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

字数:7904

沂水出泰山盖县艾山①,

郑玄云:出沂山②,亦或云临乐山③。水有二源:南源所导,世谓之柞泉;北水所发,俗谓之鱼穷泉。俱东南流合成一川。

【注释】

①沂水:亦名西沂水。即今山东曲阜南之沂河。泰山:即泰山郡。盖县:战国时置,属齐国。治所在今山东沂源东南盖冶。西汉属泰山郡。艾山:在今山东沂源西南。

②沂山:亦曰东泰山。在今山东临朐南九十里,与沂水县接界。

③临乐山:在今山东蒙阴东北。

【译文】

沂水

沂水发源于泰山郡盖县的艾山,

郑玄说:沂水发源于沂山,也有说发源于临乐山。沂水有两个源头:南源民间称之为柞泉,北源民间称之为鱼穷泉。两条水都往东南流,汇合成一条。

右会洛预水①。水出洛预山,东北流注之。

【注释】

①洛预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水在今沂水县西北。”

【译文】

沂水右边与洛预水汇合。洛预水发源于洛预山,往东北流,注入沂水。

沂水东南流,左合桑预水①。水北出桑预山,东注于沂水。

【注释】

①桑预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水亦在今沂水县西北。”

【译文】

沂水往东南流,左边汇合了桑预水。此水发源于北面的桑预山,东流注入沂水。

沂水又东南,螳蜋水入焉①。水出鲁山②,东南流,右注沂水。

【注释】

①螳蜋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沂水县西北。”

②鲁山:在今山东沂源西北,与淄博交界处。

【译文】

沂水又往东南流,螳蜋水注入。此水发源于鲁山,往东南流,在右边注入沂水。

沂水又东迳盖县故城南,东会连绵之水①。水发连绵山,南流迳盖城东而南入沂。

【注释】

①连绵之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水亦在今沂水县西北。”

【译文】

沂水又往东流经盖县旧城南面,往东流与连绵之水汇合。此水发源于连绵山,往南流经盖城东,而后南流注入沂水。

沂水又东迳浮来之山①。《春秋》经书:公及莒人盟于浮来者也②。即公来山也③,在邳乡西④,故号曰邳来之间也⑤。浮来之水注之,其水左控三川,右会甘水而注于沂⑥。

【注释】

①浮来之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沂水县志》谓即《隋志》东安县(今山东沂水县西南)下之松山。在今县(今山东沂水县)西北八十里。”

②公及莒人盟于浮来者:《春秋·隐公八年》:“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

③公来山:在今山东莒县西。

④邳乡:在今山东沂水县北沭水北岸。

⑤邳来之间:即浮来之山、公来山之别号。

⑥甘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水在今沂水县西北。”

【译文】

沂水又往东流经浮来山。《春秋》载:公和莒人在浮来会盟。浮来山就是公来山,在邳乡西,所以称邳来之间。浮来水又注入沂水,浮来水左面接纳了三条水,右面与甘水汇合,而后注入沂水。

沂水又南迳爆山西①,山有二峰,相去一里,双峦齐秀,圆峙若一②。

【注释】

①爆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沂水县西北三十里。”

②圆峙:圆形对峙。若一:如同一座山。

【译文】

沂水又往南流经爆山西面,爆山有两座山峰,相距一里,双峰都很秀美,浑圆的山形看来一模一样。

沂水又东南迳东莞县故城西①,与小沂水合。孟康曰②:县,故郓邑③,今郓亭是也④。汉武帝元朔二年⑤,封城阳共王子吉为东莞侯⑥。魏文帝黄初中立为东莞郡⑦。《东燕录》谓之团城⑧。刘武帝北伐广固⑨,登之以望王难⑩。魏南青州治⑪。《左氏传》曰:莒、鲁争郓⑫,为日久矣。今城北郓亭是也。京相璠曰:琅邪姑幕县南四十里员亭⑬,故鲁郓邑,世变其字,非也⑭。《郡国志》⑮:东莞有郓亭。今在团城东北四十里,犹谓之故东莞城矣。小沂水出黄孤山,西南流迳其城北,西南注于沂。

【注释】

①东莞县:西汉置,属琅邪郡。治所即今山东沂水县。

②孟康:字公休。三国魏广宗(今河北威县)人。明帝时任散骑侍郎,后至中书监。

③故郓邑: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郓城东十六里。亦称西郓。

④郓亭:在今山东莒县东北东莞集。

⑤元朔二年:前127年。

⑥城阳共王:即刘喜。吉:即刘吉。城阳共王刘喜之子。元朔二年(前127)封东莞侯。

⑦黄初:魏文帝曹丕的年号(220—226)。东莞郡:东汉建安初分琅邪、齐郡置,属徐州。治所在今山东沂水县东北城子。

⑧《东燕录》:具体不详。团城:即今山东沂水县城。西汉于此置东莞县。三国魏为东莞郡治。北魏为东徐州治,后又为南青州治。

⑨刘武帝:即南朝宋的建立者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县(今江苏徐州)人。汉高帝楚元王刘交的后人。晋安帝时,平孙恩、卢循,为下邳太守。桓玄称帝,刘裕起兵京口讨玄,大破之。累封宋公。晋元熙初代晋称帝,国号宋。在位三年崩,谥号武。庙号高祖,年号永初。广固:在今山东青州西北八里尧山之阳。《元和郡县图志》:“有大涧甚广固,故谓之广固。”自永嘉丧乱,青州沦没石氏,东莱人曹嶷为刺史,造广固城。

⑩王难:当作五龙。广固有五龙口。

⑪南青州: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改东徐州置。治所在团城(今山东沂水县)。

⑫郓:即东郓。在今山东沂水县东北。按,以上事见《左传·昭公元年》:“莒、鲁争郓,为日久矣。”

⑬琅邪:秦置。治所在琅邪县(今山东青岛黄岛区西南琅琊镇)。姑幕县:战国秦置,属琅邪郡,为都尉治。治所在今山东诸城西北四十里石埠子镇。

⑭故鲁郓邑,世变其字,非也:《水经注疏》熊会贞按:“《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十五详言:运、员二字通,运、郓音同,郓、员亦可通用。京氏以变‘郓’作‘员’为非,殆未深考也。”

⑮《郡国志》:晋司马彪《续汉书》篇名。记述东汉时期全国行政区划、人口以及《春秋》和“前三史”所载征伐、会盟所在的地名。

【译文】

沂水又往东南流经东莞县旧城西面,与小沂水汇合。孟康说:东莞县是从前的郓邑,就是今天的郓亭。汉武帝元朔二年,封城阳共王的儿子吉为东莞侯。魏文帝黄初年间,立为东莞郡。《东燕录》称为团城。刘武帝北伐广固时,登上城关遥望五龙。魏时,这里是南青州的治所。《春秋左传》说:莒、鲁争夺郓,由来已久。今天城北的郓亭就是当时的郓。京相璠说:琅邪姑幕县南四十里有员亭,就是过去鲁国的郓邑,世人把字改了,是写错了。《郡国志》:东莞有郓亭。今天在团城东北四十里,还把它称为旧东莞城。小沂水发源于黄孤山,往西南流经城北,往西南注入沂水。

沂水又南与闾山水合①。水出闾山,东南流,右佩二水②,总归于沂。

【注释】

①闾山:《水经注疏》熊会贞按:“闾山在今蒙阴县(今山东蒙阴)东北一百二十里,其水东南流,至沂水县西南入沂。”

②佩:带,佩带。这是从地图上看水流汇注干流的效果。

【译文】

沂水又往南流与闾山水汇合。闾山水发源于闾山,往东南流,右面引入两条水,一起汇合入沂水。

沂水南迳东安县故城东①,而南合时密水。水出时密山②,春秋时莒地③。《左传》:莒人归共仲于鲁④,及密而死是也⑤。时密水东流,迳东安城南,汉封鲁孝王子强为东安侯⑥。时密水又东南流入沂。

【注释】

①东安县:东汉改东安侯国置,属琅邪国。治所在今山东沂水县西南三十里。

②时密山:《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时密山在今沂水县西南四十里。”

③莒:西周封国名。故址在今山东莒县。前431年为楚所灭。

④共仲:即仲庆父。亦称孟氏,鲁庄公之弟。庄公去世,子般即位,杀子般。闵公继位,又杀闵公,后自杀。“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一语,由此而来。

⑤及密而死:《左传·闵公二年》:“共仲奔莒,乃入,立之。以赂求共仲于莒,莒人归之。及密,使公子鱼请。不许,哭而往。共仲曰:‘奚斯之声也。’乃缢。”

⑥鲁孝王:即刘庆忌。鲁恭王刘馀之孙、鲁安王刘光之子。强:即刘强。鲁孝王刘庆忌之子。甘露四年(前50)封东安侯。卒,谥孝。

【译文】

沂水往南流经东安县旧城东面,又南流与时密水汇合。时密水发源于时密山,春秋时属莒地。《左传》:莒人把共仲送回鲁国,到密时却死了。时密水往东流经东安城南,汉封鲁孝王的儿子强为东安侯。时密水又往东南流入沂水。

沂水又南,桑泉水北出五女山①,东南流,巨围水注之。水出巨围之山②,东南注于桑泉水。桑泉水又东南,堂阜水入焉③。其水导源堂阜④。《春秋·庄公九年》⑤,管仲请囚⑥,鲍叔受之⑦,及堂阜而税之⑧。杜预曰:东莞蒙阴县西北有夷吾亭者是也⑨。堂阜水又东南注桑泉水,桑泉水又东南迳蒙阴县故城北,王莽之蒙恩也。又东南与㟬崮水合⑩。水有二源双会,东导一川,俗谓之汶水也。东迳蒙阴县注桑泉水。又东南,卢川水注之⑪。水出鹿岭山,东南流,左则二川臻凑⑫,右则诸葛泉源斯奔⑬,乱流迳城阳之卢县⑭,故盖县之卢上里也。汉武帝元朔二年⑮,封城阳共王子刘豨为侯国⑯。王莽更名之曰著善矣。又东南注于桑泉水。桑泉水又东南,右合蒙阴水⑰。水出蒙山之阴⑱,东北流,昔琅邪承宫⑲,避乱此山,立性好仁,不与物竞,人有认其黍者,舍之而去⑳。其水东北流入于沂。

【注释】

①五女山:在今山东蒙阴西南四十五里。

②巨围之山:《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巨围山在今蒙阴县(今山东蒙阴)西南四十里,其水东南流入东汶河。”

③堂阜水:在今山东蒙阴东南。

④堂阜:春秋时齐邑。在今山东蒙阴西北二十四里常路镇北。

⑤庄公九年:前685年。

⑥管仲:亦称管子。名夷吾,本为公子纠的臣子。公子纠死后,由于鲍叔牙的推荐,相齐桓公九合诸侯,称霸天下。

⑦鲍叔:即鲍叔牙。春秋时齐国大夫。举荐好友管子于齐桓公,相齐桓公九合诸侯,称霸天下。后以鲍叔代称知己好友。

⑧税(tuō):通“脱”。解脱,放走。

⑨夷吾亭:当在今山东蒙阴县境。

⑩㟬崮(sǒu gù)水:在今山东蒙阴南。

⑪卢川水:在今山东蒙阴东北九十里。

⑫臻(zhēn)凑:奔趋,汇集。

⑬诸葛泉:《水经注疏》杨守敬按:“蒙阴县(今山东蒙阴)东北有龙泉。《一统志》谓即诸葛泉。”

⑭城阳:即城阳国。西汉文帝二年(前178)改城阳郡为国。治所在莒县(今山东莒县)。东汉建武十三年(37)并入琅邪国。卢县:西汉置,属城阳国。治所在今山东蒙阴东北五十二里坦埠镇故县村。东汉省。

⑮元朔二年:前127年。

⑯城阳共王:即刘喜。刘豨:西汉诸侯。城阳共王刘喜之子。元朔二年(前127)封雷侯。元鼎五年(前112),坐酎金免。

⑰蒙阴水:在今山东蒙阴县境。源出蒙阴山,东北流会桑泉、堂阜二水入于沂。

⑱蒙山之阴:当作蒙阴山。在今山东蒙阴南八里,一名仙洞山。

⑲琅邪承宫:字少子。琅邪姑幕(今山东诸城西北)人。曾在蒙阴山耕种,禾黍将熟,有人认地,宫乃弃地而去,由是显名。永平中,拜博士,迁左中郎将。数上忠言,陈政议论切中,朝臣惮其节,名播匈奴。拜侍中祭酒。

⑳人有认其黍者,舍之而去:事见《后汉书·承宫传》。

【译文】

沂水又往南流,桑泉水发源于北方的五女山,往东南流,巨围水注入。巨围水发源于巨围山,往东南流注入桑泉水。桑泉水又往东南流,堂阜水注入。此水发源于堂阜。《春秋·庄公九年》,管仲请求鲍叔把他关起来,鲍叔于是囚禁了他,但到堂阜就把他释放了。杜预说:东莞蒙阴县西北有夷吾亭,就是这地方。堂阜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桑泉水,桑泉水又往东南流经蒙阴县旧城北面,王莽时称为蒙恩。桑泉水又往东南流与㟬崮水汇合。此水有两条源流,东流合为一条,俗称汶水。往东流经蒙阴后注入桑泉水。桑泉水又往东南流,卢川水注入。卢川水发源于鹿岭山,往东南流,左边有两条水汇入,右边有诸葛泉流来,乱流经过城阳的卢县,这里是从前盖县的卢上里。汉武帝元朔二年,把这里封给城阳共王的儿子刘豨,立为侯国。王莽时改名为著善。卢川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桑泉水。桑泉水又往东南流,右边与蒙阴水汇合。蒙阴水发源于蒙山北麓,往东北流,从前琅邪承宫在此山避乱,他生性仁厚,不和人争,有人冒认他所种的黍,他也就丢掉离开了。蒙阴水往东北流,注入沂水。

沂水又南迳阳都县故城东①,县,故阳国也②。齐同盟,齐利其地而迁之者也③。汉高帝六年④,封将军丁复为侯国⑤。

【注释】

①阳都县:战国秦置,属琅邪郡。治所在今山东沂南县南四十里砖埠镇阳都村。西汉属城阳国。东汉属琅邪国。

②阳国:周代国名。春秋时被齐所灭。故址在今山东沂南县南四十里砖埠镇阳都村。西汉置阳都县。

③齐利其地而迁之:《春秋·闵公二年》:“二年,春,王正月,齐人迁阳。”

④汉高帝六年:前201年。

⑤丁复:西汉诸侯。秦末,初为赵将,在邺加入刘邦军,历任楼烦将、大司马、将军。尝杀项羽大将龙且。高祖六年(前201)封阳都侯。

【译文】

沂水又往南流经阳都县旧城东面,阳都县就是从前的阳国。阳国是齐国的盟国,齐国贪图那片土地肥美,就把阳人迁走。汉高帝六年,把这里封给将军丁复,立为侯国。

沂水又南与蒙山水合。水出蒙山之阴,东流迳阳都县南,东注沂水。

【译文】

沂水又往南流与蒙山水汇合。蒙山水发源于蒙山的北面,往东流经阳都县南面,又往东注入沂水。

沂水又左合温水①。水上承温泉陂,而西南入于沂水者也。

【注释】

①温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曰汤河。出兰山县(今山东临沂)东北六十里汤山,东南入沭。”

【译文】

沂水又在左面与温水汇合。温水上口承接温泉陂,往西南注入沂水。

南过琅邪临沂县东①,又南过开阳县东②,

沂水南迳中丘城西③,《春秋·隐公七年》④,夏,城中丘。《左传》曰:书不时也⑤。

【注释】

①临沂县:西汉置,属东海郡。治所在今山东临沂东北诸葛城。东汉改属琅邪国。

②开阳县:西汉置,属东海郡。治所在今山东临沂北十五里鄅古城。东汉为琅邪国都。

③中丘城:春秋时鲁邑。即今山东临沂东北白沙埠镇诸葛城。

④隐公七年:前716年。

⑤书不时也:《春秋》中记载下来这件事,是因为夏天修建中丘城,不合时令。根据《左传·庄公二十九年》记载,凡土木工程,当在秋天农事完毕后开始,冬至前完工。趁着农闲时进行,否则均算作“不时”。

【译文】

沂水往南流过琅邪郡临沂县东面,又往南流过开阳县东面,

沂水往南流经中丘城西面,《春秋·隐公七年》,夏天,修筑中丘城。《左传》说:记录这件事是因为这项工程不合时宜。

沂水又南迳临沂县故城东,《郡国志》曰:琅邪有临沂县,故属东海郡,有治水注之①。水出泰山南武阳县之冠石山②。《地理志》曰:冠石山,治水所出。应劭《地理风俗记》曰:武水出焉③。盖水异名也。东流迳蒙山下④,有祠。治水又东南迳颛臾城北⑤,《郡国志》曰:县有颛臾城。季氏将伐之⑥,孔子曰: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⑦,社稷之臣,何以伐之为?冉有曰⑧:今夫颛臾固,而便近于费者也⑨。治水又东南流,迳费县故城南。《地理志》:东海之属县也。为鲁季孙之邑,子路将堕之⑩。公山弗扰师袭鲁⑪,弗克,后季氏为阳虎所执⑫,弗扰以费畔⑬,即是邑也。汉高帝六年⑭,封陈贺为侯国⑮。王莽更名之曰顺从也。许慎《说文》云:沂水出东海费县东,西入泗,从水,斤声。吕忱《字林》亦言是矣⑯。斯水东南所注者,沂水在西,不得言东南趣也,皆为谬矣。故世俗谓此水为小沂水。治水又东南迳祊城南⑰。《春秋·隐公八年》⑱,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⑲,使宛归泰山之祊而易许田⑳。杜预《释地》曰:祊,郑祀泰山之邑也,在琅邪费县东南。治水又东南流注于沂。

【注释】

①治水:即今山东平邑东南浚河。

②南武阳县:西汉置,属泰山郡。治所即今山东平邑。以东郡有武阳县,故加南。东汉改为南武阳侯国,后改为县。冠石山:即今山东平邑东北境与新泰交界处之太平顶。

③武水:即今山东兰陵东南武河。

④蒙山:又名东蒙山。在今山东蒙阴西南,接平邑县界。

⑤颛臾城:周代东夷小国(春秋时为鲁之附庸)治所。在今山东平邑东南三十里固城。

⑥季氏:即鲁季孙,鲁国三权臣之一。

⑦东蒙主:东蒙山的主祭人。东蒙,即东蒙山,又称蒙山。

⑧冉有:字子有。春秋时鲁人,孔子弟子。性谦退,有才艺,擅长政事。曾为季氏家臣。

⑨便近:便利紧邻。费: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二十里古城。以上事见《论语·季氏》篇。

⑩子路将堕(huī)之:《左传·定公十二年》:“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子路,孔子的学生仲由,字子路,又称季路。卞(今山东泗水县东)人。子路性格直率,为人鲁莽,好勇力,然很得孔子器重。堕,破坏,损坏。

⑪公山弗扰:亦作公山不扰、公山不狃(niǔ)。费邑宰。

⑫阳虎:字货。春秋鲁国人。季氏家臣中最有权势者,事季平子。

⑬弗扰以费畔:按,以上语见《左传·定公五年》《史记·孔子世家》。畔,叛离鲁国。

⑭汉高帝六年:前201年。

⑮陈贺:西汉诸侯。秦二世六年(前209),以舍人随刘邦起兵于砀(今河南永城北),以左司马入汉,属韩信,击项籍有功,为将军。高祖六年(前201),封费侯。

⑯吕忱:字伯雍。任城(今山东济宁东南)人。晋文字学家,官义阳王典祠令。撰《字林》七卷。

⑰祊(bēng)城:春秋郑国祭祀泰山时的汤沐之邑。在今山东费县东方城镇北。

⑱隐公八年:前715年。

⑲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李梦生认为,天子祭泰山,诸侯陪祭,因此各国在泰山附近都有汤沐邑,郑邑为祊。当初周成王营王城,有迁都之意,所以赐周公许田(在今山东临沂西北,一说近许国之田)以为鲁国朝宿之邑。郑国因天子不能复巡守,所以提出与鲁国交换,各近其国。又因许田有周公别庙,所以郑国说自己不再祭祀泰山而改祀周公。郑伯,即郑庄公寤生。其国国君为伯爵,故又称为郑伯。释,放弃。周公,指周公旦。

⑳宛:郑大夫。许:春秋鲁地。在今河南许昌东北五十一里许田村。

【译文】

沂水又往南流经临沂县旧城东面,《郡国志》说:琅邪有临沂县,从前属于东海郡,有治水在此注入沂水。治水发源于泰山南武阳县的冠石山。《地理志》说:冠石山是治水的发源地。应劭《地理风俗记》说:武水发源于冠石山。那大概是治水的异名吧。治水往东流经蒙山下,那里有一个祠庙。治水又往东南流经颛臾城北面,《郡国志》说:临沂县有颛臾城。季氏打算征伐颛臾,孔子说:昔日先王封他为东蒙主,是国家的重臣,为什么要征伐他呢?冉有说:因为颛臾城坚兵利,而且又与费相邻近,不攻下它,恐有后患。治水又往东南流经费县旧城南面。《地理志》:费县是东海郡的属县。它是鲁国季孙氏的封邑,子路要毁掉它。公山弗扰的军队袭鲁,没有攻克,后来季氏被阳虎拘捕,公山弗扰在费反叛,说的就是这城邑。汉高帝六年,把这里封给陈贺,立为侯国。王莽改为顺从。许慎《说文解字》说:沂水发源于东海郡费县东,西流注入泗水,沂字偏旁从水,音斤。吕忱《字林》也这样说。治水往东南注入的是沂水,沂水在西边,不能说向东南流注入泗水,两人都说得不对。所以民间称这条水为小沂水。治水又往东南流经祊城南面。《春秋·隐公八年》,郑伯要求废弃对泰山的祭祀而祭祀周公,让宛交还泰山的祊城,而以近许的田作为交换。杜预《释地》说:祊是郑国祭祀泰山的城邑,在琅邪费县东南。治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沂水。

沂水又南迳开阳县故城东,县,故鄅国也①。《春秋左传·昭公十八年》②,邾人袭鄅③,尽俘以归,鄅子曰:余无归矣。从孥于邾是也④。后更名开阳矣。《春秋·哀公三年》经书⑤:季孙斯、叔孙州仇帅师城启阳者是矣⑥。县,故琅邪郡治也。

【注释】

①鄅(yǔ)国:西周、春秋小国。在今山东临沂北十五里鄅古城。

②昭公十八年:前524年。

③邾(zhū):国名。曹姓,故地在今山东邹城东南。

④孥(nú):妻子儿女。

⑤哀公三年:前492年。

⑥季孙斯:即季桓子,春秋鲁国权臣之一。叔孙州仇:鲁国将领。曾堕郈(在今山东东平东南后亭)。启阳:本春秋鄅国,后入鲁为启阳邑。在今山东临沂北十五里兰山区鄅古城。

【译文】

沂水又往南流经开阳县旧城东面,开阳县是从前的鄅国。《春秋左传·昭公十八年》,邾人袭击鄅,把鄅人全都抓起来带回,鄅子说:我已无处可归了。于是就随着妻子儿女去邾。后来鄅改名为开阳。《春秋·哀公三年》经载,季孙斯、叔孙州仇率军修筑启阳城,就是这座城。开阳县是过去琅邪郡的治所。

又东过襄贲县东①,屈从县南西流,又屈南过郯县西②,

《鲁连子》称③,陆子谓齐愍王曰④:鲁费之众臣⑤,甲舍于襄贲者也⑥。王莽更名章信也。郯⑦,故国也,少昊之后⑧。《春秋·昭公十七年》⑨,郯子朝鲁⑩,公与之宴,昭子叔孙婼问曰⑪:少昊,鸟名官,何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矣。黄帝、炎帝以云火纪官⑫,太皞以龙纪⑬,少皞瑞凤鸟⑭,统历鸟官之司⑮,议政斯在。孔子从而学焉。既而告人曰:天子失官⑯,学在四夷者也⑰。《竹书纪年》:晋烈公四年⑱,越子末句灭郯⑲,以郯子鸪归⑳。县,故旧鲁也,东海郡治,秦始皇以为郯郡(21),汉高帝二年(22),更从今名,即王莽之沂平者也。

【注释】

①襄贲县:西汉置,属东海郡。治所在今山东兰陵南四十二里长城镇。

②郯(tán)县:秦置,为东海郡治。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北门外。三国魏改为侯国。西晋复为县,仍为东海郡治。

③《鲁连子》:书名。战国齐人鲁仲连撰。鲁连子,即鲁仲连,或称鲁连。

④齐愍王:齐宣王之子。战国时期齐国第六任国君。乐毅带领军队攻破齐七十二城,齐愍王出逃莒,被楚将淖齿所杀。

⑤鲁费: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二十里古城。

⑥甲舍: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这里指建造宅第。

⑦郯:西周封国。在今山东郯城北。战国灭于越。

⑧少昊:亦作少皞。传说中古代东夷部落首领,名挚(一作质),字青阳。邑穷桑,都曲阜。东夷集团曾以鸟为图腾,相传少皞曾以鸟名为官名。

⑨昭公十七年:前525年。

⑩郯子:郯国之君,子爵,故称郯子。

⑪昭子叔孙婼(chuò):名婼,一名舍(《公羊传》作叔孙舍),谥昭,史称叔孙昭子。叔孙豹之子,鲁国三桓之叔孙氏宗主。

⑫黄帝、炎帝以云火纪官:黄帝,轩辕氏,姬姓之祖,传说中的古代帝王。黄帝得景云之瑞,故以云名官:春官为春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炎帝,神农氏。姜姓之祖。神农有火星之瑞,故以火名其官:春官为大火,夏官为鹑火,秋官为西火,冬官为北火,中官为中火。纪,别,分别。

⑬太皞以龙纪:太皞,伏羲氏。风姓之祖。有龙瑞,故以龙为官:春官为青龙氏,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

⑭少皞瑞凤鸟:少皞立为帝时,适逢凤鸟飞至,故以鸟名官。

⑮统历:统管全部。鸟官之司:即司分、司至、司启、司闭、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司事等各个部门。

⑯失官:百官失职。

⑰四夷:四方边远的小国。按,以上事见《左传·昭公十七年》。

⑱晋烈公四年:前412年。

⑲越子:越国的国君。子爵。末句:一作朱句。

⑳鸪(gū):郯国的国君名。

(21)郯郡:楚、汉之际称东海郡为郯郡。治所在郯县(今山东郯城北)。西汉复为东海郡。

(22)汉高帝二年:前205年。

【译文】

沂水又往东流过襄贲县东面,转弯从县南往西流,又转弯向南流过郯县西面,

《鲁连子》说:陆子对齐愍王说:鲁国费的家臣们,在襄贲建造宅第。襄贲,王莽时改名章信。郯,是古国,少昊的后代住在这里。《春秋·昭公十七年》:郯子朝拜鲁国,鲁公宴请他,昭公的儿子叔孙婼问他:少昊以鸟为官名,是什么缘故?郯子答道:少昊是我的祖先,我知道这件事。黄帝、炎帝以云、火为官名,太皞以龙为官名,少皞立时有凤鸟出现的祥瑞,就以凤鸟掌管历法,并规定了各种鸟官的职司,商议政事都靠他们。孔子也在这里向郯子学习。不久他对人说:天子把典章制度都丢了,关于职官的学问现在反而向四夷学习。《竹书纪年》:晋烈公四年,越子末句灭掉郯国,俘虏了郯子鸪回来。襄贲县是从前鲁国地方,是东海郡的治所,秦始皇立为郯郡,汉高帝二年,改为今名,就是王莽时的沂平。

又南过良城县西①,又南过下邳县西②,南入于泗。

《春秋左传》曰:昭公十三年③,秋,晋侯会吴子于良④,吴子辞水道不可以行,晋乃还是也。《地理志》曰:良城,王莽更名承翰矣。

【注释】

①良城县:西晋改良成县置,属下邳国。治所在今江苏新沂西南沂水东。

②下邳县:秦置,属东海郡。治所在今江苏睢宁西北古邳镇东三里。东汉为下邳。

③昭公十三年:前529年。

④良:地名。在今江苏邳州北六十里。

【译文】

沂水又往南流过良城县西面,又往南流过下邳县西面,往南注入泗水。

《春秋左传》说:昭公十三年,秋,晋侯在良与吴王会晤,吴王以水路不通为借口推辞了,晋侯就回去了。《地理志》说:良城,王莽时改名为承翰。

沂水于下邳县北西流,分为二水,一水于城北西南入泗,一水迳城东屈从县南,亦注泗,谓之小沂水①。水上有桥,徐、泗间以为圯②,昔张子房遇黄石公于圯上③,即此处也。建安二年④,曹操围吕布于此,引沂、泗灌城而擒之⑤。

【注释】

①小沂水:在今山东沂水县东。

②圯(yí):桥。

③张子房:张良字子房。韩人,因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而被大索天下,求贼甚急。改名,亡匿下邳。在下邳为黄石公取履,黄石公授其《太公兵法》。刘邦起事,辅佐刘邦。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西汉建立,甚有功焉。封为留侯。卒后谥为文成侯。黄石公:秦汉时隐士,别称圯上老人、下邳神人。授张良《太公兵法》。

④建安二年:当为建安三年(198)。

⑤曹操围吕布于此,引沂、泗灌城而擒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三年)攻之不下。时公连战,士卒罢,欲还,用荀攸、郭嘉计,遂决泗、沂水以灌城。月余,布将宋宪、魏续等执陈宫,举城降。生禽布、宫,皆杀之。”

【译文】

沂水在下邳县北面向西流,分为两条水,一条在城北向西南注入泗水,另一条流经城东再拐弯流过县南,也注入泗水,称为小沂水。水上有一座桥,徐、泗一带称桥为圯,从前张子房在圯上遇黄石公,就是这地方。建安二年,曹操在这里围困吕布,引沂、泗之水灌城擒了他。


泗水洙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