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子

字数:1341

空碛无边[1],万里阳关道路[2]。马萧萧[3],人去去[4]。陇云愁[5]。  香貂旧制戎衣窄[6]。胡霜千里白(1)[7]。绮罗心[8],魂梦隔(2)。上高楼[9]。

【校记】

(1)胡霜:四库本作“边霜”。

(2)隔:雪本、玄本作“断”。

【笺注】

[1]空碛:空旷之沙漠。唐王维《出塞作》:“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2]阳关:古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古董滩附近。《汉书·地理志》下:“敦煌郡……龙勒,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治。”《元和郡县志》:“阳关,在县西六里。以居玉门关之南,故曰阳关。本汉置也,谓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车,后魏尝于此置阳关县,周废。”唐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萧萧:马鸣声。《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唐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4]去去:谓远去。汉苏武《古诗》之三:“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唐孟郊《感怀》之二:“去去勿复道,苦饥形貌伤。”

[5]陇云:关陇之云。唐卢照邻《送郑司仓入蜀》:“陇云朝结阵,江月夜临空。”

[6]香貂:貂的美称。指貂冠,貂裘。隋江总《赋得谒帝承明庐》:“香貂拜黻衮,花绶拂玄除。”此指貂裘。戎衣:军服,战衣。《尚书·武成》:“一戎衣,天下大定。”孔传:“衣,服也。一著戎服而灭纣。”唐杜审言《赠苏味道》:“边声乱羌笛,朔风卷戎衣。”

[7]胡霜:胡地之霜。南朝宋鲍照《出自蓟北门行》:“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8]绮罗心:女子思夫之心。

[9]上高楼:登高望夫。唐赵微明《思妇》:“犹疑望可见,日日上高楼。”

【集评】

华钟彦《花间集注》卷八:“绮罗”三句,承上香貂戎衣,言畴昔之盛,魂梦空隔也。

詹安泰《宋词散论·孙光宪词的艺术特色》:像这类具有较深广的内容、较重大的意义,而又是历史上较多人选用过的题材,是不容易在小词里得到出色的表现的。作者不但……刻画出远征西北的怵目惊心的现象和思妇楼头的伤感,同时……还在不同程度上寄寓着对不幸者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讽刺。在表现手法上,既明朗,又精警。

萧继宗《评点校注花间集》:“上高楼”三字,似乏收结,而边愁乡思,能以三字束之,才力正复不弱。

其二

曲槛小楼,正是莺花二月[1]。思无憀,愁欲绝。郁离襟[2]。  展屏空对潇湘水(1)[3]。眼前千万里(2)。泪淹红(3)[4],眉敛翠。恨沉沉(4)。

【校记】

(1)展屏:王辑本作“展展”,正本作“屏屏”,误。潇湘:陆本、张本、明残本、影刊本作“萧相”。

(2)千:王辑本无“千”字。

(3)淹:鄂本、毛本、后印本、四库本、清刻本、四印斋本、全本、王辑本作“掩”。泪淹二句:王辑本作“眉泪掩红付敛翠”。

(4)沉沉:玄本作“沉”。

【笺注】

[1]莺花:莺啼花开。泛指春日景色。唐杜甫《陪李梓州王阆州苏遂州李果州四使君登惠义寺》:“莺花随世界,楼阁倚山巅。”

[2]离襟:犹言离绪,离怀。唐骆宾王《送宋五之问》:“欲谂离襟切,歧路在他乡。”

[3]潇湘水:指屏风所绘之潇湘八景图。

[4]红:胭脂。

【集评】

萧继宗《评点校注花间集》:《酒泉子》终以首句起韵为佳,此三首均只两结二字遥为韵叶,隔绝太甚。

其三

其三(1)

敛态窗前(2),袅袅雀钗抛颈(3)[1]。燕成双,鸾对影。耦新知(4)[2]。  玉纤澹拂眉山小(5)。镜中嗔共照(6)[3]。翠连娟(7)[4],红缥缈[5]。早妆时(8)。

【校记】

(1)《历代诗余》调下注曰:“又一体。”

(2)态:雪本作“怨”。

(3)袅袅:玄本作“褭褭”,全本作“嫋嫋”。

(4)耦:全本、《历代诗余》、林大椿《唐五代词》作“偶”。

(5)玉纤二句:王辑本作“玉纤澹拂心小,镜中眉嗔共照”。

(6)嗔:雪本作“休”。

(7)翠:吴钞本作“挈”,误。

(8)时:雪本作“残”。

【笺注】

[1]雀钗:有雀形饰物的钗。《晋书·元帝纪》:“将拜贵人,有司请市雀钗,帝以烦费不许。”南朝梁何逊《嘲刘咨议》:“雀钗横晓鬓,蛾眉艳宿妆。”

[2]耦新知:言两人新知也。耦:同“偶”。新知: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

[3]镜中句:佯嗔与新知共同照镜。

[4]翠连娟:翠眉弯细。连娟:弯曲而纤细。《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长眉连娟,微睇绵藐。”司马贞《索隐》引郭璞曰:“连娟,眉曲细也。”南朝梁柳恽《七夕穿针》:“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

[5]红缥缈:言淡饰胭脂也。唐常建《第三峰》:“旁映白日光,缥缈轻霞容。”华钟彦《花间集注》曰:“缥缈,轻还貌,谓簪花也。”

【集评】

汤显祖评《花间集》卷三:三叠之《出塞曲》,而长短句之《吊古战场文》也,再读不禁酸鼻。

萧继宗《评点校注花间集》:“镜中嗔共照”,亦有新意,然五字中双声太多,不谐唇吻。此等处,《花间》诸人尚未之觉也。声病之说,发自休文,文家訾言久矣;然病之甚者,入诵便知,固不待绳之以律,作者慎自避之,抑又何难?


临江仙清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