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
清水出河内脩武县之北黑山①,
黑山在县北白鹿山东②,清水所出也。上承诸陂散泉③,积以成川,南流西南屈。瀑布乘岩,悬河注壑二十余丈,雷赴之声,震动山谷。左右石壁层深④,兽迹不交,隍中散水雾合⑤,视不见底。南峰北岭,多结禅栖之士⑥;东岩西谷,又是刹灵之图⑦。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远;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更为胜处也。其水历涧飞流,清泠洞观⑧,谓之清水矣。溪曰瑶溪,又曰瑶涧。清水又南,与小瑶水合⑨。水近出西北穷溪,东南流注清水。
【注释】
①清水:上游即今河南卫辉以上的卫河。汉、魏前在今河南淇县(朝歌镇)南入黄河。西晋后改道东会淇水入白沟。隋后自今新乡以下成为永济渠的一部分,清水之名渐废。河内:即河内郡。秦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脩武县:战国秦置,属河内郡。治所即今河南获嘉。黑山:一名黑麓山。在今河南辉县市北。
②白鹿山:在今河南辉县市西五十里。《太平寰宇记·卫州·共城县》:“在县西北五十三里。西与太行连接,上有天门谷、百家岩。卢思道《西征记》云:‘孤岩秀出,上有石自然为鹿形,远视皎然独立,厥状明净,有类人工。故此山以白鹿为称。’”
③陂(bēi):池塘湖泊。
④层深:高深,渊深。
⑤隍(huáng):沟壑。
⑥禅栖之士:此指佛教徒。
⑦刹灵之图:即寺院和佛塔。
⑧清泠(líng):清凉。
⑨小瑶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水当在今辉县(今河南辉县市)西。”
【译文】
清水
清水发源于河内郡脩武县北面的黑山,
黑山在脩武县北面白鹿山的东头,是清水的发源地。清水上游承接陂塘散流的水,汇集成为河流南流,转向西南。水流成为瀑布,乘岩而下,从二十余丈的高处直泻入深壑中,轰雷般的响声震动了整个山谷。两边的石壁层层叠叠极其幽深,连野兽的足迹也到不了那里,深涧中水流冲激飞溅,升腾起一层雾气,俯视深不见底。这一带远近各处的峰岭上,居住着不少修道幽居的人;岩谷间也散布着些寺院佛塔。清高绝俗的情怀,与神灵之心一样幽远;仁人智士们的至性,得山水之美而愈益深厚,这真是极其佳胜的地方。山水穿过幽涧飞流,澄澈见底,因而称为清水。溪名瑶溪,又叫瑶涧。清水又南流,与小瑶水汇合。小瑶水发源于西北近处深山里的溪涧,往东南流,注入清水。
清水又东南流,吴泽陂水注之①。水上承吴陂于脩武县故城西北②。脩武,故宁也③,亦曰南阳矣。马季长曰④:晋地自朝歌以北至中山为东阳⑤,朝歌以南至轵为南阳⑥。故应劭《地理风俗记》云⑦:河内⑧,殷国也⑨,周名之为南阳。又曰:晋始启南阳。今南阳城是也。秦始皇改曰脩武。徐广、王隐并言始皇改⑩。瓒注《汉书》云⑪:案《韩非书》⑫,秦昭王越赵长平⑬,西伐脩武。时秦未兼天下,脩武之名久矣。余案《韩诗外传》言⑭,武王伐纣,勒兵于宁⑮,更名宁曰脩武矣。魏献子田大陆还⑯,卒于宁是也。汉高帝八年⑰,封都尉魏遫为侯国⑱。亦曰大脩武⑲,有小,故称大。小脩武在东⑳,汉祖与滕公济自玉门津,而宿小脩武者也(21)。大陆即吴泽矣。
【注释】
①吴泽陂水:当在今河南修武一带。
②吴陂:即吴泽、大陆泽。在今河南获嘉、辉县市、修武交接处。
③宁:商、周地名。春秋为晋邑。即今河南获嘉。秦置脩武县于此。
④马季长:即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经学家、辞赋家。
⑤朝歌:商代帝乙、帝辛(商纣)的别都。即今河南淇县。西周为卫国都。春秋属晋。战国为魏邑。中山:春秋狄人所建,又称鲜虞国。治所在今河北正定东北。东阳:古地区名。春秋晋地,战国时先后属卫、赵,相当于今太行山以东的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地区。
⑥轵(zhǐ):战国魏邑。在今河南济源东南十二里轵城镇。
⑦应劭《地理风俗记》:应劭,字仲远,一作仲瑗。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东汉末学者。其《地理风俗记》今仅存辑本。
⑧河内:即河内郡。西汉高帝二年(前205)年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
⑨殷国:此指朝歌为殷商故都。
⑩徐广:字野民。东莞姑幕(今山东诸城北)人。晋、宋间史学家、辞赋家。著作有《史记音义》《晋纪》等。王隐:字处叔。陈郡陈(今河南周口淮阳区)人。东晋史学家。撰《晋书》,今佚。
⑪瓒注《汉书》:《汉书》颜师古注中收录有“臣瓒”注《汉书》。但臣瓒姓氏,历来众说纷纭。郦注屡作薛瓒,未知何据。
⑫《韩非书》:书名。即《韩非子》。战国末期的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主张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君主统治术,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⑬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嬴稷,一名则。战国时秦国国君。长平:战国赵地。在今山西高平西北四十里王报村。
⑭《韩诗外传》:书名。汉初燕人韩婴撰。因杂引古事古语,证以《诗》句,与经义不相比附,所述多与周秦诸子相出入。
⑮勒兵:犹陈兵、布兵。
⑯魏献子:即魏舒。春秋时魏国魏嬴之子,魏绛之孙(《左传》《世本》等称魏绛之子)。魏献子事晋昭公。晋顷公十二年(前514),韩宣子老,魏献子为国政。后与赵简子、中行文子、范献子并为晋卿。田:田猎,狩猎。大陆:即大陆泽。
⑰汉高帝八年:前199年。
⑱魏遫(chì):据《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以都尉击臧荼,因功封为宁严侯。
⑲大脩武:即脩武。战国秦置,属河内郡。治所即今河南获嘉。
⑳小脩武:在今河南获嘉东。
(21)汉祖与滕公济自玉门津,而宿小脩武者也:事见《汉书·高帝纪上》:“汉王跳,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宿小脩武。”滕公,即夏侯婴。西汉沛(今江苏沛县)人。刘邦旧友。随刘邦反秦,常为其驾车。刘邦登基后,为太仆,封汝阴侯。后与大臣共立文帝,复为太仆。以其曾为滕令,故号滕公。
【译文】
清水又往东南流,有吴泽陂水注入。陂水上游在脩武县老城西北承接吴陂。脩武县就是旧时的宁,又叫南阳。马季长说:晋国地域从朝歌以北到中山是东阳,朝歌到轵是南阳。所以应劭《地理风俗记》说:河内是殷商故都,周人称为南阳。又说:晋国开始开发南阳。指的就是现在的南阳城。秦始皇改名为脩武。徐广、王隐也都说是秦始皇改的。臣瓒注《汉书》说:查考《韩非子》,秦昭王越过赵国的长平,从西面进攻脩武,当时秦国还没有统一天下,脩武这地名早就有了。我查考《韩诗外传》说:武王讨伐纣王,在宁练兵,把宁改名为脩武。魏献子在大陆泽打猎回来,死于宁。汉高帝八年,把这里封给都尉魏遫,立为侯国。也叫大脩武,因为有个小脩武,所以这里叫大脩武。小脩武在东,汉高祖与滕公从玉门津渡水,夜宿小脩武,就是这地方。大陆泽就是吴泽。
《魏土地记》曰①:脩武城西北二十里有吴泽水。陂南北二十许里,东西三十里,西则长明沟入焉②。水有二源,北水上承河内野王县东北界沟③,分枝津为长明沟。东迳雍城南④,寒泉水注之⑤。水出雍城西北,泉流南注,迳雍城西。《春秋·僖公二十四年》⑥,王将以狄伐郑,富辰谏曰:雍,文之昭也⑦。京相璠曰⑧:今河内山阳西有故雍城。又东南注长明沟,沟水又东迳射犬城北⑨。汉大司马张扬为将杨丑所害⑩,眭固杀丑屯此⑪,欲北合袁绍。《典略》曰⑫:眭固字白菟,或戒固曰:将军字菟,而此邑名犬,菟见犬,其势必惊,宜急去。固不从。汉建安四年⑬,魏太祖斩之于此⑭,以魏种为河内太守⑮,守之。沇州叛⑯,太祖曰:惟种不弃孤。及走⑰,太祖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汝置也⑱!射犬平,禽之⑲。公曰:惟其才也,释而用之⑳。
【注释】
①《魏土地记》:书名。具体不详。
②长明沟:即长明沟水。在今河南沁阳东北。
③野王县:战国韩置,后入秦,属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沁阳。西晋为河内郡治。
④雍城:在今河南焦作西南十五里府城村。《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地形志》,州县有雍城。在今河内县(今河南沁阳)东北。”
⑤寒泉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水在今河内县东北。”
⑥僖公二十四年:前636年。
⑦“王将以狄伐郑”几句:事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王使伯服、游孙伯如郑请盟。郑伯怨惠王之入而不与厉公爵也,又怨襄王之与卫、滑也,故不听王命而执二子。王怒,将以狄伐郑。”王,指周襄王姬郑。富辰,周襄王的大臣。谏王伐郑,王不听,以狄师伐之。又谏王纳狄女为后以报狄,王又不听。后王废狄后,狄人来伐,富辰率其属为王战,败死。雍,文之昭也,是说雍国的始封君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昭,宗庙在左的位次。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宗庙中神主的排列次序,始祖居中,以下父子递为昭穆,左昭右穆。
⑧京相璠(fán):西晋地理学者裴秀的门客。撰有《春秋土地名》三卷。
⑨射犬城:在今河南博爱东东金城。
⑩张扬:一作张杨,字稚叔。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古城)人。性情仁和,无威刑。东汉献帝时为太守、大司马。素与吕布善,曹操围吕布,张扬出兵东市,遥为之势,为其将杨丑所杀。杨丑:张扬部将。为内应曹操,杀张扬。亦为张扬部将眭固所杀。
⑪眭(suī)固:字白菟。张扬部将,后被曹操所杀。屯:驻扎,屯兵。
⑫《典略》:书名。三国魏郎中鱼豢撰。记述汉魏之交史事。
⑬建安四年:199年。建安,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196—220)。
⑭魏太祖斩之于此:事见《三国志·魏书·张杨传》:“杨将眭固杀丑,将其众,欲北合袁绍。太祖遣史涣邀击,破之于犬城,斩固,尽收其众也。”
⑮魏种:东汉末官吏。曹操曾举其为孝廉。后叛离曹操归袁绍。曹操擒之后,因其有才能,释放并重用之。
⑯沇(yǎn)州:即兖州。西汉武帝置,为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时治所在昌邑县(今山东巨野东南)。魏晋时移治廪丘(今山东郓城西)。
⑰走:逃跑。
⑱不汝置:不放过你。置,本指放置,搁置。这里指原谅,不追究。
⑲禽:同“擒”。捉拿。
⑳释而用之:按,以上事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译文】
《魏土地记》说:脩武城西北二十里有吴泽水。陂塘南北约二十里,东西三十里,西边有长明沟流入。此水有两个源头,北边一条上游承接河内野王县东北的界沟,分出支流就是长明沟。往东流经雍城南面,有寒泉水注入。寒泉水发源于雍城西北面,泉水往南流经雍城西面。《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周王打算调狄人去攻郑国,富辰劝阻道:雍是文王子孙的封国。京相璠说:现在河内山阳西面有旧雍城。寒泉水又往东南注入长明沟,沟水又往东流经射犬城北面。汉朝大司马张扬被将军杨丑所害,眭固杀了杨丑驻扎在这里,想北进与袁绍会合。《典略》说:眭固字白菟,有人提醒眭固说:将军字菟,而这座城名叫犬,兔子见了狗势必惊吓,你还是赶快离开为好。但眭固不听。汉建安四年,魏太祖就在这里杀了他,派魏种去当河内太守,驻守在这里。沇州反叛时,太祖说:只有魏种不会背弃我。但他却逃走了,太祖生气地说:魏种不往南逃到南越,却往北逃向胡人,我都不会放过他!平定射犬后,就把他抓住了。曹操说:我只是看中他的才能。于是赦免了他的罪加以使用。
长明沟水东入石涧,东流,蔡沟水入焉①。水上承州县北白马沟②,东分,谓之蔡沟,东会长明沟水,又东迳脩武县之吴亭北③,东入吴陂。次北有苟泉水入焉④。水出山阳县故脩武城西南,同源分派,裂为二水。南为苟泉⑤,北则吴渎,二渎双导,俱东入陂。山阳县东北二十五里有陆真阜⑥,南有皇母、马鸣二泉⑦,东南合注于吴陂也。次陆真阜之东北,得覆釜堆⑧,堆南有三泉,相去四五里,参差次合⑨,南注于陂。泉在浊鹿城西⑩。建安二十五年⑪,魏封汉献帝为山阳公⑫,浊鹿城,即是公所居也。
【注释】
①蔡沟水:即今河南博爱南蒋沟,东流经获嘉、修武二县入沙河。
②州县:春秋时晋置。治所即今河南温县东北二十六里武德镇。西汉属河内郡。白马沟:在今河南博爱南。
③吴亭:即吴城。在今河南获嘉西。
④苟泉水:在今河南获嘉一带。
⑤苟泉:《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有灵泉出脩武县(今河南获嘉)西,东流入小丹河,盖即苟泉,而吴渎则湮矣。”
⑥陆真阜:《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方舆纪要》,六真山在脩武县北二十里。《县志》,陆真阜,以六真人修道之所。”
⑦皇母、马鸣二泉:《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地形志》,北脩武有马鸣泉……《方舆纪要》,黄母泉在脩武县西北十五里黄母村。”
⑧覆釜堆:即覆釜山。即今河南修武东北云台山。
⑨次合:根据郦道元的辞例,当为“合次”,表示汇合、汇止义。《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注》每言几源合舍,合次即合舍也。”
⑩浊鹿城:一名清阳城。在今河南修武东北。
⑪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建安,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196—220)。
⑫魏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三国志·魏书·文帝纪》:“黄初元年(220)十一月癸酉,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汉献帝,东汉灵帝中子刘协。220年禅位于曹丕,改元黄初。
【译文】
长明沟水东流注入石涧,东流,有蔡沟水注入。蔡沟水上游承接州县北面的白马沟,向东分支流出,称为蔡沟,往东与长明沟水汇合,又往东流经脩武县吴亭北面,往东注入吴陂。稍北有苟泉水注入。苟泉水出自山阳县脩武城西南,同一个源头分成两条水。南边是苟泉,北边是吴渎,两条水都往东流入陂塘中。山阳县东北二十五里有陆真阜,南面有皇母、马鸣两条水泉,往东南合流注入吴陂。靠近陆真阜的东北面,有覆釜堆,覆釜堆南有三支泉水,相距各有四五里,参差地汇合,往南注入陂塘。泉在浊鹿城西边。建安二十五年,魏封汉献帝为山阳公,浊鹿城就是他所居的地方。
陂水之北,际泽侧有城①。《春秋·隐公十一年》②,王以司寇苏忿生之田③,攒茅、十二邑与郑者也④。京相璠曰:河内脩武县北有故城,实中。今世俗谓之皮垣⑤,方四百步⑥,实中,高八丈。际陂北,隔水十五里,俗所谓兰丘也,方二百步。西十里又有一丘际山,世谓之敕丘,方五百步,形状相类,疑即古攒茅也。杜预曰⑦:二邑在脩武县北,所未详也。又东,长泉水注之⑧。源出白鹿山东南⑨,伏流迳十三里,重源浚发于邓城西北⑩,世亦谓之重泉水也⑪。又迳七贤祠东⑫,左右筠篁列植⑬,冬夏不变贞萋。魏步兵校尉陈留阮籍、中散大夫谯国嵇康、晋司徒河内山涛、司徒琅邪王戎、黄门郎河内向秀、建威参军沛国刘伶、始平太守阮咸等⑭,同居山阳,结自得之游,时人号之为竹林七贤⑮。向子期所谓山阳旧居也⑯。后人立庙于其处,庙南又有一泉,东南流注于长泉水。郭缘生《述征记》所云⑰,白鹿山东南二十五里有嵇公故居,以居时有遗竹焉⑱。盖谓此也。其水又南迳邓城东,名之为邓渎,又谓之为白屋水也⑲。昔司马懿征公孙渊⑳,还达白屋(21),即于此也。其水又东南流迳城北,又东南历泽注于陂。
【注释】
①际:靠近,毗邻。(tuí)城:春秋周邑。后属郑。在今河南获嘉西北。
②隐公十一年:前712年。
③王:此指周桓王。苏忿生:西周武王时司寇。武王克商,封他于苏,建都温(今河南温县西)。为周代苏国的始祖。
④攒(cuán)茅:又作矛。春秋周邑。在今河南修武西北二十里。十二邑:指温、原、、樊、隰郕、攒茅、向、盟、州、陉、、怀等十二个县邑。
⑤皮垣(yuán):在今河南辉县市西南。
⑥步:古代长度单位。历来定制不一。
⑦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西晋经学家、将领。撰《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传世。
⑧长泉水:又名重泉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五峪水出陵川县(今山西陵川)东南马武山,疑即长泉也。”
⑨白鹿山:在今河南辉县市西五十里。《太平寰宇记·卫州·共城县》:“卢思道《西征记》云:‘孤岩秀出,上有石自然为鹿形,远视皎然独立,厥状明净,有类人工。故此山以白鹿为称。’”
⑩浚:深。邓城:《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卫辉府志》,邓城在辉县西南六十里,周九里,四门遗址尚存。”
⑪重泉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地形志》,北脩武有重泉。《辉县志》,重泉在县西南六十里山阳镇。”
⑫七贤祠:在今河南辉县市西南吴村乡东北山阳村。
⑬筠篁(yún huáng):泛指竹子。
⑭“魏步兵校尉陈留阮籍”句: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建安七子”中阮瑀之子。嵇康,字叔夜。谯(qiáo)国铚(今安徽宿州)人。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今河南武陟)人。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向秀,字子期。河内怀人。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淮北)人。阮咸,字仲容。陈留尉氏人。阮籍之侄。
⑮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等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七人皆任诞,崇尚老、庄,常清谈畅饮。
⑯山阳旧居:语见向秀《思旧赋》:“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
⑰郭缘生《述征记》:郭缘生,晋末宋初人。所撰《述征记》,记述了他跟随刘裕北伐慕容燕、西征姚秦的沿途所见。
⑱白鹿山东南二十五里有嵇公故居,以居时有遗竹焉:《水经注疏》杨守敬按:“《类聚》六十四、《御览》一百八十并引《述征记》:山阳县城东北二十里,魏中散大夫嵇康园宅,今悉为丘墟,而父老犹谓嵇公竹林地,以时有遗竹也。”
⑲白屋水:在今河南辉县市西南。
⑳司马懿(yì):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三国魏权臣。其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他为宣帝。公孙渊:三国魏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人。
(21)白屋:在今河南辉县市西南。
【译文】
陂水北面,靠近沼泽,旁边有城。《春秋·隐公十一年》,周王把司寇苏忿生的田地—攒茅、等十二个城邑给了郑人。京相璠说:河内脩武县北面有老城,很坚固。现在俗称皮垣,四百步见方,很坚固,高八丈。靠近陂水北岸,隔水十五里,就是民间所说的兰丘,方圆二百步。往西十里又有一座小丘,靠近山边,人们称之为敕丘,方圆五百步,形状相似,想来可能就是古时的攒茅。杜预说:两座城都在脩武县北边,不知是否如此。陂水又东流,有长泉水注入。长泉水源出白鹿山东南,潜流地下十三里,又在邓城西北重新流出地面,世人也叫它重泉水。长泉水又流经七贤祠东面,祠庙左右两边遍植翠竹,无论冬夏都是秀色葱茏。魏步兵校尉陈留阮籍、中散大夫谯国嵇康、晋司徒河内山涛、司徒琅邪王戎、黄门郎河内向秀、建威参军沛国刘伶、始平太守阮咸等,都一同住在山阳,常结伴同游,逍遥自得,当时人称他们为竹林七贤。这就是向子期所谓的山阳旧居。后人在那地方立庙,庙南有一条泉水,往东南流,注入长泉水。郭缘生《述征记》说,白鹿山东南二十五里有嵇公故居,因为当时还留有竹林才知道的。他指的就是这地方。长泉水又往南流经邓城东边,名为邓渎,又称白屋水。从前司马懿攻打公孙渊,归来时到达白屋,就指的是这地方。长泉水又往东南流经城北面,又往东南流过沼泽,注入陂水中。
陂水东流,谓之八光沟①,而东流注于清水,谓之长清河②。而东周永丰坞③,有丁公泉发于焦泉之右④。次东得焦泉,泉发于天门之左、天井固右⑤。天门山石自空,状若门焉,广三丈,高两匹⑥,深丈余,更无所出,世谓之天门也。东五百余步,中有石穴西向,裁得容人⑦,东南入,径至天井。直上三匹有余,扳蹑而升⑧,至上平,东西二百步,南北七百步,四面险绝,无由升陟矣。上有比丘释僧训精舍⑨,寺有十余僧,给养难周,多出下平,有志者居之。寺左右杂树疏颁。有一石泉,方丈余,清水湛然⑩,常无增减,山居者资以给饮。北有石室二口,旧是隐者念一之所⑪,今无人矣。泉发于北阜,南流成溪,世谓之焦泉也。次东得鱼鲍泉⑫,次东得张波泉,次东得三渊泉,梗河参连⑬,女宿相属⑭,是四川在重门城西并单川南注也⑮。重门城,昔齐王芳为司马师废之⑯,宫于此。即《魏志》所谓送齐王于河内重门者也⑰。
【注释】
①八光沟:当在今河南辉县市一带。
②长清河:当在今河南辉县市一带。
③周:环绕。永丰坞:当在今河南辉县市西南。
④丁公泉:《水经注疏》杨守敬按:“《辉县志》,丁公泉在县西五十里,东过兰桥,入卫河。”焦泉:《水经注疏》杨守敬按:“《辉县志》,焦泉在县西六十里,灌田数十顷。《注》明云焦泉在丁公泉东,《县志》既称丁公泉在县西五十里,若焦泉在县西六十里,是在丁公泉之西矣。”
⑤天门、天井固:当在今河南辉县市一带。
⑥匹:古代四丈为一匹。
⑦裁:仅仅。
⑧扳蹑(pān niè):攀登。扳,同“攀”。蹑,攀登。
⑨比丘:佛教指和尚,已受具足戒的男性。释僧训:具体不详。精舍:修炼或专精讲习之所。
⑩湛然:清澈的样子。
⑪念一:即修道。一,指道。
⑫鱼鲍泉:及下文“张波泉”“三渊泉”,当在今河南辉县市一带。
⑬梗河:中国古代星座名。在牧夫座。《晋书·天文志》:“北三星曰梗河,天矛也。一名天锋,主胡兵。又为丧,故其变动应以兵丧也。”参(sān)连:三颗星相连接。梗河有三颗星相连接。
⑭女宿:星宿名。也称须女、婺女。为二十八宿之一。北方玄武七星之第三宿,有四星,属宝瓶座。属:联缀。
⑮四川:指鱼鲍泉、张波泉、三渊泉以及焦泉。重门城:在今河南辉县市西北二十里。
⑯齐王芳为司马师废之:事见《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齐王芳,字兰卿。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魏明帝曹叡的养子。明帝青龙三年(235)立为齐王。景初三年(239)正月即皇帝位。以曹爽、司马懿辅政。嘉平六年(254),司马师奏皇太后废为齐王。入晋,封为邵陵县公。司马师,字子元。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司马懿子。继其父为魏大将军,属国政。后其侄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其为景帝。
⑰送齐王于河内重门:语见《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使者持节送卫,营齐王宫于河内之重门,制度皆如藩国之礼。”
【译文】
陂水东流,称为八光沟,东流注入清水,又叫长清河。向东围绕永丰坞,有丁公泉从焦泉右边流出。稍东又有焦泉,此泉是从天门左边、天井固右边流出的。天门山的岩石天然形成空缺,形状像是门户,宽三丈,高八丈,深约一丈余,此外没有别的出口,因此世人称之为天门。往东五百余步,内有石洞,洞口朝西,只容得下一个人,从东南方进入,可直达天井。从这里一直往上爬了大约十二丈,手扳脚踏,直爬到上面,却是一片平坦的山顶,东西二百步,南北七百步,四面险峻陡峭极了,根本没有可攀登的地方。顶上有持戒僧人修行的精舍,寺内有僧徒十余人,衣食等生活必需品都要从下面的平原搬运上来,很难供应周全,所以只有修炼意志十分坚定的人才会来这里居住。寺院旁边杂树稀疏挺拔。有一洼石井泉,约莫丈余见方,一泓清泉平静无波,从来不增加也不减少,住在山上的人都靠这泉水饮用。北边有两个石室,从前是隐居的人静心修炼的地方,现在已经无人居住了。泉水从北阜涌出,南流成为溪涧,人们称之为焦泉。稍东有鱼鲍泉,稍东有张波泉,稍东有三渊泉,这四条泉水正像梗河三星结合在一起,并与女宿遥相联系一样,在重门城西面汇合成为一条往南流注。重门城是从前齐王芳被司马师废黜后,在这里的居住之处。《三国志·魏书》说的遣送齐王到河内重门,就是这地方。
城在共县故城西北二十里①,城南有安阳陂②,次东又得卓水陂③,次东有百门陂④,陂方五百步,在共县故城西。汉高帝八年⑤,封卢罢师为共侯⑥,即共和之故国也。共伯既归帝政⑦,逍遥于共山之上⑧。山在国北,所谓共北山也。仙者孙登之所处⑨,袁彦伯《竹林七贤传》⑩:嵇叔夜尝采药山泽,遇之于山,冬以被发自覆,夏则编草为裳,弹一弦琴⑪,而五声和⑫。其水三川南合,谓之清川⑬。又南迳凡城东⑭。司马彪、袁山松《郡国志》曰⑮:共县有凡亭,周凡伯国⑯。《春秋·隐公七年》⑰,经书王使凡伯来聘是也⑱。杜预曰:汲郡共县东南有凡城⑲。今在西南。其水又西南与前四水总为一渎,又谓之陶水⑳,南流注于清水。清水又东周新丰坞(21),又东注也。
【注释】
①共县:战国秦置,属河内郡。治所即今河南辉县市。三国魏属朝歌郡。西晋属汲郡。
②安阳陂:《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安阳陂近共县(今河南辉县市),当是孝昌中分南脩武置北脩武县,并割共城西境隶之。”
③卓水陂:《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地形志》,共县有卓水陂。《辉县志》,卓水泉在县西八里,平地涌出,潆纡数亩,亦名筠溪。”
④百门陂:在今河南辉县市西北五里。
⑤汉高帝八年:前199年。
⑥卢罢师:又作旅罢师。高祖四年(前203)韩信占领齐地,他以故齐将投奔韩信。西汉建立,又参与平定韩王信叛乱。因功封共侯。
⑦共伯:名和。西周时共国国君。周厉王被逐,共伯和代行王政,号共和元年。十四年后,厉王死,奉王子靖为宣王,共伯和归国。
⑧共山:在今河南辉县市北。
⑨孙登:字公和。西晋汲郡共(今河南辉县市)人。无家属,隐于郡北土山窟。夏则编草为裳,冬则披发自覆。
⑩袁彦伯《竹林七贤传》:袁宏,字彦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其《竹林七贤传》,亦称《竹林名士传》《名士传》,共三卷。
⑪一弦琴:古琴的一种。只有一根琴弦。
⑫五声:指宫、商、角、徵、羽五音,中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五个音级。和:和谐,和畅。
⑬清川:《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地形志》,柏门水南流,名太清水。”
⑭凡城:在今河南辉县市西南。
⑮司马彪《郡国志》: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内容。《水经注》中多引。司马彪,字绍统。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魏晋时期史学家。袁山松《郡国志》:袁山松,即袁崧,字山松。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史学家。撰《后汉书》,今存辑本。郑德坤《水经注引书考》:“《晋书》本传称山松著《后汉书》百篇与《隋志注》合。《水经注》所引多《郡国志》文。”
⑯凡伯国:西周初封国。即凡亭。在今河南辉县市西南。
⑰隐公七年:前716年。
⑱凡伯:西周卿士。聘:访问,问候。
⑲汲郡:西晋泰始二年(266)置,属司州。治所在汲县(今河南卫辉西南二十里)。
⑳陶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地形志》,北脩武(今河南修武)有陶河。”
(21)新丰坞:《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坞当在今获嘉、辉二县之间。”
【译文】
重门城在共县老城西北二十里,城南有安阳陂,稍东又有卓水陂,稍东又有百门陇,百门陂方圆五百步,在共县老城西面。汉高帝八年,封卢罢师为共侯,就是共和的故都。共伯还政于周宣王,在共山上逍遥自在地过着隐居生活。山在都城北面,就是所谓的共北山。仙人孙登就住在那里,袁彦伯《竹林七贤传》载,嵇叔夜曾在山林泽地采药,在山上遇到他,冬天散着头发来遮蔽自己的身体,夏天编草做衣裳,他用独弦琴弹奏,却能奏出和谐的五音。山上有三条水南流汇合成一条,称为清川。又往南流经凡城东。司马彪、袁山松《郡国志》说:共县有凡亭,是周时凡伯的封国。《春秋·隐公七年》,经文记载,周王派遣凡伯前来访问。杜预说:汲郡共县东南有凡城。现在却在西南面。水又往西南流,与前面那四条水汇为一条,又叫陶水,南流注入清水。清水又东流,环绕新丰坞,然后又往东奔去。
东北过获嘉县北①,
《汉书》称越相吕嘉反②,武帝元鼎六年③,巡行于汲郡中乡④,得吕嘉首,因以为获嘉县。后汉封侍中冯石为侯国⑤。县故城西有汉桂阳太守赵越墓⑥,冢北有碑。越字彦善,县人也。累迁桂阳郡、五官将、尚书仆射⑦,遭忧服阕⑧,守河南尹,建宁中卒⑨。碑东又有一碑,碑北有石柱、石牛、羊、虎俱碎,沦毁莫记。
【注释】
①获嘉县: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属河内郡。治所在新中乡(今河南新乡西南)。
②吕嘉:西汉南越王相,历相三王,权势日大。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南越王及太后欲附汉,吕嘉不从,因欲诛吕嘉。吕嘉遂攻杀南越王、太后及汉使者。六年(前111),为汉伏波将军路博德等击败,逃亡海岛被擒,南越遂亡。
③元鼎六年:前111年。
④中乡:当为“新中乡”之脱文。新中乡,在今河南新乡西南。
⑤冯石:字次初。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西南)人。袭母获嘉长公主刘姬封为获嘉侯。为安帝所宠。
⑥桂阳:即桂阳郡。汉高帝置。治所在郴县(今湖南郴州)。赵越:字彦善。东汉获嘉县(今河南新乡)人。
⑦累迁:一步步迁升。五官将:官名。五官中郎将的简称。宿卫郎官之长。尚书仆射(yè):官名。汉置,为尚书令之副。
⑧遭忧:遭父母之丧。服阕(què):守丧期满除服。阕,终了。
⑨建宁:东汉灵帝刘宏的年号(168—172)。
【译文】
清水往东北流过获嘉县北边,
《汉书》说南越国丞相吕嘉谋反,武帝元鼎六年,巡察汲郡新中乡,获得吕嘉的头颅,因此改叫获嘉县。后汉时把这里封给侍中冯石,立为侯国。获嘉县老城西有汉时桂阳太守赵越墓,坟墓北面有石碑。赵越字彦善,本县人。历任桂阳郡太守、五官将、尚书仆射,因为父母丧亡,守孝三年期满后,任命为河南尹,建宁年间亡故。石碑东面又有一块碑,碑北有石柱、石牛、石羊、石虎,都破碎毁坏了,无可记述。
清水又东周新乐城①。城在获嘉县故城东北,即汲之新中乡也。
【注释】
①周:围绕。新乐城:一名新洛城。即今河南新乡。
【译文】
清水又往东绕过新乐城。城在获嘉县老城东北,就是汲县的新中乡。
又东过汲县北①,
县,故汲郡治,晋太康中立②。城西北有石夹水,飞湍浚急,人亦谓之磻溪③,言太公尝钓于此也④。城东门北侧有太公庙,庙前有碑,碑云:太公望者,河内汲人也。县民故会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⑤:太公本生于汲,旧居犹存。君与高、国同宗太公⑥,载在经传,今临此国,宜正其位,以明尊祖之义。于是国老王喜、廷掾郑笃、功曹邠勤等咸曰⑦:宜之。遂立坛祀,为之位主⑧。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⑨,泉上又有太公庙,庙侧高林秀木,翘楚竞茂⑩,相传云:太公之故居也。晋太康中,范阳卢无忌为汲令⑪,立碑于其上。太公避纣之乱,屠隐市朝⑫,遁钓鱼水⑬,何必渭滨⑭,然后磻溪?苟惬神心,曲渚则可⑮。磻溪之名,斯无嫌矣!
【注释】
①汲县:西汉置,属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卫辉西南二十里汲城。三国魏属朝歌郡。
②太康: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280—289)。
③磻(pán)溪:《水经注疏》杨守敬按:“磻溪本在宝鸡县(今陕西宝鸡),详《渭水注》。此沿俗称叙录,故以‘亦谓之磻溪’别之。”
④太公:亦称吕望、姜太公、姜子牙、太公望、吕尚,周文王得之于渭水之滨,后辅佐周武王灭商。
⑤会稽:即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置。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杜宣:东汉汲县(今河南卫辉)人。崔瑗(yuàn):字子玉。东汉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崔骃子。早孤,锐志好学,师从贾逵,明天官历数、《京房易传》。顺帝时举茂才,迁汲令,开稻田数百顷,百姓歌之。
⑥与高、国同宗太公: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按:《广韵》六豪高下《注》:‘姓,齐太公之后,食采于高,因氏焉。’又二十五德国下《注》云:‘姓,太公之后。《左传》:齐有国氏,代为上卿。’故曰:君与高、国同宗太公。”同宗,同属一个家族。
⑦国老:官名。掌教化的官员。廷掾:官名。县佐吏。功曹:官名。汉代郡守有功曹史,简称功曹,除掌人事外,亦得以参与一郡的政务。王喜、郑笃、邠勤:具体不详。
⑧位主:古代祭祀时所设立的牌位。
⑨太公泉:《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卫辉府志》,太公泉在汲县(今河南卫辉)西北二十五里,流十余里,伏流入地。”
⑩翘楚:本指高出杂树丛的荆树。这里指高耸挺立。
⑪卢无忌: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具体不详。
⑫屠隐市朝:从事屠牛而大隐隐于集市之中。《水经注·河水》:“司马迁云:吕望,东海上人也,老而无遇,以钓干周文王。又云: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津;七十,则屠牛朝歌;行年九十,身为帝师。”
⑬遁钓鱼水:指吕望在渭水之滨垂钓以候君王知遇。《水经注·渭水》:“渭水之右,磻溪水注之。水出南山兹谷,乘高激流,注于溪中。溪中有泉,谓之兹泉。泉水潭积,自成渊渚,即《吕氏春秋》所谓太公钓兹泉也。今人谓之凡谷,石壁深高,幽隍䆳密,林障秀阻,人迹罕交。东南隅有一石室,盖太公所居也。水次平石钓处,即太公垂钓之所也。其投竿跽饵,两膝遗迹犹存,是有磻溪之称也。”
⑭渭滨:在今陕西宝鸡东南。
⑮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译文】
清水又往东流过汲县北边,
汲县是旧时汲郡的治所,晋太康年间设置。城西北有石夹水,水深流急,人们也称之为磻溪,说太公曾在这里垂钓过。城中东门北侧,有太公庙,庙前有碑,碑文上说:太公望是河内汲县人。汲县人前会稽太守杜宣告诉县令崔瑗说:太公本来生于汲,故居现在还保留着。您和高氏、国氏都是太公的后代,经传中都有记载,现在您来到这里,应当确立太公尊位,以弘扬尊祖的传统。于是国老王喜、廷掾郑笃、功曹邠勤等都说:确实理当如此。于是就立坛建祠,安置神位。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庙,庙旁高耸的丛林和树木,郁郁葱葱非常茂盛,据当地相传,这里就是太公的故居。晋太康年间,范阳卢无忌在汲县当县令,曾在那里立碑。太公为避纣王乱国,隐于市上从事屠宰,躲到水边去钓鱼,何必非要渭水之滨,然后又是磻溪呢?只要有舒畅高远的情怀,一弯曲水也就够了。磻溪是指这里,那是无可置疑的了。
清水又东迳故石梁下。梁跨水上,桥石崩褫①,余基尚存。清水又东与仓水合②。水出西北方山,山西有仓谷,谷有仓玉、珉石③,故名焉。其水东南流,潜行地下,又东南复出,俗谓之雹水,东南历坶野④。自朝歌以南⑤,南暨清水,土地平衍⑥,据皋跨泽,悉坶野矣。《郡国志》曰:朝歌县南有牧野。《竹书纪年》曰⑦:周武王率西夷诸侯伐殷⑧,败之于坶野。《诗》所谓坶野洋洋、檀车煌煌者也⑨。有殷大夫比干冢⑩,前有石铭,题隶云:殷大夫比干之墓。所记惟此,今已中折,不知谁所志也⑪。太和中⑫,高祖孝文皇帝南巡⑬,亲幸其坟,而加吊焉,刊石树碑,列于墓隧矣。雹水又东南入于清水。
【注释】
①崩褫(chǐ):崩塌毁坏。褫,脱落,毁坏。
②仓水:又称雹水。即今河南淇县之沦河。
③仓玉:青玉。仓,通“苍”。珉(mín)石:像玉的石头。
④坶(mǔ)野:即牧野。在今河南淇县西南。
⑤朝(zhāo)歌:商代帝乙、帝辛(商纣)的别都。即今河南淇县。西周为卫国都,春秋属晋,战国为魏邑。
⑥平衍:平坦辽阔。衍,广大,辽阔。
⑦《竹书纪年》:书名。因原本写于西晋时汲郡出土的竹简之上,故名。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述夏商周及春秋晋国、战国魏国的史事,至魏襄王时止。今存辑本。
⑧周武王:周文王姬昌之子姬发。西夷:古代指我国西部地区的部族。
⑨坶野洋洋、檀车煌煌:语见《诗经·大雅·大明》。洋洋,宽广的样子。檀车,古代车轮多以檀木制成,故泛指兵车或役车为檀车。
⑩比干冢:在今河南卫辉城北。比干,商纣的叔父,一说为纣庶兄。直言谏纣,被剖心而死。
⑪志:记录,记载。
⑫太和: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年号(477—499)。
⑬高祖孝文皇帝:指北魏孝文帝元宏。献文帝拓跋弘之长子。
【译文】
清水又往东从一座老石桥下流过。石桥原来横跨于水面上,后来桥石崩塌,只留下一个遗址了。清水又东流,与仓水汇合。仓水发源于西北的方山,山的西边有仓谷,山谷里有仓玉、珉石,因而得名。水往东南流,潜入地下,又往东南重新冒出,俗称雹水,往东南流过坶野。从朝歌以南,南到清水,地势平坦,包括大片的水田和沼泽,全都是坶野地区。《郡国志》说:朝歌以南有牧野。《竹书纪年》说:周武王率领西方夷族诸侯讨伐殷纣,在坶野打败了他。《诗经》里说:坶野宽广坦荡,檀木车呀多堂皇!那里有殷朝大夫比干墓,坟前刻石用隶书题着:殷大夫比干之墓。所载就只有这么几个字,现在碑也断了,也不知是谁立的。太和年间,高祖孝文皇帝到南方巡察,亲临比干墓,举行祭扫,并刻石立碑,放置在墓道上。雹水又往东南注入清水。
清水又东南迳合城南①,故三会亭也②,以淇、清合河③,故受名焉。清水又屈而南迳凤皇台东北南注也④。
【注释】
①合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城当在今淇县(今河南淇县)南。”
②三会亭:即合城。以淇水、清水和黄河三水交汇而得名。
③淇:淇水。古黄河支流。即今河南淇河,南流至今卫辉东北淇门镇南入河。
④凤皇台:《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卫辉府志》谓凤皇台在府城北五十里,稍误,当在府东北数十里。”
【译文】
清水又往东南流经合城南面,这就是旧时的三会亭,因为淇水、清水在这里与河水汇合,所以得名。清水又转弯往南流过凤皇台东北,往南流去。
又东入于河。
谓之清口①,即淇河口也②,盖互受其名耳。《地理志》曰:清河水出内黄县南③。无清水可来,所有者惟钟是水耳。盖河徙南注,清水渎移④,汇流迳绝,余目尚存。故东川有清河之称,相嗣不断。曹公开白沟⑤,遏水北注,方复故渎矣。
【注释】
①清口:清水流注黄河的入口处。
②淇河口:亦称淇水口。王先谦《汉书补注》:“《沟洫志》曰:‘遮害亭西十八里至淇水口’是也。”
③清河水:见于《禹贡》的先秦河水(黄河)自宿胥口(今河南浚县西南)东行,宿胥口以北河水故道内黄以南一段,受黎阳诸山泉流汇注,由原来的浊流变成清流,因称之为清河。战国时期清河在内黄受洹水后折东北流经今河北馆陶、清河县一带至山东平原县东注河水,成为齐、赵间一巨川。汉武帝元封后,唯有上游内黄境内一段仍称清河。内黄县:西汉置,属魏郡。治所在今河南汤阴东北故城村。
④渎移:水道迁移。渎,水道,沟渠。
⑤曹公开白沟:《水经注·淇水》:“汉建安九年,魏武王于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运,故时人号其处为枋头。”曹公,即曹操。白沟,原为一小水。在今河南浚县西南,东北流至黎山西北,与宿胥故渎合。此后,上起枋堰,下至今河北威县之古清河,皆被称为白沟。
【译文】
清水又往东流注入河水。
清水入河处叫清口,也就是淇河口,这是因为两水互相通称的缘故。《地理志》说:清河水发源于内黄县南边。清河并没有水流到内黄来,流过来的实际上只有这条淇水。因为河水改道南流,清水的河道也移徙了,汇流的水路断了,但名称却留了下来,所以东川有清河的名称,相承不绝。曹操开凿白沟,阻挡水道使之向北流,方才恢复了旧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