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角度的犯罪学
犯罪学是对犯罪现象进行多学科角度的研究。如前所述,我们引证的一些理论已经由社会学家勾勒出框架。多年以来,对犯罪的研究由社会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支配。但是近年来,更多的学科及其分支参与其中。包括但不局限于人类学、生物学、神经学、政治学以及经济学。
尽管在本书中我们主要涉及心理学,重点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与犯罪行为相关的原则、概念、理论和实证,但本书也把大量注意力放在对其他学科的研究上,特别是社会学、精神病学和生物学对犯罪行为的研究成果。事实上,一些心理学家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生物学背景和关于脑的知识,其中许多研究都延伸到生物学和神经心理学领域。在不同学科之间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界限划定,因为他们聚焦的问题在实践中有相当多的重合。客观来说,
所有关于发展、考察、评估和干预的策略都具有预防和减少犯罪及反社会行为发生的潜力。
另外,要区分某一特定理论是属于社会学、心理学还是精神病学,最简单的方法是根据观点隶属于哪一专业领域来决定。再者,现在的理论家和学者们往往从事跨学科研究工作,因此理论划分不明确。他们拥有共同的科研经费、研究项目、研究机构以及联合著作。读者也要理解,把任何一个学科压缩到几十页纸上都不容易做到恰到好处。为了了解更加全面的概述,感兴趣的读者需要查阅这些学科的相关著作和文章。表1.2总结了三个主要的学科视角。
表1.2
犯罪学的三种主要的学科观点观点
影响
关注焦点 犯罪社会学
社会学
考察人口和人群等变量与犯罪的关系;重点探讨群体和社会如何以整体的方式影响犯罪行为的发生。
犯罪心理学
心理学
关注个体的犯罪行为;重点探讨行为科学研究和犯罪心理过程。犯罪精神病学
精神病学
用现代眼光探讨决定心理的生物因素和社会环境如何交互影响行为的发生;传统研究偏重于不能意识的生物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犯罪社会学
犯罪社会学对人口学和人群等变量与犯罪的关系的研究非常丰富。许多变量,如年龄、族群、性别、社会地位还有族群文化都可显示在特定的犯罪类型或犯罪方式中。比如,犯罪社会学使我们能明确地总结出在不良背景下成长的年轻的非裔男性成为故意杀人案中的行凶者和被害人的可能性更高,未成年人实施非暴力的财产犯罪的比例更高。白人男性实施职务犯罪和组织犯罪比例更高。其原因会在本书涉及的不同学科研究中体现。犯罪社会学将证明,情境或者环境因素对犯罪行为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其中包括时间、地点、使用凶器的种类和犯罪时的周边环境等。
当代社会学者被分为结构主义学派和文化主义学派。提到犯罪,结构主义学派更强调社会潜在的基础性问题,例如,就业机会、教育活动和健康服务的缺乏。文化主义学派考量的是人类价值观和生活模式。近年来,这两个学派经常发生冲突,尤其在美国社会的族群问题上(Sanneh,2015)。
犯罪社会学的另一主要贡献是把注意焦点指向社会中不平等的权力分配。它通常是要考量犯罪是怎样被界定的,法律是怎样被执行的。尽管在街头兜售的毒品和药房提供的某些药物可能有同样的效果,但是对前者的监管比后者严密得多。公司管理者的行为—例如,允许会导致严重后果的环境危害和工作场所危害的存在—通常不被定义为犯罪。政治犯罪,如腐败、贿赂和滥用权力,也主要由社会学家研究,虽然心理学家在这几年也已经开始探索这一领域了。犯罪社会学还说明潜在的社会条件会影响犯罪率并促进犯罪行为,如不平等的教育和就业机会。在考问犯罪该如何界定,谁应该遭受惩罚,以及试图把注意转向为了财富和权力而犯罪的问题上,社会学的冲突理论尤其有影响。
犯罪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和内在心理过程的科学。犯罪心理学则是研究一个人实施犯罪的内在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犯罪社会学把群体和社会看作一个整体,探讨他们如何影响犯罪行为,而犯罪心理学则关注个体的犯罪行为—即犯罪如何被一个人习得、激发、维持和矫正。
在犯罪心理学中,社会与人格对犯罪行为的影响都要被考虑,同时还要考虑伴随行为的心理活动过程。人格涉及人类所有的生理因素、心理特质和认知特点,这些特征已经被心理学证实,在控制和调节人类行为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最近,研究的兴趣仍然是对犯罪人格的研究。但是,犯罪心理学家已将他们对犯罪行为的研究重点转向了几个方面:第一,采取了认知的方法研究犯罪行为;第二,更注重生理和神经因素;第三,采用发展的方法研究个人和群体的犯罪行为。
认知的方法
认知是指决定个体对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人性及其自己的态度、信念、价值观和思想。许多实施严重犯罪的人的认知常常是扭曲的。有的坚信小孩必须接受严厉的体罚,或者被盗窃的人不算真正的被害人—这些信念都可能导致其实施犯罪行为。偏见也是一种涉及社会现实的扭曲认知。包括对客观事物错误的概括化和过度简单化。仇恨或者偏见犯罪(在专栏1.1中有所强调)基本都起源于行凶者的偏见和认知扭曲。系列强奸犯往往也会扭曲地看待某些社会现象,并在特定的地点袭击他们认为“罪有应得”的被害人。许多性犯罪者甚至能说服自己认为其性行为不是在伤害被害人。白领犯罪人则解释他们实施犯罪是行业所迫。本书会重点介绍犯罪者的认知对犯罪行为的重要影响。
生物学或神经学的方法
许多犯罪学家自称心理学家,还有一些人自称社会学家,会从广泛的生物科学成果中发现生物学(包括神经心理学)和人类行为之间的联系(Wright&Boisvert,2009)。生物学方法往往侧重于攻击和暴力行为。例如,神经学家感兴趣的是脑部受损、缺陷或者异常可
营日写
能会引起反社会行为,尤其是暴力行为。创伤性脑损伤(t
TBI)- 因为一次交通事故—也许会引起人格的改变,包括增加攻击行为(Gurley &Marcus,2008)。本书不同的章节会介绍,改变神经心理的功能及在生命早年预防神经心理的损伤可能成为理解和减少反社会行为的手段。
第一章·犯罪行为导论
9 发展的方法
了解犯罪行为如何开始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发展的方法可以考察一生中的哪些变化和影响因素会促使个体出现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人们常常把这种影响称为“风险因素”,例如,营养不良、父母缺失、早年教育失败或者简陋的居住环境等。然而,用这种发展的视角也可以同时探寻一种缓冲或抵消风险因素来保护个人的“保护性因素”,或称保护性影响因素。一位对人关心的成年导师和良好的社会技巧就是保护性因素的例子。如果我们可以辨别出在人生发展的路径上有哪些变化和影响可使人偏离关爱、感情和亲社会性的轨迹,也就能够引导一个人远离偏执的生活和严重的反社会行为,获得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有价值的信息。所以,犯罪心理学有关发展、检测、评估和干预的探索都具有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的作用。
人格特征的方法
过去,心理学家预言,他们能够通过稳定而持久的人格倾向或者人格特征来理解并预测人的行为。人格特征或人格倾向是个人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表现出相对稳定和持久的行为倾向,是从人群中识别一个人的显著标志。例如,一个外向的人具有持久而稳定的进行社交和认识朋友的倾向,另一种人也许是羞涩和内向的,他的行为倾向是只与特别亲密的朋友交往。近些年,研究者(e.g.,Frick&White,2008)就对某些人格特征做了大量研究,例如,被称作无情冷漠的特质就常常和心理变态联系起来。无情冷漠特质的表现是缺少对别人的共情和关心,这种特质会导致个人出现持续的反社会的攻击模式。如上所述,自我控制是备受犯罪心理学关注的另一特质。
人格特征理论认为,人可以在时间上表现出持续稳定的行为方式,这些稳定的行为方式可以用来刻画个人的人格特征。所以,许多心理学家研究犯罪行为时,力图寻求隐藏在犯罪行为中的人格特征或者人格变量,所以,他们不太关注个人所处的环境或者情境的影响。他们假定,一旦人格变量可以被确定,就可以预测和确定哪些个体更有可能参与犯罪活动。
你还会了解到,有关故意杀人、强奸、伤害或者盗窃等犯罪的单一人格类型的研究成效甚微。当代犯罪心理学对犯罪的解释仍然集中在人格或者行为特质上,如前面提到的无情冷漠的特质等。但是,在这些解释中仍然包括认知、神经心理学和发展的因素。因此,当特质心理学本身不再被关注时,这种方法的某些方面却显现出了新的生命力。
当代热点话题
专栏1.1 仇恨或偏见犯罪由于偏见、仇恨、种族或族群歧视而对个人实施的
群、宗教信仰、性取向而对他人形成偏见,导致暴力伤犯罪并不少见,几乎被记录在每一个国家的历史中。美
害或冲突。最终,美国立法将弱势性别者、身体或精神国近些年一直追踪这类罪行并对这类犯罪实行严厉的惩
残疾者、年老者或退伍军人等加入保护类别。法案在通罚。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偏见犯罪一般不被
过的同时就要求及时收集这类攻击行为的数据,并要求报道,极少被起诉,也极少受到惩罚。
只要确定是出于偏见和仇恨犯罪,就加重处罚。最先出在20世纪末期,美国国会和许多州开始强调这种
台的是联邦法律,即1990年的《仇恨犯罪统计法》(Hate犯罪带来的严重危害性,尤其是由憎恨、偏见或因为族
Crime Statistics Act),要求收集出于族群、宗教、性
取向或民族仇恨而直接针对人的暴力袭击、恐吓、纵火
的寺庙里开火,打死6人还打伤很多人。这起暴行与或者财产侵害的数据。该法律于1994修订,增加了动机
个新纳粹光头党群体有关。支视残疾人而导致的犯罪,在2009年年底,增加了基
朗顿和普兰蒂(Langton&Planty,2011)报告了 为
于
性别或者性别认同的歧视而导致的犯罪(Langton &
2003—2009年仇恨犯罪被害人的数据,数据有的来自官Pla
,2011)。
方,有的来自被害人的描述,以下是他们的调查结果:最近的官方犯罪统计(FBI,2014a,2013年的犯罪
·超过4/5的仇恨犯罪涉及暴力;大概23%是严重暴报告)指出,在偏见动因犯罪的
因 プ
犯罪。 其族群而成
·在37%的仇恨暴力犯罪中,犯罪人认识被害人;在6
犯象
目
仇恨暴力犯罪中,有一半被害人认识犯罪人。标:11.4%
也
带
·2009年发生过8起仇恨杀人案件。2013年有5起厚
凶
旨出的 肼
案被指控为仇恨联 身的侵害,其
x 侵害有
的犯罪。
x 他还有恐吓、暗杀、强
。 与此相关的是,南方贫困
中心最近报告,
·月
波害人报警的不到一 心在
半
45%)。 美国的优质
2000年认定了602个仇恨群体:截至2014年,这个数量
·在
的
分 增加到了939(www.splcenter.org)。知名的仇恨
包
司法机 括新纳粹分子、白色民族主义者、反
无头党、
他们的管辖范
犯罪。 非裔人分裂主义、边境黑帮,等等。
据报告
最后一点必须提醒读者,在使用官方犯罪数据仇恨群体会因为某种信仰而恶意攻击或中伤特定人
时需要谨慎。心理学家之所以使用这些数据,或许是为群,他们攻击或中伤的对象包括移民,或者特定民族、
了让我们理解个体为何倾向于这种犯罪。这将在第
章 族群或性取向的成员。仇恨群体的活动不局限于犯罪;
中进行介绍。 事实上,他们的活动更可能包括集会、游行、散发宣传
问题讨论 手册而不是暴力犯罪。然而,参与仇恨犯罪的人往往对
他们传播的信息抱有认同感,即使他们不属于同一个组
1.对于执法机构来说,在管辖范围内没有仇恨犯罪报案织。2015年6月,在南加利福尼亚州的查尔斯顿,一名在
是不正常的。如文中所示,2009年,85.9%的机构没著名的伊曼纽尔妈妈教堂(Mother Emanuel AME)祷告会
有任何仇恨犯罪报案。产生此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上杀了9个人而被起诉的男子还曾预谋要进行一场族群
2.仇恨犯罪的被害人,诸如遭到暗杀,没有向执法机战争。2012年8月,有人持枪在威斯康星州一座锡克教
构报案的习惯。讨论产生此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犯罪精神病学
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常常被外行人、甚至是其他学科的专家和学者混淆。许多精神病学专家像心理学家一样在不同的背景下工作。因为某一案件需要起诉某人并决定其是否有罪,从而将他们联系起来。他们要对被告人进行评估,在法庭上提供专家鉴定证言,在社区提供矫治方案或进行矫正服务。由于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与法庭及其他法律领域关系密切,所以他们也被称为司法精神病学家或者是司法心理学家。
精神病学的概念和理论在心理学领域也常被接受。不过,这两个专业在看待问题上相当不同,在分析和解释犯罪行为方面也有不同的路径。部分原因是这两个专业的教育背景不同。我们知道,心理学家可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心理学博士学位或教育学博士学位,他们常常在心理学的某些领域和研究方法上受过专业训练。而精神病学家首先会取得一个医学学位(医学博士或者骨科博士),然后像其他外科医生一样,完成完整的医学实习,最后再经过4年左右的精神科医学实习,接受精神病学的专业训练,主要工作是在司法机构为个体进行诊断和治疗,好比一个派驻法庭的临床或精神病学工作者,专门针对那些被指控
第一章·犯罪行为导论
11 犯罪却又有心理失常的人。可以理解,这种医学的实习偏重从生物化学和神经学的角度解
释人类行为,反映在有关犯罪行为的精神病学理论中。
相反,许多心理学工作者用一年的时间作为实习医生以强化临床训练,而且常常是跟着1~3年既从事研究又进行实践的博士后项目。在多数情况下,心理学家要在执业之前完成这些训练。这个训练主要集中在对认知(思维过程)、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学习过程中,极少涉及生物化学或者神经学。不管怎样,这些心理学家更关注训练而不是生物学背景。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往往在损伤和疾病对神经和认知的影响方面接受了广泛的培训。
精神科医生是医生,根据规定,他们有处方权,可以开出常见的精神药物。精神药物代表一组对心理过程(如情绪和健康的精神状态)有显著影响的药物。目前,美国的多数州都不允许心理学家有处方权。在2002年,新墨西哥州率先允许特殊领域的心理医生有处方权,在培训后可指导病人服用某一精神方面的药物(药物用来治疗心理问题)。路易斯安那州在2004年紧随其后:这些有资格开处方药的医生成为“医学心理工作者”。在2014,伊利诺伊州成为第三个州,授予了经过高级专业培训的临床心理学家有限的处方权。这种限制在于,这些临床心理学家无权给儿童、青春期少年、66岁或以上的成年人以及某些群体的人(如孕妇或有智力或发育障碍的人)开药。
军队里的心理医生也有这种处方权。但有12个州拒绝了这种特权,然而目前似乎只是暂时的平静,学者们还会再次为了争取处方权而努力的。强大的医学体系常常因处方权发生争执,认为这将会导致药物滥用,且会降低对病人护理的质量。即使是心理学家自己也不同意处方权的范围扩大,但是调查表明,许多心理学家也支持让希望获得处方权且获得了适当训练的心理学家获得处方权,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能使那些除此之外就无法获得心理健康服务的人获得这类服务(Ax et al.,2007;Baird,2007)。不过,有些人担心处方权扩大会导致在对心理失常者的治疗中过多依赖药物。
传统上,美国的犯罪精神病学实际上源于弗洛伊德的学说,即精神分析或称动力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开创者是神经科医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9—1939),其追随者被称为弗洛伊德信徒。许多当代的精神分析学家赞同对经典的弗洛伊德学说进行修正,因此被称为新弗洛伊德学说。还有其他一些跟随阿德勒(Alfred Adler)或者荣格(Carl Jung)的精神分析家,他们放弃了传统的弗洛伊德学说而形成了自己的学派。一个近年来非常有影响力的精神分析学家叫埃里克森(Erik Erikson),他提出人的一生有八个发展阶段。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自我同一性(ego identity)要通过在整个生命周期的八个阶段中面对积极目标和消极风险而逐渐形成。达到自我同一性的程度—或一个人在各阶段取得的进步—或许会影响一个人的犯罪倾向的出现。
让当代精神病学家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研究犯罪行为的可能性很小,这类研究和工作主要由心理学家和心理健康工作者进行。虽有例外(如,Szasz,1974,及其追随者),但大多数精神病学家受心理疾病的医学模式影响。许多诊断分类都来自《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13)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国 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ICD)中相似的分类诊断,这将在以后 的章节中讨论。有些诊断与特定类型的犯罪有关,但并非假定具有这些精神疾病的人就更容易犯罪。若犯罪行为是由具有精神疾病的个体实施的,则或许—在大多数时候—存在其他的风险因素,如物质滥用或之前的暴力行为(Peterson,Skeem,Kennealy,Bray,&
Zvonkovic,2014)。研究人员估计,在因心理疾病而犯罪的人员中,只有不到10%的人的
犯罪行为真的是因为精神疾病(Peterson,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