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水

字数:16409

睢水出梁郡鄢县①,

睢水出陈留县西蒗渠②,东北流。《地理志》曰:睢水首受陈留浚仪狼汤水也③。《经》言出鄢④,非矣。

【注释】

①睢水:汴水支流。战国鸿沟(汉代称狼汤渠)支流之一。梁郡:新莽始建国元年(9)改梁国置。治所在睢阳县(今河南商丘南)。东汉建初四年(79)复为梁国。三国魏黄初中改为梁郡。鄢县:战国楚置。后入秦,属南郡。治所在今湖北宜城东南十五里楚皇城遗址。西汉惠帝三年(前192)改为宜城县。

②陈留县:秦置,属砀郡。治所在今河南开封东南二十六里陈留镇。西汉为陈留郡治。蒗渠:一作狼汤渠、蒗荡渠、莨荡渠。即战国至秦、汉间之鸿沟。故道自今河南荥阳北广武镇北引黄河水东流,经中牟北,至开封东南。折而南流经通许东、太康西,至周口淮阳区东南流于沈丘北入颍水。魏、晋以后,开封以上河段称汴水,以下河段称蔡水。

③睢水首受陈留浚仪狼汤水:《汉书·地理志》“陈留郡”:“浚仪。故大梁。魏惠王自安邑徙此。睢水首受狼汤水,东至取虑入泗,过郡四,行千三百六十里。”浚仪,即浚仪县。西汉文帝时置,属梁国。治所在今河南开封。

④鄢(yān):西周封国。妘姓。在今河南鄢陵西北十八里古城村。

【译文】

睢水

睢水发源于梁郡鄢县,

睢水发源于陈留县西边的蒗渠,往东北流。《地理志》说:睢水上游承接陈留县浚仪的狼汤水。《水经》说发源于鄢县,显然是错误的。

又东迳高阳故亭北①,俗谓之陈留北城,非也。苏林曰②:高阳者,陈留北县也。按,在留,故乡聚名也③,有汉广野君庙碑④。延熹六年十二月⑤,雍丘令董生⑥,仰余徽于千载⑦,遵茂美于绝代⑧,命县人长照为文⑨,用章不朽之德⑩。其略云:辍洗分餐⑪,谘谋帝猷⑫,陈、郑有涿鹿之功⑬,海岱无牧野之战⑭,大康华夏,绥静黎物⑮。生民以来,功盛莫崇⑯。今故宇无闻⑰,而单碑介立矣⑱。《陈留风俗传》曰⑲:郦氏居于高阳⑳,沛公攻陈留县,郦食其有功,封高阳侯(21)。有郦峻,字文山,官至公府掾。大将军商(22),有功,食邑于涿(23),故自陈留徙涿。县有鉼亭、鉼乡(24),建武二年(25),世祖封王常为侯国也(26)。

【注释】

①高阳故亭:即今河南杞县西南二十二里高阳镇。

②苏林:字孝友。陈留外黄(今河南民权西北)人。汉、魏间学者。与邯郸淳等并为当时儒宗。

③乡聚:乡村聚落。

④广野君:即郦食其。陈留高阳(今河南杞县)人。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为里监门吏。后投刘邦。因游说刘邦袭击陈留,封广野君。

⑤延熹六年:163年。延熹,东汉桓帝刘志的年号(158—167)。

⑥雍丘令:雍丘县令。雍丘,即雍丘县。战国魏置。后入秦,属砀郡。治所即今河南杞县。董生:人名。具体不详。

⑦余徽:遗留下来的美德。

⑧茂美:美好。

⑨长照:人名。具体不详。为文:撰述文字。

⑩章:彰显,显扬。

⑪辍洗分餐:指礼贤下士。辍洗,停止洗濯。语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分餐:相传周公求贤殷切,热心接待来客,以至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事见《史记·鲁周公世家》。

⑫谘谋:商议谋划。帝猷(yóu):帝王治国之道。

⑬涿鹿之功:指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与蚩尤在涿鹿进行的一场战争。涿鹿,故城在今河北涿鹿东南四十里矾山镇附近古城。

⑭海岱:今山东渤海至泰山之间的地带。海,渤海。岱,泰山。牧野之战:周武王的军队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牧野,在今河南淇县西南。

⑮绥静:安定平静。黎物:黎民百姓。

⑯功盛莫崇:没有比这更高的功勋了。

⑰故宇:旧居。引申为故国、家乡。此指原来的祠庙。

⑱单碑:孤孤单单的一块石碑。介立:耸立。

⑲《陈留风俗传》:书名。东汉圈称撰。叙述陈留(今河南开封)一带风俗民情。今存清王仁俊辑本一卷。

⑳郦氏:即广野君郦食其。

(21)封高阳侯:郦食其生前未尝封侯,其子郦疥被封高梁侯。

(22)大将军商:即郦商。西汉陈留高阳(今河南杞县)人。秦末援刘邦,有功,封信成君。后更封曲周侯。

(23)食邑:封建时分封给卿大夫的领地。涿:战国燕邑,以涿水得名。即今河北涿州。

(24)鉼(píng)亭、鉼乡:《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渠水注》云,波乡波亭,鸿沟乡鸿沟亭,则此当作鉼乡鉼亭。又《汳水注》引《陈留风俗传》,县有鉼乡亭,此或本作县有鉼乡亭,传写者误增倒耳。”鉼乡亭,《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亭当在今陈留县(今河南开封东南二十六里陈留镇)北。”

(25)建武二年:26年。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25—56)。

(26)王常:字颜卿。东汉颍川舞阳(今河南舞阳西)人。与王凤、王匡等起兵云杜绿林山(在今湖北当阳),聚众数万人,以常为偏将。更始立,以常为廷尉、大将军,封知命侯。与光武共击破王寻、王邑。更始西都长安,以常行南阳太守事,封为邓王,赐姓刘氏。归光武,特加赏赐,拜为左曹,封山桑侯。后拜为横野大将军。薨,谥曰节侯。

【译文】

睢水又往东流经高阳故亭北面,俗称陈留北城,其实不是。苏林说:高阳是陈留北面的县。按,高阳在留,是从前的乡村名,那里有汉广野君庙碑。延熹六年十二月,雍丘县令董生仰慕广野君遗留于千载的高风,崇奉他优美的典范于万世之后,因此嘱县人长照撰文,以表彰他不朽的美德。文中大意说:高祖礼贤下士,广野君也尽心为他出谋划策,袭陈留,得秦积粟,建立了卓著的功勋;青、徐等地,不战而定,使国家大大地富盛起来,人民也得以安宁地生活。自古以来,没有更高的功勋了。现在原来的祠庙已不再有人知道了,只有这块庙碑还孤零零地竖立着。《陈留风俗传》说:郦氏居住在高阳,沛公攻陈留时,郦食其因献计有功,后来被封为高阳侯。族人郦峻,字文山,曾任公府掾。大将军郦商有功,受封以涿为食邑,因此他从陈留迁往涿。高阳县有鉼亭、鉼乡,建武二年,世祖把这地方封给王常,立为侯国。

睢水又东迳雍丘县故城北,县,旧杞国也①。殷汤、周武以封夏后,继禹之嗣。楚灭杞,秦以为县。圈称曰:县有五陵之丘②,故以氏县矣。城内有夏后祠③。昔在二代④,享祀不辍。秦始皇因筑其表为大城,而以县焉。

【注释】

①杞国:商、周时诸侯国。姒姓。初在雍丘(今河南杞县)。前445年为楚所灭。

②五陵之丘:《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名胜志》:桃陵在杞县(今河南杞县)东南十里,又二十五里为青陵,翟陵在县西南五十里,又十里为石陵,武陵在县东北二十里,即《风俗传》所谓五陵也。”

③夏后祠:祭祀夏朝国君的祠堂。《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陈留风俗传》,雍丘有夏后祠,有神井,能兴雾雹。古来享祠,至今不辍。”

④二代:商、周两代。

【译文】

睢水又往东流经雍丘县旧城北面,雍丘县是从前的杞国。殷汤和周武王曾把此地封给夏的子孙,以接续禹的后嗣。后来楚灭了杞,秦时设置为县。圈称说:县里有五陵之丘,所以县名叫雍丘。城内有夏后祠。从前商、周二代,从未停止过祭祀。到了秦始皇时,在外围修筑了大城墙,并设置为县。

睢水又东,水积成湖,俗谓之白羊陂①,陂方四十里,右则姦梁陂水注之,其水上承陂水,东北迳雍丘城北,又东分为两渎,谓之双沟②,俱入白羊陂。陂水东合洛架口,水上承汳水,谓之洛架水③,东南流入于睢水。

【注释】

①白羊陂:即白杨陂。在今河南杞县东。

②双沟:在今河南杞县东北。

③洛架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水在今杞县东北。”

【译文】

睢水又往东流,水流积蓄成湖,俗称白羊陂,方圆四十里,睢水右边有姦梁陂水注入,这条水上游承接陂水,往东北流经雍丘城北面,又往东流,分为两条水,称为双沟,一同注入白羊陂。白羊陂水往东流,汇合洛架口,此口的水上游承接汳水,称为洛架水,往东南流,注入睢水。

睢水又东迳襄邑县故城北①,又东迳雍丘城北。

【注释】

①襄邑县:战国秦置,属砀郡。治所即今河南睢县。

【译文】

睢水又往东流经襄邑县老城北面,又往东流经雍丘城北面。

睢水又东迳宁陵县故城南①,故葛伯国也②,王莽改曰康善矣。历鄢县北③,二城南北相去五十里,故《经》有出鄢之文。城东七里,水次有单父令杨彦、尚书郎杨禅字文节兄弟二碑④,汉光和中立也⑤。

【注释】

①宁陵县:西汉置,属陈留郡。治所在今河南宁陵东南。

②葛伯国:葛氏,嬴姓,以国为氏。夏时有葛国,伯爵,为汤所灭。都邑在今河南漯河市郾城区南。

③鄢县:战国楚置。后入秦,属南郡。治所在今湖北宜城东南十五里楚皇城遗址。西汉惠帝三年(前192)改为宜城县。

④单父令杨彦、尚书郎杨禅字文节兄弟二碑:《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杨彦、杨禅,《后汉书》无传。二碑欧(阳修)、赵(明诚)不著录,洪(适)但载郦说,盖已佚。”单父,战国魏置。后入秦,属砀郡。治所在今山东单县南一里。西汉属山阳郡。东汉改为侯国,后复为县,属济阴郡。西晋后废。尚书郎:官名。汉制,尚书自令、仆射、左右丞下有郎,初任称守尚书郎,任满一年称郎中,满三年称侍郎。

⑤光和:东汉灵帝刘宏的年号(178—184)。

【译文】

睢水又继续往东流经宁陵县老城南面,这里是从前的葛伯国,王莽时改名为康善。睢水流经鄢县北面,鄢县与宁陵县两城南北相距五十里,所以《水经》里有睢水发源于鄢县的记载。鄢县城东七里,水边有单父县令杨彦、尚书郎杨禅兄弟的两块墓碑,立于汉光和年间。

东过睢阳县南①,

睢水又东迳横城北②,《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③:乐大心御华、向于横④。杜预曰:梁国睢阳县南有横亭⑤。今在睢阳县西南,世谓之光城,盖光、横声相近,习传之非也⑥。

【注释】

①睢阳县:战国秦置,为砀郡治。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南一里。北魏为梁郡治。

②横城:亦称光城。在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南。

③昭公二十一年:前521年。

④乐大心御华、向于横:《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乐大心、丰愆、华牼御诸横。”乐大心,子姓,乐氏。宋景公时任右师。曾参加由晋主持的黄父(今山西沁水西北)之会,会同诸侯国送周敬王还王城。

⑤梁国:西汉高帝五年(前202)改砀郡为梁国。都定陶(今山东菏泽定陶区西北)。汉文帝时移都睢阳县(今河南商丘南)。

⑥习传:流传。

【译文】

睢水往东流过睢阳县南面,

睢水又往东流经横城北面,《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乐大心在横抵御华氏、向氏的进攻。杜预说:梁国睢阳县南有横亭。现在横亭在睢阳县西南,世人称之为光城,大概是光、横两字读音相近,用惯了因而造成的错误。

睢水又迳新城北①,即宋之新城亭也。《春秋左传·文公十四年》②,公会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晋赵盾③,盟于新城者也。

【注释】

①新城:即宋之新城亭。春秋宋邑。在今河南商丘西南。

②文公十四年:前613年。文公,指鲁文公。

③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晋赵盾:公、侯、伯、子、男为五爵。不同国家的国君爵位不同,因此可称其国君为相应的爵位。此处宋公指宋昭公、陈侯指陈灵公、卫侯指卫成公、郑伯指郑穆公、许男指许昭公、曹伯指曹文公。赵盾,春秋时晋国的正卿(相当于丞相)。谥号宣子。是敢于直谏、忠于国事的大臣。

【译文】

睢水又流经新城北面,这就是宋国的新城亭。《春秋左传·文公十四年》,文公在新城与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晋赵盾等会盟。

睢水又东迳高乡亭北①,又东迳亳城北②,南亳也,即汤所都矣。

【注释】

①高乡亭:《水经注疏》熊会贞按:“高乡亭无考。……疑此高乡为高辛之误。在今商丘(今河南商丘)西南。”

②亳城:即南亳。在今河南内黄西南亳城乡。

【译文】

睢水又往东流经高乡亭北面,又往东流经亳城北面,就是南亳,是商汤的都城。

睢水又东迳睢阳县故城南,周成王封微子启于宋以嗣殷后①,为宋都也。昔宋元君梦江使乘辎车②,被绣衣,而谒于元君,元君感卫平之言而求之于泉阳③,男子余且献神龟于此矣④。秦始皇二十二年以为砀郡⑤。汉高祖尝以沛公为砀郡长⑥,天下既定,五年为梁国⑦。文帝十二年⑧,封少子武为梁王⑨,太后之爱子、景帝宠弟也⑩。是以警卫貂侍⑪,饰同天子,藏珍积宝,多拟京师⑫。招延豪杰⑬,士咸归之,长卿之徒⑭,免官来游⑮。广睢阳城七十里⑯,大治宫观、台苑、屏榭⑰,势并皇居⑱。其所经构也⑲,役夫流唱⑳,必曰《睢阳曲》(21),创传由此始也。

【注释】

①周成王:周武王之子姬诵。微子启:子姓,宋氏,名启,世称微子、微子启、宋微子。殷商帝乙长子,商纣王庶兄。周朝初年被周成王封于商丘,建立宋国,成为周朝宋国的开国始祖。宋:周诸侯国名。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嗣:继承,延续。殷后:殷商之后裔。

②宋元君:宋元王、宋元公。江使:江神的使者。辎(zī)车:古代有帷盖的车子,既可载物,亦可乘卧。

③卫平:宋元君之臣。泉阳:即零陵。今广西全州西南。

④余且:一作豫且。春秋时渔夫。宋国(治所在今河南商丘)人。宋元公二年(前530),曾网一大龟,献于宋元王,元王杀而用于祭祀。后宋国强盛,或以为赖此神龟之力。

⑤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砀郡:秦始皇二十二年置。治所在睢阳县(今河南商丘南一里)。

⑥汉高祖尝以沛公为砀郡长:《汉书·高帝纪》:“(秦二世三年)以沛公为砀郡长。”

⑦五年为梁国:西汉高帝五年(前202)改砀郡为梁国。都定陶(今山东菏泽定陶区西北)。汉文帝时移都睢阳县(今河南商丘南)。

⑧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文帝,汉文帝刘恒。

⑨封少子武为梁王:刘武即梁孝王。汉文帝次子,文帝二年(前178)立为代王,文帝十二年(前168)封为梁王。

⑩景帝:汉景帝刘启,汉文帝刘恒长子。继承和发展了其父汉文帝的事业,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开创了“文景之治”。

⑪貂侍:指宫中近侍。因冠饰貂尾,故称。

⑫拟:类似。京师:这里指都城之官。

⑬招延:招募延请。豪杰:才能出众之人。

⑭长卿:即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武帝时作《子虚赋》,为武帝赏识。复作《上林赋》,拜为郎,奉使西南。后为孝文园令。

⑮免官来游:辞退官职从其交游。

⑯广:扩宽,开拓。睢阳城:陈桥驿按,此处睢阳即河南商丘,是当时的一座大城。秦置县,位于今商丘以南。

⑰台苑:亭台苑囿。屏榭:照壁水榭。

⑱势并皇居:气势与皇宫等同。

⑲经构:营造,建造。经、构都表示营造、建造义。

⑳役夫:役作之人,劳动者。流唱:传唱。

(21)《睢阳曲》:《宋书·乐志一》:“孝王筑睢阳城,方十二里,造倡声,以小鼓为节,筑者下杵以和之。后世谓此声为《睢阳曲》,至今传之。”

【译文】

睢水又往东流经睢阳县旧城南面,周成王把微子启封于宋,让他接续殷的后代,睢阳县就是宋的都城。从前宋元君梦见江国使者坐着有帷盖的车、披着绣衣前来拜见,元君听了卫平王的一席话,就去泉阳寻求,男子余且在这里献上神龟。秦始皇二十二年,在此设置砀郡。汉高祖为沛公时曾当过砀郡长,天下平定后,到西汉高帝五年就以此地为梁国。汉文帝十二年,封小儿子刘武为梁王,刘武是太后的爱子、景帝的宠弟。梁王有警卫和太监,他自己的穿戴与装饰同天子一样,储藏的金银珠宝多得可与京师相比。他招收天下豪杰,四方贤士纷至沓来,甚至司马长卿之辈也弃官来投奔他。他扩建睢阳城七十里,在城内大兴土木,修建宫观、园囿、亭台、屏榭,建得就像帝王的居处一样富丽堂皇。营建宫苑时,民夫们都传唱着《睢阳曲》,这首曲子就是从那时开始流传下来的。

城西门即寇先鼓琴处也①。先好钓,居睢水旁,宋景公问道不告②,杀之。后十年,止此门鼓琴而去,宋人家家奉事之③。南门曰卢门也。《春秋》:华氏居卢门里叛④。杜预曰:卢门,宋城南门也。司马彪《郡国志》曰:睢阳县有卢门亭,城内有高台,甚秀广,巍然介立,超焉独上⑤,谓之蠡台⑥,亦曰升台焉。当昔全盛之时,故与云霞竞远矣。《续述征记》曰⑦:回道似蠡⑧,故谓之蠡台。非也。余按《阙子》⑨,称宋景公使工人为弓,九年乃成。公曰:何其迟也?对曰:臣不复见君矣,臣之精尽于弓矣。献弓而归,三日而死。景公登虎圈之台⑩,援弓东面而射之⑪,矢逾于孟霜之山⑫,集于彭城之东⑬,余势逸劲⑭,犹饮羽于石梁⑮。然则蠡台即是虎圈台也,盖宋世牢虎所在矣⑯。晋太和中⑰,大司马桓温入河⑱,命豫州刺史袁真开石门⑲。鲜卑坚戍此台⑳,真顿甲坚城之下(21),不果而还。

【注释】

①寇先:也作冠先。干宝《搜神记》卷一:“冠先,宋人也。以钓为业,居睢水旁百余年。得鱼,或放,或卖,或自食之。常著冠带,好种荔,食其葩实焉。宋景公问其道,不告,即杀之。后数十年,踞宋城门上,鼓琴,数十日乃去。宋人家家奉祠之。”

②宋景公:春秋时宋国国君。问道:询问其得道之术。

③奉事:供奉祭祀。

④华氏居卢门里叛:具体不详。

⑤超焉:崇高貌。独上:独自耸立。

⑥蠡台:亦称升台。在今河南商丘城内。

⑦《续述征记》:晋末宋初人郭缘生撰。

⑧回道:回环的阶梯。蠡:即螺。特指螺壳、螺号。

⑨《阙子》:书名。一篇。《汉书·艺文志》列入纵横家类,已佚。

⑩虎圈之台:即蠡台。

⑪援弓:拉开弓箭。

⑫逾:越过,翻越。孟霜之山:一作西霜之山。具体未详。

⑬集:停止。彭城:春秋宋邑。即今江苏徐州。秦置县。

⑭逸劲:剩余的劲力,余力。

⑮饮羽:箭深入所射物体,中箭。

⑯牢虎:关押圈养老虎。

⑰太和:东晋废帝司马奕的年号(366—371)。

⑱大司马桓温: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人。晋明帝之婿。永和三年(347)率军入蜀,灭成汉,声威大振,进位征西大将军。太和四年(369)率精锐五万伐前燕,因后路被截,大败而归。桓温三次北伐,终未如愿,后愈擅权,废海西公,立简文帝,意欲受禅自立,未遂而病死。

⑲豫州:西汉武帝置,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袁真:东晋官吏。历任庐江太守、龙骧将军。太和四年(369)随桓温等伐前燕兵败。桓温归罪于袁真,袁真反叛。

⑳鲜卑:指鲜卑族慕容氏。

(21)顿甲:驻扎军队。坚城:坚固的城池。

【译文】

城西门就是寇先弹琴的地方。寇先喜欢钓鱼,住在睢水岸边,宋景公向他询问道术,他不肯说,被宋景公杀了。十年后,他来到这座城门前,停下来弹了一会儿琴,方才走开,宋人家家户户都奉祀他。南门叫卢门。《春秋》记载:华氏居住在卢门里,后来反叛了。杜预说:卢门是宋城南门。司马彪《郡国志》说:睢阳县有卢门亭,城内有一座高台,十分秀美宽广,高高地矗立着,超然独上,称为蠡台,又叫升台。从前在它极盛的时期,真可与云霞争高。《续述征记》说:登台的梯级回旋而上,像螺一样,因而称为蠡台。其实不然。我查考《阙子》说,宋景公叫工人为他制弓,九年才制成。景公问:为什么做得那么久?工人回答道:我不能再见到您了,我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这张弓上了。那工人献了弓回家去,三天后就死了。景公登上虎圈台,拉弓搭箭向东方射去,箭飞过孟霜山,最后落在彭城东边,余势仍很强劲,箭头深深穿进石桥中。那么蠡台就是虎圈台了,这是宋时关虎的地方。晋太和年间,大司马桓温抵达大河之滨,命令豫州刺史袁真去凿开石门。鲜卑人坚守此台,袁真屯兵于坚城之下,没有达到目的,最后只好撤兵而回。

蠡台如西①,又有一台,俗谓之女郎台。台之西北城中有凉马台,台东有曲池,池北列两钓台,水周六七百步。蠡台直东②,又有一台,世谓之雀台也。城内东西道北,有晋梁王妃王氏陵表③,并列二碑,碑云:妃讳粲,字女仪,东莱曲城人也④。齐北海府君之孙⑤,司空东武景侯之季女⑥,咸熙元年嫔于司马氏⑦,泰始二年妃于国⑧,太康五年薨⑨,营陵于新蒙之⑩,太康九年立碑⑪。东即梁王之吹台也⑫。基陛阶础尚在⑬,今建追明寺⑭,故宫东即安梁之旧地也,齐周五六百步⑮,水列钓台。

【注释】

①如西:稍西,偏西。

②直东:正东边。

③晋梁王:即梁孝王司马肜(rónɡ)。字子徽,晋宣帝司马懿第八子。清减修身,恭谨谨慎。武帝践祚,封梁王。陵表:陵墓。

④东莱:古郡名。汉置。治所在掖县(今山东莱州)。曲城:西晋改曲成县置,属东莱国。治所在今山东招远西西曲成。南朝宋属东莱郡。北魏分东境置东曲城县,因谓此为西曲城县。

⑤齐北海府君:指三国魏人王豹,死后追赠北海太守。北海,古郡名。西汉景帝二年(前155)分齐郡置。治所在营陵县(今山东昌乐东南五十里古城)。府君,汉代对郡相、太守的尊称。

⑥司空东武景侯:指三国魏人王基。字伯舆。东莱曲城(今山东招远西)人。死后追赠司空,谥曰景。东武,古县名。汉置,为琅邪郡治。治所在今山东诸城。季女:小女儿。

⑦咸熙元年:264年。咸熙,三国魏元帝曹奂的年号(264—265)。嫔(pín):作嫔妾。司马氏:这里指司马肜。

⑧泰始二年:266年。泰始,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265—274)。妃:立为王妃。

⑨太康五年:284年。太康,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280—289)。

⑩营陵:营造陵墓。新蒙之:朱谋㙔《水经注笺》认为此下有脱误。

⑪太康九年:288年。

⑫梁王之吹台:古迹名。在今河南开封东南禹王台公园内。相传为春秋时师旷吹乐之台。西汉梁孝王增筑曰明台。因梁孝王常歌吹于此,故亦称吹台。又称繁台。

⑬基:地基。陛:台阶。础:柱下石墩。

⑭追明寺:当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⑮齐周:周围。

【译文】

蠡台之西,又有一台,俗称女郎台。台的西北面,在城内有凉马台,台的东面有曲池,池北有两个并列的钓台,池周围约六七百步。蠡台正东,又有一台,世人称之为雀台。城内有一条东西向大道,北端有晋朝梁王妃王氏墓表,墓前并列着两块墓碑,碑上刻着:王妃名粲,字女仪,东莱曲城人。齐北海府君的孙女,司空东武景侯的四女儿,咸熙元年,嫁给司马氏作嫔妾,泰始二年,立为妃,太康五年逝世,在新蒙营建陵墓,太康九年立碑。碑的东面就是梁王的吹台。基址和台阶、柱础还在,现在在故宫东边建了追明寺,是安梁旧地,周围五六百步,池边有钓台。

池东又有一台,世谓之清泠台①。北城凭隅②,又结一池台。晋灼曰③:或说平台在城中东北角,亦或言兔园在平台侧④。如淳曰⑤:平台,离宫所在⑥,今城东二十里有台,宽广而不甚极高,俗谓之平台。余按《汉书·梁孝王传》称⑦:王以功亲为大国⑧,筑东苑方三百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⑨,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⑩,复道自宫东出杨之门左⑪,阳门,即睢阳东门也。连属于平台则近矣,属之城隅则不能,是知平台不在城中也。梁王与邹、枚、司马相如之徒⑫,极游于其上⑬,故齐随郡王《山居序》所谓西园多士⑭,平台盛宾,邹、马之客咸在⑮,《伐木》之歌屡陈⑯,是用追芳昔娱,神游千古,故亦一时之盛事。谢氏赋雪亦曰⑰:梁王不悦,游于兔园⑱。今也歌堂沦宇⑲,律管埋音⑳,孤基块立(21),无复曩日之望矣。

【注释】

①清泠(línɡ)台:故址在今河南商丘东。

②凭隅:依傍城池的角落。

③晋灼: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东北)人。西晋学者,官尚书郎。撰《汉书集注》十四卷、《汉书音义》十七卷。

④兔园:在今河南商丘东南。平台:台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

⑤如淳:冯翊(今陕西大荔)人。三国时魏官吏。注释过《汉书》。

⑥离宫:正宫之外供帝王出巡时居住的宫室。

⑦梁孝王:即刘武。汉文帝次子,景帝同母弟。文帝十二年(前168)封为梁王。

⑧功亲:功劳和皇亲关系。

⑨复道:楼阁或悬崖间架空的通道。

⑩连属(zhǔ):连接,连续。属,连接。

⑪杨之门:亦称阳门,即睢阳城东门。

⑫邹、枚:即邹阳、枚乘。邹阳,西汉文学家,为梁孝王门客。枚乘,西汉辞赋家,为梁孝王门客。

⑬极游:尽情游览。

⑭齐随郡王:即南齐萧子隆。字云兴。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能属文。《山居序》:萧子隆所作。西园:在今河北临漳西,传为曹操所建。多士:有众多士人。

⑮邹、马之客:指邹阳、司马相如等宾客。

⑯《伐木》:《诗经·小雅》中的篇目,是一首宴会宾朋的诗歌。屡陈:经常歌唱。

⑰谢氏赋雪:指南朝宋文学家谢惠连所写《雪赋》,是南朝咏物小赋之名篇。赋中写汉代梁孝王岁暮置宴于兔园,命司马相如、邹阳、枚乘咏雪,三人乃依次作赋、歌、乱,对雪之色、形、动、静进行传神描摹,又融入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独特感受,别具情趣。

⑱梁王不悦,游于兔园:见《文选·谢惠连〈雪赋〉》。

⑲歌堂沦宇:歌舞之地已经湮灭。

⑳律管埋音:管弦之声已经绝响。

(21)孤基块立:孤孤单单的一片荒凉之地。

【译文】

池东又有一台,世人称之为清泠台。北城靠城角,又建有一处池台。晋灼说:有人说平台在城中东北角,也有人说兔园在平台旁边。如淳说:平台是梁王离宫所在的地方,现在城东二十里处有一座台,相当宽广,但不很高,俗称平台。我查考《汉书·梁孝王传》说:梁王凭着功劳和皇亲关系受封大国,他修建的东苑方圆三百里,扩建睢阳城七十里,大兴土木,建造宫室,修筑天桥,从王宫与平台相连,长达三十余里,这条天桥从王宫东出杨之门左边,阳门就是睢阳东门。说天桥连接到平台大致上差不多,说连接到城的东北角就不可能了,由此可知平台不在城中。梁王与邹阳、枚乘、司马相如等人常在平台上尽情游乐,因此正如齐时随郡王《山居序》中所说的:西园有很多士人,平台则常大会宾客,邹阳、司马相如等名流都在,他们常唱《伐木》之歌,借以追思昔日的欢娱,神游于千古,所以也是一时的盛事。谢氏《雪赋》也说:梁王不高兴时,常到兔园散心。今天当年歌舞之地已经湮灭,管弦之声已经绝响,只留下一片寂寞荒凉的遗址,不再有昔日灯红酒绿的盛况了。

城北五六里,便得汉太尉桥玄墓①,冢东有庙,即曹氏孟德亲酹处②。操本微素③,尝候于玄④。玄曰:天下将乱,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操感知,后经玄墓,祭云:操以顽质⑤,见纳君子,士死知己,怀此无忘。又承约言:徂没之后⑥,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⑦,车过三步,腹痛勿怨。虽临时戏言,非至亲笃好⑧,胡肯为此辞哉。凄怆致祭,以申宿怀⑨。冢列数碑,一是汉朝群儒、英才、哲士感桥氏德行之美,乃共刊石立碑,以示后世。一碑是故吏司徒博陵崔列、廷尉河南吴整等⑩,以为至德在己⑪,扬之由人⑫,苟不皦述⑬,夫何考焉?乃共勒嘉石⑭,昭明芳烈⑮。一碑是陇西枹䍐北次陌砀守长骘为左尉汉阳豲道赵冯孝高⑯,以桥公尝牧凉州⑰,感三纲之义⑱,慕将顺之节⑲,以为公之勋美⑳,宜宣旧邦(21),乃树碑颂(22),以昭令德(23)。

【注释】

①汉太尉桥玄墓:在今河南商丘北。桥玄,字公祖。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南)人。为官清廉,不阿权贵,待人谦俭,时称名臣。

②曹氏孟德:三国魏武帝曹操。酹(lèi):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起誓。

③微素:卑微寒素。

④候:拜访,探望。

⑤顽质:愚顽拙劣。

⑥徂(cú)没:死去。

⑦沃酹:以酒浇地而祭奠。

⑧至亲笃好:非常亲密友好。

⑨以申宿怀:以表达久有的情怀。

⑩博陵:即博陵郡。东汉延熹元年(158)置。治所在博陵县(今河北蠡县南十五里)。因桓帝父刘翼之陵为博陵,故名。崔列:即崔烈。有重名于北州,历位郡守、九卿。烈有文才,所著诗、书、教、颂等凡四篇。廷尉河南吴整:具体不详。

⑪至德在己:自己应该具有极好的品德。

⑫扬之由人:由别人加以颂扬。

⑬皦(jiǎo)述:清晰陈述。

⑭勒:刊刻。嘉石:美石。

⑮昭明:昭示显明。芳烈:指盛美的功业。

⑯一碑:《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此碑是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人官梁国(今河南商丘)者所立,而二语多误。”陇西:即陇西郡。战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置。治所在狄道县(今甘肃临洮南)。以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枹䍐:秦置,属陇西郡。治所在今甘肃临夏东南双城村双城古城。汉阳:即汉阳郡。东汉永平十七年(74)改天水郡置。治所在冀县(今甘肃甘谷东)。豲(huán)道:战国时期西北少数民族的县邑名。汉为豲道县。在今甘肃陇西东南渭水东岸。

⑰牧凉州:作凉州牧。牧,州牧。西汉后期,州逐渐变为郡县以上的一级地方政府,刺史的职权由监察郡国变成州的行政长官。

⑱三纲之义: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⑲慕:仰慕,敬慕。将顺之节:顺应时势的明智之举。将,遵奉,秉承。

⑳勋美:功勋嘉美。

(21)宣:宣扬,显扬。

(22)树:设置,树立。碑颂:刻在墓碑上颂扬死者的文辞。

(23)昭:显扬,昭示。令德:美好的德行。

【译文】

城北五六里处,有汉朝太尉桥玄墓,墓东有一座庙宇,就是当年曹孟德亲自在此洒酒祭奠的地方。曹操本来地位低微,曾在桥玄手下做小官。有一次桥玄对他说:天下将要大乱,能定国安邦的人也许就是您吧?曹操感激知遇之恩,后来经过桥玄墓时,亲自祭奠他,祭文说:我本来愚顽,却蒙您接纳,士为知己者死,我心里一直惦念着您的殊遇,从未忘记。您曾和我有约,您说:我死之后,您路过我的墓地,如不用斗酒只鸡相祭,车过三步,肚子痛不要埋怨呀!当时虽是玩笑,但如果不是亲密的知己朋友,哪肯说这些话呢!我满怀着凄怆悲凉之情向您致祭,以表达我平素的怀念之情。墓前排着几块石碑,一块是汉朝一群儒生和有才学的贤能人士,仰慕桥玄高尚的德行,共同刻石所立,用以昭示后人的。另一块是桥玄旧日的属吏,如司徒博陵人崔烈、廷尉河南人吴整等所立,他们认为极崇高的美德虽然靠自己的修养,但褒扬这种美德却要靠别人,如不明确地记述下来,公之于世,后人怎会知道呢?于是共同刻石立碑,表彰桥玄的光辉事迹。还有一碑是陇西枹䍐北次陌砀守长骘为左尉汉阳豲道县赵冯孝高所立,他们想到桥公曾当过凉州牧,有感于三纲的义理,仰慕他的顺应时势的明智之举,认为桥公的功业和美德应在他家乡发扬光大,于是树碑称颂以彰显其美好的品德。

光和七年①,主记掾李友字仲僚作碑文②,碑阴有右鼎文:建宁三年拜司空③;又有中鼎文:建宁四年拜司徒④;又有左鼎文:光和元年拜太尉⑤。鼎铭文曰:故臣门人,相与述公之行咨度体则⑥,文德铭于三鼎⑦,武功勒于征钺⑧,书于碑阴,以昭光懿⑨。又有钺文⑩,称是用镂石假象⑪,作兹征钺军鼓⑫,陈之于东阶,亦以昭公之文武之勋焉。庙南列二柱,柱东有二石羊,羊北有二石虎,庙前东北有石驼,驼西北有二石马,皆高大,亦不甚凋毁。惟庙颓构⑬,粗传遗墉⑭,石鼓仍存,钺今不知所在。睢水于城之阳,积而为逢洪陂⑮,陂之西南有陂。

【注释】

①光和七年:184年。光和,东汉灵帝刘宏的年号(178—184)。

②主记掾:主记室掾的简称。主记室掾,州郡县佐吏。汉置,省称主记室、主记掾、主记、记室,下有主记室史、主记书佐等,主记录文书、催督期会。后世多沿置。李友:字仲僚。其余不详。

③建宁三年:170年。建宁,东汉灵帝刘宏的年号(168—172)。司空:即冬官大司空,掌管土木建筑和水利工程。汉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与大司马、大司徒并列为三公,后去大字为司空。

④建宁四年:171年。司徒:敷陈五教教化百姓。周时地官司徒为六卿之一。汉哀帝元寿二年(前1)更名为大司徒。东汉时改称为司徒。

⑤光和元年:178年。

⑥咨度:咨询商讨。体则:以身作则。

⑦文德:文教礼乐。铭:刊刻。鼎:古代三足两耳锅,也有方形四足的,煮东西的器物。

⑧武功:军事功勋。勒:刊刻。征钺(yuè):征战用的兵器钺。钺,古代的一种兵器。圆刃,青铜制。形似斧而较大。殷周时盛行。

⑨光懿:光辉的美德。

⑩钺文:刊刻在钺上的文字。

⑪镂石:雕镂碑石。假象:效法。

⑫作兹:建造这些。军鼓:战鼓。

⑬颓构:主体结构遭到了毁坏。

⑭粗传遗墉:墙垣约略流传下来。粗,大略,大致。

⑮逢洪陂:在今河南商丘南。

【译文】

光和七年,主记掾李友,字仲僚,撰写了碑文,在碑的背面刻着右鼎文:建宁三年授官司空;又有中鼎文:建宁四年授官司徒;又有左鼎文:光和元年授官太尉。铭文说:旧时的下属和门人,相互讲述桥公的事迹,商讨如何用合宜的规格来纪念他,决定把他的文德刻在三只鼎上,武功刻在斧钺上,并写在碑的背面,以昭示他光辉的美德。又有钺文说,凭这石头雕琢的形状,制成斧钺、军鼓,陈列于东阶,也是用以昭示桥公的文武功勋。庙南置有二柱,柱东有两头石羊,石羊北有两只石虎,庙前东北有石驼,石驼西北有两匹石马,都很高大,也没怎么损毁。只是庙宇已经颓圮,留下一些断壁残垣,石鼓现在也还在,但钺却已不知去向了。睢水在城南积成逢洪陂,逢洪陂的西南又有一个陂塘。

又东合明水。水上承城南大池,池周千步,南流会睢,谓之明水①,绝睢注涣②。

【注释】

①明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续汉志》注引《北征记》,睢阳城(今河南商丘)南临濊水,濊水当即承城南大池之明水。”

②绝睢:横穿睢水。涣:涣水。自今河南开封东分狼汤渠水东南流经杞县、睢县、柘城,南入安徽境,经亳州东北、河南永城南、安徽宿州、固镇,至五河县南入淮水。

【译文】

睢水又东流与明水汇合。明水上源承接城南的大池,池的周围千步,池水南流与睢水汇合,称为明水,明水横穿过睢水,注入涣水。

睢水又东南流,历于竹圃①,水次绿竹荫渚②,菁菁实望③,世人言梁王竹园也④。

【注释】

①竹圃:即东苑,或梁苑。在今河南商丘东南。

②水次:水边。绿竹荫渚(zhǔ):葱绿的竹子遮蔽着水岸。渚,水滨,水岸。

③菁菁(jīng)实望:一眼望去的确非常茂盛。菁菁,茂盛貌。

④梁王竹园:即兔园。在今河南商丘东南。

【译文】

睢水又往东南流经竹圃,水边是一片茂密青翠的竹林,绿荫笼罩着水滨,满眼一片郁郁葱葱,人们说这是梁王的竹园。

睢水又东迳穀熟县故城北①。睢水又东,蕲水出焉②。

【注释】

①穀熟县:东汉建武二年(26)置侯国,寻改为县,属梁国。治所在今河南虞城西南三十二里谷熟镇。

②蕲水:睢水支流。故道自今河南商丘东南分睢水,东南流,经夏邑、永城,安徽濉溪县、宿州,江苏泗洪等地,至盱眙北入淮河。

【译文】

睢水又往东流经穀熟县旧城北面。睢水又东流,分出一条蕲水。

睢水又东迳粟县故城北①,《地理志》曰:侯国也,王莽曰成富。

【注释】

①粟县:当为“栗县”之讹。秦置,属砀郡。治所即今河南夏邑。西汉改为栗侯国。译文从之。

【译文】

睢水又往东流经栗县旧城北面,《地理志》说:这是个侯国,王莽时称为成富。

睢水又东迳太丘县故城北①,《地理志》曰:故敬丘也。汉武帝元朔三年②,封鲁恭王子节侯刘政为侯国③;汉明帝更从今名④。《列仙传》曰⑤:仙人文宾,邑人,卖靴履为业⑥,以正月朔日会故妪于乡亭西社⑦,教令服食不老⑧,即此处矣。

【注释】

①太丘县:东汉明帝改敬丘县置,属沛国。治所即今河南永城北四十里太丘乡。西晋废。

②元朔三年:前126年。元朔,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28—前123)。

③鲁恭王:即刘馀。西汉景帝之子,汉哀帝刘欣之父。初为淮阳王。吴楚七国之乱平后,徙为鲁王。谥曰恭。刘政:鲁恭王刘馀之子。元朔三年(前126)封瑕丘侯。谥曰节。

④汉明帝:东汉明帝刘庄,光武帝刘秀之子。

⑤《列仙传》:书名。旧题西汉刘向撰,二卷。

⑥靴履:靴子。

⑦正月朔日:正月初一。朔日,旧历每月初一日。故妪(yù):老年妇女,亦特指妻子。乡亭:乡中公舍。汉制,百户为一里,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每亭设公舍一间,供行人止息。西社:古代祭祀土地神之所,为五社之一。

⑧服食:服用丹药。道家养生术之一。

【译文】

睢水又往东流经太丘县旧城北面,《地理志》说:这就是过去的敬丘。汉武帝元朔三年,把这地方封给鲁恭王的儿子节侯刘政,立为侯国;汉明帝时改为今名。《列仙传》说:仙人文宾是本县人,以卖靴为业,正月初一在乡亭西社与旧日的妻子相会,教她服食不老之法,就在此处。

睢水又东迳芒县故城北①,汉高帝六年②,封耏跖为侯国③,王莽之傳治,世祖改曰临睢④。城西二里,水南有豫州从事皇毓碑⑤,殒身州牧⑥,阴君之罪⑦,时年二十五。临睢长平舆李君⑧,二千石丞纶氏夏文则⑨,高其行而悼其殒⑩,州国咨嗟⑪,旌闾表墓⑫,昭叙令德⑬,式示后人⑭。城内有临睢长左冯翊王君碑⑮,善有治功⑯,累迁广汉属国都尉⑰,吏民思德,县人公府掾陈盛孙⑱,郎中兒定兴、刘伯鄜等⑲,共立石表政⑳,以刊远绩(21)。县北与砀县分水(22),有砀山(23)。芒、砀二县之间(24),山泽深固(25),多怀神智(26),有仙者涓子、主柱(27),并隐砀山得道。汉高祖隐之,吕后望气知之(28),即于是处也。京房《易候》曰(29):何以知贤人隐。师曰:视四方常有大云,五色具而不雨,其下贤人隐矣。

【注释】

①芒县:战国秦置,属砀郡。治所在今河南永城东北二十六里小城子。

②汉高帝六年:前201年。

③耏跖(ér zhí):砀(今河南永城北)人。秦末在砀参加刘邦军,任门尉。至霸上,封定武君。入汉,还定三秦,为都尉,击项羽有功,高祖六年(前201)封芒侯。

④世祖:东汉光武帝刘秀。临睢:东汉建武中改芒县置,属沛国。治所在今河南永城东北二十六里小城子。西晋废。

⑤豫州从事:豫州太守的僚属。从事,官名。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皇毓:具体不详。

⑥殒身:丧失性命。州牧:州长官。

⑦阴君:似为欺君。阴,遮蔽,覆荫。

⑧临睢长:临睢县令。平舆:战国楚置。后入秦,属陈郡。治所在今河南平舆北四十里。西汉为汝南郡治,三国魏属汝南郡。北魏皇兴中徙治今平舆西南。李君:具体不详。

⑨二千石丞:指郡国守相。汉代百官以俸禄多寡为等差,郡守、诸侯王国相皆秩二千石,遂以为称。纶氏夏文则:《水经注疏》:“朱(谋㙔)《笺》曰:《郡国志》,颍川郡有轮氏县。夏文则盖其邑人。戴(震)以‘轮’为讹,改作‘纶’。”

⑩高其行:尊崇其德行。悼其殒:哀悼其殒命。

⑪州国:谓州邑与封国。咨嗟:叹息,慨叹。

⑫旌闾:旧时朝廷给忠孝节义之人赐匾额,悬挂于门庭之上以示表彰。表墓:在死者墓前刻石,以彰其善,谓之表墓。

⑬昭叙:彰显申述。令德:美好的德行。

⑭式示后人:为后人做表率。式,表率,准则。

⑮左冯翊(píng yì):官名。汉三辅长官之一,与京兆尹、右扶风是为三辅。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更名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秩中二千石,得以参与朝议。王君:具体不详。

⑯善有:特有,很有。治功:治理的功劳。

⑰累迁:一步步升迁。广汉属国都尉:东汉永初三年(109)改广汉郡北部都尉置,后属益州。治所在阴平道(今甘肃文县西五里)。

⑱公府掾陈盛孙:具体不详。公府掾,汉以下三公府皆置掾属,分掌诸曹之事,正称掾,副称属。

⑲郎中兒定兴、刘伯鄜:具体不详。

⑳立石:树立石碑。表政:彰显其治化。

(21)刊:刊刻。远绩:远大的功绩。

(22)砀县:战国秦置,属砀郡。治所在今河南永城东北六十里芒山镇。

(23)砀山:即今河南永城北六十里芒砀山。

(24)芒、砀二县:芒县和砀县。

(25)山泽:大山池泽。深固:幽深坚固。

(26)多怀神智:多藏神仙聪慧之人。

(27)涓子:传说中的仙人名。西汉刘向《列仙传·涓子》:“涓子者,齐人也,好饵术……著《天人经》四十八篇。后钓于菏泽,得鲤鱼,腹中有符。隐于宕山,能致风雨。”主柱:《云笈七签·列仙传》“主柱”:“主柱,不知何所人。与道士共上宕山,言此有丹砂,可得数万斤。宕长吏知而上山封之,砂流出飞如火,乃听柱取为。邑令章君明饵砂三年,得神砂飞雪。服之五年,能飞行,与柱俱去矣。”

(28)汉高祖隐之,吕后望气知之:《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汉书·高帝纪》,隐芒、砀山泽间,吕求,常得之,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

(29)京房《易候》:古代术数书。西汉京房所撰,多言灾异之说。

【译文】

睢水又往东流经芒县旧城北边,汉高帝六年,把这地方封给耏跖,立为侯国,这就是王莽时的傳治,世祖改名为临睢。城西二里,睢水南岸有豫州从事皇毓碑,皇毓因州牧欺君之罪而死,当时只有二十五岁。临睢长平舆李君,二千石丞纶氏县夏文则,敬佩他的崇高精神,对他的死深表哀悼,州国上下也叹息不已,于是在他的家乡旌表他,并在墓前立碑表扬他的美德,为后人树立榜样。城内有临睢长左冯翊王君碑,他善于治理,功绩卓著,多次升迁,官至广汉属国都尉,官吏、百姓都思念他的恩德,同县人公府掾陈盛孙、郎中兒定兴及刘伯鄜等,共同立碑表彰他的政绩。县北与砀县以睢水为分界,有砀山。芒县与砀县之间,有很多高山大泽,孕育了一批聪明才智之士,仙人涓子、主柱都是一起隐居在砀山修炼得道的。汉高祖也曾在山上隐居,吕后观望云气就知道他的行踪,也是在这里。京房《易候》说:怎么知道贤人的隐居之地呢?大师说:看到四方常有五色大云出现,但不下雨,就可以知道下面必有贤人隐居了。

又东过相县南①,屈从城北东流,当萧县南②,入于陂。

相县,故宋地也。秦始皇二十三年③,以为泗水郡④,汉高帝四年,改曰沛郡⑤,治此。汉武帝元狩六年⑥,封南越桂林监居翁为侯国⑦,曰湘成也。王莽更名郡曰吾符,县曰吾符亭。

【注释】

①相县:战国秦置,为泗水郡治。治所在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区。西汉属沛郡,东汉属沛国。

②萧县:秦置,属泗水郡。在今安徽萧县西北十里。西汉属沛郡。东汉属沛国。三国魏属谯郡。西晋又属沛国。

③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

④泗水郡:战国秦王政三十三年(前224)置,治相县(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区)。秦末曾移治沛县(今江苏沛县)。汉高帝四年(前203)改为沛郡。

⑤沛郡:西汉高帝以泗水郡南部置。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区)。东汉改为沛国。三国魏移治沛县(今江苏沛县)。

⑥元狩六年:前117年。元狩,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22—前117)。

⑦南越:西汉高帝四年(前203),南海龙川令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十一年(前196)遣陆贾立佗为南越王,高后时自号为南越武帝,都番禺(今广东广州)。监居翁:西汉诸侯。姓监,名居翁。一说姓居,名翁,监为官名。原为南越桂林监。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南越相吕嘉不愿内属,起兵反汉,武帝遣军击之。监居翁谕欧骆四十余万降汉,因功被封湘成侯。

【译文】

睢水又往东流过相县南边,转弯从城北东流,在萧县以南注入陂湖中。

相县是旧时宋国的土地。秦始皇二十三年,立为泗水郡,汉高帝四年,改为沛郡,郡治就在这里。汉武帝元狩六年,把这地方封给南越桂林监居翁,立为侯国,称为湘成。王莽时改郡名为吾符,县名为吾符亭。

睢水东迳石马亭①,亭西有汉故伏波将军马援墓②。

【注释】

①石马亭:《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亭当在今宿州(今安徽宿州)之西北。”

②汉故伏波将军马援墓:《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扶风县(今陕西扶风)《县志》,援墓在县西七里伏波村。”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新莽末,为新城大尹(汉中太守)。莽败,先依隗嚣,继归刘秀。官拜陇西太守、伏波将军等,因功封新息侯,谥忠成侯。

【译文】

睢水往东流经石马亭,亭西有汉朝伏波将军马援墓。

睢水又东迳相县故城南,宋共公之所都也①。国府园中②,犹有伯姬黄堂基③。堂夜被火,左右曰:夫人少避。伯姬曰:妇人之义,保傅不具④,夜不下堂⑤。遂遇火而死。斯堂即伯姬燌死处也⑥。城西有伯姬冢⑦。昔郑浑为沛郡太守⑧,于萧、相二县兴陂堰⑨,民赖其利,刻石颂之,号曰郑陂⑩。

【注释】

①宋共公:子姓,名瑕。春秋时宋国国君。自睢阳徙相子城,又还睢阳。

②国府:国家官署所在地。

③伯姬:春秋时鲁国王族女,姬姓,名不详。为鲁宣公之女、鲁成公之妹。后嫁宋共公为夫人。黄堂:《水经注疏》杨守敬按:“考《演繁露》,鸡陂侧即春申君子假君所居之地,以数失火,涂以雄黄,遂名黄堂。此黄堂殆亦涂以雄黄而防失火欤?然卒不免于火矣。”

④保傅:古代保育、教导太子等贵族子弟及未成年帝王、诸侯的男女官员,统称为保傅。不具:不在身边。

⑤下堂:谓离开殿堂或堂屋。

⑥燌(fén)死:烧死。

⑦伯姬冢:《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一统志》,宋伯姬墓在宿州(今安徽宿州)相城之西山。”

⑧郑浑:字文公。汉末三国时河南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历任魏下蔡长、上党太守、沛郡太守等。所在皆兴修水利、劝课农桑,号其渠曰“郑陂”。

⑨萧:即萧县。相:即相县。兴:兴修。陂堰:陂池和堰坝。

⑩郑陂:在今安徽萧县西北。

【译文】

睢水又往东流经相县旧城南边,宋共公曾建都在这里。国府园中,还留着伯姬黄堂的遗址。厅堂夜里失火,左右侍者对伯姬说:夫人请稍避一避。伯姬说:做妇女的规矩,太傅太保如果不在,夜里就不能离开厅堂。于是就被火烧死。这厅堂就是伯姬被烧死的地方。城西有伯姬墓。从前郑浑任沛郡太守的时候,在萧、相二县兴建堰塘,百姓深受其利,刻石称颂,称为郑陂。

睢水又左合白沟水。水上承梧桐陂①,陂侧有梧桐山,陂水西南流,迳相城东而南流注于睢②。睢盛则北流入于陂,陂溢则西北注于睢,出入回环,更相通注,故《经》有入陂之文。

【注释】

①梧桐陂:又名梧桐湖。在今安徽淮北市东北梧桐村附近。

②相城:即今江苏苏州东北相城区。

【译文】

睢水又在左边汇合了白沟水。白沟水上源承接梧桐陂,陂旁有梧桐山,水向西南流经相城东边,然后南流注入睢水。睢水涨时就北流,注入陂塘,陂水满时就往西北流,注入睢水,循环出入,交互流通,因此《水经》有睢水入陂的说法。

睢水又东迳彭城郡之灵壁东①,东南流,《汉书》:项羽败汉王于灵壁东②。即此处也。又云:东通穀泗③。服虔曰④:水名也,在沛国相界⑤。未详。

【注释】

①彭城郡:西汉地节元年(前69)改楚国置。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徐州)。灵壁:在今安徽濉溪县西北濉河西岸。

②项羽败汉王于灵壁东:《汉书·高帝纪》:“汉王遂入彭城,收羽美人货赂,置酒高会。羽闻之,令其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从鲁出胡陵,至萧,晨击汉军,大战彭城灵壁东睢水上,大破汉军,多杀士卒,睢水为之不流。”

③穀泗:当在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区一带。

④服虔:字子慎。初名重,又名祇。河南荥阳(今河南荥阳)人。东汉经学家。

⑤沛国:东汉建武二十年(44)改沛郡置。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区)。

【译文】

睢水又往东流经彭城郡的灵壁东边,往东南流,《汉书》记载:项羽在灵壁以东打败汉王。就是此处。又说:睢水东通穀泗。服虔说:穀泗是水名,大概在沛国相县边界。但也不很清楚。

睢水迳穀熟①,两分睢水而为蕲水,故二水所在枝分②,通谓兼称③。穀水之名,盖因地变,然则穀水即睢水也。又云:汉军之败也,睢水为之不流。

【注释】

①穀熟:即穀熟县。东汉建武二年(26)置侯国,寻改为县,属梁国。治所在今河南虞城西南三十二里谷熟镇。

②枝分:分流。

③通谓兼称:虽然二水分流,但各兼通称。

【译文】

睢水流经穀熟,分为两条水,一条就是蕲水,两水分流各兼通称。穀水的名称是因地而变的,那么穀水也就是睢水了。又说:汉军打了败仗,睢水因积尸而不流。

睢水又东南迳竹县故城南①,《地理志》曰:王莽之笃亭也。李奇曰②:今竹邑县也。

【注释】

①竹县:西汉置,属沛郡。治所在今安徽宿州北二十里老符离集。东汉更为竹邑侯国。

②李奇:根据颜师古《汉书叙例》可知:“李奇,南阳人。”他曾给《汉书》做过注解。

【译文】

睢水又往东南流经竹县旧城南边,《地理志》说:这就是王莽时的笃亭。李奇说:就是今天的竹邑县。

睢水又东与滭湖水合①。水上承甾丘县之渒陂②,南北百余里,东西四十里,东至朝解亭③,西届彭城甾丘县之故城东,王莽更名之曰善丘矣。其水自陂南系于睢水。

【注释】

①滭(bì)湖:“滭”为“渒”之讹。渒湖,在今安徽宿州东北九十里。译文从之。

②甾丘县:西汉置,属楚国。在今安徽宿州东北六十六里支(甾)河乡城孜集。东汉改为菑丘县。渒陂:又名渒湖、牌湖。在今安徽宿州东北九十里。

③朝解亭:又名朝解城。在今安徽宿州东北八十二里解集。

【译文】

睢水又往东流,与渒湖水汇合。渒湖水上源承接甾丘县的渒陂,渒陂南北长百余里,东西宽四十里,东边到朝解亭,西边到彭城甾丘县旧城东边,王莽把甾丘改名为善丘。渒湖水从渒陂南与睢水相通。

又东,睢水南,八丈故沟水注之①,水上承蕲水而北会睢水。

【注释】

①八丈故沟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水当在今宿州(今安徽宿州)东北。”

【译文】

睢水又往东流,在南边八丈故沟水注入,此水上源承接蕲水,北流与睢水汇合。

又东迳符离县故城北①,汉武帝元狩四年②,封路博德为侯国③,王莽之符合也。

【注释】

①符离县:亦作苻离县。战国秦置,属泗水郡。治所在今安徽宿州东北灰古集。西汉属沛郡。东汉属沛国。三国魏属谯郡。

②元狩四年:前119年。

③路博德:西汉西河平州(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南)人。以右北平太守从骠骑将军霍去病击匈奴有功,封符离侯(一作邳离侯)。骠骑死后,博德以卫尉为伏波将军,伐破南越,益封。其后坐法失侯。为强弩都尉,屯居延。

【译文】

睢水又往东流经符离县旧城北边,汉武帝元狩四年,把这地方封给路博德,立为侯国,这就是王莽时的符合。

睢水又东迳临淮郡之取虑县故城北①。昔汝南步游张少失其母②,及为县令③,遇母于此,乃使良马踟蹰④,轻轩罔进⑤,顾访病姬⑥,乃其母也。诚愿宿凭⑦,而冥感昭征矣⑧。

【注释】

①临淮郡:西汉元狩六年(前117)置。治所在徐县(今江苏泗洪南大徐台)。取虑县:战国秦置,属泗水郡。在今安徽灵璧东北七十四里高楼镇潼郡村。西汉属临淮郡。东汉属下邳国。三国魏属下邳郡。西晋属下邳国。北魏属临潼郡。

②汝南:即汝南郡。西汉高帝四年(前203)置。治所在上蔡县(今河南上蔡西南)。步游张:人名。具体不详。

③县令:取虑县县令。

④踟蹰(chí chú):徘徊不前貌,缓行貌。

⑤轻轩:轻便的轩车。轩,古代一种有帷幕而前顶较高的车,供大夫以上乘坐。罔进:不能前进。

⑥顾访:回头探问。病姬:《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姬’当‘妪’之误。”病妪(yù),病重的老妇人。

⑦诚愿:虔诚的心愿。宿凭:心存很久。

⑧冥感:冥冥之中的感应。昭征:清楚地显现出来。

【译文】

睢水又往东流经临淮郡取虑县旧城北边。从前,汝南郡步游张少年时与母亲失散了,到当了县令后在此与母亲相遇,当时他乘马车经过这里,好马忽然停步踌躇不前,他下车访问路旁有病的老妇人,竟是他的母亲。这也是他平素思念心诚,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种预感在向他召唤。

睢水又东合乌慈水。水出县西南乌慈渚①,潭涨东北流,与长直故渎合②,渎旧上承蕲水,北流八十五里,注乌慈水。乌慈水又东迳取虑县南,又东屈迳其城东,而北流注于睢。

【注释】

①乌慈渚:《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渚当在今泗州(今安徽泗县)西北。”

②长直故渎:《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此渎当在今泗州(今安徽泗县)西北。”

【译文】

睢水又东流,与乌慈水汇合。乌慈水发源于县城西南的乌慈渚,潭水上涨时向东北流,与长直故渎汇合,此渎从前上源接蕲水,北流八十五里,注入乌慈水。乌慈水又往东流经取虑县南边,又往东流,拐弯流经城东,然后北流注入睢水。

睢水又东迳睢陵县故城北①,汉武帝元朔元年②,封江都易王子刘楚为侯国③,王莽之睢陆也。

【注释】

①睢陵县:西汉置,属临淮郡。治所在今江苏泗洪东南洪泽湖中。

②元朔元年:前128年。元朔,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28—前123)。

③江都易王:汉景帝之子刘非,景帝二年(前155)立为汝南王。吴楚七国叛乱时,景帝任为将军。平乱,徙为江都王。好气力,治宫观,招四方豪杰,甚骄奢。刘楚:当作刘定国。元朔元年(前128)封睢陵侯。元鼎五年(前112),坐酎金免侯,国除。译文从之。

【译文】

睢水又往东流经睢陵县旧城北边,汉武帝元朔元年,把这地方封给江都易王的儿子刘定国,立为侯国,就是王莽时的睢陆。

睢水又东与潼水故渎会①,旧上承潼县西南潼陂②,东北流迳潼县故城北,又东北迳睢陵县,下会睢水。

【注释】

①潼水:在今安徽泗县西南,俗曰南潼河。源出羊城湖,环县西门东南流,至五河县东北入淮。

②潼县:即僮县。南朝宋侨置。在今江苏沭阳南六里。潼陂:又名羊城湖。在今安徽泗县东北骆庙村附近的潼城村西南。

【译文】

睢水又往东流,与潼水故渎汇合,过去此水上源承接潼县西南的潼陂,往东北流经潼县旧城北边,又往东北流经睢陵县,下游与睢水汇合。

睢水又东南流,迳下相县故城南①。高祖十二年②,封庄侯泠耳为侯国③。应劭曰:相水出沛国相县,故此加下也。然则相又是睢水之别名也。

【注释】

①下相县:战国秦置,属泗水郡。治所在今江苏宿迁西南古城。西汉属临淮郡。

②高祖十二年:前195年。

③庄侯泠耳:沛(江苏沛县)人。秦末,从刘邦起兵于沛,初为门客。从入汉中,又还定诸侯。曾率兵击破齐田解军。任楚丞相坚守彭城,距英布军,有功。高祖十二年(前195)封下相侯。《史记》作庄侯。

【译文】

睢水又往东南流,经过下相县旧城南边。高祖十二年,把这地方封给庄侯泠耳,立为侯国。应劭说:相水发源于沛国相县,所以此处加下字,称为下相。那么相水又是睢水的异名了。

东南流入于泗,谓之睢口①。《经》止萧县,非也。所谓得其一而亡其二矣。

【注释】

①睢口:在今江苏宿迁东南十里。

【译文】

睢水往东南流,注入泗水,汇流处称为睢口。《水经》说睢水流到萧县为止,这不对。真是所谓得其一而失其二了。


卷二十四瓠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