汉惠帝元年筑①,六年成,即咸阳也。秦离宫无城,故城之。王莽更名常安。十二门:东出北头第一门,本名宣平门,王莽更名春王门正月亭,一曰东都门。其郭门亦曰东都门②,即逄萌挂冠处也③。第二门,本名清明门,一曰凯门,王莽更名宣德门布恩亭。内有藉田仓④,亦曰藉田门。第三门,本名霸城门,王莽更名仁寿门无疆亭。民见门色青,又名青城门,或曰青绮门,亦曰青门。门外旧出好瓜。昔广陵人邵平为秦东陵侯⑤,秦破,为布衣,种瓜此门,瓜美,故世谓之东陵瓜。是以阮籍《咏怀诗》云⑥: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连畛拒阡陌⑦,子母相钩带⑧。指谓此门也。
【注释】
①汉惠帝元年:前194年。汉惠帝,西汉皇帝刘盈。刘邦之子。
②郭门:外城的城门。郭,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围修建的城墙。
③逄(páng)萌挂冠:《后汉书·逄萌传》:“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逄萌,即逢萌,字子康。北海都昌(今山东昌邑)人。通《春秋经》。当王莽欲代汉之际,他率家属渡海,客居辽东。
④藉田仓:储存藉田所收获粮食的仓库,以供给祭天地宗庙所需要的粢盛(zī chéng)。藉田,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每逢春耕前,天子、诸侯躬耕藉田,以示对农业的重视。
⑤广陵:今江苏扬州。邵平:一作召平。秦朝时封为东陵侯。秦灭亡后,家贫,种瓜于长安城东。因瓜美,世谓之东陵瓜。
⑥阮籍《咏怀诗》: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三国魏文学家、玄学家。竹林七贤之一。于魏晋之际,常虑祸患及已,故其《咏怀诗》之作,多刺时人无故旧之情,逐势利而已。
⑦连畛(zhěn)拒阡陌:瓜田相连遍野。畛,田间的边界。阡陌,田间的小路。
⑧子母相钩带:大瓜小瓜缀成串。子母,指大小不等的瓜。一说,子指瓜,母指瓜藤。
【译文】
渭水又往东流经长安城北边。长安城于汉惠帝元年开始修筑,六年建成,这就是咸阳城。秦时的离宫是没有城的,所以给它造城。王莽改名为常安。长安城有十二座城门:从东边出城,北端第一门原名宣平门,王莽改名春王门正月亭,又名东都门。外城城门也叫东都门,就是逄萌挂冠弃官而去的地方。第二门原名清明门,又叫凯门,王莽改名为宣德门布恩亭。内有藉田仓,又称藉田门。第三门原名霸城门,王莽改名为仁寿门无疆亭。人们看到城门是青色的,又叫青城门,或名青绮门,又叫青门。旧时门外出产好瓜。从前广陵人邵平是秦时的东陵侯,秦亡后做了平民百姓,在这座城门外种瓜,瓜很甜美,所以人们称之为东陵瓜。阮籍《咏怀诗》说:从前听说东陵瓜,就在青门外近畔。瓜田一畦接一畦,大瓜小瓜连成串。诗里说的就是此门。
南出东头第一门,本名覆盎门,王莽更名永清门长茂亭。其南有下杜城。应劭曰:故杜陵之下聚落也①,故曰下杜门,又曰端门,北对长乐宫②。第二门,本名安门,亦曰鼎路门,王莽更名光礼门显乐亭,北对武库③。第三门,本名平门,又曰便门,王莽更名信平门诚正亭,一曰西安门,北对未央宫④。西出南头第一门,本名章门,王莽更名万秋门亿年亭,亦曰光华门也。第二门,本名直门,王莽更名直道门端路亭,故龙楼门也。张晏曰⑤:门楼有铜龙。《三辅黄图》曰:长安西出第二门,即此门也。第三门,本名西城门,亦曰雍门,王莽更名章义门著义亭。其水北入有函里⑥,民名曰函里门,亦曰突门。
【注释】
①杜陵:即杜陵县。西汉元康元年(前65)改杜县置,属京兆尹。治所在今陕西西安长安区东杜陵南五里。因在杜县东,且修建有西汉宣帝刘询的陵墓而得名。
②长乐宫:宫名。西汉刘邦时,就秦兴乐宫改建而成,为西汉主要宫殿之一。汉初皇帝在此执政。自吕后起为太后起居之宫。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十三里汉长安故城东南角。
③武库:掌管兵器的官署。
④未央宫:宫名。西汉高帝七年(前200)由丞相萧何主持兴建。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十三里未央区长安故城内西南隅。
⑤张宴:具体不详。
⑥函里:造甲人居住的里巷。函,本指铠甲。此指造甲之人。
【译文】
从南边出城,东端第一门原名覆盎门,王莽改名为永清门长茂亭。此门以南有下杜城。应劭说:下杜城就是旧时杜陵的下聚落,所以叫下杜门,又叫端门,北与长乐宫相望。第二门原名安门,又称鼎路门,王莽改名为光礼门显乐亭,北对武库。第三门原名平门,又叫便门,王莽改名为信平门诚正亭,又叫西安门,北与未央宫相望。从西边出城,南端第一门原名章门,王莽改名为万秋门亿年亭,又叫光华门。第二门原名直门,王莽改名直道门端路亭,就是旧时的龙楼门。张宴说:门楼上有铜龙。《三辅黄图》说:长安西出第二门,说的就是此门。第三门原名西城门,又叫雍门,王莽改名为章义门著义亭。水从城北流入,有函里,人们称之为函里门,又叫突门。
北出西头第一门,本名横门①,王莽更名霸都门左幽亭。如淳曰:音光,故曰光门。其外郭有都门、有棘门。徐广曰②:棘门在渭北。孟康曰③:在长安北,秦时宫门也。如淳曰:《三辅黄图》曰棘门在横门外。按《汉书》,徐厉军于此备匈奴④。又有通门、亥门也⑤。第二门,本名厨门,又曰朝门,王莽更名建子门广世亭,一曰高门。苏林曰⑥:高门,长安城北门也。其内有长安厨官在东⑦,故名曰厨门也。如淳曰:今名广门也。第三门,本名杜门,亦曰利城门,王莽更名进和门临水亭。其外有客舍,故民曰客舍门,又曰洛门也。
【注释】
①横门:西汉时长安城北出西头第一门。亦称光门。
②徐广:字野民。东莞姑幕(今山东诸城北)人。晋、宋间史学家。著作有《史记音义》《晋纪》等。
③孟康:字公休。安平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南)人。三国魏学者。撰《汉书音义》。
④徐厉军于此备匈奴:事见《汉书·文帝纪》:“祝兹侯徐厉为将军,次棘门,以备胡。”徐厉,又名悍。以舍人从刘邦在沛(今江苏沛县)起兵,以郎中入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举入边,他驻军棘门以备匈奴。
⑤又有:疑作“又曰”。
⑥苏林:字孝友。陈留外黄(今河南民权西北)人。汉、魏间学者。与邯郸淳等并为当时儒宗。
⑦厨官:汉置,掌管办理官府厨食的官署。
【译文】
从北边出城,西端第一门原名横门,王莽改名霸都门左幽亭。横,如淳说:音光,所以叫光门。外城有都门、棘门。徐广说:棘门在渭北。孟康说:在长安北,是秦时的宫门。如淳说:《三辅黄图》称,棘门在横门外。查考《汉书》,徐厉曾驻军于此,以防匈奴。又有通门、亥门。第二门原名厨门,又叫朝门,王莽改名为建子门广世亭,又叫高门。苏林说:高门是长安城北门。门内有长安厨官在东边,所以叫厨门。如淳说:现在叫广门。第三门原名杜门,又叫利城门,王莽改名为进和门临水亭。城门外有客舍,所以人们称之为客舍门,又叫洛门。
凡此诸门,皆通逵九达①,三途洞开。隐以金椎②,周以林木。左出右入,为往来之迳。行者升降,有上下之别。汉成帝之为太子③,元帝尝急召之④,太子出龙楼门,不敢绝驰道⑤,西至直城门方乃得度⑥。上怪迟,问其故,以状对,上悦,乃著令,令太子得绝驰道也。
【注释】
①通逵九达:道路四通八达。逵,九达之道。
②隐以金椎:为令坚实,用铁铸大锤夯筑。隐,夯筑,砸击。金椎,铁铸大锤。
③汉成帝:西汉皇帝刘骜(ào),字太孙。汉元帝刘奭之子。
④元帝:即刘奭。汉宣帝之子。
⑤绝:横穿,横度。驰道:古代供君王行驶车马的道路。
⑥直城门:汉长安城西出南头第二门。即直门。
【译文】
所有这些城门都有通衢大道四通八达,每座大开的城门各有三条大路穿过。修建大路时以大铁锤夯土,两边种植林木。左边出门,右边进门,往来有一定的路径。行人出入,有上行道和下行道的分别。汉成帝做太子时,元帝曾有急事要他速去,太子出龙楼门,不敢横穿御道,就一直往西到直城门才得过去。他这么久才到,皇上心里觉得奇怪,问他是什么缘故,太子把情况讲给他听,皇上很高兴,于是下了诏令,特许太子可以横穿御道。
渭水东合昆明故渠①。渠上承昆明池东口②,东迳河池陂北③,亦曰女观陂。又东合泬水④,亦曰漕渠。又东迳长安县南,东迳明堂南⑤。旧引水为辟雍处⑥,在鼎路门东南七里⑦。其制上圆下方,九宫十二堂⑧,四向五室。堂北三百步有灵台⑨,是汉平帝元始四年立⑩。渠南有汉故圜丘⑪。成帝建始二年⑫,罢雍五畤⑬,始祀皇天上帝于长安南郊。应劭曰:天郊在长安南,即此也。
【注释】
①昆明故渠:古代关中地区的人工渠道。西汉元狩三年(前120)凿昆明池,又引池水东出为昆明渠,以利漕运。
②昆明池:在今陕西西安长安区西沣河与潏水之间。即斗门镇东南洼地。
③河池陂:在今陕西西安长安区西河池寨。
④泬(jué)水:源出陕西西安长安区南秦岭中,北流至西安西北注入渭水。
⑤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祭祀祖先神灵之地。凡朝会、祭祀、赏庆、选士等大典都在此举行。汉代以后,都城内大多建有这种象征王权的建筑。
⑥辟雍(bì yōnɡ):本为西周天子所设大学,校址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东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多为行乡饮、大射或祭祀之礼的地方。
⑦鼎路门:即安门。汉长安城南面中门。在今陕西西安西北西张村。
⑧九宫:古代明堂的九间房屋。明堂制度之数,九室以象九州。十二堂:十二间正厅。堂,建于高台基之上的厅房。古时,整幢房子建筑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基上。前面是堂,通常是行吉凶大礼的地方,不住人;堂后面是室,住人。室的东西两侧叫房。
⑨灵台:帝王观察天文星象、妖祥灾异的建筑。
⑩元始四年:4年。元始,西汉平帝刘衎的年号(1—5)。
⑪圜丘:古代帝王冬至祭天之处。后亦用以祭天地。《周礼·春官·大司乐》:“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贾公彦疏:“土之高者曰丘,取自然之丘。圜者,象天圜也。”《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三辅黄图》,昆明故渠南有汉故圜丘,今按高二丈,周回百二十步。”
⑫建始二年:前31年。建始,西汉成帝刘骜的年号(前32—前28)。
⑬雍:即雍县。战国秦以旧都雍邑置。治所在今陕西凤翔西南七里南古城。五畤(zhì):又称五畤原。在今陕西凤翔南。祭祀古代传说中的五帝的神祠。五帝,一说指黄帝、青帝(伏羲)、赤帝(炎帝)、白帝(少昊)、黑帝(世称玄帝,即颛顼)。畤,秦汉时祭祀天地五帝的祭坛。
【译文】
渭水往东流,与昆明旧渠汇合。旧渠上游承接昆明池东口,往东流经河池陂北—也叫女观陂。又往东流,与泬水汇合,此渠又叫漕渠。渠水又往东流经长安县南边,往东流经明堂南边。明堂就是从前引水围绕最高学府辟雍处,地址在鼎路门东南七里。明堂的规范建筑形式上圆下方,内有九宫十二堂,四向有五个房间。堂北三百步,有观察天象的灵台,是汉平帝元始四年所建。水渠南岸有汉时原来祭天的圜丘。成帝建始二年,废除了雍县的五畤,才开始在长安南郊祭祀皇天上帝。应劭说:天郊在长安南面,就是这个圜丘。
故渠之北有白亭、博望苑①,汉武帝为太子立②,使通宾客,从所好也。太子巫蛊事发③,斫杜门东出,史良娣死④,葬于苑北,宣帝以为戾园⑤。以倡优千人乐思后园庙⑥,故亦曰千乡。故渠又东而北屈迳青门外,与泬水枝渠会。渠上承泬水于章门西,飞渠引水入城,东为仓池⑦。池在未央宫西,池中有渐台。汉兵起,王莽死于此台⑧。又东迳未央宫北。高祖在关东⑨,令萧何成未央宫⑩,何斩龙首山而营之⑪。山长六十余里,头临渭水,尾达樊川。头高二十丈,尾渐下,高五六丈,土色赤而坚。云昔有黑龙从南山出饮渭水,其行道因山成迹。山即基,阙不假筑⑫,高出长安城。
【注释】
①白亭:《水经注疏》:“《汉书·戾太子传》,长安白亭东为戾后园。《寰宇记》,汉戾园,其地本秦白亭,在金城坊。”博望苑:《水经注疏》:“《黄图》,苑在长安城南杜门外五里,有遗址。”
②太子:即戾太子刘据。
③太子巫蛊(gǔ)事:汉武帝时统治者内部的一场激烈斗争。江充用事,戾太子刘据与其有隙,江充恐太子即帝位后被诛杀,遂以巫蛊事诬陷戾太子。武帝下令搜捕,戾太子兵拒五日,战败自杀。此事上牵丞相,下连庶民,前后被杀者数万人,史称巫蛊之祸。事见《汉书·戾太子刘据传》。巫蛊,古代称巫师使用邪术,加害于人为巫蛊。发:败露,泄露。
④史良娣:西汉鲁国人。宣帝祖母。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入为卫太子之良娣,生男进,号史皇孙。武帝末,巫蛊事起,卫太子及良娣、史皇孙皆遭害。宣帝即位,追谥戾后,置园奉邑。
⑤宣帝:即文帝子刘询。戾园:在今河南灵宝西北鸠涧西(底董村南)。
⑥倡优:古代称以音乐歌舞或杂技戏谑娱人的艺人。思后园庙:《水经注疏》:“《续汉志》注引《皇览》,卫思后葬长安城东南桐柏园,今千人聚是。”思后,据《汉书·外戚传》,汉武帝卫皇后生戾太子,遭巫蛊事,自杀。宣帝追谥曰思后,置园邑。
⑦仓池:《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旧图云:未央宫有沧池,言池水苍色,故曰沧池。”
⑧王莽死于此台:事见《汉书·王莽传》:“莽就车,之渐台,欲阻池水……商人杜吴杀莽,取其绶……(校尉东海公宾)就识,斩莽首。军人分裂莽身,支节肌骨脔分,争相杀者数十人。”
⑨关东:指函谷关、潼关以东地区。
⑩萧何:沛(今江苏沛县)人。汉高祖刘邦开国功臣。
⑪龙首山:一名龙首原。在今陕西西安旧城北。今北郊有龙首村,仍沿用其名。
⑫阙不假筑:观阙不须再筑台址。不假,不用。
【译文】
旧渠北有白亭、博望苑,是汉武帝为太子而建的,依他的爱好,让他在那里可与宾客交游。太子弄巫术害人一案被揭发后,砍开杜门向东出逃,史良娣被杀,葬于苑北,宣帝称之为戾园。又因有戏子千人在思后的园庙里作乐,所以又叫千乡。旧渠又东流,接着北转流经青门外,与泬水的支渠汇合。支渠上游在章门西承接泬水,渠道引水入城,东边是仓池。池在未央宫西,池中有渐台。汉兵兴起后,王莽死于此台。渠水又往东流经未央宫北边。高祖在关东时,命令萧何去兴建未央宫,萧何就开辟龙首山来营建这座宫殿。山长六十余里,山头俯临渭水,山尾伸到樊川。山头高二十丈,山尾渐低,高五六丈,土壤呈红色,很坚硬。传说从前有黑龙从南山出来,去饮渭水,所经过的路线依山而形成痕迹。建宫依山为基,门阙也不须再筑台址,就已高出长安城之上了。
北有玄武阙①,即北阙也。东有苍龙阙②,阙内有阊阖、止车诸门。未央殿东有宣室、玉堂、麒麟、含章、白虎、凤皇、朱雀、鹓鸾、昭阳诸殿③,天禄、石渠、麒麟三阁④。未央宫北,即桂宫也。周十余里,内有明光殿、走狗台、柏梁台⑤,旧乘复道⑥,用相迳通。
【注释】
①玄武阙:即未央宫的北阙。玄武,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的合称。后代指北方。
②苍龙阙:即未央宫的东阙。苍龙,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的合称。后代指东方。
③昭阳:即昭阳宫。《汉书·外戚传》:“皇后……居昭阳舍,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切皆铜沓黄金涂,白玉阶,壁带往往为黄金,函蓝田璧,明珠、翠羽饰之,自后宫未尝有焉。”
④天禄:即天禄阁。藏典籍之所。石渠:《水经注疏》熊会贞按:“《黄图》,石渠阁,萧何造。其下礲石为渠,以道水,若今御沟,因为阁名。所藏入关所得秦之图籍。至成帝,又于此藏祕书焉。”麒麟:即麒麟阁。汉武帝获麒麟时作此阁。图画其象于阁,遂以为名。
⑤明光殿:宫殿名。《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三秦记》,未央宫渐台西,有桂宫,中有明光殿,皆金玉珠玑为帘箔,处处明月珠,金陛玉阶,昼夜光明。”柏梁台:西汉元鼎二年(前115)建。《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三辅旧事》云,以香柏为梁。帝尝置酒其上,诏群臣和诗,能七言诗者乃得上。”
⑥复道:楼阁间架空的通道。
【译文】
北有玄武阙,就是北阙。东有苍龙阙,阙内有阊阖、止车诸门。未央殿东有宣室、玉堂、麒麟、含章、白虎、凤凰、朱雀、鹓鸾、昭阳诸殿,天禄、石渠、麒麟三阁。未央宫以北,就是桂宫。周围十余里,里面有明光殿、走狗台、柏梁台,从前有复道相通。
故张衡《西京赋》曰:钩陈之外①,阁道穹隆②,属长乐与明光③,迳北通于桂宫。故渠出二宫之间,谓之明渠也。又东历武库北④,旧樗里子葬于此⑤。樗里子名疾,秦惠王异母弟也⑥,滑稽多智⑦,秦人号曰智囊。葬于昭王庙西⑧,渭南阴乡樗里⑨,故俗谓之樗里子。云我百岁后,是有天子之宫夹我墓。疾,以昭王七年卒⑩,葬于渭南章台东⑪。至汉,长乐宫在其东,未央宫在其西,武库直其墓。秦人喭曰⑫:力则任鄙⑬,智则樗里是也。明渠又东迳汉高祖长乐宫北,本秦之长乐宫也。周二十里,殿前列铜人,殿西有长信、长秋、永寿、永昌诸殿⑭。殿之东北有池,池北有层台,俗谓是池为酒池⑮,非也。故渠北有楼,竖汉京兆尹司马文预碑⑯。
【注释】
①钩陈:指后宫。
②穹隆:高耸长曲貌。
③属(zhǔ):连缀,连接。长乐:即长乐宫。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郊汉长安故城东南角。明光:即明光殿。
④武库:储藏兵器的仓库。《水经注疏》熊会贞按:“《黄图》,武库在未央宫,萧何造,以藏兵器。”
⑤樗(chū)里子:名疾。秦惠王异母弟。秦武王立,以樗里子、甘茂为左右丞相。秦昭王立,樗里子益尊重。
⑥秦惠王:名驷。战国时秦国国君。秦孝公之子。
⑦滑(gǔ)稽:谓能言善辩,言辞流利。
⑧葬:当作“居”。昭王:即秦昭襄王嬴稷,一名则。战国时秦国国君。
⑨樗里:在今陕西渭南市临渭区境内。
⑩昭王七年:前300年。
⑪章台:战国秦筑。在今陕西西安西北长安故城西南隅。
⑫喭(yàn):通“谚”。俗语,谚语。
⑬任鄙:秦武王时大力士。官至汉中郡守。
⑭长信、长秋、永寿、永昌诸殿:都在长乐宫中。《水经注疏》熊会贞按:“《黄图》……长信宫,汉太后常居之。《通灵记》,太后,成帝母也。后宫在西,秋之象也。秋主信,故宫殿皆以长信、长秋为名。又永寿、永宁殿,皆后所处也。《寰宇记》引《关中记》,永昌亦作永宁。《长安志》同。疑‘昌’为‘宁’之误。”译文从之。
⑮酒池:《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元和志》,酒池在长乐宫中,武帝作以夸羌胡,饮以铁杯,重不能举……”
⑯司马文预碑:此碑1952年出土于西安西大街广济街,仅存上半段,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司马文预:即司马芳,字文预。曾任司隶校尉。
【译文】
所以张衡《西京赋》说:后宫之外,漫长的阁道弯弯曲曲,通往长乐宫和明光殿,往北通到桂宫。旧渠在两宫之间流过,称为明渠。又东经武库北,从前樗里子葬在这里。樗里子名疾,是秦惠王的异母弟,为人滑稽而富于智谋,秦人称他为智囊。他居住在昭王庙西边,即渭南阴乡的樗里,所以民间称他为樗里子。他曾说:我百年之后,在我坟墓西边会两边夹着建起天子的宫殿。嬴疾死于昭王七年,葬于渭南章台东边。到了汉时,长乐宫在他墓东,未央宫在他墓西相继修建起来,武库则正对着他的坟墓。秦人谚语说:力气要数任鄙,智慧要数樗里。明渠又往东流经汉高祖长乐宫北边,就是原来秦时的长乐宫。此宫周围二十里,殿前排列着铜人,殿西有长信、长秋、永寿、永宁诸殿。宫殿东北有池,池北有层台,民间称此池为酒池,实则不是。旧渠北面有楼,立着汉京兆司马文预碑。
故渠又东出城分为二渠,即《汉书》所谓王渠者也①。苏林曰:王渠,官渠也,犹今御沟矣。晋灼曰②:渠名也,在城东覆盎门外③。一水迳杨桥下④,即青门桥也,侧城北迳邓艾祠西⑤,而北注渭,今无水。其一水右入昆明故渠⑥,东迳奉明县广城乡之廉明苑南⑦。史皇孙及王夫人葬于郭北⑧,宣帝迁苑南,卜以为悼园,益园民千六百家⑨,立奉明县,以奉二园⑩。园在东都门⑪。昌邑王贺自霸御法驾⑫,郎中令龚遂骖乘⑬,至广明东都门是也⑭。故渠东北迳汉太尉夏侯婴冢西⑮。葬日,柩马悲鸣,轻车罔进。下得石椁⑯,铭云:于嗟⑰!滕公居此室。故遂葬焉。冢在城东八里,饮马桥南四里,故时人谓之马冢。故渠又北分为二渠:东迳虎圈南而东入霸⑱,一水北合渭,今无水。
【注释】
①王渠:为官渠,潏水的支渠。在今陕西西安城北。
②晋灼: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东北)人。晋尚书郎。撰《汉书集注》、《汉书音义》。
③覆盎门:亦称下杜门、杜门。西汉时长安城南出东头第一门。在今陕西西安西北大白杨、小白杨二村之北。
④杨桥:具体方位不详。
⑤邓艾祠:《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此祠当在今长安县(今陕西西安长安区)东北,非上文邓艾祠也。”
⑥昆明故渠:古代关中地区的人工渠道。西汉元狩三年(前120)凿昆明池,又引池水东出为昆明渠,以利漕运。
⑦奉明县:西汉元康元年(前65)置,属京兆尹。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北郊张家堡。东汉废。廉明苑:当为“广明苑”之讹。
⑧史皇孙:名刘进。戾太子刘据之子,汉武帝之孙。王夫人:即史皇孙妃。
⑨园民:看管悼园的百姓。
⑩二园:据《汉书·武五子传·戾太子据》记载,宣帝置有戾园、戾后园、悼园等三园。
⑪东都门:汉时长安东郭门。
⑫昌邑王贺:昌邑哀王刘髆(bó)之子刘贺。刘髆卒后,刘贺嗣爵位。昭帝崩,大将军霍光等迎贺为皇帝。即位二十七日,行淫乱,被霍光等大臣废。霸:即霸上。因地处霸水西面的高原上得名。在今陕西西安东郊。法驾:天子车驾的一种。裴骃《史记集解》引蔡邕曰:“天子有大驾、小驾、法驾。法驾上所乘,曰金根车,驾六马,有五时副车,皆驾四马,侍中参乘,属车三十六乘。”
⑬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今山东邹城)人。以明经为官。骖乘:陪乘之人。战争时称为车右。
⑭广明:即广明苑。按,以上语见《汉书·武五子传·昌邑哀王髆》附“昌邑哀王刘贺”。
⑮夏侯婴冢:即滕公冢。夏侯婴,西汉沛(今江苏沛县)人。刘邦旧友。刘邦即位后,封其为汝阴侯。后与大臣共立文帝。以其曾为滕令,又号滕公。
⑯石椁(guǒ):石制的棺椁。椁,古代套于棺外的大棺。
⑰于嗟:叹词。
⑱虎圈:《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一统志》,在咸宁县(今陕西西安)东北。”
【译文】
旧渠又东流出城,分为两条,就是《汉书》所说的王渠。苏林说:王渠就是官渠,正如现在所说的御沟。晋灼说:王渠是渠名,在城东覆盎门处。一条流经杨桥下,杨桥就是青门桥,傍着城边往北流经邓艾祠西边,往北注入渭水,现在已经无水了。另一条向右边注入昆明旧渠,往东流经奉明县广城乡的广明苑南边。史皇孙及王夫人葬在城北,宣帝把他们迁葬到苑南,经占卜选为修建悼园的地址,迁了一千六百家民户进来,以补充人口,并设置奉明县,以照管两座墓园。墓园在东都门。昌邑王刘贺自霸上驾驭着皇帝的车驾,郎中令龚遂陪乘,到广明东都门,就是此门。旧渠往东北流经汉太尉夏侯婴墓西边。夏侯婴殡葬那天,驾柩车的马悲鸣,轻车不能前进。从地下掘出石椁,铭文说:唉!让滕公就住在这间房子里吧。于是就在这里安葬了。墓在城东八里,饮马桥以南四里,所以当时人称之为马冢。旧渠又北流,分成两条:一条往东流经虎圈南边,往东注入霸水,一条往北流与渭水汇合,现在已经无水了。
又东过霸陵县北①,霸水从县西北流注之②。
霸者,水上地名也,古曰滋水矣。秦穆公霸世③,更名滋水为霸水,以显霸功。水出蓝田县蓝田谷④,所谓多玉者也。西北有铜谷水⑤,次东有辋谷水⑥,二水合而西注,又西流入埿水⑦。埿水又西迳峣关⑧,北历峣柳城⑨。东、西有二城,魏置青埿军于城内⑩,世亦谓之青埿城也⑪。秦二世三年⑫,汉祖入,自武关攻秦⑬,赵高遣将距于峣关者也⑭。《土地记》曰⑮:蓝田县南有峣关,地名峣柳,道通荆州⑯。
【注释】
①霸陵县:西汉文帝九年(前171)改芷阳县置,属京兆尹。治所在今陕西西安东新市村附近。因其地有文帝刘恒霸陵,故名。
②霸水:也作灞水。关中八川之一。源出陕西蓝田东秦岭北麓,西北流经西安入渭水。《汉书·地理志》“南陵县”:“霸水亦出蓝田谷,北入渭。(师)古曰:兹水,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
③秦穆公:名任好。春秋时秦国国君。既立,任用百里奚、蹇叔等谋臣,奋发图强,使国势强大。
④蓝田县:战国秦献公六年(前379)置。治所在今陕西蓝田西三十里。蓝田谷:在今陕西蓝田东南界。
⑤铜谷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寰宇记》无铜谷之文,惟《长安志》云,铜谷水出蓝田县(今陕西蓝田)东铜谷。”
⑥辋(wǎng)谷水:即辋川。在今陕西蓝田南。源出南山辋谷,西北流入霸河。
⑦埿(ní)水:出蓝田山之东谷。
⑧峣(yáo)关:在今陕西商洛西北牧护关镇。
⑨峣柳城:在今陕西蓝田。以其前对峣山、其中多柳而得名。
⑩魏置青埿军于城内:具体不详。
⑪青埿城:在今陕西蓝田南七里。
⑫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秦二世,秦朝第二代皇帝胡亥。秦始皇之子。继位后继续修建阿房宫等,不久爆发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后被赵高逼杀。
⑬武关:战国秦置。在今陕西商南县西南丹江上。即秦之南关。
⑭赵高遣将距于峣关:《汉书·高帝纪》:“子婴诛灭赵高,遣将将兵距峣关。”可知非赵高遣将。译文从之。赵高,秦时宦官。任中车府令。曾教公子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秦始皇死,与胡亥、丞相李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更立胡亥为太子,赐公子扶苏、蒙恬死。胡亥即位为二世皇帝,赵高为郎中令,专权用事。
⑮《土地记》:书名。具体不详。
⑯荆州:西汉武帝置,为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治所在汉寿县(今湖南常德东北)。初平元年(190)刘表徙治襄阳(今湖北襄阳汉水南岸襄城区)。东晋时定治江陵县(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
【译文】
渭水又往东流过霸陵县北边,霸水从县城西北流来注入。
霸,是水上地名,这条水古时叫滋水。秦穆公称霸于世时,把滋水改名为霸水,以显耀他称霸的功业。霸水发源于蓝田县的蓝田谷,就是以多玉而闻名的地方。西北有铜谷水,稍东有辋谷水,两条水汇合后西流,又往西注入埿水。埿水又往西流经峣关,往北流经峣柳城。东、西有两城并峙,魏在城内部署了青埿军,所以人们又称之为青埿城。秦二世三年,汉高祖从武关进来攻秦,子婴派遣大将在峣关抵抗。《土地记》说:蓝田县南有峣关,地名峣柳,有道路通荆州。
《晋地道记》曰①:关当上洛县西北②。埿水又西北流入霸。霸水又北历蓝田川③,迳蓝田县东。《竹书纪年》④,梁惠成王三年⑤,秦子向命为蓝君⑥,盖子向之故邑也。川有汉临江王荣冢⑦。景帝以罪征之⑧,将行,祖于江陵北门⑨,车轴折,父老泣曰:吾王不反矣⑩!荣至,中尉郅都急切责王⑪,王年少,恐而自杀,葬于是川。有燕数万,衔土置冢上,百姓矜之⑫。霸水又左合浐水⑬,历白鹿原东⑭,即霸川之西,故芷阳矣⑮。《史记》,秦襄王葬芷阳者是也⑯,谓之霸上。汉文帝葬其上⑰,谓之霸陵。上有四出道以泻水,在长安东南三十里。故王仲宣赋诗云⑱: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⑲。汉文帝尝欲从霸陵上西驰下峻坂⑳,袁盎揽辔于此处(21)。上曰:将军怯也!盎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22),百金之子,立不倚衡(23),圣人不乘危。今驰不测,如马惊车败,奈高庙何(24)?上乃止。
【注释】
①《晋地道记》:书名。亦称《晋地道志》《晋书地道记》。东晋王隐撰。今存清人辑本。
②上洛县:三国魏改上雒侯国置,属京兆郡。治所在今陕西商洛。
③蓝田川:《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渭水注》叙霸水,亦有历蓝田川之文。盖霸水在蓝田县(今陕西蓝田)东,浐水在蓝田县西,两水迳蓝田,皆有蓝田川之名。故并称历蓝田川也。”
④《竹书纪年》:书名。因原本写于西晋时汲郡出土的竹简之上,故名。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述夏商周及春秋晋国、战国魏国的史事,至魏襄王时止。今存辑本。
⑤梁惠成王三年:前367年。梁惠成王,即魏惠王。姓魏名罃,因魏都大梁,故又称梁惠王。
⑥秦子向:具体不详。
⑦汉临江王荣冢:《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冢在蓝田县东八里,世名燕子冢。近志以为在县东五里。”临江王荣,西汉景帝第二子刘荣。孝景前元四年(前153)为皇太子,后废为临江王。因侵占太宗庙地,畏罪自杀。
⑧景帝:西汉皇帝刘启。
⑨祖:即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并饮宴送行。
⑩反:同“返”。返回。
⑪中尉:官名。掌京师治安。郅(zhì)都:河东大阳(今山西平陆西南)人。以郎事文帝。景帝时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为中尉,用严酷之刑,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之,侧目而视,号“苍鹰”。
⑫矜:同情,怜悯。按,以上事见《汉书·景十三王传·临江闵王荣》。
⑬浐(chǎn)水:今称浐河。关中八川之一。源出今陕西蓝田西南秦岭山中,西北流至西安东入灞水。
⑭白鹿原:亦名霸陵原。在今陕西西安东灞河与浐河之间,东西宽约十三里,南连秦岭,北达灞、浐交汇处,长四十余里。
⑮芷(zhǐ)阳:战国秦邑。在今陕西西安东临潼区西南。
⑯秦襄王:即秦昭襄王嬴稷,一名则。战国时秦国国君。秦武王之异母弟。
⑰汉文帝:西汉皇帝刘恒。
⑱王仲宣:即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微山县)人。建安七子之一。
⑲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语见王粲《七哀诗》二首之一。
⑳峻坂:陡峭的坂坡。
(21)袁盎:即爰盎,字丝。楚人,后徙居安陵(今陕西咸阳东)。高后时,盎为吕禄舍人。孝文即位,为郎中。敢直谏,不得久居宫中。调为陇西都尉,仁爱士卒,皆争为之死。迁齐相,又徙为吴相。与梁王有隙,被梁王刺客刺杀于安陵郭门外。揽辔:拉着缰绳。
(22)坐不垂堂:不靠近堂屋檐下而坐。喻不去危险的境地。垂,靠近。
(23)立不倚衡:站立时,不倚靠着楼殿边栏楯。衡,楼殿边的栏杆。
(24)奈高庙何:怎么对得起高祖呢?高庙,这里指高祖刘邦。按,以上事见《史记·袁盎列传》。
【译文】
《晋地道记》说:关在上洛县西北。埿水又往西北流,注入霸水。霸水又往北流经蓝田川,流过蓝田县东边。查考《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年,秦子向赐名为蓝君,蓝田就是子向旧时的食邑。蓝田川有汉临江王刘荣墓。景帝因他有罪征召他,他临行时在江陵北门饯别,车轴忽然断了,父老们哭泣道:我们的大王不会回来了!刘荣一到,中尉郅都就严厉地把他斥责了一顿,他年纪轻,胆子小,心里害怕,就自杀了,死后葬在这里。葬后有几万只燕子衔泥放在坟上,百姓都很怜悯他。霸水又在左边汇合了浐水,流经白鹿原东边,与霸川西岸相邻近,就是旧时的芷阳。查考《史记》,秦襄王葬在芷阳,称为霸上。汉文帝葬在这里,称为霸陵。陵上有四条排水道用以排水,在长安东南三十里。所以王仲宣赋诗道:往南登上霸陵的高冈,回头遥望着长安。汉文帝曾想从霸陵上向西跑下陡坡,袁盎在这里勒住车驾的缰绳。文帝说:将军胆子也太小了!袁盎说:我听说,家有千金的人,不在堂前的檐下安坐,家有百金的人,不倚着楼殿的栏杆站立,圣人是不会去冒险的。现在从这里下坡,难保不出事故,假使马惊车覆,怎么对得起高祖呢?于是文帝才作罢。
霸水又北,长水注之①。水出杜县白鹿原②,其水西北流,谓之荆溪。又西北,左合狗枷川水③。水有二源,西川上承磈山之斫槃谷④,次东有苦谷⑤,二水合而东北流,迳风凉原西⑥。《关中图》曰⑦:丽山之西⑧,川中有阜⑨,名曰风凉原,在磈山之阴⑩,雍州之福地⑪。即是原也。其水傍溪北注,原上有汉武帝祠⑫。其水右合东川。水出南山之石门谷⑬,次东有孟谷,次东有大谷⑭,次东有雀谷,次东有土门谷。五水北出谷,西北历风凉原东,又北与西川会。原为二水之会,乱流北迳宣帝许后陵东⑮。北去杜陵十里⑯,斯川于是有狗枷之名。川东亦曰白鹿原也,上有狗枷堡。《三秦记》曰⑰:丽山西有白鹿原,原上有狗枷堡。秦襄公时⑱,有大狗来,下有贼则狗吠之,一堡无患,故川得厥目焉。川水又北迳杜陵东。元帝初元元年⑲,葬宣帝杜陵,北去长安五十里。陵之西北有杜县故城,秦武公十一年县之⑳,汉宣帝元康元年(21),以杜东原上为初陵,更名杜县为杜陵,王莽之饶安也。
【注释】
①长水:又名荆溪、荆谷水。在今陕西蓝田西北,西北流入西安长安区入浐河。
②杜县:春秋秦武公十一年(前687)灭杜伯国置。治所在今陕西西安西南杜城。白鹿原:亦名霸陵原。在今陕西西安东灞河与浐河之间,东西宽约十三里,南连秦岭,北达灞、浐交汇处,长四十余里。
③狗枷川水:因狗枷堡(今陕西蓝田西白鹿原上)而得名。
④磈山之斫槃谷:当在今陕西蓝田。《水经注疏》熊会贞按:“董祐诚曰:今名柘坡峪,盖斫槃之转声。”
⑤苦谷:《水经注疏》熊会贞按:“《长安志》,库谷在蓝田县(今陕西蓝田)西南五十里。库谷水自南山出,北流。库、苦音近,即苦谷水也。”
⑥风凉原:在今陕西蓝田西南。
⑦《关中图》:书名。《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初学记》八、《文选王元长〈曲水诗序〉》注、《寰宇记》并引此条,语有详略,皆作《遁甲开山图》,则‘关中’当作‘开山’,无疑,今订。”译文从之。《开山图》,书名。又作《遁甲开山图》。撰者不详。所记皆天下名山及洪古帝王发迹之处。
⑧丽山:亦名骊(lí)山、丽戎之山。在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东南。
⑨阜:庞大而高平的土山。
⑩磈山之阴:磈山北边。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相反为阴。
⑪雍州:古九州之一。在今陕西、甘肃两省和青海东部地区。福地:道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泛指宝地、幸福安乐之所。
⑫汉武帝祠:《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一统志》,汉武帝庙有五:在咸阳、兴平、临潼、富平、耀州境,而不载风凉原之祠,今无考。”
⑬石门谷:在今陕西蓝田西南四十里。
⑭大谷:《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方舆纪要》,大峪谷在蓝田县西南。注谓大谷在孟谷东,下雀谷、土门谷皆在县西南。”
⑮宣帝许后陵:《汉书·外戚传·孝宣许皇后》:“许后立三年而崩,谥曰恭哀皇后,葬杜南,是为杜陵南园。”颜师古注:“即今之所谓小陵者,去杜陵十八里。”宣帝刘询许后,名平君,元帝之母。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人。
⑯杜陵:在今陕西西安长安区(韦曲镇)东北十五里甘寨村北。因在杜县东,且修建有西汉宣帝刘询的陵墓而得名。
⑰《三秦记》:书名。汉辛氏撰。记秦汉时三秦地理、沿革、民情、宫室、山川等。
⑱秦襄公:春秋时秦国国君。秦庄公之子。襄公以兵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以西之地。秦自此建国。
⑲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元帝,即汉宣帝子刘奭。
⑳秦武公十一年:前687年。秦武公,名不详。秦宁公之长子。
(21)元康元年:前65年。元康,西汉宣帝刘询的年号(前65—前61)。
【译文】
霸水又北流,有长水注入。长水发源于杜县的白鹿原,水往西北流,称为荆溪。又往西北流,左边汇合了狗枷川水。狗枷川水有两个源头,西川上游承接磈山的斫槃谷,稍东有苦谷,两条水汇合后往东北流,经风凉原西边。《开山图》说:丽山以西,一片平川中有个山丘,名叫风凉原,位于磈山北面,是雍州的福地。说的就是这片高地。此水沿着溪边北流,原上有汉武帝祠。水在右边汇合东川。东川发源于南山石门谷,稍东有孟谷,稍东有大谷,稍东有雀谷,稍东有土门谷。这五条水北流出谷,往西北流经风凉原东边,又北流与西川汇合。风凉原是两条水的汇流处,汇合后又往北乱流,经过宣帝许后陵东北。许后陵离杜陵十里,水流到这里名为狗枷川。川东又名白鹿原,上有狗枷堡。《三秦记》说:丽山西有白鹿原,原上有狗枷堡。秦襄公时,有大狗来到这里,下面有贼,狗就向他狂吠,一堡赖以平安,所以川也因而得名了。川水又往北流经杜陵东边。元帝初元元年,把宣帝葬在杜陵,北距长安五十里。杜陵西北有杜县老城,秦武公十一年设县,汉宣帝元康元年,把杜东原上作为初陵,于是把杜县改名为杜陵,就是王莽的饶安。
其水又北注荆溪,荆溪水又北迳霸县①,又有温泉入焉。水发自原下,入荆溪水,乱流注于霸,俗谓之浐水,非也。《史记音义》,文帝出安门②,注云③:在霸陵县④,有故亭。即《郡国志》所谓长门亭也⑤。《史记》云:霸、浐,长水也⑥。虽不在祠典,以近咸阳秦、汉都⑦;泾、渭、长水,尽得比大川之礼。昔文帝居霸陵,北临厕指新丰路示慎夫人曰⑧:此走邯郸道也。因使慎夫人鼓瑟⑨,上自倚瑟而歌⑩,凄怆悲怀,顾谓群臣曰:以北山石为椁⑪,用纻絮斫陈漆其间⑫,岂可动哉?释之曰⑬: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⑭?文帝曰:善。拜廷尉⑮。韦昭曰⑯:高岸夹水为厕,今斯原夹二水也。
【注释】
①霸县:即霸城县。三国魏改霸陵县置,属京兆郡。治所在今陕西西安东北灞桥区新筑街道。
②文帝出安门:文帝,西汉皇帝刘恒。《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史记·封禅书》,文帝出长安门,衍‘安’字……《封禅书》下文作‘长门’,《汉书·郊祀志》亦作‘出长门’,可证。此‘音义’二字当作‘封禅书’,‘安门’当作‘长安门’,今订。”译文从之。
③注:为裴骃《史记集解》引徐广说。
④霸陵县:西汉文帝九年(前171)置,属京兆尹。治所在今陕西西安东新市村附近。
⑤《郡国志》:晋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之一。记述东汉时期全国行政区划、人口以及《春秋》和前三史所载征伐、会盟所在的地名。长门亭:《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隋志》,霸城县有长门亭。《括地志》,故亭在雍州万年县(今陕西西安东北)东北苑中。”
⑥霸、浐,长水也:《史记·封禅书》作:“霸、产、长水、灃、涝、泾、渭皆非大川,以近咸阳,尽得比山川祠,而无诸加。”
⑦咸阳:古都邑名。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二十里窑店镇一带。
⑧厕:通“侧”。旁边,岸边。新丰:即新丰县。西汉高帝七年(前200)改骊邑县置,初属内史,后属京兆尹。治所在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东北十四里阴槃城。慎夫人:邯郸(今河北邯郸)人。汉文帝夫人。
⑨瑟:古代弦乐器。像琴而弦更多。
⑩倚:本指倚靠。这里指唱和。
⑪椁:古代套于棺外的大棺。
⑫纻(zhù)絮:纻麻绵絮。斫:击打。
⑬释之:即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今河南方城)人。汉文帝、景帝时重臣。
⑭戚:忧愁,担心。
⑮廷尉:官名。秦汉时中央最高司法行政长官。按,以上文字《汉书·张释之传》亦有记载。
⑯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今江苏丹阳)人。三国吴史学家。后因避司马昭之讳,改为韦曜。曾依刘向所作,校定群书。著有《国语注》《汉书音义》。
【译文】
狗枷川水又北流注入荆溪,荆溪水又往北流经霸县,又有温泉注入。温泉水自原下流出,注入荆溪水后,就乱流注入霸水,俗称浐水,是搞错了。《史记·封禅书》,文帝出长安门,《注》说:在霸陵县,有旧亭。就是《郡国志》所说的长门亭。《史记》说:霸水、浐水,就是长水。虽然没有列入祭祀的典籍之内,但因离秦汉都城咸阳很近,泾、渭、长水也都受到可与大川相比的祭祀。从前文帝途中在霸陵休息,向北站在高岸边,指着去新丰的路告诉慎夫人说:这就是去邯郸的路。于是叫慎夫人鼓瑟,文帝亲自伴着乐曲歌唱,心里很感凄怆悲凉,他环顾着群臣说:以北山石做棺椁,用纻麻绵絮浸了陈漆塞入缝间,难道撬得开吗?张释之说:如果墓里藏有人们所想的东西,即使把整座南山封得严严的,也还是有缝隙的;如果没有人们所想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棺,又愁什么呢?文帝说:说得不错。就封他当廷尉。韦昭说:高岸两边夹水叫厕,现在这片高地就夹在两水之间。
霸水又北会两川①。又北,故渠右出焉。霸水又北迳王莽九庙南②。王莽地皇元年③,博征天下工匠,坏撤西苑、建章诸宫馆十余所④,取材瓦以起九庙。算及吏民⑤,以义入钱谷,助成九庙。庙殿皆重屋⑥,太初祖庙⑦,东西南北各四十丈,高十七丈,余庙半之。为铜薄栌⑧,饰以金银雕文⑨,穷极百工之巧。褫高增下⑩,功费数百巨万⑪,卒死者万数。霸水又北迳枳道⑫。在长安县东十三里,王莽九庙在其南。汉世有白蛾群飞,自东都门过枳道⑬。吕后祓除于霸上⑭,还见仓狗戟胁于斯道也⑮。水上有桥,谓之霸桥⑯。地皇三年⑰,霸桥木灾自东起⑱,卒数千以水泛沃救不灭⑲,晨燌夕尽⑳。王莽恶之,下书曰:甲午火桥,乙未,立春之日也,予以神明圣祖黄、虞遗统受命(21),至于地皇四年为十五年,正以三年终冬绝灭霸驳之桥(22),欲以兴成新室,统一长存之道,其名霸桥为长存桥(23)。
【注释】
①两川:当在今陕西西安长安区。
②王莽九庙:当在今陕西西安长安区。九庙,古代帝王立七庙以祭祀祖先,至王莽始增黄帝太初祖庙和帝虞始祖昭庙,共九庙。后历来王朝沿用九庙。
③地皇元年:20年。地皇,王莽的年号(20—23)。
④建章:即建章宫。上林苑中的宫馆。《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三辅黄图》,建章宫在未央宫西,长安城外。”
⑤算:征税。
⑥重屋:重檐式建筑。
⑦太初祖庙:即黄帝太初祖庙。九庙之一。
⑧铜薄栌:用铜打制的斗拱。薄栌,即欂栌。一种垫在立柱顶上用以承接横梁的方形短木。
⑨金银雕文:用金和银雕刻的纹理。
⑩褫(chǐ)高:把高出的地方削除。褫,削除,夺去。
⑪功:一个劳力一天的工作。
⑫枳(zhǐ)道:即轵(zhǐ)道。秦汉亭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北。
⑬东都门:西汉时长安城东出北头第一门。亦称宣平门。王莽更名春王门正月亭。
⑭吕后:名雉,字娥姁。单父(今山东单县)人。刘邦即位后尊其为皇后。惠帝和鲁元公主之母。惠帝崩,太子立为皇帝,年幼,太后临朝称制,史称高皇后。祓(fú)除:为除灾去邪而作的祭祀。
⑮戟(jǐ):刺激。
⑯霸桥:一作灞桥。在今陕西西安东郊灞河上。
⑰地皇三年:22年。
⑱木灾:“木”字衍文。
⑲泛沃:洒水浇灌。
⑳燌(fén):同“焚”。焚烧。
(21)黄、虞:指黄帝和虞舜。
(22)三年终冬:地皇三年(22)冬天终结时。霸驳之桥:霸道乖舛的桥梁。驳,乖舛不正。
(23)其名霸桥为长存桥:按,以上事见《汉书·王莽传》。
【译文】
霸水又北流,汇合了两条川流。又北流,旧渠从右边流出。霸水又往北流经王莽九庙南边。王莽地皇元年,广泛征集天下工匠,拆毁西苑、建章等十余处宫馆,拿拆下的木材砖瓦来建造九庙。下吏百姓都要纳人头税,用捐献来的钱谷,资助建成九庙。庙殿都是双层的,黄帝太初祖庙,东西南北各四十丈,高十七丈,其余的祠庙减半。做了铜的斗拱,用金银雕花装饰,把百工绝顶精巧的技艺全都使上了。截高补低,工程费用高达数百万,民夫死者以万计。霸水又往北流经枳道。枳道在长安县东十三里,王莽的九庙在枳道的南边。汉朝有白蛾成群而飞,从东都门飞过枳道。吕后在霸上禳灾祈福,回来时看见一只青灰色的狗,狗扑上来用爪子抓她的胳肢窝。水上有桥,称为霸桥。地皇三年,霸桥遭火灾,东头先起火,兵卒数千人用水来浇,都不能扑灭,火从早晨烧起,到晚间整座桥都烧光了。王莽厌恶这场火灾,就下了一纸诏书说:甲午那天大火焚毁霸桥,乙未那天就是立春之日,我以神明的圣祖黄帝和虞舜后裔的身份受命做天子,到地皇四年已有十五年了,正好在三年冬尽的时日,毁去这座不正的桥梁,正是要振兴新朝,促进统一长存之道,就将霸桥改名为长存桥。
霸水又北,左纳漕渠①,绝霸右出焉。东迳霸城北②,又东迳子楚陵北③。皇甫谧曰④:秦庄王葬于芷阳之丽山⑤。京兆东南霸陵山⑥。刘向曰⑦:庄王大其名,立坟者也。《战国策》曰⑧:庄王字异人,更名子楚,故世人犹以子楚名陵。又东迳新丰县,右会故渠⑨。渠上承霸水,东北迳霸城县故城南。汉文帝之霸陵县也,王莽更之曰水章。魏明帝景初元年⑩,徙长安金狄⑪,重不可致,因留霸城南。人有见蓟子训与父老共摩铜人曰⑫:正见铸此时,计尔日已近五百年矣。
【注释】
①漕渠:在今陕西渭河南。汉、唐时自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东至黄河的运渠。
②霸城:古地名。三国魏改霸陵为霸城。故址在今陕西西安东北灞桥区新筑街道。
③子楚陵:《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括地志》,秦庄襄王陵在雍州新丰县(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东北)西南三十五里,俗亦谓为子楚(陵)。”子楚,即秦庄襄王。秦始皇之父。《战国策》本名子异,后为华阳夫人嗣,夫人为楚人,因改名子楚。
④皇甫谧:字幼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人。后徙居新安(今河南渑池)。撰《帝王世纪》,起自三皇,迄于汉魏。
⑤芷(zhǐ)阳:战国秦邑。在今陕西西安东临潼区西南。
⑥霸陵山:《水经注疏》熊会贞按:“盖因山近霸陵县,故有霸陵山之目。”
⑦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辞赋家、目录学家。曾校阅群书,撰成《别录》,为我国目录学鼻祖,又整理编订了《战国策》等古籍。另著有《列女传》《说苑》《新序》等。
⑧《战国策》:书名。撰者不详。西汉刘向整理改编。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共三十三篇。记春秋末至秦间史事。
⑨故渠:《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此霸水故渠也,其渠自霸水东出,在漕渠之南。”
⑩景初元年:237年。景初,魏明帝曹叡(ruì)的年号(237—239)。
⑪金狄:《水经注·河水》:“案秦始皇二十六年,长狄十二见于临洮(今甘肃临洮),长五丈余,以为善祥,铸金人十二以象之,各重二十四万斤,坐之宫门之前,谓之金狄。……俗谓之翁仲矣。”
⑫蓟子训:东汉末术士。有神异之道,故流名京师。后人复于长安东霸城见之,与一老公共摩挲铜人,相谓曰:“适见铸此,已近五百岁矣。”后不知所终。
【译文】
霸水又北流,左边接纳了漕渠,水流穿过霸水,从右边流出。往东流经霸城北边,又往东流经子楚陵北边。皇甫谧说:秦庄王葬于芷阳的丽山。就是京兆东南的霸陵山。刘向说:庄王因山的名气大,就在那里筑墓。《战国策》说:庄王字异人,改名子楚,所以世人至今还称其为子楚陵。又往东流经新丰县,在右边汇合了旧渠。旧渠上游承接霸水,往东北流经霸城县旧城南边。霸城县就是汉文帝的霸陵县,王莽改名为水章。魏明帝景初元年,想把长安的铜人搬过来,但因铜人太重,无法搬运,只得留在霸城以南。有人看见蓟子训和父老一起抚摩铜人,说:我正好看到铸造铜人,算起来已近五百年了!
故渠又东北迳刘更始冢西①。更始二年②,为赤眉所杀③,故侍中刘恭夜往取而埋之④,光武使司徒邓禹收葬于霸陵县⑤。更始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鲍永⑥,持节安集河东⑦,闻更始死,归世祖⑧,累迁司隶校尉⑨。行县经更始墓⑩,遂下拜哭,尽哀而去。帝问公卿,大中大夫张湛曰⑪:仁不遗旧,忠不忘君,行之高者。帝乃释。又东北迳新丰县,右合漕渠,汉大司农郑当时所开也⑫。以渭难漕,命齐水工徐伯发卒穿渠引渭⑬。其渠自昆明池⑭,南傍山原,东至于河,且田且漕⑮,大以为便,今无水。
【注释】
①刘更始冢:《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通典》,更始墓在万年县(今陕西西安东北阎良区)东北。”刘更始,西汉更始帝刘玄,字圣公,光武帝刘秀族兄。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人。新莽末参加绿林起义军。大破王莽军队后,被推为更始将军,旋即被立为天子。后被赤眉将领谢禄杀害。
②更始二年:24年。更始,更始帝刘玄的年号(23—25)。
③赤眉:新莽末农民起义军名。因以赤色涂眉为标志,故称。曾攻占长安,杀刘玄,立刘盆子为帝,后被刘秀消灭。
④刘恭:新莽末泰山式(当在今山东中部)人。刘盆子兄。少习《尚书》,后随赤眉帅樊崇等降更始帝刘玄。刘玄向赤眉军投降后,刘恭为刘玄请命得赦。赤眉军立刘盆子为帝,刘恭曾力劝其辞让。
⑤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少游学长安,与刘秀友善。刘秀称帝后,使使者持节拜其为大司徒。
⑥鲍永:字君长。上党屯留(今山西长治屯留区)人。
⑦持节:三国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始置都督诸州军事领刺史,并颁符节以督军,使持节权力最大,其次持节,再次假节。
⑧世祖:即光武帝刘秀。
⑨司隶校尉:官名。汉武帝征和四年(前8)置。掌持节率中都官徒以捕巫蛊、督京师奸猾。
⑩行县:巡行所管辖之县邑。
⑪大中大夫:官名。秦置,汉因之。掌议论,顾问应对,为天子高级参谋顾问官。张湛:字子季。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矜严好礼,动止有节。三辅以为仪表。
⑫大司农:官名。汉置,掌管国家财政经济,统辖物价、国库、籍田、交通运输、盐铁专卖等事务。郑当时:字庄。陈(今河南周口淮阳区)人。为官清廉,待人不分贵贱,积极举贤。
⑬徐伯:汉武帝时齐人。治水专家。其他不详。
⑭昆明池:昆明池在今陕西西安长安区西丰水与潏水之间。池成后,一支引水东出为昆明渠,以利漕运;一支北出为昆明池水,泄入泬水,供长安城之用。
⑮且田且漕:既可屯田,又可漕运。按,以上事见《汉书·沟洫志》:“时郑当时为大司农,言:‘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上,度六月罢,而渭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引渭穿渠起长安,旁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上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以漕,大便利。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矣。”
【译文】
旧渠又往东北流经刘更始墓西面。更始帝于二年被赤眉所杀,前侍中刘恭乘夜去把他的尸体运回掩埋了,光武帝派遣司徒邓禹把他安葬于霸陵县。更始帝的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鲍永,受命把军队结集在河东,听说更始帝已死,就投向世祖,一再升官,当上司隶校尉。他巡察京畿时经过更始帝墓,就下马拜哭,吊悼完毕,方才离去。光武帝去问公卿,大中大夫张湛说:仁爱的人不遗弃旧友,忠贞的人不忘记君主,这是德行崇高的人啊。于是光武帝心中的疑虑才消除了。又往东北流经新丰县,又向右流汇合了漕渠,此渠是汉大司农郑当时所开。他因渭水难以运粮,就叫齐国的水利专家徐伯调派兵丁开渠,把渭水引进来。渠道从昆明池起,南边沿着山脚,往东通到大河,既有助于耕作,又可以运粮,利处很多,但现在已经无水了。
霸水又北迳秦虎圈东①。《列士传》曰②:秦昭王会魏王③,魏王不行,使朱亥奉璧一双④。秦王大怒,置朱亥虎圈中。亥瞋目视虎,眦裂血出溅虎⑤,虎不敢动。即是处也。霸水又北入于渭水。
【注释】
①虎圈:《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长安志》引《汉宫殿疏》,秦故虎圈,周匝三十五步,西去长安十五里……《一统志》,在咸宁县(今陕西西安)东北。”
②《列士传》:书名。西汉刘向撰。记上古至西汉忠烈之士的事迹。已佚。
③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嬴稷,一名则。战国时秦国国君。魏王:即魏安釐(一作僖)王,名圉。魏昭王之子。
④朱亥:魏大梁(今河南开封)人。战国时侠客。有勇力,隐于屠肆。秦兵围赵,信陵君计窃兵符,率魏军,又虑魏将晋鄙不肯交兵权,遂使朱亥以铁椎击杀晋鄙,夺晋鄙军以救赵。
⑤眦(zì)裂:眼角瞪裂。形容极其愤怒。
【译文】
霸水又往北流经秦虎圈东边。《列士传》说:秦昭王约魏王会见,魏王不去,只派朱亥送了一对玉璧给他。秦王大怒,把朱亥关到虎圈里去。朱亥对着老虎怒目圆睁,眼角都睁裂了,血滴溅到老虎身上,老虎怕得动也不敢动。就是在这地方。霸水又往北流,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会成国故渠①。渠,魏尚书左仆射卫臻征蜀所开也②,号成国渠,引以浇田。其渎上承汧水于陈仓东③,东迳郿及武功、槐里县北④,渠左有安定梁严冢⑤,碑碣尚存⑥。又东迳汉武帝茂陵南⑦,故槐里之茂乡也。应劭曰:帝自为陵,在长安西北八十余里。《汉武帝故事》曰⑧:帝崩后见形⑨,谓陵令薛平曰⑩:吾虽失势⑪,犹为汝君,奈何令吏卒上吾陵磨刀剑乎?自今以后,可禁之。平顿首谢,因不见。推问,陵傍果有方石,可以为砺⑫,吏卒常盗磨刀剑。霍光欲斩之⑬,张安世曰⑭:神道茫昧,不宜为法。乃止。故阮公《咏怀诗》曰:失势在须臾,带剑上吾丘。陵之西而北一里,即李夫人冢⑮,冢形三成⑯,世谓之英陵。夫人兄延年知音⑰,尤善歌舞,帝爱之,每为新声变曲⑱,闻者莫不感动。常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⑲,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上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主曰⑳:延年女弟。上召见之,妖丽善歌舞,得幸,早卒,上悯念之,以后礼葬。悲思不已,赋诗悼伤(21)。
【注释】
①成国故渠:古代关中平原的人工灌溉渠道。汉武帝时开凿,自今陕西眉县东北渭水北岸开口,引渭水东流,经兴平、咸阳北,至泾、渭汇合处注入渭水。三国魏卫臻征蜀时,又自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引汧水(今千河)东流,和西汉成国渠相接,总称成国渠。
②卫臻:字公振。汉黄门侍郎。后转投魏氏父子。抗击蜀军期间任征南将军。
③汧(qiān)水:一作汧川。即今陕西西部渭河支流千河。陈仓:即陈仓县。秦置,属内史。治所在今陕西宝鸡东二十里渭水北岸。汉属右扶风。三国魏属扶风郡。西晋后废。
④郿:周邑。在今陕西眉县东十五里渭河北岸。春秋属秦。武功:即武功县。战国秦孝公置。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东四十里渭水南岸。秦属内史。西汉属右扶风。晋属始平郡。槐里县:西汉高帝三年(前204)改废丘县置,属右扶风。治所在今陕西兴平东南十里南佐村附近。东汉为右扶风治所。三国魏为扶风郡治。
⑤安定:即安定郡。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分北地郡置。治所在高平县(今宁夏固原)。东汉属凉州,移治临泾县(今甘肃镇原东南)。东晋又徙治安定县(今甘肃泾川北)。梁严冢:《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冢在兴平县(今陕西兴平)东北。”梁严,具体不详。
⑥碣:圆顶的石碑。
⑦汉武帝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在今陕西兴平东北三十里南位镇茂林村。
⑧《汉武帝故事》:书名。一作《汉武故事》。记叙汉武帝自生于猗兰殿至死葬茂陵的琐闻杂事,多神仙怪异之言。鲁迅《古小说钧沉》有辑本一卷。
⑨见形:这里指人去世后,显现出原来的人形模样。
⑩陵令:即守卫汉武帝茂陵的官长。薛平:具体不详。
⑪失势:这里指人去世。
⑫砺:磨刀石。
⑬霍光: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霍去病异母弟。以大将军大司马受遗诏辅佐幼主昭帝,后立昌邑王刘贺,又废之立宣帝。
⑭张安世:字子孺。御史大夫张汤之子。汉昭帝时以辅政宿卫、肃静不怠而封为富平侯。与大将军霍光共征立昌邑王刘贺,后共谋废昌邑王,尊立宣帝刘询。
⑮李夫人:中山(今河北定州)人。西汉武帝夫人。汉协律都尉李延年之妹。有倾国倾城貌,善舞,武帝爱之。早卒。
⑯三成:即三层。
⑰延年:即李延年。善歌舞,为新变声,深受汉武帝喜爱。因其妹李夫人,而被武帝封为协律都尉。李夫人卒后,武帝诛延年兄弟宗族。
⑱新声变曲:指创作新的歌曲。
⑲顾:回头看。倾人城:能覆亡整个城市。形容女子极其美丽。倾,覆亡,倾覆。
⑳平阳主:本阳信长公主,汉武帝姊。为平阳侯曹寿所尚,故称平阳主。后嫁大将军卫青。
(21)赋诗悼伤:按,以上事见《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
【译文】
渭水又往东流,与成国旧渠汇合。这条渠道是魏尚书左仆射卫臻征蜀时所开,号为成国渠,用以引水灌溉田亩。渠道上游在陈仓以东承接汧水,往东流经郿、武功、槐里县以北,渠左有安定梁严墓,现在还有碑碣存在。渠水又往东流经汉武帝茂陵南边,就是从前槐里的茂乡。应劭说:武帝亲自在长安西北八十余里建陵。《汉武帝故事》说:武帝死后,显灵对陵令薛平说:我虽已失势,但到底还是你的君主,怎么可以让下吏兵卒之辈到我陵上来磨刀剑呢?从今以后,你要禁止他们。薛平叩头请罪,武帝忽然不见了。他去查问,果然陵墓旁边有一块方石,可以当磨石用,下吏兵卒常常偷偷地在那里磨刀剑。霍光想把那些人杀了,张安世说:神道之事幽渺难知,不宜作为执法的依据。于是才作罢。所以阮籍《咏怀诗》说:片刻间就失去权势,让人们带剑走上我坟墓。陵墓西边偏北一里,就是李夫人墓,有三层,人们称之为英陵。李夫人兄李延年懂音律,尤其善于歌舞,武帝很喜欢他,每当制作了新曲,听众无不受到感动。他常常在侍候武帝时跳舞,唱道:北方有一位美人,有举世无双的绝色。看一眼会毁一座城,再一眼就亡一个国。难道你不知道毁城又亡国,绝世美人难再得。皇上说:世界上难道会有这样的人吗?平阳主说:有,就是李延年的妹妹。武帝召她进宫,见她艳丽迷人,善于歌舞,大为宠爱,但她不幸早死,武帝怜悯她,就以皇后之礼安葬她。武帝心里悲伤,时时刻刻思念着她,并作诗悼亡。
故渠又东迳茂陵县故城南①,武帝建元二年置②。《地理志》曰:宣帝县焉③,王莽之宣成也。故渠又东迳龙泉北④,今人谓之温泉,非也。渠北故坂北,即龙渊庙⑤。如淳曰:《三辅黄图》有龙渊宫⑥,今长安城西有其庙处,盖宫之遗也。故渠又东迳姜原北⑦,渠北有汉昭帝陵⑧,东南去长安七十里。又东迳平陵县故城南⑨。《地理志》曰:昭帝置,王莽之广利也。故渠之南有窦氏泉⑩,北有徘徊庙⑪。又东迳汉大将军魏其侯窦婴冢南⑫,又东迳成帝延陵南⑬。陵之东北五里,即平帝康陵坂也⑭。
【注释】
①茂陵县:西汉宣帝时改茂陵邑置,属右扶风。治所在今陕西兴平东北三十里南位镇茂林村。
②建元二年:前139年。建元,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40—前135)。
③宣帝:西汉皇帝刘询。
④龙泉:亦称温泉。《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地形志》,始平县(今陕西兴平东北)有温泉,即此。是后魏时误以龙泉为温泉之证。”
⑤龙渊庙:《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元和志》,龙泉庙在兴平县(今陕西兴平)东北二十里。”
⑥《三辅黄图》:书名。撰者不详。记西汉首都长安之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区的宫观、陵庙、明堂、辟雍、郊畤等,间涉周代旧迹。是研究关中历史地理的重要史料。
⑦姜原:《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姜原无考,当在今咸阳县(今陕西咸阳)东。”
⑧汉昭帝陵:即西汉昭帝刘弗陵的平陵。在今陕西咸阳东北十三里,故平陵城北二里。
⑨平陵县:西汉昭帝置,属右扶风。治所在今陕西咸阳西北十五里。三国魏改名始平县。
⑩窦氏泉:《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地形志》,石安县有窦氏泉。当在今咸阳县西。”
⑪徘徊庙:《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当在今咸阳县西。”
⑫魏其侯窦婴冢:《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冢当在今咸阳县西北。”窦婴,字王孙。孝文帝窦皇后侄。观津(今河北武邑)人。平吴楚七国之乱有功,封魏其侯。
⑬成帝延陵:西汉成帝刘骜(ào)的陵墓。在今陕西咸阳北马家窑附近。
⑭平帝康陵:西汉平帝刘衎的陵墓。在今陕西咸阳西北大王村附近。
【译文】
旧渠往东流经茂陵县老城南边,茂陵县于武帝建元二年设置。《地理志》说:宣帝设置为县,就是王莽的宣成。旧渠又往东流经龙泉北边,现在人们称之为温泉,其实不对。渠北旧堤北边,就是龙渊庙。如淳说:《三辅黄图》有龙渊宫,现在长安城西龙渊庙所在的地点,就是龙渊宫的遗址。旧渠又往东流经姜原以北,渠北有汉昭帝陵墓,东南距长安七十里。又往东流经平陵县老城南边。《地理志》说:平陵县是昭帝所置,就是王莽的广利。旧渠南有窦氏泉,北有徘徊庙。又往东流经汉大将军魏其侯窦婴墓南边,又往东流经成帝延陵南边。延陵东北五里,就是平帝康陵所在的山坡。
故渠又东迳渭陵南①。元帝永光四年②,以渭城寿陵亭原上为初陵③,诏不立县邑。又东迳哀帝义陵南④,又东迳惠帝安陵南⑤,陵北有安陵县故城⑥。《地理志》曰:惠帝置,王莽之嘉平也。渠侧有杜邮亭⑦。又东迳渭城北。《地理志》曰:县有兰池宫⑧。秦始皇微行,逢盗于兰池,今不知所在。又东迳长陵南⑨,亦曰长山也。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故通曰山陵矣。《风俗通》曰⑩:陵者,天生自然者也,今王公坟垄称陵。《春秋左传》曰:南陵⑪,夏后皋之墓也⑫。《春秋说题辞》曰⑬:丘者,墓也;冢者,种也,种墓也,罗倚于山,分卑尊之名者也。故渠又东迳汉丞相周勃冢南⑭,冢北有亚夫冢⑮。故渠东南谓之周氏曲⑯。又东南迳汉景帝阳陵南⑰。又东南注于渭,今无水。
【注释】
①渭陵:西汉元帝刘奭(shì)的陵墓。在今陕西咸阳北司魏村北。
②永光四年:前40年。永光,西汉元帝刘奭的年号(前43—前39)。
③渭城:即渭城县。西汉元鼎三年(前114)改新城县置,属右扶风。治所在今陕西咸阳东北窑店镇一带。
④哀帝义陵:西汉哀帝刘欣的陵墓。在今陕西咸阳秦都区东北大王村附近。
⑤惠帝安陵:西汉惠帝刘盈的陵墓。在今陕西咸阳东北,接高陵、泾阳二县界。
⑥安陵县:西汉惠帝置,属右扶风。治所在今陕西咸阳东北穆家村附近。
⑦杜邮亭:即杜邮。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五里。
⑧兰池宫:秦离宫名。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二十里。
⑨长陵:亦称长山。西汉高帝刘邦的陵墓。在今陕西咸阳东北约四十里。
⑩《风俗通》:书名。一名《风俗通义》。东汉应劭撰。主要收录有关古代历史、风俗礼仪、山河泽薮、怪异传闻等内容。
⑪南陵:石崤山(今河南洛宁西北)有二陵,南陵为夏后皋之墓,北陵为文王所避风雨处。见《水经注·河水四》记载。
⑫夏后皋:一位名皋的夏朝国君。
⑬《春秋说题辞》:书名。又作《说题辞》。汉代谶纬类著作。撰者不详。
⑭周勃冢:《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名胜志》,周勃墓在咸阳县(今陕西咸阳)东北四十里。”周勃,沛(今江苏沛县)人。汉高祖刘邦开国功臣。
⑮亚夫:即绛侯周勃子周亚夫。
⑯周氏曲:亦名周氏陂。在今陕西咸阳东三十里。
⑰汉景帝阳陵:西汉景帝刘启的陵墓。在今陕西咸阳东北穆家村北。
【译文】
旧渠又往东流经渭陵南边。元帝永光四年,以渭城寿陵亭原上作为初陵,下诏不设县城。又往东流经哀帝义陵南边,又往东流经惠帝安陵南边,陵北有安陵县旧城。《地理志》说:安陵县,惠帝置,就是王莽的嘉平。渠旁有杜邮亭。又往东流经渭城北边。《地理志》说:县里有兰池宫。秦始皇微服出行,在兰池遇到强盗,但现在已不知道在哪里了。又往东流经长陵南边,也叫长山。秦时称皇帝坟墓为山,汉时称陵,所以通称山陵。《风俗通》说:陵是天然生成的,现在王公坟墓称为陵。《春秋左传》说:南陵,是夏帝皋的坟墓。《春秋说题辞》说:丘,就是墓;冢,就是种,就是隆起的坟,依山罗列,分出尊卑的名分。旧渠又往东流经汉丞相周勃墓南边,墓北又有周亚夫墓。旧渠东南称为周氏曲。又往东南流经汉景帝阳陵南边。又往东南流,注入渭水,现在已经无水了。
渭水又东迳霸城县北①,与高陵分水②;水南有定陶恭王庙、傅太后陵③。元帝崩,傅昭仪随王归国,称定陶太后。后十年,恭王薨,子代为王④,征为太子。太子即帝位,立恭王寝庙于京师⑤,比宣帝父悼皇故事⑥。元寿元年⑦,傅后崩,合葬渭陵。潘岳《关中记》⑧:汉帝后同茔则为合葬⑨,不共陵也,诸侯皆如之。恭王庙在霸城西北,庙西北即傅太后陵,不与元帝同茔。渭陵,非谓元帝陵也,盖在渭水之南,故曰渭陵也。陵与元帝齐者,谓同十二丈也。王莽奏毁傅太后冢,冢崩,压杀数百人;开棺,臭闻数里。公卿在位,皆阿莽旨⑩,入钱帛,遣子弟及诸生、四夷,凡十余万人,操持作具,助将作掘傅后冢⑪,二旬皆平,周棘其处,以为世戒。今其处积土犹高,世谓之增墀,又亦谓之增阜,俗亦谓之成帝初陵处⑫,所未详也。
【注释】
①霸城县:三国魏改霸陵县置,属京兆郡。治所在今陕西西安东北灞桥区新筑街道。
②高陵:即高陵县。战国时秦孝公置。治所在今陕西西安高陵区西南一里。秦属内史。西汉属左冯翊,左辅都尉驻此。东汉为左冯翊治。三国魏改名为高陆县。北魏迁治所于今高陵县,为冯翊郡治。
③定陶恭王:即鲁恭王刘馀。西汉景帝之子,汉哀帝刘欣之父。初为淮阳王。吴楚七国之乱平后,徙为鲁王。傅太后: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汉景帝之昭仪,恭王刘馀之母,汉哀帝之祖母。
④子:此指定陶鲁恭王刘馀之子、西汉哀帝刘欣。母曰丁姬。
⑤寝庙:古代宗庙的正殿称庙,后殿称寝,合称寝庙。
⑥比:等同。宣帝父悼皇:《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汉书·戾太子传》,太子男史皇孙,宣帝父也。”故事:先例,旧日的典章制度。
⑦元寿元年:前2年。元寿,西汉哀帝刘欣的年号(前2—前1)。
⑧潘岳《关中记》: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今河南中牟)人。西晋武帝时文学家。其《关中记》,记叙关中地区事迹。
⑨茔(yíng):葬地。
⑩阿(ē):阿谀,迎合。
⑪将作:官名。秦置。始称将作少府,西汉景帝时改称将作大匠。掌管宫室等土木营建。
⑫成帝:西汉皇帝刘骜(ào),字太孙。孝元皇帝刘奭之子。初陵:最开始埋葬之处。《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成帝所营之昌陵,在霸城东,有《关中记》可据……”
【译文】
渭水又往东流经霸城县北边,与高陵县以水为界;水南有定陶恭王庙、傅太后陵。元帝死后,傅昭仪随恭王返回封国,称为定陶太后。十年后恭王死了,他的儿子嗣位为王,后来被征召为太子。太子即帝位后,参照宣帝父悼皇的先例,在京师建立恭王宗庙。元寿元年,傅后死,合葬于渭陵。潘岳《关中记》:汉代皇帝皇后同墓地,就是合葬,但不共陵,诸侯也都援此例。恭王庙在霸城西北,庙的西北面就是傅太后陵,傅太后不与元帝同葬一墓。称渭陵,不说元帝陵,因在渭水以南,所以叫渭陵。太后陵与元帝陵平级,这是说高度都是十二丈。王莽上书拆毁傅太后墓,坟墓崩塌,压死数百人;开棺时臭气远扬,几里以外都能闻到。在位的公卿都迎合王莽的心意,送来钱币缣帛,并派了子弟、诸生、四夷共十余万人,手持掘坟工具,帮助将作大匠去掘傅后墓,连掘二十天方才掘平,在周围种植荆棘,作为天下的诫鉴。现在那里泥土堆得还很高,人们称之为增墀,又叫增阜,民间又说是成帝初陵处,这些也弄不清楚。
渭水又迳平阿侯王谭墓北①,冢次有碑,左则泾水注之②。渭水又东迳鄣县西③,盖陇西郡之鄣徙也④。渭水又东得白渠枝口⑤,又东与五丈渠合⑥。水出云阳县石门山⑦,谓之清水,东南流迳黄嵚山西⑧,又南入祋祤县⑨,历原南出,谓之清水口。东南流绝郑渠⑩,又东南入高陵县,迳黄白城西⑪,本曲梁宫也。南绝白渠,屈而东流,谓之曲梁水⑫。又东南迳高陵县故城北,东南绝白渠渎,又东南入万年县⑬,谓之五丈渠。又迳藕原东⑭,东南流注于渭。
【注释】
①平阿侯王谭墓:《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墓当在今咸宁县(今陕西西安)东北。”平阿侯王谭,西汉元王皇后弟,字子元。河平二年(前27),汉成帝刘骜同日封舅舅王谭为平阿侯,王商为成都侯,王立为红阳侯,王根为曲阳侯,王逢时为高平侯,世谓之“五侯”。
②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中部。因泾水清、渭水浊,故有“泾渭分明”之说。
③鄣县: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分万年县置,属冯翊郡。治所在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东北交口镇。
④陇西郡:战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置。治所在狄道县(今甘肃临洮南)。以在陇山之西而得名。鄣:另一鄣县。东汉置,属陇西郡。治所在今甘肃漳县西南五里。徙:迁徙。
⑤白渠枝口:《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白渠初分之枝水,后叙白渠所谓东南迳池阳城北,枝渎出焉,历藕原,迳鄣县下入渭者也。”
⑥五丈渠:在今陕西西安高陵区一带。
⑦云阳县:秦置,属内史。治所在今陕西淳化西北四十里前头村北。汉属左冯翊。东汉末废。石门山:在今陕西铜川耀州区,接旬邑界。
⑧黄嵚(qīn)山:即黄钦山。在今陕西铜川西北。
⑨祋祤(duì yì)县:西汉景帝二年(前155)置,属内史。治所在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东一里河东堡。
⑩郑渠:亦称郑国渠。战国时期关中平原(今陕西中部平原)最早兴建的人工灌溉渠。秦王嬴政采纳韩国水工郑国的建议开凿而成。自今陕西泾阳西北仲山下,分泾水东流,历今三原、富平、蒲城诸县境注入洛水。唐以后逐渐堙废。
⑪黄白城:在今陕西三原东北十里。
⑫曲梁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此水先迳黄白城西,去曲梁宫尚远,至此正迳其南,以近曲梁宫,因有曲梁水之目。据此又可知先但有曲梁宫,故水氏之,则曲梁水之名久矣。”
⑬万年县:西汉高帝分栎(yuè)阳县置,与栎阳县同城而治,属左冯翊。治所在今陕西西安东北阎良区武屯镇古城村。
⑭藕原:《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原当在今高陵县(今陕西西安高陵区)东南。”
【译文】
渭水又流经平阿侯王谭墓北,墓旁有碑,泾水从左边注入。渭水又往东流经彰县西边,这是从陇西郡的鄣县迁徙过来的。渭水又往东流,到了白渠枝口,又往东流,与五丈渠汇合。渠水发源于云阳县石门山,称为清水,往东南流经黄嵚山西,又往南流到祋祤县,经平原往南流,称为清水口。水往东南流,穿过郑渠,又往东南流入高陵县,流经黄白城西,旧时的曲梁宫就在这里。往南穿过白渠,转弯往东流,称为曲梁水。又往东南流经高陵县老城北边,往东南穿过白渠渎,又往东南流入万年县,称为五丈渠。又流经藕原东边,往东南流,注入渭水。
渭水右迳新丰县故城北①,东与鱼池水会②。水出丽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③,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污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在秦皇陵东北五里④,周围四里,池水西北流,迳始皇冢北。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丽戎之山⑤,一名蓝田,其阴多金⑥,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斩山凿石⑦,下锢三泉⑧,以铜为椁。旁行周回三十余里,上画天文星宿之象⑨,下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⑩,具地理之势。宫观百官,奇器珍宝,充满其中。令匠作机弩,有所穿近,辄射之。以人鱼膏为灯烛⑪,取其不灭者久之。后宫无子者,皆使殉葬甚众。坟高五丈,周回五里余,作者七十万人⑫,积年方成。而周章百万之师⑬,已至其下,乃使章邯领作者以御难⑭,弗能禁。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关东盗贼⑮,销椁取铜,牧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能灭。北对鸿门十里⑯。
【注释】
①新丰县:西汉高帝七年(前200)改骊邑县置,初属内史,后属京兆尹。治所在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东北十四里阴槃城。
②鱼池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临潼县志》,山在县南里许,绵亘而东,五十余里。鱼池水出山东北,则在县东。”
③秦始皇葬于山北:《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博物志》六,始皇陵在骊山之北……《括地志》,在新丰县西南十里。”
④秦皇陵:秦始皇嬴政的陵墓。在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东十里下河村附近。
⑤圹(kuàng):墓穴。丽戎之山:即丽山、骊山。
⑥阴:这里指蓝田山的北边。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相反为阴。
⑦斩:开辟。
⑧锢:用金属熔液填塞空隙。《水经注疏》杨守敬按:“《贾山传》,下彻三泉,合采金石,冶铜锢其内,皆作‘锢’之证。”
⑨天文星宿之象:日、月、星辰等天体在宇宙间分布、运行的图象。
⑩水银:汞的别称。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的合称。百川:江河湖泽的总称。五岳:我国境内的五座高山。指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九州:古代分中国为九州。说法不一。一说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⑪人鱼膏:鲵(ní)鱼的膏脂。可以点火照明。人鱼,即鲵鱼,俗称娃娃鱼。
⑫作者:这里指修筑坟墓的人。
⑬周章:字文。陈(今河南周口淮阳区)地的贤者,事春申君。自言娴习兵法,陈胜授之将军印,西击秦军,为秦将章邯所败。后自刎。百万之师:形容士兵非常之多。
⑭章邯(hán):秦二世时官少府。陈涉起兵,二世令章邯率骊山徒迎战,击败周章。复攻灭陈胜,击败项梁,平魏咎。御难:抵御灾难。
⑮关东:指函谷关、潼关以东地区。
⑯鸿门:在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东十七里。附近有鸿门堡。项羽为刘邦所置的鸿门宴就在这里。
【译文】
渭水右边流经新丰县老城以北,东流与鱼池水汇合。鱼池水发源于丽山东北,原来引水北流,后来秦始皇葬在山北,水到这里就绕弯前进,东流北转。秦始皇造陵时在那里取土,挖成很深的洼地,于是积水成池,称为鱼池。池在秦皇陵东北五里,周围四里,池水往西北流经秦始皇墓北。秦始皇大搞厚葬,在丽戎之山—又名蓝田—营建墓地,山北多金,山南多玉,秦始皇贪它的美名,因而葬在这里。他劈山凿石,用金属溶液填塞墓穴的地下深处,用铜铸造棺椁。墓地周围三十余里,墓室上面画了天文星宿的图象,下面用水银模拟天下的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地理形势无不具备。墓内还置宫观百官,堆满奇器珍宝。又令工匠制作装置了机关的弩,有人入内行近,就发弩射死他。墓内用人鱼膏作灯烛,取其能久燃不灭。后宫没有生过儿子的妃嫔,殉葬的极多。坟高五丈,周围五里余,筑陵动用了七十万人,接连好几年方才告成。但周章的大军却已打到陵下了,于是派章邯率领筑陵役夫去抵抗,却约束不住这批人。项羽入关,掘开陵墓,用三十万人搬运墓内葬品,接连三十天还搬不完。关东盗贼熔化铜棺来取铜,牧人寻羊放火烧陵,大火延烧了九十日不能扑灭。陵墓北面与鸿门遥遥相对,相距十里。
池水又西北流,水之西南有温泉①,世以疗疾。《三秦记》曰:丽山西北有温水,祭则得入,不祭则烂人肉。俗云:始皇与神女游而忤其旨②,神女唾之生疮,始皇谢之③,神女为出温水,后人因以浇洗疮。张衡《温泉赋序》曰④:余出丽山,观温泉,浴神井,嘉洪泽之普施,乃为之赋云。此汤也⑤,不使灼人形体矣。
【注释】
①温泉:即今陕西西安临潼区的骊山温泉。
②忤(wǔ):触犯,违背。
③谢:谢罪,道歉。
④张衡《温泉赋序》: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温泉赋序》为其游历京都时所作。
⑤汤:热水。这里指温泉。
【译文】
鱼池水又往西北流,西南面有温泉,人们用以治病。《三秦记》说:丽山西北有温泉,致祭之后才可入水,不祭就会烫烂皮肉。民间传说称:秦始皇与神女同游,不听她的话,神女唾他,使他生疮,于是秦始皇向她谢罪,神女就为他变出温泉,后人也就用它来洗疮。张衡《温泉赋序》说:我经过丽山,参观了温泉,沐浴于神井,赞美这广大福泽遍施于人,于是为温泉作赋。这温泉,是不会烫坏人的身体的。
池水又迳鸿门西,又迳新丰县故城东,故丽戎地也①。高祖王关中,太上皇思东归②,故象旧里,制兹新邑,立城社③,树枌榆,令街庭若一④,分置丰民以实兹邑⑤,故名之为新丰也。汉灵帝建宁三年⑥,改为都乡,封段颎为侯国⑦。后立阴槃城⑧。其水际城北出⑨,世谓是水为阴槃水⑩。又北绝漕渠,北注于渭。
【注释】
①丽戎:即骊戎,古族名。古戎人的一支。国君姬姓。在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一带。一说在今山西析城、王屋两山之间。曾与秦的先世通婚。
②太上皇:指汉高祖刘邦的父亲。思东归:想回到东边的家乡去。
③社:乡社。古代地区单位之一。
④街庭若一:这里指与原来居住的丰地的建筑样式一模一样。
⑤丰民:原来丰地的百姓。丰,即丰县。秦后期置,属泗水郡。西汉属沛郡。治所在今江苏丰县。汉高祖刘邦为沛郡丰县人。
⑥建宁三年:170年。建宁,东汉灵帝刘宏的年号(168—172)。
⑦段颎(jiǒng):字纪明。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桓帝时为护羌校尉,破羌有功。封为都乡侯。
⑧阴槃城:西汉时阴槃县治。治所在今陕西长武西北二十五里。东汉灵帝末年侨置于新丰县(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东北),属京兆郡。
⑨际:毗邻,紧邻。
⑩阴槃水:当在今陕西西安一带。
【译文】
鱼池水又流经鸿门西面,又流经新丰县旧城东面,这里从前是丽戎的地区。高祖在关中称王,太上皇想回东方去,所以仿照故乡的风貌,来建造这座新城,建立土地庙,种植枌树、榆树,使街道庭院看起来就和家乡一模一样,又把一部分丰县百姓迁过来,补充城内人口,所以名为新丰。汉灵帝建宁三年,改为都乡,封给段颎,立为侯国。以后设立阴槃城。水沿城边北流,人们称之为阴槃水。又往北穿过漕渠,往北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迳鸿门北,旧大道北下坂口名也。右有鸿亭①。《汉书》:高祖将见项羽。《楚汉春秋》曰②:项王在鸿门。亚父曰③:吾使人望沛公④,其气冲天,五色采相缪⑤,或似龙,或似云,非人臣之气,可诛之。高祖会项羽,范增目羽⑥,羽不应。樊哙杖盾撞人入⑦,食豕肩于此⑧,羽壮之。《郡国志》曰:新丰县东有鸿门亭者也。郭缘生《述征记》⑨:或云霸城南门曰鸿门也。项羽将因会危高祖,羽仁而弗断。范增谋而不纳,项伯终护高祖以获免⑩。既抵霸上,遂封汉王⑪。按《汉书》注⑫,鸿门在新丰东十七里,则霸上应百里。按《史记》,项伯夜驰告张良⑬,良与俱见高祖,仍使夜返。考其道里⑭,不容得尔。今父老传在霸城南门数十里,于理为得。按缘生此记,虽历览《史》《汉》,述行涂经见,可谓学而不思矣⑮。
【注释】
①鸿亭:即鸿门。一作鸿门亭。在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东十七里。
②《楚汉春秋》:书名。西汉陆贾撰。记刘邦、项羽起事及汉惠帝至文帝时事。
③亚父:即范增。秦末居鄛(今安徽巢湖)人。好奇计。往说项梁所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怀王,从民所望。项梁死,跟随项羽,为重要谋士。帮助项羽称霸诸侯,被尊称为“亚父”。
④望:这里指望气。古代方士的一种占候术,观察人体形成的云气以预测吉凶。
⑤五色采相缪(jiū):“采”字疑为衍文。五色相缪,各种颜色相互纠结在一起。缪,纠结,缠绕。
⑥目:用目光示意。
⑦樊哙(kuài):沛(今江苏沛县)人。高祖开国功臣。少时以屠狗为事。杖盾:握持盾牌。杖,握,执持。
⑧豕肩:猪肘子。
⑨郭缘生《述征记》:郭缘生,晋末宋初人。所撰《述征记》,记述了他跟随刘裕北伐慕容燕、西征姚秦的沿途所见。
⑩项伯:名缠,字伯。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贵族后裔,项羽叔父。在鸿门宴上舞剑以护刘邦,使之幸免于难。刘邦建立汉朝后,项伯受封射阳侯,赐姓刘氏。
⑪遂封汉王:事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⑫《汉书》注:《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汉书·高帝纪》注文。即下所称孟康说也。”可知此处为颜师古的《汉书》注。
⑬张良:即留侯张良,字子房。本为韩国贵族。因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未遂,而被大索天下,求贼甚急。改名,亡匿下邳。在下邳遇黄石公授其《太公兵法》。刘邦起事,辅佐刘邦。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西汉建立,甚有功焉,封为留侯。
⑭考:计算,考量。道里:道路的里程。
⑮学而不思:只学习而不深思。语见《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渭水又往东流经鸿门北边,这是旧时北下大道所经山坡缺口的地名。右边有鸿亭。《汉书》载:高祖将见项羽。《楚汉春秋》说:项羽在鸿门。亚父说:我叫人望沛公,他头上有一股气直冲天庭,五彩错杂相间,有的像龙,有的像云,这不是为臣者的气,还是先杀了他为好。高祖去会见项羽,范增向项羽使了个眼色,但项羽没有理会他。樊哙带了盾推开门卫闯了进来,在这里吃猪肘子,项羽夸他豪壮。《郡国志》说:新丰县东有鸿门亭。郭缘生《述征记》说:有人说霸城南门叫鸿门。项羽将利用与高祖的会见来加害他,但项羽心肠软,下不了决心。范增为他策划,却未被采纳,项伯终于护卫高祖,使他得免于难。高祖到了霸上后,就封为汉王。查考《汉书注》,鸿门在新丰东十七里,那么离霸上就应有一百里了。查考《史记》,项伯乘夜骑马去告诉张良,张良带他去见高祖,仍让他连夜回去。推究其间的里程,不可能这么远。现在父老相传,鸿门在霸城南门外数十里,从情理上是说得通的。郭缘生写这篇记,虽然遍读《史记》《汉书》,但叙述一路所见,却可说读书不用脑子。
今新丰县故城东三里有坂,长二里余,堑原通道①,南北洞开,有同门状,谓之鸿门。孟康言②,在新丰东十七里。无之。盖指县治而言,非谓城也。自新丰故城西至霸城五十里③。霸城西十里则霸水④,西二十里则长安城。应劭曰:霸,水上地名,在长安东二十里,即霸城是也。高祖旧停军处⑤,东去新丰既远,何由项伯夜与张良共见高祖乎!推此言之,知缘生此记乖矣⑥。
【注释】
①堑(qiàn)原:凿开原野。堑,挖掘。
②孟康:字公休。安平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南)人。三国魏学者。撰《汉书音义》。
③霸城:古地名。三国魏改霸陵为霸城。故址在今陕西西安东北灞桥区新筑街道。
④霸水:也作灞水。关中八川之一。源出陕西蓝田东秦岭北麓,西北流经西安入渭水。
⑤高祖旧停军处:《史记·高祖本纪》:“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⑥乖:乖谬,错误。
【译文】
现在新丰县老城东三里有一道山坡,长二里余,把它掘开以通道路,南北大开,有如门户,称为鸿门。孟康说,鸿门在新丰东十七里。但事实上却没有。大概他是指县治而言,不是说新丰城。从新丰老城西到霸城是五十里。霸城西十里是霸水,西二十里则是长安城。应劭说:霸,是水上地名,在长安东二十里,就是霸城。高祖过去屯兵的地方,东距新丰既然很远,项伯又怎能连夜与张良同见高祖呢?依此推断,可知缘生此记的谬误了。
渭水又东,石川水南注焉①。渭水又东,戏水注之②。水出丽山冯公谷③,东北流,又北迳丽戎城东④。《春秋》⑤:晋献公五年伐之⑥,获丽姬于是邑⑦。丽戎,男国也⑧,姬姓,秦之丽邑矣⑨。又北,右总三川,迳鸿门东,又北迳戏亭东⑩。应劭曰:戏,弘农湖县西界也⑪。地隔诸县,不得为湖县西。苏林曰⑫:戏,邑名,在新丰东南四十里。孟康曰⑬:乃水名也,今戏亭是也。昔周幽王悦褒姒⑭,姒不笑,王乃击鼓举烽火以征诸侯⑮。诸侯至,无寇,褒姒乃笑,王甚悦之。及犬戎至⑯,王又举烽以征诸侯,诸侯不至,遂败幽王于戏水之上,身死于丽山之北。故《国语》曰:幽灭者也⑰。汉成帝建始二年⑱,造延陵为初陵⑲,以为非吉,于霸曲亭南更营之。鸿嘉元年⑳,于新丰戏乡为昌陵县(21),以奉初陵。永始元年(22),诏以昌陵卑下,客土疏恶(23),不可为万岁居,其罢陵作,令吏民反,故徙将作大匠解万年燉煌(24)。《关中记》曰:昌陵在霸城东二十里,取土东山,与粟同价,所费巨万,积年无成。即此处也。戏水又北分为二水,并注渭水。
【注释】
①石川水:即今石川河。源出陕西旬邑东,东南流经铜川耀州区、富平,在西安高陵区南汇入渭河。《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括地志》,沮水(今富平县一带的石川河)一名石川水。”
②戏水:在陕西西安临潼区东。源出骊山,北流入渭。古戏亭在其西。
③冯公谷:在今陕西西安临潼区。
④丽戎城:即骊戎。在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东。
⑤《春秋》:所引语见《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⑥晋献公五年:前672年。晋献公,春秋时晋武公之子,名诡诸。
⑦丽姬:丽戎国姬姓女子。这里指奚齐的母亲。
⑧男国:古代诸侯分为五等爵:公、侯、伯、子、男。骊戎属于男爵。
⑨丽邑:即骊邑。秦始皇十六年(前231)置。汉高帝七年(前200)改县。治所在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东北十四里。
⑩戏亭:亦名幽王城、幽王垒。在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东北三十里。
⑪弘农:即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前113)置。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北故函谷关城)。湖县:西汉建元元年(前140)改胡县置,属内史(后属京兆尹)。治所在今河南灵宝西北原阌乡县城。东汉属弘农郡。
⑫苏林:字孝友。陈留外黄(今河南民权西北)人。汉、魏间学者。与邯郸淳等并为当时儒宗。
⑬孟康:字公休。安平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南)人。三国魏学者。撰《汉书音义》。
⑭周幽王:姓姬,名宫涅。周宣王之子。褒姒(sì):姒姓。幽王妃。幽王为其烽火戏诸侯。
⑮举:点燃。烽火:古时遇敌人来犯,边防人员点烟火报警,夜里点的火叫烽,白天放的烟叫燧。
⑯犬戎:古族名。即畎戎,又称犬夷。戎人的一支。殷周时游牧于泾、渭流域。
⑰幽灭者也:语见《国语·鲁语》。
⑱建始二年:前31年。建始,西汉成帝刘骜(ào)的年号(前32—前28)。
⑲延陵:西汉成帝刘骜的陵墓。在今陕西咸阳北马家窑附近。
⑳鸿嘉元年:前20年。鸿嘉,西汉成帝刘骜的年号(前20—前17)。
(21)昌陵县:西汉鸿嘉元年(前20)置,属京兆尹。治所在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东。
(22)永始元年:前16年。永始,西汉成帝刘骜的年号(前16—前13)。
(23)客土:从外地运来的泥土。疏恶:土质低劣。
(24)解万年:具体不详。燉煌:即敦煌郡。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分酒泉郡置。治所在敦煌县(今甘肃敦煌西)。
【译文】
渭水又东流,有石川水南流注入。渭水又东流,有戏水注入。戏水发源于丽山冯公谷,往东北流,又往北流经丽戎城东。《春秋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载,晋献公五年伐丽戎,就在此城得到丽姬。丽戎是男爵一级的封国,姓姬,就是秦时的丽邑。戏水又北流,右边汇集了三条溪水,流经鸿门东边,又往北流经戏亭东边。应劭说:戏,是弘农湖县的西部边界。但这里和湖县隔了好几个县,不可能是湖县的西部。苏林说:戏是城名,在新丰东南四十里。孟康说:戏是水名,就是现在的戏亭水。从前周幽王想取悦褒姒,褒姒不笑,幽王就敲起鼓,点起烽火来征召诸侯。诸侯都来了,但并没有敌人打进来,褒姒这才笑起来,幽王也非常高兴。后来犬戎真的来了,幽王又点起烽火征召诸侯,诸侯都不来,幽王就在戏水上打了败仗,在丽山以北被杀。所以《国语》说:幽王灭亡。汉成帝建始二年,兴建延陵作为初陵,以为不吉,又在霸曲亭南改建。鸿嘉元年,在新丰戏乡立昌陵县,以照管初陵。永始元年,下诏说昌陵地势低洼,地处偏远,环境恶劣,不可作为帝王安眠的地方,停止建设工程,撤回官民,并把将作大匠解万年贬谪到敦煌。《关中记》说:昌陵在霸城东二十里,筑陵时要从东山运土,按运费计算,运到的泥土与稻谷等价,耗资巨万,接连多年还是建不起来。昌陵就在这地方。戏水又往北流,分为两条,都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泠水入焉①。水南出肺浮山②,盖丽山连麓而异名也③。北会三川,统归一壑,历阴槃、新丰两原之间④,北流注于渭。
【注释】
①泠水:亦作零水。即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东零河。源出蓝田西北马谷老池头,北流入临潼区境,至零口镇北入渭。
②肺浮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一统志》谓山在临潼县(今陕西西安临潼区)骊山东。”
③连麓:山麓相连。
④阴槃、新丰两原:《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阴槃原在临潼县(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东。新丰原在县东,接渭南县(今陕西渭南市)界。”
【译文】
渭水又往东流,有泠水注入。泠水发源于南方的肺浮山,山麓与丽山相连,但山名不同。泠水又往北流,汇合了三条溪流,并成一条,流经阴槃、新丰两平原之间,北流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酋水南出倒虎山①,西总五水②,单流迳秦步高宫东③,世名市丘城。历新丰原东而北迳步寿宫西④,又北入渭。
【注释】
①酋水:又作首水。即今陕西渭南市东沋河。源出渭南市南大谷,北流入渭。倒虎山:即玄象山,又作倒兽山。在今陕西渭南市东南,接蓝田界。
②五水:依《水经注疏》,五水为酋水、羊河、小谷河、清水河、黄谷水等。
③单流:这里指酋水这一条河流。秦步高宫:宫名。亦称市丘城。秦筑。在今陕西渭南市西南张胡村一带。
④步寿宫:宫名。在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东北。
【译文】
渭水又往东流,酋水发源于南方的倒虎山,西流汇集了五条溪水,并成一条,流经秦步高宫以东,世人称之为市丘城。经新丰原东边,往北流经步寿宫西边,又北流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得西阳水①,又东得东阳水,并南出广乡原北垂②,俱北入渭。
【注释】
①西阳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渭南县志》,(广乡)原北有西阳、东阳二谷。西阳水在县东八里,源出西阳谷,其东为东阳水,源出东阳谷。”
②广乡原:《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长安志》,原在渭南县(今陕西渭南市)东南十里。”
【译文】
渭水又往东流,接纳了西阳水,又往东流,接纳了东阳水,两条水都发源于南方的广乡原北境,一同往北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迳下邽县故城南①,秦伐邽②,置邽戎于此。有上邽③,故加下也。
【注释】
①下邽(guī)县:战国秦置,属内史。治所在今陕西渭南市东北故市镇故县村。西汉属京兆尹。北魏初移治今市东北巴邑,改名下邽县。
②秦伐邽:事见《史记·秦本纪》。邽,春秋时戎邑。在今甘肃天水。
③上邽(guī):即上邽县。战国秦改邽县置,属陇西郡。治所在今甘肃天水。
【译文】
渭水又往东流经下邽县老城南边,秦伐邽,把邽戎安置在这里。因为有个上邽,所以称这里为下邽。
渭水又东与竹水合①。水南出竹山②,北迳媚加谷③,历广乡原东,俗谓之大赤水,北流注于渭。
【注释】
①竹水:又名赤水,亦名大赤水。源出陕西渭南市东南箭谷山下,北流至渭。
②竹山:在今陕西渭南市东南四十里。
③媚加谷:在今陕西渭南市东南。
【译文】
渭水又往东流,与竹水汇合。竹水发源于南方的竹山,往北流经媚加谷,流过广乡原东边,民间称之为大赤水,北流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得白渠口①。大始二年②,赵国中大夫白公奏穿渠引泾水③,首起谷口④,出于郑渠南,名曰白渠⑤。民歌之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⑥。郑国在前,白渠起后。即水所始也⑦。东迳宜春城南⑧,又东南迳池阳城北,枝渎出焉。东南历藕原下⑨,又东迳鄣县故城北⑩,东南入渭,今无水。白渠又东,枝渠出焉,东南迳高陵县故城北⑪。《地理志》曰:左辅都尉治⑫,王莽之千春也。《太康地记》谓之曰高陆也⑬。车频《秦书》曰⑭:苻坚建元十四年⑮,高陆县民穿井得龟,大二尺六寸,背文负八卦古字⑯,坚以石为池养之。十六年而死,取其骨以问吉凶,名为客龟。大卜佐高鲁梦客龟言⑰:我将归江南,不遇,死于秦。鲁于梦中自解曰:龟三万六千岁而终,终必亡国之征也。为谢玄破于淮肥⑱,自缢新城浮图中⑲,秦祚因即沦矣。
【注释】
①白渠口:白渠的渠首。
②大始二年:即太始二年,前95年。太始,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96—前93)。
③中大夫:官名。掌议论、顾问应对,为郎中令之属官。白公:具体不详。
④谷口:即谷口县。秦置,属内史。治所在今陕西礼泉东北五十里烟霞镇东北屯附近。
⑤白渠:古代关中平原的人工灌溉水渠。《汉书·沟洫志》记载,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用赵中大夫白公建议,于郑国渠之南开凿,自谷口(今陕西礼泉东北)分泾水东南流,经高陵、栎阳(今西安临潼区北),东至下邽(今渭南市北)东南注入渭水。名曰白渠。
⑥池阳:即池阳县。西汉惠帝四年(前191)置,属左冯翊。治所在今陕西泾阳西北二里,俗名迎冬城。
⑦水所始也:陈桥驿按,这一段是郦氏对关中水利事业的歌颂。
⑧宜春城:具体不详。
⑨藕原:《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原当在今高陵县(今陕西西安高陵区)东南。”
⑩鄣县: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分万年县置,属冯翊郡。治所在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东北交口镇。
⑪高陵县:战国时秦孝公置。治所在今陕西西安高陵区西南一里。
⑫左辅都尉:为三辅都尉(京辅都尉、左辅都尉、右辅都尉)之一。三辅都尉是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设置,三辅(京兆、左冯翊、右扶风)各设一人,掌兵禁、出入。
⑬《太康地记》:书名。又称《晋太康地记》等。撰者不详。成书于晋太康三年(282)。记载晋初州、郡、县建制沿革、地名取义、山水、物产等。高陆:即高陆县。三国魏黄初元年(220)改高陵县置,属京兆郡。治所在今陕西西安高陵区西南一里。北魏迁治今高陵县城,为冯翊郡治。
⑭车频《秦书》:具体不详。
⑮建元十四年:378年。建元,前秦苻坚的年号(365—385)。
⑯背文:龟背上的纹路。八卦:《周易》中八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基本图形,每个图形用代表阳的符号“—”(阳爻)和代表阴的符号“--”(阴爻)组成。名称是乾、坤、震、巽(xùn)、坎、离、艮(gèn)、兑,分别象征自然界的八种基本事物: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相传是伏羲所创。
⑰大卜:官名。即太卜。掌征伐、疾病、祭祀、立君、封建诸侯等所需占卜事。佐高鲁:一作佐高虏。前秦苻坚时太卜,善占卜。
⑱为谢玄破于淮肥:事见《晋书·谢安传》附“谢玄传”:“玄、琰乃进,决战肥水南。坚中流矢,临阵斩融。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谢玄,字幼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将。淮肥,即肥水。今安徽寿县之东淝河。源出合肥西北将军岭,北流至寿县东北两河口(今名起台子)入淮河。
⑲新城:应作新平。《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晋书·载记》,坚至五台山,姚苌将吴忠执坚以归新平,苌旋缢坚于新平佛寺中。又引童谣云:河水清复清,苻诏死新城。此从童谣作‘新城’耳。”译文从之。新平,即新平县。西汉置,属淮阳国。治所在今河南周口淮阳区东北二十五里临蔡镇。东汉属陈国。浮图:指佛塔。亦作浮屠。
【译文】
渭水又东流,就到白渠口。太始二年,赵国中大夫白公上书建议开渠,引导泾水,上端从谷口开始,从郑渠南边流出,名叫白渠。民间歌谣道:在哪里耕田?在池阳谷口。郑国渠在前,白渠开凿在后。民谣说的池阳谷口,就是白渠的起始端。渠水往东流经宜春城南边,又往东南流经池阳城北边,有支渠流出。支渠往东南流经藕原下,又往东流经鄣县老城北边,往东南注入渭水,现在已经无水了。白渠又东流,有支渠分出,往东南流经高陵县旧城北边。《地理志》说:高陵县是左辅都尉治所,就是王莽的千春。《太康地记》称为高陆。车频《秦书》说:苻坚建元十四年,高陆县有人挖井,捉到一只大乌龟,长二尺六寸,背上有八卦古字,苻坚用石块砌成水池来养。十六年后龟死,取龟骨来占卜吉凶,名为客龟。太卜佐高鲁梦见客龟说:我将回江南,但机遇不好,以致死于秦。佐高鲁梦中自己解梦说:龟活到三万六千岁才死,龟死必定是亡国的预兆。苻坚在淝水被谢玄打得大败,在新平佛塔内自缢而死,前秦于是也亡了。
又东迳栎阳城①。《史记》:秦献公二年②,城栎阳,自雍徙居之③;十八年,雨金于是处也。项羽以封司马欣为塞王④。按《汉书》,高帝克关中始都之,王莽之师亭也。后汉建武二年⑤,封骠骑大将军景丹为侯国⑥。丹让,世祖曰:富贵不还故乡,如衣锦夜行⑦,故以封卿。白渠又东迳秦孝公陵北⑧,又东南迳居陵城北、莲芍城南⑨,又东注金氏陂⑩,又东南注于渭。故《汉书·沟洫志》曰⑪:白渠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是也。今无水。
【注释】
①栎(yuè)阳城:在今陕西西安东北阎良区武屯镇古城村南。
②秦献公二年:前383年。秦献公,名师隰(xí)。战国时秦国国君。秦灵公之子。
③雍:即雍县。战国秦以旧都雍邑置。治所在今陕西凤翔西南七里南古城。
④司马欣:秦朝章邯的长史。请事咸阳,赵高不见,遂从章邯降楚,项羽分天下以王诸侯,司马欣为塞王。汉王刘邦击三秦,司马欣降归汉王。后复叛汉归楚。汉初破楚军于成皋,司马欣自刭死。
⑤建武二年:26年。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25—56)。
⑥景丹:字孙卿。冯翊栎阳(今陕西临潼)人。光武帝即位,拜丹为骠骑大将军。封栎阳侯。
⑦衣锦夜行:穿了锦绣的衣服,却在夜间出行。比喻虽居官位,却不能使人看到自己的荣耀显贵。
⑧秦孝公陵:《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陵当在今富平县(今陕西富平)东南。”秦孝公,名渠梁。战国时秦国国君。秦献公之子。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诸侯朝贺。
⑨居陵城:在今陕西渭南市西北。莲芍城:在今陕西渭南市东北来化镇村。
⑩金氏陂:在今陕西渭南市东北,渭河北。
⑪《汉书·沟洫志》:班固《汉书》十志之一,以司马迁《史记·河渠书》为基础。主要记载农田水利。
【译文】
白渠又往东流经栎阳城北。《史记》:秦献公二年,在栎阳建城,从雍迁居到那里;十八年,这里天降金雨。项羽把这里封给司马欣,号为塞王。查考《汉书》,高帝攻下关中才建都于此,就是王莽的师亭。后汉建武二年,把这里封给骠骑大将军景丹,立为侯国。景丹谦让,世祖说:做人有了荣华富贵而不回家乡,正如枉穿了漂亮的锦缎在黑夜里行走一样,所以把这桑梓之地封给你。白渠又往东流经秦孝公陵北,又往东南流经居陵城北、莲芍城南,又往东流,注入金氏陂,最后往东南注入渭水。所以《汉书•沟洫志》说:白渠首端起于谷口,终端流入栎阳。现在此渠已无水了。
又东过郑县北①,
渭水又东迳峦都城北②,故蕃邑③,殷契之所居④。《世本》曰⑤:契居蕃。阚骃曰:蕃在郑西。然则今峦城是矣。俗名之赤城,水曰赤水⑥,非也。苻健入秦⑦,据此城以抗杜洪⑧。小赤水即《山海经》之灌水也⑨,水出石脆之山⑩,北迳萧加谷于孤柏原西⑪,东北流与禺水合⑫。水出英山⑬,北流与招水相得,乱流西北注于灌。
【注释】
①郑县:春秋秦武公十一年(前687)灭郑国置。治所在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秦属内史,西汉属京兆尹。三国魏属京兆郡。
②峦都城:即峦城,亦名赤城。在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西。
③蕃(pí)邑:此指夏、商时的蕃邑。
④殷契(xiè):即殷的始祖契。母曰简狄,帝喾的次妃。相传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封于商,赐姓子氏。
⑤《世本》:书名。撰者不详,成书时代亦不可考。该书记录自黄帝以来至春秋帝王公卿大夫的氏姓、世系、都邑、器物的制作和发明等。
⑥赤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因水与赤城近,故亦有赤水之名。”
⑦苻健:字建业。略阳临渭(今甘肃天水)氐人。十六国时期前秦国君。
⑧杜洪: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据长安,自称晋征北将军、雍州刺史。被苻健所败,奔司竹。后屯宜秋,为其部将张琚所杀。
⑨小赤水:一名灌水。在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西。
⑩石脆之山:在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西南。《山海经·西山经》载,符禺山“西六十里曰石脆之山”。
⑪孤柏原:《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华州志》,原在江村原北,突起隆阜,俗名蔚家原。”
⑫禺水:在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西。
⑬英山:在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西南三十里。
【译文】
渭水又往东流过郑县北边,
渭水又往东流经峦都城北边,就是旧时的蕃邑,殷契就住在那里。《世本》说:契居于蕃。阚骃说:蕃在郑的西边。这样说来,那就是现在的峦城了。民间称之为赤城,水叫赤水,都不对。苻健入秦,守住此城抵抗杜洪。小赤水就是《山海经》的灌水,发源于石脆之山,在孤柏原西面往北流经萧加谷,又往东北流,与禺水汇合。禺水发源于英山,北流与招水相汇合,往西北乱流注入灌水。
灌水又北注于渭。渭水又东,西石桥水南出马岭山①,积石据其东②,丽山距其西,源泉上通,悬流数十,与华岳同体③。其水北迳郑城西④。水上有桥,桥虽崩褫⑤,旧迹犹存。东去郑城十里,故世以桥名水也。而北流注于渭,阚骃谓之新郑水⑥。
【注释】
①西石桥水:《水经注疏》:“赵(一清)云:石桥水有二,皆出马岭山。道元两叙其源流,一流迳郑城西,为西石桥水,一流迳郑城东,为东石桥水。”马岭山:在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南二十里。
②积石:亦名石积。在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西南。
③华岳:即华山,又称太华山。在今陕西华阴南十里。
④郑城:郑县治。在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
⑤崩褫(chǐ):崩塌脱落。
⑥新郑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因先有此郑,故以河南之郑为新郑……当本作谓之郑水,‘新’字是后人所加。”译文从之。
【译文】
灌水又北流注入渭水。渭水又东流,西石桥水发源于南方的马岭山,积石山盘踞于水东,丽山对峙于水西,源泉自山上直通而下,泻为数十条瀑布,山与华山连成一体。水往北流经郑城西边。水上原来有桥,虽然早已坍毁,但遗迹还在。此桥东距郑城十里,所以人们以桥为水名。水往北流,注入渭水,阚骃称之为郑水。
渭水又东迳郑县故城北。《史记》:秦武公十年县之①,郑桓公友之故邑也②。《汉书》薛瓒《注》言③:周自穆王已下④,都于西郑,不得以封桓公也。幽王既败,虢、侩又灭⑤,迁居其地,国于郑父之丘⑥,是为郑桓公。无封京兆之文⑦。余按迁《史记》,考《春秋》《国语》《世本》言,周宣王二十二年⑧,封庶弟友于郑⑨。又《春秋》《国语》并言桓公为周司徒⑩,以王室将乱,谋于史伯⑪,而寄帑与贿于虢、侩之间⑫。幽王霣于戏⑬,郑桓公死之。平王东迁⑭,郑武公辅王室⑮,灭虢、侩而兼其土。故周桓公言于王曰⑯:我周之东迁,晋、郑是依。乃迁封于彼。
【注释】
①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武公,名不详。秦宁公之子。在位期间曾多次出兵攻戎,国土有较大扩展。
②郑桓公友:名友。西周末郑国国君。周厉王少子,宣王庶弟。
③《汉书》薛瓒《注》:《汉书》颜师古注中收录有“臣瓒”注《汉书》。但臣瓒姓氏,历来学者考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郦注屡作薛瓒,未知何据。
④穆王:即周昭王之子姬满。在位期间西击犬戎,东讨徐戎,周游天下。
⑤虢:西周封国。姬姓。西虢在今陕西宝鸡东,东虢在今河南荥阳西北。北虢在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山西平陆一带。侩(kuài):又作郐、会、桧。西周封国。妘姓。在今河南新密东七十里古城角寨村。
⑥郑父之丘:具体不详。
⑦京兆:即京兆郡。三国魏改京兆尹置,为雍州治。治所在长安县(今陕西西安西北十三里)。
⑧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周宣王,即姬静(一作靖),周厉王姬胡之子。
⑨庶弟:庶出之弟。友:即郑桓公姬友。西周末郑国国君。
⑩司徒:官名。掌管国家土地和人民教化。
⑪史伯:具体不详。
⑫帑(tǎng):古代指收藏钱财的府库或钱财。贿:财物。
⑬霣(yǔn):通“殒”。死亡。戏:在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东北戏水西岸。
⑭平王东迁: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西),为“东周”的开始。
⑮郑武公:名掘突,一名滑突。春秋时郑国国君。郑桓公之子,郑庄公之父。
⑯周桓公:名揭。战国时西周国君。被周考王封于河南,都王城(今河南洛阳西郊涧水东岸),与东周国都成周(今河南洛阳白马寺之东)相对。
【译文】
渭水又往东流经郑县旧城北边。《史记》:秦武公十年立县,这地方原来是郑桓公姬友的食邑。《汉书》薛瓒《注》说:周从穆王以后就建都于西郑,不可能封给桓公。幽王既已败亡,虢、侩也都被灭了,迁居到那里,建都于郑父之丘的,就是郑桓公。没有封于京兆的说法。我查过司马迁的《史记》,参考过《春秋》《国语》《世本》的说法,周宣王二十二年,封异母弟姬友于郑。此外,《春秋》《国语》都说郑桓公是周的司徒,因王室将乱,和史伯商议策划,把金库里所藏的钱帛、货财寄存于虢、侩之间。幽王在戏水被杀,郑桓公也死了。平王东迁,郑武公辅佐王室,灭了虢、侩,兼并了两国的土地。所以周桓公对平王说:我们周室东迁,是依靠着晋、郑的。于是改封给两国。
《左传·隐公十一年》①,郑伯谓公孙获曰②:吾先君新邑于此,其能与许争乎③?是指新郑为言矣④。然班固、应劭、郑玄、皇甫谧、裴頠、王隐、阚骃及诸述作者⑤,咸以西郑为友之始封⑥,贤于薛瓒之单说也。无宜违正经而从逸录矣。赤眉樊崇于郭北设坛⑦,祀城阳景王⑧,而尊右校卒史刘侠卿牧牛儿盆子为帝⑨。年十五,被发徒跣⑩,为具绛单衣、半头赤帻、直綦履⑪。顾见众人拜,恐畏欲啼。号年建世。后月余,乘白盖小车,与崇及尚书一人,相随向郑北⑫,渡渭水,即此处也。城南山北有五部神庙,东南向华岳。庙前有碑,后汉光和四年⑬,郑县令河东裴毕字君先立⑭。
【注释】
①隐公十一年:前712年。
②郑伯:即郑庄公寤生。郑武公掘突之子。其国国君为伯爵,故又称为郑伯。公孙获:春秋时郑国人。郑庄公时大夫。
③许:周诸侯国名。在今河南许昌东三十六里古城。
④新郑:春秋、战国时郑国之都。即今河南新郑。
⑤裴頠(wěi):字逸民。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西晋哲学家。裴秀之子。博学稽古,时人谓之为言谈之林薮。著《崇有论》,以针砭时俗放荡、不尊儒术之流弊。王隐:字处叔。陈郡陈(今河南周口淮阳区)人。东晋史学家。撰《晋书》,今佚。
⑥西郑:指西周时郑国都城棫林(一作咸林),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友:即郑桓公友。
⑦赤眉:新莽末年农民起义军名。因以赤色涂眉为标志,故称。曾攻占长安,杀刘玄,立刘盆子为帝,后被刘秀消灭。樊崇:字细君。琅邪(今山东临沂)人。新莽末赤眉起义军领袖。
⑧城阳景王:齐悼惠王次子刘章。高后立诸吕为三王,擅权用事。时刘章年轻有气力,忿刘氏。后吕禄、吕产欲作乱,刘章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诛之。
⑨刘侠卿:具体不详。盆子:即刘盆子。泰山式县(今山东中部)人。城阳景王刘章之后。曾参加赤眉军,管理牧牛事务。更始三年(25),赤眉军首领樊崇等拥立刘盆子为帝,自号建世元年。
⑩被:同“披”。披散。徒跣(xiǎn):光着脚。
⑪单衣:朝服或礼服,参加典礼时所穿。半头赤帻(zé):也叫半头帻、童子帻、空顶帻。汉时童子的头巾包于额间,上露顶发。直綦(qí)履:刺绣有直綦纹的鞋子。
⑫郑:这里指西郑。在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
⑬光和四年:181年。光和,东汉灵帝刘宏的年号(178—184)。
⑭裴毕字君先:《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寰宇记》引此作‘郑县令裴毕字君光所立’,‘毕’为宿名,与‘光’字义相应,似作‘光’较合。”
【译文】
《春秋左传·隐公十一年》,郑伯对公孙获说:我祖先的新都在这里,能和许相争吗?这里是指新郑说的。但班固、应劭、郑玄、皇甫谧、裴頠、王隐、阚骃等作者,都以为西郑是姬友的初封之地,这些都比薛瓒独家的说法来得可靠。不应违背正史而以一些私家的记载为依据。赤眉樊崇在城北设坛,祭祀城阳景王,把右校卒史刘侠卿的放牛娃盆子尊奉为帝。盆子十五岁,披发赤脚,给他准备了红单衣、红头巾、绣花鞋。他看到许多人拜他,害怕得要哭了。于是建王朝,立年号。月余后他乘着白盖小车,与樊崇及随从的尚书一人,向郑而去,北渡渭水,就是这地方。城南山北有五部神庙,朝东南向着华岳。庙前有碑,是后汉光和四年郑县县令河东裴毕裴君先所立。
渭水又东与东石桥水会。故沈水也①,水南出马岭山②,北流迳武平城东③。按《地理志》,左冯翊有武城县④,王莽之桓城也。石桥水又迳郑城东,水有故石梁⑤。《述征记》曰⑥,郑城东、西十四里各有石梁者也。又北迳沈阳城北⑦,注于渭。《汉书·地理志》,左冯翊有沈阳县,王莽更之曰制昌也,盖藉水以取称矣。
【注释】
①沈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沈水别无可征,郦氏盖即据汉沈阳县(治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东北)为说。”
②马岭山:在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
③武平城:即汉武城县故城。在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东北十七里。
④左冯翊:官名。即汉三辅长官之一,与京兆尹、右扶风合称三辅。武城县:战国秦置,属内史。治所在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东北十七里。西汉属左冯翊。
⑤石梁:石制的桥梁。
⑥《述征记》:晋末宋初人郭缘生撰。记述了他跟随刘裕北伐慕容燕、西征姚秦的沿途所见。
⑦沈阳城:沈阳县治。在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东北。
【译文】
渭水又东流,与东石桥水汇合。这条水就是从前的沈水,发源于南方的马岭山,往北流经武平城东边。查考《地理志》,左冯翊有武城县,就是王莽的桓城。石桥水又流经郑城东边,水上有古石桥。《述征记》说,郑城东西两边十四里都有石桥。此桥就是其中一座。又往北流经沈阳城北,注入渭水。据《汉书·地理志》,左冯翊有沈阳县,王莽改名为制昌,是以水命名的。
渭水又东,敷水注之①。水南出石山之敷谷②,北迳告平城东③。耆旧所传④,言武王伐纣,告太平于此,故城得厥名,非所详也。敷水又北迳集灵宫西⑤。《地理志》曰:华阴县有集灵宫⑥,武帝起,故张昶《华岳碑》称⑦,汉武慕其灵,筑宫在其后。而北流注于渭。
【注释】
①敷水:即今陕西华阴西罗夫河。
②敷谷:在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
③告平城:一曰高平城。在今陕西华阴西三十里敷水之西。
④耆旧:年高望重者。
⑤集灵宫:宫名。在今陕西华阴西北。
⑥华阴县:西汉高帝八年(前199)改宁秦县置,属京兆尹,为京辅都尉治。治所在今陕西华阴东南五里。
⑦张昶(chǎng)《华岳碑》:张昶,字文舒。敦煌渊泉(今甘肃渊泉)人。东汉书法家。书类其兄张芝,善章草,极工八分,又善隶。其《华岳碑》,亦称《西岳华山堂阙铭》,今存见于《古文苑》九。
【译文】
渭水又东流,有敷水注入。敷水发源于南边石山的敷谷,往北流经告平城东边。据老人们相传,说是武王伐纣时,在这里祭天,祝告天下太平,所以城就得了告平的名字,事实如何不大清楚。敷水又往北流经集灵宫西边。《地理志》说:华阴县有集灵宫,武帝建,所以张昶《华岳碑》说,汉武帝仰慕此山神灵,就在山后建宫。敷水又北流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粮馀水注之①。水南出粮馀山之阴②,北流入于渭,俗谓之宣水也③。
【注释】
①粮馀水:在今陕西华阴西。
②粮馀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寰宇记》,山在华阴县(今陕西华阴)西南三十里。”
③宣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宣’与‘宜’形近,‘宜’与‘余’音同,‘宣’当‘宜’之误。因此益知上但作‘余水’,本非脱‘粮’字。”译文从之。
【译文】
渭水又东流,有粮馀水注入。粮馀水发源于南方的粮馀山北麓,北流注入渭水,俗称宜水。
渭水又东合黄酸之水①,世名之为千渠水。水南出升山②,北流注于渭。
【注释】
①黄酸之水:在今陕西华阴西南。
②升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华阴县志》,县西南五十余里有升山,黄酸水出此。”
【译文】
渭水又东流,汇合了黄酸之水,世人称之为千渠水。千渠水发源于南方的升山,北流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迳平舒城北①,城侧枕渭滨②,半破沦水,南面通衢③。昔秦始皇之将亡也,江神素车白马④,道华山下,返璧于华阴平舒道曰⑤:为遗镐池君⑥。使者致之,乃二十八年渡江所沉璧也⑦。即江神返璧处也。渭水之阳即怀德县界也⑧。城在渭水之北、沙苑之南⑨,即怀德县故城也。世谓之高阳城,非矣。《地理志》曰:《禹贡》北条荆山在南⑩,山下有荆渠⑪,即夏后铸九鼎处也⑫。王莽更县曰德。
【注释】
①平舒城:在今陕西华阴西北六里。
②侧枕:毗邻,紧挨。枕,毗邻,靠近。
③通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④江神素车白马:司马贞《史记索隐》:“按:服虔云水神,是也。江神以璧遗鄗池之神,告始皇之将终也。且秦水德王,故其君将亡,水神先自相告也。”素车,古代凶、丧事所用之车,以白土涂刷。
⑤华阴:即华阴县。以在太华山之阴(北),故名之。平舒道:即平舒城。
⑥遗(wèi):赠送。镐(hào)池君:掌管镐池的水神名。镐池,一作滈池。西周时开凿。在今陕西西安长安区(韦曲镇)西北镐京村西北洼地。池水经由滈水河,北注入渭。
⑦二十八年:即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渡江所沉璧:按,以上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⑧怀德县:秦置,属内史。治所在今陕西大荔东南。西汉属左冯翊。东汉废。
⑨沙苑:在今陕西大荔东南四十余里。今名马坊头。
⑩《禹贡》:即《尚书·禹贡》。详细记载了古代九州的划分、山川的方位、物产分布以及土壤性质等。北条:《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钱坫曰:《禹贡》道九山,汧、壶口、砥柱、太行、西顷、熊耳、嶓(bō)冢、内方、岐也。古分为三条。马融以汧为北条,西顷为中条,嶓冢为南条。”荆山:在今陕西大荔东南朝邑镇南。
⑪荆渠:《汉书·地理志》作“强梁原”。强梁原,亦名朝坂。在今陕西大荔朝邑镇南。
⑫夏后:这里指夏朝君主大禹。
【译文】
渭水又往东流经平舒城北边,城濒渭水之滨,城墙一半已经崩塌淹水,南边是通衢大道。从前秦始皇将死时,江神驾着素车白马,途经华山之下,把璧送回华阴平舒道,说道:请替我带给镐池君。使者把璧送去,原来是秦始皇二十八年渡江时所沉的璧。平舒城就是江神送璧归还的地方。渭水北岸就是怀德县的边界。城在渭水以北、沙苑以南,就是怀德县旧城。人们称之为高阳城,是不对的。《地理志》说:《禹贡》北条荆山在南,山下有荆渠,就是夏禹铸九鼎的地方。王莽改县名为德。
渭水又东迳长城北①,长涧水注之②。水南出太华之山③,侧长城东而北流,注于渭水。《史记》,秦孝公元年④,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者也⑤。
【注释】
①长城:秦孝公时,魏国所筑。在陕西华阴西长涧河以西。
②长涧水:即今长涧河。在陕西华阴西。
③太华之山:即今陕西华阴南十里华山。号为西岳。以西有少华,故曰太华。
④秦孝公元年:前361年。
⑤洛:一名北洛水。即今陕西洛河。
【译文】
渭水又往东流经长城北边,有长涧水注入。长涧水发源于南方的太华山,沿着长城东侧北流,注入渭水。据《史记》,秦孝公元年,楚、魏与秦接界,魏从郑开始,沿着洛水之滨修筑长城。
又东过华阴县北①,
洛水入焉,阚骃以为漆沮之水也②。《曹瞒传》曰③:操与马超隔渭水④,每渡渭,辄为超骑所冲突。地多沙,不可筑城。娄子伯说⑤,今寒可起沙为城,以水灌之,一宿而成。操乃多作缣囊以堙水⑥,夜汲作城⑦,比明城立于是水之次也。
【注释】
①华阴县:西汉高帝八年(前199)改宁秦县置,属京兆尹,为京辅都尉治。治所在今陕西华阴东南五里。
②漆沮之水:漆水与沮水合流后之通称。漆水即今陕西岐山南之横水河,沮水即今陕西岐山县东之河,两水合流后,水名互为通称,亦称漆沮水。
③《曹瞒传》:《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曹瞒,即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东汉曹嵩之子。三国魏黄初初年,追尊武帝。
④马超:字孟起。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汉末为偏将军,领父马腾部属,进军至潼关,与曹操战,败奔汉中,后归刘备。
⑤娄子伯:曹操部下。其余不详。
⑥缣(jiān)囊:丝绢制成的袋子。缣,由多根丝线并在一起织成的丝织品。堙(yīn):堵塞,填塞。
⑦汲:从井里取水。亦泛指打水。
【译文】
渭水又往东流过华阴县北边,
洛水流入华阴县,阚骃以为是漆沮之水。《三国志·魏书·曹瞒传》说:曹操与马超隔着渭水,每次渡渭水,就受到马超骑兵的冲击。那地方多沙,不能筑城。娄子伯说:现在天气很冷,可以堆沙浇水造城,一夜之间就可以筑成了。于是曹操做了许多绢袋来堵水,夜里汲水造城,到了天明,城就在水边赫然耸立起来了。
渭水迳县故城北,《春秋》之阴晋也①。秦惠文王五年②,改曰宁秦;汉高帝八年③,更名华阴,王莽之华坛也。县有华山。《山海经》曰:其高五千仞,削成而四方,远而望之,又若华状,西南有小华山也④。《韩子》曰⑤:秦昭王令工施钩梯上华山⑥,以节柏之心为博⑦,箭长八尺,棋长八寸,而勒之曰⑧:昭王尝与天神博于是。
【注释】
①阴晋:春秋晋邑,后属魏。在今陕西华阴东北。
②秦惠文王五年:前333年。秦惠文王,名驷。战国时秦国国君。秦孝公之子。
③汉高帝八年:前199年。
④小华山:即少华山。在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东南。与太华峰势相连而稍低,故名少华。亦曰小华。东南接秦岭。
⑤《韩子》:书名。即《韩非子》。战国末期的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主张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君主统治术,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⑥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嬴稷,一名则。战国时秦国国君。钩梯:一种攀爬器械,用以爬高。
⑦节柏:《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韩子》作松柏,《初学记》五引《韩子》,亦作松柏。”博:通“簿”。古代的一种游戏用具,类似后代的棋。
⑧勒:雕刻,铭刻。
【译文】
渭水流经华阴县老城北边,这就是《春秋》的阴晋。秦惠文王五年,改名宁秦;汉高帝八年,改名华阴,就是王莽的华坛。县里有华山。《山海经》说:山高五千仞,好像斧削而成,四面呈方形,远远望去却又像花,西南边有小华山。《韩非子》说:秦昭王叫工匠用钩梯登上华山,用节柏的树心做成博,箭长八尺,棋长八寸,在上面刻道:昭王曾与天神在此博弈。
《神仙传》曰①:中山卫叔卿尝乘云车②,驾白鹿,见汉武帝。帝将臣之,叔卿不言而去。武帝悔,求得其子度世,令追其父。度世登华山,见父与数人博于石上,敕度世令还③。山层云秀,故能怀灵抱异耳。山上有二泉,东西分流,至若山雨滂湃④,洪津泛洒,挂溜腾虚⑤,直泻山下。有汉文帝庙,庙有石阙数碑⑥,一碑是建安中立⑦,汉镇远将军段煨更修祠堂⑧,碑文汉给事黄门侍郎张昶造⑨,昶自书之。文帝又刊其二十余字。二书存,垂名海内。又刊侍中司隶校尉锺繇、弘农太守毌丘俭姓名⑩,广六行,郁然修平。是太康八年⑪,弘农太守河东卫叔始为、华阴令河东裴仲恂役其逸力⑫,修立坛庙,夹道树柏,迄于山阴。事见永兴元年华百石所造碑⑬。
【注释】
①《神仙传》:书名。晋葛洪撰。记述远古至魏晋传说中的神仙故事,被后世道家视为必读之书。
②中山:即中山国。西汉景帝改中山郡置。治所在卢奴县(今河北定州)。卫叔卿:具体不详。云车:传说中仙人的车乘(shèng)。仙人以云为车,故名。
③敕:命令。
④滂湃:雨大貌。
⑤挂溜:瀑布。
⑥石阙:以石建筑的阙。多立于宫庙陵墓之前,供铭记官爵、功绩或装饰用。
⑦建安: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196—220)。
⑧段煨(wèi):东汉武威(今甘肃武威)人。献帝时为中郎将,屯华阴,谨修农事。帝东迁,煨迎至营,奉给御膳,赡百官。
⑨张昶(chǎng):字文舒。敦煌渊泉(今甘肃渊泉)人。东汉书法家。书类其兄张芝,极工八分,又善隶。
⑩锺繇(zhōng yóu):字元常。三国时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善书法。毌(guàn)丘俭:字仲恭。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三国魏将领。毌丘兴封高阳乡侯,毌丘俭袭父爵,为平原侯文学。
⑪太康八年:287年。太康,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280—289)。
⑫卫叔始为:“为”字衍文。卫叔始,河东郡(治今山西夏县)人。官弘农太守。其余不详。裴仲恂:河东郡人。官华阴令。其余不详。役其逸力:运用自己所有的力气。役,役使,差遣。
⑬永兴元年:304年。永兴,西晋惠帝司马衷的年号(304—305)。华百石:人名。具体不详。《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卫叔始、裴仲恂修立坛庙,未及造碑,至永兴元年,华百石乃造碑记其事也。”
【译文】
《神仙传》说:中山卫叔卿曾乘云车、驾白鹿,去见汉武帝。武帝将把他当差役使用,卫叔卿一言不发就走了。武帝后悔,去寻他的儿子度世,要他把他父亲追回来。度世登上华山,看见父亲和几个人在岩头玩博戏,其父叫他回去。华山峰峦层沓,秀色映于云霄,所以能蕴藏灵异之气。山上有两条泉水,向东西两面分流,每逢山雨滂沱,山洪猛涨,瀑布也腾空飞洒,向山下奔泻。山中有汉文帝庙,庙前有石阙和几块石碑,其中一块是建安年间所立,记载汉镇远将军段煨重修祠堂,碑文由汉给事黄门侍郎张昶所作,并由张昶亲自书写。文帝又刻了二十余字。这两种题刻都还在,在海内享有盛名。又刻了侍中司隶校尉锺繇、弘农太守毌丘俭的姓名,宽六行,书法酣畅淋漓,匀称优美。太康八年,弘农太守河东卫叔始、华阴县令河东裴仲恂大力修筑坛庙,道路两旁都种上翠柏,直通到山北。关于这件事,永兴元年华百石所立碑中有所记载。
渭水又东,沙渠水注之①。水出南山北流,西北入长城,城自华山北达于河。《华岳铭》曰②:秦、晋争其祠,立城建其左者也。郭著《述征记》指证魏之立长城③,长城在后,不得在斯。斯为非矣。渠水又北注于渭。《三秦记》曰:长城北有平原,广数百里,民井汲巢居④,井深五十尺。
【注释】
①沙渠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华阴县志》,水在县(今陕西华阴)东十五里,亦曰蒲涧水。”
②《华岳铭》:即张昶的华岳碑铭文,亦称《西岳华山堂阙铭》。
③郭著《述征记》:即晋末宋初人郭缘生《述征记》。记述了他跟随刘裕北伐慕容燕、西征姚秦的沿途所见。长城:秦孝公时,魏国所筑。在今陕西华阴长涧河以西。
④井汲:从井中打水。巢居:筑巢穴居住。
【译文】
渭水又东流,有沙渠水注入。沙渠水发源于南山,往北流,又往西北流入长城—长城从华山往北直通到河水。华岳碑铭文说:秦晋争祠,筑城立于祠左。郭缘生《述征记》指证魏造的长城在后面,不可能在这里。这说法却不对。渠水又北流,注入渭水。《三秦记》说:长城北有平原,广袤数百里,居民从井里汲水,在窑洞里居住,井深五十尺。
渭水又东迳定城北①。《西征记》曰②:城因原立③。《述征记》曰:定城去潼关三十里④,夹道各一城。
【注释】
①定城:在今陕西华阴东十里。
②《西征记》:书名。东晋末戴延之(戴祚)撰。记作者随刘裕西征关中时的沿途所见。
③城因原立:定城是凭借长城北、广袤数百里的平原而建立的。
④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东北。古为桃林塞地。东汉建安中设潼关。故址在今潼关县东北港口镇东南四里杨家庄附近。
【译文】
渭水又往东流经定城北边。《西征记》说:城因平原而建立。《述征记》说:定城离潼关三十里,道路两边各有一城。
渭水又东,泥泉水注之①。水出南山灵谷②,而北流注于渭水也。
【注释】
①泥泉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寰宇记》引《述征记》,泥泉水出定城下。”
②灵谷:《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一统志》,灵谷在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东南,泥泉水所出。”
【译文】
渭水又东流,有泥泉水注入。泥泉水发源于南山灵谷,北流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合沙渠水。水即符禺之水也①,南出符石。又迳符禺之山②,北流入于渭。
【注释】
①符禺之水:当在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西南一带。《山海经·西山经》:小华山“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其阳多铜,其阴多铁,符禺之水出焉”。
②符禺之山:在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西南四十里。
【译文】
渭水又东流,汇合了沙渠水。沙渠水就是符禺之水,发源于南方的符石。又流经符禺之山,北流注入渭水。
东入于河。
《春秋》之渭汭也①。《左传·闵公二年》②,虢公败犬戎于渭队③。服虔曰④:队谓汭也。杜预曰:水之隈曲曰汭⑤。王肃云⑥:汭,入也。吕忱云:汭者,水相入也。水会,即船司空所在矣⑦。《地理志》曰:渭水东至船司空入河。服虔曰:县名,都官⑧。《三辅黄图》有船库官⑨,后改为县。王莽之船利者也。
【注释】
①渭汭(ruì):渭水入黄河处。在今陕西潼关县东北。汭,河流汇合或弯曲的地方。
②闵公二年:前660年。
③虢公:春秋时西虢国君。虢国,在今陕西宝鸡东,后来迁到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东南。犬戎:古族名。即畎戎,又称犬夷。戎人的一支。西戎之别种居住中国者。
④服虔:字子慎,初名重,又名祇。河南荥阳(今河南荥阳)人。东汉经学家。
⑤隈(wēi)曲:山水弯曲处。
⑥王肃:字子雍。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三国魏经学家。善贾逵、马融之学而反郑玄。
⑦船司空:即船司空县。西汉置,属京兆尹。治所在今陕西潼关县东北港口镇附近。
⑧都官:官署名。汉司隶校尉属官有都官从事,掌中都官不法事。东汉光武帝以二千石曹掌中都官水、火、盗贼。至三国魏青龙二年(234),始置尚书都官郎,佐督军事。
⑨《三辅黄图》:书名。撰者不详。记三辅宫观、陵庙、明堂、辟雍、郊畤等事。船库官:主船之官。
【译文】
渭水往东流注入河水。
入河处就是《春秋》中的渭汭。《春秋左传·闵公二年》,虢公在渭队打败犬戎。服虔说:队,就是汭。杜预说:水的转弯处叫汭。王肃说:汭,就是入。吕忱说:汭是水相互注入的意思。两水汇合之处,就是船司空的所在地。《地理志》说:渭水东流到了船司空,注入河水。服虔说:船司空是县名,有都司空官驻在这里。《三辅黄图》有船库官,后来改为县。就是王莽的船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