瓠子河

字数:15132

瓠子河出东郡濮阳县北河①,

县北十里,即瓠河口也②。《尚书·禹贡》:雷夏既泽③,雍沮会同④。《尔雅》曰:水自河出为雍。许慎曰:雍者,河雍水也。暨汉武帝元光三年⑤,河水南泆⑥,漂害民居⑦。元封二年⑧,上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⑨,塞瓠子决河⑩。于是上自万里沙还⑪,临决河,沉白马玉璧⑫,令群臣将军以下皆负薪填决河⑬。上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洋洋虑殚为河⑭。殚为河兮地不宁⑮,功无已时兮吾山平⑯。吾山平兮钜野溢⑰,鱼沸郁兮柏冬日⑱,正道弛兮离常流⑲,蛟龙骋兮放远游⑳。归旧川兮神哉沛(21),不封禅兮安知外(22)。皇谓河公兮何不仁(23),泛滥不止兮愁吾人。啮桑浮兮淮、泗满(24),久不返兮水维缓(25)。一曰(26):河汤汤兮激潺湲(27),北渡回兮迅流难(28)。搴长茭兮湛美玉(29),河公许兮薪不属(30)。薪不属兮卫人罪(31),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32)?竹林兮楗石菑(33),宣防塞兮万福来(34)。于是卒塞瓠子口(35),筑宫于其上,名曰宣房宫,故亦谓瓠子堰为宣房堰(36),而水亦以瓠子受名焉。

【注释】

①瓠(hù)子河:古黄河支流。自今河南濮阳南分黄河水东出经山东鄄城、郓城南,折北经梁山西、阳谷东南,至阿城镇折东北经山东聊城荏平区南,东注济水。东郡:战国秦王政五年(前242)置。治所在濮阳县(今河南濮阳东南二十里高城村)。濮水经其南,故曰濮阳。

②瓠河口:《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明一统志》,在开州西南二十五里。在今开州(今河南濮阳)南。”

③雷夏:古泽名,即雷泽。在今山东菏泽东北。泽,形成水泽。

④雍(yōng)沮:雍水、沮水。雍水,在今山东菏泽东北,注入雷夏泽。沮水,在今山东西南部。会同:汇合。

⑤暨:到,至。元光三年:前132年。元光,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34—前129)。

⑥泆(yì):通“溢”。漫溢。

⑦漂害:冲毁,毁坏。

⑧元封二年:前109年。元封,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10—前105)。

⑨汲(jí)仁:西汉汲黯弟。因为是汲黯的弟弟,皇帝加其官至九卿。郭昌:西汉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人。以校尉从大将军卫青。元封四年(前107),以太中大夫为拔胡将军,屯兵朔方以东防备胡人。发卒:调拨士卒。

⑩瓠(hù)子:即瓠子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决河:黄河的缺口。

⑪万里沙:神祠。在今山东莱州东北。

⑫沉白马玉璧:把白马和玉璧投进河水中,为古代祈求河神的仪式。

⑬负薪:背负柴薪。填:填塞。决河:黄河缺口。陈桥驿按,“令群臣将军以下皆负薪填决河”,此事与当今的干部参加劳动相类。司马迁当时或许也从事过这项负薪劳动。或许正因为此,所以《史记》中才有《河渠书》这样一篇(《汉书》易名为《沟洫志》,但以后各史仍多称《河渠志》),而且写出了他的一句名言:“甚哉!水之为利害也。”

⑭浩浩洋洋:洪水浩荡广阔无边的样子。洋洋,浩大的样子。殚(dān):全部,尽。为河:到处洪水满溢。

⑮地不宁:指开凿吾山这样的高山以填塞洪水,搅扰地面不得安宁。

⑯吾山:一作鱼山。在今山东东阿西南。

⑰钜野:即钜野泽。在今山东巨野北。溢:漫溢,泛滥。

⑱沸郁:众多的样子。柏:通“迫”。逼迫,受困。冬日:冬天。

⑲正道:正常的河道。弛:废弛,毁坏。离常流:离开了正常的水道。

⑳蛟龙:古代传说中的两种动物。蛟能发洪水,龙能兴云致雨。放远游:任意向远处游荡。

(21)归旧川:水流归回旧道。神:神灵的保佑。沛:盛大,广大。

(22)封禅:在泰山上筑土为坛,报天之功,称封;在泰山下的梁父山上辟场祭地,报地之德,称禅。后泛指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安知外:怎能知道人世间发生的事情。

(23)皇:汉武帝自称。谓:认为。河公:掌管黄河的河神。不仁:不仁爱,不仁慈。

(24)啮桑:古邑名。在今江苏沛县西南。淮:即淮河。古四渎之一,源出河南桐柏山。泗(sì):即泗水。源出山东泗水县东五十里陪尾山。四源并发,故名。

(25)水维:此指控制河水的堤岸。缓:松弛,松懈。这里指废顿。

(26)一曰:犹一说。这里指另外一首歌。

(27)河:即黄河。汤汤(shānɡ):水流大而急的样子。激:激荡。潺湲(chán yuán):声势浩大的样子。

(28)渡回:萦绕曲折。迅流:激流。

(29)搴(qiān):拔取。长茭(jiāo):似为祭祀所需之物,但具体为何物,待考。湛:古“沉”字。

(30)许:应允护佑。薪:柴薪。不属(zhǔ):不足,接济不上。

(31)卫人:卫地人。罪:罪过,罪责。

(32)噫乎:叹息声。御水:抵御洪水。

(33)(tuí):崩落,败坏。此指砍伐。楗(jiàn):河中用来堵水的柱桩。菑:通“倳”。插入。

(34)宣防:祭宫名,即下文的宣房宫。故址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的瓠子堤上。塞:堵塞。万福:很多幸福。陈桥驿按,《瓠子歌》已在前出注。应该承认汉武帝是位能君,他不仅亲自从万里沙赶回督工,而且专场吟出了这样一首辞藻优美的《瓠子歌》,以后的为君为上者,可以自己斟酌一番,是否感到惭愧?

(35)卒塞:终于堵塞。瓠子口:瓠子河的决口。

(36)宣房堰:在今河南濮阳西南。

【译文】

瓠子河

瓠子河出自东郡濮阳县的北河,

濮阳县北十里处,就是瓠河口。《尚书·禹贡》说:雷夏已积成大泽,雍水、沮水汇合在一起。《尔雅》说:从河水分流出来的是雍水。许慎说:雍水就是大河堵水的意思。到了汉武帝元光三年,河水向南泛滥,冲毁民房。元封二年,武帝派遣汲仁、郭昌征发役卒数万人,堵塞了瓠子河的决口。于是武帝从万里沙回来,亲临决河的地点,把白马、玉璧沉入水中,并令群臣自将军以下都去背木柴堵塞决口。武帝悲叹堵塞决口没有成功,于是作歌道:瓠子决口了,怎么办啊?滚滚洪涛,只怕遍地全成江河!全成江河呵,大地不安宁,治河永无尽时呵,连吾山也掘平!吾山掘平呵,钜野洪流横溢,鱼群不安地翻腾呵,水天已相接!河道已废呵,河水乱流,无羁的蛟龙呵,恣意远游!神灵的大水呵,快回旧河来!不登山祭天呵,又哪知远近内外!河神呵,你怎么如此不仁?你无休无止地泛滥呵,真愁死人!啮桑可以行船呵,淮、泗也已高涨,大水迟迟不退呵,人也久不回乡!另一首歌是:大河滚滚奔腾呵,激起一片涛声,急流难以北渡呵,只好回舟暂停。拉起长竹索呵,把美玉下沉,木柴接不上呵,尽管河神已答应!木柴接不上呵,是卫人的罪,草木都烧光了呵,拿什么来抵挡洪水?拿枯树石头来堵呵,再去砍竹林,堤防都填好了呵,幸福就来临!于是终于堵塞了瓠子口,就在口上建了一座宫殿,称为宣房宫,因此,也称瓠子堰为宣房堰,水也就以瓠子命名了。

平帝已后①,未及修理,河水东浸②,日月弥广③。永平十二年④,显宗诏乐浪人王景治渠筑堤⑤,起自荥阳⑥,东至千乘⑦,一千余里。景乃防遏冲要⑧,疏决壅积,瓠子之水,绝而不通,惟沟渎存焉。河水旧东决,迳濮阳城东⑨,故卫也⑩,帝颛顼之墟⑪。昔颛顼自穷桑徙此⑫,号曰商丘⑬,或谓之帝丘,本陶唐氏火正阏伯之所居⑭,亦夏伯昆吾之都⑮,殷相土又都之⑯。故《春秋传》曰:阏伯居商丘。相土因之是也⑰。卫成公自楚丘迁此⑱,秦始皇徙卫君角于野王⑲,置东郡,治濮阳县。濮水迳其南⑳,故曰濮阳也。章邯守濮阳(21),环之以水。张晏曰(22):依河水自固。

【注释】

①平帝:西汉平帝刘衎。

②东浸:向东侵蚀。

③日月:本指每一天每一月。这里泛指岁月推移。

④永平十二年:69年。永平,东汉明帝刘庄的年号(58—75)。

⑤显宗:汉明帝刘庄之庙号。乐(luò)浪:即乐浪郡。西汉元封三年(前108)置。治所在朝鲜县(今朝鲜平壤大同江南岸土城洞,一说即今平壤)。王景:东汉王闳之子。明帝时治水数有功,官终庐江太守。

⑥荥(xínɡ)阳:即荥阳郡。三国魏正始三年(242)置,属司州。治所在荥阳县(今河南郑州西北古荥镇)。后废。

⑦千乘(shènɡ):古县名。秦置,属临淄郡。治所在今山东高青东南高城镇北二十五里。

⑧防遏:修建堤防和土堰。冲要:即“要冲”,处于交通要道的形胜之地。冲,交通要道。

⑨濮阳城:濮阳县治。在今河南濮阳东南二十里高城村。

⑩卫:周诸侯国名。在今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一带。

⑪颛顼(zhuān xū):上古帝王名,号高阳氏。

⑫穷桑:在今山东曲阜北。

⑬商丘:或谓之帝丘。在今河南商丘西南。

⑭火正:古代掌火之官。阏(yān)伯:古代人名,后用为商星的别称。

⑮夏伯:相传颛顼之后。陆终生有六子,第一子名樊,封于昆吾,己姓,称夏伯。

⑯相土:商汤十一世祖,契之孙,居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南)。曾向东开拓疆土到渤海一带,又传为马车发明者。

⑰相土因之:《左传·襄公九年》:“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

⑱卫成公:春秋卫文公之子,名郑。楚丘:春秋卫邑。在今河南滑县东北。

⑲卫君角:姬姓,子南氏,名角,为秦所立的卫君,是战国诸侯国卫国的末代君主。野王:春秋晋邑。即今河南沁阳。

⑳濮水:一名濮渠水。流经春秋时卫地。上游一支首受济水于今河南封丘西,东北流;一支首受河(黄河)于今原阳北,东流经延津南。两支合流于今长垣西,东流经长垣北至滑县东南,此下又分为二:一支经山东东明北,东北至鄄城南注入瓠子河;一支经东明南,又东经菏泽北注入钜野泽。历代上下游各支时通时塞。

(21)章邯:秦二世时少府。陈涉起兵,二世令章邯率骊山徒迎战,击杀周章。后从项羽入关,羽立章邯为雍王。汉高祖还定三秦,章邯败走自杀。

(22)张晏:字子博。中山(今河北定州)人。有《汉书》注,多存于颜师古《汉书注》中。

【译文】

平帝以后,未及时修理河堰,河水向东漫淹,受淹的范围愈来愈大。永平十二年,显宗命令乐浪人王景从荥阳开始,向东直至千乘,在一千多里的范围内筑堤治理河渠。于是王景在那些水道要冲进行严密防范,并疏通壅塞的河道,瓠子河的水从此就不通了,只留下沟渠。河水过去决口东流时,流经濮阳城东北,这地方就是从前的卫国,也是古代帝王颛顼的旧城。从前颛顼从穷桑迁移到这里,称为商丘,也有人称为帝丘,本来是陶唐氏掌火官阏伯所居住的地方,也是夏伯昆吾的都邑,殷朝相土也定都于此。因此《春秋传》说:阏伯居住在商丘。后来相土也接着在这里居住。卫成公从楚丘迁到这里,秦始皇把卫君角迁徙到野王,设置了东郡,治所在濮阳县。濮水在南面流过,所以称为濮阳。章邯守濮阳时,开了护城河,使城周环水。张晏说:依靠河水使城防巩固。

又东迳鹹城南①。《春秋·僖公十三年》②,夏,会于鹹。杜预曰:东郡濮阳县东南,有鹹城者是也。

【注释】

①鹹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续汉志》,濮阳有鹹城,或曰古鹹国(在今河南濮阳东南六十里)。”

②僖公十三年:前647年。

【译文】

旧河道又东经鹹城南。《春秋·僖公十三年》,夏,在鹹会盟。杜预说:东郡濮阳县东南,有鹹城。

瓠子故渎又东迳桃城南①,《春秋》传曰:分曹地②,自洮以南③,东傅于济④,尽曹地也。今鄄城西南五十里有姚城⑤,或谓之洮也。

【注释】

①桃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桃城在鄄城(今山东鄄城北旧城镇)西南五十里。”

②分曹地:僖公二十八年(前632),晋讨曹,分其地,至此始划定疆界。曹地,周诸侯国名。在今山东西南部,在卫国的东部。

③洮(táo):春秋时曹邑。在今山东鄄城西南。

④傅于济:靠近济水。傅,附,靠近。

⑤鄄(juàn)城:战国秦置,属东郡。治所在今山东鄄城北旧城镇。汉属济阴郡。三国魏属东郡。

【译文】

瓠子河旧道又东经桃城南,《春秋》说:把曹国的土地分掉,从洮水以南,东到济水,都是曹国的土地。现在鄄城西南五十里有姚城,有人称为洮城。

瓠渎又东南迳清丘北①,《春秋·宣公十二年》经书②,楚灭萧③,晋人、宋、卫、曹同盟于清丘。京相璠曰:在今东郡濮阳县东南三十里,魏东都尉治④。

【注释】

①清丘:春秋卫地。在今河南濮阳东南。

②宣公十二年:前597年。

③萧:古国名。春秋时为宋国附庸。在今安徽萧县西北。

④东都尉:《水经注疏》杨守敬按:“考《魏书·官氏志》制诸州各置都尉以领兵,郦氏每称当时之制云,魏某州治,魏某郡治。此殆指后魏言乎?”

【译文】

瓠渎又往东南流经清丘北边,《春秋·宣公十二年》中提到:楚灭萧,晋人、宋、卫、曹等在清丘会盟。京相璠说:清丘在今东郡濮阳县东南三十里,是魏东都尉治所。

东至济阴句阳县为新沟①,

瓠河故渎又东迳句阳县之小成阳②,城北侧渎。《帝王世纪》曰③:尧葬济阴成阳西北四十里④,是为穀林。墨子以为尧堂高三尺,土阶三等⑤。北教八狄⑥,道死,葬蛩山之阴⑦。《山海经》曰:尧葬狄山之阳⑧,一名崇山。二说各殊,以为成阳近是尧冢也。余按小成阳在成阳西北半里许,实中⑨,俗喭以为囚尧城,士安盖以是为尧冢也⑩。

【注释】

①济阴:即济阴郡。西汉建元二年(前139)改济阴国置。治所在定陶县(今山东菏泽定陶区西北四里)。句阳县:西汉置,属济阴郡。治所在今山东菏泽北二十里小留镇。东晋废。新沟:在今山东曹县北。

②小成阳:《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小成阳在今濮州(今河南范县西南旧濮县)东南三十五里。”

③《帝王世纪》:书名。晋皇甫谧撰。起自三皇,迄于汉魏,专记帝王事迹。今存宋翔凤辑本。

④成阳:即城阳。在今山东菏泽东北五十二里胡集乡东南一里。

⑤土阶:泥土垒砌的台阶。三等:三级。

⑥北教:在北方推行教化。八狄:古代对北方部族的泛称。

⑦蛩(qióng)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崇、蛩声近,崇山、蛩山,皆狄山之异名。”

⑧尧葬狄山之阳:《山海经·海外南经》:“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

⑨实中:原城颓废后,城内填满了泥土,这种状态叫“实中”。

⑩士安:皇甫谧字士安。

【译文】

瓠河往东到济阴郡句阳县,就是新沟,

瓠河旧道又东经句阳县的小成阳,城的北面临近河道。《帝王世纪》说:尧葬在济阴成阳西北四十里,那地方叫穀林。墨子认为尧堂高三尺,有三级土阶。尧曾去北方教导八狄,死于途中,葬在蛩山的北坡。《山海经》说:尧葬在狄山的南坡,狄山又名崇山。两种说法互不相同,认为成阳是尧墓所在地较接近事实。我查考过,小成阳在成阳西北约半里,很坚固,俗称囚尧城,士安认为大概就是尧墓。

瓠子北有都关县故城①,县有羊里亭,瓠河迳其南,为羊里水,盖资城地而变名,犹《经》有新沟之异称矣。黄初中②,贾逵为豫州刺史③,与诸将征吴于洞浦有功④,魏封逵为羊里亭侯,邑四百户,即斯亭也。俗名之羊子城,非也。盖韵近字转耳。

【注释】

①都关县:秦置,属东郡。治所在今山东郓城西。西汉属山阳郡。东汉省。

②黄初:三国魏文帝曹丕的年号(220—226)。

③贾逵:字梁道。河东襄陵(今山西襄汾东北)人。曹丕称帝,历为邺令、魏郡太守、豫州刺史等。

④洞浦:亦名洞口、洞口浦。在今安徽和县南,临长江。

【译文】

瓠子河北有都关县旧城,该县有羊里亭,瓠子河流经亭南,称羊里水,这是随着水流所经的城或地点而来的变名,就如同《水经》中有新沟这异名一样。黄初年间,贾逵任豫州刺史,率诸将在洞浦征讨吴军,立了功劳,魏封他为羊里亭侯,食邑四百户,就是这个羊里亭。俗称羊子城,其实不是。这是由于字音相近而致误的缘故。

又东,右会濮水枝津,水上承濮渠①,东迳沮丘城南②。京相璠曰:今濮阳城西南十五里有沮丘城③,六国时④,沮、楚同音⑤,以为楚丘。非也。又东迳浚城南⑥,西北去濮阳三十五里,城侧有寒泉冈⑦,即《诗》所谓爰有寒泉,在浚之下⑧。世谓之高平渠,非也。京相璠曰:濮水故道在濮阳南者也。又东迳句阳县西,句渎出焉⑨。濮水枝渠又东北迳句阳县之小成阳东垂亭西,而北入瓠河。《地理志》曰:濮水首受泲于封丘县东北⑩,至都关入羊里水者也⑪。又按《地理志》,山阳郡有都关县。今其城在廪丘城西⑫,考《地志》⑬,句阳、廪丘,俱属济阴⑭,则都关无隶山阳理。又按《地理志》,郕都亦是山阳之属县矣⑮。而京、杜考地验城⑯,又并言在廪丘城南,推此而论,似《地理志》之误矣。或亦疆理参差⑰,所未详。

【注释】

①濮渠:一名濮渠水。

②沮丘城:亦称楚丘城。在今河南滑县东北。

③濮阳城:濮阳县治。在今河南濮阳东南二十里高城村。

④六国:又称山东六国,指崤山以东的六个国家:齐、楚、燕、韩、赵、魏。

⑤沮、楚同音:沮、楚发音相近。

⑥浚(xùn)城:春秋卫邑。在今河南濮阳南。

⑦寒泉冈:在今河南濮阳南。

⑧爰有寒泉,在浚之下:语见《诗经·邶风·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⑨句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句渎自今菏泽县(今山东菏泽)西北,受濮水枝渠,至县东北会濮水,已湮。”

⑩封丘县:西汉置,属陈留郡。治所即今河南封丘。

⑪至都关入羊里水:《汉书·地理志》“陈留郡”:“封丘。濮渠水首受泲,东北至都关,入羊里水,过郡三,行六百三十里。”

⑫廪丘城:廪丘县治。在今山东郓城西北三十八里水堡乡。

⑬《地志》:为《郡国志》之讹。

⑭济阴:即济阴郡。西汉建元二年(前139)改济阴国置。治所在定陶县(今山东菏泽定陶区西北四里)。

⑮郕:又作成。西周封国。姬姓。在今山东巨野南昌邑故城。

⑯京、杜:京相璠、杜预。考地验城:实地考察,验证城邑。

⑰疆理:疆域,疆界。参差:差异,不同。

【译文】

瓠子河又东流,右面与濮水支流汇合,支流的上游承接濮渠,往东流经沮丘城南。京相璠说:现在濮阳城西南十五里有沮丘城,六国时,沮、楚二字同音,以为这是楚丘。这是不对的。濮水支流又往东流经浚城南边,浚城西北距濮阳三十五里,城旁有寒泉冈,就是《诗经》所说的于是有寒泉,在浚邑城下。就指此泉。人们将这条支流称为高平渠,这是不对的。京相璠说:濮水旧河道在濮阳南边。濮水支流又往东流经句阳县西边,句渎在这里分出。濮水支渠又往东北流,经过句阳县小成阳东垂亭西边,往北注入瓠河。《地理志》说:濮水上口在封丘县承接泲水,往东北流到都关,注入羊里水。又据《地理志》:山阳郡有都关县。今天此城在廪丘城西边,查考《地志》,句阳、廪丘都属济阴,那么都关绝无属于山阳的道理。又据《地理志》,郕都也是山阳郡的属县。而京相璠、杜预对地域和城邑做了一番考证后,都说郕都在廪丘城南,据此推论,似乎《地理志》记载有误。或者是划分疆界地域不一致,这就不清楚了。

瓠渎又东迳垂亭北①,《春秋·隐公八年》②,宋公、卫侯遇于犬丘③。《经》书垂也。京相璠曰:今济阴句阳县小成阳东五里,有故垂亭者也。

【注释】

①垂亭:《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亭在今濮州(今河南范县西南旧濮县)东南。”

②隐公八年:前715年。

③犬丘:在今山东曹县北句阳店。一说在鄄城东南十五里。

【译文】

瓠渎又往东流经垂亭北边,《春秋·隐公八年》,宋公、卫侯在犬丘相会。犬丘在《水经》里写作垂。京相璠说:今天济阴句阳县小成阳以东五里,有旧时的垂亭。

又东北过廪丘县为濮水①,

瓠河又左迳雷泽北②,其泽薮在大成阳县故城西北十余里③,昔华胥履大迹处也④。其陂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五里,即舜所渔也⑤。泽之东南即成阳县,故《史记》曰:武王封弟叔武于成⑥。应劭曰:其后乃迁于成之阳,故曰成阳也⑦。《地理志》曰:成阳有尧冢、灵台⑧。今成阳城西二里有尧陵,陵南一里有尧母庆都陵,于城为西南,称曰灵台。乡曰崇仁,邑号脩义,皆立庙,四周列水⑨,潭而不流⑩。水泽通泉,泉不耗竭。至丰鱼笋⑪,不敢采捕⑫。前并列数碑,栝柏数株⑬,檀马成林⑭。二陵南北,列驰道迳通,皆以砖砌之,尚修整。尧陵东城西五十余步中山夫人祠,尧妃也⑮。石壁阶墀仍旧⑯,南、西、北三面,长栎联荫⑰,扶疏里余⑱。中山夫人祠南有仲山甫冢⑲,冢西有石庙,羊虎倾低⑳,破碎略尽,于城为西南,在灵台之东北。按郭缘生《述征记》(21),自汉迄晋,二千石及丞尉多刊石(22),述叙尧即位至永嘉三年(23),二千七百二十有一载,记于尧妃祠,见汉建宁五年五月(24),成阳令管遵所立碑文云(25)。尧陵北仲山甫墓南,二冢间有伍员祠(26),晋大安中立(27)。一碑是永兴中建(28),今碑祠并无处所。又言尧陵在城南九里,中山夫人祠在城南二里,东南六里,尧母庆都冢,尧陵北二里有仲山甫墓。考地验状,咸为疏僻(29),盖闻疑书疑耳(30)。

【注释】

①廪丘县:西汉置,属东郡。治所在今山东郓城西北三十八里水堡乡。

②瓠河:古黄河支流。自今河南濮阳南分黄河水东出经山东鄄城、郓城南,折北经梁山西、阳谷东南,至阿城镇折东北经聊城茌平区南,东注济水。雷泽:古泽名。本名雷夏泽。在河南范县东南接山东菏泽界。传说舜帝曾在此捕鱼。

③泽薮(sǒu):水泽湖泊。大成阳县:西汉改城阳县为成阳县,属济阴郡。治所在今山东菏泽东北五十二里胡集乡东南一里。

④华胥履大迹处:《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海内东经》郭《注》引《河图》曰: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顾氏引《帝王世纪》云:伏羲母曰华胥。”

⑤舜所渔:舜捕鱼之处。

⑥叔武:周文王之子。武王灭商后,被封在成(又作郕,今山东宁阳北)。

⑦成阳:在成之阳,故名成阳。

⑧尧冢:即尧陵。《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谓陵在(成阳)城西二里,则就当时所见实指之。”灵台:即尧母庆都陵。《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据后汉《尧母碑》文云:尧母庆都,感赤龙而生尧……庆都仙殁,盖葬于兹,欲人莫知,名曰灵台。则灵台,尧母冢也。《元和志》谓尧母庙在雷泽县西南四里。雷泽即故成阳(今山东菏泽东北),则陵在成阳西南四里矣。”

⑨四周列水:四周罗列着河流。列,罗列,排列。

⑩潭而不流:渊深而不流动。

⑪至丰:极其丰富。

⑫采捕:采摘捕捉。

⑬栝(kuò)柏:桧(guì)树和柏树。栝,桧树。数株:几棵。

⑭檀马:檀树和梓榆树。马,树木名。指驳马。即梓榆。成林:成为茂密的树林。

⑮中山夫人祠,尧妃:《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尧妃称中山夫人,仅见此。考《大戴礼·帝系》,尧取散宜氏之子女皇。”

⑯阶墀(chí):台阶。亦指阶面。

⑰长栎(lì):高大的麻栎树。栎,麻栎。落叶乔木。联荫:因枝叶繁茂而遮阴处连成一片。

⑱扶疏:枝叶繁茂分披貌。

⑲仲山甫冢:《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言山甫冢在中山夫人祠南,则在成阳(今山东菏泽)之西南,尧陵之东南。”仲山甫,即樊仲。周宣王时卿士,封于樊。

⑳倾低:倾斜低垂。

(21)郭缘生《述征记》:郭缘生,晋末宋初人。所撰《述征记》,记述了他跟随刘裕北伐慕容燕、西征姚秦的沿途所见。

(22)二千石: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丞尉:县丞、县尉的合称。

(23)永嘉三年:309年。永嘉,西晋怀帝司马炽(chì)的年号(307—312)。

(24)建宁五年:172年。建宁,东汉灵帝刘宏的年号(168—172)。

(25)管遵:东汉灵帝建宁年间人,成阳令。其余不详。

(26)伍员:伍子胥,名员。

(27)大安:当为“太安”,西晋惠帝司马衷的年号(302—303)。

(28)永兴:西晋惠帝司马衷的年号(304—305)。

(29)疏僻:犹疏忽。

(30)闻疑书疑:听到并记录这些不真实的说法。疑,不确切,存疑。

【译文】

瓠河又往东北流过廪丘县,称为濮水,

瓠河又向左流经雷泽北边,这个大泽在大成阳县旧城西北十余里,就是从前华胥踩着巨人足迹而受孕的地方。这一片大泽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五里,就是舜捕过鱼的地方。大泽的东南面,就是成阳县,因此《史记》说:武王把成封给他的弟弟叔武。应劭说:他的后裔就迁到成国的南方,所以称为成阳。《地理志》说:成阳有尧墓、灵台。现在成阳城西面二里有尧陵,陵南一里处有尧母庆都陵,在成阳城的西南方,称为灵台。乡叫崇仁,城名脩义,都立了庙,四周环水,水静不流。水泽与泉水相通,泉水从不枯竭。这一带鱼类和竹笋很丰富,但人们不敢去采捕。庙前并列着几块石碑,还有几株桧树和柏树,檀树、梓榆成林。两座陵墓一南一北,有驰道相通,路面都用砖砌成,至今还平整完好。尧陵东边,城的西边五十余步,有尧妃中山夫人祠。石壁石阶仍然如旧,南、西、北三面,高大的麻栎树绿荫连成一片,绵延里余。中山夫人祠南有仲山甫墓,墓西有一座石庙,石羊石虎已经沉陷,差不多都破碎了,石庙在成阳城西南,灵台的东北面。据郭缘生《述征记》记载,从汉朝到晋朝,俸禄二千石一级的官吏及丞尉,大多有刻石记述,从尧即位直至永嘉三年,共二千七百二十一年,都记于尧妃祠,这从汉朝建宁五年五月成阳县令管遵所立的碑文中可以看到。在尧陵北边,仲山甫墓南边,两墓间有伍员祠,是晋朝太安年间建立。一块碑是永兴年间立,今天碑、祠都无处可寻了。又说:尧陵在成阳城南九里,中山夫人祠在城南二里,城东南六里是尧母庆都墓,尧陵北二里有仲山甫墓。考察这些地方的实际情况,都不对头,上述诸说大概都是不可靠的传闻和记述吧。

雷泽西南十许里有小山,孤立峻上①,亭亭杰峙②,谓之历山③。山北有小阜④,南属迤泽之东北⑤。有陶墟⑥,缘生言⑦:舜耕陶所在⑧。墟阜联属⑨,滨带瓠河也⑩。郑玄言:历山在河东,今有舜井。皇甫谧或言:今济阴历山是也。与雷泽相比,余谓郑玄之言为然。故扬雄《河水赋》曰:登历观而遥望兮⑪,聊浮游于河之岩⑫。今雷首山西枕大河⑬,校之图纬⑭,于事为允⑮。士安又云⑯:定陶西南陶丘⑰,舜所陶处也。不言在此,缘生为失。

【注释】

①峻上:峻峭高耸。

②杰峙:高峻耸立。

③历山:在今山东菏泽东六十里。

④小阜:小山。阜,土山。

⑤属迤:连接延伸。

⑥陶墟:相传为舜耕地和制陶之处。

⑦缘生:即郭缘生。晋末宋初人,著有《述征记》。

⑧舜耕陶所在:《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

⑨墟阜:陶墟和小山。联属:连接。

⑩滨带:濒临环绕。

⑪登:登上,攀登。历观:颜师古《汉书注》曰:“历山上有观也。”晋灼曰:“在河东蒲阪县。”

⑫浮游:漫游。

⑬雷首山: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与涑水河、沁河间。枕:靠近,毗邻。大河:即黄河。

⑭校:比对,对照。图纬:本指图谶和纬书,此泛指地图和典籍。

⑮允:允当,正确。

⑯士安:即皇甫谧。

⑰定陶:即定陶县。战国秦置,属东郡。治所在今山东菏泽定陶区西北四里。西汉彭越为梁王,都定陶。后为济阴郡治。

【译文】

雷泽西南约十里有一座小山,这是一座孤山,山峰高峻,亭亭独立,称为历山。山北有一座小丘,南连雷泽东北。那里有陶墟,郭缘生说:这是舜耕种和制陶的地方。陶墟和小丘连在一起,坐落在瓠河岸边。郑玄说:历山在河东,现在那里还有舜井。皇甫谧又说:这是现在济阴的历山。与雷泽相近,我认为郑玄的说法是对的。因而扬雄的《河水赋》说:登上历观纵目远望,姑且在大河崖岸漫游。现在雷首山西靠大河,对照地图,陶墟在此较为可信。士安又说:定陶西南陶丘,是舜制陶的地方。他们都不说陶墟在此地,可见缘生的说法是错误的。

瓠河之北即廪丘县也。王隐《晋书地道记》曰①:廪丘者,《春秋》之所谓齐邑矣②,寔表东海者也。《竹书纪年》:晋烈公十一年③,田悼子卒④,田布杀其大夫公孙孙⑤,公孙会以廪丘叛于赵⑥,田布围廪丘。翟角、赵孔屑、韩师救廪丘⑦,及田布战于龙泽,田师败逋是也⑧。

【注释】

①王隐《晋书地道记》:书名。又称《晋地道志》《晋地道记》《地道记》。东晋王隐撰。今存清人辑本。

②齐邑:齐国的县邑。《左传·襄公二十六年》:“齐人城郏之岁,其夏,齐乌馀以廪丘奔晋。”

③晋烈公十一年:前405年。

④田悼子:春秋齐国相,父为田庄子田白,弟为田和。田敬仲完之十世孙。

⑤田布:齐宣公时人,曾杀大夫公孙孙,围廪丘。与翟角、赵孔屑、韩师等战于龙泽,战败而逃。其余不详。公孙孙:具体不详。

⑥公孙会:齐宣公时人。具体不详。

⑦翟角、孔屑:皆人名。具体不详。

⑧田师:田布的军队。败逋(bū):失败而逃亡。逋,逃亡。

【译文】

瓠河以北就是廪丘县。王隐的《晋书地道记》说:廪丘就是《春秋》所说的齐邑,靠近东海。《竹书纪年》说:晋烈公十一年,田悼子死了,田布杀了大夫公孙孙,公孙会占据廪丘,叛齐投赵,田布于是包围了廪丘。翟角、赵国孔屑和韩的军队援救廪丘,与田布的军队在龙泽作战,田军被击败溃逃。

瓠河与濮水俱东流,《经》所谓过廪丘为濮水者也。县南瓠北有羊角城①。《春秋》传曰:乌馀取卫羊角②,遂袭我高鱼③,有大雨自窦入④,介于其库⑤,登其城,克而取之者也⑥。京相璠曰:卫邑也。今东郡廪丘县南有羊角城⑦,高鱼,鲁邑也。今廪丘东北有故高鱼城,俗谓之交鱼城⑧,谓羊角为角逐城,皆非也。

【注释】

①羊角城:春秋时卫邑。在今山东郓城西北。

②乌馀:齐国大夫。卫:卫国。周诸侯国名。在今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一带。羊角:即羊角城。

③高鱼:又作高梧、高吴。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郓城西北。

④窦(dòu):水道,洞穴。

⑤介于其库:入高鱼之兵器库而穿着其盔甲。介,穿上盔甲。

⑥克而取之者:其事见《左传·襄公二十六年》:“齐人城郏之岁,其夏,齐乌馀以廪丘奔晋。袭卫羊角,取之。遂袭我高鱼。有大雨,自其窦入,介于其库,以登其城,克而取之。”

⑦东郡:战国秦王政五年(前242)置。治所在濮阳县(今河南濮阳东南二十里高城村)。

⑧高鱼城,俗谓之交鱼城:当地人把“高鱼城”念成“交鱼城”,主要是当地“高”“交”读音混同。

【译文】

瓠河与濮水都往东流,就是《水经》所说的:瓠河流过廪丘称濮水。县城以南瓠河以北有羊角城。《春秋》说:乌馀攻取了卫国的羊角城,就袭击我国高鱼,此时天下大雨,他从水道中偷偷进来,到了仓库旁边,登上城头,攻取了高鱼。京相璠说:高鱼是卫邑。现在东郡廪丘县南有羊角城,高鱼是鲁邑。现在廪丘东北有旧高鱼城,俗称交鱼城,称羊角城为角逐城,这都不对。

瓠河又迳阳晋城南①。《史记》苏秦说齐曰:过卫阳晋之道②,迳于亢父之险者也③。今阳晋城在廪丘城东南十余里,与都关为左右也④。张仪曰:秦下甲攻卫阳晋⑤,大关天下之匈⑥。徐广《史记音义》云:“关”一作“开”,东之亢父,则其道矣。

【注释】

①阳晋城:战国时卫邑。在今山东菏泽西北。

②阳晋:战国时卫邑。在今山东菏泽西北。

③亢父:战国齐地。在今山东济宁南四十余里喻屯镇城南张村。

④都关:即都关县。秦置,属东郡。治所在今山东郓城西。西汉属山阳郡。东汉省。

⑤下甲:调动军队。下,本指从高处降下之义。因帝王之高,故其余地方均为下。这里可指调动、派遣。甲,甲士,士兵。

⑥大关天下之匈:司马贞《史记索隐》曰:“夫以常山为天下脊,则此卫及阳晋当天下胸,盖其地是秦、晋、齐、楚之交道也。以言秦兵据阳晋,是大关天下胸,则他国不得动也。”按,以上事见《史记·张仪列传》。

【译文】

瓠河又流经阳晋城南边。《史记》载,苏秦去游说齐国说:过了卫国阳晋这条路,行经亢父的险要之地。就是指这个阳晋。现在阳晋城在廪丘城东南十余里,与都关左右相对。张仪说:秦出兵攻打卫国阳晋,把天下的要道封锁起来。徐广《史记音义》说:“关”字也有写作“开”字的,东到亢父就是那条路。

瓠河之北又有郕都城①。《春秋·隐公五年》②,郕侵卫。京相璠曰:东郡廪丘县南三十里有郕都故城。褚先生曰③:汉封金安上为侯国④,王莽更名之曰城穀者也。

【注释】

①郕都城:西周封国。在今山东巨野南昌邑故城。

②隐公五年:前718年。

③褚先生:指褚少孙。颍川(今河南禹州)人。寓居沛县(今江苏沛县)。西汉后期史学家、经学家。西汉中后期时做过博士。世号“褚先生”。

④金安上:字子侯,金日弟伦之子。匈奴人。祖父为匈奴休屠王。武汉元狩年间,其父金伦从兄金日降汉,后显贵,安上也得以任侍中。宣帝时颇受宠信。曾告发楚王刘延寿谋反,赐爵关内侯。宣帝地节四年(前66),大司马霍禹阴谋废宣帝,为人告发。他因传达告变及警卫宫禁有功,封都成侯。后迁建章卫尉。谥敬。

【译文】

瓠河之北又有郕都城。《春秋·隐公五年》,郕入侵卫国。京相璠说:东郡廪丘县南三十里有郕都旧城。褚先生说:汉时把这地方封给金安上,立为侯国,王莽时改名为城穀。

瓠河又东迳黎县故城南①,王莽改曰黎治矣。孟康曰②:今黎阳也③。薛瓒言:按黎阳在魏郡④,非黎县也。世谓之黎侯城。昔黎侯寓于卫⑤,《诗》所谓:胡为乎泥中⑥?毛云⑦:泥中,邑名。疑此城也。土地污下⑧,城居小阜,魏濮阳郡治也⑨。

【注释】

①黎县:西汉置,属东郡。治所在今山东郓城西三十四里陈坡乡。

②孟康:字公休。三国魏官吏。历任散骑侍郎、弘农太守、中书监等职。

③黎阳:西汉置,属魏郡。治所在今河南浚县东。因古为九黎之地,故名。

④魏郡:西汉高帝十二年(前195)置。治所在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

⑤黎侯寓于卫:《诗序》:“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归也。”

⑥胡为乎泥中:语见《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黎侯被狄人所逐,弃国逃奔于卫。卫君给他两个邑居住,黎侯竟安于现状,不做回国的打算。黎国的臣子写了这首诗,劝黎侯急速回国。“式微”后来就成为“思归”的典故。

⑦毛:指西汉毛亨。鲁人,作《毛诗诂训传》以授毛苌。

⑧污下:低洼。污,低洼,凹陷。

⑨濮阳郡:西晋末改濮阳国置,属兖州。治所在濮阳县(今河南濮阳东南二十里高城村)。

【译文】

瓠河又往东流经黎县旧城南边,王莽改名为黎治。孟康说:今天叫黎阳。薛瓒说:按黎阳在魏郡,不是黎县。人们称之为黎侯城。从前黎侯寄寓于卫,《诗经》所谓:为什么在泥中?毛亨说:泥中,是城邑名。可能就是此城。土地低洼,城建在小土丘上,是魏濮阳郡的治所。

瓠河又东迳㢉县故城南①,《地理志》:济阴之属县也。褚先生曰:汉武帝封金日为侯国②,王莽之万岁矣。世犹谓之为万岁亭也。

【注释】

①㢉(chá)县:即秺县。西汉改㢉侯国置,属济阴郡。治所在今山东成武西北。

②金日(mì dī):字翁叔,本匈奴休屠王太子。日以父不降见杀,与母阏氏、弟伦俱没入官,输黄门养马,时年十四。汉武帝时拜为马监,历迁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后以力制莽何罗谋杀武帝。武帝卒,与霍光同辅昭帝,封秺侯。薨,谥曰敬侯。

【译文】

瓠河又往东流经㢉县旧城南边,据《地理志》:这是济阴郡的属县。褚先生说:汉武帝将这地方封给金日,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万岁。人们现在还称万岁亭。

瓠河又东迳郓城南①,《春秋左传·成公十六年》②,公自沙随还③,待于郓。京相璠曰:《公羊》作“运”字④。今东郡廪丘县东八十里有故运城⑤,即此城也。

【注释】

①郓城:亦称西郓,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郓城东十六里。

②成公十六年:前575年。

③沙随:春秋宋邑。在今河南宁陵西北。

④《公羊》:书名。即《春秋公羊传》。旧题战国公羊高撰。以解释《春秋》经文为主,叙述史事少,专讲经文之“微言大义”。为《春秋》三传之一。

⑤运城:即郓城。

【译文】

瓠河又往东流经郓城南边,《春秋左传·成公十六年》,成公从沙随回来,在郓城逗留。京相璠说:《春秋公羊传》写作“运”字。现在东郡廪丘县东八十里有旧运城,就是此城。

又北过东郡范县东北①,为济渠②,与将渠合③。

瓠河自运城东北,迳范县与济濮枝渠合④。故渠上承济渎于乘氏县⑤,北迳范县,左纳瓠渎,故《经》有济渠之称。

【注释】

①范县:西汉置,属东郡。治所在今山东梁山县西北范城。

②济渠:《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济渠指北济,济与濮同流,故济、濮并称。”北济,古济水之北支。《水经注·济水》记载:“济水自古荥泽以下之南北二水道称为南济、北济。”

③将渠:《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邓里渠与瓠子河合,《瓠子河》经文所云,东北为邓里渠,是也。因将渠会瓠子河,通谓之将渠,故此变言将渠合。”

④济濮枝渠:《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济水注》,北济会濮水,兼称济渠、濮渠,故此水自济出,谓之济濮枝渠。”

⑤乘氏县:西汉置,属济阴郡。治所在今山东巨野西南五十里。

【译文】

瓠河又往北流过东郡范县东北,称为济渠,与将渠汇合。

瓠河从运城开始向东北流,经过范县,与济、濮支渠汇合。旧渠道上游在乘氏县承接济渎,往北流经范县,从左面接纳了瓠渎,因此《水经》里有济渠的名称。

又北与将渠合。渠受河于范县西北,东南迳秦亭南①。杜预《释地》曰:东平范县西北有秦亭者也②。又东南迳范县故城南,王莽更名建睦也。汉兴平中③,靳允为范令④,曹太祖东征陶谦于徐州⑤,张邈迎吕布⑥,郡县响应。程昱说允曰⑦:君必固范⑧,我守东阿⑨,田单之功可立⑩。即斯邑也。将渠又东会济渠,自下通谓之将渠,北迳范城东,俗又谓之赵沟,非也。

【注释】

①秦亭:一作秦城。即春秋鲁秦邑。在今河南范县东南四十二里旧城。

②东平:北魏泰常中置,属济州。治所在今河南范县东南旧城。

③兴平: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194—195)。

④靳允:范县县令。吕布作乱时,执靳允母、弟、妻子,靳允固守范县城。

⑤曹太祖:指曹操。陶谦:字恭祖。东汉末丹阳(今安徽当涂东北)人。初为徐州刺史,曾镇压徐州黄巾军。后任徐州牧,据有今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初平四年(193)为曹操所败,不久病死。徐州:西汉武帝置,为十三刺史部之一。

⑥张邈:字孟卓。东汉东平寿张(今山东东平)人。少以侠闻,东汉末年为陈留太守。董卓之乱,与曹操共举义兵。兴平元年(194),曹操带兵讨伐陶谦时,张邈与陈宫叛曹迎吕布为兖州牧。吕布被曹操击败,张邈在向袁术借兵的路上,为部下所杀。吕布:字奉先。东汉五原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人。善骑射。本为董卓部将,与王允合谋杀卓,封温侯。盘踞今徐州一带,为曹操擒杀。

⑦程昱:字仲德。东汉东郡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曹魏重要谋士,累迁都督兖州事。曹丕称帝后,任卫尉,进封安乡侯。谥肃。

⑧君必固范:您一定要严守范县。

⑨我守东阿:我必守东阿。东阿,即东阿县。战国秦置,属东郡。治所在今山东阳谷东北五十里阿城镇。三国魏属济北国。

⑩田单:战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初任临淄市掾(管理市场的小官)。乐毅率领五国军队攻打齐国,危亡之际,田单坚守即墨,以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七十余城,因功任相国,封安平君。后受到齐王猜忌,至赵国作将相,封都平君。

【译文】

瓠河又北流,与将渠汇合。将渠上游在范县西北引入河水,往东南流经秦亭南边。杜预《释地》说:东平范县西北有个秦亭。将渠又往东南流经范县旧城南边,王莽改名为建睦。汉朝兴平年间,靳允任范令,曹太祖东征,在徐州攻打陶谦,张邈去迎接吕布,郡县都起来响应。程昱劝靳允说:您必须固守范县,我守东阿,那么我们就可以建立像田单那样的功业了。指的就是此城。将渠又往东流,与济渠汇合,自此以下,渠道通称将渠,往北流经范城东边,民间又称赵沟,这是不对的。

又东北过东阿县东,

瓠河故渎又东北,左合将渠枝渎。枝渎上承将渠于范县,东北迳范县北,又东北迳东阿城南,而东入瓠河故渎。又北迳东阿县故城东。《春秋》经书:冬,及齐侯盟于柯①。《左传》曰:冬,盟于柯,始及齐平②。杜预曰:东阿即柯邑也。按《国语》③,曹沬挟匕首劫齐桓公返④,遂邑于此矣。

【注释】

①及齐侯盟于柯:《春秋·庄公十三年》文:“冬,公会齐侯,盟于柯。”柯,即东阿。战国秦置,属东郡。治所在今山东阳谷东北五十里阿城镇。

②始及齐平:谓始与齐国通好。平,讲和,通好。

③《国语》:为春秋时期各国具体历史的记录,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所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全书共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之史实。上起周穆王征犬戎,下至三晋灭智伯,历时五百余年。

④曹沬(mèi)挟匕首劫齐桓公返:《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盖《国语》逸文。”曹沬,李零先生认为曹沬与曹刿(guì)为同一个人。鲁大夫。鲁庄公十年(前684),齐攻鲁,他随庄公战于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待齐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使庄公鸣鼓进攻,大胜。相传齐君与鲁君在柯(今山东阳谷东)会见,他持剑相从,挟持齐桓公订立盟约,收回失地。齐桓公,姜姓,名小白。任用管仲实行改革,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多次大会诸侯订立盟约。是春秋第一个霸主。

【译文】

瓠河又往东北流过东阿县东边,

瓠河旧道又往东北流,左边与将渠支渎汇合。支渎上源在范县承接将渠,往东北流经范县北边,又往东北流经东阿城南边,然后东流注入瓠河旧道。旧河道又往北流经东阿县旧城东边。《春秋》记载:冬天,和齐侯在柯会盟。《春秋左传》说:冬天,在柯会盟才与齐讲和。杜预说:东阿就是柯邑。查考《国语》,曹沬手持匕首,要挟齐桓公,就在这里收回遂邑。

又东北过临邑县西①,又东北过茌平县东②,为邓里渠③。

自宣防已下④,将渠已上,无复有水。将渠下水,首受河,自北为邓里渠。

【注释】

①临邑县:西汉置,属东郡。治所即今山东东阿铜城镇。三国魏属济北国。北魏属济北郡。

②茌(chí)平县:东汉改茬平县置,属济北国。治所在今山东聊城茌平区西南。

③邓里渠:在今山东聊城茌平区东。

④宣防:祭宫名。即下文的宣房宫。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筑。故址在今河南濮阳西南十七里。

【译文】

瓠河又往东北流过临邑县西边,又往东北流过茌平县东边,称为邓里渠。

从宣房以下,将渠以上不再有水。将渠以下的水,上口由河水导入,从此以北,称邓里渠。

又东北过祝阿县①,为济渠。

河水自四渎口出为济水②。济水二渎合而东注于祝阿也。

【注释】

①祝阿县:西汉置,属平原郡。治所在今山东济南西南丰齐集北五里古城。

②四渎口:在今山东聊城茌平区南古黄河上。

【译文】

瓠河又往东北流过祝阿县,称为济渠。

河水从四渎口分支流出,叫济水。济水二渎汇合,然后东流注入祝阿县。

又东北至梁邹县西①,分为二:

脉水寻梁②,邹济无二流③,盖《经》之误。

【注释】

①梁邹县:战国秦置,属济北郡。治所在今山东邹平东北旧口。元鼎五年(前112)改为梁邹县,属济南郡。

②脉水寻梁:探寻水流和桥梁。脉,探寻,寻找。

③邹:《水经注疏》熊会贞按:“‘邹’字衍。”

【译文】

瓠河又往东北流,到了梁邹县西边,分为两条:

探寻水脉,济水并没有两条水流,这是《水经》的错误。

其东北者为济河,其东者为时水①。又东北至济西,济河东北入于海。时水东至临淄县西②,屈南过太山华县东③,又南至费县④,东入于沂⑤。

时,即耏水也,音而。《春秋·襄公三年》⑥,齐、晋盟于耏者也。京相璠曰:今临淄惟有澅水⑦,西北入济。即《地理志》之如水矣。耏、如声相似,然则澅水即耏水也。盖以澅与时合,得通称矣。时水自西安城西南分为二水⑧,枝津别出,西流,德会水注之⑨。水出昌国县黄山⑩,西北流迳昌国县故城南,昔乐毅攻齐⑪,有功,燕昭王以是县封之⑫,为昌国君⑬。德会水又西北,五里泉水注之⑭。水出县南黄阜,北流迳城西,北入德会。又西北,世谓之沧浪沟⑮。又北流注时水。《地理志》曰:德会水出昌国西北,至西安入如是也。

【注释】

①时水:在今山东境内。亦名耏水、如水。上游即今发源于山东淄博临淄区西南的乌河。自临淄西北以下,古分二支:一支西流经今桓台县境西北入济水,旱时干涸,故又称干(乾)时。另一支北流折东略循今小清河合淄水入海,即《水经注》时水干(幹)流。

②临淄县:战国秦置,为临淄郡治。治所在今山东淄博临淄区东北齐都镇。

③太山:即泰山郡。楚汉之际刘邦改博阳郡置。治所在博县(今山东泰安东南三十里旧县)。华县:西汉置,属泰山郡。治所在今山东费县东北六十里。东汉并入费县。西晋复置,属琅邪国。后废。

④费(bì)县:西汉置,属东海郡。治所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二十里古城。

⑤沂(yí):即沂水。今山东南部沂河。

⑥襄公三年:前570年。

⑦澅(huà)水:在今山东淄博临淄区西。

⑧西安城:西安县治所。在今山东桓台东。

⑨德会水:今山东淄博、桓台间之朱龙河。又名丰水。

⑩昌国县:战国齐置。后入秦,属临淄郡。治所在今山东淄博东南五里昌城村。

⑪乐(yuè)毅:中山国灵寿(今河北灵寿)人。先为赵将,后适魏。为魏使至燕,燕昭王以为亚卿。乐毅为燕合诸侯伐齐,下齐七十余城。因功封昌国,号昌国君。燕惠王即位,中田单反间计,派骑劫代乐毅统兵,召回乐毅。乐毅出奔赵国,被封于观津,号曰望诸君。后卒于赵。

⑫燕昭王:战国时燕国国君。名平,燕王哙之子。

⑬昌国君:此指乐毅。

⑭五里泉水:约当今山东淄博、桓台间涝淄河。

⑮沧浪沟:《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地形志》,东魏(今山东邹平)有苍浪沟。”

【译文】

往东北流的一条是济河,东流的是时水。济河又往东北流到济西,往东北注入大海。时水往东流到临淄县西边转弯,往南流过太山郡华县东边,又往南流到费县,往东注入沂水。

时水就是耏水,耏音而。《春秋·襄公三年》,齐、晋在耏会盟。京相璠说:现在临淄只有澅水,往西北注入济水。就是《地理志》中的如水。耏、如读音相似,那么澅水就是耏水了。澅水和时水因相汇合,所以也都得了通称。时水从西安城往西南流,分为两条水,支流分出后向西流,德会水注入。德会水发源于昌国县黄山,往西北流经昌国县旧城南,从前乐毅进攻齐国,为燕昭王立了功,昭王就把此县封给他,号为昌国君。德会水又往西北流,五里泉水注入。此水发源于县南的黄阜,往北流经城西,北注德会水。德会水又往西北流,民间称之为沧浪沟。又北流注入时水。《地理志》说:德会水发源于昌国西北,流到西安注入如水。

时水又西迳东高苑城中而西注也①。俗人遏令侧城南注,又屈迳其城南。《史记》:汉文帝十五年②,分齐为胶西王国③,都高苑④。徐广《音义》曰:乐安有高苑城⑤,故俗谓之东高苑也。

【注释】

①东高苑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城在今新城县(今山东桓台西新城镇)东二十里。”

②汉文帝十五年:前165年。汉文帝,即西汉皇帝刘恒。

③胶西王国:西汉文帝十六年(前164)置。治所在高密县(今山东高密西南四十里前田庄)。元封三年(前108)改胶西郡。

④高苑:即高苑城。在今山东邹平东北苑城。

⑤乐安:即乐安郡。东汉本初元年(146)改乐安国置。治所在高苑县(今山东邹平东北苑城)。

【译文】

时水又往西流经东高苑城中而后继续西流。民间堵截水道,使水沿城南流,于是又拐弯流经城南。《史记》载:汉文帝十五年,从齐国划地设置胶西王国,建都高苑。徐广《音义》说:乐安有高苑城,因此俗称东高苑。

其水又北注故渎,又西,盖野沟水注之①。源导延乡城东北②,平地出泉,西北迳延乡城北。《地理志》:千乘有延乡县③,世人谓故城为从城,延、从字相似,读随字改,所未详也。西北流,世谓之盖野沟,又西北流,迳高苑县北注时水。

【注释】

①盖野沟水:在今山东桓台西北。

②延乡城:延乡县治所。在今山东桓台北。

③千乘:即千乘郡。汉高帝置。治所在今山东高青东南高城镇北二十五里(今滨州南二十六里旧镇西南十里千乘遗址)。

【译文】

时水又往北流,注入旧河道,又往西流,盖野沟水注入。盖野沟水源出延乡城东北,平地涌出泉水,往西北流经延乡城北边。据《地理志》:千乘有延乡县,民间称旧城为从城,也许因为延、从(從)字形相近,读音也随着字而改变的缘故吧,这也不清楚。水又往西北流,世人称之为盖野沟,又往西北流经高苑县北边,注入时水。

时水又西迳西高苑县故城南①,汉高帝六年②,封丙倩为侯国③,王莽之常乡也。其水侧城西注。京相璠曰:今乐安博昌县南界有时水④,西通济,其源上出盘阳⑤,北至高苑,下有死时,中无水。杜预亦云:时水于乐安枝流,旱则竭涸,为《春秋》之乾时也⑥。《左传·庄公九年》⑦,齐、鲁战地,鲁师败处也⑧。

【注释】

①西高苑县:即高苑县。西汉属千乘郡,东汉属乐安国。治所在今山东邹平东北苑城。

②汉高帝六年:前201年。

③丙倩:西汉诸侯。初以舍人入汉军,从定三秦。后任中尉,参与破项羽之战。高祖六年(前201)封高苑侯。

④博昌县:战国秦置,属临淄郡。治所即今山东博兴东南二十里寨郝镇南。西汉属千乘郡。东汉属乐安国。

⑤盘阳:即般阳。战国秦置,属济北郡。治所在今山东淄博西南淄川城。在般水之阳,故得称。西汉属济南郡。东汉属齐国。西晋废。

⑥乾时:指山东临淄西北以下时水支津。

⑦庄公九年:前685年。

⑧鲁师败处:《左传·庄公九年》:“秋,师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

【译文】

时水又往西流经高苑县旧城南边,汉高帝六年,把这地方封给丙倩,立为侯国,王莽时改名常乡。时水沿着城旁继续往西流。京相璠说:现在乐安博昌县南界有时水,西流与济水相通,源头出自盘阳,北流到高苑,下游干涸时,河道无水。杜预也说:时水流到乐安分出支流,天旱时就枯涸,就是《春秋》里提到的乾时。《春秋左传·庄公九年》,齐、鲁交战,鲁军在此处战败。

时水西北至梁邹城入于济①,非济入时,盖时来注济。若济分东流,明不得以时为名。寻时、济更无别流南延华、费之所②,斯为谬矣。

【注释】

①梁邹城:梁邹县(属济南郡)治所。在今山东邹平东北旧口。

②寻:探寻,考察。延:顺流。华、费(bì):即华县和费县。华县,西汉置,属泰山郡。治所在今山东费县东北六十里。东汉并入费县。西晋复置,属琅邪国。后废。费县,西汉置,属东海郡。治所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二十里古城。东汉属泰山郡。

【译文】

时水往西北流,到梁邹城注入济水—不是济水注入时水,而是时水注入济水。如果济水分支东流,显然不会以时水为名。探究时水和济水,再没有别的水流向南延伸到华县和费县地界了,这是《经》文的错误。


睢水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