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江水

字数:30761

渐江水出三天子都①,

《山海经》谓之浙江也②。《地理志》云:水出丹阳黟县南蛮中③。北迳其县,南有博山④,山上有石,特起十丈,上峰若剑杪⑤。时有灵鼓潜发,正长临县,以山鼓为候⑥,一鸣,官长一年,若长雷发声,则官长不吉。

【注释】

①渐江水:古浙江的别名。以源出今安徽黟县古黟山南坡的章水、吉阳水等水为正源,南至渔亭称横江水,东会率水为屯溪,再东合练江所汇诸水为新安江。桐庐以下,东过钱塘,称钱塘江,再东连余杭等山阴之地,统称浙江,即今钱塘江流域的干流。三天子都:今安徽黄山山脉的古名。西起祁门、黟县,以黄山市区为中心,东连歙县、绩溪县等地,横亘在皖南山地的中枢,是长江下游与钱塘江的分水岭。今黄山主峰之一天都峰,即此名之简称。

②浙江:亦名渐江水、渐水、之江。即今钱塘江。位于今浙江西北部。源出安徽休宁西南六股尖,向东北流到浙江海盐澉浦镇至余姚西三闸连线处入杭州湾,全长六百零五公里,干流有新安江、桐江、富春江诸名。

③丹阳:即丹阳郡,亦作丹扬郡。西汉元狩二年(前121)改鄣郡置。治所在宛陵县(今安徽宣城)。黟(yī)县:一作黝县。秦置,属鄣郡。治所在今安徽黟县东五里。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属丹阳郡。

④博山:当在今安徽黟县一带。

⑤剑杪(miǎo):剑锋。杪,末尾,末端。

⑥候:征兆,占验。

【译文】

渐江水

渐江水发源于三天子都,

《山海经》称为浙江。《地理志》说:它发源于丹阳郡黟县的南蛮地区。北流经过此县,县南有一座博山,山上有一块岩石,高耸达十丈,石的顶端像剑峰。山中常有灵鼓隐隐发声,这里的县官任期,可按山鼓预卜,山鼓一鸣,县官任期一年,若山鼓长鸣,则任期虽长而于事不吉。

浙江又北历黟山①,县居山之阳②,故县氏之。汉成帝鸿嘉二年③,以为广德国④,封中山宪王孙云客王于此。晋太康中以为广德县⑤,分隶宣城郡⑥。会稽陈业⑦,洁身清行,遁迹此山。

【注释】

①黟(yī)山:今安徽黄山山脉的旧名。西起祁门、黟县,以黄山市区为中心,东连歙县、绩溪县,山势走向由西南偏向东北。俗称在旧歙县境的东段为北黟山,后改称黄山。黟县境内的西段仍称黟山。

②山之阳:这里指黟山之南边。

③鸿嘉二年:前19年。鸿嘉,西汉成帝刘骜(ào)的年号(前20—前17)。

④广德国:即广德王国。西汉鸿嘉二年(前19),封中山宪王孙云客于黟县,为广德王。治所在今安徽黟县东五里。

⑤太康: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280—289)。广德县:东汉末吴分故鄣县置,属丹阳郡。治所在今安徽广德西南。西晋属宣城郡。

⑥宣城郡:西晋太康二年(281)分丹阳郡置。属扬州。治所在宛陵县(今安徽宣城)。

⑦陈业:《水经注疏》:“朱(谋㙔)《笺》曰:孔晔《会稽志》云:陈业,上虞(今浙江绍兴上虞区)人,为会稽太守,洁身清行,志怀霜雪,贞亮之信,同操柳下。遭汉中微,委官弃禄,遁迹黟、歙,以求其志。高邈妙踪,天下所闻。”

【译文】

浙江又北流经过黟山,县在山的南面,所以称为黟县。汉成帝鸿嘉二年,封中山宪王的孙子云客于此为王,称为广德国。晋太康年间,置为广德县,隶属于宣城郡。有一位名叫陈业的会稽人,清高廉洁,隐遁在此山中。

浙江又北迳歙县①,东与一小溪合。水出县东北翁山,西迳故城南,又西南入浙江。

【注释】

①歙(shè)县:秦置,属鄣郡。治所即今安徽歙县(徽城镇)。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属丹阳郡。郡都尉驻此。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分属新都郡。西晋太康元年(280)属新安郡。

【译文】

浙江又北流经过歙县,在县东与一条小溪汇合。这条小溪发源于县东北的翁山,西流经过歙县旧城以南,又西南流注入浙江。

又东迳遂安县南①,溪广二百步,上立杭以相通②。水甚清深,潭不掩鳞,故名新定③,分歙县立之。晋太康中,又改从今名。

【注释】

①遂安县:西晋太康元年(280)改新定县置,属新安郡。治所在今浙江淳安西南仙居村附近。

②立杭:搭建浮桥。杭,通“航”。指用船只连接成的浮桥。

③新定:即新定县。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孙权分歙县置,属新都郡。治所在今浙江淳安西南仙居村附近。西晋太康元年(280)因与宁州建宁郡之新定县重名而改为遂安县。

【译文】

浙江又东流经过遂安县南,江面在此宽达二百步,江上建浮桥以来往。江水又清又深,潭中游鱼清晰可见,所以县名新定,是从歙县分地而置的。晋太康年间,又改名为现在的遂安。

浙江又左合绝溪①。溪水出始新县西②,东迳县故城南,为东、西长溪。溪有四十七濑③,浚流惊急④,奔波聒天⑤。孙权使贺齐讨黟、歙山贼⑥,贼固黟之林历山⑦,山甚峻绝,又工禁五兵⑧。齐以铁杙椓山⑨,升出不意。又以白棓击之⑩,气禁不行⑪,遂用奇功平贼。于是立始新之府于歙之华乡,令齐守之。后移出新亭。晋太康元年⑫,改曰新安郡⑬。溪水东注浙江。

【注释】

①绝溪:《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有云源溪,出淳安县(今浙江淳安)西北,南流入新安江,疑即绝溪。”

②始新县: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分歙县置,为新都郡治。治所在今浙江淳安西北五十余里千岛湖威坪岛附近。西晋为新安郡治。

③濑(lài):水流沙石上为濑。

④浚流:深流。

⑤聒(guō)天:声音震天。

⑥贺齐:字公苗。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三国吴名将。平定山越有功,迁威武中郎将,讨丹阳黟、歙。身经百战,深受孙权器重。

⑦林历山:在今安徽黟县西南十里,东厄黟县盆地南口,地势险要。

⑧禁五兵:此指刀枪不入的法术。禁,指禁咒术。五兵,泛指各种金属兵器。

⑨杙椓(yì zhuó):即椓杙。敲击而又戳刺。此处指借助嵌入的铁棍攀缘登山。

⑩棓(bàng):通“棒”。棍棒。

⑪气禁:一种以运气为特征的咒术,传言可使刀枪不入。

⑫太康元年:280年。

⑬新安郡: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吴新都郡置,属扬州。治所在始新县(今浙江淳安西北新安江北岸,现已没入千岛湖)。

【译文】

浙江又左与绝溪汇合。绝溪发源于始新县西,东流经过旧县城南,称为东、西长溪。溪中有四十七处礁滩,水势湍急,涛声震天。孙权派贺齐讨伐黟、歙一带的山贼,山贼固守黟县的林历山,山很险峻,山贼又有刀枪不入的法术。贺齐用铁棍攀缘登山,出其不意。又用木棍攻击,山贼的法术虽能抗御金铁兵器,却挡不住木棍,贺齐就这样用奇功平定了山贼。于是就在歙县的华乡置始新县,作为新都郡治,令贺齐为郡守。以后郡治移到新亭。晋太康元年,新都郡改为新安郡。绝溪东流注入浙江。

浙江又东北迳建德县南①。县北有乌山②,山下有庙,庙在县东七里。庙渚有大石,高十丈,围五尺,水濑浚激③,而能致云雨。

【注释】

①建德县: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分富春县置,属东安郡。治所在今浙江建德东北五十里梅城镇。七年(228)属吴郡。南朝梁属东阳郡。

②乌山:即今浙江建德东北五十八里乌龙山。

③水濑(lài):水流。浚激:渊深且急速。

【译文】

浙江又东北流,经过建德县以南。县北有一座乌山,山下有庙,位于县东七里。庙前小洲上有一块大石,高达十丈,周围五尺,水势奔腾,能兴云作雨。

浙江又东迳寿昌县南①,自建德至此八十里中,有十二濑,濑皆峻险,行旅所难。县南有孝子夏先墓②,先少丧二亲,负土成墓,数年不胜哀,卒。

【注释】

①寿昌县:西晋太康元年(280)改新昌县置,属吴郡。治所在今浙江建德西南五十二里古城山村。南朝梁属新安郡。

②孝子夏先墓:《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寰宇记》,夏孝先,桐庐(今浙江桐庐西二十五里)人,父亡,负土成坟,庐其侧……《一统志》,夏孝先故宅在桐庐县西三十里孝泉乡,孝先墓亦在孝泉乡。”

【译文】

浙江又东流经过寿昌县南,从建德到此八十里中,江上有十二处礁滩,都很险峻,造成航行的困难。寿昌县南有孝子夏先墓,夏先年少时双亲去世,他亲自运土作坟,由于经不起悲哀,几年后他也死了。

浙江又北迳新城县①,桐溪水注之②。水出吴兴郡於潜县北天目山③。山极高峻,崖岭竦叠,西临峻涧。山上有霜木④,皆是数百年树,谓之翔凤林。东面有瀑布,下注数亩深沼,名曰浣龙池⑤。池水南流迳县西,为县之西溪。溪水又东南与紫溪合⑥,水出县西百丈山,即潜山也⑦。山水东南流,名为紫溪。中道夹水,有紫色磐石,石长百余丈,望之如朝霞。又名此水为赤濑,盖以倒影在水故也。

【注释】

①新城县:三国吴黄武五年(226)析富春县置,属东安郡。治所在今浙江富阳西南四十八里新登镇。寻废入桐庐。西晋太康末复置,属吴郡。寻废。东晋咸和九年(334)再置,仍属吴郡。

②桐溪水:又名桐庐江、天目溪。即今浙江桐庐西北分水江。

③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分吴、丹阳二郡置,属扬州。治所在乌程县(今浙江湖州南十五里)。东晋义熙元年(405)移治今湖州城区。於(wū)潜县:古县名。东汉置,属丹阳郡。治所在今浙江杭州临安区西六十四里於潜镇。三国吴属吴兴郡。天目山:一名浮玉山。即今浙江西北部天目山。呈东北—西南走向,为长江与钱塘江水系分水岭。

④霜木:具体不详。一说为树身色白如霜的古木。

⑤浣龙池:当在浙西天目山。

⑥紫溪:一名赤濑。即今浙江杭州临安区西昌化溪,富春江支流分水江的上源之一。源出安徽绩溪县饭蒸尖,东南流至浙江杭州临安区西南紫溪村合天目溪后称分水江。

⑦潜山:一名百丈山。在今浙江杭州临安区西龙岗镇。

【译文】

浙江又北流经过新城县,桐溪水在此注入。桐溪水发源于吴兴郡於潜县北的天目山。此山十分高峻,悬崖绝岭,重重叠叠,其西峻峭,下有深涧。山上有霜木,都有几百年树龄,称为翔凤林。东面有瀑布,注入广达数亩的深沼,称为浣龙池。池水南流经过於潜县西,成为县的西溪。西溪水又东南流,与紫溪汇合,紫溪发源于县西的百丈山,即潜山。山水东南流,称为紫溪。溪两岸有紫色磐石,石长百余丈,望去像朝霞一般。因为倒影映入水中,所以又称此水为赤濑。

紫溪又东南流迳白石山之阴①,山甚峻极,北临紫溪。又东南,连山夹水,两峰交峙,反项对石②,往往相捍③。十余里中,积石磊砢④,相挟而上⑤。涧下白沙细石,状若霜雪。水木相映,泉石争晖,名曰楼林。紫溪东南流迳桐庐县东为桐溪⑥,孙权藉溪之名以为县目⑦,割富春之地立桐庐县⑧。自县至於潜,凡十有六濑。第二是严陵濑⑨,濑带山⑩,山下有一石室,汉光武帝时⑪,严子陵之所居也⑫。故山及濑皆即人姓名之⑬。山下有磐石,周回十数丈⑭,交枕潭际⑮,盖陵所游也。桐溪又东北迳新城县入浙江。县,故富春地,孙权置,后省并桐庐。咸和九年⑯,复立为县。

【注释】

①白石山:在今浙江嵊州西南。阴:山的北面。

②反项:项背相对。

③相捍:相互捍卫。

④磊砢(lěi luǒ):众多委积貌。

⑤相挟而上:相互依傍而耸立。挟,依扶,依傍。

⑥桐庐县: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分富春县置,属东安郡。治所在今浙江桐庐西二十五里。七年(228)改属吴郡。

⑦县目:县名。

⑧富春:即富春县。西汉置,属会稽郡。治所即今浙江富阳。东汉属吴郡。东晋太元十九年(394)避郑太后阿春讳,改为富阳县。

⑨严陵濑:又名七里濑、七里滩。指今浙江钱塘江自建德东乌石滩至桐庐南泷口的七里泷峡谷,长二十二公里。

⑩带:环绕,围绕。

⑪汉光武帝:东汉光武帝刘秀。

⑫严子陵:即严光,字子陵。会稽馀姚(今浙江余姚)人。西汉末年曾与刘秀同学。刘秀称帝后,聘严为谏议大夫,他坚辞不受,只以故友身份入朝叙旧。后归隐于富春江。

⑬即:依旧,凭借。

⑭周回:方圆,周围。

⑮交枕:交错临近。枕,临近,靠近。

⑯咸和九年:334年。咸和,晋成帝司马衍的年号(326—334)。

【译文】

紫溪又东南流,经过白石山北,山势十分高峻,北临紫溪。紫溪又东南流,两岸山岳连绵,双峰夹水而峙,岩崖石壁,项背相对。十余里中,礁石累累,相互挟峙。溪底是白沙细石,好像霜雪。溪水与林木相映,泉流与山石争晖,这一段溪流称为楼林。紫溪东南流经过桐庐县东,称为桐溪,孙权分富春县地立桐庐县,以溪水之名作为县名。从此县到於潜共有十六处礁滩。第二处是严陵濑,严陵濑围绕着一座山,山下有一处石室,是汉光武帝时严子陵所住的地方。所以山和濑都以人名相称。山下有巨石,周围十多丈,交错在潭边,是严子陵游憩之处。桐溪又东北流经过新城县注入浙江。新城县原是富春县所属地,孙权建此县,后来又撤废并入桐庐县。晋咸和九年,重新建县。

浙江又东北入富阳县①,故富春也。晋后名春②,改曰富阳也。东分为湖浦。

【注释】

①富阳县:东晋太元十九年(394)改富春县置,属吴郡。治所即今浙江富阳。南朝属钱塘郡。

②晋后名春:即郑阿春。东晋元帝司马睿夫人,简文帝之母。

【译文】

浙江又东北流进入富阳县,就是原来的富春。因为晋朝有一个皇后名春,所以改为富阳。在这里,浙江以东,分汊成为湖泊。

浙江又东北迳富春县南。县,故王莽之诛岁也。江南有山,孙武皇之先所葬也①。汉末,墓上有光,如云气属天②。黄武五年③,孙权以富春为东安郡④,分置诸郡,以讨士宗。

【注释】

①孙武皇:即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人。时长沙贼区星,自称将军,众万余人,攻围城邑,乃以孙坚为长沙太守。到郡,亲率将士施设方略,旬月之间,克破星等。汉朝录前后功,封孙坚为乌程侯。初平三年(192),袁术使孙坚征荆州,击刘表。刘表遣黄祖,逆于樊、邓之间。孙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黄祖军士所射杀。孙权既称尊号,谥坚曰武烈皇帝。

②属(zhǔ)天:一直上接天空。属,连缀,连接。

③黄武五年:226年。黄武,三国吴大帝孙权的年号(222—229)。

④东安郡: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分丹阳、会稽、吴三郡置,属扬州。治所在富春县(今浙江富阳北十八里)。黄武七年(228)废。

【译文】

浙江又东北流经过富春县南。王莽曾改县名为诛岁。江南有山,是孙武皇祖先的葬地。汉代末期,坟墓上有光,像云气一般与天相连。黄武五年,孙权以富春县为东安郡,又建置了其他几郡,以讨伐士宗。

浙江又东北迳亭山西①,山上有孙权父冢②。

【注释】

①亭山:在今浙江绍兴南。

②孙权父冢:一本作“孙坚父冢”。《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权’字定是‘坚’字之误,若是权父,则直当称孙坚冢。盖钟名晦而坚名显也。”

【译文】

浙江又东北流经过亭山西,山上有孙权父墓。

北过馀杭①,东入于海。

浙江迳县,左合馀干大溪②。江北即临安县界③。水北对郭文宅④,宅傍山面溪,宅东有郭文墓。晋建武元年⑤,骠骑王导迎文⑥,置之西园,文逃此而终,临安令改葬之。建武十六年⑦,县民郎稚作乱⑧,贺齐讨之⑨。孙权分馀杭立临水县⑩,晋改曰临安县。因冈为城,南门尤高。谢安莅郡游县⑪,迳此门,以为难为亭长⑫。

【注释】

①馀杭:即馀杭县。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置,属会稽郡。治所在今浙江杭州余杭区西南七十六里余杭镇。东汉改属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属吴兴郡。

②馀干大溪:《水经注疏》杨守敬按:“盖溪以县名也。大溪即东苕溪,源出临安县(今浙江杭州临安区)西北东天目山,东南流经县及馀杭县以下,北流入太湖,与富春江隔山不通流。”

③临安县:西晋太康元年(280)改临水县置,属吴兴郡。治所在今浙江杭州临安区北十八里高虹镇。

④郭文:字文举。河内轵县(zhǐ,今河南济源南)人。两晋之际隐士。少爱山水,每游山林,弥旬忘反。父母终,服毕,不娶,辞家游名山。

⑤建武元年:317年。建武,东晋元帝司马睿的年号(317—318)。

⑥骠骑:官名。亦称骠骑大将军。王导:字茂弘,小名阿龙。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时著名政治家。历仕元、明、成三帝,领导南迁士族,联合江南士族,稳定了东晋在南方的统治。

⑦建武十六年:当为“建安十六年”,211年。译文从之。建安,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196—220)。

⑧郎稚:一作郎雅。具体不详。

⑨贺齐:字公苗。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三国吴名将。

⑩临水县: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分馀杭县置,属吴郡。治所在今浙江杭州临安区北十八里高虹镇。三国吴属吴兴郡。西晋太康元年(280)因与司州广平郡之临水县重名而改名临安县。

⑪谢安:字安石。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少有盛名,任司徒府佐著作郎,称疾辞,隐居会稽东山。年四十余始复出仕。孝武帝初,力阻桓温九锡之请。后位至宰相。寓居会稽期间,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

⑫亭长:官名。秦汉时城市中每十里设一亭,置亭长。乡村有乡亭,亦设亭长。掌治安,捕盗贼,理民事,兼管停留旅客。

【译文】

渐江北过馀杭县,东入于海。

浙江流经馀杭县,左和馀干大溪汇合。浙江以北,就是临安县界。江北对郭文的住宅,住宅依山面溪,以东有郭文墓。晋建武元年,骠骑将军王导把郭文迎来,让他住在西园之中,郭文却逃到这里终老,临安县令将他改葬于此。建安十六年,县民郎稚作乱,贺齐讨伐他。孙权把馀杭县的土地分出来,另外建立一个临水县,到晋朝改为临安县。临安县在山冈上建城,南门特别高。谢安到此郡县游历,经过这座城门,他以为在这里当亭长是很困难的。

浙江又东迳馀杭故县南、新县北。秦始皇南游会稽①,途出是地,因立为县。王莽之淮睦也。汉末陈浑移筑南城②。县后溪南大塘,即浑立以防水也。县南有三碑,是顾飏、范甯等碑③。县南有大壁山④,郭文自陆浑迁居也。

【注释】

①会稽:即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置。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东汉永建四年(129)徙治山阴县(今浙江绍兴)。西晋太康初改为会稽国。永宁元年(301)国除为郡。东晋咸和时复为国。南朝宋复为郡。

②陈浑:字子厚。桐庐(今浙江桐庐)人。富阳侯陈硕之子,封馀杭侯。东汉熹平元年(172)为馀杭县令,多惠政。

③顾飏:馀杭令。与葛洪、郭文、王导同时期人。官护军参军。苏峻构逆,吴国内史庾冰出奔会稽,乃以蔡谟为吴国内史。蔡谟既至,与张闿、顾众、顾飏等共起义兵,迎庾冰还郡。范甯:字武子。东晋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西南)人。少笃学,多所通览,崇儒抑俗。为馀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之士莫不宗之。迁临淮太守,封阳遂乡侯。征拜中书侍郎。甚被孝武帝亲爱。撰有《春秋穀梁传集解》传世。

④大壁山:即大辟山,又名大涤山。在今浙江杭州余杭区西南与临安交界处。

【译文】

浙江又东流经过馀杭旧县南、新县北。秦始皇南游到会稽,途中经过这里,因此在这里立县。王莽把县名改为淮睦。汉朝末年,陈浑改筑了南城。县城后面溪南的大塘,就是陈浑为了防水而修建的。县城南面有三块石碑,是顾飏、范甯等人的碑。县以南有大壁山,郭文从陆浑迁到这里居住。

浙江又东迳乌伤县北①,王莽改曰乌孝,《郡国志》谓之乌伤②。《异苑》曰③:东阳颜乌④,以淳孝著闻,后有群乌助衔土块为坟,乌口皆伤。一境以为颜乌至孝,故致慈乌⑤,欲令孝声远闻,又名其县曰乌伤矣。

【注释】

①乌伤县:秦置,属会稽郡。治所即今浙江义乌。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属东阳郡。

②《郡国志》:晋司马彪《续汉书》篇名。记述东汉时期全国行政区划、人口以及《春秋》和“前三史”所载征伐、会盟所在的地名。《续汉书》唯存八志,南朝宋时为后人补入范晔《后汉书》中而流传至今。

③《异苑》:书名。南朝宋刘敬叔撰。仿刘向《说苑》,内容基本上都是各种奇闻逸事。

④东阳:即东阳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分会稽郡置,属扬州。治所在长山县(今浙江金华)。颜乌:陈桥驿按,此卷《渐江水》中,越语(汉语音译)地名甚多。秦一统后,越人流散,迁入的汉人,往往以汉意曲解越语,“乌伤”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但王莽既已改为“乌孝”,则在《异苑》以前,人们已经传播“东阳颜乌”的故事了。唐代开始的“义乌”,也是从“乌孝”以来的以讹传讹。

⑤慈乌:即义乌。有仁义的乌鸦。

【译文】

浙江又东流经过乌伤县北,王莽把县名改为乌孝,《郡国志》称为乌伤。《异苑》说:东阳有个名叫颜乌的人,他的纯洁孝心,闻名于乡里,后来有一大群乌鸦衔了泥土帮他修坟,以致乌鸦的喙都受了伤。乡里以为这是由于颜乌的无比孝心,所以才能招来仁义的乌鸦,为了使他的孝声远闻,所以把县名称为乌伤。

浙江又东北流至钱塘县①,穀水入焉②。水源西出太末县③,县是越之西鄙④,姑蔑之地也⑤。秦以为县,王莽之末理也。吴宝鼎中⑥,分会稽立,隶东阳郡。穀水东迳独松故冢下⑦,冢为水毁,其砖文:筮言吉,龟言凶,百年堕水中。今则同龟繇矣⑧。

【注释】

①钱塘县:南朝时改钱唐县置。治所即今浙江杭州。

②穀水:即今浙江钱塘江支流衢江,秦汉称穀水。

③太末县:三国吴改大末县置,属会稽郡。治所即今浙江龙游。赤乌三年(240)改名龙丘县,宝鼎元年(266)分属东阳郡,后复名太末县。

④西鄙:西部边境。

⑤姑蔑:一作姑末。在今浙江龙游北。

⑥宝鼎:三国吴末帝孙皓的年号(266—269)。

⑦独松故冢:《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冢在今金华县(今浙江金华)东矣。”

⑧龟繇(yáo):龟卜所得的文辞。

【译文】

浙江又东北流到钱塘县接纳穀水。穀水发源于西部的太末县,这是越国的西部小邑,属于姑蔑的地方。秦时才建为县,王莽改县名为末理。三国吴宝鼎年间,从会稽郡分出来立县,隶属于东阳郡。穀水东流,经过独松故冢下,这座坟墓,被大水所冲毁,砖上有文字说:筮言吉,龟言凶,百年堕水中。现在已经应验了。

穀水又东迳长山县南①,与永康溪水合②。县,即东阳郡治也。县,汉献帝分乌伤立③。郡,吴宝鼎中分会稽置。城居山之阳,或谓之长仙县也。言赤松采药此山④,因而居之,故以为名。后传呼乖谬⑤,字亦因改。溪水南出永康县⑥,县,赤乌中分乌伤上浦立⑦。刘敬叔《异苑》曰⑧:孙权时,永康县有人入山,遇一大龟,即束之以归。龟便言曰:游不量时⑨,为君所得。担者怪之,载出欲上吴王。夜宿越里,缆船于大桑树。宵中⑩,树忽呼龟曰:元绪⑪,奚事尔也?龟曰:行不择日,今方见烹,虽尽南山之樵,不能溃我⑫。树曰:诸葛元逊识性渊长⑬,必致相困,令求如我之徒,计将安治?龟曰:子明无多辞⑭。既至建业⑮,权将煮之,烧柴万车,龟犹如故。诸葛恪曰:燃以老桑乃熟。献人仍说龟言。权使伐桑取煮之,即烂。故野人呼龟曰元绪。其水飞湍北注,至县南门入穀水。

【注释】

①长山县:东汉初平三年(192)分乌伤县置,属会稽郡。治所即今浙江金华。以山得名。三国吴宝鼎元年(266)为东阳郡治。

②永康溪水:金华江支流,一名南溪。在今浙江永康南。

③汉献帝:名协。东汉灵帝中子。少帝立,封为陈留王。董卓废少帝而立之。关东起兵讨卓,卓奉帝西迁长安。曹操入朝,帝以操录尚书事,操迁帝于许,自是政归曹氏,天子守位而已。曹丕篡位,废帝为山阳公,汉亡。

④赤松:即赤松子。传说中远古时人。为神农时雨师。一说,尝为帝喾之师。后为道教所崇奉。

⑤传呼:流传称呼。乖谬:错误。

⑥永康县:三国吴赤乌八年(245)分乌伤县置,属会稽郡。治所即今浙江永康。宝鼎元年(266)后属东阳郡。

⑦赤乌:三国吴大帝孙权的年号(238—251)。上浦:即今浙江绍兴上虞区西南二十六里上浦镇。

⑧刘敬叔:彭城(治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仿刘向《说苑》撰《异苑》十卷,为古代志怪小说。

⑨量时:考虑日子。量,选择,考虑。

⑩宵中:半夜。

⑪元绪:当地人呼乌龟叫元绪。

⑫溃:这里指煮烂。

⑬诸葛元逊:即诸葛恪,字元逊。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人。诸葛瑾长子。三国吴大臣。孙权拜为抚越将军,领丹扬太守。陆逊卒,诸葛恪迁大将军,假节,驻武昌,代陆逊领荆州事。孙权疾困,召诸葛恪等属以后事。后被孙峻所害。识性:审察事物、辨别是非的禀性。

⑭子明:乌龟对桑树的称谓。

⑮建业: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孙权改秣陵县置,为丹阳郡治。治所在石头城(今江苏南京清凉山)。三国吴黄龙元年(229)自武昌(今湖北鄂城)迁都于此,形势胜于武昌。

【译文】

穀水又东流经过长山县南,接纳永康溪水。长山县就是东阳郡的郡治。汉献帝分出乌伤县建立此县。至于东阳郡,则是三国吴宝鼎年间从会稽郡分出来的。县城位于山南,县名或又称长仙。据说赤松子到此山采药,就住在这里,所以有长仙这个县名。后来因为把仙字错念成山字,县名也就改为长山了。永康溪水从南面的永康县发源,这个县是三国吴赤乌年间分乌伤县上浦之地而建立的。刘敬叔《异苑》说:孙权时,永康县有人进入山里,遇见一只大龟,就把它捆回家。乌龟说了话:我出门没挑日子,所以为你所得。肩挑乌龟的人极为骇怪,于是就想把它献给吴王。晚上在越里地方歇宿,把船系在大桑树下。半夜,大桑树忽然和乌龟说话:元绪,你遇着什么事了?乌龟说:我出门没挑日子,眼看就要被烹煮了,但是即使砍光南山的柴,却也烧不烂我。桑树说:那里有个诸葛元逊,他知识渊博,一定会使你遇上灾难,假使他使用像我这样的东西,你将怎么办?乌龟说:子明,不要再多说了。到了建业,孙权就要烹煮它,但烧了上万车柴火,乌龟却毫无影响。诸葛恪说:用老桑树烧就能烧熟。于是献龟者说出了老桑树和乌龟的对话。孙权派人砍伐了桑树来,一烧就烂。所以人们称乌龟为元绪。永康溪水飞流北注,到县南门注入穀水。

穀水又东,定阳溪水注之①。水上承信安县之苏姥布②。县,本新安县③,晋武帝太康三年④,改曰信安。水悬百余丈,濑势飞注,状如瀑布。濑边有石如床,床上有石牒⑤,长三尺许,有似杂采帖也⑥。《东阳记》云⑦:信安县有悬室坂,晋中朝时⑧,有民王质⑨,伐木至石室中,见童子四人弹琴而歌,质因留,倚柯听之⑩。童子以一物如枣核与质,质含之便不复饥。俄顷,童子曰,其归,承声而去,斧柯漼然烂尽⑪。既归,质去家已数十年,亲情凋落⑫,无复向时比矣。

【注释】

①定阳溪水:衢江支流。即今浙江衢州衢江区南乌溪江。

②信安县:西晋太康元年(280)改新安县置,属东阳郡。治所即今浙江衢州。苏姥布:地名。具体不详。

③新安县:东汉初平三年(192)分大末县置,属会稽郡。治所即今浙江衢州。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分属东阳郡。西晋太康元年(280)因与司州河南郡新安县重名而改为信安县。

④太康三年:282年。太康,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280—289)。

⑤牒:古代可供书写的简札。

⑥杂采帖:彩色帖。杂采,颜色缤纷貌。帖,请柬。

⑦《东阳记》:书名。唐郑缉之撰。一卷。已佚。

⑧中朝:东晋称建都于中原的西晋为“中朝”。

⑨王质:人名。具体不详。

⑩柯:斧柄。

⑪漼(cuī)然:烂坏貌。

⑫亲情:亲人。

【译文】

穀水又东流,接纳定阳溪水。定阳溪水上游接信安县的苏姥布。信安县原名新安县,晋武帝太康三年改名信安。这里,溪水成为悬流,高达百丈,飞注而下,形同瀑布。悬流边有一块如床的岩石,床上有三尺光景的石札版,颜色如摊着的彩色帖。《东阳记》说:信安县有悬室坂,晋朝中叶,有一个名叫王质的居民,因为伐木而到此室中,看到有四个童子边弹琴边唱歌,王质就留下来,倚靠在斧柄上听他们弹唱。童子拿了一颗好像枣核般的东西给王质,王质含在口里,就不再饥饿了。过了一会儿,童子说,归去吧,王质就应声而归,此时发现斧柄已经腐烂殆尽。归去后,才知道他离家已经数十年,亲人去世,与他离家时完全不同了。

其水分纳众流,混波东逝①,迳定阳县②,夹岸缘溪,悉生支竹,及芳枳、木连③,杂以霜菊、金橙④。白沙细石,状如凝雪。石溜湍波⑤,浮响无辍⑥。山水之趣,尤深人情。县,汉献帝分信安立⑦,溪亦取名焉。溪水又东迳长山县北⑧,北对高山,山下水际,是赤松羽化之处也⑨。炎帝少女追之,亦俱仙矣。后人立庙于山下。溪水又东入于穀水。

【注释】

①混波:汇合的波浪。

②定阳县:东汉建安二十三年(218)分新安县置,属会稽郡。治所在今浙江常山县治东三十二里招贤镇。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属东阳郡。

③芳枳(zhǐ):木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也叫枸橘(ɡōu jú)。木连:薜荔。

④霜菊:秋菊。因耐霜亦称霜菊。

⑤石溜:从石上流淌的水流。湍波:急流。

⑥浮响:漂浮的水声。

⑦汉献帝:名协。东汉灵帝中子。

⑧长山县:东汉初平三年(192)分乌伤县置,属会稽郡。治所在今浙江金华。以山得名。三国吴宝鼎元年(266)为东阳郡治。

⑨赤松:即赤松子。传说中远古时人。为神农时雨师。一说尝为帝喾之师。后为道教所崇奉。羽化:道教谓得道成仙飞升。

【译文】

定阳溪水接纳许多支流,汇合东流经过定阳县,沿溪两岸,都生长着支竹、芳枳、薜荔,并且夹杂白色的菊花和黄色的橙桔。溪滩上则是白沙和细石,看上去宛如积雪。急流刷石,潺潺不息。游山玩水的乐趣,远胜于人情的交往。定阳县是汉献帝分信安县的地方而建立的,溪也随县而得名。定阳溪水又东流,经过长山县北,北有高山屹立,山下水边,就是赤松子羽化登仙的地方。炎帝的小女儿追赶他,也一起成了仙。后来有人在这山下建造了庙宇。定阳溪水又东流注入穀水。

穀水又东迳乌伤县之云黄山①,山下临溪水,水际石壁杰立,高百许丈。又与吴宁溪水合②。水出吴宁县下③,迳乌伤县入穀,谓之乌伤溪水④。闽中有徐登者⑤,女子化为丈夫⑥,与东阳赵昞并善越方⑦。时遭兵乱,相遇于溪,各示所能。登先禁溪水为不流,昞次禁枯柳,柳为生荑⑧,二人相示而笑。登年长,昞师事之。后登身故,昞东入章安⑨,百姓未知,昞乃升茅屋,梧鼎而爨⑩,主人惊怪,昞笑而不应,屋亦不损。又尝临水求渡,船人不许,昞乃张盖坐中,长啸呼风,乱流而济。于是百姓神服,从者如归。章安令恶而杀之,民立祠于永宁⑪,而蚊蚋不能入⑫。昞秉道怀术⑬,而不能全身避害。事同苌弘、宋元之龟⑭,厄运之来,故难救矣。穀水又东入钱唐县⑮,而左入浙江。故《地理志》曰:穀水自太末东北至钱唐入浙江是也⑯。

【注释】

①乌伤县:秦置,属会稽郡。治所即今浙江义乌。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属东阳郡。云黄山:当在今浙江义乌南。

②吴宁溪水:即东阳江。兰江支流。在今浙江金华南。

③吴宁县:三国吴改汉宁县置,属会稽郡。治所在今浙江东阳东二十七里金家村附近。宝鼎元年(266)属东阳郡。

④乌伤溪水:即东阳溪。又名东江。在今浙江义乌境内。

⑤徐登:闽中(今福建福州)人。东汉方士。少牧牛于山巅,遇异人,得仙术,能禁水使之不流。精于道家的方术,特别善于用禁术治疗各种疾病。

⑥丈夫:男人。

⑦赵昞:字公阿,又名侯。亦作赵炳。东阳(今浙江金华)人。与徐登共以方术治病,百姓神服,从者如归,后被章安令以惑众罪收杀之。百姓为其立祠纪念。俗称“赵侯祠”。越方:禁咒术,使人物不能动。

⑧荑(tí):初生茅草的嫩芽。

⑨章安:指章安县。东汉初改回浦县置,属会稽郡。并为会稽东部都尉治。治所在今浙江台州椒江北岸之章安镇。三国吴为临海郡治。

⑩梧:支撑。鼎:古代炊器,又为盛熟牲之器。爨(cuàn):烧火煮饭。

⑪永宁:即永宁县。东汉永和三年(138)分章安县置,属会稽郡。治所即今浙江温州。以山得名。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属临海郡。东晋太宁元年(323)为永嘉郡治。

⑫蚊蚋(ruì):通常指蚊子。

⑬秉道怀术:拥有道术。秉,持有,拥有。

⑭苌弘(cháng):亦作苌宏。周景王、周敬王时人。后被周人杀死。传说苌弘死后三年,其血化为碧玉。故有“苌弘化碧”“碧血丹心”之说,以喻忠诚正义。宋元之龟:《史记·龟策列传》:“宋元王二年,江使神龟使于河,至于泉阳,渔者豫且举网得而囚之,置之笼中。夜半,龟来见梦于宋元王曰:‘我为江使于河,而幕网当吾路。泉阳豫且得我,我不能去。身在患中,莫可告语。王有德义,故来告诉。’元王惕然而悟。”宋元,即宋元公,子姓,名佐。春秋宋国国君。

⑮钱唐县:秦置,属会稽郡。治所在今浙江杭州西灵隐山下。西汉为会稽郡西部都尉治。东汉初省入馀杭县。东汉末复置,属吴郡。迁治今杭州。

⑯太末:即太末县。三国吴改大末县置,属会稽郡。治所在今浙江龙游。赤乌三年(240)改名龙丘县。宝鼎元年(266)分属东阳郡。后复名太末县。

【译文】

穀水东流,经过乌伤县的云黄山,山下就是溪水,水边有石壁巍然耸立,高达百余丈。穀水又接纳吴宁溪水。吴宁溪水发源于吴宁县境,经过乌伤县注入穀水,称为乌伤溪水。闽中有个叫作徐登的人,由女子变成男人,他和东阳赵昞,都善于巫术。因为当时遭到战乱,两人在乌伤溪水相遇,各人显示他们的本领。徐登先阻遏溪水,使它不流,接着赵昞使枯萎的柳树长出嫩芽,两人相对而笑。徐登年长,赵昞就以徐登为师长。以后徐登去世,赵昞东行去到章安,百姓不了解他,赵昞就升到茅屋上,架起鼎镬烧饭,主人惊骇,赵昞笑而不答,茅屋也不受损害。他又到河边求渡,撑船的不答应,赵昞就张开伞子坐在其中,长啸呼风,在奔腾的河水中过渡。于是,百姓敬服他的神通,许多人都归附于他。章安县令厌恶他,将他杀掉,人民为他在永宁县建立了祠庙,这个祠庙蚊蝇是进不去的。赵昞身有道术,却不能避开灾祸,保全生命。这件事和周朝的苌弘及宋元公的神龟一样,恶运来时,拯救为难。穀水又东流进入钱唐县,而左入浙江。所以《地理志》说:穀水从太末东北到钱唐注入浙江。

浙江又东迳灵隐山①。山在四山之中,有高崖洞穴,左右有石室三所,又有孤石壁立,大三十围②,其上开散,状如莲花。昔有道士,长往不归,或因以稽留为山号③。山下有钱唐故县,浙江迳其南,王莽更名之曰泉亭。《地理志》曰:会稽西部都尉治。《钱唐记》曰④: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⑤,郡议曹华信家议立此塘⑥,以防海水。始开募有能致一斛土者⑦,即与钱一千。旬月之间,来者云集,塘未成而不复取,于是载土石者,皆弃而去,塘以之成,故改名钱塘焉。

【注释】

①灵隐山:即武林山,亦名仙居山。在今浙江杭州西。

②围:量词。多指两手或两臂之间合拱长度。

③稽留:停留,迁延。

④《钱唐记》:书名。具体不详。

⑤防海大塘:陈桥驿按,《钱唐记》记叙的“防海大塘”,是我国古籍中第一次所见的海塘记叙,资料非常珍贵。至于故事内容,当然无稽。全祖望的《五校钞本》上,此处有施廷枢手写的“千钱诳众”之语,意在揭露故事的荒唐。

⑥郡议曹:官名。汉代郡守所辟无职事的属吏统称为议曹。华信家:人名。具体不详。

⑦斛:量词。多用于量粮食。古以一斛为十斗,南宋末改为五斗一斛。

【译文】

浙江又东流经过灵隐山。灵隐山在四面丛山包围之中,有高峻的岩崖和洞穴,左右有石室三所,还有孤石直立,大三十围,上面开散,形状像莲花。从前有道士,长期住此不归,这或许就是此山之所以称为灵隐的原因。山下有钱唐县旧址,浙江流过它南面,王莽改钱唐为泉亭。《地理志》说:这里是会稽西部都尉治。《钱唐记》说:防海大塘约在县东一里,郡议曹华信家建议建立此塘,以防御海水。于是开始征募民工,凡挑来一斛土的,给钱一千。十天到一月之间,挑土的人云集而来,因为塘没有修筑而不给钱,人们只好抛掉土石回去,土石成堆,塘因而修成,所以改名为钱塘。

县南江侧有明圣湖①,父老传言,湖有金牛,古见之,神化不测,湖取名焉。县有武林山②,武林水所出也③。阚骃云④:山出钱水,东入海。《吴地记》言⑤:县惟浙江,今无此水。县东有定、包诸山⑥,皆西临浙江。水流于两山之间,江川急浚,兼涛水昼夜再来。来应时刻⑦,常以月晦及望尤大,至二月、八月最高,峨峨二丈有余。《吴越春秋》以为子胥、文种之神也⑧。昔子胥亮于吴⑨,而浮尸于江。吴人怜之,立祠于江上,名曰胥山⑩。《吴录》云⑪:胥山在太湖边⑫,去江不百里,故曰江上。文种诚于越,而伏剑于山阴,越人哀之,葬于重山⑬。文种既葬一年,子胥从海上负种俱去,游夫江海。故潮水之前扬波者,伍子胥;后重水者,大夫种。是以枚乘曰⑭:涛无记焉,然海水上潮,江水逆流,似神而非。于是处焉。秦始皇三十七年⑮,将游会稽,至钱唐,临浙江,所不能渡,故道馀杭之西津也⑯。

【注释】

①明圣湖:一名金牛湖。即今浙江杭州之西湖,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南郊定山以南。早已湮没。

②武林山:即上文灵隐山。

③武林水:在今浙江杭州。

④阚骃(kàn yīn):字玄阴。敦煌(今甘肃敦煌)人。北凉至北魏学者。所撰《十三州志》为地理类著作。

⑤《吴地记》:书名。亦作《吴纪》。晋太学博士环济撰。已佚。

⑥定:即定山。一名浙山。在今浙江杭州西南周浦乡境。包:即包山。当在今浙江杭州西南。

⑦来应时刻:按照一定的时间到来。应,对应。时刻,时间。

⑧《吴越春秋》:书名。东汉赵晔撰。是一部记述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史事为主的史学著作。子胥:即伍子胥,名员。春秋时楚国人。父伍奢、兄伍尚为楚平王所杀。伍子胥奔吴,佐吴伐楚。入郢都时,楚平王已卒,乃掘其墓,鞭尸三百。后吴败越,越王勾践请和,劝王灭越,杀勾践,并阻吴王伐齐,吴王均不纳,终被赐死。文种:也作文仲、少禽(一作子禽)。春秋末期楚之郢(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西北)人,后定居越国。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文种与范蠡辅佐勾践,恢复国力,灭掉吴国。灭吴后,自视功高,不听范蠡劝告,为勾践所不容,终被赐死。

⑨亮:诚信,忠诚。

⑩胥山:又名庙诸山、仆射山。在今江苏苏州西南四十里,太湖东岸胥口之南。

⑪《吴录》:书名。晋张勃撰。记录三国孙吴史事。已佚。

⑫太湖:古称震泽。亦名具区。又有笠泽、五湖等名。在今江苏南部,为长江和钱塘江下游泥沙堰塞古海湾而成。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

⑬重山:一名卧龙山。即今浙江绍兴城区西隅府山。

⑭枚乘:字叔。淮阴(今江苏淮安)人。为吴王濞郎中。因在七国之乱前后两次上谏吴王而显名。汉景帝时升为弘农都尉。以辞赋闻名于世。

⑮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

⑯馀杭:即馀杭县。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置,属会稽郡。治所在今浙江杭州余杭区西南七十六里余杭镇。东汉改属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属吴兴郡。

【译文】

钱唐县南江边上有明圣湖,据父老相传,古时曾见湖中有金牛,神奇莫测,所以称为金牛湖。钱唐县有武林山,武林水由此发源。阚骃说:从武林山发源的钱水,东流入海。《吴地记》说:现在没有钱水,钱唐县只有浙江。县东有定山、包山等山,都在浙江以西。江水流经两山之间,江水湍急,加上昼夜两度的海涛。海涛是按时刻来到的,月初和月半常常特别大,而二月和八月最高,高达两丈多。《吴越春秋》认为这是伍子胥和文种之神。从前伍子胥尽忠于吴国,最后却落得浮尸江中。吴人怜悯他,在江上为他立祠,称为胥山。《吴录》说:胥山在太湖边,离江不到百里,所以称为江上。文种尽忠于越,却在山阴伏剑而亡,越人怜悯他,把他葬在重山。文种葬后一年,伍子胥从海上来,带文种一起奔游在江海之中。所以在潮水前面扬波的是伍子胥,在潮水后面翻浪的是文种。因此枚乘说:潮水的这种故事并不见于记载,不过海潮上涨时,江水为之逆流,看起来似有神明驱使,但其实并非如此。所说就在这里。秦始皇三十七年,将要到会稽去,抵达钱唐后,面对浙江,不敢渡越,才改从馀杭以西的渡口过渡。

浙江北合诏息湖①,湖本名阼湖,因秦始皇帝巡狩所憩,故有诏息之名也。

【注释】

①诏息湖:一名御息湖。在今浙江杭州东北。

【译文】

浙江又北和诏息湖会合,此湖原名阼湖,因秦始皇巡狩时曾在此休息,所以得到诏息的名称。

浙江又东合临平湖①。《异苑》曰②,晋武时③,吴郡临平岸崩④,出一石鼓,打之无声,以问张华⑤,华云:可取蜀中桐材,刻作鱼形,扣之则鸣矣。于是如言,声闻数十里。刘道民诗曰⑥:事有远而合⑦,蜀桐鸣吴石。传言此湖草薉壅塞⑧,天下乱;是湖开⑨,天下平。孙皓天玺元年⑩,吴郡上言:临平湖自汉末秽塞⑪,今更开通,又于湖边得石函,函中有小石,青白色,长四寸,广二寸余,刻作皇帝字。于是改天册为天玺元年⑫。孙盛以为元皇中兴之符征⑬,五湖之石瑞也。《钱唐记》曰:桓玄之难⑭,湖水色赤,荧荧如丹。湖水上通浦阳江⑮,下注浙江,名曰东江⑯,行旅所从,以出浙江也。

【注释】

①临平湖:在今浙江杭州余杭区东南。

②《异苑》:书名。南朝宋刘敬叔撰。仿刘向《说苑》,内容基本上都是各种奇闻逸事。

③晋武时:即西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期间,265—290年。

④吴郡:西汉初以会稽郡治所在吴县,故亦称吴郡。

⑤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西南)人。西晋辞赋家。撰笔记体志怪小说《博物志》等。

⑥刘道民:有两位:一是:道民,宋武帝小字也。二是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汉齐悼惠王肥后也。世居京口。少好书传,博览多通。此处不知究竟为谁。

⑦事有远而合:即使相隔路途遥远,有些事情也会自然契合。

⑧草薉(huì)壅塞:被杂草淤塞。薉,杂草。

⑨湖开:这里指湖面的杂草荡然全无,水面显露。

⑩天玺元年:276年。天玺,吴末帝孙皓的年号,凡一年。

⑪秽塞:杂草壅塞。

⑫天册:三国乌程侯孙皓的年号,凡一年,即275年。

⑬孙盛:字安国。晋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人。孙绰从兄。著《魏氏春秋》《晋阳秋》。元皇:即晋元帝司马睿,字景文。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武帝司马炎从子。

⑭桓玄之难:指403年12月,东晋将领桓玄篡位改年为建始一事。桓玄,字敬道,一名灵宝。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大司马桓温之子。

⑮浦阳江:在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东。源出浙江浦江县西井亢岭,东北流经浦江县南、诸暨东,故道自今萧山区南临浦镇东折,经钱清镇而至三江口入海。

⑯东江:即东阳溪。在今浙江金华、义乌境内。

【译文】

浙江又东与临平湖会合。《异苑》说,晋武帝时,吴郡临平湖湖岸崩塌,出现一个石鼓,打击它不发出声音,去问张华,张华说:可取四川桐木,把它雕刻成鱼形,用来打击此石鼓,就会发出声音。按照张华的话做,石鼓果然发声,声闻数十里。刘道民诗说:事有远而合,蜀桐鸣吴石。根据传说,若此湖被杂草淤塞,天下就要乱;若湖水开通,天下就太平。三国吴孙皓天玺元年,吴郡的地方官上书说:临平湖自汉末淤塞,如今已经开通,并在湖边得到一个石盒,盒内有青白色的小石,长四寸,宽二寸多,石上刻有皇帝字样。于是把原来的年号天册,改为天玺元年。孙盛认为这是元皇中兴的征兆,是五湖的石瑞。《钱唐记》说:桓玄发难之时,湖水变成红色,晶晶发光像丹砂一样。湖水上与浦阳江相通,下游注入浙江,称为东江,是旅客去到浙江的通道。

浙江又迳固陵城北①。昔范蠡筑城于浙江之滨,言可以固守,谓之固陵,今之西陵也。

【注释】

①固陵城:在今浙江杭州萧山区西北十里西兴镇。

【译文】

浙江又经过固陵城北。从前范蠡在浙江沿岸修筑城堡,称此城可以固守,所以叫作固陵,就是今天的西陵。

浙江又东迳柤塘①,谓之柤渎。昔太守王朗拒孙策②,数战不利。孙静说策曰③:朗负阻城守,难可卒拔,柤渎去此数十里,是要道也,若从此出,攻其无备,破之必矣。策从之,破朗于固陵。有西陵湖④,亦谓之西城湖。湖西有湖城山⑤,东有夏架山⑥,湖水上承妖皋溪⑦,而下注浙江。

【注释】

①柤(zǔ)塘:即查渎。又名柤渎、查浦。在今浙江杭州萧山区西南。

②王朗:本名严,字景兴。东海郯(今山东剡城北)人。三国时曹魏大臣。曹操拜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后累迁大理,治狱宽恕。孙策:字伯符。孙坚长子。东汉末江东豪强。

③孙静:字幼台。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之弟。孙坚初起时,孙静集合乡里及宗族子弟随之。后献计并协助孙策击败钱塘太守王朗,平定会稽。孙策上表任孙静为奋武校尉。孙静不愿出外为官,请求留任家乡镇守。建安四年(200),孙权执政,升孙静为昭义中郎将。终老家乡。

④西陵湖:在今浙江杭州萧山区西。

⑤湖城山:当在今浙江杭州萧山区西。

⑥夏架山:当在今浙江杭州萧山区西。

⑦妖皋溪:当在今浙江杭州萧山区西。

【译文】

浙江又东流经过柤塘,又称为柤渎。从前,太守王朗在固陵抵抗孙策的进攻,孙策好几次作战都不利。孙静对孙策说:王朗凭险守城,难以攻克,柤渎离这里数十里,是一条要道,如果从那里进攻,是他所不及防备的,一定可以攻破他。孙策听从此话而行,在固陵攻破了王朗。这里有西陵湖,也称西城湖。湖西有湖城山,湖东有夏架山,湖上承妖皋溪水,往下注入浙江。

又迳会稽山阴县①,有苦竹里。里有旧城②,言句践封范蠡子之邑也。

【注释】

①山阴县:秦置,属会稽郡。治所即今浙江绍兴。以在会稽山之北而得名。东汉永建四年(129)为会稽郡治。

②旧城:即苦竹城。在今浙江绍兴西南。

【译文】

浙江又经过会稽郡山阴县,这里有苦竹里。里中有旧城,据说是勾践封范蠡儿子的封邑。

浙江又东与兰溪合①,湖南有天柱山②,湖口有亭,号曰兰亭③,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④,数往造焉。吴郡太守谢勖封兰亭侯⑤,盖取此亭以为封号也。太守王廙之移亭在水中⑥。晋司空何无忌之临郡也⑦,起亭于山椒⑧,极高尽眺矣。亭宇虽坏,基陛尚存⑨。

【注释】

①兰溪:钱塘江支流。在今浙江兰溪市。北至建德梅城镇与新安江汇合。

②天柱山:在今浙江杭州余杭区西南余杭镇西。

③兰亭:在今浙江绍兴东南兰亭镇兰渚山下。

④王羲之:字逸少。司徒王导之从子。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谢安兄弟:谢安和谢石兄弟。谢安,字安石。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少有盛名,任司徒府佐著作郎,称疾辞,隐居会稽东山。年四十余始复出仕。孝武帝初,力阻桓温九锡之请。后位至宰相。谢石,字石奴。谢安弟。

⑤谢勖(xù):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谢承之弟。曾任吴郡太守。封兰亭侯。其余不详。

⑥王廙(yì):字世将。琅邪临沂(今山东费县)人。东晋官吏。丞相王导从弟。少能属文,多所通涉,工书画,善音乐、射御、博弈、杂技。

⑦司空:官名。周为六卿之一,主造器械车服、土木工程。汉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与大司马、大司徒并列为三公,后去大字为司空。何无忌:东海郡郯(今山东郯城西南)人。东晋将领。少有大志,忠亮任气。跟随宋武帝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平定卢循之乱,与徐道覆作战战死。

⑧山椒:山顶。椒,山巅。

⑨基陛:地基台阶。

【译文】

浙江又东流与兰溪会合,湖以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称为兰亭,也叫兰上里。太守王羲之和谢安兄弟曾多次到过那里。吴郡太守谢勖被封为兰亭侯,即以此亭作为封号。太守王廙把亭移到湖中。晋朝的司空何无忌到此郡做官,把亭修在天柱山之顶,登亭远望,一望无余。现在亭宇虽已塌废,但基础仍然存在。

浙江又迳越王允常冢北①,冢在木客村②。耆彦云③:句践使工人伐荣楯④,欲以献吴,久不得归,工人忧思,作《木客吟》,后人因以名地。句践都琅邪⑤,欲移允常冢,冢中生分风,飞沙射人,人不得近,句践谓不欲,遂止。

【注释】

①越王允常冢:《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冢在今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南十五里木客山。”允常,姒姓。春秋时越国国君。相传为夏朝帝少康之后代。越王勾践之父。在位时,尝与吴王阖闾因争斗而相互仇杀。

②木客村:当在今浙江绍兴南十五里木客山附近。

③耆彦:年高望众之人。

④荣楯:木名。具体不详。

⑤琅邪:又作瑯琊。春秋末越国都城。在今山东青岛黄岛区西南琅琊镇(夏河城)。

【译文】

浙江又流经越王允常墓北,墓在木客村。老年人说:句践派工人砍伐荣楯树以贡献吴国,工人长久不得归家,心中忧闷,作《木客吟》的歌谣,后来人们把这里称为木客村。句践迁都到琅邪时,想把允常墓迁走,墓中起风,飞沙射人,人不能走近,句践认为这是允常不愿迁墓,就没有再迁。

浙江又东北得长湖口①。湖广五里,东西百三十里,沿湖开水门六十九所②,下溉田万顷,北泻长江。湖南有覆㪷山③,周五百里,北连鼓吹山④,山西枕长溪,溪水下注长湖。山之西岭有贺台⑤,越入吴,还而成之,故号曰贺台矣。

【注释】

①长湖:即镜湖,又名鉴湖。东汉永和五年(140)由会稽太守马臻主持修筑,在今浙江绍兴南会稽山北麓。周三百余里。唐以后逐渐淤浅,至南宋大部分被围为田。

②水门:水闸。

③覆㪷山:即覆釜山、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南。

④鼓吹山:在今浙江象山县东南。

⑤贺台:当在今浙江绍兴南部。

【译文】

浙江东北流,就是长湖水口。长湖宽五里,东西长一百三十里,沿湖开水门六十九所,可以灌溉湖下农田万顷,向北注入长江。长湖以南有覆㪷山,周围五百里,此山北连鼓吹山,山西有长溪流出,注入长湖。覆㪷山的西岭有贺台,越人攻入吴国后,凯旋而建,所以称为贺台。

又有秦望山①,在州城正南,为众峰之杰,陟境便见。《史记》云:秦始皇登之,以望南海。自平地以取山顶七里,悬隥孤危②,径路险绝。《记》云:扳萝扪葛③,然后能升,山上无甚高木,当由地迥多风所致。山南有嶕岘④,岘里有大城,越王无馀之旧都也⑤。故《吴越春秋》云⑥:句践语范蠡曰,先君无馀,国在南山之阳,社稷宗庙在湖之南。

【注释】

①秦望山:即今浙江杭州南将台山。

②悬隥(dèng):悬空的台阶。隥,阶梯,石级。

③扳:通“攀”。攀缘,攀附。扪:攀,挽。

④嶕岘(jiāo xiàn):在今浙江绍兴东南。岘,小而高的山岭。

⑤越王无馀:战国时期越国的国君。

⑥《吴越春秋》:书名。东汉赵晔撰。是一部记述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史事为主的史学著作。

【译文】

又有秦望山,在州城正南,是群峰中最高的一座,一入此州境内就可望见。《史记》说:秦始皇曾登此山以望南海。从平地攀登山顶达七里,孤峰天梯,山路险绝。《记》说:必须攀附藤萝,才能升登,但山上没有什么高大的树木,这是因为地高多风的缘故。山的南面有嶕岘,嶕岘内有一座大城,是越王无馀的旧都。所以《吴越春秋》说:句践告诉范蠡,先王无馀的故国在南山的南面,社稷和宗庙在湖的南面。

又有会稽之山①,古防山也,亦谓之为茅山,又曰栋山。《越绝》云②,栋犹镇也。盖《周礼》所谓扬州之镇矣③。山形四方,上多金玉,下多玦石④。《山海经》曰:夕水出焉,南流注于湖。

【注释】

①会稽之山:即古防山,又称为茅山、栋山。在今浙江绍兴南。

②《越绝》:书名。即《越绝书》。东汉袁康撰。记载了吴越两国史地人物及交战的历史,以补《春秋》等书所未备,多异闻旧说,与他书所记不同。

③《周礼》:书名。儒家经典之一。是书作者及成书年代,历来见解不一。杂汇周王室官制及战国年间各国制度,附会儒家政治理想,增损排比而成,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等六篇。扬州:古九州之一。

④玦(jué)石:玉石。

【译文】

又有会稽之山,即古时的防山,也称为茅山,又名栋山。《越绝书》说,栋就是镇的意思。即《周礼》所说的扬州之镇。会稽山山形四方,上多金玉,下多玦石。《山海经》说:夕水发源于此,南流注入湖中。

《吴越春秋》称:覆釜山之中有《金简玉字之书》①,黄帝之遗谶也。山下有禹庙②,庙有圣姑像。《礼乐纬》云③:禹治水毕,天赐神女,圣姑即其像也。山上有禹冢④,昔大禹即位十年,东巡狩,崩于会稽,因而葬之。有鸟来,为之耘,春拔草根,秋啄其秽,是以县官禁民,不得妄害此鸟,犯则刑无赦。山东有湮井,去庙七里,深不见底,谓之禹井。云东游者多探其穴也。秦始皇登会稽山,刻石纪功,尚存山侧。孙畅之《述书》云⑤:丞相李斯所篆也⑥。又有石匮山⑦,石形似匮⑧。上有《金简玉字之书》,言夏禹发之,得百川之理也。

【注释】

①《金简玉字之书》:书名。相传为黄帝留给大禹的治水之书。以金作简札,用青玉为字。

②禹庙:祭祀大禹的庙宇。在今浙江绍兴东南六公里,禹陵右侧。

③《礼乐纬》:书名。汉代谶纬类著作。《后汉书·方术列传》注《礼纬》有《含文嘉》《稽命徵》《斗威仪》,《乐纬》有《动声仪》《稽耀嘉》《斗图征》。

④禹冢:亦称禹陵。在今浙江绍兴东南十三里会稽山麓。

⑤孙畅之:乐安(今山东博兴东北)人。南朝时宋官吏。官至奉朝请。其所撰《述画记》是我国较早的一部画品论著。已佚。《述书》:书名。具体不详。

⑥李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朝政治家、文学家,法家代表人物。辅佐秦王政统一中国。秦始皇以李斯为丞相,力主废分封、立郡县,焚《诗》《书》,车同轨,书同文,明法度,定律令。秦二世时,为赵高构陷,腰斩于咸阳,夷三族。工小篆,取大篆稍加整理简化而成秦时通用字体,秦始皇多次巡游,纪功刻石,旧时亦多以为出自李斯之手。有《谏逐客书》文传世。

⑦石匮(guì)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山在今会稽县(今浙江绍兴)东南十五里。”

⑧匮:大型藏物容器。

【译文】

《吴越春秋》说:覆釜山中有《金简玉字之书》,这是黄帝所遗的谶书。山下有禹庙,庙中有圣姑像。《礼乐纬》说:禹治水完毕,天赐给他神女,圣姑就是神女的像。覆釜山上有禹墓,从前,大禹即帝位十年,到东方巡狩,死于会稽,就葬在这里。从此,就有鸟飞来耕耘,春天拔除草根,秋天又啄除杂草,因此,县官禁止百姓捕杀此鸟,否则就加刑不赦。覆釜山东面有湮井,离禹庙七里,深不见底,称为禹井。到东部游历的人,多要去探看这个洞穴。秦始皇登会稽山,曾刻石记载他的功绩,此石还留在山侧。孙畅之《述书》说:是丞相李斯所写的篆书。又有石匮山,因山的形状像石匮而得名。上有《金简玉字之书》,说是夏禹打开石匮而得到的,据此他懂得了治水的道理。

又有射的山①,远望山的,状若射侯②,故谓射的。射的之西有石室,名之为射堂③。年登否④,常占射的,以为贵贱之准。的明则米贱,的暗则米贵。故谚云:射的白,斛米百⑤;射的玄⑥,斛米千。

【注释】

①射的(dì)山:当在今浙江绍兴一带。的,箭靶的中心。

②射侯:用箭射靶。侯,用兽皮或布做成的靶子。

③射堂:古时习射的场所。

④年登否(pǐ):年景丰歉。登,谷物丰收。否,谷物歉收。

⑤斛米百:一斛米只卖得一百钱。

⑥玄:黑暗。

【译文】

又有射的山,远望此山,宛如一个射手引弓射山,所以山名射的。此山以西有石室,称为射堂。人们常以射的山预占年景丰歉。射的山明朗则米价贱,射的山昏暗则米价贵。所以俗谚说:射的白,斛米百;射的玄,斛米千。

北则石帆山①,山东北有孤石,高二十余丈,广八丈,望之如帆,因以为名。北临大湖,水深不测,传与海通。何次道作郡②,常于此水中得乌贼鱼。南对精庐③,上荫修木,下瞰寒泉,西连会稽山,皆一山也。

【注释】

①石帆山:即今浙江绍兴东二十二里之吼山。

②何次道:即何充,字次道。庐江郡灊县(今安徽霍山县)人。晋朝重臣。晋成帝时任散骑常侍,出为东阳太守、会稽内史。

③精庐:亦称精舍。修炼或专精讲习所业之处。

【译文】

射的山以北有石帆山,此山东北有孤石,高二十余丈,宽八丈,看去宛如船帆,所以得名。石帆山北濒大湖,水深不测,相传与海连通。何次道作郡守时,曾在此湖中捕得乌贼鱼。石帆山南对精庐,仰望有优美的林木,俯视有清冷的泉水,西与会稽山相连,这些山其实都是互相连接的一片山岳。

东带若邪溪①。《吴越春秋》所谓欧冶涸而出铜②,以成五剑③。溪水上承嶕岘麻溪④,溪之下,孤潭周数亩,甚清深。有孤石临潭,乘崖俯视,猿狖惊心⑤。寒木被潭,森沉骇观。上有一栎树,谢灵运与从弟惠连常游之⑥,作连句⑦,题刻树侧。麻潭下注若邪溪,水至清照,众山倒影,窥之如画。汉世刘宠作郡⑧,有政绩。将解任去治,此溪父老,人持百钱出送,宠各受一文。然山栖遁逸之士,谷隐不羁之民,有道则见⑨,物以感远为贵⑩,荷钱致意,故受者以一钱为荣。岂藉费也,义重故耳。溪水下注大湖。

【注释】

①若邪溪:即今浙江绍兴东南之平水江。源出若邪山,北流至绍兴东入浙东运河。

②欧冶:亦称区冶子。春秋时越国人。善铸剑。

③五剑:一曰纯钩,二曰湛庐,三曰豪曹,四曰鱼肠,五曰巨阙。

④嶕岘:在今浙江绍兴东南。

⑤猿狖(yòu):猿猴。狖,黑色的长尾猿。

⑥谢灵运:亦称谢康乐。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移籍会稽(今浙江绍兴)。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东晋末及南朝宋初官吏、文学家。博览洽闻,精通佛老,尤以山水名胜诗为佳,开山水诗一派。惠连:即谢惠连。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方明子。十岁能文,深受族兄谢灵运知赏。所作《祭古冢文》《雪赋》为传世名篇。

⑦连句:即联句。作诗方式之一。由两人或多人各成一句或几句,合而成篇。

⑧刘宠:字祖荣。东莱牟平(今山东烟台)人。齐悼惠王刘肥之后。少受父业,以明经举孝廉,除东平陵令,治政仁惠,为吏民所爱。累迁豫章太守、会稽太守,简除烦苛,禁察非法。作郡:作郡守。

⑨有道:谓政治清明。见:出山。

⑩感远:使远方之民受到感化。

【译文】

山东面靠若邪溪。《吴越春秋》说欧冶汲干此溪而得到铜,铸成了五剑。若邪溪上承嶕岘麻溪,麻溪下有孤潭,周围数亩,水很清而潭极深。潭边有孤石,登上此石下望,连猿猴也感到吃惊。浓荫森郁的树木,遮盖了麻潭,看起来阴森可怕。上面有一棵栎树,谢灵运和他的堂弟谢惠连常到此游览,并作连句,在树侧题刻。麻潭向下流注于若邪溪,溪水极清,群山倒影映入溪中,看去犹如图画。汉朝时,刘宠在这里当郡守,政绩很好。解任离郡之时,若邪溪一带的父老,每人拿了一百大钱前去送行,刘宠只各接受一文。隐居深山野谷的人们,当政治清明的时候就带了钱出来远道相送,以表敬意,情谊可贵,所以接受者虽仅取一文,就深感光荣。情义深重,不必计较馈赠的多少。溪水下流注入大湖。

邪溪之东,又有寒溪。溪之北有郑公泉①,泉方数丈,冬温夏凉。汉太尉郑弘宿居潭侧②,因以名泉。弘少以苦节自居③,恒躬采伐,用贸粮膳。每出入溪津,常感神风送之,虽凭舟自运,无杖楫之劳④。村人贪藉风势,常依随往还。有淹留者⑤,徒辈相谓:汝不欲及郑风邪⑥?其感致如此。湖水自东,亦注江通海。

【注释】

①郑公泉:在今浙江绍兴东。

②太尉:官名。为最高军事长官。郑弘:字巨君。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东汉大臣。师同郡河东太守焦贶,贶坐楚王刘英谋反事被捕,道卒,妻子系诏狱。诸生故人变名姓以逃祸,弘独髡头负斧锧,诣阙上章,为贶申诉。明帝悟,赦其家属,遂显名。章帝时任尚书令、侍中,迁大司农,奏开零陵、桂阳峤道,利于中原与交阯交通。又奏宜省贡献,减徭费,以利饥人。位至太尉。宿居:长久居住。

③苦节: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

④杖楫:指划桨。

⑤淹留:停滞,羁留。

⑥郑风:此指郑弘的神风。

【译文】

若邪溪以东,又有寒溪。溪北有郑公泉,泉广数丈,冬温夏凉。汉太尉郑弘在此泉边居住,所以泉水得到此名。郑弘幼年时,生活艰苦,行为高尚,经常亲自采樵换取口粮。每次入山采樵,由此溪往返,常感到有神风推送,船只自己行驶,没有杖楫之劳。村民贪图往返的顺风,常常随同郑弘行驶。对于那些在往返途中因故滞留的人,人们往往相告:你不想借郑风的方便吗?大家就是如此感激郑弘的。湖水向东也注入江中,并且通海。

水侧有白鹿山①,山北湖塘上旧有亭。吴黄门郎杨哀明居于弘训里②,太守张景数往造焉③,使开渎作埭④,埭之西作亭,亭、埭皆以杨为名。孙恩作贼⑤,从海来,杨亭被烧,后复修立,厥名犹在。东有铜牛山⑥,山有铜穴三十许丈,穴中有大树神庙。山上有冶官⑦,山北湖下有练塘里⑧。《吴越春秋》云:句践练冶铜锡之处。采炭于南山,故其间有炭渎⑨。句践臣吴,吴王封句践于越百里之地⑩,东至炭渎是也。

【注释】

①白鹿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

②黄门郎:官名。秦代初置,即给事于宫门之内的郎官,是皇帝近侍之臣,可传达诏令,汉代以后沿用此官职。杨哀明:具体不详。弘训里:当在今浙江绍兴一带。

③张景:具体不详。

④作埭(dài):修建水坝。埭,堵水的土坝。

⑤孙恩:字灵秀。琅琊(今山东青岛黄岛区)人。孙秀之族人,世奉五斗米道,与叔父孙泰一起为乱。孙泰死,孙恩逃于海,聚合百余人众,攻上虞,杀县令,袭会稽,害内史王凝之。据会稽,自号征东将军。朝廷震惧,内外戒严。所至屠戮,残害百姓。被刘裕和刘敬宣打败,于是渐衰弱。后被临海太守辛景攻破,孙恩乃赴海自沉。

⑥铜牛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寰宇记》,铜牛山在会稽县(今浙江绍兴)东南五十八里。”

⑦冶官:铸冶之官署。

⑧练塘里:《水经注疏》熊会贞按:“《舆地纪胜》,练塘在会稽县东五十里。在今县(会稽县,今浙江绍兴)东五十七里。”

⑨炭渎:一作炭浦。在今浙江绍兴东。

⑩吴王:即夫差。

【译文】

水边有白鹿山,山以北的湖塘上,旧时有亭。有三国吴黄门郎叫作杨哀明的,居住在弘训里,太守张景曾多次访问他,并在此开渠修埭,埭以西建亭,亭和埭都以杨为名。孙恩造反,从海上侵入,杨亭被烧毁,后来又重修,杨亭之名仍然存在。杨亭以东有铜牛山,山上有一个三十多丈的铜穴,穴中有一座大树神庙。铜牛山上有铸冶之官署,山北湖边有练塘里。《吴越春秋》说:这是句践冶炼铜锡的地方。当时在南山伐薪烧炭,所以这中间有一条称为炭渎的河渠。句践称臣于吴,吴王以越地一百里的土地封于句践,东到炭渎,就是这条河渠。

县南九里有侯山①,山孤立长湖中②。晋车骑将军孔敬康③,少时遁世,栖迹此山。湖北有三小山,谓之鹿野山④,在县南六里。按《吴越春秋》,越之麋苑也。山有石室,言越王所游息处矣。县南湖北有陈音山⑤。楚之善射者曰陈音⑥,越王问以射道,又善其说,乃使简士习射北郊之外⑦。按《吴越春秋》,音死,葬于国西山上。今陈音山乃在国南五里。

【注释】

①侯山:《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寰宇记》,侯山在会稽县(今浙江绍兴)西南四里,《一统志》作南九里。”

②长湖:即镜湖,又名鉴湖。东汉永和五年(140)由会稽太守马臻主持修筑,在今浙江绍兴南会稽山北麓。

③车骑将军:官名。始置于西汉文帝。魏晋时,车骑将军开府者皆位从公。孔敬康:即孔愉,字敬康。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晋大臣。惠帝末,归乡里。还会稽,入新安山中,改姓孙氏,以稼穑读书为务,信著乡里。后又出仕,修复故堰,皆成良业。

④鹿野山:《水经注疏》熊会贞按:“《越绝书》八,乐野者,越王之戈猎处,大乐,故谓乐野。其山去县(会稽县,今浙江绍兴)七里,乐、鹿音近,即此山也。”

⑤陈音山:在今浙江绍兴西南。

⑥陈音:楚国之善射者。范蠡进陈音于越王勾践,勾践让他教越国士兵射箭。

⑦简:挑拣,选拔。

【译文】

山阴县南九里有侯山,此山孤立于长湖之中。晋朝的车骑将军孔敬康,年轻时曾在此山隐居。长湖以北有三座小山,称为鹿野山,位于山阴县南六里。根据《吴越春秋》记载,这是越国的鹿苑。山上有石室,据说是越王游憩的地方。山阴县南、长湖以北有陈音山。楚国有一位神箭手名叫陈音,越王问他关于射箭的方法,并且加以赞赏,于是派他挑选士兵在北郊外练习射箭。据《吴越春秋》记载,陈音死后,葬在国都大越城的西山上。就是现在的陈音山,在大越城南五里。

湖北有射堂及诸邸舍①,连衍相属。又于湖中筑塘②,直指南山。北即大越之国③,秦改为山阴县④,会稽郡治也⑤。太史公曰:禹会诸侯,计于此,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⑥。始以山名,因为地号。夏后少康封少子杼以奉禹祠为越⑦。世历殷周,至于允常⑧,列于《春秋》。允常卒,句践称王,都于会稽。《吴越春秋》所谓越王都埤中⑨,在诸暨北界⑩。山阴康乐里有地名邑中者⑪,是越事吴处,故北其门,以东为右,西为左,故双阙在北门外⑫。阙北百步有雷门⑬,门楼两层,句践所造,时有越之旧木矣。州郡馆宇,屋之大瓦,亦多是越时故物。句践霸世,徙都瑯邪⑭,后为楚伐,始还浙东。城东郭外有灵汜⑮,下水甚深,旧传下有地道,通于震泽⑯。又有句践所立宗庙,在城东明里中甘滂南。又有玉笥、竹林、云门、天柱精舍⑰,并疏山创基,架林裁宇⑱,割涧延流。尽泉石之好,水流径通。

【注释】

①射堂:古时习射的场所。邸舍:府第。

②塘:堤坝,坝埂。

③大越之国:前490年勾践建都大越(今浙江绍兴)。

④山阴县:秦置,属会稽郡。治所即今浙江绍兴。以在会稽山之北而得名。

⑤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置。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东汉永建四年(129)徙治山阴县(今浙江绍兴)。

⑥会计:会盟商量。

⑦少康:夏朝君主。其父被寒浞所杀。少康长大后为有仍氏牧正,又逃至有虞氏任庖正。后攻灭寒浞,建都纶城(虞城县西三十五里),恢复夏王朝的统治。少康有作为,史称少康中兴。少子杼:小儿子叫杼。《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当是少康封庶子无馀也。”

⑧允常:即越王允常。其先大禹之苗裔,夏后帝少康之庶子,封于会稽,以奉守大禹之祠。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允常时,与吴王阖闾战而相怨伐。前497年,允常去世,其子勾践继位。

⑨埤中:古地名。在今浙江诸暨东北。

⑩诸暨:即诸暨县。秦置,属会稽郡。治所即今浙江诸暨。

⑪康乐里:当在今浙江绍兴境内。

⑫阙:古代宫殿、祠庙、陵墓前两边高台上的楼观。

⑬雷门:古代会稽(今浙江绍兴)城门名。因悬有大鼓,声震如雷,故称。

⑭瑯邪:又作瑯琊。春秋末越国都城。在今山东青岛黄岛区西南琅琊镇(夏河城)。

⑮城东郭外有灵汜:《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有灵汜桥在今会稽(今浙江绍兴)东二里。”郭,外城。

⑯震泽:古泽薮名。又名具区。即今江苏太湖。

⑰玉笥、竹林、云门、天柱:四山名。玉笥与天柱为一山,即宛委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云门山在今浙江绍兴南。竹林山具体未详。

⑱裁宇:建造屋舍。

【译文】

湖北有射堂和许多邸舍,互相连接。又在湖中筑塘,直到南山。以北就是大越之国,秦改为山阴县,是会稽郡的郡治。太史公说:禹召集诸侯,聚会计议于此,所以称这里为会稽。会稽就是会计的意思。会稽起初作为山名,后来就成为地方名称。夏朝帝王少康,封他的少子杼去奉禹祠,这就是越。经过殷、周各代,直到春秋的越王允常,都在《春秋》中有记载。允常死后,句践称王,建都会稽。《吴越春秋》所谓越王国都在埤中,位于诸暨北界。山阴康乐里有地名称为邑中的,是越国事奉吴国的地方,所以这里的城门向北敞开,以东边为右,西边为左,而双阙在北门以外。双阙以北百步有雷门,设有两层门楼,这是句践建造的,所以有越国时代的旧木料。州郡的馆堂建筑,所用的大瓦,也是越国时代的旧物。句践称霸的时代,国都迁到瑯玡,后因被楚国所伐,才回到浙东。城东郭以外有一座称为灵汜的桥梁,桥下河水极深,从前传说,下面有地道通于震泽。又有句践所立的宗庙,在此城东明里的甘滂以南。还有玉笥、竹林、云门、天柱四座寺院,都是开山劈石,获得地基,架设木材,建造屋宇,斩断溪涧,连接川流而建成的。泉清石美,河渠沟通。

浙江又北迳山阴县西①,西门外百余步有怪山②,本瑯邪郡之东武县山也③,飞来徙此,压杀数百家。《吴越春秋》称:怪山者,东武海中山也,一名自来山,百姓怪之,号曰怪山。亦云:越王无疆为楚所伐④,去瑯邪,止东武,人随居山下。远望此山,其形似龟,故亦有龟山之称也。越起灵台于山上⑤,又作三层楼以望云物⑥。川土明秀,亦为胜地。故王逸少云⑦:从山阴道上,犹如镜中行也。浙江之上,又有大吴王、小吴王邨⑧,并是阖闾、夫差伐越所舍处也,今悉民居,然犹存故目。昔越王为吴所败,以五千余众,栖于稽山⑨。卑身待士,施必及下。《吕氏春秋》曰:越王之栖于会稽也,有酒投江,民饮其流,而战气自倍。所投,即浙江也。许慎、晋灼并言⑩:江水至山阴为浙江。江之西岸有朱室坞⑪。句践百里之封,西至朱室,谓此也。

【注释】

①山阴县:秦置,属会稽郡。治所即今浙江绍兴。以在会稽山之北而得名。东汉永建四年(129)为会稽郡治。

②怪山:亦名自来山、龟山。即今浙江绍兴西南塔山。

③瑯邪郡:亦作琅邪郡。秦置。治所在琅邪县(今山东青岛黄岛区西南琅琊镇)。西汉移治东武县(今山东诸城)。东武县:西汉置,为琅邪郡治。

④越王无疆:姒姓,名一作无彊。战国时越国国君。勾践六世孙。无疆时,越国日渐衰弱。

⑤灵台:古时帝王观察天文星象、妖祥灾异的建筑。

⑥云物:云气的形象及颜色,古人观测云象以预测吉凶及气候。

⑦王逸少:即王羲之,字逸少。司徒王导之从子。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⑧大吴王、小吴王邨(cūn):当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大吴王,即阖闾。小吴王,即夫差。阖闾之子。邨,同“村”。

⑨稽山:即会稽山。

⑩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区)人。东汉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博学经籍,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称。著《说文解字》。晋灼: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东北)人。西晋学者,官尚书郎。撰《汉书集注》《汉书音义》。

⑪朱室坞:在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东二十八里洛思峰下。

【译文】

浙江又北流经过山阴县西,西门外百余步有一座怪山,此山原在瑯玡郡东武县,飞到这里,压死了数百家。《吴越春秋》说:怪山是东武县海中的一座山,一名自来山,百姓对此很奇怪,所以称为怪山。又说:越王无疆被楚国攻伐,放弃了瑯玡而去到东武,跟他去的人都住在山下。远望此山,形状像乌龟,所以也叫龟山。越国在山上建起一座灵台,并修筑一座三层楼以仰观天象。这里山清水秀,也是一处胜地。所以王逸少说:到了山阴道上,就像在镜中旅行。浙江沿岸,又有大吴王村和小吴王村,均是吴王阖闾和夫差伐越时所驻扎的地方,现在都成了民居,但地名仍然存在。从前越王为吴所败,五千多人,栖息在会稽山。越王很恭谦地对待士民,有什么给施,都惠及下级。《吕氏春秋》说:越王栖息在会稽的时候,把酒倒入江中,士民饮江水,士气倍增。越王倒酒的这条河流就是浙江。许慎和晋灼都说:江水流到山阴就是浙江。江的西岸有朱室坞。句践受封百里之地,西到朱室,就在这里。

浙江又东北迳重山西①,大夫文种之所葬也②。山上有白楼亭③,亭本在山下,县令殷朗移置今处④。沛国桓俨⑤,避地会稽,闻陈业履行高洁⑥,往候不见。俨后浮海,南入交州⑦,临去,遗书与业,不因行李⑧,系白楼亭柱而去。升陟远望⑨,山湖满目也。永建中⑩,阳羡周嘉上书⑪,以县远,赴会至难,求得分置,遂以浙江西为吴⑫,以东为会稽⑬。汉高帝十二年⑭,一吴也,后分为三,世号三吴,吴兴、吴郡⑮,会稽其一焉。

【注释】

①重山:一名卧龙山。即今浙江绍兴西隅府山。

②文种:字少禽,一作子禽。春秋末期楚国郢(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西北)人。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文种与范蠡辅佐勾践,恢复国力,灭掉吴国。灭吴后,自视功高,不听范蠡劝告,为勾践所不容,终被赐死。

③白楼亭:在今浙江绍兴城区西隅府山上。

④殷朗:豫州(今河南汝南)人。南朝宋武帝时官吏。永初二年(421),与扬州顾练以秀才身份见武帝,所对称旨,并以为著作佐郎。

⑤桓俨:即桓晔,字文林。沛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人。东汉末官吏。

⑥陈业:《水经注疏》:“朱(谋㙔)《笺》曰:孔晔《会稽志》云:陈业,上虞人,为会稽太守,洁身清行,志怀霜雪,贞亮之信,同操柳下。遭汉中微,委官弃禄,遁迹黟、歙,以求其志。高邈妙踪,天下所闻。”履行:行为,德行。

⑦交州:东汉建安八年(203)改交州刺史部置。治所在广信县(今广西梧州)。十五年(210)移治番禺县(今广东广州)。

⑧行李:使者。

⑨升陟远望:登高望远。

⑩永建:东汉顺帝刘保的年号(126—132)。

⑪周嘉:字惠文。汝南安城(今河南汝南东南)人。东汉官吏。

⑫吴:即吴郡。东汉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置。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

⑬会稽:即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置。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东汉永建四年(129)徙治山阴县(今浙江绍兴)。

⑭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

⑮吴兴:即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分吴、丹阳二郡置。属扬州。治所在乌程县(今浙江湖州南十五里)。

【译文】

浙江又东北流,经过重山之西,这是大夫文种被埋葬的地方。山上有一座白楼亭,此亭原来在山下,县令殷朗把它移到现在的地方。沛国桓俨隐退会稽,闻知陈业品行高洁,前往问候,陈业不接见。以后桓俨乘海船南去交州,临行时留信给陈业,信不用使者专送,而是把它系在白楼亭柱上。升登白楼亭远眺,湖山一览无余。永建年间,阳羡周嘉向上级写信,说因他的县境距郡治远,到郡治开会困难,请求把郡境分成两郡,于是在浙江以西建立吴郡,浙江以东建立会稽郡。此地在汉高帝十二年时,只有一个吴的称号,后来一分为三,称为三吴,有吴兴、吴郡,会稽也是其中之一。

浙江又东迳御儿乡①。《万善历》曰②:吴黄武六年正月③,获彭绮④。是岁,由拳西乡有产儿⑤,堕地便能语,云:天方明,河欲清,鼎脚折,金乃生。因是诏为语儿乡。非也。御儿之名远矣,盖无智之徒,因藉地名,生情穿凿耳。《国语》曰:句践之地,北至御儿是也。安得引黄武证地哉?韦昭曰⑥:越北鄙在嘉兴⑦。

【注释】

①御儿乡:亦作蘌儿、语儿。在今浙江桐乡西南崇福镇东南。

②《万善历》:书名。《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御览》一百五十七引作《万岁历》。《隋志·子·五行类》有太史公《万岁历》一卷,盖即其书。此‘善’当‘岁’之误。据叙吴黄武事,则三国后人作也。”

③黄武六年:227年。黄武,三国吴大帝孙权的年号(222—229)。

④彭绮:三国吴鄱阳(今江西鄱阳)大帅。吴大帝黄武年间自称将军,攻破数县,后为周鲂、胡综所破,战败被擒。

⑤由拳:即由拳县,一作由卷县。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改长水县置,属会稽郡。治所在今浙江桐乡东北二十里,后徙治今浙江嘉兴南。东汉属吴郡。三国吴黄龙三年(231)改禾兴县。

⑥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今江苏丹阳)人。三国吴史学家。后因避司马昭之讳,改为韦曜。曾依刘向所作,校定群书。著有《国语注》《汉书音义》(已统)

⑦嘉兴:即嘉兴县。三国吴赤乌五年(242)改禾兴县置。属吴郡。治所在今浙江嘉兴南。

【译文】

浙江又东流,经过御儿乡。《万善历》说:三国吴黄武六年正月,擒获了彭绮。这一年,由拳县西乡发生了新生儿落地就能说话的事,新生儿的话说:天方明,河欲清,鼎脚折,金乃生。于是此地得诏,称为语儿乡。这种传说是错误的。御儿这个地名,很早就有了,这是没有知识的人,用地名来牵强附会罢了。《国语》就已经说过:句践之地,北至御儿。哪能用黄武年间的这种传说来证明地名的来源呢?韦昭说:越国的北部边境在嘉兴。

浙江又东迳柴辟南①,旧吴、楚之战地矣。备候于此,故谓之辟塞。是以《越绝》称②:吴故从由拳、辟塞渡会稽③,凑山阴是也④。

【注释】

①柴辟:即柴辟亭,又称辟塞。在今浙江桐乡西南崇福镇东南。

②《越绝》:书名。即《越绝书》。东汉袁康撰。记载了吴越两国史地人物及交战的历史,以补《春秋》等书所未备,多异闻旧说,与他书所记不同。

③吴故从由拳、辟塞渡会稽:陈桥驿按,武英殿本《水经注》:“案近刻讹作‘夷’。”按《越绝书》卷二:“吴古故从由拳、辟塞,度会夷,凑山阴。”“会稽”“会夷”,当是越语的不同汉译,戴氏不察之故。

④凑:趋向,奔赴。

【译文】

浙江又东流,经过柴辟以南,这是从前吴、楚两国作战的地方。由于这里有军事设备,所以称为辟塞。因此《越绝书》说:从前吴国从由拳的辟塞到会稽抵山阴。

又迳永兴县北①,县在会稽东北百二十里,故馀暨县也②。应劭曰③:阖闾弟夫槩之所邑④,王莽之馀衍也。汉末童谣云:天子当兴东南三馀之间⑤。故孙权改曰永兴⑥。县滨浙江。

【注释】

①永兴县:三国吴太平二年(257)改馀暨县置,属会稽郡。治所即今浙江杭州萧山区。

②馀暨县:西汉置,属会稽郡。治所在今浙江杭州萧山区。

③应劭:字仲远,一作仲瑗。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东汉末学者。撰有《风俗通义》《汉官仪》《地理风俗记》等。

④阖闾:即公子光,亦名阖庐。春秋末吴国国君。吴王夫差之父。夫槩:吴王阖闾弟。吴伐楚国,至汉水。夫槩率部偷袭楚,楚师败,遂入郢。秦国救楚国,夫槩败亡,先归吴国而自立。阖闾闻之,引兵归,攻夫槩。夫槩奔楚国,楚王封之堂谿,为堂谿氏。

⑤三馀:馀暨(今浙江杭州萧山区)、馀杭(今浙江杭州余杭区)及馀姚(今浙江余姚),古人称之为三馀。

⑥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次子。三国吴的建立者。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黄龙元年(229)于武昌(今湖北鄂城)称帝,建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译文】

浙江又经过永兴县以北,此县在会稽东北一百二十里,即从前的馀暨县。应劭说:这是阖闾的弟弟夫㮣的封邑,王莽把它改为馀衍。汉朝末年,有童谣说:天子当兴东南三馀之间。所以孙权把它改名永兴。此县在浙江江边。

又东合浦阳江①。江水导源乌伤县②,东迳诸暨县③,与泄溪合④。溪广数丈,中道有两高山夹溪,造云壁立⑤。凡有五泄⑥。下泄悬三十余丈,广十丈。中三泄不可得至⑦,登山远望,乃得见之,悬百余丈,水势高急,声震水外。上泄悬二百余丈,望若云垂。此是瀑布,土人号为泄也。

【注释】

①浦阳江:在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东。源出浙江浦江县西井亢岭,东北流经浦江县南、诸暨东,故道自今杭州萧山区南临浦镇东折,经钱清镇而至三江口入海。

②乌伤县:秦置,属会稽郡。治所即今浙江义乌。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属东阳郡。

③诸暨县:秦置,属会稽郡。治所即今浙江诸暨。

④泄溪:浦阳江支流。即今浙江诸暨西五泄江。

⑤造:到达。

⑥五泄:即今浙江诸暨西三十六里五泄瀑布。陈桥驿按,这是我国各种古代文献中,现存最早的记叙“五泄”瀑布的古籍。南方名胜,要藉北人记叙而保留,实亦郦氏之功。在这项记载中,还留了一个越语的普通名词,即这个“泄”字,是越人对瀑布的称谓。

⑦中三泄不可得至:陈桥驿按,武英殿本《水经注》:“案‘三’,近刻讹作‘二’。”按现尚可见到的古本,如残宋本、大典本、明练湖名院钞本及朱谋㙔《水经注笺》等,“三”均作“二”,不能认为是讹。我曾撰有“五泄”一文(收入《郦学札记》),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4期。

【译文】

浙江又东流与浦阳江会合。浦阳江发源于乌伤县,东流经过诸暨与泄溪会合。泄溪宽达数丈,沿岸两旁有陡峭的高山耸入云表。共有五泄。下泄高悬三十多丈,宽十丈。其中有三泄不能到达,攀登到山上远望,才能看见,水悬挂达百余丈,山高水急,水声震耳,响及溪外。上泄悬流两百多丈,看上去好像是白云下垂。这其实就是瀑布,当地人称之为泄。

江水又东迳诸暨县南,县临对江流。江南有射堂①,县北带乌山②,故越地也。先名上诸暨,亦曰句无矣③。故《国语》曰:句践之地,南至句无。王莽之疎虏也。夹水多浦,浦中有大湖,春夏多水,秋冬涸浅。江水又东南迳剡县与白石山水会④。山上有瀑布,悬水三十丈,下注浦阳江。

【注释】

①射堂:古时习射的场所。

②乌山:即今浙江建德东北五十八里乌龙山。

③句无:春秋越地。在今浙江诸暨南二十四里句乘山。

④剡(shàn)县:西汉置,属会稽郡。治所在今浙江嵊(shèng)州西南十二里。东汉末徙治今浙江嵊州。白石山水:具体不详。

【译文】

浦阳江水又东流经过诸暨县以南,县面对江流。江以南有射堂,县北面是乌山,从前是越国之地。这里过去名为上诸暨,也称句无。所以《国语》说:勾践之地,南至句无。王莽改名为疎虏。夹岸多支流,支流上有大湖,春夏季水量丰沛,秋冬季河干水浅。江水又东南流,经过剡县与白石山水会合。山上有瀑布,水悬流而下达三十丈,注入浦阳江。

浦阳江水又东流南屈,又东回北转,迳剡县东,王莽之尽忠也。县开东门向江,江广二百余步。自昔耆旧传,县不得开南门,开南门则有贼盗。江水翼县转注①,故有东渡、西渡焉。东、南二渡通临海,并泛单船为浮航②。西渡通东阳③,并二十五船为桥航④。江边有查浦⑤,浦东行二百余里,与句章接界⑥。浦里有六里,有五百家,并夹浦居,列门向水。甚有良田,有青溪、馀洪溪、大发溪、小发溪,江上有溪六,溪列溉散入江。夹溪上下,崩崖若倾。东有簟山⑦,南有黄山与白石三山⑧,为县之秀峰。山下众流泉导,湍石激波,浮险四注。

【注释】

①翼县:像两翼一样环绕县邑。

②浮航:并船而成的浮桥。

③东阳:即东阳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分会稽郡置,属扬州。治所在长山县(今浙江金华)。

④桥航:由多只船舶组成的浮桥。

⑤查浦:即查渎。在今浙江杭州萧山区西南。

⑥句章:即句章县。秦置,属会稽郡。治所在今浙江余姚东南五十里城山村。东汉为会稽郡东部都尉治。东晋隆安四年(400)迁治今浙江宁波鄞州区西南四十二里鄞州镇。

⑦簟(diàn)山:在今浙江嵊州东。

⑧黄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名胜志》,黄山在嵊县(今浙江嵊州)南十里,厥势平正,又名方山。”白石三山:当在今浙江嵊州一带。

【译文】

浦阳江又东流南转,又东流折北,经过剡县以东,剡县即是王莽的尽忠县。县城东门面对浦阳江,江宽二百余步。从前老年人说,县城不能开南门,开南门就有盗贼。浦阳江转流经过县城的东、西两侧,所以有东渡和西渡。东、南二渡通临海,都有渡船。西渡通东阳,用二十五条船并合成为浮桥。江边有查浦,从查浦东行二百多里和句章交界。查浦浦内有六里村,有居民五百家,都在浦的两岸居住,民房门面朝水。在水边有许多良田,沿江有青溪、馀洪溪、大发溪、小发溪等六条溪流,各溪灌溉良田,然后注入江中。溪两岸,岩崖夹立,好像要倾倒一样。东有簟山,南有黄山和白石三山,是这个县里的峻美山峰。山下有许多由泉水发源的溪流,在岩崖上激起波浪,河道甚险,向四面流注。

浦阳江又东迳石桥①,广八丈,高四丈。下有石井,口径七尺。桥上有方石,长七尺,广一丈二尺。桥头有磐石,可容二十人坐。溪水两旁悉高山,山有石壁二十许丈。溪中相攻②,赑响外发③,未至桥数里,便闻其声。江水北迳嵊山④,山下有亭,亭带山临江⑤,松岭森蔚,沙渚平静。

【注释】

①石桥:今浙江嵊州百里有石桥。

②溪中相攻:溪水相互冲撞。攻,激荡,冲撞。

③赑(bì)响:巨响。赑,此指水流激越、咆哮的样子。

④嵊山:在今浙江嵊州北三十里剡溪东岸。

⑤带山:被群山环绕。

【译文】

浦阳江又东流经过石桥,此桥宽八丈,高四丈。桥下有石井,口径七尺。桥上有方石,长七尺,宽一丈二尺。桥头有一块可以坐得下二十人的磐石。溪水两旁,都是高山,山上有二十多丈的石壁。溪水相互冲激,发出洪亮的声音,离桥数里,就可以听到。浦阳江北流经过嵊山,山下有亭,亭子在群山环绕之中,且临近江水,山上有茂密的松林,河心有平静的沙洲。

浦阳江又东北迳始宁县嶀山之成功峤①。峤壁立临江,欹路峻狭②,不得并行,行者牵木稍进,不敢俯视。峤西有山,孤峰特上,飞禽罕至。尝有采药者,沿山见通溪,寻上于山顶,树下有十二方石,地甚光洁。还复更寻,遂迷前路。言诸仙之所憩䜩③,故以坛䜩名山④。峤北有嶀浦⑤,浦口有庙,庙甚灵验。行人及樵伐者,皆先敬焉。若相侵窃,必为蛇虎所伤。北则嶀山,与嵊山接,二山虽曰异县,而峰岭相连。其间倾涧怀烟,泉溪引雾,吹畦风馨,触岫延赏,是以王元琳谓之神明境⑥。事备谢康乐《山居记》⑦。

【注释】

①始宁县:东汉永建四年(129)分上虞县置,属会稽郡。治所在今浙江嵊州北三十八里三界镇。东晋时迁治今浙江绍兴上虞区。嶀(tū)山:在今浙江嵊州北二十八里。

②欹(qī):歪斜,倾斜。

③憩䜩:栖息,闲居。䜩,同“晏”。安息,闲居。

④坛䜩:《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御览》四十七引孔晔《会稽记》,始宁县有坛䜩山,相传云仙灵所䜩集处。山顶有十二方石,石悉如坐席许大,皆作行列。”

⑤嶀浦:《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名胜志》,剡溪(今浙江嵊州北三十里)口,水深而清,曰嶀浦。”

⑥王元琳:即王珣,字元琳。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大臣。王导之孙。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孝武帝。

⑦谢康乐:即谢灵运。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移籍会稽(今浙江绍兴)。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博览洽闻,精通佛老,尤以山水名胜诗为佳,开山水诗一派。《山居记》:即《山居赋》。辞赋名。谢灵运撰。描写庄园中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活,力避枯燥的名物罗列,而着重于景物描写,借以体现其世家大族的闲情逸趣。

【译文】

浦阳江又向东北流,经过始宁县嶀山的成功峤。此峤在江边上壁立,沿江有羊肠小道,只容一人攀缘前进,江深路狭,不敢下视。此峤以西,有一座极高的孤峰,连飞鸟都很少到达。曾经有采药的人,沿山循溪而行,竟到达山顶,山顶有树,树下有十二块方石,质地平整光洁。回来以后再次前去,但迷路不得到达。据说这是许多神仙休息宴集之处,所以称为坛䜩山。成功峤北有嶀浦,浦口有庙,非常灵验。行人和樵夫到此都先敬拜。若不尊敬,必要为毒蛇猛虎所伤。成功峤的北侧是嶀山,和嵊山相接,两山虽然在不同的县内,但峰岭是互相连接的。这一带山间溪泉,浪花飞溅,引起一片雾露,山垅中吹来香风,峰峦相接,令人叹赏,所以王元琳称这里是神明境。此事在谢康乐的《山居记》中有详细记载。

浦阳江自嶀山东北迳太康湖①,车骑将军谢玄田居所在②。右滨长江,左傍连山,平陵修通,澄湖远镜。于江曲起楼,楼侧悉是桐梓③,森耸可爱,居民号为桐亭楼④。楼两面临江,尽升眺之趣。芦人渔子,泛滥满焉。湖中筑路,东出趋山,路甚平直。山中有三精舍,高甍凌虚⑤,垂檐带空,俯眺平林,烟杳在下,水陆宁晏,足为避地之乡矣。江有琵琶圻⑥,圻有古冢堕水,甓有隐起字云⑦:筮吉龟凶⑧,八百年落江中。谢灵运取甓诣京,咸传观焉。乃如龟繇⑨,故知冢已八百年矣。

【注释】

①太康湖:与浙江绍兴上虞区西南的车骑山相近。

②谢玄:字幼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将。太元八年(383),与前秦苻坚战于淝水,以少胜多,获淝水大捷。

③桐梓(zǐ):桐木与梓木。两者皆良材。

④桐亭楼:当在今浙江绍兴上虞区一带。

⑤高甍(méng):高耸的屋脊。

⑥琵琶圻(qí):《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在今上虞县(今浙江绍兴上虞区)西南。”

⑦甓(pì):砖。

⑧筮吉:用蓍草占卜,说吉利。龟凶:用龟甲卜,说不祥。

⑨龟繇:用龟甲占卜的文辞。繇,通“籀”。占卜的文辞。

【译文】

浦阳江从嶀山向东北流经太康湖,这是车骑将军谢玄田园隐居之地。其地右濒江而左依山,有一条修长的坦道与如镜的湖泊相通。在江道的曲折之处修建楼台,楼边都是桐树和梓树,高大茂盛,非常可爱,居民称此为桐亭楼。此楼两面临江,登楼远眺,极尽情趣。满湖都是采伐芦苇的樵夫和捕鱼的渔夫。从湖中有一条平直道路向东与山相接。山中有三座精舍,屋脊高耸,屋檐垂空,在此俯视树林,烟雾濛濛浮在山下,水陆两界都显得安宁平静,真是个隐居避世的地方。江边有琵琶圻,圻上有陷入水中的古墓,墓砖上隐约有字说:筮吉龟凶,八百年落江中。谢灵运把砖拿到京城,让大家传观。从这首龟谚中可知,这座古墓已有八百年了。

浦阳江又东北迳始宁县西①,本上虞之南乡也②。汉顺帝永建四年③,阳羡周嘉上书④,始分之旧治。水西常有波潮之患。晋中兴之初,治今处。县下有小江,源出山⑤,谓之浦⑥。迳县下西流注。于浦阳茠山下注此浦⑦,浦西通山阴浦而达于江⑧。江广百丈,狭处二百步,高山带江,重荫被水。江阅渔商,川交樵隐,故桂棹兰栧⑨,望景争途。江南有故城,太尉刘牢之讨孙恩所筑也⑩。

【注释】

①始宁县:东汉永建四年(129)分上虞县置,属会稽郡。治所在今浙江嵊州北三十八里三界镇。东晋时迁治今浙江绍兴上虞区五十里曹娥江东岸。

②上虞:即上虞县。秦置,属会稽郡。治所即今浙江绍兴上虞区(百官镇)。

③永建四年:129年。永建,东汉顺帝刘保的年号(126—132)。

④周嘉:字惠文。汝南安城(今河南汝南东南)人。东汉初官吏。

⑤山:当在今浙江绍兴上虞区境内。

⑥浦:当在今浙江绍兴上虞区境内。

⑦茠山:当在今浙江绍兴上虞区境内。

⑧山阴浦:《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水在今县(上虞县,今浙江绍兴上虞区)西南。”

⑨桂棹兰栧:本指船桨。这里借代舟船。

⑩太尉:官名。秦统一全国后为最高军事长官。魏晋南北朝时已成为一种荣誉头衔,并无实权。刘牢之:字道坚。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东晋将领。曾在淝水之战中为前锋,首战破苻坚。又率军镇压孙恩起事。后附桓玄,兵权为玄所夺。自杀。孙恩:字灵秀。琅邪(今山东临沂)人。孙秀之族人。世奉五斗米道。与叔父孙泰一起为乱。孙泰死,孙恩逃于海,聚合百余人众,攻上虞,杀县令,袭会稽,害内史王凝之。据会稽,自号征东将军。朝廷震惧,内外戒严。所至屠戮,残害百姓。被刘裕和刘敬宣打败,于是渐衰弱。后被临海太守辛景攻破,孙恩乃赴海自沉。

【译文】

浦阳江又东北流经始宁县西,此境原是上虞的南乡。汉顺帝永建四年,阳羡周嘉上书建议,才分出此县。浦阳江以西,常常有波涛的祸害。晋朝中兴的初期,县治设在这里。县内有一条小江,发源于山,称为浦。浦经过县境西流,注入浦阳江。小江江源从茠山注入此浦,此浦西通山阴浦而注入江中。江面宽一百丈,狭窄处为二百步,夹岸高山,树荫遮蔽了江面。江中有渔船、商船和采樵人的各种船只,在沿江美景中赶程。江南有一座旧城,是太尉刘牢之讨伐孙恩时修筑的。

江水东迳上虞县南,王莽之会稽也。本司盐都尉治①,地名虞宾②。《晋太康地记》曰③: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④。亦云:禹与诸侯会事讫,因相虞乐⑤,故曰上虞。二说不同,未详孰是。县南有兰风山⑥,山少木多石,驿路带山傍江,路边皆作栏干。山有三岭,枕带长江,苕苕孤危⑦,望之若倾。缘山之路,下临大川,皆作飞阁栏干,乘之而渡。谓此三岭为三石头⑧。丹阳葛洪⑨,遁世居之,基井存焉。琅邪王方平⑩,性好山水,又爰宅兰风⑪,垂钓于此,以永终朝。行者过之不识,问曰:卖鱼师得鱼卖否?方平答曰:钓亦不得,得复不卖。亦谓是水为上虞江⑫。

【注释】

①司盐都尉:官名。掌盐务。

②虞宾:即上虞县治。

③《晋太康地记》:书名。又称《太康地记》等。撰者不详。成书于晋太康三年(282)。记载晋初州、郡、县建制沿革、地名取义、山水、物产等。

④百官桥:即今浙江绍兴上虞区治百官镇。

⑤虞:通“娱”。

⑥兰风山:一名兰芎山。在今浙江绍兴上虞区西北二十八里。

⑦苕苕(tiáo):高貌。

⑧三石头:当在今浙江绍兴上虞区境内。

⑨丹阳:即丹阳郡,亦作丹扬郡。西汉元狩二年(前121)改鄣郡置。治所在宛陵县(今安徽宣城)。三国吴移治建邺(今南京)。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隐罗浮山炼丹,自号抱朴子。著作有《抱朴子内篇》《抱朴子外篇》《神仙传》《西京杂记》等。

⑩王方平:即王宏之,字方平。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少孤。从叔王献之及太原王恭贵重之。晋安帝隆安中,迁司徒主簿。甚爱山水。

⑪爰宅:居住。

⑫上虞江:即今浙江绍兴上虞区西之曹娥江。

【译文】

浦阳江又东流经过上虞县以南,即是王莽的会稽县。这里原是司盐都尉官署所在地,地名称为虞宾。《晋太康地记》说:尧不传位给他自己的儿子丹朱而给舜,舜为了躲避丹朱而到了这里,所以称为上虞,当时有百官跟他到这里,所以县北有百官桥。但也有另外一种说法:夏禹与诸侯议事完毕,相互虞(娱)乐,所以称为上虞。两种说法不同,不知谁是谁非。上虞南有兰风山,其山岩石裸露而少树木,有驿路沿山筑于江边,路旁都有栏杆。有山岭三座,孤峰高耸在漫长的江流之上,看去仿佛要倒下来似的。沿山道路之下就是大江,所以沿途建有用栏杆护围的阁道,才能通过这条道路。上面所说的三座山岭,人们称之为三石头。丹阳的葛洪,避世在此隐居,他用过的井仍然存在。琅玡人王方平,性情喜欢山水,在兰风建立住宅,在这里垂钓,以度一生。过路人不认识他,问他说:卖鱼佬,有没有鱼出卖?方平说:我没有钓到鱼,钓到了也不卖。这条河流也叫上虞江。

县之东郭外有渔浦①,湖中有大独、小独二山,又有覆舟山②。覆舟山下有渔浦王庙,庙今移入里山。此三山孤立水中③,湖外有青山、黄山、泽兰山,重岫叠岭,参差入云。泽兰山头有深潭,山影临水,水色青绿。山中有诸坞④,有石楗一所⑤。右临白马潭⑥,潭之深无底。传云,创湖之始,边塘屡崩⑦,百姓以白马祭之,因以名水。湖之南即江津也,江南有上塘、阳中二里,隔在湖南,常有水患。太守孔灵符遏蜂山前湖以为埭⑧,埭下开渎,直指南津。又作水楗二所⑨,以舍此江,得无淹溃之害。

【注释】

①渔浦:当在今浙江绍兴上虞区境内。

②覆舟山:当在今浙江绍兴上虞区境内。

③三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上虞县志》谓中有三山:弓家山、印禄山、佛迹山也。则是大独、小独、覆舟之变名矣。”

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

⑤石楗(jiàn):用石垒砌的阻障。楗,河中用来堵水的柱桩,也可用石垒砌。

⑥白马潭:即白马湖。在今浙江绍兴上虞区东十二里。

⑦塘:堤岸,堤防。

⑧孔灵符:即孔季恭子。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朝宋官吏。埭(dài):堵水的土坝。

⑨水楗:填塞堤坝决口的柱桩。以竹、柳和土石等为之。

【译文】

在县东郭外有一个叫作渔浦的湖,湖中有大独山和小独山两座山,还有一座覆舟山。覆舟山下有渔浦王庙,此庙现在已经移到山中。这三座山,孤立在湖水之中,湖以外有青山、黄山、泽兰山,山岳重叠,一座又一座地高入云天。泽兰山上有一个深潭,山峰倒影在深绿色的潭水之中。山中有诸坞,并有石闸一所。右边是白马潭,潭极深无底。传说,此湖创立之初,湖塘多次崩塌,百姓用白马祭祀,所以得名。湖的南面即是江的渡口,江以南,有上塘、阳中二里,分隔在湖南,常常发生水灾。太守孔灵符在蜂山前湖修埭拦水,埭以下开渠,直到南津。又建水楗二所,此江从此没有溃决淹没的灾害。

县东有龙头山①,山崖之间,有石井,冬夏常冽清泉,南带长江,东连上陂②。江之道南,有曹娥碑③。娥父旴④,迎涛溺死,娥时年十四,哀父尸不得,乃号踊江介⑤,因解衣投水,祝曰⑥:若值父尸,衣当沉;若不值,衣当浮。裁落便沉⑦,娥遂于沉处赴水而死。县令度尚⑧,使外甥邯郸子礼为碑文⑨,以彰孝烈。江滨有马目山⑩,洪涛一上,波隐是山,势沦嵊亭⑪,间历数县,行者难之。

【注释】

①龙头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名胜志》,龙头山一名龙山,西瞰曹娥江,在今上虞县(今浙江绍兴上虞区)西北三十里。”

②上陂:《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名胜志》,夏盖湖南,白马湖西,有上妃湖,创于东汉,周三十五里。《水经注》谓之上陂湖。”

③曹娥碑:在今浙江绍兴上虞区。

④旴(xū):当为“盱”。译文从之。

⑤号踊(yǒng):号哭跳跃。江介:江边。

⑥祝:用言语向鬼神祈祷求福。

⑦裁:才,刚刚。

⑧度尚:字博平。山阳湖陆(今山东鱼台东南)人。东汉官吏。拜郎中,除上虞长。为政严峻,明于发擿奸非,吏人谓之神明。

⑨邯郸子礼:即邯郸淳,一名竺,字子礼(一作子叔)。博学有才章,尤善文字书法。

⑩马目山:当在今浙江绍兴上虞区西北。

⑪嵊(shèng)亭:当在今浙江嵊州北。

【译文】

县的东面有一座龙头山,山崖之间有一口石井,不论冬夏,井内都有清泉,南面是漫长的江流,东面连接高处的陂湖。沿江的路南有曹娥碑。曹娥的父亲曹盱,在江中迎潮而溺死,当时曹娥还只有十四岁,因为找不到父亲的尸体而哀伤欲绝,在江岸上号哭跳跃,并解衣投入水中,祝祷说:假使父亲尸体在此,衣就下沉;若不在此,衣就浮在水面。她把衣投入水中,衣服立刻下沉,曹娥就在这里投水而死。县令度尚,叫他的外甥邯郸子礼撰写碑文,以表彰她的孝烈。此江边上有马目山,江潮到来之时,波涛把马目山隐没在江中,其势甚至要把嵊亭也吞没,而且涉及数县,使行旅之人十分困难。

县东北上亦有孝子杨威母墓①。威少失父,事母至孝,常与母入山采薪②,为虎所逼,自计不能御,于是抱母,且号且行。虎见其情,遂弭耳而去③。自非诚贯精微,孰能理感于英兽矣?又有吴渎,破山导源,注于胥江。上虞江东迳周市而注永兴④。《地理志》云:县有仇亭⑤,柯水东入海⑥。仇亭在县之东北十里,江北柯水,疑即江也。又东北迳永兴县东,与浙江合,谓之浦阳江⑦。《地理志》又云:县有萧山⑧,潘水所出⑨,东入海。又疑是浦阳江之别名也,自外无水以应之。浙江又东注于海。故《山海经》曰:浙江在闽西北入海。韦昭以松江、浙江、浦阳江为三江⑩。

【注释】

①杨威母墓:《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图书集成》,杨威母墓,今不知何所,当在上虞县(今浙江绍兴上虞区)北。”

②常与母入山采薪:陈桥驿按,王国维《宋刊残本水经注跋》(《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云“卷四十《渐江水注》,‘入山采旅’,诸本皆作‘薪’。案《后汉书·光武纪》,‘野谷旅生’,注:旅,寄也,不因播种而生,故曰旅。今字书作穞,音吕。郦云采旅,正与事合,诸本改作薪,盖云不知采旅为何语耳。”与母上山,必是采旅。因薪量重而多,不宜其母之助。而“旅”则需识别,何者可食,何者不可食,其母见识广,故与母“入山采旅”不讹。王说是。译文从之。

③弭耳:犹帖耳。亦指驯服、安顺貌。

④上虞江:即今浙江绍兴上虞区西之曹娥江。周市:即今江苏昆山市东北周市镇。永兴:即永兴县。三国吴太平二年(257)改馀暨县置,属会稽郡。治所即今浙江杭州萧山区。

⑤仇亭:在今浙江绍兴上虞区东北。

⑥柯水:即今浙江东部钱塘江下游支流曹娥江。

⑦浦阳江:在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东。源出浦江县西井亢岭,东北流经浦江县南、诸暨市东,故道自今萧山区南临浦镇东折,经钱清镇而至三江口入海。

⑧萧山:在今浙江杭州萧山区西。

⑨潘水:当在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一带。

⑩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今江苏丹阳)人。三国吴史学家。后因避司马昭之讳,改为韦曜。曾依刘向所作,校定群书。著有《国语注》《汉书音义》。

【译文】

县的东北有孝子杨威母亲的坟墓。杨威年幼丧父,侍奉母亲极孝,常常和母亲到山中采谷,有一次遇着老虎追赶,杨威自己知道无力抵抗,抱了母亲,一边哭,一边逃。老虎见到这种情况,就垂着耳朵顾自走了。假使不是至诚之心深入精微,哪能使兽类也受感动呢?又有一条吴渎,从山中发源注入胥江。上虞江向东经过周市而注入永兴。《地理志》说:县境有仇亭,柯水东入海。仇亭在县东北十里,江北的柯水或许就是上虞江。又东北经过永兴县东和浙江会合,称为浦阳江。《地理志》又说:县有萧山,潘水从这里流出,东入海。潘水或许是浦阳江的别名,因为另外就没有河流可以相当了。浙江又东流注入海中。所以《山海经》说:浙江在闽西北入海。韦昭把松江、浙江、浦阳江称为三江。


卷四十斤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