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主义的社会心理背景
社会心理背景指的是促使某种行为发展壮大的社会和心理环境。社会心理背景是贯穿整个社会化进程的一种认知结构范畴,它与不同的文化息息相关。从广义上说,文化可以涵盖整个国家;从狭义上说,文化也可以局限于若干个体组成的小团体范围。因此,社会心理背景既与整个社会息息相关,也与社会中的亚文化成分紧密相连。
欧文·斯陶勃(Ervin Staub,2004)提出,某些文化特性对恐怖主义团体的产生有助推作用。他称其中一种文化特性为文化贬抑,即一个群体或一种文化被另一个群体或文化选定为替罪羊或意识形态上的敌人。“这种文化贬抑可能由一些观念构成,这些观念可能认为对方是懒惰的、智力有限的、易受操纵的、道德败坏的,或是意欲摧毁社会或群体的危险敌人”(Staub,2004,p.158)。其实,美国文化本身就经常被视为具有上述特点。很多组织和个人都认为美国文化对世界所遭受的苦难置若罔闻,且对全球多样性文化和地区性文化不屑一顾(Marsella,2004)。很多人确信这种漠不关心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对贫穷和欠发达地区的政治挤压(Marsella,2004)。此外,一些人相信,美式文化对于自己的文化认同、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来说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威胁(Marsella,2004)。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与种族、少数族裔或宗教组织紧密联系的人大都相信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不同于其所处群体的亚文化价值。这些群体中的大部分人无法改变这种强烈的观念,他们既不能接受这种矛盾本身,也不接受体制内的调整。因而,一些人就会开始尝试恐怖主义活动。尽管斯陶勃(Staub,2004)所探讨的是如何识别恐怖组织,但文化贬抑原则也同样适用于那些从事类恐怖主义活动的个体或团体,他们通常不被认定为恐怖分子。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被炸弹袭击的允许堕胎的妇女健康中心的人员即符合上述情况,那些被攻击的妇女健康中心除堕胎以外还提供其他公共卫生服务。
斯陶勃提出的第二种特征涉及关于不平等、相对剥夺以及不公正的观念。处于社会下层的、无权利资源的、被边缘化的人有时也会加入暴力或恐怖团体,这样不仅是为了满足一些基本生活需求,同时也是为了获取恐怖组织能够提供的个人认同和集体归属感。如前所述,恐怖组织往往为成员提供了追寻人生意义的途径。斯陶勃(Staub,2001)将这种情况称为贫困的生活条件,其中包括饥饿、疾病、无归属感以及无处容身(家)的感觉。“物质资源匮乏的人是加入恐怖组织的最好志愿者,而这些恐怖组织则承诺:一旦将富人与权力分割开来,其成员的生活条件就会得到改善”(Wagner&Long,2004,p.211)。承诺中不仅有关于提升物质生活条件的内容,还有关于可获得归属感的内容。泰勒和刘易斯(Taylor &
Louis,2004)在争论中不约而同地关注了一点,就是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得到实惠的基础之
上,心理认同会驱使某些个体加入恐怖组织。他们声称“恐怖组织那过于简单的世界观为其新成员提供了一个清晰的集体认同,这使得恐怖组织特别具有吸引力”(p.184),恐怖组
织也填补了这些人的精神空虚。然而,也有一些个体加入恐怖组织的原因是“他们的道德准则引领他们同情支持那些生活困苦或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Staub,2004,p.159)。
第三种特征就是许多(或许大部分)恐怖组织都等级森严,有时他们的头目被描述成万能的、令人心悦诚服的、有超凡魅力的领袖。斯陶勃将这一社会心理特征称为强烈迷信权威。一些人加入恐怖组织只是简单地希望摒弃不完美的自我,而皈依一位强大的领袖和严密的组织。当自己置身于一个按等级划分的社会结构中时,令人兴奋且具有挑战的任务并有组织归属会令他们感到内心无比充实。总体而言,当更好的生活承诺向其招手时,这些真实的或想象的条件对于招募恐怖组织的新成员来说就更加有成效。
总之,恐怖主义是一种习得的政治行为,社会和文化环境对其有促进作用,内部奖励(回报)、集体影响和教化过程使其得以延续(Ruby,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