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浮屠文畅师序
公时为四门博士作。后有诗送文畅师北游,其略云:“昔在四门馆,晨有僧来谒。谓僧当少安,草序颇排讦。”盖谓此也。〔补注〕唐顺之曰:开阖宛转,真如走盘之珠,此天地有数文字。通篇一直说,而前后照应在其中。梅曾亮曰:公于生人立命之理,了然于心,故言无枝叶如此。曾国藩曰:立言有本,故真气充溢,历久常新。
人固有儒名而墨行者¹,问其名则是,校其行则非,可以与之游乎?如有墨名而儒行者,问之名则非,校其行而是²,可以与之游乎?扬子云称:“在门墙则挥之,在夷狄则进之。”吾取以为法焉。
¹“儒名”,或作“名儒”,非是。
²“之名”,或作“其名”。“而是”,或作“则是”。
浮屠师文畅喜文章¹,其周游天下,凡有行,必请于搢绅先生以求咏歌其所志²。贞元十九年春,将行东南,柳君 宗元为之请。解其装³,得所得叙诗累百余篇⁴;非至笃好,其何能致多如是邪?惜其无以圣人之道告之者,而徒举浮屠之说赠焉⁵。夫文畅,浮屠也。如欲闻浮屠之说,当自就其师而问之,何故谒吾徒而来请也?彼见吾君臣父子之懿,文物事为之盛,其心有慕焉⁶;拘其法而未能入,故乐闻其说而请之。如吾徒者,宜当告之以二帝三王之道,日月星辰之行⁷,天地之所以著,鬼神之所以幽,人物之所以蕃,江河之所以流而语之⁸,不当又为浮屠之说而渎告之也⁹。
¹或无“浮屠师”三字。“喜”下或有“为”字。
²“歌”,或作“哥”。
³“请”,或作“序”。
⁴“所”下,或无“得”字。
⁵“告”下,或无“之”字。
⁶“事为”,或作“礼乐”。“心”下,或有“必”字。
⁷“行”上,或有“所以”字。
⁸“江河”,或作“河江”。
⁹“渎告之”,或无“渎”“之”二字。“告”,工毒切。
民之初生,固若禽兽夷狄然;圣人者立,然后知宫居而粒食¹,亲亲而尊尊,生者养而死者藏。是故道莫大乎仁义,教莫正乎礼乐刑政²。施之于天下,万物得其宜;措之于其躬,体安而气平。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 武,文 武以是传之周公 孔子;书之于册,中国之人世守之。今浮屠者,孰为而孰传之邪³?夫鸟俛而啄,仰而四顾;夫兽深居而简出:惧物之为己害也,犹且不脱焉。弱之肉,强之食⁴;今吾与文畅安居而暇食,优游以生死,与禽兽异者,宁可不知其所自邪⁵?
¹“粒”,或作“谷”。
²“大”,或作“过”。“大乎”,或作“过于”。“正”,或作“大”。
³“为”下,或有“之”字。
⁴“脱”,或作“免”。
⁵〔补注〕张裕钊曰:深婉。又曰:此文所谓“醇乎醇者”也。缀此一段,便尔奇特;然要止是切中要害处。故理至而文自奇。舍理而求奇,不知文者也。
夫不知者,非其人之罪也;知而不为者,惑也;悦乎故不能即乎新者,弱也;知而不以告人者,不仁也;告而不以实者,不信也¹。余既重柳请²,又嘉浮屠能喜文辞,于是乎言。
¹“不为”上,或无“而”字。“为”下,或有“之”字。“悦”,或作“惑”。“弱”,或作“溺”。“告人”,或作“告之”。
²“请”,或作“诗”,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