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环境史-王玉山译

 导论 世界环境史
 人新世
 人类圈
 生物交换
 承载力
 气候变化
 哥伦布交换
 森林砍伐
 沙漠化
 沙漠
 动物疫病
 疾病概述
 植物病害
 地震
 生态帝国主义
 能量
 环保运动
 土壤侵蚀
 民族植物学
 物种灭绝
 饥荒
 火
 盖娅假说
 绿色革命
 冰期
 岛屿
 山岳
 天然气
 自然
 海洋
 石油泄漏
 人口与环境
 河流
 道路
 土壤盐渍化
 木材
 树
 水
 水能
 水资源管理
 风能
 后记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世界环境史 / (美)威廉·H.麦克尼尔等编著;王玉山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20.11

书名原文:World Environmental History

ISBN 978-7-5217-2098-3

Ⅰ . ①世… Ⅱ . ①威… ②王… Ⅲ . ①环境-历史-世界 Ⅳ . ① X-09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0)第148262号

World Environmental History

By William H. McNeill, John R. McNeill et al

© 2012 Berkshire Publishing Group LLC

Simplified Chinese translation copyright © 2020 by CITIC Pres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书仅限中国大陆地区发行销售

世界环境史

编著:[美]威廉·H. 麦克尼尔 [美]约翰·R. 麦克尼尔 等

译者:王玉山

出版发行: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甲4号富盛大厦2座 邮编100029)

开本:787mm×1092mm 1/16

印张:24

字数:316千字

版次:2020年11月第1版

印次:2020年11月第1次印刷

京权图字:01-2020-5477

书号:ISBN 978-7-5217-2098-3

定价:88.00元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中文版序言

近半个世纪以来,史家都力图将非人类世界和整个星球的研究纳入帐下,这种努力已取得了极大成功,但一些执拗的反对也令人沮丧。例如,有一位傲慢的年青历史教师就认为,澳大利亚的火与历史风马牛不相及。“森林起火了,就该去找消防员,”他自负地说,“而不是历史学者。”又如一位学界耆宿,由于多年来反复阅读同样的古文献而“不见森林”,他抱怨说:“我认为到了现在,空气污染才可以被称为历史的一部分。”这些都是在公开场合发表的真实评论。有些人一直都不明白:火跟税收和城市化一样,对地球及其人类居民一样重要;空气污染比帝国的历史还要久远,而且它每年仍在让数百万人死亡——大概比战争杀死的人还多。

还有那位著名的牛津历史学家,到20世纪80年代仍在谈论那种“常识”——世界历史仅限于“人类”的故事,其任务是把人类的成就、苦难和幸福编纂成一部进步史。“我们都知道狗和猫没有历史,”他开玩笑地说,“但人类却有。”[1]但他知道的常识其实是一种谬见,并且非常武断和偏狭。狗和猫当然有历史!就个体来说,它们像人类一样出生、成长和死去,而且它们有学习、适应和演变的能力。作为一个物种,它们拥有一部群体史,比我们自身的历史还长,而且很大程度上与人类相互影响。它们已经在这个星球上演化了数百万年,其驯化的历史都有数千年之久了。拿猫来说,依照最近的考古证据,在中国[2],猫跟人共处一室的时间长达5000多年,而马、猪、蚊子和大象也早就在这个国家的社会生活中扮演角色了。

不只猫猫狗狗,岩石、大海、森林和草原都有历史,它们与人类相互独立又被人类形塑。我们这些有机物和无机物又一起构成了这个星球的整体,无法被区隔为人类与非人类这样的类别,或进步与非进步这样的等级。这种见识,虽不被一些人理解,却能令历史为之一新、为之丰富,本书的篇章就是其完美证明。在半个世纪前,这样的内容无法成书,这样的作者多无法跻身史家之列,仅凭这一点就十分令人鼓舞了。

如今我们开始明白,“环境”主题正是历史之基,它是政治、文化、社会运动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世界史本身也是相对新颖的概念,它推动学者们走出民族国家,并越来越走向环境模式,为“文明”的兴衰提供广阔的物质背景和理论框架。

对世界史而言,不同学者肯定有不同的定义。对我来说,这个词只能是地球史的别称,它一直在被现代科学知识所界定和诠释。我的这个观点,依据的是该词的常见用法。《新牛津美语辞典》明确把“世界”解释为“地球,包括其所有的国家、民众和自然样貌”。《韦氏词典》将“世界”定义为“地球及地球的所有人与物”。我们可以名正言顺地选择书写这个世界的某一小部分,但我们应该始终将世界史视为地球这颗行星的历史。

尽管世界环境史最近才开始出现,似乎是一时风尚,但它作为一种思想实际发端于200年前,并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伟大地质学家和演化史家,包括查尔斯·莱尔和查尔斯·达尔文。它源自那些革命性的博物学家所倡导的世界观,在这种世界观中,过去是生物与环境、人类与其余的自然界互动的故事。如果没有莱尔和达尔文发动的哲学和科学革命,很难想象之后会出现如H. G.韦尔斯、阿诺德·汤因比、威廉和约翰·麦克尼尔以及大卫·克里斯蒂安这样优秀的世界史家的著作。拿威廉·麦克尼尔来说,在其最后一本著作《人类之网》一书中,他明确使用达尔文的语言来总结他眼中的历史。“人类的历史遵循更大的演化模式”,他写道,这让我们相信“人类在地球上的历史完全是一部自然史,无论它有多么特殊……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的确确属于这颗名叫地球的行星,并且是支持我们的生物圈的一部分”。[3]

演化、选择和适应是自然法则,但这些法则同样也适用于人类社会。实际上,我们可以把世界历史(或国家的或本地的历史)定义为对环境、气候、技术和社会组织的一连串复杂相连的不间断适应。有些适应可能存在超过数百万年,如蟑螂的触须;其他的则极为短暂,只持续一两代,短的就像20世纪60年代的喇叭裤或上海咖啡馆里的古驰包,新鲜劲儿还没过就被淘汰了。这个故事中没有神创,没有进步叙事或包罗一切的天命,看不到终极目标,只有不停的变化和适应。

这种新史学的核心是与自然科学的合作,后者长久以来与史家的世界分隔两岸、遥遥相望。这种说法还比较含蓄!科学往往被视为大敌,就如打到门口、危及“人文”圣殿的野蛮人一般。这种做派对历史写作真是莫大的损失。它令我们的想象力枯竭,让我们在解释变化的时候往往哑口无言,使我们黔驴技穷,削弱了我们的影响和公众支持,让我们像15世纪的欧洲人一样落伍(他们仍固守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见识),而此时一班卑微的海员正外出去发现一个新世界,一个尚有一半疆域等待探索的浑圆星球。

自然科学也因这堵知识之墙而受害。它们是在没有充分认识自身根基的情况下发展的,这种根基包括令科学得以在现代诞生的物质条件、其工作后果所带来的道德责任、不可避免的人类知识局限、非定量数据的极端重要性——它们大多埋藏在档案和图像中,历史学者非常熟悉并可以提供。

我希望本书的篇章能推动史家和科学家进行一场相互尊重的对话,也能让它在众多国家中广受读者欢迎。就提升我们对过去的理解而言,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彼此。

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

于中国人民大学

[1] J. M. Roberts, The Penguin History of the World,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 p.19.

[2] Rachel Newer, Domestic Cảts Enjoyed Village Life in China 5300 Years Ago, 2013. 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science-nature/domestic-cats-enjoyed-village-life-in-china-5300-yearsago-180948065/.

[3] J. R. McNeill and William H. McNeill, The Human Web: A Bird's-Eye View of World History ( New York: W.W. Norton, 2003), pp.324-326.

导论 世界环境史

人新世

人类圈

生物交换

承载力

气候变化

哥伦布交换

森林砍伐

沙漠化

沙漠

动物疫病

疾病概述

植物病害

地震

生态帝国主义

能量

环保运动

土壤侵蚀

民族植物学

物种灭绝

饥荒

盖娅假说

绿色革命

冰期

岛屿

山岳

天然气

自然

海洋

石油泄漏

人口与环境

河流

道路

土壤盐渍化

木材

水能

水资源管理

风能

后记


这是第一篇导论 世界环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