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以上讨论的犯罪定义和对犯罪数据的收集方法既针对成年人也针对未成年人。和成年
人的犯罪趋势一样,自20世纪90年代起,未成年人的犯罪总体趋势也在下降。在第六章里可知悉,未成年人实施了与其数量不相称的违法犯罪,但不一定都是严重的罪行。媒体报
道的由少年实施的校园枪击案虽然危害极为严重,但并不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典型类型。进一步而言,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有很大的不同。除了在第六章集中介绍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以外,在其他章仍有部分论述会涉及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和未成年人被害。在此,需要指出明显的区别点。
第一,不是所有的未成年人犯罪都是法律上的犯罪,有些行为被称作未成年人的身份违犯,是因为他们的年龄而被禁止做出这类行为。典型的例子包括离家出走、违反宵禁、未成年酗酒、经常逃学(旷课),而且—在多数情况下—“屡教不改”。许多犯罪学家提出质疑,身份违犯不应该被视为犯罪,即使做同样行为的真正违法者可能也有其原因。例如,身份违犯作为标签定义某未成年人做了与身份不符的行为,但他并没有伤害其他人,他的行为或许是因为其生活环境出现了问题(例如,离家出走的小孩可能是因为受迫害才逃跑的)。另外一些犯罪学家则指出,设定身份违犯并关注他们真正的目的是要为这些孩子提供帮助;此外,有一些身份违犯的未成年人确实实施了像盗窃和偷盗这种“真正的犯罪”。如何对待身份违犯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我们将在第六章讨论。像我们之前提到的,UCR已经不再收集未成年人离家出走的数据了。
第二,所收集的未成年人犯罪数据比收集的成年人犯罪数据更不完整。无论是已经被执法机关掌握的还是没有被掌握的,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及其程度和范围实质上是不清楚的(Krisberg,1995)。虽然如此,从一系列资源里得到的信息,包括UCR、自我报告系统、法庭记录和未成年矫正机构的数据等都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的程度和范围。
第三,未成年人实施的许多违法行为(和身份违犯)可以被视为一种“成年人仪式(rite
of passage)”。自我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未成年之间的不良行为比成年人传播得更广泛,但
是和成年人犯罪不同,大部分人最终会停手。就未成年人违法而言,他们成年后的亲社会行为开始出现稳定,大部分人会停止违法行为。未成年也许在高中或者更晚些会表现出这种行为,接下来他们会工作,进入大学,结婚,加入军队。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数未成年人自此已度过了未成年犯罪的年龄。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我们尤其要关注的两类未成年人是:(1)持续犯罪的,尤其是严重犯罪会持续到成年期的人;(2)在未成年时期犯下了一次很严重的罪行的人。前者典型是在生命早期表现出了问题,后者虽然只犯了一次罪,但犯下的是很严重的罪行,他们会因媒体的报道而被社会密切关注(例如,未成年人校园枪击案或者未成年人杀人案),但是,这种一次性的犯罪相对少见。持续性的犯罪属于问题更严重的一类。许多犯罪理论描述反社会行为可追溯到儿童期。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发展心理学家特别关注并更多地研究了那些早年犯罪并持续到成年期的儿童和青春期少年。这将是第二章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