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汴州刺史充宣武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支度营田汴宋亳颍等州观察处置等使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赠太傅董公行状

字数:3962

题中或无“支度”二字。公尝从晋于汴州,为观察推官,故知晋行治甚详。唐史晋传皆取公行状为之,其增修者不一二尔。司马温公考异以为公作晋行状,必扬美盖恶,叙其为相时事止于此,则其循默充位可知;然其重谨亦可称也。谈薮云:“董晋行状书李怀光事,大似左氏。”〔补注〕方苞曰:此韩文之最详者;然所详止三事,其余官阶皆列数,而不及宦绩,虚括相业,其为人则于叙事中间见一二语。北宋以后,此等义法不讲久矣。姚鼐曰:任彦升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列题“南徐州南兰陵郡兰陵县中

都乡中都里萧公年卅五行状”。何瞻曰:“汉高祖诏诣相国府署行义年。苏林曰:‘行状,年纪也。’此行状所自始。首行必书年几岁,犹其遗也。柳集中此体仅存,韩 李为人所刊削汩乱矣。”鼐按:何论太拘。昌黎业以董公乡邑年纪叙入行状之内,则知首行本未题列,非人汩乱也。惟荆公集内行状三篇,不载入祖父,此必列文前而雕本者乃妄削去之矣。曾国藩曰:著意在“谕回纥”、“谕李怀光”及“入汴州”三事,余皆不甚措意;惟有所略,故详者震耸异常。张裕钊曰:退之诸碑志,叙事并简严奇奥,此文则一以左 马史法行之,金石之文,与史传体裁自别也。

曾祖仁琬,皇任梁州博士。祖大礼,皇赠右散骑常侍。父伯良,皇赠尚书左仆射。

公讳晋,字混成,河中 虞乡 万里人。少以明经上第。宣皇帝居原州¹,公在原州,宰相以公善为文,任翰林之选闻²,召见,拜秘书省校书郎,入翰林为学士³,三年出入左右,天子以为谨愿,赐绯鱼袋,累升为卫尉寺丞。出翰林,以疾辞,拜汾州司马。崔圆为扬州,诏以公为圆节度判官,摄殿中侍御史⁴。以军事如京师朝,天子识之,拜殿中侍御史内供奉⁵;由殿中为侍御史,入尚书省为主客员外郎。由主客为祠部郎中⁶。

¹至德元载十月,肃宗幸原州。〔补注〕沈钦韩曰:肃宗纪:“幸彭原郡。”按:彭原乃宁州,其幸原州 平凉郡,乃未即位之前,疑此作“原州”误。

²“选”下,或有“既以”字。

³〔补注〕沈钦韩曰:会要:“至德之后,军国务殷,其入直者,并以文词共掌诏勅,自此翰林院始有学士之名。”

⁴上元二年二月,以前汾州刺史崔圆为淮南节度使,奏晋以本官摄御史充判官。

⁵〔补注〕沈钦韩曰:会要:“侍御史四员,长安二年始置,内供奉在正员之外,仍不得过本数。”

⁶〔补注〕曾国藩曰:以上科第历官。

先皇帝时,兵部侍郎李涵如回纥¹立可敦²,诏公兼侍御史,赐紫金鱼袋,为涵判官³。回纥之人来曰:“唐之复土壃,取回纥力焉⁴。约我为市,马⁵既入而归我贿不足,我于使人乎取之。”⁶涵惧不敢对,视公。公与之言曰:“我之复土壃,尔信有力焉。吾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赐不既多乎⁷?尔之马岁至,吾数皮而归资⁸。边吏请致诘也,天子念尔有劳,故下诏禁侵犯⁹。诸戎畏我大国之尔与也,莫敢校焉。尔之父子宁而畜马蕃者,非我谁使之?”于是其众皆环公拜¹⁰,既又相率南面序拜,皆两举手曰:“不敢复有意大国。”¹¹自回纥归,拜司勋郎中。未尝言回纥之事¹²。

¹“纥”,下没切。

²〔补注〕沈钦韩曰:回纥传:“号其妻曰可敦。”通鉴:“初,仆固怀恩死,上怜其有功,留其女宫中,养以为女。回纥请以为可敦。大历四年册为崇徽公主,嫁回纥可汗,遣李涵送之。”

³大历四年五月,兵部侍郎李涵如回纥,奏晋为判官。

⁴“取”,一作“假”。

⁵“市”字绝句。方以“马”字属上句,而复出“马”字连下文为句,非是。

⁶“乎”,一作“卒”。

⁷“公与”,或作“公为”。“与”上,或无“而”字。“为赐”,或作“为尔赐”。

⁸“至”上,或有“五”字,而无“吾”字,皆非是。

⁹或无“故”字。

¹⁰“是”下,或无“其”字。

¹¹“两举”,或作“举两”,此用庄子“盗跖大怒,两展其足”也。或无“复”字。

¹²〔补注〕曾国藩曰:以上副使回纥。

迁秘书少监,历太府、太常二寺亚卿,为左金吾卫将军。今上即位¹,以大行皇帝山陵出财赋,拜太府卿;由太府为左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知台事。三司使选擢才俊有威风,始公为金吾,未尽一月拜太府²,九日又为中丞,朝夕入议事,于是宰相请以公为华州刺史;拜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使。朱泚之乱,加御史大夫,诏至于上所³,又拜国子祭酒,兼御史大夫,宣慰恒州⁴。于是朱滔自范阳以回纥之师助乱,人大恐⁵;公既至恒州,恒州即日奉诏出兵与滔战,大破走之,还至河中⁶。

¹德宗即位。

²“未尽”,或作“始尽”。

³〔补注〕沈钦韩曰:通鉴:建中四年,泚将何望之袭华州,晋弃州走行在。望之据其城,镇国军副使骆元光引关下兵袭望之,走还长安。

⁴建中四年十二月,以晋为国子祭酒、河北宣慰使。

⁵“人”下,或有“心”字;或有“心”字,无“大”字。

⁶〔补注〕曾国藩曰:以上再叙历官,出兵破朱滔。

李怀光反,上如梁州¹。怀光所率皆朔方兵,公知其谋与朱泚合也,患之,造怀光言曰:“公之功,天下无与敌²;公之过,未有闻于人。某至上所,言公之情,上宽明,将无不赦宥焉;乃能为朱泚臣乎?彼为臣而背其君,苟得志,于公何有?且公既为太尉矣,彼虽宠公,何以加此?彼不能事君,能以臣事公乎?公能事彼,而有不能事君乎?彼知天下之怒,朝夕戮死者也,故求其同罪而与之比³,公何所利焉?公之敌彼有余力,不如明告之绝,而起兵袭取之,清宫而迎天子,庶人服而请罪有司⁴,虽有大过,犹将揜焉;如公则谁敢议?”⁵语已,怀光拜曰:“天赐公活怀光之命。”喜且泣,公亦泣。则又语其将卒如语怀光者,将卒呼曰:“天赐公活吾三军之命。”拜且泣,公亦泣,故怀光卒不与朱泚。当是时,怀光几不反。公气仁,语若不能出口;及当事,乃更疏亮捷给。其词忠,其容貌温然,故有言于人无不信⁶。

¹兴元元年三月,李怀光反,车驾幸梁州。

²“与”上,或有“以”字。

³或无“故”字。

⁴“罪”下,或有“于”字。

⁵〔补注〕方苞曰:文贵峻洁,而亦有故为复沓者,所以肖急遽中口语也。左传,宋之盟赵孟 叔向相语,史记,张良难高祖,皆然。公此文,子厚段太尉逸事乃遵用其法。

⁶“信”下,或有“之”字。〔补注〕曾国藩曰:以上说李怀光。

明年,上复京师,拜左金吾卫大将军;由大金吾为尚书左丞,又为太常卿¹;由太常拜门下侍郎平章事²。在宰相位凡五年,所奏于上前者,皆二帝三王之道,由秦 汉以降未尝言³;退归,未尝言所言于上者于人。子弟有私问者,公曰:“宰相所职系天下。天下安危⁴,宰相之能与否可见;欲知宰相之能与否,如此视之其可。凡所谋议于上前者,不足道也。”故其事卒不闻。以疾病辞于上前者不记⁵,退以表辞者八,方许之。拜礼部尚书⁶。制曰:“事上尽大臣之节。”又曰:“一心奉公。”于是天下知公之有言于上也。初,公为宰相时。五月朔会朝,天子在位,公卿百执事在廷,侍中赞百僚贺,中书侍郎平章事窦参摄中书令,当传诏,疾作,不能事⁷。凡将大朝会,当事者既受命,皆先日习仪;于时未有诏,公卿相顾;公逡巡进,北面言曰:“摄中书令臣某病不能事,臣请代某事。”于是南面宣致诏词。事已,复位,进退甚详⁸。

¹贞元二年七月,以晋为尚书左丞,被黜,复拜太常卿。〔补注〕沈钦韩曰:晋传无被黜事。

²五年正月,以晋为门下侍郎平章事。

³“以”,或作“已”。

⁴或无复出“天下”二字。

⁵“记”,或作“已”。

⁶九年五月,罢相,改礼部尚书。

⁷“疾”上,或有“辞”字,非是。

⁸〔补注〕吴汝纶曰:“为相时,详著宣诏事,文最凝重,意最妙远。”曾国藩曰:以上为宰相。

为礼部四年,拜兵部尚书¹,入谢,上语问日晏²。复有入谢者,上喜曰:“董某疾且损矣!”出语人曰:“董公且复相。”既二日,拜东都留守,判东都尚书省事,充东都畿 汝州都防御使³,兼御史大夫,仍为兵部尚书。由留守未尽五月⁴,拜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支度营田汴 宋 亳 颍等州观察处置等使⁵。

¹十二年,以晋守兵部尚书,充东都留守,判东都尚书省,东都畿 汝州防御使。

²“谢”下,或有“迁”字。“问日晏”三字,或作“移时”。

³或无“州”字。

⁴或无“由”字。

⁵〔补注〕曾国藩曰:以上以东都留守授节度汴州之命。

汴州自大历来多兵事¹:刘玄佐益其师至十万,玄佐死,子士宁代之,畋游无度²。其将李万荣乘其畋也,逐之。万荣为节度一年³,其将韩惟清 张彦林作乱,求杀万荣不克。三年,万荣病风,昏不知事,其子乃复欲为士宁之故;监军使俱文珍与其将邓惟恭执之归京师,而万荣死。诏未至,惟恭权军事。公既受命,遂行。刘宗经、韦弘景、韩愈实从,不以兵卫。及郑州,逆者不至,郑州人为公惧,或劝公止以待。有自汴州出者,言于公曰:“不可入!”公不对,遂行,宿圃田。明日,食中牟,逆者至⁴,宿八角⁵。明日,惟恭及诸将至⁶,遂逆以入。及郛,三军缘道欢声,庶人壮者呼,老者泣,妇人啼,遂入以居。初,玄佐死,吴凑代之⁷,及巩闻乱归,士宁万荣皆自为而后命,军士将以为常,故惟恭亦有志。以公之速也,不及谋,遂出逆。既而私其人,观公之所为以告,曰:“公无为。”惟恭喜,知公之无害己也,委心焉。进见公者,退皆曰“公仁人也”,闻公言者,皆曰“公仁人也”,环以相告,故大和⁸。

¹〔补注〕张裕钊曰:后半多用追叙法,本左氏。

²或无“畋游”字。“无度”,或作“无几”,考之传“士宁每畋猎,数日方还”,或本非是。

³“度”下,或有“使”字。

⁴“者”下,或无“至”字,非是。

⁵〔补注〕沈钦韩曰:金史 地理志,祥符县有八角镇。

⁶“及”,或作“与”。

⁷或无“初”字。

⁸〔补注〕曾国藩曰:以上速入汴州,不以兵卫。

初,玄佐遇军士厚;士宁惧,复加厚焉¹;至万荣,如士宁志;及韩 张乱,又加厚以怀之;至于惟恭,每加厚焉。故士卒骄不能御²,则置腹心之士幕于公庭庑下,挟弓执剑以须。日出而入,前者去;日入而出,后者至。寒暑时至,则加劳赐酒肉。公至之明日,皆罢之³。贞元十二年七月也⁴。

¹“惧”下,方有“不”字。云:“士宁惧其无以继也。若去‘不’字,则下文皆衍。”今按:士宁、万荣专命窃据,故惧士卒之图己,而复加厚焉。寻上下文,未见其惜费而薄之之意也。况以下文“又加厚”、“每加厚”推之,“不”字之衍甚明。方说误矣。

²“故士”下,或有“宁”字,非是。

³“明日”二字,或作“时”,非是。初,玄佐 曹 汴州兵至十万,遇之厚;万荣、惟恭每加厚焉。尝介勇士伏幕下,早暮番休,晋一罢之。

⁴〔补注〕曾国藩曰:以上罢庭庑弓剑之士。

八月,上命汝州刺史陆长源为御史大夫,行军司马;杨凝自左司郎中为检校吏部郎中,观察判官;杜伦自前殿中侍御史为检校工部员外郎,节度判官;孟叔度自殿中侍御史为检校金部员外郎,支度营田判官¹。职事修,人俗化,嘉禾生,白鹊集,苍乌来巢,嘉瓜同联实²。四方至者归以告其帅,小大威怀。有所疑,辄使来问;有交恶者,公与平之。累请朝,不许。及有疾,又请之,且曰:“人心易动,军旅多虞,及臣之生,计不先定,至于他日,事或难期。”犹不许。十五年二月三日,薨于位。上三日罢朝,赠太傅,使吏部员外郎杨于陵来祭,吊其子,赠布帛米有加。公之将薨也,命其子三日敛。既敛而行³,于行之四日,汴州乱⁴:故君子以公为知人⁵。公之薨也,汴州人歌之曰:“浊流洋洋,有辟其郛;阗道欢呼,公来之初;今公之归,公在丧车。”又歌曰:“公既来止,东人以完;今公殁矣,人谁与安!”⁶

¹朝廷以晋仁柔多可,恐不能集事,八月,以汝州刺史陆长源为晋行军司马。晋谦恭简俭,每事因循,故乱兵粗安。长源性刚刻,多更张旧事,晋初皆许之。案成则命且罢以财赋。叔度为人佻,军中恶之。

²“事”下,或有“既”字。“俗”,或作“民”。“苍乌”,旧本多作“苍鸟”。家语:“苍鸟,雁也。”瑞应图有苍乌。

³或无“既敛”二字。

⁴乙酉,以长源为宣武军节度使。是日兵乱,杀长源、叔度、丘颖等。

⁵“知”,或作“智”。

⁶“人谁”,或作“其谁”。今按:外集作“其”,非是。〔补注〕方苞曰:汴人能为是歌乎?以是征左、国、史、汉所载谣谚,皆作者缘其意而代为之词。故一书各为一类,辞气如出一人。后代史官文士不达此义,直入俚俗语,失之矣。欧公五代史易陈“夜叉”为“野叉”,避俗也。

始公为华州,亦有惠爱,人思之。公居处恭,无妾媵,不饮酒,不谄笑,好恶无所偏,与人交泊如也。未尝言兵,有问者,曰:“吾志于教化。”享年七十六。阶累升为金紫光禄大夫,勋累升为上柱国,爵累升为陇西郡开国公。娶南阳 张氏夫人,后娶京兆 韦氏夫人,皆先公终。四子:全道、溪、全素、澥。全道、全素皆上所赐名。全道为秘书省著作郎,溪为秘书省秘书郎,全素为大理评事,澥为太常寺太祝:皆善士,有学行¹。

¹诸本“溪”作“全湲”,“澥”作“全澥”;考世系表、董溪志:溪、澥皆无“全”字,盖全道、全素出于赐名也。或无“为大理评事”五字。〔补注〕曾国藩曰:以上遗德及妻子。

谨具历官行事状,伏请牒考功¹,并牒太常议所谥;牒史馆请垂编录。谨状²。

¹或无“伏”字。

²或作“状上”。

贞元十五年五月十八日,故吏前汴 宋 亳 颍等州观察推官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韩愈状。


鱷鱼文与汝州卢郎中论荐侯喜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