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洋水
巨洋水出朱虚县泰山①,北过其县西,
泰山,即东小泰山也。巨洋水,即《国语》所谓具水矣②。袁宏谓之巨昧③,王韶之以为巨蔑④,亦或曰朐弥,皆一水也,而广其目焉⑤。其水北流迳朱虚县故城西,汉惠帝二年⑥,封齐悼惠王子刘章为侯国⑦。《地理风俗记》曰:丹山在西南⑧,丹水所出⑨,东入海。丹水由朱虚丘阜矣。故言朱虚城西有长坂远峻⑩,名为破车岘⑪。城东北二十里有丹山,世谓之凡山,县在西南,非山也。丹、凡字相类,音从字变也。丹水有二源,各导一山,世谓之东丹、西丹水也。西丹水自凡山北流⑫,迳剧县故城东⑬,东丹水注之。水出方山⑭,山有二水,一水即东丹水也。北迳县合西丹水,而乱流又东北出,迳渏薄涧北。渏水亦出方山⑮,流入平寿县⑯,积而为渚⑰,水盛则北注,东南流,屈而东北流,迳平寿县故城西,而北入丹水,谓之鱼合口。丹水又东北迳望海台东⑱,东北注海,盖亦县所氏者也。
【注释】
①巨洋水:即今山东境内弥河。源出今山东临朐沂山西麓,北流经临朐东,又北经青州东,又东北流经寿光界,东北入海。朱虚县:西汉置,属琅邪郡。治所在今山东临朐东南六十里。泰山:即东小泰山,也称沂山。在今山东临朐南九十里,与沂水县接界。
②具水:即巨洋水。亦即今之弥河。
③袁宏:字彦伯。陈郡(今河南太康)人。为大司马桓温府记室参军,稍迁至吏部郎,出为东阳郡守。著有《三国名臣颂》《后汉纪》等。巨昧:即巨洋水。
④王韶之:字休泰。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晋恭帝即位,迁黄门侍郎,领著作郎。少帝即位,出为吴郡太守。巨蔑:亦称朐弥、巨昧、巨洋水、弥河。
⑤广其目:增广其名称。
⑥汉惠帝二年:前193年。汉惠帝,西汉皇帝刘盈,刘邦之子。
⑦齐悼惠王:即刘肥。刘章:齐悼惠王次子。高后封为朱虚侯。
⑧丹山:在今山东临朐东北纪山。
⑨丹水:当在今山东临朐。
⑩长坂:很长的斜坡。远峻:遥远陡峻。
⑪破车岘(xiàn):即穆陵关。在今山东沂水县北。
⑫西丹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水曰大丹河,出临朐县(今山东临朐)东北之丹山。”
⑬剧县:西汉置,为菑川国都。治所在今山东寿光南三十六里纪台村。东汉省。
⑭方山:在今山东昌乐东南二十里。
⑮渏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方舆纪要》,黑水在昌乐县(今山东昌乐)东南,俗名污河,源亦出方山。盖即此水。”
⑯平寿县:战国秦置,属胶东郡。治所在今山东昌乐东南。西汉属北海郡。东汉属北海国。
⑰渚(zhǔ):通“瀦”。蓄水处。指陂塘之类。《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渚当在今潍县(今山东潍坊)西南。”
⑱望海台:在今山东荣成东北。
【译文】
巨洋水
巨洋水发源于朱虚县泰山,往北流过县西,
泰山就是东小泰山。巨洋水,就是《国语》所说的具水。袁宏把它称为巨昧,王韶之把它叫巨蔑,也有人叫朐弥,说的都是同一条水,只不过名称不一罢了。巨洋水往北流经朱虚县旧城西面,汉惠帝二年,把这里封给齐悼惠王儿子刘章,立为侯国。《地理风俗记》说:丹山在西南面,丹水发源于那里,东流入海。丹水流经朱虚县丘陵地带。所以有人说到朱虚城西有一条漫长高峻的山坡,名叫破车岘。城东北二十里有丹山,世人称之为凡山,县城在丹山西南,而不是山在城的西南。丹、凡字形相近,于是读音也随字而变了。丹水有两个源头,各发源于一山,世人称之为东丹水和西丹水。西丹水从凡山北流,经过剧县旧城东面,东丹水注入。东丹水发源于方山,山上有两条水,东丹水就是其中的一条。东丹水往北流,经剧县与西丹水汇合,成为乱流,又往东北流去,经过渏薄涧北面。渏水也发源于方山,流入平寿县,积聚成水湾,水大时就北注,转向东南流,又折向东北,流经平寿县旧城西面,然后北流注入丹水,汇流处称为鱼合口。丹水又往东北流经望海台东面,往东北注入大海,县就是依照台命名的。
又北过临朐县东①,
巨洋水自朱虚北入临朐县,熏冶泉水注之②。水出西溪,飞泉侧濑于穷坎之下③,泉溪之上,源麓之侧有一祠④,目之为冶泉祠⑤。按《广雅》⑥,金神谓之清明⑦。斯地盖古冶官所在⑧,故水取称焉。水色澄明而清泠特异⑨,渊无潜石,浅镂沙文⑩,中有古坛,参差相对,后人微加功饰,以为嬉游之处。南北邃岸凌空⑪,疏木交合⑫。先公以太和中⑬,作镇海岱⑭,余总角之年⑮,侍节东州⑯。至若炎夏火流⑰,闲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娱永日。桂笋寻波⑱,轻林委浪⑲,琴歌既洽,欢情亦畅⑳,是焉栖寄(21),寔可凭衿(22)。小东有一湖(23),佳饶鲜笋,匪直芳齐芍药(24),寔亦洁并飞鳞(25)。其水东北流入巨洋,谓之熏冶泉。
【注释】
①临朐县:西汉置,属齐郡。治所即今山东临朐。
②熏冶泉:在今山东临朐西南二十五里。
③飞泉:瀑布。侧濑(lài):斜依着山势急流。穷坎:深壑。
④源麓:处于水源的山麓。
⑤目:名称,叫做。冶泉祠:在今山东临朐一带。
⑥按:考寻。《广雅》:三国魏张揖撰。为增广《尔雅》而作,但收词范围远较《尔雅》广泛,大批两汉魏晋的词语与名物训解保存在书中。因避隋炀帝杨广的讳,后人又称该书为《博雅》。保留了很多先秦两汉的古语词和古义。
⑦金神谓之清明:此为《广雅·释天》中的文字。金神,旧五行神之一,主金。为西方之神,秋之神。
⑧冶官:管理开采、冶炼金属的官署。
⑨澄明:清澈明净。清泠(líng):清凉。特异:表程度深。极其,非常,超出一般。
⑩浅:浅浅地。这是因为水折射使得深渊的水底看起来很浅。镂:装饰。沙文:沙子的纹路。
⑪邃(suì)岸:深岸,高岸。凌空:耸立空中。
⑫疏木:疏疏落落的树木。交合:交错相连。
⑬先公:亡父。这里是指郦道元的父亲郦范,字世则。范阳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人。太武帝时,为给事东宫等。孝文帝时,除平东将军,假范阳公。太和: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年号(477—499)。
⑭海岱:今山东渤海至泰山之间的地带。海,渤海。岱,泰山。
⑮余:郦道元自称。总角:借指儿童。古时儿童束发为两结,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故称。“总角”是一个模糊的时间概念,不能用来推算郦道元出生的准确年代。
⑯侍节:侍奉,尽孝道。东州:谓青州。郦道元父亲郦范曾任青州刺史。
⑰火流:形容极其炎热。
⑱桂笋:竹名。这里指代用竹子做的撑船用的竹篙。寻波:追逐波浪。
⑲轻林:小树林。轻,小。委浪:枝条因拂着水面而使波浪弯曲。委,弯曲。
⑳欢情亦畅:欢乐的心情很是舒畅。
(21)栖寄:栖息寄居。
(22)寔:的确。凭衿(jīn):寄托胸怀。凭,依托,寄托。衿,心怀,胸怀。
(23)小东:稍微向东。
(24)匪直:不仅仅。齐:等同。
(25)并:等同。飞鳞:游鱼。陈桥驿按,此是除《巨马水》以外,又一次郦道元记及其童年生活之地。不过这不是他的家乡,是随他从官之父而来。此一段文字写得生动细腻,值得一读。
【译文】
巨洋水又往北流过临朐县东面,
巨洋水从朱虚向北流入临朐县,熏冶泉水在此注入。此水源出西溪,飞奔的泉水在深坑下面流泻,在溪岸上,源头的山麓近旁,有一座祠庙,名为冶泉祠。据《广雅》,金属之神叫清明。此处是古时冶官的驻地,水就因此取名。熏冶泉水色澄清透明,而且特别清凉,深渊底下岩石历历可数,浅处的沙上水流荡出的波痕就像雕成一样,中间有古坛,与祠参差相对,后人稍加修饰,把它作为嬉游的处所。南北两侧高岸凌空而起,古树枝柯交错。太和年间先父镇守海岱,当时我还年幼,跟着父亲到东方来。每当骄阳如火的炎夏,困倦无聊时,就携琴邀友,整天尽情嬉游。我们荡着一叶扁舟,逐浪漂流,在岸边林木的轻荫底下,穿过低垂拂水的柔枝,我们弹琴唱歌,互相应和,彼此都十分愉快,寄身在这清幽可爱的林泉间,我们真是乐而忘返了。稍东有一口湖,湖边出产鲜美的竹笋,不但气味芳香可与芍药相比,而且也像鱼儿一般洁白清净。溪水往东北流入巨洋,称为熏冶泉。
又迳临朐县故城东,城,古伯氏骈邑也①。汉武帝元朔元年②,封菑川懿王子刘奴为侯国③。应劭曰:临朐,山名也,故县氏之。朐亦水名。其城侧临朐川,是以王莽用表厥称焉④。城上下,沿水悉是刘武皇北伐广固⑤,营垒所在矣。
【注释】
①古伯氏骈邑:又作骈。春秋纪邑,后入齐。在今山东临朐东南三十里。西汉为骈侯国。
②元朔元年:前128年。
③菑川懿王:即刘志。刘邦之孙,齐悼惠王刘肥之子。初封安都侯。前164年,汉文帝立为济北王。七国之乱后,被改封为菑川王。谥号懿。刘奴:菑川懿王刘志之子。元朔二年(前127)封临朐侯。卒谥夷。
④王莽用表厥称:《汉书·地理志》“齐郡”:“临朐,有逢山祠。石膏山,洋水所出,东北至广饶入巨定。莽曰监朐。”
⑤刘武皇:即南朝宋的建立者刘裕。广固:在今山东青州西北八里尧山之阳。
【译文】
巨洋水又流经临朐县旧城东面,此城是古时伯氏的骈邑。汉武帝元朔元年,把这里封给菑川懿王的儿子刘奴,立为侯国。应劭说:临朐原是山名,县也以山命名。朐,又是水名。此城侧面紧临朐川,所以王莽就用临朐作为县名。城外沿江上下,都是刘武皇北伐广固时营垒所在的地方。
巨洋又东北迳委粟山东①,孤阜秀立,形若委粟②。
【注释】
①委粟山:在今山东临朐东北二里。
②委粟:下垂的禾粟。
【译文】
巨洋水又往东北流经委粟山东边,这是一座秀美的山丘,孤零零地耸立着,形状像一堆倒在地上的积粟。
又东北,洋水注之①。水西出石膏山西北石涧口②,东南迳逢山祠西。洋水又东南,历逢山下③,即石膏山也。山麓三成④,壁立直上。山上有石鼓,鸣则年凶。郭缘生《续述征记》曰:逢山在广固南三十里,有祠并石鼓,齐地将乱,石人辄打石鼓,声闻数十里。洋水历其阴而东北流,世谓之石沟水。东北流出于委粟山北,而东注于巨洋,谓之石沟口。然是水下流,亦有时通塞⑤,及其春夏水泛,川澜无辍⑥,亦或谓之为龙泉水。《地理志》:石膏山,洋水所出是也。今于此县,惟是渎当之,似符群证矣⑦。
【注释】
①洋水:即今山东青州南之南阳河。
②石膏山:又名北峰山。即今山东青州西南二十五里玲珑山。
③逢山:在今山东临朐西二十五里。
④三成:三重。
⑤通塞:通流和阻塞。
⑥川澜:水流,波澜。
⑦群证:诸多典籍中的证据。
【译文】
巨洋水又往东北流,洋水注入。洋水发源于西方石膏山西北的石涧口,往东南流经逢山祠西面。洋水又往东南流经逢山下,逢山就是石膏山。山麓有三重,峭壁陡峻直上。山上有石鼓,鼓响就预兆着那年有灾祸。郭缘生《续述征记》说:逢山坐落在广固南三十里,山上有祠庙和石鼓,齐地将乱时,石人就敲起石鼓,数十里内都能听到。洋水流经山北,转向东北流,世人称之为石沟水。石沟水往东北流出委粟山北面,然后东流注入巨洋水,汇流处称为石沟口。然而这条水下游,有时畅通有时阻塞,到了每年春夏水涨时,浪涛滚滚奔流不息,也有人称为龙泉水。《地理志》说:石膏山是洋水的发源地。今天在临朐县只有这条水可以对得上,似乎与各书的记载相符。
巨洋水又东北得邳泉口①。泉源西出平地,东流注于巨洋水。
【注释】
①邳泉口:《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齐乘》二,邳泉在建德水源(在今山东青州一带)之东北,入建德,非入巨洋也。”
【译文】
巨洋水又往东北流到邳泉口。邳泉的源头出自西方的平地,东流注入巨洋水。
巨洋水又北会建德水①。水西发逢山阜而东流入巨洋水也。
【注释】
①建德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齐乘》,建德水出益都府(今山东青州)南七里涧,俗名七里河,水东犹有建德村……”
【译文】
巨洋水又北流,与建德水汇合。建德水发源于西方逢山的丘冈下,东流注入巨洋水。
又北过剧县西①,
巨洋水又东北合康浪水②。水发县西南山③,无事树木④,而圆峭孤峙⑤,巑岏分立⑥。左思《齐都赋》曰⑦:岭镇其左是也⑧。康浪水北流注于巨洋。
【注释】
①剧县:西汉置,为菑川国都。治所在今山东寿光南三十里纪台村。东汉省。
②康浪水:今山东青州东康河。
③山:又作箕山、香山。即今山东青州东五十里香山。
④无事:这里指不能种植,不能生长。
⑤圆峭:圆形峻峭。孤峙:孤立耸峙。
⑥巑岏(cuán wán):高峻的山峰。
⑦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官秘书郎。他的《三都赋》(《蜀都赋》《吴都赋》《魏都赋》)精心构思十年乃成,名重一时,曾使“洛阳为之纸贵”。《齐都赋》:篇名。已佚。
⑧镇:坐落。
【译文】
巨洋水又往北流过剧县西面,
巨洋水又往东北流,与康浪水汇合。康浪水发源于剧县西南面的山,山上不长树木,浑圆而峻峭的山峰互相分开,相对屹立着。左思《齐都赋》说:岭雄踞于齐都左边。康浪水往北流,注入巨洋水。
巨洋又东北迳剧县故城西,古纪国也①。《春秋·庄公四年》②,纪侯不能下齐③,以与弟季④,大去其国⑤,违齐难也⑥。后改曰剧。故《鲁连子》曰⑦:朐、剧之人⑧,辩者也⑨。汉文帝十八年⑩,别为菑川国⑪,后并北海⑫。汉武帝元朔二年⑬,封菑川懿王子刘错为侯国⑭,王莽更之曰俞县也。城之北侧有故台,台西有方池。晏谟曰⑮:西去齐城九十七里⑯。耿弇破张步于临淄⑰,追至巨洋,水上僵尸相属⑱,即是水也。
【注释】
①古纪国:周代国名。姜姓,春秋时为齐所灭。故城在今山东寿光南三十里纪台镇。
②庄公四年:前690年。
③纪侯:纪国国君,侯爵。下齐:臣服于齐国。
④以与弟季:将纪国传给弟弟纪季。
⑤大去其国:离开国家后,永不再返回。
⑥违:躲避,逃避。
⑦《鲁连子》:书名。战国齐人鲁仲连撰。
⑧朐:战国齐邑,后入秦。在今山东东平西南。
⑨辩者:聪辩、敏慧之人。
⑩汉文帝十八年:前162年。汉文帝,汉文帝刘恒。
⑪别:分。菑川国:西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分临淄郡东部置,封齐悼王子贤为菑川王,都剧县(今山东寿光南三十里)。
⑫北海:即北海郡。西汉景帝二年(前155)分齐郡置。治所在营陵县(今山东昌乐东南五十里古城)。
⑬元朔二年:前127年。
⑭菑川懿王:即刘志。刘错:菑川懿王刘志之子。元朔二年(前127)封剧侯。在位十二年卒,谥原。
⑮晏谟:十六国时前燕青州(今山东莱州)人。为慕容德嘉许,拜尚书郎。撰《齐地记》,或称《齐记》。
⑯齐城:即今山东淄博东北临淄故城。西周及春秋、战国时齐国均建都于此。
⑰耿弇(yǎn):字伯昭。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张步:字文公。琅邪不其(今山东崂山西北)人。建武五年(29),为汉将耿弇击败,降汉,封安丘侯。后被琅邪太守陈俊追杀。
⑱相属(zhǔ):相接连。属,接连,连缀。
【译文】
巨洋水又往东北流经剧县旧城西面,这里是古时的纪国。《春秋·庄公四年》:纪侯不愿降服于齐国,把纪国交给弟弟季,为躲避齐国入侵的灾难,就离开纪国出走。后来纪就改名为剧。所以《鲁连子》说:朐、剧的人都能言善辩。汉文帝十八年,把这地方分出来,立为菑川国,后来又并入北海。汉武帝元朔二年,把这里封给菑川懿王的儿子刘错,立为侯国,王莽则改名为俞县。城的北边有旧台,台的西面有方池。晏谟说:这里离齐城九十七里。耿弇在临淄打败了张步,一直追击到巨洋,水上的浮尸连成一片,说的就是这条水。
巨洋又东北迳晋龙骧将军、幽州刺史辟闾浑墓东而东北流①,墓侧有一坟甚高大,时人咸谓之为马陵②,而不知谁之丘垄也③。
【注释】
①龙骧将军:官名。杂号将军。西晋武帝咸宁初年以王濬为之。南北朝沿置,品秩不一。幽州:汉武帝置十三州刺史部之一。辟闾浑墓:《水经注疏》熊会贞按:“《齐乘》五,浑墓在寿光(今山东寿光)西南三十里。《一统志》,在县南三十里。”
②马陵:《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齐乘》,臧台在寿光西四十里,又西五里有马陵台,即此。”
③丘垄:坟垄,坟墓。
【译文】
巨洋水又往东北流,经过晋龙骧将军、幽州刺史辟闾浑墓东,然后又往东北流,墓旁又有一座坟,非常高大,当时人们都称为马陵,但不知道是谁的坟墓。
巨洋水又东北迳益县故城东①,王莽更之曰涤荡也。晏谟曰:南去齐城五十里。司马宣王伐公孙渊②,北徙丰人③,住于此城,遂改名为南丰城也④。
【注释】
①益县:西汉置,属北海郡。治所在今山东寿光南十里益城村。东汉为侯国,改属乐安国。后复为县。
②司马宣王:即司马懿。公孙渊:三国魏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人。魏明帝太和二年(228),拜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通孙权,权遣使立为燕王。旋斩吴使,送其首于魏,明帝拜为大司马,封乐浪公。景初元年(237),渊自立为燕王。景初二年(238),司马懿斩渊父子。
③丰人:丰地的百姓。丰,丰县。秦后期置,西汉属沛郡。治所即今江苏丰县。汉高祖刘邦为沛郡丰县人。
④南丰城:在今山东寿光西北二十里。
【译文】
巨洋水又往东北流经益县旧城东面,王莽改名为涤荡。晏谟说:这里南面离齐城五十里。司马宣王攻打公孙渊,从北面迁来丰人居住在这座城中,于是就改名为南丰城。
又东北,积而为潭,枝津出焉,谓之百尺沟。
【译文】
巨洋水又往东北流,积水成潭,支流从这里分出,称为百尺沟。
西北流迳北益都城①,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刘胡为侯国②。
【注释】
①北益都城:即西汉益都侯国故城。在今山东寿光北二十里古城街道。
②刘胡:菑川懿王刘志之子,元朔二年(前127)封益都侯。同年卒,谥敬。
【译文】
巨洋水往西北流经北益都城,汉武帝元朔二年,把这里封给菑川懿王的儿子刘胡,立为侯国。
又西北流而注于巨淀矣①。
【注释】
①巨淀:亦称巨定湖。在今山东寿光西北。
【译文】
巨洋水又往西北流,注入巨淀湖。
又东北过寿光县西①,
巨洋水自巨淀湖东北流迳县故城西,王莽之翼平亭也。汉光武建武二年②,封更始子鲤为侯国③。城之西南、水东有孔子石室,故庙堂也。中有孔子像,弟子问经,既无碑志④,未详所立。
【注释】
①寿光县:西汉置,属北海郡。治所在今山东寿光东北二十里,俗称牟城。
②建武二年:26年。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25—56)。
③鲤:指刘鲤,东汉宗室。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更始帝刘玄之子。建武二年(26),光武帝封之为寿光侯。
④碑志:碑上的文字记载。
【译文】
巨洋水又往东北流过寿光县西面,
巨洋水从巨淀湖往东北流经寿光县旧城西面,王莽时称翼平亭。汉光武帝建武二年,把这里封给更始帝的儿子刘鲤,立为侯国。县城西南面、巨洋水东面,有孔子石室,是旧时的庙堂。庙中有孔子像,还有弟子问经的画像,但找不到碑文,不知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巨洋又东北流,尧水注之①。水出剧县南角崩山②,即故义山也,俗人以其山角若崩,因名为角崩山,亦名为角林山,皆世俗音讹也。水即蕤水矣。《地理志》曰:剧县有义山,蕤水所出也③。北迳山东,俗亦名之为青水矣。尧水又东北迳东、西寿光二城间④。应劭曰:寿光县有灌亭⑤。杜预曰:在县东南斟灌国也⑥。又言斟亭在平寿县东南⑦,平寿故城在白狼水西⑧,今北海郡治。水上承营陵县之下流⑨,东北迳城东,西入别画湖⑩,亦曰朕怀湖。湖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东北入海。斟亭在溉水东⑪。水出桑犊亭东覆甑山⑫。亭,故高密郡治⑬,世谓之故郡城⑭,山谓之塔山,水曰鹿孟水,亦曰戾孟水,皆非也。《地理志》:桑犊,北海之属县矣,有覆甑山,溉水所出。北迳斟亭,西北合白狼水。按《地理志》,北海有斟县⑮。京相璠曰:故斟寻国⑯,禹后,西北去灌亭九十里。
【注释】
①尧水:即青水。即今山东之尧河。
②角崩山:亦名角林山、义山。即今山东青州西北之尧王山。俗人以其山角若崩,因名。
③剧县有义山,蕤水所出也:《汉书·地理志》“甾川国”:“剧,义山,蕤水所出,北至寿光入海。莽曰俞。”
④东、西寿光:《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寰宇记》:斟灌城,亦名东寿光。盖以寿光县(今山东寿光)在西,称西寿光;斟灌(今山东寿光东北)在东,称东寿光也。”
⑤灌亭:即斟灌、斟亭。在今山东寿光东北四十里斟灌城里。
⑥斟灌国:即斟亭、灌亭。在今山东寿光东北四十里斟灌城里。
⑦平寿县:战国秦置,属胶东郡。治所在今山东昌乐东南。西汉属北海郡。东汉属北海国。
⑧白狼水:即今山东潍坊东白狼河。
⑨营陵县:西汉置,为北海郡治。治所在今山东昌乐东南五十里古城。东汉属北海国。晋属东莞郡,后属高密郡。
⑩别画湖:亦曰朕怀湖。《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湖当在今潍县(今山东潍坊)东北。”
⑪溉水:在今山东潍坊东南四十里。
⑫桑犊亭:在今山东潍坊东南。覆甑山:又名塔山。即今山东潍坊东南四十里溉源山。
⑬高密郡:南朝宋改高密国为郡,属青州。治所在桑犊城(今山东潍坊东南)。
⑭故郡城:即高密郡治。在桑犊城(今山东潍坊东南)。
⑮斟县:西汉置,属北海郡。治所在今山东潍坊东南五十里。东汉省。
⑯斟寻国:在今山东潍坊东南五十里清池镇治浑街。
【译文】
巨洋水又往东北流,尧水注入。尧水发源于剧县南面的角崩山,就是过去的义山,因为山角看去像崩塌了似的,因此当地乡人称为角崩山,也称角林山,这都是民间音讹的缘故。尧水就是蕤水。《地理志》说:剧县有义山,蕤水就发源于那里。水往北流经山东,民间又称青水。尧水又往东北流经东寿光城和西寿光城之间。应劭说:寿光县有灌亭。杜预说:灌亭在寿光县东南,是从前的斟灌国。又说:斟亭在平寿县东南,平寿旧城在白狼水西,今天是北海郡的治所。白狼水上源在营陵县,往东北流经平寿城东边,西流注入别画湖,也称朕怀湖。湖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水往东北流入大海。斟亭在溉水东,溉水发源于桑犊亭东面的覆甑山。斟亭是过去高密郡的治所,人们称之为故郡城,把覆甑山称为塔山,把水称为鹿孟水,也称戾孟水,这都不对。《地理志》载:桑犊是北海郡的属县,有覆甑山,溉水发源于此。往北流经斟亭,西北与白狼水汇合。据《地理志》,北海有斟县。京相璠说:斟县是从前的斟寻国,大禹的后代居住在这里,西北距灌亭九十里。
溉水又北迳寒亭西而入别画湖①。《郡国志》曰:平寿有斟城,有寒亭。薛瓒《汉书集注》云②:按《汲郡古文》③,相居斟灌。东郡灌是也④。明帝以封周后⑤,改曰卫⑥。斟寻在河南,非平寿也。又云:太康居斟寻⑦,羿亦居之⑧,桀又居之。《尚书·序》曰⑨:太康失国,兄弟五人徯于河汭⑩。此即太康之居为近洛也。余考瓒所据,今河南有寻地,卫国有观土⑪。《国语》曰:启有五观⑫,谓之奸子。五观盖其名也,所处之邑,其名曰观。皇甫谧曰⑬:卫地。又云:夏相徙帝丘⑭,依同姓之诸侯于斟寻氏,即汲冢书云相居斟灌也。既依斟寻,明斟、寻非一居矣。穷后既仗善射篡相⑮,寒浞亦因逢蒙弑羿⑯,即其居以生浇⑰,因其室而有豷⑱。故《春秋·襄公四年》⑲,魏绛曰⑳: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处浇于过(21),处豷于戈(22)。是以伍员言于吴子曰(23):过浇杀斟灌以伐斟寻是也。有夏之遗臣曰靡(24),事羿(25),羿之死也,逃于鬲氏(26),今鬲县也(27)。收斟灌、斟寻二国之余烬(28),杀寒浞而立少康(29),灭之,有穷遂亡也。是盖寓其居而生其称(30),宅其业而表其邑(31)。纵遗文沿褫(32),亭郭有传(33)。未可以彼有灌目,谓专此为非;舍此寻名,而专彼为是。以土推传(34),应氏之据亦可按矣(35)。
【注释】
①寒亭:夏代方国。即今山东潍坊东北寒亭区。
②薛瓒《汉书集注》:臣瓒姓氏,历来学者考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此注作薛瓒,未知郦氏何据?
③《汲郡古文》:亦称汲冢书。西晋咸宁五年(279)在汲郡汲县(今河南汲县)战国魏襄王古冢中出土的古书,皆用蝌蚪文(即战国文字)写在简册上。
④东郡:战国秦王政五年(前242)置。治所在濮阳县(今河南濮阳东南二十里高城村)。
⑤明帝:《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颜(师古)《注》引应劭曰:世祖更名卫国,以封周后。《续汉志》亦云:光武更名。此‘明帝’字当误。”周后:周王室的后裔。
⑥卫:东汉改观县置,属东郡。治所在今河南清丰东南。西晋属顿丘县,北魏改为卫国县。
⑦太康:夏后帝启的儿子。盘于游田,不恤民事,为羿所逐,不得返国。太康五弟与母,待太康于洛水之北,怨其不返,故作《五子之歌》。
⑧羿:有穷国的国君后羿。相传后羿善射,为帝喾的射官。夏朝国君太康沉湎于游乐无法度,田猎于洛水之表,一出而十旬不返。有穷国的国君羿因民不能忍受太康之恶,率众拒之于河,不得返国。后来,后羿亦因喜狩猎,不理民事,弃其良臣而宠信寒浞,后为寒浞所杀。
⑨《尚书·序》:《尚书·五子之歌序》。
⑩兄弟五人徯(xī)于河汭(ruì):《尚书·五子之歌序》:“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河汭,作《五子之歌》。”孔颖达疏:“启子太康,以游畋弃民,为羿所逐,失其邦国。其未失国之前,畋于洛水之表。太康之弟,更有昆弟五人,从太康畋猎,与其母待太康于洛水之北。太康为羿所距,不得反国。其弟五人,即启之五子,并怨太康,各自作歌。史叙其事,作《五子之歌》。”徯,等待。汭,河流会合的地方或河流弯曲的地方。
⑪观土:即观。夏代诸侯国。在今河南清丰东南。
⑫启:夏启。大禹之子。五观:太康的五个兄弟号称五观。此五子或以为仁人,或以为奸子,众说纷纭。一说:五观为启的儿子,是个奸邪之人,五观是其名字。
⑬皇甫谧:即皇甫士安。
⑭夏相:夏朝的国君,名相。帝丘:或谓之商丘。今河南商丘西南。
⑮穷后:即有穷氏国君。后,国君,君王。有穷,夏时诸侯国国名。在今山东平原县西北。仗:仰仗,凭仗。善射:擅长射箭。篡相:篡夺相的帝位。
⑯寒浞(zhuó):寒部国君伯明氏之子,奸邪不肖,被其父废弃。后羿收留他,并任用他做自己的辅相。后因逢蒙弑杀后羿而自立,被少康灭。逢蒙:古之善射者,学射于后羿,杀后羿。《孟子·离娄下》云:“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愈己,于是杀羿。”
⑰浇(ào):寒浞之子,灭斟灌及斟寻氏。被少康灭于过(今山东莱州西北)。
⑱豷(yì):寒浞之子。被少康之子后杼灭于戈(今河南杞县、尉氏附近)。
⑲襄公四年:前569年。
⑳魏绛:即魏庄子。魏悼子之子,谥号昭子。春秋时晋国大夫。主张和戎,晋悼公采纳他的建议,派他与诸戎结盟。
(21)过(guō):夏、西周方国。在今山东莱州西北。
(22)戈:国名。当在今河南杞县、尉氏县附近。
(23)伍员:即伍子胥,名员。春秋时楚国人。
(24)遗臣:前朝之臣,不愿仕宦于新朝者。靡:夏朝之遗臣。
(25)事羿:侍奉后羿。
(26)鬲氏:部落名。在今山东德州东南二十五里。
(27)鬲(gé)县:战国秦置,属济北郡。治所在今山东德州德城区。西汉属平原郡。
(28)余烬:残余,这里指遗民。
(29)少康:夏朝君主。少康的父亲被寒浞所杀。少康长大后为有仍氏牧正,又逃至有虞氏任庖正。后攻灭寒浞,建都纶城(虞城县西三十五里),恢复夏王朝的统治。少康有作为,史称少康中兴。
(30)寓其居而生其称:寒浞寓居于有穷氏的住宅,也就承袭了有穷的称号。
(31)宅其业而表其邑:占有他的产业,就以他的城邑为名。
(32)纵:纵使,即使。遗文:遗存的文字记载。沿褫(chǐ):相沿夺脱。褫,褫夺,脱落。
(33)亭郭有传:亭和城郭还是有留传后世的。
(34)以土推传:凭借实地来推断传说。
(35)应氏之据:应劭的根据。可按:可以考察验证。
【译文】
溉水又往北流经寒亭西边,而后注入别画湖。《郡国志》说:平寿县有斟城和寒亭。薛瓒《汉书集注》说:据《汲郡古文》,相居住在斟灌。就是东郡的灌。明帝把这里封给周的后裔,改称为卫。斟寻在河南,不在平寿。又说:太康居住在斟寻,羿也住在这里,后来桀又住在这里。《尚书·序》说:太康失位,兄弟五人在河汭等待着。这里就是太康居住的地方,与洛水相距不远。我考证过薛瓒所依据的典籍,现在河南还有叫寻的地方,卫国还有观的旧地。《国语》说:启有个儿子叫五观,被称为逆子。五观是他的名字,他所居的城邑称观。皇甫谧说:观是卫国地方。又说:夏相迁到帝丘,依附同姓诸侯斟寻氏,就是汲冢书所说的:相居住在斟灌。相既然依附斟寻,那么斟灌、斟寻显然不是同一地方了。有穷氏依仗善射的本领篡夺相的帝位,寒浞也利用逢蒙杀了羿,寒浞就占了羿的住所和妻妾而生了浇和豷。《春秋·襄公四年》,魏绛说:寒浞令浇率军灭了斟灌和斟寻氏,把浇封于过,把豷封于戈。所以伍员对吴子说:过浇杀斟灌又攻斟寻。夏朝有一位旧臣叫靡,在羿手下做事,羿死后投奔鬲氏,就是今天的鬲县。他召集了斟灌、斟寻两国的残余力量,杀了寒浞,拥立少康,灭了浇和豷的封国,有穷就此灭亡了。寒浞寓居于有穷氏的住宅,也就承袭了有穷的称号;占有他的产业,就以他的城邑为名。纵使留下来的文字记录,长期以来逐渐散佚,但亭和城郭还有留传至今的。不可因为那地方带有灌的地名,就以为这地方不是;撇开这地方去寻查地名,就以为只有那地方才是。按实地来推断文字记载,应劭的说法也就可以验证了。
尧水又东北注巨洋。伏琛、晏谟①,并言尧尝顿驾于此②,故受名焉,非也。《地理志》曰:蕤水自剧东北至寿光入海。沿其迳趣③,即是水也。
【注释】
①伏琛(chēn):晋人。撰《齐记》,或称《齐地记》《三齐略记》。晏谟:十六国时前燕青州(今山东莱州)人。为慕容德嘉许,拜尚书郎。撰《齐地记》,或称《齐记》。
②顿驾:停车,亦泛指停留。
③迳趣:流经趋向。
【译文】
尧水又向东北注入巨洋。伏琛、晏谟都说尧曾经在此处逗留过,水就因此得名,其实不是这样的。《地理志》说:蕤水从剧往东北流到寿光注入大海。按蕤水的流程和流向看,就是尧水了。
又东北入于海。
巨洋水东北迳望海台西①,东北流。伏琛、晏谟并以为平望亭在平寿县故城西北八十里古县②。又或言秦始皇升以望海,因曰望海台,未详也。按《史记》,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刘赏为侯国③。
【注释】
①望海台:在今山东寿光东北五十里望海台。
②平望亭:在今山东寿光东北五十里望海台。
③菑川懿王:指刘志。沛(今江苏沛县)人。汉高祖刘邦之孙,齐王刘肥之子。初封为济北王,吴楚之乱时,志坚守不从。景帝贤之,徙封为菑川王。刘赏:菑川懿王刘志之子。元朔二年(前127)封平望侯。卒谥夷。
【译文】
巨洋水又往东北注入大海。
巨洋水往东北流经望海台西,往东北流。伏琛、晏谟都认为平望亭在平寿县旧城西北八十里,是一个古县城。又有人说秦始皇登台望海,因此称为望海台,事实如何不大清楚。据《史记》载:汉武帝元朔二年,把这里封给菑川懿王的儿子刘赏,立为侯国。
又东北注于海也。
【译文】
巨洋水又往东北流,注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