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漳水

字数:41420

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山①,

漳水出鹿谷山②,与发鸠连麓而在南。《淮南子》谓之发苞山③,故异名互见也。左则阳泉水注之④,右则伞盖水入焉⑤。三源同出一山,但以南北为别耳。

【注释】

①浊漳水:漳河上游。在今山西中部。有三源,南源出长子县西发鸠山,西源出沁县西北漳源镇,北源出榆社县北,至襄垣县东与黎城县交界处汇合,东南流至平顺县西北,折而东流入河北涉县境,合于清漳河。上党:即上党郡。战国韩、赵各置郡,秦、汉治所在长子县(今山西长子西南)。东汉末移治壶关县(今山西长治上党区北故驿村)。长子县:春秋晋置。战国时入秦,为上党郡治。治所在今山西长子西南八里。发鸠山:亦名发苞山、鹿谷山、廉山。在今山西长子西五十里。

②漳水:有清漳水、浊漳水二源,均发源于山西东南部,在河北南部边境汇合后称漳河,其河道古今变迁很大。今漳河仅是南运河一支流,而古漳河初为黄河中、下游最大的支流。

③《淮南子》:书名。也称《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杂家著作,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先秦儒、法、阴阳等诸家学说。

④阳泉水:又名芦河。即今山西阳城北芦苇河。

⑤伞盖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潞安府志》,伞盖水出长子县(今山西长子)西南五十里伞盖山,北流入漳水。”

【译文】

浊漳水

浊漳水发源于上党郡长子县西面的发鸠山,

漳水发源于鹿谷山,鹿谷山与发鸠山山麓相连而位置在南。《淮南子》称为发苞山,所以在诸书中常见互用异名。左边有阳泉水注入,右边有伞盖水流进来。这三个源头都出自同一座山,只不过南北方向不同罢了。

东过其县南,

又东,尧水自西山东北流①,迳尧庙北②,又东迳长子县故城南,周史辛甲所封邑也③。《春秋·襄公十八年》④,晋人执卫行人石买于长子⑤,即是县也。秦置上党郡,治此。其水东北流入漳水。漳水东会于梁水⑥,梁水出南梁山⑦,北流迳长子县故城南。《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十二年⑧,郑取屯留、尚子、涅⑨。尚子,即长子之异名也。梁水又北入漳水。

【注释】

①尧水:在今山西长子西南十三里。

②尧庙:《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地形志》,上党郡乐阳有尧庙。在今长子县(今山西长子)西南十五里潜山上。”

③辛甲:西周初史官。原为商臣,因多次劝谏纣王不被采纳,故离商奔周。召公将他举荐给文王,被封为公卿,食邑于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南)。

④襄公十八年:前555年。

⑤执:捕捉。行人:官名。掌宾客之礼及出使等事。石买:春秋卫人。鲁襄公十七年(前556)伐曹,取重丘,曹人诉于晋。十八年(前555)石买为行人使晋,晋人在长子执之。

⑥梁水:在今山西长子东。

⑦梁山:今山西长子东二十里。

⑧梁惠成王十二年:前358年。梁惠成王,即魏惠王。

⑨屯留:周代晋国都城。在今山西长治屯留区南十二里古城村。尚子:长子县之异名。在今山西长子西南。涅:战国魏邑。即今山西武乡西北古城镇。

【译文】

浊漳水往东流过县南,

漳水又往东,尧水从西山往东北流经尧庙北面,又往东流经长子县老城南面,这里是周时史官辛甲所封的食邑。《春秋·襄公十八年》,晋人在长子俘虏了卫国的行人石买,就是此县。秦时设置上党郡,治所就在这里。水往东北流,注入漳水。漳水往东流,汇合于梁水,梁水发源于南梁山,往北流经长子县老城南面。《竹书纪年》说:梁惠成王十二年,郑国夺取了屯留、尚子、涅。尚子就是长子的异名。梁水又往北注入漳水。

屈从县东北流,

陶水南出陶乡①,北流迳长子城东②,西转迳其城北,东注于漳水。

【注释】

①陶水:即今山西长治上党区南淘清河。陶乡:在今山西长子境内。

②长子城:春秋时晋邑。在今山西长子西南八里。

【译文】

浊漳水转弯从县城往东北流,

陶水发源于南面的陶乡,往北流经长子城的东面,向西转弯流经城北,东流注入漳水。

又东过壶关县北①,又东北过屯留县南②,

漳水东迳屯留县南,又屈迳其城东,东北流,有绛水注之③。水西出穀远县东发鸠之谷④,谓之为滥水也。东迳屯留县故城南,故留吁国也⑤,潞氏之属⑥。《春秋·襄公十八年》⑦,晋人执孙蒯于纯留是也⑧。其水东北流入于漳。故桑钦云⑨:绛水出屯留西南,东入漳。

【注释】

①壶关县:秦置,为上党郡治。治所在今山西长治上党区北故驿村。

②屯留县:春秋晋置,战国时入秦,属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屯留区南十二里古城村。北魏移治今山西长治上党区西北四十里故县。

③绛水:又名滥水。在今山西长治屯留区西南。

④穀远县:西汉置,属上党郡。治所即今山西沁源。西晋废。

⑤留吁国:春秋时北方部族赤狄的一支,鲁宣公十六年(前593),并于晋国。地在今山西长治屯留区南。

⑥潞氏:春秋赤狄国名。在今山西长治潞城区东北四十里。

⑦襄公十八年:前555年。

⑧孙蒯(kuǎi):春秋时卫大夫孙林父之子。与石买一起伐曹,取重丘。曹人诉于晋。襄公十八年夏,晋人执卫行人石买于长子,执孙蒯于屯留。纯留:亦称屯留。本为赤狄留吁国,晋景公七年(前593)灭之,更名纯留。在今山西长治屯留区南十二里古城村。

⑨桑钦:字君长。西汉成帝时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撰有《水经》三卷。于地理沿革、山脉河流走向等有研究。

【译文】

浊漳水又往东流过壶关县北边,又往东北流过屯留县南边,

漳水往东流经屯留县南面,又转弯流过城东,往东北流,有绛水注入。绛水发源于西方穀远县东面的发鸠之谷,称为滥水。往东流经屯留县老城南面,就是旧时的留吁国,是潞氏的属国。《春秋·襄公十八年》,晋人在纯留俘虏了孙蒯,就是这地方。绛水往东北流,注入漳水。所以桑钦说:绛水发源于屯留西南,东流注入漳水。

漳水又东,涷水注之①,水西出发鸠山,东迳余吾县故城南②,汉光武建武六年③,封景丹子尚为侯国④。涷水又东迳屯留县故城北,《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元年⑤,韩共侯、赵成侯迁晋桓公于屯留⑥。《史记》:赵肃侯夺晋君端氏而徙居之此矣⑦。其水又东流注于漳。故许慎曰:水出发鸠山入漳,从水,东声也⑧。

【注释】

①涷水:源出发鸠山(在今山西长子西五十里),注入黄河。

②余吾县:西汉置,属上党郡。治所即今山西长治屯留区西北余吾镇。

③汉光武建武六年:30年。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25—56)。

④景丹:字孙卿。冯翊栎阳(今陕西临潼东北)人。光武帝即位,拜丹为骠骑大将军。定封丹为栎阳侯。

⑤梁惠成王元年:前369年。

⑥韩共侯:又称韩懿侯、韩庄侯。名若,一名若山。韩哀侯子。战国时期韩国国君。赵成侯:名种,赵敬侯之子。战国时赵国国君,因赵都邯郸(今河北邯郸),故又称邯郸君。晋桓公:名顷,晋烈公之子。战国时晋国国君。

⑦赵肃侯:名语,赵成侯之子。战国时赵国国君。端氏:战国晋邑,西汉置端氏县。即今山西沁水县东北固县。徙居之此:《史记·赵世家》:“肃侯元年,夺晋君端氏,徙处屯留。”

⑧从水,东声:此指涷字偏旁从水,音东。

【译文】

漳水又东流,涷水注入,涷水发源于西方的发鸠山,往东流经余吾县老城南面,汉光武帝建武六年把余吾封给景丹的儿子景尚,立为侯国。涷水又往东流经屯留县老城北面,《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元年,韩共侯、赵成侯把晋桓公迁到屯留。《史记》载:赵肃侯在端氏剥夺了晋君权力,把他迁到这里。涷水又东流,注入漳水。所以许慎说:涷水发源于发鸠山,注入漳水,涷字偏旁从水,音东。

漳水又东北,迳壶关县故城西,又屈迳其城北,故黎国也①。有黎亭②,县有壶口关③,故曰壶关矣。吕后元年④,立孝惠后宫子武为侯国⑤。汉有壶关三老公乘兴上书讼卫太子⑥,即邑人也。县在屯留东,不得先壶关而后屯留也。

【注释】

①黎国:商代侯国,为周文王灭。在今山西长治上党区西北四里。

②黎亭:在今山西长治上党区北三里黎岭村。

③壶口关:又称壶关。在今山西长治上党区东南壶口村。

④吕后元年:前187年。

⑤孝惠:即汉孝惠帝刘盈,刘邦之子,母为吕皇后。武:即刘武。西汉诸侯王。惠帝后宫子。高后元年(前187)封为壶关侯,六年(前182)立为淮阳王。文帝即位,以其为吕氏党羽,杀之。

⑥三老:秦汉时掌地方教化之官。乡、县、郡均曾先后设置。公乘兴:似为“令狐茂”之讹。司马彪《续汉志·郡国志》“上党郡·长子”条,刘昭注:“《上党记》曰:‘关城,都尉所治。令狐征君隐城东山中,去郡六十里,即壶关三老令狐茂上书讼戾太子者也,茂即葬其山。’”讼卫太子:向汉武帝陈述卫太子的冤情。卫太子,即戾太子刘据,汉武帝之子,母卫皇后。

【译文】

漳水又往东北流经壶关县老城西面,又转弯流经城北,就是旧时的黎国。有黎亭,县里有壶口关,所以县名叫壶关。吕后元年把这里封给孝惠帝后宫所生的儿子刘武,立为侯国。汉时有壶关三老公乘兴上书控告卫太子,他就是本县人。壶关县在屯留东边,不可能先流经壶关然后才到屯留。

漳水历鹿台山与铜鞮水合①,水出铜鞮县西北石隥山②,东流与专池水合③。水出八特山④,东北流入铜鞮水。铜鞮水又东南合女谏水⑤。水西北出好松山⑥,东南流,北则苇池水与公主水合而右注之⑦,南则榆交水与皇后水合而左入焉⑧,乱流东南,注于铜鞮水。铜鞮水又东迳李憙墓⑨,墓前有碑,碑石破碎,故李氏以太和元年立之⑩。其水又东迳故城北,城在山阜之上,下临岫壑⑪,东、西、北三面,阻袤二里⑫,世谓之断梁城⑬,即故县之上虒亭也。铜鞮水又东迳铜鞮县故城北⑭,城在水南山中,晋大夫羊舌赤铜鞮伯华之邑也⑮。汉高祖破韩王信于此县⑯。铜鞮水又东南流迳顷城西⑰,即县之下虒聚也。《地理志》曰:县有上虒亭、下虒聚者也。铜鞮水又南迳胡邑西⑱,又东屈迳其城南,又东迳襄垣县⑲,入于漳。

【注释】

①鹿台山:在山西襄垣南。铜鞮(dī)水:又名西漳河、小漳水。即今山西沁县西之西河。

②铜鞮县:春秋晋顷公十二年(前514)置。治所在今山西沁县南三十五里古城。秦属上党郡。北魏移治今沁县西南故县镇,属乡郡。石隥(dèng)山:亦称石梯山。在今山西沁县西南。

③专池水:在今山西沁县西南。

④八特山:在今山西沁县西南。

⑤女谏水:在铜鞮县(今山西沁县)北。也有作八谏水。

⑥好松山:《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有小漳河,出沁州(今山西沁县)西北三十五里滑山……滑山或即好松山也。”

⑦苇池水、公主水:在今山西沁县西南。

⑧榆交水、皇后水:在今山西沁县西南。

⑨李憙(xǐ):字季和。西晋上党铜鞮(今山西沁县南)人。少有高行,博学研精。

⑩太和元年:477年。太和,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年号(477—499)。

⑪岫壑(xiù hè):山谷。

⑫阻袤:险阻绵延。袤,长。

⑬断梁城:又名断道、上虒(sī)亭。在今山西沁县东南四十里虒亭岭村。

⑭铜鞮县故城:在今山西沁县南三十五里古城。

⑮羊舌赤铜鞮伯华:羊舌赤,复姓羊舌,名赤,字伯华。食采于铜鞮,亦称铜鞮伯华。春秋时晋国大夫,中军尉佐羊舌职长子。

⑯汉高祖破韩王信:《汉书·高帝纪下》:“七年冬十月,上自将击韩王信于铜鞮,斩其将。”韩王信,故韩襄王之庶孙。先从刘邦为将,后降楚。后又归刘邦。刘邦复立为韩王。后投降匈奴,使刘邦陷白登之围。后复与匈奴骑兵入居参合,被汉将军柴武所杀。

⑰顷城:郦道元认为即下虒聚(今山西襄垣西北虒亭)。

⑱胡邑:在今山西襄垣西北。

⑲襄垣县:西汉置,属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襄垣北三十里东故县村。北魏移治今襄垣县北郊,属襄垣郡。

【译文】

漳水流过鹿台山与铜鞮水汇合,铜鞮水发源于铜鞮县西北的石隥山,东流与专池水汇合。专池水发源于八特山,往东北流,注入铜鞮水。铜鞮水又往东南流,与女谏水汇合。女谏水发源于西北的好松山,往东南流,北边有苇池水与公主水合流往西注入,南边有榆交水与皇后水合左流汇入,往东南乱流,注入铜鞮水。铜鞮水又往东流经李憙墓,墓前有碑,现在已经破碎了,是太和元年李氏所立。铜鞮水又往东流经老城北面,城在山冈上面,底下临着深谷,东、西、北三面都有深涧隔断,宽广约二里,世人称之为断梁城,就是旧县的上虒亭。铜鞮水又往东流经铜鞮县老城北面,城在南岸山中,是晋时大夫羊舌赤,号铜鞮伯华的食邑。汉高祖就在这里打败韩王信。铜鞮水又往东南流过顷城西面,就是铜鞮县的下虒聚。《地理志》说:铜鞮县有上虒亭、下虒聚。铜鞮水又往南流经胡邑西面,又向东转,流过城南,又往东流经襄垣县,注入漳水。

漳水又东北流迳襄垣县故城南,王莽之上党亭。

【译文】

漳水又往东北流经襄垣县老城南面,就是王莽的上党亭。

潞县北①,

县,故赤翟潞子国也②。其相丰舒有俊才③,而不以茂德。晋伯宗数其五罪④,使荀林父灭之⑤。阚骃曰⑥:有潞水⑦,为冀州浸⑧,即漳水也。余按《燕书》⑨,王猛与慕容评相遇于潞川也⑩。评障锢山泉,鬻水与军⑪,入绢匹,水二石⑫。无佗大川⑬,可以为浸,所有巨浪长湍,惟漳水耳。故世人亦谓浊漳为潞水矣。县北对故台壁⑭,漳水迳其南,本潞子所立也⑮,世名之为台壁。慕容垂伐慕容永于长子⑯,军次潞川⑰,永率精兵拒战,阻河自固,垂阵台壁,一战破之⑱,即是处也。漳水于是左合黄须水口⑲,水出台壁西张讳岩下⑳,世传岩赤则土罹兵害(21),故恶其变化无常,恒以石粉污之令白,是以俗目之为张讳岩。其水南流,迳台壁西,又南入于漳。

【注释】

①潞县:战国赵置,秦属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潞城区东北四十里古城村。西晋为上党郡治。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改为刈陵县。

②赤翟:亦作赤狄。春秋时狄人的一支。大体分布于今山西长治一带,与晋人相杂居。或说因其俗尚赤衣而得名。潞子国:本西周潞国,春秋亦称潞子国。在今山西黎城南古城。西汉置潞县。

③丰舒:赤狄潞国之相。据说其才艺胜人者三,然德行不高。后被晋人杀之。

④伯宗:晋贤大夫。五罪:五宗罪过。《左传·宣公十五年》:“伯宗曰:‘必伐之!狄有五罪,俊才虽多,何补焉?不祀,一也。耆酒,二也。弃仲章而夺黎氏地,三也。虐我伯姬,四也。伤其君目,五也。怙其俊才,而不以茂德,兹益罪也。’”

⑤使荀林父灭之:《左传·宣公十五年》:“晋荀林父败赤狄于曲梁。辛亥,灭潞。丰舒奔卫。卫人归诸晋,晋人杀之。”荀林父,晋国正卿。字伯,即中行桓子。晋作三行(步兵)以御狄,林父将中行,故以官为氏。

⑥阚骃(kàn yīn):字玄阴。敦煌(今甘肃敦煌)人。北凉至北魏学者。所撰《十三州志》为地理类著作。

⑦潞水:一名潞川。即今山西东南部浊漳河。

⑧冀州:古九州之一。指今山西和陕西间黄河以东、河南和山西间黄河以北及山东西部、河北东南部地区。浸:指蓄水可以灌溉的川泽。后亦泛指水流、河流。

⑨《燕书》:书名。十六国时期前燕尚书范亨撰。二十卷,纪传体。记前燕慕容儁时事。

⑩王猛:字景略。北海剧县(今山东寿光东南)人。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为前秦苻坚重用。慕容评:十六国时期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人。鲜卑族,慕容廆子,曾为前燕统帅。后被前秦王猛所败。潞川:一作潞水。即今山西之浊漳水。

⑪鬻(yù):卖。

⑫石:古书中读shí,今读dàn。容量单位。十斗等于一石。

⑬佗:其他。

⑭台壁:在今山西黎城西南。

⑮潞子:名婴儿。春秋时赤狄族人,潞国国君。

⑯慕容垂:字道明。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前燕慕容皝之子。后自称燕王,建元曰燕元,史称后燕。慕容永:十六国时期西燕国君。字叔明,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鲜卑族。386年称帝于长子。后被慕容垂所败被杀。长子:春秋晋邑。在今山西长子西南。

⑰次:驻扎。

⑱一战破之:按,以上见《晋书·载记·慕容垂》。

⑲黄须水:即今山西黎城东南小东河。

⑳张讳岩:一名白岩山,今名白云山。在今山西黎城东北二十五里。

(21)罹(lí):遭受。

【译文】

潞县北边,

潞县就是从前赤翟的潞子国。潞子国的丞相丰舒很有才能,但没有德行。晋国伯宗列举了他的五条罪状,派荀林父去灭了潞子国。阚骃说:潞县有潞水,是冀州的大河流,就是漳水。我查考《燕书》,王猛与慕容评在潞川相遇。慕容评堵截了山泉,卖水给军队,交上一匹绢就给二担水。这里没有别的大川可以灌溉,所有的长川大河,就只有漳水一条了。所以世人也把浊漳水称为潞水。潞县北边与旧时的台壁相望,漳水流经壁南,此壁原是潞子所建,世人称之为台壁。慕容垂在长子攻打慕容永,部队驻扎在潞水,慕容永率领精兵抵抗,凭河坚守,慕容垂在台壁摆好阵势,一仗就把慕容永打垮了,就是在这地方。漳水左岸在这里左边汇合黄须水,黄须水发源于台壁西边张讳岩下,世上相传岩石发红,就会遭遇战祸,人们讨厌这岩石的变化无常,常用石粉把它涂成白色,所以民间把它叫张讳岩。黄须水往南流经台壁西面,又南流注入漳水。

漳水又东北历望夫山①,山之南有石人伫于山上②,状有怀于云表,因以名焉。有涅水西出覆甑山③,而东流与西汤溪水合④。水出涅县西山汤谷⑤,五泉俱会,谓之五会之泉,交东南流,谓之西汤水⑥,又东南流注涅水。涅水又东迳涅县故城南,县氏涅水也⑦。东与白鸡水合⑧,水出县之西山,东迳其县北,东南流入涅水。涅水又东南,武乡水会焉⑨。水源出武山西南⑩,迳武乡县故城西⑪,而南得清谷口⑫。水源出东北长山清谷⑬,西南与鞸鞛、白璧二水合⑭,南入武乡水,又南得黄水口⑮,黄水三源⑯,同注一壑,东南流与隐室水合⑰。水源西北出隐室山⑱,东南注黄水。又东入武乡水。武乡水又东南注于涅水。涅水又东南流,注于漳水。

【注释】

①望夫山:在今山西黎城西北。

②伫(zhù):久立,等待。

③涅水:在今山西武乡西。源出护甲山,东南流经县南,注入浊漳水。覆甑山:在今山西武乡西北。

④西汤溪水:在今山西武乡,源出武乡汤谷。

⑤涅县:东汉改涅氏县置,属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武乡西北四十二里故城镇。北魏永安二年(529)改为阳城县。西山:即今山西武乡西部山区。汤谷:在今山西武乡。

⑥西汤水:即今西汤河,源出今山西武乡。

⑦氏:取名,命名。

⑧白鸡水:一名甲水,今名高寨寺河。发源于山西武乡西北三十公里东良乡境,东南流迳故城乡北,注入涅河。

⑨武乡水:即今山西东南部之浊漳河,为漳河上源之一。源出山西和顺西八赋岭,南流经榆社西,又南入武乡。

⑩武山:即今山西和顺八赋岭的南岭。

⑪武乡县:西晋置,属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榆社北三十里社城镇。

⑫清谷口:在今山西榆社。

⑬长山:在今山西榆社。

⑭鞸鞛(bǐnɡ běnɡ)水:在今山西榆社。白璧水:在今山西榆社。

⑮黄水口:当在今山西榆社。

⑯黄水:亦称西川河,今称云簇河。源出武乡北部,东流经榆社云簇镇,注入浊漳北源。

⑰隐室水:当在今山西榆社。

⑱隐室山:当在今山西榆社。

【译文】

漳水又往东北流过望夫山,山南有石人伫立在山上,姿态像是在盼望着云天外的远人,因而取名。有涅水发源于西边的覆甑山,东流与西汤溪水汇合。西汤溪水发源于涅县西山的汤谷,五条泉水汇合在一起,叫五会之泉,泉水汇合后又往东南流,称为西汤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涅水。涅水又往东流经涅县老城南面,涅县就是以涅水命名的。东流与白鸡水汇合,白鸡水发源于涅县的西山,往东流经县北,往东南流入涅水。涅水又往东南流,武乡水汇入。武乡水源出武山西南,流经武乡县老城西面,然后往南流到清谷口汇合清谷水。清谷水发源于东北方长山的清谷,往西南流与鞸鞛水和白璧水汇合,南流注入武乡水,又南流有黄水口,黄水有三个源头,同流注入一条深涧,往东南流,与隐室水汇合。隐室水源出西北方的隐室山,往东南注入黄水。黄水又往东注入武乡水。武乡水又往东南注入涅水。涅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漳水。

漳水又东迳磻阳城北①,仓谷水入焉②。水出林虑县之仓谷溪③,东北迳鲁班门西④,双阙昂藏⑤,石壁霞举⑥,左右结石修防,崇基仍存。北迳偏桥东,即林虑之峤岭抱犊固也⑦。石隥西陛⑧,陟踵修上五里余⑨,崿路中断四五丈⑩,中以木为偏桥⑪,劣得通行,亦言故有偏桥之名矣。自上犹须攀萝扪葛,方乃自津山顶,即庾衮眩坠处也⑫。仓谷溪水又北合白木溪⑬。溪水出壶关县东白木川⑭,东迳百畮城北⑮,盖同仇池百顷之称矣⑯。又东迳林虑县之石门谷⑰,又注于仓溪水。仓溪水又北迳磻阳城东而北流,注于漳水。

【注释】

①磻阳城:在今河南林州西北。

②仓谷水:在今河南林州西北。

③林虑县:东汉延平元年(106)改隆虑县置,属河内郡。治所即今河南林州。仓谷溪:在今河南林州西北。

④鲁班门:在今河南林州,传说是鲁班抡斧劈山而成。

⑤双阙:这里指像阙一样相对的山门。昂藏:高峻。

⑥霞举:高耸,耸立。

⑦抱犊固:在今山西壶关东南。

⑧石隥(dènɡ):石台阶。陛:台阶。

⑨陟踵:攀登,登上。

⑩崿(è):高峻。

⑪偏桥:不正式、简易的桥梁。

⑫庾衮(yú gǔn)眩坠:《晋书·庾衮传》:“惠帝迁于长安,衮乃相与登于大头山而田于其下。年谷未熟,食木实,饵石蕊,同保安之,有终焉之志。及将收获,命子怞与之下山,中涂目眩瞀,坠崖而卒。”庾衮,字叔褒。西晋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少履勤俭,笃学好问,事亲以孝称。颍川太守召为功曹,不就。后携妻子适林虑山,事其新乡如其故乡,言忠信,行笃敬,林虑人皆归之,人皆名其“庾贤”。

⑬白木溪:在今山西长治上党区北。

⑭壶关县:秦置。为上党郡治。治所在今山西长治上党区北故驿村。白木川:在今山西长治上党区一带。

⑮百畮城:在磻阳城(今河南林州西北)西南。

⑯仇池百顷:因山得名,本名仇维,山上有池,故曰仇池山。又名河池、百顷、氐池、仇夷、瞿堆。在今甘肃西和南洛峪,为杨氏根据地。

⑰石门谷:在今河南林州境内。

【译文】

漳水又往东流经磻阳城北面,仓谷水注入。仓谷水发源于林虑县的仓谷溪,往东北流经鲁班门西面,这里两侧的山崖状如门户,石壁凌云高举,左右两岸用石块修筑成堤防,高高的基址至今还在。仓谷水往北流经偏桥东面,这就是林虑的峤岭抱犊固。循着石级向西往高处攀登,约五里余,到了崖边路就断了,中间一段约有四五丈,用木料架成偏桥,勉强可以通行,所以听说这里地名也叫偏桥。从这里上山,还要攀藤援葛,才能到达山顶,这就是庾衮眩晕坠崖的地方。仓谷溪水又北流,与白木溪汇合。白木溪水发源于壶关县东边的白木川,往东流经百畮城北面,这也和仇池百顷之类名称一样。又往东流经林虑县的石门谷,又注入仓溪水。仓溪水又往北流经磻阳城东面,往北流注入漳水。

漳水又东迳葛公亭北而东注矣①。

【注释】

①葛公亭:在今河南林州北。

【译文】

漳水又往东流经葛公亭北面,往东流去。

又东过武安县①,

漳水于县东,清漳水自涉县东南来注之②。世谓决入之所为交漳口也③。

【注释】

①武安县:秦置,属邯郸郡。治所在今河北武安西南五里店子古城。

②涉县:战国韩置。后入秦,属邯郸郡。西汉属魏郡。治所在今河北涉县西北二里。

③交漳口:即交津。在今河北磁县西清漳河与漳河合流处。

【译文】

浊漳水又往东流过武安县,

漳水在武安县东面,汇合了从涉县往东南流来的清漳水。世人把汇流处称为交漳口。

又东出山,过邺县西①,

漳水又东迳三户峡为三户津②。张晏曰③:三户④,地名也,在梁期西南⑤。孟康曰⑥:津,峡名也,在邺西四十里⑦。

【注释】

①邺县:战国魏置,秦属邯郸郡。治所在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

②三户峡:在今河北磁县西南。三户津:津渡名。在今河北磁县西南漳水上。

③张晏:字子博。中山(今河北定州)人。有《汉书》注,多存于今《汉书》颜师古注中。

④三户:即三户津。

⑤梁期:古县名。西汉置,属魏郡。治所在今河北磁县东北。三国魏废。

⑥孟康:字公休。三国魏广宗(今河北威县)人。尝注《汉书》。

⑦邺:春秋齐邑。在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

【译文】

浊漳水又往东出山,流过邺县西面,

漳水又往东流经三户峡,称为三户津。张晏说:三户是地名,在梁期西南。孟康说:三户津是一条山峡名,在邺县以西四十里。

又东,汙水注之①。水出武安县山,东南流迳汙城北②。昔项羽与蒲将军、英布济自三户③,破章邯于是水④。汙水东注于漳水。

【注释】

①汙(yú)水:在今河北临漳西南。

②汙城:在今河北临漳西南十五里。

③蒲将军:秦末人,名不详。秦二世元年(前209)腊月与英布同往投奔项籍。英布:亦名黥布。六县(今安徽六安北)人。初从项羽,以功封九江王。后背楚归汉,封淮南王。汉高祖十一年(前196),韩信、彭越先后被杀,心大恐,起兵反。次年兵败被杀。

④章邯:秦二世时官少府。陈涉起兵,二世令章邯率骊山徒迎战,击杀周章。与长史司马欣等灭陈涉,破项梁,平魏咎,楚地略定。后从项羽入关,羽立章邯为雍王。汉高祖还定三秦,章邯败走自杀。

【译文】

漳水又东流,汙水注入。汙水发源于武安县山,往东南流经汙城北面。从前项羽与蒲将军、英布从三户渡水,就在这条水上打败了章邯。汙水往东注入漳水。

漳水又东迳武城南①,世谓之梁期城②。梁期在邺北,俗亦谓之两期城,皆为非也。司马彪《郡国志》曰③:邺县有武城,武城即期城矣。

【注释】

①武城:战国赵地。在今河北磁县西南。

②梁期城:梁期县治所。在今河北磁县东北。

③司马彪《郡国志》:司马彪,字绍统。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魏晋时期史学家。《郡国志》为其《续汉书》中的“八志”之一。记述东汉时期全国行政区划、人口以及《春秋》和“前三史”所载征伐、会盟所在的地名。

【译文】

漳水又往东流经武城南面,世人称之为梁期城。梁期在邺城北面,民间又称为两期城,都是不正确的。司马彪《郡国志》说:邺县有武城,武城就是期城。

漳水又东北迳西门豹祠前①,祠东侧有碑,隐起为字。祠堂东头石柱勒铭曰:赵建武中所修也②。魏文帝《述征赋》曰③:羡西门之嘉迹④,忽遥睇其灵宇⑤。漳水右与枝水合。其水上承漳水于邯会西⑥,而东别与邯水合⑦。水发源邯山东北,迳邯会县故城西,北注枝水,故曰邯会也。张晏曰:漳水之别,自城西南与邯山之水会,今城旁犹有沟渠存焉。汉武帝元朔二年⑧,封赵敬肃王子刘仁为侯国⑨。其水又东北入于漳。昔魏文侯以西门豹为邺令也⑩,引漳以溉邺,民赖其用。其后至魏襄王,以史起为邺令,又堰漳水以灌邺田,咸成沃壤,百姓歌之⑪。魏武王又堨漳水⑫,回流东注,号天井堰⑬。二十里中,作十二墱⑭,墱相去三百步,令互相灌注,一源分为十二流,皆悬水门。陆氏《邺中记》云⑮:水所溉之处,名曰堰陵泽⑯。故左思之赋魏都⑰,谓墱流十二,同源异口者也。魏武之攻邺也,引漳水以围之。《献帝春秋》曰⑱:司空邺城围周四十里⑲,初浅而狭,如或可越,审配不出争利⑳,望而笑之。司空一夜增修,广深二丈,引漳水以注之,遂拔邺(21)。本齐桓公所置也(22),故《管子》曰:筑五鹿、中牟、邺,以卫诸夏也(23)。后属晋,魏文侯七年(24),始封此地,故曰魏也。汉高帝十二年(25),置魏郡(26),治邺县,王莽更名魏城。后分魏郡,置东、西部都尉(27),故曰三魏(28)。

【注释】

①西门豹祠:在今河南安阳北三十二里丰乐村东。东汉时为纪念战国魏文侯时邺令西门豹破除当地河伯娶妇的迷信,同时兴修水利、引漳灌田之功而建。

②建武:后赵石虎的年号(335—348)。

③魏文帝:指曹操次子曹丕。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述征赋》:《艺文类聚》卷五十九引魏文帝《述征赋》,其中无此二句。

④西门:即西门豹。

⑤遥睇(tī):远远地望到。

⑥邯会:古县名。西汉以故伯阳邑置。治所在今河北邯郸肥乡区西南。

⑦邯水:发源于邯山(在今河北邯郸)东北,经过邯会县(今河北邯郸肥乡区西南)故城西。

⑧元朔二年:前127年。

⑨赵敬肃王:即刘彭祖。西汉宗室诸侯王,景帝子。景帝前元二年(前155)立为广川王。四年后徙赵王。为人巧佞。刘仁:赵敬肃王刘彭祖之子,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封邯会侯。

⑩魏文侯:名都。战国时魏国第一位国君。任用李悝为相,实行变法,使魏国成为强大的国家。

⑪“其后至魏襄王”几句:《汉书·沟洫志》:“(魏襄王)于是以史起为邺令,遂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民歌之曰:‘邺有贤令兮为史公,决漳水兮灌邺旁,终古舄卤兮生稻粱。’”魏襄王,战国魏惠王之子,魏文侯之曾孙。以张仪为相,秦屡败魏军,王予秦以河西地。史起,战国魏襄王时任邺令。他在西门豹兴修水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修水利工程,引漳水以灌邺田,以富魏之河内。百姓歌其贤。堰(yǎn),筑堰堵塞。

⑫魏武王:即曹操。堨(è):修建堤坝。

⑬天井堰:在今河北临漳西南。

⑭墱(dèng):这里指堤坝。

⑮陆氏《邺中记》:又名《石虎邺中记》。东晋国子助教陆翙(huì)撰。原本二卷。叙后赵石虎事迹。因其都邺(今河北临漳北)故名。已佚。

⑯堰陵泽:一作晏(安)陂泽。西门豹为邺令,凿十二渠,决漳水以溉民田,渠一名安泽陂。

⑰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西晋文学家。官秘书郎。他的《三都赋》名重一时,曾使“洛阳为之纸贵”。赋魏都:即《魏都赋》,为《三都赋》之一。借假想人物魏国先生称颂三国时魏都的形势、宫室等,对曹操的政治措施和功业也多所歌颂。

⑱《献帝春秋》:书名。又名《汉献帝春秋》。晋袁晔撰。十卷。记东汉末年献帝时事,已佚。

⑲司空:这里指曹操。

⑳审配:字正南。东汉魏郡(今河北临漳)人。为袁绍部将,任冀州治中别驾。绍领冀州,委配腹心之任。绍卒,奉绍子尚命守邺。曹操攻之,城陷拒降被杀。

(21)遂拔邺:事见《后汉书·袁绍传》。

(22)齐桓公:姜姓,名小白。春秋时期齐国国君。任用管仲实行改革,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多次大会诸侯订立盟约。是春秋第一个霸主。

(23)筑五鹿、中牟、邺,以卫诸夏也:按,以上语见《管子·小匡》。五鹿,即五鹿墟,又名沙鹿。在今河北大名东。中牟,春秋晋邑。在今河南鹤壁西。邺,春秋齐邑。在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卫,捍卫,保卫。诸夏,周代分封的中原各个诸侯国。泛指中原地区。

(24)魏文侯七年:前439年。

(25)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

(26)魏郡:西汉高帝十二年(前195)置。治所在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

(27)后分魏郡,置东、西部都尉:《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十八年)冬十月,分魏郡为东、西部,置都尉。”都尉,汉景帝时改秦之郡尉为都尉,辅佐郡守并掌全郡的军事。武帝又置关都尉、农都尉、属国都尉于各要地。又中央官职中有水衡都尉,执行临时职务的有搜粟都尉、协律都尉等,亦武帝所设。

(28)三魏:为广平、阳平、魏三郡的俗称。东汉末,曹操封为魏王,都邺,魏郡领地广大,东汉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分魏郡置东、西部都尉。曹丕代汉,分魏郡为广平(治曲梁县,在今河北邯郸永年区东南城关镇)、阳平(治所在今馆陶县)、魏(治邺县,在今临漳西南邺镇)三郡,世称三魏。

【译文】

漳水又往东北流经西门豹祠前面,祠的东边有石碑,隐约可以看出凸起的字迹。祠堂东端的石柱上刻有这些字样:赵建武年间所建。魏文帝《述征赋》说:景慕西门豹感人的事迹,忽然远远望见他的祠庙。漳水右岸与支流汇合。支流上游在邯会西边承接漳水,向东分支与邯水汇合。邯水发源于邯山东北,流经邯会县老城西面,北流注入这条支流,所以称为邯会。张晏说:从漳水分出的支流,从城西南流与邯山之水汇合,现在城旁还有沟渠留着。汉武帝元朔二年,把这里封给赵敬肃王的儿子刘仁,立为侯国。水又往东北流入漳水。从前魏文侯派西门豹去当邺令,引入漳水灌溉邺的田地,百姓都靠着这水用。以后到魏襄王时,派史起去当邺令,又在漳水上筑堰,来灌溉邺的田亩,田亩也都变成肥沃的良田,百姓都歌颂他。魏武王又在漳水拦河筑坝,称为天井堰,使水转向东流。在二十里的河段中,造了十二级堤坝,每级相距三百步,使各级的水互相灌注,一个源头分为十二道水流,每道都建有水门。陆氏《邺中记》说:水所灌注之处叫堰陵泽。所以左思为魏都作赋,说分级渠道共十二条,引水注入各水口。魏武帝攻邺,引漳水来围困此城。《献帝春秋》说:司空曹操包围了邺城,在周围掘壕长四十里,开头浅而狭,看来似乎还可以走过去,审配不出来争取有利时机,只是嘲笑地看着。但司空连夜赶修,就增至深宽达二丈的规模,引漳水注入,于是就攻下邺城。邺城原来是齐桓公所置,所以《管子》说:筑了五鹿、中牟和邺诸城来保卫诸夏。后来属晋国,魏文侯七年才开始封在这里,所以称魏。汉高帝十二年,设置魏郡,治所在邺县,王莽改名为魏城。后来把魏郡分开,设立东部都尉和西部都尉,所以称为三魏。

魏武又以郡国之旧,引漳流自城西东入,迳铜雀台下①,伏流入城东注,谓之长明沟也②。渠水又南迳止车门下③,魏武封于邺为北宫④,宫有文昌殿⑤。沟水南北夹道,枝流引灌,所在通溉,东出石窦堰下⑥,注之隍水⑦,故魏武《登台赋》曰⑧:引长明,灌街里。谓此渠也。石氏于文昌故殿处,造东、西太武二殿⑨,于济北穀城之山采文石为基⑩,一基下五百武直宿卫⑪。屈柱趺瓦⑫,悉铸铜为之,金漆图饰焉。又徙长安、洛阳铜人,置诸宫前,以华国也。城之西北有三台,皆因城为之基,巍然崇举,其高若山,建安十五年魏武所起⑬,平坦略尽。《春秋古地》云⑭:葵丘⑮,地名,今邺西三台是也。谓台已平,或更有见,意所未详。

【注释】

①铜雀台:在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北古邺城北城西北隅。为三国时曹操所筑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三台之一。于楼顶作一大铜雀,舒翼若飞,故名铜雀台。

②长明沟:杨守敬认为即“白沟”之异名。后汉建安九年(204),曹操为了进攻北方的袁尚,在淇水入黄处以大枋木筑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资军运。从此,清水和淇水均称白沟,成为海河水系的卫河(即南运河)的一段。

③止车门:宫城门。魏晋及南朝宫城四围均有城墙,南、东、西面并设有止车门。入宫者至此,按礼制,须文臣下车,武臣下马,步行上朝进殿。

④魏武封于邺:《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十八年)今以冀州之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山、钜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为魏公。”

⑤文昌殿:曹操邺都北城北部正中的大殿。在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北。

⑥石窦堰:又名石渎堰。在今河北临漳西南古邺城东。

⑦隍水:一作洹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作洹,是也。即《洹水注》所谓洹水枝津,北迳东明观(在今河北临漳西南古邺北城东南隅)建春门之水。”

⑧魏武《登台赋》:今亡佚。

⑨太武殿:后赵石虎于曹魏文昌殿旧址建,在邺北城北部,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北。

⑩济北:即济北郡。秦置。治所在博阳县(今山东泰安东南旧县)。秦亡后,项羽封田安为济北王,改置济北国。西汉初复改为济北郡。穀城之山:一名黄山。在今山东平阴西南东阿镇东北。该山出文石,石文鲜明。

⑪武直宿卫:禁卫宫殿的值班武士。

⑫屈柱:曲柱,短柱。趺(fū)瓦:今筒瓦,其形半圆。趺,同“跗”。脚背。因脚背是弯曲的,故称弯曲的瓦为趺瓦。正与上文“屈柱”相对。

⑬建安十五年:210年。建安,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196—220)。

⑭《春秋古地》:书名。杨守敬认为,当是晋时人京相璠的《春秋土地名》,三卷。

⑮葵丘:在今河北临漳西南三台村,即下文的“三台”。

【译文】

魏武帝又利用郡国旧水道,引漳水从城西东流,经过铜雀台下,从下水道入城东流,称为长明沟。渠水又往南流经止车门下,魏武帝封于邺时,曾修建北宫,宫里有文昌殿。沟水南北两边都是道路,以支流引水灌溉,往东从石窦堰下流出,注入洹水,所以魏武帝《登台赋》说:引了长明沟,灌入街巷。指的就是这条渠水。石氏在文昌殿旧址上,建造了东太武殿和西太武殿,在济北穀城山上开采文石来砌筑殿基,一座殿基下,布置了五百名武士值班警卫。弯曲的柱子和筒瓦全都用铸铜制成,还贴金涂漆,描图装饰。又把长安、洛阳的铜人搬到宫前,把都城装点得堂皇瑰丽。城的西北面有三座高台,都利用城墙作台基,巍然耸峙,就像山一样高,这些高台是建安十五年魏武帝所筑,现在已差不多削平了。《春秋古地》说:葵丘是地名,现在邺城西面的三座台,就是葵丘的所在地。现在台已削平,但当时也许另有所见,不很清楚。

中曰铜雀台,高十丈,有屋百一间,台成,命诸子登之,并使为赋①。陈思王下笔成章②,美捷当时。亦魏武望奉常王叔治之处也③。昔严才与其属攻掖门④,脩闻变,车马未至,便将官属步至宫门,太祖在铜雀台望见之曰:彼来者必王叔治也。相国锺繇曰⑤:旧京城有变,九卿各居其府⑥,卿何来也?脩曰:食其禄,焉避其难,居府虽旧,非赴难之义。时人以为美谈矣。石虎更增二丈,立一屋,连栋接榱⑦,弥覆其上,盘回隔之,名曰命子窟。又于屋上起五层楼,高十五丈,去地二十七丈,又作铜雀于楼巅,舒翼若飞。南则金虎台,高八丈,有屋百九间。北曰冰井台,亦高八丈,有屋百四十五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⑧。石墨可书,又燃之难尽,亦谓之石炭。又有粟窖及盐窖⑨,以备不虞⑩。今窖上犹有石铭存焉。

【注释】

①赋:文体名。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

②陈思王:即曹植。字子建。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子。因封陈王,谥思,故世称陈思王。善属文。

③魏武:即曹操。奉常:官名。掌管宗庙礼乐及文化教育的官员。王叔治:即王脩,字叔治。三国魏北海营陵(今山东昌乐)人。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迁高密令。曹操辟为司空掾,官至奉常。慎思笃行,以知人著称。

④严才:三国时魏国勇士。有史载曾率数十人攻打皇宫,使魏武帝曹操避登铜雀台。掖(yè)门:宫殿正门两旁的边门。

⑤锺繇(yáo):字元常。三国时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善书法。

⑥九卿:古代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职。历代多设九卿,名称、司职略有不同。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司农、少府为九寺大卿(即九卿)。各居其府:各自据守在自己的官署中。

⑦连栋接榱(cuī):栋梁和椽子彼此连接。栋,屋子的正梁。榱,椽子。亦称桷子。

⑧石墨:矿物,碳的同素异形体,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硬度很小,熔点高,导电性强,化学性质稳定。可用来制造坩埚、电极、铅笔芯、润滑剂、颜料、防锈涂料等。

⑨粟窖:储存粟等粮食的地窖。盐窖:储存食盐的地窖。

⑩以备不虞(yú):用以防备天灾人祸等意想不到的坏情况。不虞,意料不到的情况。

【译文】

中间的叫铜雀台,高十丈,有房屋一百零一间,台建成后,魏武帝叫他的儿子们去登台,还要他们作赋。陈思王落笔成篇,文辞的优美,才思的敏捷,当时无人可与他相比。铜雀台也是魏武帝望见奉常王叔治的地方。从前严才和他的部属攻打宫殿边门,王叔治听到发生事变,没等到车马到来,就带领部属步行赶到宫门,太祖在铜雀台上远远看到了,说道:那赶来的人一定是王叔治了。相国锺繇说:过去京城里发生事变,九卿都留守在他们的官署,你为什么赶来啊?王叔治说:吃人家的俸禄,人家有危难时,怎能躲着呢?留守官署虽说是老规矩,但却不是奔赴急难的义举。当时人们把这件事传为美谈。石虎又把台加高了两丈,台上建了一座房屋,栋椽相连,把高台顶上全都盖住,在周围分隔开来,叫命子窟。又在屋上建五层楼,高十五丈,离地二十七丈,又在楼顶做了一只铜雀,张开翅膀,像在飞翔似的。南边是金虎台,高八丈,有屋一百零九间。北边有冰井台,也高八丈,有屋一百四十五间,上面有冰室,室中有几口井,每口深十五丈,井中贮存冰和石墨。石墨可以写字,点着了火也不易烧尽,也叫石炭。还有藏谷和藏盐的地窖,以防意外。现在地窖上还留有石刻铭文。

左思《魏都赋》曰:三台列峙而峥嵘者也①。城有七门:南曰凤阳门,中曰中阳门,次曰广阳门,东曰建春门,北曰广德门,次曰厩门,西曰金明门,一曰白门。凤阳门三台洞开,高三十五丈,石氏作层观架其上②,置铜凤,头高一丈六尺。东城上,石氏立东明观③,观上加金博山④,谓之“锵天”⑤。北城上有齐斗楼⑥,超出群榭⑦,孤高特立。其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饰表以砖,百步一楼。凡诸宫殿、门台、隅雉⑧,皆加观榭。层甍反宇⑨,飞檐拂云⑩,图以丹青,色以轻素,当其全盛之时,去邺六七十里⑪,远望苕亭⑫,巍若仙居⑬。魏因汉祚⑭,复都洛阳⑮,以谯为先人本国⑯,许昌为汉之所居⑰,长安为西京之遗迹⑱,邺为王业之本基,故号五都也。今相州刺史及魏郡治⑲。

【注释】

①三台:即邺都铜雀台、金虎台和冰井台。列峙:并立对峙。峥嵘(zhēng róng):高峻貌。

②层观(guàn):层楼。观,楼台。架:构建,架设。

③东明观:在今河北临漳西南古邺北城东南隅。石赵时为王室宴游之所。

④金博山:金色的博山香炉。

⑤锵(qiāng):高貌。

⑥齐斗楼:在今河北临漳西南古邺北城上。

⑦榭:建筑在高台上的木屋。多为游观之所。

⑧隅雉(yú zhì):墙角的边角。雉,雉堞,城墙上的矮墙。

⑨甍(méng):屋脊。反宇:屋檐上仰起的瓦头。

⑩飞檐:我国传统建筑檐部形式之一。屋檐上翘,若飞举之势。常用于亭、台、楼、阁、庙宇、宫殿等建筑上。

⑪邺:春秋齐邑。在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

⑫苕(tiáo)亭:高峻貌。

⑬巍若仙居:像神仙居住的宫殿一样巍峨高耸。

⑭魏:此指三国魏。因:继承,承接。汉祚(zuò):汉朝的帝位。祚,君位,国统。

⑮洛阳:本名成周,战国时改名洛阳,因在洛水之北而得名。故址即今河南洛阳东北汉魏故城。

⑯以谯(qiáo)为先人本国:曹操本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故称谯为先人本国。谯,古县名。治所即今安徽亳州。本国,祖籍所在的都邑。

⑰许昌:即许昌县。秦置许县,三国魏黄初二年(221),文帝曹丕以“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治所在今河南许昌东三十六里古城。

⑱长安:战国秦长安君的封邑。在今陕西西安西北。西汉于此置长安县。西京:西汉都长安,东汉改都洛阳,因称洛阳为东京,长安为西京。

⑲相州:北魏天兴四年(401)分冀州置。治所在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及:和。

【译文】

左思《魏都赋》说:三座高台罗列,高高地耸峙着。邺城有七座城门:南边的叫凤阳门,中央的叫中阳门,近边的叫广阳门,东边的叫建春门,北边的叫广德门,近边的叫厩门,西边的叫金明门,又叫白门。凤阳门上有三座台,城门大开,高三十五丈,石虎在上面建起层楼,楼顶上安放了一只铜凤,头高一丈六尺。他又在东城上建了东明观,观上装了一座金博山为饰,称为“锵天”。北城上有齐斗楼,高出周围的亭榭之上,显得分外突出。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用砖装饰表面,每百步有一座城楼。城内所有的宫殿、门台、边墙上面都加建观榭。层沓的屋栋,反仰的檐瓦,飞檐高接青云,描画上彩色和淡白色,在全盛时期,离邺城六七十里外,远远就可望见楼台高耸,就像仙宫一样。魏承袭汉朝政权,也建都在洛阳,因为谯是祖先的本国,许昌是汉朝所居,长安是西京遗迹,邺是建立王朝大业的基地,所以合称五都。现在邺城是相州刺史及魏郡的治所。

漳水自西门豹祠北迳赵阅马台西①,基高五丈,列观其上,石虎每讲武于其下②,升观以望之。虎自台上放鸣镝之矢③,以为军骑出入之节矣④。

【注释】

①阅马台:又名凉马台、戏马台。在今河北临漳西。

②讲武:讲习武事。

③鸣镝(dí)之矢:响箭。矢发射时有声,故称。镝,箭头,箭。

④节:法度,法则。这里指号令。

【译文】

漳水从西门豹祠往北流经后赵阅马台西面,台基高五丈,上面建了望楼,石虎每次在台下讲武,总要登楼眺望。他从台上放响箭,作为军队出入的号令。

漳水又北迳祭陌西①,战国之世,俗巫为河伯取妇②,祭于此陌。魏文侯时③,西门豹为邺令,约诸三老曰④:为河伯娶妇,幸来告知,吾欲送女。皆曰:诺⑤。至时,三老、廷掾赋敛百姓⑥,取钱百万,巫觋行里中⑦,有好女者,祝当为河伯妇,以钱三万聘女,沐浴脂粉如嫁状。豹往会之,三老、巫、掾与民咸集赴观。巫妪年七十,从十女弟子。豹呼妇视之,以为非妙,令巫妪入报河伯,投巫于河中。有顷曰:何久也?又令三弟子及三老入白,并投于河。豹磬折曰⑧:三老不来,奈何?复欲使廷掾、豪长趣之⑨,皆叩头流血,乞不为河伯取妇。淫祀虽断⑩,地留祭陌之称焉。又慕容儁投石虎尸处也⑪。田融以为紫陌也⑫。赵建武十一年⑬,造紫陌浮桥于水上,为佛图澄先造生墓于紫陌⑭。建武十五年卒,十二月葬焉,即此处也。

【注释】

①祭陌:又作紫陌桥、紫陌。在今河北临漳西南古邺城西北。

②河伯:传说中的黄河水神。一名冯夷、冰夷、冯迟。

③魏文侯:名都。战国时魏国第一位国君。任用李悝为相,实行变法,使魏国成为强大的国家。

④三老:古代掌教化之官。乡、县、郡均曾先后设置。年五十以上、有德行威信能率服民众者任之。

⑤诺:答应词。

⑥廷掾(yuàn):县令的属吏。赋敛:征收赋税。

⑦巫觋(xí):古代称女巫为巫,男巫为觋,合称巫觋。

⑧磬(qìng)折:弯腰,表示恭敬谦卑的样子。

⑨趣:奔赴,前往。

⑩淫祀:不合礼制的祭祀,妄滥之祭。

⑪慕容儁(jùn):字宣英。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鲜卑族,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二子,十六国时期前燕皇帝。

⑫田融:十六国时期前燕史学家。官太傅长史。曾与郭仲产、王度合著《邺都集》《赵书》(一作《二石集》)。

⑬建武十一年:345年。建武,后赵石虎的年号(335—348)。

⑭佛图澄:本姓帛氏,西域人。少出家,清真务学,诵经数百万言。西晋怀帝永嘉四年(310)东来洛阳,被石勒尊为“大和尚”。大江南北,以至天竺、康居等地僧侣多来受学,北方佛教因之大盛。生墓:生前建造的坟墓。

【译文】

漳水又往北流经祭陌西面,战国时民间的巫婆为河伯娶新娘,都是在这条陌上祭祀的。魏文侯时,西门豹当邺令,和三老相约说:为河伯娶新娘时,请来通知我,我也来送送那位姑娘。三老都说:好的。到了那时候,三老、廷掾向百姓征税,征得百万钱,男巫女巫在乡里各处巡行,看到有漂亮的姑娘,说是应当给河伯做新娘,就用三万钱给她娘家做聘金,为她沐浴、涂脂抹粉,犹如出嫁的样子。西门豹去赴会,三老、巫婆、廷掾和民众人山人海,赶去看热闹。巫婆七十岁了,跟随她的女弟子有十人。西门豹叫了新娘来看,说不够好,叫巫婆去报告河伯,就把她投到河中。等了一会儿,他说:为什么这么久还不回来?又叫三个弟子及三老去禀告,也都投入河中。西门豹恭恭敬敬地弯着腰说:三老还不回来,怎么办呢?想再叫廷掾、豪长前去,他们都叩头求饶,直叩得头破血流,说不再给河伯娶新娘了。虽然这种荒唐的祭祀仪式取消了,但祭陌这个地名却留了下来。这里也是慕容儁把石虎尸体投入河水中的地方。田融把这地方叫紫陌。后赵建武十一年,在水上造紫陌浮桥,在紫陌为佛图澄建造寿坟。这位高僧死于建武十五年,十二月安葬,就是在这地方。

漳水又对赵氏临漳宫①,宫在桑梓苑②,多桑木,故苑有其名。三月三日及始蚕之月③,虎帅皇后及夫人采桑于此,今地有遗桑,墉无尺雉矣④。

【注释】

①赵氏:即后赵。临漳宫:十六国时期后赵建。在今河北临漳西南故邺县城西。

②桑梓苑:十六国时期后赵邺都御苑。在今河北临漳西南古邺城西。

③三月三日:即上巳节。汉以前为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固定为三月三日。古代民俗人们于此日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称为修禊。始蚕之月:夏历三月。这是养蚕的月份,亦称蚕月。

④墉(yōng):墙垣。尺雉:一尺高的雉堞。雉,雉堞,即城上短墙。

【译文】

漳水又面对赵氏的临漳宫,宫殿在桑梓苑,多桑树,这个皇家园囿就因而得名。三月三日及开始养蚕的月份,石虎带了皇后及夫人来到这里采桑,现在还留下一些桑树,但连断墙残壁也荡然无存了。

漳水又北,滏水入焉①。

【注释】

①漳水又北,滏水入焉:陈桥驿按,《太平御览》引《水经注》曰:“滏水发源出石鼓山南岩下,泉奋涌,滚滚如汤,其水冬温夏冷,崖山有魏世所立铭,水上有祠,能兴云雨,滏水又东流,注于漳,又谓之合河。”文当在此句之下。原本及近刻并脱落。滏水,上游即今河北磁县滏阳河,下游西汉时东北至今肥乡西入漳水,北魏前改在古邺城(今临漳西南)东入漳。

【译文】

漳水又北流,滏水注入。

漳水又东迳梁期城南①,《地理风俗记》曰②:邺北五十里有梁期城,故县也。汉武帝元鼎五年③,封任破胡为侯国④。晋惠帝永兴元年⑤,骠骑王浚遣乌丸渴末迳至梁期,候骑到邺,成都王颖遣将军石超讨末,为末所败于此也⑥。

【注释】

①梁期城:梁期县治所。在今河北磁县东北。

②《地理风俗记》:书名。东汉应劭撰。今仅存辑本。

③元鼎五年:前112年。元鼎,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16—前111)。

④任破胡:汉武帝时人。建元五年(前136)以属国都尉率兵出击匈奴而被封为梁期侯,后坐罪罢免。

⑤永兴元年:304年。永兴,西晋惠帝司马衷的年号(304—306)。

⑥“骠(piào)骑王浚遣乌丸渴末迳至梁期”几句:事见《晋书·成都王颖传》:“颖征浚,浚屯冀州不进,与腾及乌丸羯朱袭颖。候骑至邺,颖遣幽州刺史王斌及石超、李毅等距浚,为羯朱等所败。”骠骑王浚,字彭祖。西晋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王沈之子。后为石勒所杀。乌丸,亦作乌桓。古时北方少数民族名。原是东胡族的一支,秦末被匈奴击败,部分迁移到乌桓山,因以为名。汉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破乌桓,徙万余落至中原,其势遂衰。候,伺望,侦察。邺,即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成都王颖,即司马颖。字章度。西晋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晋武帝第十六子。封成都王。

【译文】

漳水又往东流经梁期城南面,《地理风俗记》说:邺城以北五十里有梁期城,是个旧县城。汉武帝元鼎五年,把这里封给任破胡,立为侯国。晋惠帝永兴元年,骠骑将军王浚派遣乌丸渴末直达梁朝,等候骑兵到邺城,成都王司马颖派遣将军石超去镇压渴末,却在这里被渴末打败。

又迳平阳城北①,《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元年②,邺师败邯郸师于平阳者也③。司马彪《郡国志》曰:邺有平阳城,即此地也。

【注释】

①平阳城:战国赵邑。在今河北临漳西。

②梁惠成王元年:前369年。

③邯郸:战国赵都城。在今河北邯郸。

【译文】

漳水又流经平阳城北面,《竹书纪年》说:梁惠成王元年邺城军队在平阳打败邯郸军队。司马彪《郡国志》说:邺县有平阳城,就是这座城。

又东过列人县南①,

漳水又东,右迳斥丘县北②,即裴县故城南③,王莽更名之曰即是也。《地理风俗记》曰:列人县西南六十里有即裴城,故县也。

【注释】

①列人县:西汉置,属广平国。治所在今河北邯郸肥乡区东北十五里。

②斥丘县:西汉置,属魏郡。治所在今河北成安东南三十里。

③即裴县:西汉征和元年(前92),武帝封赵敬肃王子刘道置,属魏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郸肥乡区西。

【译文】

浊漳水又往东流过列人县南边,

漳水又东流,右边流经斥丘县北面,即裴县老城南面,王莽改即裴为即是。《地理风俗记》说:列人县西南六十里有即裴城,是个旧县城。

漳水又东北迳列人县故城南,王莽更名之为列治也。《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八年①,惠成王伐邯郸取列人者也②。于县右合白渠故渎③,白渠水出魏郡武安县钦口山④,东南流迳邯郸县南,又东与拘涧水合⑤。水导源武始东山白渠⑥,北俗犹谓是水为拘河也。拘涧水又东,又有牛首水入焉⑦。水出邯郸县西堵山⑧,东流分为二水,洪湍双逝,澄映两川。汉景帝时,七国悖逆,命曲周侯郦寄攻赵,围邯郸,相捍七月,引牛首、拘水灌城,城坏,王自杀⑨。

【注释】

①梁惠成王八年:前362年。

②惠成王:即魏惠王。魏是国名,姓魏名罃,因魏都大梁,故又称梁惠王。

③白渠:亦称白渠水。在今河北邯郸肥乡区西北。

④魏郡:西汉高帝十二年(前195)置。治所在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武安县:秦置,属邯郸郡。西汉属魏郡。治所在今河北武安西南五里店子古城。

⑤拘涧水:即今渚河。在今河北邯郸南。

⑥武始:战国韩邑,后入秦。在今河北武安南。西汉置武始县。

⑦牛首水:即今河北邯郸南沁水。

⑧堵山:在今河北邯郸西。

⑨“汉景帝时”几句:事见《史记·郦商列传》:“上以寄为将军,围赵城,十月不能下。得俞侯、栾布自平齐来,乃下赵城,灭赵,王自杀,除国。”汉景帝,西汉皇帝刘启。七国悖逆,指西汉景帝时,吴、胶西、楚、赵、济南、菑川、胶东七国同时作乱,也称七国之乱。曲周侯郦寄,字况。西汉陈留高阳(今河南杞县)人。郦商子。袭父郦商爵为曲周侯。孝景帝时,吴、楚、齐、赵等反叛,上以寄为将军,围赵城。孝景中二年(前148),郦寄欲娶景帝王皇后之母为夫人,景帝怒,免其爵。捍,对峙。王自杀,指赵王遂自杀。

【译文】

漳水又往东北流经列人县旧城南面,王莽改名为列治。《竹书纪年》说:梁惠成王八年,惠成王攻打邯郸,夺取了列人。漳水在县右汇合了白渠旧水道,白渠水发源于魏郡武安县钦口山,往东南流经邯郸县南,又东流与拘涧水汇合。拘涧水发源于武始县东山的白渠,北方民间仍把这条水称为拘河。拘涧水又东流,又有牛首水注入。牛首水发源于邯郸县西边的堵山,东流分为两条,急湍奔腾流过,两条澄澈的溪流照影如镜。汉景帝时,七国叛乱,命令曲周侯郦寄去打赵国,包围了邯郸,相持七月,引了牛首水和拘水去淹城,城被冲坏,赵王遂也自杀了。

其水东入邯郸城,迳温明殿南①,汉世祖擒王郎、幸邯郸昼卧处也②。其水又东迳丛台南③,六国时④,赵王之台也⑤。《郡国志》曰:邯郸有丛台。故刘劭《赵都赋》曰⑥:结云阁于南宇⑦,立丛台于少阳者也⑧。今遗基旧墉尚在。其水又东历邯郸阜⑨,张晏所谓邯山在东城下者也⑩。曰单,尽也,城郭从邑,故加邑,邯郸之名,盖指此以立称矣⑪,故赵郡治也⑫。《长沙耆旧传》称⑬,桓楷为赵郡太守⑭,尝有遗囊粟于路者⑮,行人挂囊粟于树,莫敢取之,即于是处也。

【注释】

①温明殿:西汉赵国宫城建筑之一。在今河北邯郸西南八里赵王城。

②汉世祖擒王郎:事见《后汉书·光武帝纪》:“四月,进围邯郸,连战破之。五月甲辰,拔其城,诛王郎。”汉世祖,即光武帝刘秀。王郎,一名昌。赵国邯郸(今河北邯郸)人。本以卜相为业。自称是汉成帝之子刘子舆,被西汉赵缪王之子刘林拥立为天子,都邯郸。不久,刘秀攻破邯郸,王郎被杀。幸邯郸昼卧处:《后汉书·耿弇列传》:“时光武居邯郸宫,昼卧温明殿。”李贤注:“汉赵王如意之殿也,故基在今洺州邯郸县内。”

③丛台:在今河北邯郸内,相传为战国赵武灵王所筑。

④六国:指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⑤赵王之台:赵国国君故台。

⑥刘劭《赵都赋》:与《许都赋》及《洛都赋》亦称三都赋。刘劭,一作刘邵。字孔才。三国魏广平邯郸(今河北邯郸)人。以人物品鉴著称后世。

⑦云阁:高耸入云的楼阁。南宇:国家的南部疆域。赵都邯郸地处赵国南部,故称。

⑧少阳:东极,东方。

⑨邯郸阜:即邯山。在今河北邯郸。阜,土山。

⑩张晏:字子博。中山(今河北定州)人。有《汉书》注,多存于今《汉书》颜师古注中。

⑪邯郸之名,盖指此以立称矣:“邯郸”的意思是邯山到此成为尽头。

⑫赵郡:东汉建安十七年(212)改赵国置。治所在邯郸县(今河北邯郸)。

⑬《长沙耆旧传》:书名。晋刘彧撰,三卷。记晋以前长沙历史人物。已佚。

⑭桓楷:当作桓阶。桓阶,字伯绪。三国吴长沙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孙坚举其为孝廉,任尚书郎。曹操定荆州,辟为丞相掾主簿,迁赵郡太守。

⑮囊粟:一袋谷子。粟,谷子。脱壳后称小米。

【译文】

水往东流入邯郸城,流经温明殿南面,汉世祖俘获王郎、巡视邯郸时,曾在殿中午睡过。水又往东流经丛台南面,丛台是六国时期赵王的台。《郡国志》说:邯郸有丛台。所以刘劭《赵都赋》说:在南边造起云阁,在少阳山建立丛台。现在遗址上还有些老墙留下来。水又往东流经邯郸阜,就是张晏所说的东边城下的邯山。单,是尽头的意思,城郭从邑,所以偏旁加邑,邯郸这地名,大概就是依据此山命名的,是旧时赵郡的治所。《长沙耆旧传》说:桓楷当赵郡太守时,有人在路上丢了一袋谷子,过往行人把这袋谷子挂在树上,没有人敢拿,说的就是这地方。

其水又东流出城,又合成一川也。又东,澄而为渚①,渚水东南流,注拘涧水②,又东入白渠③,又东,故渎出焉。一水东为泽渚④,曲梁县之鸡泽也⑤。《国语》所谓鸡丘矣⑥。东北通澄湖⑦,白渠故渎南出所在,枝分右出,即邯沟也⑧。历邯沟县故城东⑨,盖因沟以氏县也。《地理风俗记》曰:即裴城,西北二十里有邯沟城,故县也。又东迳肥乡县故城北⑩。《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八年⑪,伐邯郸取肥者也⑫。《晋书地道记》曰⑬:太康中立以隶广平也⑭。渠道交径,互相缠縻,与白渠同归,迳列人右会漳津,今无水。《地理志》曰:白渠东至列人入漳是也。

【注释】

①澄(chéng):清澈而不流动。渚:即渚水。在今河北邯郸南。

②拘涧水:即今渚河。在今河北邯郸南。

③白渠:亦称白渠水。在今河北邯郸肥乡区西北。

④泽渚:即鸡泽,又名鸡丘。在今河北邯郸永年区东南。

⑤曲梁县:西晋改曲梁侯国置,属广平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郸永年区东南四十五里广府镇。

⑥《国语》:书名。撰者不详,相传为左丘明所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⑦澄湖:在今河北曲周境内。

⑧邯沟:邯水之沟。在今河北邯郸肥乡区境内。

⑨邯沟县:西汉置。在今河北邯郸肥乡区西北,因处邯水之沟,故名。

⑩肥乡县:三国魏黄初二年(221)置,属广平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郸肥乡区西二十二里。

⑪梁惠成王八年:前362年。

⑫肥:战国赵邑,后入魏。在今河北邯郸肥乡区西。

⑬《晋书地道记》:书名。又称《晋地道志》《晋地道记》《地道记》。东晋王隐撰。今存清人辑本。

⑭太康: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280—289)。广平:即广平郡。西汉武帝元朔、元狩间分钜鹿郡置。治所在广平县(今河北鸡泽东南)。后多次改易。

【译文】

水又东流出城,重新汇合成一条。又东流,形成一片澄澈的水湾,水往东南流,注入拘涧水;又东流,注入白渠;又东流,分出一条旧渠。一条往东流,积成沼泽,就是曲梁县的鸡泽。《国语》所谓鸡丘就是这地方。东北与澄湖相通,白渠旧道往南分出,所到之处分出许多支渠,向右边分出的就是邯沟。流过邯沟县旧城东边,县名就是因沟名而来的。《地理风俗记》说:即裴城西北二十里有邯沟城,是个旧县城。又往东流经肥乡县旧城北面。《竹书纪年》说:梁惠成王八年,攻打邯郸,夺取了肥。《晋书地道记》说:太康年间设置肥乡县,属广平郡。渠道纵横交错,相互纠缠在一起,与白渠流到同一处,经过列人县,在右边汇合漳水,今天已枯涸了。《地理志》说:白渠东流到列人县,注入漳水。

又东北过斥漳县南①,

应劭曰:其国斥卤②,故曰斥漳。汉献帝建安十八年③,魏太祖凿渠④,引漳水东入清、洹以通河漕⑤,名曰利漕渠⑥。漳津故渎水断,旧溪东北出,涓流濗注而已⑦。《尚书》所谓覃怀厎绩⑧,至于衡漳者也⑨。孔安国曰:衡,横也,言漳水横流也。又东北迳平恩县故城西⑩,应劭曰:县,故馆陶之别乡⑪,汉宣帝地节三年置⑫,以封后父许伯为侯国⑬,王莽更曰延平也。

【注释】

①斥漳县:西晋改斥章县置,属广平郡。治所在今河北曲周东南。

②斥卤:盐碱地。

③建安十八年:213年。建安,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196—220)。

④魏太祖:即曹操。魏国建立后,立庙号太祖。

⑤清:即清水。源出脩武县(今河南获嘉)北,上游即今河南卫辉以上的卫河。洹:洹水。即今河南北部卫河支流安阳河。源出林州隆虑山,流经安阳,至内黄县入卫河。

⑥利漕渠:曹魏时沟通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与白沟的运河。此渠自今河北曲周南,东南至大名西北、馆陶西南注入白沟,以沟通邺都和四方漕运,故名。此后邺都可由运河直通河北平原北端,此水北魏《水经注》时尚存。其后水道变迁,详情不明。

⑦濗(mì)注:浅浅地注入。濗,水浅貌。

⑧覃(tán)怀:在今河南武陟以西、孟州以东地区。厎(dǐ)绩:取得成绩。厎,致,获得。绩,功绩。

⑨衡漳:即古漳水。古大河(黄河)自南而北,流经今河北南部,漳水自西而来东流注之,即横流入河,故称衡漳。衡,横,横着。以上为《尚书·禹贡》的文字。

⑩平恩县:东汉改平恩侯国置,属魏郡。治所在今河北曲周东南西呈孟乡。

⑪馆陶:即馆陶县。西汉置,属魏郡。治所即今河北馆陶。

⑫地节三年:前67年。地节,西汉宣帝刘询的年号(前69—前66)。

⑬许伯:即许广汉。西汉宣帝时昌邑(今山东巨野)人。少时为昌邑王郎官。有女平君,为西汉皇帝刘询皇后。霍光以后父,封为昌成君。后封为平恩侯,位特进。

【译文】

浊漳水又往东北流过斥漳县南面,

应劭说:那个地区是盐碱地,所以叫斥漳。汉献帝建安十八年,魏太祖开了一条渠道,引漳水往东流入清水、洹水,以便通航运粮,名为利漕渠。漳水旧河道断流后,旧溪通往东北,只是一缕细水,在涓涓地流渗罢了。《尚书》说,覃怀一带直到衡漳,治水也已卓有成效。孔安国说:衡是横的意思,就是说漳水横流。漳水又往东北流经平恩县旧城西面,应劭说:平恩县原来是馆陶县的一个乡,汉宣帝地节三年设置,把这地方封给皇后的父亲许伯,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延平。

又东北过曲周县东①,又东北过钜鹿县东②,

衡漳故渎东北迳南曲县故城西③。《地理志》:广平有南曲县。应劭曰:平恩县北四十里有南曲亭④,故县也。又迳曲周县故城东。《地理志》曰:汉武帝建元四年置⑤,王莽更名直周。余按《史记》⑥,大将军郦商以高祖六年封曲周县为侯国⑦。又考《汉书》同⑧。是知曲周旧县,非始孝武⑨。啸父⑩,冀州人,在县市补履数十年,人奇其不老,求其术而不能得也。衡漳又北迳巨桥邸阁西⑪,旧有大梁横水⑫,故有巨桥之称。昔武王伐纣,发巨桥之粟,以赈殷之饥民。服虔曰⑬:巨桥,仓名。许慎曰⑭:钜鹿水之大桥也⑮。今临侧水湄⑯,左右方一二里中,状若丘墟,盖遗囤故窖处也⑰。

【注释】

①曲周县: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封郦商为曲周侯,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改为县,属广平国。治所在今河北曲周东北四十里。

②钜鹿县:秦置,为钜鹿郡治。治所在今河北平乡西南平乡镇。

③南曲县:西汉置,属广平国。治所在今河北邱县西北古城营。

④平恩县:东汉改平恩侯国置,属魏郡。治所在今河北曲周县东南西呈孟乡。南曲亭:在今河北邱县北。

⑤建元四年:前137年。建元,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40—前135)。

⑥《史记》:此为《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⑦郦商:汉高祖刘邦时右丞相。陈留高阳(今河南杞县西)人。郦食其弟。秦末援刘邦,有功,封信成君。从刘邦平定汉中,定三秦,击项羽,累功封曲周侯。

⑧《汉书》:此为《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⑨孝武:即汉武帝刘彻。

⑩啸父:古代传说中仙人名。有不老之术。

⑪巨桥:商代粮仓所在地。故址在今河北曲周东北古衡漳水东岸。邸阁:囤集粮食或其他物资的场所。

⑫梁:水桥。

⑬服虔:字子慎。初名重,又名祇。河南荥阳(今河南荥阳)人。东汉经学家。

⑭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区)人。东汉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所著《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字典。

⑮钜鹿水:当在今河北曲周一带。

⑯水湄:水边。湄,水草交接处,岸边。

⑰遗囤故窖:以前的粮仓地窖。囤,粮仓。

【译文】

浊漳水又往东北流过曲周县东面,又往东北流过钜鹿县东面,

衡漳旧水道往东北流过南曲县旧城西面。《地理志》:广平有南曲县。应劭说:平恩县以北四十里有南曲亭,是个旧县址。又流经曲周县旧城东面。《地理志》说:汉武帝建元四年置曲周县,王莽时改名为直周。我查考《史记》,大将军郦商在高祖六年封于曲周县,立为侯国。考《汉书》记载也相同。因而知道曲周这个旧县,不是始于汉武帝。啸父是冀州人,在县城市场上补了数十年鞋,人们都奇怪他不会老,想求他传授秘术却求不到。衡漳又往北流经巨桥仓储西面,旧时有一座大桥横架于水上,所以有巨桥之名。从前武王讨伐纣王,开巨桥仓,把粮食发给殷商的饥民。服虔说:巨桥是粮仓名。许慎说:巨桥是钜鹿水上的大桥。现在靠近水边处,左右一二里方圆内,还有些像土丘似的隆起处,就是从前粮仓地窖留下的遗迹。

衡水又北迳钜鹿县故城东,应劭曰:鹿者,林之大者也。《尚书》曰:尧将禅舜①,纳之大麓之野②,烈风雷雨不迷,致之以昭华之玉③,而县取目焉。路温舒④,县之东里人,父为里监门⑤,使温舒牧羊泽中,取蒲牒用写书⑥,即此泽也。钜鹿郡治⑦。秦始皇二十五年灭赵以为钜鹿郡。汉景帝中元年⑧,为广平郡⑨。武帝征和二年⑩,以封赵敬肃王子为平干国⑪,世祖中兴⑫,更为钜鹿也。

【注释】

①禅(shàn):帝王把帝位让给别人。

②纳:入,使入。大麓:广阔的山林。麓,山脚。

③昭华之玉:宝玉名。事亦见《淮南子·泰族训》:“四岳举舜而荐之尧,尧乃妻以二女,以观其内;任以百官,以观其外;既入大麓,烈风雷雨而不迷,乃属以九子,赠以昭华之玉,而传天下焉。”

④路温舒:字长君。西汉钜鹿东里(今河北平乡西南)人。累迁临淮太守,有政绩。主张尚德缓刑,反对严刑峻法。

⑤里:古代地方行政组织。自周始,后代多因之,其制不一,如二十五家为一里、五十家为一里、七十二家为一里等。监门:战国时设置,掌守门的低级官吏。

⑥蒲牒:谓以蒲草作牒。牒,古代可供书写的简札。

⑦钜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置。治所在钜鹿县(今河北平乡西南平乡镇)。

⑧汉景帝中元年:即西汉景帝刘启中元元年,前149年。

⑨广平郡:西汉武帝元朔、元狩间分钜鹿郡置。治所在广平县(今河北鸡泽东南)。

⑩征和二年:前91年。征和,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92—前89)。

⑪赵敬肃王:即刘彭祖,西汉宗室诸侯王,景帝子。平干国:西汉征和二年(前91)置。治所在广平县(今河北鸡泽东南)。

⑫世祖:即光武帝刘秀。

【译文】

衡水又往北流经钜鹿县旧城东面,应劭说:鹿就是大树林。《尚书》说:尧打算把帝位让给舜的时候,把舜放入广阔山林的郊野,当时有狂风暴雨,但舜却不迷失方向,于是拿昭华之玉赠给他,县也因此取名了。路温舒,钜鹿县东里人,父亲在乡里当监门小吏,叫他到泽地去放羊,采了菖蒲叶写字,就是这片泽地。旧县城就是钜鹿郡的治所。秦始皇二十五年,灭了赵国,设为钜鹿郡。汉景帝中元元年,这里是广平郡。武帝征和二年,把这里封给赵敬肃王的儿子,立为平干国,世祖中兴以后,改为钜鹿。

郑玄注《尚书》引《地说》云①:大河东北流,过绛水千里②,至大陆为地腹③,如《志》之言大陆在钜鹿。《地理志》曰:水在安平信都④。钜鹿与信都相去不容此数也。水土之名变易,世失其处,见降水则以为绛水,故依而废读⑤,或作绛字,非也。今河内共北山⑥,淇水出焉⑦,东至魏郡黎阳入河⑧,近所谓降水也。降读当如郕降于齐师之降⑨,盖周时国于此地者,恶言降,故改云共耳⑩。又今河所从去大陆远矣,馆陶北屯氏河⑪,其故道与?余按郑玄据《尚书》有东过洛汭⑫,至于大伾⑬;北过降水,至于大陆,推次言之,故以淇水为降水,共城为降城,所未详也。稽之群书⑭,共县本共和之故国⑮,是有共名,不因恶降而更称。禹著《山经》⑯:淇出沮洳⑰。《淇澳》卫诗⑱,列目又远,当非改绛,革为今号。但是水导源共北山,玄欲成降义⑲,故以淇水为降水耳。即如玄引《地说》,黎阳、钜鹿,非千里之迳,直信都于大陆者也⑳。惟屯氏北出馆陶,事近之矣。

【注释】

①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东汉著名的经学家。遍注群经,以《毛诗笺》《三礼注》影响最大。著作有《六艺论》《毛诗谱》等凡百余万言。《地说》:书名。具体不详。

②绛水:亦作降水、洚水。后世说法不一。根据《水经注·浊漳水》:“东迳屯留县故城南,其水东北流入于漳”,知绛水乃浊漳水上游,源出今山西长治屯留区,东流入漳水以注入古黄河。

③大陆:古泽薮名。亦名钜鹿泽、广阿泽。在今河北任县、巨鹿、隆尧三县之间。

④安平:即安平国。东汉延光元年(122)改乐成国置。治所在信都县(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信都:即信都县。西汉置,为信都国治。历为西汉信都国、信都郡,东汉乐成国、安平国,三国魏冀州等治所。

⑤废读:《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何秋涛《禹贡郑氏例略》云,‘废’当作‘发’。古人字或数音,观义点发。故张守节《史记正义》有发字例,所云发读,指此。”

⑥河内:春秋战国时期以黄河以北为河内,黄河以南为河外。共北山:又名共山、九峰山。在今河南辉县市北。

⑦淇水:古黄河支流。即今河南淇河,南流至今卫辉东北淇门镇南入河。

⑧黎阳:即黎阳县。西汉置,属魏郡。治所在今河南浚县东。

⑨郕(chénɡ)降于齐师:事见《春秋·庄公八年》:“夏,师及齐师围郕。郕降于齐师。”郕,诸侯国名,姬姓。在今山东巨野南昌邑故城。

⑩共:西周共伯封国,后为卫邑。在今河南辉县市。

⑪馆陶:即馆陶县。西汉置,属魏郡。治所即今河北馆陶南馆陶镇。赵时置馆于陶丘侧,因为县名。屯氏河:黄河下游故道之一。西汉元封后,黄河北决于馆陶(今河北馆陶),分为屯氏河。

⑫洛汭(ruì):洛水入黄河处。在今河南巩义东北。汭,河流汇合或弯曲处。

⑬大伾(pī):今河南浚县城东黎阳东山。一说在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西北一里。

⑭稽(jī):考查,考寻。

⑮共和:西周共国国君,名和。周厉王被逐,共伯和代行王政,号共和元年。十四年后,厉王死,奉王子靖为宣王,共伯和归国。《史记·周本纪》说召公、周公二相共同执政,号曰“共和”。

⑯禹著《山经》:古籍多有记载大禹著《山经》,如刘知幾《史通·杂述》:“神农尝药,厥有《本草》;夏禹敷土,实著《山经》。”

⑰沮洳(rù):低湿之地。

⑱《淇澳》:《诗经·卫风》中的篇目。

⑲玄欲成降义:郑玄为使以降字来解释其意义的说法成立。

⑳“即如玄引《地说》”几句:武英殿本《水经注》注:“案此语有舛误。”《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上句‘迳’当作‘遥’,此句‘直’上脱‘岂’字,盖谓黎阳于大陆,亦不及千里,不但信都于大陆不及千里也。”杨守敬按:“‘迳’字亦通,但无‘岂’字,则皆意不明。”今《水经注疏》作“迳”加“岂”。

【译文】

郑玄给《尚书》作注,引了《地说》中的几句话:大河往东北流过了绛水后约一千里,到了大陆,这是大地的中央,如《志》所说大陆在钜鹿。《地理志》说:绛水在安平信都。按照《志》里的说法,钜鹿与信都中间的距离不应有这么长。水名地名随时代而改变了,世人弄不清它们的地点,看到降水,就以为即是绛水,于是就照着绛字来读,也有写作绛字的,这都不对。现在河内共北山,淇水就发源于那里,往东流到魏郡黎阳县入河,这条河倒与所谓降水比较切近。降字应当读作郕向齐军投降的降字,因周时在这里建国的人不愿说投降,所以改成共字。此外,现在河水所经的地方,离大陆已很远了,馆陶北面的屯氏河,是否就是旧河道呢?我查考以上郑玄这番话大概是因《尚书》里有往东流经洛汭到大伾,往北流经降水到大陆泽,就据此来推究所经次序,所以把淇水看作降水,共城看作降城的吧,不知是否这样。参考各种典籍,共县本来是共和时期的故都,那么原来的名字就叫共,不是因为不愿说投降才改名的。禹著《山经》说:淇水发源于沮洳之山。《诗经·卫风·淇澳》篇所指的水名又很远,应当不是改为降水又变为今天的绛水的。但这条水发源于共北山,郑玄为使以降字来解释其意义的说法成立,所以就把淇水当成降水了。即使如郑玄所引的《地说》,黎阳、钜鹿之间也并没有千里之遥,岂但信都与大陆没有呢!只有屯氏河发源于北方的馆陶,看来还比较切近。

按《地理志》云:绛水发源屯留①,下乱漳津。是乃与漳俱得通称,故水流间关,所在著目,信都复见绛名,而东入于海。寻其川脉,无他殊渎,而衡漳旧道②,与屯氏相乱,乃《书》有过降之文③,与《地说》千里之志④,即之途致,与《书》相邻,河之过降,当应此矣。下至大陆,不异《经》说,自宁迄于钜鹿⑤,出于东北,皆为大陆。语之缠络,厥势眇矣。九河既播⑥,八枝代绝,遗迹故称,往往时存,故鬲、般列于东北⑦,徒骇渎联漳、绛⑧,同逆之状粗分,陂障之会犹在⑨。按《经》考渎,自安故目矣⑩。

【注释】

①屯留:周代晋国都城。在今山西长治屯留区南十二里古城村。

②衡漳:即古漳水。古大河(黄河)自南而北,流经今河北南部,漳水自西而来东流注之,即横流入河,故称衡漳。衡,横,横着。

③《书》有过降之文:语见《尚书·禹贡》:“北过降水,至于大陆。”

④志:记载。

⑤宁:商、周地名。春秋为晋邑。即今河南获嘉。

⑥九河:禹时黄河的九条支流。据《尔雅·释水》,指徒骇、太史、马颊(jiá)、覆釜、胡苏、简、絜、钩盘、鬲(ɡé)津。近人多以为是古代黄河下游许多支流的总称,不一定是指九条河。播:分道,分流。

⑦鬲:即鬲津。古九河之一。在今山东平原县西北,东流入海。般:即般河。西汉古黄河下游流经般县段称作般河。在今山东乐陵西南。

⑧徒骇渎联漳、绛:《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汉志》成平下,虖池河,民曰徒骇河。此《经》谓浊漳东北至昌亭,与滹沱河会。《注》谓绛乱漳津与漳得通称,是‘徒骇渎联漳、绛’也。”

⑨陂(bēi)障:堤岸。

⑩安:适合,妥帖。

【译文】

查考《地理志》说:绛水发源于屯留,往下流穿过漳水。因而与漳水都可通称,所以水流屈曲流奔,所到之处各有水名,在信都又有了绛水之名,最后东流入海。考察水道的来龙去脉,并没有别的河渠,而衡漳的旧水道,与屯氏河相互穿插,于是《尚书》里才有经过降水直到大陆这样的说法,《地说》中也有相距千里的记载,与水道流程对照起来,与《尚书》的记载还相近,河水流过降水,应当与这种情况合得起来了。下游直到大陆,都与《水经》所说无异,从宁直到钜鹿,向东北伸展出去,都是大陆。说到水流屈曲的流势,确很远了。九河分道奔流,以后其中的八支都断流了,但遗迹和旧名却往往保留下来,所以鬲河、般河流布于东北,徒骇河的水道与漳水、绛水相连,汇合与背离的情况大致上可以区分得出来,陂塘堤岸相交接的遗迹还在。探寻《水经》,考察沟渠,以前的名称自然是适合妥帖的。

漳水又历经县故城西①,水有故津,谓之薄落津②。昔袁本初还自易京③,上已届此,率其宾从,禊饮于斯津矣④。衡漳又迳沙丘台东⑤,纣所成也,在钜鹿故城东北七十里⑥,赵武灵王与秦始皇并死于此矣⑦。

【注释】

①经县:西汉置,属钜鹿郡。治所在今河北广宗东北二十里。

②薄落津:在今河北广宗东北漳河上。

③袁本初:即袁绍。易京:古城名。故址在今河北雄县西北。本汉之易县,东汉末公孙瓒据幽州,在此修筑营垒,建楼数十重,号易京。后为袁绍所破。

④禊(xì)饮:古代民俗,农历三月上巳日(三国魏以后就固定为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称为修禊。该日的宴会欢饮称为禊饮。

⑤沙丘台:商代晚期宫室之一。在今河北广宗西北八里大平台。

⑥钜鹿故城:在今河北平乡西南平乡镇。

⑦赵武灵王:名雍,赵肃侯之子。赵国国君。

【译文】

漳水又流经经县旧城西边,水边有个老渡口,叫薄落津。从前袁本初从易京回来,皇帝已经到了这里,带领了随从人员,正是三月三日修禊的日子,就在这个渡口欢饮。衡漳又流经沙丘台东面,台在钜鹿老城东北七十里,是纣王所建,赵武灵王与秦始皇都死在这里。

又迳铜马祠东①,汉光武庙也。更始三年秋②,光武追铜马于馆陶③,大破之,遂降之。贼不自安,世祖令其归营,乃轻骑行其垒,贼乃相谓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④,安得不投死乎?遂将降人分配诸将,众数十万人,故关西号世祖曰铜马帝也⑤,祠取名焉。庙侧有碑,述河内脩武县张导⑥,字景明,以建和三年为钜鹿太守⑦,漳津泛滥,土不稼穑⑧,导披按地图,与丞彭参、掾马道嵩等⑨,原其逆顺,揆其表里⑩,修防排通,以正水路,功绩有成,民用嘉赖。题云:漳河神坛碑。而俗老耆儒⑪,犹揭斯庙为铜马刘神寺⑫。是碑顷因震裂,余半不可复识矣。又迳南宫县故城西⑬,汉惠帝元年,以封张越人子买为侯国⑭,王莽之序中也。其水与隅醴通为衡津⑮。

【注释】

①铜马祠:东汉光武帝刘秀祠。在今河北巨鹿北七里。刘秀被关西人称为铜马帝。

②更始三年:25年。更始,汉更始帝刘玄的年号(23—25)。

③铜马:即铜马军,新莽末年的农民起义军。当时河北起义军有铜马、大肜、高湖等,共数百万人,以东山荒秃、上淮况等领导的铜马军最为强大。后被刘秀陆续击破,关西号光武为“铜马帝”。

④萧王:更始帝刘玄曾封刘秀为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即推心置腹。意思是把自己的心放在对方的肚子里,形容待人真诚。

⑤关西: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地区。

⑥河内:即河内郡。秦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脩武县:战国秦置,属河内郡。治所即今河南获嘉。张导:字景明。东汉末袁绍部将。官钜鹿太守。袁绍使其说韩馥,使让冀州。其余不详。

⑦建和三年:149年。建和,东汉桓帝刘志的年号(147—149)。

⑧稼穑:种植和收割。泛指农业劳动。

⑨彭参:张导部属,钜鹿府丞。其余不详。掾(yuàn):官府中佐助官吏的通称。马道嵩:张导部属,钜鹿府掾。

⑩揆(kuí):推测,揣度。

⑪耆(qí)儒:德高的老儒。

⑫揭:本指举,此指言说。铜马刘神寺:刘秀被称为铜马帝。故有此称。

⑬南宫县:西汉置,属信都国。治所在今河北南宫西北三里旧城。

⑭汉惠帝元年,以封张越人子买为侯国:《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南宫侯”:“以父越人为高祖骑将,从军,以大中大夫侯。高后元年四月丙寅,侯张买元年。”汉惠帝元年,当为汉高后元年。张越人,汉高祖刘邦的骑将。

⑮隅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赵(一清)云,《寰宇记》邢州龙冈县(今河北邢台)下云:湡水一名澧水,俗谓之百泉水,源出县东平地,以其导源总纳众泉,合成一川故也。”

【译文】

又流经铜马祠东面,这是汉光武帝的祠庙。更始三年秋天,光武帝追击铜马军,在馆陶把它打得大败,迫使它投降。但贼兵心中却惶惶不安,世祖让他们回到自己营中去,他亲自轻装骑马到他们的营垒中巡行,贼兵于是自相谈论道:萧王对我们真是推心置腹,如此至诚待人,我们怎能不为他舍命效劳呢?于是就把归降的数十万人,分配给部下诸将,所以关西称世祖为铜马帝,祠也因此得名。庙旁有碑,记述河内脩武县张导的治水事迹,张导,字景明,建和三年当钜鹿太守,那时漳水泛滥,土地不能种庄稼,张导展阅地图,与府丞彭参、属吏马道嵩等,追溯水道流向的变动,估测河流内外的形势,修筑堤防,疏通水流,调整了水路,治水的功绩卓有成效,百姓因而受益。碑额题为:漳河神坛碑。但民间老人和老学者还把这座祠庙称为铜马刘神寺。这块碑近来因受震碎裂,只留下的一半也已看不清了。漳水又流经南宫县老城西,汉惠帝元年,把这地方封给张越人的儿子张买,立为侯国,这地就是王莽的序中。漳水与隅醴水相通,称为衡津。

又有长芦淫水之名①,绛水之称矣。今漳水既断,绛水非复缠络矣。又北,绛渎出焉,今无水。故渎东南迳九门城南②,又东南迳南宫城北③,又东南迳缭城县故城北④。《十三州志》曰:经县东五十里有缭城,故县也。左迳安城南⑤,故信都之安城乡也⑥。更始二年⑦,和戎卒正邳彤⑧,与上会信都南安城乡,上大悦,即此处也。故渎又东北迳辟阳亭⑨。汉高帝六年⑩,封审食其为侯国⑪,王莽之乐信也。《地理风俗记》曰:广川西南六十里有辟阳亭⑫,故县也。绛渎又北迳信都城东,散入泽渚,西至于信都城,东连于广川县之张甲故渎⑬,同归于海。故《地理志》曰:《禹贡》,绛水在信都东入于海也。

【注释】

①长芦淫水:即长芦水。自今河北新河县西承古漳水,东北经新河县南、冀州西、衡水西,复入古漳水。久堙。

②九门城:在今河北藁城西北。

③南宫城:在今河北南宫西北三里旧城。

④缭城县:西汉置,属清河郡。治所在今河北南宫东南二十六里。

⑤安城:在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南。

⑥信都:即信都县。西汉置,信都国治。治所即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

⑦更始二年:24年。更始,西汉皇帝刘玄的年号(23—25)。

⑧和戎:系“和成”之误。《后汉书·邳彤传》:“彤初为王莽和成卒正。”卒正:王莽根据《周礼》改官制,典郡之侯称卒正,职务同太守。邳彤:字伟君。信都(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人。初为王莽和成卒正,刘秀平定河北时,彤举城降,复以为太守。建武元年(25),更封灵寿侯。

⑨辟(bì)阳亭:在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东南。

⑩汉高帝六年:前201年。

⑪审食其(yì jī):西汉沛县(今江苏沛县)人。高祖六年(前201)封辟阳侯。

⑫广川: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北景县西南广川镇。

⑬张甲故渎:即张甲河。古河名。在今河北清河县西。今湮。

【译文】

又有长芦淫水和绛水等名。现在漳水已经断流,绛水也不再绕弯流了。又北流,绛水分流而出,现在已经无水了。旧河道通往东南,流过九门城南面,又往东南流过南宫城北面,又往东南流过缭城县老城北面。《十三州志》说:经县以东五十里有缭城,是个旧县城。左边流经安城南面,就是旧时信都的安城乡。更始二年,和成郡的卒正邳彤在信都南面的安城乡与光武帝会见,光武帝十分高兴,说的就是这地方。旧河道又往东北流经辟阳亭。汉高帝六年,把这地方封给审食其,立为侯国,也就是王莽的乐信。《地理风俗记》说:广川西南六十里,有辟阳亭,是个旧县城。绛水往北流过信都城东面,散流注入沼泽中,西边通到信都城,东边与广川县的张甲故渎相连,一同流入大海。所以《地理志》说:《禹贡》记载,绛水在信都往东流入大海。

又北过堂阳县西①,

衡水自县,分为二水,其一水北出,迳县故城西,世祖自信都以四千人先攻堂阳降水者也②。水上有梁,谓之旅津渡③,商旅所济故也。其右水东北注,出石门,门石崩褫④,余基殆在,谓之长芦水,盖变引葭之名也。长芦水东迳堂阳县故城南⑤,应劭曰:县在堂水之阳⑥。《穀梁传》曰:水北为阳也。今于县故城南,更无别水,惟是水东出,可以当之,斯水盖包堂水之兼称矣。长芦水又东迳九门城北⑦,故县也。又东迳扶柳县故城南⑧,世祖建武三十年⑨,封寇恂子损为侯国⑩。又东屈北迳信都县故城西,信都郡治也⑪,汉高帝六年置⑫。景帝中二年⑬,为广川惠王越国⑭,王莽更为新博,县曰新博亭,光武自蓟至信都是也⑮。明帝永平十五年⑯,更名乐成⑰,安帝延光中⑱,改曰安平。城内有汉冀州从事安平赵徵碑⑲,又有魏冀州刺史陈留丁绍碑⑳,青龙三年立(21)。城南有献文帝南巡碑(22)。其水侧城北注,又北迳安阳城东(23),又北迳武阳城东(24)。《十三州志》曰:扶柳县东北武阳城,故县也。又北为博广池(25),池多名蟹佳虾,岁贡王朝,以充膳府(26)。又北迳下博县故城东(27),而北流注于衡水也。

【注释】

①堂阳县: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北新河县西北滏阳河北。

②降水:在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一带。

③旅津渡:因商旅所济渡而得名。在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一带。

④崩褫(chǐ):败坏,塌毁。

⑤长芦水:自今河北新河县西承古漳水,东北经新河县南、冀州西、衡水西,复入古漳水。久堙。引葭:当为“列葭”之讹。列葭水,在列人县(今河北邯郸肥乡区东北)境内。列人县以其水旁多芦苇而得名。译文从之。

⑥堂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元和志》,长芦水亦谓之堂水,在堂阳县(今河北新河县西北)南二百步。”

⑦九门城:在今河北藁城西北。

⑧扶柳县:西汉置,属信都国。治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西北扶柳城。

⑨建武三十年:54年。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25—56)。

⑩寇恂(xún):字子翼。东汉上谷昌平(今北京昌平区)人。世为地方豪强。刘秀占河内,任为太守,负责转输军需。历任颍川、汝南太守,封雍奴侯。

⑪信都郡:西汉景帝五年(前152)改广川国而置。治所在信都县(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

⑫汉高帝六年:前201年。

⑬景帝中二年:即西汉景帝刘启中元二年,前148年。

⑭广川惠王越:即刘越。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景帝中二年(前148)夏,立皇太子刘越为广川王。

⑮蓟(jì):在今北京西南隅。自西周至战国,皆为燕国都城。秦置蓟县。

⑯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永平,东汉明帝刘庄的年号(58—75)。

⑰乐成:即乐成国。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改信都国置。治所在信都县(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

⑱延光:汉安帝刘祜(hù)的年号(122—125)。

⑲冀州:为汉武帝时置十三刺史部之一。从事:官名。西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赵徵:具体不详。

⑳魏:此指三国魏。陈留:即陈留郡。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置。治所在陈留县(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镇)。丁绍:字叔伦。谯国(今安徽亳州)人。为人开朗公正。任广平太守,政平讼理,道化大行。以广平太守迁徐州刺史,转冀州刺史。永嘉三年(309)暴疾而卒。

(21)青龙三年:235年。青龙,魏明帝曹叡的年号(233—237)。

(22)献文帝:北魏献文帝拓跋弘。

(23)安阳城:无考。

(24)武阳城:《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武阳县不见两《汉志》。《地形志》,信都有武阳城,或是魏、晋之县。”

(25)博广池:具体不详。

(26)膳府:宫廷中贮藏食物的府库。

(27)下博县:西汉置,属信都国。治所在今河北深州东南三十里下博。东汉属安平国。

【译文】

衡水又往北流过堂阳县西边,

衡水自堂阳县分为两条,一条往北流经旧县城西面,世祖从信都以四千人先攻打堂阳降水,就指的是这条水。水上有桥,那地方叫旅津渡,这是因为商旅都从这里过河的缘故。右边一条往东北流,通过石门流出,现在石门的岩石已经崩塌,只留下残余的基址了,这条水称为长芦水,是引葭水的变名。长芦水往东流经堂阳县老城南面,应劭说:县城在堂水之阳。《穀梁传》说:水北称为阳。但现在旧县城的南面再也没有另外的河流,只有这条东流的水与此相当,现在它又兼有堂水的名称了。长芦水又往东流经九门城北面,是个旧县城。又往东流经扶柳县旧城南面,世祖建武三十年,把扶柳封给寇恂的儿子寇损,立为侯国。又东流北转流经信都县旧城西面,这是信都郡的治所,信都郡设于汉高帝六年。景帝中元二年是广川惠王刘越的封国,王莽改为新博,县叫新博亭,光武帝从蓟到信都,就是这地方。明帝永平十五年,改名为乐成,安帝延光年间改为安平。城内有汉冀州从事安平赵徵碑,又有魏冀州刺史陈留丁绍碑,是青龙三年所立。城南有献文帝南巡碑。水沿城边往北流注,又往北流经安阳城东面,又往北流经武阳城东面。《十三州志》说:扶柳县东北有武阳城,是个旧县城。又北流,就是博广池,池中多产虾蟹,以鲜美驰名,每年进贡朝廷,以充实府库的食品。又往北流经下博县老城东面,然后北流注入衡水。

又东北过扶柳县北,又东北过信都县西。

扶柳县故城在信都城西,衡水迳其西。县有扶泽①,泽中多柳,故曰扶柳也。

【注释】

①扶泽:泽名。故址在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境内。

【译文】

衡水又往东北流过扶柳县北面,又往东北流过信都县西面。

扶柳县旧城在信都城西面,衡水从城西流过。县里有个扶泽,泽中多生柳树,所以叫扶柳县。

衡水又北迳昌城县故城西①,《地理志》:信都有昌城县。汉武帝以封城阳顷王子刘差为侯国②。阚骃曰:昌城本名阜城矣③。应劭曰:堂阳县北三十里有昌城,故县也。世祖之下堂阳,昌城人刘植率宗亲子弟据邑以奉世祖是也④。又迳西梁县故城东⑤。《地理风俗记》曰:扶柳县西北五十里有西梁城,故县也。世以为五梁城,盖字状致谬耳。

【注释】

①昌城县:战国秦置。治所在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西北五十里。汉为昌城侯国。东汉改为阜城县。

②城阳顷王:即刘延,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嗣父爵为城阳王。城阳,西汉文帝二年(前178)改城阳郡为国。治所在莒县(今山东莒县)。刘差:城阳顷王刘延子。元鼎元年(前116)封昌侯。元鼎五年(前112)坐酎金免侯,国除。

③阜城:东汉永平初改昌成侯国置,属安平国。治所在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西北五十里。西晋废。

④刘植:字伯先。钜鹿昌城(今河北宁晋南)人。新莽末率宗族宾客起兵,归附刘秀后任为骁骑将军。劝说真定王刘扬叛王郎归降刘秀,使刘秀得拔邯郸,平定河北。建武二年(26),封昌城侯。旋战死于密县。宗亲:宗族亲属。

⑤西梁县:西汉置,属信都国。治所在今河北辛集南三十里大车城。

【译文】

衡水又往北流经昌城县旧城西面,《地理志》:信都有昌城县。汉武帝把这地方封给城阳顷王的儿子刘差,立为侯国。阚骃说:昌城本叫阜城。应劭说:堂阳县北三十里有昌城,是个旧县城。世祖攻下堂阳,昌城人刘植率领宗族子弟据守城邑拥戴世祖。衡水又流经西梁县老城东面。《地理风俗记》说:扶柳县西北五十里有西梁城,是个旧县城。而世人却以为叫五梁城,大概是因为字形近似而造成的错误。

衡漳又东北迳桃县故城北①,汉高祖十二年②,封刘襄为侯国③,王莽改之曰桓分也。合斯洨故渎④,斯洨水首受大白渠⑤,大白渠首受绵蔓水⑥,绵蔓水上承桃水⑦,水出乐平郡之上艾县⑧,东流,世谓之曰桃水,东迳靖阳亭南⑨,故关城也⑩。又北流,迳井陉关下⑪,注泽发水⑫,乱流东北迳常山蒲吾县西⑬,而桃水出焉。南迳蒲吾县故城西,又东南流迳桑中县故城北⑭,世谓之石勒城⑮,盖赵氏增城之⑯,故擅其目,俗又谓之高功城。《地理志》曰:侯国也⑰。桃水又东南流,迳绵蔓县故城北⑱,王莽之绵延也。世祖建武二年⑲,封郭况为侯国⑳,自下通谓之绵蔓水。

【注释】

①桃县:西汉置,属信都国。治所在今河北深州西南前磨头镇。

②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

③刘襄:原为项羽宗族。汉王二年(前205)加入刘邦军。汉灭楚,赐姓刘氏。从击英布叛乱,以功迁淮南太守。高祖十二年(前195)封桃侯。

④斯洨故渎:即斯洨水。由今河北石家庄东流,经栾城北、辛集南,东流入故漳河。

⑤首受:源头接纳。大白渠:在今河北平山、鹿泉、石家庄一带。其下游即斯洨水。

⑥绵蔓水:即今桃河、绵河、冶河。源出山西寿阳,东径平定、河北井陉,北入滹沱河。

⑦桃水:亦名洮水。在今山西平定及阳泉境内。

⑧乐平郡:东汉末分上党郡置。治所在沾县(今山西昔阳西南)。上艾县:西汉置,属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平定南二十里新城村。

⑨靖阳亭:即下文“故关城”。

⑩故关城:亦作固关。即今山西平定东九十里旧关,为古井陉口。

⑪井陉关:亦名土门关。在今河北鹿泉西南东土门。为太行八陉之一,历代为兵家攻防要地。

⑫泽发水:即今河北井陉冶河之上源。源出山西平定东北妒女祠下,东北流入滹沱。

⑬常山:即常山郡。西汉文帝元年(前179),为了避文帝刘恒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治所在真定县(今河北石家庄东北)。蒲吾县:西汉置,属常山郡。治所在今河北平山县东南十五里的蒲吾村。

⑭桑中县:西汉宣帝封赵顷王于广汉为桑中侯,属常山郡。治所在今河北平山县东南。东汉废。

⑮石勒城:桑中县故城到后赵时期称为石勒城,亦称高功城。在今河北平山县东南。

⑯赵氏:石勒建立后赵,故称赵氏。

⑰侯国:据《汉书·王子侯表》,宣帝地节二年(前68),封赵顷王子广汉为桑中戴侯。

⑱绵蔓县: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北鹿泉东北,属真定国。

⑲建武二年:26年。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25—56)。

⑳郭况:光武帝刘秀郭皇后同胞弟。以皇后弟及任事小心谨慎,被刘秀赏识,年十六拜黄门侍郎。后封为绵蛮侯。迁城门校尉。徙封阳安侯。

【译文】

衡漳又往东北流经桃县旧城北面,汉高祖十二年,把这地方封给刘襄立为侯国,王莽改名叫桓分。衡漳在这里与斯洨旧河道汇合,斯洨水上口承接大白渠,大白渠上口承接绵蔓水,绵蔓水的上游又承接桃水,这条水发源于乐平郡的上艾县,往东流,世人称之为桃水,流经靖阳亭南面,就是旧关城。又往北流经井陉关下,注入泽发水,往东北乱流经常山蒲吾县西面,分出桃水。桃水往南流经蒲吾县老城西面,又往东南流过桑中县老城北面,世人称此城为石勒城,是因为后赵石勒增建了城墙而得名,但民间又称为高功城。《地理志》说:这是个侯国。桃水又往东南流经绵蔓县旧城北面,就是王莽的绵延。世祖建武二年,把这地方封给郭况,立为侯国,自此以下,就通称绵蔓水了。

绵蔓水又东流,迳乐阳县故城西①,右合井陉山水②。水出井陉山③,世谓之鹿泉水。东北流,屈迳陈馀垒西④,俗谓之故壁城。昔在楚、汉,韩信东入⑤,馀拒之于此,不纳左车之计⑥,悉众西战。信遣奇兵自间道出,立帜于其垒,师奔失据,遂死泜上⑦。其水又屈迳其垒南,又南迳城西,东注绵蔓水。

【注释】

①乐阳县:即乐阳侯国。西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封赵顷王子说为乐阳缪侯,属常山郡。治所在今河北鹿泉东北。东汉废。

②井陉山水:亦谓之鹿泉水。在今河北鹿泉东北。

③井陉山:又名陉山。在今河北鹿泉西南。

④陈馀垒:俗谓之故壁城。在今河北鹿泉东北。陈馀,天下豪俊。秦末大梁(今河南开封)人。与张耳为刎颈之交。好儒术,数游赵苦陉。陈涉起义,与张耳同随陈涉。后据国争权,自立为代王。前204年,为韩信所杀。

⑤韩信:秦末淮阴(今江苏淮安淮阴区)人。初从项羽,后归刘邦,拜为大将军,帮助刘邦打败项羽,统一中国,战功卓著,与萧何、张良合称汉兴三杰。汉四年(前203)立为齐王,明年徙为楚王,汉六年降为淮阴侯,高祖十一年(前196)被吕后杀害。

⑥左车:即李左车,秦汉之际谋士。原为赵臣,封广武君。辅赵将陈馀拒韩信、张耳兵。他向陈馀建议,出奇兵断绝对方粮道,未被采纳,终为韩信所败。后归附韩信,用其各个击破之计,攻得燕、齐之地。

⑦泜(zhī)上:即泜水。在今河北元氏西南。源出封龙山,东南流经元氏西南六里纸屯村入槐河。

【译文】

绵蔓水又往东流经乐阳县旧城西面,右边汇合井陉山水。这条水发源于井陉山,世人称之为鹿泉水。往东北流,转弯流过陈馀垒西面,俗称故壁城。从前楚汉相峙时期,韩信往东进军,陈馀就在这里抗拒韩信,但他不采取李左车的战略,却把全部兵力集中到西线作战。韩信派奇兵从小路杀出,在他的营垒上插上旗帜,陈馀的队伍失却据点,慌乱奔逃,他本人也在泜水上被杀。水又转弯流经垒南,又往南流经城西,往东注入绵蔓水。

绵蔓水又屈从城南,俗名曰临清城①,非也。《地理志》曰:侯国矣②。王莽更之曰畅苗者也。《东观汉记》曰③:光武使邓禹发房子兵二千人④,以铫期为偏将军⑤,别攻真定、宋子余贼⑥,拔乐阳、禀、肥累者也⑦。绵蔓水又东迳乌子堰⑧,枝津出焉。又东,谓之大白渠,《地理志》所谓首受绵蔓水者也。

【注释】

①临清城:即乐阳县(乐阳侯国)。西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封赵顷王子说为乐阳缪侯,属常山郡。治所在今河北鹿泉东北。东汉废。

②侯国:据《汉书·王子侯表》,宣帝地节二年(前68),封赵顷王子说为乐阳缪侯。

③《东观汉记》:书名。又名《东观记》。东汉班固、刘珍等人以纪传体撰写的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史书。《隋书·经籍志》著录为一百四十三卷,记事起于光武帝,终于灵帝。

④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少游学长安,与刘秀友善。光武平定天下之后,定封邓禹为高密侯。明帝即位,拜太傅。房子:即房子县。西汉置,属常山郡。治所在今河北高邑西南十五里仓房村。

⑤铫(ti1o)期:字次况。颍川郏县(今河南郏县)人。初从刘秀在河北击破王郎割据势力,拜虎牙大将军。又镇压铜马、青犊等起义军。刘秀即位后,封安成侯,任卫尉。偏将军:官名。西汉时置,为主将副将。东汉为杂号将军。三国时沿置。

⑥真定:西汉高祖十一年(前196)改东垣县置,属常山郡。治所在今河北石家庄东北。宋子:秦置,属钜鹿郡。治所在今河北赵县东北二十五里宋城村。

⑦禀:杨守敬认为,“禀”系“藁”之讹,“藁”即藁城。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北藁城西南二十八里丘头镇。肥累: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北藁城西南七里。东汉废。

⑧乌子堰:在今河北藁城。

【译文】

绵蔓水又转弯流过乐阳城南,民间名为临清城,是搞错了。《地理志》说:乐阳是个侯国。王莽改名为畅苗。《东观汉记》说:光武帝派邓禹去调派房子县的军队两千人,以铫期为偏将军,分攻真定、宋子的残余贼兵,攻下乐阳、禀、肥累。绵蔓水又往东流经乌子堰,在这里分出一条支流。又东流,称为大白渠,就是《地理志》所说的上口承接绵蔓水的那一条。

白渠水又东南迳关县故城北①,《地理志》:常山之属县也②。又东为成郎河③,水上有大梁,谓之成郎桥。又东迳耿乡南④,世祖封前将军耿纯为侯国⑤,世谓之宜安城⑥。又东迳宋子县故城北⑦,又谓之宋子河⑧。汉高帝八年⑨,封许瘛为侯国⑩,王莽更名宜子。昔高渐离击筑佣工⑪,自此入秦。又东迳敬武县故城北⑫,按《地理志》:钜鹿之属县也。汉元帝封女敬武公主为汤沐邑⑬。阚骃《十三州记》曰:杨氏县北四十里有敬武亭⑭,故县也。今其城实中⑮,小邑耳,故俗名之曰敬武垒,即古邑也。白渠水又东,谓之斯洨水⑯。《地理志》曰:大白渠东南至下曲阳入斯洨者也⑰。

【注释】

①关县:西汉置,属常山郡。治所在今河北石家庄栾城区北十里铺。

②常山:即常山郡。

③成郎河:当在今河北石家庄栾城区一带。

④耿乡:在今河北藁城西。

⑤耿纯:字伯山。东汉钜鹿宋子(今河北赵县东北)人。更始时,为骑都尉。后归附刘秀,转战河北。刘秀即位后封为东光侯。

⑥宜安城:战国赵邑。在今河北藁城西南宜安村。

⑦宋子县:秦置,属钜鹿郡。治所在今河北赵县东北二十五里宋城村。

⑧宋子河:当在今河北赵县一带。

⑨汉高帝八年:前199年。

⑩许瘛(chì):初为赵王张耳部下,任羽林军。后从刘邦定天下。汉高祖八年(前199)刘邦封他为宋子侯。

⑪高渐离:战国末年燕国人。善击筑,与荆轲为友。燕亡后,变姓名,为秦始皇击筑。在筑中置铅,企图击杀秦始皇,不中而死。筑:古代弦乐器名。有五弦、十三弦、二十一弦三种说法。其形似筝,颈细而肩圆,弦下设柱。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

⑫敬武县:西汉置,属钜鹿郡。治所在今河北赵县东北。东汉废。

⑬汉元帝:即刘奭。汉宣帝子,母许皇后。女:此处当脱“弟”,作“女弟”,意即妹妹。敬武公主:为汉元帝之妹。汤沐邑:指国君、皇后、公主等收取赋税的私邑。

⑭杨氏县:西汉置,属钜鹿郡。治所即今河北宁晋。西晋废。敬武亭:在今河北宁晋。

⑮实中:原城颓废后,城内填满了泥土。这种城中填实了泥土的状态就叫“实中”。

⑯斯洨水:由今河北石家庄东流,经栾城北、辛集南,东流入故漳河。

⑰大白渠:在今河北平山、鹿泉、石家庄一带。其下游即斯洨水。下曲阳:战国燕邑。在今河北晋州西五里鼓城村。汉置下曲阳县。

【译文】

白渠水又往东南流经关县老城北面,查考《地理志》:这是常山郡的属县。又往东流,就是成郎河,水上有大桥,称为成郎桥。又往东流经耿乡南面,世祖把这里封给前将军耿纯,立为侯国,世人称之为宜安城。又往东流经宋子县老城北面,这一段又称宋子河。汉高帝八年,把宋子封给许瘛,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宜子。从前高渐离善于击筑,为人当仆役,就是从这里进入秦国的。水又往东流经敬武县旧城北面,查考《地理志》:敬武是钜鹿郡的属县。汉元帝把这地方封给他女儿敬武公主,作为汤沐邑。阚骃《十三州记》说:杨氏县北四十里有敬武亭,是个旧县城。现在此城还很坚固,只是个小城,所以俗名叫敬武垒,是个古城邑。白渠水又东流,叫斯洨水。《地理志》说:大白渠往东南流,到了下曲阳县注入斯洨水。

东分为二水,枝津右出焉,东南流,谓之百尺沟①,又东南迳和城北②,世谓之初丘城,非也。汉高帝十一年③,封郎中公孙昔为侯国④。又东南迳贳城西⑤。汉高帝六年⑥,封吕博为侯国⑦。百尺沟东南散流⑧,迳历乡东而南入泜湖⑨,东注衡水也。

【注释】

①百尺沟:在今河北宁晋东北。

②和城:在今河北宁晋东北。

③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

④公孙昔:汉王五年(前202)以步卒从刘邦,任郎中,击代相陈豨叛乱有功,于高祖十一年(前196)封禾成侯。

⑤贳(shì)城:西汉置,属钜鹿郡。治所在今河北辛集西南大车城。

⑥汉高帝六年:前201年。

⑦封吕博为侯国:《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贳侯”:“以越户将从破秦,入汉,定三秦,以都尉击项羽,千六百户,功比台侯。高祖六年三月庚子,齐侯吕元年。”司马贞索隐:“齐侯吕博国。”

⑧散流:分散奔流。

⑨历乡:即历乡侯国。西汉置,属钜鹿郡。治所在今河北宁晋东南二十五里历城。东汉废。泜(zhī)湖:古泽名。在今河北宁晋东南。

【译文】

东流分为两条,支流从右边伸出,往东南流,称为百尺沟,又往东南流过和城北面,世人称之为初丘城,其实不对。汉高帝十一年,把这里封给郎中公孙昔,立为侯国。又往东南流过贳城西面。汉高帝六年,把这里封给吕博,立为侯国。百尺沟往东南散流,经过历乡东面,往南流进泜湖,东流注入衡水。

斯洨水自枝津东迳贳城北,又东积而为陂,谓之阳縻渊①。渊水左纳白渠枝水,俗谓之泜水②。水承白渠于藁城县之乌子堰③,又东迳肥累县之故城南,又东迳陈台南④。台甚宽广,今上阳台屯居之⑤。又东迳新丰城北⑥,按《地理志》云:钜鹿有新市县⑦,侯国也⑧。王莽更之曰乐市,而无新丰之目,所未详矣。其水又东迳昔阳城南⑨,世谓之曰直阳城,非也,本鼓聚矣⑩。《春秋左传·昭公十五年》⑪,晋荀吴帅师伐鲜虞⑫,围鼓三月,鼓人请降。穆子曰⑬:犹有食色⑭。不许。军吏曰:获城而弗取,勤民而顿兵⑮,何以事君?穆子曰:获一邑而教民怠,将焉用邑也。贾怠无卒⑯,弃旧不祥。鼓人能事其君,我亦能事吾君,率义不爽⑰,好恶不愆⑱,城可获也。有死义而无二心,不亦可乎?鼓人告食竭力尽,而后取之,克鼓而返,不戮一人,以鼓子鸢鞮归⑲,既献而返之。鼓子又叛⑳,荀吴略东阳(21),使师伪籴,负甲息于门外,袭而灭之。以鼓子鸢鞮归,使涉佗守之者也(22)。《十三州志》曰:今其城,昔阳亭是矣。京相璠曰(23):白狄之别也(24)。下曲阳有鼓聚,故鼓子国也。

【注释】

①阳縻渊:在今河北辛集一带。

②泜(zhī)水:在今河北元氏西南。源出封龙山,东南流经元氏西南六里纸屯村入槐河。

③藁城县: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北藁城西南。

④陈台:当在今河北藁城一带。

⑤上阳台屯居之:具体未详。

⑥新丰城:《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藁城县(今河北藁城)东南有新丰村。”

⑦钜鹿:即钜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置。治所在钜鹿县(今河北平乡西南平乡镇)。新市县:西汉置,属中山国。治所在今河北正定东北新城铺镇。

⑧侯国:《水经注疏》杨守敬按:“(赵内史王)弃之子始昌,元光四年,为人所杀,国除。后封广川缪王子(康侯吉)。”

⑨昔阳城:春秋鼓国都。在今河北晋州西。

⑩鼓聚:鼓人的聚落,即昔阳城。在今河北晋州西。鼓,春秋时白狄的一支,亦称鼓氏。春秋初居今陕北,渐入晋西,居于秦、晋之间。

⑪昭公十五年:前527年。

⑫荀吴:姬姓,中行氏,名吴。因中行氏出自荀氏,故亦称荀吴,史称中行穆子。荀偃之子。春秋后期晋国名将,率军多与戎狄部落作战,扫平晋国周边的游牧部落。鲜虞:春秋白狄所建国。在今河北正定东北新城铺。

⑬穆子:即上文“荀吴”,史称中行穆子。

⑭食色:未挨饿的气色。这里指气色较好。

⑮顿兵:使兵器毁坏。顿,毁坏,败坏。

⑯贾怠:谓招致百姓怠惰。贾,招来,招致。

⑰率义:行义,即行仁义。不爽:没有差错。

⑱愆(qiān):过失。

⑲以:带领,领着。鼓子:春秋时鼓国的国君。鸢鞮(yuān dī):春秋时鼓国的国君。亦作苑支。

⑳鼓子又叛:鲁昭公二十二年(前520)年,鼓子国又反叛。

(21)略:巡行。东阳:古地区名。春秋晋地,战国时先后属卫、赵,相当于今太行山以东的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地区。

(22)涉佗:春秋时晋国大夫。曾镇守鼓地。其先食采于涉(故城在今河北涉县),后以邑为氏。

(23)京相璠(fán):西晋地理学者裴秀的门客。撰有《春秋土地名》三卷。

(24)白狄:亦作白翟(dí)。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狄族的一个分支。春秋战国时期居住在河西、洛阳一带。

【译文】

斯洨水从支流分出处往东流经贳城北面,又东流,积潴为陂塘,称为阳縻渊。渊水左边接纳了白渠支流,俗称泜水。泜水在藁城县乌子堰承接白渠,又往东流经肥累县老城南面,又往东流经陈台南面。这座台很宽广,今上阳台屯居之。又往东流经新丰城北面,查考《地理志》说:钜鹿有新市县,是个侯国。王莽改名为乐市,但却没有新丰这地名,那就不清楚了。水又往东流经昔阳城南面,世人称之为直阳城,这不对,这里本来是鼓聚。《春秋左传·昭公十五年》,晋国荀吴领兵攻打鲜虞,把鼓城围困了三个月,鼓人请求投降。穆子说:城里人看起来还吃得饱。他不肯答应。军吏说:这城分明就可以到手了,你却不去拿,反而苦了军民,损了兵器,怎么能为君主效劳呢?穆子道:虽攻取了一座城,却教百姓懈怠,怎么去治理它呢?城虽拿到但换来的却是懈怠,这不会有好结果,抛弃老传统也是不祥的。鼓人能够为他们的君主效劳,我们也能够为我们的君主效劳,按正义行事不出差错,赏善罚恶没有失误,才能真正取得这座城。能为大义而献身,这难道还不好吗?鼓人宣称粮食告罄并且精疲力竭了,于是才来取城,晋军攻下后得胜而回,没有杀一个人,只俘虏了鼓子鸢鞮而归,把他上献后又放他回去。鼓子又反叛了,荀吴打下东阳,把兵士化装成买粮的人,背穿铠甲在城门外歇息,发起突击,灭了鼓国。俘获鼓子鸢鞮而归,派涉佗去驻守。《十三州志》说:鼓城就是现在的昔阳亭。京相璠说:鼓人是白狄的一个分支。下曲阳有鼓聚,就是旧时的鼓子国。

白渠枝水又东迳下曲阳城北①,又迳安乡县故城南②,《地理志》曰:侯国也③。又东迳贳县,入斯洨水。

【注释】

①下曲阳城:在今河北晋州西五里鼓城村。

②安乡县:西汉置,属钜鹿郡。治所在今河北晋州东南。

③侯国: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封赵哀王子喜为安乡侯。

【译文】

白渠支流又往东流过下曲阳城北面,又流过安乡县老城南面,《地理志》说:这是个侯国。又往东流经贳县,注入斯洨水。

斯洨水又东迳西梁城南①,又东北迳乐信县故城南。《地理志》:钜鹿属县,侯国也②。又东入衡水。

【注释】

①西梁城:西梁侯国的治所。在今河北辛集南三十里大车城。

②侯国: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封广川缪王刘齐之子彊为乐信侯。

【译文】

斯洨水又往东流经西梁城南面,又往东北流经乐信县老城南面。《地理志》:这是钜鹿郡属县,是个侯国。又东流注入衡水。

衡水又北为袁谭渡①,盖谭自邺往还所由②,故济得厥名。

【注释】

①袁谭渡:在信都县(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一带。

②谭:即袁谭。字显思。东汉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县西北)人。袁绍长子。绍信后妻言,偏爱少子袁尚,令谭出为青州刺史。绍卒,谭攻尚,败还南皮。尚复攻谭,谭请救于曹操。后谭背操,军败被杀。邺(yè):即邺县。战国魏置,秦属邯郸郡。治所在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西汉为魏郡治。东汉末相继为冀州、相州治。

【译文】

衡水又北流,就到袁谭渡,袁谭从邺往来都要经过这里,渡口也就因而得名了。

又东北过下博县之西①,

衡水又北迳邬县故城东②,《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年③,秦封卫鞅于邬④,改名曰商,即此是也。故王莽改曰秦聚也。《地理风俗记》曰:县北有邬阜,盖县氏之。又右迳下博县故城西,王莽改曰闰博。应劭曰:太山有博⑤,故此加下。汉光武自滹沱南出⑥,至此失道,不知所以,遇白衣老父曰:信都为长安守,去此八十里。世祖赴之,任光开门纳焉⑦,汉氏中兴始基之矣。寻求老父不得,议者以为神。

【注释】

①下博县:西汉置,属信都国。治所在今河北深州东南三十里下博。

②邬县:亦作郻(qiāo)县。西汉置,属钜鹿郡。治所在今河北辛集东南。

③梁惠成王三十年:前340年。

④卫鞅:即商鞅。邬:春秋晋邑。在今山西介休东北。

⑤太山:即泰山郡。楚汉之际刘邦改博阳郡置。治所在博县(今山东泰安东南三十里旧县)。因境内泰山得名。博:即博县。西汉改博阳县置,属泰山郡。治所在今山东泰安东南三十里旧县。

⑥滹沱(hū tuó):即滹沱河。在今河北西部。源出山西五台山东北泰戏山,西南流至忻州北折向东流,至盂县北穿割太行山进入河北平原,在献县与滏阳河汇合为子牙河,全长五百四十公里。

⑦任光:字伯卿。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从光武帝刘秀征战。后拜为左大将军,封武成侯。建武二年(26),更封阿陵侯。

【译文】

衡水又往东北流过下博县西边,

衡水又往北流经邬县老城东面,《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年,秦把卫鞅封于邬,改名为商,就是这地方。所以王莽把它改名秦聚。《地理风俗记》说:县北有邬阜,邬县大概就是依此阜命名的。又往右流经下博县旧城西面,王莽改名为闰博。应劭说:太山有博,所以这里叫下博。汉光武帝从滹沱河南行,到这里迷了路,不知道该往哪里走,碰到一位白衣老人,说:现在信都是为汉而守城的,离这里有八十里。世祖就到信都去,任光开了城门迎接他,汉室中兴的基业才自此奠定。以后去寻求这位老人,却找不到了,人们谈论这件事,以为他是神仙。

衡漳又东北历下博城西,逶迤东北注,谓之九䋫①。西迳乐乡县故城南②,王莽更之曰乐丘也。又东,引葭水注之③。

【注释】

①九䋫:具体不详。

②乐乡县:即乐乡侯国。西汉置,属信都国。治所在今河北深州东南三十里。

③引葭水:当为“列葭”之讹。列葭水,在列人县(今河北邯郸肥乡区东北)境内。列人县以其水旁多芦苇而得名。

【译文】

衡漳又往东北流经下博城西面,弯弯曲曲地往东北奔流,称为九䋫。西流经过乐乡县老城南面,王莽改名为乐丘。又东流,列葭水注入。

又东北过阜城县北①,又东北至昌亭②,与滹沱河会③。

《经》叙阜城于下博之下,昌亭之上。考地非比,于事为同④。勃海阜城又在东昌之东⑤,故知非也。

【注释】

①阜城县:东汉永平初改昌成侯国置,属安平国。治所在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西北五十里。

②昌亭:即昌城。战国赵邑。在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西北。

③滹沱河:是海河五大支流之一,在河北献县附近与滏阳河汇合后称为子牙河。此河今本《水经注》已亡佚。赵一清辑录佚文,在其《水经注释》中补成一篇。

④于事为同:就名称而言相同。这里指后汉安平国的阜城与渤海的阜城在名称上一致。

⑤勃海:即渤海郡。汉文帝十五年(前165)析河间国置,以地滨勃海而得名。治所在浮阳县(今河北沧县东南四十里旧州镇)。阜城:属勃海郡。治所在今河北阜城东古城镇。东昌:即东昌侯国。西汉置,属信都国。治所在今河北武邑东北二十八里。东汉废。

【译文】

漳水又往东北流过阜城县北边,又往东北到昌亭,与滹沱河汇合。

《水经》把阜城放在下博的下游,昌亭的上游来叙述。可是查考地址的位置,次序虽不对,但的确又事出有因。勃海郡的阜城又在东昌的东边,所以知道并非这地方。

漳水又东北迳武邑郡南①,魏所置也②。

【注释】

①武邑郡:西晋太康十年(289)置,属冀州。治所在武邑县(今河北武邑)。北魏皇始三年(398)移治武强县(今河北武强西南旧城),仍属济州。

②魏:此指北魏。亦称后魏。鲜卑人拓跋珪所建,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译文】

漳水又往东北流经武邑郡南面,那是魏时所置。

又东迳武强县北①。又东北迳武隧县故城南②,按《史记》,秦破赵将扈辄于武隧③,斩首十万,即于此处也。王莽更名桓隧矣。白马河注之④,水上承滹沱,东迳乐乡县北、饶阳县南⑤,又东南迳武邑郡北,而东入衡水,谓之交津口⑥。

【注释】

①武强县:西晋置,属武邑郡。治所在今河北武强(小范)西南旧城村。

②武隧县:西汉置,属河间国。治所在今河北武强(小范)西北田沙洼。东汉改名武遂县。

③扈辄(hù zhé):战国末赵将。赵王迁二年(前234),秦攻赵平阳、武城,赵使扈辄前往相救,军败而战死。是役,秦军斩赵军首十万。

④白马河:在今河北饶阳南,东南流入武强。

⑤乐乡县:即乐乡侯国。西汉置,属信都国。治所在今河北深州东南三十里。饶阳县:西汉置,属涿郡。治所在今河北饶阳东南二十里。

⑥交津口:在今河北武强南。

【译文】

漳水又往东流经武强县北面。又往东北流经武隧县老城南面,查考《史记》,秦军在武隧打败赵国将军扈辄,杀了十万人,就在这个地方。王莽改名为桓隧。白马河在这里注入漳水,白马河上游承接滹沱河,往东流经乐乡县北面、饶阳县南面,又往东南流经武邑郡北面,往东注入衡水,汇流处称为交津口。

衡漳又东迳武邑县故城北①,王莽之顺桓也。晋武帝封子于县以为王国②。后分武邑、武隧、观津为武邑郡③,治此。

【注释】

①武邑县:西汉置,属信都国。治所即今河北武邑。东汉属安平国。西晋太康十年(289)为武邑郡治。

②晋武帝:即西晋司马炎。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司马昭之子。封子于县以为王国:晋武帝太康十年(289),徙南宫王司马承为武邑王。司马承非武帝子,而是安平献王之孙。

③观津:战国赵邑。治所在今河北武邑东二十五里观津村。

【译文】

衡漳又往东流经武邑县老城北面,就是王莽的顺桓。晋武帝把他的儿子封在该县,立为王国。后来把武邑、武隧、观津都划归武邑郡,治所就设在这里。

衡漳又东北,右合张平口故沟①,上承武强渊②,渊之西南,侧水有武强县故治,故渊得其名焉。《东观汉记》曰:光武拜王梁为大司空③,以为侯国。耆宿云④:邑人有行于途者,见一小蛇,疑其有灵,持而养之,名曰担生,长而吞噬人,里中患之,遂捕系狱。担生负而奔,邑沦为湖,县长及吏咸为鱼矣。今县治东北半里许落水。渊水又东南结而为湖,又谓之郎君渊⑤。耆宿又言:县沦之日,其子东奔,又陷于此,故渊得郎君之目矣。渊水北通,谓之石虎口⑥,又东北为张平泽⑦。泽水所泛,北决堤口,谓之张刀沟⑧,北注衡漳,谓之张平口,亦曰张平沟⑨。水溢则南注,水耗则辍流。

【注释】

①张平口:在河北武强境内。

②武强渊:在今河北武邑北。

③王梁:字君严。东汉初渔阳要阳(今河北丰宁东)人。初为郡吏,新莽败亡后,数从刘秀征战,平定河北。刘秀称帝后,擢拜其为大司空,封武强侯。战功甚多,官拜济南太守。改封阜成侯。大司空:官名。春秋晋有大司空,主司土木。汉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哀帝时曾复旧称,后再改为大司空,与大司徒、大司马并称三公,成为共同负责最高国务的长官。东汉以后但称司空。

④耆宿:年高有德者之称。

⑤郎君渊:当在今河北武强境内。

⑥石虎口:当在今河北武强境内。

⑦张平泽:当在今河北武强境内。

⑧张刀沟:当在今河北武强境内。

⑨张平沟:当在今河北武强境内。

【译文】

衡漳又往东北流,右边汇合了张平口旧沟,上游承接武强渊,武强渊西南,水边留有旧时武强县的治所,渊就因而得名。《东观汉记》说:光武帝派王梁当大司空,把武强立为侯国封给他。据老人们说:县里有个人走路时看见一条小蛇,怀疑其灵异,于是就把它带回家饲养,取名担生,蛇长大后竟吃人,邻里中人都很发愁,就把养蛇者抓起来关进监牢。担生背着他逃走,县城沉陷成为湖泊,县长和官吏也都变成鱼鳖。现在县城东北大约半里的地方都没在水中。渊水往东南流,积聚成湖泊,又叫郎君渊。老人们又说:县城沉陷那天,那人的儿子向东奔逃,也在这里沉陷,所以这个深潭就叫郎君渊了。渊水通向北面,水口叫石虎口,又往东北流,就是张平泽。泽水泛滥,在北面冲垮堤口流出,叫张刀沟,往北注入衡漳,汇流处叫张平口,沟水也叫张平沟。泽水涨溢时就南流,水枯时就断流。

衡漳又迳东昌县故城北,《经》所谓昌亭也,王莽之田昌也。俗名之曰东相,盖相、昌声韵合,故致兹误矣。西有昌城,故目是城为东昌矣。

【译文】

衡漳又流经东昌县老城北面,这就是《水经》里说的昌亭,也就是王莽的田昌。俗名叫东相,这是因为相、昌两字音韵相合,因而致误。西边有昌城,所以称此城为东昌。

衡漳又东北,左会滹沱故渎,谓之合口。衡漳又东北,分为二川,当其水泆处①,名之曰李聪涣②。

【注释】

①泆(yì):通“溢”。水满而泛滥。

②李聪涣:无考。当在今河北武邑境内。

【译文】

衡漳又往东北流,在左边汇合了滹沱河的旧水道,汇流处叫合口。衡漳又往东北流,分为两条,水流溢出处,叫李聪涣。

又东北至乐成陵县北别出①,

衡漳于县无别出之渎,出县北者,乃滹沱别水②,分滹沱故渎之所缠络也。

【注释】

①乐成陵县:即乐成县。西汉置,为河间国治。治所在今河北献县东南十六里。“陵”字是桓帝所加。

②滹沱别水: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一带。

【译文】

衡漳又往东北流到乐成郡陵县北面,分支流出,

在陵县,衡漳并没有分支流出的水,往县北分出的,是滹沱的支水,是从滹沱旧河道分出的。

衡漳又东,分为二水,左出为向氏口①,渎水自此决入也②。

【注释】

①向氏口:当在今河北献县一带。

②决入:当为决出。水分流。

【译文】

衡漳又东流分为两支:向左边分出处是向氏口,渠水就从此口引入。

衡漳又东,迳弓高县故城北①,汉文帝封韩王信之子韩当为侯国②,王莽之乐成亭也。

【注释】

①弓高县:西汉置,属河间国。治所在今河北阜城南二十七里。

②汉文帝:西汉皇帝刘恒。韩王信:故韩襄王之庶孙。先从刘邦为将,后降楚。后又归刘邦。刘邦复立为韩王。后投降匈奴,使刘邦陷白登之围。后复与匈奴骑兵入居参合,被汉将军柴武所杀。韩(tuí)当:亦作韩当。西汉初年人。韩王信之子。孝文帝时,他与其侄韩婴率众归汉,被封为弓高侯。

【译文】

衡漳又往东流经弓高县老城北面,汉文帝把这里封给韩王信的儿子韩当,立为侯国,也就是王莽的乐成亭。

衡漳又东北,右合柏梁溠①,水上承李聪涣,东北为柏梁溠,东迳蒲领县故城南②,汉武帝元朔三年③,封广川惠王子刘嘉为侯国④。《地理风俗记》云:脩县西北八十里有蒲领乡⑤,故县也。又东北会桑社枝津⑥,又东北迳弓高城北,又东注衡漳,谓之柏梁口⑦。

【注释】

①柏梁溠(zhà):当在今河北阜城境内。

②蒲领县:西汉元朔三年(前126),武帝封广川惠王子嘉为蒲领侯,置蒲领侯国。治所在今河北阜城东北十里。后国除为县。

③元朔三年:前126年。

④广川惠王:即刘越。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景帝中二年(前148)夏,立皇太子刘越为广川王。刘嘉:广川惠王刘越子。

⑤脩县: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北景县南。蒲领乡:在今河北阜城东北。

⑥桑社枝津:当在今河北景县境内。

⑦柏梁口:当在今河北阜城一带。

【译文】

衡漳又往东北流,右边汇合了柏梁溠,这条水上游承接李聪涣,往东北流叫柏梁溠,往东流经蒲领县老城南面,汉武帝元朔三年,把这里封给广川惠王的儿子刘嘉,立为侯国。《地理风俗记》说:脩县西北八十里有蒲领乡,是个旧县。又往东北流,汇合了桑社沟的支流,又往东北流过弓高城北面,又往东注入衡漳,汇流处称为柏梁口。

衡漳又东北,右会桑社沟,沟上承从陂①,世称卢达从薄②,亦谓之摩诃河③。东南通清河,西北达衡水。春秋雨泛,观津城北方二十里④,尽为泽薮⑤,盖水所钟也。其渎迳观津县故城北⑥,乐毅自燕降赵⑦,封之于此邑,号望诸君⑧,王莽之朔定亭也。又南屈东迳窦氏青山南⑨,侧堤东出青山,即汉文帝窦后父少翁冢也⑩。少翁是县人,遭秦之乱,渔钓隐身,坠渊而死。景帝立⑪,后遣使者填以葬父,起大坟于观津城东南⑫,故民号曰青山也⑬。又东迳董仲舒庙南⑭。仲舒⑮,广川人也⑯,世犹谓之董府君祠⑰,春秋祷祭不辍⑱。旧沟又东迳脩市县故城北⑲,汉宣帝本始四年⑳,封清河纲王子刘寅为侯国(21),王莽更之曰居宁也。俗谓之温城(22),非也。《地理风俗记》曰:脩县西北二十里有脩市城,故县也。又东会从陂,陂水南北十里,东西六十步,子午潭涨(23),渊而不流(24),亦谓之桑社渊(25)。从陂南出,夹堤东派(26),迳脩县故城北,东合清漳(27)。漳泛则北注,泽盛则南播,津流上下,互相迳通。从陂北出,东北分为二川,一川北迳弓高城西而北注柏梁溠(28),一川东迳弓高城南。又东北,杨津沟水出焉(29)。

【注释】

①从陂:《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景州(今河北景县)北有千顷诸洼,为沮洳之区,当即此《注》之从陂矣。”

②卢达:具体不详。从薄:即“从陂”的声转。

③摩诃河:赵一清认为,梵语谓大为摩诃,盖言大河也。

④观津城:战国赵邑。治所在今河北武邑东二十五里观津村。

⑤泽薮:大沼泽。

⑥观津县:西汉置,属信都国。治所在今河北武邑东二十五里观津村。东汉属安平国。北魏改名灌津县。

⑦乐毅:中山国灵寿(今河北灵寿)人。先为赵将,后适魏。为魏使至燕,燕昭王以为亚卿。乐毅为燕合诸侯伐齐,大破齐军。乐毅因功封昌国(今山东淄博东南),号昌国君。燕惠王即位,中田单反间计,就派骑劫代乐毅统兵,召回乐毅。乐毅害怕被惠王杀死,就向西投奔了赵国。乐毅在赵被封于观津,号曰望诸君。后卒于赵。

⑧望诸君:即乐毅。

⑨窦氏青山:在今河北武邑东二十八里青冢村。

⑩汉文帝:即西汉皇帝刘恒。即位后,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几致刑措。为三代后贤主。其子景帝亦政治清明。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窦后:孝文窦皇后,景帝母。吕太后时以良家子选入宫。景帝立,尊为皇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少翁:即窦少翁。西汉观津县(今河北武邑)人。汉文帝窦皇后之父。遭秦之乱,渔钓隐身,坠渊而死。被追封为安成侯,葬观津。

⑪景帝:西汉皇帝刘启。

⑫大坟:高大的坟冢。

⑬青山:在今河北武邑东二十八里青冢村。

⑭董仲舒庙:在今河北景县西南。

⑮仲舒:即董仲舒。西汉广川(今河北景县西南)人。哲学家、经学家。专治《春秋公羊传》。景帝时为博士。武帝时以贤良对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此后两千多年以儒家为正统的局面。曾任江都相和胶西王相。著有《春秋繁露》。

⑯广川:即广川县。西汉置,属信都国。治所在今河北景县西南广川镇。

⑰董府君:董仲舒曾任江都王相和胶西王相,故称。府君,汉代对郡相、太守的尊称。

⑱祷祭:向神祝告祈求福寿并祭祀。

⑲脩(tiáo)市县:西汉置,属渤海郡。治所在今河北景县西北。脩,通“条”。

⑳本始四年:前70年。本始,西汉宣帝刘询的年号(前73—前70)。

(21)清河纲王:亦作清河刚王,指刘义。西汉刘姓诸侯王,代共王刘登之子。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徙之于清河,是为刚王。刘寅:清河纲王刘义之子。本始四年(前70)封脩市侯。卒谥原。

(22)温城:即脩(tiáo)市县。在今河北景县西北。

(23)子:假借为地支字。用于纪月,指农历十一月。午,假借为地支的第五位,用于纪月,指农历五月。潭涨:深涨。

(24)渊而不流:水深而不流动。

(25)桑社渊:当在今河北景县一带。

(26)夹堤:两岸修堤。派:本指支流。这里指水别流。

(27)清漳:在今山西东南部。东源出昔阳西部,西源出和顺西八赋岭,在左权泽城附近汇合后,东南流到河北涉县合漳镇,与浊漳水汇合为漳河。

(28)柏梁溠(zhà):当在今河北阜城境内。

(29)杨津沟水:在今河北阜城一带。

【译文】

衡漳又往东北流,在右边汇合桑社沟,沟水上游承接从陂,世人称之为卢达从薄,也叫摩诃河。东南与清河相通,西北到达衡水。春秋雨季涨水泛滥,观津城北面方圆二十里的地带,因为水流汇集,就都成为沼泽地了。水道通过观津县老城北面,乐毅离开燕国降赵国,封于此城,号称望诸君,王莽时叫朔定亭。水又向南转弯往东流经窦氏青山南面,沿堤边往东流出,这青山就是汉文帝窦后父亲窦少翁的坟墓。窦少翁是本县人,秦时天下大乱,他就隐居山林钓鱼,不幸跌入深潭淹死。景帝立,窦后派使者把深潭填掉,安葬她的父亲,在观津东南筑起一座大坟,百姓把它叫青山。水又往东流经董仲舒庙南。董仲舒是广川人,世人还把这座庙宇称为董府君祠,每年春秋两季到这里来祭祀祈祷,从未中断。旧沟又往东流经脩市县老城北面,汉宣帝本始四年,把这里封给清河纲王的儿子刘寅,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居宁。俗称温城,其实不对。《地理风俗记》说:脩县西北二十里有脩市城,是个旧县城。又东流,汇入从陂,陂水南北十里,东西六十步,五月、十一月陂水升涨,水深不流,又称桑社渊。从陂往南流出,两岸筑堤,分支往东流经脩县旧城北面,往东与清漳水汇合。漳水泛滥时就北流注入陂泽,泽水盛涨时,就往南流泄,上下相通。从陂往北流出,向东北分成两条水,一条往北流经弓高城西面,往北注入柏梁溠;一条往东流经弓高城南面。又往东北流,杨津沟水在这里分出。

衡水东迳阜城县故城北、乐成县故城南①,河间郡治②。《地理志》曰:故赵也。汉文帝二年,别为国。应劭曰:在两河之间也。景帝九年,封子德为河间王③,是为献王。王莽更名,郡曰朔定,县曰陆信。褚先生曰④:汉宣帝地节三年⑤,封大将军霍光兄子山为侯国也⑥。章帝封子开于此⑦,桓帝追尊祖父孝王开为孝穆王⑧,以其邑奉山陵,故加陵曰乐成陵也⑨。今城中有故池,方八十步,旧引衡水北入城注池,池北对层台,基隍荒芜⑩,示存古意也。

【注释】

①阜城县:东汉永平初改昌成侯国置,属安平国。治所在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西北五十里。乐成县:西汉为河间国治。治所在今河北献县东南十六里。

②河间郡:西汉高帝置。治所在乐成县。文帝二年(前178)改为河间国。

③景帝九年,封子德为河间王:当为景帝二年。即前155年。德,即河间献王刘德。西汉景帝子。景帝前元二年(前155)立为河间王。刘德修礼乐,好儒术,山东诸儒多从之游。译文从之。

④褚先生:指褚少孙。西汉后期史学家、经学家。颍川(今河南禹州)人。寓居沛县(今江苏沛县)。西汉中后期时做过博士。据《汉书》的记载,司马迁死后,《史记》在流传过程中散失了十篇,仅存目录。褚少孙做了补充、修葺的工作。明代人辑有《褚先生集》。

⑤地节三年:前67年。地节,西汉宣帝刘询的年号(前69—前66)。

⑥霍光: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霍去病异母弟。以大将军大司马受遗诏辅佐幼主昭帝,后立昌邑王刘贺,又废之立宣帝。霍山:西汉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宣帝地节二年(前68),因光临终上书分予国邑户三千,得封乐平侯,以奉车都尉领尚书事。兄子:当为“兄孙”之讹。《汉书·霍光传》:“光上书谢恩曰:‘愿分国邑三千户,以封兄孙奉车都尉山为列侯,奉兄票骑将军去病祀。’”可知:霍山乃霍光兄霍去病孙,而非子。

⑦章帝:即东汉章帝刘炟(dá)。永平三年(60),被立为皇太子。开:即刘开,东汉章帝之子。永元二年(90),封河间王。延平元年(106)始就国。在国奉遵法度,吏民敬之。

⑧桓帝:即东汉皇帝刘志。

⑨乐成陵: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

⑩基隍:台基和城壕。

【译文】

衡水往东流经阜城县老城北面、乐成县老城南面—乐成是河间郡的治所。《地理志》说:旧时是赵国地方。汉文帝二年,分地设立为国。应劭说:地在两河之间。景帝二年封他的儿子刘德为河间王,就是献王。王莽改名,郡称朔定,县叫陆信。褚先生说:汉宣帝地节三年,把这里封给大将军霍光哥哥的儿子霍山,立为侯国。章帝把他儿子刘开封在这里,桓帝追封他的祖父孝王刘开,加孝穆王的尊号,划出该县作为祭扫陵墓之用,所以把陵称为乐成陵。现在城中还有一口古池,方圆八十步,从前引了衡水北流入城,注入池中,池北面对一座高台,台基和城壕都已荒芜了,只是留着表示保存古迹的意思罢了。

又东北过成平县南①,

衡漳又东迳建成县故城南②,按《地理志》:故属勃海郡。褚先生曰③:汉昭帝元凤三年④,封丞相黄霸为侯国也⑤。成平县故城在北,汉武帝元朔三年⑥,封河间献王子刘礼为侯国⑦,王莽之泽亭也。城南北相直。

【注释】

①成平县:西汉置,属勃海郡。治所在今河北沧县西景城南二十里。

②建成县:西汉置,属勃海郡。治所在今河北泊头西北二十里齐桥镇。东汉废。

③褚先生:指褚少孙。

④元凤三年:前78年。元凤,西汉昭帝刘弗陵的年号(前80—前75)。

⑤黄霸:字次公。西汉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为政外宽内明,重视农桑。后官至御史大夫、丞相,封建成侯。

⑥元朔三年:前126年。

⑦河间献王:河间献王刘德。刘礼:西汉宗室诸侯。河间献王刘德子。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封成平侯。元狩三年(前120),因罪免侯。

【译文】

衡漳又往东北流过成平县南边,

衡漳又往东流经建成县旧城南边,查考《地理志》:该县旧属勃海郡。褚先生说:汉昭帝元凤三年,把建成封给丞相黄霸,立为侯国。成平县旧城在北边,汉武帝元朔三年把成平封给河间献王的儿子刘礼,立为侯国,也就是王莽的泽亭。老城南北直对。

衡漳又东,右会杨津沟水①,水自陂东迳阜城南②,《地理志》:勃海有阜城县。王莽更名吾城者,非《经》所谓阜城也。建武十五年③,世祖更封大司马王梁为侯国。杨津沟水又东北迳建成县,左入衡水,谓之杨津口④。

【注释】

①杨津沟水:在今河北阜城一带。

②阜城:属勃海郡。治所在今河北阜城东古城镇。

③建武十五年:39年。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25—56)。

④杨津口:当在今河北泊头一带。

【译文】

衡漳又东流,右边汇合了杨津沟水,沟水从陂塘往东流经阜城南面,《地理志》说:勃海有阜城县。王莽改名为吾城的那个阜城,并不是《水经》中所说的阜城。建武十五年,世祖把这里改封给大司马王梁,立为侯国。杨津沟水又往东北流,经过建成县向左边注入衡水,汇流处叫杨津口。

衡漳又东,左会滹沱别河故渎,又东北入清河,谓之合口①。又迳南皮县之北皮亭②,而东北迳浮阳县西③,东北注也。

【注释】

①合口:当在今河北南皮一带。

②南皮县:秦置,属钜鹿郡。治所在今河北南皮东北八里。西汉属勃海郡。北皮亭:在今河北南皮一带。

③浮阳县:战国秦置,属钜鹿郡。西汉为勃海郡治。以在浮水之阳,故名。治所在今河北沧县东南四十里旧州镇。

【译文】

衡漳又东流,左边汇合滹沱河的旧河道,又往东北流入清河,汇流处叫合口。又流经南皮县的北皮亭,然后往东北经浮阳县西面,往东北流去。

又东北过章武县西①,又东北过平舒县南②,东入海。

清漳迳章武县故城西,故濊邑也③,枝渎出焉,谓之濊水④。东北迳参户亭⑤,分为二渎。应劭曰:平舒县西南五十里有参户亭,故县也。世谓之平虏城⑥。枝水又东注,谓之蔡伏沟⑦。又东积而为淀。一水迳亭北,又迳东平舒县故城南⑧。代郡有平舒城⑨,故加东。《地理志》:勃海之属县也。《魏土地记》曰⑩:章武郡治⑪。故世以为章武故城,非也。又东北分为二水,一右出为淀,一水北注滹沱,谓之濊口⑫。清漳乱流而东注于海。

【注释】

①章武县:西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封窦广国为章武侯,元狩元年(前122)改为县,属勃海郡。治所在今河北黄骅西南故县村。

②平舒县:此指东平舒县。西汉置,属勃海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城。东汉属河间国。西晋为章武国治。北魏改为平舒县。

③濊(huì)邑:章武县故城(今河北黄骅西南故县村)。

④濊(huì)水:在章武县(今河北黄骅西南)一带。

⑤参户亭:亦称参户侯国。西汉置,属勃海郡。治所即今河北青县西南二十八里木门店镇。东汉废。

⑥平虏城:即参户亭。

⑦蔡伏沟:在今河北青县一带。

⑧东平舒县:西汉置,属勃海郡。治所即今河北大城。

⑨代郡:战国赵置,秦、西汉治所在代县(今河北蔚县西南)。东汉移治高柳县(今阳高西南)。西晋末废。平舒城:在今山西广灵西平水城。

⑩《魏土地记》:书名。具体不详。

⑪章武郡:北魏改章武国置。治所在成平县(今河北沧州西),后迁治平舒县(今河北大城)。

⑫濊口:当在今河北大城一带。

【译文】

衡漳又往东北流过章武县西边,又往东北流过平舒县南边,东流入海。

清漳流经章武县旧城西面,就是旧时的濊邑,在这里分出支流,叫濊水。往东北流经参户亭,分成两条。应劭说:平舒县西南五十里有参户亭,是个旧县城。世人称之为平虏城。支流又往东流,叫蔡伏沟。又东流积潴成为湖淀。一条流经亭北,又流经东平舒县旧城南面。代郡有平舒城,所以这里叫东平舒。《地理志》:这是勃海郡的属县。《魏土地记》说:这是章武郡的治所。所以世人以为这就是章武县的旧城,但实际并不是。又往东北流,分成两条水:一条向右边流出成为湖淀,一条往北注入滹沱河,汇流处称为濊口。清漳水往东乱流,注入大海。


卷十清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