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鼎联句诗序

字数:1966

阁本无此篇,洪庆善曰:“张文潜本校与诸本特异,盖原于蔡文忠也。然增损太多,不知得于何本。今姑以杭、蜀本为正。”今按:张本多可取,当附见以备参考。洪兴祖云,石鼎联句诗或云皆退之所作,如毛颖传以文滑稽耳。轩辕寓公姓,弥明寓公名,侯喜、师服皆其弟子也。余曰不然。公与诸子嘲戏见于诗者多矣:皇甫湜不能诗,则曰“掎摭粪壤间”;孟郊思苦,则曰“肠肚镇煎”;樊宗师语涩,则曰“辞悭义卓阔”,止于是矣,不应讥诮轻薄如是之甚也。且序云:衡山道士轩辕弥明。貌极丑,白须黑面,长颈而高结喉,中又作楚语,年九十余。此岂亦退之自谓邪?予同年李道立云:尝见唐人所作贾岛碣云:“石鼎联句所称轩辕弥明即君也。”岛 范阳人,弥明 衡山人;岛本浮屠,而弥明道士:附会之妄,无可信者。独仙传拾遗有弥明传,虽祖述退之之语,亦必有是人矣。联句若以为公作,则若出一口矣;今读其刘侯句,不及弥明远甚,何至是邪?盖闻君子损己以成人之美,未闻抑人以取胜也。其曰“吾不解世俗书”,见孔武仲杂记。〔补注〕沈钦韩曰:苏绛贾岛墓志无此说。卢轩曰:此诗盖讥时宰之辞也。曾国藩曰:傲兀自喜,此等情事亦适与公笔势相发也。吴汝纶曰:此序最不易学,恐入叫嚣类小说,其雅俗之辨甚微。

元和七年十二月四日,衡山道士轩辕弥明自衡下来¹,旧与刘师服进士衡 湘中相识,将过太白,知师服在京,夜抵其居宿²。有校书郎侯喜,新有能诗声,夜与刘说诗,弥明在其侧,貌极丑,白须黑面,长颈而高结喉,中又作楚语³,喜视之若无人。弥明忽轩衣张眉指炉中石鼎谓喜曰:“子云能诗⁴,能与我赋此乎?”刘往见衡湘间人说云年九十余矣⁵,解捕逐鬼物,拘囚蛟螭虎豹;不知其实能否也⁶。见其老,颇貌敬之,不知其有文也。闻此说大喜,即援笔题其首两句⁷,次传于喜,喜踊跃即缀其下云云⁸。道士哑然笑曰⁹:“子诗如是而已乎!”即袖手竦肩倚北墙坐¹⁰,谓刘曰:“吾不解世俗书,子为我书!”¹¹因高吟曰:“龙头缩菌蠢,豕腹涨彭亨。”¹²初不似经意¹³,诗旨有似讥喜,二子相顾惭骇¹⁴。欲以多穷之,即又为而传之喜,喜思益苦¹⁵,务欲压道士,每营度欲出口吻¹⁶,声鸣益悲,操笔欲书¹⁷,将下复止,竟亦不能奇也。毕,即传道士,道士高踞大唱曰:“刘把笔,吾诗云云。”¹⁸其不用意而功益奇¹⁹,不可附说,语皆侵刘 侯²⁰。喜益忌之。刘与侯皆已赋十余韵,弥明应之如响,皆颖脱含讥讽。夜尽三更,二子思竭不能续,因起谢曰:“尊师非世人也,某伏矣,愿为弟子,不敢更论诗。”²¹道士奋曰²²:“不然,章不可以不成也。”又谓刘曰:“把笔来,吾与汝就之!”²³即又唱出四十字为八句;书讫,使读;读毕,谓二子曰:“章不已就乎?”²⁴二子齐应曰:“就矣。”道士曰:“此皆不足与语²⁵,此宁为文邪?吾就子所能而作耳²⁶,非吾之所学于师而能者也;吾所能者子皆不足以闻也,独文乎哉?吾语亦不当闻也²⁷,吾闭口矣。”二子大惧,皆起立床下²⁸,拜曰:“不敢他有问也,愿闻一言而已。先生称吾不解人间书,敢问解何书?请闻此而已。”道士寂然若无闻也²⁹,累问不应,二子不自得,即退就座,道士倚墙睡,鼻息如雷鸣,二子怛然失色不敢喘³⁰。斯须,曙鼓动冬冬³¹,二子亦困,遂坐睡³²;及觉,日已上,惊顾觅道士不见³³。即问童奴,奴曰³⁴:“天且明,道士起,出门,若将便旋然,奴怪久不返,即出到门觅,无有也。”³⁵二子惊惋,自责若有失者。闲遂诣余言,余不能识其何道士也。尝闻有隐君子弥明,岂其人耶?韩愈序。

¹“下”,或作“山”。

²“知”下“师服”,张本作“刘”,或无“夜”字。

³蔡、张本皆作“长颈而结喉”,无“高”与“中”字。唐子西曰:“结”,古髻字也。“高结”当句断,汉陆贾传:“尉佗魁结。”颜曰:“读为椎髻,云一撮之髻,其形如椎。”“高结”语原此。今按:古语自有“城中好高髻”,不必引“椎结”也。但道士之首加冠,不作椎结,读“结”为“髻”而以“喉”属下句者,虽有据而非是。盖长颈故见其结喉之高,而此“高结喉,中又作楚语”也,不然,则当从蔡、张本删“高”“中”二字。〔补注〕孙葆田曰:当从蔡、张本删“高”、“中”二字。山海经“海外有结胸国”,郭注:“谓臆前胅出,如人结喉。”可知“结胸”、“结喉”,古有此语。

⁴“云”,或作“之”,又无“能诗”二字,非是。

⁵张本“年”上有“其”字。无“矣”字。

⁶方无“解”字。“解”,张作“能”。“拘囚”,张作“罔两”。“不”上,方有“然”字,而无“其”字。或无“否”字。

⁷张无“说”字。“即”,方作“既”。

⁸“于”下,两“喜”字,张本并作“侯”。方无“下”字。

⁹“哑”,乌格切。

¹⁰“袖”,杭 蜀本作“抽”。“倚”,或作“旁”。或无“坐”字。

¹¹“解”,或作“能”,后同。“子为”上,或有“弟”字。“我书”下,有“吾句”字。

¹²〔补注〕陈景云曰:“菌蠢”,见南都赋。易 大有“匪其彭”;干宝注:“彭亨,骄满貌。”

¹³“不似”,张本作“似非”,疑当乙作“似不”。

¹⁴“二子”,张作“一人”。

¹⁵或无“思”字。

¹⁶或无“欲”字。

¹⁷“欲书”,张作“而书”。

¹⁸或无“诗”字。张本作“刘进士把笔则又高吟”云云。

¹⁹此从张本,下四字或作“益切奇出”,非是。或疑“其”当作“若”。

²⁰或无“侯”字。

²¹“夜尽三更”,诸本在“不能续”之下,下更有“一子”二字;此从张本。方从杭、蜀本,文粹无“益忌”至“讥讽”二十四字,及“思竭不能续”五字,但有“喜”字属上句,又“尽”作“益”,“二子”二字下便连“因起谢”。张本又以“尽”为“盖”,而一本并无“尽”、“益”、“盖”三字。今按:方本简严,诸本重复;然简严者似于事理有所未尽,而重复者乃得见其曲折之详。但今恐有漏落,故且从诸本及张本,而方本固在其中,但方本“语侵刘喜”,刘既书姓,喜不当独书名。恐“刘”下本有“侯”字,而下文别有“喜”字之误也。诸本“喜益忌之”之下复云:“刘与侯皆已赋十余韵”,语亦太冗。张本“夜尽三更”四字属于“含讥讽”之下,固善,然似不若移于“喜益忌之”之下。此皆未敢自以为然,读者详之。“非世人也”,或无“世”字,或作“非世人能出也”。张本“某”下有“等”字。“伏”,或作“服”。

²²“奋”下,或有“髯”字,或有“目”字,或有“然”字。今按:恐或有“髯”字。

²³或无“来”字。或无“吾与汝就之”五字。

²⁴张无“即”字。“出”,或作“书”,非是。“讫使”,方作“止即”。下“读”字,张本作“之”,属上句。方无“不”字。

²⁵“此”,或作“子”。

²⁶“就”下,或无“子”字。“作”下,或有“之”字。“耳”,或作“矣”。

²⁷“吾所能”,或作“吾所闻”。“语”下,张本有“子”字。

²⁸张无“皆”字。

²⁹方无“敢问解何书”五字。“请闻”下十三字,张本但存“寂然”二字,无十一字。

³⁰“喘”上,张本有“少”字。

³¹“冬”,音彤。

³²或无“遂坐睡”三字。

³³“上”,张本作“出”,方无“惊”字。

³⁴“童”,张本作“僮”。“奴曰”上,张有“僮”字。

³⁵张无“到门”二字,“觅”下有“之”字。


韦侍讲盛山十二诗序石鼎联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