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水

字数:23617

漾水出陇西氐道县嶓冢山①,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②。

常璩《华阳国志》曰③:汉水有二源④,东源出武都氐道县漾山为漾水⑤,《禹贡》:导漾东流为汉是也⑥。西源出陇西西县嶓冢山⑦,会白水⑧,迳葭萌入汉⑨,始源曰沔⑩。按沔水出东狼谷⑪,迳沮县入汉。《汉中记》曰⑫:嶓冢以东,水皆东流;嶓冢以西,水皆西流。即其地势源流所归,故俗以嶓冢为分水岭。即此推沔水无西入之理。刘澄之云⑬:有水从阿阳县南至梓潼汉寿入大穴⑭,暗通冈山⑮。郭景纯亦言是矣。冈山穴小,本不容水,水成大泽而流与汉合。庾仲雍又言⑯:汉水自武遂川南入蔓葛谷⑰,越野牛迳至关城⑱,合西汉水⑲。故诸言汉者,多言西汉水至葭萌入汉。又曰:始源曰沔,是以《经》云:漾水出氐道县,东至沮县为汉水,东南至广魏白水⑳。诊其沿注(21),似与三说相符(22),而未极西汉之源矣(23)。然东、西两川,俱受沔、汉之名者,义或在兹矣。

【注释】

①漾水:即今西汉水,是四川境内的长江支流嘉陵江的上游。此处《水经》延续了《禹贡》的错误。陇西:即陇西郡。战国秦置。治所在今狄道县(今甘肃临洮南)。氐道县:西汉置,属陇西郡。治所在今甘肃礼县西北。嶓(bō)冢山:今陕西宁强北之嶓冢山,土人名汉源山,当为《禹贡》“嶓冢导漾”之嶓冢山。

②武都:即武都郡。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治所在武都县(今甘肃西和南仇池山东麓)。东汉移治下辨县(今成县西三十里)。沮县:西汉置,属武都郡。治所在今陕西略阳东黑河东侧。汉水:即西汉水。今四川嘉陵江。源出甘肃天水南嶓冢山。

③常璩(qú):字道将。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州)人。少好学,初仕成汉。李势时,官至散骑常侍,掌著作。桓温伐蜀,璩等劝李势降温,成汉亡。桓温以璩为参军。有《华阳国志》,今存。《华阳国志》:又名《华阳国记》。全书共十二卷。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历史、地理、人物、物产等,为现存有关汉中、四川地区最早之地方史志。

④汉水有二源:陈桥驿按,这是《水经注》中比较重要的错误。当然,这亦非郦道元的错误。《经》文毋庸再提,《注》文开头就引《华阳国志》,古代学者常以之为《越绝书》以后的我国第二部方志。尽管其说始于《禹贡》,但许多权威古籍都尊奉经书,郦氏当然不能例外,把蜀中之水与鄂中之水合二为一。

⑤漾山:在武都郡氐道县(今甘肃礼县西北)一带。

⑥《禹贡》导漾东流为汉:见《尚书·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

⑦西县:战国秦于故西犬丘地置,属陇西郡。治所在今甘肃天水西南九十里。晋废。

⑧白水:即今甘肃文县南白水江。源出四川九寨沟县西北,东南流至甘肃文县东南入白龙江。

⑨葭萌:古邑名。在今四川广元西南昭化镇。

⑩沔:即今汉水。据《水经注》:北源出自今陕西留坝县西,一名沮水者为沔水;西源出自今陕西宁强北者为汉水。两水合流后通称沔水或汉水。

⑪东狼谷:山谷名。故地在今陕西凤县南,与甘肃交界边境一带,汉水发源地区。

⑫《汉中记》:书名。撰者不详。史志及他书少见征引,《水经注》则屡有引用。

⑬刘澄之:南朝宋武帝刘裕的族弟刘遵考之子。著作甚丰,郦道元《水经注》多引,有时引作刘中书。

⑭阿阳县:当作沔阳县。沔阳县,西汉置,属汉中郡。治所在今陕西勉县东旧州铺。梓潼: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刘备分广汉郡置。治所在梓潼(今四川梓潼)。汉寿: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刘备改葭萌置,属梓潼郡。治所在今四川广元西南四十五里昭化镇。

⑮冈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尔雅》疏引郭氏《音义》文。《禹贡》疏亦引,冈作峒。《广韵》,峒音洞,山一穴也。”

⑯庾仲雍:晋人。撰有《湘州记》《江记》《汉水记》。

⑰武遂川、蔓葛谷:具体不详。

⑱野牛:《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所谓越野牛,盖指石牛道欤?”石牛道,古道路名。又名金牛道。为古代汉中盆地和巴蜀的主要交通路线。自今陕西勉县西南行,越七盘岭入四川境,经朝天驿、广元,而至剑阁。关城:即阳平关。在今陕西宁强西北。

⑲西汉水:即今四川嘉陵江,源出甘肃天水南嶓冢山。

⑳广魏:此指广汉郡,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分巴、蜀二郡置,初治乘乡(在今四川金堂东),后徙治梓潼县(今四川梓潼)。三国曹魏时改广汉为广魏。白水:即白水县。西汉置,属广汉郡。治所在今四川青川东北沙州镇。

(21)诊:考察,省视。

(22)三说:指书中提及的刘澄之、郭璞、庾仲雍三家之说。

(23)未极西汉之源:《水经注疏》杨守敬按:“西汉之源出西县,而《经》云出氐道,故云未极西汉之源。”极,探求,深究。

【译文】

漾水

漾水发源于陇西郡氐道县的嶓冢山,往东流到武都郡沮县,称为汉水。

常璩《华阳国志》说:汉水有两个源头,东边的源头出自武都氐道县的漾山,称为漾水,《禹贡》说:疏导漾水往东流是汉水,就指此水。西面的源头出自陇西郡西县嶓冢山,汇合白水,流往葭萌注入汉水,上源称为沔水。按沔水发源于东狼谷,流经沮县注入汉水。《汉中记》说:嶓冢山以东,水都往东流;嶓冢山以西,水就往西流。水源是循着地势而流的,因此民间都把嶓冢山作为分水岭。据此推断,沔水是没有向西流的道理的。刘澄之说:有一条水从阿阳县南流到梓潼郡的汉寿县,注入一个大山洞,山洞暗通冈山。郭景纯也有这样的说法。冈山的洞小,本来就容不了多少水,于是水就积成一片汪洋大泽,流出去与汉水汇合。庾仲雍又说:汉水从武遂川往南流入蔓葛谷,穿过野牛,流到关城,汇合西汉水。所以诸家谈到汉水时,大都说西汉水流到葭萌注入汉水。又有人说上源叫沔水,所以《水经》说:漾水发源于氐道县,东流到沮县称为汉水,往东南流到广魏白水县。考察水道的流向,似乎与上述三种说法相符,但都没有穷究到西汉水的源头。不过东西两条水,都有沔水和汉水的名称,道理或许就在这里吧。

班固《地理志》,司马彪、袁山松《郡国志》①,并言汉有二源,东出氐道,西出西县之嶓冢山。阚骃云:汉或为漾,漾水出昆仑西北隅②,至氐道重源显发而为漾水③。又言,陇西西县,嶓冢山在西,西汉水所出,南入广魏白水。又云:漾水出豲道④,东至武都入汉。许慎、吕忱并言⑤:漾水出陇西豲道,东至武都为汉水,不言氐道。然豲道在冀之西北⑥,又隔诸川,无水南入,疑出豲道之为谬矣。又云:汉,漾也,东为沧浪水⑦。《山海经》曰: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江⑧。然东、西两川,俱出嶓冢而同为汉水者也。孔安国曰⑨:泉始出为漾⑩,其犹蒙耳⑪。而常璩专为漾山、漾水,当是作者附而为山水之殊目矣。

【注释】

①司马彪《郡国志》: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内容。《水经注》中多引。司马彪,字绍统。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魏晋时期史学家。袁山松《郡国志》:袁山松,即袁崧,字山松。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史学家。撰《后汉书》,今存辑本。郑德坤《水经注引书考》:“《晋书》本传称山松著《后汉书》百篇与《隋志注》合。《水经注》所引多《郡国志》文……”

②昆仑:山名。古昆仑山包括今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古代把塔里木河南源视为黄河源,昆仑山往往被误为黄河发源处。

③重源:不止一个源头。显发:与“潜发”义相反。发源于地面。

④豲(huán)道:即豲道县。汉置。治所在今甘肃陇西东南文峰镇东三台村。

⑤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区)人。东汉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博学经籍,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称。所著《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字典。吕忱:字伯雍。任城(今山东济宁东南)人。晋文字学家,官义阳王典祠令。撰《字林》七卷。

⑥冀:即冀县。春秋战国时秦所置。治所在今甘肃甘谷东。西晋后废。

⑦沧浪水:《水经注·沔水》:“盖汉沔水自下有沧浪通称耳。”

⑧“嶓冢之山”几句:语见《山海经·西山经》:“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

⑨孔安国:字子国。鲁(今山东曲阜)人。西汉经学家。相传他曾得孔壁所藏古文《尚书》,开古文《尚书》学派。

⑩泉始出为漾:泉水从源头流出叫“漾”,为通名。

⑪蒙:通“萌”。开端,开始。

【译文】

班固的《地理志》,司马彪、袁山松的《郡国志》都说汉水有两个源头,东源出自氐道县,西源出自西县的嶓冢山。阚骃说:汉水有人称为漾水,漾水发源于昆仑山西北角,流到氐道,潜流于地下的源头才重新冒出地面,称为漾水。又说,陇西郡西县,嶓冢山在西边,西汉水就发源于那里,往南流入广魏白水。又有人说:漾水发源于豲道县,往东流到武都注入汉水。许慎、吕忱都说漾水发源于陇西豲道县,往东流到武都称为汉水,并没有提到氐道。豲道县在冀县的西北,又隔着几条河流,没有南流的水,发源于豲道的说法想来是错误的。又说:汉水就是漾水,东边是沧浪水。《山海经》说:嶓冢山是汉水的发源地,往东南流注入江水。然而,东西两条水都发源于嶓冢山,也都同样称为汉水。孔安国说:泉水开始流出叫漾,意思是说水流很细。而常璩却擅自提出漾山、漾水等名,这一定是作者把山水牵连在一起而造出的异名。

余按《山海经》,漾水出昆仑西北隅,而南流注于丑涂之水①。《穆天子传》曰②:天子自舂山西征③,至于赤乌氏④,己卯,北征;庚辰,济于洋水⑤;辛巳,入于曹奴⑥。曹奴人戏⑦,觞天子于洋水之上⑧,乃献良马九百,牛羊七千,天子使逄固受之⑨,天子乃赐之黄金之鹿,戏乃膜拜而受。余以太和中从高祖北巡⑩,狄人犹有此献⑪。虽古今世殊,而所贡不异,然川流隐伏,卒难详照⑫,地理潜閟⑬,变通无方,复不可全言阚氏之非也。虽津流派别⑭,枝渠势悬,原始要终,潜流或一,故俱受汉、漾之名,纳方土之称,是其有汉川、汉阳、广汉、汉寿之号⑮,或因其始,或据其终,纵异名互见,犹为汉、漾矣。川共目殊,或亦在斯。今西县嶓冢山⑯,西汉水所导也,然微涓细注,若通幂历⑰,津注而已⑱。

【注释】

①丑涂之水:具体不详。

②《穆天子传》:书名。撰者不详。约为春秋末到战国初时作。晋咸宁五年(279)在汲郡(今河南汲县)战国魏襄王墓中出土的汲冢书之一。主要记录的是周穆王西征西方诸国和巡游中原的故事。

③天子:即穆天子。舂山:王守春《〈穆天子传〉与古代新疆历史地理相关问题研究》一文考证,此“舂山”当指天山。

④赤乌氏:《穆天子传》中有赤乌氏,为祁连山一带之游牧部族。

⑤洋水:即今陕西西乡东泾洋河。源出陕西镇巴南,北流经西乡会牧马河,入于汉。

⑥曹奴:西域部族名。

⑦戏:人名。曹奴人的首领。

⑧觞(shāng):古代本指盛满酒的酒杯。后来引申为以酒饮人或自饮。这里指敬酒。

⑨逄固:秦穆公的臣子。

⑩太和: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年号(477—499)。高祖:指北魏孝文帝元宏。献文帝拓跋弘长子。

⑪狄人:我国古代称北方的民族。

⑫详照:清楚明白。照,明白,知晓。

⑬潜閟(bì):隐藏而难以昭揭。閟,关闭,隐藏。

⑭派:水分道而流。

⑮汉川:即汉水。今四川汉源西北之流沙河,为大渡河支流。汉阳:即汉阳郡。东汉永平十七年(74)改天水郡置。治所在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广汉:即广汉郡。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分巴、蜀二郡置。初治乘乡(今四川金堂东),后徙治梓潼县(今四川梓潼)。汉寿:即汉寿水。即今四川广元南之南河。

⑯西县:战国秦于故西犬丘地置,属陇西郡。治所在今甘肃天水西南九十里。晋废。

⑰幂历:分布覆被貌。

⑱津注而已:只是能通流,还不至于断流。意思是说水很小。

【译文】

我查过《山海经》,漾水发源于昆仑山西北角,南流注入丑涂水。《穆天子传》说:穆天子从舂山出发西行,到达赤乌氏,己卯日北行,庚辰日渡过洋水,辛巳日进入曹奴。曹奴有个人名戏,在洋水上宴请天子,献上良马九百匹,牛羊七千头,天子派逄固去接受馈赠,于是回赠他黄金鹿一只,戏恭敬地跪拜接受了。我在太和年间曾跟从高祖北巡,狄人也有此类贡献。虽然古今时代不同,但所贡献的东西却没有差别,然而,川流隐伏在地下,很难详细搞清楚,地形地貌隐蔽幽深,变化莫测,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此也不能完全责怪阚氏的错误了。虽然水流有分支,支渠相隔遥远,但探究它们的源头和归宿,隐蔽的地下潜流,有时却是同属一条水的,因此,都有了汉水、漾水之名,同时又采用了一些地方名称,于是就有了汉川、汉阳、广汉、汉寿等名,有的是根据起点,有的是根据终点,纵然各书中可以看到各种异名,但指的还是汉水和漾水。同一条川流,而名称各异,原因或许就在这里吧。今天的西县嶓冢山是西汉水的发源地,然而水流细弱,只是遍布于四面八方的细水缕缕相通,汇集在一起罢了。

西流与马池水合①。水出上邽西南六十余里②,谓之龙渊水,言神马出水,事同余吾、来渊之异③,故因名焉。《开山图》曰④:陇西神马山有渊池⑤,龙马所生。即是水也。其水西流谓之马池川,又西流入西汉水。

【注释】

①马池水:在今甘肃天水西南。

②上邽(guī):战国秦改邽县置,属陇西郡。治所即今甘肃天水。东汉属汉阳郡,西晋为天水郡治。北魏避道武帝珪讳,改名上封。

③余吾之异:《汉书·武帝纪》:“(元狩二年)夏,马生余吾水中。”“(元鼎四年)秋,马生渥洼水中。”余吾,即余吾县。西汉置,属上党郡。治所即今山西长治屯留区西北余吾镇。来渊之异:《开山图》曰:“陇西神马山有渊池,龙马所生。”

④《开山图》:书名。又作《遁甲开山图》。撰者不详。所记皆天下名山及洪古帝王发迹之处。今存黄奭《汉学堂》辑本。

⑤神马山:当在今甘肃临洮一带。渊:深。

【译文】

西汉水往西流,与马池水汇合。马池水发源于上邽西南六十多里,叫龙渊水,据说有神马从渊里出来,与余吾、来渊出现过的奇迹相类似,因而得名。《开山图》说:陇西神马山有个深潭,出生过龙马。说的就是这条水。水往西流,称为马池川,再往西流,注入西汉水。

西汉水又西南流,左得兰渠溪水,次西有山黎谷水,次西有铁谷水,次西有石耽谷水,次西有南谷水,并出南山,扬湍北注。右得高望谷水,次西得西溪水,次西得黄花谷水①,咸出北山,飞波南入。

【注释】

①“右得高望谷水”几句:《水经注疏》熊会贞按:“西溪水、黄花谷水,与高望谷水类叙,亦载西汉之右。三水亦在今秦州(今甘肃天水)西南。”

【译文】

西汉水又往西南流,左边接纳了兰渠溪水,往西依次有山黎谷水、铁谷水、石耽谷水和南谷水,这几条水都发源于南山,急流奔腾,往北流去。右面接纳了高望谷水,往西有西溪水,再往西有黄花谷水,都发源于北山,浪花飞溅,南流注入西汉水。

西汉水又西南,资水注之。水北出资川,导源四壑,南至资峡,总为一水,出峡西南流,注西汉水。

【译文】

西汉水继续往西南流,资水注入。资水发源于北方的资川,源头从四面山谷中流出,南流到资峡,合并为一条,出峡后往西南流,最后注入西汉水。

西汉水又西南得峡石水口。水出苑亭、西草、黑谷三溪,西南至峡石口,合为一渎,东南流,屈而南注西汉水。

【译文】

西汉水又往西南流,到了峡石水口。峡石水发源于苑亭、西草、黑谷三条小溪,往西南流到峡石口,汇合成一条,然后往东南流,拐弯南流注入西汉水。

西汉水又西南合杨廉川水①。水出西谷,众川泻流,合成一川,东南流迳西县故城北。秦庄公伐西戎②,破之。周宣王与其先大骆犬丘之地③,为西垂大夫④,亦西垂宫也。王莽之西治矣。建武八年⑤,世祖出阿阳⑥,窦融等悉会⑦,天水震动⑧。隗嚣将妻子奔西城从杨廣⑨,廣死,嚣愁穷城守。时颍川贼起⑩,车驾东归,留吴汉、岑彭围嚣⑪。岑等壅西谷水⑫,以缣幔盛土为堤灌城⑬,城未没丈余,水穿壅不行,地中数丈涌出,故城不坏。王元请蜀救至⑭,汉等退还上邽。但廣、廉字相状,后人因以人名名之,故习讹为杨廉也,置杨廉县焉⑮。又东南流,右会茅川水。水出西南戎溪,东北流迳戎丘城南⑯,吴汉之围西城⑰,王捷登城向汉军曰⑱:为隗王城守者,皆必死无二心,愿诸将亟罢,请自杀以明之。遂刎颈而死。又东北流注西谷水,乱流东南入于西汉水。

【注释】

①杨廉川水:即西谷水,今甘肃礼县东北峁水河。

②秦庄公:西周秦国国君。周宣王四年(前824),秦仲为大夫,诛西戎,败死。庄公受宣王之召,率兵七千人,攻破西戎,得封为西垂大夫,居西犬丘(今甘肃礼县东北)。后追谥庄公。西戎:古代西北戎族的总称。

③周宣王:即姬静(一作靖),周厉王姬胡之子。在位期间任用尹吉甫、仲山甫等贤臣辅佐朝政,曾使西周的国力得到短暂恢复,史称宣王中兴。晚年则昏庸独断,不纳忠言。大骆:神话传说中人物,相传为秦之祖先。犬丘:西周邑名。在今陕西兴平东南十里南佐村。秦改为废丘。

④西垂:古邑名。即西犬丘(今甘肃天水西南)。

⑤建武八年:32年。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25—56)。

⑥世祖:光武帝刘秀。阿阳:即阿阳县。西汉置,属天水郡。治所在今甘肃静宁西南城川乡咀头村。

⑦窦融:字周公。东汉扶风平陵(今陕西西安)人。王莽时,为强弩将军司马,以军功封建武男。后归光武帝,授为凉州牧。以跟从刘秀破隗嚣有功,封安丰侯。

⑧天水:即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前114)置。治所在平襄县(今甘肃通渭西北)。

⑨隗嚣(wěi áo):字季孟。东汉天水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王莽末,据陇西起兵,自称西州上将军。归光武帝刘秀。后叛归附公孙述。刘秀西征,隗嚣奔西城而死。奔:逃亡。西城:西县县城(在今甘肃天水西南九十里)。杨廣:字春卿。新莽末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人。拥立隗嚣为上将军以应更始刘玄,屡破王莽军。后不愿降光武帝,战死。

⑩颍川:即颍川郡。秦始皇十七年(前230)置。治所在今阳翟县(今河南禹州)。

⑪吴汉:字子颜。东汉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刘秀时位至大司马,封广平侯。岑彭:字君然。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南)人。王莽时为本县长。后归光武帝刘秀,以为邓禹军师。击秦丰有功,封为舞阴侯。

⑫壅:堵塞,淤塞。

⑬缣(jiān)幔:用细绢做成的幔帐。

⑭王元:隗嚣的将领。其余不详。

⑮杨廉县:此指阳廉县。北魏置,属汉阳郡。治所在今甘肃天水西南。

⑯戎丘城:在今甘肃天水西南。

⑰吴汉之围西城:《后汉书·隗嚣列传》:“嚣终不降。于是诛其子恂,使吴汉与征南大将军岑彭围西城,耿弇与虎牙大将军盖延围上邽。”

⑱王捷:隗嚣大将军。汉军围嚣,王捷登城誓死无二心,自刎死。

【译文】

西汉水又往西南流,汇合了杨廉川水。杨廉川水发源于西谷,许多条山涧流泻下来,汇合成一条,往东南流经西县旧城北面。秦庄公讨伐西戎,把西戎击溃。周宣王把犬丘赐给庄公祖先大骆作为封地,称为西垂大夫,西垂宫就在这里。这也就是王莽时的西治。建武八年世祖到阿阳,窦融等人都来会合,因此天水人心动摇。隗嚣带着妻子儿女逃奔西城,去投靠杨廣,杨廣死后,隗嚣因守城陷入困境,十分忧愁。当时颍川盗贼蜂起,世祖车驾东归,留下吴汉、岑彭围困隗嚣。岑彭等人堵住了西谷水,用帐幕装上泥土,筑堤淹城,但城墙还有一丈多没有淹没,水却冲破堤坝,从地下数丈处涌出来,因而城也没有毁坏。再加上王元请到了蜀地的救兵,吴汉的军队只得退回上邽。后人常用人名给地方命名,廣、廉两字因字形相似误作杨廉,以讹传讹,于是设置了杨廉县。杨廉川水又往东南流,在右边汇合了茅川水。茅川水发源于西南的戎溪,往东北流经戎丘城南面,吴汉等人围困西城的时候,守将王捷登上城头向汉军将士们说:我们这些为隗王守城的人都做了必死的准备,绝无二心,希望诸位将领马上退兵,请让我们用自杀来表明我们的决心。说罢就刎颈而死。茅川水又往东北流,注入西谷水,之后往东南乱流,注入西汉水。

西汉水又西南迳始昌峡①,《晋书地道记》曰②:天水始昌县③,故城西也,亦曰清崖峡。

【注释】

①始昌峡:亦名清崖峡。晋时在天水始昌县(今甘肃礼县东北)。

②《晋书地道记》:书名。又称《晋地道志》《晋地道记》《地道记》。东晋王隐撰。今存清人辑本。

③始昌县:西晋置,属天水郡。治所在今甘肃礼县东北。

【译文】

西汉水继续往西南流往始昌峡,《晋书地道记》说:天水始昌县,在旧城西面,始昌峡也叫清崖峡。

西汉水又西南迳宕备戍南①,左则宕备水自东南、西北注之,右则盐官水南入焉②。水北有盐官③,在嶓冢西五十许里,相承营煮不辍,味与海盐同。故《地理志》云:西县有盐官是也④。其水东南迳宕备戍西,东南入汉水。

【注释】

①宕备戍:《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宕’乃‘岩’之讹,与《渭水注》‘石岩水’作‘石宕水’一也。戍当在今西和县(今甘肃西和)东北。自此以下所叙诸戍,皆无可考。”

②盐官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寰宇记》,盐官水在长道县北一里,自天水县界流来。盖以西汉为盐官。《水道提纲》亦以西汉正流为盐官,非古之盐官水也。古盐官水在今西和县之东北,南流入西汉水。”

③盐官:《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元和志》,盐官故城在长道县(今甘肃西和北长道镇)东三十里,在嶓冢西四十里,相承营煮,味与海盐同。又云:盐井水与岸齐,盐极甘美,食之破气。《明·地理志》,西和县东北有盐井。”

④西县有盐官:今本《汉书·地理志》“陇西郡”下“西县”条无。《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本《汉志》脱‘有盐官’三字,当据此补。”

【译文】

西汉水又往西南流,经宕备戍南面,左边有宕备水,来自东南,往西北注入;右边有盐官水,往南流汇合进来。盐官水的北面有个地方叫盐官,在嶓冢山西面约五十里,人们世世代代在这里煮盐,从未停歇过,煮的盐咸味与海盐相同。所以《地理志》说:西县有盐官。盐官水往东南流经宕备戍西面,往东南注入汉水。

汉水又西南合左谷水。水出南山穷溪,北注汉水。又西南,兰皋水出西北五交谷①,东南历祁山军②,东南入汉水。汉水又西南迳祁山军南,鸡水南出鸡谷③,北迳水南县④,西北流注于汉。

【注释】

①兰皋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当在今西和县(今甘肃西和)东北。”

②祁山军:《水经注疏》熊会贞按:“祁山军当在祁山(在今甘肃礼县东四十里祁山乡)之东。”

③鸡水南出鸡谷:《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明一统志》,鸡峰山在西和县东北十五里,其形如圭,古名圭峰,盖即鸡水所出之山也。”

④水南县: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置,后为天水郡治。治所在今甘肃西和北长道镇。

【译文】

汉水又往西南流,汇合了左谷水。左谷水发源于南山深处的溪涧,北流注入汉水。汉水又往西南流,有兰皋水发源于西北五交谷,往东南流经祁山军,往东南注入汉水。汉水又往西南流经祁山军南面,有鸡水发源于南方的鸡谷,往北流经水南县,往西北流,注入汉水。

汉水又西,建安川水入焉。其水导源建威西北山白石戍东南①,二源合注,东迳建威城南,又东与兰坑水会②。水出西南近溪,东北迳兰坑城西③,东北流注建安水④。建安水又东迳兰坑城北、建安城南,其地,故西县之历城也⑤。杨定自陇右徙治历城⑥,即此处也。去仇池百二十里⑦,后改为建安城。其水又东合错水。水出错水戍东南,而东北入建安水。建安水又东北,有雉尾谷水;又东北,有太谷水;又北,有小祁山水。并出东溪,扬波西注。又北,左会胡谷水。水西出胡谷,东迳金盘、历城二军北⑧,军在水南层山上,其水又东注建安水。建安水又东北迳塞峡⑨,元嘉十九年⑩,宋太祖遣龙骧将军裴方明伐杨难当⑪,难当将妻子北奔,安西参军鲁尚期追出塞峡⑫,即是峡矣。左山侧有石穴洞⑬,人言潜通下辨⑭,所未详也。其水出峡,西北流注汉水。

【注释】

①建威:即建威城。在今甘肃成县西北。东汉末所置戍守处。

②兰坑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水当在今西和县境。”

③兰坑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城当在今西和县东。”

④建安水:即今甘肃西和东西和河。

⑤历城:后改名为建安城。在今甘肃西和北。

⑥杨定:略阳(今甘肃天水)人。东晋时氐族首领,仕前秦苻坚为尚书、领军将军。坚死,乃率众奔陇右,称藩于晋,自号仇池公,晋孝武帝即以其自号假之,为秦州刺史。自号陇西王。后为西秦乞伏乾归所杀。陇右:古地区名。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古代以西为右,故名。相当于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

⑦仇池:山名。在今甘肃西和西南洛峪。山上有仇池,多泉水,出盐。魏晋南北朝时为氐族杨氏的根据地。

⑧金盘、历城二军:具体不详,当在今甘肃西和一带。

⑨塞峡:一名鹫峡。在今甘肃西和东北石堡乡大湾家峡。

⑩元嘉十九年:442年。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424—453)。

⑪宋太祖: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在位期间整顿吏治,加强集权,取得“元嘉之治”的局面。龙骧将军:杂号将军。西晋始置,晋武帝咸宁初年以王濬为之。南北朝均置。在北朝地位较高,为三品将军;南朝梁、陈则为七品将军。裴方明: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为刘道济振武中兵参军,立功蜀土,历颍川、南平昌太守。后坐赃私免官,下狱死。杨难当:略阳(今甘肃天水)人。世居仇池(今甘肃西和)。南朝宋刘义隆时氐族首领。后自立为大秦王,一时称盛。

⑫安西参军鲁尚期追出塞峡:事见《宋书·氐胡传》:“于是难当将妻子奔索虏,死于虏中。安西参军鲁尚期追难当出寒峡,生擒建节将军杨保炽、安昌侯杨虎头。”鲁尚期,一名鲁尚斯。临沂县(今山东临沂)人。元嘉十九年(442),任安西参军、司空参军。

⑬石穴洞:《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地形志》,兰仓县有黄帝洞,疑即此。”

⑭下辨:即下辨县。秦置,属陇西郡。治所在今甘肃成县西北三十里。西汉改置下辨道,东汉复为下辨县。

【译文】

汉水又往西流,有建安川水注入。建安川水发源于建威西北山间的白石戍东南,由两个源头汇合而成,往东流经建威城南面,又东流与兰坑水汇合。兰坑水发源于西南近处的溪涧,往东北流经兰坑城西,又东北流注入建安水。建安水又往东流经兰坑城北、建安城南,这里是旧时西县的历城地方。杨定把治所从陇右迁到历城,就是这个地方。这里离仇池一百二十里,后来改名为建安城。建安水又东流,汇合了错水。错水发源于错水戍东南面,往东北流,注入建安水。建安水又往东北流,有雉尾谷水;又往东北流,有太谷水;又往北流,有小祁山水。这几条水都发源于东溪,带着跳跃的水波,往西注入建安水。建安水又往北流,左边汇合了胡谷水。胡谷水发源于西方的胡谷,往东流经金盘、历城两个军事据点北面,这两个据点都在水南层沓的山岭上,胡谷水又往东流,注入建安水。建安水又往东北流经塞峡,元嘉十九年,宋太祖派遣龙骧将军裴方明讨伐杨难当,杨难当带着妻子儿女向北逃奔,安西参军鲁尚期追出塞峡,指的就是这个山峡。山峡左边山侧有个石洞,传说暗通下辨,不知是否真的如此。建安水出峡后往西北流,注入汉水。

汉水北①,连山秀举,罗峰竞峙,祁山在嶓冢之西七十许里②,山上有城,极为岩固③。昔诸葛亮攻祁山④,即斯城也。汉水迳其南,城南三里有亮故垒⑤,垒之左右犹丰茂宿草,盖亮所植也,在上邽西南二百四十里⑥。《开山图》曰:汉阳西南有祁山⑦,蹊径逶迤⑧,山高岩险,九州之名阻⑨,天下之奇峻。今此山于众阜之中,亦非为杰矣。

【注释】

①汉水:即西汉水。源出甘肃天水南嶓冢山。

②祁山:在今甘肃礼县东四十里祁山乡。

③岩固:险要坚固。岩,险要。

④诸葛亮:字孔明。琅邪(lánɡ y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蜀汉丞相。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化身。

⑤垒:军壁,阵地上的防御工事。

⑥上邽(guī):秦改邽县置,属陇西郡。治所在今甘肃天水。东汉属汉阳郡,西晋为天水郡治。北魏避道武帝珪讳,改名上封。

⑦汉阳:即汉阳郡。东汉永平十七年(74)改天水郡置。治所在冀县(今甘肃甘谷东)。

⑧逶迤(wēi yí):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⑨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用作中国的代称。名阻:著名的险要之处。阻,险阻,险要之地。

【译文】

汉水北面群山重峦叠嶂,险峰高高耸峙,祁山就在嶓冢山西约七十里,山上有城,十分坚固险要。从前诸葛亮进攻祁山,就是这座城。汉水就从城南流过,城南三里有诸葛亮军营的遗址,遗址至今荒草茂盛,那是诸葛亮当年种植的,那地方位于上邽西南二百四十里。《开山图》说:汉阳西南有祁山,山径盘回曲折,山高岩险,是九州著名的险要之地,天下罕见的高山峻岭。但今天看来,此山在群丘之中,也看不出特别之处。

汉水又西南与甲谷水合。水出西南甲谷,东北流注汉水。

【译文】

汉水又往西南流,与甲谷水汇合。甲谷水发源于西南的甲谷,往东北流,注入汉水。

汉水又西迳南岈、北岈中①,上下有二城相对,左右坟垄低昂,亘山被阜②。古谚云:南岈、北岈,万有余家③。诸葛亮《表》言④:祁山去沮县五百里⑤,有民万户。瞩其丘墟,信为殷矣。

【注释】

①南岈(yá)、北岈:《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则此南岈、北岈,谓南北二壁间之大空也。《方舆纪要》,今祁山西南有二岈。”

②亘(gèn)山被阜:连绵不断地布满山岗。被,覆盖,布满。阜,山岗。

③万有余家:这里叙述了三国时期祁山距沮县五百里,已有居民万余家。可以想见汉中一带在当时是如何的富庶。

④《表》:此指《祁山表》,或称《至祁山南北岈上表》。

⑤沮县:西汉置,属武都郡。治所在今陕西略阳东黑河东侧。

【译文】

汉水又往西流经南岈与北岈之间,上下两城相对,左右尽是高低起伏的坟墓,连绵不断地布满山陵冈阜。古语说:南岈、北岈,万有余家。诸葛亮《表》说:祁山距沮县五百里,有居民万余家。看看那一片坟地,可以看出这地方实在是很富裕的了。

汉水西南迳武植戍南①。武植戍水发北山,二源奇发②,合于安民戍南③,又南迳武植戍西,而西南流,注于汉水。

【注释】

①武植戍:《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戍当在今礼县(今甘肃礼县)东。”

②奇发:即异发。从不同地方发源。

③安民戍:当在今礼县东。

【译文】

汉水往西南流经武植戍南面。武植戍水发源于北山,有两个源头一齐涌出,在安民戍南汇合,往南流经武植戍西面,然后往西南注入汉水。

汉水又西南迳平夷戍南①,又西南,夷水注之②。水出北山,南迳其戍西,南入汉水。

【注释】

①平夷戍:《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戍亦当在今礼县东。”

②夷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礼县北有水,东南入西汉水,疑即夷水也。”

【译文】

汉水又往西南流经平夷戍南面,又往西南流,夷水注入。夷水发源于北山,往南流经平夷戍西,往南注入汉水。

汉水又西迳兰仓城南①,又南,右会两溪②,俱出西山,东流注于汉水。张华《博物志》云③:温水出鸟鼠山④,下注汉水。疑是此水,而非所详也。

【注释】

①兰仓城: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置,为汉阳郡治。治所在今甘肃礼县。西魏废帝时改为汉阳县。

②两溪:《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两溪当在今礼县西南。”

③张华《博物志》:书名。西晋张华撰。多取材古籍,分类记载异物、奇境、琐闻等,多神仙方术故事,为笔记体志怪小说。张华,字茂先。西晋时辞赋家。

④温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上所指两溪出西山,东注于汉,正是出鸟鼠山,下注汉水,与《博物志》叙温水合,故疑是此水。”鸟鼠山:在今甘肃渭源西南十五里。

【译文】

汉水又往西流经兰仓城南面,又往南流,在右边汇合了两条溪流,溪流都发源于西山,往东流注入汉水。张华《博物志》说:温水发源于鸟鼠山,往下流注入汉水。可能就是这条水,但也不大清楚。

汉水又南入嘉陵道而为嘉陵水①,世俗名之为阶陵水②,非也。

【注释】

①嘉陵道:西汉置,属武都郡。治所在今陕西略阳北境嘉陵江畔。东汉废。嘉陵水:古名西汉水。源出甘肃东南的秦岭山系,汇为西汉水;及四川西北岷山系,汇为白龙江;在四川广元西南汇流总称嘉陵江。

②阶陵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地形志》秦州汉阳郡,南秦州仇池郡,并有阶陵县,当以此阶陵水得名。”

【译文】

汉水又往南流入嘉陵道,称为嘉陵水,但民间却叫阶陵水,这是错的。

汉水又东南,得北谷水;又东南,得武街水①;又东南,得仓谷水②。右三水③,并出西溪,东流注汉水。

【注释】

①武街水:熊会贞认为当为“城阶水”。译文从之。

②仓谷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其仓谷水疑即出岷峨山(今甘肃礼县西南一百里,与宕昌接界)、东南注西汉之岷峨江也。”

③右三水:指北谷水、城阶水、仓谷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三水当在今西和县(今甘肃西和)西。”

【译文】

汉水又往东南流,接纳了北谷水;又往东南流,接纳了城阶水;又往东南流,接纳了仓谷水。右面这三条水都发源于西溪,东流注入汉水。

汉水又东南迳瞿堆西①,又屈迳瞿堆南,绝壁峭峙,孤险云高,望之形若覆唾壶②。高二十余里,羊肠蟠道三十六回③,《开山图》谓之仇夷④,所谓积石嵯峨⑤,嵚岑隐阿者也⑥。上有平田百顷,煮土成盐⑦,因以“百顷”为号。山上丰水泉,所谓清泉涌沸,润气上流者也。汉武帝元鼎六年⑧,开以为武都郡⑨,天池大泽在西⑩,故以都为目矣⑪。王莽更名乐平郡,县曰循虏。常璩、范晔云⑫,郡居河池,一名仇池,池方百顷,即指此也。左右悉白马氐矣⑬。汉献帝建安中⑭,有天水氐杨腾者⑮,世居陇右⑯,为氐大帅,子驹⑰,勇健多计,徙居仇池,魏拜为百顷氐王⑱。

【注释】

①瞿堆:亦名仇池山、百顷山。在今甘肃西和西南。

②覆唾壶:倒着的唾壶。覆,倾覆,倒扣着。

③羊肠蟠道:像羊肠一样狭窄盘曲的山路。蟠道,盘曲的山路。三十六:言其多。回:弯曲,曲折。

④仇夷:本名仇维山,上有池,故曰仇池山。又名河池、百顷、氐池、仇夷、瞿堆。在今甘肃西和南洛峪,为杨氐根据地。

⑤嵯峨(cuó é):高峻耸立的样子。

⑥嵚岑(qīn cén):高峻。隐阿:遮蔽着大山。形容非常高大。隐,遮蔽,覆盖。阿,大山。

⑦煮土成盐:《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元和志》,其地良沃,有土可以煮盐。”

⑧元鼎六年:前111年。元鼎,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16—前111)。

⑨武都郡: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治所在武都县(今甘肃西和南仇池山东麓)。东汉移治下辨县(今甘肃成县西三十里)。

⑩天池大泽:《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汉志》,武都郡,武帝元鼎六年置。武都县,天池大泽在县西。”

⑪以都为目:以“都”为名称。

⑫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人。史学家。仿班固《汉书》断代史体例撰成《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⑬白马氐:我国古代西南地区氐族的一部。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于其地置武都郡。分布在今四川西北部及甘肃南部。亦省称白马。

⑭建安: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196—220)。

⑮天水:即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前114)置。治所在平襄县(今甘肃通渭)。东汉永平十七年(74)改为汉阳郡,并移治冀县(今甘肃甘谷南)。三国魏仍改为天水郡。氐:我国古代民族。居住在今西北一带,东晋时建立过前秦、后凉。杨腾:东汉略阳(今甘肃秦安)清水氐。氐族大帅。勇健多计谋。始迁至仇池,仇池地方百顷,因以“百顷”为号。引泉灌田,煮土成盐。

⑯陇右:古地区名。又称陇西。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古代以西为右,故名。约当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

⑰子驹:即杨腾的儿子杨驹。

⑱魏:此指三国魏。百顷氐王:指三国时氐族首领杨千万。杨驹之子,附魏,封百顷氐王。

【译文】

汉水又往东南流经瞿堆西面,接着拐弯流经瞿堆南面,这里断崖绝壁陡峭耸峙,险峻的孤峰高入云霄,看上去好像倒置的痰盂。山高二十余里,羊肠小道盘桓曲折,有三十六道弯,《开山图》称为仇夷,所谓层岩高峻巍峨,高峰遮蔽山弯,就是描写这地方。顶上有平坦的田地百顷,泥土可以煮盐,因而就用“百顷”作为地名。山上水源十分丰富,正像人们所说,清泉喷涌,湿气升腾。汉武帝元鼎六年,立为武都郡,因为西面是天池大泽,水泽所聚叫都,因而就以都字为名。王莽改名为乐平郡,县名叫循虏。常璩、范晔说:郡治设在河池,又称仇池,方圆百顷,指的就是此池。这一带住的都是白马氐族人。汉献帝建安年间,天水氐族有一个名叫杨腾的人,世居陇右,做了氐族的首领,他的儿子杨驹,勇健多谋,后来迁居到仇池,魏封他为百顷氐王。

汉水又东合洛谷水①。水有二源,同注一壑,迳神蛇戍西②,左右山溪多五色蛇③,性驯良,不为物毒。洛谷水又南迳虎馗戍东④,又南迳仇池郡西、瞿堆东⑤,西南入汉水。

【注释】

①洛谷水:即今陕西洋县北铁冶河。

②神蛇戍:《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戍当在今成县(今甘肃成县)西北。”

③五色蛇:《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青蛇、白蛇、赤蛇、玄蛇、黄蛇,载籍多纪之,五色蛇仅见此。”

④虎馗(kuí)戍:《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戍当在今成县东。”

⑤仇池郡:东晋太元中置。治所在洛谷城(今甘肃西和西南洛峪镇)。

【译文】

汉水往东流,汇合了洛谷水。洛谷水有两个源头,一同注入一条山沟,流经神蛇戍西面,这一带溪旁有许多五色蛇,生性驯良,无毒。洛谷水又往南流经虎馗戍东面,又往南流经仇池郡西面、瞿堆东面,往西南注入汉水。

汉水又东合洛溪水①。水北发洛谷,南迳威武戍南②,又西南与龙门水合。水出西北龙门谷,东流与横水会,东北穷溪,即水源也。又南迳龙门戍东③,又东南入洛溪水。又东南迳上禄县故城西④,修源浚导⑤,迳引北溪,南总两川⑥,单流纳汉⑦。

【注释】

①洛溪水:《水经注疏》:“赵(一清)云:《方舆纪要》,成县有六汉水,即洛汉水也。其水源出西和县境,流迳成县之六汉堡,又西入西汉水。六与洛音近……戴(震)‘汉’作‘溪’。”

②威武戍:《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戍当在今成县西。”

③龙门戍:《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一统志》,在成县西南,仇池东南。”

④上禄县:西汉置,属武都郡。治所在今甘肃成县西南。

⑤修源:绵长的水源。

⑥两川:《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两川即指洛汉水与北溪,非别有两川也。”

⑦单流纳汉:《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南总者,谓北溪南流入洛溪,合为一水而注西汉,故云单流纳汉。”

【译文】

汉水又往东流,汇合了洛溪水。洛溪水发源于北方的洛谷,往南流经威武戍南面,又转向西南与龙门水汇合。龙门水发源于西北的龙门谷,东流与横水汇合,东北方僻远的山溪就是它的源头。龙门水又往南流经龙门戍东面,又往东南流,注入洛溪水。洛溪水又往东南流经上禄县旧城西面,洛溪源长水深,引入北溪的水,往南汇合了两条川流,合为一条,注入汉水。

汉水又东南迳浊水城南①,又东南会平乐水②。水出武街东北四十五里③,更驰④。南溪导源东北流,山侧有甘泉,涌波飞清,下注平乐水。又迳甘泉戍南⑤,又东迳平乐戍南⑥,又东入汉,谓之会口。

【注释】

①浊水城:亦曰浊水戍。在今甘肃成县西南。

②平乐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水曰谭家河,出阶州(今甘肃陇南市)东北。”

③武街:当作武阶。北魏置郡。属南秦州。治所在翫当县(今甘肃陇南市武都区东南福津沟)。《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即《地形志》之武阶郡,《羌水注》称迳武阶者,是也。”译文从之。

④更驰:《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更’疑当作‘东’,‘驰’字断句,此以马之驰喻水之流也。”

⑤甘泉戍:在阶州(今甘肃陇南市)一带。

⑥平乐戍:《水经注疏》熊会贞按:“钱坫云:在今阶州(今甘肃陇南市)东北。”

【译文】

汉水又往东南流经浊水城南面,又往东南流,汇合了平乐水。平乐水发源于武阶东北四十五里,向前滚滚奔流至南溪。南溪发源后往东北流,山边有一条甘冽的山泉,清波飞流,往下注入平乐水。平乐水又流经甘泉戍南面,又往东流经平乐戍南面,又往东注入汉水,汇流处称为会口。

汉水东南迳脩城道南①,与脩水合②。水总二源,东北合汉。

【注释】

①脩城道:亦作循城道。西汉置,属武都郡。治所在今甘肃成县东南。

②脩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成县南有山家河。东北流入西汉,盖即脩水也。”

【译文】

汉水往东南流经脩城道南,与脩水汇合。脩水汇合了两条源流,往东北流,汇合于汉水。

汉水又东南于槃头郡南与浊水合①。水出浊城北②,东流,与丁令溪水会③。其水北出丁令谷④,南迳武街城西⑤,东南入浊水。浊水又东迳武街城南,故下辨县治也⑥。李琀、李稚以氐王杨难敌妻死葬阴平⑦,袭武街,为氐所杀于此矣。今广业郡治⑧。浊水又东,宏休水注之⑨。水出北溪,南迳武街城东,而南流注于浊水。浊水又东迳白石县南⑩,《续汉书》曰⑪:虞诩为武都太守⑫,下辨东三十余里有峡,峡中白水生大石,障塞水流,春夏辄溢⑬,败坏城郭,诩使烧石,以醯灌之,石皆碎裂,因镌去焉,遂无泛溢之害⑭。浊水即白水之异名也。浊水又东南,埿阳水北出埿谷⑮,南迳白石县东,而南入浊水。浊水又东南与仇鸠水合⑯。水发鸠溪⑰,南迳河池县故城西⑱,王莽之乐平亭也。其水西南流注浊水。浊水又东南与河池水合⑲。水出河池北谷,南迳河池戍东⑳,西南入浊水。

【注释】

①槃头郡:北魏置,属东益州。治所在苌举县(今陕西略阳西北、嘉陵江西长峰镇南)。因水盘曲为名。浊水:即今甘肃徽县西之洛河。源出县西北老爷山,南流入成县,又折而东流复入徽县,又东南流至陕西略阳入嘉陵江。

②浊城:即浊水城。亦曰浊水戍。在今甘肃成县西南。

③丁令溪水:即今甘肃成县西北东河。源出天水南界,南流经徽县,至成县东南入龙峡合南河。

④丁令谷:《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或以今成县东之东河当丁令溪。据《注》自丁令谷南迳武街西,则水在成县西,丁令谷在县西北。”

⑤武街城:在今甘肃临洮东。

⑥下辨县:秦置,属陇西郡。治所在今甘肃成县西北三十里。西汉改置下辨道,东汉复为下辨县,移武都郡治此。

⑦李琀、李稚:十六国时期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人。成汉国主李雄之侄。氐王杨难敌兄弟据武都,恃险反成汉。琀与弟稚率军攻武都,深入无继,被杀。杨难敌:东晋略阳清水氐王。杨茂搜之子。茂搜死,难敌袭位。与弟坚头分领部曲,号左贤王,屯下辨。阴平:三国魏改阴平道置,为阴平郡治。治所在今甘肃文县西北五里。

⑧广业郡:北魏正始中置,属南岐州。治所在白石县(西魏改为同谷,今甘肃成县)。

⑨宏休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有黑峪江,出秦州(今甘肃天水)南山,疑即宏休水也。”

⑩白石县:北魏正始中置,为广业郡治。治所即今甘肃成县。西魏改名同谷县。

⑪《续汉书》:书名。晋秘书监司马彪撰。记载东汉一代史实,为纪、志、传三体。《续汉书》唯存八志,南朝宋时为后人补入范晔《后汉书》中而流传至今。

⑫虞诩(xǔ):字升卿。东汉陈国武平(今河南鹿邑)人。官至尚书令。

⑬(pēn)溢:喷涌漫溢。

⑭“诩使烧石”几句:虞诩使人用火烧石头,用醋浇灌烧热的石头,热石和冷醋相遇,热胀冷缩,石头就会自己坼裂破碎。醯(xī),醋。陈桥驿按,虞诩的方法是在每块大石中凿出孔穴,注入醯(即醋),用以腐蚀大石,然后逐块烧凿,在当时没有比醋更有效的腐蚀方法时,这是唯一的做法。

⑮埿(ní)谷:一名泥阳水。即今甘肃成县、徽县境内之洛河。

⑯仇鸠水:在今甘肃徽县西十五里。

⑰鸠溪:具体不详。

⑱河池县:西汉置,属武都郡。治所即今甘肃徽县西北银杏树乡。

⑲河池水:即今甘肃徽县东永宁河。

⑳河池戍:即今甘肃徽县西北银杏树乡。

【译文】

汉水又往东南流,在槃头郡南与浊水汇合。浊水发源于浊城北面,东流与丁令溪水汇合。丁令溪水发源于北方的丁令谷,往南流经武街城西面,往东南注入浊水。浊水又往东流经武街城南,这是旧下辨县的治所。李琀、李稚因为氐王杨难敌的妻子死后葬在阴平,率兵去偷袭武街,结果在此处被氐人所杀。今天这里是广业郡的治所。浊水又东流,宏休水注入。宏休水发源于北溪,往南流经武街城东面,然后南流注入浊水。浊水又往东流经白石县南,《续汉书》说:虞诩任武都太守时,下辨以东三十余里有一条山峡,山峡里的白水中有一块巨石,阻塞了水流,每年春夏洪水泛滥,冲毁城墙,虞诩派人用火来烧巨石,再用醋浇注,巨石碎裂,然后把它凿去,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洪水泛滥之灾了。浊水就是白水的别名。浊水又往东南流,埿阳水发源于北方的埿谷,往南流经白石县东面,往南注入浊水。浊水又往东南流,与仇鸠水汇合。仇鸠水发源于鸠溪,往南流经河池县旧城西面,就是王莽时的乐平亭。仇鸠水往西南流,注入浊水。浊水又往东南流,与河池水汇合。河池水发源于河池县北谷,往南流经河池戍东面,然后往西南注入浊水。

浊水又东南,两当水注之①,水出陈仓县之大散岭②,西南流入故道川③,谓之故道水。西南迳故道城东④,魏征仇池,筑以置戍,与马鞍山水合⑤。水东出马鞍山,历谷西流,至故道城东,西入故道水。西南流,北川水注之⑥。水出北洛山南⑦,南流迳唐仓城下⑧,南至困冢川,入故道水。故道水又西南历广香交⑨,合广香川水⑩。水出南田县利乔山⑪,南流至广香川,谓之广香川水,又南注故道水,谓之广香交。故道水又西南入秦冈山⑫,尚婆水注之⑬。山高入云,远望增状,若岭纡曦轩⑭,峰枉月驾矣⑮。悬崖之侧,列壁之上,有神象,若图指状妇人之容⑯,其形上赤下白,世名之曰圣女神,至于福应愆违⑰,方俗是祈。水源北出利乔山,南迳尚婆川,谓之尚婆水,历两当县之尚婆城南⑱,魏故道郡治也⑲。西南至秦冈山,入故道水。故道水又右会黄卢山水⑳。水出西北天水郡黄卢山腹,历谷南流,交注故道水。故道水南入东益州之广业郡界(21),与沮水枝津合(22),谓之两当溪水,上承武都沮县之沮水渎(23),西南流,注于两当溪。虞诩为郡,漕谷布在沮,从沮县至下辨,山道险绝,水中多石,舟车不通,驴马负运,僦五致一(24)。诩乃于沮受僦直,约自致之,即将吏民按行,皆烧石木(25),开漕船道。水运通利,岁省万计,以其僦廪与吏士(26),年四十余万也。又西南注于浊水。

【注释】

①两当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成县(今甘肃成县)南河,于县东南入西汉……”

②陈仓县:秦置,属内史。治所在今陕西宝鸡东二十里渭水北岸。大散岭:在今陕西宝鸡西南五十二里,上有大散关。

③故道川:亦名故道水。即今嘉陵江之上源。源出今宝鸡西南,西南流经凤县及甘肃两当、徽县,至陕西略阳北合西汉水。

④故道城:《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此后魏所筑之城,盖以濒故道水,因亦谓之故道城耳,当在今凤县(今陕西凤县)北。”

⑤马鞍山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曰安河,出凤县东天子岭。”

⑥北川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凤县西有红崖河,北出臧家领,盖即北川水也。”

⑦洛山:具体地址不详。《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字书无‘’字。”,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下文叙虞诩事有云:烧石木,朱(谋㙔)《笺》引《后汉书·诩传》作‘烧石翦木’,然则‘’即‘翦’之异体。”

⑧唐仓城:即唐仓镇。在今陕西凤县北三十里唐藏镇。

⑨广香交:《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在今两当县(今甘肃两当)南。”

⑩广香川水:即今甘肃两当东庙河。

⑪南田县:此应为南由县。南由县,北魏孝明帝于南由谷口置,属武都郡。治所在今陕西宝鸡陈仓区西北一百二十里香泉镇。利乔山:具体不详。

⑫秦冈山:在今甘肃两当南。

⑬尚婆水:亦称尚婆川。今甘肃徽县东永宁河。

⑭纡:萦绕,回绕。曦轩:羲和所驾之车。代指太阳。曦,羲和。古代神话中的人物。驾驭日车的神。

⑮枉:围绕,环绕。月驾:即月车。

⑯指状:犹描摹。

⑰愆(qiān)违:过失。

⑱两当县:北魏置,为固道郡治。治所在今甘肃两当东三十五里杨家店。尚婆城:在今甘肃徽县东北。北魏延兴四年(474),置固道郡于此。

⑲故道郡:亦作固道郡。北魏延兴四年(474)置,属南岐州。治所在尚婆城(今甘肃徽县东北)。

⑳黄卢山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有高桥河,亦出两当县西北山,盖即黄卢山水也。”

(21)东益州:北魏置。治所在武兴(今陕西略阳)。

(22)沮水枝津:《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沮水枝津当在今徽县东南,接略阳县界。”

(23)沮县:西汉置,属武都郡。治所在今陕西略阳东黑河东侧观音寺。

(24)僦(jiù)五致一:雇佣消耗的费用为五,获得的利润则为一。僦,雇佣的费用。

(25)(jiǎn):《后汉书·虞诩传》作“烧石翦木”。“”当为“翦”之异体。义为除去、斩除。

(26)僦廪(jiù lǐn):钱财俸禄。

【译文】

浊水又往东南流,有两当水注入。两当水发源于陈仓县的大散岭,往西南流入故道川,称为故道水。又往西南流经故道城东面,魏征讨仇池时,修筑此城驻防,故道水与马鞍山水汇合。马鞍山水发源于东方的马鞍山,穿过山谷往西流到故道城东面,往西流注入故道水。故道水往西南流,有北川水注入。北川水发源于北洛山南,往南流经唐仓城下,往南流到困冢川,注入故道水。故道水又往西南流经广香交,汇合了广香川水。广香川水发源于南田县利乔山,往南流到广香川,称为广香川水,又往南注入故道水,汇流处称为广香交。故道水又往西南流入秦冈山,尚婆水注入。秦冈山高入云霄,远远望去,峰峦层层叠叠,仿佛日神和月神的车驾都要绕过这些高峰峻岭才能通过似的。悬崖旁边的石壁上,有个仿佛画成的神像,形状像个女人的面容,上身红色,下身白色,人们称之为圣女神,地方民众常到此处祭祀祈祷。尚婆水发源于北方的利乔山,往南流经尚婆川,称为尚婆水,流经两当县的尚婆城南面,这是魏故道郡的治所。尚婆水往西南流到秦冈山,注入故道水。故道水又在右边汇合了黄卢山水。黄卢山水发源于西北天水郡黄卢山中,穿过山谷南流,注入故道水。故道水往南流入东益州的广业郡边界,与沮水支流汇合,称为两当溪,溪流上游承接武都沮县的沮水渎,往西南流,注入两当溪。虞诩当郡守时,要把沮县的粮食和布匹转运到下辨,这条山路险峻难行,水道中礁石很多,车船都不通行,用驴马驮运,运费高昂,运到时所得只有五分之一。于是虞诩就在沮县与民伕议定运费,约定由各人自己送到,他就率领属吏和百姓巡行督察,点燃柴火,烧裂水中礁石,开辟出一条漕运的水道。于是水运畅通,每年节省运费数以万计,他就把作为运费的存粮分给下属官吏和兵丁,年达四十余万。两当溪又往西南流,注入浊水。

浊水南迳槃头郡东,而南合凤溪水①。水上承浊水于广业郡,南迳凤溪,中有二石双高,其形若阙②,汉世有凤凰止焉,故谓之凤凰台③。北去郡三里,水出台下,东南流,左注浊水。浊水又南注汉水。

【注释】

①凤溪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隋志》,长举县有凤溪水。今成县南,河自东南折而出,盖即凤溪水承浊水之道。古长举在今略阳县西北,则凤溪水注浊水,当在今略阳境。”

②阙: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台,通常左右各一,台上起楼观。

③凤凰台:《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凤凰台在今成县(今甘肃成县)东南十里。”

【译文】

浊水往南流经槃头郡东面,然后又往南流与凤溪水汇合。凤溪水上游在广业郡承接浊水,往南流经凤溪,水中有两块并峙的巨石,形状像城阙,汉朝时有凤凰飞到这里栖息,所以称为凤凰台。此台北距郡治约三里,溪水从台下流出,往东南流,向左边注入浊水。浊水又往南流,注入汉水。

汉水又东南历汉曲①,迳挟崖与挟崖水合②。水西出担潭交③,东流入汉水。

【注释】

①汉曲:西魏改武兴县置,为顺政郡治。治所即今陕西略阳。

②挟崖:《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当在今略阳县西。”挟崖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有横现河出略阳西山,盖即挟崖水也。”

③担潭交:《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浍水注》,浍水与诸水合,谓之浍交。本篇前云,广香川水注故道水,谓之广香交,皆就水交会处言。”交,水流交会处的地名的通名。

【译文】

汉水继续往东南流经汉曲,流过挟崖,与挟崖水汇合。挟崖水发源于西方的担潭交,东流注入汉水。

汉水又东迳武兴城南①,又东南与北谷水合②。水出武兴东北,而西南迳武兴城北,谓之北谷水。南转迳其城东,而南与一水合。水出东溪,西流注北谷水,又南流注汉水。

【注释】

①武兴:北魏置,为武兴郡治。治所即今陕西略阳。

②北谷水:即八渡水。在今陕西略阳东。

【译文】

汉水又往东流经武兴城南面,又往东南,与北谷水汇合。北谷水发源于武兴东北,往西南流经武兴城北,称为北谷水。水流转向南边,流经武兴城东面,往南流与一条水汇合。这条水发源于东溪,西流注入北谷水,北谷水又南流,注入汉水。

汉水又西南迳关城北①,除水出西北除溪②,东南流入于汉。

【注释】

①关城:即今陕西宁强西北阳平关。

②除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阳平关西北有一水,东南流入嘉陵江,盖即除水也。”

【译文】

汉水又往西南流经关城北面,除水发源于西北的除溪,往东南流,注入汉水。

汉水又西南迳通谷①,通谷水出东北通溪,上承漾水,西南流为西汉水。

【注释】

①通谷:《水经注疏》:“孙星衍曰:今宁羌州(今陕西宁强)西龙门,当是通谷也。”

【译文】

汉水又往西南流经通谷,通谷水发源于东北的通溪,上游承接漾水,向西南流,就是西汉水。

汉水又西南,寒水注之①。水东出寒川,西流入汉。

【注释】

①寒水:《水经注疏》:“孙星衍曰:今西流河。”

【译文】

汉水又往西南流,有寒水注入。寒水发源于东方的寒川,西流注入汉水。

汉水又西迳石亭戍①,广平水西出百顷川②,东南流注汉。又有平阿水出东山③,西流注汉水。

【注释】

①石亭戍:在今四川广元北。

②广平水:即今四川广元西北之广坪河、羊模河。

③平阿水:在今四川广元北。

【译文】

汉水又往西流经石亭戍,广平水发源于西方的百顷川,往东南流注入汉水。又有一条平阿水,发源于东山,西流注入汉水。

汉水又迳晋寿城西①,而南合汉寿水②。水源出东山,西迳东晋寿故城南③,而西南入于汉水也。

【注释】

①晋寿:西晋太康元年(280)改汉寿县置,属梓潼郡。治所在今四川广元西南四十五里昭化镇(旧昭化县)。

②汉寿水:即今四川广元南之南河。

③东晋寿:南朝齐永泰元年(498)置(一说东晋安帝时置),属梁州。治所在今四川广元。

【译文】

汉水又流经晋寿城西面,南流与汉寿水汇合。汉寿水发源于东山,往西流经东晋寿旧城南面,往西南注入汉水。

又东南至广魏白水县西①,又东南至葭萌县②,东北与羌水合③。

白水西北出于临洮县西南西倾山④,水色白浊,东南流与黑水合⑤。水出羌中,西南迳黑水城西⑥,又西南入白水。

【注释】

①广魏:此为广汉郡,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分巴、蜀二郡置,初治乘乡(在今四川金堂东),后徙治梓潼县(今四川梓潼)。三国曹魏时改广汉为广魏。白水县:西汉置,属广汉郡。治所在今四川青川东北沙州镇。

②葭萌县:战国末秦于葭萌城置,属蜀郡。治所在今四川广元西南昭化镇。

③羌水:又名强川。即发源于今甘肃岷县东南之岷江,因在羌族地区而得名。

④临洮县:秦置,属陇西郡。治所即今甘肃岷县。以临洮水得名。西倾山:又名嵹(jiàng)台山、西强山。在今青海东部、甘肃西南部,属秦岭西端。

⑤黑水:即今四川九寨沟县西北黑河,为白水江北支。十六国时期为羌人所居,号黑水羌。

⑥黑水城:北魏邓至羌所建。在今四川九寨沟县西北一百十里黑河乡(头道城)。

【译文】

汉水又往东南流到广魏郡白水县西面,又往东南流到葭萌县,东北与羌水汇合。

白水西北发源于临洮县西南的西倾山,水色白浊,往东南流,与黑水汇合。黑水发源于羌中,往西南流经黑水城西面,又往西南流,注入白水。

白水又东迳洛和城南①,洛和水西南出和溪,东北流迳南黑水城西②,而北注白水。

【注释】

①洛和城:《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此城取洛和水为名。……在今文县(今甘肃文县)西北徼外。”

②南黑水城:《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对在北之黑水城言,则为南黑水城也。在今文县西北徼外。”

【译文】

白水又往东流经洛和城南面,洛和水发源于西南的和溪,往东北流经南黑水城西面,然后北流注入白水。

白水又东南迳邓至城南①,又东南与大夷祝水合②。水出夷祝城西南穷溪③,北注夷水④。又东北合羊洪水⑤。水出东南羊溪⑥,西北迳夷祝城东,又西北流,屈而东北注于夷水。夷水又东北入白水。

【注释】

①邓至城:南北朝时邓至羌建。有二:一在今四川九寨沟县白水河东岸,一在今四川九寨沟县南。

②大夷祝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水在今文县西徼外。”

③夷祝城:当在今甘肃文县一带。穷溪:到达溪流的尽头。

④夷水:当在今甘肃文县西。

⑤羊洪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水在今文县西徼外。”

⑥羊溪:当在今甘肃文县西北。

【译文】

白水又往东南流经邓至城南面,又往东南流,与大夷祝水汇合。大夷祝水发源于夷祝城西南深山里的溪流,北流注入夷水。又往东北流,汇合了羊洪水。羊洪水发源于东南的羊溪,往西北流经夷祝城东面,又往西北流,然后转向东北,注入夷水。夷水又往东北流,注入白水。

白水又东与安昌水会①。水源发卫大西溪②,东南迳邓至、安昌郡南③,又东南合无累水④。无累水出东北近溪,西南入安昌水,安昌水又东南入白水。

【注释】

①安昌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有马儿河,出文县西北,疑即安昌水也。”

②卫大西溪:当在今甘肃文县西北。

③邓至:即邓至城。安昌郡:北魏置,属邓州。治所在今甘肃文县西北。

④无累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水在今文县西。”

【译文】

白水又往东流,与安昌水汇合。安昌水发源于卫大西溪,往东南流经邓至、安昌郡南面,又往东南流,汇合了无累水。无累水发源于东北附近的溪流,往西南注入安昌水,安昌水又往东南注入白水。

白水又东南入阴平,得东维水①。水出西北维谷,东南迳维城西②,东南入白水。

【注释】

①东维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寰宇记》,东维水今名邛维水,出曲水县东北邛维谷。今有松坪河,出文县西北,疑即东维水也。”

②维城:《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此城以维水得名,当在今文县西北。”

【译文】

白水又往东南流入阴平境内,接纳了东维水。东维水发源于西北的维谷,往东南流经维城西面,往东南注入白水。

白水又东南迳阴平道故城南①,王莽更名摧虏矣,即广汉之北部也。广汉属国都尉治②,汉安帝永初三年③,分广汉蛮夷置④。又有白马水⑤,出长松县西南白马溪⑥,东北迳长松县北,而东北注白水。

【注释】

①阴平道故城:在今甘肃文县西北五里。

②广汉属国都尉:东汉永初三年(109)改广汉北部都尉置,后属益州。治所在阴平道(今甘肃文县西五里)。

③永初三年:109年。永初,汉安帝刘祜(hù)的年号(107—113)。

④蛮夷:古代对四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亦专指南方少数民族。

⑤白马水:即今甘肃文县西南白马峪河。源出石垭子梁,东流入白水江。

⑥长松县:北魏置,属卢北郡。治所在今甘肃文县西北石鸡坝乡。

【译文】

白水又往东南流经阴平道旧城南面,王莽改阴平道为摧虏,是广汉郡的北部。也是广汉属国都尉治所,广汉属国都尉是汉安帝永初三年从广汉蛮夷分出来设置的。又有白马水,发源于长松县西南的白马溪,往东北流经长松县北面,然后往东北注入白水。

白水又东迳阴平大城北①,盖其渠帅自故城徙居也②。

【注释】

①阴平大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城在阴平故城之东南,当在今文县之南。”

②渠帅:首领。旧时称部落酋长。

【译文】

白水又往东流经阴平大城北面,土人首领从旧城迁居到这里来。

白水又东,偃溪水出西南偃溪①,东北流迳偃城西②,而东北流入白水。

【注释】

①偃溪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有水出文县南,东北流入清水江,盖即偃溪水也。”

②偃城:城当在今文县东南。

【译文】

白水又往东流,偃溪水发源于西南的偃溪,往东北流经偃城西面,然后往东北注入白水。

白水又东迳偃城北,又东北迳桥头①,昔姜维之将还蜀也②,雍州刺史诸葛绪邀之于此③,后期不及④,故维得保剑阁而锺会不能入也⑤。

【注释】

①桥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蜀志》姜维所谓阴平桥头也。……今阴平桥在文县南门外,跨白水上,盖非古之桥头。”

②姜维:字伯约。天水冀(今甘肃甘谷)人。三国时蜀国名将。

③诸葛绪:西晋官吏。仕魏历太山太守、雍州刺史。入晋为太常、卫尉等官。邀:阻拦,截击。

④后期:迟误期限。

⑤保:依据,依凭。剑阁:在今四川剑阁南剑门关镇剑门关。锺会:字士季。三国魏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博学善文。依附权臣司马昭,官至司徒。景元四年(263)与邓艾分兵灭蜀,后与降将姜维谋叛被杀。

【译文】

白水又往东流经偃城北面,又往东北流经桥头,从前姜维将要回蜀时,雍州刺史诸葛绪在这里拦截他,诸葛绪迟来一步没有追上,因此姜维得以保住剑阁,使锺会不能攻入。

白水又与羌水合,自下羌水又得其通称矣。

【译文】

白水又与羌水汇合,从此以下,羌水又有了白水的通称了。

白水又东迳郭公城南①,昔郭淮之攻廖化于阴平也②,筑之,故因名焉。

【注释】

①郭公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文县东南。”

②郭淮:字伯济。三国魏阳曲(今山西定襄)人。廖化:本名淳,字元俭。三国蜀襄阳(今湖北襄阳襄州区)人。

【译文】

白水又往东流经郭公城南,从前郭淮在阴平进攻廖化时,筑了这个城堡,因此得名。

白水又东,雍川水出西南雍溪①,东北注白水。

【注释】

①雍川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水当在今文县东南。”

【译文】

白水又往东流,雍川水发源于西南的雍溪,往东北流注入白水。

白水又东合空泠水①,傍溪西南穷谷,即川源也。

【注释】

①空泠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水亦当在今文县东南。”

【译文】

白水继续东流,汇合了空泠水,沿着溪边往西南走,到了深谷的尽头,就是它的源头了。

白水又东南与南五部水会①。水有二源:西源出五部溪,东南流;东源出郎谷,西南合注白水。

【注释】

①南五部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地形志》,太和四年置南五部郡,后改为县。此水盖因郡县得名。今文县东南有小盘峪河,西南流入白水江,疑即南五部水,但只一源为异。”

【译文】

白水又往东南流,与南五部水汇合。此水有两个源头,西源出自五部溪,往东南流;东源出自郎谷,往西南流,两水汇合后注入白水。

白水又东南迳建昌郡东①,而北与一水合,二源同注,共成一溪,西南流入于白水。

【注释】

①建昌郡:一作建阳郡。《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平武县(今四川平武)东北百二十里。”

【译文】

白水又往东南流经建昌郡东面,然后北转,与一条水汇合,此水由两个源头合成一溪,往西南流入白水。

白水又东南迳白水县故城东,即白水郡治也①。《经》云:汉水出其西,非也。

【注释】

①白水郡:南朝宋以仇池氐流寓置,属梁州。治所在白水县(今四川青川东北沙州镇)。西魏改为南白水郡。

【译文】

白水继续往东南流,经过白水县旧城东面,这就是白水郡的治所。《水经》说,汉水从县西流出,这是不对的。

白水又东南与西谷水相得①。水出西溪,东流迳白水城南,东南入白水。

【注释】

①西谷水:即今四川青川南之青川河。相得:会合。得,到达,这里指两水相遇。

【译文】

白水又往东南流,与西谷水相汇合。西谷水发源于西溪,往东流经白水城南,往东南注入白水。

白水又南,左会东流水,东入极溪,便即水源也。

【译文】

白水又往南流,左边汇合了东流水,往东走,直到溪流的尽头,便是水源了。

白水又南迳武兴城东①,又东南,左得刺稽水口②,溪东北出,便水源矣。

【注释】

①武兴城:熊会贞认为当作“兴城”。当在今昭化县(今四川广元西南昭化镇)西北。

②刺稽水口:《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水在今广元县(今四川广元)西北。”

【译文】

白水又往南流经武兴城东面,又往东南流,左边到刺稽水口,刺稽水从东北方流来,小溪就是它的源头。

白水又东南,清水左注之①,庾仲雍曰②:清水自祁山来合白水③。斯为孟浪也④。水出于平武郡东北瞩累亘下⑤,南迳平武城东,屈迳其城南。又西历平洛郡东南⑥,屈而南,迳南阳侨郡东北⑦,又东南迳新巴县东北⑧,又东南迳始平侨郡南⑨,又东南迳小剑戍北⑩,西去大剑三十里⑪,连山绝险,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也⑫。张载《铭》曰⑬:一人守险,万夫趑趄⑭。信然。故李特至剑阁而叹曰⑮:刘氏有如此地而面缚于人⑯,岂不奴才也⑰。小剑水西南出剑谷⑱,东北流迳其戍下入清水,清水又东南注白水。

【注释】

①清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寰宇记》,清川县有清水,今曰黄沙江,出平武县(今四川平武)东北摩天岭。”

②庾仲雍:晋人。撰有《湘州记》《江记》《汉水记》。

③祁山:在今甘肃礼县东四十里祁山乡。

④孟浪:荒诞疏误,不合常理。

⑤平武郡:北魏末置。治所在平武县(今四川平武东北)。南朝梁以后废。

⑥平洛郡:《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涪水注》亦云,建始水发平洛郡西溪,而《地形志》脱此郡,当在今平武县(今四川平武)东北。”

⑦南阳侨郡:《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当在今平武县东。”

⑧新巴县:北魏置,属广苌郡。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北境。后废。

⑨始平侨郡:南朝宋置,为侨郡,属梁州。治所在今四川广元西南。

⑩小剑戍:在今四川剑阁县(下寺镇)东之大仓坝。

⑪大剑:即大剑山。亦名梁山、剑山、剑门山。在今四川剑阁(下寺镇)西南。

⑫剑阁:在今四川剑阁南剑门关镇剑门关。

⑬张载:字孟阳。西晋安平人。性娴雅,博学有文章,与弟张协、张亢并称三张。有《剑阁铭》《榷论》传世。《铭》:即《剑阁铭》。《晋书·张载传》:“太康初,至蜀省父,道经剑阁。载以蜀人恃险好乱,因著铭以作诫曰……益州刺史张敏见而奇之,乃表上其文,武帝遣使镌之于剑阁山焉。”《铭》全文见《晋书·张载传》。

⑭趑趄(zī jū):行进困难。

⑮李特:字玄休。西晋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人。雄武善骑射。元康中,随流人入蜀,依益州刺史赵。永宁元年,攻灭。后被六郡流人推为主。太安元年(302),自称大将军、大都督。次年攻取成都小城,改年建初。后战败,被罗尚杀。

⑯刘氏:指刘备之子刘禅(shàn)。面缚:双手反绑于背。

⑰奴才:义如“庸才”。有鄙薄轻视之意。

⑱小剑水:在今四川剑阁西南。

【译文】

白水又往东南流,清水向左边注入,庾仲雍说:清水从祁山流来与白水汇合。这话说得太轻率了。清水发源于平武郡东北的瞩累亘下,往南流经平武城东面,拐弯流经城南。又往西流经平洛郡东南,转弯向南,流经南阳侨郡东北,又往东南流经新巴县东北,又往东南流经始平侨郡南面,又往东南流经小剑戍北面,这里西距大剑山三十里,连绵的山脉极其险峻,凌空架设的栈道四通八达,因而称为剑阁。张载的《剑阁铭》说:一人守住险处,千军万马也上不来。确实如此。怪不得李特到剑阁后叹道:刘氏有这样的好地方,却向人束手求降,岂不是太不中用了!小剑水发源于西南的剑谷,往东北流经边防营垒下面,注入清水,清水又往东南流,注入白水。

白水又东南于吐费城南①,即西晋寿之东北也②,东南流注汉水。西晋寿,即蜀王弟葭萌所封为苴侯邑③,故遂名城为葭萌矣④。刘备改曰汉寿⑤;太康中⑥,又曰晋寿。水有津关⑦。段元章善风角⑧,弟子归,元章封笥药授之⑨。曰:路有急难,开之。生到葭萌,从者与津吏诤⑩,打伤。开笥得书言:其破头者,可以此药裹之。生乃叹服,还卒业焉。亦廉叔度抱父柩自沉处也⑪。

【注释】

①吐费城:在今四川广元西南昭化镇北土基坝。

②西晋寿:北魏改晋寿郡置。治所在晋寿县(今四川广元西南昭化镇)。

③蜀王弟葭萌所封为苴侯邑:《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华阳国志》三:蜀王别封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

④葭萌:又作葭明县。本古苴侯国,蜀王封其弟葭萌为苴侯。秦置县。治所在今四川广元西南昭化镇。三国蜀汉改名汉寿县。

⑤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汉寿: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刘备改葭萌置,属梓潼郡。治所在今四川广元西南四十五里昭化镇。

⑥太康: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280—289)。

⑦津关:水陆冲要之处所设的关口。

⑧段元章:即段翳,字元章。东汉广汉新都(今四川成都新都区)人。习《易经》,明风角。时有就其学者,虽未至,必先能预知其姓名。后隐居,终于家。风角:古代据风以卜吉凶之方术。

⑨笥(sì):盛饭食、衣物等的竹制方形器皿。

⑩津吏:古代管理渡口、桥梁的官吏。诤:争执,争论。

⑪廉叔度抱父柩自沉:《后汉书·廉范传》:“(廉)范父遭丧乱,客死于蜀汉。……(范)与客步负丧归葭萌。载船触石破没,范抱持棺柩,遂俱沉溺。”廉叔度,即廉范,字叔度。东汉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历任武威、武都二郡太守。章帝时迁蜀郡太守,有治绩,百姓歌之。

【译文】

白水又往东南流经吐费城南面,就是西晋寿的东北,往东南注入汉水。蜀王弟葭萌封为苴侯,西晋寿就是他的封邑,所以城也就命名为葭萌了。刘备把它改名为汉寿,太康年间又称为晋寿。白水上有个关口。段元章善于看风占卜,他有个弟子要回家去,段元章装了一盒药交给他说:路上遇有急难时,可以打开。弟子到了葭萌,随从与关吏发生争执,被打伤了。他打开小盒,见一张字条上写道:打破了头的人,可用此药敷上。弟子这才倾心佩服,就回去完成了学业。这里也是廉叔度抱着父亲灵柩自沉的地方。

又东南过巴郡阆中县①,

巴西郡治也。刘璋之分三巴②,此其一焉。阚骃曰:强水出阴平西北强山③,一曰强川。姜维之还也④,邓艾遣天水太守王颀败之于强川⑤,即是水也。其水东北迳武都、阴平、梓潼、南安入汉水⑥。

【注释】

①巴郡:东汉兴平元年(194)刘璋分巴郡为三郡,以垫江以上置巴郡,属益州。治所在安汉县(今四川南充北)。建安六年(201)改为巴西郡。阆中县:战国秦惠文王于巴国别都阆中置,属巴郡。治所即今四川阆中。

②刘璋:字季玉。东汉末江夏竟陵(今湖北潜江市西北)人。初为奉车都尉,父卒,袭益州牧。三巴:东汉末益州牧刘璋分巴郡为永宁、固陵、巴三郡。建安六年(201)改固陵为巴东,改巴郡为巴西,改永宁为巴郡,合称三巴。相当于今重庆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东大部分地区。

③强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河水注》,洮水与垫江水俱出嵹台山,段国取下流经垫江为名,谓之垫江水。阚骃取上源出强山为名,谓之强水。”阴平:即阴平县。强山:即嵹(jiàng)台山,又称西强山。即今青海东部、甘肃西南之西倾山。

④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人。三国时蜀国名将。诸葛亮时封当阳亭侯。亮卒,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拜为大将军。数伐魏无功,被后主刘禅敕令投戈放甲,投降锺会。后被魏军杀。

⑤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信阳南)人。三国魏镇西将军,与郭淮共拒蜀将姜维。天水:即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前114)置。治所在平襄县(今甘肃通渭)。王颀:东莱(今山东莱州)人。三国魏官吏,曾任天水太守。邓艾部将。

⑥武都、阴平、梓潼、南安:此皆指郡。武都,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治所在武都县(今甘肃西和南仇池山东麓)。东汉移治下辨县(今甘肃成县西三十里)。梓潼,即梓潼郡。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刘备置,属益州。治所梓潼县(今四川梓潼)。南安,即南安郡。南朝宋置,属益州。治所南安县(今四川剑阁)。

【译文】

汉水又往东南流过巴郡阆中县,

阆中县是巴西郡的治所。刘璋分划三巴,这是其中之一。阚骃说:强水发源于阴平县西北的强山,又叫强川。姜维回蜀时,邓艾曾派天水太守王颀在强川击败姜维,指的就是这条水。强水往东北流经武都、阴平、梓潼、南安,然后注入汉水。

汉水又东南迳津渠戍东①,又南迳阆中县东,阆水出阆阳县②,而东迳其县南,又东注汉水。昔刘璋之攻霍峻于葭萌也③,自此水上。张达、范彊害张飞于此县④。

【注释】

①津渠戍:《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戍疑在今苍溪(今四川苍溪县西南)西北。”

②阆水:指今四川阆中西白溪浩河。阆阳县:《水经注疏》杨守敬按:“疑县本置于阆中境,因流民移置于新城郡境。宋、齐《志》但据移置之县书之耳。”

③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东北)人。初依刘表,后归刘备,为中郎将。刘备定成都,霍峻因功封梓潼太守、裨将军。

④张达、范彊害张飞于此县:《三国志·蜀书·张飞传》:“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彊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张飞,字益德。三国时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与关羽俱事刘备。

【译文】

汉水又往东南流经津渠戍东面,又往南流经阆中县,阆水发源于阆阳县,往东流经县南,又往东注入汉水。从前刘璋在葭萌进攻霍峻,就是沿这条水上来的。张达、范彊杀害张飞也在此县。

汉水又东南得东水口。水出巴岭①,南历獠中②,谓之东游水③。李寿之时④,獠自牂柯北入⑤,所在诸郡,布满山谷。其水西南迳宋熙郡东⑥,又东南迳始平城东⑦,又东南迳巴西郡东,又东入汉水。

【注释】

①巴岭:今川陕边界之大巴山。

②獠中:古代獠民居住的区域。獠,指中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今广东、广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是当今壮族的先民。

③东游水:今四川苍溪东北之东河。

④李寿:字武考。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人。十六国时期成汉国君。

⑤牂柯(zāng kē):即牂柯郡。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治所在故且兰县(今贵州黄平西南,一说在今贵阳附近)。

⑥宋熙郡:南朝宋武帝置,属梁州。治所在兴乐县(今四川旺苍西南嘉川镇)。

⑦始平城:《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城建置无考,当在今苍溪县东北。”

【译文】

汉水又往东南流,到了东水口。东水发源于巴岭,往南流经獠人地区,叫东游水。李寿时,獠人曾从牂柯北上,所到的几个郡,獠人布满山谷。东游水往西南流经宋熙郡东面,又往东南流经始平城东面,又往东南流经巴西郡东面,又往东流,注入汉水。

汉水又东与濩溪水合①。水出獠中,世亦谓之为清水也②,东南流注汉水。

【注释】

①濩溪水:即今四川阆中东南之构溪河。

②清水:亦作清水江。即今四川巴中西恩阳河。

【译文】

汉水又东流,与濩溪水汇合。濩溪水发源于獠中,世人也称为清水,往东南流,注入汉水。

汉水又东南迳宕渠县东①,又东南合宕渠水②。水西北出南郑县巴岭③,与磐余水同源④,派注南流⑤,谓之北水,东南流与难江水合。水出东北小巴山⑥,西南注之。又东南流迳宕渠县,谓之宕渠水,又东南入于汉。

【注释】

①宕渠县:西汉置,属巴郡。治所在今四川渠县东北七十四里土溪镇渠江南岸城坝古城。

②宕渠水:即今四川渠江及其上游南江。

③南郑县:东晋太元十五年(390)以汉中郡流民置,属南汉中郡。治所在今四川德阳境。南齐属南阴平郡。后废。

④磐余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沔水注》作磐余云,水出南山巴岭上,泉流两分,飞清派注,南入蜀水,北注汉津。”

⑤派注:分流。派,水分道而流。

⑥小巴山:亦名小巴岭。在今四川南江县东北。

【译文】

汉水又往东南流经宕渠县东面,又往东南流,汇合了宕渠水。宕渠水发源于西北方南郑县的巴岭,与磐余水同出一源,分支后南流,称为北水,往东南流,与难江水汇合。难江水发源于东北的小巴山,往西南注入北水。北水又东南流经宕渠县,称为宕渠水,又往东南注入汉水。

又东南过江州县东①,东南入于江。

涪水注之②,庾仲雍所谓涪内水者也。

【注释】

①江州县:战国周慎王五年(前316)秦灭巴国置,为巴郡治。治所在今重庆。

②涪水:又作涪陵江。即今重庆、贵州两省市境之乌江。

【译文】

汉水又往东南流过江州县东面,往东南注入江水。

有涪水注入,涪水就是庾仲雍所说的涪内水。


卷二十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