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格里鲍耶朵夫的故事
就在林荫环路上,一个草木萧疏的庭院深处,坐落着一幢古典式乳白色的双层小楼,有精雕的铁栅栏把庭院和环路的人行道隔开。楼前用沥青铺就一小块空地,冬天的时候积雪成堆,上面插着铁锹。而到了夏天,空地上会搭起帆布天蓬,变成夏日餐厅妙不可言的一角。
小楼名叫格里鲍耶朵夫之家[1],据传很久以前,作家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格里鲍耶朵夫的姑妈曾是这里的主人。不过,这究竟是真是假,已经不得而知了。在我的印象中,格里鲍耶朵夫似乎没有这么一个有房产的姑妈……但是小楼还是取了这么个名字。更有甚者,一个莫斯科的吹牛大王还谎称,那位著名作家曾在二楼有立柱的圆厅里,为这个无拘无束地躺在沙发里的姑妈朗读《聪明误》的片段。其实,鬼才知道,也许他真的读过,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现如今这幢小楼属于“社文大师会”。而不幸的米哈依尔·亚历山德洛维奇·柏辽兹在去牧首湖畔之前,正是它的领导者。
打从一开始,“社文大师会”的成员们谁都不把这里叫作“格里鲍耶朵夫之家”,而是简单叫作格里鲍耶朵夫:“我昨天在格里鲍耶朵夫挤了两个小时。”“后来呢?”“终于拿到了一张去雅尔塔[2]的票,一个月。”“你真厉害!”或者:“你去找柏辽兹吧,今天四点到五点是他在格里鲍耶朵夫的接待时间……”等等,不一而足。
“社文大师会”的小楼可谓极尽内饰装潢之能事,既养眼又舒适。所有走进格里鲍耶朵夫的人,首先被迫映入眼帘的便是各种体育团体的海报,还有“社文大师会”成员们的合影及个人照片,他们(指照片)挂满了通往二层楼梯两边的墙面。
二楼第一个房间的门上有块大牌子,上写“垂钓别墅组”,旁边还画了一条咬钩的鲫鱼。
第二个房间门上写的内容有些令人费解:创作一日游。请咨询MV.伯德罗日纳娅[3]。
下一个房门上只写了短短几个字,但也叫人摸不着头脑:佩列雷基诺[4]。再往里,姑妈家里一扇扇桃木门上的门牌简直五花八门,更令偶尔到访格里鲍耶朵夫的人们目不暇接:证件登记在波克廖夫金娜处预约[5],收费处,滑稽短剧作者个人结算……
平时最长的队伍一直能排到楼下的门房,如果冲破这条长龙,便能看清那里门牌上写着:住房问题。分分钟都有人往里挤。
“住房问题”的后方,是一幅华丽的大幅宣传画。上面画着悬崖峭壁,一位骑士身披毡毛斗篷,肩扛步枪,正在山顶疾驰。下面画的是棕榈和阳台,一位年轻人坐在那里,头上一撮小辫,机敏异常的双眼高高眺望着不知何处,手中还握着一只自来水笔。题词是:全额创作公休,为期二周(短篇故事—小说)至一年(长篇小说、三部曲)。雅尔塔、苏克苏、博罗沃耶湖、齐希济里角、马欣贾乌里、列宁格勒(冬宫)[6]。这扇门旁也是长龙一条,但人不算太多,也就一百五十来个。
如果顺着格里鲍耶朵夫小楼设计精妙的曲折楼道爬上爬下,还能接着看到“社文大师会”理事会,2、3、4、5会计室,编辑委员会,“社文大师会”主席,桌球室等各个附属机构,最后就是那个有立柱的大厅了,也就是姑妈曾经欣赏天才侄儿喜剧作品的地方。
任何一位来访者,当然,如果他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傻子的话,只要踏进格里鲍耶朵夫,就能立刻察觉,这些“社文大师会”的会员——这些幸运儿的日子有多好过,恶毒的嫉妒心随之就会撕心裂肺地折磨他。他会立刻向上苍痛苦责问,为什么上苍没有赐予他与生俱来的文学天赋,当然也就无法奢望成为“社文大师会”会员证的持有者。况且这张会员证还散发着名贵皮革的气味,镶着宽宽的金边,在莫斯科可是闻名遐迩的呢。
有谁会为嫉妒心辩护呢?这是一种极为恶劣的情感,不过也应该设身处地为来访者着想。要知道,他在二楼看到的,还仅仅是这里的冰山一角,冰山一角!姑妈这座小楼的整个底层就是一个餐厅,而且是绝无仅有的餐厅[7]!这家餐厅被一致公认为莫斯科最棒的餐厅。这不单单是因为餐厅占据了两座拱形天花板的大厅,天花板上画有长着亚述式鬃毛的淡紫色骏马,也不仅因为每张餐桌上的台灯都罩着纱笼,而是因为这里可不是随便什么路人都能进来的,况且这里菜肴的质量在莫斯科胜过任何一家餐厅,售价极为低廉,根本花不了几个钱。
所以,一切据实描述的笔者有一回在格里鲍耶朵夫铁栅栏旁边听到这样的对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安弗罗西,今天去哪里吃晚饭?”
“这还用问,当然是在这里了,亲爱的佛卡!阿尔齐巴尔德·阿尔齐巴尔德维奇[8]今天悄悄告诉我,今晚有现烧的梭鲈,时鲜货。纯手艺活!”
“你真会过日子,安弗罗西!” 那个叫佛卡的瘦子叹了口气回答,他看上去病歪歪的,脖子上还长了个痈。而对方则是个嘴唇绯红的大个子,长着一头金发,两颊滚圆,这个安弗罗西是一位诗人。
“我也没什么特别的本事,”安弗罗西表示不同意,“我只想简单地过像样的日子。佛卡,你想说梭鲈在‘大马戏场’[9]餐厅也能买到吧。但是‘大马戏场’餐厅一份梭鲈得要十三卢布五十戈比呢,而我们这里才五卢布五十戈比!另外,‘大马戏场’餐厅的梭鲈是放了三天的,还有,你在‘大马戏场’餐厅的时候,保不准就会有个年轻人从剧院巷冲进来给你一记耳光。不,我坚决反对去‘大马戏场’。”美食家安弗罗西大声嚷嚷,整个林荫路都能听到:“佛卡,你可别劝我去那里!”
“我不是劝你去那里,安弗罗西,”佛卡尖声细气地说,“晚饭也可以在家吃啊。”
“贤内助啊,”安弗罗西像是吹起了号角,“我能想象,你老婆在公共厨房用锅做的梭鲈能有多新鲜!嘻——嘻——嘻!……欧列瓦尔[10],佛卡!”安弗罗西哼着小曲,急急忙忙朝天蓬下的凉台走去[11]。
啊——哈——哈……是啊,的确,的确是这么回事!……莫斯科的老住户都记得有个著名的格里鲍耶朵夫!现煮的梭鲈算什么!这也太便宜了,亲爱的安弗罗西!那鲟鱼呢,用银质小锅烧的鲟鱼,用虾仁和新鲜鱼子酱做浇头的鲟鱼肉块呢?还有小杯装的香菇酱煎鸡蛋呢?鸫鸟里脊您喜欢吗?加了地菇块的呢?还有热亚那鹌鹑呢?才十个半卢布啊!还有爵士乐,服务够到位!到了七月,您全家都去了别墅,而您却因为要加急赶稿只能留在城里——留在凉台上,在枝叶蔓延的葡萄树荫下,在绣着金斑的洁净桌布上,叫上那么一小碟栀子甘草豉汤?您都还记得吧,安弗罗西?简直多余问!看看您的嘴唇就知道,您肯定都记得。您那些白鲑、梭鲈算什么!还有大鹬、姬鹬、田鹬、时令丘鹬、鹌鹑、砺鹬呢?还有喝得嗓子眼里咝咝响的纳尔赞矿泉水呢?!够了,各位看官已经分心了!我们继续!……
那天晚上十点半,正是柏辽兹丧命之时,格里鲍耶朵夫顶楼只有一间屋子的灯还亮着,那里有十二位文学家疲惫不堪地聚在一起[12],等候着米哈依尔·亚历山德洛维奇来开座谈会。
有坐在椅子上的,有坐在桌子上的,甚至两个窗台上都有人坐着。“社文大师会”理事会的办公室里,人人都感到异常的闷热。没有一丝凉风从敞开的窗户里钻进来。莫斯科把柏油路积蓄了一整天的热量尽数释放出来,很显然,夜里也不会轻松了。姑妈小楼的地下室正是餐厅厨房,飘来洋葱的味道,搞得所有的人都想喝上一杯,个个都显得坐立不安,心烦意乱。
小说家别斯库德尼科夫[13]是个温顺的人,穿着讲究。只见他两眼露出关切而又捉摸不定的目光,掏出了怀表。指针正爬向十一点。别斯库德尼科夫用手指敲了敲表盘,给邻座的诗人德弗布拉茨基[14]看了看,而那位正坐在桌子上无聊地晃着腿,脚上穿一双黄色的胶底皮鞋。
“怎么回事?” 德弗布拉茨基发起了牢骚。
“这小子,大概在克利亚济马河[15]那里耽搁了吧。”纳斯塔西娅·露金妮什娜·涅普列梅诺娃[16]用浑厚的嗓音回答说。她是莫斯科商人家庭出身,父母双亡,如今成了一名撰写海战题材的作家,她的笔名叫作“领航员乔治”。
“抱歉!”通俗喜剧作家扎格里沃夫[17]斗胆发言,“我现在巴不得坐在凉台上喝杯茶呢,谁愿意闷在这里。座谈会不是定在十点吗?”
“现在这个季节克利亚济马河很不错啊,” 领航员乔治开始煽动在座诸位的情绪了,她明知道克利亚济马河边的作家别墅村佩列雷基诺是所有人的心头之痛,“应该能听到夜莺叫了吧。我总是在郊外的时候才能更好地工作,尤其是春天。”
“我已经连着交了三年的钱,想让得了凸眼性甲状腺肿的老婆去那个天堂散散心,可到现在都没有一点动静。”短篇小说作家伊耶罗尼姆·波普利欣[18]痛苦而又怨气冲天地说。
“这就得看谁的运气好了。” 坐在窗台上的评论员阿巴布科夫[19]瓮声瓮气地说。
兴奋的火花在领航者乔治的小眼睛里燃烧起来,女低音也变得柔和:
“不要这样吧,同志们,不要嫉妒。别墅一共才二十二套,在建的也只有七套,可我们‘社文大师会’有三千个人呢。”
“三千一百一十一个。” 有人从角落里插嘴。
“看到了吧,”领航员继续说,“这有什么办法呢?很自然,别墅只能给我们当中最有天赋的人……”
“都是大腕!”编剧格鲁哈廖夫[20]直截了当地加入纷争。
别斯库德尼科夫装模作样地打了个哈欠,走出了房间。
“有人在佩列雷基诺占了五个房间呢。”格鲁哈廖夫冲着他的背影说。
“拉弗洛维奇[21]一个人就占了六间呢,” 戴尼斯金叫了起来,“连餐厅都是用橡木包起来的!”
“哎,现在这不是问题,” 阿巴布科夫依然瓮声瓮气,“问题是现在已经十一点半了。”
于是众人开始哄闹起来,越来越像一场酝酿中的暴乱。他们给可恶的佩列雷基诺打电话,却拨错了号码,打到了拉弗洛维奇的家里,当得知拉弗洛维奇去了河边时,情绪更加一落千丈。于是又不假思索地拨打美文学委员会的930分机号码,当然,那里也没有人。
“他总该打个电话来啊!”戴尼斯金、格鲁哈廖夫和克万特[22]齐声叫道。
唉,他们再叫也没用了:米哈依尔·亚历山德洛维奇已经打不了电话了。在离格里鲍耶朵夫很远很远的某个地方,一个宽敞的大厅里,像点了几千根蜡烛一样,炽灯通明。在三张镀锌台子上摆放着不久前还被尊称为米哈依尔·亚历山德洛维奇的尸体。
一张台桌上放着裸露的躯体,血迹已经干涸,断了一条手臂,胸腔也被碾碎。另一张上摆着被磕掉门牙的头颅,两只浑浊的眼睛张着,只是不再害怕强烈的灯光了。第三张台桌上则放着一堆粗硬的破衣烂衫。
没了头的身体旁边站着法医教授、病理解剖学专家和他的解剖助理、侦查机关代表,还有刚刚被一通电话从生病的妻子身边叫来的,柏辽兹在“社文大师会”的副手、文学家热尔德宾[23]。
汽车接到热尔德宾后,首先便把他和侦查人员一起送到了死者的家里(大约已是半夜时分),在那里封存了死者的文件,然后再驱车前往停尸房。
之后便在死者遗骸旁开了个会,讨论该怎么办:是把头颅缝到脖子上好呢,还是在格里鲍耶朵夫瞻仰遗容的时候,用一块黑布把身体裹住,一直遮到下巴?
是啊,米哈依尔·亚历山德洛维奇不能打电话了,戴尼斯金、格鲁哈廖夫和克万特,还有别斯库德尼科夫都白白闹了一场。快到午夜时分,十二位文学家离开了顶楼来到楼下的餐厅。进了餐厅,各自在心里又一次对米哈依尔·亚历山德洛维奇恶言相向:原来,凉台上所有的餐桌早已毫无悬念地被占据了,他们只好在富丽堂皇,却闷不透风的大厅里用餐。
午夜十二点整,第一个大厅里猛的一声轰响,有如金声掷地,清脆悦耳,节奏强烈而鲜明。伴随音乐响起,一个男人激情四溢地尖叫起来:“哈利路亚!!”[24]。这是著名的格里鲍耶朵夫爵士乐队开始演奏了。挂着豆大汗珠的脸庞一下子变得眉飞色舞,似乎连天花板上的马儿都活了起来,灯光也好像比先前亮了许多,突然,就像摆脱了锁链一样,两个大厅都开始翩翩起舞,凉台也紧随其后,裙袂飞扬起来。
格鲁哈廖夫和女诗人塔玛拉·波鲁美塞茨[25]跳了起来,克万特跳了起来,长篇小说作家朱可洛夫[26]和一个穿着黄色连衣裙的电影演员跳了起来。一起跳的还有:德拉贡斯基[27]、切尔达克奇[28]、小个子戴尼斯金和肥硕的领航员乔治,美女建筑师谢梅金娜戈尔[29]被一个穿着白色粗布长裤的陌生男人紧紧搂着也跳了起来。会员们和被邀请来的客人们在跳,莫斯科本地人和外地人在跳,从喀琅施塔得[30]来的作家约翰[31]在跳,那个从罗斯托夫[32]来的,似乎名叫维嘉·库弗提克[33],好像是个导演,半边脸上长满紫癣斑,他也在跳。“社文大师会”诗歌分部的几个重要代表也跳了起来,他们是帕维阿诺夫[34]、博果胡尔斯基[35]、斯拉特基[36]、什皮奇金[37]和阿德尔芬娜·布兹贾克[38]。一起跳的还有一些不知道从事什么职业的年轻人,留着博克斯发型[39],衬肩还用棉花垫着。还有一位上了年纪的,大胡子里竟然还夹着一段青葱,
他的舞伴则是一个老姑娘,一件皱巴巴的橘黄色丝绸连衣裙裹着她正被贫血榨干的身体。
服务生把滴水的啤酒杯高举过头,在人群中绕来绕去,扯着嘶哑的嗓子,不住地愤怒大叫:“劳驾,先生!”有人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用喇叭筒指挥着:“喀拉烤串一份!祖布里克伏特加一份!再来一份老爷牛肠鲜汤![40]”而那个尖细的声音已经不再是唱歌,而是在嗥叫:“哈利路亚!”爵士乐队金钹的震响有时候竟被保洁员顺着斜坡往厨房里推送餐具的轰鸣盖过。一句话,人间地狱。
午夜的地狱里会有幻像。凉台上出现了一个黑眼睛的美男子,留着短刀胡,身着燕尾服,君临天下的眼神扫视着自己的领地。据说,据故弄玄虚的人说,这位美男子以前不是穿燕尾服的,而是系着宽皮带束腰,腰间还绑着不止一把手枪,他乌鸦羽翼般的黑发也用大红色的丝带缚住。双桅横帆船升起了象征死亡的骷髅旗,在他的号令下驶向加勒比海[41]。
但是不,不对!这都是故弄玄虚者诱人的谎言,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加勒比海,也没有什么亡命的海盗驶向那里,更没有什么三桅舰追击海盗,海面上也不会硝烟弥漫。什么都没有,根本就什么都没有!这里只有稀疏的椴树,还有铁栅栏和外面的林荫路……冰块正在高脚盘里融化,邻座一双被血丝染红的眼睛正瞪得有如铜铃,可怕,好可怕……神明啊,神明啊,给我毒药吧,给我毒药!……
突然,餐桌后凭空响起一个声音:“柏辽兹!!” 爵士乐顿时像被一拳击中散了架,声音戛然而止。“什么,什么,什么,什么?!!”“柏辽兹!!!”于是所有人都站了起来,所有人都站起来了。
当获悉米哈依尔·亚历山德洛维奇的噩耗时,痛苦的浪潮席卷了所有人。有人忙不迭地叫着,说此时此地有必要以集体名义拟一份慰问电,即刻发出。
但是请问,电文怎么写,发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发电报呢?就是啊,发到哪里去呢?无论电文写得有多好,那人怕是也不需要了吧?此刻,他被压扁的后脑勺正拿在解剖员套着橡胶手套的手里,脖子也正在被教授用曲形针缝合。他死了,他已经不需要任何电报了。一切都结束了,我们就不要去为难电报局了吧[42]。
是的,死了,他死了……可我们还活着啊![43]
是的,痛苦的浪潮席卷而来,虽一浪接一浪,可最终还是平息了。有人已经回到自己的桌边,一开始还偷偷地,随后就明目张胆地干了伏特加,吃了一口下酒菜。就是了,法式的鸡肉丸子总不能浪费了吧?我们还能帮米哈依尔·亚历山德洛维奇什么忙呢?饿着肚子也无济于事啊?毕竟我们还活着啊!
于是,钢琴锁上了,爵士乐队下班了,几个记者也赶回自己的编辑部起草悼词去了。这时大家都已经知道,热尔德宾从停尸房赶回来了。他刚进了死者在顶楼的办公室,关于他要接任柏辽兹的谣言便立刻传开了。热尔德宾从餐厅叫来所有十二位理事会成员,在柏辽兹办公室里紧急召开了座谈会。大家讨论了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如格里鲍耶朵夫圆柱大厅的陈设,遗体从停尸房到大厅的搬运,大厅的开放,以及其他与追悼相关的事宜。
餐厅又恢复了往常的夜生活,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凌晨四点关门,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可谓精彩绝伦,比柏辽兹的死讯更让餐厅所有的客人为之厥倒。
几个格里鲍耶朵夫之家的值班马车夫首先发现了异常。其中一人在马背上直起身子大喊:
“嗨,你们快看!”
随后,铁栅栏旁边,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一星火光,朝着凉台的方向靠近。坐在餐桌旁的人们纷纷站起身来细看,只见一个白色幽灵正随着火光大摇大摆地向餐厅走来。当它靠近葡萄架的时候,所有人都举着叉着鲟鱼块的餐叉僵住了,一个个目瞪口呆。此刻,本想走出存衣室抽支烟的门卫,赶紧踩灭了烟头,紧随其后,显然是想把它挡在餐厅外。但他不知为什么却没有这么做,而是带着一脸傻笑留在了原地。
这个幽灵穿过葡萄架门洞,畅通无阻地来到凉台上。这时大家才看清楚——根本不是什么幽灵,而是赫赫有名的诗人——伊万·尼古拉耶维奇·流浪汉。
他光着脚,泛白的托尔斯泰衫已经褴褛不堪,短衫上用别针别着一副纸质圣像,而圣像的尊容却被磨损得已经看不清究竟是哪一位圣人,下身则是一条白色条纹衬裤。伊万·尼古拉耶维奇手里拿着一支点燃的婚礼花烛,右脸上还新挂了彩。凉台上此刻鸦雀无声,仿佛坠入了死寂般的无底深渊。一个服务生手中的啤酒从歪斜的杯子里流到了地上。
诗人把蜡烛高举过头,大声说:
“诸位,大家好!”说完便一头钻到就近的桌子底下,激动地大叫:
“没有,他不在这里!”
这时,听到有两个声音在说话。一个男低音幸灾乐祸地说:
“得,发酒疯。”
另一个是被吓坏了的女人的声音:
“他这副模样在街上乱跑,警察怎么就放过他了?”
这句话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听到了,他回答:
“两次想抓住我,没逮着。一次在斯卡特尔特大街,一次就在这里,布龙路上,我是翻围墙进来的,看见吗,脸上都蹭破了!”接着,伊万高举蜡烛大喊:“文学界的兄弟们!(他沙哑的嗓子此刻变得坚定而又热情洋溢。)你们听我说!他出现了!必须立刻抓住他,不然他会带来灭顶之灾!”
“什么?什么?他说什么?谁出现了?” 议论声来自四面八方。
“顾问!” 伊万回答,“这个顾问刚刚在牧首湖谋杀了米沙·柏辽兹。”
此时大厅里的人们也都拥到了凉台上,在伊万的蜡烛周围一时人头攒动。
“对不起,对不起,请说得准确些,” 有个声音在伊万耳边礼貌地轻声询问,“您说说,怎么会是谋杀?谁杀的?”
“外国顾问,间谍教授!” 伊万左顾右盼地回答。
“他姓什么?” 有人凑过来轻轻问道。
“讨厌的就是这个姓!”伊万激动地叫道,“我要知道他姓什么就好了!我没仔细看他的名片……只记得第一个字母是V,V打头的姓!到底姓V什么呢?” 伊万捂着脑门问自己,突然又嘀咕起来:“V,V,V!瓦……沃……瓦什内尔?瓦格纳?[44]瓦伊内尔?维格内尔?温特尔?” 他紧张得头皮发麻。
“伍尔夫吧?” 一个女人怜惜地试探道。
伊万火冒三丈。
“蠢货!” 他大叫着,用眼睛搜寻着说话的女人。“关伍尔夫什么事?伍尔夫又没做错什么!沃,沃……不对!真的想不起来!这样吧,各位:现在要马上给警察局打电话,让他们派五辆摩托车,带上机关枪,来抓那个教授。不要忘记告诉他们,他有两个同伙:一个是高个子,穿方格衣服……夹鼻眼镜是打碎了的……还有一只黑猫,很肥。我先搜查一下格里鲍耶朵夫……我感觉他就在这里!”
伊万彻底陷入了狂躁,他推开身边的人群,挥舞着蜡烛查看每一张桌底,全然不顾蜡油滴到了身上。有人叫道:“快叫医生啊!”这时,一张胖嘟嘟的、和蔼可亲的脸凑到了伊万跟前,那张营养过剩的脸上胡子刮得很干净,还架着一副角质框眼镜。
“流浪汉同志,” 这张脸用普天同庆的语调说,“请您稍安勿躁!我们敬爱的米哈依尔·亚历山德洛维奇……不,是米沙·柏辽兹死了,您很伤心,我们非常理解。您现在需要安静。同志们这就把您安顿好,您可以先小睡片刻。”
“你,” 伊万咬牙切齿地打断他,“你明白没有,当务之急是抓到教授?你跟我胡扯这些干嘛?白痴!”
“流浪汉同志,请原谅我。” 那张脸登时涨得通红,想要缩回去,他后悔自己多管闲事了。
“不,别人好说,你就不能原谅。” 伊万·尼古拉耶维奇恶狠狠地小声说。
一阵痉挛让他的脸变得扭曲,他迅速把蜡烛从右手换到左手,抡圆了胳膊,一拳打在那张充满关爱的脸上。
人们这才想起来要抓住伊万——便扑向了他。蜡烛被熄灭了,眼镜从脸上滑落,顷刻被踩得粉碎。伊万发出了困兽犹斗的可怕哀嚎,这声音让整条林荫路都竖起了倾听的耳朵,他开始自卫了。传来餐具摔到地上的脆响,女人们的尖叫声。
就在服务生用毛巾把伊万捆起来的时候,双桅横帆船的船长和门卫在存衣室里有了这么一段对话。
“你没看见他穿着衬裤吗?” 海盗冷冷地问道。
“看到了,阿尔齐巴尔德·阿尔齐巴尔德维奇,但是,” 门卫诚惶诚恐地回答,“我怎么能不放他进来呢,他可是‘社文大师会’会员啊?”
“你没看见他穿着衬裤吗?” 海盗重复了一遍。
“阿尔齐巴尔德·阿尔齐巴尔德维奇,请您原谅我,” 门卫的脸憋得通红,“我能有什么办法呢?我当然知道凉台上有女士。”
“不关女士的事,女士们才不在乎呢,” 海盗回答,眼神就像要把门卫烧成灰,“在乎的是警察!能穿着内衣在莫斯科马路上跑的,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有警察在押送他,而且只可能去一个地方,就是警察局!你,如果还想继续看门,就该知道,看到这类人你就该毫不犹豫地吹警笛!明白了吗?”
呆若木鸡的门卫这时候听见凉台上传来哀嚎、杯盘撞击和女人尖叫的声音。
“该怎么处置你呢?” 海盗问道。
门卫的脸色此时变得像个伤寒病人,而眼睛干脆已经死了。他眼前出现了幻觉,似乎梳成分头的黑发被盖上了火红的绸布,胸饰和燕尾服都不见了,而皮带束腰里却出现了一柄手枪。门卫似乎已经看见自己被吊在了前桅上桠。他不光亲眼看见自己伸长的舌头和耷拉在肩膀上、气息奄奄的脑袋,还似乎听见了海浪拍打船舷的声音。门卫的膝盖不由自主地弯曲了。但这时海盗却开始怜悯他,眼中的怒火熄灭了。
“尼古拉你听好了!下不为例。像你这样的门卫,给我们餐厅白干活都不要。你还不如去教堂看门呢。” 说完,领导便准确、清晰、迅速地发号施令:“把茶点部的潘杰列叫来。叫警察。做笔录。叫车。送精神病院。” 最后又说:“吹警笛!”
一刻钟后,餐厅里的、林荫路上的、包括餐厅花园对面楼房窗户里的人们,全都错愕不已地看见潘杰列、门卫、警察、服务生和诗人柳欣[45]把一个年轻人从格里鲍耶朵夫的大门抬了出来。这个年轻人被捆得像襁褓里的娃娃,几乎被泪水淹没,不住地吐着唾沫,而且力求准确地往柳欣身上吐,一边还哭喊大叫:
“恶棍!”
满脸凶相的载重卡车司机不停地发动引擎。而一旁的马车夫也在刺激马儿[46],只见他用雪青色的缰绳抽打马屁股,叫道:
“坐马车去吧!精神病院的路我熟!”
四下里人声鼎沸,周围的人纷纷议论这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一言以蔽之,这是一桩龌龊的、下流的、哗众取宠的、卑鄙的丑闻。当卡车把可怜的伊万·尼古拉耶维奇、警察、潘杰列和柳欣送离格里鲍耶朵夫,这事才算最终得以收场。
注释
[1]格里鲍耶朵夫之家,这栋小楼现实中并不存在。但根据作者的描述,该小楼的原型应该是位于特维尔林荫路25号的赫尔岑故居,那里确实有一家小餐厅。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赫尔岑(1812—1870),俄罗斯作家,出生在那里。
[2]雅尔塔(Ялта),是俄罗斯联邦的一个旅游城市。位于克里木半岛南岸,黑海港口,北距辛菲罗波尔79公里。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建于12世纪。雅尔塔一词源出于希腊文“雅洛斯”,意为“海岸”。
[3]MV.伯德罗日纳娅(МВ. Подложная),姓氏的意思为:伪造的、假的。
[4]佩列雷基诺(Перелыгино),这显然是作者在影射佩列杰尔基诺(Переделкино),这个著名的非居民点别墅小区坐落在莫斯科行政所辖郊区的克利亚济马河畔。1943年,根据M.高尔基的建议,在该处建立了一个供作家无偿永久居住的别墅区,由苏维埃文学基金会统筹管理。别墅区共建有50座两层木制别墅。
[5]波克廖夫金娜(Поклевкина),姓氏的意思为:咬钩、上钩。
[6]雅尔塔、苏克苏、博罗沃耶湖、齐希济里角、马欣贾乌里、列宁格勒(冬宫)。这些地方都是苏联的旅游胜地。其中,苏克苏位于黑海边,有著名的苏克苏宫;博罗沃耶湖位于哈萨克斯坦,是著名的疗养和旅游胜地;齐希济里角和马欣贾乌里均位于格鲁吉亚,均为著名的疗养地。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列宁格勒的冬宫以外,其他旅游胜地都在南方。布尔加科夫在这里故意添加了曾是沙皇府邸的冬宫,似在暗示文学家们享受的都是“皇家礼遇”。
[7]绝无仅有的餐厅!布尔加科夫的惊叹是不无道理的。苏联解体前,文学家、记者、电影工作者和演员均可在相关机构指定的餐厅里用餐。这些餐厅不但提供丰盛的美食,价格也是最低廉的。但是去这些指定的餐厅用餐,必须持有相关机构颁发的证件。
[8]阿尔齐巴尔德·阿尔齐巴尔德维奇,格里鲍耶朵夫之家餐厅的负责人和经理。其原型是赫尔岑故居餐厅的经理雅科夫·达尼罗维奇·罗森塔尔(1893—1966)。罗森塔尔的绰号为“大胡子”,所以在小说中布尔加科夫多次称他为海盗,同时也赋予了其狡黠、精明、冷酷和残忍的个性。
[9]“大马戏场”餐厅(Колизей)。有研究者认为,“大马戏场”餐厅指的是莫斯科大都会饭店。但也有人认为,布尔加科夫在影射苏联作家协会的圆柱大厅,因为大马戏场(Колизей)很可能是圆柱大厅(Колонный Зал)的缩写。
[10]欧列瓦尔,法语Au revoir,意为再见。
[11]这段对话中的两个人名——安弗罗西和佛卡,也是作者有意的设计。安弗罗西源自希腊语αμβροσíα,意为不朽、不死,也代表了诸神出于不朽目的而各取所需的食物。佛卡则是著名寓言作家伊万·安德烈耶维奇·克雷洛夫(1769—1844)作品《杰米扬的鱼汤》中主人公的名字。寓言故事中的佛卡十分厌恶无节制的饮食。
[12]十二位文学家疲惫不堪地聚在一起。十二个人聚在一起的情景,让人想起十二使徒在“最后的晚餐”前等待基督耶稣的到来。这也是布尔加科夫有意设计的情节。
[13]别斯库德尼科夫(Бескудников),姓氏,有“不会是个穷人的”意思。
[14]德弗布拉茨基(Двубратский),姓氏,有“两兄弟”的意思,引申为两面派。
[15]克利亚济马河,即上文中提到的佩列雷基诺别墅区。
[16]纳斯塔西娅·露金妮什娜·涅普列梅诺娃(Настасья Лукинишна Непременова),涅普列梅诺娃有“果断、斩钉截铁”的意思,一般认为她的原型是法国著名女作家乔治·桑(1804—1876)。
[17]扎格里沃夫(Загривов),姓氏。有“脖颈”的意思,口语中“在脖颈上抹肥皂”表示骂得狗血喷头。
[18]伊耶罗尼姆·波普利欣(Иероним Поприхин)。波普利欣有“糟蹋”的意思。有研究认为,作者是在影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萨穆伊尔·马尔沙克(Самуил Маршак)。马尔沙克于1887年11月3日出生于沃罗涅日的一个著名犹太拉比后裔家庭(伊耶罗尼姆就是犹太人的名字),因其在儿童文学方面的贡献而数度荣获斯大林文学奖和列宁勋章。1964年7月4日,萨穆伊尔·马尔沙克在莫斯科去世。有趣的是,小说中的波普利欣提到了他“得了凸眼性甲状腺肿的老婆”。如果遍考当时所有文学家,并没有人的老婆得过“凸眼性甲状腺肿”,而当时得这种病的著名女性倒是有一个,那就是列宁的妻子、热心儿童文学事业的克鲁普斯卡娅。克鲁普斯卡娅曾任命马尔沙克为自己的副手,主管全国儿童文学工作。作者在这里不仅暗讽了克鲁普斯卡娅与马尔沙克之间的暧昧关系,同时也谴责马尔沙克“糟蹋”了儿童文学。
[19]阿巴布科夫(Абабков),姓氏。根据该姓氏的发音,可以理解为“老太太们”。因为阿巴布科夫的原型曾写过一篇文章《普希金与高尔基》,但文章的内容却着重描述了两位文坛巨擘童年时期的保姆,故而为布尔加科夫所不屑。其原型为安德烈·普拉东诺夫诺维奇·普拉东诺夫(1899—1951),是20世纪俄罗斯小说家、诗人、剧作家、文学批评家。
[20]格鲁哈列夫(Глухарев),姓氏。原意为“松鸡”,引申为聋子或者隐居者。
[21]拉弗洛维奇(Лаврович),即后文中提到的姆斯基斯拉夫·拉弗洛维奇。其原型被公认为弗谢沃洛德·维塔利耶维奇·维什尼奥夫斯基(Всеволод Витальевич Вишневский,1900—1951),小说家和剧作家,也是布尔加科夫的主要敌对者,曾极力反对在莫斯科艺术剧院上演布尔加科夫的《逃亡》和《莫里哀》。
[22]克万特(Квант),姓氏。源于拉丁语 quantum,意为量子。量子具有渺小和快速运动的特征,作者是想通过这个名字暗示此人善于投机和钻营,有研究认为,其原型为苏联著名诗人、剧作家米哈依尔·阿尔卡季耶维奇·斯威特洛夫(1903—1964)。
[23]热尔德宾(Желдыбин),姓氏。意思是“勇敢、勇气”。没有找到原型人物。
[24]哈里路亚,希伯来语,中文意思是赞美耶和华(英语“Praise the Lord”)。“哈里路”在希伯来语中是“赞美”的意思,而“亚”是“耶和华”的简称。哈利路亚即为你们要赞美耶和华。
[25]波鲁美塞茨(Полумесяц),姓氏。意为“半月”。作者暗示该女子有几分姿色。
[26]朱可洛夫(Жуколов),姓氏。意为“抓甲虫的人”,引申为滑头、骗子。
[27]德拉贡斯基(Драгунский),姓氏。意为旧俄时期的“龙骑兵”,引申为骑警。
[28]切尔达克奇(Чердакчи),姓氏。意为“阁楼”,引申为脑袋、脑子。
[29]谢梅金娜戈尔(Семейкина—Галл),姓氏。意为“法国家庭主妇”。
[30]喀琅施塔得,俄罗斯地名,俄罗斯重要军港。在芬兰湾东端科特林岛,东距圣彼得堡 (即列宁格勒)29公里。
[31]约翰,人名。作者通过该人名影射弗谢沃洛德·维塔利耶维奇·维什尼奥夫斯基(1900—1951)的两部剧作。约翰是维什尼奥夫斯基的剧作《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1933)与《我们是俄罗斯人》(1937)中的主人公,在剧中的绰号为约翰老爹。约翰在喀琅施塔得的一所教堂任主管,曾有多次组织救助穷人的义举,被俄罗斯东正教会所尊崇。约翰的特殊个性启发了布尔加科夫,被作者移植到了姆斯基斯拉夫·拉弗洛维奇的身上。
[32]罗斯托夫,俄罗斯地名。在俄罗斯联邦的雅罗斯拉夫尔地区,罗斯托夫地区的行政中心。
[33]库弗提克(Куфтик),姓氏。意为“丝绞”,引申为捣乱者、搅局者。
[34]帕维阿诺夫(Павианов),姓氏。意为“狒狒”。
[35]博果胡尔斯基(Богохульский),姓氏。意为“亵渎神灵”。
[36]斯拉特基(Сладкий),姓氏。意为“甜蜜”,引申为嘴甜。
[37]什皮奇金(Шпичкин),姓氏。意为“腌肥猪肉块”,转意为间谍、密探。
[38]阿德尔芬娜·布兹贾克(Адельфина Буздяк),姓名。意为隐婚的捣乱者或插足者。
[39]博克斯发型,男子发型。即头发往后梳,两鬓和后颈都推光、剃净。
[40]喀拉烤串一份!祖布里克伏特加一杯!再来一份老爷牛肠鲜汤!这三份菜是布尔加科夫精心筛选,刻意用来展现享受“皇家礼遇”的文学家们是如何饕餮的。对于普通俄罗斯百姓来说,这三个菜的名字恐怕都没有机会听说。
喀拉烤串——喀拉海地区的特色菜肴,是用铁钎烘烤而成的牛肉串。喀拉海位于北冰洋的南部,属于北西伯利亚地区。当地的居民通常以鱼类为主食,肉类食品对于当地居民来说十分珍贵,所以烘烤的工艺、佐料都很特殊。
祖布里克伏特加——波兰产白酒,因添加了甜草(或野牛草)而具有特殊的清甜气息。但由于甜草中含有致癌物质香豆素(很多草本植物都含有香豆素),所以美国不予进口,即便是在俄罗斯,这种酒也很少见。
老爷牛肠鲜汤——牛肠烹制的浓汤。制作过程比较复杂,所须配料为:1公斤牛肠;400克蔬菜;500克牛骨;60克猪油;30克面粉;肉豆蔻、红辣椒或花椒、姜、牛至(又名止痢草、土香薷、小叶薄荷)和盐各适量;50克瑞士奶酪。
[41]加勒比海(Caribbean Sea),位于大西洋西部、南北美洲之间。
[42]“我们就不要去为难电报局了吧”。这句话原本取自俄罗斯诗人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的诗作。因布尔加科夫的引用,这句话现在已经成为民间日常对话中的常用语句,表示事情该结束了。小说中作者多处引用了其他文学名家作品中的典故。
[43]“可我们还活着啊!”源自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的中篇小说《伊万·伊里奇之死》。小说中,伊万去世的消息传来,人们的反应却出奇地一致——每一个听闻伊万·伊里奇死讯的人都说:“是啊,他是死了,可我还活着啊。”
[44]“瓦格纳?”源自歌德小说《浮士德》。瓦格纳是浮士德教授的助手。
[45]柳欣(Рюхин),姓氏。原意为“木棒”,引申为傻瓜、笨蛋、头脑简单的人。从后文柳欣与石座上普希金铜像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影射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后者于1924年在庆祝普希金125周年诞辰时,写过一篇诗作。诗中马雅可夫斯基在深夜时分将普希金请下了位于特维尔大街的台座,并与之一起漫步莫斯科街头,一边交谈。
[46]马车夫也在刺激马儿。1940年以前,虽然莫斯科的汽车数量与日俱增,但马车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