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沟水

字数:14204

阴沟水出河南阳武县蒗渠①,

阴沟首受大河于卷县②,故渎东南迳卷县故城南,又东迳蒙城北③。《史记》:秦庄襄王元年④,蒙骜击取成皋、荥阳⑤,初置三川郡⑥。疑即骜所筑也,于事未详。故渎东分为二,世谓之阴沟水。京相璠以为出河之济⑦,又非所究。俱东绝济隧⑧,右渎东南迳阳武城北⑨,东南绝长城⑩,迳安亭北⑪,又东北会左渎。左渎又东绝长城,迳垣雍城南⑫。昔晋文公战胜于楚⑬,周襄王劳之于此⑭。故《春秋》书:甲午至于衡雍⑮,作王宫于践土⑯。《吕氏春秋》曰:尊天子于衡雍者也。《郡国志》曰:卷县有垣雍城⑰,即《史记》所记韩献秦垣雍是也。又东迳开光亭南⑱,又东迳清阳亭南⑲,又东合右渎。

【注释】

①阴沟水:古黄河支津。故道西起今河南原阳西南,东至开封境内合古狼汤渠。是狼汤渠分河水的渠道之一,故亦为狼汤渠的另一名称。河南:即河南郡。汉高祖二年(前205)改河南国置。治所在洛阳县(今河南洛阳东北汉魏故城)。阳武县:秦置,属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原阳东南二十八里。西汉属河南郡。蒗渠:一作狼汤渠,又作蒗荡渠、莨汤渠。即战国至秦、汉间之鸿沟。故道自今河南荥阳北广武镇北引黄河水东流,经中牟北,至开封东南。折而南流经通许东、太康西,至周口淮阳区东南流于沈丘北入颍水。魏、晋以后,开封以上河段称汴水,以下河段称蔡水。

②大河:即黄河。卷县:战国秦置,属三川郡。治所在河南原阳西圈城。西汉属河南郡。西晋属荥阳郡。

③蒙城:《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城当在今原武县(今河南原阳)西南。”

④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秦庄襄王,亦称秦庄王。初名异人,后改名子楚。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

⑤蒙骜(ào):一作蒙傲。齐国人。战国后期秦国名将。数次率军出征,屡立战功,官至上卿。其子蒙武、其孙蒙恬均为秦国名将。成皋:即春秋郑虎牢邑,后名成皋。战国属韩。在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西。荥阳:战国韩邑。在今河南荥阳东北。

⑥三川郡:秦庄襄王元年(前249)置。治所在洛阳县(今河南洛阳东北汉魏故城)。一说在荥阳县(今河南荥阳东北)。

⑦济:即济水。一名泲(jǐ)水。古四渎之一。包括黄河南、北两部分。河北部分源出今河南济源西王屋山,下游屡经变迁。《禹贡》时济水在今河南武陟南入河。《水经》时在今河南温县入河。

⑧绝:横过,直渡。济隧:水名。在今河南荥阳东南,今已湮没。

⑨阳武:即阳武县。秦置,属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原阳东南二十八里。西汉属河南郡。西晋属荥阳郡。

⑩长城:这里指魏国所修建的长城。从卷县(今河南原阳西圈城)经阳武县(今河南原阳东南)。

⑪安亭:《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即今原武县东南。”

⑫垣雍城:即春秋时之衡雍。战国为韩邑,后属秦。在今河南原阳西圈城。

⑬晋文公:即晋献公之子重耳。任用贤臣狐偃、赵衰等人,开创了诸侯霸业,为春秋五霸之一。

⑭周襄王:春秋时东周国王。姬姓,名郑。周惠王之太子。周惠王宠惠后,欲立惠后之子王子带为嗣。他赖齐、宋诸侯之力即位。后王子带曾二度作乱,他被迫逃亡郑国,赖晋文公出兵护送返国,诛王子带,才得以复位。他因此赐晋温(今河南温县西)、原(今河南济源北)等地,使得周王室直接管辖之地仅剩二百余方里。又应晋文公之召,亲自赴“践土之会”,命文公为侯伯。对此《春秋》颇不以为然,讳曰:“天王狩于河阳。”

⑮衡雍:即上文垣雍城。

⑯践土:春秋郑邑。在今河南原阳西南。

⑰《郡国志》:晋司马彪《续汉书》篇名。记述东汉时期全国行政区划、人口以及《春秋》和“前三史”所载征伐、会盟所在的地名。

⑱开光亭:《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亭当在今原武县东北。”

⑲清阳亭:即春秋郑清邑。在今河南中牟西。

【译文】

阴沟水

阴沟水源出河南郡阳武县的蒗渠,

阴沟水的上口在卷县由大河给水,旧渠道往东南流经卷县老城南面,又往东流经蒙城北面。《史记》:秦庄襄王元年,蒙骜攻占成皋、荥阳,首先设置了三川郡。蒙城大概就是蒙骜修筑的,但不大清楚。旧渠道往东流,分为两条,俗称阴沟水。京相璠认为是从河水分出的济水,也没有细究。这两条支渠都向东穿过济隧,右渠往东南流经阳武城北面,往东南穿过长城,流经安亭北面,又往东北流,与左渠汇合。左渠又东流,穿过长城,流经垣雍城南面。从前晋文公战胜楚国,周襄王在这里慰劳晋军。所以《春秋》记载:甲午年晋文公到了衡雍,在践土修建了王宫。《吕氏春秋》说:在衡雍尊奉周天子。《郡国志》说:卷县有座垣雍城,就是《史记》里所说的韩国献给秦国的那座垣雍城。左渠又往东流经开光亭南面,又往东流经清阳亭南面,又东流与右渠汇合。

又东南迳封丘县①,绝济渎,东南至大梁②,合蒗渠。梁沟既开③,蒗渠故渎实兼阴沟、浚仪之称④,故云出阳武矣。

【注释】

①封丘县:西汉置,属陈留郡。治所即今河南封丘。

②大梁:战国魏都邑。在今河南开封西北。

③梁沟:当在今河南开封一带。《水经注疏》杨守敬按:“秦王奔断故渠,引水东南出,以灌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谓之梁沟。”

④浚仪:即浚仪渠。狼汤渠分黄河水东流至浚仪(今河南开封)境一段的别称。因渠水东注浚仪,故称之为浚仪渠。

【译文】

阴沟水又往东南流经封丘县,横穿过济渎,往东南流,到大梁与蒗渠汇合。梁沟开凿后,蒗渠旧渠道实际上兼有阴沟和浚仪渠两个名称,因此,《水经》说阴沟水发源于阳武县。

东南迳大梁城北,左屈与梁沟合。俱东南流,同受鸿沟、沙水之目①。其川流之会左渎东导者,即汳水也②,盖津源之变名矣③。故《经》云:阴沟出蒗渠也。

【注释】

①沙水:据二十二卷《渠水》篇,沙水故道自今河南淮阳境内分古狼汤渠东出,又东至鹿邑南,又东略循今安徽茨河,经安徽涡阳、蒙城西,至安徽怀远南入淮水。

②汳水:故道自今河南开封东北分狼汤渠水东流,至今商丘北,下接获水。自晋以后被认为是汴河的下游。“汳”名遂废弃不用,通称汴河或汴渠。

③津源:支流的源头。

【译文】

阴沟水往东南流经大梁城北面,向左拐弯与梁沟汇合。两条水都往东南流,也都有鸿沟和沙水的名称。那条往东流与左渠相汇合的就是汳水,这是这条支流源头部分的异名。因此《水经》说:阴沟水源出蒗渠。

东南至沛①,为濄水②,

阴沟始乱蒗,终别于沙,而濄水出焉。濄水受沙水于扶沟县③。许慎又曰:濄水首受淮阳扶沟县蒗渠④,不得至沛方为濄水也。《尔雅》曰:濄为洵。郭景纯曰:大水泆为小水也⑤。吕忱曰⑥:洵,濄水也。濄水迳大扶城西⑦,城之东北,悉诸袁旧墓⑧,碑宇倾低,羊虎碎折,惟司徒滂、蜀郡太守腾、博平令光碑字所存惟此⑨,自余殆不可寻。濄水又东南迳阳夏县西⑩,又东迳邈城北⑪,城实中而西有隙郭。

【注释】

①沛:春秋宋邑,战国入楚。即今江苏沛县。

②濄(guō)水:古狼汤渠支津。即今淮水支流涡河。

③扶沟县:西汉置,属淮阳国。治所在今河南扶沟东北四十四里古城村。东汉属陈留郡。三国魏属陈留国。西晋初废,后复置。

④淮阳:即淮阳国。西汉高帝十一年(前196),立子友为淮阳王,为同姓九国之一。都陈县(今河南周口淮阳区)。惠帝元年(前194)改为郡。此后或为国,或为郡。

⑤郭景纯:即郭璞,字景纯。东晋初学者、文学家和术士。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好经术,善词赋,博学多才。又得术士郭公真传,通天文、五行和卜筮之术。西晋末,避乱移居江南。泆(yì):水满而泛滥。

⑥吕忱:字伯雍。任城(今山东济宁东南)人。晋文字学家,官义阳王典祠令。撰《字林》七卷。

⑦大扶城:亦称扶乐城。在今河南太康西北四十二里扶乐城。

⑧诸袁:《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三国·魏志·袁涣传》,涣字曜卿,陈郡扶乐人,官至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父滂,子侃,从弟霸,霸子亮,霸弟徽,并附《涣传》。裴《注》引《袁氏世纪》,涣有四子:侃、寓、奥、准。又引荀绰《九州记》,袁氏子孙世有名位,贵达至今。”

⑨滂:即袁滂,字公熙。陈郡扶乐(今河南太康西北)人。曾任大司农,东汉灵帝时官至司徒。为人清心寡欲,不言人短。腾:即袁腾。东汉官吏。光:即袁光。具体不详。博平县:西汉置,属东郡。治所在今山东聊城茌平区西北肖王庄乡西南王菜瓜村西二里。三国魏属平原国。北魏属平原郡。

⑩阳夏县:战国秦置,属陈郡。治所即今河南太康。西汉属淮阳国。东汉属陈国。西晋属梁国。

⑪邈城:《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城当在今太康县(今河南太康)东南。”

【译文】

阴沟水往东南流到沛县,分出濄水,

阴沟水先流入蒗渠,最后又从沙水分出,成为濄水。濄水在扶沟县承接沙水。许慎又说:濄水上游接纳了淮阳扶沟县的蒗渠,不可能到沛县才成为濄水的。《尔雅》说:濄水就是洵水。郭景纯说:这是大水溢出而形成的支流。吕忱说:洵水,就是濄水。濄水流经大扶城西面,此城的东北边,全是袁氏的旧墓,不少墓室都塌陷了,墓碑倾倒了,石羊石虎也破碎断折了,只有司徒袁滂、蜀郡太守袁腾、博平县令袁光的墓碑还在,除此之外,就都不知是谁的墓了。濄水又往东南流经阳夏县西面,又往东流经邈城北面,城墙十分坚实,西头有城郭。

濄水又东迳大棘城南①,故鄢之大棘乡也②。《春秋·宣公二年》③:宋华元与郑公子归生战于大棘④,获华元。《左传》曰:华元杀羊食士⑤,不及其御⑥。将战,羊斟曰:畴昔之羊⑦,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遂御入郑,故见获焉。后其地为楚庄所并⑧。故圈称曰⑨:大棘,楚地,有楚太子建之坟及伍员钓台⑩,池沼具存。濄水又东迳安平县故城北⑪。《陈留风俗传》曰:大棘乡,故安平县也,士人敦憃⑫,易以统御。

【注释】

①大棘城:古地名。春秋宋邑。一名棘壁。在今河南睢县南。

②鄢:西周封国。在今河南鄢陵西北十八里古城村。

③宣公二年:前607年。

④华元:子姓,华氏。春秋时宋国正卿。公子归生:姬姓,名归生,字子家。春秋时郑国正卿。穆公之子,灵公之弟。

⑤食(sì):宴请,以酒食招待。

⑥不及:这里指没有给予。御:驾车之人。名羊斟(zhēn)。

⑦畴昔:以前,从前。

⑧楚庄:即楚庄王。芈姓,熊氏,名旅(一作侣、吕)。楚穆王之子,春秋五霸之一。

⑨圈称:字幼举。东汉末陈留(今河南开封)人。撰《陈留风俗传》。

⑩楚太子建:芈姓,名建,字子木。春秋末楚平王之子。前528年,其父楚平王即位后,立为太子。伍员:字子胥。春秋时吴国大夫。父伍奢、兄伍尚为楚平王所杀。伍子胥奔吴,佐吴伐楚。入郢都时,平王已卒,乃掘其墓,鞭尸三百。后吴败越,越王勾践请和,吴王夫差应许之,而子胥谏不听,被谗而死。

⑪安平县:《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安平县未详,盖旋置旋废,故地志不载。郦氏好奇,则因见于《陈留风俗传》而叙之。《名胜志》以为汉县,盖就圈称汉人为说也。今有安平集,在鹿邑县(今河南鹿邑)西北七十里。”

⑫敦憃(chōng):敦厚愚拙。憃,愚昧。

【译文】

濄水又往东流经大棘城南面,这是过去鄢县的大棘乡。《春秋·宣公二年》:宋国华元与郑国公子归生在大棘会战,华元被俘。《左传》说:华元在出阵前杀羊慰劳将士,但没有把羊肉分给他的驾车人。将要开战时,驾车人羊斟说:过去的羊肉由您支配,今天的事情要由我支配了。就驾车闯入郑军阵中,所以华元被俘。后来这一带被楚庄王所兼并。因而圈称说:大棘是楚国地方,有楚太子建的坟墓及伍员的钓台,池塘如今都还在。濄水又往东流经安平县老城北面。《陈留风俗传》说:大棘乡就是从前的安平县,人民敦厚愚拙,容易统治。

濄水又东迳鹿邑城北①,世谓之虎乡城,非也,《春秋》之鸣鹿矣②。杜预曰:陈国武平西南有鹿邑亭是也③。城南十里有晋中散大夫胡均碑④,元康八年立⑤。濄水之北有汉温令许续碑⑥。续字嗣公,陈国人也,举贤良⑦,拜议郎⑧,迁温令⑨。延熹中立⑩。濄水又东迳武平县故城北,城之西南七里许有汉尚书令虞诩碑⑪,碑题云:虞君之碑。讳诩,字定安,虞仲之后⑫,为朝歌令、武都太守⑬。文字多缺,不复可寻。按范晔《汉书》,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祖为县狱吏,治存宽恕。尝曰:于公为里门⑭,子为丞相,吾虽不及于公,子孙不必不为九卿⑮。故字诩曰升卿。定安,盖其幼字也。魏武王初封于此⑯,终以武平华夏矣。

【注释】

①鹿邑城:在今河南鹿邑西鹿邑城。

②鸣鹿:春秋陈邑。在今河南鹿邑西七十里。

③陈国:东汉章和二年(88)改淮阳国置。治所在陈县(今河南周口淮阳区)。武平:即武平县。东汉置,属陈国。治所在今河南鹿邑西北四十里庙王庄。

④胡均:《水经注疏》杨守敬按:“胡均,《晋书》无传。此碑,欧(阳修)、赵(明诚)皆不著录,盖已佚。”

⑤元康八年:298年。元康,西晋惠帝司马衷的年号(291—299)。

⑥汉温令许续碑:《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碑,欧(阳修)、赵(明诚)皆不著录,洪(适)但载郦说,盖已佚。”

⑦贤良:汉代以贤良为察举的科目之一。一称贤良文学,简称贤良。始于汉文帝时诏郡国举贤良方正。举贤良重在文学知识。

⑧议郎:郎中令的属官。郎官中地位较高者。掌顾问应对,不入直宿卫。

⑨温:即温县。春秋时晋置。治所在今河南温县西南三十里古温城(今上苑村北)。

⑩延熹:东汉桓帝刘志的年号(158—167)。

⑪汉尚书令虞诩(xǔ)碑:《水经注疏》杨守敬按:“诩墓在今鹿邑县(今河南鹿邑)西北四十七里。”虞诩,字升卿。东汉陈国武平(今河南鹿邑西北)人。在各任上有治绩,累迁尚书仆射。好刺举,数忤权戚,屡遭谴考、刑罚,刚正之性终老不屈。顺帝永和初迁尚书令。

⑫虞仲:姬姓,吴君周章之弟。周武王灭商后,被封于虞(今山西平陆北),列为诸侯。

⑬朝歌:即朝歌县。秦置,属河内郡。治所即今河南淇县。武都:即武都郡。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治所在武都县(今甘肃西和南仇池山东麓)。东汉移治下辨(今陕西成县西三十里)。

⑭于公: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西汉丞相于定国之父。曾为县狱吏、郡决曹。判决案件公允,“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郡中为之生立祠,号曰于公祠。里门:指看守里门的小吏。

⑮九卿:古代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职。历代多设九卿而名称、司职略有不同。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司农、少府为九寺(即九卿)。

⑯魏武王:指曹操。

【译文】

濄水又往东流经鹿邑城北面,人们称之为虎乡城,是不对的,这是《春秋》中的鸣鹿。杜预说:陈国武平西南有个鹿邑亭,就指的是这地方。城南十里有晋中散大夫胡均碑,元康八年立。濄水以北有汉温令许续碑。许续字嗣公,陈国人,被推举为贤良,授官议郎,以后调到温县当县令。墓碑是延熹年间所立。濄水又往东流经武平县老城北面,城西南面约七里有汉尚书令虞诩碑,碑上题字是:虞君之碑。虞君名诩,字定安,是虞仲的后代,当过朝歌令和武都太守。碑上文字残缺很多,不能辨认了。按范晔的《汉书》,虞诩宇升卿,陈国武平人,祖父在县里当狱吏,管理犯人较为宽厚。他曾说:于公当里门的小吏,但他的儿子却做丞相,我虽比不上于公,但子孙未必不当九卿。因此给虞诩取字叫升卿。定安是他的小名。魏武王最初被封在这里,最终被封为武平侯,一统华夏。

濄水又东迳广乡城北①。圈称曰:襄邑有蛇丘亭②,故广乡矣,改曰广世。后汉顺帝阳嘉四年③,封侍中挚填为侯国④,即广乡也。濄水又东迳苦县西南⑤,分为二水,枝流东北注,于赖城入谷⑥,谓死濄也。濄水又东南屈,迳苦县故城南。《郡国志》曰:春秋之相也⑦,王莽更名之曰赖陵矣。城之四门,列筑驰道,东起赖乡⑧,南自南门,越水直指故台,西面南门。列道径趣广乡道西门驰道⑨。西届武平北门驰道,暨于北台⑩。

【注释】

①广乡城:在今河南鹿邑西,涡河南岸。

②襄邑:即襄邑县。战国秦置,属砀郡。治所即今河南睢县。西汉属陈留郡。

③阳嘉四年:135年。阳嘉,东汉顺帝刘保的年号(132—135)。

④挚填:《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挚填,范(晔)《书》不载,当在谢(承)、薛(莹)、司马(彪)等书中。”

⑤苦县:春秋楚置。治所即今河南鹿邑。秦属陈郡。西汉属淮阳国。东汉属陈国。

⑥赖城:在今河南鹿邑东。

⑦相:春秋时楚邑。在今河南鹿邑东十五里。

⑧赖乡:即厉乡。在今河南鹿邑东十里。

⑨趣:趋向。

⑩暨:至,到达。

【译文】

濄水又往东流经广乡城北面。圈称说:襄邑有个蛇丘亭,就是过去的广乡,后来改称广世。后汉顺帝阳嘉四年,将这地方封给侍中挚填,立为侯国,就是广乡。濄水又往东流经苦县西南,分为两条水,支流向东北流,在赖城流入山谷,称为死濄。濄水又向东南拐弯,流经苦县老城南面。《郡国志》说:这里就是春秋时的相,王莽改名为赖陵。苦县老城四面的城门,修筑了几条宽阔的驰道,东面从赖乡开始,南面从南门穿过濄水,直通故台,故台西面朝向南门。另一条大道直通向广乡道西门的驰道。西边通到武平北门的驰道,直达北台。

濄水又东北屈,至赖乡西,谷水注之①。谷水首受涣水于襄邑县东②,东迳承匡城东③。《春秋经》书:夏叔仲彭生会晋郤缺于承匡④。《左传》曰:谋诸侯之从楚者⑤。京相璠曰:今陈留襄邑西三十里有故承匡城⑥。谷水又东南迳己吾县故城西⑦。《陈留风俗传》曰:县,故宋也,杂以陈、楚之地,故梁国宁陵县之徙种龙乡也⑧。以成、哀之世⑨,户至八九千,冠带之徒求置县矣⑩。永元十一年⑪,陈王削地⑫,以大棘乡、直阳乡十二年自鄢隶之⑬,命以嘉名曰己吾。犹有陈、楚之俗焉。

【注释】

①谷水: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②涣水:自今河南开封东分狼汤渠水东南流经杞县、睢县、柘城,南入安徽境,经亳州东北、河南永城南、安徽宿州、固镇县,至五河县南入淮水。襄邑县:战国秦置,属砀郡。治所即今河南睢县。西汉属陈留郡。

③承匡城:战国秦置,属砀郡。在今河南睢县西三十里匡城乡。

④叔仲彭生:又作叔彭生。姬姓,叔仲氏,谥惠,史称叔仲惠伯。鲁国公族。各本衍“仲”字。郤缺:即郤成子。春秋时晋国大夫。从政多年,历事数君。

⑤谋诸侯之从楚:商量对付投靠楚国的诸侯。当时诸侯从楚者,有陈、郑、宋诸国。

⑥陈留:即陈留郡。西汉元狩元年(前122)置。治所在陈留县(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镇)。西晋改为陈留国,移治小黄县(今河南开封东北)。西晋末复为郡。

⑦己吾县:东汉永元十一年(99)置,属陈留郡。治所在今河南宁陵西南三十九里己吾城。西晋初废。北魏复置。

⑧梁国:西汉高帝五年(前202)改砀郡为梁国。都定陶(今山东菏泽定陶区西北)。汉文帝时移都睢阳县(今河南商丘南)。宁陵县:西汉置,属陈留郡。治所在今河南宁陵东南。东汉属梁国。

⑨成帝:即西汉皇帝刘骜(ào)。字太孙。孝元皇帝刘奭之子。哀帝:即西汉皇帝刘欣。元帝庶孙,定陶鲁恭王刘馀之子。

⑩冠带之徒:指士族官吏。

⑪永元十一年:99年。永元,东汉和帝刘肇的年号(89—105)。

⑫陈王削地:朱谋㙔《水经注笺》曰:“《后汉书》陈王钧坐杀人事,削西华、项、新阳三县。”

⑬大棘乡:古地名。一名棘壁。在今河南柘城西北。直阳乡:《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地志》,襄邑(今河南睢县)有直阳城。”十二年:100年。鄢:在今河南鄢陵西北十八里古城村。

【译文】

濄水又向东北拐弯,流到赖乡西面,谷水注入。谷水上口在襄邑县东面承接涣水,向东流经承匡城东面。《春秋经》记载:夏天,叔仲彭生在承匡会见了晋国郤缺。《左传》说:商量对付投靠楚国的诸侯。京相璠说:今天,在陈留襄邑西面三十里有旧时的承匡城。谷水又往东南流经己吾县老城西面。《陈留风俗传》说:己吾县从前属于宋国,兼有陈、楚的部分土地,是过去梁国宁陵县的种龙乡。成帝、哀帝时这里的居民发展到八九千户,于是当地的士族、官吏要求设县。永元十一年,陈王封地被削,十二年自鄢划出大棘乡、直阳乡隶属于该县,取了个美名叫己吾。这里还有陈、楚两地的旧习俗。

谷水又东迳柘县故城东①。《地理志》,淮阳之属县也。城内有柘令许君清德颂②,石碎字紊,惟此文见碑。城西南里许,有汉阳台令许叔种碑③,光和中立④;又有汉故乐成陵令太尉掾许婴碑⑤。婴字虞卿,司隶校尉之子⑥。建宁元年立⑦。余碑文字碎灭,不复可观,当似司隶诸碑也。谷水又东迳苦县故城中⑧,水泛则四周隍壍⑨,耗则孤津独逝。谷水又东迳赖乡城南。其城实中,东北隅有台偏高。俗以是台在谷水北,其城又谓之谷阳台,非也。谷水自此东入濄水。

【注释】

①柘县:战国秦置,属陈郡。治所在今河南柘城北。

②清德颂:《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此碑,欧(阳修)、赵(明诚)皆不著录,洪(适)但载郦说,盖已佚。”

③汉阳台令许叔种碑:当作“汉阳翟令许叔台碑”。《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天下碑录》,汉阳翟令许叔台碑在柘城县(今河南柘城)西南,光和中立。”阳翟,即阳翟县。战国韩置,始皇十七年(前230)属秦,为颍川郡治。治所即今河南禹州。译文从之。许叔台,具体不详。

④光和:东汉灵帝刘宏的年号(178—184)。

⑤汉故乐成陵令太尉掾许婴碑:《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天下碑录》,汉故乐成陵令太尉掾许婴碑在柘城县西南,今佚。”乐成陵,即乐成县。战国秦置,属钜鹿郡。治所在今河北献县东南十六里河城街乡南。西汉为河间国治。“陵”字是桓帝所加。太尉掾,太尉属官。西汉太尉无实际职务,属官较少。东汉职权渐重,属官增多,分曹治事。有西曹、东曹、户曹等,各曹正职官称掾。

⑥司隶校尉:官名。汉武帝征和四年(前89)置,掌持节率中都官徒以捕巫蛊、督京师奸猾。哀帝时改称司隶。东汉复称司隶校尉,与御史中丞、尚书令并称“三独坐”,权势显赫,实兼中央监察与地方行政诸任于一身。

⑦建宁元年:168年。建宁,东汉灵帝刘宏的年号(168—172)。

⑧苦县:春秋楚置。治所即今河南鹿邑。秦属陈郡。西汉属淮阳国。东汉属陈国。

⑨隍壍(qiàn):护城河。壍,同“堑”。壕沟。

【译文】

谷水又往东流经柘县老城东面。据《地理志》,这是淮阳的属县。城内有柘县县令许君撰写的清德颂碑,别的石碑都破碎了,碑文也已模糊不清,只有此文的碑刻还看得出。城西南约一里左右,有汉阳翟令许叔台碑,是光和年间所立;又有汉故乐成陵令太尉掾许婴碑。许婴,字虞卿,是司隶校尉的儿子。碑是建宁元年所立。其余的石碑,文字都剥蚀不清,无可辨认了,看来应当也是像司隶等差不多的碑。谷水又往东流经苦县老城中,水大泛滥时,就流遍四周的护城河;水小时,就只有一水独流了。谷水又往东流经赖乡城南面。这座城非常坚实,东北隅有台,显得较高。民间以为此台在谷水北面,因此又称此城为谷阳台,其实是不对的。谷水在这里东流注入濄水。

濄水又北迳老子庙东①,庙前有二碑,在南门外。汉桓帝遣中官管霸祠老子②,命陈相边韶撰文③。碑北有双石阙甚整顿,石阙南侧,魏文帝黄初三年经谯所勒④,阙北东侧,有孔子庙⑤,庙前有一碑,西面,是陈相鲁国孔畴建和三年立⑥。北则老君庙,庙东院中有九井焉。又北,濄水之侧又有李母庙⑦,庙在老子庙北,庙前有李母冢,冢东有碑,是永兴元年谯令长沙王阜所立⑧。碑云:老子生于曲、濄间⑨。濄水又屈东迳相县故城南⑩,其城卑小实中。边韶《老子碑》文云:老子,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存,在赖乡之东,濄水处其阳。疑即此城也,自是无郭以应之。

【注释】

①老子庙:一名老君庙。在今河南鹿邑东。

②汉桓帝:即东汉皇帝刘志。蠡吾侯刘翼之子。管霸:东汉宦官。桓帝时受命杂考李云。桓帝欲诛李云、杜众时曾加以卫护。后甚奢侈,取天下良田美业。颇有才略,灵帝时专制宫省。窦武诛宦官时杀之。

③边韶:字孝先。陈留浚仪(河南开封)人。东汉官吏。以文章知名。善口辩。东汉顺帝时,为尚书侍郎。桓帝时,为临颍侯相,征拜太中大夫,著作东观。后为陈相。

④黄初三年:222年。黄初,三国魏文帝曹丕的年号(220—226)。谯:即谯县。秦改焦邑置,属泗水郡。治所即今安徽亳州。西汉属沛郡。东汉属沛国。三国魏黄初元年(220)立为谯国。勒:雕刻。

⑤孔子庙:《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魏志·仓慈传》注引《孔氏谱》,汉桓帝立老子庙于苦县(今河南鹿邑)之赖乡(今河南鹿邑东十里),画孔子像于壁。孔畴为陈相,立孔子碑于像前。”

⑥孔畴:字元矩。东汉末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之后。汉桓帝时任陈相。建和三年:149年。建和,东汉桓帝刘志的年号(147—149)。

⑦李母庙:在今河南鹿邑一带。《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初学记》二十四引《赖乡记》,老子祠北二里李夫人祠,是老子所生旧宅。”

⑧永兴元年:153年。永兴,东汉桓帝刘志的年号(153—154)。王阜:具体不详。

⑨曲:即曲仁里。在今河南鹿邑一带。濄:即濄水。古狼汤渠支津。即今淮水支流涡河。

⑩相县故城:在今河南鹿邑东十五里。

【译文】

濄水又往北流经老子庙东面,庙前有两块石碑,在南门外。汉桓帝派遣宦官管霸去祭祀老子,命陈国丞相边韶撰写碑文。碑的北面有两座很整齐的石阙,石阙南侧,是魏文帝黄初三年经过谯县时刻的,石阙北边东侧,有孔子庙,庙前有一块石碑,石碑朝西,是陈国丞相鲁国的孔畴在建和三年所立。北面就是老君庙,庙东的院子里有九口井。又往北,在濄水的旁边又有李母庙,在老子庙的北边,庙前有李母墓,墓的东边有块石碑,是永兴元年谯县令长沙王阜所立。碑文说:老子生在曲仁里、濄水之间。濄水又向东拐弯,流经相县老城南面,此城虽很小却很坚固。边韶撰的《老子碑》说:老子是楚国相县人。相县虚空荒凉,今天属于苦县,老城至今还在,在赖乡的东边,濄水流过城南。说的可能就是此城,但却没有城郭了。

濄水又东迳谯县故城北。《春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①,楚成得臣帅师伐陈②,遂取谯,城顿而还是也③。王莽之延成亭也,魏立谯郡④,沇州治⑤。沙水自南枝分,北迳谯城西,而北注濄。濄水四周城侧,城南有曹嵩冢⑥,冢北有碑,碑北有庙堂,余基尚存,柱础仍在⑦。庙北有二石阙双峙,高一丈六尺,榱栌及柱皆雕镂云矩⑧,上罦罳已碎⑨,阙北有圭碑,题云:汉故中常侍长乐太仆特进费亭侯曹君之碑⑩,延熹三年立⑪。碑阴又刊诏策,二碑文同。夹碑东西,列对两石马,高八尺五寸,石作粗拙,不匹光武隧道所表象马也。有腾兄冢⑫,冢东有碑,题云:汉故颍川太守曹君墓⑬,延熹九年卒⑭。而不刊树碑岁月。坟北有其元子炽冢⑮,冢东有碑,题云:汉故长水校尉曹君之碑⑯。历大中大夫、司马、长史、侍中⑰,迁长水,年三十九卒,熹平六年造⑱。炽弟胤冢⑲,冢东有碑,题云:汉谒者曹君之碑⑳,熹平六年立。城东有曹太祖旧宅(21),所在负郭对廛(22),侧隍临水(23)。《魏书》曰:太祖作议郎(24),告疾归乡里,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射猎以自娱乐。文帝以汉中平四年生于此(25),上有青云如车盖,终日乃解。即是处也。后文帝以延康元年幸谯(26),大飨父老(27),立坛于故宅,坛前树碑,碑题云:大飨之碑(28)。

【注释】

①僖公二十二年:此处应为二十三年,即前637年。译文从之。

②成得臣:字子玉。楚成王时,因战功被子文推荐为令尹。围宋,与救宋之晋、齐、秦联军战于城濮(今山东鄄城临濮集),楚军溃败。引咎自杀于归途中。

③顿:西周封国。姬姓。国都原在今河南商水县东南,后迫于陈而南迁。在今河南项城西南南顿镇,为楚附庸。

④谯郡:东汉建安末,魏武析沛国置。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

⑤沇州:西汉武帝置,为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时治所在昌邑县(今山东巨野东南)。

⑥曹嵩冢:《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寰宇记》,曹嵩墓在沂水县(今山东沂水县)南一百二十五里。”曹嵩,字巨高,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大臣。曹操之父。以宦官曹腾养子,仕途得意。魏黄初元年(220),曹丕称帝,追尊嵩曰太皇帝。

⑦柱础:俗称柱础石。古人在房屋柱脚上垫一块石墩,既能起到防潮作用,又能加强柱基的承压力。

⑧榱(cuī):即椽。放在檩上支持屋面和瓦片的木条。栌:柱头承托栋梁的短木,即欂栌、斗栱。雕镂:雕刻镂刻。云矩:雕刻的云形图案。矩,刻画以留标志。

⑨罦罳(fú sī):亦作罦思、复思、罘罳。古代设在门外或城角上的网状建筑。

⑩汉故中常侍长乐太仆特进费亭侯曹君之碑:《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此魏武之祖曹腾碑。”曹腾,字季兴,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宦官。安帝时,授黄门从官。顺帝即位,为小黄门,迁中常侍。质帝被杀后,与长乐太仆州辅等七人,以定策功,皆封亭侯,腾为费亭侯,迁大长秋,加位特进。奉事四帝,对海内名人,有所进达。魏明帝太和三年(229),追尊为高皇帝。

⑪延熹三年:160年。延熹,东汉桓帝刘志的年号(158—167)。

⑫腾兄:即曹腾的从兄曹褒,曹仁之祖父。官颍川太守。

⑬汉故颍川太守曹君墓:《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此碑,欧(阳修)、赵(明诚)皆不著录,洪(适)但载郦说,盖已佚。”

⑭延熹九年:166年。

⑮元子:长子。炽:即曹炽,字元盛。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颍川太守曹褒之子,曹仁之父,曹操之从父。

⑯长水校尉:官名。西汉武帝所置,京师屯兵八校尉之一,掌长水胡骑。

⑰大中大夫:官名。即太中大夫。掌议论,无定员,多至数十人。虽为顾问一类散职,但汉世多以宠臣贵戚和功臣充任,与皇帝关系亲近,为机密之职。司马:官名。汉代为宫门守将、大将军、将军、校尉的属官。边郡亦置司马,专管军事。长史:官名。汉时丞相、太尉、公及将军府属吏均有长史。另边陲郡守亦置长史,掌兵马。侍中:官名。秦始置,为丞相属官。两汉沿袭,是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

⑱熹平六年:177年。熹平,东汉灵帝刘宏的年号(172—178)。

⑲炽弟胤:《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曹)胤之仕履不见于史,惟此碑题,稍存官衔耳。”

⑳谒者:官名。守宫殿门户,掌传达,接待宾客以及临时差遣等职务。

(21)曹太祖旧宅:曹操旧宅。《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魏志·武帝纪》注引《魏武故事》载公《令》:孤于谯(今安徽亳州)东五十里,筑精舍。”

(22)负郭:背对着城郭。对廛(chán):面对着民居。廛,古代一户人家所占的房地。

(23)隍:护城壕。

(24)议郎:官名。郎中令的属官。为郎官中地位较高者。掌顾问应对,无常员。

(25)文帝:即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中平四年:187年。中平,东汉灵帝刘宏的年号(184—189)。

(26)延康元年:220年。延康,东汉灵帝刘宏的年号,凡一年。

(27)飨(xiǎng):宴请宾客。

(28)大飨之碑:《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寰宇记》,大飨碑在魏文庙前。昔文帝幸谯,父老立碑于故宅,题曰:大飨之碑。锺繇篆额,曹子建文,梁鹄书,时称为三绝碑,在《隶释》。洪适曰:碑字有不明者。唐大中年,亳守李暨再刻。在今亳州(今安徽亳州)东,已佚。”

【译文】

濄水又往东流经谯县老城北面。《春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楚国成得臣率领军队讨伐陈国,结果攻取了谯,在顿筑城,然后还师。王莽时叫延成亭,魏时设立了谯郡,是沇州的治所。沙水从南面分支流出,往北流经谯城西面,往北注入濄水。濄水四面环绕城边,城南有曹嵩墓,墓北有一块石碑,碑北有一座庙堂,今天在遗址上还能看到石柱和石础。庙北有两座石阙,互相对峙,高一丈六尺,顶椽、斗拱及立柱都雕刻着云纹,上面的围屏已经破碎,石阙北边有一块圭形碑,碑上题着:汉故中常侍长乐太仆特进费亭侯曹君之碑,延熹三年立。碑的背面又刻着诏书,两面碑文相同。石碑东西两边,相对立着两匹石马,高八尺五寸,石雕粗糙拙劣,比不上光武帝墓道上的石像石马。附近有曹腾兄墓,墓东有石碑,题着:汉故颍川太守曹君墓,延熹九年卒。而未刻立碑年月。墓北有他的长子曹炽的墓,墓东有石碑,题着:汉故长水校尉曹君之碑。曹炽历任大中大夫、司马、长史、侍中等职,调任长水校尉,三十九岁死,熹平六年造。曹炽弟曹胤的墓也在这里,墓东有碑,题着:汉谒者曹君之墓,熹平六年立。城东有曹太祖的故居,故居背靠城墙,面对民房,旁边是城壕,面临流水。《三国志·魏书》说:太祖当过议郎,后因病辞官还乡,在城外建了房屋,春夏研读诗书经传,秋冬到郊外射猎娱乐。文帝于汉中平四年出生在这里,当时天上青云像车盖一样笼罩着,到天晚才散去。指的就是此处。后来文帝在延康元年驾临谯县,大摆筵席宴请乡里父老,并在故居设立祭坛,坛前立碑,碑题叫大飨之碑。

碑之东北,濄水南,有谯定王司马士会冢①。冢前有碑,晋永嘉三年立②。碑南二百许步有两石柱,高丈余,半下为束竹交文③,作制极工。石榜云④:晋故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扬州江州诸军事、安东大将军谯定王河内温司马公墓之神道⑤。

【注释】

①定王司马士会:《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晋书·谯王逊传》,子定王随立,薨,以此云士会证之,其即定王随无疑。盖随字士会,又以字行,故此称士会乎?而《传》不言士会。《惠帝纪》太安元年,亦但言安东将军谯王随薨,不如碑南石榜叙官位文,此可辅《晋书》之阙。”

②永嘉三年:309年。永嘉,西晋怀帝司马炽(chì)的年号(307—312)。

③束竹交文:成束的竹子互相交叉的花纹。文,文理,花纹。

④石榜:石头制作的匾额。榜,匾额。

⑤神道:寺、庙、陵、祠碑等参拜场所前的道路。

【译文】

碑的东北面、濄水南面,有谯定王司马士会墓。墓前有块石碑,是晋永嘉三年所立。碑南约二百来步有两根石柱,高一丈多,下半部有成束的竹子互相交叉的花纹,雕刻非常精致。石碑额上写着:晋朝前使者持节散骑常侍都督扬州江州诸军事、安东大将军谯定王河内郡温县司马公墓之墓道。

濄水又东迳朱龟墓北①,东南流。冢南枕道有碑②,碑题云:汉故幽州刺史朱君之碑③。龟字伯灵,光和六年卒官④,故吏别驾从事史、右北平无终年化⑤,中平二年造⑥。碑阴刊故吏姓名,悉蓟、涿及上谷、北平等人⑦。

【注释】

①朱龟墓:《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墓在今亳州(今安徽亳州)。”

②枕:靠近,接近。

③汉故幽州刺史朱君之碑:《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欧阳修)《集古录》,汉朱龟碑在亳州界中,后余守亳州,徙置州学中。”幽州,汉武帝置十三州刺史部之一。东汉治所在蓟县(今北京西南)。

④光和六年:183年。光和,东汉灵帝刘宏的年号(178—184)。

⑤别驾从事史:官名。即别驾从事。府、州佐吏名。亦称别驾。汉置。刺史行部时,别乘传车侍从导引,主录众事,故名。位居诸从事之右,职位颇重。年化:一作牟化。具体不详。

⑥中平二年:185年。中平,东汉灵帝刘宏的年号(184—189)。

⑦蓟:即蓟县。战国秦置,为广阳郡治。治所在今北京西南隅。西汉为广阳国治。涿:即涿县。秦置,属广阳郡。治所即今河北涿州。西汉为涿郡治。上谷:即上谷郡。战国燕置,秦治所在沮阳县(今河北怀来东南)。北平:此处应指右北平郡。

【译文】

濄水又往东流经朱龟墓北面,往东南流。墓南靠近道路,有块石碑,碑上题着:汉故幽州刺史朱君之碑。朱龟字伯灵,光和六年死于在任期间,旧属别驾从事史、右北平无终县年化,中平二年造。碑的背面刻着旧时属吏的姓名,都是蓟、涿及上谷、北平等地人。

濄水东南迳层丘北①,丘阜独秀,巍然介立②,故壁垒所在也。

【注释】

①层丘:《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丘在今亳州(安徽亳州)东南。”

②介立:卓然耸立。

【译文】

濄水往东南流经层丘北面,丘岗特别秀美,巍然独立,这是从前军营所在的地方。

濄水又东南迳城父县故城北①,沙水枝分注之。水上承沙水于思善县②,世谓之章水③,故有章头之名也。东北流迳城父县故城西,侧城东北流入于濄。濄水又东迳下城父北④。《郡国志》曰⑤:山桑县有下城父聚者也⑥。濄水又屈迳其聚东郎山西⑦,又东南屈迳郎山南,山东有垂惠聚⑧,世谓之礼城。袁山松《郡国志》曰⑨:山桑县有垂惠聚。即此城也。

【注释】

①城父县:西汉置,属沛郡。治所在今安徽亳州东南城父镇。东汉属汝南郡。三国魏属谯郡。

②思善县:三国魏改思善侯国置,属谯郡。治所在今安徽亳州南八十里古城镇。

③章水:在今安徽亳州南,东南流至涡阳西北入涡。

④下城父:又名下城父聚。在今安徽涡阳西北。

⑤《郡国志》:晋司马彪《续汉书》篇名。记述东汉时期全国行政区划、人口以及《春秋》和“前三史”所载征伐、会盟所在的地名。

⑥山桑县:西汉置,属沛郡。治所在今安徽蒙城北三十六里坛城集。

⑦郎山:亦名狼山。在今安徽蒙城西北二十八里。

⑧垂惠聚:世谓之礼城。在今安徽蒙城西北二十里。

⑨袁山松《郡国志》:袁山松,即袁崧,字山松。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史学家。撰《后汉书》,今存辑本。郑德坤《水经注引书考》:“《晋书》本传称山松著《后汉书》百篇与《隋志注》合。《水经注》所引多《郡国志》文……”

【译文】

濄水又往东南流经城父县老城北面,沙水的支流在这里注入濄水。此水上游在思善县承接沙水,世人称之为章水,因此有章头的地名。章水往东北流经城父县老城西面,靠着城旁往东北流入濄水。濄水又往东流经下城父北面。《郡国志》说:山桑县有个村子叫下城父聚。濄水又拐弯流经村东的郎山西面,又往东南拐弯流经郎山南面,山东有个垂惠聚,人们称之为礼城。袁山松《郡国志》说:山桑县有垂惠聚。指的就是此城。

濄水又东南迳濄阳城北①,临侧濄水②,魏太和中为濄州治③,以盖表为刺史④。后罢州立郡,衿带遏戍⑤。濄水又东南迳龙亢县故城南⑥。汉建武十三年⑦,世祖封傅昌为侯国⑧。故语曰:沛国龙亢至山桑者也⑨。濄水又屈而南流出石梁⑩,梁石崩褫⑪,夹岸积石高二丈,水历其间。又东南流,迳荆山北而东流注也⑫。

【注释】

①濄阳城:即涡阳城。今安徽蒙城东北涡河北岸刘寨村。后移今蒙城。

②临侧:靠近,毗邻。

③太和: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年号(477—499)。濄州:北魏置。治所在涡阳城(今安徽蒙城东北涡河北岸刘寨村,后移今蒙城)。景明中改为涡阳郡。

④盖表:当为“孟表”之讹。孟表,《水经注疏》熊会贞按:“考《魏书孟表传》:表仕萧鸾为马头太守,太和十八年,据郡归诚,除南兖州刺史,领马头太守,镇涡阳(今安徽涡阳)。”译文从之。

⑤衿带:像衣领一样交汇环绕。

⑥龙亢县:西汉置,属沛郡。治所在今安徽怀远西北七十五里龙亢镇。东汉属沛国。西晋改属谯郡。

⑦汉建武十三年:37年。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25—56)。

⑧傅昌:东汉颍川襄城(今河南襄城)人。傅俊之子。封芜湖侯。建初中,遭母忧,因上书,以国贫不愿之封,乞钱五十万,为关内侯。肃宗怒,贬为关内侯,竟不赐钱。

⑨沛国:东汉建武二十年(44)改沛郡置。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区)。三国魏移治沛县(今江苏沛县)。

⑩石梁:《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梁在今怀远县(今安徽怀远)西北。”

⑪崩褫(chǐ):崩塌毁坏。

⑫荆山:即今安徽怀远西南淮河北岸荆山。

【译文】

濄水又往东南流经濄阳城北面,城濒濄水,魏太和年间是濄州的治所,派孟表任刺史。后来废州立郡,有濄水天险为屏护。濄水又往东南流经龙亢县老城南面。汉建武十三年,光武帝把这地方封给傅昌,立为侯国。所以俗语说:沛国龙亢到山桑。濄水又拐弯向南流出石桥,石桥已毁,崩塌下来的石块堆积在两岸,高达两丈,水从其间流过。濄水又往东南流经荆山北,往东流去。

又东南至下邳淮陵县①,入于淮。

濄水又东,左合北肥水②。北肥水出山桑县西北泽薮③,东南流,左右翼佩数源④,异出同归,盖微脉涓注耳。东南流迳山桑邑南,俗谓之北平城⑤。昔文钦之封山桑侯⑥,疑食邑于此城。东南有一碑,碑文悉破无验,惟碑背故吏姓名尚存:熹平元年义士门生沛国萧刘定兴立⑦。

【注释】

①下邳:即下邳郡。东汉建安十一年(206)改下邳国置,属徐州。治所在下邳县(今江苏睢宁西北古邳镇东)。淮陵县:西汉置,属临淮郡。治所在今安徽明光东北六十里紫阳乡附近。东汉属下邳国。

②北肥水:即今安徽淮河支流北淝河。

③山桑县:西汉置,属沛郡。治所在今安徽蒙城北三十六里坛城集。东汉改为侯国,属汝南郡。三国魏复为县,属谯郡。泽薮(sǒu):大泽。

④翼佩:左右两边拥有。

⑤北平城:在今安徽涡阳东五十六里曹市集北。

⑥文钦:字仲若。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曹操部将文稷之子,三国时魏将。与毌丘俭等起兵讨伐司马师,兵败投吴,授为镇北大将军、幽州牧等。封谯侯。

⑦熹平元年:172年。熹平,东汉灵帝刘宏的年号(172—178)。刘定兴:具体不详。

【译文】

阴沟水又往东南流,到下邳郡淮陵县,注入淮水。

濄水又东流,在左边与北肥水汇合。北肥水发源于山桑县西北的大泽,往东南流,左右两边引来了好几条细流,这些水源来自不同的地方,但都汇聚于一水。北肥水往东南流经山桑邑南面,俗称北平城。从前文钦受封为山桑侯,食邑大概就在这里。城东南有一块石碑,碑文已经完全剥蚀得无法辨认了,只有石碑背面所刻的属吏姓名还能看清:熹平元年义士门生沛国萧县刘定兴立。

北肥水又东迳山桑县故城南,俗谓之都亭,非也。今城内东侧犹有山亭桀立①,陵阜高峻,非洪台所拟②。《十三州志》所谓山生于邑,其亭有桑,因以氏县者也。郭城东有文穆冢碑③,三世二千石④,穆郡户曹史⑤,征试博士、太常丞⑥,以明气候⑦,擢拜侍中、右中郎将⑧,迁九江、彭城、陈留三郡⑨,光和中卒⑩。故吏涿郡太守彭城吕虔等立⑪。

【注释】

①桀立:高耸直立。桀,高耸。

②洪台:当在今安徽蒙城一带。《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扬子云《甘泉赋》,洪台崛其独出兮,救北极之嶟嶟。此谓比洪台尤高也。”

③文穆冢碑:《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碑欧(阳修)、赵(明诚)皆不著录,洪(适)但载郦说,盖已佚。”

④二千石:指郡国守相。汉代百官以俸禄多寡为等差,郡守、诸侯王国相皆秩二千石,遂以为称。

⑤穆:即文穆。东汉灵帝时人。郡户曹史:郡佐吏。汉置,或分左右二员,位在户曹掾之下,佐掾主民户、礼俗、祠祀、农桑诸事。魏晋以下多沿置。

⑥太常丞:官名。秦汉九卿太常的副佐,太常寺属官,协助太常掌管陵庙礼仪及寺内诸曹事务的总管。

⑦气候:天文占气等。

⑧侍中:官名。秦始置,为丞相属官。两汉沿袭,是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右中郎将:官名。秦置,汉因之。轮番执戟,宿门宫廷殿门。职隶光禄勋。

⑨九江:即九江郡。战国秦置。治所在寿春县(今安徽寿县)。西汉高帝五年(前202)改为淮南国,元狩初复为九江郡。彭城:当为彭城国。东汉章和二年(88)改楚国置。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徐州)。陈留:即陈留郡。西汉元狩元年(前122)置。治所在陈留县(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镇)。

⑩光和:汉灵帝刘宏的年号(178—184)。

⑪涿郡:西汉高帝置。治所在涿县(今河北涿州)。吕虔:人名。具体不详。

【译文】

北肥水又往东流经山桑县老城南面,俗称都亭,这是不对的。今天城内东侧小山岗上还有一座亭子高高地矗立着,山岗很高峻,不是洪台所能相比的。《十三州志》说:城内有座山,山上的亭子旁有桑树,因此取名山桑县。外城东有文穆墓碑,大意说:文穆祖上三代都官至二千石。文穆初任郡户曹史,召试为博士、太常丞,因懂得气象变化的规律,升任侍中、右中郎将,调任九江、彭城、陈留三郡太守,光和年间亡故。属吏涿郡太守彭城吕虔等人立碑。

北肥水又东积而为陂,谓之瑕陂①。陂水又东南迳瑕城南②。《春秋左传·成公十六年》③,楚师还及瑕。即此城也。故京相璠曰:瑕,楚地。北肥水又东南迳向县故城南④。《地理志》曰:故向国也。《世本》曰⑤:许、州、向、申⑥,姜姓也,炎帝后。京相璠曰:向,沛国县,今并属谯国龙亢也。杜预曰:龙亢县东有向城,汉世祖建武十三年⑦,更封富波侯王霸为侯国⑧。即此城也。俗谓之圆城,非。又东南迳义成南⑨,世谓之楮城,非。又东入于濄,濄水又东注淮。《经》言下邳淮陵入淮⑩,误矣。

【注释】

①瑕陂:《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陂在瑕城(今安徽蒙城东北)之西。”

②瑕城:春秋楚地。在今安徽蒙城东北。

③成公十六年:前575年。

④向县:西汉置,属沛郡。治所在今安徽怀远西北。

⑤《世本》:书名。撰者不详,成书时代亦不可考。该书记录自黄帝以来至春秋帝王公卿大夫的氏姓、世系、都邑、器物的制作和发明等。

⑥许:西周封国。姜姓。都城在今河南许昌东三十六里古城。州:西周封国。姜姓。建都淳于。在今山东安丘东北三十里黄旗堡镇杞城村。向:西周封国。姜姓。在今山东莒南县西北大店镇许家滩井子村。申:西周封国。姜姓。在今河南南阳北二十里。

⑦建武十三年:37年。

⑧王霸:字元伯。颍川颍阳(治今河南许昌西南)人。东汉将领。少为狱吏,从刘秀击破王寻、王邑于昆阳。刘秀任大司马,以其为功曹令史。因追斩王郎功,封王乡侯。刘秀即位,拜偏将军,更封富波侯。建武十三年,封向侯。

⑨义成:即义成县。东汉改义成侯国置,属九江郡。治所在今安徽怀远东北十五里拖城。西晋属淮南郡。东晋后废。北魏复置,属临淮郡。

⑩下邳:即下邳国。东汉永平十五年(72)分东海郡置,属徐州。治所在下邳县(今江苏睢宁西北古邳镇东)。淮陵:即淮陵郡。西汉置,属临淮郡。治所在今安徽明光东北六十里紫阳乡附近。东汉属下邳国。

【译文】

北肥水又往东流,积聚成陂塘,叫瑕陂。塘水又往东南流经瑕城南面。《春秋左传·成公十六年》,楚军回返到瑕。就指此城。所以京相璠说:瑕是楚国的地方。北肥水又往东南流经向县老城南面。《地理志》说:向县是从前的向国。《世本》说:许、州、向、申,都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京相璠说:向是沛国的一个县,今天并入谯国龙亢县了。杜预说:龙亢县东有向城,汉世祖建武十三年,将向城改封给富波侯王霸,立为侯国。就是此城。俗称圆城,不对。北肥水又向东南流经义成南面,人们称之为楮城,也是不对的。北肥水又往东注入濄水,濄水又往东注入淮水。《水经》说濄水到下邳淮陵县注入淮水,是搞错了。


卷二十三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