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水

字数:9600

获水出汳水于梁郡蒙县北①,

《汉书·地理志》曰:获水首受甾获渠②,亦兼丹水之称也。《竹书纪年》曰:宋杀其大夫皇瑗于丹水之上。又曰宋大水,丹水壅不流,盖汳水之变名也。

【注释】

①获水:故道上接汳水于今河南商丘北,东流经虞城、安徽砀山县、萧县北,至江苏徐州北入泗水。晋以后被认为是汴水的下游,故通称汴水。汳(biàn)水:故道自今河南开封东北分狼汤渠水东流,至今商丘北,下接获水。自晋以后被认为是汴河的下游。“汳”名遂废弃不用,通称汴河或汴渠。梁郡:新莽始建国元年(9)改梁国置。治所在睢阳县(今河南商丘南)。东汉建初四年(79)复为梁国。三国魏黄初中改为梁郡。蒙县:秦置,属砀郡。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北二十二里老蒙墙寺。

②甾获渠:《水经注疏》杨守敬按:“考城(今河南兰考)本甾县,故言汳水迳考城故城南为甾获渠也。”

【译文】

获水

获水在梁郡蒙县以北由汳水分出,

《汉书·地理志》说:获水上游承接甾获渠,又兼有丹水之称。《竹书纪年》说:宋国在丹水上杀了它的大夫皇瑗。又说,宋国发大水,使丹水壅塞不通,丹水大概就是汳水的异名。

获水自蒙东出,水南有汉故绎幕令匡碑①。匡字公辅,鲁府君之少子也②。碑字碎落,不可寻识③,竟不知所立岁月也。

【注释】

①汉故绎幕令匡碑:《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碑欧(阳修)、赵(明诚)皆不著录,洪(适)但载郦说,盖已佚。”绎幕,即绎幕县。西汉置,属清河郡。治所在今山东平原县西北二十里王杲铺。

②府君:汉魏以来对郡太守的尊称。

③寻识:探寻辨识。

【译文】

获水从蒙县向东流出,水南有汉故绎幕令匡碑。匡字公辅,是鲁府君的小儿子。墓碑上的字迹已破损剥落,不能辨识,看不出立碑的年月了。

获水又东迳长乐固北、己氏县南①,东南流迳于蒙泽②。《十三州志》曰:蒙泽在县东。《春秋·庄公十二年》③,宋万与公争博④,杀闵公于斯泽矣⑤。

【注释】

①长乐固:《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虞城县(今河南虞城)西。”己氏县:西汉置,属梁国。治所在今山东曹县东南楚天镇。东汉属济阴郡。北魏属沛郡。

②蒙泽:春秋宋地。在今河南商丘东北二十二里故蒙城一带。

③庄公十二年:前682年。

④宋万:一作南宫长万,又作南宫万。春秋时宋国卿。宋愍公十年(前682),率军伐鲁,为鲁所生俘。后归宋,愍公辱之,遂杀愍公,立公子游为君。诸公子杀新君游而立愍公弟御说,是为桓公。他逃奔陈,陈人使妇人饮之酒,醉而缚之,归宋,宋人杀之。争博:在赌博中相争斗。

⑤闵公:名捷。春秋时宋国国君。宋庄公之子。

【译文】

获水又往东流经长乐固以北、己氏县以南,往东南流经蒙泽。《十三州志》说:蒙泽在县东。《春秋·庄公十二年》,宋万与闵公赌博时相争,在蒙泽杀了闵公。

获水又东迳虞县故城北①,古虞国也②。昔夏少康逃奔有虞③,为之庖正④,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者也⑤。王莽之陈定亭也。城东有汉司徒盛允墓碑⑥。允字伯世,梁国虞人也⑦。其先奭氏⑧,至汉中叶,避孝元皇帝讳⑨,改姓曰盛。世济其美⑩,以迄于公,察孝廉⑪,除郎⑫,累迁司空、司徒。延熹中立墓⑬,中有石庙,庙宇倾颓,基构可寻。

【注释】

①虞县:秦置,属砀郡。治所在今河南虞城北二十二里李老家乡附近。西汉属梁国。

②虞国:夏朝初年禹封帝舜之子商均于此地建国。

③夏少康:夏朝君主。少康的父亲被寒浞所杀。少康长大后为有仍氏牧正,又逃至有虞氏任庖正。后攻灭寒浞,建都纶城(今河南虞城东北),恢复夏王朝的统治。少康有作为,史称少康中兴。有虞:国名。在今河南虞城北二十二里李老家乡附近。

④庖正:古代主管王者膳食的官吏。

⑤虞思:姚姓。舜之孙、商均之子。有虞氏首领,国都在虞城。二姚:虞君之二女。

⑥汉司徒盛允墓碑:《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墓在今虞城县(今河南虞城)东三里。”

⑦梁国:西汉高帝五年(前202)改砀郡为梁国。都定陶(今山东菏泽定陶区西北)。汉文帝时移都睢阳县(今河南商丘南)。王莽始建国初改为梁郡。东汉建初四年(79)复为梁国。

⑧奭(shì)氏:出自周代召公姬奭的子孙,他的奭姓后人在西汉时避汉元帝刘奭的名讳,改称盛氏。

⑨孝元皇帝:即汉元帝刘奭。汉宣帝子,母共哀许皇后。汉元帝多才艺,善史书,通音律,柔仁好儒。在位期间,因宠信宦官,导致皇权式微,朝政混乱不堪,西汉由此走向衰落。

⑩世济其美:世世代代继承祖上的美德。济,利用,发挥。

⑪察:察举。孝廉:孝,指孝悌者;廉,清廉之士。分别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科目,始于汉代,在东汉尤为求仕者必由之途,后往往合为一科。亦指被推选的士人。

⑫除郎:授给郎官之职。郎,官名。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⑬延熹:东汉桓帝刘志的年号(158—167)。

【译文】

获水又往东流经虞县老城北面,虞县是古时的虞国。从前夏朝少康逃奔到有虞氏那里,做了管理膳食的小官,于是虞思把两个姓姚的女子嫁给他做妻子。这就是王莽时的陈定亭。城东有汉司徒盛允碑。盛允字伯世,梁国虞人。他的祖上姓奭,到了汉朝中期,为避孝元皇帝讳,改姓盛。盛氏世代继承祖上的美德,到了盛允,被举荐为孝廉,授官为郎,历任司空、司徒。墓碑立于延熹年间,墓地还建有一座石庙,庙宇已经倒塌了,但庙基还可以找到。

获水又东南迳空桐泽北①,泽在虞城东南。《春秋·哀公二十六年》②,冬,宋景公游于空泽③,辛巳,卒于连中④。大尹、左师兴空泽之士千甲⑤,奉公自空桐入如沃宫者矣⑥。

【注释】

①空桐泽:又称空泽。在今河南虞城南。

②哀公二十六年:前469年。

③宋景公:子姓,名头曼。春秋时宋国国君。宋元公之子。

④连中:馆名。春秋宋地。在今河南虞城南。

⑤大尹:官名。春秋战国时宋国设置。左师:官名。春秋时宋国设置的执政官。为宋六卿之一。

⑥沃宫:宋都城内宫名。在今河南商丘南。

【译文】

获水又往东南流经空桐泽北面,空桐泽坐落在虞城东南。《春秋·哀公二十六年》,冬天,宋景公在空泽游览,辛巳,在连中逝世。大尹、左师组织了空泽的千名甲士,将景公的灵柩从空桐护送到沃宫。

获水又东迳龙谯固①,又东合黄水口②。水上承黄陂,下注获水。

【注释】

①龙谯固:《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在今夏邑县(今河南夏邑)北。”

②黄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水当在今单县(今山东单县)东南。”

【译文】

获水又往东流经龙谯固,又往东与黄水口汇合。黄水上游承接黄陂,注入获水。

获水又东入栎林①,世谓之九里柞。

【注释】

①栎林:世谓之九里柞。《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当在今单县(今山东单县)之东南、虞城县(今河南虞城)之东北。”

【译文】

获水又往东流入栎林,世人称之为九里柞。

获水又东南迳下邑县故城北①。楚考烈王灭鲁②,顷公亡③,迁下邑。又楚、汉彭城之战④,吕后兄泽军于下邑⑤,高祖败还从泽军。子房肇捐地之策⑥,收垓下之师⑦,陆机所谓即下邑者也。王莽更名下治矣。

【注释】

①下邑县:战国秦置,属砀郡。治所在今安徽砀山县。西汉属梁国。北魏孝昌元年(525)移治栗县故城(今河南夏邑),为临涣郡治。

②楚考烈王:芈姓,熊氏,名元。战国楚君主,楚襄王之子。鲁:周代封国,周武王封周公旦于此。都曲阜(今山东曲阜东北二里古城村)。战国时成为小国。鲁顷公二十四年(前256)为楚所灭。

③顷公:即鲁顷公。姬姓,名仇。战国时鲁国的末代国君,鲁文公姬贾之子。

④彭城:治所在今江苏徐州。

⑤吕后兄泽:即吕后的长兄吕泽。秦末,以门客从刘邦起兵。高祖六年(前201)封周吕侯。

⑥子房肇捐地之策:《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汉书·韩信传》,汉王兵败彭城,还至下邑。汉王曰:吾欲捐关已东,谁可与共功者?良谓捐之黥布、彭越、韩信三人,楚可破也。”子房,即张良,字子房。相传为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成为刘邦重要谋士。肇,开始。

⑦收垓下之师:《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高帝纪》五年,败固陵,用张良计,韩信、彭越皆引兵来,黥布随刘贾皆会,围羽垓下,斩羽。”垓下,又名垓下聚。在今安徽灵璧东南,沱河北岸。一说在今安徽固镇县东南四十八里。

【译文】

获水又往东南流经下邑县老城北面。楚考烈王灭了鲁国,顷公逃走,迁居到下邑。楚、汉彭城之战时,吕后的哥哥吕泽,把军队驻扎在下邑,高祖战败退回,来到吕泽的军中。张子房首创捐地的策略,招收了垓下的军队,陆机所说的就在下邑谋划,就指的是这件事。下邑,王莽改名为下治。

获水又东迳砀县故城北①。应劭曰:县有砀山②,山在东,出文石③,秦立砀郡④,盖取山之名也。王莽之节砀县也。山有梁孝王墓⑤。其冢斩山作郭⑥,穿石为藏⑦,行一里到藏中,有数尺水,水有大鲤鱼。黎民谓藏有神,不敢犯神。凡到藏,皆洁斋而进,不斋者,至藏辄有兽噬其足。兽难得见,见者云似狗,所未详也。山上有梁孝王祠⑧。

【注释】

①砀县:秦置,属砀郡。治所在今河南永城东北。

②砀山:即今河南永城北六十里芒砀山。

③文石:有纹理的石头。

④砀郡: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置。治所在睢阳县(今河南商丘南一里)。

⑤梁孝王墓:《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寰宇记》梁孝王墓在永城县(今河南永城)北五十里,砀山南岭上。高四丈,周回一里。”梁孝王,即刘武,汉文帝次子,景帝同母弟。文帝十二年(前168)封为梁王。

⑥郭:通“椁”。外棺。

⑦藏(zàng):坟墓,墓穴。

⑧梁孝王祠:当在今河南永城北六十里芒砀山。

【译文】

获水又往东流经砀县老城北面。应劭说:砀县东面有座砀山,出产纹石,秦朝时设立了砀郡,这是以山来命名的。就是王莽时的节砀县。山上有梁孝王墓。这座坟墓,开山凿石作为棺椁和墓室,走一里路,才到墓室里,那地方有积水,深数尺,水中有大鲤鱼。民众都说这里有神明,不敢触犯他。到这里来的人都要斋戒沐浴才敢进来,如果不举行斋戒,一到这里就有野兽出来咬他的脚。这野兽不易看见,有些人偶然看见,都说形状像狗,也不知究竟怎样。山上有梁孝王祠。

获水又东,穀水注之,上承砀陂①。陂中有香城,城在四水之中,承诸陂散流,为零水、瀤水、清水也②,积而成潭,谓之砀水。赵人有琴高者,以善鼓琴,为康王舍人③,行彭、涓之术④,浮游砀郡间二百余年,后入砀水中取龙子,与弟子期曰:皆洁斋待于水旁,设屋祠。果乘赤鲤鱼出,入坐祠中。砀中有可万人观之,留月余,复入水也。

【注释】

①砀(dàng)陂:即砀水。当在今安徽砀山县南。

②零水、瀤(huái)水、清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数水为砀陂之上源,当在今砀山县(今安徽砀山县)西。”

③康王:或称宋王偃,又称宋献王。子姓,名偃。战国时宋国国君。舍人:官名。本宫内人之义,后世以为亲近左右之官。

④彭:即彭祖。传说中的人物。因封于彭,故称。传说他善养生,有导引之术,活到八百高龄。涓:即涓子。传说中的仙人名。西汉刘向《列仙传·涓子》:“涓子者,齐人也,好饵术……著《天人经》四十八篇。后钓于荷泽,得鲤鱼,腹中有符。隐于宕山,能致风雨。”

【译文】

获水又往东流,穀水注入,穀水上游承接砀陂。陂中有座香城,此城四面环水,陂塘接纳了各条散流的水,有零水、瀤水、清水,积聚成深潭,叫砀水。赵国有个人名叫琴高,因擅长鼓琴,成为康王的门客,他掌握了仙人彭祖、涓子的仙术,在砀郡漫游了二百余年,后来要潜入砀水中取龙子,与弟子们约定说:大家都洁身斋戒,设立屋祠,在水旁等待。不久,他果然乘坐红鲤鱼从水中出来,进入祠中坐着。砀郡一带约有上万人来观看,他在祠中逗留了一个多月,后又重新潜入水中。

陂水东注,谓之穀水,东迳安山北①,即砀北山也。山有陈胜墓②。秦乱,首兵伐秦,弗终厥谋,死,葬于砀,谥曰隐王也。穀水又东北注于获水。

【注释】

①安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山在今砀山县(今安徽砀山县)东南。”

②陈胜墓:《水经注疏》杨守敬按:“《续汉志》注:砀(今安徽砀山县)有胜墓。”陈胜,字涉。阳城(今安徽界首)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秦二世初与吴广领导了著名的推翻秦朝统治的大泽乡起义。后入陈地,称王,号张楚。

【译文】

陂水东流,称为穀水,往东流经安山北面,安山就是砀北山。山上有陈胜墓。秦朝末年大乱,陈胜最先起兵伐秦,结果却战败身死,葬于砀县,谥号称隐王。穀水又往东北流,最后注入获水。

获水又东历蓝田乡郭①,又东迳梁国杼秋县故城南②,王莽之予秋也。

【注释】

①蓝田乡郭:《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郭当在今砀山县(今安徽砀山县)之东北,丰县(今江苏丰县)之西南。”

②杼秋县:西汉置,属梁国。治所在今安徽砀山县东南六十里。

【译文】

获水又往东流经蓝田乡的城郭,又往东流经梁国杼秋县老城南面,这就是王莽时的予秋。

获水又东历洪沟东注。南北各一沟①,沟首对获,世谓之鸿沟,非也。《春秋·昭公八年》②,秋,蒐于红③。杜预曰:沛国萧县西有红亭④,即《地理志》之县也⑤。景帝三年⑥,封楚元王子富为侯国⑦,王莽之所谓贡矣。盖沟名音同,非楚、汉所分也。

【注释】

①南北各一沟:《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二沟当在今萧县(今安徽萧县)西北。”

②昭公八年:前534年。

③蒐(sōu):阅兵。红:春秋鲁地。在今山东泰安南大洪沟一带。

④沛国:东汉建武二十年(44)改沛郡置。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区)。三国魏移治沛县(今江苏沛县)。西晋还旧治。萧县:秦置,属泗水郡。在今安徽萧县西北十里。西汉属沛郡。东汉属沛国。三国魏属谯郡。西晋又属沛国。红亭:《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亭在今萧县西北。”

⑤县:即虹县。战国秦置,属泗水郡。治所在今安徽五河县西五十二里东刘集镇附近。西汉属沛郡。东汉改作虹县。

⑥景帝三年:前154年。

⑦楚元王:即刘交,字游。汉高祖同父异母少弟。富:楚元王刘交之子刘富,封红侯。

【译文】

获水又向东流经洪沟,往东流去。洪沟南北各有一条,沟的上端与获水相对,人们叫它鸿沟,其实不是。《春秋·昭公八年》,秋天,在红阅兵。杜预说:沛国萧县西有红亭,就是《地理志》上说的县。景帝三年,把这地方封给楚元王的儿子富,立为侯国,王莽时叫贡。大概沟名因音同而误,这并不是楚、汉分界的鸿沟。

又东过萧县南,睢水北流注之①。

萧县南对山,世谓之萧城南山也②。戴延之谓之同孝山③,云取汉阳城侯刘德所居里名目山也④。刘澄之云⑤:县南有冒山⑥。未详孰是也。山有箕谷⑦,谷水北流注获,世谓之西流水⑧,言水上承梧桐陂⑨,陂水西流,因以为名也。余尝迳萧邑,城右惟是水北注获水,更无别水,疑即《经》所谓睢水也。城东、西及南三面临侧获水,故沛郡治⑩,县亦同居矣。城南旧有石桥耗处⑪,积石为梁,高二丈,今荒毁殆尽,亦不具谁所造也。县本萧叔国⑫,宋附庸⑬,楚灭之。《春秋·宣公十二年》⑭,楚伐萧,萧溃,申公巫臣曰⑮:师人多寒,王巡三军抚之,士同挟纩⑯。盖恩使之然矣。萧女聘齐为顷公之母⑰,郤克所谓萧同叔子也⑱。

【注释】

①睢水:汴水支流。战国鸿沟(汉代称狼汤渠)支流之一。自今河南开封东分古鸿沟东流,经今杞县、睢县、宁陵、商丘、夏邑、永城,安徽濉溪、宿州、灵璧及江苏睢宁,至宿迁南注入古泗水。

②萧城南山:当在今安徽萧县一带。

③戴延之:即戴祚,字延之。江东(今江苏长江下游南岸一带)人。官西戎主簿。曾从刘裕西征姚秦。著有《西征记》《甄异传》等。同孝山:即萧城南山。

④刘德:字路叔。刘辟彊子,楚元王刘交曾孙。修黄、老术,有智略。汉宣帝地节四年(前66),以亲亲、行谨厚封为阳城侯。目山:给山起名。目,起名。

⑤刘澄之:南朝宋武帝刘裕的族弟刘遵考之子。汉楚元王之后。妙善庄老,旁通百氏。著作有《永初山川古今记》等。

⑥冒山:即今安徽萧县西南十八里帽山寨。

⑦箕谷:在今安徽萧县西北。

⑧西流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方舆纪要》西流河在萧县(今安徽萧县)南三十里。”

⑨梧桐陂:又名梧桐湖。在今安徽淮北市东北梧桐村附近。

⑩沛郡:西汉高帝以泗水郡南部置。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区)。东汉改为沛国。三国魏移治沛县(今江苏沛县)。西晋还旧治,后复为郡,又移治沛县。南朝宋移治萧县(今安徽萧县西北)。

⑪石桥耗处:赵一清《水经注释》:“谓水痕之减落之处也。”

⑫萧叔国:附庸国名。子姓。在今安徽萧县。《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汉志》文。《左传·庄十二年》疏,萧本宋邑,宋桓公之立,萧叔大心有功,宋别封以为附庸。”

⑬宋:西周封国。子姓。始封之君为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附庸:古代指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⑭宣公十二年:前597年。

⑮申公巫臣:即屈申,芈姓,字子灵。春秋时楚国大夫。

⑯挟纩(kuàng):穿着丝绵之衣。挟,裹着,这里指穿着。纩,丝绵。此句谓三军之士倍感温暖。

⑰萧女:齐惠公的夫人。顷公:即齐顷公,姜姓,吕氏,名无野。齐惠公之子。

⑱郤(xì)克:郤献子。春秋时晋国大夫。齐晋鞍之战中的晋军主帅。萧同叔子:萧君之女。即齐顷公母亲。同叔:萧君之字。子:女儿。按,以上事见《左传·成公二年》:“宾媚人致赂,晋人不可,曰:‘必以萧同叔子为质,而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

【译文】

获水又往东流过萧县南面,睢水往北流注入。

萧县南面对山,人们称之为萧城南山。戴延之称它同孝山,说是以汉阳城侯刘德居住的乡里名来取山名的。刘澄之说:县南有冒山。不知道谁的说法对。山里有箕谷,谷水往北流注入获水,人们叫它西流水,说此水的上游承接梧桐陂,因陂水向西流而得名。我曾经途经萧邑,城的右面只有这条水向北注入获水,再没有其他的水了,推想起来就是《水经》里所说的睢水。萧城东、西、南三面濒临获水,旧时的沛郡治所及县治都同在此城。城南从前有一座石桥,用石块垒砌而成,高二丈,也未署建造者的名字,现在已荒废毁坏得差不多了。萧县原来是萧叔国,是宋国的附庸,被楚国所灭。《春秋·宣公十二年》,楚国征伐萧国,萧国被击溃,申公巫臣说:战士大多衣单身寒,请君王巡视三军,抚慰将士,他们将会像穿上绵衣一样温暖了。这是统帅施恩于部下的结果。萧女嫁往齐国,后来成为顷公的母亲,就是郤克所说的萧同叔子。

获水又东历龙城①,不知谁所创筑也。

【注释】

①龙城:在今安徽萧县东北,凤凰山南麓。

【译文】

获水又往东流经龙城,这座城不知是谁首先修筑的。

获水又东迳同孝山北,山阴有楚元王冢①,上圆下方,累石为之,高十余丈,广百许步,经十余坟,悉结石也②。

【注释】

①楚元王冢:《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一统志》,同孝山一名楚王山,山下有楚元王墓,故名。在今铜山县(今江苏徐州铜山区)西二十五里。”

②结石:垒砌石头。

【译文】

获水又往东流经同孝山北面,山的北麓有楚元王墓,上圆下方,用石块垒砌而成,高十余丈,宽约百来步,南北向并列有十几座坟墓,都是石块垒结的。

获水又东,净净沟水注之①。水上承梧桐陂,西北流,即刘中书澄之所谓白沟水也。又北入于获,俗名之曰净净沟也。

【注释】

①净净沟水:即白沟水。源自今安徽濉溪县南古睢水,东北流至江苏徐州铜山区西入古获水。

【译文】

获水又东流,净净沟水注入。沟水上游承接梧桐陂,往西北流,就是中书刘澄之所说的白沟水。又往北注入获水,俗名净净沟。

又东至彭城县北①,东入于泗②。

获水自净净沟东迳阿育王寺北③,或言楚王英所造④,非所详也。盖遵育王之遗法,因以名焉。

【注释】

①彭城县:战国秦置,属泗水郡。治所即今江苏徐州。西汉为楚国治。东汉为彭城国治。三国魏为徐州治。

②泗:即泗水,亦称清泗,别名清水。源出今山东泗水县东五十里陪尾山。四源并发,故名。

③阿育王寺:《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寺在今铜山县(今江苏徐州铜山区)西。”阿育王,梵语的音译。意译为无忧王。著名的佛教扶持者,在全国各地兴建佛教建筑,消除佛教不同教派的争议。并曾派人远赴国外布教,大力从事佛教的传播。

④楚王英:即东汉楚王刘英。因图谋取代汉明帝被废去王位,后自杀。据《后汉书》记载,刘英为中国已知较早的佛教信徒。

【译文】

获水又往东流到彭城县北面,往东注入泗水。

获水从净净沟往东流经阿育王寺北面,有人说这座寺院是楚王英建造的,但不很清楚。因为寺里倡导阿育王的遗法因而得名。

与安陂水合。水上承安陂余波①,北迳阿育王寺。侧水上有梁,谓之玄注桥。水旁有石墓,宿经开发②,石作工奇,殊为壮构,而不知谁冢,疑即澄之所谓凌冢也。水北流注于获。

【注释】

①安陂:《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铜山县(今江苏徐州铜山区)西南。”

②宿经开发:早已开掘。宿,老早,很早。

【译文】

获水与安陂水汇合。此水上游承接安陂的余水,往北流经阿育王寺旁。水上有一座桥,叫玄注桥。岸边有一座石墓,早年被开掘过,墓石雕砌得很精致奇巧,是一座十分壮观的建筑,但不知是谁的坟墓,也许就是刘澄之所说的凌冢吧。安陂水往北流,注入获水。

获水又东迳弥黎城北①。刘澄之《永初记》所谓城之西南有弥黎城者也。

【注释】

①弥黎城:在今江苏徐州西南。

【译文】

获水又往东流经弥黎城北面。刘澄之《永初记》提到,城的西南有弥黎城。

获水于彭城西南回而北流,迳彭城,城西北旧有楚大夫龚胜宅①,即楚老哭胜处也②。

【注释】

①楚大夫龚胜宅:《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宅在今铜山县(今江苏徐州铜山区)西北。”龚胜,字君宾。西汉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少好学,通五经,与龚舍相友善,并著名节,世谓之楚二龚。王莽时拜为太子师友祭酒,不应征,不食而死。

②楚老哭胜处:王莽时龚胜拜为太子师友祭酒,不应征,不食而死。有老父来吊,哭甚哀,曰:“嗟乎!薰以香自烧,膏以明自销,龚生竟夭天年,非吾徒也。”

【译文】

获水在彭城西南转弯往北流,经过彭城,城西北从前有楚大夫龚胜故居,就是楚国老父哭吊龚胜的地方。

获水又东转迳城北而东注泗水。北三里有石冢被开,传言楚元王之孙刘向冢①,未详是否。城即殷大夫老彭之国也②。于春秋为宋地。楚伐宋并之,以封鱼石③。崔子季珪《述初赋》曰④:想黄公于邳圯⑤,勤鱼石于彭城⑥。即是县也。孟康曰⑦:旧名江陵为南楚⑧,陈为东楚⑨,彭城为西楚⑩。文颖曰⑪:彭城,故东楚也。项羽都焉,谓之西楚。汉祖定天下,以为楚郡,封弟交为楚王⑫,都之。宣帝地节元年⑬,更为彭城郡⑭。王莽更之曰和乐郡也,徐州治⑮。城内有汉司徒袁安、魏中郎将徐庶等数碑⑯,并列植于街右,咸曾为楚相也。

【注释】

①楚元王之孙刘向冢:《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铜山县(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北。”

②老彭:即彭祖。先秦道家人物,姓篯(jiān)名铿,一作彭铿,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彭祖本为尧舜时人,擅长养生,有享寿八百的传说流传于后世。

③鱼石:公子目夷曾孙。春秋时宋国左师。

④崔子季珪《述初赋》:崔季珪,即崔琰。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东汉末年名士,曹操帐下谋士。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后被曹操赐死。闻北海有郑徵君,遂前往造访,作《述初赋》。

⑤黄公:即黄石公。秦汉时隐士,别称圯上老人、下邳神人。授张良《太公兵法》。邳:即下邳县。秦置,属东海郡。治所在今江苏睢宁西北古邳镇东三里。圯(yí):桥。

⑥勤鱼石于彭城:此时彭城为鱼石等人所占据。彭城:春秋宋邑。即今江苏徐州。

⑦孟康:字公休。安平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南)人。三国魏学者。撰《汉书音义》。

⑧江陵:即江陵县。战国秦置,为南郡治。治所即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旧江陵县。

⑨陈:西周封国,妫姓,都宛丘(今河南周口淮阳区)。古时为东楚。

⑩西楚:地区名。以淮北沛、陈、汝南郡等地为西楚。约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北、江苏西北部、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地区。

⑪文颖:字叔良。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后汉末荆州从事,魏建安中为甘陵府丞。曾注《汉书》。

⑫交:即汉高祖刘邦之弟刘交。

⑬地节元年:前69年。地节,西汉宣帝刘询的年号(前69—前66)。

⑭彭城郡:西汉地节元年(前69)改楚国置。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徐州)。

⑮徐州:西汉武帝置,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山东东南部和江苏长江以北地区。

⑯司徒:官名。掌教化百姓。袁安:字邵公。东汉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县西北)人。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中郎将:官名。五官、左、右三署各置,以统领皇帝的侍卫。徐庶: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长葛东北)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人物,后归曹操,并仕于曹魏。

【译文】

获水又向东转,流经城北,向东注入泗水。城北三里有座石墓被掘过,传说是楚元王孙刘向墓,不知是否确实。彭城就是殷大夫老彭的封国。春秋时是宋国的地方。楚国征伐宋国,兼并了此城,把它封给鱼石。崔季珪《述初赋》说:在下邳圯桥怀想黄石公,把彭城封给鱼石。指的就是这个县城。孟康说:过去称江陵为南楚,陈为东楚,彭城为西楚。文颖说:彭城,过去属东楚。项羽在这里建都后称为西楚。汉高祖平定天下,把这里立为楚郡,封他的弟弟刘交为楚王,建都彭城。宣帝地节元年,改为彭城郡。王莽时又改名为和乐郡,是徐州的治所。城内有汉朝司徒袁安、魏中郎将徐庶等几座石碑,在街道的右面排成一行,他们都曾当过楚国的丞相。

大城之内有金城①,东北小城,刘公更开广之②,皆垒石高四丈,列壍环之③。小城西又有一城,是大司马琅邪王所修④,因项羽故台,经始即构⑤,宫观门阁,惟新厥制⑥。义熙十二年⑦,霖雨骤澍⑧,汳水暴长,城遂崩坏。冠军将军彭城刘公之子也⑨,登更筑之⑩。悉以砖垒,宏壮坚峻,楼橹赫奕⑪,南北所无。宋平北将军、徐州刺史河东薛安都举城归魏⑫,魏遣博陵公尉苟仁、城阳公孔伯恭援之⑬,邑阁如初,观不异昔。自后毁撤,一时俱尽,间遗工雕镂,尚存龙云逞势⑭,奇为精妙矣。城之东北角起层楼于其上,号曰彭祖楼⑮。《地理志》曰:彭城县,古彭祖国也⑯。《世本》曰⑰:陆终之子⑱,其三曰篯⑲,是为彭祖。彭祖城是也⑳。下曰彭祖冢。彭祖长年八百,绵寿永世,于此有冢,盖亦元极之化矣(21)。其楼之侧,襟汳带泗(22),东北为二水之会也。耸望川原,极目清野,斯为佳处矣。

【注释】

①金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方舆纪要》引《荆州记》,江陵城中有金城,故牙城也。晋、宋时,凡城内牙城,皆谓之金城。”《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胡三省注:“凡大城谓之罗城,小城谓之子城。又有第三重城以卫节度使居宅,谓之牙城。”

②刘公:即南朝宋的建立者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汉高帝楚元王刘交的后人。有战功。晋元熙初受禅于建康,国号宋。

③壍(qiàn):同“堑”。壕沟。

④大司马琅邪王:即晋恭帝,字德文。安帝弟。初封琅邪王。桓玄执政,进位太宰,加兖冕之服。玄篡位,以其为石阳县公。桓振平,复为琅邪王,又领徐州刺史,拜大司马,领司徒。义熙十四年(418),安帝崩。即帝位。次年改元熙。二年夏,为刘裕部下所杀。

⑤经始:土木方兴。

⑥惟新:更新。

⑦义熙十二年:416年。义熙,东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年号(405—418)。

⑧霖雨:大雨。骤澍(shù):突然降落。澍,降落。

⑨冠军将军:官名。杂号将军。秦末农民起义时,宋义曾为卿子冠军,统诸军,冠军之名自此始。东汉献帝时,杨秋始为冠军将军。以后魏晋南北朝均置。彭城刘公之子:即刘义康。小字车子,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人。南朝宋宗室、重臣,宋武帝刘裕第四子,少帝刘义符、文帝刘义隆异母兄弟。

⑩登:立即。

⑪楼橹:古代军中用以瞭望、攻守的无顶盖的高台。建于地面或车、船之上。赫奕:显赫美盛貌。

⑫宋:此指南朝宋。薛安都:字休达。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人。南朝宋将领。仕魏为雍、秦二州都统。元嘉中归宋,孝武任为北弘农太守。孝武即位,除右军将军。斩鲁爽,平臧质,累迁平北将军、徐州刺史。后降魏,魏以为镇南大将军。

⑬尉苟仁:即尉元,字苟仁。代(今山西大同东北)人。世为豪宗。以善射称。为虎贲中郎将,转羽林中郎,小心恭肃。宽雅有风貌,迁驾部给事中。晋爵太昌侯,拜冠军将军。孔伯恭:魏郡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人。北朝时北魏将领。以父任拜给事中。后赐爵济阳男,加鹰扬将军。出为济州刺史,晋爵城阳公。献文帝初,进号镇东将军,多次领兵击败宋军。谥曰桓。

⑭龙云:龙腾云飞气势不凡。逞势:显示出气势。

⑮彭祖楼:原来位于徐州城东北隅,又叫彭祖祠或彭祖庙,是为了纪念彭祖而修建。北魏时徐州刺史元延明将它迁建于城垣东北角上。

⑯古彭祖国:又作大彭氏、彭、彭城。夏、商时国。在今江苏徐州。

⑰《世本》:书名。撰者不详,成书时代亦不可考。该书记录自黄帝以来至春秋帝王公卿大夫的氏姓、世系、都邑、器物的制作和发明等。

⑱陆终:上古人物,楚国先祖火神吴回之子。陆终有六子: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

⑲其三曰篯(jiān),是为彭祖:篯,姓。彭祖姓篯名铿,一作彭铿,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本为尧舜时人,由于彭祖这个氏族善于养生,族中长寿之人辈出,以此名闻于世,后有彭祖享寿八百的传说。西汉刘向《列仙传》把彭祖列入仙界,并称为列仙,彭祖逐渐成为神话人物。

⑳彭祖城:即彭城县城。在今江苏徐州。

(21)元极之化:谓万物的本原变化。这里指彭祖虽长寿八百岁,但最终还是同万物一样要物化死亡。

(22)襟汳(biàn):濒临汳水。带泗:泗水缠绕。泗,亦称清泗,别名清水。源出今山东泗水县东五十里陪尾山。四源并发,故名。

【译文】

大城里有一座金城,东北面有一座小城,刘公改建扩大了范围,城墙都用石块垒砌,高四丈,周围城濠环绕。小城西面又有一座城,是大司马琅玡王所修建,此城利用从前项羽的旧台经营构筑,建造了宫殿和门阁,重新恢复建筑的规模。义熙十二年,忽然下了一场大雨,汳水暴涨,城也崩塌毁坏了。冠军将军是彭城刘公的儿子,又重新修筑了城墙。新修的城墙全都用砖垒砌,宏伟壮观,十分坚固,城头的瞭望台瑰丽堂皇,无论南方北方都没有看到过。宋平北将军、徐州刺史河东薛安都,率全城军民归降于魏,魏派遣博陵公尉苟仁、城阳公孔伯恭援助他,全城完好无损,和先前一样壮丽。但以后却被拆毁,昔日的雄姿,也一旦化为乌有,只有局部地方留下一些精致的雕刻,龙腾云飞气势不凡,真雕得十分精妙。城的东北角建造了一座城楼,叫彭祖楼。《地理志》说:彭城县就是古时彭祖的封国。《世本》说:陆终的第三个儿子名叫篯,就是彭祖。他之所以被称为彭祖,是因为封于彭城的缘故。楼下是彭祖墓。彭祖活到八百岁,是极长寿的了,但这里有他的坟墓,大概也是无穷天地间的一种物化现象。汳水和泗水流过彭祖楼旁,楼的东北面,就是这两条水的汇流处。登楼眺望,蜿蜒的川流,坦荡的原野一望无际,是一个登高览胜的好地方。


汳水卷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