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后记

字数:1118

早在四十多年前,我们就有了关于《卡勒瓦拉》的介绍,那是在《芬兰的文学》一篇译文中提到的,篇末附有小注(见《小说月报》第12卷第10号,1921年10月):

“《卡勒伐拉》是芬兰自古代传下来的著名的叙事诗歌;内中是讲三个英雄冒险的事和恋爱的事。篇幅很长,包括许多一篇一篇独立的诗歌。但是自来不曾写在纸上,不过流传于野老口中,直到十九世纪方有集为一本而用文字写定的;第一次在一八二二年印行的版本[1]尚不得称为足本,一八三五年出版的方是足本。”

然而一直到解放后,我们才有它的译本。

本书系由英译本转译。有两种英文全译本:一是一八八八年纽约出版、美国驻圣彼得堡领事克劳福德(J.M. Crawford)所译;一是一九〇七年伦敦出版、英国博物学家葛贝(W. F. Kirby)所译。克氏译本有任意增删之处,诗行与原本不符;葛氏译本则是行对行的直译,他在译本的序言中说:“由于原文的韵律之富于伸缩性,使我有尝试直译的可能,但也希望不至于损及它的优美。”中译本采用了葛氏的译本(1951年《万人丛书》版)。

《卡勒瓦拉》是不同的歌手的“口头的集体创作”,难免有前后矛盾之处:如第一篇中说万奈摩宁的母亲是大气的女儿伊尔玛达尔,但在第五篇中又说他向在坟墓里的死去的母亲哭诉(见本书第6页及第87页);又如第七篇中描写伊尔玛利宁的本领,显然与第一篇所述创造天地的故事不符(见本书第113页及第7页)。英译者葛贝也在序言中提到这一点:“娄希的女儿的性格有三个阶段,这说明了《卡勒瓦拉》这部史诗的集合性,因为如果是一手所成,决不能有如此不同的描写。第一,她是一个女巫的美丽能干的女儿;第二,她又是怕羞、畏缩的新娘;第三,在结婚之后她却变成凶狠的最坏的农妇了。”

这部史诗全由八个音的扬抑步诗行组成,每节长短不一,自二行、四行、六行……以至数十行,都是双数的诗行(全书只有三处例外),不用脚韵而用头韵;英译本每行的韵律与原本相同,不用脚韵,也不用头韵。中译为了比较可以诵读和不致与原文的长短相差过甚,也就用了脚韵(还是“大致相近的韵”,有时也用相同的字押韵),每行的字数以七个到九个为限。押韵的方式是这样的:每节四行的,ABCB;六行的,ABCBDD;八行的,ABCBDEFE;十行的,ABCBDEFEGG;以下类推。每节两行的是AA或者押前面的诗节的末行的韵。但全书也有三四处例外——为了语句的一致。

英译本后面附了一个专名表,今即据以译出,但作了一点改动,也改正了一点错误。克氏译本也有这样的一个表,而且与葛氏的有不同之处,现在就采取了几个可供参考的不同的解释,分别附于个别的专名之后。书中所附注释,都分别注明英译者注及英译者所依据的卡尔·克隆教授(Kaarle Krohn)和爱诺·玛伦堡女士(Aino Malmberg)的解说,不注明者则系中译者所加。

本书每篇前面的提要系英译者自原文译出,而有一点改动;现在都依据英译本改定。

还有,译文中所用的动植物名称,都据《动物学大词典》和《植物学大词典》二书(均为商务印书馆版),不见于词典中的名称则另附说明。度量衡的名称都改用汉名,只有“维尔斯特”一词是例外。也有几个单词不用英译而改从原文翻译。

一九六四年十一月


[1] 大约指的是诗人和医师托佩柳斯于一八二二年出版的芬兰的鲁诺的集录《芬兰古代的民间诗歌》。此托佩柳斯是芬兰诗人萨克里斯·托佩柳斯(Z.Topelius,1818—1898)的父亲。


神名、人名、地名释义这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