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愿归盘谷序

字数:1422

此序贞元十七年作,公年才三十四耳。东坡云:“欧阳公言: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余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而已。平生欲效此作,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此序孟州 济原县有石本,其间小有异同。〔补注〕陈景云曰:同时有两李愿:一隐,一为西平王 晟子。刘大櫆曰:极力形容得志之小人与不得志之小人,而隐居之高尚乃见。行文浑浑,藏蓄不露。又曰:兼取偶俪之体,却非偶俪之文,此哲匠之妙用也。恽敬曰:字字有本,句句自造,事事披根,惟退之有此。曾国藩曰:别出蹊径,跌宕自喜。

太行之阳有盘谷¹,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²。

¹“太行”,山名,在怀州。“阳”,南也。“盘谷”,地名,在孟州 济原县。

²“盘”下,诸本皆有“旋”字。洪氏石本杭本同,或作“桓”。樊氏石本阁、蜀、苑删去。今按:石本之不同,说见于后。“友人”,诸本及洪氏石本皆作“友”樊氏石本作“有”。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¹,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²,才畯满前³,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⁴。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⁵,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⁶。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⁷。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趦趄⁸,口将言而嗫嚅⁹,处秽污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¹⁰,徼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¹¹

¹“于”,诸本作“於”,今从石本。

²文苑“赏”作“赐”。樊氏石本无此六字。

³“畯”,或作“俊”。

⁴“天子”,诸本作“主上”。方从石本。“为”上,诸本有“所”字,方从石本删去,下文“于时者之所为也”同此。

⁵“望远”,诸本如此,石阁、苑作“远望”。

⁶蜀本及洪氏石本“之”作“所”。苑、粹、樊氏石本作“之”。

⁷“与其”下,诸本并有“有”字,方从石本删去。

⁸“趦趄”,上七思切,下七余切。

⁹“嗫嚅”,上之舌切,又而舌切;下女居切,又音如。

¹⁰“秽污”,诸本作“污秽”,今用石本改。“不羞”,一本作“弗羞”。“辟”,石本作“法”。

¹¹〔补注〕张裕钊曰:含蕴无尽。

昌黎 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可以稼¹。盘之泉,可濯可沿²。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殃³;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⁴。饮则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⁵;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¹诸本作“惟子之稼”,今从石、阁如此。

²石、阁、杭本“沿”作“湘”,方从蜀本云:洪庆善以为作“湘”者,石本磨灭,以阁本意之也;然此文自“如往而复”以上,皆二语一韵,以“稼”叶“土”,此类固多;以“容”叶“深”,以诗 七月、易 恒卦卜象考之,亦合古韵;独“湘”不可与“泉”叶。按公论语笔解。以“浴于沂”作“沿于沂”,政与此“沿”同义,今只以“沿”为正。今按:方以古韵为据,舍所信之石杭、阁本而去“湘”从“沿”,其说当矣。然必以笔解为说,又似太拘。今世所传笔解,盖未必韩公真本也。又按:洪庆善云:“石本在济源 张端家,皆缺裂不全,惟‘可濯可湘’一句甚明。”又与方引洪氏磨灭之说不同,不知何故,姑记之以俟知者。然其大归,只为从“湘”字耳,政使实然,亦不足取,其说详于下条云。或曰:“湘”字考之说文,云“烹”也。诗 采:“于以湘之。”从“湘”为正。

³“殃”,方从洪校石本作“央”,又云:樊本只作“殃”,然阁、杭、蜀本皆作“央”。王逸注离骚云:“央,尽也,已也。”方又云:“此文如‘丛’作‘藂’、‘俊’作‘畯’、‘时’作‘旹’,皆石本字也。”今按:作“殃”于义为得。又按:此篇诸校本多从石本,而樊、洪两石已自不同,未知孰是?其有同者,亦或无理,未可尽信。按欧公集古跋尾云:“盘谷序石本,贞元中所刻,以集本校之,或小不同,疑刻石误。然以其当时之物,姑存之以为佳玩,其小失不足校也。”详公此言,最为通论。近世论者专以石本为正,如水门记、溪堂诗,予已论之,南海庙、刘统军碑之类亦然,其谬可考而知也。

⁴“禁”,或作“御”。

⁵“则”,或作“且”。


送陈密序送牛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