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水

字数:5106

比水出比阳东北太胡山①,东南流过其县南,泄水从南来注之。

太胡山在比阳北如东三十余里②,广圆五六十里。张衡赋南都③,所谓天封、太狐者也④。应劭曰:比水出比阳县,东入蔡⑤。《经》云⑥:泄水从南来注之。然比阳无泄水,盖误引寿春之沘泄耳⑦。余以延昌四年⑧,蒙除东荆州刺史⑨,州治比阳县故城,城南有蔡水,出南磐石山⑩,故亦曰磐石川,西北流注于比,非泄水也。《吕氏春秋》曰:齐令章子与韩、魏攻荆⑪,荆使唐蔑应之⑫,夹比而军,欲视水之深浅,荆人射之而莫知也。有刍者曰⑬:兵盛则水浅矣。章子夜袭之,斩蔑于是水之上也。

【注释】

①比水:即沘水。今河南西南部泌阳河及其下游唐河。比阳:即比阳县。西汉置,属南阳郡。治所即今河南泌阳。太胡山:一作大胡山。在今河南泌阳东北。

②北如东:北边偏东。如,偏,稍微。

③赋南都:即写《南都赋》歌颂南都。

④天封、太狐:即太胡山。

⑤蔡:即蔡水。在今河南泌阳南。俗名田市河。

⑥《经》:即《水经》。

⑦寿春:即寿春县。战国后期为楚都。后入秦,为九江郡治。治所在今安徽寿县。东晋孝武帝时以避郑太后讳,改为寿阳县。南朝宋又改为睢阳县。北魏复名寿春县。

⑧延昌四年:515年。延昌,北魏宣武帝元恪的年号(512—515)。

⑨东荆州:北魏延兴二年(472)置。治所在朗陵(今河南确山县南任店)。后徙比阳城(今河南泌阳)。

⑩磐石山:俗称磐古山。在今河南泌阳南四十里。

⑪章子:亦称匡章、匡子。姓匡,名章,齐人。战国时齐国将领。荆:楚国旧号荆。

⑫唐蔑:蔑一作昧。战国时楚将。楚怀王二十八年(前301),齐将匡章联合魏、韩进攻楚之方城。唐蔑率军抵御,在沘水旁的垂沙大败被杀。

⑬刍者:割草的人。

【译文】

比水

比水发源于比阳县东北的太胡山,往东南流过县南,泄水从南方流来注入。

太胡山在比阳北偏东三十多里处,周围五六十里。张衡作《南都赋》,所谓天封、太狐即指此山。应劭说:比水发源于比阳县,东流注入蔡水。《水经》说:泄水从南方流来注入。但比阳没有泄水,大概是误引了寿春的沘泄吧。我在延昌四年任东荆州刺史,州治在比阳旧城,城南有蔡水,发源于南磐石山,所以也称磐石川,往西北流,注入比水,而不是泄水。《吕氏春秋》说:齐国令章子和韩、魏一起攻打荆国,荆国派唐蔑应战,唐蔑在比水两岸驻扎军队,想了解水的深浅,用箭射水却无法知道。有个割草的人说:兵多水就浅了。章子夜里来偷袭,在比水岸边斩了唐蔑。

比水又西,澳水注之①。水北出茈丘山②,东流屈而南转,又南入于比水。按《山海经》云:澳水又北入视③,不注比水。余按吕忱《字林》及《难字》《尔雅》并言④:水在比阳⑤。脉其川流所会,诊其水土津注,宜是水,音药也。

【注释】

①澳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一统志》,澳水今俗名凉河,出泌阳县(今河南泌阳)西北五十里慈丘山南,流入泌河。”

②茈丘山:即慈丘山。在今河南泌阳西北五十里。

③视:即视水。郭璞注:“或曰:视宜为瀙(qìn)。”瀙水,古汝水支流。即今河南泌阳、遂平二地境内之沙河。

④吕忱:字伯雍。任城(今山东济宁)人。晋文字学家,官义阳王典祠令。撰《字林》七卷,今有任大椿辑本《字林考逸》八卷。《难字》:书名。《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隋志》:梁有《难字》一卷,张揖撰。又释玄应多引周成《难字》。揖、成并魏人。”《尔雅》:书名。撰者不详。成书于西汉初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词典。全书按词条义类分篇,共有《释诂》《释言》《释训》《释鸟》《释兽》等十九篇。

⑤(yào)水:在今河南泌阳。

【译文】

比水又往西流,澳水注入。澳水发源于北边的茈丘山,往东流拐弯转向南流,又往南注入比水。查考《山海经》说:澳水又往北流注入视水,而不注入比水。我按吕忱的《字林》及《难字》《尔雅》都说:水在比阳。考察当地诸水汇合、水道流注的状况,应是水,音药。

比水又西南历长冈旧月城北①。比水右会马仁陂水②。水出阴北山③,泉流竞凑,水积成湖,盖地百顷,谓之马仁陂。陂水历其县下,西南堨之以溉田畴,公私引裂,水流遂断,故渎尚存。

【注释】

①长冈旧月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城当在今泌阳西。”

②马仁陂水:在今河南泌阳北七十里。

③(wǔ)阴:即阴县。治所在今河南泌阳西北。

【译文】

比水又往西南流经长冈旧月城北面。比水在右面与马仁陂水汇合。马仁陂水发源于阴北山,泉流竞相汇集,水积成湖,面积百顷,称为马仁陂。陂水流经比阳县境,在西南面筑了堤坝,用以灌溉农田,但公私争相引水灌田,水就因此断流了,不过旧河道还在。

比水又南迳会口,与堵水枝津合①。

【注释】

①堵(zhě)水:在今湖北西北部。为汉水支流。

【译文】

比水又往南流经会口,与堵水支流汇合。

比水又南与澧水会①。澧水源出于桐柏山②,与淮同源而别流西注③,故亦谓水为派水④。澧水西北流迳平氏县故城东北⑤,王莽更名其县曰平善。城内有南阳都乡正卫弹劝碑⑥。澧水又西北合溲水⑦。水出湖阳北山⑧,西流北屈,迳平氏城西而北入澧水。澧水又西注比水。比水自下亦通谓之为派水。昔汉光武破甄阜、梁丘赐于比水西⑨,斩之于斯水也。

【注释】

①澧水:源出今河南桐柏西北太白顶,西流至唐河县南入唐河。

②桐柏山:在今河南桐柏西南。

③淮:即今淮河。源出河南桐柏山,东流经河南、安徽,原在江苏北部入海。后来,其下游为黄河所夺,现由洪泽湖,经宝应湖、高邮湖,在今江苏扬州江都区入长江。

④派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文选·吴都赋》刘《注》引《字说》:水别流为派,故澧水别流西注,有派水之名。今曰澧河,源出桐柏县(今河南桐柏)西。”

⑤平氏县:西汉置,属南阳郡。治所即今河南桐柏西北平氏镇。西晋属义阳国。

⑥都乡:在今河南新野东南四十里九女城。东汉改为东乡。乡正:乡大夫。古代鲁、宋等国行乡、遂之制。乡有乡正,遂有遂正。

⑦溲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曰秋河,出枣阳县(今湖北枣阳)东北山。”

⑧湖阳:一作胡阳县。春秋时楚置。后入秦,属南郡。治所在今河南唐河县南湖阳镇。西汉属南阳郡。

⑨甄阜:王莽部将。官南阳太守、副校尉、前队大夫。梁丘赐:王莽部将。官属正(职如都尉)。

【译文】

比水又往南流,与澧水汇合。澧水发源于桐柏山,与淮水同源而分道西流,所以也称为派水。澧水往西北流经平氏县老城东北,王莽把县名改为平善。城内有南阳都乡正卫弹劝碑。澧水又往西北流,与溲水汇合。溲水发源于湖阳北山,西流北转,流经平氏城西而后北注澧水。澧水又往西流注入比水。比水从此以下也通称派水了。昔日东汉光武帝在比水西大破甄阜、梁丘赐,并在比水上杀了他们。

比水又南,赵、醴二渠出焉。

【译文】

比水又往南流,赵渠、醴渠分枝流出。

比水又西南流,谢水注之。水出谢城北①,其源微小,至城渐大。城周回侧水,申伯之都邑②。《诗》所谓申伯番番③,既入于谢者也。世祖建武十三年⑦,封樊重少子丹为谢阳侯⑤,即其国也。然则是水即谢水也。高岸下深,浚流徐平,时人目之为渟瀯水,城戍又以渟瀯为目,非也。其城之西,旧棘阳县治⑥,故亦谓之棘阳城也。谢水又东南迳新都县⑦,左注比水。

【注释】

①谢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当在今唐县(今河南唐河县)西北。”

②申伯:申国的国君。申国是西周封国。

③番番(bō):勇武貌。

④建武十三年:37年。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25—56)。

⑤樊重:字君云。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县)人。光武帝刘秀外祖父。武帝追谥为寿张敬侯。少子丹:即樊丹。樊重之子,光武帝舅。建武十三年(37年),被封为射阳侯。谢阳,即射阳。在今河南南阳东南。

⑥棘阳县:西汉高帝七年(前200)封杜得臣为棘阳侯,元朔五年(前124)改为县,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南。

⑦新都县:即新都侯国。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新野东南四十里九女城。成帝永始元年(前16)封王莽为新都侯。东汉废。亦称东乡、都乡。

【译文】

比水又往西南流,谢水注入。谢水从谢城北方流出,源头水流细小,流到谢城水流渐大。城四周傍水,过去是申伯的都城。《诗经》里所谓:勇武的申伯,来到了谢。就指的是这地方。世祖建武十三年,封樊重的小儿子樊丹为谢阳侯,这里就是他的封国。那么这条水也就是谢水了。谢水岸高水深,水流平缓,当时人们称之为渟瀯水,城堡又以渟瀯为名,都是不对的。谢城西边,是旧棘阳县治所,所以也称为棘阳城。谢水又往东南流经新都县,向左面注入比水。

比水又西南流,迳新都县故城西,王莽更之曰新林。《郡国志》以为新野之东乡①,故新都者也。

【注释】

①《郡国志》:晋司马彪《续汉书》篇名。记述东汉时期全国行政区划、人口以及《春秋》和“前三史”所载征伐、会盟所在的地名。

【译文】

比水又往西南流,经过新都县旧城西面,王莽时改名为新林。《郡国志》认为这是新野县的东乡,也就是旧时的新都。

又西至新野县,南入于淯。

比水于冈南西南流,戍在冈上。比水又西南与南长、坂门二水合。其水东北出湖阳东隆山,山之西侧有汉日南太守胡著碑①。子珍②,骑都尉③,尚湖阳长公主④,即光武之伯姊也⑤。庙堂皆以青石为阶陛⑥,庙北有石堂。珍之玄孙桂阳太守玚⑦,以延熹四年遭母忧⑧,于墓次立石祠,勒铭于梁。石宇倾颓,而梁字无毁。盛弘之以为樊重之母畏雷室⑨,盖传疑之谬也。隆山南有一小山,山坂有两石虎,相对夹隧道,虽处蛮荒,全无破毁,作制甚工,信为妙矣,世人因谓之为石虎山。

【注释】

①胡著:日南太守。具体不详。

②子珍:胡著之子胡珍。骑都尉。尚湖阳长公主。其余不详。

③骑都尉:汉统领骑兵的高级军官,本监羽林骑,秩比二千石。与奉车、驸马并称为三都尉。

④尚:专指娶公主为妻。湖阳长公主:名黄。光武帝刘秀姊。建武二年,封为湖阳长公主。

⑤伯姊:大姐。伯,古代排行伯仲叔季,故伯为大。

⑥阶陛:台阶。

⑦玄孙:自身以下的第五代:自身、子、孙、曾孙、玄孙。桂阳:即桂阳郡。汉高帝置。治所在郴县(今湖南郴州)。玚:指胡玚。东汉桓帝时人。胡珍的玄孙。官桂阳太守。其余不详。

⑧延熹四年:161年。延熹,东汉桓帝刘志的年号(158—167)。遭母忧:母亲去世。

⑨盛弘之:南朝宋临川王侍郎。撰《荆州记》。樊重之母畏雷室:《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书钞》一百五十二、《类聚》二并引盛弘之《荆州记》樊重母畏雷,为石室避之,悉以文石为阶砌,今犹存。”

【译文】

比水又往西流到新野县,往南注入淯水。

比水流到冈南,向西南流,城堡就筑在冈上。比水又往西南流,与南长水和坂门水汇合。这两条水发源于东北方湖阳东边的隆山,山的西面有汉日南太守胡著碑。他的儿子骑都尉胡珍,娶湖阳长公主,即光武帝的大姐。庙堂里的台阶都用青石砌成,庙北有石堂。胡珍的玄孙桂阳太守胡玚,延熹四年母亡居丧,在墓旁立了一个石祠,在石梁上刻了铭文。石祠现在已经颓圮,而石梁上的字还完好无损。盛弘之认为这是樊重母亲因怕雷而修的石室,这大概是传闻造成的错误。隆山南有一座小山,山坡上有两只石虎,面对面地站在墓道两旁,虽处于荒僻遥远的地方,却完好无损,而且制作十分精致,确实可称美妙,世人因此称这座山为石虎山。

其水西南流迳湖阳县故城南。《地理志》曰:故廖国也①。《竹书纪年》曰②:楚共王会宋平公于湖阳者矣③。东城中有二碑,似是樊重碑,悉载故吏人名。司马彪曰④:仲山甫封于樊⑤,因氏国焉。爰自宅阳徙居湖阳⑥,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⑦,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赀至百万。其兴工造作,为无穷之功,巧不可言,富拟封君⑧。世祖之少,数归外氏⑨,及之长安受业,赍送甚至⑩。世祖即位,追爵敬侯⑪,诏湖阳为重立庙,置吏奉祠。巡祠章陵⑫,常幸重墓。其水四周城溉。城之东南,有若令樊萌、中常侍樊安碑⑬。城南有数碑,无字。又有石庙数间,依于墓侧,栋宇崩毁,惟石壁而已,亦不知谁之胄族矣⑭。其水南入大湖,湖阳之名县,藉兹而纳称也。

【注释】

①廖国:西周时国名。

②《竹书纪年》:书名。因原本写于西晋时汲郡出土的竹简之上,故名。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述夏商周及春秋晋国、战国魏国的史事,至魏襄王时止。今存辑本。

③楚共王:名审。春秋楚国国君。楚庄王之子。宋平公:名成。春秋宋国国君。宋共公之子。宋元公之父。

④司马彪:字绍统。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魏晋时期史学家。著作仅存《续汉书》八志,为后人补入范晔《后汉书》流传至今。

⑤仲山甫:即樊仲。周宣王时大臣,封于樊。樊:西周封国,都樊(今陕西西安)。春秋时东徙阳邑(今河南济源西南),又称阳樊。

⑥宅阳:在今河南荥阳东。

⑦蠃(luó):同“螺”。蚌属。

⑧富拟封君:如同分封的诸侯一样富有。

⑨外氏:外祖父母家。

⑩赍(jī)送:供给,赠送。甚至:到极致,到顶点。

⑪追爵:死后封爵。敬侯:武帝追爵谥为寿张敬侯。

⑫巡祠:巡视祭祀。章陵:在今湖北枣阳南三十里。《后汉书·城阳恭王祉传》:“初,建武二年,以皇祖、皇考墓为昌陵,置陵令守视;后改为章陵。”

⑬若令:官名。汉代有若卢令(主藏兵器及诏狱)。樊萌:具体不详。中常侍:官名。秦置。西汉为加官,可出入禁中,常侍皇帝左右。东汉由宦官专任,侍从皇帝左右,掌传达诏令、管理文书。樊安:字子仲。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湖阳镇)人。

⑭胄(zhòu)族:古代帝王或贵族的后嗣。

【译文】

水往西南流经湖阳县旧城南面。《地理志》说:这里过去是廖国。《竹书纪年》说:楚共王与宋平公在湖阳会晤。东城中有两块石碑,好像是樊重碑,碑上记着许多旧时官吏的姓名。司马彪说:仲山甫封于樊,就以樊为姓氏。于是从宅阳迁居到湖阳,耕种农田三百多顷,建造了许多房屋,高楼连阁,有湖池灌溉之利,竹木成林,六畜兴旺,又盛产鱼蚌梨果,檀枣桑麻,即使与世隔绝,也可自成一个市场。就连兵器弓箭也是无所不有,资产积聚到百余万。他兴工大搞建设,后效无穷,制作的东西都极精巧,财富可与封君相比。世祖少年时,多次去投靠外祖父家,直到在长安就学,外祖父还大量地接济他。世祖即位后,追封他为敬侯,下诏湖阳为外祖父樊重立庙,设官吏专管祠堂的祭祀。每当世祖巡视章陵祖祠,总要亲自去看看樊重的墓地。此水灌溉湖阳城四周田地。城的东南面,有若令樊萌、中常侍樊安碑。城南也有几块无字的碑。又有几间石庙,建在墓侧,庙宇栋梁都已崩塌,只留下光光的石壁了,也不知是哪个公侯世族后裔的祠庙。此水南流注入大湖,湖阳这县名就是因此湖而来的。

湖水西南流,又与湖阳诸陂散水合,谓之板桥水。又西南与醴渠合①。又有赵渠注之。二水上承派水,南迳新都县故城东,两渎双引,南合板桥水。板桥水又西南与南长水会②。水上承唐子、襄乡诸陂散流也③。唐子陂在唐子山西南④,有唐子亭⑤。汉光武自新野屠唐子乡,杀湖阳尉于是地。陂水清深,光武后以为神渊。西南流于新野县,与板桥水合,西南注于比水。

【注释】

①醴渠:与下文赵渠,《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二水当在今唐县(今河南唐河县)西南。”

②南长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此今枣阳东北之南水。”

③唐子、襄乡:《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唐子陂以唐子乡得名,疑此本作承唐子乡诸陂散流,襄字衍文。”唐子乡,在今湖北枣阳北。译文从之。

④唐子山:在今湖北枣阳北。

⑤唐子亭:又名松子亭。《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张衡《南都赋》松子神陂,李《注》引习凿齿《襄阳耆旧记》,神陂,在蔡阳县(在今湖北枣阳西翟家古城)界,有松子亭,下有神陂也。神陂盖即神渊,据郦说是神渊本松子陂矣。”

【译文】

湖水往西南流,又与湖阳各陂池散流出来的水汇合,称为板桥水。板桥水又往西南流,与醴渠汇合。又有赵渠注入。这两条水的上口承接派水,往南流经新都县旧城东面,两条水渠并流,南与板桥水汇合。板桥水又往西南流,与南长水汇合。南长水上口承接唐子乡各陂池散流的水。唐子陂在唐子山西南,有唐子亭。汉光武帝从新野打过来,在唐子乡杀了很多人,湖阳尉也是在这里被杀的。陂水又清又深,光武帝后来认为这是个神渊。南长水往西南流到新野县,与板桥水汇合,往西南注入比水。

比水又西南流,注于淯水也。

【译文】

比水又往西南流,注入淯水。


白水卷三十 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