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水

字数:1269

均水出析县北山①,南流过其县之东,

均水发源弘农郡之卢氏县熊耳山②,山南即修阳、葛阳二县界也③。双峰齐秀④,望若熊耳,因以为名。齐桓公召陵之会⑤,西望熊耳,即此山也。太史公司马迁皆尝登之。县即析县之北乡,故言出析县北山也。均水又东南流迳其县下,南越南乡县⑥,又南流与丹水合⑦。

【注释】

①均水:详见题解文字。析县:战国楚置。治所即今河南西峡县。秦仍以为县,西汉属弘农郡。东汉属南阳郡。三国魏属南乡郡。

②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前113)置。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北故函谷关城)。卢氏县:战国韩置。后入秦,属三川郡。治所即今河南卢氏。西汉属弘农郡。熊耳山:在今河南卢氏东南。

③修阳:即修阳县。北魏置,属修阳郡。治所在今河南西峡县北。葛阳:即盖阳县。治所在今河南西峡县北。

④齐秀:同高。秀,高耸,耸立。

⑤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国君。姜姓,名小白。任用管仲实行改革,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多次大会诸侯订立盟约。是春秋第一个霸主。召陵之会:春秋时齐、楚之会盟。齐桓公三十年(前656),桓公以诸侯之师伐楚,与楚大夫屈完会于召陵(春秋楚邑。在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区召陵镇),结盟而还。

⑥南越:武英殿本《水经注》注:“下南越三字有讹误,当作又南迳。”《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丹水》篇云:历其县下;《江水》篇云:迳郫县下;即其辞例,戴不察耳。南迳亦偶变作南越,文无舛误。”南乡县:东汉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丹江水库内。

⑦丹水:即今陕西、湖北、河南边境之丹江。为汉江支流。源出今陕西商洛西北冢岭山,东南流经丹凤、商南,又东入河南,经淅川县会淅川水,又东南称均水,折西南至湖北丹江口入于汉水。

【译文】

均水

均水发源于析县北山,往南流过县东,

均水发源于弘农郡卢氏县的熊耳山,山的南面就是修阳、葛阳二县的边界。熊耳山上双峰并峙,远远望去很像一对熊耳,因而得名。齐桓公会盟召陵,向西遥望熊耳,就是此山。太史公司马迁也曾登临过。卢氏县就是析县的北乡,所以《经》文说均水发源析县北山。均水又往东南流经该县,往南流经南乡县,又往南流与丹水汇合。

又南当涉都邑北①,南入于沔。

均水南迳顺阳县西②,汉哀帝更为博山县③,明帝复曰顺阳。应劭曰:县在顺水之阳。今于是县,则无闻于顺水矣。章帝建初四年④,封卫尉马廖为侯国⑤。晋太康中立为顺阳郡⑥。县西有石山,南临均水。均水又南流注于沔水,谓之均口者也⑦。故《地理志》谓之淯水,言熊耳之山,淯水出焉。又东南至顺阳入于沔。

【注释】

①涉都邑:在今湖北谷城西北,汉水南岸。西汉武帝平南越,封南海守降侯子嘉为侯国。

②顺阳县:东汉明帝改博山县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淅川县南。

③汉哀帝:即西汉皇帝刘欣。元帝庶孙,定陶恭王刘康之子。汉成帝无子,立刘欣为太子。成帝崩,刘欣遂即帝位,是为汉哀帝。博山县:即博山侯国。西汉绥和二年(前7)封孔光为博山侯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淅川县南丹江、淅水会合口东南丹江水库内。东汉明帝时改为顺阳县。

④章帝:即东汉章帝刘炟(dá)。汉明帝刘庄之子,母贾贵人。建初四年:79年。建初,东汉章帝刘炟的年号(76—84)。

⑤马廖:字敬平。马援之子。东汉官吏。受封为顺阳侯。

⑥太康: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280—289)。顺阳郡:西晋太康中改南乡郡置,属荆州。治所在酂县(今湖北老河口西北西集街北)。

⑦均口:均水入沔水处。在今湖北丹江口。

【译文】

均水又往南流,到涉都邑北面,往南注入沔水。

均水往南流经顺阳县西面,汉哀帝改名为博山县,明帝又称顺阳。应劭说:顺阳县在顺水之北。今天却没听说过顺阳县有一条顺水。章帝建初四年,把这里封给卫尉马廖,立为侯国。晋太康年间,立为顺阳郡。顺阳县西有石山,南临均水。均水又南流注入沔水,汇流处称为均口。《地理志》称均水为淯水,说熊耳山是淯水的发源地。又往东南流到顺阳注入沔水。


湍水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