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

字数:32765

泗水出鲁卞县北山①,

《地理志》曰:出济阴乘氏县②。又云:出卞县北。《经》言北山,皆为非矣。《山海经》曰:泗水出鲁东北③。余昔因公事,沿历徐、沇④,路迳洙、泗⑤,因令寻其源流。水出卞县故城东南,桃墟西北⑥。《春秋·昭公七年》⑦,谢息纳季孙之言⑧,以孟氏成邑与晋而迁于桃⑨。杜预曰:鲁国卞县东南有桃墟。世谓之曰陶墟,舜所陶处也⑩。井曰舜井。皆为非也。墟有漏泽,方十五里,渌水澄渟⑪,三丈如减⑫,泽西际阜⑬,俗谓之妫亭山⑭,盖有陶墟、舜井之言,因复有妫亭之名矣。阜侧有三石穴,广圆三四尺⑮,穴有通否⑯,水有盈漏⑰,漏则数夕之中,倾陂竭泽矣⑱。左右民居,识其将漏,预以木为曲洑⑲,约障穴口⑳,鱼鳖暴鳞(21),不可胜载矣(22)。自此连冈通阜(23),西北四十许里。冈之西际,便得泗水之源也。《博物志》曰(24):泗出陪尾(25)。盖斯阜者矣。石穴吐水,五泉俱导(26),泉穴各径尺余。水源南侧有一庙,栝柏成林(27),时人谓之原泉祠,非所究也。

【注释】

①泗水:亦称清泗、清水。源出今山东泗水县东五十里陪尾山。四源并发,故名。卞县:西汉置,属鲁国。治所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四十二里卞桥。三国魏属鲁郡。西晋属鲁国。北魏废。

②济阴:即济阴郡。西汉建元二年(前139)改济阴国置。治所在定陶县(今山东菏泽定陶区西北四里)。乘氏县:西汉置,属济阴郡。治所在今山东巨野西南五十里。西晋属高平国。

③泗水出鲁东北:《山海经·海内东经》:“泗水出鲁东北而南。”

④沿历:沿途经过。徐:即徐水。今河北保定徐水区南漕河。沇(yǎn):又作兖水,即济水。

⑤洙:即洙水。源出今山东新泰东北,西流至泰安东南,折西南至泗水县北与泗水合流,西至曲阜城东北又与泗水分流,西经兖州至济宁合洸水,折南注入泗水。后水道有变迁,上源在泰安东南改道西流与柴汶汇合北入汶水,今为小汶河上游,已与泗水隔绝。自兖州以下,现今的府河和济宁、鲁桥间的运河大致即其故道。

⑥桃墟: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南。

⑦昭公七年:前535年。

⑧谢息:春秋时孟僖子仲孙貜(jué)家臣。季孙:鲁国三权臣之一。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同出鲁桓公,又称三桓。

⑨桃: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南。

⑩舜所陶处:舜治陶器之处。

⑪渌(lù)水:清澈的水。澄渟(chéng tínɡ):水清澈平静。

⑫如减:左右,大约。

⑬际:连接,靠近。

⑭妫(guī)亭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叶圭绶云,今历山在费县(今山东费县)西北百二十里。即此山也。”

⑮广圆:指面积、方圆。

⑯通否:通畅与堵塞。

⑰盈漏:漫溢与泄漏。

⑱倾陂竭泽:陂泽的水全部泄漏完。

⑲曲洑(fú):堵塞堤岸洞口的物料,多为木料或柴草束等。因系利用洞口流水的力量将物料自然吸至洞口,故称曲洑。

⑳约障:遮拦,阻拦。

(21)暴鳞:暴露出鳞片。指鱼鳖等水产露出水面。

(22)胜载:装载不完。胜,尽,完。载,装载。

(23)连冈通阜:山与山相互连接贯通。阜,山。

(24)《博物志》:书名。西晋张华撰。多取材古籍,分类记载异物、奇境、琐闻等,多神仙方术故事,为笔记体志怪小说。

(25)陪尾:即今山东泗水县东五十里陪尾山。

(26)俱导:一齐发源。

(27)栝(kuò)柏:桧(guì)树和柏树。栝,古书上指桧树。

【译文】

泗水

泗水发源于鲁郡卞县的北山,

《地理志》说:泗水发源于济阴乘氏县。又说:发源于卞县北面。《水经》则说发源于北山,这些说法都不对。《山海经》说:泗水发源于鲁东北。我过去因公事,曾沿徐水、沇水走过,又曾路经洙水、泗水,当时我派人去探寻过泗水的源头。查明泗水发源于卞县老城东南,桃墟的西北。《春秋·昭公七年》:谢息采纳了季孙的建议,把孟氏的成邑给晋,把居民迁移到桃。杜预说:鲁国卞县东南有个桃墟。世人称之为陶墟,说是舜制陶的地方。那里有个井叫舜井。其实都不是。桃墟有个漏泽,方圆十五里,泽水清澈澄碧,平静如镜,水深近三丈,泽西紧靠一座小土山,俗称妫亭山,大概是因为有了陶墟、舜井,因而又有了妫亭的名称。小山旁有三个石洞,洞口大小约三四尺,石洞有通有塞,泽水有时积得满满的,有时又漏掉,一漏水几天之内就会泽底朝天。附近民众看出将要漏水了,就预先用木料做成鱼罶,挡在洞口,水涸之后,泽底鱼鳖全都暴露出来,运也运不完了。从此处的小丘向西北方走,山冈绵延四十余里。山冈的西边,便是泗水的源头。《博物志》说:泗水发源于陪尾。就指的是这座小丘。这里有五个石洞向外涌水,各洞口直径大约都有一尺余,五股泉水涌出后就汇合同流。水源南侧有一座庙,那里有成片的桧树和柏树林,当时人们称它为原泉祠,但我没有考证过。

泗水西迳其县故城南,《春秋·襄公二十九年》①:季武子取卞②,曰:闻守卞者将叛,臣率徒以讨之是也③。南有姑蔑城④,《春秋·隐公元年》⑤:公及邾仪父盟于蔑者也⑥。水出二邑之间,西迳郚城北⑦,《春秋·文公七年》经书⑧,公伐邾。三月甲戌取须句⑨,遂城郚。杜预曰:鲁邑也。卞县南有郚城,备邾难也。泗水自卞而会于洙水也。

【注释】

①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

②季武子:名宿,一作夙。季文子之子。鲁国权臣。

③臣率徒以讨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曰:‘闻守卞者将叛,臣帅徒以讨之。既得之矣,敢告。’”

④姑蔑城:春秋时鲁地,简称蔑。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四十余里卞桥南。

⑤隐公元年:前722年。

⑥公及邾(zhū)仪父盟于蔑:《春秋·隐公元年》:“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国名。曹姓,故地在今山东邹城东南二十六里峄山之阳。邾仪父,春秋时邾国国君。曹姓,名克,字仪父。能自通于大国,继好息民,故孔子贵之,不称名而称字。

⑦郚(wú)城: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南。

⑧文公七年:前620年。

⑨须句:亦作须朐。周代国名。在今山东东平西南,梁山县西北小安山东六里张家庄。春秋时为邾所灭。

【译文】

泗水往西流经卞县旧城南面,《春秋·襄公二十九年》:季武子攻取了卞,说:听说据守卞的军队要反叛,我率兵前去讨伐。卞县南有姑蔑城,《春秋·隐公元年》:隐公和邾仪父在蔑会盟。泗水发源于卞县旧城和姑蔑城之间,往西流经郚城北面。《春秋·文公七年》记载,文公讨伐邾。三月甲戌日攻取须句,于是就在郚筑城。杜预说:这是鲁国的城邑。卞县南有郚城,这是为防备邾有外患而修筑的。泗水在卞县与洙水汇合。

西南过鲁县北①,

泗水又西南流,迳鲁县分为二流,水侧有一城,为二水之分会也,北为洙渎。《春秋·庄公九年》经书②,冬,浚洙。京相璠、服虔、杜预,并言洙水在鲁城北,浚深之为齐备也③。南则泗水。夫子教于洙、泗之间④,今于城北二水之中,即夫子领徒之所也⑤。《从征记》曰:洙、泗二水交于鲁城东北十七里,阙里背洙面泗⑥,南北百二十步,东西六十步,四门各有石阃⑦,北门去洙水百步余。后汉初,阙里荆棘自辟,从讲堂至九里⑧。鲍永为相⑨,因修飨祠⑩,以诛鲁贼彭丰等⑪。郭缘生言⑫:泗水在城南。非也。

【注释】

①鲁县:本春秋时鲁国都。战国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置鲁县,为薛郡治。治所即今山东曲阜东北二里古城村。汉为鲁国治。西晋至东魏为鲁郡治。

②庄公九年:前685年。

③浚深:深挖。为齐备:为防备齐国。

④夫子:孔子。

⑤领徒:授徒。传授学生。

⑥阙里:相传为孔子授徒之所,在洙、泗之间。今山东曲阜城内有阙里街,因其地春秋时有两石阙,故名阙里。后建为孔庙。背洙面泗:背对着洙水,面向泗水。

⑦石阃(kǔn):石门槛。阃,门槛。

⑧讲堂:儒师讲学之学堂。九里:当作孔里。《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东观汉记》作孔里。此‘九’与‘孔’形近致误。《孔子世家》:孔子葬,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

⑨鲍永:字君长。东汉上党屯留(今山西屯留南)人。初为郡功曹,更始二年(24),迁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因功封中阳侯。历任鲁郡太守、扬州牧、司隶校尉等。敢于弹劾权贵,知名当时。相:官名。汉时诸侯王国的实际执政者,地位相当于郡太守。

⑩飨(xiǎng)祠:飨祭的祠堂。

⑪彭丰:东汉初豪强董宪部将。率千余兵据守鲁郡,称将军。汉鲁郡太守鲍永设计杀之,擒斩其党。

⑫郭缘生:晋末宋初人。撰《述征记》,记述他跟随刘裕北伐慕容燕、西征姚秦的沿途所见。

【译文】

泗水往西南流过鲁县北面,

泗水又往西南流,经过鲁县分为两条,水旁有一座城,是两水分流之处,北面的一条就是洙渎。《春秋·庄公九年》记载,那年冬天,疏浚河道。京相璠、服虔、杜预都说洙水在鲁城北面,疏浚河道是为防备齐国。南支叫泗水。孔夫子在洙水和泗水之间执教,今天城北两水中间,就是当年孔夫子带领学生的地方。《从征记》说:洙水和泗水在鲁城东北十七里处相汇,阙里背靠洙水,面临泗水,南北一百二十步,东西六十步,四面城门都有石门槛,北门离洙水百余步。后汉初期,阙里的荆棘开始被清除,从孔夫子的讲堂通到孔里。当时鲍永任宰相,于是在阙里修建了飨祠,将鲁贼彭丰等人处死。郭缘生说:泗水在城南。这是错误的。

余按《国语》,宣公夏滥于泗渊①,里革断罟弃之②。韦昭云③:泗在鲁城北。《史记》《冢记》、王隐《地道记》④,咸言葬孔子于鲁城北泗水上。今泗水南有夫子冢⑤。《春秋孔演图》曰⑥:鸟化为书,孔子奉以告天⑦,赤爵衔书⑧,上化为黄玉⑨,刻曰:孔提命⑩,作应法⑪,为赤制⑫。《说题辞》曰⑬:孔子卒,以所受黄玉葬鲁城北,即子贡庐墓处也⑭。谯周云⑮:孔子死后,鲁人就冢次而居者⑯,百有余家,命曰孔里⑰。《孔丛》曰⑱:夫子墓茔方一里⑲,在鲁城北六里泗水上,诸孔氏封五十余所⑳,人名昭穆(21),不可复识,有铭碑三所(22),兽碣具存(23)。《皇览》曰(24):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诸异树,不生棘木刺草(25)。今则无复遗条矣(26)。

【注释】

①宣公:名俀,一作倭。春秋时鲁国国君。夏:夏天。滥:通“槛”。施木柴于水中作槛以取鱼。

②里革:名克,又称史克。鲁国太史。罟(gǔ):渔网。

③韦昭:字弘嗣。云阳(今江苏丹阳)人。三国吴训诂学家。后因避司马昭之讳,改为韦曜。曾依刘向所作,校定群书。

④《冢记》:当作《冢墓记》。具体不详。王隐《地道记》:亦称《晋书地道记》。王隐,字处叔。西晋陈郡陈县(今河南周口淮阳区)人。撰有《晋书》,今已亡佚。

⑤夫子冢:在今山东曲阜北。

⑥《春秋孔演图》:书名。汉代谶纬类著作。撰者不详。

⑦奉以告天:捧着由鸟变化而成的书,向天帝禀告。

⑧赤爵:红雀。爵,通“雀”。衔书上:衔着书信呈给天帝。

⑨化为黄玉:变化成金黄的美玉。

⑩孔:孔子。提命:犹如耳提面命。这里指孔子受天帝之命。

⑪应法:相应的规定。

⑫赤制:谶纬家指汉朝的国运。

⑬《说题辞》:书名。即《春秋说题辞》。汉代谶纬类著作。撰者不详。

⑭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的学生。以善外交辞令著名。庐墓: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谓之庐墓。

⑮谯(qiáo)周:字允南。三国蜀汉时期巴西西充国(今四川阆中西南)人。刘后主时,迁光禄大夫。因劝刘禅降魏,被魏封为阳城亭侯。

⑯冢次:墓地旁边。

⑰孔里:当在今山东曲阜一带。

⑱《孔丛》:似不为《孔丛子》。具体不详。

⑲墓茔(yínɡ):墓地。

⑳诸孔氏:孔氏宗族的人。封:积土为坟。

(21)昭穆:古代宗庙中神主的排列次序,始祖居中,以下父子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

(22)铭碑:刻有铭文的石碑。

(23)兽碣(jié):饰有兽形的碑碣。碣,圆顶石碑。具存:都存留着。

(24)《皇览》:书名。三国魏文帝时,王象、刘劭、桓范等奉敕所编纂的一部类书,供皇帝阅览。为后世诸多类书的编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5)棘木:本指酸枣树,此泛指有芒刺的树木。刺草:有芒刺的野草。

(26)遗条:遗留的树木。

【译文】

我查考过《国语》,夏天宣公将木柴做成槛放在泗水深处捕鱼,里革割断渔网,把它丢了。韦昭说:泗水在鲁城北面。《史记》《冢记》、王隐《地道记》都说孔子安葬在鲁城北面的泗水上。今天泗水南面有孔子墓。《春秋孔演图》说:鸟变成了书,孔子捧着书向上天祷告,有一只红雀飞到书上,变成一块黄玉,上面刻着:孔子受命于天,编制法规,确定制度。《说题辞》说:孔子死后,人们把他得到的那块黄玉一起陪葬在鲁城北面,就是子贡守墓的小屋所在的地方。谯周说:孔子死后,鲁国人在孔子墓边居住的有百余家,以后这里就称为孔里。《孔丛》说:孔夫子的墓地方圆一里,在鲁城北面六里的泗水畔,孔氏宗族的坟墓共五十余座,人名辈分已辨别不清,有墓碑三块,各种饰有兽形的碑碣还在。《皇览》说:孔子的弟子们从各地把珍奇的树苗带来种植,因而墓地上有许多异树,不生荆棘和刺草。但今天,那些树木一棵也没留下。

泗水自城北南迳鲁城①,西南合沂水②。

【注释】

①鲁城:鲁县县城。在今山东曲阜东北二里古城村。

②沂水:亦名西沂水。即今山东曲阜南之沂河。

【译文】

泗水从城北往南流经鲁城西南,与沂水会合。

沂水出鲁城东南、尼丘山西北①,山即颜母所祈而生孔子也②。山东十里有颜母庙③,山南数里,孔子父葬处④。《礼》所谓防墓崩者也⑤。平地发泉,流迳鲁县故城南。水北东门外,即爰居所止处也⑥。《国语》曰:海鸟曰爰居,止于鲁城东门之外三日,臧文仲祭之⑦,展禽讥焉⑧。故《庄子》曰:海鸟止郊,鲁侯觞之⑨,奏以广乐⑩,具以太牢⑪,三日而死,此养非所养矣⑫。门郭之外⑬,亦戎夷死处⑭。《吕氏春秋》曰:昔戎夷违齐如鲁⑮,天大寒而后门⑯,与弟子宿于郭门外⑰。寒愈甚,谓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我与子衣,子活。我国士也⑱,为天下惜;子不肖人,不足爱。弟子曰:不肖人恶能与国士并衣哉?戎叹曰:不济夫⑲!解衣与弟子,半夜而死。

【注释】

①尼丘山:今山东曲阜东南尼山。

②颜母:即孔子母亲颜徵在。

③颜母庙:《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地形志》,鲁县(今山东曲阜东北)有颜母祠。”

④孔子父葬处:《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在今曲阜县(今山东曲阜)东三十里,山北三里余,即启圣王墓。”孔子父,即叔梁纥。鲁国的武士,勇猛善战。曾任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大夫。

⑤《礼》所谓防墓崩者:《礼记·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孔子先反,门人后。雨甚至,孔子问焉,曰:‘尔来何迟也?’曰:‘防墓崩。’孔子不应。三,孔子泫然流涕,曰:‘吾闻之,古不修墓。’”防,山名。即今山东曲阜东三十里防山。

⑥爰居:海鸟名。

⑦臧文仲:姓臧孙,名辰。春秋时鲁国正卿,历事庄、闵、僖、文四公,执礼以护公室。谥文,故死后又称臧文仲。

⑧展禽:即柳下惠。鲁大夫。食采柳下(一说:树柳行惠德。因号柳下惠。一曰邑名),谥曰惠。以上见《国语·鲁语上》文:“海鸟曰爰居,止于鲁东门之外三日,臧文仲使国人祭之。展禽曰:‘越哉,臧孙之为政也!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⑨觞(shāng):以酒饮人。这里指以酒饮海鸟。

⑩奏:演奏。广乐:盛大之乐。

⑪具:备办,置办。太牢:古代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具备谓之太牢。

⑫养非所养:奉养的方式不适合所奉养的对象。以上见《庄子·至乐》文:“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⑬门郭:这里指鲁城东门之郭外。郭,外城。

⑭戎夷死处:《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戎夷自齐西南行至鲁,故郦氏意度以为死在东门郭外。”戎夷,人名。

⑮违齐:离开齐国。违,离开,背离。如鲁:到鲁国去。如,前往,到。

⑯后门:这里指在城门关闭之后到达。

⑰郭门外:外城的城门外。

⑱国士:士之才德盖一国者曰国士。

⑲不济:这里指活不过去。济,渡过。这里指活命。

【译文】

沂水发源于鲁城东南、尼丘山西北,颜母曾在此山祈祷,于是生了孔子。山的东面十里,有颜母庙,山的南面数里,是孔子父亲安葬处。《礼记》所说的防山之墓已崩塌,就指的是这地方。这里平地冒出泉水,流经鲁县旧城南面。溪水北岸、旧城东门外,就是爰居所停息过的地方。《国语》说:海鸟叫爰居,停息在鲁城东门外三天,臧文仲去祭它,被展禽所讥讽。所以《庄子》说:海鸟停息在郊外,鲁侯拿酒给它喝,准备了三牲,奏起广乐,三日后海鸟死了,这是因为奉养的方式不适合所奉养的对象。城门外是戎夷死的地方。《吕氏春秋》说:昔日戎夷离开齐国投奔鲁国,当时天气十分寒冷,到鲁时,城门已经关闭了,就与弟子宿在城门外。夜里越来越冷了,戎夷对弟子说:你把衣服给我穿,我活;我把衣服给你穿,你活。我是国家的人才,受到天下人的珍惜;你是没有用的人,不值得怜爱。弟子说:没用的人怎能与国家的人才共穿衣服呢?戎夷叹道:哎,不成了!就解下衣服给弟子穿,自己在半夜里冻死了。

沂水北对稷门①。昔圉人荦有力②,能投盖于此门③。服虔曰④:能投千钧之重⑤,过门之上也。杜预谓走接屋之桷⑥,反覆门上也。《春秋·僖公二十年》经书⑦:春,新作南门⑧。《左传》曰:书不时也⑨。杜预曰:本名稷门,僖公更高大之,今犹不与诸门同,改名高门也。其遗基犹在地八丈余矣,亦曰雩门⑩。《春秋左传·庄公十年》⑪,公子偃请击宋师⑫,窃从雩门蒙皋比而出者也⑬。门南隔水,有雩坛⑭,坛高三丈,曾点所欲风舞处也⑮。高门一里余道西,有道兒君碑⑯,是鲁相陈君立⑰。昔曾参居此⑱,枭不入郭⑲。县,即曲阜之地⑳,少昊之墟(21),有大庭氏之库(22),《春秋》竖牛之所攻也(23)。故刘公幹《鲁都赋》曰(24):戢武器于有炎之库(25),放戎马于钜野之坰(26)。周成王封姬旦于曲阜(27),曰鲁。秦始皇二十三年(28),以为薛郡(29)。汉高后元年(30),为鲁国。

【注释】

①稷门:城门名。春秋、战国时齐都临淄城南垣西门首门。在今山东淄博临淄区西北。在稷山之下,故名。

②圉(yǔ)人:古官名。掌管养马放牧等事,亦以泛称养马的人。荦(luò):人名。

③盖:通“阖”。门扇。

④服虔:字子慎。初名重,又名祇。河南荥阳(今河南荥阳)人。东汉经学家。

⑤千钧:三十斤为一钧,千钧即三万斤。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⑥走:飞驰。屋之桷(jué):屋上的椽子。桷,方形的椽子。

⑦僖公二十年:前640年。

⑧新作南门:重新建造南门。南门,本名稷门。僖公时重新增高,改名高门。

⑨书不时也:此时已过冬至,不宜兴土功,故曰不时。

⑩雩(yú)门:鲁国南城之西门。《水经注疏》杨守敬按:“盖南城有三门:正南曰稷门,南城西门曰雩门,其东门曰鹿门。……不得以稷门为雩门矣。”

⑪庄公十年:前684年。

⑫公子偃:春秋时鲁国贵族,鲁宣公之子。鲁成公十六年(前575),因参与谋废季孙氏、孟孙氏二卿,被季孙氏所杀。

⑬皋比:虎皮。

⑭雩(yú)坛:古时祈雨所设的高台。

⑮曾点所欲风舞处也:《论语·先进》:“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晳,名点。曾参之父。父子二人同师于孔子。

⑯道兒君碑:《水经注疏》杨守敬按:“然细审‘道’字,乃涉上而衍。观《隶释》引此作《道兒君碑》,则沿误久矣。《地形志》,鲁县有《兒宽碑》,即此。而《汉书·宽传》不言官鲁,略也。”倪宽,亦作兒宽。西汉千乘(今山东高青东北)人。受业孔安国,因为武帝讲《尚书》被擢为中大夫,又迁左内史。劝农业,缓刑罚,理狱讼,卑体下士,择用仁厚之士,吏民皆爱之。后与司马迁等共制《太初历》。

⑰鲁相陈君:具体不详。

⑱曾参:字子舆,曾晳之子。父子二人均师于孔子。曾参以修身和孝行著名。

⑲枭(xiāo):猫头鹰一类的鸟。旧传枭食母,故常以喻恶人。

⑳曲阜:在今山东曲阜东北二里古城村。西周至战国为鲁国都城。

(21)少昊:亦作少皞,传说中古代东夷集团首领,名挚(一作质),号金天氏。东夷集团曾以鸟为图腾,相传少皞曾以鸟名为官名。

(22)大庭氏之库:在今山东曲阜城东。大庭氏,传说中的古帝之名,或以为古国名。

(23)竖牛之所攻:《左传•昭公五年》:“南遗使国人助竖牛以攻诸大库之庭。”竖牛,鲁大夫叔孙穆子在奔齐时,与外妻所生之子。号曰牛,官为竖,称竖牛。颇受宠爱,年长,使参与政事,后酿成祸乱。其父后为竖牛所困,饥渴三日而死。

(24)刘公幹:刘桢(zhēn),字公幹。东汉末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南)人。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见称。

(25)戢(jí):收藏武器。有炎:炎帝。即神农氏。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名。相传他教人从事农业生产,又亲尝百草,发明医药。

(26)放:散放,散布。戎马:战马。钜野:即钜野县。西汉置,属山阳郡。治所在今山东巨野东北。西晋属高平国。坰(jiōng):远郊,野外。

(27)姬旦:指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称叔旦。

(28)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

(29)薛郡:战国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置。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东北二里古城村)。

(30)汉高后元年:前187年。汉高后,吕后。

【译文】

沂水北对稷门。从前有个养马人名荦,力气很大,能把车盖投过此门。服虔说:能把千斤重物从门上投过。杜预说:能把架屋顶的木椽反复从城门上掷过。《春秋·僖公二十年》记载:春,新建了南门。《左传》说:记载这件事,是因为兴工不合时宜。杜预说:原名叫稷门,僖公把门改造得更高大,今天此门还是与各门都不相同,改名叫高门。城门的遗址还在,占地八丈余,也称雩门。《春秋左传·庄公十年》,公子偃要求攻击宋军,蒙着虎皮偷偷从雩门出城。雩门的南面,隔水有个祭坛,坛高三丈,就是曾点想唱歌乘凉的地方。距高门一里余的大路西边,有兒君碑,是鲁国宰相陈君所立。从前曾参住在这里,坏人都不入城了。鲁县就在曲阜一带,是少昊都城所在之处,有大庭氏的仓库,是《春秋》竖牛进攻的地方。所以刘公幹《鲁都赋》说:收起武器藏在炎帝之库,放牧战马在钜野之郊。周成王把曲阜封给姬旦,称为鲁。秦始皇二十三年,立为薛郡。汉高后元年,这里是鲁国。

阜上有季氏宅①,宅有武子台②,今虽崩夷③,犹高数丈。台西百步有大井,广三丈,深十余丈,以石垒之,石似磬制④。《春秋·定公十二年》⑤,公山不狃帅费人攻鲁⑥,公入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也。台之西北二里有周公台,高五丈,周五十步,台南四里许则孔庙,即夫子之故宅也。宅大一顷⑦,所居之堂,后世以为庙。汉高祖十三年过鲁⑧,以太牢祀孔子。自秦烧《诗》《书》⑨,经典沦缺。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旧宅⑩,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⑪。时人已不复知有古文⑫,谓之科斗书⑬,汉世秘之⑭,希有见者。于时闻堂上有金石丝竹之音⑮,乃不坏。庙屋三间,夫子在西间,东向⑯;颜母在中间,南面;夫人隔东一间⑰,东向。夫子床前有石砚一枚⑱,作甚朴⑲,云平生时物也。鲁人藏孔子所乘车于庙中,是颜路所请者也⑳。献帝时,庙遇火烧之。

【注释】

①季氏:即鲁季孙。鲁国三权臣之一。

②武子台:在今山东曲阜东北。季武子:即季孙宿。鲁卿。

③崩夷:因崩塌而成为平坦之地。

④石似磬制:这里的石头如制磬的美石一样。

⑤定公十二年:前498年。

⑥公山不狃(niǔ):亦作公山不扰、公山弗扰。春秋时鲁国季孙氏家臣,费邑宰。费: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二十里古城。

⑦顷:土地面积单位之一。说法不一:一种认为百亩为顷,另一种认为十二亩半为顷。这里说孔子宅大一顷,指十二亩半较为合理。

⑧汉高祖十三年:前194年。

⑨秦烧《诗》《书》:秦始皇为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除医药、卜筮、种树书保留外,民间所藏《诗》《书》和诸子百家书一律焚毁。这一事件,历史上称为“焚书”。《诗》指《诗经》,《书》指《尚书》。

⑩鲁恭王:即刘馀。汉景帝第五子。景帝前元二年(前155),立为淮阳王。三年,徙为鲁王。

⑪《孝经》:儒家经典之一,共十八章。作者说法不一,以孔门后学所作一说较为合理。论述封建孝道,宣传宗法思想。汉代列为七经之一。

⑫古文:泛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

⑬科斗书:亦称科斗文、科斗篆。因以笔蘸墨或漆作书,起笔处粗,收笔处细,状如蝌蚪,故名。

⑭汉世:西汉时期。秘之:秘藏而不显明于天下。

⑮金石丝竹之音:指各种各样的乐器发出的声响。

⑯东向:门朝东开。

⑰夫人:即孔子妻。孔子十九岁,娶宋亓官氏,生鲤,字伯鱼。

⑱石砚:石制的砚台。砚,磨墨的文具,亦通称砚台。

⑲作甚朴:形制非常古朴。

⑳颜路所请:《论语·先进》:“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颜路,即颜无繇。字路,故称颜路。春秋鲁国人。颜渊的父亲,父子俩曾先后在孔子门下求学。

【译文】

小丘上有季氏的住宅,宅里有一个武子台,今天虽已崩塌,但还高数丈。台的西面一百步有一口大井,宽三丈,深十余丈,用石块垒砌,石块都好像磬的形状。《春秋·定公十二年》:公山不狃率领费人进攻鲁国,定公进入季氏之宫,登上武子之台。台的西北面二里处有周公台,高五丈,周围五十步,台的南面约四里是孔庙,就是孔夫子的故居。故居范围约一顷,他住过的厅堂后世改建成庙。汉高祖十三年经过鲁,用三牲祭祀孔子。自从秦始皇焚烧《诗经》《尚书》后,经典散失残缺。汉武帝时,鲁恭王拆毁孔子旧宅,获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等书。当时人们已不知道还有古文,称为蝌蚪书,汉时把它秘藏起来,很少有人见过这种文字。当时从堂上传来钟磬管弦之音,于是就停止拆屋。庙屋有三间:孔夫子住在西间,朝东;颜母在中间,朝南;夫人在东面隔一间,朝东。孔夫子床前有石砚一枚,制作很简朴,据说是他生时常用之物。鲁人把孔子乘过的车藏在庙中,就是颜路请求给颜回做棺材的车。汉献帝时,庙遭火灾烧毁了。

永平中①,锺离意为鲁相②,到官,出私钱万三千文③,付户曹孔䜣④,治夫子车。身入庙,拭几、席、剑、履。男子张伯除堂下草⑤,土中得玉璧七枚⑥,伯怀其一,以六枚白意。意令主簿安置几前⑦。孔子寝堂床首有悬瓮⑧。意召孔䜣问:何等瓮也⑨?对曰:夫子瓮也,背有丹书⑩,人勿敢发也。意曰:夫子圣人,所以遗瓮,欲以悬示后贤耳⑪。发之,中得素书⑫。文曰:后世修吾书,董仲舒⑬;护吾车、拭吾履、发吾笥⑭,会稽锺离意⑮;璧有七,张伯藏其一。意即召问伯,果服焉⑯。魏黄初元年⑰,文帝令郡国修起孔子旧庙⑱,置百石吏卒⑲。庙有夫子像,列二弟子,执卷立侍,穆穆有询仰之容⑳。汉魏以来,庙列七碑,二碑无字,栝柏犹茂。庙之西北二里,有颜母庙,庙像犹严,有修栝五株。孔庙东南五百步,有双石阙,即灵光之南阙,北百余步即灵光殿基(21),东西二十四丈,南北十二丈,高丈余;东西廊庑别舍(22),中间方七百余步;阙之东北有浴池,方四十许步;池中有钓台,方十步,台之基岸(23),悉石也,遗基尚整。故王延寿《赋》曰(24):周行数里,仰不见日者也。是汉景帝程姬子鲁恭王之所造也(25)。殿之东南,即泮宫也(26),在高门直北道西。宫中有台,高八十尺,台南水东西百步,南北六十步,台西水南北四百步,东西六十步,台池咸结石为之,《诗》所谓思乐泮水也(27)。

【注释】

①永平:东汉明帝刘庄的年号(58—75)。

②锺离意:字子阿。东汉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官至鲁相。

③私钱:自己的钱。文:量词,钱币单位。南北朝以来称钱一枚为一文。

④户曹:掌管民户、祠祀、农桑等的官署。孔䜣:东汉永平年间人。其余不详。

⑤张伯:东汉永平年间人。其余不详。

⑥玉璧:玉器名。扁平、圆形、中心有孔,边阔大于孔径。古人用作朝聘、祭祀、丧葬时的礼器,也作佩带的装饰。

⑦主簿(bù):官名。汉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多置,主管文书等事务。安置:安放,放置。

⑧悬瓮:悬挂着的陶瓮。

⑨何等:什么。

⑩丹书:朱笔书写的文字。

⑪悬示:犹垂示。

⑫素书:写在帛绢上的书信。

⑬董仲舒:西汉广川(今河北景县)人。曾任江都王相和胶西王相。景帝时为博士。武帝时以贤良对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此后两千多年以儒家为正统的局面。著有《春秋繁露》等。

⑭发吾笥(sì):打开我的箱子。笥,盛饭或装衣物的方形竹器。

⑮会稽:郡名。秦置。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东汉永建四年(129)徙治山阴县(今浙江绍兴)。

⑯服:招认,招供。

⑰黄初元年:220年。黄初,三国魏文帝曹丕的年号(220—226)。

⑱郡国:郡和国的并称。汉初,兼采封建及郡县之制,分天下为郡与国。郡直属中央,国分封诸王、侯,封王之国称王国,封侯之国称侯国。

⑲百石吏卒:两汉称月俸为十六斛的官吏为百石,多指低级官吏。

⑳穆穆:庄严恭敬貌。询仰之容:请教仰望之姿容。

(21)灵光殿:在汉鲁城内,今山东曲阜孔府附近。为汉景帝子鲁恭王所造。

(22)廊庑(wǔ):堂前的廊屋。庑,堂下周围的走廊、廊屋。别舍:其他的房屋。

(23)基岸:地基岸壁。

(24)王延寿《赋》:指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见《文选》卷十一“宫殿”。该赋主要描写宫殿的栋宇结构、彩绘雕刻及雄伟气势。清代何焯评价:“奇诡尽致,此为造极。”王延寿,字文考,一字子山。南郡宜城(今湖北宜城)人。王逸之子。才华出众,年少游山东曲阜,作《鲁灵光殿赋》,为蔡邕所称。

(25)鲁恭王:即刘馀。汉景帝之子。初为淮阳王,吴楚七国之乱平后,徙为鲁王。谥曰恭。

(26)泮(pàn)宫:《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曲阜县(今山东曲阜)城中东南隅。”

(27)《诗》所谓思乐泮(pàn)水:《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思乐泮水,薄采其藻。”思乐,可供游乐的。泮水,即雩水。在今山东曲阜南二里。

【译文】

永平年间,锺离意当鲁国宰相,上任时,拿出自己的钱一万三千文,付给户曹孔䜣,要他整修孔子的车。他亲自入庙,擦拭孔夫子的几、席、佩剑和鞋子等旧物。有个叫张伯的男子在堂下割草时,在土中发现七枚玉璧,把一枚藏在怀里,拿了六枚去禀告锺离意。锺离意叫主簿把玉璧放在几前。孔子卧室床头挂着一只瓮。锺离意叫来孔䜣问:这瓮是干什么的?孔䜣回答:这是夫子的瓮,背后有朱砂写的红字,人们都不敢打开。锺离意说:夫子是圣人,他之所以留下这个瓮,是想启示后世的贤人。开瓮后,里面有一块白绢,上面写着:后世编纂我的书的,是董仲舒;保护我的车、擦我的鞋、开我的箱的,是会稽锺离意;玉璧有七枚,张伯藏了一枚。锺离意立即叫来张伯询问,张伯果然供认了。魏黄初元年,文帝令郡国修建孔子旧庙,设置年俸百石的吏卒专门负责管理。庙里有孔夫子像,旁边有两个弟子,手执书卷,站着侍候他,神色肃穆恭敬,似乎在向他请教的样子。汉魏以来,庙里立有七块碑,两块碑无字,庙旁桧树、柏树至今还很茂盛。庙的西北二里处,有颜母庙,庙像还很严整,庙里有五株修长的桧树。孔子庙东南五百步,有一对石阙,就是灵光殿的南阙,北面百余步就是灵光殿旧址,东西二十四丈,南北十二丈,高一丈余;东西两边是廊屋,中间方七百余步;石阙东北面有一个浴池,方约四十步;池中有个钓台,方十步,台基和岸边都是用石头砌成,遗基还较完整。所以王延寿作《鲁灵光殿赋》说:绕行数里,仰头不见天日。这是汉景帝程姬的儿子鲁恭王修筑的。殿的东南面,就是泮宫,在高门正北的大路西边。宫中有台,高八十尺,台南水池东西一百步,南北六十步,台西水池南北四百步,东西六十步,台池都用石块垒砌,这就是《诗经》所谓的:在泮水之畔多么快乐!

沂水又西迳圜丘北①,丘高四丈余。

【注释】

①圜丘:《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曲阜县(今山东曲阜)西南。”

【译文】

沂水又往西流经圜丘北面,丘高四丈余。

沂水又西流,昔韩雉射龙于斯水之上①。《尸子》曰②:韩雉见申羊于鲁,有龙饮于沂。韩雉曰:吾闻之,出见虎搏之③,见龙射之。今弗射,是不得行吾闻也。遂射之。

【注释】

①韩雉:古勇士名。

②《尸子》:书名。战国时鲁尸佼撰,二十卷。《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尸佼,鲁人,原为商鞅门客,参与谋划变法。商鞅被杀后,逃亡入蜀,撰成此书。

③搏:搏杀。

【译文】

沂水又往西流,从前韩雉在这条水上射过龙。《尸子》说:韩雉在鲁与申羊见面,有一条龙在沂水上饮水。韩雉说:我听人们说过,出外见到虎,就打死它;见到龙,就用箭射。今天如果不射,就是没有照我听到的做了。说着就用箭射龙。

沂水又西,右注泗水也。

【译文】

沂水又往西流,从右面注入泗水。

又西过瑕丘县东①,屈从县东南流,漷水从东来注之②。

瑕丘,鲁邑,《春秋》之负瑕矣③。哀公七年④,季康子伐邾⑤,囚诸负瑕是也⑥。应劭曰:瑕丘在县西南。昔卫大夫公叔文子升于瑕丘⑦,蘧伯玉从⑧。文子曰⑨:乐哉斯丘,死则我欲葬焉。伯玉曰:吾子乐之⑩,则瑗请前⑪。刺其欲害民良田也⑫。瑕丘之名,盖因斯以表称矣。曾子吊诸负夏⑬,郑玄、皇甫谧并言卫地。鲁、卫虽殊,土则一也。

【注释】

①瑕丘县:秦置,属薛郡。治所在今山东济宁兖州区东北五里。西汉属山阳郡。

②漷(kuò)水:一名南沙河。即今山东滕州南之郭河。

③负瑕:亦称负夏。春秋鲁地。在今山东济宁兖州区东北五里。

④哀公七年:前488年。

⑤季康子:即季孙肥。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事鲁哀公,此时鲁国公室衰弱,以季氏为首的三桓强盛,季氏宗主季康子位高权重,为当时鲁国的权臣。邾(zhū):国名。曹姓,故地在今山东邹城东南。

⑥囚诸负瑕:《左传·哀公七年》:“师遂入邾,处其公宫。众师昼掠,邾众保于绎。师宵掠,以邾子益来,献于亳社,囚诸负瑕。负瑕故有绎。”

⑦公叔文子:春秋时卫大夫。即公叔发,卫献公之孙。名拔,字发,谥文,故称公叔文子。升:登上。

⑧蘧(qú)伯玉:名瑗。春秋时卫国大夫。以不预时政,不忤于人著称。孔子过卫国时,曾寄居其家。

⑨文子:即公叔文子。

⑩吾子:对对方敬爱之称,一般用于男子之间。

⑪则瑗请前:请您允许我先您而死。以上见《礼记·檀弓上》。

⑫刺其欲害民良田:此为郑玄之说,这是讽刺文子想要侵占别人的良田。

⑬曾子吊诸负夏:《礼记·檀弓上》:“曾子吊于负夏,主人既祖填池,推柩而反之,降妇人而后行礼。”负夏,即上文的负瑕。

【译文】

泗水又往西流过瑕丘县东边,转弯从县城往东南流,漷水从东方流来注入。

瑕丘是鲁国的城邑,也就是《春秋》的负瑕。哀公七年,季康子攻打邾国,把邾的国君囚禁在负瑕。应劭说:瑕丘在县西南。从前卫国大夫公叔文子登上瑕丘,蘧伯玉跟从着他。文子说:在这里多么快乐呀!我死后真想葬在这里。伯玉说:你喜欢葬在这里,那还是让我先葬吧!伯玉是讽刺他想糟蹋百姓的良田。瑕丘的名称,就是因这件事而来的。曾子到负夏吊慰,郑玄、皇甫谧都说那是卫国的地域。鲁、卫虽然是不同的国家,但土地却还是同一块土地。

漷水出东海合乡县①,汉安帝永初七年②,封马光子朗为侯国③。其水西南流入邾。《春秋·哀公二年》④,季孙斯伐邾取漷东田及沂西田是也⑤。

【注释】

①东海:即东海郡。秦置,治所在郯县(今山东郯城北门外)。合乡县:西汉置,属东海郡。治所在今山东枣庄北山亭区城头村。三国魏改为合城县。西晋复为合乡县。

②永初七年:113年。永初,东汉安帝刘祜(hù)的年号(107—113)。

③马光: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马援之子。

④哀公二年:前493年。

⑤季孙斯伐邾取漷东田及沂西田:事见《春秋·哀公二年》:“二年,春,王二月,季孙斯、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伐邾,取漷东田及沂西田。”季孙斯,即季桓子,春秋鲁国权臣之一。季孙意如(季平子)之子。前505年,季孙意如死后,其家臣阳虎囚禁季孙斯,并执鲁政达三年之久。平定阳虎之乱后,季孙斯任用孔子帮助三桓打击当权的家臣。后来将孔子逼走,孔子始周游列国。

【译文】

漷水发源于东海合乡县,汉安帝永初七年,把这里封给马光的儿子马朗,立为侯国。漷水往西南流,注入洙水。《春秋·哀公二年》,季孙斯攻打邾国,夺取了漷水东岸的田和沂水西岸的田。

漷水又迳鲁国邹山东南而西南流①,《春秋左传》所谓峄山也。邾文公之所迁②,今城在邹山之阳③,依岩阻以墉固④,故邾娄之国⑤,曹姓也,叔梁纥之邑也⑥。孔子生于此,后乃县之,因邹山之名以氏县也,王莽之邹亭矣。京相璠曰:《地理志》,峄山在邹县北⑦,绎邑之所依以为名也⑧。山东西二十里,高秀独出,积石相临,殆无土壤,石间多孔穴,洞达相通,往往有如数间屋处,其俗谓之峄孔,遭乱辄将家入峄⑨,外寇虽众,无所施害。晋永嘉中⑩,太尉郗鉴将乡曲保此山⑪,胡贼攻守不能得。今山南有大峄,名曰郗公峄,山北有绝岩。秦始皇观礼于鲁⑫,登于峄山之上,命丞相李斯以大篆勒铭山岭⑬,名曰昼门,《诗》所谓保有凫峄者也⑭。

【注释】

①邹山:又名绎山、邹峄山。在今山东邹城东南二十里。

②邾文公:曹姓,名蘧蒢(qú chú)。是邾国比较有作为的国君之一,以德政著称。事见《左传·文公十三年》:“邾文公卜迁于绎。”绎,春秋邾邑。在今山东邹城东南。

③邹山之阳:邹山南。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以阴。

④以墉固:以增强城垣之坚固。

⑤邾娄之国:周代国名,曹姓,即邾。在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鲁穆公改称邾。

⑥叔梁纥(hé):孔子之父。

⑦邹县:战国秦置,属薛郡。治所在今山东邹城东南二十六里峄山之阳。因山为名。汉又改邹为驺,属鲁国。

⑧绎邑:即峄。春秋邾邑。在今山东邹城东南。

⑨遭乱辄将家入峄:《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寰宇记》,山有穴,遥与洞庭(即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通,其孔可以逃难。”

⑩永嘉:西晋怀帝司马炽(chì)的年号(307—312)。

⑪郗鉴:字道徽。东晋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北)人。惠帝时,曾任中书侍郎。永嘉之乱中,宗族乡人共推为主,举千余家避居峄山。东晋明帝时,与谋平定王敦之乱。平定苏峻、祖约之乱后,进位太尉。乡曲:古代居民组织的基层单位。可泛指乡人,乡丁。保:依恃,依傍。

⑫观礼:巡察礼乐。

⑬李斯:战国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辅佐秦王政统一中国。秦始皇以李斯为丞相,力主废分封、立郡县,焚《诗》《书》,车同轨,书同文,明法度,定律令。秦二世时,为赵高构陷,腰斩于咸阳,夷三族。李斯工小篆,取大篆稍加整理简化而成秦时通用字体,秦始皇多次巡游,纪功刻石,旧时亦多以为出自李斯之手。有《谏逐客书》传世。大篆(zhuàn):古代汉字的一种字体,相传为周宣王时太史史籀所作,故亦称籀(zhòu)文或籀书。秦时称为大篆,与小篆相区别。勒:雕刻,镂刻。铭:文体的一种。古代常刻于碑版或器物,或以称功德,或用以自警。

⑭《诗》所谓保有凫峄者:《诗经·鲁颂·閟宫》:“保有凫峄,遂荒徐宅。至于海邦,淮夷蛮貊。”凫,凫山。在今山东邹城西南五十二里。峄,即邹峄山。在今山东邹城东南二十里。

【译文】

漷水又流经鲁国邹山东南,然后转向西南流,邹山就是《春秋左传》所说的峄山。邾文公迁到这里,今天城建在邹山的南面,依山傍岩筑城,非常坚固,从前是邾娄之国,姓曹,也是叔梁纥的封邑。孔子就出生在这里,后来在这里立县,用邹山的山名来做县名,也就是王莽时的邹亭。京相璠说:据《地理志》,峄山在邹县北面,峄邑就是根据这座山而命名的。峄山东西二十里,山很高峻,孤峰独起,全由岩石堆积而成,几乎没有土壤,岩石间有许多洞穴,互相连通,有的洞穴有数间房屋那么大,民间称之为峄孔,遇上乱世兵祸,就带全家进入山洞,敌寇虽然众多,也无法加害了。晋朝永嘉年间,太尉郗鉴率领乡民保卫这座山,胡贼进攻未能得手。今天山南有大峄,称为郗公峄,山北有绝壁。秦始皇到鲁国观礼,登上峄山,命丞相李斯用大篆字体在山岭上刻写铭文,名叫昼门,《诗经》所说的保有凫峄,就指的是这里。

漷水又西南迳蕃县故城南①,又西迳薛县故城北②,《地理志》曰:夏车正奚仲之国也③。《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④,邳迁于薛⑤,改名徐州⑥。城南山上有奚仲冢⑦。《晋太康地记》曰⑧:奚仲冢在城南二十五里山上,百姓谓之神灵也。齐封田文于此⑨,号孟尝君,有惠喻⑩。今郭侧犹有文冢⑪,结石为郭⑫,作制严固,莹丽可寻⑬,行人往还,莫不迳观,以为异见矣。

【注释】

①蕃(pí)县:战国秦置,属薛郡。治所即今山东滕州。西汉属鲁国。北魏为蕃郡治。

②薛县:战国齐置。后入秦,属薛郡。治所在今山东滕州南四十里皇殿岗故城址。西汉属鲁国。北魏属彭城郡。

③车正:官名。古代职掌车服诸事的官。奚仲:夏朝诸侯。传说发明了两轮马车,拜为车正,封为薛侯。

④梁惠成王三十一年:前339年。

⑤邳:商、周时国。又称下邳。故址在今江苏睢宁西北古邳镇东三里。

⑥徐州:春秋时齐地,即古薛国。在今山东滕州南。

⑦奚仲冢:《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滕县(今山东滕州)东南六十里。”

⑧《晋太康地记》:书名。又称《太康地记》等。撰者不详。成书于晋太康三年(282)。记载晋初州、郡、县建制沿革、地名取义、山水、物产等。

⑨田文:即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名文,姓田氏。齐相田婴之子。后亦相齐,号孟尝君。

⑩惠喻:当作惠誉、好声誉。

⑪文冢:《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滕县(今山东滕州)东南。”

⑫郭:通“椁”。外棺。

⑬莹丽:光洁美丽。

【译文】

漷水又往西南流经蕃县旧城南面,又往西流经薛县旧城北面,《地理志》说:这是夏朝车正奚仲的封国。《竹书纪年》载,梁惠成王三十一年,邳人迁徙到薛,改名徐州。城南山上有奚仲墓。《晋太康地记》说:奚仲墓在城南二十五里的山上,百姓认为很神灵。齐国把这地方封给田文,田文号孟尝君,以仁爱闻名。今天城旁还有田文墓,四面用石块砌成,制作严密坚固,光洁美丽,过往行人没有不来此观看的,认为这是世上罕见的建筑。

漷水又西迳仲虺城北①,《晋太康地记》曰:奚仲迁于邳,仲虺居之以为汤左相②,其后当周爵称侯③,后见侵削,霸者所绌为伯④,任姓也。应劭曰:邳在薛。徐广《史记音义》曰:楚元王子郢客⑤,以吕后二年封上邳侯也⑥。有下⑦,故此为上矣。《晋书·地道记》曰:仲虺城在薛城西三十里,漷水又西至湖陆县入于泗⑧。故京相璠曰:薛县漷水首受蕃县,西注山阳湖陆是也⑨。《经》言瑕丘东,误耳。

【注释】

①仲虺(huī)城:在今山东微山县北欢城镇。

②仲虺:商朝大臣,为汤左相奚仲之后。作《仲虺之诰》。汤:商汤,又称成汤。商朝的建立者。左相:官名。相传商汤以辅弼大臣伊尹、仲虺为右相和左相。

③爵称侯:爵位为侯爵。当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

④绌:通“黜”。罢免,革除。伯:伯爵。由原来的侯爵降为伯爵。

⑤楚元王:即刘交,字游。沛(今江苏沛县)人。汉高祖同父异母少弟。少时曾学《诗》于浮丘伯。从高祖起事,封文信君,从入蜀汉,还定三秦,诛项羽。深得刘邦信任。高祖六年(前201),封楚王。郢客:楚元王之子。高后时,以郢客为宗正,封上邳侯。孝文帝时嗣父爵为楚王,谥夷。上邳:即上邳侯国,国都在今山东微山县西北。

⑥吕后二年:前186年。

⑦下:即下邳。故址在今江苏睢宁西北古邳镇东三里。

⑧湖陆县:西汉末王莽时改湖陵县置,属山阳郡。治所在今山东鱼台东南。

⑨山阳:即山阳郡。西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分梁国置山阳国,立梁孝王子定为山阳王。武帝建元五年(前136)改为山阳郡。治所在昌邑县(今山东巨野南六十里)。

【译文】

漷水又往西流经仲虺城北,《晋太康地记》说:奚仲迁徙到邳,仲虺居住在这里,做了商汤的左丞相,到了周朝,他的后裔所封的爵位是侯,后来封地被侵占缩小,称霸的诸侯将他贬降为伯,姓任。应劭说:邳就在薛。徐广《史记音义》说:楚元王的儿子郢客,在吕后二年时被封为上邳侯。因为有下邳,所以这里称上邳。《晋书·地道记》说:仲虺城在薛城西三十里,漷水又往西流到湖陆县注入泗水。所以京相璠说:薛县的漷水,上口在蕃县接纳了水流,向西流注于山阳湖陆。《水经》说流经瑕丘东,是弄错了。

又南过平阳县西①,

县,即山阳郡之南平阳县也②。《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二十九年③,齐田肸及宋人伐我东鄙④,围平阳者也。王莽改之曰黾平矣。泗水又南迳故城西⑤,世谓之漆乡。应劭《十三州记》曰:漆乡,邾邑也⑥。杜预曰:平阳东北有漆乡。今见有故城西南方二里,所未详也。

【注释】

①平阳县:秦置,属薛郡。治所即今山东邹城。

②南平阳县:西汉改平阳县置,属山阳郡。治所即今山东邹城。晋属高平国。

③梁惠成王二十九年:前341年。

④田肸(xī):齐威王的臣子。东鄙:东边之边邑。

⑤故城:春秋时邾邑。在今山东邹城东。

⑥邾:国名。曹姓,故地在今山东邹城东南二十六里峄山之阳。

【译文】

泗水又往南流过平阳县西面,

平阳县就是山阳郡的南平阳县。《竹书纪年》说:梁惠成王二十九年,齐国田肸和宋国军队进攻我国东部边境,包围平阳。王莽时改称黾平。泗水又往南流经旧城西,世人称之为漆乡。应劭《十三州记》说:漆乡是邾的城邑。杜预说:平阳东北有漆乡。今天在平阳西南也有旧城,方圆二里,到底是否漆乡故城,不很清楚。

又南过高平县西①,洸水从西北来流注之②。

泗水南迳高平山③,山东西十里,南北五里,高四里,与众山相连。其山最高,顶上方平④,故谓之高平山,县亦取名焉。

【注释】

①高平县:三国魏改高平侯国置,属山阳郡。治所在今山东微山县西北一百四里两城乡。

②洸水:在今山东中部,为汶水的分流。

③高平山:在今山东微山县西北。

④方平:正方平坦。

【译文】

泗水又往南流过高平县西面,洸水从西北流过来注入。

泗水往南流经高平山,此山东西十里,南北五里,高四里,与众山相连。而以这座山为最高,山顶呈方形而平坦,所以称为高平山,县也取名为高平县。

泗水又南迳高平县故城西,汉宣帝地节三年①,封丞相魏相为侯国②。高帝七年③,封将军陈锴为橐侯④。《地理志》:山阳之属县也⑤。王莽改曰高平。应劭曰:章帝改⑥。按本《志》曰:王莽改名,章帝因之矣。所谓洸水者,洙水也⑦。盖洸、洙相入,互受通称矣。

【注释】

①地节三年:前67年。地节,西汉宣帝刘询的年号(前69—前66)。

②魏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今山东菏泽定陶区西北)人。徙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初为茂陵令,后迁河南太守,禁止奸邪,豪强畏服。汉宣帝即位,征为大司农,迁御史大夫。韦贤以老病免,相遂代为丞相,封高平侯。卒谥宪。

③高帝七年:应为八年(前199)。高帝,西汉皇帝刘邦。

④陈锴:西汉诸侯。秦汉之际加入刘邦军,积军功升为将军。高祖七年(前200),从刘邦击平韩王信,有功。明年,封槀侯(一说“槀”当为“橐”)。

⑤属县:一作橐县。西汉置,属山阳郡。治所在今山东微山县西北一百四里两城乡。东汉改为高平侯国。

⑥章帝:即东汉章帝刘炟。

⑦洙水:源出今山东新泰东北,西流至泰安东南,折西南至泗水县北与泗水合流,西至曲阜城东北又与泗水分流,西经兖州至济宁合洸水,折南注入泗水。

【译文】

泗水又往南流经高平县旧城西面,汉宣帝地节三年,把这地方封给丞相魏相,立为侯国。高帝七年,封将军陈锴为橐侯。《地理志》:高平县是山阳郡的属县。王莽时改称高平郡。应劭说:是章帝改的。据《地理志》:王莽先改名,章帝予以沿用。所谓洸水,其实就是洙水。因为洸水、洙水互相汇合,也就互可通称了。

又南过方与县东①,

汉哀帝建平四年②,县女子田无啬生子③,先未生二月,儿啼腹中,及生,不举④,葬之陌上⑤。三日,人过闻啼声,母掘养之。

【注释】

①方与县:战国魏置。后入秦,属薛郡。治所在今山东鱼台西北古城集。西汉属山阳郡。晋属高平国。北魏属高平郡。

②建平四年:前3年。建平,西汉哀帝刘欣的年号(前6—前3)。

③田无啬:女子名。具体不详。

④不举:不抚养,不养育。

⑤陌:田间小路。

【译文】

泗水又往南流过方与县东面,

汉哀帝建平四年,县里有个女子名叫田无啬要临产,儿子出生前两个月,就已在腹中啼哭了,生下来后却不抚养他,她把孩子葬在陌上。过了三天,有人经过时听见哭声,母亲又把他掘出来抚养。

菏水从西来注之①。

菏水即济水之所苞注以成湖泽也②。而东与泗水合于湖陵县西六十里穀庭城下③,俗谓之黄水口。黄水西北通钜野泽④,盖以黄水沿注于菏,故因以名焉。

【注释】

①菏水:即济水分流。

②济水:古四渎之一。包括黄河南、北两部分。河北部分源出今河南济源西王屋山,下游屡经变迁。《禹贡》时济水在今武陟南入河。《水经注》时在今河南温县入河。苞注:汇聚,聚集。湖泽:湖泊水泽。

③湖陵县:秦置,属薛郡。治所在今山东鱼台东南。西汉属山阳郡。王莽时改名湖陆县,东汉初复名湖陵县。穀庭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鱼台县东二十里。”

④黄水:菏泽之别名。当在今山东菏泽定陶区东北。

【译文】

菏水从西方流过来注入。

菏水就是由济水流注、积聚成的湖泽。往东流,在湖陵县西六十里的穀庭城下与泗水汇合,俗称黄水口。黄水西北通钜野泽,因为黄水注入菏水,可相通称,所以水口也叫黄水口。

又屈东南,过湖陆县南①,涓涓水从东北来流注之②。

《地理志》:故湖陵县也。菏水在南,王莽改曰湖陆。应劭曰:一名湖陵,章帝封东平王苍子为湖陆侯③,更名湖陆也。

【注释】

①湖陆县:西汉末王莽时改湖陵县置,属山阳郡。治所在今山东鱼台东南。东汉初复名湖陵县。

②涓涓水:郦道元认为:“《经》无南梁之名,而有涓涓之称,疑即是水也。”南梁水,亦名西漷水。即今山东滕州东北之荆河。

③章帝封东平王苍子为湖陆侯:《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引邓展曰:章帝元和元(或作五,误)年,改湖陵为湖陆。东平王苍子封湖陆侯,范《书·苍传》不载。”

【译文】

泗水又转弯往东南流过湖陆县南面,涓涓水从东北方流过来注入。

《地理志》:湖陆县就是从前的湖陵县。菏水在南面,王莽改名为湖陆。应劭说:又名湖陵,章帝封东平王苍的儿子为湖陆侯,改名叫湖陆。

泗水又东迳郗鉴所筑城北,又东迳湖陵城东南,昔桓温之北入也,范懽擒慕容忠于此①。城东有度尚碑②。

【注释】

①范懽擒慕容忠于此:《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晋书·载记·慕容暐》:温将檀玄攻胡陆(今山东鱼台),执慕容忠。《通鉴》同。此言范懽擒忠,未知本何家旧《晋书》,今不可考。”

②度尚:字博平。山阳湖陆(今山东鱼台东南)人。家贫。拜郎中,除上虞长,为政严峻,明于发擿奸非,吏人谓之神明。后平乱有功,封右乡侯,迁桂阳太守等。

【译文】

泗水又往东流,经过郗鉴所筑城的北面,又往东流经湖陵城东南,从前桓温北上,范懽在这里俘获了慕容忠。城东有度尚碑。

泗水又左会南梁水,《地理志》曰:水出蕃县。今县之东北,平泽出泉若轮焉①,发源成川,西南流分为二水,北水枝出,西迳蕃县北,西迳滕城北②。《春秋左传·隐公十一年》③:滕侯、薛侯来朝,争长。薛侯曰:我先封④。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⑤。薛庶姓也⑥,我不可以后之。公使羽父请薛侯曰⑦:君辱在寡人,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⑧;宾有礼,主则择之⑨。周之宗盟⑩,异姓为后,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⑪。君若辱贶寡人⑫,则愿以滕君为请。薛侯许之,乃长滕侯者也⑬。汉高祖封夏侯婴为侯国⑭,号曰滕公。邓晨曰⑮:今沛郡公丘也⑯。其水又溉于丘焉。县故城在滕西北,城周二十里,内有子城⑰,按《地理志》,即滕也,周懿王子错叔绣文公所封也⑱。齐灭之,秦以为县。汉武帝元朔三年⑲,封鲁恭王子刘顺为侯国⑳。世以此水溉我良田,遂及百秭(21),故有两沟之名焉(22)。

【注释】

①出泉若轮:冒出如车轮一样大小的泉水。

②滕城:在今山东滕州西南十四里滕城。

③隐公十一年:前712年。

④薛侯曰:我先封:薛之祖先奚仲,为夏朝车正之官,所以薛封于夏代,在滕国之先。薛为任姓之国,始封地在今山东滕州南四十里,其后多次迁移。

⑤卜正:即太卜,周时卜官之长。

⑥薛庶姓也:谓薛非周之同姓。滕始封之君错叔绣,为周文王之子。姬姓。

⑦公:鲁隐公。羽父:即公子翚,一作公子挥。名翚,字羽父。鲁大夫。

⑧工:工匠。度(duò):通“剫”。砍木,削制木料。

⑨宾有礼,主则择之:客人有礼貌,主人就加以选择。

⑩宗盟:天子与诸侯的盟会。宗,会见。《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宾礼亲邦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会盟载书皆先同姓,后异姓。

⑪诸任:任姓诸国。齿:并列。

⑫贶(kuàng):赐予,加恩惠。

⑬长滕侯:以滕侯为长。以上见《左传·隐公十一年》。

⑭夏侯婴:西汉沛(今江苏沛县)人。刘邦旧友。刘邦即位,封汝阴侯。后与大臣共立文帝。以其曾为滕令,故号滕公。

⑮邓晨:字伟卿。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初娶光武帝刘秀姊元。更始立,以晨为偏将军。更始都洛阳,以晨为常山太守。建武中,历任中山、汝南太守,定封西华侯。

⑯沛郡:西汉高帝以泗水郡南部置。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区)。公丘:即公丘县。东汉改公丘侯国置,属沛国。治所在今山东滕州西南十四里。西晋废。

⑰子城:大城内的小城,即内城。

⑱周懿王子错叔绣:当作周文王之子。

⑲元朔三年:前126年。元朔,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28—前123)。

⑳鲁恭王:汉景帝之子刘馀。刘顺:西汉诸侯。鲁恭王刘馀之子,元朔三年(前126)封公丘侯。

(21)百秭(zǐ):数目极其多。秭,古代数目名,亿亿。

(22)两沟之名:《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水在今滕县(今山东滕州)北。”

【译文】

泗水又在左边汇合了南梁水,《地理志》:南梁水发源于蕃县。今天该县的东北面平泽冒出泉水,有车轮那么大小,发源后成为川流,向西南流分为二条,北支往西流经蕃县北面,又往西流经滕城北面。《春秋左传·隐公十一年》:滕侯、薛侯来朝见,两人互争尊长。薛侯说:我先受封应当为长。滕侯说:我是周天子的卜正官。薛与周天子异姓,我的位置不能居他之后。隐公命羽父把薛侯请来,对他说:承你前来问候我,周有一句谚语说:山上有树木,须工匠去整治;客人有礼貌,主人就加以选择。周天子与诸侯会盟时异姓居后,如果我到薛来朝见您,是不敢与任姓诸侯争排行的。如果承蒙您照顾,那么我想为滕君请求您这次让他一下。薛侯同意了,于是滕侯居长。汉高祖把此地封给夏侯婴,立为侯国,夏侯婴就称滕公。邓晨说:滕城就是今天沛郡的公丘。此水灌溉这一带的土地。该县旧城在滕的西北,城周围二十里,城内有子城,据《地理志》,这座旧城就是滕,是周文王儿子错叔绣文公的封邑。后来被齐灭掉,秦时立为县。汉武帝元朔三年,把这地方封给鲁恭王儿子刘顺,立为侯国。世人因为此水灌溉良田,到达百秭,所以有两沟的名称。

南梁水自枝渠西南迳鲁国蕃县故城东①,俗以南邻于漷,亦谓之西漷水。

【注释】

①鲁国:西汉高后元年(前187)改薛郡置。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东北二里古城村)。蕃(pí)县:战国秦置,属薛郡。治所即今山东滕州。西汉属鲁国。北魏为蕃郡治。

【译文】

南梁水从支渠向西南流,经过鲁国蕃县旧城东,因为它南面与漷水相邻,民间也称为西漷水。

南梁水又屈迳城南,应劭曰:县,古小邾邑也①。《地理志》曰:其水西流注于济渠。济在湖陆西而左注泗,泗、济合流,故地记或言济入泗,泗亦言入济,互受通称,故有入济之文。阚骃《十三州志》曰:西至湖陆入泗是也。《经》无南梁之名,而有涓涓之称,疑即是水也。戴延之《西征记》亦言湖陆县之东南有涓涓水②,亦无记于南梁,谓是吴王所道之渎也③。余按湖陆西南止有是水,延之盖以《国语》云,吴王夫差起师,将北会黄池④,掘沟于商、鲁之间⑤,北属之沂⑥,西属于济,以是言之,故谓是水为吴王所掘,非也。余以水路求之,止有泗川耳。盖北达沂,西北迳于商、鲁,而接于济矣。吴所浚广耳⑦,非谓起自东北受沂西南注济也。假之有道⑧,非吴所趣⑨。年载诚眇⑩,人情则近,以今忖古⑪,益知延之之不通情理矣。

【注释】

①小邾:即郳,西周封国。在今山东滕州东六里。

②戴延之:即戴祚,字延之。江东(今江苏长江下游南岸一带)人。官西戎主簿。曾从刘裕西征姚秦。著有《西征记》《甄异传》等。

③吴王:指夫差,姬姓,吴氏。阖闾之子。春秋时吴末代国君。执政期间,极其好战,连年兴师动众。后被勾践打败而灭,夫差自刎。

④将北会黄池:前482年,夫差亲率大军北上,与诸侯盟会于黄池。黄池,又名黄亭。在今河南封丘西南二十二里三姓庄北。

⑤商、鲁之间:宋国与鲁国的地盘之间。商,指宋。

⑥属(zhǔ):联缀,连接。沂:亦名西沂水。即今山东曲阜南之沂河。

⑦浚广:挖深拓宽。

⑧假之有道:这里指涓涓水只是利用原有水道开成。

⑨非吴所趣:并不是吴国所掘通的。

⑩年载:年月,岁月。诚眇(miǎo):的确非常遥远。眇,辽远,久远。

⑪以今忖(cǔn)古:凭借当今去忖度往昔。忖,思量,揣度。

【译文】

南梁水又拐弯流经城南,应劭说:蕃县就是古时的小邾邑。《地理志》说:这条水往西流注入济渠。济水在湖陆西面,在左边注入泗水,泗水和济水合流,所以记述地理一类书中,有的地方说济水注入泗水,也有说泗水注入济水,因为相互可以通称,所以有入济的说法。阚骃《十三州志》说:西流到湖陆注入泗水。《水经》里没有南梁水,却有涓涓水,大概就是这条水。戴延之《西征记》也说,湖陆县的东南有涓涓水,也没有记载南梁水,说涓涓水是吴王所开的渠道。我查考过,湖陆西南只有这条水,戴延之大概是根据《国语》所说,吴王夫差起兵,将北上黄池,在宋、鲁之间开掘渠道,北面与沂水连接,西面通济水,凭这点记载,所以说这条水是吴王开掘的,其实不是如此。我根据水路探察,此处只有泗水。北通沂水,西北流经宋、鲁,而与济水相接的就是泗水。吴王只是疏浚过,并拓宽了原水道,不是说从东北起开掘,引入沂水,往西南注入济水。涓涓水只是利用原有水道开成,并不是吴一气凿通的。此事年代确实已很久远了,但人情物理却还是相近的,以今天来推想古代,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戴延之实在不通情理了。

泗水又南,漷水注之,又迳薛之上邳城西,而南注者也。

【译文】

泗水又往南流,漷水注入,又流经薛的上邳城西,然后向南流去。

又东过沛县东①,

昔许由隐于沛泽②,即是县也,县盖取泽为名。宋灭属楚③,在泗水之滨,于秦为泗水郡治④。黄水注之。黄水出小黄县黄乡黄沟⑤,《国语》曰:吴子会诸侯于黄池者也⑥。黄水东流迳外黄县故城南⑦,张晏曰⑧:魏郡有内黄县⑨,故加外也。薛瓒曰:县有黄沟,故县氏焉。圈称《陈留风俗传》曰⑩:县南有渠水,于春秋为宋之曲棘里⑪,故宋之别都矣⑫。《春秋·昭公二十五年》⑬,宋元公卒于曲棘是也⑭。宋华元居于稷里⑮,宣公十五年⑯,楚、郑围宋,晋解扬违楚⑰,致命于此⑱。宋人惧,使华元乘夜入楚师⑲,登子反之床曰⑳:寡君使元以病告,弊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21),城下之盟(22),所不能也。子反退一舍(23),宋、楚乃平(24)。今城东上犹有华元祠,祀之不辍。城北有华元冢(25)。

【注释】

①沛县:战国秦置,属泗水郡。治所即今江苏沛县。西汉属沛郡。东汉属沛国。

②许由:传说中的隐士。隐于颍水之阳箕山之下。相传尧让以天下,许由闻之,乃临河洗耳。

③宋灭属楚:《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汉志》宋地下,景公后五世,为齐、楚、魏所灭,参分其地,楚得其沛。”

④泗水郡:战国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置。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区)。秦末曾移治沛县(今江苏沛县)。汉高帝四年(前203)改为沛郡。

⑤黄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此言黄水出县黄乡黄沟,盖于今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二十六里陈留镇)之东北,封丘(今河南封丘)之南,自济出也。”小黄县:西汉置,属陈留郡。治所在今河南开封东北。西晋为陈留国都。

⑥吴子会诸侯于黄池:《国语·吴语》:“吴王夫差既杀申胥,不稔于岁,乃起师北征。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北属之沂,西属之济,以会晋公午于黄池。”

⑦外黄县:秦置,属砀郡。治所在今河南民权西北三十八里内黄集。

⑧张晏:字子博。中山(今河北定州)人。有《汉书》注,多存于今颜师古《汉书注》中。

⑨魏郡:西汉高帝十二年(前195)置。治所在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内黄县:西汉置,属魏郡。治所在今河南汤阴东北故城村。

⑩圈称:字幼举。东汉末陈留(今河南开封)人。自称为楚鬻熊之后。撰《陈留风俗传》。

⑪宋:周诸侯国名。在今河南商丘一带。曲棘里:春秋宋邑。在今河南民权西北内黄集。

⑫别都:犹陪都。在都城以外另设的都城。

⑬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

⑭宋元公:春秋宋国国君。宋平公之子、宋景公之父。

⑮宋华元:宋国执政大臣,右师(六卿之首)。历事昭公、文公、共公、平公四君。稷里:《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稷里盖即新里(在今河南开封东北)。”

⑯宣公十五年:前594年。

⑰解(xiè)扬:春秋时晋大夫。

⑱致命:传达晋君令宋坚守待援的命令。

⑲乘(yīn):登越城隅。,城曲,城隅。

⑳子反:公子侧。楚穆王之子、楚庄王之弟、楚共王的叔父。春秋时楚大夫。

(21)弊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cuàn):我方城内已到了交换子女来吃的程度,因为没有柴草可以做饭,所以把尸骸剖开,当作柴草用来做饭。这两句表明宋国已处于极其危险之境。爨,炊,生火做饭。

(22)城下之盟:敌人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辱盟约。

(23)一舍:古以三十里为一舍。

(24)宋、楚乃平:按,以上《左传·宣公十五年》文。

(25)华元冢:《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史记·宋世家》集解引《皇览》:华元冢在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二十六里陈留镇)小黄县(今河南开封东北)城北。”

【译文】

泗水又往东流过沛县东边,

从前许由隐居在沛泽,那就在沛县,沛县是按沛泽命名的。宋国被灭后属楚,沛县在泗水之滨,秦时是泗水郡的治所。黄水在此注入。黄水出自小黄县黄乡的黄沟,《国语》说:吴子与诸侯在黄池会盟,就是这地方。黄水往东流经外黄县旧城南,张晏说:魏郡有内黄县,所以这里加上外字。薛瓒说:县有黄沟,所以县称黄县。圈称《陈留风俗传》说:县南有渠水,春秋时,这里是宋国的曲棘里,是从前宋国的别都。《春秋·昭公二十五年》,宋元公死于曲棘。宋华元住在稷里,宣公十五年,楚、郑围攻宋国,晋国解扬违背楚国之约,在此向宋人传达了国君的信息。宋人十分惧怕,就派华元连夜登越城门外的曲城,潜入楚军营地,坐在子反床上说:君王派我来向你说明我们的困难,我方城内已到了交换子女来吃,拆开人骨来烧的地步,但要逼我们结城下之盟,这是办不到的。子反退兵三十里,宋、楚就讲和了。现在城东外曲城上,还有华元祠,祭祀从没间断。城北有华元墓。

黄沟自城南东迳葵丘下①。《春秋·僖公九年》②,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宰孔曰③:齐侯不务德而勤远略④,北伐山戎⑤,南伐楚⑥,西为此会,东略之不知⑦,西则否矣⑧,其在乱乎?君务靖乱⑨,无勤于行⑩。晋侯乃还⑪,即此地也。

【注释】

①葵丘:春秋宋邑。在今河南民权东北。

②僖公九年:前651年。

③宰孔:春秋时周室之太宰,食邑于周。

④齐侯:齐桓公。不务德:不致力于德政。勤远略:热衷于经略远地。勤,劳,热衷。

⑤北伐山戎:事见《春秋·庄公三十年》:“齐人伐山戎。”山戎,北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居地在今河北东部。春秋时与齐、郑、燕等国边界相接。

⑥南伐楚:《春秋·僖公四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蔡溃,遂伐楚,次于陉。”

⑦东略之不知:齐是否侵略过东边诸国,不得而知。

⑧西则否矣:西伐晋国,则不可能。

⑨君:您,此指晋侯。靖乱:平定叛乱。靖,消弭,止息。

⑩无勤于行:不要勤于奔走去参加齐侯的会盟。

⑪晋侯乃还:事见《左传·僖公九年》。晋侯,晋献公。

【译文】

黄沟从城南往东流经葵丘下。《春秋·僖公九年》,齐桓公在葵丘与诸侯会盟,宰孔说:齐侯不致力于改良内政,却热衷于侵略远邻,北方攻打山戎,南方攻楚,西方举行了此次盟会,东方要入侵哪个国家现在还不得而知,西方看来不会去打了,恐怕国内就要乱了吧?你要以平乱为己任,不要匆匆前去了。于是晋侯就回去了,这里提到的葵丘就是这地方。

黄沟又东注大泽,蒹葭萑苇生焉①,即世所谓大荠陂也②。陂水东北流迳定陶县南③,又东迳山阳郡成武县之楚丘亭北④。

【注释】

①蒹葭(jiān jiā):泛指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萑(huán)苇:两种芦类植物。蒹长成后称萑。

②大荠陂:《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一统志》,大荠陂在考城县(今河南民权)西南。《方舆纪要》,盖在今曹县(今山东曹县)境,故流已堙。”

③定陶县:战国秦置,属东郡。治所在今山东菏泽定陶区西北四里。

④成武县:秦置,属东郡。治所即今山东成武。西汉属山阳郡。东汉属济阴郡。

【译文】

黄沟又往东流注入大泽,泽里长满芦苇,即人们所说的大荠陂。陂水往东北流经定陶县南面,又往东流经山阳郡成武县的楚丘亭北面。

黄沟又东迳成武县故城南,王莽更之曰成安也。

【译文】

黄沟又往东流经成武县旧城南面,王莽改名为成安。

黄沟又东北迳郜城北①。《春秋·桓公二年》经书②,取郜大鼎于宋③,戊申,纳于太庙④。《左传》曰:宋督攻孔父而取其妻⑤,杀殇公而立公子冯⑥,以郜大鼎赂公,臧哀伯谏为非礼⑦。《十三州志》曰:今成武县东南有郜城,俗谓之北郜者也。

【注释】

①郜(gào)城:即北郜城。在今山东成武东南十八里郜鼎集。

②桓公二年:前710年。

③郜:国名。姬姓,都北郜城。在今山东成武东南十八里郜鼎集。大鼎:为郜所铸,故称郜大鼎。

④太庙:帝王的祖庙。

⑤宋督:指华父督。官至太宰(宰相),位及六卿之首,是当时宋国很有势力的大贵族。弑其君宋殇公与夷。攻:攻伐。孔父:春秋时宋国大臣。子姓,名嘉,字孔父。孔子六世祖,官为大司马。

⑥殇公:即宋殇公与夷,被华父督所杀。公子冯:即宋庄公。名冯,宋穆公之子。《史记·宋微子世家》:“十年,华督攻杀孔父,取其妻。殇公怒,遂弑殇公,而迎穆公子冯于郑而立之,是为庄公。”

⑦臧哀伯:鲁大夫,名达,臧僖伯之子,臧文仲之父。谏为非礼:《左传·桓公二年》:“臧哀公谏曰:‘……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太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译文】

黄沟又往东北流经郜城北面。《春秋·桓公二年》记载从宋拿来郜城的大鼎,戊申日送进太庙。《左传》说:宋督进攻孔父,夺了他的妻子,又杀了殇公立公子冯,用郜的大鼎贿赂桓公,臧哀伯谴责这种违反礼法的行为。《十三州志》说:现在成武县东南有郜城,俗称北郜。

黄沟又东迳平乐县故城南①,又东,右合泡水②,即丰水之上源也③。水上承大荠陂,东迳贳城北④,又东迳己氏县故城北⑤,王莽之己善也。县有伊尹冢⑥。崔骃曰:殷帝沃丁之时⑦,伊尹卒,葬于薄⑧。《皇览》曰:伊尹冢在济阴己氏平利乡⑨。皇甫谧曰:伊尹年百余岁而卒,大雾三日,沃丁葬以天子之礼,亲自临丧,以报大德焉⑩。又东迳孟诸泽⑪。杜预曰:泽在梁国睢阳县东北⑫。又东迳郜成县故城南⑬。《地理志》:山阳县也,王莽更名之曰告成矣。故世有南郜、北郜之论也⑭。又东迳单父县故城南⑮,昔宓子贱之治也⑯。孔子使巫马期观政⑰,入其境,见夜渔者,问曰:子得鱼辄放何也?曰:小者,吾大夫欲长育之故也⑱。子闻之曰:诚彼形此⑲,子贱得之,善矣。惜哉!不齐所治者小也⑳。王莽更名斯县为利父矣。世祖建武十三年(21),封刘茂为侯国(22)。又东迳平乐县,右合泡水。

【注释】

①平乐县:即平乐侯国。西汉置,属山阳郡。治所在今山东单县东四十里终兴镇。昭帝元年(前86)封梁敬王子迁为平乐侯。东汉省。

②泡水:丰水之上源。又名丰水、苞水。出自今山东单县东南,东入沛县界。

③丰水:即泡河。在今江苏丰县北。自山东单县流入境,东入沛县界。

④贳(shì)城:在今山东曹县南十里。西汉建昭元年(前38),封梁敬王子平为贳乡侯,即此。

⑤己氏县:西汉置,属梁国。治所在今山东曹县东南楚丘集。

⑥伊尹冢:《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曹县(今山东曹县)东南。”伊尹,商汤大臣,名伊,尹是官名。

⑦殷帝沃丁:亦称羌丁,子姓,名绚,太甲之子,商朝第五任君主。

⑧薄:即亳,又称北亳、景亳。商为汤都。春秋为宋邑,后入楚。在今山东曹县南二十五里。

⑨济阴:即济阴郡。西汉建元二年(前139)改济阴国置。治所在定陶县(今山东菏泽定陶区西北四里)。

⑩以报大德:伊尹辅助商朝成汤、外丙、仲壬等君主,于商朝有大德。

⑪孟诸泽:亦称孟猪、望诸。在今河南商丘东北、虞城西北。春秋属宋。

⑫梁国:西汉高帝五年(前202)改砀郡为梁国,都定陶(今山东菏泽定陶区西北)。汉文帝时移都睢阳县(今河南商丘南)。东汉建初四年(79)复为梁国。睢阳县:战国秦置,为砀郡治。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南一里。西汉初属梁国。

⑬郜成县:即郜成侯国。西汉置,属山阳郡。治所在今山东成武东南十八里郜鼎集,东汉省入成武县。

⑭南郜:在北郜城南二里。北郜:在今山东成武东南十八里郜鼎集。

⑮单父县:战国魏置。后入秦,属砀郡。治所在今山东单县南一里。西汉属山阳郡。东汉改为侯国,后复为县,属济阴郡。西晋后废。

⑯宓子贱:名不齐,字子贱,孔子弟子。春秋时鲁国人。曾为单父宰,弹琴而治,为后世儒家所称道。治:治理之县邑。

⑰巫马期:复姓巫马,名施,字子期。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以勤奋著称。观政:观察政绩。

⑱吾大夫:这里指单父宰宓子贱。长育:养育,使之长大。

⑲诚彼形此:一作诚此形彼。

⑳不齐:指宓子贱。所治者小:所掌管的地方太小了。

(21)建武十三年:37年。世祖,东汉光武帝刘秀。

(22)刘茂:东汉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光武帝族父。建武元年(25),率众归附光武帝,封中山王。十三年(37),降封为单父侯,旋改封穰侯。

【译文】

黄沟又往东流经平乐县旧城南面,又往东流,在右面汇合了泡水,泡水即丰水的上源。此水上口承接大荠陂,往东流经贳城北,又往东流经己氏县旧城北面,王莽叫己善。该县有伊尹墓。崔骃说:殷帝沃丁的时候,伊尹死了,葬在薄。《皇览》说:伊尹墓在济阴己氏县平利乡。皇甫谧说:伊尹活到百余岁而死,死后三日大雾,沃丁以天子的礼仪安葬他,亲自治丧,来报答他的大恩大德。此水又往东流经孟诸泽。杜预说:孟诸泽在梁国睢阳县东北。又往东流经郜城县旧城南面。《地理志》:郜城就是山阳县,王莽改名为告成县。所以世间有南郜、北郜的说法。又往东流经单父县旧城南面,从前这里是宓子贱管辖的。孔子派巫马期到各地视察政事,巫马期进入宓子贱的辖区,看见一个渔夫夜里还在捕鱼,问道:你捕的鱼为什么又马上放了?渔夫回答道:因为那是小鱼,我们大夫要使它们长大后再捕。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以至诚施治于近,则教化推行于远,子贱已经掌握这窍门了,很好啊。可惜呵,不齐所管辖的地方太小了。王莽把该县改名为利父。世祖建武十三年,把这里封给刘茂,立为侯国。水又往东流经平乐县,在右边与泡水汇合。

水上承睢水于下邑县界①,东北注一水,上承睢水于杼秋县界北流②,世又谓之瓠卢沟,水积为渚③。渚水东北流,二渠双引④,左合沣水⑤,俗谓之二泡也。自下,沣、泡并得通称矣。故《地理志》曰:平乐,侯国也,泡水所出。

【注释】

①下邑县:战国秦置,属砀郡。治所在今安徽砀山县。西汉属梁国。

②杼秋县:西汉置,属梁国。治所在今安徽砀山县东南六十里。东汉属沛国。

③水积为渚:《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渚当在今丰县(今江苏丰县)西南。”

④双引:两条河流从这里发源。

⑤沣水:即丰水。

【译文】

泡水上游在下邑县边界承接睢水,往东北流注入一水,这条水上游在杼秋县边界承接睢水向北流,世人称作瓠卢沟,积水成湖沼。沼水往东北流,二渠同流,左面与沣水汇合,俗称二泡。自此往下,丰水、泡水互相通称了。所以《地理志》说:平乐是个侯国,泡水发源于这里。

又迳丰西泽①,谓之丰水。《汉书》称高祖送徒丽山②,徒多亡,到丰西泽,有大蛇当径,拔剑斩之。此即汉高祖斩蛇处也。

【注释】

①丰西泽:在今江苏丰县西十五里。

②高祖:指刘邦。徒:泛指服徭役之人。丽山:亦名骊山、丽戎之山。在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东南。

【译文】

泡水又流经丰西泽,称为丰水。《汉书》说:高祖送囚徒去丽山,囚徒很多逃跑了,到了丰西泽,有一条大蛇挡住去路,高祖拔剑斩了它。这里就是汉高祖斩蛇的地方。

又东迳大堰①,水分为二,又东迳丰县故城南②,王莽之吾丰也。水侧城东北流,右合枝水,上承丰西大堰③,派流东北迳丰城北④,东注沣水。

【注释】

①大堰:《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大堰当即《汉书·高帝纪》之大泽。《寰宇记》,大泽在丰县(今江苏丰县)北六里。”

②丰县:秦后期置,属泗水郡。治所即今江苏丰县。西汉属沛郡。

③丰西大堰:即丰西泽。在今江苏丰县西十五里。

④丰城:即丰县治所。在今江苏丰县。

【译文】

丰水又往东流经大堰,分为两条,又往东流经丰县老城南面,王莽改名为吾丰。丰水经过城旁东北流,右面与支水汇合,支水上口承接丰西大堰,分流向东北流经丰城北面,往东流注入沣水。

沣水又东合黄水,时人谓之狂水,盖狂、黄声相近,俗传失实也。自下黄水又兼通称矣。水上旧有梁,谓之泡桥①。王智深《宋史》云②:宋太尉刘义恭于彭城遣军主稽玄敬北至城③,觇候魏军④,魏军于清西望见玄敬士众⑤,魏南康侯杜道儁引趣泡桥⑥,沛县民逆烧泡桥⑦,又于林中打鼓,儁谓宋军大至,争渡泡水,水深酷寒,冻溺死者殆半。清水即泡水之别名也。沈约《宋书》称魏军欲渡清西⑧,非也。

【注释】

①泡桥:在今江苏沛县西,或说在丰县北门外。

②王智深《宋史》:齐武帝时,命王智深撰《宋纪》,书成三十卷。记南朝宋一代史事,编年体。王智深,字云才。南朝齐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历官太学博士,豫章王大司马参军兼记室。

③刘义恭:南朝宋武帝刘裕之子,封江夏王。文帝时,出镇彭城(今江苏徐州)。孝武帝时授太尉。永光元年(465)八月,被前废帝刘子业率羽林兵于第害之。彭城:今江苏徐州。军主:南北朝时,称统领一军者为军主。南朝军主地位较高,征战时常为方面统帅。北魏军主为军镇属官,地位在镇将、统军之下,为低级武官。稽玄敬:一作嵇玄敬。南朝宋文帝时武将,刘义恭的部将。

④觇(chān)候:窥视,侦察。

⑤清西:清水西岸。清水,即泗水之别称。

⑥魏:此指北魏。南康侯杜道儁:北魏将领。魏郡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人。赐爵发干侯,镇枋头,除兖州刺史。太平真君十一年(450)随太武帝攻宋。引趣:引兵奔向。

⑦逆:迎头而上。

⑧沈约《宋书》:书名。南朝梁沈约撰。叙事始于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迄于宋顺帝昇明三年(479),记刘宋六十多年史事,有纪、传、志而无表,以材料丰富著称。沈约,字休文。南朝梁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时孤贫,笃志好学。历南朝宋、齐、梁三朝。梁武帝时,封建昌县开国侯。为南朝文坛领袖,精通音律,与周颙创“四声八病”之说。

【译文】

沣水又往东流与黄水汇合,当时人们称黄水为狂水,那是因为狂、黄读音相近,以致民间流传失实的缘故。自此以下,这条水又有黄水的通称了。水上过去有桥,称为泡桥。王智深《宋史》说:宋太尉刘义恭在彭城派遣主将嵇玄敬北上到了丰城,侦察魏军,魏军在清水西望见玄敬的军队众多,魏南康侯杜道儁引军直奔泡桥,沛县百姓纵火焚烧泡桥,又在树林里击鼓助威,杜道儁以为宋军大队人马到了,就争先恐后地抢渡泡水,水又深,天气又极冷,杜道儁的兵几乎半数冻死溺死。清水就是泡水的别名。沈约《宋书》说,魏军想渡到清水西岸去,其实并非如此。

泡水又东迳沛县故城南,秦末兵起,萧何、曹参迎汉祖于此城①。高帝十一年②,封合阳侯刘仲子为侯国③。城内有汉高祖庙,庙前有三碑,后汉立。庙基以青石为之,阶陛尚存④。刘备之为徐州也⑤,治此。袁术遣纪灵攻备⑥,备求救吕布,布救之,屯小沛⑦,招灵请备共饮。布谓灵曰:玄德,布弟也,布性不喜合斗,但喜解斗。乃植戟于门⑧,布弯弓曰:观布射戟小枝⑨,中者,当各解兵;不中,可留决斗。一发中之,遂解。此即布射戟枝处也。《述征记》曰⑩:城极大,四周壍通丰水⑪,丰水于城南东注泗,即泡水也。《地理志》曰:泡水自平乐县东北至沛入泗者也。

【注释】

①萧何:西汉沛(今江苏沛县)人。辅佐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刘邦即皇帝位,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韩信。后拜为相国,益封五千户。孝惠帝二年(前193),萧何薨,谥曰文终侯。曹参:西汉沛(今江苏沛县)人。秦时为沛狱掾,与萧何一起辅佐刘邦定天下,封平阳侯。萧何将死,推贤唯曹参。曹参代萧何为相国,举事无所变更,全遵照萧何规定,史称萧规曹随。

②高帝十一年:前196年。

③封合阳侯刘仲子为侯国:《汉书·王子侯表》“沛”:“(高帝)十一年十二月癸巳,侯濞以帝兄子封,十二年,为吴王。”合阳侯刘仲,汉高祖刘邦的兄长,名喜。

④阶陛:台阶。

⑤刘备之为徐州:曹操征徐州,徐州牧陶谦遣使告急于田楷,楷与刘备俱救之。陶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死,刘备听从下邳陈登建议,领徐州。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

⑥纪灵:东汉末年袁术帐下猛将。

⑦小沛:即今江苏沛县。汉改泗水郡为沛郡,治相县(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区),故以沛县为小沛。

⑧戟(jǐ):古代兵器,把矛和戈结合于一体,具有刺击和钩杀双重功能,后代形制有所变化。

⑨戟小枝:因古代的戟是把矛和戈结合于一体,故此“戟小枝”可能是戈上的横刃。

⑩《述征记》:书名。晋末宋初人郭缘生撰。记述了他跟随刘裕北伐慕容燕、西征姚秦的沿途所见。

⑪壍(qiàn):沟壕。丰水:即泡水。出自今山东单县东南,东入沛县界。

【译文】

泡水又往东流经沛县旧城南面,秦末四方起兵,萧何、曹参在此城迎接汉高祖。高帝十一年,把这地方封给合阳侯刘仲子,立为侯国。城内有汉高祖庙,庙前有三座碑,后汉时立。庙基用青石垒砌,台阶还在。刘备占据徐州时,此城是治所。袁术派遣纪灵进攻刘备,刘备向吕布求救,吕布赶来援助,驻扎在小沛,邀了纪灵,又请刘备一起饮酒。吕布对纪灵说:玄德是我的义弟,我生性不喜欢相斗,只喜欢解斗。说完就把戟插在门口,然后拉弓搭箭,说道:看我射戟的小枝,射中,你们就收兵;射不中,你们可留下来决斗。说完一箭射中,于是双方收兵。这里就是吕布当年射戟的地方。《述征记》说:城很大,四周城壕通丰水,丰水从城南往东流,注入泗水,也就是泡水。《地理志》说:泡水从平乐县往东北流,到沛县注入泗水。

泗水南迳小沛县东,县治故城南垞上①。东岸有泗水亭②,汉祖为泗水亭长③,即此亭也。故亭今有高祖庙,庙前有碑,延熹十年立④。庙阙崩褫⑤,略无全者。水中有故石梁处,遗石尚存。高祖之破黥布也⑥,过之,置酒沛宫⑦,酒酣歌舞,慷慨伤怀曰:游子思故乡也。

【注释】

①垞(chá):土丘。

②泗水亭:秦置,属沛县。在今江苏沛县东。

③亭长:官名。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置亭长,掌治安,捕盗贼,理民事,兼管停留旅客。设于城内和城厢的称都亭,设于城门的称门亭,亦设亭长。东汉后渐废。

④延熹十年:167年。延熹,东汉桓帝刘志的年号(158—167)。

⑤庙阙:庙宇与檐柱。阙,古代神庙前两旁的大柱子。崩褫(chǐ):败坏,塌毁。褫,毁坏,脱落。

⑥黥布:亦名英布。六县(今安徽六安北)人。曾因坐法黥面,故亦称黥布。初从项羽,以功封九江王。后背楚归汉,封淮南王。汉高祖十一年(前196),见韩信、彭越先后被杀,心大恐,举兵反。战败被杀。

⑦沛宫:在今江苏沛县东南。

【译文】

泗水往南流经小沛县东,县治旧城在南丘上。东岸有泗水亭,汉高祖当泗水亭长时,就是这个亭。所以今天这里有高祖庙,庙前有碑,延熹十年立。庙宇门阙现在都已崩塌,没有完整的东西了。水中有旧石桥的遗迹,只留下些石块还在。高祖打败黥布后,经过这里,在沛宫摆酒设宴,歌舞畅饮,慷慨伤怀,叹道:游子思念故乡呵!

泗水又东南流迳广戚县故城南①,汉武帝元朔元年②,封刘择为侯国③。王莽更之曰力聚也。

【注释】

①广戚县:东汉改广戚侯国为县,属彭城国。治所即今山东微山县(夏镇)。三国时属沛国。西晋仍属彭城国。东晋废。

②元朔元年:前128年。

③刘择:西汉诸侯,鲁共王刘馀之子。元朔元年(前128)封广戚侯。

【译文】

泗水又往东南流经广戚县旧城南,汉武帝元朔元年把这地方封给刘择,立为侯国。王莽时改名为力聚。

泗水又迳留县而南迳垞城东①,城西南有崇侯虎庙②,道沦遗爱,不知何因而远有此图③。

【注释】

①留县:秦置,属泗水郡。治所在今江苏沛县东南五十五里。西汉属楚国。东汉属彭城国。垞城:亦作秺城。在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北。

②崇侯虎:商纣王的臣子。有崇氏国君。纣王残虐,周文王闻而窃叹,崇侯虎知之而谗于纣,纣囚周文王。周文王获释后数年,攻灭崇国。

③不知何因而远有此图:《水经注疏》熊会贞按:“然则立庙者,当时国内奸党之私,而后世遂沿之。”

【译文】

泗水又流经留县,而后往南流经垞城东面,城西南有崇侯虎庙,已破败遗弃,不知此人的庙为何会远远立到这里。

泗水又南迳宋大夫桓魋冢西①,山枕泗水,西上尽石,凿而为冢,今人谓之石郭者也②。郭有二重,石作工巧。夫子以为不如死之速朽也③。

【注释】

①桓魋(tuí):又称向魋。任宋文公司马,掌控宋国兵权,亦称司马桓魋。孔子弟子司马牛是其兄弟。

②石郭:石头制作的棺椁。郭:通“椁”。外棺。

③夫子以为不如死之速朽也:《礼记·檀弓上》:“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

【译文】

泗水又往南流经宋大夫桓魋墓西面,山紧临泗水,西面上去都是岩石,凿成坟墓,今天人们称之为石椁。椁有两重,石匠的制作十分细致精巧。孔夫子认为,人死了还是迅速腐朽为好。

又东南过彭城县东北①,

泗水西有龙华寺,是沙门释法显远出西域②,浮海东还,持《龙华图》③,首创此制。法流中夏,自法显始也。其所持天竺二石④,仍在南陆东基堪中⑤,其石尚光洁可爱。

【注释】

①彭城县:战国秦置,属泗水郡。治所即今江苏徐州。

②沙门:出家的佛教徒的总称。释法显:东晋高僧,俗姓龚。平阳武阳(今山西临汾)人。东晋隆安三年(399)与数僧人从长安出发西行求法。有《佛国记》(或称《法显传》)存世,为研究五世纪南亚次大陆各国史地的重要资料。

③《龙华图》:《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法显事详所撰《佛国记》,谓持经像泛海归,而未明言持《龙华图》,于天竺石,亦略之。书旧名《法显传》,有两本,一本二卷,已亡;一本一卷,即今书也。此所叙岂在卷亡中耶?”

④天竺:古印度别称。

⑤堪:同“龛”。供奉神佛或神主的石室或小阁子。

【译文】

泗水又往东南流过彭城县东北,

泗水西岸有龙华寺,是僧人法显远赴西域,渡海东归,手持《龙华图》首创的佛寺的形制。以后传遍中国,就是从法显开始的。当时他带来的两块天竺石,今天还在南面路东那片高地东边的基龛中,这两块石仍十分光洁可爱。

泗水又南,获水入焉①,而南迳彭城县故城东。周显王四十二年②,九鼎沦没泗渊③,秦始皇时而鼎见于斯水。始皇自以德合三代④,大喜,使数千人没水求之,不得,所谓鼎伏也⑤。亦云系而行之,未出,龙齿啮断其系。故语曰:称乐大早绝鼎系⑥。当是孟浪之传耳⑦。

【注释】

①获水:故道上接汳水于今河南商丘北,东流经虞城、安徽砀山、萧县北,至江苏徐州北入泗水。晋以后被认为是汴水的下游,故通称汴水。

②周显王四十二年:前327年。周显王,姓姬,名扁,东周君主。周烈王之弟。

③九鼎:古代传说夏禹铸了九个鼎,象征九州,成为夏、商、周三代传国的宝物。后以九鼎借指国柄。泗渊:泗水之深渊。

④德合三代:德行可与夏、商、周三代国君相媲美。合,相同,一致。三代,指夏、商、周。

⑤鼎伏:鼎沦没水中而不出。《史记·封禅书》:“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⑥称乐大早绝鼎系:高兴太早,拉断系鼎的绳索。

⑦孟浪:荒诞疏误,不合常理。

【译文】

泗水又往南流,获水注入,往南流经彭城县旧城东面。周显王四十二年,九鼎沉没于泗水的深潭中,秦始皇时鼎在此水出现。始皇以为自己的贤德已可与三代媲美了,非常高兴,就派了数千人去水下打捞,结果没有捞到,这就是所谓鼎伏—沉没隐藏起来了。也有人说是用绳索系住鼎往上拉,但没有拉上来,绳索就被龙齿咬断了。所以谚语说:高兴得太早,拉鼎断了绳。这是荒唐的传说。

泗水又迳龚胜墓南①,墓碣尚存②。又经亚父冢东③,《皇览》曰:亚父冢在庐江居巢县郭东④。居巢亭中有亚父井,吏民亲事⑤,皆祭亚父于居巢厅上⑥。后更造祠于郭东,至今祠之。按《汉书·项羽传》,历阳人范增⑦,未至彭城而发疽死⑧,不言之居巢。今彭城南有项羽凉马台,台之西南山麓上,即其冢也。增不慕范蠡之举⑨,而自绝于斯,可谓褊矣⑩。推考书事⑪,墓近于此也。

【注释】

①龚胜墓:《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铜山县(今江苏徐州铜山区)东南。”龚胜,字君宾。西汉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少好学,通五经,与龚舍相友善,并著名节,世谓之楚二龚。王莽时拜为太子师友、祭酒,不应征,不食而死。

②墓碣:形状与墓碑稍有区别。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后泛指墓碑。

③亚父冢:《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铜山县南。”亚父,指范增。秦末居鄛(今安徽桐城南)人。年七十,平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立楚怀王的孙子心为楚怀王,从民所望。项梁死,跟随项羽,为重要谋士。帮助项羽称霸诸侯,被尊称为“亚父”。

④庐江:即庐江郡。三国魏置,属扬州。治所在六安县(今安徽六安北十里城北乡)。居巢县:战国秦置,属九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六安东北。西汉属庐江郡。东汉改为居巢侯国,后复为县。

⑤亲事:一作视事。

⑥居巢厅上:居巢县治的厅堂上。厅,官署中听事问案之处。

⑦历阳人范增:当为历阳侯范增。

⑧发疽(jū):毒疮发作。疽,中医指局部皮肤肿胀坚硬的毒疮。

⑨范蠡(lǐ):字少伯。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范蠡与文种辅佐勾践恢复国力,灭掉吴国。又助勾践争霸,会诸侯于徐州。功成身退移居齐国,改名鸱夷子皮,为齐相。后归相印,尽散其财,止于陶(今山东菏泽定陶区西北)。治产经商,乃成巨富,自谓陶朱公。

⑩褊(biǎn):心胸狭小,狭隘。

⑪推考:推求查考。书事:书本上的记载和事情的真相。

【译文】

泗水又流经龚胜墓南面,墓碑今天还在。又流经亚父墓东面,《皇览》说:亚父墓在庐江居巢县城东。居巢亭中有亚父井,官吏任职办公事,都在居巢厅上祭祀亚父。后来又在城东建祠,人们至今还在祭祀他。据《汉书·项羽传》载,历阳侯范增,还没有到彭城就患毒疮而死,没有说他到居巢。今天彭城南有项羽的凉马台,台西南的山麓上,就是他的墓地。范增不仰慕范蠡的行为,却离开项羽来到这里,可说胸怀太偏狭了。根据记载推想起来,他的墓以在这里较为近情。

又东南过吕县南①,

吕,宋邑也。《春秋·襄公元年》②,晋师伐郑及陈,楚子辛救郑③,侵宋吕、留是也④。县对泗水。汉景帝三年⑤,有白颈乌与黑乌,群斗于县,白颈乌不胜,堕泗水中,死者数千。京房《易传》曰⑥:逆亲亲⑦,厥妖白黑乌斗。时有吴、楚之反⑧。泗水之上有石梁焉,故曰吕梁也⑨。昔宋景公以弓工之弓⑩,弯弧东射,矢集彭城之东⑪,饮羽于石梁⑫,即斯梁也。悬涛漰渀⑬,寔为泗险⑭,孔子所谓鱼鳖不能游。又云:悬水三十仞⑮,流沫九十里⑯。今则不能也。盖惟岳之喻,未便极天⑰,明矣。《晋太康地记》曰⑱:水出磬石⑲,《书》所谓泗滨浮磬者也⑳。

【注释】

①吕县:西汉置,属楚国。治所在今江苏徐州铜山区东南吕梁集。东汉属彭城国。

②襄公元年:前572年。

③子辛:公子壬夫。楚国右尹,子反的弟弟。

④吕:春秋宋邑。即今江苏徐州铜山区东南吕梁集。留:春秋宋邑。在今江苏沛县东南。

⑤汉景帝三年:前154年。

⑥京房《易传》:京房,字君明。西汉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本姓李,推律自定为京氏。治《易》,事梁人焦延寿。好钟律,知音声。有《京氏易传》流传。

⑦逆亲亲:违反了亲属相亲之理。亲亲,亲爱自己的亲人。

⑧吴、楚之反:西汉景帝时,听从晁错削夺诸王的封地以限制其权力,吴王刘濞谋划了“清君侧”的策略,以诛晁错之名,联合楚王戊、胶西王卬、赵王遂、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等六国,公开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后被周亚夫率军击败。

⑨吕梁:在今江苏徐州铜山区东南吕梁。

⑩宋景公:春秋时宋国国君。子姓,名兜栾,宋元公之子。弓工:制造弓的工匠。

⑪彭城:春秋宋邑。即今江苏徐州。

⑫饮羽:箭深入所射物体,连箭杆末梢上的羽毛都射进去了。指箭力气很大,物体中箭很深。羽,箭杆末梢上的羽毛。古代的箭,长约二三尺的细杆装上尖头,杆的末梢附有羽毛,搭在弓弩上发射。

⑬悬涛:指高悬的瀑布。漰渀(pēnɡ bēn):水流激荡奔腾。

⑭泗险:泗水上的险隘之处。

⑮悬水:瀑布。仞:古时八尺或七尺叫一仞。

⑯流沫:谓水势湍急腾起泡沫。

⑰惟岳之喻,未便极天:《水经注疏》杨守敬按:“《诗经·大雅·崧高》篇:崧高维岳,峻极于天。此承上句,谓古人往往言过其实,如《诗》云极天,非真极天也。”

⑱《晋太康地记》:书名。又称《太康地记》等。撰者不详。成书于晋太康三年(282)。记载晋初州、郡、县建制沿革、地名取义、山水、物产等。

⑲磬(qìng)石:适宜制磬的美石。

⑳泗滨浮磬:《尚书·禹贡》:“海岱及淮惟徐州。……泗滨浮磬。”孔颖达疏:“泗水旁山而过,石为泗水之涯。石在水旁,水中见石,似若水上浮然。此石可以为磬,故谓之浮石也。贡石而言磬者,此石宜为磬,犹如砥砺然也。”

【译文】

泗水往东南流过吕县南面,

吕县原是宋国的城邑。《春秋·襄公元年》:晋军进攻郑及陈,楚子辛去援救郑,侵入宋国的吕、留。吕县正对泗水。汉景帝三年,有白颈乌鸦与黑乌鸦在该县相斗,白颈乌鸦斗败,坠入泗水而死达数千只。京房《易传》说:违反了亲属相亲之理,于是出现了黑白相斗的妖异。那时即有吴、楚谋反。泗水上有桥梁,所以称吕梁。从前宋景公拉开弓匠制作的弓,搭箭向东射去,箭都聚集在彭城之东,深深射进石桥里,说的就是这座桥。这里狂涛急流奔腾澎湃,是泗水上的险地,正像孔子所说的,连鱼鳖也不能游。又说:飞瀑三十仞,浪花飞迸九十里。今天已看不见古时的情景了。但这些说法也有点夸张,正像以插天描写山高,并不是真的就高到天上了。《晋太康地记》说:泗水出产磬石,就是《尚书》所说的泗水岸边有浮磬。

泗水又东南流,丁溪水注之①。溪水上承泗水于吕县,东南流,北带广隰②,山高而注于泗川。泗水冬春浅涩③,常排沙通道④,是以行者多从此溪。即陆机《行思赋》所云⑤:乘丁水之捷岸⑥,排泗川之积沙者也。晋太元九年⑦,左将军谢玄于吕梁遣督护闻人奭用工九万⑧,拥水立七埭⑨,以利漕运者。

【注释】

①丁溪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丁溪水盖以溪水如丁字也。杜牧诗:叠嶂巧分丁字水,与此同。……水在今铜山县东南、邳州(今江苏邳州)西北。”

②带:如长带一样缠绕。广隰(xí):广阔的低洼之地。

③浅涩:因水浅而流动不畅。涩,不通畅,不流畅。可知此水冬春之季为少水期。

④排沙通道:清理泥沙,打通道路。

⑤陆机:字士衡。西晋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吴陆抗之子,与弟陆云并称二陆。工诗、善赋、佳文、美书,《诗品》以之入上品。著述甚富,最为人所称道者为《文赋》,存留至今。亦存诗文数百篇。

⑥乘丁水之捷岸:利用丁水便捷的水岸。

⑦太元九年:384年。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376—396)。

⑧左将军:官名。领军之将。与前、右、后将军并位上卿。谢玄:字幼度。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前秦苻坚百万军队。卒后追赠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献武。督护闻人奭(shì):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孝武帝时官博平令。谢玄讨苻坚,曾为督护。督护,官名。掌军务,为诸公府、军府、州郡府属官。

⑨七埭(dài):七座水坝。埭,水坝。

【译文】

泗水又往东南流,丁溪水注入。溪水上口在吕县承接泗水,水往东南流,从一片辽阔的低地北面绕过,又流经高山脚下而注入泗水。泗水冬春两季经常水浅流滞,常常须排去积沙以保持水道畅通,旅人大多从此溪过往。正如陆机《行思赋》所说的:利用丁水近捷的水岸,来排除泗水的积沙。晋太元九年,左将军谢玄派遣督护闻人奭在吕梁动用民工九万,在水上筑了七座坝,以利于运粮船只的通航。

又东南过下邳县西①,

泗水历县迳葛峄山东②,即奚仲所迁邳峄者也③。

【注释】

①下邳县:秦置,属东海郡。治所在今江苏睢宁西北古邳镇东三里。

②葛峄山:亦名峄阳山。即今江苏邳州西南之岠山,接睢宁境。

③奚仲:夏之车正,传说发明了两轮马车。

【译文】

泗水又往东南流过下邳县西面,

泗水流经下邳县,经过葛峄山东面,就是奚仲迁居的邳峄。

泗水又东南迳下邳县故城西,东南流,沂水流注焉①,故东海属县也②。应劭曰:奚仲自薛徙居之③,故曰下邳也。汉徙齐王韩信为楚王④,都之,后乃县焉,王莽之闰俭矣,东阳郡治⑤。文颖曰⑥:秦嘉⑦,东阳郡人,今下邳是也。晋灼曰:东阳县⑧,本属临淮郡⑨,明帝分属下邳⑩,后分属广陵⑪。故张晏曰:东阳郡,今广陵郡也,汉明帝置下邳郡矣。城有三重,其大城中有大司马石苞、镇东将军胡质、司徒王浑、监军石崇四碑⑫。南门谓之白门⑬,魏武擒陈宫于此处矣⑭。中城,吕布所守也。小城,晋中兴北中郎将荀羡、郗昙所治也⑮。昔泰山吴伯武⑯,少孤,与弟文章相失二十余年,遇于县市,文章欲殴伯武,心神悲恸⑰,因相寻问,乃兄弟也。县为沂、泗之会也。

【注释】

①沂水:亦名西沂水。即今山东曲阜南之沂河。

②东海:即东海郡。秦置。治所在郯县(今山东郯城北门外)。楚、汉之际为郯郡,西汉仍为东海郡。

③薛:夏代封国。任姓。在今山东滕州南四十里皇殿岗古城址。

④齐王韩信:秦末淮阴(今江苏淮安淮阴区)人。初从项羽,后归刘邦,拜大将,助刘邦打败项羽,战功卓著,与萧何、张良合称汉兴三杰。汉四年(前203)立为齐王,明年徙为楚王,汉六年(前201)以阴谋叛乱之罪名降为淮阴侯,十一年(前196)被吕后杀害。

⑤东阳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分会稽郡置,属扬州。治所在长山县(今浙江金华)。

⑥文颖:字叔良。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后汉末荆州从事,魏建安中为甘陵府丞。曾注《汉书》。

⑦秦嘉:广陵(今江苏扬州)人。秦汉之际起义军将领。秦末陈胜起兵反秦,嘉亦将兵攻秦,自立为大司马。后立景驹为楚王。与项梁战,败亡。

⑧东阳县:秦置,属东海郡。治所即今江苏盱眙东南东阳城。

⑨临淮郡:西汉置。治所在徐县(今江苏泗洪南大徐台)。

⑩明帝:三国魏帝曹叡(ruì)。下邳:即下邳郡。东汉建安十一年(206)改下邳国置,属徐州。治所在下邳县(今江苏睢宁西北古邳镇东)。

⑪广陵:即广陵郡。东汉建武十八年(42)改广陵国置。治所在广陵县(今江苏扬州西北蜀冈上)。

⑫大司马石苞、镇东将军胡质、司徒王浑、监军石崇四碑:《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此四碑,欧(阳修)、赵(明诚)皆不著录,盖已失。”石苞,字仲容。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人。历东莱、琅邪太守,所在皆有威惠。迁徐州刺史。寿春平,拜镇东将军,封东光侯、假节。司马炎代魏建晋,迁大司马,进封乐陵郡公。谥曰武。胡质,字文德。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少与蒋济、朱绩俱知名于江、淮间。历任顿丘令、侍中、吏部郎。后迁荆州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为官以清廉著称。薨,家无余财,惟有赐衣书箧而已。追进封阳陵亭侯,谥曰贞侯。王浑,字玄冲。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沉雅有器量。武帝时为安东将军。咸宁五年(279)率军出横江攻吴,旋升征东大将军,转司徒等职。监军,古代监军仅为临时差遣,事毕即罢。汉有监军御史,魏晋已降有监诸州军事等。北魏时,于诸军镇置监军,或称监某地军事。石崇,字季伦。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人。西晋开国元勋石苞之子。西晋巨富,极奢靡。其钱财依靠任荆州刺史时拦劫远方过境的贡使商客而得,曾与当时另一巨富王恺斗富,后死于八王之乱。

⑬白门:即下邳城大城之门。

⑭陈宫:字公台。东郡(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刚直烈壮,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联结。及天下乱,始随曹操,后从吕布。为布画策,布每不从。后为操戮杀。

⑮荀羡:字令则。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清和有识裁,驸马都尉。因战功授徐、兖二州刺史等职。郗昙:字重熙。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人。少赐爵东安县开国伯。司徒王导辟秘书郎。简文帝为抚军大将军,引为司马。累官北中郎将、领徐兖二州刺史等。卒谥简。

⑯泰山:即泰山郡。楚汉之际刘邦改博阳郡置。治所在博县(今山东泰安东南三十里旧县),因境内泰山得名。后移治奉高县(今山东泰安东北)。北魏移治博平县(今泰安东南旧县)。

⑰悲恸(tòng):悲伤痛哭,悲伤。

【译文】

泗水又往东南流经下邳县旧城西面,往东南流,沂水流来注入,下邳是过去东海郡的属县。应劭说:奚仲从薛迁居到这里,所以称为下邳。汉时把齐王韩信迁到这里为楚王,建都在这里,后来设立为县,王莽时改名为闰俭,是东阳郡的治所。文颖说:秦嘉,东阳郡人,指的就是今天的下邳。晋灼说:东阳县本属临淮郡,明帝时把它划归下邳,后来又划归广陵。因此张晏说:东阳郡是今天的广陵郡,汉明帝时设置了下邳郡。城有三重,大城中有大司马石苞、镇东将军胡质、司徒王浑、监军石崇的四座碑。南门称为白门,魏武帝就在这里俘获了陈宫。中城是吕布守卫的。小城是晋中兴时,北中郎将荀羡、郗昙驻管的地方。从前泰山郡的吴伯武,少年时成了孤儿,与弟弟文章失散二十多年,后来在该县市上相遇,文章想打伯武,但心情悲痛,因此互相询问才知道原是兄弟。该县是沂水和泗水的汇流处。

又有武原水注之①。水出彭城武原县西北②,会注陂南,迳其城西,王莽之和乐亭也。县东有徐庙山③,山因徐徙,即以名之也。山上有石室,徐庙也。武原水又南合武水,谓之泇水④,南迳刚亭城⑤,又南至下邳入泗,谓之武原水口也。

【注释】

①武原水:当在今江苏邳州一带。

②武原县:西汉置,属楚国。治所在今江苏邳州西北郁山头南泇口。

③徐庙山:当为徐山。

④泇(jiā)水:在今江苏邳州西北。

⑤刚亭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城在今邳州(今江苏邳州)境。”

【译文】

又有武原水注入。武原水发源于彭城武原县西北,注入陂南,流经城西,此城就是王莽时的和乐亭。县东有徐庙山,是因为徐人迁徙到这里而得名。山上有个石室,就是徐庙。武原水又南流与武水汇合,称为泇水,往南流经刚亭城,又往南流到下邳注入泗水,汇流处称为武原水口。

又有桐水出西北东海容丘县①,东南至下邳入泗。

【注释】

①容丘县:即容丘侯国。西汉置,属东海郡。即今江苏睢宁古邳镇西北,当在今邳州南。

【译文】

又有一条水叫桐水,发源于西北方东海郡容丘县,东南流到下邳汇入泗水。

泗水东南迳下相县故城东①,王莽之从德也。城之西北有汉太尉陈球墓②,墓前有三碑,是弟子管宁、华歆等所造③。初平四年④,曹操攻徐州,破之,拔取虑、睢陵、夏丘等县⑤,以其父避难被害于此⑥,屠其男女十万,泗水为之不流⑦,自是数县人无行迹,亦为暴矣⑧。

【注释】

①下相县:战国秦置,属泗水郡。治所在今江苏宿迁西南古城。应劭曰:“相水出沛国,故加下。”东汉属下邳国。晋属临淮郡。

②陈球:字伯真。下邳淮浦(今江苏涟水西)人。少涉儒学,善律令。阳嘉中,举孝廉,稍迁繁阳令。累迁侍御史、光禄大夫等职。与司徒河间刘郃谋诛宦官,事泄下狱死。

③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人。一生闭门读书,不求仕进。华歆:字子鱼。三国魏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人。曹操表征之,拜议郎,入为尚书,代荀彧为尚书令。曹丕时拜相国,封安乐乡侯,后擢司徒。魏明帝时拜太尉,封博平侯。卒谥敬。

④初平四年:193年。初平,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190—193)。

⑤取虑:即取虑县。战国秦置,属泗水郡。故址在今安徽灵璧东北七十四里高楼镇潼郡村。元狩六年(前117)改属临淮郡。睢(suī)陵:即睢陵县。西汉置,属临淮郡。治所在今江苏泗洪东南洪泽湖中。东汉属下邳国。北魏为淮阳郡治。夏丘:西汉置,属沛郡。治所在今安徽泗县东。东汉属下邳国。三国魏属下邳郡。西晋属下邳国。

⑥其父避难被害于此:曹操父于泰山被杀,曹操将之归咎于陶谦。

⑦泗水为之不流:事见《三国志·魏书·陶谦传》:“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

⑧亦为暴矣:郦道元对曹操屠其男女十万的做法非常愤慨,直斥其“暴矣”。

【译文】

泗水往东南流经下相县旧城东面,王莽时改名为从德。城的西北面有汉朝太尉陈球墓,墓前有三块碑,是他的弟子管宁、华歆等人修造的。初平四年,曹操进攻徐州,破城后又连克取虑、睢陵、夏丘等县,因曹操父亲曾在此避难被害,他就屠杀了男女十万余人泄愤,泗水因此堵塞不流,从此以后,这几县行人绝迹,这也太残暴了!

泗水又东南得睢水口①。

【注释】

①睢水口:即睢口。在今江苏宿迁东南十里。

【译文】

泗水又往东南流到睢水口。

泗水又迳宿预城之西①,又迳其城南,故下邳之宿留县也②,王莽更名之曰康义矣③。晋元皇之为安东也④,督运军储,而为邸阁也⑤。魏太和中⑥,南徐州治⑦,后省为戍⑧。梁将张惠绍北入⑨,水军所次,凭固斯城⑩,更增修郭壍⑪,其四面引水环之,今城在泗水之中也。

【注释】

①宿预城:宿预县治所。在今江苏宿迁东南郑楼镇古城。

②宿留县:即宿预县。

③王莽更名之曰康义:“康义”似为“秉义”之形讹。《汉书·地理志》“临淮郡”:“厹(qiú)犹,莽曰秉义。”厹犹,春秋时宋地,汉置县。在今江苏宿迁东南郑楼镇古城。译文从之。

④晋元皇:即东晋元帝司马睿,字景文。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武帝司马炎从子。西晋灭亡后称晋王,后在建康即帝位,史称东晋。安东:即安东将军。

⑤邸阁:古代官府所设储存粮食等物资的仓库。

⑥太和:北魏高祖孝文帝元宏的年号(477—499)。

⑦南徐州:《水经注疏》熊会贞按:“考《隋志》,宿豫郡,后魏置南徐州。《通典》亦云后魏置南徐州。《舆地广记》:后魏太和中,南徐州治宿预(在今江苏宿迁东南)。”

⑧后省为戍:《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地形志》,世宗初,废为镇。”

⑨梁:南朝梁。萧衍于502年建立,557年被陈霸先灭亡。张惠绍:字德继。义阳(今河南信阳)人。少有武干。萧衍践阼,封石阳县侯,后迁太子右卫率。屡升迁。卒,赠护军将军,谥曰忠。

⑩凭固斯城:以这座城池为坚固的依凭。

⑪郭壍(qiàn):外城与壕沟。壍,沟壕。

【译文】

泗水又流经宿预城西面,又流经城南,宿预原是下邳的宿留县,王莽时改名为秉义。晋元帝任安东将军的时候,在此督运军用物资,这里是仓库。魏太和年间,这里是南徐州的治所,后来撤销州治改设边防营垒。梁将张惠绍北侵,利用此城的险固,就把水军驻扎在这里,又增修外城,挖掘城壕,引水环绕城的四面,今天城已在泗水之中了。

又东南入于淮。

泗水又东迳陵栅南①,《西征记》曰②:旧陵县之治也③。

【注释】

①陵栅:《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地形志》,下邳郡有栅渊县(今江苏宿迁西南),武定八年,分宿预(在今江苏宿迁东南郑楼镇古城)置。盖即陵栅之地……在今宿迁县(今江苏宿迁)东南五十里。”

②《西征记》:书名。东晋末戴延之(戴祚)撰。记作者随刘裕西征关中时所见沿途山川形胜。

③陵县:亦作凌县。秦置,属东海郡。治所在今江苏泗阳西北。西汉属泗水国。东汉属广陵郡。西晋属下邳国。

【译文】

泗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淮水。

泗水又往东流经陵栅南面,《西征记》说:这里是旧陵县的治所。

泗水又东南迳淮阳城北①,城临泗水,昔菑丘䜣饮马斩蛟②,眇目于此处也③。

【注释】

①淮阳城:在今江苏泗阴西废黄河南岸。

②菑丘䜣饮马斩蛟:《韩诗外传》,东海有勇士菑丘䜣过神泉,饮马,马为蛟所取。䜣拔剑入水,三日三夜,杀二蛟而出。雷神随而击之,眇其左目。

③眇(miǎo)目:一目失明。

【译文】

泗水又往东南流经淮阳城北面,城临泗水,昔日菑丘在泗水放马饮水,马被蛟掠去,他入水斩蛟左目失明,就在此处。

泗水又东南迳魏阳城北①,城枕泗川,陆机《行思赋》曰:行魏阳之枉渚②。故无魏阳,疑即泗阳县故城也③,王莽之所谓淮平亭矣。盖魏文帝幸广陵所由④,或因变之,未详也。

【注释】

①魏阳城:郦道元疑即泗阳县故城。

②行魏阳之枉渚(zhǔ):《艺文类聚·人部·行旅》卷二十七收录的《行思赋》无此句,疑为佚文。枉渚,弯曲之渚。

③泗阳县:西汉置,属泗水国。治所在今江苏淮安淮阴区西旧黄河南。东汉废。

④魏文帝:曹丕,曹操第二子。广陵:今江苏扬州。

【译文】

泗水又往东南流经魏阳城北面,城紧靠泗水,陆机《行思赋》说:到了魏阳的水弯曲处。过去没有魏阳,可能就是泗阳县的旧城,王莽时叫淮平亭。也许因为魏文帝临幸广陵时经过这里,因此改变了地名,这就不清楚了。

泗水又东迳角城北①,而东南流注于淮。考诸地说②,或言泗水于睢陵入淮,亦云于下相入淮,皆非实录也。

【注释】

①角城:在今江苏淮安淮阴区西南古淮水与泗水交会处。

②地说:关于地理的记载。

【译文】

泗水又往东流经角城北面,然后往东南流,注入淮水。查阅各种地理书,有的说泗水在睢陵注入淮水,也有说在下相注入淮水,都不是确实可靠的说法。


卷二十五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