洙水
洙水出泰山盖县临乐山①,
《地理志》曰:临乐山,洙水所出,西北至盖入泗水②。或作池字,盖字误也③。洙水自山西北迳盖县,汉景帝中五年④,封后兄王信为侯国⑤。
【注释】
①盖县:战国时置,属齐国。治所在今山东沂源东南盖冶。西汉属泰山郡。临乐山:一名艾山。在今山东蒙阴东北。
②“临乐山”几句:《汉书·地理志》“泰山郡”:“盖,临乐子山,洙水所出,西北至盖入池水。又沂水南至下邳入泗,过郡五,行六百里,青州浸。”
③或作池字,盖字误也:《汉书·地理志》作“入池水”,郦道元指出作“池”字,大概是字形上错误。
④汉景帝中五年:即西汉景帝刘启中元五年,前145年。
⑤王信:西汉诸侯。景帝王皇后之兄。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封为盖侯,卒谥靖。
【译文】
洙水
洙水发源于泰山郡盖县的临乐山,
《地理志》说:临乐山是洙水的发源地,洙水往西北流到盖,注入泗水。有人把泗字写作池字,把字写错了。洙水从山间往西北流经盖县,汉景帝中元五年,把这里封给皇后之兄王信,立为侯国。
又西迳泰山东平阳县①。《春秋·宣公八年》②:冬,城平阳。杜预曰:今泰山平阳县是也。河东有平阳③,故此加东矣。晋武帝元康九年④,改为新泰县也⑤。
【注释】
①东平阳县:西汉置,属泰山郡。治所即今山东新泰。东汉省。
②宣公八年:前601年。
③河东:即河东郡。战国魏置,后属秦。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夏县西北十五里禹王城)。平阳:古尧都。治所在今山西临汾尧都区西南十八里金殿镇。在平水之阳,故曰平阳。
④晋武帝:即西晋司马炎。元康九年:299年。元康,西晋惠帝司马衷的年号(291—299)。
⑤新泰县:西晋泰始中置,属泰山郡。治所即今山东新泰。
【译文】
洙水又往西流经泰山郡东平阳县。《春秋·宣公八年》:冬,修筑平阳城。杜预说:平阳就是今天泰山郡的平阳县。河东郡也有平阳县,所以此处加了东字。晋武帝元康九年,改名为新泰县。
西南至卞县①,入于泗。
洙水西南流,盗泉水注之②。泉出卞城东北、卞山之阴③。《尸子》曰④:孔子至于暮矣,而不宿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故《论语比考谶》曰⑤:水名盗泉,仲尼不漱。即斯泉矣。西北流注于洙水。
【注释】
①卞县:西汉置,属鲁国。治所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四十二里卞桥。三国魏属鲁郡。西晋属鲁国。北魏废。
②盗泉水: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北。
③卞城:卞县治所。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四十二里卞桥。卞山之阴:卞山的北边。卞山,当在今山东泗水县一带。
④《尸子》:书名。战国时尸佼撰。尸佼原为商鞅门下食客,参与谋划变法。商鞅被杀后,逃亡入蜀,撰成此书。已佚。
⑤《论语比考谶》:书名。或称《论语撰考谶》。汉代谶纬类著作。
【译文】
洙水往西南流到卞县,注入泗水。
洙水往西南流,盗泉水注入。泉水发源于卞城东北、卞山的北面。《尸子》说:孔子走到胜母县,天晚了,却不愿住宿;经过盗泉,口渴了,却不肯饮水,那是因为他讨厌这两个名字的缘故。所以《论语比考谶》说:水名盗泉,仲尼不漱。指的就是这泉水。盗泉水往西北流,注入洙水。
洙水又西南流于卞城西,西南入泗水,乱流西南至鲁县东北,又分为二水。水侧有故城,两水之分会也。
【译文】
洙水又往西南流到卞城西,往西南注入泗水西,往西南乱流到鲁县东北,又分为两条水。水旁有旧城,是两条水的分水处。
洙水西北流迳孔里北,是谓洙、泗之间矣。《春秋》之浚洙①,非谓始导矣,盖深广之耳。
【注释】
①浚(jùn)洙:《春秋·庄公九年》:“冬,浚洙。”浚,疏通,开挖。
【译文】
洙水往西北流经孔里北面,这就是所谓洙、泗之间。《春秋》说的浚洙,不是说那时开始开凿,而是进行了加深拓宽的疏浚工程。
洙水又西南,枝津出焉,又南迳瑕丘城东①,而南入石门,古结石为水门②,跨于水上也。
【注释】
①瑕丘城: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济宁兖州区东北五里。
②水门:水闸门。
【译文】
洙水又往西南流,分出了支流,又往南流经瑕丘城东面,而后南流进入石门,古时候用石块垒成水门,横跨在水上。
西南流,世谓之杜武沟。
【译文】
洙水往西南流,世人称之为杜武沟。
洙水又西南迳南平阳县之显闾亭西①,邾邑也②。《春秋·襄公二十一年》经书③,邾庶其以漆、闾丘来奔者也④。杜预曰:平阳北有显闾亭。《十三州记》曰⑤:山阳南平阳县又有闾丘乡⑥。《从征记》曰:杜谓显闾,闾丘也。今按漆乡在县东北,漆乡东北十里,见有闾丘乡,显闾非也,然则显闾自是别亭,未知孰是。
【注释】
①南平阳县:西汉改平阳县置,属山阳郡。治所即今山东邹城。显闾亭:《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亭在)今邹县(今山东邹城)西北。”
②邾(zhū):又作邹、陬。周代姬姓。周武王封颛顼之后于此。在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后迁至绎(今山东邹城东南二十六里峄山之阳)。战国时灭于楚。
③襄公二十一年:前552年。
④邾庶其:邾大夫。漆:春秋时邾邑。在今山东邹城东。闾丘:春秋时邾邑。在今山东邹城东北。
⑤《十三州记》:《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此亦应(劭)说。”
⑥山阳:即山阳郡。
【译文】
洙水又往西南流,经过南平阳县的显闾亭西面,那就是邾邑。《春秋·襄公二十一年》记载,邾庶其带了漆和闾丘二邑前来投奔。杜预说:平阳以北有显闾亭。《十三州记》说:山阳郡南平阳县又有闾丘乡。《从征记》说:杜预所说的显闾,就是闾丘。按漆乡在该县东北,漆乡东北十里,有一个闾丘乡,显闾不是闾丘,那么显闾自然该是另外的亭了,但不知哪个说法正确。
又南,洸水注之①。吕忱曰:洸水出东平阳②,上承汶水于刚县西、阐亭东③。《尔雅》曰:汶别为阐,其犹洛之有波矣④。洸水西南流迳盛乡城西⑤,京相璠曰:刚县西南有盛乡城者也。又南迳泰山宁阳县故城西⑥,汉武帝元朔三年⑦,封鲁共王子刘恬为侯国⑧,王莽改之曰宁顺也。又南,洙水枝津注之,水首受洙,西南流迳瑕丘城北,又西迳宁阳城南,又西南入于洸水。洸水又西南迳泰山郡乘丘县故城东⑨,赵肃侯二十年⑩,韩将举与齐、魏战于乘丘,即此县也。汉武帝元朔五年⑪,封中山靖王子刘将夜为侯国也⑫。洸水又东南流注于洙。
【注释】
①洸水:在今山东中部,为汶水的分流。
②东平阳:即东平阳县。西汉置,属泰山郡。治所即今山东新泰。
③汶水:即今大汶河。源出山东莱芜北,西南流经古嬴县南,古称嬴汶,又西南会牟汶、北汶、石汶、柴汶,至今山东东平戴村坝。自此以下,古汶水西流经东平南,至梁山东南入济水。刚县:西汉置,属泰山郡。治所在今山东宁阳东北三十五里堽城坝。阐亭:刚县官署所在地。
④汶别为阐,其犹洛之有波:水自汶出为阐,水自洛出为波。
⑤盛乡城:在今山东宁阳东北九十里。一说在汶上西北二十里。
⑥宁阳县:东汉改宁阳侯国置,属东平国。治所在今山东宁阳南十七里古城。西晋废。
⑦元朔三年:前126年。
⑧鲁共王:汉景帝之子刘馀。刘恬:西汉诸侯。鲁共王刘馀之子,元朔三年(前126)封宁阳侯。
⑨乘丘县:春秋时鲁地。在今山东济宁兖州区西北三十五里。
⑩赵肃侯二十年:前330年。赵肃侯,战国时赵国国君。名语,赵成侯之子。执政期间,与齐、魏战事频繁。
⑪元朔五年:前124年。
⑫中山靖王:即刘胜,汉景帝第七子,封中山王,谥靖。刘将夜:西汉诸侯。中山靖王刘胜之子,元朔五年(前124)封乘丘侯。
【译文】
洙水又往南流,洸水注入。吕忱说:洸水发源于东平阳,上游在刚县西面、阐亭东面承接汶水。《尔雅》说:汶水的分支称阐水,正如洛水有波水之称一样。洸水往西南流经盛乡城西面,京相璠说:刚县西南有盛乡城。洸水又往南流经泰山宁阳县旧城西面,汉武帝元朔三年,把这里封给鲁共王的儿子刘恬,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宁顺。洸水又往南流,洙水的支流注入,此水上口承接洙水,往西南流经瑕丘城北面,又往西流经宁阳城南面,又往西南流,注入洸水。洸水又往西南流,经过泰山郡乘丘县旧城东面,赵肃侯二十年,韩国大将与齐国、魏国在乘丘大战,就是此县。汉武帝元朔五年,把这里封给中山靖王的儿子刘将夜,立为侯国。洸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洙水。
洙水又南至高平县①,南入于泗水。西有茅乡城②,东去高平三十里。京相璠曰:今高平县西三十里有故茅乡城者也。
【注释】
①高平县:三国魏改高平侯国置,属山阳郡。治所在今山东微山县西北一百四里两城乡。
②茅乡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汉书·五行志》,山阳橐茅乡社云云,后汉橐改高平,即此茅乡也。在今邹县(今山东邹城东南)西南。”
【译文】
洙水又往南流到高平县,往南注入泗水。这里西有茅乡城,东距高平三十里。京相璠说:今高平县西三十里有旧茅乡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