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

字数:11031

易水出涿郡故安县阎乡西山①,

易水出西山宽中谷②,东迳五大夫城南③。昔北平侯王谭④,不从王莽之政,子兴生五子,并避时乱,隐居此山,故其旧居,世以为五大夫城,即此。岳《赞》云⑤:五王在中,庞葛连续者也。易水又东,左与子庄溪水合⑥。水北出子庄关⑦,南流迳五公城西⑧,屈迳其城南。五公,即王兴之五子也。光武即帝位,封为五侯:元才北平侯,益才安憙侯,显才蒲阴侯,仲才新市侯,季才为唐侯,所谓中山五王也。俗又以五公名居矣。二城并广一里许,俱在冈阜之上,上斜而下方。其水东南入于易水。

【注释】

①易水:此指南易水,源出易县西南,东流入保定徐水区、安新为雹河(今瀑河)。涿郡:西汉高帝置。治所在涿县(今河北涿州)。故安县:西汉置,属涿郡。治所在今河北易县东南东贯城。阎乡:当在今河北易县西。西山:在今河北易县西。

②易水:此指中易水,源出河北易县西,东流至定兴西南合拒马河。即古武水。宽中谷:当在今河北易县西。

③五大夫城:在今河北易县西。

④北平侯:当为平阿侯之讹。王谭:字子元。西汉孝元皇后弟。以帝舅封平阿侯。

⑤岳《赞》:即潘岳《赞》。《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存潘岳文,无可考,然六朝文士,少名岳者,全(祖望)增潘字,当是也。”

⑥子庄溪水:即紫荆关水。源于今河北易县西南,自紫荆关南流入白涧水。

⑦子庄关:即紫荆关。在今河北易县西八十里紫荆关镇。

⑧五公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城在五大夫城东三十里,见上,亦在今易州(今河北易县)西。”

【译文】

易水

易水发源于涿郡故安县阎乡的西山,

易水发源于西山宽中谷,往东流经五大夫城南边。从前平阿侯王谭,不肯顺从王莽政权,他的儿子王兴生了五个儿子,也都跟他出来避乱,隐居这座山中,世人就把他们的旧居称为五大夫城,就是这里。潘岳《赞》说:五王在城中,裙带相连,是个大族。易水又东流,左边与子庄溪水汇合。子庄溪水发源于北方的子庄关,往南流经五公城西,拐弯流经城南。五公,就是王兴的五个儿子。光武帝即位后,封他们为五侯:元才为北平侯,益才为安憙侯,显才为蒲阴侯,仲才为新市侯,季才为唐侯—这就是所谓中山五王。民间又称他们的居地为五公城。五大夫城和五公城方圆都有一里左右,都坐落在小山冈上,上方倾斜,下端方正。溪水往东南注入易水。

易水又东,右会女思谷水①。水出西南女思涧②,东北流注于易,谓之三会口③。易水又东届关门城西南④,即燕之长城门也⑤,与樊石山水合⑥。水源西出广昌县之樊石山⑦,东流迳覆釜山下⑧,东流注于易水。

【注释】

①女思谷水:在今河北易县西南。为易水支流。

②女思涧:当在今河北易县一带。

③三会口:当在今河北易县一带。

④关门城:当在今河北易县一带。

⑤燕长城:战国燕昭王以前筑。此长城起自今河北易县西太行山西麓,东经易县、保定徐水区、雄县,至文安境内。秦毁。

⑥樊石山水:在今河北涿鹿东南。

⑦广昌县:西汉置,属代郡。治所在今河北涞源北七里。东汉属中山国。晋仍属代郡。

⑧覆釜山:具体不详。

【译文】

易水又东流,右边与女思谷水汇合。女思谷水发源于西南的女思涧,往东北流,注入易水,汇流处称为三会口。易水又往东流到关门城西南—就是昔日燕国的长城门,与樊石山水汇合。樊石山水发源于西方广昌县的樊石山,往东流经覆釜山下,东流注入易水。

易水又东历燕之长城,又东迳渐离城南①,盖太子丹馆高渐离处也②。

【注释】

①渐离城:在今河北易县西南。

②太子丹:即燕国太子丹。战国燕王喜之子。阴养壮士,使荆轲刺秦王未成,秦袭燕,燕王喜斩太子丹以献秦。馆:为……设馆安置。高渐离:战国末年燕国人。善击筑,与荆轲为友。燕亡后,变姓名,为人佣保。尝击筑而歌,闻者无不流涕而去。秦始皇闻而召之,令击筑。高渐离以铅置筑中,举筑扑秦始皇,不中,被杀。

【译文】

易水又往东流经燕长城,又往东流经渐离城南,这是燕太子丹设馆安顿高渐离的地方。

易水又东迳武阳城南①。盖易自宽中历武夫关东出②,是兼武水之称③,故燕之下都④,擅武阳之名⑤。左得濡水枝津故渎⑥。武阳大城东南小城⑦,即故安县之故城也,汉文帝封丞相申屠嘉为侯国⑧。城东西二里,南北一里半。高诱云⑨:易水迳故安城南城外东流。即斯水也。诱是涿人⑩,事经明证。今水被城东南隅,世又谓易水为故安河。武阳,盖燕昭王之所城也⑪,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七里。故傅逮《述游赋》曰⑫:出北蓟⑬,历良乡⑭,登金台⑮,观武阳,两城辽廓,旧迹冥芒。盖谓是处也。易水东流而出于范阳⑯。

【注释】

①武阳城:战国燕昭王时建,为燕下都,后属赵。在今河北易县东南武阳台村。西汉置故安县。

②宽中:即上文的“宽中谷”。武夫关:当在今河北易县西南。

③武水:即中易水。源出河北易县西,东流至定兴西南合拒马河。

④下都:即陪都。战国时期燕都蓟(今北京西南),武阳为下都。

⑤擅:专有,拥有。

⑥濡水:即北濡水。今河北易县西北之北易水。

⑦武阳大城:《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武阳大城即上武阳城,后文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七里二语,方实指之。”

⑧申屠嘉:梁(治所在今河南商丘)人。初从汉高祖击项羽、英布,为都尉。惠帝时,任淮阳守。文帝时迁为御史大夫,又任丞相,封故安侯。

⑨高诱: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汉末三国时儒家学者,为当时名儒卢植门人。曾注《战国策》《淮南子》《吕氏春秋》等。

⑩涿:即涿郡。

⑪燕昭王:名平。战国时燕国国君。燕王哙之子。

⑫傅逮《述游赋》:未详。

⑬北蓟(jì):即蓟县。战国秦置,为广阳郡治。治所在今北京西南隅。西汉为广阳国治。东汉至北朝历为幽州、广阳郡、燕国、燕郡治所。

⑭良乡:即良乡县。西汉置,属涿郡。治所在今北京房山区西南窦店西古城。

⑮金台:又称黄金台、燕台。在今河北定兴西易水上。战国燕昭王所造,以招天下贤士。

⑯范阳:即范阳县。秦置,属广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定兴西南四十里固城镇。西汉属涿郡。三国魏属范阳郡。

【译文】

易水又往东流经武阳城南。因为易水从宽中经武夫关东流而出,于是就兼有武水之称,所以燕国下都也就得了武阳之名了。易水左边与濡水支流旧道汇合。武阳大城东南的小城,就是故安县的旧城,汉文帝把该县封给丞相申屠嘉,立为侯国。城东西二里,南北一里半。高诱说:易水经故安城南城外往东流。指的就是这支水。高诱是涿郡人,他的记载是经过明确的查证的。今天水漫到城的东南角,世人又称易水为故安河。武阳城是燕昭王所筑,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七里。因而傅逮《述游赋》说:出了北蓟,经过良乡,登上金台,眺望武阳,两座城空旷辽阔,旧迹渺渺茫茫。赋中写的就是这地方。易水往东流出范阳。

东过范阳县南,又东过容城县南①,

易水迳范阳县故城南。秦末,张耳、陈馀为陈胜略地燕、赵,命蒯通说之,范阳先下是也②。汉景帝中二年③,封匈奴降王代为侯国④,王莽之顺阴也。昔慕容垂之为范阳也⑤,戍之即斯⑥。意欲图还上京⑦,阻于行旅,造次不获,遂中⑧。

【注释】

①容城县:西汉置,属涿郡。治所在今河北容城北十五里城子村。东汉废。

②“张耳、陈馀为陈胜略地燕、赵”几句:《水经注疏》:“朱(谋㙔)命字在赵字上,《笺》曰:按《史记》当作略地燕赵,今倒一字。戴(震)、赵(一清)改命字于赵字下。守敬按:《大典》本、明抄本并作命,则改是也。但观《史记·陈馀传》是通自说范阳令,非张耳、陈馀命之,疑命为令之误,当作蒯通说范阳令,范阳先下为合。”译文据改。张耳,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初为信陵君门客。陈胜起义后,与陈馀等据赵地,先后立武臣、赵歇为王,他自任丞相。后受项羽封为常山王。不久为陈馀所败,投奔刘邦,改封赵王。陈馀,大梁人。初与张耳为刎颈之交,后绝交。陈胜,亦称陈涉,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发动大泽乡起义。后入陈地,称王,号张楚。蒯(kuǎi)通,本名蒯彻,后因避武帝刘彻讳而改通。汉初齐辩士。范阳(今河北定兴)人。陈胜起义后,派武臣进取赵地,蒯通说范阳令徐公归降,武臣不战而得赵地三十余城。

③汉景帝中二年:即西汉景帝刘启中元二年,前148年。

④匈奴王代:原为匈奴王,降汉封范阳侯。

⑤慕容垂:字道明。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人。前燕慕容皝之子。十六国后燕开国君主。

⑥戍之即斯:武英殿本《水经注》注:“即斯下,当有脱文。”

⑦上京:《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是《注》文所谓上京者,指龙城(今辽宁朝阳)言也。”

⑧造次不获,遂中:武英殿本《水经注》注:“上下当有脱文,未详。”造次,仓促之间。

【译文】

易水往东流过范阳县南边,又往东流过容城县南边,

易水流经范阳县旧城南边。秦朝末年,张耳、陈馀替陈胜攻占燕、赵的土地,蒯通去游说范阳令,范阳先归降。汉景帝中元二年,把范阳封给降于汉的匈奴王代,立为侯国,就是王莽时的顺阴。从前慕容垂逃奔到范阳,设兵驻守……他本来打算到上京去,因行军途中受阻,仓促间未能如愿……

易水又东与濡水合。水出故安县西北穷独山南谷①,东流与源泉水合②。水发北溪③,东南流注濡水。

【注释】

①穷独山:又名马头山。在今河北易县北二十里。

②源泉水:即安河。为易水支流。源于今河北易县西北白杨岭下,由西转东而南入易水。

③北溪:当在今河北易县一带。

【译文】

易水又东流,与濡水汇合。濡水发源于故安县西北穷独山的南谷,东流与源泉水汇合。源泉水发源于北溪,往东南流注入濡水。

濡水又东南迳樊於期馆西①,是其授首于荆轲处也。濡水又东南流迳荆轲馆北②,昔燕丹纳田生之言③,尊轲上卿④,馆之于此。二馆之城,涧曲泉清,山高林茂,风烟披薄⑤,触可栖情。方外之士,尚凭依旧居,取畅林木。

【注释】

①樊於期馆:故址在今河北易县西。樊於期,先为秦将,遭馋言离秦而往燕国。秦王嬴政灭其家,后又重金悬赏追捕。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樊於期自刎,令荆轲带上自己的头颅,前去刺杀秦王。

②荆轲馆:在今河北易县西荆轲山村。荆轲,战国卫人。好读书击剑。仗剑游侠至燕,与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相友善。燕之处士田光推荐荆轲于燕太子丹。丹尊荆轲为上卿,舍上舍。刺杀秦王失败被杀。

③田生:指燕处士田光。为人智深而勇沉。与荆轲友善。见燕太子丹荐荆轲,谋刺秦王。

④上卿:西周春秋时期,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⑤披薄:弥漫缭绕。

【译文】

濡水又往东南流经樊於期馆西边,就是樊於期自刎,把头交给荆轲的地方。濡水又往东南流经荆轲馆北边,昔日燕丹采纳田生的建议,尊封荆轲为上卿,在此处修建馆舍安置他。两座馆舍所在的小城,溪涧曲折,泉水澄清,山高林茂,烟雾缭绕,眺望这景色,真令人心旷神怡。方外之士还栖身于旧地,在山林清静的生活中自得其乐。

濡水又东迳武阳城西北。旧堨濡水①,枝流南入城,迳柏冢西②。冢垣城侧,即水塘也。四周茔域深广,有若城焉。其水侧有数陵,坟高壮,望若青丘。询之古老,访之史籍,并无文证。以私情求之③,当是燕都之前故坟也。或言燕之坟茔,斯不然矣。

【注释】

①堨(è):筑堰截水。

②柏冢:当在今河北易县一带。

③私情:私自的想法和判断。这里指郦道元自己的判断。

【译文】

濡水又往东流经武阳城西北。从前曾拦河筑坝,引出支流往南流入城中,流经柏冢西边。墓园的围墙在城旁,有个水塘。四周是森严庞大的墓地,有如城邑。水旁有几座陵墓,高大壮观,望去好像青色的山丘。询问老人,查阅史籍,却都没有文字记载。但按情理推想起来,应当是燕都以前的旧坟。有人说是燕的坟地,想来大概不是。

其水之故渎南出,屈而东转,又分为二渎。一水迳故安城西,侧城南注易水,夹塘崇峻,邃岸高深。左右百步,有二钓台,参差交峙,迢递相望①,更为佳观矣。其一水东出注金台陂②,陂东西六七里,南北五里。侧陂西北有钓台高丈余,方可四十步,陂北十余步有金台,台上东西八十许步,南北如减。北有小金台,台北有兰马台,并悉高数丈,秀峙相对。翼台左右,水流径通,长庑广宇③,周旋被浦。栋堵咸沦④,柱础尚存⑤,是其基构⑥,可得而寻。访诸耆旧⑦,咸言:昭王礼宾,广延方士,至如郭隗、乐毅之徒⑧,邹衍、剧辛之俦⑨,宦游历说之民,自远而届者多矣。不欲令诸侯之客,伺隙燕邦,故修连下都⑩,馆之南垂。言燕昭创之于前,子丹踵之于后,故雕墙败馆,尚传镌刻之石,虽无经记可凭,察其古迹,似符宿传矣。

【注释】

①迢递:遥远貌。

②金台陂(bēi):当在今河北易县东南。

③庑(wǔ):堂下周围的走廊、廊屋。宇:屋檐。

④栋堵:栋梁与墙壁。堵,泛指墙壁。沦:崩落,崩塌。

⑤柱础:柱子下的石墩。

⑥基构:基址与构形。

⑦耆(qí)旧:老人。

⑧郭隗(wěi):战国时燕国谋士。燕昭王即位后,招贤者以强国。他让燕昭王“筑台而师之”,为燕国招来许多奇人异士,终于使得燕国富强。乐毅:中山国灵寿(今河北灵寿)人。先为赵将,后适魏。为魏使至燕,燕昭王以为亚卿。乐毅为燕合诸侯伐齐,大破齐军。乐毅因功封昌国,号昌国君。燕惠王即位,中田单反间计,就派骑劫代乐毅统兵,召回乐毅。乐毅害怕被惠王杀死,就向西投奔了赵国。乐毅在赵被封于观津,号曰望诸君。后卒于赵。

⑨邹衍: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区)人。战国时著名阴阳家,始倡五德(五行)之运。曾游历魏、赵、燕等国,皆受礼遇和尊重,一度为燕昭王师。剧辛:战国时赵人,与庞煖友善。燕昭王礼贤下士,剧辛自赵往。俦(chóu):辈,同类。

⑩修连:当为修建。下都:《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上文云,武阳城,故燕之下都。《寰宇记》,武阳故城,即是燕之南鄙。”

【译文】

濡水旧道往南流出,转向东边分为两条。一条流经故安城西,沿城往南流入易水,两边堤高岸深。左右相隔百步,有两座钓台参差对峙,遥遥相望,风景更为秀丽。另一条往东流,注入金台陂,这片陂塘东西六七里,南北五里。挨着陂塘西北有钓台,高一丈余,方圆大约四十步,陂塘北岸十余步有个金台,台上东西八十多步,南北稍狭。北边有个小金台,台北又有个兰马台,都有几丈高,相对高耸并峙。台左右两边水流相通,有长庑阔檐,盘回曲折地披覆在水岸上。屋宇墙壁都已倒塌了,但柱础还在,所以建筑的基址和结构还可以看得出来。访问老人,都说昭王以礼厚待宾客,广泛招聘四方人才,如郭隗、乐毅、邹衍、剧辛之流,还有那些求官觅职,游说于诸侯之间的人们,都纷纷远道而来。但昭王为防备诸侯的门客到燕国来刺探虚实,所以又修建了下都,把他们安顿在南部边境的馆舍里。老人们还说,昭王开创于前,太子丹又续建于后,所以雕墙破馆之间,还留有镌刻过的残石,虽然没有经籍记载可相印证,但细察这里的古迹,似乎与历来相传的说法颇相符合。

濡水自堰又东迳紫池堡西①,屈而北流,又有浑塘沟水注之。水出遒县西白马山南溪中②,东南流入濡水。

【注释】

①紫池堡:当在今河北易县一带。具体不详。

②遒县:即逎县。西汉置,属涿郡。治所在今河北涞水县北。景帝封匈奴降王隆彊为逎侯。东汉仍为逎侯国,移治今涞水县。三国魏为县,属范阳郡。西晋属范阳国。北魏属范阳郡。

【译文】

濡水从堰坝又往东流经紫池堡西,转向北流,又有浑塘沟水注入。浑塘沟水发源于遒县西边白马山的南溪,往东南流注入濡水。

濡水又东至塞口①,古累石堰水处也②。濡水旧枝分南入城东大陂。陂方四里,今无水。陂内有泉,渊而不流,际池北侧③,俗谓圣女泉④。

【注释】

①塞口:当在今河北易县一带。具体不详。

②堰(yǎn):筑堰堵塞。

③际:接近,靠近。

④圣女泉:《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易州(今河北易县)北五里有圣女山,下有圣女泉,此泉在州东南也。”

【译文】

濡水又往东流到塞口,是古时修筑石堰拦水的地方。濡水旧分支南流,注入城东大陂。陂塘方圆四里,现在已经无水了。陂塘内有泉水,水深不流,紧邻着水池的北边,俗称圣女泉。

濡水又东得白杨水口。水出遒县西山白杨岭下①,东南流入濡水,时人谓之虎眼泉也。

【注释】

①白杨岭:在今河北易县西北四十里。

【译文】

濡水又东流,在白杨水口与白杨水汇合。白杨水发源于遒县西山的白杨岭下,往东南流入濡水,时人称为虎眼泉。

濡水东合檀水①。水出遒县西北,檀山西南②,南流与石泉水会③。水出石泉固东南隅④,水广二十许步,深三丈。固在众山之内,平川之中,四周绝涧阻水,八丈有余。石高五丈,石上赤土,又高一匹⑤,壁立直上,广四十五步。水之不周者⑥,路不容轨⑦,仅通人马,谓之石泉固。固上宿有白杨寺⑧,是白杨山神也。寺侧林木交荫,丛柯隐景。沙门释法澄建刹于其上⑨,更为思玄之胜处也。其水南流注于檀水,故俗有并沟之称焉。其水又东南流,历故安县北,而南注濡水。

【注释】

①檀水:一作檀山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檀山在今涞水县(今河北涞水县)西北三十里,其南为乐平山,本檀山之支峰,有遒栏河出焉,即檀山水也。”

②檀山:在今河北涞水县西北。

③石泉水:在今河北涞水县西北。

④石泉固:在今河北涞水县西北。固,本指四塞无罅漏,后引申为地名的专名,表示地形险要之所。

⑤匹:长度计量单位。

⑥不周:不周给,即水流流不到。

⑦轨:车子。

⑧宿:很久以来。白杨寺:在今河北涞水县西北。

⑨沙门:梵语的音译。佛教用以专指依照戒律出家修道的人。释法澄:具体不详。刹:佛教的寺庙。

【译文】

濡水东流,与檀水汇合。檀水发源于遒县西北、檀山西南,南流与石泉水汇合。石泉水发源于石泉固东南角,水宽二十来步,深三丈。石泉固坐落在群山深处的平川之间,四周绝涧阻水,八丈有余。岩石高五丈,岩上又有一层红土,高一匹,陡峭直上,有如墙壁,宽四十五步。水流不到的地方,路极狭窄,容不下一辆车子,只有单人独马可以通过,地名叫石泉固。石泉固上古来就有一座白杨寺,寺庙里供奉的是白杨山神。寺旁林木茂密,枝柯交错,连片的绿荫把阳光都遮住了。僧人法澄在上面修建了一座佛寺,就更成为修道的胜地了。石泉水往南流,注入檀水,所以民间有并沟之称。濡水又往东南流经故安县北边,往南注入濡水。

濡水又东南流,于容城县西北,大利亭东南,合易水而注巨马水也①。故《地理志》曰:故安县阎乡,易水所出,至范阳入濡水。阚骃亦言是矣。又曰:濡水合渠②。许慎曰:濡水入涞。涞、渠二号,即巨马之异名。然二易俱出一乡③,同入濡水。南濡、北易至涿郡范阳县会北濡④,又并乱流入涞,是则易水与诸水互摄通称。东迳容城县故城北,浑涛东注,至勃海平舒县与易水合⑤。阚骃曰:涿郡西界代之易水⑥。而是水出代郡广昌县东南⑦,郎山东北⑧,燕王仙台东⑨。台有三峰,甚为崇峻,腾云冠峰,高霞翼岭,岫壑冲深,含烟罩雾。耆旧言燕昭王求仙处。其东谓之石虎冈⑩。范晔《汉书》云⑪:中山简王焉之窆也⑫。厚其葬,采涿郡山石以树坟茔。陵隧碑兽,并出此山,有所遗二石虎,后人因以名冈。山之东麓,即泉源所导也,《经》所谓阎乡西山。其水东流,有毖水南会⑬,浑波同注,俗谓之为雹河。司马彪《郡国志》曰⑭:雹水出故安县。世祖令耿况击故安西山贼吴耐蠡⑮,符雹上十余营,皆破之。即是水者也。

【注释】

①巨马水:又名涞水、渠水。即今河北拒马河。

②渠:即渠水。巨马河的别称。

③二易:北易水和南易水。一乡:指阎乡。

④南濡:今河北顺平南之方顺河,又名曲逆水。北易:源出河北易县北,东南流入定兴,与中易水合,即古濡水,又名沙河。北濡:北易水。

⑤勃海:即勃海郡,又作渤海郡。汉文帝十五年(前165)分河间国置,以地滨渤海而得名。治所在浮阳县(今河北沧县东南)。东汉属冀州,徙治南皮县(今河北南皮东北八里)。北魏初改为沧水郡。太和二十一年(497)复置,移治东光县(今河北东光东二十里)。平舒县:此指东平舒县。西汉置,属勃海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城。东汉属河间国。西晋为章武国治。北魏改为平舒县。

⑥代:即代郡。战国赵置,秦、西汉治所在代县(今河北蔚县西南)。东汉移治高柳县(今山西阳高西南)。三国魏复治代县。西晋末废。

⑦是水:指南易水。广昌县:西汉置,属代郡。治所在今河北涞源北七里。

⑧郎山:在今河北易县西南九十里。

⑨燕王仙台:在今河北易县西南。燕王,指燕昭王。

⑩石虎冈:《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冈在今易州(今河北易县)西六十里。”

⑪范晔(yè):字蔚宗。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人。南朝宋史学家,撰《后汉书》。该书保存了东汉一代的重要史料。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四史”。

⑫中山简王焉:光武帝刘秀之子,名焉。封中山王。窆(biǎn):墓穴。

⑬毖水:即今瀑河。亦名鲍河、雹河、南易水。

⑭司马彪:字绍统。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魏晋时期史学家。著作仅存《续汉书》八志,为后人补入范晔《后汉书》流传至今。《郡国志》:晋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之一。记述东汉时期全国行政区划、人口以及《春秋》和“前三史”所载征伐、会盟所在的地名。

⑮耿况:字侠游。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耿弇之父。曾任王莽朔调连率(上谷太守),后归附刘秀。吴耐蠡(lǐ):具体不详。

【译文】

濡水又往东南流,在容城县西北、大利亭东南与易水汇合,注入巨马水。所以《地理志》说:故安县的阎乡,易水就发源于这里,到范阳注入濡水。阚骃也是这么说。又说:濡水与渠水汇合。许慎说:濡水注入涞水。涞水、渠水这两个称呼都是巨马水的别名。但两条易水都发源于一乡,一同注入濡水。南濡水、北易水流到涿郡范阳县与北濡水汇合,又一起乱流注入涞水,于是北易水与诸水就都可相互通称了。北易水往东流经容城县老城北边,波涛滚滚地往东流,到勃海郡平舒县与南易水汇合。阚骃说:涿郡西部与代郡以易水为分界。这条易水是南易水,发源于代郡广昌县东南、郎山东北、燕王仙台东边。仙台有三座山峰,十分高峻,峰顶上飘着云霞,深谷中笼着烟雾。老人们说这是燕昭王求仙的地方。仙台的东面称石虎冈。范晔《后汉书》说:这里是中山简王焉墓穴的所在地。葬物非常丰厚,采了涿郡的山石来修筑坟墓。墓道、墓碑和石兽都是用山上的岩石雕成的,还留下两只石虎,因此后人就称为石虎冈。山的东麓,就是泉源所出处,《水经》称为阎乡西山。水往东流,有毖水往南汇入,两条水混合同流,俗称雹河。司马彪《郡国志》说:雹水发源于故安县。世祖命令耿况去攻打故安西山的贼兵吴耐蠡,沿雹水而上十余营,全都击溃。指的就是这条水。

易水又东迳孔山北①。山下有钟乳穴,穴出佳乳。采者篝火寻沙②,入穴里许,渡一水,潜流通注,其深可涉。于中众穴奇分③,令出入者疑迷不知所趣,每于疑路,必有历记,返者乃寻孔以自达矣④。上又有大孔,豁达洞开,故以孔山为名也。其水又东迳西故安城南,即阎乡城也。历送荆陉北⑤。耆旧云:燕丹饯荆轲于此,因而名焉,世代已远,非所详也。遗名旧传,不容不诠⑥,庶广后人传闻之听。

【注释】

①孔山:即今河北易县西南五十里孔山。

②沙:《水经注疏》:“汝澄曰:曰沙者,以其杂土石而言也。出穴而去土与石,即为乳矣。”

③奇分:多向分流。

④自达:自己返回原处。

⑤送荆陉(xíng):《水经注疏》熊会贞按:“送荆陉在易县(今河北易县)西南三十里,即荆轲入秦之路也。”

⑥诠:诠释,解释。

【译文】

易水又往东流经孔山北麓。山下有钟乳溶洞,洞中出产很美的石钟乳。采石钟乳的人举火去寻觅,入洞约一里,渡过一条潜流的地下河,不太深,人可涉水过去。洞中又分出许多石洞,使得出入的人迷失方向,不知该往哪里走,因此在容易迷路的地方,人们一定会留下标记,回来时才能找到出洞的通道。洞顶又有大孔,朝天敞开,所以叫孔山。易水又往东流经西故安城南,就是阎乡城。流过送荆陉北边。老人们说:燕丹就在这里为荆轲饯行,因而得名,但世代久远,也弄不大清楚了。不过对从前留下的地名和传闻,也不得不作此说明,以便让后人扩大见闻。

易水又东流,屈迳长城西,又东流,南迳武隧县南①,新城县北②。《史记》曰:赵将李牧伐燕③,取武隧、方城是也④。俗又谓是水为武隧津。津北对长城门,谓之汾门。《史记·赵世家》云:孝成王十九年⑤,赵与燕易土,以龙兑、汾门与燕⑥,燕以葛城、武阳与赵⑦。即此也。亦曰汾水门,又谓之梁门矣。易水东分为梁门陂⑧。易水又东,梁门陂水注之。水上承易水于梁门,东入长城,东北入陂。陂水北接范阳陂,陂在范阳城西十里,方十五里,俗亦谓之为盐台陂。陂水南通梁门淀⑨,方三里。淀水东南流,出长城注易,谓之范水⑩。易水自下,有范水通目⑪。又东迳范阳县故城南,即应劭所谓范水之阳也。

【注释】

①武隧县:西汉置,属河间国。治所在今河北武强(小范)西北田沙洼乡。东汉改名武遂县。

②新城县:北魏改北新城县置,属高阳郡。治所在今河北保定徐水区西南二十里。

③李牧:战国后期赵国著名将领。居代雁门,备匈奴,数年不与之战,世人以为李牧怯。单于终以为怯,率大众来侵犯。李牧设奇阵,大败匈奴,击杀十余万骑。后十余年,匈奴不敢近赵边城。后李牧伐燕,攻下武遂、方城。

④方城:战国燕邑,后为赵地。在今河北固安西南方城村。

⑤孝成王十九年:前247年。孝成王,即赵孝成王,名丹。战国时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子。

⑥龙兑:战国赵邑,后属燕。在今河北保定满城区东北。

⑦葛城:战国燕邑,后入赵。即今河北安新西南安州镇。

⑧梁门陂:《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地形志》,范阳(今河北定兴西南)有梁门陂。”

⑨梁门淀:即梁门陂。

⑩范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一统志》引旧志,有鸡爪河,亦在阎台,平地涌出,三五不一,分流形如鸡爪,缭阎台,经安肃,入雹河,盖即盐台陂水之南通梁门为范水者。”

⑪通目:通称。

【译文】

易水又东流,转弯绕经长城西边,又东流,往南流经武隧县以南、新城县以北。《史记》说:赵国大将李牧攻打燕国,占领了武隧、方城。就指的是这两座城。民间又把这条水叫武隧津。水北朝着长城门,称为汾门。《史记·赵世家》说:孝成王十九年,赵国与燕国交换土地,把龙兑、汾门给燕,燕则把葛城、武阳给赵。就是这里。汾门也叫汾水门,又称梁门。易水往东分支流出,积成梁门陂。易水又东流,梁门陂水注入。这条水上口在梁门承接易水,往东流入长城,往东北流注入陂中。陂水在北方承接范阳陂,这片陂塘在范阳城西十里,方圆十五里,民间又称为盐台陂。陂水南通梁门淀,梁门淀方圆三里。淀水往东南流,出了长城,注入易水,称为范水。易水从这里起,下游通称为范水。又往东流经范阳县老城南边,就是应劭所说的范水之阳。

易水又东迳樊舆县故城北①。汉武帝元朔五年②,封中山靖王子刘条为侯国③,王莽更名握符矣。《地理风俗记》曰④:北新城县东二十里有樊舆亭⑤,故县也。

【注释】

①樊舆县:西晋置,属高阳国。治所在今河北保定徐水区南。

②元朔五年:前124年。元朔,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28—前123)。

③中山靖王:即刘胜。汉景帝第七子,封中山王。刘条:亦作刘脩。

④《地理风俗记》:书名。东汉应劭撰。今仅存辑本。

⑤北新城县:即北魏之新城县。

【译文】

易水又往东流经樊舆县老城北边。汉武帝元朔五年,把樊舆封给中山靖王的儿子刘条,立为侯国。王莽时改名为握符。《地理风俗记》说:北新城县以东二十里有樊舆亭,是个旧县。

易水又东迳容城县故城南。汉高帝六年①,封赵将夜于深泽②。景帝中三年③,以封匈奴降王唯徐卢于容城④。皆为侯国,王莽更名深泽也。

【注释】

①汉高帝六年:前201年。

②赵将夜:一作赵将夕。深泽:即今河北深泽。

③景帝中三年:即西汉景帝刘启中元三年,前147年。

④唯徐卢:一作擕侯徐卢。原为匈奴王,后降汉,封容城侯。

【译文】

易水又往东流经容城县老城南。汉高帝六年,封赵将夜于深泽。景帝中元三年,把降于汉的匈奴王唯徐卢封于容城。都是侯国,王莽时改名为深泽。

易水又东,埿水注之①。水上承二陂于容城县东南,谓之大埿淀、小埿淀。其水南流注易水,谓之埿洞口。水侧有浑埿城②,易水迳其南,东合滱水③。故桑钦曰④:易水出北新城西北,东入滱。自下滱、易互受通称矣。

【注释】

①埿水:久湮。当在今河北容城一带。《水经注疏》:“赵(一清)云:《寰宇记》引作泥,下大泥淀、小泥淀并同,泥即埿之省。”

②浑埿城:《水经注疏》:“赵(一清)云:当为浑泥城。守敬按:《寰宇记》,浑泥城在旧容城县(今河北容城)南四十里,汉景帝改为亚谷城,封东胡降王卢它之为亚谷侯,即此。为旧新安县(今河北新安)治。”

③滱(kòu)水:上游即今河北定州以上之唐河。自定州以下,故道东南流经今安国南,折东北经高阳西,又北流经安新安州镇西,东北流与易水合,此下易水亦通称滱水。

④桑钦:字君长。西汉成帝时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撰有《水经》三卷。

【译文】

易水又往东流,埿水注入。埿水上游,在容城县东南承接两个陂塘,称为大埿淀和小埿淀。水往南流,注入易水,汇流处叫埿洞口。水边有浑埿城,易水流经城南,往东与滱水汇合。所以桑钦说:易水发源于北新城西北,东流注入滱水。从此以下,滱水与易水都可通称了。

易水又东迳易京南①。汉末,公孙瓒害刘虞于蓟下②。时童谣云:燕南垂,赵北际,惟有此中可避世。瓒以易地当之,故自蓟徙临易水,谓之易京城,在易城西四五里③。赵建武四年④,石虎自辽西南达易京⑤,以京障至固,令二万人废坏之。今者,城壁夷平,其楼基尚存,犹高一匹余。基上有井,世名易京楼,即瓒所保也⑥。故瓒与子书云:袁氏之攻⑦,状若鬼神,冲梯舞于楼上⑧,鼓角鸣于地中⑨。即此楼也。

【注释】

①易京:在今河北雄县西北。

②公孙瓒(zàn):字伯珪。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东汉末割据势力。为袁绍所败,引火自焚。刘虞:字伯安。东海郡郯县(今山东郯城)人。东海王刘恭之后。初举孝廉,累迁至幽州牧。后与公孙瓒交恶,发兵攻之。兵败被杀。蓟(jì):故址在今北京西南,自西周至战国皆为燕国国都。秦置县。

③易城:在今河北雄县西北十五里古贤村。

④赵建武四年:338年。建武,后赵石虎的年号(335—348)。

⑤石虎:字季龙。羯族人。十六国时期后赵国主,有名的暴君。辽西:战国燕置。秦时治所在阳乐县(今辽宁义县西)。十六国时期前燕移治令支城(今河北迁安西南)。后燕又徙治肥如县(今河北卢龙东北),属平州。北齐废。

⑥保:依凭,依恃。

⑦袁氏:指袁绍。字本初。灵帝时为中军校尉,帝崩,绍与何进谋召董卓军共诛宦官。卓未至而事泄,进被杀,绍乃勒兵捕宦官尽杀之。卓至,议废立,绍不从,出奔冀州,起兵讨卓。卓拥帝入长安,死于王允之手。后绍据河北,与曹操战于官渡,大败。疾作而死。

⑧冲梯:云梯和冲车。指攻城之战具。

⑨鼓角:战鼓和号角,两种乐器。军队亦用以报时、警众或发出号令。

【译文】

易水又往东流经易京南。汉朝末年,公孙瓒在蓟下杀害了刘虞。当时童谣说:燕的南疆,赵的北地,唯有这里可避乱世。公孙瓒以为这地方就是易水一带,所以从蓟迁到易水边,把他所驻的城称为易京城,在易城以西四五里。后赵建武四年,石虎从辽西南下,到了易京,看到易京城墙极其坚固,就派了二万人把它破坏了。现在城墙已经毁为平地,但城楼基址还在,还高一匹余。废址上有一口井,世人称这座城楼为易京楼,城就是公孙瓒所据守的易京城。所以公孙瓒给他儿子写信说:袁氏攻城时,就像鬼神一样,冲梯在城楼上乱舞,鼓角在地上齐鸣。说的就是这里的城楼。

易水又东迳易县故城南①。昔燕文公徙易②,即此城也。阚骃称太子丹遣荆轲刺秦王,与宾客知谋者祖道于易水上③。《燕丹子》称④,荆轲入秦,太子与知谋者,皆素衣冠送之于易水之上。荆轲起为寿⑤,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击筑⑥,宋如意和之⑦,为壮声,士发皆冲冠;为哀声,士皆流涕。疑于此也。余按遗传旧迹,多在武阳,似不饯此也。汉景帝中三年,封匈奴降王仆䵣为侯国也。

【注释】

①易县:秦置,属广阳郡。治所在今河北雄县西北十五里古贤村。西汉属涿郡。东汉属河间国。三国魏改名易城县,属河间郡。北魏复为易县,属高阳郡。移治今县西北三十五里。

②昔燕文公徙易:《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史记·燕世家·集解》,《世本》曰,桓侯徙临易也。宋忠曰,今河间易县是也。《括地志》从之,与此异。”

③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并饮宴送行。

④《燕丹子》:撰者无考。记载燕太子丹事。

⑤为寿:为尊长敬酒并祝其长寿。

⑥筑:古代弦乐器,像琴,有十三根弦,用竹尺敲打。

⑦宋如意:一作宋意。具体不详。

【译文】

易水又往东流经易县老城南。从前燕文公迁到易县,就是这座城。阚骃说:太子丹派荆轲去刺秦王,与知道这一密谋的宾客在易水上给他饯行。《燕丹子》说:荆轲动身到秦国去时,太子和知道密谋的人都穿了白衣,戴了白帽,在易水上给他送行。荆轲起身向他敬酒,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击筑,宋如意伴唱,唱到悲壮时,人们激动得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了起来;唱到凄哀时,人们都不禁涕泪纷纷。壮行处可能就是这里。我查考古时留下的遗迹认为,壮行处大多是武阳,似乎不是这里。汉景帝中元三年,把易县封给降于汉的匈奴王仆䵣,立为侯国。

又东过安次县南①,

易水迳县南,鄚县故城北②,东至文安县与滹沱合③。《史记》苏秦曰④:燕长城以北,易水以南。正谓此水也。是以班固、阚骃之徒⑤,咸以斯水谓之南易⑥。

【注释】

①安次县:西汉置,属勃海郡。治所在今河北廊坊西北古县村。东汉属广阳郡。

②鄚(mào)县:西汉置,属涿郡。治所在今河北任丘北鄚州镇东北三里。东汉属河间国。

③文安县:西汉置,属勃海郡。治所在今河北文安东北二十五里大柳河镇。东汉属河间国。三国魏属河间郡。晋属章武国。北魏属章武郡。滹(hū)沱:即滹沱河。一名嘑沱、虖池。子牙河北源。在今河北西部。源出山西五台山东北泰戏山,西南流至忻州北折向东流,至孟州北穿割太行山进入河北平原。在献县与滏阳河汇合为子牙河。长五百四十公里。

④苏秦:字季子。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著名纵横家。

⑤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继父业编纂《汉书》,未成而死,所余“八表”由班昭完成,《天文志》由班昭和同郡马续共同完成。

【译文】

易水又往东流过安次县南边,

易水流经安次县南边、鄚县旧城北边,往东流到文安县与滹沱河汇合。《史记》载,苏秦说:燕长城以北,易水以南。指的就是这条水。所以班固、阚骃等人都把这条水叫南易水。

又东过泉州县南①,东入于海。

《经》书水之所历,沿次注海也。

【注释】

①泉州县:战国秦置,属渔阳郡。治所在今天津武清区(杨村镇)西南城上村。汉属渔阳郡。

【译文】

易水又往东流过泉州县南边,往东注入大海。

《水经》记载易水依次所经地方,一路流去,注入大海。


卷十一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