沮水

字数:4221

沮水出北地直路县①,东过冯翊祋祤县北②,东入于洛。

《地理志》曰:沮出直路县西,东入洛。今水自直路县东南,迳谯石山东南流③,历檀台川④,俗谓之檀台水。屈而夹山西流,又西南迳宜君川⑤,世又谓之宜君水。

【注释】

①沮水:即流经今陕西铜川耀州区、富平,在西安临潼区东北注入渭水的石川河。北地:即北地郡。战国秦置。治所在义渠县(今甘肃庆阳西峰区东境)。西汉移治马领县(今甘肃庆城西北)。东汉又移治富平县(今宁夏吴忠西南)。直路县:西汉置,属北地郡。治所在今陕西富县西直罗镇。东汉废。

②祋祤(duì yǔ)县:西汉景帝二年(前155)置,属内史。治所在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东一里河东堡。武帝后属左冯翊。东汉初废。

③谯石山:具体不详。

④檀台川:具体不详。

⑤宜君川:《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地形志》,宜君县(今陕西铜川耀州区)有宜君水。县在今宜君县西南。盖沮水迳宜君县境,又谓之宜君水。”

【译文】

沮水

沮水发源于北地郡直路县,往东流过冯翊郡祋祤县北面,往东注入洛水。

《地理志》说:沮水发源于直路县西边,往东注入洛水。现在沮水从直路县东南流经谯石山,往东南流经檀台川,俗称檀台水。转弯沿山两边往西流,又往西南流经宜君川,世人又称之为宜君水。

又得黄嵚水口①。水西北出云阳县石门山黄嵚谷②,东南流注宜君水。

【注释】

①黄嵚(qīn)水口:当在今陕西铜川西北。《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据《渭水注》,五丈渠水出石门山,东南流迳黄嵚山西,则黄嵚山在石门山东南。水出其谷,即以黄嵚为名也。”

②云阳县:秦置,属内史。治所在今陕西淳化西北四十里前头村北。汉属左冯翊。东汉末废。石门山:在今陕西旬邑东南,接铜川耀州区界。黄嵚谷:即黄钦山谷。在今陕西铜川西北。

【译文】

宜君水又流到黄嵚水口。黄嵚水在西北方发源于云阳县石门山的黄嵚谷,往东南流,注入宜君水。

又东南流迳祋祤县故城西,县以汉景帝二年置①,其水南合铜官水②。水出县东北,西南迳铜官川,谓之铜官水。又西南流迳祋祤县东,西南流迳其城南原下,而西南注宜君水。

【注释】

①汉景帝二年:即西汉景帝刘启前元二年,前155年。

②铜官水:亦称铜官川。即今陕西沮河支流漆水河。

【译文】

宜君水又往东南流经祋祤县老城西边—祋祤县置于汉景帝二年—南流与铜官水汇合。铜官水发源于县城东北,往西南流经铜官川,称为铜官水,又往西南流经祋祤县东边,往西南流经县城南原下面,然后往西南注入宜君水。

宜君水又南出土门山西①,又谓之沮水。又东南历土门南原下,东迳怀德城南②,城在北原上。又东迳汉太上皇陵北③,陵在南原上。

【注释】

①土门山:在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东南。

②怀德城:在今陕西富平西北。《太平寰宇记·耀州·富平县》:“怀德故城在今县西南十一里,非汉怀德县也。盖后汉末及三国时因汉旧名,于此立县为名。”

③太上皇陵:《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元和志》,汉太上皇陵在栎(yuè)阳县(今陕西西安临潼区北栎阳镇)东北二十五里。”太上皇,指刘邦的父亲。

【译文】

宜君水往南从土门山西边流出,又称沮水。又往东南流过土门南原下,往东流经怀德城南,城在北原上面。又往东流经汉太上皇陵北面,陵墓在南原上。

沮水东注郑渠①。昔韩欲令秦无东伐,使水工郑国间秦凿泾引水②,谓之郑渠。渠首上承泾水于中山西邸瓠口③,所谓瓠中也。《尔雅》以为周焦護矣④。为渠並北山⑤,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⑥,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亦秦之利。卒使就渠。渠成而用注填阏之水⑦,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⑧,皆亩一钟⑨,关中沃野⑩,无复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命曰郑渠。渠渎东迳宜秋城北⑪,又东迳中山南。《河渠书》曰⑫:凿泾水自中山西。《封禅书》⑬:汉武帝获宝鼎于汾阴⑭,将荐之甘泉⑮,鼎至中山,氤氲有黄云盖焉⑯。徐广《史记音义》曰⑰:关中有中山,非冀州者也⑱。指证此山,俗谓之仲山,非也。

【注释】

①郑渠:亦称郑国渠。战国时期关中平原(今陕西中部平原)最早兴建的人工灌溉渠。秦王嬴政采纳韩国水工郑国的建议开凿而成。自今陕西泾阳西北仲山下,分泾水东流,历今三原、富平、蒲城诸县境注入洛水。唐以后逐渐堙废。

②郑国:韩国治水的能工巧匠。间(jiàn):间说,私下游说。泾(jīng):即泾水,渭河支流。在今陕西中部。

③渠首:指郑国渠的源头。中山:即今陕西泾阳西北仲山,接淳化界。邸:通“抵”。至,到达。瓠(hù)口:即谷口。在今陕西礼泉东北五十里泾水出山之口。

④《尔雅》:书名。撰者不详。成书于西汉初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词典。按词条义类分篇,共有《释诂》《释言》《释训》《释鸟》《释兽》等十九篇(今本)。焦護:又称焦获泽、焦护泽。在今陕西泾阳西北仲山西麓。《尔雅·释地》列为“十薮”之一。

⑤並(bàng):通“傍”。依傍,依靠。

⑥觉:被发现。

⑦注填阏之水:疏引带有大量淤泥的浊水。以富含养分的淤浊之水灌溉咸卤之田,会令其庄稼丰收。

⑧泽卤之地:低洼而多盐碱的田地。

⑨一钟:古容量单位。一说合六斛四斗。

⑩关中:古地域名。今指陕西渭河流域一带。

⑪宜秋城:在今陕西泾阳西北。

⑫《河渠书》:即《史记·河渠书》。太史公司马迁有感于水利的重要性而作。

⑬《封禅书》:即《史记·封禅书》。封禅,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祭天曰封,祭地曰禅。

⑭汾阴:汾水之南。古代山南水北为阳,相反为阴。

⑮甘泉:即甘泉宫,一名云阳宫。在今陕西淳化西北甘泉山。

⑯氤氲(yīn yūn):形容烟雾或云气浓郁。

⑰徐广《史记音义》:徐广,字野民。东莞姑幕(今山东诸城北)人。晋、宋间学者。其《史记音义》,随文释义,兼述训解,多有发明。

⑱冀州:西汉武帝置,为十三刺史部之一。

【译文】

沮水往东注入郑渠。从前韩国想让秦国不打到东方来,派了水工郑国去私下游说秦王,他开渠引泾水注入,称为郑渠。水渠上口在中山西面的邸瓠口承接泾水,就是所谓瓠中。《尔雅》以为这是周的焦護。他傍着北山开渠,往东注入洛水,长三百余里,说是可以靠它来灌溉田地。工程进行期间,被秦发现了,秦人想杀掉郑国,郑国说:我当初虽然是来做间谍的,但开了这条渠道对秦国也有利。于是秦就让他把渠道开好。渠道完工之后,引了带有淤泥的水来灌溉盐碱地四万余顷,每亩收获高达一钟,关中成为一片沃野,不再有荒年,秦国因而富强起来,最后吞并了诸侯,于是这条水渠就被命名为郑渠。渠道往东通过宜秋城北面,又往东通过中山南面。《史记·河渠书》说:从中山以西开凿泾水。《史记·封禅书》说:汉武帝在汾阴得到宝鼎,想送到甘泉宫去献祭,到了中山时,升起一片黄云,弥漫笼罩在鼎上。徐广《史记音义》说:关中有中山,这不是冀州的中山。指的就是此山,俗称仲山,是弄错了的。

郑渠又东迳舍车宫南绝冶谷水①。郑渠故渎又东迳嶻嶭山南②,池阳县故城北③,又东绝清水④。又东迳北原下,浊水注焉⑤。自浊水以上,今无水。浊水上承云阳县东大黑泉⑥,东南流,谓之浊谷水,又东南出原,注郑渠。又东历原,迳曲梁城北⑦,又东迳太上陵南原下⑧,北屈迳原东与沮水合。分为二水。一水东南出,即浊水也。至白渠与泽泉合⑨,俗谓之漆水,又谓之为漆沮水。绝白渠,东迳万年县故城北为栎阳渠⑩。城,即栎阳宫也⑪。汉高帝葬皇考于是县⑫,起坟陵,署邑号,改曰万年也。《地理志》曰:冯翊万年县,高帝置,王莽曰异赤也。故徐广《史记音义》曰:栎阳,今万年矣。阚骃曰:县西有泾、渭,北有小河。谓此水也。其水又南屈,更名石川水⑬,又西南迳郭蒗城西与白渠枝渠合⑭,又南入于渭水也。其一水东出,即沮水也。

【注释】

①舍车宫:宫名。具体不详。冶谷水:即今陕西淳化东冶峪河。

②嶻嶭(jié niè)山:亦作嶻蘖山。即今陕西泾阳西北,与三原、淳化二县交界处之嵯峨山。

③池阳县:西汉惠帝四年(前191)置,属左冯翊。治所在今陕西泾阳西北二里,俗名迎冬城。

④清水:《水经注·渭水》:“渭水又东得白渠枝口,又东与五丈渠合,水出云阳县(今陕西淳化)石门山,谓之清水。”

⑤浊水:即今陕西铜川耀州区西南浊谷河。其水峻急浑浊,故名。

⑥云阳县:秦置,属内史。治所在今陕西淳化西北四十里前头村北。汉属左冯翊。东汉末废。

⑦曲梁城:即黄白城。在今陕西三原东北十里。《水经注疏》杨守敬按:“盖以城有曲梁宫,故又称曲梁城也。”

⑧太上陵:即上文的太上皇陵。在今陕西西安临潼区北栎阳镇附近。太上皇,即刘邦的父亲。

⑨白渠:古代关中平原的人工灌溉水渠。《汉书·沟洫志》记载: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用赵中大夫白公建议,于郑国渠之南开凿,自谷口(今陕西礼泉东北)分泾水东南流,经高陵、栎阳(今陕西西安临潼区北),东至下邽(今陕西渭南市北)东南注入渭水。名曰白渠。泽泉:亦称泽多泉。在今陕西富平西。

⑩万年县:西汉高帝分栎阳县置,与栎阳县同城而治,属左冯翊。治所在今陕西西安东北阎良区武屯镇古城村。栎(yuè)阳渠:当在今陕西西安阎良区北。

⑪栎阳宫:《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括地志》,秦栎阳故宫在雍州栎阳县北三十五里,秦献公所造。”

⑫皇考:对亡父的尊称。这里指刘邦的父亲。

⑬石川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括地志》,沮水一名石川水。”

⑭郭蒗(làng)城:具体不详。

【译文】

郑渠又往东流经舍车宫南面,穿过冶谷水。郑渠旧道又往东流经嶻嶭山南面,池阳县旧城北面,又往东穿过清水。又往东流经北原下,有浊水注入。从浊水入口处起,上游现在已经无水了。浊水上游承接云阳县以东的大黑泉,往东南流,称为浊谷水,又往东南流出高地,注入郑渠。又往东通过高地,流经曲梁城北面,又往东流经太上陵南原下面,向北转弯流经高地以东,与沮水汇合。水又分成两条。一条往东南分出,就是浊水。到了白渠与泽泉汇合,俗称漆水,又称漆沮水。横穿过白渠,往东流经万年县旧城北面,叫栎阳渠。这座城就是栎阳宫所在地。汉高帝把他父亲葬在栎阳县,建造了陵墓,并把城名改为万年。《地理志》说:冯翊郡万年县,汉高帝时设置,王莽称为异赤。所以徐广《史记音义》说:栎阳,就是现在的万年。阚骃说:县西有泾水、渭水,北面有小河。指的就是此水。水又向南转弯,改名为石川水,又往西南流经郭蒗城西面,与白渠的支渠汇合,又往南注入渭水。另一条往东流,就是沮水。

东与泽泉合。水出沮东泽中,与沮水隔原,相去十五里,俗谓是水为漆水也。东流迳薄昭墓南①,冢在北原上。又迳怀德城北②,东南注郑渠,合沮水。又自沮直绝注浊水,至白渠合焉,故浊水得漆沮之名也。

【注释】

①薄昭墓:《水经注疏》熊会贞按:“薄昭墓在富平县(今陕西富平)西十三里。”薄昭,西汉吴(今江苏苏州)人。薄太后弟。以中大夫迎文帝于代。封轵侯。后因擅杀朝廷使者,获罪自杀。

②怀德城:在今陕西富平西北。

【译文】

沮水东流与泽泉汇合。泽泉发源于沮水东边的沼泽中,与沮水隔着一片高地,相距十五里,俗称此水为漆水。漆水往东流经薄昭墓南,墓在北原上。又流经怀德城北面,往东南注入郑渠,与沮水汇合。又从沮水直穿而过,注入浊水,到白渠相汇合,所以浊水得了漆沮这个名称。

沮循郑渠,东迳当道城南①。城在频阳县故城南②,频阳宫也③,秦厉公置④。城北有频山⑤,山有汉武帝殿,以石架之。县在山南,故曰频阳也。应劭曰:县在频水之阳⑥。今县之左右,无水以应之,所可当者,惟郑渠与沮水。又东迳莲芍县故城北⑦。《十三州志》曰⑧:县以草受名也。沮水又东迳汉光武故城北⑨,又东迳粟邑县故城北⑩,王莽更名粟城也。后汉封骑都尉耿夔为侯国⑪。其水又东北流,注于洛水也。

【注释】

①当道城:在今陕西富平东北。

②频阳县:战国秦置,属内史。治今陕西富平东北美原镇西南古城村。地居关中至北边交通要冲。三国魏属冯翊郡。

③频阳宫:在今陕西富平东北。

④秦厉公:即秦厉共公。战国时秦国国君。秦悼公之子。在位期间,始立县制。伐义渠戎,虏其王。

⑤频山:在今陕西富平东北。

⑥频水之阳:频水的北边。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频水,当在今陕西富平东北一带。

⑦莲芍县:即莲勺县。西汉置,属左冯翊。治所在今陕西渭南市东北来化镇村。三国魏属冯翊郡。

⑧《十三州志》:应劭有《十三州记》,黄义仲有《十三州记》,阚骃有《十三州志》。《水经注》引用时“志”“记”互出,此不知究竟为何家《十三州志》。

⑨汉光武故城:当为广武故城。在今陕西富平东北。

⑩粟邑县:西汉置,属左冯翊。治所在今陕西白水县西北。

⑪耿夔:字定公。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少有气节。永元初随窦宪北击匈奴,率领精骑八百,出居延塞,直奔北单于廷,斩阏氏名王已下五千余级,尽获其匈奴珍宝财畜而还。封为粟邑侯。

【译文】

沮水循着郑渠,往东流经当道城南边。当道城在频阳县老城南边,是频阳宫的所在地,秦厉公所置。城北有频山,山上有汉武帝殿,是用石材构架而成。县城在山南,所以叫频阳。应劭说:县城在频水以北。现在县城附近一带没有一条相应的水,有的只有郑渠与沮水罢了。水又往东流经莲芍县老城北面。《十三州志》说:该县是以草得名的。沮水又往东流经广武老城北面,又往东流经粟邑县老城北面,王莽把它改名为粟城。东汉把粟邑封给骑都尉耿夔,立为侯国。沮水又往东北流,注入洛水。


浐水卷十七 渭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