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水

字数:15695

汶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①,西南过其县南,

莱芜县在齐城西南②,原山又在县西南六十许里。《地理志》:汶水与淄水俱出原山③,西南入济。故不得过其县南也。《从征记》曰④:汶水出县西南流,又言自入莱芜谷⑤,夹路连山百数里⑥,水隍多行石涧中⑦,出药草,饶松柏,林藿绵蒙⑧,崖壁相望。或倾岑阻径⑨,或回岩绝谷⑩,清风鸣条⑪,山壑俱响⑫。凌高降深⑬,兼惴栗之惧⑭。危蹊断径⑮,过悬度之艰⑯。未出谷十余里,有别谷在孤山,谷有清泉,泉上数丈有石穴二口,容人行。入穴丈余,高九尺许,广四五丈,言是昔人居山之处,薪爨烟墨犹存⑰。谷中林木致密⑱,行人鲜有能至矣。又有少许山田,引灌之踪尚存⑲。出谷有平丘,面山傍水,土人悉以种麦,云此丘不宜殖稷黍而宜麦⑳,齐人相承以殖之(21)。意谓麦丘所栖愚公谷也(22)。何其深沉幽翳(23),可以托业怡生如此也(24)。余时迳此,为之踌蹰(25),为之屡眷矣(26)。余按麦丘愚公在齐川,谷犹传其名,不在鲁,盖志者之谬耳(27)。

【注释】

①汶水:即今大汶河。源出山东莱芜北,西南流经古嬴县南,古称嬴汶,又西南汇牟汶、北汶、石汶、柴汶,至今山东东平戴村坝。自此以下,古汶水西流经东平南,至梁山东南入济水。泰山:即泰山郡。楚汉之际刘邦改博阳郡置。治所在博县(今山东泰安东南三十里旧县)。莱芜县:西汉置,属泰山郡。治所在今山东淄博南博山区东五十五里淄河镇城子村。原山:又名马耳山。在今山东莱芜东北七十里。

②齐城:即今山东淄博东北临淄故城。西周及春秋、战国时齐国均建都于此。

③淄水:即今山东中北部淄河。

④《从征记》:南朝宋奉朝请伍缉之撰。

⑤莱芜谷:即狼虎谷。在今山东莱芜西南三十里。

⑥夹路:道路两边。连山:连绵不断的群山。

⑦水隍:水沟。

⑧林藿(huò):树木丛林。藿,泛指野草。绵蒙:茂盛、浓密貌。

⑨倾岑(cén):倾斜欲坠的山峰。岑,小而高的山。阻径:阻拦路径。

⑩回岩:迂回盘旋的山岩。回,迂回盘旋。绝谷:阻隔山谷。

⑪鸣条:吹拂着枝条发出响声。

⑫山壑:山中的谷壑。俱响:一齐作响。

⑬凌高:登凌高峰。降深:下降深谷。

⑭惴(zhuì)栗之惧:恐惧而战栗。

⑮危蹊:危险的道路。断径:断绝的道路。

⑯过悬度之艰:比悬度还要艰难。悬度,《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乌秅(ná)、罽宾间。悬度在乌秅西一百二十八里。”

⑰薪爨(cuàn):烧灶用的柴火。爨,烧火煮饭。烟墨:烧柴留下的烟灰痕迹。

⑱致密:严密,严实。致,严密。

⑲引灌:开沟渠引水灌溉。

⑳殖:种植。稷:粮食作物,有谷子、高粱、不黏的黍三种说法。黍:去皮后北方通称黄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后有性黏,可酿酒、做糕等。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21)齐人:齐地的百姓。

(22)麦丘:战国时齐邑。在今山东商河县西北。愚公谷:在今山东淄博临淄区西。

(23)深沉:深邃。幽翳(yì):幽静且草木繁茂。

(24)托业:以此为治生之业。怡生:怡养生命。怡,使……快乐。

(25)踌蹰(chóu chú):徘徊不前。这里指舍不得离开。

(26)屡眷:屡次眷顾。眷,回头看,反顾。

(27)志者:记录史实的作者。谬:谬误,错误。

【译文】

汶水

汶水发源于泰山郡莱芜县原山,往西南流过县南,

莱芜县在齐城西南,原山又在县西南约六十里。据《地理志》:汶水与淄水都发源于原山,往西南注入济水。因此不可能流经莱芜县南边。《从征记》说:汶水发源于莱芜县往西南流,又说,流入莱芜谷后,道路两边山峦连绵百余里,水道大都经过乱石嶙峋的山涧,这一带盛产药草,遍地松柏,林莽茂密,断崖峭壁,遥相对望。有的地方,险峻的小山挡住去路;有的地方,岩壁回环,通入山谷,山风吹动,枝梢鸣声响彻幽谷。攀登高峻的山峰,下降到幽深的山谷,令人心惊胆战。有时路绝崖断,就只能靠绳索引渡,真是艰险极了。出谷还有十余里,在一座孤峰下另有一处山谷,山谷里有清泉,泉上数丈有个石洞,有两个洞口,能容人行走。进入洞口丈余,洞内高约九尺,宽四五丈,据说是古人穴居之处,洞里还留有柴灶、残灰和烟痕。山谷中树木茂密,行人很少能到这里来。但还能见到少许山田,留有引水灌溉的痕迹。出了山谷有一片平缓的丘陵,面山傍水,当地土人都在那里种麦,人们说,这丘陵地不宜种植高粱,只适于种麦,齐人世代相承,都在这里种麦。想来这就是麦丘愚公所住的山谷了。谷里怎么会这样深幽,这样蓊蓊郁郁,人们在这里又怎么会这样安居乐业,怡然自得地生活呀!我当时经过这里,看到这个远离尘俗的好地方,真是徘徊不舍,离去时还屡屡回头呢!我按麦丘愚公在齐境的川谷,至今还流传着这个地名,那地方并不在鲁,这是著作家记述时弄错的。

汶水又西南迳嬴县故城南①,《春秋左传·桓公三年》②,公会齐侯于嬴,成婚于齐也③。

【注释】

①嬴县:秦置,属济北郡。治所在今山东莱芜西北四十里北汶水之北,俗名城子庄。

②桓公三年:前709年。

③成婚:结婚。

【译文】

汶水又向西南流经嬴县老城南,《春秋左传·桓公三年》,桓公在嬴会见齐侯,在齐结了婚。

又西南过奉高县北①,

奉高县,汉武帝元封元年立②,以奉泰山之祀③,泰山郡治也。县北有吴季札子墓④,在汶水南曲中。季札之聘上国也⑤,丧子于嬴、博之间⑥,即此处也。《从征记》曰:嬴县西六十里有季札儿冢,冢圆,其高可隐也⑦。前有石铭一所⑧,汉末奉高令所立⑨,无所述叙,标志而已。自昔恒蠲民户洒扫之⑩,今不能,然碑石糜碎⑪,靡有遗矣,惟故趺存焉⑫。

【注释】

①奉高县:西汉置,为泰山郡治。治所在今山东泰安东三十八里故县村。

②元封元年:前110年。元封,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10—前105)。

③泰山之祀:祭祀泰山。泰山,古称东岳,为五岳之一。亦称岱宗、岱山、岱岳等。在山东中部。古代帝王常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④吴季札子墓:《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墓在莱芜县(今山东淄博南博山区东)西。”

⑤季札:姬姓,名札,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贤,寿梦欲立之,札辞让不已,于是乃立长子诸樊。后封于延陵,号曰延陵季子。遍交当世贤士大夫。尝聘鲁观周乐。聘:聘问。专指天子与诸侯或诸侯与诸侯间的遣使通问。上国:春秋时称中原各诸侯国为上国,与吴楚诸国相对而言。

⑥嬴:即嬴县。博:即博县。西汉改博阳县置,属泰山郡。治所在今山东泰安东南三十里旧县。北魏改名博平县。

⑦其高可隐:高度可以凭依眺望。隐,依据,凭依。

⑧石铭:刻在坟冢石碑上的铭文。一所:一处。

⑨奉高令:奉高县的县令。奉高县,西汉置,为泰山郡治。治所在今山东泰安东三十八里故县村。

⑩蠲(juān):除去。特指减免赋税。

⑪糜碎:破碎。糜,破碎。

⑫趺(fū):碑刻等的底座。

【译文】

汶水又往西南流过奉高县北边,

奉高县在汉武帝元封元年设置,以供祭祀泰山之需,是泰山郡的治所。县北有吴季札儿子的坟墓,坐落在汶水南面的水湾里。吴季札受聘于中原上国,在嬴、博之间死了儿子,就是这地方。《从征记》说:嬴县西六十里,有季札儿子的坟,呈圆形,墓在高处,可以凭依眺望。墓前有一座石铭,是汉末奉高县令所立,上面没有记述什么,只不过作为标志而已。从前都指派民户去扫墓,现在已不能这样做了,石碑都已剥蚀破碎,没有留下什么了,只有石碑的基座还在。

屈从县西南流,

汶出牟县故城西南阜下①,俗谓之胡卢堆。《淮南子》曰:汶出弗其②。高诱曰③:山名也。或斯阜矣。牟县故城在东北,古牟国也④。春秋时,牟人朝鲁,故应劭曰:鲁附庸也。俗谓是水为牟汶也⑤。又西南迳奉高县故城西,西南流注于汶。

【注释】

①汶:此指牟汶水。牟县:西汉置,属泰山郡。治所在今山东莱芜东二十里。

②汶出弗其:此为《淮南子·地形训》文。弗其,即原山。在今山东莱芜东北七十里。

③高诱:东汉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为当时名儒卢植门人,曾注《战国策》《淮南子》及《吕氏春秋》等。

④牟国:春秋时小国。在今山东莱芜东二十里辛庄镇。

⑤牟汶:今山东莱芜南牟汶河。出莱芜东古牟县南,西流至泰安东入汶。

【译文】

汶水转弯从县城西南流过,

汶水发源于牟县旧城西南的山岗下,俗称胡卢堆。《淮南子》说:汶水发源于弗其。高诱说:弗其是山名。也许就是这座小山吧。牟县旧城在东北,古代这里是牟国。春秋时,牟国人要去朝拜鲁国,因此应劭说:牟国是鲁国的附庸。俗称这条水为牟汶。又往西南流经奉高县旧城西边,往西南流,注入汶水。

汶水又南,右合北汶水①。水出分水溪,源与中川分水②,东南流迳泰山东,右合天门下溪水③。水出泰山天门下谷,东流。古者,帝王升封④,咸憩此水。水上往往有石窍存焉,盖古设舍所跨处也。马第伯书云⑤:光武封泰山,第伯从登山。去平地二十里,南向极望,无不睹。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窅窱⑥,如无道径。遥望其人,或为白石,或雪,久之,白者移过,乃知是人。仰视岩石松树,郁郁苍苍,如在云中;俯视溪谷,碌碌不可见丈尺⑦。直上七里天门,仰视天门,如从穴中视天矣。应劭《汉官仪》云⑧:泰山东南山顶,名曰日观⑨。日观者,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丈许,故以名焉。其水自溪而东,浚波注壑⑩,东南流,迳龟阴之田⑪。龟山在博县北十五里⑫,昔夫子伤政道之陵迟,望山而怀操⑬,故《琴操》有《龟山操》焉⑭。山北即龟阴之田也。《春秋·定公十年》⑮:齐人来归龟阴之田是也⑯。

【注释】

①北汶水:即今山东泰安西大汶河支流泮河。

②中川分水:中川水,又名沙沟。即今山东济南长清区沙河。

③天门下溪水:即今山东泰安西渿河。

④升封:登泰山封禅。

⑤马第伯书:即马第伯《封禅仪记》。马第伯,东汉光武帝时人,尝于建武三十一年(55)从光武帝至泰山封禅,作《封禅仪记》一篇。虽主旨在记礼仪,而间及景色,为山水游记中较早之作。

⑥窅窱(yǎo tiǎo):幽深貌,阴暗貌。

⑦碌碌:多石貌。

⑧《汉官仪》:书名。东汉应劭撰。记载汉官名称、职掌、俸秩及玺绶制度等。

⑨日观:即日观峰。一名东山。即今山东泰山顶之东岩。因其可以东观日出,故名日观峰。

⑩浚波:湍急的水流。浚,湍急。注壑:注入沟壑。

⑪龟阴:古邑名。因位于龟山北面,故称。故址在今山东新泰西南。

⑫龟山:在今山东新泰西南四十里。

⑬望山:这里指眺望龟山。怀操:感怀心情。

⑭《琴操》:琴曲著录。传为汉蔡邕所撰。叙述各种琴曲之作者及缘由。《龟山操》:《水经注疏》杨守敬按:“《琴操》云:《龟山操》,孔子作。季桓子受齐女乐,孔子欲谏不得,退而望鲁龟山,作此曲,喻季氏若龟山之蔽鲁。”

⑮定公十年:前500年。

⑯齐人来归龟阴之田:《春秋·定公十年》:“齐人来归郓、讙、龟阴田。”

【译文】

汶水又南流,在右边汇合了北汶水。北汶水发源于分水溪,源头流出后又分出中川水,往东南流经泰山东边,右边与天门下溪水汇合。下溪水发源于泰山天门下谷,往东流。古时,帝王登山祭天,都在这条水边歇息。水上随处有石洞,那是古时人们搭棚架舍时留下的。马第伯写道:光武帝来泰山封禅,第伯跟随着一起登山。离平地二十里时,向南极目望去,山下景物一览无遗。泰山确实很高,可与浮云相比;泰山也很险峻,那悬崖绝壁,深不见底,像是没有道路可上。遥望那些登山的人,有的像白石,有的像雪,看得久了,那白的在移动,才知道是人。仰视山上的岩石松树,郁郁苍苍,仿佛是在云中;俯视底下,到处是千姿百态的岩石,却看不到丈尺的溪流。一直登上七里到了天门,抬头仰视天门,就好像在石洞中观天似的。应劭《汉官仪》说:泰山东南面的山顶,名叫日观。日观这地方,第一遍鸡啼时,就可以来看日出,太阳刚出来时,长约三丈,因而称为日观。下溪水沿溪东流,翻着滚滚的波浪,注入岩壑,接着往东南流经龟阴之田。龟山在博县北十五里,从前孔夫子哀叹时政世道的衰落,望龟山有感而赋诗作曲,所以后来的《琴操》中有《龟山操》。龟山北面就是龟阴之田。《春秋·定公十年》:齐人交还龟阴之田。

又合环水①。水出泰山南溪,南流历中、下两庙间。《从征记》曰:泰山有下、中、上三庙,墙阙严整②,庙中柏树夹两阶,大二十余围③,盖汉武所植也。赤眉尝斫一树,见血而止,今斧创犹存。门阁三,楼榭四所,三层坛一所,高丈余,广八尺。树前有大井,极香冷,异于凡水,不知何代所掘,不常浚渫而水旱不减④。库中有汉时故乐器及神车、木偶,皆靡密巧丽⑤。又有石虎,建武十三年永贵侯张馀上金马一匹⑥,高二尺余,形制甚精。中庙去下庙五里,屋宇又崇丽于下庙,庙东西夹涧。上庙在山顶,即封禅处也。其水又屈而东流,又东南迳明堂下⑦。汉武帝元封元年⑧,封泰山,降坐明堂于山之东北址⑨。武帝以古处险狭而不显也⑩,欲治明堂于奉高傍而未晓其制⑪。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⑫,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之,通水,圜宫垣为复道⑬,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祀上帝焉。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于汶上⑭,如带图也⑮。古引水为辟雍处⑯,基渎存焉,世谓此水为石汶⑰。《山海经》曰:环水出泰山,东流注于汶。即此水也。环水又左入于汶水。

【注释】

①合:汇合,交汇。环水:今山东泰安东梳洗河。

②墙阙:庙墙和庙柱。阙,古代神庙、坟墓前两旁的巨柱,多用石雕成。

③围:计量周长的单位。这里指两臂之间合拢的长度。

④浚渫(xiè):疏通清理。浚,疏通水道。渫,清除污秽。

⑤靡密:细致精密。靡,精致。

⑥建武十三年:37年。永贵侯张馀:具体不详。

⑦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典礼等活动的地方。

⑧元封元年:前110年。元封,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10—前105)。

⑨降坐明堂于山之东北址:《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地形志》,奉高有故明堂基。武帝所坐之明堂,周明堂也。在今泰安县(今山东泰安)东北四十里。此《注》所指之明堂,汉明堂也,在县东十里。”

⑩古:这里指古明堂。

⑪奉高:即奉高县。西汉置,为泰山郡治。治所在今山东泰安东三十八里故县村。未晓其制:不知道明堂的建制。

⑫济南:即济南郡。西汉初分齐郡置。治所在东平陵县(今山东济南章丘区西)。公玉带:西汉武帝时方士。《汉书》作公肃带。济南(今山东济南章丘区西)人。武帝封禅泰山时,欲制明堂而未晓其制度,他乃献上明堂图,称是黄帝所用。得武帝信任,从侍左右。

⑬圜(huán):围绕。宫垣:泛指房舍或其他建筑物的围墙。复道:楼阁或悬崖间架空的通道。

⑭奉高:这里指奉高县的官员们。作:建造。

⑮带图:公玉带所呈上的《明堂图》。

⑯辟雍:本为西周天子所设大学,校址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东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多为行乡饮、大射或祭祀之礼的地方。

⑰石汶:即环水。今山东泰安东梳洗河。

【译文】

下溪水又与环水汇合。环水发源于泰山南溪,往南流经中、下两庙之间。《从征记》说:泰山有下、中、上三座庙,庙墙和殿宇非常严整,庙中台阶两边,古柏参天,大的有二十多围,是汉武帝种植的。赤眉军曾砍过一棵树,砍时看见树中出血,因而停止,今天那树上还留有斧痕。庙门三重,楼榭四所,还有一座三层坛,高一丈余,宽广八尺。大树前有一口大井,井水极香冷,与普通的水不同,不知是哪个朝代掘的,这口大井并不常常挖泥除污,但大旱时井水却不减少。庙中仓库里有汉朝的旧乐器和神车、木偶等物,制作都十分精巧华丽。还有石虎,建武十三年,永贵侯张馀贡献的一匹金马,高二尺余,制作极其精致。中庙离下庙五里,庙宇比下庙还要高大壮丽,庙的东西两侧都有山涧。上庙在山顶,就是帝王祭天的地方。环水又拐弯东流,又往东南流经明堂下。汉武帝元封元年,来泰山筑坛祭天,祭毕下山,坐于东北边山麓的明堂中。汉武帝觉得古时所建明堂的地址狭窄不敞,想在奉高县旁重建一座明堂,但不知道这种建筑的格局和形式。济南人公玉带献上了黄帝时的《明堂图》,图中有一座殿宇,四面都没有墙壁,用茅草盖顶,引水流过,环绕着四面宫墙外又建了天桥复道,上面有楼,名叫昆仑,入口在西南,天子从这里进入,就在里面祭祀礼拜上帝。于是武帝就命令奉高县官员依照公玉带的《明堂图》,在汶上修建明堂。古时引水作辟雍的地方,墙基和环形水道的遗迹都还保存着,人们称此水为石汶水。《山海经》说:环水发源于泰山,东流注入汶水。指的就是这条水。环水又从左边注入汶水。

汶水数川合注,又西南流迳徂徕山西①,山多松柏,《诗》所谓徂徕之松也②。《广雅》曰:道梓松也③。《抱朴子》称《玉策记》曰④:千岁之松,中有物,或如青牛,或如青犬,或如人,皆寿万岁。又称天陵有偃盖之松也⑤,所谓楼松也。《鲁连子》曰⑥:松枞高十仞而无枝⑦,非忧正室之无柱也⑧。《尔雅》曰:松叶柏身曰枞。《邹山记》曰⑨:徂徕山在梁甫、奉高、博三县界⑩,犹有美松,亦曰尤徕之山也⑪。赤眉渠师樊崇所保也⑫,故崇自号尤徕三老矣。山东有巢父庙⑬,山高十里,山下有陂,水方百许步,三道流注。一水东北沿溪而下,屈迳县南,西北流入于汶;一水北流历涧,西流入于汶;一水南流迳阳关亭南⑭。《春秋·襄公十七年》⑮,逆臧纥自阳关者也⑯。又西流入于汶水也。

【注释】

①徂徕(cú lái)山:一称尤徕山,后又作尤来山、尤崃山。在今山东泰安东南四十里。大汶河、小汶河之分水岭。

②《诗》所谓徂徕之松:《诗经·鲁颂·閟宫》:“徂徕之松,新甫之柏。”

③道梓松:为《广雅·释木》文。

④《抱朴子》:书名。晋葛洪撰。分内篇和外篇。《内篇》论神仙、炼丹、符箓等,纯为道家之言;外篇则论时政得失、人事臧否。

⑤偃盖:形容松树枝叶横垂,张大如伞盖之状。

⑥《鲁连子》:书名,战国齐人鲁仲连撰。《汉书·艺文志》:“《鲁仲连子》十四篇。”鲁连子,即鲁仲连,或称鲁连。

⑦松枞(cōng):松树、枞树。枞,木名。松树之一种。《说文·木部》:“枞,松叶柏身。”

⑧正室:祖庙。

⑨《邹山记》:《隋书·经籍志》不录。《史记·夏本纪》正义引《邹山记》,亦不著撰名,不知何代何人所撰。

⑩梁甫:即梁父县。西汉置,属泰山郡。治所在今山东新泰西天宝镇古城村。东汉改为梁甫侯国。西晋复为梁父县。

⑪尤徕之山:即徂徕山。在今山东泰安东南四十里。

⑫渠帅:首领。樊崇:字细君。新莽末年琅邪(今山东诸城)人。赤眉起义军领袖,建武元年(25)率军攻入长安,推翻刘玄政权。后被刘秀杀害。保:依凭,依恃。

⑬巢父:传说为尧时的隐士。晋皇甫谧《高士传·巢父》:“巢父者,尧时隐人也。山居不营世利,年老以树为巢而寝其上,故时人号曰巢父。”

⑭阳关亭:在今山东泰安东南约六十里。

⑮襄公十七年:前556年。

⑯逆臧纥自阳关者:《左传·襄公十七年》:“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桃。高厚围臧纥于防。师自阳关逆臧孙,至于旅松。”逆,迎。臧纥,臧孙纥。亦称臧武仲。春秋时鲁国大夫,官司寇。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0),因帮助季武子而得罪于孟孙氏,被孟孙氏告发反叛,出奔到邾,不久死于齐。

【译文】

汶水有几条水流一起注入,又往西南流经徂徕山西边,山上松柏很多,就是《诗经》里所谓的徂徕之松。《广雅》说:就是梓松。《抱朴子》提到《玉策记》的话,说:千年的老松,里面有种怪物,形状或是像青牛,或是像青狗,或是像人,寿命都有一万岁。又说天子陵墓上有斜欹的老松,就是所谓的楼松。《鲁连子》说:松树、枞树高达十仞,但没有树枝,并不是怕正室没有柱子。《尔雅》说:叶子如松,枝干如柏,这种树叫枞树。《邹山记》说:徂徕山又称尤徕之山,在梁甫、奉高、博三县的边境,现在还有美松。赤眉军的头目樊崇曾据守此山,所以他自称尤徕三老。徂徕山东边有巢父庙,山高十里,山下有个池塘,方圆百步左右,有三条溪涧注入。一条从东北沿溪流下,转弯流经县南,往西北流,注入汶水;一条往北流经溪涧,西流注入汶水;一条往南流经阳关亭南。《春秋·襄公十七年》:迎臧纥于阳关。又西流注入汶水。

过博县西北,

汶水南迳博县故城东。《春秋·哀公十一年》①:会吴伐齐取博者也②。灌婴破田横于城下③。屈从其城南西流,不在西北也。

【注释】

①哀公十一年:前484年。

②会吴伐齐取博:《左传·哀公十一年》:“为郊战故,公会吴子伐齐。五月,克博。”

③灌婴:西汉初大臣。睢阳(今河南商丘)人。从刘邦攻秦军,有功,封颍阴侯。协助陈平、周勃同除吕氏,迎立文帝,任太尉、丞相。卒谥懿。田横:秦末狄县(今山东高青东南)人。秦末从田儋起兵反秦。刘邦称帝后,田横惧诛,率徒属五百余人入居海岛。刘邦召之,因不愿称臣,途中自杀。其留居海岛部众闻田横死亦皆自杀。

【译文】

汶水流过博县西北,

汶水往南流经博县老城东边。《春秋·哀公十一年》:与吴联合伐齐,夺取了博。灌婴在城下大败了田横。汶水转弯从城南往西流,并不流过博县西北。

汶水又西南迳龙乡故城南①。《春秋·成公二年》②:齐侯围龙,龙囚顷公嬖人卢蒲就魁③,杀而膊诸城上④。齐侯亲鼓取龙者也⑤。汉高帝八年⑥,封谒者陈署为侯国⑦。

【注释】

①龙乡故城:即春秋时鲁之龙邑。在今山东泰安西南。

②成公二年:前589年。

③龙:龙邑之百姓。顷公:即齐顷公。姜姓,名无野,齐惠公之子。春秋时齐国国君。嬖(bì)人:宠爱之人。卢蒲就魁:齐顷公嬖臣。

④膊(pò):谓分裂肢体而曝露之。此有陈尸示众之意。

⑤齐侯亲鼓取龙:《左传·成公二年》:“二年,春,齐侯伐我北鄙,围龙。顷公之嬖人卢蒲就魁门焉,龙人囚之。齐侯曰:‘勿杀,吾与而盟,无入而封。’弗听。杀而膊诸城上。齐侯亲鼓,士陵城。三日,取龙。”亲鼓,亲自击鼓助威。

⑥汉高帝八年:前199年。

⑦陈署:咸阳(今陕西咸阳)人。汉王元年(前206),在霸上加入刘邦军,初为卒,后升谒者,从入汉中,又还定三秦,击项羽。因功于高祖八年(前199)封龙阳侯。谥敬。

【译文】

汶水又往西南流经龙乡旧城南面。《春秋·成公二年》:齐侯围龙,龙人把顷公的宠臣卢蒲就魁关起来,杀了他并在城上把他肢解。齐侯亲自击鼓,攻占了龙。汉高帝八年,把这地方封给谒者陈署,立为侯国。

汶水又西南迳亭亭山东①,黄帝所禅也②。山有神庙,水上有石门③,旧分水下溉处也④。

【注释】

①亭亭山:在今山东泰安南五十里,泰山之支阜。

②黄帝所禅:黄帝祭祀之所。禅,古代帝王祭祀土地山川。

③石门:石制的水闸。

④下溉:向下放水灌溉。

【译文】

汶水又往西南流经亭亭山东边,那就是黄帝祭地的地方。山上有神庙,水上有石门,从前是放水灌溉的地方。

汶水又西南迳阳关故城西①,本钜平县之阳关亭矣②。阳虎据之以叛③,伐之,虎焚莱门而奔齐者也④。

【注释】

①阳关故城:在今山东泰安东南约六十里。

②钜平县:西汉置,属泰山郡。治所在今山东泰安西南五十里。

③阳虎:字货。春秋鲁国人。季氏家臣中最有权势者,事季平子。平子卒,虎遂专政,欲去三桓之嫡子。三桓共攻阳虎,阳虎逃至阳关。后奔齐,已而奔晋附赵氏。

④莱门:阳关城城门。

【译文】

汶水又往西南流经阳关旧城西面,这里原来是钜平县的阳关亭。阳虎占据此亭反叛,遭到讨伐,就烧掉莱门逃向齐国。

汶水又南,左会淄水①。水出泰山梁父县东②,西南流迳菟裘城北③。《春秋·隐公十一年》:营之,公谓羽父曰:吾将归老焉④。故《郡国志》曰:梁父有菟裘聚⑤。淄水又迳梁父县故城南,县北有梁父山⑥。《开山图》曰⑦:泰山在左,亢父在右⑧;亢父知生,梁父主死。王者封泰山,禅梁父,故县取名焉。淄水又西南迳柴县故城北⑨。《地理志》:泰山之属县也。世谓之柴汶矣⑩。淄水又迳郕县北⑪。汉高帝六年⑫,封董渫为侯国⑬。《春秋》:齐师围郕,郕人伐齐,饮马于斯水也。昔孔子行于郕之野,遇荣启期于是⑭。衣鹿裘,被发,琴歌,三乐之欢⑮,夫子善其能宽矣⑯。淄水又西迳阳关城南,西流注于汶水。

【注释】

①淄水:即今山东中北部淄河。

②梁父县:又作梁甫。西汉置,属泰山郡。治所在今山东新泰西天宝镇古城村。

③菟裘城:春秋鲁地。在今山东新泰西楼德镇。

④“营之”几句:《左传·隐公十一年》:“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太宰。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隐公十一年,前712年。羽父,即公子翚,一作公子挥。名翚,字羽父。鲁大夫。

⑤菟裘聚:即菟裘城。在今山东新泰西楼德镇。

⑥梁父山:亦作梁甫山。在今山东泰安东南,西连徂徕山。

⑦《开山图》:《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文选》李善《注》引作《遁甲开山图》。”为遁甲术图解之书。

⑧亢父:战国齐地。在今山东济宁南四十余里喻屯镇城南张村。

⑨柴县:西汉置,属泰山郡。治所在今山东新泰西南境楼德镇柴城。东汉省。

⑩柴汶:一名淄水。上源即今新泰西北羊流河,西南流合今小汶河,西经柴县北,折西北至泰安南大汶口入大汶河。

⑪郕(chénɡ)县:故城在今山东宁阳东北。

⑫汉高帝六年:前201年。

⑬董渫(xiè):西汉诸侯。以舍人从刘邦起义,任都尉。楚汉战争中任将军,从定诸侯有功。高祖六年(前201)封成侯。谥敬。

⑭荣启期:春秋时隐士,相传孔子曾行于郕之野,遇之。

⑮三乐之欢:《列子·天瑞》:“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己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当何忧哉?’”

⑯夫子善其能宽:《列子·天瑞》:“孔子曰:‘善乎!能自宽者也。’”宽,自我宽慰,自我满足。

【译文】

汶水又南流,在左边汇合了淄水。淄水发源于泰山梁父县东面,往西南流经菟裘城北面。《春秋·隐公十一年》:营建此城,隐公对羽父说:我将到这里来安度晚年。所以《郡国志》说:梁父有菟裘聚。淄水又流经梁父县旧城南面,县北有梁父山。《开山图》说: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管出生,梁父管死亡。皇帝来泰山祭天,来梁父祭地,所以县就取名梁父县。淄水又往西南流经柴县旧城北面。查考《地理志》:柴县是泰山郡的属县。人们称之为柴汶。淄水又流经郕县北面。汉高帝六年,把这里封给董渫,立为侯国。《春秋》:齐军包围郕,郕人伐齐国,就在这条水边放马饮水。从前孔子在郕的旷野走路,就在这里碰到荣启期。荣启期身穿鹿皮衣,披散着头发,弹琴唱歌,以三件乐事自喜,孔夫子赞他的仁厚。淄水又往西流经阳关城南面,西流注入汶水。

汶水又南迳钜平县故城东,而西南流。城东有鲁道①,《诗》所谓鲁道有荡②,齐子由归者也③。今汶上夹水有文姜台。

【注释】

①鲁道:鲁国境内的道路。

②鲁道有荡:鲁国的大道平平坦坦。有荡,即“荡荡”,平坦貌。

③齐子由归:《诗经·齐风·南山》:“鲁道有荡,齐子由归。”齐女从这里经过嫁给鲁桓公。齐女,指鲁桓公的夫人文姜。归,女子出嫁曰归。

【译文】

汶水又往南流经钜平县旧城东面,然后往西南流。城东有鲁道,就是《诗经》所谓鲁道宽阔平坦,文姜由此嫁鲁侯。现在汶上水边有文姜台。

汶水又西南流,《诗》云汶水滔滔矣①。《淮南子》曰:狢渡汶则死②。天地之性,倚伏难寻③,固不可以情理穷也④。

【注释】

①汶水滔滔:《诗经·齐风·载驱》:“汶水滔滔,行人儦儦。鲁道有荡,齐子游敖。”滔滔,大水奔流不绝貌。

②狢(hé)渡汶则死:《淮南子·原道训》:“故橘树之江北则化而为枳,鸲鹆不过济,貈(hé)渡汶而死,形性不可易,势居不可移也。”狢,古同“貉”。哺乳动物,外形像狐较小,肥胖。栖息在山林中,昼伏夜出。

③倚伏:语见《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倚,依托。伏,隐藏。意谓祸福相因,互相依存,互相转化。难寻:难以考寻。寻,考寻,寻查。

④固不可以情理穷:本来就不能够凭借通常情理去探究。穷,探究,探求。

【译文】

汶水又往西南流,《诗经》说:汶水滔滔。《淮南子》说:狢渡过汶水就会死。天地万物之性,祸福的相互关系探究起来相当困难,原来就不可能按普通的情理搞清楚。

汶水又西南迳鲁国汶阳县北①,王莽之汶亭也。县北有曲水亭②,《春秋·桓公十二年》③,经书公会杞侯、莒子,盟于曲池④。《左传》曰:平杞、莒也⑤。故杜预曰:鲁国汶阳县北有曲水亭。汉章帝元和二年⑥,东巡泰山,立行宫于汶阳⑦,执金吾耿恭屯于汶上⑧,城门基壍存焉⑨,世谓之阙陵城也⑩。

【注释】

①汶阳县:西汉置,属鲁国。治所在今山东宁阳东北五十四里。

②曲水亭:当在今山东宁阳。

③桓公十二年:前700年。

④盟于曲池:《春秋·桓公十二年》:“夏,六月壬寅,公会杞侯、莒子,盟于曲池。”曲池,春秋时鲁地。在今山东宁阳东北。

⑤平杞、莒:《左传·桓公十二年》:“十二年,夏,盟于曲池,平杞、莒。”平杞、莒,据赵生群《春秋左传新注》,认为此指和解杞、莒两国之纷争。隐公四年,莒人伐杞,两国自此失和。鲁君会盟两国之君,以期化解其矛盾。杞,商、周封国名。初在雍丘(今河南杞县),杞成公迁都缘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七十里)。杞文公又迁淳于(今山东安丘东北三十余里)。前445年为楚所灭。莒,西周封国名。开国君主是兹舆期,建都计斤(一作介根,今山东胶州西南)。春秋初迁于莒(今山东莒县)。前431年为楚所灭。

⑥元和二年:85年。元和,东汉章帝刘炟的年号(84—87)。

⑦汶阳:即汶阳县。

⑧执金吾耿恭:当为“耿秉”之讹。《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惠栋《后汉书补注》,《恭传》未尝为执金吾,或别有据。今考《耿秉传》,章帝建初末,征为执金吾,帝每巡郡国,秉常领郡兵宿卫左右。至章和二年,副窦宪击北匈奴,则元和时秉正为执金吾。此误‘秉’为‘恭’也,今订。”执金吾,官名。秦始置,名中尉。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更名为执金吾。掌京师警卫及防非常水火等事,皇帝出行任仪阵护卫。金吾,有不同的解释:一说金吾为棒,以铜为之,黄金涂其两端,执之以示威严;一说金吾为鸟名,主辟不祥。天子出行,职主先导,以御非常。

⑨基壍(qiàn):地基和壕沟。壍,壕沟。

⑩阙陵城:即汶阳县城(在今山东宁阳东北五十四里)。

【译文】

汶水又往西南流经鲁国汶阳县北面,这就是王莽的汶亭。县北有曲水亭,《春秋·桓公十二年》记载,桓公与杞侯、莒子在曲池会盟。《左传》说:这是与杞、莒媾和。所以杜预说:鲁国汶阳县北面有曲水亭。汉章帝元和二年,东巡泰山,在汶阳建立行宫,执金吾耿秉驻在汶上,城门遗址和城壕至今还在,人们称之为阙陵城。

汶水又西迳汶阳县故城北而西注。

【译文】

汶水又往西流经汶阳县旧城北面,然后往西流去。

又西南过蛇丘县南①,

汶水又西,洸水注焉②。又西迳蛇丘县南,县有铸乡城③。《春秋左传》:宣叔娶于铸④。杜预曰:济北蛇丘县所治铸乡城者也⑤。

【注释】

①蛇丘县:西汉置,属泰山郡。治所在今山东肥城东南。东汉属济北国。

②洸水:在今山东中部,为济水的分流。

③铸乡城:即铸,又作祝。周代封国名。在今山东肥城东南大汶河北岸铸乡。

④宣叔:即臧宣叔,又称臧孙许。春秋时鲁国大夫。

⑤济北:即济北国。汉高帝元年(前206)项羽封田安置,都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

【译文】

汶水又往西南流过蛇丘县南面,

汶水又西流,洸水注入。又往西流经蛇丘县南面,县里有个铸乡城。《春秋左传》:宣叔在铸娶亲。杜预说:铸,就是济北蛇丘县所属的铸乡城。

又西南过刚县北①,

《地理志》:刚,故阐也,王莽更之曰柔。应劭曰:《春秋经》书,齐人取讙及阐②。今阐亭是也③。杜预《春秋释地》曰:阐在刚县北,刚城东有一小亭,今刚县治,俗人又谓之阐亭。京相璠曰:刚县西四十里有阐亭。未知孰是。

【注释】

①刚县:西汉置,属泰山郡。治所在今山东宁阳东北三十五里堽城坝。

②齐人取讙(huān)及阐:《春秋·哀公八年》:“夏,齐人取讙及阐。”讙,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肥城南夏辉。阐,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宁阳西北。

③阐亭:刚县官署所在地。在今山东宁阳东北三十五里堽城坝。

【译文】

汶水又往西南流过刚县北面,

《地理志》:刚,就是以前的阐,王莽改名为柔。应劭说:《春秋经》记载,齐人侵占了讙和阐。阐就是现在的阐亭。杜预《春秋释地》说:阐在刚县北,刚城东面有个小亭,现在是刚县的治所,俗人又叫阐亭。京相璠说:刚县西四十里有阐亭。不知哪个说法正确。

汶水又西,蛇水注之①。水出县东北泰山,西南流迳汶阳之田②,齐所侵也。自汶之北,平畅极目③,僖公以赐季友④。蛇水又西南迳铸城西⑤,《左传》所谓蛇渊囿也⑥。故京相璠曰:今济北有蛇丘城,城下有水,鲁囿也⑦。俗谓之浊须水,非矣。蛇水又西南迳夏晖城南⑧。《经》书公会齐侯于下讙是也⑨。今俗谓之夏晖城。盖《春秋左传·桓公三年》⑩,公子翚如齐⑪,齐侯送姜氏于下讙⑫,非礼也⑬。世有夏晖之名矣。蛇水又西南入汶。

【注释】

①蛇水:即今山东肥城南之肥河。

②汶阳:即汶阳县。

③平畅:平坦通畅。极目:(因平畅)能尽目力远望到极限。

④僖公以赐季友:《左传·僖公元年》:“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僖公,春秋鲁国第五位国君。鲁闵公的弟弟,名申。谥僖。季友,鲁桓公之子,鲁庄公之弟。闵公被弑后,拥立鲁僖公为国君。谥成。世称为成季。

⑤铸城:在今山东肥城东南大汶河北岸铸乡。

⑥蛇渊囿(yòu):苑囿名。在今山东肥城南汶河北岸。《春秋·定公十三年》:“夏,筑蛇渊囿。”

⑦鲁囿:鲁国的苑囿。

⑧夏晖城:在今山东肥城南夏辉。

⑨《经》书公会齐侯于下讙:《春秋·桓公三年》:“九月,齐侯送姜氏于讙。公会齐侯于讙。”

⑩桓公三年:前709年。

⑪公子翚(huī)如齐:《春秋·桓公三年》:“公子翚如齐逆女。”公子翚,一作公子挥,字羽父。春秋初鲁国正卿。

⑫下讙:即讙。鲁地。在今山东肥城南夏辉。

⑬非礼:不符合当时的礼节。姜氏为齐侯之女,出嫁时,不应该由齐侯亲自送出。否则,就为“非礼”。

【译文】

汶水又西流,蛇水注入。蛇水发源于刚县东北的泰山,往西南流经汶阳之田,这是齐侵占过的地方。汶水以北,极目望去,是一片旷阔的平原,僖公把它赐给季友。蛇水又往西南流经铸城西面,这就是《左传》所谓的蛇渊囿。所以京相璠说:现在济北有蛇丘城,城下有水,这就是鲁囿。民间把这条水叫浊须水,这是不对的。蛇水又向西南流经夏晖城南。《春秋》经载,公在下讙与齐侯会见。现在俗称夏晖城。《春秋左传·桓公三年》,公子翚到齐,齐侯送姜氏到下讙,这是不合礼法的。这就有了夏晖这个地名了。蛇水又往西南流,注入汶水。

汶水又西,沟水注之①。水出东北马山②,西南流迳棘亭南③。《春秋·成公三年》④,经书,秋,叔孙侨如帅师围棘⑤。《左传》曰:取汶阳之田,棘不服,围之⑥。南去汶水八十里。又西南迳遂城东⑦。《地理志》曰:蛇丘遂乡,故遂国也。《春秋·庄公十三年》⑧,齐灭遂而戍之者也。京相璠曰:遂在蛇丘东北十里。杜预亦以为然。然县东北无城以拟之,今城在蛇丘西北,盖杜预传疑之非也。又西迳下讙城西而入汶水。

【注释】

①沟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肥城县东有小会河,土人犹名沟水河。”

②马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格马山见《济水》二注,此脱‘格’字,又或省称马山。”格马山,亦作隔马山。即今山东济南长清区南六十里马山。

③棘亭:在今山东肥城东南。

④成公三年:前588年。

⑤叔孙侨如:即叔孙宣伯。鲁大夫。尝私通鲁宣公夫人穆姜(鲁成公之母),谋欲作乱,不克而出奔齐。

⑥棘不服,围之:《左传·成公三年》:“秋。叔孙侨如围棘,取汶阳之田。棘不服,故围之。”

⑦遂城:遂国的都城。在今山东肥城南二十八里安临站。

⑧庄公十三年:前681年。

【译文】

汶水又西流,沟水注入。沟水发源于东北边的马山,向西南流经棘亭南面。《春秋·成公三年》记载,叔孙侨如率兵包围棘。《左传》说:齐侵占了汶阳之田,棘不服,于是就把它包围起来。棘亭南离汶水八十里。沟水又往西南流经遂城东面。《地理志》说:遂城是蛇丘遂乡,就是从前的遂国。《春秋·庄公十三年》,齐灭了遂,就在那里设城堡屯兵驻防。京相璠说:遂在蛇丘东北十里。杜预也认为这说法正确。可是县城东北没有一座城对得上号,现在的城是在蛇丘西北,这是杜预存疑造成的错误。沟水又往西流经下讙城西面,然后注入汶水。

汶水又西迳春亭北①,考古无春名②,惟平陆县有崇阳亭③,然是亭东去刚城四十里,推璠所注则符④,并所未详也。

【注释】

①春亭:《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有春城,在宁阳县(今山东宁阳)西北三十里汶水之阴。”

②考古无春名:《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汉书·王子侯表》有春城侯允,东平炀王子。元始二年封。此春亭在东平(今山东东平东南)东,当即允之所封。郦氏谓古无春名,偶失检耳。”

③平陆县:战国齐置。治所在今山东汶上西北。

④璠:京相璠。

【译文】

汶水又往西流经春亭北面,据查考,古时没有春这个地名,只有平陆县有个崇阳亭,但此亭东距刚城四十里,以京相璠所注来推断倒是符合的,但实际如何却不清楚。

又西南过东平章县南①,

《地理志》曰:东平国,故梁也②。景帝中六年③,别为济东国④;武帝元鼎元年,为大河郡⑤;宣帝甘露二年⑥,为东平国;王莽之有盐也。章县,按《世本》任姓之国也⑦,齐人降章者也。故城在无盐县东北五十里⑧。

【注释】

①东平:即东平国。西汉甘露二年(前52)改大河郡置。治所在无盐县(今山东东平东南)。以《禹贡》“东原厎平”之义取名。东汉属兖州。西晋移治须昌县(今山东东平西北)。章县:西汉置,属东平国。治所在今山东东平东鄣城集。西晋省。

②故梁:以前的梁地。梁,战国时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后,改称梁。

③景帝中六年:即西汉景帝刘启中元六年,前144年。

④济东国:西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置。治所在无盐县(今山东东平东南十里无盐村)。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废为大河郡。

⑤大河郡:西汉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废济东国置。治所在无盐县(今山东东平东南)。

⑥甘露二年:前52年。甘露,西汉宣帝刘询的年号(前53—前50)。

⑦《世本》:书名。撰者不详,成书时代亦不可考。该书记录自黄帝以来至春秋帝王公卿大夫的氏姓、世系、都邑、器物的制作和发明等。

⑧无盐县:战国秦置,属薛郡。治所在今山东东平东南十里无盐村。

【译文】

汶水又往西南流过东平郡章县南面,

《地理志》说:东平国,就是从前的梁。景帝中元六年,又分出济东国;武帝元鼎元年,这里是大河郡;宣帝甘露二年,是东平国;王莽时叫有盐。章县,查考《世本》,是任姓之国,是投降于章的齐人的居地。旧城在无盐县东北五十里。

汶水又西南,有泌水注之①。水出肥成县东白原②,西南流迳肥成县故城南。乐正子春谓其弟子曰③:子适齐过肥④,肥有君子焉。左迳句窳亭北⑤。章帝元和二年⑥,凤凰集肥成句窳亭,复其租而巡泰山⑦。即是亭也。泌水又西南迳富成县故城西⑧,王莽之成富也。其水又西南流注于汶。

【注释】

①泌水:即今山东肥城西南康王河。

②肥成县:西汉置,属泰山郡。治所在今山东肥城北老城。东汉属济北国,寻省入卢县。三国魏复置,西晋废。

③乐正子春:春秋时鲁国人。为曾子弟子。

④肥:春秋、战国时齐地。在今山东肥城北老城。

⑤句窳(yǔ)亭:在今山东肥城南。

⑥元和二年:85年。元和,东汉章帝刘炟的年号(84—87)。

⑦复:谓免除徭役或赋税。

⑧富成县:东汉改富城县置,属东平国。治所在今山东肥城南。

【译文】

汶水又往西南流,有泌水注入。泌水发源于肥成县东边的白原,往西南流经肥成县旧城南面。乐正子春对他的弟子说:你去齐国要经过肥,肥这地方有一些贤能的人。泌水左边流过句窳亭北面。章帝元和二年,凤凰飞集到肥成的句窳亭,于是豁免了当地的地租,并去巡游泰山。说的就是此亭。泌水又往西南流经富成县旧城西面,这就是王莽时的成富。又往西南流,注入汶水。

汶水又西南迳桃乡县故城西①,王莽之鄣亭也。世以此为鄣城,非,盖因巨新之故目耳。

【注释】

①桃乡县:即桃乡侯国。西汉鸿嘉二年(前19)封东平思王子宣为桃乡侯国于此,属泰山郡。治所在今山东汶上东北四十里南陶。东汉废。

【译文】

汶水又往西南流经桃乡县旧城西面,这就是王莽时的鄣亭。人们把它叫鄣城,这是不对的,那只是把新朝的旧地名加以扩大罢了。

又西南过无盐县南①,又西南过寿张县北②,又西南至安民亭③,入于济。

汶水自桃乡四分④,当其派别之处,谓之四汶口⑤。其左,二水双流,西南至无盐县之郈乡城南⑥。郈昭伯之故邑也⑦,祸起斗鸡矣⑧。《春秋左传·定公十二年》⑨,叔孙氏堕郈⑩。今其城无南面。

【注释】

①无盐县:战国秦置,属薛郡。治所在今山东东平东南十里无盐村。西汉为东平国治。西晋属东平国。

②寿张县:东汉改寿良县置,属东平国。治所在今山东东平西南。

③安民亭:在今山东梁山县东北安民山(小安山)南。

④四分:分为四条水流。

⑤四汶口:《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即今戴村坝地(今山东东平东南十九里大汶河与大清河交汇处)。”

⑥郈(hòu)乡城:郈,春秋时为鲁叔孙氏食邑。在今山东东平东南后亭。

⑦郈昭伯:春秋时鲁国大夫。名恶,鲁孝公之后。

⑧祸起斗鸡:《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季、郈之鸡斗。季氏介其鸡,郈氏为之金距。平子怒,益宫于郈氏,且让之。故郈昭伯亦怨平子。”

⑨定公十二年:前498年。

⑩叔孙氏堕(huī)郈:《左传·定公十二年》:“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于是叔孙氏堕郈。”叔孙氏,叔孙州仇。鲁国将领。堕,毁坏。

【译文】

汶水又往西南流过无盐县南面,又往西南流过寿张县北面,又往西南流到安民亭,注入济水。

汶水自桃乡分为四条,四水分流处,称为四汶口。左边分出两条,向西南流,到无盐县的郈乡城南。郈乡城是昭伯的封邑,祸事起于斗鸡。《春秋左传·定公十二年》,叔孙氏毁去郈城。现在郈城南面仍没有城墙。

汶水又西南迳东平陆县故城北①。应劭曰:古厥国也②。今有厥亭③。

【注释】

①东平陆县:西汉改平陆县置,属东平国。治所在今山东汶上北。南朝宋改为平陆县。

②厥国:在今山东汶上北。

③厥亭:即古厥国。

【译文】

汶水又往西南流经东平陆县旧城北面。应劭说:这是古时的厥国。现在有厥亭。

汶水又西迳危山南①,世谓之龙山也。《汉书·宣元六王传》曰②:哀帝时③,无盐危山土自起,覆草,如驰道状;又瓠山石转立④。晋灼曰⑤:《汉·注》作报山,山胁石一枚,转侧起立,高九尺六寸,旁行一丈,广四尺⑥。东平王云及后谒曰⑦:汉世石立,宣帝起之表也⑧。自之石所祭⑨,治石象报山立石⑩,束倍草⑪,并祠之。建平三年⑫,息夫躬告之⑬,王自杀,后谒弃市,国除⑭。

【注释】

①危山:世谓之龙山。在今山东东平西北。

②《汉书·宣元六王传》:《水经注疏》杨守敬按:“观郦氏他处引《汉书》皆不著篇名,此必只作《汉书》曰。”

③哀帝:即西汉皇帝刘欣。

④瓠(hù)山:在今山东东平西北州城镇北二十里。转立:侧立,斜立。

⑤晋灼: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东北)人。西晋学者,官尚书郎。撰《汉书集注》十四卷、《汉书音义》十七卷。

⑥“《汉·注》作报山”几句:《水经注疏》熊会贞按:“自‘《汉·注》’至‘四尺’,皆《汉书·注》晋灼文。”山胁,山腰。

⑦东平王云:东平思王刘宇之子刘云。鸿嘉元年(前20)嗣父爵为东平王。后谒:东平王刘云的王后,名谒。

⑧宣帝:西汉皇帝刘询。起之表:兴起之征兆。

⑨自之石所祭:亲自到石头处祭祀。

⑩治石象报山立石:在宫中建造了像瓠山上的那枚侧立的石头。

⑪束:捆扎。倍草:即黄倍草。一种可以编织席子的草。

⑫建平三年:前4年。建平,西汉哀帝刘欣的年号(前6—前3)。

⑬息夫躬:字子微。西汉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少为博士弟子,受《春秋》,通览传记及诸家之书。与哀帝皇后父傅晏同郡,相友善,交结孙宠等人。后封为宜陵侯。又与傅晏相谋排斥哀帝宠臣董贤,反为董贤谗毁,免官下狱,死。

⑭国除:除掉侯国。按,以上事见《汉书·宣元六王传》。

【译文】

汶水又往西流经危山南面,人们称之为龙山。《汉书·宣元六王传》说:哀帝时,无盐危山的泥土自行隆起,上面盖了草,好像驰道的样子;此外瓠山的岩石也侧立。晋灼说:《汉书·注》把瓠山写成报山,说山边有一块巨石,侧立,高九尺六寸,旁移了一丈,宽四尺。东平王云及王后谒说:汉朝岩石立起,这是有新皇帝将兴起的征兆。于是亲自到岩石所在之处致祭,又造了一块类似于瓠山石的岩石,用倍草捆扎,还为它立祠。建平三年,息夫躬告发了他,东平王于是自杀,王后谒被杀头示众,封国也被撤除了。

汶水又西,合为一水,西南入茂都淀①。淀,陂水之异名也。淀水西南出,谓之巨野沟,又西南迳致密城南②。《郡国志》曰:须昌县有致密城③,古中都也④。即夫子所宰之邑矣⑤。制养生送死之节,长幼男女之礼,路不拾遗,器不雕伪矣⑥。巨野沟又西南入桓公河北。水西出淀,谓之巨良水,西南迳致密城北,西南流注洪渎。次一汶西迳郈亭北⑦,又西至寿张故城东,潴为泽渚⑧。初平三年⑨,曹公击黄巾于寿张东,鲍信战死于此⑩。其右一汶,西流迳无盐县之故城南,旧宿国也⑪,齐宣后之故邑⑫,所谓无盐丑女也。汉武帝元朔四年⑬,封城阳共王子刘庆为东平侯⑭,即此邑也,王莽更名之曰有盐亭。

【注释】

①茂都淀:在今山东汶上西南南旺湖一带。淀,北方称水泊之异名。

②致密城:《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注》从《续汉志》作致密城,《元和志》作殷密城云,在中都县(今山东汶上)西三十九里。”

③须昌县:秦置,属薛郡。治所在今山东东平州城镇西北十五里。

④中都:春秋鲁邑。在今山东汶上西四十里。

⑤夫子所宰之邑:《史记·孔子世家》:“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宰,春秋卿大夫的家臣和采邑的长官,也都称宰。

⑥器不雕伪:器物上不雕镂浮华不切实际的装饰。雕,雕镂,雕刻。伪,浮华、不务实际的装饰。

⑦郈(hòu)亭:即上文的郈乡城。在今山东东平东南后亭。

⑧潴(zhū):水停聚处。泽渚:水泽,水池。

⑨初平三年:192年。初平,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190—193)。

⑩鲍信:东汉官吏。少有大节,宽厚爱人,沉毅有谋。灵帝时为骑都尉。献帝时,任济北相。会黄巾大众入州界,为救曹操,鲍信殊死战,遂殁。

⑪宿国:在今山东东平西南焦村南宿城。

⑫齐宣后:即锺无艳。又名锺离春、锺无盐,齐宣王之妻。相传是战国时齐国无盐邑之女。外貌极丑,四十岁不得出嫁,自请见齐宣王,陈述齐国危难,为齐宣王采纳,立为王后。于是拆渐台、罢女乐、退谄谀、进直言、选兵马、实府库,齐国大安。

⑬元朔四年:前125年。元朔,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28—前123)。

⑭城阳共王:即刘喜。沛(今江苏沛县)人。城阳景王刘章之子。刘章因诛灭诸吕有大功,文帝二年(前178)受封为城阳王。刘章死后,刘喜嗣父爵为城阳王。卒谥共。刘庆:西汉诸侯。城阳共王刘喜之子。元朔四年(前125)封东平侯。元狩三年(前120)因罪下狱而死,国除。

【译文】

汶水又西流,汇合为一条水,向西南流入茂都淀。茂都淀是陂水的异名。淀水向西南流出,称为巨野沟,又向西南流经致密城南面。《郡国志》说:须昌县有致密城,就是古时的中都。也就是孔夫子当过宰的城邑。孔夫子制定了养生送死的仪式,长幼男女之间的礼度,于是路上丢了东西没有人捡,器物也不作虚浮的雕饰。巨野沟又往西南注入桓公河。北边的水往西流出茂都淀,叫巨良水,往西南流经致密城北面,往西南流,注入洪渎。另一条汶水往西流经郈亭北面,又往西流到寿张旧城东面,积聚成为沼泽。初平三年,曹操在寿张东部攻打黄巾,鲍信就在这里战死。右边一条汶水,往西流经无盐县旧城南面,这地方原是从前的宿国,又是齐宣后的故都,她就是所谓无盐丑女。汉武帝元朔四年,封城阳共王的儿子刘庆为东平侯,就是此城,王莽改名为有盐亭。

汶水又西迳郈乡城南,《地理志》所谓无盐有郈乡者也。

【译文】

汶水又往西流经郈乡城南面,《地理志》所谓无盐有郈乡,就指的是这地方。

汶水西南流,迳寿张县故城北,《春秋》之良县也①。县有寿聚②,汉曰寿良③。应劭曰:世祖叔父名良④,故光武改曰寿张也。建武十二年⑤,世祖封樊宏为侯国⑥。

【注释】

①良县:《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春秋》以下三句,本《续汉志》。《春秋》曰良,此良无考。”

②寿聚:当在今山东东平境内。

③寿良:西汉置,属东郡。治所在今山东东平西南。东汉改为寿张县。

④世祖叔父名良:光武帝刘秀的叔父刘良。《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后汉书·宗室四王传》,赵孝王良,字次伯。光武之叔父。光武少孤,良抚循甚笃。”世祖,光武帝刘秀。

⑤建武十二年:36年。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25—56)。

⑥樊宏:字靡卿。东汉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西南)人。光武帝刘秀之舅。其先周仲山甫,封于樊,因而氏焉。宏少有志行,刘秀即位,拜光禄大夫,位特进,封寿张侯。

【译文】

汶水往西南流经寿张县旧城北面,就是《春秋》中的良县。县里有寿聚,汉时叫寿良。应劭说:世祖的叔父叫刘良,所以光武帝把地名改为寿张。建武十二年,世祖把这地方封给樊宏,立为侯国。

汶水又西南,长直沟水注之。水出须昌城东北穀阳山南①,迳须昌城东,又南,漆沟水注焉。水出无盐城东北五里阜山下,西迳无盐县故城北,水侧有东平宪王仓冢②,碑阙存焉。元和二年③,章帝幸东平,祀以太牢④,亲拜祠坐⑤,赐御剑于陵前⑥。其水又西流注长直沟。沟水奇分为二,一水西迳须昌城南入济,一水南流注于汶。

【注释】

①穀阳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山当在今东平州(今山东东平州城镇)西北。”

②东平宪王仓:光武帝刘秀之子刘苍。建武十五年(39)封东平公,十七年(41)晋爵为王。少好经书,宽仁弘雅,雅有智思。汉明帝刘庄甚爱重之,及即位,拜为骠骑将军,位在三公上。谥宪王。

③元和二年:85年。元和,东汉章帝刘炟的年号(84—87)。

④太牢:古代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具备谓之太牢。

⑤祠坐:祠堂上供奉的神座。

⑥御剑:帝王所佩之剑。

【译文】

汶水又往西南流,长直沟水注入。长直沟水发源于须昌城东北的穀阳山南面,流过须昌城东,又往南流,漆沟水注入。漆沟水发源于无盐城东北五里的阜山下,往西流经无盐县旧城北面,水边有东平宪王刘苍墓,墓碑和墓阙都还在。元和二年,章帝临幸东平,以太牢致祭,亲自向祠座跪拜,并在陵前赐赠御剑。漆沟水又西流,注入长直沟。沟水分成两条:一条往西流经须昌城南面,注入济水;一条南流,注入汶水。

汶水又西流入济,故《淮南子》曰:汶出弗其①,西流合济。高诱云:弗其,山名,在朱虚县东②。余按诱说是,乃东汶,非《经》所谓入济者也。盖其误证耳。

【注释】

①弗其:即原山,又名马耳山。在今山东莱芜东北七十里。

②朱虚县:西汉置,属琅邪郡。治所在今山东临朐东南六十里。东汉属北海国。西晋属东莞郡。

【译文】

汶水又西流注入济水,所以《淮南子》说:汶水发源于弗其,西流与济水汇合。高诱说:弗其是山名,在朱虚县东面。我以为高诱的说法是正确的,这是东汶,并不是《水经》所谓注入济水的那一条。这里引证错了。


瓠子河卷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