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水

字数:6885

潍水出琅邪箕县潍山①,

琅邪②,山名也,越王句践之故国也③。句践并吴,欲霸中国,徙都琅邪。秦始皇二十六年④,灭齐以为郡。城即秦皇之所筑也。遂登琅邪大乐之山,作层台于其上⑤,谓之琅邪台。台在城东南十里,孤立特显,出于众山,上下周二十里余,傍滨巨海⑥。秦王乐之,因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于琅邪山下⑦,复十二年⑧。所作台基三层⑨,层高三丈,上级平敞,方二百余步,广五里。刊石立碑,纪秦功德⑩。台上有神渊,渊至灵焉,人污之则竭,斋洁则通。神庙在齐八祠中,汉武帝亦尝登之。汉高帝吕后七年⑪,以为王国⑫,文帝三年⑬,更名为郡,王莽改曰填夷矣。

【注释】

①潍水:即今山东境内潍河。琅邪:即琅邪郡。秦置。治所琅邪县(今山东青岛黄岛区西南琅琊镇)。箕县:即箕侯国。西汉置,属琅邪郡。治所在今山东莒县东北一百里五山(古箕屋山)下。汉宣帝封城阳荒王刘顺之子文为箕侯。东汉废。潍山:在今山东莒县东北一百里。

②琅邪:此指琅邪山。在今山东青岛黄岛区琅琊镇(夏河城)东南十里。

③越王句践: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句践三年(前494)被吴大败,被迫求和,臣于吴。此后句践卧薪尝胆,刻苦图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后灭吴,继而称霸。

④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

⑤层台:即琅邪台。

⑥傍滨:濒临,毗邻。

⑦黔首:平民百姓。

⑧复:谓免除徭役或赋税。

⑨台基:这里指琅邪台的地基。

⑩纪秦功德:记载秦朝国君的功劳德行。

⑪汉高帝吕后七年:前181年。

⑫以为王国:《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吕)泽以高后七年封琅邪王,文帝元年,徙燕。”

⑬文帝三年:前177年。文帝,西汉文帝刘恒。

【译文】

潍水

潍水发源于琅邪郡箕县的潍山,

琅邪是山名,原属越王勾践的国土。勾践吞并吴国后,想称霸中国,就迁都到琅邪。秦始皇二十六年,灭了齐国,就把琅邪设立为郡。城是秦始皇所筑。秦始皇登上琅邪的大乐山,在山上修筑了层台,称为琅邪台。台在城东南十里,孤零零地耸立着,在众山之中显得格外突出,山周围二十里有余,靠近海滨。秦始皇很高兴,因此在这里逗留了三个月,他把三万户平民迁移到琅邪山下,豁免赋税十二年。他修筑的高台,台基有三层,每层高三丈,上层平坦宽敞,二百余步见方,宽广五里。又刻石立碑,记载秦始皇的功德。台上有个神渊,非常灵验,如有人将水弄脏,它就会枯竭;如诚心诚意,保持洁净,水就畅通。这里的神庙是齐地八祠之一,汉武帝也曾登临此台。汉高帝吕后七年,把这里立为王国,文帝三年,改名为郡,王莽时又改称填夷。

潍水导源潍山,许慎、吕忱云①:潍水出箕屋山②。《淮南子》曰:潍水出覆舟山③。盖广异名也④。东北迳箕县故城西,又西,析泉水注之⑤。水出析泉县北松山⑥,东南流迳析泉县东,又东南迳仲固山东⑦,北流入于潍。《地理志》曰:至箕县北入潍者也。

【注释】

①吕忱:字伯雍。任城(今山东济宁东南)人。晋文字学家,官义阳王典祠令。撰《字林》七卷。

②箕屋山:即今山东莒县东北一百里五山。

③覆舟山:箕屋山之异名。

④广异名:增广不同的名称。

⑤析泉水:在今山东五莲西。

⑥析泉县:亦作折泉侯国。西汉置,属琅邪郡。治所在今山东莒县东北库山乡上下石城村。

⑦仲固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仲固山在今日照县(今山东日照)西北百二十里。”

【译文】

潍水发源于潍山,许慎、吕忱都说:潍水发源于箕屋山。《淮南子》说:潍水发源于覆舟山。这些都是此山的异名。潍水往东北流经箕县旧城西,又往西流,析泉水注入。析泉水发源于析泉县北面的松山,往东南流经析泉县东,又往东南流经仲固山东,往北注入潍水。《地理志》说:析泉水流到箕县往北注入潍水。

潍水又东北迳诸县故城西①。《春秋·文公十二年》②:季孙行父城诸及郓③。《传》曰:城其下邑也。王莽更名诸并矣。

【注释】

①诸县:西汉置,属琅邪郡。治所在今山东诸城西南三十里乔庄。

②文公十二年:前615年。

③季孙行父:即季文子。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曾辅佐鲁国的文公、宣公、襄公三位国君,孔子称其“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诸:诸县。郓:即东郓。在今山东沂水县东北。

【译文】

潍水又往东北流经诸县旧城西。《春秋·文公十二年》:季孙行父修筑了诸城和郓城。《左传》说:修筑了下邑城。王莽改名为诸并。

潍水又东北,涓水注之①。水出马耳山②,山高百丈,上有二石并举③,望齐马耳④,故世取名焉。东去常山三十里⑤,涓水发于其阴,北迳娄乡城东⑥。《春秋·昭公五年》经书⑦:夏,莒牟夷以牟娄、防、兹来奔者也⑧。又分诸县之东为海曲县⑨,故俗人谓此城为东诸城。涓水又北注于潍水。

【注释】

①涓水:在今山东诸城西。

②马耳山:即今山东五莲东二十八里马耳山。

③并举:并列高耸。

④望齐马耳:看起来如同马的两耳。

⑤常山:在今山东诸城南二十里。

⑥娄乡城:在今山东诸城西南。

⑦昭公五年:前537年。

⑧莒(jǔ):西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嬴姓。开国国君是兹舆期,建都计斤(今山东胶州西南)。春秋初迁于莒(今山东莒县)。牟夷:莒大夫。以:率领,带领。牟娄:春秋杞邑。在今山东诸城西。防:春秋时莒邑,后入于鲁。在今山东安丘西南六十里。兹:春秋时莒邑。在今山东诸城西北。

⑨海曲县:战国秦置,属琅邪郡。治所在今山东日照西十里。

【译文】

潍水又往东北流,涓水注入。涓水发源于马耳山,山高百丈,山顶有两块岩石相对并峙,望去像马耳一样,因此世人取名为马耳山。此山东距常山三十里,涓水发源于山的北面,往北流经娄乡城东面。《春秋·昭公五年》载:夏天,莒大夫牟夷带了牟娄、防、兹前来投奔。又把诸县的东部划分出来立为海曲县,所以民间称此城为东诸城。涓水又往北注入潍水。

东北过东武县西①,

县因冈为城②,城周三十里。汉高帝六年③,封郭蒙为侯国④,王莽更名之曰祥善矣。

【注释】

①东武县:西汉置,为琅邪郡治。治所即今山东诸城。

②因冈:依托山岗。

③汉高帝六年:前201年。

④郭蒙:薛(今山东枣庄西)人。加入刘邦军队后,作战英勇。刘邦进军咸阳途中,在杠里、曲遇的两次大破秦军的战役中立功。后在楚汉战争中也屡立战功,于高祖六年(前201)封东武侯。

【译文】

潍水往东北流过东武县西边,

东武县利用山冈地势筑城,周围三十里。汉高帝六年,把这里封给郭蒙,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祥善。

又北,左合扶淇之水①。水出西南常山②,东北流注潍。晏、伏并以潍水为扶淇之水③。以扶淇之水为潍水,非也。按经脉志④,潍自箕县北迳东武县西北流,合扶淇之水。晏谟、伏琛云:东武城西北二里潍水者,即扶淇之水也。

【注释】

①扶淇之水:即扶淇水。在今山东诸城西南。

②常山:在今山东诸城南二十里。

③晏、伏:即晏谟、伏琛。二人均撰有《齐记》,又称《齐地记》。

④按经脉志:考寻经文和诸多地志的记载。按、脉,考寻,考察。

【译文】

潍水又北流,左面与扶淇水汇合。扶淇水发源于西南面的常山,往东北流,注入潍水。晏谟、伏琛都以为潍水就是扶淇水。把扶淇水叫潍水,是弄错了。考寻经文和诸多地志的记载,潍水从箕县往北流经东武县,往西北流,与扶淇水汇合。晏谟、伏琛说:东武城西北二里的潍水,就是扶淇水。

潍水又北,右合卢水①,即久台水也。《地理志》曰:水出琅邪横县故山②,王莽之令丘也。山在东武县故城东南,世谓之卢山也③。西北流迳昌县故城西东北流④。《齐地记》曰⑤:东武城东南有卢水,水侧有胜火木。方俗音曰柽子⑥,其木经野火烧死,炭不灭,故东方朔云不灰之木者也⑦。其水又东北流迳东武县故城东,而西北入潍。《地理志》曰:久台水东南至东武入潍者也⑧。《尚书》所谓潍、淄其道矣⑨。

【注释】

①卢水:即久台水。出今山东诸城东南故山,北流入潍。

②横县:西汉置,属琅邪郡。治所在今山东诸城东南四十里。

③卢山:本名故山。在今山东诸城东南三十里。

④昌县:西汉置,属琅邪郡。治所在今山东诸城东北昌城镇。

⑤《齐地记》:《太平御览》引此文作伏琛的《齐地记》。

⑥柽(chēng)子:即胜火木。传说中的木名。

⑦东方朔:字曼倩。西汉平原厌次(今山东德州陵城区)人。武帝时为太中大夫,善辞赋,《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二篇最善。

⑧久台水东南至东武入潍者:《汉书·地理志》“琅邪郡”:“横,故山,久台水所出,东南至东武入淮。莽曰令丘。”久台水,即上文的卢水。出今山东诸城东南故山,北流入潍。

⑨潍、淄其道:《尚书·禹贡》:“嵎夷既略,潍、淄其道。”

【译文】

潍水又往北流,在右边与卢水汇合,卢水就是久台水。《地理志》说:卢水发源于琅邪横县故山,横县就是王莽时的令丘。山在东武县旧城东南,世人称之为卢山。卢水往西北流经昌县旧城西面,转而往东北流。《齐地记》说:东武城东南有卢水,水旁有胜火木。当地方言称柽子,这些树木经野火烧死,变成了炭都不灭,因此东方朔称为不会烧成灰的树木。卢水又往东北流经东武县旧城东面,往西北流,注入潍水。《地理志》说:久台水往东南流,到东武注入潍水。这就是《尚书》所说的潍水、淄水都已疏通。

又北过平昌县东①,

潍水又北迳石泉县故城西②,王莽之养信也。《地理风俗记》曰:平昌县东南四十里有石泉亭,故县也。

【注释】

①平昌县:西汉置,属琅邪郡。治所在今山东诸城西北六十里都吉台,俗名城阳城。

②石泉县:西汉置,属高密国。治所在今山东诸城东北。

【译文】

潍水又往北流过平昌县东边,

潍水又往北流经石泉县旧城西边,就是王莽时的养信。《地理风俗记》说:平昌县东南四十里有石泉亭,是旧县。

潍水又北迳平昌县故城东,荆水注之①。水出县南荆山阜②,东北流迳平昌县故城东,汉文帝封齐悼惠王肥子卬为侯国③。城之东南角有台,台下有井,与荆水通,物坠于井,则取之荆水。昔常有龙出入于其中,故世亦谓之龙台城也④。荆水又东北流注于潍。

【注释】

①荆水:在今山东诸城西北。

②荆山:又名荆台山。在今山东诸城西北四十里。

③卬:即刘卬。齐悼惠王刘肥之子,文帝前元四年(前176)封平昌侯。景帝时参与吴楚叛乱,兵败被杀。

④龙台城:即汉平昌故城。在今山东诸城西北。

【译文】

潍水又往北流经平昌县旧城东边,荆水注入。荆水发源于县南的荆山阜,往东北流经平昌县旧城东边,汉文帝把这里封给齐悼惠王刘肥的儿子刘卬,立为侯国。城的东南角有一座台,台下有井,与荆水相通,有什么掉到井里,可在荆水取回。过去常有龙出入其中,所以民间又称为龙台城。荆水又往东北流,注入潍水。

潍水又北,浯水注之①。水出浯山②,世谓之巨平山也。《地理志》曰:灵门县有高䂞山、壶山③,浯水所出,东北入潍。今是山西接浯山。许慎《说文》言:水出灵门山,世谓之浯汶矣④。其水东北迳姑幕县故城东⑤,县有五色土⑥,王者封建诸侯⑦,随方受之⑧,故薄姑氏之国也⑨。阚骃曰⑩:周成王时,薄姑与四国作乱,周公灭之,以封太公。是以《地理志》曰:或言薄姑也,王莽曰季睦矣。应劭曰:《左传》曰,薄姑氏国,太公封焉。薛瓒《汉书注》云:博昌有薄姑城⑪。未知孰是?浯水又东北迳平昌县故城北,古堨此水以溢溉田⑫,南注荆水。浯水又东北流,而注于潍水也。

【注释】

①浯(wú)水:又名浯汶。在今山东安丘西南。

②浯山:即峿山。在今山东安丘西南六十里。

③灵门县:西汉置,属琅邪郡。治所即今山东安丘西南石埠子镇。高䂞(zhè)山、壶山:皆为浯山之别名。在今山东安丘西南六十里。

④水出灵门山,世谓之浯汶矣:此为《说文·水部》:“浯,水。出琅邪灵门壶山,东北入潍。”疑漏“壶”字。

⑤姑幕县:战国秦置,属琅邪郡,为都尉治。治所在今山东诸城西北四十里石埠子镇。东汉属琅邪国。三国魏属城阳郡。

⑥五色土:五种不同颜色的土壤。

⑦王者:国君,君王。封建诸侯:分封建立诸侯国。

⑧随方受之:分封诸侯时,王者按封地所在方位取坛上一色土授之,供在封国内立社之用。《尚书·禹贡》:“厥贡惟土五色。”孔颖达疏:“《韩诗外传》云:天子社广五丈,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冒以黄土。”

⑨薄姑氏之国:古国名。在今山东博兴东南十五里。周成王时,随同武庚和东方夷族反抗周朝,被周公所灭,作为吕尚的封地。

⑩阚骃(kàn yīn):字玄阴。敦煌(今甘肃敦煌)人。撰有《十三州志》。

⑪博昌:即博昌县。战国秦置,属临淄郡。治所即今山东博兴东南二十里寨郝镇南。

⑫堨(è):筑堰截流。

【译文】

潍水又往北流,浯水注入。浯水发源于浯山,世人称之为巨平山。《地理志》说:灵门县有高䂞山、壶山,浯水发源于此,往东北流,注入潍水。今天此山西面和浯山连接。许慎《说文解字》说:浯水发源于灵门山,世人称之为浯汶水。浯水往东北流经姑幕县旧城东边,该县有五色土,帝王分封诸侯时,包起不同颜色的泥土,按方位授给诸侯,这里是从前薄姑氏之国。阚骃说:周成王时,薄姑和四国叛乱,周公灭了它,将此地封给太公。因此《地理志》说:姑幕县也称薄姑,王莽时称季睦。应劭说:《左传》记载,薄姑氏国是太公的封地。薛瓒《汉书注》说:博昌县有薄姑城。不知谁的说法正确?浯水又往东北流经平昌县旧城北面,古时在此筑堰截流,用来灌溉农田,南流注入荆水。浯水又往东北流,注入潍水。

又北过高密县西①,

应劭曰:县有密水②,故有高密之名也。然今世所谓百尺水者③,盖密水也。水有二源,西源出奕山,亦曰鄣日山④,山势高峻,隔绝阳曦⑤。晏谟曰:山状障日⑥,是有此名。伏琛曰:山上障日,故名鄣日山也。其水东北流。东源出五弩山⑦,西北流同泻一壑,俗谓之百尺水。古人堨以溉田数十顷。北流迳高密县西,下注潍水,自下亦兼通称焉。

【注释】

①高密县:战国秦置,属胶东郡。治所在今山东高密西南四十里前田庄。

②密水:一名高密河。即今山东诸城东北百尺河。

③百尺水:即密水。

④鄣日山:亦称奕山。在今山东诸城东南三十里。以山势高峻,隔绝日光而得名。

⑤阳曦:日光。

⑥山状障日:山形能够遮挡日光。

⑦五弩山:在今山东诸城东南六十里。

【译文】

潍水又往北流过高密县西边,

应劭说:县里有密水,因此有高密之名。现在所说的百尺水,就是密水。密水有两个源头,西源出自奕山,也称鄣日山,山势高峻,挡住了阳光。晏谟说:山形蔽障了日光,因有此名。伏琛说:山峰蔽障了太阳,所以称鄣日山。此水往东北流。东源水出自五弩山,往西北流,与源水一同流泻入一条山谷,俗称百尺水。古人在此拦河筑堰,灌溉田地数十顷。百尺水往北流经高密县西,注入潍水,自此以下,两条水互兼通称。

乱流历县西碑产山西①,又东北,水有故堰,旧凿石竖柱断潍水,广六十许步,掘东岸,激通长渠②。

【注释】

①碑产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齐乘》五,高密县(今山东高密西南)西北五十里刘宗山,产磨石,古砺阜,《水经注》亦谓之碑产山。”

②激通长渠:湍急的水势冲开长长的水渠。激,冲开。

【译文】

潍水乱流经过县西碑产山西边,又往东北流,水上有旧堰,从前凿石竖柱阻断潍水,堰宽六十多步,掘开东岸,引水通长渠。

东北迳高密县故城南,明帝永平中①,封邓震为侯国②。县南十里,蓄以为塘,方二十余里,古所谓高密之南都也,溉田一顷许③。陂水散流,下注夷安泽④。

【注释】

①永平:东汉明帝刘庄的年号(58—75)。

②邓震:东汉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高密侯邓禹长子。永平元年(58),嗣爵为侯。

③一顷许:百亩左右。一顷,百亩。

④夷安泽:亦称夷安潭。在今山东高密北。

【译文】

潍水又往东北流经高密县旧城南,明帝永平年间,把这里封给邓震,立为侯国。县南十里,蓄水为塘,塘方圆二十里,就是古时所说的高密南都,灌溉农田约一顷。塘水散流,向下注入夷安泽。

潍水自堰北迳高密县故城西,汉文帝十六年①,别为胶西国②,宣帝本始元年③,更为高密国,王莽之章牟也。

【注释】

①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汉文帝,刘恒。

②胶西国:西汉文帝十六年(前164)置,封齐悼惠王子卬为胶西王。治所在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四十里前田庄)。

③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本始,西汉宣帝刘询的年号(前73—前70)。

【译文】

潍水从堤堰往北流经高密县旧城西面,汉文帝十六年,把这里划出来立为胶西国,宣帝本始元年,又改名为高密国,王莽时称为章牟。

潍水又北,昔韩信与楚将龙且夹潍水而阵于此①。信夜令为万余囊,盛沙以遏潍水,引军击且伪退。且追北,信决水②,水大至,且军半不得渡,遂斩龙且于是水③。水西有厉阜④,阜上有汉司农卿郑康成冢⑤,石碑犹存。

【注释】

①韩信:秦末淮阴(今江苏淮安淮阴区)人。初从项羽,后归刘邦,拜为大将,帮助刘邦打败项羽,战功卓著,与萧何、张良合称汉兴三杰。龙且:楚汉争霸时期项羽部将。楚汉战争中,韩信率军击齐,他奉项羽之命往救,与韩信军隔潍水而阵,兵败被杀。

②决水:这里指掘开潍水。

③遂斩龙且于是水:按,以上事见《汉书·韩信传》。

④厉阜:在今山东高密西北五十里。

⑤司农卿:汉九卿之一。长官为司农卿、少卿,主管粮食积储、京官禄米及园池果实等。郑康成: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东汉著名经学家。

【译文】

潍水又往北流,从前韩信与楚将龙且在此处隔着潍水列阵。夜里韩信命部下准备了一万多只袋子,装满沙子堵住潍水,然后率军攻击龙且,假装败退。龙且向北追击,韩信决水,大水突然冲下,龙且的部队一半渡不过来,于是就在此水上杀了龙且。潍水的西面有厉阜,这座小山上有汉朝司农卿郑康成墓,石碑还在。

又北迳昌安县故城东①,汉明帝永平中,封邓袭为侯国也②。《郡国志》曰③:汉安帝延光元年复也④。

【注释】

①昌安县:西汉置,属高密国。治所在今山东安丘东南二十里石堆镇东北李家古城。

②邓袭:东汉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高密侯邓禹之子。明帝初,禹卒,帝分禹封地为三国,邓袭为昌安侯。

③《郡国志》:晋司马彪《续汉书》篇名。记述东汉时期全国行政区划、人口以及《春秋》和“前三史”所载征伐、会盟所在的地名。

④延光元年:122年。延光,东汉安帝刘祜(hù)的年号(122—125)。

【译文】

潍水又往北流经昌安县旧城东面,汉明帝永平年间,把这地方封给邓袭,立为侯国。《郡国志》说:汉安帝延光元年恢复为县。

又北过淳于县东①,

潍水又北,左会汶水,北迳平城亭西②,又东北迳密乡亭西③。《郡国志》曰:淳于县有密乡。《地理志》:皆北海之属县也。应劭曰:淳于县东北六十里有平城亭,又四十里有密乡亭,故县也。

【注释】

①淳于县:西汉置,属北海郡。治所在今山东安丘东北三十五里杞城。

②平城亭:在今山东昌邑东南四十里。

③密乡亭:在今山东昌邑东南十五里密城。

【译文】

潍水又往北流过淳于县东面,

潍水又往北流,左边与汶水汇合,往北流经平城亭西面,又转向东北流经密乡亭西面。《郡国志》说:淳于县有密乡。《地理志》说:都是北海的属县。应劭说:淳于县东北六十里有平城亭,又四十里有密乡亭,从前是县。

潍水又东北迳下密县故城西①,城东有密阜②。《地理志》曰:有三户山祠。余按应劭曰:密者,水名,是有下密之称。俗以之名阜,非也。

【注释】

①下密县:战国秦置,属胶东郡。治所在今山东昌邑东南十五里密城。西汉属胶东国。东汉初废,安帝复置,属北海国。

②密阜:在今山东昌邑东三十里。

【译文】

潍水又往东北流经下密县旧城西,城东有密阜。《地理志》说:有三户山祠。按应劭说:密是水名,确有下密之称。但民间用这名字来称呼小山岗,这就不对了。

又东北过都昌县东①,

潍水东北迳逢萌墓②。萌,县人也,少有大节,耻给事县亭,遂浮海至辽东③,复还,在不其山隐学④。明帝安车征⑤,萌以佯狂免。

【注释】

①都昌县:战国秦置,属胶东郡。治所在今山东昌邑西二里。西汉初置都昌侯国,高帝六年(前201)封朱轸为都昌侯,即此。景帝中元年(前149)改为都昌县,属北海郡。

②逢萌墓:《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在今昌邑县(今山东昌邑)南。”逢萌,字子康,北海都昌(今山东昌邑西)人。家贫,给事县为亭长,不肯为人役,遂去之,至长安求学,通《春秋》。当王莽欲代汉之际,以为祸乱将起,遂归家,率家属渡海,客居于辽东。

③辽东:地区名。泛指今辽宁辽河以东地区。

④不其山:在今山东青岛城阳区东北。隐学:隐居读书。

⑤明帝:汉明帝刘庄,光武帝刘秀之子。安车:古代可以坐乘的小车。古车一般为立乘,此为坐乘,故称安车。多为高级官员或贵妇人所乘。高官告老还乡或征召有德高望重的人,往往亦赐乘安车。

【译文】

潍水又往东北流过都昌县东面,

潍水往东北流经逢萌墓。逢萌,都昌县人,少年时就很有骨气,以在县亭供职为耻,就渡海到辽东,回来后在不其山隐居读书。明帝备车征聘,逢萌假装癫狂,没有应聘。

又北迳都昌县故城东,汉高帝六年①,封朱轸为侯国②。北海相孔融为黄巾贼管亥所围于都昌也③,太史慈为融求救刘备④,持的突围其处也⑤。

【注释】

①汉高帝六年:前201年。

②朱轸:西汉诸侯。秦末从刘邦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为刘邦手下重要将领,在击破章邯等战役中立功。高祖元年(前206),封都昌侯。

③北海相:北海郡的相。相,古官名。汉时诸侯王国的实际执政者,地位相当于郡太守。孔融:字文举。鲁国(治所在今山东曲阜)人。曾任北海相,后任少府,因触犯曹操,降为太中大夫,被杀。善诗文,为建安七子之一。有《荐祢衡疏》《与曹公论盛孝章书》等名篇。黄巾贼:对黄巾军的蔑称。管亥:黄巾军首领。在都昌围攻北海相孔融,后被援兵刘备击败。

④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今山东龙口)人。曾避祸到辽东。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后融为管亥所围,慈从辽东还,从平原相刘备处借得援兵,遂解围。

⑤的:箭靶。

【译文】

潍水又往北流经都昌县旧城东面,汉高帝六年,把这里封给朱轸,立为侯国。北海相孔融曾被黄巾贼管亥围困在都昌,太史慈替孔融去向刘备求救,手持挡箭牌突围,就是这地方。

又东北入于海。

【译文】

潍水又往东北流注入大海。


汶水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