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少尹序
一有“巨源”二字。新 旧史无传,艺文志云:杨巨源字景山,贞元五年第进士,以能诗名,尝有“三刀梦益州,一箭取辽城”之句。白乐天赠诗云“早闻一箭取辽城”,以此诗遂知名。既引年去,命为其都少尹。杨盖河中人,张籍有诗送云:“官为本府当身荣,因得还乡任野情。”意盖指此。二疏事见前汉。此序长庆中公为吏部侍郎时作,故序谓“余忝在公卿后”云。〔补注〕唐顺之曰:前后照应,而错综变化不可言。此等文字,苏、曾、王集内无之。何焯曰:反复咏叹,言婉思深。刘大櫆云:驰骤跌宕,生动飞扬,曲尽行文之妙。曾国藩曰:唱叹抑扬,与送王秀才序略相类,欧公多似此体。
昔疏广 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¹,于时公卿设供张²,祖道都门外,车数百两,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诗训后进³,一旦以年满七十⁴,亦白丞相去归其乡。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⁵?
¹“疏”,或作“疎”,汉书作“疏”。今按:“疏”正字,“疎”,俗体也。〔补注〕沈钦韩曰:“二子”当作“父子”。
²“张”,或作“帐”,谓供具张设也,音竹亮切。公送石弘序“张上东门”,只用“张”字,况二疏本传自可考。汉书如“高祖留沛张饮”,黥布传“张御食饮”,皆谓张设也。
³因话录云:杨巨源在元和中,诗韵不为新语,体律务实,工夫颇深,以高文为诸生所宗。
⁴或无“一旦”二字。
⁵“及”,阁、杭本作“方”。“及”上,或别有“方”字。“其意岂异也”,或作“岂其异意邪”。皆非是。
予忝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两?马几疋¹?道边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以否²?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³?不落莫否?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⁴。然吾闻杨侯之去,丞相有爱而惜之者⁵,白以为其都少尹⁶,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又不知当时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⁷。
¹或无“几人”字。“疋”或作“驷”。
²“以”、“与”通用。
³阁本无“踪迹否”三字,非是。或但无“否”字,亦非。
⁴〔补注〕张裕钊曰:奇思异景,东坡谓文须可惊可喜,惟退之文乃足语此耳。
⁵“惜”下,阁、杭本无“之”字。
⁶“白”,或作“署”,或无“白”字。〔补注〕陈景云曰:“其都”者,中都也。唐以河中府为中都,设大尹、少尹如东西两都制。
⁷“不”下,或无“同”字。〔补注〕张裕钊曰:此转更神妙不测。
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¹。杨侯始冠举于其乡²,歌鹿鸣而来也;今之归,指其树曰:“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³!
¹或无“于”字,非是。
²“乡”,或作“家”。
³二语阁、杭本皆无“在”字。〔补注〕张裕钊曰:前幅已极文之变态,末段又别出邱壑,读之如寻幽览胜,探之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