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侍讲盛山十二诗序
“讲”,或作“御”。或作“盛山唱和诗序”。唐史:韦处厚字德载,京兆万年人。中进士第,又擢才识兼茂科贤良异等。宪宗时,历考功员外郎,坐与宰相韦贯之善,出为开州刺史。穆宗立,为翰林侍读学士,再迁中书舍人。文宗时为相。初在开州有盛山诗十二篇:一宿云亭、二隐月岫、三茶岭、四梅溪、五流杯渠、六盘石磴、七桃坞、八竹嵓、九琵琶台、十胡卢沼、十一绣衣石塌、十二上士瓶泉。盛山,开州也。开州 隋 巴东郡之盛山县,武德元年改为开州。〔补注〕沈钦韩曰:刘禹锡相国韦公集序云:“上方用威武以詟不庭,宿兵寖久,韦丞相 贯之酌人情上言,不合意,册免。因历诋所善,公在伍中,出为开州刺史;居二年,执友崔敦诗为相,征拜户部郎中。”又曰:张司业集有和韦十二诗,无“瓶”字。归有光曰:跌宕自喜。刘大櫆曰:直叙之中,造出奇崛。
韦侯昔以考功副郎守盛山。人谓韦侯美士,考功显曹,盛山僻郡;夺所宜处,纳之恶地以枉其材,韦侯将怨且不释矣。
或曰:不然。夫得利则跃跃以喜,不利则戚戚以泣¹,若不可生者,岂韦侯谓哉²?韦侯读六艺之文,以探周公 孔子之意³,又妙能为辞章,可谓儒者。夫儒者之于患难,苟非其自取之,其拒而不受于怀也,若筑河堤以障屋霤;其容而消之也,若水之于海,冰之于夏日;其玩而忘之以文辞也,若奏金石以破蟋蟀之鸣,虫飞之声;况一不快于考功、盛山一出入息之间哉⁴!
¹“跃跃”,阁、杭本无下“跃”字,以下句偶之,非是。“不利”,“不”下或有“得”字。
²“谓哉”上,或有“之”字。
³“艺”下,或无“之”字。“探”,杭作“深”。“子”下,或无“之”字。皆非是。
⁴〔补注〕张裕钊曰:“夫儒者”以下,从天而降,惊吓凡庸,昌黎本色。
未几,果有以韦侯所为十二诗遗余者,其意方且以入溪谷¹,上岩石,追逐云月不足日为事。读而歌咏之²,令人欲弃百事往而与之游,不知其出于巴东以属也³。
¹或无“方”字。
²“歌咏”,或作“咏歌”。
³“朐”,说文:虫名。巴中有,地下湿,多此虫,因以为名。“朐”从肉,句声。考其义,当作润蠢。唐韵音蠢闰。刘禹锡音屈忍。汉书:“朐”,音劬。通典曰:开州,汉之地也。〔补注〕姚范曰:韦贯之初贬果州,后改巴州。盛山今夔州府开县。“朐”,汉志:“朐”,音劬,“,作忍。说文作“朐”。徐铉读“朐”音蠢,“”音允。今云阳县,唐 云安县也。
于时应而和者凡十人¹。及此年,韦侯为中书舍人,侍讲六经禁中²,和者通州 元 司马为宰相³,洋州 许使君为京兆,忠州 白使君为中书舍人⁴,李使君为谏议大夫⁵,黔府严中丞为秘书监⁶,温司马为起居舍人⁷,皆集阙下⁸。于是盛山十二诗与其和者⁹,大行于时,联为大卷,家有之焉;慕而为者将日益多,则分为别卷。韦侯俾余题其首。
¹樊谓考下文只六人。一曰:“和者十人,而时集阙下者六人耳。”
²诸本作“及此年”,阁本作“明年”,杭本作“时年”,谓此时之年也。韦以元和十一年刺盛山,韩以长庆二年作序,阁本作“明年”,由“时”字讹也。今按:作“明年”则非实,作“时年”则不词,当从诸本作“及此年”则无可疑矣。诸本“禁中”下有“名处厚”字。元和十五年三月,处厚以侍讲学士讲诗 关雎、书 洪范于太液亭。长庆二年四月,为中书舍人。
³元和十年三月,稹为通州司马。长庆二年二月,同平章事。
⁴元和十三年十二月,居易为忠州刺史,长庆元年十二月,为中书舍人。
⁵景俭字宽中,元和中为忠州刺史。长庆元年八月为谏议大夫。不言某州使君者,连上忠州文也。泽之云:“景俭时为楚州,疑有脱误。”
⁶元和十四年二月,以商州刺史严謩为黔中观察使。长庆元年入为秘书监,卒。
⁷温造时为武陵司马。今诸本皆亡州名,亦疑脱误。
⁸“和者”下六人,诸本亦各书其名云:“元司马名稹,许使君名康佐,白使君 居易,李使君 景俭,严中丞 武,温司马 造。”方从阁、杭本并上文“名处厚”共删十四字,云:蜀本侧书“稹、康佐、居易、景俭、造”五名,独严不书其名,今考严谓严謩,时为秘书监,乐天集有制词,可考。诸本改作“严武”,蜀本又作“少监”,皆非也。李景俭自楚州召还,温造自朗州召还,今皆不著其郡,亦文也。
⁹“山”下,或有“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