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描述

字数:4279

著名的精神病学家赫维·克莱克利(Hervey Cleckley)是描述人格异常行为的先驱之一,他于1984年逝世,享年81岁。克莱克利的大部分职业声望来自他与科伯特·西格彭(Corbett Thigpen)合著的写实小说《三面夏娃》(The Three Faces of Eve),主要涉及多重人 格现象。1957年,该书被改编为一部同名影片。然而,其被广为引用的著作《明智的面具》(The Mask of Sanity)(于1941年首次发表)才是其对人格异常领域的主要学术贡献。该书

表达清晰,通过比较原发型人格异常者与其他人格异常者的类型的差异证实了原发型人格异常者是一个有用的术语。克莱克利识别了16种特征以定义典型的人格异常者(参见表7.1)。我们接下来会详细讨论克莱克利和黑尔都曾描述过的一些人格异常的辨识特征。黑尔提出的关于人格异常的特征都包含在他著名的人格异常测量方式中了,即人格异常者检测表,这是在本章的后面要讨论的内容。在对“典型”的人格异常的行为特征进行描述之前,应当注意到当代研究结果将人格异常者作为一个群体—似乎比原来克莱克利描述的更为复杂。尽管如此,克莱克利对人格异常的构想包括很多人格异常的特征,重温一下还是很有意义的。

表7.1

对比黑尔和克莱克利对人格异常者行为的描述黑尔的人格异常者检测表

克莱克利的原发型人格异常者标准外表迷人

外表迷人和高智商 妄自尊大感

病理性自我中心 病理性说谎

不真诚和伪善 操纵他人或欺骗

操控欲 缺乏负罪感

缺乏负罪感 情感浅薄

情感反应贫乏 冷酷并缺乏共情

人际关系淡漠 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不可靠 混乱的性行为

没有情感的性生活 缺乏现实的长期目标

无法执行其生活计划 行为控制力差

冲动 对刺激的高度需求或易于乏味

动机不良的反社会行为不负责任

判断力差 无妄想 无焦虑

酒后行为异常 行为特征

根据克莱克利的理论,富有魅力的外表和高于平均水平的智商是人格异常者的两个主要特征,在与他们的最初交往中,这两个特征都尤其突出。然而,必须强调的是,在克莱克利研究的人格异常者中,大多数人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中产阶级或上流社会的生活背景

(Hare &Neumann,2008)。虽说如此,多数人格异常者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友好、直爽、机灵并讨人喜欢的。他们通常表现得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爱好。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特别强,靠嘴皮子就能为自己开脱。事实上,他们的表达能力之强使他们对任何事都能发表长篇大论(Hare,1991)。然而,仔细推敲其言谈就会发现,他们常常“从一个主题跳到另一个主题,所说的话题很空洞,陈词滥调,观点雷同,词汇相似,术语抽象,行话使用不恰当,观点和语词逻辑不连贯,句子缺乏完整性等”(Hare,1991,p.57)。正如黑尔(Hare,1996,p.46)所强调的,“在某些方面,人格异常者似乎缺乏一个中央组织者来做计划,以确保他们的所思所言集中在一个方向上”。但是,人格异常者的魅力如此之大,操控能力如此之强,以至这些语言上的缺陷不会轻易地被觉察出来。

读者们不要认为人格异常者们能利用言语和社交技巧成功地操控他人和组织。一项有启示性的研究跟踪了从8~48岁的大样本人格异常者(Ullrich,Farrington,&Coid,2008), 结果发现,人格异常的特点并不能带来地位、财富或成功的亲密关系。显然,人格异常者的魅力、骗术伎俩和印象管理并不能带来人生成就。

心理测量学差异

心理测量学研究(使用标准化心理测验)表明,人格异常者的智力测验得分通常高于普通人群(Hare,1970,1996),特别是在自我管理测验上。黑尔曾经挖苦地说,他所研究的人格异常的样本可能是最不聪明的同类,因为他们没能逃脱抓捕,还被判定有罪。(黑尔对监狱以外的人格异常者也做了大量研究。)后来的研究就使用了一种很有效的二分法来区分人格异常者(例如,Ishikawa,Raine,Lencz,Bihrle,&Lacasse,2001),“成功”的人 格异常者(指那些犯罪后成功逃避追捕和起诉的人格异常者)和“不成功”的人格异常者(指那些被起诉和监禁的人格异常者)。但“成功”不能和“聪明”直接画等号,另外,也不能认为罪犯都是愚蠢的。总之,当前的研究均表明,很多人格异常者很聪明—正如标准的智力测验所显示的,但是也有例外(Hare&Neumann,2008)。

人格异常者和心理失常

人格异常者通常没有严重的或完全的心理失常。大多数人格异常者都没有严重焦虑、精神病性思维、妄想、重度抑郁或幻觉等症状。即使在巨大的压力下,他们仍能像英国作家伊恩·弗莱明(Ian Fleming)笔下的詹姆斯·邦德一样保持冷静和沉着。人格异常者似乎还能在死刑之前兴致勃勃地吃牛排大餐。一个声名狼藉的连环杀手赫尔曼·W.马吉特(Herman W.Mudget),别名H.H.福尔摩斯,在行刑前的最后几小时感到疲惫且睡得很香,醒来后神采奕奕地对警卫说“我这辈子从来没有睡得这么舒服过”。在被绞死前1小时,他点了一份丰盛的早餐。直到死前,他依然保持着平常、轻松,丝毫没有表现出对死亡的恐惧(Franke,1975)。本章后面将讨论人格异常者的另外一个可能的特征“胆大”。

并非所有人都同意人格异常者没有精神障碍的观点。一些临床医生认为,人格异常和精神分裂属于同一范畴的疾病(Hare,1996),克莱克利简要地认为,人格异常是“戴面具”的精神障碍。一些司法临床医生坚持认为,他们偶尔接触过既是人格异常又是精神分裂症的罪犯(Hare,1996)。有证据表明,在于高度戒备的精神病院里接受治疗的严重暴力或高危患者中,有精神疾病的人格异常者并不罕见。另一些研究者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Quinsey,Harris,Rice,&Cormier,2006;Tengström,Hodgins,Grann,Längstrom,&

第七章·犯罪与人格异常

Kullgren,2004:Vitacco,Neumann,&Jackson,2005),腾斯特伦(Tengstrom)等人研究发现,

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并伴有很多人格异常特征的个体比被单一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个体有更多的严重攻击和暴力史。

人格异常者和自杀

克莱克利的印象是,人格异常者自杀是极少有的情况。然而,最近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对克莱克利的观察结论提出了质疑。比如,黑尔的研究中提到,他知道几个人格异常者,当他们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已经走投无路时,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Hare&Neumann,2008)。走投无路的情况包括漫长的刑期、绝症或被警察包围等。黑尔等人(Hare et al.,2008)还提道,“我们怀疑,至少有些由警察“协助”的自杀案件包含了一些人格异常者,他们被警察包围并希望带着“荣耀的光辉'走出来”(Hare&Neumann,2008,p.228)。

维罗纳、帕特里克和乔伊纳(Verona,Patrick,&Joiner,2001)研究发现,在男性囚犯中,特别是在攻击性强、易激惹的人格异常者中,确实有一些指标提示了自杀倾向。自杀倾向(suicidality)是临床医生使用的描述有自杀风险的一个术语,通常从自我报告的自杀想法或意图中进行推断。另有一项研究调查了精神病患者、年轻罪犯、监禁拘留人员和监狱服刑罪犯的人格异常和自杀倾向,研究同样发现,人格异常和自杀倾向之间有显著相关(Douglas,Herbozo,Poythress,Belfrage,&Edens,2006)。然而,研究者也警告,自杀和人 格异常的关系是非常复杂和多面的,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以把握二者的关系。总之,研究和临床经验正陆续发现,某些处于绝望心境中的人格异常者确实会自杀,尤其是易冲动和高暴力倾向的个体。

其他主要特点

人格异常者的另一特征是自私、无法给予他人爱与情感。在克莱克利看来,人格异常者总是表现出自我中心,而且基本上无法改变。人格异常者确实无力体验真诚而有意义的爱。他们可能讨人喜欢,但是很难跟他人保持亲密的友谊,也很难理解他人的爱。他们可能有很高的技巧来假装爱得很投入,也能逼真地模仿适当的情感,但是真正的忠诚、温存和怜悯与他们毫不相干。人格异常者的情绪反应和情感表现非常平淡,同时他们对爱与被爱的需要很小,因此也很少与家人联系,喜欢频繁改变住所(Hare,1991)。此外,他们对仁慈毫不领情,只有表面上的感激。很矛盾的是,他们也会给别人帮点小忙,表现得很是体贴周到。一个典型的人格异常者会为他的老邻居修剪草坪;当邻居生病的时候,为她带来好喝的饮料—第二天早晨他偷了她的车。

人格异常者无视真相,常被称为“病态撒谎者(pathological liars)”。他们似乎没有内化的道德或伦理辨别力,不能理解诚实的含义,尤其是当欺骗能够带来个人利益时。他们可以狡猾地表现出正直、诚实和诚恳,但他们所谓的诚实没有任何实质内容。

人格异常者是不可靠、不负责、不可预期的。他们无视场合的重要性或冲动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冲动是人格异常者的一个基本的核心特征(Hart&Dempster,1997)。但是,这种冲动的行为模式具有周期性。在冲动行为之后的几个月中,人格异常者可能表现为一个有责任心的市民、体贴的配偶和可靠的雇员。他们可能像德玛里亚和西斯那样有过成功的经历,受过提升,获得过荣誉。对于获得普通大众渴求的成功,他们显得经验老成。但是要断然结束原来的生活,他们会显得无计可施。他们变得不负责任、使用假支票、暗中

破坏公司计算机、酗酒、寻欢作乐或偷老板的车。他们“脾气很坏”,会突然发怒与人争执和打架。人格异常者随后可能会说他们很抱歉,并请求再给他一次机会。而他们基本上都

会被谅解。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这个人格异常者是青年人,他不负责任的行为很快就会故

态复萌。

少许的酒精就会使大多数人格异常者变得粗俗不堪、飞扬跋扈、狂暴无礼、吵闹不止、胡闹不休。克莱克利强调,人格异常者不顾大多数人的感受肆意胡闹,粗俗怪诞、不合时宜。一点也不意外,他们缺乏普通人的幽默感和自嘲能力。

人格异常者的智商通常高于普通人,但他们缺乏学会避免失败和避免卷入潜在伤害的能力。一些理论家认为,人格异常者的这种自我毁灭、自我挫败的行为和态度反映出一种需要通过被惩罚来减轻潜意识中的内疚感的需要。或更简单地说,自虐的需求驱使着他们做出这样的行为。但大多数的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很难接受用负罪感和自虐倾向来解释这些人周期性地出现自我毁灭行为的说法。

大多数的专家认为,人格异常者的一个核心点是他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没有丝毫自责和罪恶感,他们不在乎行为的严重后果和是否道德,也不觉得应该对给他人造成的伤害负责。正因为人格异常者不计后果,所以他们很可能做出反社会行为—比如伪造、偷窃、强奸、斗殴和欺诈等,通过这些荒唐的冒险获得一些微薄的财物。被抓获后,他们也没有表现出真诚的忏悔。他们很乐意承认自己的罪行,并且会果断地供认不讳,以给人带来震惊而感到很惬意。无论是打坏了别人的脑袋、毁坏汽车,还是折磨小孩,人格异常者都认为自己是“闹着玩”的。

当人格异常犯罪者实施犯罪行为时,其冲动性使他们不能在犯罪上表现得很专业,人格异常的犯罪者更有可能去做一些怪异的行为,不把犯罪视为该认真对待的事,即使做出非常严重的犯罪行为也仅仅是为了得到即刻的满足。职业犯罪人通常有明确的目标和一套行动计划,而人格异常犯罪者作案常常较为冲动且缺乏长期的目标。

人格异常者换位思考的能力非常有限。他们把人们的谴责归咎于社会和家庭等外因,认为是它们导致了他们的不幸,而不是自我反思。有意思的是,受过教育的人格异常者还能引经据典地谈论人格异常,讨论相关研究结果,但他们不能审视自己的古怪行为,也不能对这些行为进行有力地自省。他们能明确表达自己的错误,但在表述中毫无真实情感可言。这种特征被克莱克利称为语义性失语症。约翰斯和夸伊(Johns&Quay,1962)将其解释为人格异常者“明白言辞的字面意义,但不理解背后的真正内涵”。格兰特(Grant,1977)也发现,人格异常者只知道词语的书面意义而不理解其现实意义。黑尔(1996,p.45)总结道:“简言之,人格异常者是语义上和情感上都非常浅薄的人”。

布莱尔等人(Blair,Peschardt,Budhani,Mitchell,&Pine,2006)研究发现,人格异常 者另一个重要的行为特征是他们大量使用工具性攻击。顾名思义,如第五章所提到过的,工具性攻击即指有目的、有意图的攻击行为,用以实现一个特定目标,比如侵财等。工具性攻击应区别于反应性攻击(reactive aggression),后者被定义为引发的、无计划的、对一个事件或他人行为的防御式反应。

最后,夸伊(Quay,1965)认为,人格异常者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病态的、寻求刺激的特征,这是克莱克利描述人格异常者的一个很重要的本质特征。夸伊认为,对兴奋和刺激的极度神经生理需求导致了人格异常行为。人格异常者常常沉迷于各种充满刺激的爱好中,如赛车、跳伞和摩托车障碍赛等。在随后的篇幅中,我们将讨论这种寻求刺激的特征。

第七章·犯罪与人格异常

近年来,针对屡次犯罪的人格异常者(统称为人格异常的犯罪者)的研究变得更加有用。

在对人格异常的暴力犯或惯犯的研究中,收集了大量关于他们的背景、学习经历和行为模式等宝贵信息。这些研究也会为如何处理和对待这一具有挑战性的群体提供有效的策略。


何为人格异常人格异常的犯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