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水
丹水出京兆上洛县西北冢岭山①,
一名高猪岭也。丹水东南流与清池水合②。水源东北出清池山③,西南流入于丹水。
【注释】
①丹水:即今陕西、湖北、河南边境之丹江。为汉江支流。京兆:即京兆郡。三国魏改京兆尹置,为雍州治。治所在长安县(今陕西西安西北十三里)。上洛县:三国魏改上雒侯国置,属京兆郡。治所即今陕西商洛。冢岭山:也叫高猪岭。在今陕西洛南西北,与商州、蓝田交界处。
②清池水:今陕西商洛北大荆川。
③清池山:亦名安山。《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商州北五十五里,有安山,此水所出,谓之荆水。”
【译文】
丹水
丹水发源于京兆郡上洛县西北的冢岭山,
冢岭山又名高猪岭。丹水往东南流,与清池水汇合。清池水发源于东北方的清池山,往西南流,注入丹水。
东南过其县南①,
县,故属京兆,晋分为郡②。《地道记》曰③:郡在洛上④,故以为名。《竹书纪年》:晋烈公三年⑤,楚人伐我南鄙⑥,至于上洛。楚水注之⑦。水源出上洛县西南楚山⑧,昔四皓隐于楚山⑨,即此山也。其水两源合舍于四皓庙东⑩,又东迳高车岭南⑪,翼带众流⑫,北转入丹水。岭上有四皓庙。丹水自仓野又东历兔和山⑬,即《春秋》所谓左师军于兔和⑭,右师军于仓野者也⑮。
【注释】
①其县:这里指上洛县。
②晋分为郡:《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宋志》引《晋太康地志》,分京兆,立上洛郡。《晋志》泰始二年分京兆南部置。后魏县仍为郡治。今商州治。”
③《地道记》:书名。亦称《晋书地道记》《晋地道记》《晋书地道志》。东晋史学家王隐撰。
④郡在洛上:郡在洛水边。洛,即洛水,一名北洛水。即今陕西洛河。源出定边东南白于山,东南流经吴起、志丹、甘泉,又南流经富县、洛川等县,至大荔南合渭水,东入黄河。上,边。
⑤晋烈公三年:前413年。晋烈公,名止。晋幽公之子,一说是晋幽公之弟。
⑥南鄙:南部边邑。鄙,边邑。偏远之城邑。
⑦楚水:即陕西商洛西乳河。
⑧楚山:即商山。在今陕西丹凤西商镇南一里。
⑨四皓:指秦末隐居商山的东园公、甪(lù)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人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故称商山四皓。高祖刘邦曾召四人辅佐,皆不应。刘邦欲废太子,吕后用张良计,迎四皓,使辅佐太子,高祖以太子羽翼已成,乃打消改立太子之意。
⑩合舍:同“合止”。汇合,交汇。四皓庙:在今陕西商洛西金鸡原。
⑪高车岭:即高车山。在今陕西商洛南二里。
⑫翼带:左右引纳。
⑬仓野:亦作苍野。在今陕西丹凤西。兔和山:一作菟和山。在今陕西丹凤东南十里资峪岭。
⑭军:驻扎,驻军。
⑮右师军于仓野:按,以上事见《左传·哀公四年》。
【译文】
丹水往东南流过上洛县南,
上洛县,过去隶属于京兆,晋朝时划分为郡。《地道记》说:郡治在洛上,因此作为郡名。《竹书纪年》记载:晋烈公三年,楚人进攻我国南方的边境,到了上洛。楚水在这里注入。楚水发源于上洛县西南面的楚山,昔日四皓隐居在楚山,就是这座山。楚水有两条源流,汇合于四皓庙东,又往东流经高车岭南面,两边引纳许多小支流,北转注入丹水。岭上有四皓庙。丹水从仓野又往东流经兔和山,《春秋》所说的左师驻扎在兔和,右师驻扎在仓野,指的就是这两个地方。
又东南过商县南①,又东南至于丹水县②,入于均③。
契始封商④,鲁连子曰⑤:在太华之阳⑥。皇甫谧、阚骃并以为上洛商县也⑦。殷商之名,起于此矣。丹水自商县东南流注,历少习⑧,出武关⑨。应劭曰:秦之南关也,通南阳郡⑩。《春秋左传·哀公四年》⑪,楚左司马使谓阴地之命大夫士蔑曰⑫:晋、楚有盟,好恶同之,不然将通于少习以听命者也⑬。京相璠曰⑭:楚通上洛⑮,阸道也⑯。汉祖下析、郦⑰,攻武关。文颖曰⑱:武关在析县西百七十里⑲,弘农界也⑳。
【注释】
①商县:战国秦置,属内史。治所在今陕西丹凤西五里古城。西汉属弘农郡。东汉属京兆郡。西晋属上洛郡。北魏属上庸郡。
②丹水县:秦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淅川西六十五里寺湾镇。
③均:指均水。上源曰淅水,出河南卢氏,南流经西峡西,至淅川县南与丹水合流为均水,至湖北丹江口市入汉。
④契(xiè):即殷契。母曰简狄,帝喾次妃。相传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封于商。
⑤鲁连子:即鲁仲连,或称鲁连。战国时齐人。有计谋,但不肯做官。常周游各国,排难解纷。
⑥太华之阳:太华山的南边。太华,又称华岳、华山。在今陕西华阴南十里。阳,山南水北为阳。
⑦皇甫谧:即皇甫士安。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魏晋安定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人。后徙居新安(今河南渑池)。其《帝王世纪》,起自三皇,迄于汉魏,专记帝王事迹。阚骃(kàn yīn):字玄阴。敦煌(今甘肃敦煌)人。北凉至北魏学者。所撰《十三州志》为地理类著作。上洛:即上洛郡。西晋泰始二年(266)置,属司州。治所在上洛县(今陕西商洛)。
⑧少习:山名。在今陕西丹凤东南。山道险厄,是秦、晋通楚的要道。山下即武关。
⑨武关:战国秦置。在今陕西商南西南丹江上。即秦之南关。
⑩南阳郡:战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
⑪哀公四年:前491年。
⑫左司马:官名。春秋战国时楚、赵等国置,为大司马之佐,协掌军务。阴地:春秋晋地。西起今陕西商洛,东至河南崇县,北起黄河,南至秦岭山脉。今河南卢氏东北有阴地城。命大夫士蔑:士蔑为受策命之大夫。阴地为晋都南面要道,故使士蔑守之。
⑬不然将通于少习以听命者也:如若不遵守晋楚缔结的盟约,我们就会交好秦国,而听从秦国的命令。少习,这里借代秦国。
⑭京相璠(fán):西晋地理学者裴秀的门客。撰有《春秋土地名》三卷。
⑮楚通上洛:楚国与上洛相贯通。
⑯阸(è)道:极其险要之道。厄,极其险要。
⑰析:古邑名。在今河南西峡县。郦:战国楚邑。在今河南南阳西北。
⑱文颖:字叔良。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后汉末荆州从事,魏建安中为甘陵府丞。曾注《汉书》。
⑲析县:战国楚置。治所即今河南西峡县。秦仍以为县,西汉属弘农郡。东汉属南阳郡。三国魏属南乡郡。
⑳弘农:即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前113)置。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北故函谷关城)。
【译文】
丹水又往东南流过商县南面,又往东南流到丹水县,注入均水。
契最初封于商,鲁连子说:商在太华山的南面。而皇甫谧、阚骃都认为在上洛商县。殷商这个名称,就起源于这里。丹水从商县往东南奔流,经过少习,流出武关。应劭说:武关就是秦时的南关,通南阳郡。《春秋左传·哀公四年》,楚国左司马派遣使者对阴地的命大夫士蔑说:晋、楚是结盟国家,爱憎都是相同的,如果背信的话,我们就只好往少习山那边去,听候秦国的吩咐了。京相璠说:武关是楚国通上洛的险路。汉祖攻下析、郦,又去攻打武关。文颖说:武关在析县西一百七十里,与弘农交界。
丹水又东南流入臼口①,历其戍下,又东南,析水出析县西北弘农卢氏县大蒿山②,南流迳修阳县故城北③,县,即析之北乡也。又东入析县,流结成潭,谓之龙渊④,清深神异。《耆旧传》云⑤:汉祖入关,迳观是潭,其下若有府舍焉。事既非恒,难以详矣。其水又东迳其县故城北,盖《春秋》之白羽也⑥。《左传·昭公十八年》⑦,楚使王子胜迁许于析是也⑧。郭仲产云⑨:相承言此城汉高所筑,非也,余按《史记》:楚襄王元年,秦出武关,斩众五万,取析十五城⑩。汉祖入关,亦言下析、郦,非无城之言,修之则可矣。析水又历其县东,王莽更名县为君亭也。而南流入丹水县注于丹水,故丹水会均有析口之称⑪。
【注释】
①臼口:《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当在今商南县(今陕西商南县西)南。”
②析水:即淅水。今老灌河。源出今河南卢氏南。上游名黄沙五渡河,南流经西峡西,至淅川南入丹江。卢氏县:西汉属弘农郡。治所即今河南卢氏。
③修阳县:北魏置,属修阳郡。治所在今河南西峡北。
④龙渊:《水经注疏》杨守敬按:“考《续汉志》析县刘(昭)《注》,正引《荆州记》曰:县有龙渊,深不测。当在今内乡县(今河南南阳内乡)西。”
⑤《耆旧传》:书名。一说为晋王嘉撰。
⑥白羽:即析。春秋楚邑。即今河南西峡县治。
⑦昭公十八年:前524年。
⑧王子胜:楚国人。官至左尹。许:周诸侯国名。在今河南许昌东。
⑨郭仲产:曾任南朝宋尚书库部郎。撰有《湘州记》《襄阳记》等。
⑩“楚襄王元年”几句:事见《史记·楚世家》。楚襄王元年,前298年。楚襄王,芈姓,熊氏,名横。战国时期楚国国君,楚怀王之子。
⑪析口:丹水与均水的交汇处。
【译文】
丹水又往东南流入臼口,经过边防营垒下,又往东南流,析水发源于析县西北弘农卢氏县的大蒿山,往南流经修阳县旧城北面,修阳县就是析县的北乡。析水又往东流入析县境内,形成一个大水潭,称为龙渊,潭水清澈幽深,颇有灵异。《耆旧传》说:汉高祖入关后,经过这里观看水潭,见到水下仿佛有房屋。事情不是永久不变的,也就难以弄清楚了。析水又往东流经析县旧城北面,大概就是《春秋》里提到的白羽。《左传·昭公十八年》,楚派遣王子胜把许迁到析,指的就是这个地方。郭仲产说:相传此城是汉高祖修筑的,其实不是,我查考过《史记》:楚襄王元年,秦军出武关,杀了敌兵五万人,夺取了析十五个城。汉高祖入关后,也曾攻下析、郦,并没有说以前没有城,但汉高祖修过城却是可能的。析水又流经县城东面,王莽改名为君亭。析水往南流入丹水县,注入丹水,所以丹水与均水汇合处有析口的地名。
丹水又东南迳一故城南,名曰三户城①。昔汉祖入关,王陵起兵丹水②,以归汉祖,此城疑陵所筑也。
【注释】
①三户城:春秋楚邑。在今河南淅川西北。
②王陵:汉初沛(今江苏沛县)人。始为县豪。楚汉战争起,聚众数千人归附刘邦。汉朝建立,封安国侯。后为右丞相。惠帝死,吕后欲立诸吕为王,陵阻之,得罪吕后,被免相,改任太傅。后托病辞免,杜门不朝。
【译文】
丹水又往东南流经一个旧城南,叫三户城。从前汉高祖入关时,王陵在丹水起兵,投奔高祖,这个城可能是王陵修筑的。
丹水又迳丹水县故城西南,县有密阳乡①,古商密之地②,昔楚申、息之师所戍也③,《春秋》之三户矣④。杜预曰:县北有三户亭。《竹书纪年》曰:壬寅,孙何侵楚⑤,入三户郛者是也⑥。水出丹鱼,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鱼浮水侧,赤光上照如火,网而取之,割其血以涂足,可以步行水上,长居渊中。丹水东南流至其县南,黄水北出芬山黄谷,南迳丹水县,南注丹水。黄水北有墨山⑦,山石悉黑,缋彩奋发⑧,黝焉若墨,故谓之墨山。今河南新安有石墨山⑨,斯其类也。丹水南有丹崖山⑩,山悉赪壁霞举⑪,若红云秀天,二岫更为殊观矣⑫。
【注释】
①密阳乡:西汉置,属丹水县。在今河南淅川西。
②古商密:古邑名。本春秋鄀国都城,楚灭之为邑。在今河南淅川西南、丹水南岸。
③申、息:皆楚县邑。申,在今河南南阳北二十里。本申国,楚文王灭申后置县。息,在今河南息县西南。
④三户:春秋楚邑。在今河南淅川西北。
⑤孙何:具体不详。
⑥三户郛:三户城的外城。郛,外城。
⑦墨山:在今河南淅川西。
⑧缋(huì)彩:五彩缤纷的花纹图案。缋,彩色的花纹图案。
⑨河南:即河南郡。汉高祖二年(前205)改河南国置。治所在洛阳县(今河南洛阳东北汉魏故城)。新安:即新安县。战国秦置,属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义马西石河村。西汉属弘农郡。西晋属河南郡。
⑩丹崖山:在今河南淅川丹水南岸。
⑪赪(chēng)壁:红色的石壁。霞举:同义连文,“霞”“举”均表“高耸入云”义。
⑫二岫(xiù):这里指墨山和丹霞山这两座山峦。
【译文】
丹水又流经丹水县旧城西南,该县有个密阳乡,是古代商密的地方,从前楚国申、息的军队就驻守在这里,也是《春秋》说到的三户。杜预说:县北面有个三户亭。《竹书纪年》说:壬寅日,孙何侵犯楚国,打进三户城,说的就是这地方。丹水里有一种红色的鱼,夏至前十天,夜里去守候,鱼在水岸边浮上来,红光四射像火一样,撒网捕捉,剖鱼用血涂在脚上,可以在水里行走,长期待在深潭中。丹水又从东南流到县南,黄水发源于北方芬山的黄谷,往南流经丹水县,往南注入丹水。黄水北有墨山,山上岩石全都呈黑色,光彩四射,黑如墨染,所以称为墨山。如今河南新安有石墨山,也属于这一类。丹水南有丹崖山,山上全是浅红色的崖壁,巍然高耸,好像红霞映照天际,两山一黑一红,相映更为奇观了。
丹水又南迳南乡县故城东北①,汉建安中②,割南阳右壤为南乡郡③,逮晋封宣帝孙畅为顺阳王④,因立为顺阳郡⑤,而南乡为县,旧治酂城⑥。永嘉中⑦,丹水浸没,至永和中⑧,徙治南乡故城⑨。城南门外,旧有郡社柏树⑩,大三十围⑪,萧欣为郡⑫,伐之。言有大蛇从树腹中坠下,大数围,长三丈,群小蛇数十,随入南山,声如风雨。伐树之前,见梦于欣,欣不以厝意⑬,及伐之,更少日,果死。丹水又东迳南乡县北,兴宁末⑭,太守王靡之改筑今城⑮,城北半据在水中,左右夹涧深长,及春夏水涨,望若孤洲矣。城前有晋顺阳太守丁穆碑⑯,郡民范甯立之⑰。
【注释】
①南乡县:东汉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淅川西南丹江水库内。
②建安: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196—220)。
③南阳:即南阳郡。战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西晋改为南阳国。南朝宋复为南阳郡。右壤:此指南阳郡之西境。南乡郡:东汉建安十三年(208)析南阳郡治,属荆州。治所在南乡县(今河南淅川西南丹江水库内)。
④宣帝:即司马懿(yì)。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魏权臣。其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他为宣帝。畅:即司马畅,字玄舒。初袭父爵为扶风王,武帝太康十年(289)改封顺阳王。历给事中、屯骑校尉、游击将军。永嘉末,刘聪入洛,不知所终。
⑤顺阳郡:西晋太康中改南乡郡置,属荆州。治所在酂县(今湖北老河口西北西集街北)。
⑥酂(zàn)城:秦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湖北老河口西北西集街北。西汉改为酂侯国。东汉复为酂县。西晋太康中为顺阳郡治。南朝宋属广平郡。
⑦永嘉:西晋怀帝司马炽(chì)的年号(307—312)。
⑧永和:晋穆帝司马聃的年号(345—356)。
⑨南乡故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宋、齐、后魏,县并为顺阳郡治。后魏末复曰南乡郡。故城在今淅川厅东南。”
⑩郡社:郡治处设置的社坛。古代封土为社,各栽种其土所宜之树,以为祀社神之所在。
⑪围:计量周长的约略单位。旧说尺寸长短不一,现多指两手或两臂之间合拱的长度。
⑫萧欣:南朝时梁宗室。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幼聪警,善属文。历侍中、中书令、尚书令等。著《梁史》百卷,遭乱失本。为郡:为郡守。郡守是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掌管一郡之事。
⑬厝(cuò)意:注意,关心。
⑭兴宁:东晋哀帝司马丕的年号(363—365)。
⑮王靡之:具体不详。
⑯丁穆:字彦远。东晋谯国(今安徽亳州)人。因功封真定侯,累迁为顺阳太守。晋孝武帝太元中,苻坚攻顺阳,穆战败,被执至长安,称疾不仕。后坚倾国攻晋,穆与关中人士谋袭长安,事泄遇害。
⑰范甯:字武子。东晋顺阳(今河南淅川西南)人。少笃学,多所通览。初为馀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之士莫不宗之。后迁临淮太守,封阳遂侯。又拜中书侍郎。撰有《春秋穀梁传集解》传世。
【译文】
丹水又往南流经南乡县旧城东北,汉朝建安年间,把南阳右边的辖地划为南乡郡,到晋朝时,封宣帝的孙子司马畅为顺阳王,就以旧地立为顺阳郡,南乡则是一个县,旧县治在酂城。永嘉年间,丹水淹没酂城,到永和年间,就把县治迁到南乡旧城。城南门外,从前在社庙旁原有一棵柏树,有三十围粗,萧欣当郡守时把它砍掉了。据说当时有一条大蛇从树洞中坠下,蛇身粗数围,长三丈,约数十条小蛇跟着它爬进南山里,声音有如风雨。砍树以前,大蛇曾经托梦萧欣,但萧欣并不在意,待砍倒树后,过不了几天,萧欣果然死了。丹水又往东流经南乡县北面,兴宁末年,太守王靡之改筑了今天这座城,城的北半部建在水中,左右两边夹在深深的溪涧之间,到了春夏水涨时,看上去就像一座孤洲。城的前面有晋朝顺阳太守丁穆碑,是郡民范甯所立。
丹水迳流两县之间,历於中之北①,所谓商於者也。故张仪说楚绝齐,许以商於之地六百里②,谓以此矣。《吕氏春秋》曰:尧有丹水之战以服南蛮③,即此水也。又南合均水,谓之析口。
【注释】
①於中:即商于、商於。古地区名。在今河南淅川西南。
②故张仪说楚绝齐,许以商於之地六百里:见《史记·张仪列传》:“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战国时魏国人。游说入秦,首创连横。秦惠王以张仪为相。秦欲伐齐,他入楚说楚怀王,瓦解齐、楚联盟,旋即夺取楚汉中地。再入韩,说韩王和秦连横。复归秦,被封为武信君。秦武王立,他再入魏,相魏一岁,卒于魏。说楚绝齐,游说楚国与齐国断绝关系。
③尧有丹水之战以服南蛮:为《吕氏春秋·恃君览》中的文字:“兵所自来者久矣。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
【译文】
丹水流经两县之间,流过於中北面,就是所谓商於。昔日张仪劝说楚国与齐国绝交,答应将商於地区六百里割让给楚国,说的就是这里。《吕氏春秋》说:尧经过丹水之战,征服了南蛮,说的就是这条水。丹水又往南流,汇合了均水,汇流处称为析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