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水

字数:19721

淄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①,

淄水出县西南山下,世谓之原泉。《地理志》曰:原山,淄水所出。故《经》有原山之论矣。《淮南子》曰:水出自饴山②。盖山别名也。东北流迳莱芜谷③,屈而西北流,迳其县故城南。《从征记》曰:城在莱芜谷,当路阻绝④,两山间道由南北门。汉末,有范史云为莱芜令⑤,言莱芜在齐,非鲁所得引。旧说云,齐灵公灭莱⑥,莱民播流此谷⑦,邑落荒芜⑧,故曰莱芜。《禹贡》所谓莱夷也⑨。夹谷之会⑩,齐侯使莱人以兵劫鲁侯⑪,宣尼称夷不乱华是也⑫。余按泰、无、莱、柞⑬,并山名也,郡县取目焉⑭,汉高祖置。《左传》曰:与之无山及莱、柞是也⑮。应劭《十三州记》曰:太山莱芜县,鲁之莱柞邑⑯。

【注释】

①淄水:即山东中北部淄河。莱芜县:西汉置,属泰山郡。治所在今山东淄博南博山区东五十五里淄河镇城子村。原山:又名马耳山。在今山东莱芜东北七十里。

②水出自饴山:“饴山”当为“铅山”之讹,为原山别名。

③莱芜谷:即狼虎谷。在今山东莱芜西南三十里。

④当路阻绝:挡住隔绝道路。

⑤范史云: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今河南民权西北)人。先后受业于樊英、马融,博通经传。桓帝时为莱芜长,遭母忧,不到官。党锢之祸起,与妻子四处流寓。十余年后,乃结草室而居。所止单陋,有时粮粒尽,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及党禁解,为三府所辟,乃应司空命。莱芜令:莱芜县的县令。

⑥齐灵公:春秋齐顷公无野之子,名环。春秋时齐国国君。莱:商代方国。在今山东龙口城关镇东南莱子城。

⑦播流:流亡,迁徙。

⑧邑落:县邑村落。荒芜: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⑨莱夷:即古莱国。今山东半岛大部都是莱夷故地。

⑩夹谷:即祝其山、甲山。在今山东莱芜西南三十里夹谷峪。

⑪齐侯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左传·定公十年》:“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相。犁弥言于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齐侯从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

⑫宣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

⑬莱、柞:二小山名。在今山东莱芜。

⑭取目:取名。

⑮与之无山及莱、柞:《左传·昭公七年》:“辞以无山,与之莱、柞,乃迁于桃。”

⑯鲁之莱柞邑:《水经注疏》杨守敬按:“莱柞,山名,非邑名。高士奇曰,盖邑有二小山也。叶圭绶曰,汉莱芜县去临淄百数十里,在长城岭北,乃齐地,非鲁地,应说似误。”

【译文】

淄水

淄水发源于泰山郡莱芜县的原山,

淄水发源于莱芜县西南山下,人们称之为原泉。《地理志》说:原山是淄水的发源地。因此《水经》有水出原山的说法。《淮南子》说:淄水发源于饴山。那是原山的别名。淄水往东北流经莱芜谷,拐弯转向西北,流经莱芜县旧城南。《从征记》说:县城坐落在莱芜谷,挡住过往大道,两山之间的小路,经由南北门出入。汉朝末年,范史云任莱芜县令,说莱芜属齐国,鲁国是不能引为己有的。从前有个说法:齐灵公灭掉了莱,莱的百姓流散到这个山谷,城镇村落都荒芜了,所以称为莱芜。《禹贡》所说的莱夷就指的是这里。齐、鲁在夹谷相会,齐侯叫莱人以兵力来威逼鲁侯,孔子说夷人是不到华夏中原来作乱的。我查考过,泰、无、莱、柞,都是山名,郡县都按这些山来取名,是汉高祖时所置。《左传》说:把无山及莱、柞给他,就是指这些山。应劭《十三州志》说:太山莱芜县就是鲁国的莱柞邑。

淄水又西北转迳城西,又东北流与一水合。水出县东南,俗谓之家桑谷水①,《从征记》名曰圣水。《列仙传》曰②:鹿皮公者③,淄川人也④,少为府小史⑤,才巧⑥,举手成器⑦。山岑上有神泉⑧,人不能到,小史白府君⑨,请木工斤斧三十人⑩,作转轮,造县阁⑪,意思横生⑫,数十日,梯道成。上其巅作祠屋,留止其旁,其二间以自固⑬,食芝草,饮神泉,七十余年。淄水来山下,呼宗族得六十余人,命上山,半,水出,尽漂一郡,没者万计。小史辞遣家室令下山,着鹿皮衣,升阁而去。后百余年,下卖药齐市也。其水西北流注淄水。

【注释】

①家桑谷水:一名圣水、阳水。今山东青州之南阳水、北阳水。

②《列仙传》:郑德坤《水经注引书考》:“《隋志》:《列仙传赞》三卷,刘向撰。鬷续孙绰赞。《汉志》列向所序六十七篇,但有《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图颂》,无《列仙传》,疑非刘向之作。然葛洪《神仙传》序亦称此书为向作,则晋时已有此说,是以郦氏从之。《四库提要》疑为魏晋间方士撰而托名于向,惜无以定之。”

③鹿皮公:传说中的仙人名。

④淄川:疑为淄川国。东汉建武二年(26)封刘终为淄川王,置淄川国。治所不详。建武十三年(37)并入北海。

⑤府小史:古小官名。《周礼》春官宗伯之属,掌邦国之志、贵族世系以及礼仪等事。汉以后为尚书令史或地方官一般属吏之称。

⑥才巧:才思聪慧。

⑦举手成器:一动手就能做出器物。

⑧山岑:山顶,山峰。

⑨白:禀报。府君:汉魏以来对郡太守的尊称。

⑩木工斤斧:即运用斧斤的木匠。

⑪县阁:悬空的楼阁。

⑫意思:趣味,情趣。横生:层出不穷地出现。

⑬自固:自己安居其中。

【译文】

淄水又往西北流,转弯流经城西,又往东北流,与一条水汇合。这条水发源于莱芜县东南面,俗称家桑谷水。《从征记》称为圣水。《列仙记》说:鹿皮公是淄川人,年轻时在府里当小史,他才能出众,技艺高超,一动手就能制成用具。附近山崖上有神泉,人们都爬不上去,小史去报告府君,要求派给他三十个木工,他们制作了转车、悬阁,别出心裁,几十天后做好了梯道。他们登上崖顶建造祠屋,小史就在祠旁住下,自己安居在其中两间里面,每天吃山上的灵芝草,喝崖边的神泉水,住了七十多年。淄水流到山下,小史召集宗族六十多人,叫他们上山,到了半山,水忽然急涌而出,淹没了全郡,被溺死的人数以万计。小史遣散家室叫他们下山,自己穿上鹿皮衣,登上悬阁而去。百余年后,他下山在齐市卖药。家桑谷水往西北流,注入淄水。

淄水又北出山,谓之莱芜口,东北流者也。

【译文】

淄水又北流出山,山口称为莱芜口,出山后水向东北流去。

东北过临淄县东①,

淄水自山东北流②,迳牛山西③,又东迳临淄县故城南,东得天齐水口。水出南郊山下,谓之天齐渊④。五泉并出,南北三百步,广十步,山即牛山也。左思《齐都赋》曰:牛岭镇其南者也⑤。水在齐八祠中⑥,齐之为名,起于此矣。《地理风俗记》曰:齐所以为齐者,即天齐渊名也。其水北流注于淄水。

【注释】

①临淄县:战国秦置,为临淄郡治。治所在今山东淄博临淄区东北齐都镇。

②淄水:即山东中北部淄河。

③牛山:在今山东淄博临淄区南十里。

④天齐渊:在今山东淄博临淄区东南龙池附近。

⑤牛岭:即牛山。镇:坐落。

⑥齐八祠:齐国的八个神祠。《水经注疏》:“朱(谋㙔)《笺》曰:《封禅书》云,秦始皇东游海上,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八神者,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菑南郊山下者。二曰地主,祠太山梁父。三曰兵主,祠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四曰阴主,祠三山。五曰阳主,祠之罘。六曰月主,祠之莱山。七曰日主,祠成山。八曰四时主,祠琅琊。”

【译文】

淄水往东北流过临淄县东面,

淄水从山里往东北流经牛山西面,又往东流经临淄县旧城南面,往东流到天齐水口。此口的水发源于南郊山下,称为天齐渊。这里有五条泉水一起涌出,南北三百步,宽十步,这山就是牛山。左思《齐都赋》说:牛岭雄踞于南边。水流经齐地八处神祠之间,齐这个国名,就起源于此。《地理风俗记》说:齐国之所以名齐,就是取名于天齐渊。水往北流注入淄水。

淄水又东迳四豪冢北。水南山下有四冢,方基圆坟,咸高七尺,东西直列,是田氏四王冢也①。

【注释】

①田氏四王冢:《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亭林文集》五,考田氏之称王者五,而王建迁于共以死,知是威、宣、愍、襄也。在今临淄县(今山东淄博东北临淄区)东。”由熊会贞按可知,田氏四王冢为齐威王、齐宣王、齐愍王、齐襄王四王的坟冢。

【译文】

淄水又往东流经四豪墓北。水南山下有四座坟墓,墓基方形,坟垄却呈圆形,都有七尺来高,四座墓东西方向一字排列,这是田氏四王的坟墓。

淄水又东北迳荡阴里西①,水东有冢,一基三坟,东西八十步,是列士公孙接、田开彊、古冶子之坟也②。晏子恶其勇而无礼③,投桃以毙之,死葬阳里,即此也。

【注释】

①荡阴里:在今山东淄博东临淄区南。

②列士:即元士。古称天子之上士,别于诸侯之士。公孙接、田开彊、古冶子:齐景公豢养的三勇士。勇猛有加,然傲慢无礼,飞扬跋扈,被相国晏婴设计“二桃杀三士”。此三人之坟在今山东淄博东临淄区南。

③晏子:即晏婴,字仲。春秋齐国莱之夷维(今山东高密)人。事齐灵公、庄公、景公,尚节俭力行。后相齐,凭其贤德三世显名于诸侯。谥平,史称晏平仲,后人尊称为晏子。

【译文】

淄水又往东北流经荡阴里西,东岸有墓,一片墓基上筑了三座坟,东西约八十步,这就是公孙接、田开彊、古冶子三位壮士的坟墓。晏子讨厌他们蛮勇而无礼,送给他们两个桃子,让他们为争桃子而自相残杀,三人死后葬在阳里,就是这个地方。

淄水又北迳其城东,城临淄水,故曰临淄,王莽之齐陵县也。《尔雅》曰:水出其前左为营丘①。武王以其地封太公望②,赐之以四履③,都营丘为齐,或以为都营陵④。《史记》:周成王封师尚父于营丘⑤,东就国,道宿行迟⑥,莱侯与之争营丘⑦。逆旅之人曰⑧: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安,殆非就封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至营丘⑨。陵亦丘也。献公自营丘徙临淄⑩。余按营陵城南无水,惟城北有一水,世谓之白狼水⑪,西出丹山⑫,俗谓凡山也,东北流。由《尔雅》出前左之文,不得以为营丘矣。营丘者,山名也,《诗》所谓子之营兮⑬,遭我乎峱之间兮⑭。作者多以丘、陵号同,缘陵又去莱差近⑮,咸言太公所封。考之《春秋》经书:诸侯城缘陵⑯。《左传》曰:迁杞也⑰。《毛诗》、郑《注》并无营字⑱,瓒以为非⑲,近之。今临淄城中有丘,在小城内⑳,周回三百步,高九丈,北降丈五,淄水出其前,故有营丘之名,与《尔雅》相符。城对天齐渊,故城有齐城之称。是以《晏子》言(21):始爽鸠氏居之(22),逢伯陵居之(23),太公居之。又曰:先君太公,筑营之丘。季札观风(24),闻齐音曰(25):泱泱乎大风也哉(26)。表东海者,其太公乎(27)?田巴入齐(28),过淄自镜(29)。郭景纯言:齐之营丘,淄水迳其南及东也。非营陵明矣。献公之徙,其犹晋氏深翼名绛(30),非谓自营陵而之也。其外郭(31),即献公所徙临淄城也,世谓之虏城,言齐愍王伐燕(32),燕王哙死(33),虏其民实诸郭(34),因以名之。秦始皇三十四年(35),灭齐为郡,治临淄。汉高帝六年(36),封子肥于齐为王国(37),王莽更名济南也。《战国策》曰:田单为齐相(38),过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出,不能行,坐沙中,单乃解裘于斯水之上也(39)。

【注释】

①水出其前左为营丘:《尔雅·释丘》:“水出其前,渻丘;水出其后,沮丘;水出其右,正丘;水出其左,营丘。”营丘,亦名营城。在今山东淄博临淄区西北临淄故城。

②太公望:指姜尚。

③赐之以四履:《左传·僖公四年》:“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四履,到东南西北四方去。履,动词,踩,践踏。

④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五十里古城。

⑤师尚父:也称吕望、姜太公、姜子牙。周武王号为师尚父。

⑥道宿:在路上住宿。

⑦莱侯:莱国的国君,侯爵。

⑧逆旅:客舍,旅馆。

⑨夜衣:这里指穿好行装,晚上行路。

⑩献公:即齐献公。西周时齐国国君。即位后,将都城由薄姑(今山东博兴东北)迁回临菑(今山东淄博临淄区)。

⑪白狼水:即今山东潍坊东白狼河。

⑫丹山:俗称凡山。在今山东临朐东北纪山。

⑬子之营兮:《诗经·齐风·还》作“子之还兮”。大意是你是如此的矫健。

⑭遭我乎峱(náo)之间兮:《诗经·齐风·还》:“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大意是你回来后,我们在峱山之间见了面。峱,山名。在今山东淄博临淄区南十五里。

⑮缘陵:即营陵。春秋杞国都。在今山东昌乐东南五十里古城。

⑯诸侯城缘陵:《春秋·僖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诸侯城缘陵。”

⑰迁杞:把杞国迁到那里。《左传·僖公十四年》:“十四年春,诸侯城缘城而迁杞。”杞,周诸侯国名。初在雍丘(今河南杞县),杞成公迁都缘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七十里)。杞文公又迁淳于(今山东安丘东北三十余里)。

⑱《毛诗》:这里当指《毛传》(《毛诗故训传》的简称)。是我国保留下来最早的训诂学著作,为研究《诗经》的重要著作。作者或称毛亨,或称毛苌。郑《注》:即郑玄《笺》。是东汉郑玄对《诗经》的解释以及对《毛传》的订正与补充。

⑲瓒:即臣瓒。臣瓒的姓氏,历来学者考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⑳小城:城邑名。故址当在今山东淄博东北临淄区北部一带。

(21)《晏子》:即《晏子春秋》。

(22)爽鸠氏:相传少皞帝之司寇,居于齐地,主管捉拿盗贼之事。

(23)逢伯陵:殷诸侯,姜姓。

(24)季札:春秋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寿梦见其贤而欲立为王,不受;后封于延陵,号延陵季子,简称为季子。曾出使鲁国,并从观乐中听出各国的兴衰。观风:这里指季札观听周朝的音乐,以知各诸侯国之兴衰。

(25)齐音:《诗经》中《齐风》。

(26)泱泱:深广宏大貌。大风:大国之风度。

(27)表东海者,其太公乎:在东海做表率的,一定是姜太公吧!表,做表率。

(28)田巴:战国时齐国将领,有辩才。

(29)过淄自镜:经过淄水时,以水为镜照看自己。

(30)晋氏深翼名绛:《水经注·浍水》:“按《诗谱》言:晋穆侯迁都于绛,暨孙孝侯,改绛为翼,翼为晋之旧都也。后献公又北广其城,方二里,又命之为绛。故司马迁《史记·年表》称,献公九年,始城绛都。”翼,也称绛。在今山西翼城东南十里故城村。相传唐叔虞始封,尝都于翼。春秋时亦为晋国都城。晋穆公自曲沃迁都于此。

(31)外郭:外城。

(32)齐愍王:齐宣王之子,战国时期齐国第六任国君。也作齐湣王。

(33)燕王哙(kuài):战国时燕国国君。即位后任子之为相进行改革,后又将君位让于子之,自愿称臣,造成国内大乱。齐乘机武装干涉,他于兵乱中被杀。

(34)实:填充,填满。

(35)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

(36)汉高帝六年:前201年。

(37)肥:即刘肥,汉高祖刘邦之子。高祖六年(前201),立肥为齐王,食七十余城。即位十三年卒。

(38)田单:战国临淄(今山东临淄)人。齐国名将。

(39)单乃解裘于斯水之上:《战国策·齐策》:“(田单)过菑水,有老人涉菑而寒,出不能行,坐于沙中。田单见其寒,欲使后车分衣,无可以分者,单解裘而衣之。”陈桥驿按,卷九《淇水》经“淇水出河南隆虑县西大号山”注:“一水出朝歌城西北,东南流。老人晨将渡水而沉吟难济。纣问其故,左右曰:老者髓不实,故畏寒也。纣乃于此斫胫而视髓也。”此处:“有老人涉淄而出,不能行,坐沙中,单乃解裘于斯水之上也。”前者暴虐残酷,后者善良慈民。郦道元其实是叙小事而喻大政,郦氏知道古有暴君。郦氏以后,暴君亦不在少数。暴君时代因暴政残酷,荒唐绝伦,后世总有人进行挞伐。

【译文】

淄水又往北流经临淄县城东,城因面临淄水,所以名叫临淄,王莽时改名为齐陵县。《尔雅》说:水从县城左前方流出,就是营丘。武王把这地方封给太公望,赐予四至疆界,建都营丘,称为齐,有的说建都营陵。《史记》载,周成王把营丘封给姜太公,姜太公东行前往自己的封国,因路上歇宿,所以到达迟了,莱侯就和他争营丘。客店里的人说:我听说机会难得却容易失掉,这位客人睡得很安宁,大概不是去接受封地的吧。太公听到了,就连夜起来赶路,到了营丘。陵也就是丘。献公从营丘迁移到临淄。按营陵城南没有河流,只在城北有一条水,世人称之为白狼水,发源于西边的丹山,俗称凡山,往东北流。从《尔雅》中水从县城左前方流出那句话看,就不能认为这就是营丘了。营丘,其实是山名,《诗经》所说的:你到营丘来,和我在峱山之间相遇。作者大多以为丘、陵同名,缘陵又与莱相距较近,这些地方据说都是太公的封地。根据《春秋》记载:诸侯修筑缘陵城。《左传》说:后来迁到了杞。《毛诗》、郑玄《注》也都没有营字,臣瓒认为不是,这说法较为正确。今天临淄城中有一座小丘,坐落在小城内,周围三百步,高九丈,北边降低一丈五尺,淄水在丘前流出,因此有营丘这名称,与《尔雅》所记相符。此城面对天齐渊,所以有齐城之称。因此《晏子》说:最初爽鸠氏住在这里,逢伯陵、太公也住在这里。又说:先君太公,修筑了营丘。季札来齐观察民情风俗,听到齐国的音乐,不禁赞美道:多么沉雄壮美啊,的确有大国之风范!能作为东海诸国的表率的,大概就是太公了吧!田巴到了齐国,经过淄水时,从水中照见自己的面影。郭景纯说:齐国的营丘,淄水流经它的南面和东面。由此可见营丘分明不是营陵了。献公的迁都,也正如晋迁到翼后又改名绛一样,并不是说从营陵迁到这里来。现在的临淄外城,就是献公当年所迁的临淄城,世人称之为虏城,据说齐愍王攻燕,燕王哙死,愍王俘虏了燕的百姓,让他们居住在外城,因此名为虏城。秦始皇三十四年,灭了齐国,设立为郡,郡治在临淄。汉高帝六年,把齐封给王子肥,立为王国,王莽改名为济南。《战国策》说:田单当齐国宰相,经过淄水时,有个老人蹚过淄水,出水后冻得不能行走了,坐在沙中,田单就在水边脱下自己的皮衣给他穿。

又东过利县东①,

淄水自县东北流,迳东安平城北②,又东迳巨淀县故城南③。征和四年④,汉武帝幸东莱⑤,临大海,三月耕巨淀。即此也。县东南则巨淀湖⑥,盖以水受名也。

【注释】

①利县:西汉置,属齐郡。治所在今山东博兴东四十里利城。东汉属乐安国。西晋改利益侯国。

②东安平城:在今山东淄博临淄区东北十里皇城营。

③巨淀县:即巨定县。在今山东广饶北。

④征和四年:前89年。征和,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92—前89)。

⑤东莱:即东莱郡。汉高帝分齐郡置。治所在掖县(今山东莱州)。《元和郡县图志》:“在齐国之东,故曰东莱。”东汉徙治黄县(今山东龙口东南)。西晋改为东莱国,还治掖县。

⑥巨淀湖:亦称巨定湖。在今山东寿光西北。

【译文】

淄水又往东流过利县东边,

淄水从利县往东北流经东安平城北边,又往东流经巨淀县旧城南边。征和四年,汉武帝临幸东莱,来到海边,三月,亲自在巨淀耕田。指的就是这地方。县的东南面是巨淀湖,该县就是以水来命名的。

淄水又东北迳广饶县故城南①,汉武帝元鼎中②,封菑川靖王子刘国为侯国③。

【注释】

①广饶县:西汉置,属齐郡。治所在今山东寿光北。

②元鼎: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16—前111)。

③菑川靖王:即刘建,菑川懿王刘志之子。刘国:菑川靖王刘建之子。元鼎元年(前116)封广饶侯。谥康。

【译文】

淄水又往东北流经广饶县旧城南边,汉武帝元鼎年间,把这里封给菑川靖王的儿子刘国,立为侯国。

淄水又东北,马车渎水注之①,受巨淀,淀即浊水所注也②。吕忱曰③:浊水一名溷水,出广县为山④。世谓之冶岭山,东北流迳广固城西⑤。城在广县西北四里,四周绝涧⑥,阻水深隍⑦,晋永嘉中⑧,东莱人曹嶷所造也⑨。水侧山际有五龙口⑩,义熙五年⑪,刘武帝伐慕容超于广固也⑫,以藉险难攻⑬,兵力劳弊。河间人玄文说裕云⑭:昔赵攻曹嶷,望气者以为渑水带城⑮,非可攻拔,若塞五龙口,城当必陷。石虎从之,嶷请降。降后五日大雨,雷电震开。后慕容恪之攻段龛⑯,十旬不拔,塞口而龛降。降后无几,又震开之。今旧基犹存,宜试修筑。裕塞之,超及城内男女,皆悉脚弱⑰,病者大半,超遂出奔,为晋所擒也。然城之所跨,寔凭地险,其不可固城者在此。

【注释】

①马车渎水:在今山东广饶东北五十里高家港。

②浊水:一名溷水。即北阳水,亦即今山东青州之北阳河。

③吕忱:字伯雍。任城(今山东济宁东南)人。晋文字学家,官义阳王典祠令。撰《字林》七卷。

④广县:西汉置,属齐郡。治所在今山东青州西南四里。为山:世谓之冶岭山。即今山东青州西四十里九回山。

⑤广固城:在今山东青州西北八里尧山之阳。

⑥绝涧:险峻的溪涧。

⑦阻水:阻隔的溪水。深隍:深邃的壕沟。

⑧永嘉:西晋怀帝司马炽(chì)的年号(307—312)。

⑨曹嶷:东莱(今山东莱州)人。两晋之际割据将领。永嘉丧乱,青州沦没石氏。曹嶷为青州刺史,造广固城,地形阻峻,遂成割据之势。后为石季龙所灭。

⑩水侧山际:山水毗邻。五龙口:在广固城(在今山东青州西北八里尧山之阳)附近。

⑪义熙五年:409年。义熙,东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年号(405—418)。

⑫刘武帝:南朝宋的建立者刘裕。慕容超:字祖明。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鲜卑族。南燕末代皇帝。刘裕攻打南燕,据守广固城,誓死不降。城破被俘,后被杀。

⑬藉险:凭借险阻。

⑭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

⑮望气者:用望气术占卜的人。渑水:即今山东淄博北裙带河。

⑯慕容恪:字玄恭。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鲜卑族。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四子。段龛:辽西鲜卑人。石季龙末,段龛自号齐王,据青州。后被慕容恪所败。

⑰脚弱:脚膝软弱之证,似因风寒暑湿邪毒之气从外而入于脚膝。

【译文】

淄水又往东北流,马车渎水注入,此水上口由巨淀给水,巨淀有浊水注入。吕忱说:浊水又名溷水,发源于广县为山。世人称之为冶岭山,往东北流经广固城西。广固城在广县西北四里处,四周有山涧深壕环绕,此城是晋朝永嘉年间东莱人曹嶷所筑。水旁山边有个五龙口,义熙五年,刘武帝在广固讨伐慕容超,因敌方凭险据守,难以攻克,弄得兵士很疲惫。河间人玄文向刘裕建议:从前赵国进攻曹嶷,有个望气的人认为渑水流过此城,城是攻不下的,如果堵塞了五龙口,城就一定可以攻陷了。石虎听从了这个建议,曹嶷就求降了。投降后五天,大雨倾盆,雷电交加,堵塞的水口被震开了。后来慕容恪进攻段龛,攻城一百天仍未攻下,堵塞了五龙口后,段龛就投降了。段龛投降后不久,堵塞的水口又被震开了。今天旧基还在,应当试试看,把它再修筑起来。刘裕堵塞了五龙口,慕容超及城内男女老少都双脚无力,大半患病,慕容超就出城逃走,被晋人擒获。然而城所筑的地方,完全是凭着地势之险,城不能固守,原因就在于脚弱之病。

浊水东北流迳尧山东①,《从征记》曰:广固城北三里有尧山祠,尧因巡狩登此山,后人遂以名山。庙在山之左麓②,庙像东面,华宇修整,帝图严饰③,轩冕之容穆然④。山之上顶⑤,旧有上祠,今也毁废,无复遗式⑥。盘石上尚有人马之迹,徒黄石而已,惟刀剑之踪逼真矣。至于燕锋代锷⑦,魏铗齐铓⑧,与今剑莫殊,以密模写⑨,知人功所制矣。西望胡公陵⑩,孙畅之所云⑪,青州刺史傅弘仁言得铜棺隶书处⑫。

【注释】

①尧山:即今山东青州西北八里尧王山。

②左麓:左边山脚下。

③帝图:帝王的图像。严饰:庄严整饬。

④轩冕之容:车乘和冕服的容貌。穆然:肃穆庄严的样子。

⑤上顶:山顶上。

⑥无复遗式:没有留下痕迹。遗式,前人留下的样式。

⑦燕锋:燕国在最北方,故以燕国为剑锋。锋,剑端。代锷:代亦作岱,指泰山,齐之险阻。锷,剑刃也。齐国在东,故齐、岱连言而以为锷。

⑧铗(jiá):剑柄。韩、魏于赵为最近,故以为剑柄。铓(máng):刀剑等的尖端。

⑨以密模写:谓以蜡模拓其迹。

⑩胡公:即妫(guī)满。西周陈国国君。妫姓,名满。武王灭商,求舜后代,得妫满,以长女大姬配妫满,封于陈,是为胡公。

⑪孙畅之:南朝宋官吏,官至奉朝请。其撰《述画记》,又称《画记》,是我国较早的一部画品论著。已佚。

⑫傅弘仁:南朝宋武帝刘裕时官吏。历任征虏将军、南谯太守、太常卿等官职。铜棺:以铜打造的棺材。隶书:汉字字体,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汉朝的隶书笔画比较简单,是汉朝通行的字体。

【译文】

浊水往东北流经尧山东,《从征记》说:广固城北面三里有尧山祠,尧巡察四方路过这里,登过此山,后人因而称为尧山。庙建在尧山左边山脚下,庙内神像朝东,殿宇华丽整饬,帝尧的画像装束整齐,戴着冠冕的仪容显得庄严肃穆。山顶上从前有座尧祠,现在已毁废了,原来的格局再也看不到了。只有一块巨石上还留有人马的痕迹,但也只是光光的黄石而已,只有刀剑的痕迹还十分逼真。至于天子之剑,所谓以燕为锋,以代为刃,以魏为柄,以齐为尖,其实与今天的剑并没有什么不同,用蜡把剑痕印下来,一看就知道是人工制作的。在这里向西可以看见胡公陵,就是孙畅之所说的,青州刺史傅弘仁声称发现铜棺隶书的地方。

浊水又东北流迳东阳城北①,东北流合长沙水②。水出逢山北阜③,世谓之阳水也。

【注释】

①东阳城:在今山东青州阳水北。

②长沙水:即今山东青州南之南阳河。

③逢山:在今山东临朐西二十五里。

【译文】

浊水又往东北流经东阳城北面,往东北流,与长沙水汇合。长沙水发源于逢山北面的小土山上,世人称之为阳水。

东北流迳广县故城西,旧青州刺史治,亦曰青州城①。

【注释】

①青州城:今山东青州。

【译文】

阳水往东北流经广县旧城西面,这里过去是青州刺史的治所,也称青州城。

阳水又东北流,石井水注之。水出南山,山顶洞开,望若门焉,俗谓是山为礕头山①。其水北流注井,井际广城东侧,三面积石,高深一匹有余②。长津激浪③,瀑布而下④,澎赑之音⑤,惊川聒谷⑥,漰渀之势⑦,状同洪河⑧,北流入阳水。余生长东齐⑨,极游其下,于中阔绝⑩,乃积绵载⑪,后因王事,复出海岱⑫,郭金、紫惠同石井⑬,赋诗言意⑭,弥日嬉娱,尤慰羁心⑮。但恨此水时有通塞耳。

【注释】

①礕(pī)头山:亦作劈头山。在今山东青州南十里。

②一匹:我国古代计算布帛的单位,古代四丈为一匹,今则五十尺、一百尺不等。

③长津:绵长的津流。

④瀑布而下:从山壁上或河床突然降落的地方流下的水,远看好像挂着的白布。这里作动词,形成瀑布。

⑤澎赑(bì)之音:瀑布形成的轰鸣声。澎赑,水下泄冲击声。

⑥惊川聒(ɡuō)谷:使山川溪谷都感到惊恐和惊扰。聒,惊吵。

⑦漰渀(pēnɡ bēn)之势:水流奔腾激荡的气势。漰渀,水流猛激貌。

⑧洪河:大河。古代多指黄河。

⑨东齐:因齐地地处东边,故称。

⑩阔绝:多年离别,长时间分别。

⑪绵载:多年。绵,久长。

⑫海岱:今山东渤海至泰山之间。海,渤海。岱,泰山。

⑬郭金、紫惠:具体未详。不知为一人还是二人。

⑭言意:抒发心意情怀。

⑮羁(jī)心:旅思。

【译文】

阳水又往东北流,石井水注入。石井水发源于南山,山顶敞开,望去像门似的,俗称此山为礕头山。石井水往北流,注入一口大井,此井靠近广城东侧,三面石块堆垒,深达四丈有余。水流汹涌成为瀑布一泻而下,轰隆的声音震撼山谷,这种惊天动地的水势,如同大河一样,北流注入阳水。我生长在东齐,曾远游于瀑布下面,中间阔别多年,后来又因公事重到海岱,与郭金、紫惠一起游石井,赋诗抒怀,整日嬉游,作客他乡,能偕好友畅游真是莫大的慰藉了。只是此水时通时断,令人遗憾。

阳水东迳故七级寺禅房南①,水北则长庑遍驾②,回阁承阿③。林之际则绳坐疏班④,锡钵闲设⑤。所谓修修释子⑥,眇眇禅栖者也⑦。

【注释】

①七级寺:《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名胜志》,七级寺在益都城(今山东青州)西罗汉洞。”禅房:佛徒习静之所。泛指寺院。

②长庑(wǔ):堂下四周较长的廊屋。驾:通“架”。架设,构筑。

③回阁:迂回曲折的阁楼。承阿:承接着弯曲的屋角。

④绳坐:亦作绳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以板为之,并用绳穿织而成。又称胡床、交床。疏班:稀稀疏疏地排列。班,分布,排列。

⑤锡钵:用锡制成的僧人食器。

⑥修修:谨饬修行。释子:僧徒的通称。取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之意。

⑦眇眇(miǎo):品德高远。眇,邈远,高远。禅栖:参禅隐居。

【译文】

阳水往东流经旧七级寺禅房南,水北佛殿周围遍布长廊,楼阁弯弯曲曲地相连接。林边疏疏落落地排列着些蒲团,摆着些锡杖钵盂。这就是所谓严谨持重的僧人远遁山林的禅栖生活。

阳水又东迳东阳城东南,义熙中①,晋青州刺史羊穆之筑此②,以在阳水之阳,即谓之东阳城,世以浊水为西阳水故也。水流亦有时穷通③,信为灵矣。昔在宋世,是水绝而复流,刘晃赋通津焉④。魏太和中⑤,此水复竭,辍流积年,先公除州⑥,即任未期⑦,是水复通,澄映盈川⑧,所谓幽谷枯而更溢,穷泉辍而复流矣,海岱之士,又颂通津焉⑨。平昌耆民孙道相颂曰⑩:惟彼渑泉⑪,竭逾三龄⑫,祈尽珪璧⑬,谒穷斯牲⑭,道从隆替⑮,降由圣明⑯。耋民河间赵嶷颂云⑰:敷化未期⑱,元泽潜施⑲,枯源扬澜,涸川涤陂⑳。北海郭钦曰(21):先政辍津(22),我后通洋(23)。但颂广文烦,难以具载。

【注释】

①义熙:东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年号(405—418)。

②青州:西汉武帝置,为十三刺史部之一。羊穆之:东晋时人。官长史、宁朔将军、青州刺史。曾筑东阳城居之。

③穷通:谓干涸与流通。

④刘晃赋通津:《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宋书》,刘晃附《长沙王道怜传》。道怜曾孙,不言能文辞。《通津赋》亦无引见类书者。”

⑤太和: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年号(477—499)。

⑥先公:亡父。此指郦道元的父亲郦范。

⑦未期(jī):不到一年。期,一周年。

⑧澄映:波光清澈明净。盈川:水流满溢。

⑨通津:通流。

⑩平昌:即平昌县。西汉置,属平原郡。治所在今山东临邑东北古城。耆民:老人。孙道相:具体不详。

⑪渑(shéng)泉:即上文的绳泉。即今山东淄博北裙带河。亦即浊水(今山东青州之北阳河)的别名。

⑫竭逾三龄:干涸多年。三龄,指多年。

⑬祈尽珪璧:用尽了所有的珍宝进行祈祷。珪璧,古代祭祀朝聘等所用的玉器。泛指珍宝。

⑭谒(yè)穷斯牲:用尽了所有的牺牲进行祭祀。谒,谒请。此指请雨。斯牲,祭祀时的牺牲。

⑮道从隆替:天道随盛衰而变。隆替,盛衰兴废。

⑯降由圣明:(雨水)的降落与否,由圣明的君主决定。

⑰耋(dié)民:老人。耋,泛指老年。河间:即河间郡。西汉高帝置。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东南十六里)。文帝二年(前178)改为国。三国魏改为郡。赵嶷:人名。具体不详。

⑱敷化:施行教化。

⑲元泽:德泽,恩惠。潜施:悄悄地推行。

⑳涸川:干涸的水流。涤陂(bēi):冲荡着陂池。

(21)北海:即北海郡。西汉景帝二年(前155)分齐郡置。治所在营陵县(今山东昌乐东南五十里古城)。东汉改为国,移治剧县(今寿光东南三十里)。郭钦:人名。具体不详。

(22)先政:先前的主政者。

(23)我后:我作为后来的主政者。通洋:水流畅通。

【译文】

阳水又往东流经东阳城东南,此城是义熙年间,晋朝青州刺史羊穆之所筑,因为城在阳水之北,所以称为东阳城,这是因为人们把浊水称为西阳水的缘故。水流也时常有断有通,确实很灵。从前宋时,这条水断后重又通了,刘晃为此作了一篇《通津赋》。魏太和年间,水又干涸了,断流了好几年,先父升任青州刺史,上任不到一年,水又畅通了,一江碧水映着山的倒影,真所谓幽谷水涸又满,枯泉断后再流,海岱的文士又赞颂起水流复通了。平昌老人孙道相作颂词说:那条渑泉水呀,枯竭已超过三年,献尽璧玉祈祷,供尽牛羊祭天,天道随盛衰而变,雨水降落与否,由圣明的君主决定。又有一位河间的老人赵嶷也作颂词说:推行教化还不满一年,恩泽已遍及四方,枯竭的源流把波澜扬起,干涸的河道把陂塘涤荡。北海郭钦说:前政暴虐河断流,我政英明水满江。但颂词很多,文字烦冗,难以一一抄录。

阳水又北屈迳汉城阳景王刘章庙东①,东注于巨洋。后人堨断令北注浊水②,时人通谓浊水为阳水,故有南阳、北阳水之论。二水浑流③,世谓之为长沙水也,亦或通名之为渑水,故晏谟、伏琛为《齐记》④,并云东阳城既在渑水之阳,宜为渑阳城⑤。非也。世又谓阳水为洋水,余按群书,盛言洋水出临朐县⑥,而阳水导源广县,两县虽邻,川土不同⑦,于事疑焉。

【注释】

①汉城阳景王刘章庙:《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庙在今益都县(今山东青州)东北。”城阳景王刘章,齐悼惠王次子。高后封为朱虚侯。

②堨(è)断:修筑堤坝而截断水流。

③浑流:二水合流。浑,大水涌流声。

④晏谟、伏琛(chēn)为《齐记》:晏谟,十六国时前燕青州(今山东莱州)人。伏琛,晋人。二人均撰有《齐记》,又称《齐地记》。

⑤渑阳城:即东阳城。在今山东青州阳水北。

⑥盛言:较多记载。临朐县:战国秦置,属临淄郡。治所即今山东临朐。西汉属齐郡。三国魏属东莞郡。

⑦川土:犹言水土。

【译文】

阳水又转而北流,经过汉朝城阳景王刘章庙东,向东注入巨洋水。后来人们把水堵断,使它北流注入浊水,当时人们通称浊水为阳水,所以又有南阳水、北阳水的说法。两条水混流后,世人称之为长沙水,也有人通称为渑水的,所以晏谟、伏琛写的《齐记》都说:东阳城既然在渑水之阳,那就应称渑阳城了。这说法是不对的。世人又称阳水为洋水,我查考过许多典籍,都说洋水发源于临朐县,而阳水却发源于广县,两县虽然相邻,但水土是不同的,实际如何,还是个疑问。

浊水又北迳臧氏台西①,又北迳益城西②,又北流注巨淀。《地理志》曰:广县为山,浊水所出,东北至广饶入巨淀。

【注释】

①臧氏台:《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在今寿光县(今山东寿光)西三十里。”

②益城:益县治所。在今山东寿光南十里益城村。

【译文】

浊水又往北流经臧氏台西面,又往北流经益城西面,最后往北注入巨淀湖。《地理志》说:广县的为山是浊水的发源地,往东北流,到广饶注入巨淀湖。

巨淀之右,又有女水注之①。水出东安平县之蛇头山②,《从征记》曰:水西有桓公冢,甚高大,墓方七十余丈,高四丈,圆坟围二十余丈③,高七丈余,一墓方七丈。二坟,晏谟曰:依《陵记》④,非葬礼,如承世,故与其母同墓而异坟,伏琛所未详也。冢东山下女水原有桓公祠,侍其衡奏魏武王所立⑤。曰:近日路次齐郊⑥,瞻望桓公坟垄⑦,在南山之阿⑧,请为立祀,为块然之主⑨。郭缘生《述征记》曰:齐桓公冢在齐城南二十里⑩,因山为坟。大冢东有女水,或云齐桓公女冢在其上,故以名水也。女水导川东北流,甚有神焉。化隆则水生⑪,政薄则津竭⑫。燕建平六年⑬,水忽暴竭,玄明恶之⑭,寝病而亡。燕太上四年⑮,女水又竭,慕容超恶之,燕祚遂沦⑯。女水东北流迳东安平县故城南,《续述征记》曰⑰:女水至安平城南伏流十五里⑱,然后更流,北注阳水。城,故酅亭也⑲。《春秋·鲁庄公三年》⑳,纪季以酅入齐(21)。《公羊传》曰:季者何?纪侯弟也。贤其服罪,请酅以奉五祀(22)。田成子单之故邑也(23)。后以为县,博陵有安平(24),故此加东也。世祖建武七年(25),封菑川王子刘茂为侯国(26)。又迳东安平城东,东北迳垄丘东(27),东北入巨淀。《地理志》曰:菟头山,女水所出,东北至临淄入巨淀。又北为马车渎(28),北合淄水,又北,时、渑之水注之(29)。

【注释】

①女水:即今山东淄博临淄区东南织女河。

②东安平县: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改安平县置,属临淄郡。治所在今山东淄博临淄区东北十里皇城营。东汉属北海国。三国魏属齐国。蛇头山:一作菟头山。即今山东淄博临淄区东南十五里之鼎足山。

③圆坟:圆形的高土堆。坟,墓之封土隆起者。围:周围。

④《陵记》:具体不详。

⑤侍其衡:《水经注疏》:“赵(一清)云:伏滔《青土人物论》称,后汉有侍其元矩,与孙宾硕、刘公山并叙,正当魏武时,又为齐人,则元矩非即衡字耶?”魏武王:曹操。

⑥路次:路途中驻留。齐郊:齐地的郊野外。

⑦瞻望:远望,遥望。桓公:齐桓公。齐国公子小白,春秋五霸之一。坟垄:坟墓。

⑧阿:山之弯曲处,曲隅。

⑨块然之主:成为孤魂之依托。块然,孤独貌。此指孤魂。

⑩齐桓公冢:《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在今临淄县(今山东淄博临淄区)东南十里。”齐城:即今山东淄博东北临淄故城。西周、春秋以及战国时,齐国均建都于此。《水经注·淄水》:“城对天齐渊,故城有齐城之称。”

⑪化隆:教化隆盛。化,政治教化。隆,兴盛,兴起。水生:水流畅通。

⑫政薄:政治浇薄。薄,浇薄,昏暗。津竭:水流枯竭。

⑬建平六年:405年。建平,十六国时期南燕君主慕容德的年号(400—405)。

⑭玄明:慕容德字玄明,前燕国国君慕容皝(huàng)之少子。400年称帝,年号建平,历史上称为“南燕”。谥献武皇帝。

⑮太上四年:408年。太上,十六国时期南燕君主慕容超的年号(405—410)。

⑯燕祚(zuò):南燕国的帝位。沦:沦落,沦陷。

⑰《续述征记》:晋末宋初人郭缘生撰。

⑱安平城:即东安平城。在今山东淄博临淄区东北十里皇城营。伏流:水在地下潜流。

⑲酅(xī)亭:春秋时纪邑。在今山东淄博临淄区东。

⑳鲁庄公三年:前691年。

(21)纪季以酅入齐:齐欲灭纪,纪国小力弱,无法抗拒,纪季遵纪侯之命,以酅入于齐为附庸。纪季,纪侯的幼弟,故称纪季。

(22)五祀:五座祠庙的祭祀。

(23)田成子单:即田单。战国临淄(今山东临淄)人。齐国名将。

(24)博陵:即博陵郡。东汉延熹元年(158)置。治所在博陵县(今河北蠡县南十五里)。因桓帝父刘翼之陵为博陵,故名。安平:即安平县。战国赵置。治所即今河北安平。西汉属涿郡。东汉属安平国。三国魏属博陵郡。

(25)世祖建武七年:31年。世祖,东汉光武帝刘秀。

(26)封菑川王子刘茂为侯国:《水经注疏》:“赵(一清)云:按范《史·宗室四王传》,泗水王歙,歙之子曰菑川王终。歙从父弟曰中山王茂。建武十三年,宗室诸王降爵,茂封穰侯,是茂于菑川王为从父,亦不封东安平也。而《光武纪》又云:以茂为单父侯,道元载之《泗水注》中。《纪》《传》互异,未知所是。”

(27)垄丘:《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丘当在今临淄县(今山东临淄市临淄区)东北。”

(28)马车渎:在今山东广饶东北五十里高家港。

(29)时:时水。在今山东境,一名耏水、如水。上游即今发源于山东淄博临淄区西南的乌河。自临淄区西北以下,古分二支:一支西流经今桓台县境西北入济水,旱时干涸,故又称干(乾)时。一支北流折东略循今小清河合淄水入海,即《水经注》时水干(幹)流。渑(shéng)水:即今山东淄博北裙带河。

【译文】

巨淀湖右边,又有女水注入。女水发源于东安平县的蛇头山,《从征记》说:女水西面有桓公墓,非常高大,周围七十余丈,高四丈,中间的圆形坟垄周围二十余丈,高七余丈,另一座小墓周围七丈。这两座坟,晏谟说:根据《陵记》规定,是不合葬礼的,桓公是按照传统礼仪安葬的,与他母亲同墓而异坟,伏琛也不清楚。墓东山下的女水原有桓公祠,是侍其衡奏请魏武王修建的。他说:近日路过齐国城郊,瞻仰桓公坟墓,墓在南山边,请为他立祠,让孤魂有所依托。郭缘生《述征记》说:齐桓公墓在齐城南二十里,坟墓顺山势而筑。大墓东边有女水,有人说齐桓公女儿的坟墓在此水上,因此有女水之名。女水引水往东北流,非常灵验。教化大兴就会有水,政治苛酷水源就枯竭。南燕建平六年,水突然干涸,慕容德很忌讳这不吉之兆,卧病而死。南燕太上四年,女水又枯竭,慕容超也很忌讳,燕于是亡国。女水往东北流经东安平县旧城南面,《续述征记》说:女水流到安平城南,潜入地下流了十五里,然后又流出,向北注入阳水。安平城是从前的酅亭。《春秋·鲁庄公三年》:纪季从酅到了齐国。《春秋公羊传》说:纪季是什么人?是纪侯的弟弟。因他能坦诚认罪,请求以酅供奉五座祠庙的祭祀。这里是田单的旧城邑。后来立为县,因博陵有个安平县,所以把这里称东安平县。世祖建武七年,把这里封给菑川王的儿子刘茂,立为侯国。女水又流经东安平城东面,往东北流经垄丘东面,往东北注入巨淀湖。《地理志》说:菟头山是女水的发源地,往东北流到临淄注入巨淀。又往北流,叫马车渎,北流与淄水汇合,又往北流,时水、渑水注入。

时水出齐城西北二十五里,平地出泉,即如水也。亦谓之源水,因水色黑,俗又目之为黑水。

【译文】

时水发源于齐城西北二十五里,平地涌出泉水,就是如水。也称源水,因水色黑,民间又称为黑水。

西北迳黄山东①,又北历愚山东②,有愚公冢。

【注释】

①黄山:即今山东淄博西南淄川区东北十里黉山。

②愚山:《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在今临淄县(今山东临淄市临淄区)西二十里。”

【译文】

时水往西北流经黄山东面,又往北流经愚山东面,有愚公墓。

时水又屈而迳杜山北①,有愚公谷②。齐桓公时,公隐于谷,邻有认其驹者,公以与之。山,即杜山之通阜,以其人状愚,故谓之愚公。水有石梁③,亦谓之为石梁水。又有澅水注之④。水出时水,东去临淄城十八里,所谓澅中也。俗以澅水为宿留水⑤,西北入于时水。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澅⑥,故世以此而变水名也。水南山西有王歜墓⑦,昔乐毅伐齐,贤而封之,歜不受,自缢而死。水侧有田引水,溉迹尚存。

【注释】

①杜山:在今山东淄博临淄区西。

②愚公谷:在今山东淄博临淄区西。

③石梁:《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梁当在临淄县(今山东临淄市临淄区)西。”

④澅(huà)水:在今山东淄博临淄区西。

⑤宿留水:澅(huà)水之俗名。

⑥三宿:可指三个晚上,亦可指多个晚上。

⑦王歜(chù)墓:《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墓在今临淄县西愚公山口。”王歜,也作王蠋。齐国之布衣,贤德之人。

【译文】

时水又拐弯流经杜山北面,有愚公谷。齐桓公时,愚公隐居在这山谷中,有个邻居认为愚公的马是自己的,愚公就把马给他。这座山就是与杜山相连的山冈,因为这人样子傻乎乎的,所以称他为愚公。时水上有一座石桥,因而也称水为石梁水。这里又有澅水注入。澅水出自时水,东距临淄城十八里,这地方就是所谓澅中。民间把澅水称为宿留水,往西北流,注入时水。孟子离开齐国时,住宿三夜后才走出澅地,因此民间改名为宿留水。水的南面、山的西面有王歜墓,从前乐毅攻打齐国,因王歜有德而封他,王歜不肯接受,自缢而死。水旁有一片农田,引水灌溉的痕迹还看得出来。

时水又西北迳西安县故城南①,本渠丘也②,齐大夫雍廪之邑矣③,王莽更之曰东宁。

【注释】

①西安县:西汉置,属齐郡。治所在今山东淄博临淄区西北三十里北高阳。

②渠丘:春秋时齐地。在今山东淄博临淄区西三十里。

③雍廪:齐大夫。其他不详。

【译文】

时水又往西北流经西安县旧城南面,这里原是渠丘,是齐国大夫雍廪的封邑,王莽时改名为东宁。

时水又西至石洋堰①,分为二水,谓之石洋口,枝津西北至梁邹入济②。

【注释】

①石洋堰:《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堰在今临淄县(今山东淄博临淄区)西北。”

②梁邹:即梁邹县。西汉元鼎五年(前112)置,属济南郡。治所在今山东邹平东北旧口。

【译文】

时水又往西流,到石洋堰分为两条,分水口称为石洋口,支流往西北流,到梁邹注入济水。

时水又北迳西安城西,又北,京水、系水注之①。水出齐城西南,世谓之寒泉也,东北流直申门西,京相璠、杜预并言:申门即齐城南面西第一门矣。为申池②,昔齐懿公游申池③,邴歜、阎职二人④,害公于竹中,今池无复仿佛⑤,然水侧尚有小小竹木,以时遗生也⑥。左思《齐都赋》注,申池在海滨,齐薮也⑦。余按《春秋·襄公十八年》⑧,晋伐齐,戊戌,伐雍门之萩⑨;己亥,焚雍门;壬寅,焚东北二郭;甲辰,东侵及潍南及沂⑩。而不言北掠于海。且晋献子尚不辞死以逞志⑪,何容对仇敌而不惩,暴草木于海嵎乎⑫?又炎夏火流,非远游之辰⑬,懿公见弑⑭,盖是白龙鱼服⑮,见困近郊矣。左氏舍近举远⑯,考古非矣⑰。杜预之言,有推据耳⑱。

【注释】

①系水:在今山东淄博临淄区西。

②申池:齐国西门(申门)外之池。在今山东淄博临淄区西北。

③齐懿公:齐桓公之子,名商人。春秋时齐国国君。

④邴歜(bǐng chù):齐懿公曾与邴歜之父争田弗胜,及即位,乃掘开邴歜父亲的坟墓并砍掉尸体的脚,并使邴歜为奴仆。阎职:齐懿公曾纳阎职之妻,而使阎职为骖乘。后二人合谋杀死懿公。

⑤仿佛:本指似有若无貌、隐约貌,这里指痕迹、踪迹。

⑥遗生:遗留下来。

⑦齐薮(sǒu):齐地的泽薮。

⑧襄公十八年:前555年。

⑨雍门:齐都城之西门。萩(qiū):楸。落叶乔木,质地细密。可造船和器具。

⑩潍:即今山东境内潍河。发源于山东莒县西北潍山,北至昌邑东北入海。沂:沂水,亦名西沂水。即今山东曲阜南之沂河。发源于沂源鲁山,入江苏境内。

⑪晋献子:即韩献子韩厥。为政公平,执法不避亲,受到时人称赞。尚不辞死以逞志:《国语·晋语》:“韩献子老,使公族穆子受事于朝。辞曰:‘厉公之乱,无忌备公族,不能死。臣闻之曰:“无功庸者,不敢居高位。”今无忌,智不能匡君,使至于难,仁不能救,勇不能死,敢辱君朝以忝韩宗,请退也。’固辞不立。悼公闻之,曰:‘难虽不能死君而能让,不可不赏也。’使掌公族大夫。”

⑫海嵎(yú):海角,海边。常指偏远的地方。

⑬远游之辰:到很遥远的地方去游玩的季节。

⑭见弑:被杀。弑,古代卑幼杀死尊长叫弑。多指臣子杀死君主,子女杀死父母。

⑮白龙鱼服:白龙化作鱼的形状。比喻尊贵之人微服出行,恐有不测之虞。

⑯左氏:此指左思。

⑰考古:稽考古代的历史。

⑱推据:推断依据。

【译文】

时水又往北流经西安城西面,又往北流,京水、系水注入。系水发源于齐城西南,民间称之为寒泉,又往东北流过申门西,京相璠、杜预都说:申门就是齐城南面西头的第一道城门。那里有个申池,从前齐懿公游申池,邴歜、阎职两人在竹林中杀害了他,今天的申池已不像当年的样子了,但水旁还有一小片竹木林,是当年遗留下来的。左思《齐都赋》注说,申池在海滨,是齐国的大泽。我查考过《春秋·襄公十八年》,晋国进攻齐国,十二月戊戌日,砍伐了雍门外的蒿草;己亥日,焚烧了雍门;壬寅日,焚烧东北两边的外城;甲辰日,向东侵入到潍水,向南侵入到沂水。却未提及向北攻掠到大海。况且晋献子是个逞强斗勇而不怕死的人,怎么可能只在海湾糟蹋一片草木,却不去惩罚仇敌呢?此外当时正值炎夏酷暑,不是远游的时节,懿公被杀,是由于他微服出行在近郊遇害。左氏舍近举远,查考史实,他弄错了。杜预的话却有依据。

系水傍城北流,迳阳门西,水次有故封处①,所谓齐之稷下也②。当战国之时,以齐宣王喜文学③,游说之士邹衍、淳于髠、田骈、接子、慎到之徒七十六人④,皆赐列第⑤,为上大夫⑥。不治而论议⑦,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⑧,且数百十人⑨。刘向《别录》以稷为齐城门名也⑩。谈说之士,期会于稷门下,故曰稷下也。《郑志》⑪:张逸问《书赞》云⑫,我先师棘下生⑬,何时人?郑玄答云:齐田氏时⑭,善学者所会处也。齐人号之棘下生,无常人也⑮。余按《左传·昭公二十二年》⑯,莒子如齐⑰,盟于稷门之外。汉以叔孙通为博士⑱,号稷嗣君⑲。《史记音义》曰⑳:欲以继踪齐稷下之风矣(21)。然棘下又是鲁城内地名(22),《左传·定公八年》(23),阳虎劫公伐孟氏(24),入自上东门(25),战于南门之内,又战于棘下者也。盖亦儒者之所萃焉(26)。故张逸疑而发问,郑玄释而辩之。虽异名互见,大归一也。城内有故台,有营丘,有故景王祠(27),即朱虚侯章庙矣(28)。《晋起居注》云(29):齐有大蛇长三百步,负小蛇长百余步,迳于市中,市人悉观,自北门所入处也。北门外东北二百步,有齐相晏婴冢宅(30)。《左传》:晏子之宅近市,景公欲易之(31),而婴弗更。为诫曰:吾生则近市,死岂易志(32)?乃葬故宅,后人名之曰清节里(33)。

【注释】

①水次:水岸边,水旁。故封处:从前筑土隆起的地方。

②稷(jì)下:指战国齐都城临淄西门稷门附近地区。齐威王、宣王曾在此建学宫,广招文学游说之士讲学议论,成为各学派活动的中心。

③齐宣王:田氏,名辟彊。战国时期齐国国君。任田婴为相,国事渐强。重视学术,招纳贤才,使稷下之学臻于极盛。文学:这里指儒家学说。

④游说(shuì)之士:古代叫“说客”的政客,奔走各国,凭口才劝说郡主采纳其主张。邹衍:战国时齐国临淄(今山东临淄)人。著名阴阳家,始倡“五德终始”之说。淳于髠(kūn):战国时齐国大夫。姓淳于,曾受髠刑(截去头发),因称淳于髠。博闻强记。后见梁惠王,惠王与之语,三日三夜无倦。惠王欲以卿相位待之,髠推辞而离开。田骈(pián):齐人,学黄老道德之术。接子:齐人,学黄老道德之术。慎到:赵人,学黄老道德之术,著《十二论》。

⑤列第:指贵族官僚的邸宅。

⑥上大夫:为中国古代的官阶之一。周王室及各诸侯国的官阶分为卿、大夫、士三等,每等又各分为上、中、下三级。

⑦不治:不担任具体官职。

⑧学士:这里指儒者。复盛:又兴盛起来。

⑨且数百十人:按,以上事见《史记·田齐世家》。

⑩《别录》:即刘向撰《七略别录》。

⑪《郑志》:《隋书·经籍志》:“《郑志》十一卷。魏侍中郑小同撰。”

⑫张逸:郑玄同县人。年十三,为县小史。后从郑玄学习。官至尚书左丞。《书赞》:郑小同《郑志》中的内容。

⑬棘下生:即稷下生。期会于稷下谈说的儒生们。

⑭齐田氏:指陈完。春秋时齐国大臣,陈厉公之子。陈宣公二十一年(前672)杀其太子御寇,陈完惧祸及己,乃奔齐。齐桓公赐邑于田,故又称田氏,是为齐田氏之祖。所会处:聚集的地方。

⑮无常人:不是指某个固定的人,而是指在稷门这个地方聚集讨论的那些善于学习的人的总称,这些人都可以称作“棘下生”。

⑯昭公二十二年:前520年。

⑰莒(jǔ)子:莒国的国君为五等爵中的子爵,故称莒子。莒,西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嬴姓。开国国君是兹舆期,建都计斤(今山东胶州西南)。春秋初迁于莒(今山东莒县)。前431年为楚所灭。

⑱叔孙通:汉初薛县(今山东滕州南)人。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初从项羽反秦,楚汉战争中归刘邦,任博士,号稷嗣君。汉朝建立,与儒生共立朝仪。后任太子太傅。

⑲稷嗣君:叔孙通之号,取叔孙通能“继承齐稷下之风”之意。

⑳《史记音义》:书名。晋、宋之间徐广所撰。裴骃《史记集解》采入,今存。《文选》注、《水经注》多有征引。

(21)继踪:继承前人的足迹。齐稷下之风:儒生谈论国事、商议学问之风。

(22)棘下:今山东曲阜旧城中。鲁城: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东北二里古城村。

(23)定公八年:前502年。

(24)阳虎:字货。春秋鲁国人。季氏家臣中最有权势者,事季平子。平子卒,虎遂专政,欲去三桓。三桓共攻阳虎,阳虎居阳关。鲁伐阳虎,阳虎奔齐,已而奔晋赵氏。公:指鲁定公。孟氏:指孟懿子(仲叔何忌)。

(25)上东门:鲁东城之北门。

(26)儒者: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人。汉以后泛指一般读书人。萃:聚集,聚会。

(27)景王祠:即朱虚侯章庙。在今山东淄博临淄区西北。

(28)朱虚侯章:即刘章。齐悼惠王次子,高后封为朱虚侯。

(29)《晋起居注》:《隋书·经籍志》:“《晋起居注》三百一十七卷。宋北徐州主簿刘道会撰。梁有三百二十二卷。”

(30)齐相晏婴冢宅:《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元和志》,晏婴墓在临淄县东北三里。在今临淄县(今山东淄博临淄区)北。”晏婴,字仲,春秋齐国莱之夷维(今山东高密)人。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尚节俭力行。后相齐,凭其贤德三世显名于诸侯。谥平,史称为晏平仲,后人尊称为晏子。

(31)景公:春秋齐庄公异母弟,名杵臼。先以崔杼为右相,庆封为左相,朝政混乱。后任晏婴为正卿,常为婴劝阻,稍有收抑。

(32)易志:改变志向。以上事见《左传·昭公三年》。

(33)清节里:在今山东淄博临淄区。

【译文】

系水沿着城旁向北流经阳门西面,水岸上有一处从前筑土隆起的地方,就是所谓齐国的稷下。战国的时候,因为齐宣王喜爱文学,游说之士如邹衍、淳于髠、田骈、接子、慎到等七十六人,都被赐给宅第,并封为上大夫。他们不管政事,而专事著作立论,因此齐国稷下学士重又兴盛起来,人数达几百人。刘向《别录》认为,稷是齐都城门名。高谈阔论的文士定期会聚在稷门下,所以称稷下。《郑志》说:张逸读了《书赞》问郑玄道:我们的先师棘下生是什么时候的人?郑玄回答说:棘下是齐国田氏时有学问的人会聚的地方。齐国人所称的棘下生,没有固定之人。我查考过《左传·昭公二十二年》,莒子到了齐国,在稷门外会盟。汉朝把叔孙通封为博士,号稷嗣君。《史记音义》说:想让他继承齐国稷下的遗风。然而,棘下又是鲁城内的地名,《左传·定公八年》,阳虎威逼定公征伐孟氏,从上东门攻入城内,两军在南门内交战,又在棘下交战。棘下也是儒生聚集的地方。因此,张逸疑惑发问,郑玄做了解释,辨清了这个问题。虽然史籍中可以看到互用稷、棘两个不同的地名,但指的都是同一处。城内有旧台,有营丘,有旧景王祠,就是朱虚侯刘章的祠庙。《晋起居注》说:齐国有一条长三百步的大蛇,背负着一条长一百余步的小蛇,爬过市中,市上的人都去观看,庙就在蛇从北门爬入城中的地方。北门外东北二百步,有齐国宰相晏婴的坟墓和住宅。《左传》载:晏子的住宅靠近街市,景公想给他换个地方,晏子却不肯换。他嘱咐说:我在世时居住在街市附近,死后难道就改变心意吗?于是他死后就葬在自己的故居,后人称为清节里。

系水又北迳临淄城西门北①,而西流迳梧宫南②,昔楚使聘齐③,齐王飨之梧宫④,即是宫矣。其地犹名梧台里⑤,台甚层秀,东西百余步,南北如减⑥,即古梧宫之台⑦。台东即阙子所谓宋愚人得燕石处⑧。台西有石社碑,犹存,汉灵帝熹平五年立⑨,其题云:梧台里。

【注释】

①系水:在今山东淄博临淄区西。临淄城:故址在今山东淄博临淄区北部。

②梧宫:在今山东淄博临淄区西北。

③聘:聘问。专指天子与诸侯或诸侯与诸侯间的遣使通问。

④飨(xiǎng):以隆重的礼仪宴请宾客。

⑤梧台里:即梧宫。在今山东淄博临淄区西北。

⑥如减:略显不足。

⑦梧宫之台:即上文的梧台里、梧宫。在今山东淄博临淄区西北。

⑧阙子:应劭曰:“阙,姓也,纵横家有阙子著书。”当是先秦古书。宋愚人得燕石:《太平御览》卷五十一《阙子》曰:“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焉。主人端冕玄服以发宝,华匮十重,缇巾十袭。客见之,卢胡而笑曰:‘此燕石也,与瓦甓不异。’主人大怒,藏之愈固。”

⑨熹平五年:176年。熹平,东汉灵帝刘宏的年号(172—178)。

【译文】

系水又往北流经临淄城西门北面,又往西流经梧宫南面,从前楚国派使者来齐国访问,齐王在梧宫宴请他,就是此宫。那地方现在还叫梧台里,台有好几层,十分壮观,东西一百多步,南北略减几步,这就是古时的梧宫台。台东就是阙子所说宋国愚人得到燕石的地方。台的西面有一座石社碑,现在还在,是汉灵帝熹平五年所立,碑上题着“梧台里”三字。

系水又西迳葵丘北①,《春秋·庄公八年》②,襄公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③。京相璠曰:齐西五十里有葵丘地。若是,无庸戍之。僖公九年④,齐桓会诸侯于葵丘。宰孔曰⑤:齐侯不务修德而勤远略⑥。明葵丘不在齐也。引河东汾阴葵丘⑦,山阳西北葵城宜在此⑧,非也。余原《左传》,连称、管至父之戍葵丘,以瓜时为往还之期⑨,请代弗许,将为齐乱。故令无宠之妹候公于宫⑩,因无知之绌⑪,遂害襄公⑫。若出远无代,宁得谋及妇人,而为公室之乱乎⑬?是以杜预稽《春秋》之旨,即《传》安之,注于临淄西。不得舍近托远,苟成己异⑭。于异可殊⑮,即义为负。然则葵丘之戍,即此地也。

【注释】

①葵丘:春秋时齐地。在今山东淄博临淄城西三十里。

②庄公八年:前686年。

③襄公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襄公,即齐襄公。连称、管至父,二人皆齐大夫。连称、管至父二人因戍葵丘不得代换而谋乱,趁齐襄公田猎坠车伤足时,率众将他杀死。

④僖公九年:前651年。

⑤宰孔:亦称宰周公,周室之太宰。

⑥修德:修养自己的德行。勤远略:热衷于经略远地。勤,劳,热衷。

⑦河东:即河东郡。战国魏置,后属秦。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夏县西北十五里禹王城)。汾阴:即汾阴县。战国秦置,属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万荣西南庙前村北古城。

⑧山阳:即山阳县。战国魏置。后入秦,属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焦作东北六里墙南村北侧。葵城:战国魏邑。在今河南博爱西北。

⑨瓜时:瓜熟时节。往还:来回。

⑩无宠之妹:不受宠爱的妹妹。这里指连称的从妹,无宠于齐襄公。

⑪无知之绌(chù):齐僖公之母弟曰夷仲年,生公孙无知,有宠于僖公,衣服礼秩如嫡,齐襄公罢黜之。

⑫襄公:即齐襄公。以上事见《左传·庄公八年》。

⑬公室之乱:即王室之乱。这里指搅扰国家的叛乱。

⑭苟成己异:随意形成自己的异说。

⑮于异可殊:这种说法的确标新立异。

【译文】

系水又往西流经葵丘北面,《春秋·庄公八年》,襄公派连称、管至父驻守葵丘。京相璠说:齐城以西五十里有葵丘。如果这么近,那就用不着驻守了。僖公九年,齐桓公在葵丘与诸侯会盟。宰孔说:齐侯不致力于行施德政,却积极远侵邻国。很明显,葵丘不在齐地。援引河东汾阴葵丘,山阳西北葵城应在这里,这是错误的。我查考《左传》原文,连称、管至父驻防于葵丘,以瓜熟为往返的期限,到期请求派人接替,齐襄公却不批准,于是两人就准备作乱。连称妹在宫中不受宠爱,于是叫她去侦察襄公,因为襄公废逐公孙无知,就把襄公谋害了。如果派遣到远方去而无人接替,怎么能找女人同谋,而酿成公侯宗族内部的祸乱呢?所以杜预查考了《春秋》之后,就根据《左传》来推定,在注中指出是在临淄西。不能舍近就远,轻率地提出自己的异说。标新立异虽可显得与众不同,但查考《左传》文义来看,却又不合。那么两人所驻守的葵丘,就是这地方了。

系水西,左迤为潭①。又西,迳高阳侨郡南②,魏所立也。又西北流,注于时。

【注释】

①迤(yǐ):绵延。

②高阳侨郡:《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地形志》,高阳郡故乐安(在今山东博兴)地,刘义隆置,魏因之。是宋、魏高阳郡治,非两地。《注》云,魏所立,稍误。在今临淄县(今山东临淄市临淄区)西北三十里。”

【译文】

系水往西流,向左边分出一条支流,积水成潭。系水又往西流经高阳侨郡南,该郡是魏时所立。系水又往西北流,注入时水。

时水又东北流,渑水注之。水出营城东①,世谓之汉溱水也。西北流迳营城北,汉景帝四年②,封齐悼惠王子刘信都为侯国③。渑水又西迳乐安博昌县故城南④。应劭曰:昌水出东莱昌阳县⑤,道远不至,取其嘉名。阚骃曰:县处势平⑥,故曰博昌。渑水西历贝丘⑦。京相璠曰:博昌县南近渑水,有地名贝丘,在齐城西北四十里。《春秋·庄公八年》⑧,齐侯田于贝丘⑨,见公子彭生豕立而泣⑩,齐侯坠车伤足于是处也⑪。渑水又西北入时水。《从征记》又曰:水出临淄县⑫,北迳乐安博昌南界,西入时水者也。自下通谓之为渑也。昔晋侯与齐侯宴,齐侯曰:有酒如渑⑬。指喻此水也。

【注释】

①营城:亦名营丘城。在今山东淄博临淄区西北二里临淄故城。

②汉景帝四年:此处当为汉文帝四年。

③齐悼惠王:即刘肥,汉高祖刘邦之子。刘信都:齐悼惠王刘肥之子。文帝四年(前176)封营侯。谥平。

④乐安:即乐安国。东汉永元七年(95)改千乘郡置。治所在临济县(今山东高青高城镇西二里)。博昌县:战国秦置,属临淄郡。治所即今山东博兴东南二十里寨郝镇南。西汉属千乘郡。东汉属乐安国。

⑤昌水:即古观水。在今山东海阳北。东莱:即东莱郡。汉高帝分齐郡置。治所在掖县(今山东莱州)。东汉徙治黄县(今山东龙口东南)。昌阳县:战国秦置,属胶东郡。治所在今山东威海文登区西南三十里宋村镇东南。西汉属东莱郡。

⑥县处势平:县所处的地势平坦。

⑦贝丘:春秋时齐地。在今山东博兴南五里。

⑧庄公八年:前686年。

⑨齐侯:指齐襄公。田:狩猎。

⑩公子彭生:春秋时齐国大夫。齐襄公四年(前694),鲁桓公与妻姜氏至齐。襄公与姜氏通奸,被桓公察知。襄公使公子彭生杀桓公,引起鲁国不满,襄公让公子彭生作替罪羊,将其杀死。豕立而泣:像豕一样站立着哭泣。

⑪齐侯坠车伤足于是处:事见《左传·庄公八年》:“冬,十二月,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见大豕,从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见!’射之,豕人立而啼。公惧,坠于车,伤足,丧屦。”

⑫临淄县:战国秦置,为临淄郡治。治所在今山东淄博临淄区东北齐都镇。

⑬有酒如渑:酒如渑水一样多。

【译文】

时水又往东北流,渑水注入。渑水发源于营城以东,世人称之为汉溱水。渑水向西北流经营城北,汉景帝四年把这里封给齐悼惠王的儿子刘信都,立为侯国。渑水又往西流,经过乐安博昌县旧城南边。应劭说:昌水发源于东莱昌阳县,因昌阳县路远不易到达,取了这个美名。阚骃说:博昌县地势平旷,所以称博昌。渑水往西流经贝丘。京相璠说:博昌县南面临近渑水,有个地方叫贝丘,在齐城西北四十里。《春秋·庄公八年》,齐侯在贝丘打猎,看见公子彭生像猪一样直立起来啼哭,齐侯吓得从车上掉下来,跌伤了脚,就在这地方。渑水又往西北流,注入时水。《从征记》又说:渑水发源于临淄县,往北流经乐安国博昌县南面边界,往西注入时水。从这里至下游也通称为渑水。从前晋侯和齐侯会宴,齐侯说:酒如渑水一样多。比喻中指的就是这条水。

时水又屈而东北,迳博昌城北。

【译文】

时水又折向东北,流经博昌城北面。

时水又东北迳齐利县故城北①,又东北迳巨淀县故城北②,又东北迳广饶县故城北③,东北入淄水。《地理风俗记》曰④:淄入濡⑤。《淮南子》曰:白公问微言曰⑥:若以水投水,如何?孔子曰:淄、渑之水合,易牙尝而知之⑦。谓斯水矣。

【注释】

①齐利县:西汉置,属齐郡。治所在今山东博兴东四十里利城。

②巨淀县:即巨定县。在今山东广饶北。

③广饶县:西汉置,属齐郡。治所在今山东寿光北。

④《地理风俗记》:书名。东汉应劭撰。今仅存辑本。

⑤淄入濡:《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郦氏于上文固明言时水即如水矣,如水即濡水。郦以淄为正流,故谓时入淄。”淄,即山东中北部淄河。濡,即如水、时水。

⑥白公:名胜。楚平王之孙,太子建之子。号为白公。微言:密谋,暗中进言。《吕氏春秋·精谕》:“白公问于孔子曰:‘人可与微言乎?’孔子不应。”高诱注:“微言,阴谋密事也。”太子建被杀,白公怨而欲复仇,故向孔子询问“微言”之事。

⑦易牙尝而知之:按,以上事见《淮南子·道应训》:“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淄、渑之水合,易牙尝而知之。’”易牙,一作狄牙。善调味。

【译文】

时水又往东北流经齐利县旧城北面,又往东北流经巨淀县旧城北面,又往东北流经广饶县旧城北面,往东北注入淄水。《地理风俗记》说:淄水注入濡水。《淮南子》说:白公问孔子对密谋的看法,说:如果把水倒入水中,又会怎么样?孔子说:淄水、渑水混合,易牙只要尝一尝就会知道。说的就是这条水。

又东北入于海。

淄水入马车渎①,乱流东北迳琅槐故城南②,又东北迳马井城北③,与时、渑之水互受通称,故邑流其号。

【注释】

①马车渎:在今山东广饶东北五十里高家港。

②琅槐故城:琅槐县治所。在今山东广饶东北一百十里。

③马井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城在今乐安县(今山东博兴)东北。”

【译文】

淄水又往东北流,注入大海。

淄水注入马车渎,往东北乱流,经琅槐旧城南面,又往东北流经马井城北,与时水、渑水互相通称,所以城以水为名传下来了。

又东北至皮丘坈①,入于海。故晏谟、伏琛并言:淄、渑之水合于皮丘坈西。《地理志》曰:马车渎至琅槐入于海⑥。盖举县言也。

【注释】

①皮丘坈:在今山东广饶东北五十里高家港。

【译文】

淄水又往东北流,到皮丘坈注入大海。因此晏谟、伏琛都说:淄水、渑水在皮丘坈西面汇合。《地理志》说:马车渎流到琅槐注入大海。这是指县而言。


巨洋水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