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水

字数:6431

圣水出上谷①,

故燕地,秦始皇二十三年置上谷郡②。王隐《晋书地道志》曰:郡在谷之头,故因以上谷名焉。王莽更名朔调也。水出郡之西南圣水谷,东南流迳大防岭之东首③。山下有石穴,东北洞开,高广四五丈,入穴转更崇深④,穴中有水。《耆旧传》言:昔有沙门释惠弥者⑤,好精物隐,尝篝火寻之,傍水入穴三里有余,穴分为二:一穴殊小,西北出,不知趣诣⑥;一穴西南出,入穴经五六日方还,又不测穷深。其水夏冷冬温,春秋有白鱼出穴,数日而返,人有采捕食者,美珍常味,盖亦丙穴嘉鱼之类也⑦。是水东北流入圣水。

【注释】

①上谷:即上谷郡。战国燕置。秦治所在沮阳县(今河北怀来东南官厅水库南岸之大古城)。

②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

③大防岭:亦名大防山。即大房山。在今北京房山区西北。

④转更:表示渐渐。

⑤沙门:出家的佛教徒。释惠弥:僧人名。具体不详。

⑥趣诣:流向,到往。趣,趋向。

⑦丙穴嘉鱼:语见《文选·左思〈蜀都赋〉》:“嘉鱼出于丙穴,良木攒于褒谷。”李善引刘渊林注:“丙穴,在汉中沔阳县北,有鱼穴二所,常以三月取之。丙,地名也。”

【译文】

圣水

圣水发源于上谷,

上谷是旧时燕国的领土,秦始皇二十三年,在这里设置上谷郡。王隐《晋书地道志》说:郡治在河谷的上头,因此以上谷为郡名。王莽时改名朔调郡。圣水发源于该郡西南的圣水谷,往东南流经大防岭东端。山下有个石洞,洞口朝向东北,高、宽都有四五丈,进洞后变得更高了,直向纵深伸展,洞中有水。《耆旧传》记载,过去有个叫惠弥的和尚,对隐秘的事物喜欢寻根究底,曾举着火把去探寻,顺着水流走了三里多,洞穴一分为二:一个很小,向西北延伸,不知通到哪里;另一个通向西南,进去走了五六天还不见尽头,只好回来,也不知到底有多深。洞里的水冬暖夏凉,春秋季节洞内有白鱼游出,几天后又游回洞内,有人捕到这种鱼吃过,异常鲜美,大概也是丙穴嘉鱼一类。水往东北流,注入圣水。

圣水又东迳玉石山①,谓之玉石口,山多珉玉、燕石②,故以玉石名之。其水伏流里余,潜源东出。又东,颓波泻涧③,一丈有余,屈而南流也。

【注释】

①玉石山:具体不详。

②珉(mín)玉:像玉一样的石头。燕石:也是一种像玉的石头。

③颓波:跌落下来的波浪。颓,跌落。

【译文】

圣水又往东流经玉石山,那山口叫玉石口,因山上多珉玉、燕石,因以为名。圣水到了这里潜入地下流了一里多,又在东边流出地面。水继续向东流去,从一丈多高的山涧泻下,折向南流。

东过良乡县南①,

圣水南流,历县西转,又南迳良乡县故城西,王莽之广阳也。有防水注之②。水出县西北大防山南,而东南流迳羊头阜下③,俗谓之羊头溪。其水又东南流,至县东入圣水。

【注释】

①良乡县:西汉置,属涿郡。治所在今北京房山区西南窦店西古城。

②防水:又名龙泉河。源于今北京房山区西北老龙窝,流经大安村过教军场入大石河。

③羊头阜:《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房山县志》,羊头冈在县北六十里。”

【译文】

圣水往东流过良乡县南面,

圣水往南流经良乡县,折向西边,又南流,从良乡县旧城西面流过—良乡县就是王莽时的广阳县。有防水注入。防水发源于良乡县西北的大防山南麓,往东南从羊头阜下流过,俗称羊头溪。又往东南流,到了县城往东注入圣水。

圣水又南与乐水合①。水出县西北大防山南,东南流,历县西,而东南流注圣水。圣水又东迳其县故城南,又东迳圣聚南②,盖藉水而怀称也③。又东与侠河合④。水出良乡县西甘泉原东谷⑤,东迳西乡县故城北⑥,王莽之移风也,世谓之都乡城。按《地理志》:涿郡有西乡县而无都乡城⑦,盖世传之非也。又东迳良乡城南,又东北注圣水,世谓之侠活河,又名之曰非理之沟也⑧。

【注释】

①乐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房山县(今北京房山区)南三里有凉水河,即乐水也。”

②圣聚:《水经注疏》杨守敬按:“聚当在今房山县东南。”

③藉水:凭借水名。怀称:纳称,拥有名称。

④侠河:亦作挟河。在今河北涿州西北。

⑤甘泉原:《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甘原即下文甘泉水之原。甘泉水出其西,挟河则出其东也。”

⑥西乡县:《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汉县属涿郡,后汉废,在今涿州(今河北涿州)西北二十里。”

⑦涿郡:西汉高帝置。治所在涿县(今河北涿州)。

⑧非理之沟:《水经注疏》熊会贞按:“盖此水变动无常,不由其道,所以又有非理之称也。”

【译文】

圣水又往南流,与乐水汇合。乐水发源于良乡县西北的大防山南麓,往东南流经县西,流向东南注入圣水。圣水又往东流经旧县城南面,又往东流经圣聚南面。圣聚就是因圣水而得名的。圣水又东流,与侠河汇合。侠河发源于良乡县西部的甘泉原东谷,往东流经西乡县旧城北面,就是王莽时的移风,世人称都乡城。据《地理志》,涿郡有个西乡县,却没有都乡城,这大概是代代相传造成的错误。侠河又往东流,经良乡城南,又往东北注入圣水,世人称之为侠活河,又叫非理之沟。

又东过阳乡县北①,

圣水自涿县东与桃水合②。水首受涞水③。于徐城东南④,良乡西,分垣水⑤,世谓之南沙沟,即桃水也。东迳逎县北⑥,又东迳涿县故城下与涿水合。世以为涿水,又亦谓之桃水,出涿县故城西南奇沟东八里大坎下⑦,数泉同发,东迳桃仁墟北⑧。或曰因水以名墟,则是桃水也。或曰终仁之故居⑨,非桃仁也。余按《地理志》:桃水上承涞水,此水所发,不与《志》同,谓终为是⑩。又东北与乐堆泉合⑪。水出堆东,东南流注于涿水。涿水又东北迳涿县故城西,注于桃。应劭曰⑫:涿郡,故燕,汉高帝六年置⑬。其南有涿水,郡盖氏焉⑭。阚骃亦言是矣⑮。今于涿城南无水以应之,所有惟西南有是水矣。应劭又云:涿水出上谷涿鹿县。余按涿水自涿鹿东注㶟水⑯。㶟水东南迳广阳郡与涿郡分水⑰。汉高祖六年,分燕置涿郡。涿之为名,当受涿水通称矣,故郡、县氏之。但物理潜通⑱,所在分发,故在匈奴为涿耶水。山川阻阔,并无沿注之理,所在受名者,皆是经隐显相关,遥情受用。以此推之,事或近矣,而非所安也。

【注释】

①阳乡县:西汉置,初为侯国,后改为县,属涿郡。治所在今河北涿州东五十里长安城。东汉废。

②涿县:秦置,属广阳郡。治所即今河北涿州。西汉为涿郡治。三国魏为范阳郡治。西晋为范阳国治。桃水:即涿水。今河北涿州北拒马河。

③涞(lái)水:即今河北拒马河。

④徐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当在今涞水县(今河北涞水县)北。”

⑤垣(yuán)水:即今河北涿州北拒马河支流胡良河。

⑥逎(qiū)县:西汉置,属涿郡。治所在今河北涞水县北。景帝封匈奴降王隆彊为迺侯。东汉仍为迺侯国。移治今涞水县。三国魏为县,属范阳郡。西晋属范阳国。北魏属范阳郡。

⑦奇沟:又名祁沟。即今河北涿州西南三十里岐沟。大坎:今河北涿州西土山。

⑧桃仁墟:当在今河北涿州西。

⑨终仁:人名。具体不详。

⑩谓终为是:认为是终仁的故居。

⑪乐堆泉:当在今河北涿州一带。

⑫应劭:字仲远,一作仲瑗。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东汉末学者。撰有《风俗通义》《汉官仪》《地理风俗记》等。

⑬汉高帝六年:前201年。

⑭郡盖氏:涿郡大概以涿水为名。

⑮阚骃(kàn yīn):字玄阴。敦煌(今甘肃敦煌)人。北凉至北魏学者。所撰《十三州志》为地理类著作。

⑯㶟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即应劭所谓出上谷涿鹿之涿水,详《㶟水注》。”

⑰广阳郡:秦始皇二十一年(前226)置。治所在蓟县(今北京西南)。西汉初改为燕国。元凤初复为广阳郡,本始初改为国。东汉初废入上谷郡,永元年间复置郡。三国魏太和年间改为燕国。

⑱物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译文】

圣水又往东流过阳乡县北面,

圣水从涿县东流与桃水汇合。桃水上口承接涞水。涞水在徐城东南面、良乡西面分出一条垣水,世人称之为南沙沟,这就是桃水。桃水往东流经逎县北面,又往东流经涿县旧城下与涿水汇合。世人把它叫涿水,又称桃水,发源于涿县旧城西南奇沟东八里的大坎下,几处源泉一同涌出,往东流经桃仁墟北面。有人说桃仁墟是因水而得名,那么此水就是桃水了。也有人说这原是终仁的故居,不是桃仁。我查考《地理志》,桃水上承涞水,但这条水的发源地与《地理志》所说不同,说终仁才对。此水又往东北流,与乐堆泉汇合。乐堆泉发源于乐堆东面,往东南注入涿水。涿水又往东北经过涿县旧城西,注入桃水。应劭说:涿郡,原属燕国,汉高祖六年在此设置涿郡。郡南有涿水,涿郡就是按水来命名的。阚骃也这样说。现在涿城南面却没有相应的水,只有西南面这条水。应劭又说:涿水发源于上谷涿鹿县。我查过涿水是在涿鹿县东边注入㶟水的。㶟水往东南流经广阳郡,与涿郡以水为分界。汉高祖六年分出燕地另设涿郡。以涿字为郡名,应当是根据涿水,所以郡和县都是因水而得名的。但事物的联系往往是隐而不露却又暗中相通的,在有的地方显露出来,所以在匈奴境内就发而为涿耶水。但山川阻隔,地域辽阔,是不可能一路流注的,而在各地却得到同一个名称,这是因为隐伏的水和显露的水互有关联,所以相距虽远,却也得了同名。照此推断,也许出入不大,但究竟不是稳妥的说法。

桃水又东迳涿县故城北,王莽更名垣翰,晋太始元年①,改曰范阳郡②。今郡理涿县故城③。城内东北角有晋康王碑④,城东有范阳王司马虓庙碑⑤。桃水又东北与垣水会。水上承涞水,于良乡县分桃水,世谓之北沙沟。故应劭曰:垣水出良乡,东迳垣县故城北。《史记音义》曰:河间有武垣县,涿有垣县⑥。汉景帝中三年⑦,封匈奴降王赐为侯国,王莽之垣翰亭矣。世谓之顷城,非也。又东迳顷⑧,亦地名也。故有顷上言,世名之顷前河。又东,洛水注之⑨。水上承鸣泽渚⑩。渚方十五里,汉武帝元封四年⑪,行幸鸣泽者也。服虔曰:泽名,在逎县北界。即此泽矣。西则独树水注之⑫。水出逎县北山,东入渚。北有甘泉水注之⑬。水出良乡西山,东南迳西乡城西,而南注鸣泽渚。渚水东出为洛水,又东迳西乡城南,又东迳垣县而南入垣水。垣水又东迳涿县北,东流注于桃。故应劭曰:垣水东入桃。阚骃曰:至阳乡注之。今按经脉而不能届也。桃水东迳阳乡,东注圣水。

【注释】

①太始元年:即泰始元年,265年。泰始,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265—274)。

②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226)改涿郡置,属幽州。治所在涿县(今河北涿州)。西晋改为范阳国。十六国后赵复为范阳郡。

③郡理:即郡治。

④晋康王:范阳康王司马绥,字子都。初为谏议大夫,泰始元年受封范阳王。

⑤司马虓(xiāo):范阳康王司马绥之子。字武会。

⑥“故应劭曰”几句:《水经注疏》:“赵(一清)云:《汉志》,垣县属河东郡,武垣县属涿郡。《续志》河间国,武垣故属涿。今《注》所引《音义》云云,岂别有说乎?又《史表》,垣侯赐,《索隐》曰,县名,属河东,则非涿之武垣可知。善长又误。武垣城在河间府西南三十八里,去涿甚远,水道亦无相通之处,恐涿郡又自有垣县也。《一统志》,垣城在涿州北。守敬按:《史记·赵世家》,孝成王七年,武垣令傅豹反。徐广曰,河间有武垣县,本属涿郡。《续志》,河间国武垣,故属涿。是徐广、司马彪特以武垣初属涿郡,后度河间。此《注》河间有武垣,涿有垣县,则是有两县,与徐广说不相应。而《寰宇记》谓武垣在河间西南四十里,[段熙仲按:《寰宇记》六十六,东西武垣城在郡西南三十八里,有故城存。其上文云:故州乡城在郡东北四十里。《疏》误。]此良乡之垣水,安能迳之?疑《汉志》涿郡之武垣,本名垣县,传本或衍武字,徐广遂混河间之武垣为一。郦氏叙垣水于垣县自不误。河间之武垣是本《赵世家》之武垣,别自立县,与涿之垣县无涉。《一统志》谓垣城在涿州北,此必古方志说,疑郦氏原文当是。《史记音义》曰,河间有武垣,本属涿郡,非也。河间有武垣县,涿有垣县,盖武垣不得有垣水也。”垣县,西汉置,属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垣曲东南王茅镇。东汉改东垣县。《史记音义》,书名。晋、宋之间徐广所撰。裴骃《史记集解》采入,今存。《文选》注、《水经注》多有征引。河间,即河间郡。西汉高帝置。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东南十六里)。武垣县,秦置,属钜鹿郡。治所在今河北肃宁东南十六里垣城南村。西汉属涿郡。

⑦汉景帝中三年:即西汉景帝刘启中元三年,前147年。

⑧顷:地名。具体不详。

⑨洛水:当在今河北涿州一带。

⑩鸣泽渚:在今河北涿州西。

⑪元封四年:前107年。元封,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10—前105)。

⑫独树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则山当即独鹿山(在今北京房山区西南),水亦即独鹿水,此作独树水,音随俗变耳。”

⑬甘泉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房山县(在今北京房山区)大房山南,有东、西、南、北四甘池村,西村之北水从石壁出,注为池,盖即甘泉水也。”

【译文】

桃水又往东流经涿县老城北面,王莽时改名为垣翰,晋泰始元年,改涿郡为范阳郡。现在郡治就在涿县老城。城内东北角有晋康王碑,城东有范阳王司马虓庙碑。桃水又往东北流,与垣水汇合。垣水上游承接涞水,在良乡县分出桃水,世人称之为北沙沟。因此,应劭说:垣水从良乡流出,往东流经垣县老城北面。《史记音义》说:河间郡有武垣县,涿郡有垣县。汉景帝中元三年,把垣县封给降于汉的匈奴王赐,立为侯国,就是王莽时的垣翰亭。世人把它称为顷城,这是不对的。垣水又往东流经顷,顷也是地名。因此有顷上的称呼,于是人们又把垣水称顷前河。垣水又东流,洛水注入。洛水上口承接鸣泽渚。这片沼泽方圆十五里,汉武帝在元封四年出巡鸣泽。服虔说:这是个泽名,在逎县北部边界。指的就是这片沼泽。鸣泽西面又有独树水注入。独树水发源于逎县北山,东流注入泽中。北有甘泉水注入。甘泉水发源于良乡县的西山,往东南流经西乡城西面,往南注入鸣泽渚。从鸣泽渚往东流出的叫洛水,往东流经西乡城南面,又往东流经垣县,往南注入垣水。垣水又往东流经涿县北面,东流注入桃水。因此应劭说:垣水东流注入桃水。阚骃说:垣水流到阳乡注入桃水。现在按照典籍探寻水道,却不能到达阳乡。桃水往东流入阳乡,往东注入圣水。

圣水又东,广阳水注之①。水出小广阳西山②,东迳广阳县故城北③;又东,福禄水注焉④。水出西山,东南迳广阳县故城南,东入广阳水,乱流东南至阳乡县,右注圣水。

【注释】

①广阳水:即今北京房山区良乡镇东小清河。今自良乡镇东南流入拒马河。

②小广阳:《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小广阳亦见范书《耿弇传》,对广阳郡言,故以县为小广阳。”西山:在北京西。为西部诸山总称。系太行山支脉。

③广阳县:西汉置,属广阳国。治所在今北京房山区东北长阳镇(广阳城村)。东汉封刘良为侯邑,属广阳郡。西晋属范阳国。北魏属燕郡。

④福禄水:亦名盐沟河。即今北京房山区东北哑叭河。

【译文】

圣水又东流,汇合了广阳水。广阳水发源于小广阳西山,往东流经广阳县老城北面;又东流,福禄水注入。福禄水发源于西山,往东南流经广阳县老城南面,往东注入广阳水,乱流往东南到阳乡县,向右注入圣水。

圣水又东南迳阳乡城西,不迳其北矣。县,故涿之阳亭也①。《地理风俗记》曰②:涿县东五十里有阳乡亭,后分为县。王莽时,更名章武,即长乡县也。按《太康地记》③,涿有长乡而无阳乡矣。

【注释】

①阳亭:《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阳下疑脱乡字。”

②《地理风俗记》:书名。东汉应劭撰。

③《太康地记》:书名。又称《晋太康地记》等。撰者不详。成书于晋太康三年(282)。记载晋初州、郡、县建制沿革、地名取义、山水、物产等。

【译文】

圣水又往东南流经阳乡县城西面,并不经过城北。阳乡县,原是旧时涿县的阳亭。《地理风俗记》说:涿县东边五十里有阳乡亭,后来划分出来设置为县。王莽时改名为章武,就是长乡县。按照《太康地记》,涿郡有个长乡县,却没有阳乡县。

圣水又东迳长兴城南①,又东迳方城县故城北②,李牧伐燕取方城是也③。魏封刘放为侯国④。

【注释】

①长兴城:《水经注疏》:“沈氏曰:疑是长乡。”

②方城县:西汉置,属广阳国。治所在今河北固安西南方城村。东汉属涿郡。三国魏属范阳郡。晋属范阳国。北魏属范阳郡。

③李牧:战国后期赵国良将。

④刘放:字子弃。涿郡(治所在今河北涿州)人。三国魏大臣。魏明帝时封方城侯。

【译文】

圣水又往东流经长兴城南面,又往东流过方城县老城北面,这就是李牧伐燕时夺取的方城。魏时把这地方封给刘放,立为侯国。

圣水又东,左会白祀沟①。沟水出广阳县之娄城东②,东南流,左合娄城水。水出平地,导源东南流,右注白祀水,乱流,东南迳常道城西③。故乡亭也。西去长乡城四十里,魏少帝璜甘露三年所封也④。又东南入圣水。

【注释】

①白祀沟:《水经注疏》熊会贞按:“白祀沟及下娄城水,在今永清县(今河北永清)西北。”

②娄城:当在今北京房山区。

③常道城:亦名苌道城。即今河北廊坊九州镇西北北常道村。

④魏少帝璜(huáng):即三国魏元帝曹奂,本名璜,字景明。魏武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甘露三年,高贵乡公曹髦封之为安次县常道乡公。甘露三年:258年。甘露,三国魏高贵乡公曹髦的年号(256—260)。

【译文】

圣水继续东流,在左边与白祀沟水汇合。白祀沟水从广阳县娄城东面流出,往东南流,在左边与娄城水汇合。娄城水从平地涌出,往东南流,从右边注入白祀水,乱流奔向东南,流经常道城西面。这就是原来的乡亭。常道城西距长乡城四十里。魏甘露三年,少帝曹璜被封在这里。白祀水又往东南流注入圣水。

圣水又东南迳韩城东。《诗·韩奕》章曰:溥彼韩城,燕师所完。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①。郑玄曰②:周封韩侯,居韩城为侯伯,言为猃夷所逼③,稍稍东迁也。王肃曰④:今涿郡方城县有韩侯城,世谓之寒号城,非也。

【注释】

①“溥(pǔ)彼韩城”几句:语见《诗经·大雅·韩奕》。《诗小序》:“《韩奕》,尹吉甫美宣王也,能赐命诸侯。”韩城,韩国都城。在今河北固安东南大韩寨。溥,广大。燕师所完,燕国的百姓所建筑。王,周王。锡,赏赐。其追其貊,(周王赏赐给韩侯的)有追、貊等少数民族国家。追,我国古代北方族部名。貊(mò),我国古代东北部的一个民族。奄(yǎn)受北国,包括全部北方诸国。奄受,全部包括。

②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东汉著名的经学家。遍注群经。

③猃夷: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④王肃:字子雍。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三国魏经学家。善贾逵、马融之学而反郑玄。

【译文】

圣水又往东南流经韩城东面。《诗经·韩奕》一章说:那广大的韩城,是燕国民众所筑。周王封给韩侯,有追、貊等小国,拥有北方诸国领土。郑玄说:周朝分封韩侯,居留在韩城,称为侯伯,后为猃夷所逼,稍稍向东迁移。王肃说:现在涿郡方城县有韩侯城,世人称之为寒号城,这是弄错了。

圣水又东南流,右会清淀水①。水发西淀②,东流注圣水,谓之刘公口也③。

【注释】

①清淀水:当在今河北永清境内。

②西淀:当在今河北永清境内。

③刘公口:具体不详。

【译文】

圣水又往东南流,在右边与清淀水汇合。清淀水发源于西淀,东流注于圣水,汇流处叫刘公口。

又东过安次县南①,东入于海。

圣水又东迳勃海安次县故城南②。汉灵帝中平三年③,封荆州刺史王敏为侯国④。又东南流,注于巨马河⑤,而不达于海也。

【注释】

①安次县:西汉置,属勃海郡。治所在今河北廊坊西北古县村。东汉属广阳郡。三国魏属燕国。

②勃海:即勃海郡。汉文帝十五年(前165)分河间国置。治所在浮阳县(今河北沧县东南)。东汉属冀州,徙治南皮县(今河北南皮东北)。北魏初改为沧水郡。

③中平三年:186年。中平,东汉灵帝刘宏的年号(184—189)。

④荆州:西汉武帝置,为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治所在汉寿县(今湖南常德东北)。后治所屡有变迁。王敏:汉灵帝时任荆州刺史。曾与羊续共讨赵慈,斩之,获首五千余级。

⑤巨马河:亦名涞(lái)水。即今河北拒马河。源自河北涞源,东流经易县西北,至涞水县北分二支:一支向东经涿州会琉璃河,南流经高碑店为白沟河;另一支南流至定兴西会易水,为南拒马河,东南流至白沟镇南与白沟河会,东南经雄县入大清河。

【译文】

圣水又往东流过安次县南面,往东注入大海。

圣水往东流经勃海安次县老城南面。汉灵帝中平三年,把这里封给荆州刺史王敏,立为侯国。圣水又往东南流,注入巨马河,并不直接流入大海。


卷十二巨马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