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水
淇水出河内隆虑县西大号山①,
《山海经》曰:淇水出沮洳山②。水出山侧,颓波漰注③,冲激横山。山上合下开,可减六七十步④,巨石磥砢⑤,交积隍涧⑥,倾澜漭荡⑦,势同雷转,激水散氛,暧若雾合⑧。又东北,沾水注之⑨。水出壶关县东沾台下⑩,石壁崇高,昂藏隐天⑪,泉流发于西北隅,与金谷水合,金谷即沾台之西溪也。东北会沾水,又东流注淇水。淇水又迳南罗川⑫,又历三罗城北⑬,东北与女台水合⑭。水发西北三女台下⑮,东北流注于淇。
【注释】
①淇水:即今淇河。本黄河支流。源出河南林州东南,曲折流至今汲县东北淇门镇南入黄河。东汉建安时,曹操在淇水口筑枋堰,遏淇水使之东北流,注入白沟(今卫河),此后遂成为卫河支流。隆虑县: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封周灶为隆虑侯。景帝中元元年(前149)改为县,属河内郡。治所即今河南林州。大号山:即沮洳(jù rù)山。在今河南辉县市西北。
②淇水出沮洳山:语见《山海经·北次三经》。
③颓波:从高处向下跌落的波浪。漰(pēng)注:漰然倾注。漰,水流从高处向下冲激时发出的轰鸣声。
④可:大约。减:将近。
⑤磥砢(lěi luǒ):众石磊积的样子。
⑥交积:交错堆积。隍:沟壑。
⑦漭(mǎng)荡:广大阔远的样子。
⑧暧:朦胧不清。
⑨沾水:源出今山西壶关县东南,东流经河南林州东南入淇河。
⑩壶关县:秦置,为上党郡治。治所在今山西长治上党区北故驿村。
⑪昂藏:高大挺拔的样子。
⑫南罗川:当在今河南辉县市西北。
⑬三罗城:当在今河南辉县市西北。
⑭女台水:在今河南林州西南。
⑮三女台:在今河南林州西南。
【译文】
淇水
淇水发源于河内郡隆虑县西边的大号山,
《山海经》说:淇水发源于沮洳山。水从山边流出,轰隆隆地奔泻直下,冲激着横山。这座山峰顶合拢,山下却分开,大约不到六七十步,深涧里错杂地堆满巨石,洪涛骇浪,猛冲过来,犹如雷电似的迅猛,激得水花飞迸,飘散成一片蒙蒙的水雾。又往东北流,沾水注入。沾水发源于壶关县东边的沾台下,高耸的石壁遮蔽了天空,泉流就发源于西北角,汇合了金谷水,就是沾台的西溪。往东北流,汇合于沾水,又东流注入淇水。淇水又流经南罗川,又流过三罗城北面,往东北与女台水汇合。女台水发源于西北方的三女台下,往东北流,注入淇水。
淇水又东北历淇阳川①,迳石城西北②。城在原上,带涧枕淇③。
【注释】
①淇阳川:在今河南林州南。
②石城:在今河南林州西南。
③带:环绕,缠绕。枕:靠近,毗邻。
【译文】
淇水又往东北流过淇阳川,流经石城西北。城在平原上,周边有涧水流过,同时也靠近淇水。
淇水又东北,西流水注之。水出东大岭下①,西流迳石楼南,在北陵石上,练垂桀立②,亭亭极峻。其水,西流水也。
【注释】
①大岭:《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林县(今河南林州)南迤东,峰峦绵延,即《注》所称大岭也,《图》谓之六岭山。”
②桀立:高耸挺立。桀,高耸,耸立。
【译文】
淇水又往东北流,西流水注入。西流水发源于东大岭脚下,往西流经石楼南面,在北陵的岩石上直垂下来,有如从极高处挂下的白练。这条水就是西流水。
又东迳冯都垒南①,世谓之淇阳城②,在西北三十里。
【注释】
①冯都垒:在今河南林州南。
②淇阳城:即今河南林州南淇阳城。
【译文】
又往东流经冯都垒南边,人们称之为淇阳城,在西北三十里。
淇水又东出山,分为二水,水会立石堰,遏水以沃白沟①。左为菀水②;右则淇水,自元甫城东南迳朝歌县北③。《竹书纪年》:晋定公十八年④,淇绝于旧卫⑤,即此也。
【注释】
①沃:浇灌。白沟:原为一小水。在今河南浚县西南,东北流至黎山西北,与宿胥故渎合。故道南段约当今河南浚县西南淇门渡至今河北大名之间的卫河,今湮。
②菀水:一作宛水。在今河南浚县西南。
③元甫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城当在今淇县(今河南淇县)北。”朝歌县:秦置,属河内郡。治所即今河南淇县。
④晋定公十八年:前494年。晋定公,名午。春秋时晋国国君。晋顷公之子。
⑤旧卫:疑指卫国旧都朝歌。卫建国初都朝歌,即今河南淇县;卫懿公好鹤被狄人打败,卫迁都于楚丘(今河南滑县),又迁于帝丘(今河南濮阳)。
【译文】
淇水又东流出山,分为两条,在两水相会处建了一道石堰,拦水引入白沟。左边是菀水;右边是淇水,淇水从元甫城往东南流经朝歌县北面。《竹书纪年》:晋定公十八年,淇水在卫国旧都断流,就指的是这地方。
淇水又东,右合泉源水①。水有二源,一水出朝歌城西北,东南流。老人晨将渡水而沉吟难济②,纣问其故,左右曰:老者髓不实③,故晨寒也。纣乃于此斫胫而视髓也④。其水南流东屈,迳朝歌城南。《晋书地道记》曰⑤:本沫邑也⑥。《诗》云⑦:爰采唐矣⑧,沫之乡矣。殷王武丁始迁居之⑨,为殷都也。纣都在《禹贡》冀州大陆之野⑩。即此矣。有糟丘、酒池之事焉⑪,有新声靡乐,号邑朝歌⑫。晋灼曰⑬:《史记·乐书》⑭,纣作《朝歌》之音⑮,朝歌者,歌不时也⑯。故墨子闻之,恶而回车⑰,不迳其邑。
【注释】
①泉源水:即今河南淇县南折胫河。
②沉吟:犹豫,徘徊。济:渡。
③髓不实:骨髓不充实。古人认为骨髓充实,能消生冷。
④斫胫(zhuó jìng):砍断小腿。胫,小腿。
⑤《晋书地道记》:书名。又称《晋地道志》《晋地道记》。东晋王隐撰。今存清人辑本。
⑥沫邑:即妹邑。商朝邑名。今河南淇县城。西周初武庚及卫国相继都此。
⑦《诗》:这里指《诗经·鄘风·桑中》篇。
⑧采唐:采摘菟丝草。唐,草名。菟丝草。为寄生蔓草,秋初开小花,子实入药。
⑨殷王武丁:即殷高宗。殷王盘庚弟小乙之子。
⑩《禹贡》:即《尚书·禹贡》。详细记载了古代九州的划分、山川的方位、物产分布以及土壤性质等。冀州:古九州之一。指今山西和陕西间黄河以东、河南和山西间黄河以北及山东西部、河北东南部地区。
⑪糟丘、酒池之事:事见《史记·殷本纪》:“(帝纣)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张守节正义:“《括地志》云:‘酒池在卫州卫县西二十三里。《太公六韬》云纣为酒池,回船糟丘而牛饮者三千余人为辈。’”糟丘,积糟成丘。极言酿酒之多、沉湎之甚。
⑫朝歌:商代帝乙、帝辛(商纣)的别都。即今河南淇县。西周为卫国都。春秋属晋。战国为魏邑。
⑬晋灼: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东北)人。西晋学者,官尚书郎。撰《汉书集注》《汉书音义》。
⑭《史记·乐书》:《史记》八书之一。深入阐释了音乐自古以来的发展变化,以及它对于教化的重要作用。
⑮《朝歌》之音:《史记·乐书》:“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故身死国亡。”
⑯不时:不善无德,不合时宜。
⑰墨子闻之,恶而回车:语见《史记·邹阳列传》:“臣闻盛饰入朝者不以利污义,砥厉名号者不以欲伤行,故县名胜母,而曾子不入;邑号朝歌,而墨子回车。”墨子,春秋战国之际鲁国人墨翟(dí),为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译文】
淇水又东流,右边汇合了泉源水。泉源水有两个源头,其中一条出自朝歌城西北,往东南流。有个老人一大清早想涉水过河,却踌躇着怕下水,纣王询问随从他为什么踌躇,随从说:老人骨髓枯干了,所以早晨怕冷。纣王于是就在这里砍断老人的腿,要看看他的骨髓。水往南流,折向东边,流经朝歌城南。《晋书地道记》说:朝歌是旧时的沫邑。《诗经》说:往哪儿采菟丝草?到沫的乡野。殷王武丁开始迁居到这里,这里就成为殷的都城。纣王的都城在《禹贡·冀州》所说的大陆之野。就是这地方。纣王作过糟丘、酒池,又有靡靡之音的新乐曲,把城邑称为朝歌。晋灼说:《史记·乐书》载,纣王作《朝歌》的乐曲,所谓朝歌,就是唱歌不合时宜。所以墨子听说邑名朝歌,就厌恶地掉转车头往回走,不肯打那座城里经过。
《论语比考谶》曰①:邑名朝歌,颜渊不舍②,七十弟子掩目③,宰予独顾④,由蹙堕车⑤。宋均曰⑥:子路患宰予顾视凶地,故以足蹙之使堕车也。今城内有殷鹿台⑦,纣昔自投于火处也⑧。《竹书纪年》曰:武王亲禽帝受辛于南单之台⑨,遂分天之明⑩。南单之台,盖鹿台之异名也。武王以殷之遗民封纣子武庚于兹邑⑪,分其地为三:曰邶、鄘、卫⑫。使管叔、蔡叔、霍叔辅之⑬,为三监⑭。叛,周讨平以封康叔为卫⑮。箕子佯狂自悲,故《琴操》有《箕子操》⑯。迳其墟,父母之邦也⑰,不胜悲,作《麦秀歌》⑱。后乃属晋,地居河、淇之间,战国时皆属于赵。男女淫纵,有纣之余风。土险多寇,汉以虞诩为令⑲,朋友以难治致吊。诩曰: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⑳?
【注释】
①《论语比考谶》:书名。或称《论语撰考谶》。汉代谶纬类著作。
②颜渊:名回,字子渊。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以德行著称。舍:停歇,住宿。
③七十弟子: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
④宰予: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以辞辩著称。顾:回头看。
⑤由:即仲由,字子路,又称季路。卞(今山东泗水县东)人。孔子弟子。性爽直勇敢,以政事著称。蹙(cù):通“蹴”。踢,踏。堕车:从车上掉下来。
⑥宋均:三国魏博士。注有《孝经杂纬》《论语谶》等。
⑦鹿台:一名南单台。在今河南淇县。殷纣王筑。后纣王死于此。
⑧纣昔自投于火:事见《史记·殷本纪》:“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
⑨武王亲禽帝受辛于南单之台:《史记·周本纪》:“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悬大白之旗。”与《竹书纪年》所记不同。帝受辛,即纣王,子姓,名受,一名辛。
⑩遂分天之明:接受上天圣明的命令。
⑪武王以殷之遗民封纣子武庚于兹邑:《史记·殷本纪》:“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行盘庚之政。殷民大悦。”武庚,名禄父。纣王之子。武王克商,封武庚以接续殷祀。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摄政。武庚与管叔、蔡叔联合东夷部族为乱。周公讨平之,杀武庚。
⑫邶(bèi):西周封国名。在今河南汤阴南。鄘(yōng):西周封国名。在今河南新乡西南。卫:西周封国名。在今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一带。
⑬管叔:名鲜。文王第三子,武王弟。武王灭商,封叔鲜于管。后与蔡叔、武庚联合东夷作乱。周公东征,管叔与武庚同被诛。蔡叔:名度。文王第五子,武王弟。封于蔡。后与管叔、武庚联合东夷作乱,周公讨平之,蔡叔被放逐。霍叔:名处,一说名武。武王同母弟。武王灭纣,封于霍。与管叔、蔡叔同监纣子武庚。其国后为晋献公所灭。
⑭三监:管叔监卫,蔡叔监鄘,霍叔监邶,称三监。
⑮康叔:名封。成王少弟。初封于康,故称康叔。武王平定武庚叛乱后,把殷民士族及商故都周围地区封给他,国号卫。
⑯箕子佯狂自悲,故《琴操》有《箕子操》:事见《史记·宋微子世家》:“乃被发详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裴骃集解:“《风俗通义》曰:‘其道闭塞忧愁而作者,命其曲曰操。操者,言遇灾遭害,困厄穷迫,虽怨恨失意,犹守礼义,不惧不慑,乐道而不改其操也。’”箕子,名胥馀。纣之叔父,一说纣之庶兄。封子爵,国于箕。纣暴虐,箕子屡谏而不听。后见王子比干被杀,箕子惧,披发佯狂为奴,为纣所囚。周武王灭商,释放箕子。
⑰父母之邦:箕子是纣王叔父,被封于箕,故箕子称殷为父母之邦。
⑱《麦秀歌》:箕子感伤殷墟宫室毁坏,尽生禾黍,而作《麦秀》之诗以咏志抒怀。
⑲虞诩(xǔ):字升卿。东汉陈国武平(治今河南鹿邑西北)人。数忤权贵,屡遭谴罚,终不屈。后官至尚书令。
⑳何以别利器乎:按,以上事见《后汉书·虞诩传》:“乃以诩为朝歌长。故旧皆吊诩曰:‘得朝歌何衰!’诩笑曰:‘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译文】
《论语比考谶》说:城名叫朝歌,颜渊不肯在那里停歇宿夜,七十弟子也把眼睛蒙起来,只有宰予一个人回头看,仲由踢了他一脚,使他跌下车来。宋均说:子路因宰予回顾这不吉之地而恼怒,所以用脚把他踢下车来。现在城里有殷时的鹿台,就是从前纣王自己投身于火窟的地方。《竹书纪年》说:武王亲自在南单之台俘获了帝受辛,接受了天之大命。南单之台就是鹿台的异名。武王把殷的遗民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居于此城,把他的领地分成三区,即是邶、鄘、卫。又派管叔、蔡叔、霍叔去辅佐他,这就是所谓三监。管、蔡后来同武庚一起反叛,周镇压了他们,把那地方封给康叔,称为卫。箕子心中悲伤,假装疯狂,所以《琴操》中有一首《箕子操》。他经过故都废墟时—那是他的父母之邦啊,不禁悲从中来,因此作了《麦秀歌》。后来朝歌旧地归属晋国,位于河水、淇水之间,战国时都属于赵国。当地男女都很放荡,还有纣王时的遗风。那里地势多险阻,盗寇很多,汉时派虞诩去当县令,朋友们都因那地方难治而去慰问他。虞诩说:要是不碰到盘曲的树根、错杂的枝节,怎么识别得出快刀来呢?
又东与左水合,谓之马沟水①。水出朝歌城北,东流南屈,迳其城东。又东流与美沟合②。水出朝歌西北大岭下③,东流迳骆驼谷④,于中逶迤九十曲⑤,故俗有美沟之目矣。历十二崿⑥,崿流相承,泉响不断,返水捍注⑦,卷复深隍⑧。隍间积石千通⑨,水穴万变,观者若思不周赏,情乏图状矣。其水东迳朝歌城北,又东南流注马沟水,又东南注淇水,为肥泉也⑩。故卫诗曰:我思肥泉,兹之永叹⑪。毛《注》云:同出异归为肥泉⑫。《尔雅》曰:归异出同曰肥⑬。《释名》曰:本同出时,所浸润水少,所归枝散而多,似肥者也。犍为舍人曰⑭:水异出流行,合同曰肥。今是水异出同归矣。
【注释】
①马沟水:在今河南淇县。
②美沟:在今河南淇县。
③大岭:在今河南淇县西北。
④骆驼谷:在今河南淇县。
⑤逶迤(wēi yí):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曲折绵延的样子。曲:水流曲折之处,河湾。
⑥十二崿(è):十二座山崖。崿,山崖。
⑦返水:回水,打着漩涡的水流。捍注:汹涌地倾注。捍,通“悍”。猛烈,汹涌。
⑧隍:壕沟。
⑨通:块,枚。
⑩肥泉:春秋卫国水名。在今河南淇县境内。
⑪“故卫诗曰”几句:语见《诗经·邶风·泉水》。意思是:我一想到肥泉,就会为之长叹。卫诗,周武王以殷之遗民,封纣子武庚于殷地,分其地为三:邶、鄘、卫。故《邶风》《鄘风》《卫风》是同一个地区的诗。本为《邶风》中的民歌《泉水》,就是因为三地皆属卫,故郦道元说是“卫诗”。
⑫毛《注》云:同出异归为肥泉:语见《诗经》毛传:“所出同,所归异,为肥泉。”意思是说,源头相同,归向不同的水流叫肥泉。毛,即毛亨,鲁(今山东曲阜)人。西汉经学家。古文“毛诗学”开创者。作《毛诗诂训传》以授毛苌。今通行本《诗经》即以“毛诗”为基础。
⑬归异出同曰肥:语见《尔雅·释水》。
⑭犍为(qián wéi)舍人:最早给《尔雅》作注者。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称汉武帝时曾任犍为文学卒史,后内迁舍人。故又称犍为文学。
【译文】
淇水又东流,与左水汇合,称为马沟水。马沟水从朝歌城北流出,往东流,往南转弯,从城东流过。马沟水又东流与美沟汇合。美沟水发源于朝歌西北的大岭脚下,东流穿过骆驼谷,在谷中曲曲折折地转了九十个弯,所以民间有美沟的名目。美沟水流经十二座山崖,这些山崖间的泉流一处接着一处流下,淙淙的水声响个不停,与奔腾的水浪相激,回流又倒卷到深涧里。涧中堆积着成千上万的岩石,岩穴间水波激荡,变幻无穷,游人真会觉得目不暇接,无法描摹那奇幻的景象了。美沟水往东流经朝歌城北边,又往东南流注入马沟水,马沟水又往东南注入淇水,就是肥泉。所以卫诗说:我怀想着那肥泉,徒然发出长叹。毛亨《注》说:同出一个源头却流往不同的地方叫肥泉。《尔雅》说:流向相异而发源相同叫肥。《释名》说:起初一同流出时,水还很少,但流向不同去处的支流却分散而多,就像肥起来似的。犍为舍人说:水的发源不同,奔流汇合在一起叫肥。现在这条水就是发源相异而汇合为一水的。
《博物志》谓之澳水①。《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②。毛云:菉,王刍也;竹,编竹也③。汉武帝塞决河,斩淇园之竹木以为用④。寇恂为河内⑤,伐竹淇川,治矢百余万,以输军资。今通望淇川,无复此物,惟王刍编草不异毛兴。又言:澳,隈也。郑亦不以为津源⑥,而张司空专以为水流入于淇⑦,非所究也。然斯水即《诗》所谓泉源之水也⑧。故卫诗云: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卫女思归⑨。指以为喻。淇水左右,盖举水所入为左右也。
【注释】
①《博物志》:书名。西晋张华撰。多取材古籍,分类记载异物、奇境、琐闻等,多神仙方术故事,为笔记体志怪小说。
②瞻彼淇澳,菉(lù)竹猗猗(yī):语见《诗经·卫风·淇奥》。澳,水岸深曲之处。一说淇澳为二水名。菉,草名。也叫王刍、荩草。可以染绿。竹,草名。也叫编竹。一说为竹子。猗猗,美盛的样子。
③编竹:草名。一年生草本。多生郊野道旁。叶狭长似竹,初夏于节间开淡红色或白色小花,入秋结子,嫩叶可入药。
④汉武帝塞决河,斩淇园之竹木以为用:事见《史记·河渠书》:“天子乃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于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则还自临决河,沉白马玉璧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置决河。是时东郡烧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园之竹以为楗。”楗,河中用以堵水的木桩。
⑤寇恂(xún):字子翼。上谷昌平(今北京昌平区)人。东汉光武帝时拜为河内太守,负责转输军需。
⑥郑:即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东汉著名经学家。津源:河流的源头。
⑦张司空:即撰《博物志》的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西南)人。官至司空。专以为水流入于淇: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河内郡”:“共,本国。淇水出。”刘昭注:“《前志》注曰水出北山。《博物记》曰:‘有奥水,流入淇水,有绿竹草。’”
⑧泉源之水:即泉源水,今河南淇县南折胫河。
⑨“泉源在左”几句:语见《诗经·卫风·竹竿》。
【译文】
《博物志》称其为澳水。《诗经》说:眺望着淇水的小湾,那菉竹是多么婀娜秀美。毛亨说:菉就是荩草,竹就是编竹。汉武帝砍了淇园的竹木来堵塞河水的决口。寇恂在河内做太守,在淇川砍竹,造了百余万支箭,以供应军用物资。现在找遍了淇川,却不再有这些东西了,只有荩草和编竹与毛亨所注无异。毛亨又说:澳就是水湾的意思。郑玄也不认为是水流的源头,而张华《博物志》却独以为是注入淇水的水名,不知是否如此。然而这条水也就是《诗经》中所说的泉源之水。所以卫诗说:泉源在左边,淇水在右边,卫国的女子想回娘家。借水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说淇水的左右,是按水所注入的位置来定左右方位的。
淇水又南历枋堰①,旧淇水口。东流迳黎阳县界②,南入河。《地理志》曰:淇水出共③,东至黎阳入河。《沟洫志》曰④:遮害亭西十八里至淇水口是也⑤。汉建安九年⑥,魏武王于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⑦,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运⑧,故时人号其处为枋头。是以卢谌《征艰赋》曰⑨:后背洪枋巨堰,深渠高堤者也。自后遂废,魏熙平中复通之⑩。故渠历枋城北⑪,东出今渎。破故堨⑫,其堰,悉铁柱木石参用。其故渎南迳枋城西,又南分为二水:一水南注清水⑬,水流上下更相通注,河清水盛,北入故渠自此始矣;一水东流,迳枋城南,东与菀口合⑭。菀水上承淇水于元甫城西北⑮,自石堰东、菀城西⑯,屈迳其城南,又东南流历土军东北⑰,得旧石逗⑱,故五水分流,世号五穴口。今惟通并为二水:一水西注淇水,谓之天井沟⑲;一水迳土军东分为蓼沟,东入白祀陂⑳。又南分东入同山陂(21),溉田七十余顷。二陂所结,即台阴野矣(22)。菀水东南入淇水。
【注释】
①枋堰:又名枋头。在今河南浚县西南五十六里前枋城村。
②黎阳县:西汉置,属魏郡。治所在今河南浚县东。因古为九黎之地,故名。西晋末废。北魏孝昌中复置,为黎阳郡治。
③共:西周封国,后为卫邑。在今河南辉县市。
④《沟洫志》:即《汉书·沟洫志》。班固《汉书》十志之一,以司马迁《河渠书》为基础。主要记载农田水利。
⑤遮害亭:在今河南浚县西南。淇水口:《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淇水合清水入河,谓之淇水口。”
⑥建安九年:204年。建安,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196—220)。
⑦魏武王:即曹操。大枋(fāng)木:筑堤堰用的大木桩。
⑧白沟:原为一小水。在今河南浚县西南,东北流至黎山西北,与宿胥故渎合。此后,上起枋堰,下至今河北威县之古清河,皆被称为白沟。漕运:旧时指从水道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
⑨卢谌(chén)《征艰赋》:卢谌,字子谅。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西晋文学家。好老庄之学。所作《征艰赋》,今不传。
⑩熙平:北魏孝明帝元诩的年号(516—518)。
⑪枋城:在今河南浚县西南。
⑫堨(è):堤坝,堰坝。
⑬清水:上游即今河南卫辉以上的卫河。汉魏前在今河南淇县南入黄河。西晋后改道东会淇水入白沟。隋后自今新乡以下成为永济渠的一部分,清水之名渐废。
⑭菀口:在今河南浚县西。
⑮菀水:又作宛水。在今河南浚县西南。元甫城:当在今河南淇县北。
⑯菀城:在今河南浚县。
⑰土军:当在今河南浚县境内。
⑱逗:洞穴,洞口。
⑲天井沟:在今河南淇县。
⑳白祀陂:在今河南浚县西。
(21)同山陂:在白祀陂东南。当在今河南浚县。
(22)台阴野:当在今河南浚县。
【译文】
淇水又往南流过枋堰,就是旧淇水口。东流经黎阳县境,往南注入河水。《汉书·地理志》说:淇水发源于共县,东流到黎阳入河。《汉书·沟洫志》说:从遮害亭西流十八里到淇水口。东汉建安九年,魏武王在水口放下大枋木筑成堰坝,拦截淇水往东流入白沟,以便通航运粮,所以当时人们把那地方称为枋头。所以卢谌《征艰赋》说:后面靠着大枋巨堰,深渠高堤。以后废毁了,到了魏熙平年间才重新使它通水。旧渠道通过枋城北面,往东流出。今天渠道中已拆去旧坝,改筑新堰全用铁柱打下,也夹着使用木石。旧渠往南流经枋城西面,又南流分为两条水:一条南流注入清水,水流向下向上都可流通,河清水大时,就从这里开始往北倒灌入旧渠;一条往东流经枋城南边,往东汇合于菀口。菀水上游在元甫城西北承接淇水,从石堰东边、菀城西边,转弯流过城南,又往东南流过土军东北,有石头砌的旧洞口,从前有五条水分流,世人称之为五穴口。现已合并,只有两条了:一条往西注入淇水,叫天井沟;一条流经土军以东,分出蓼沟,东流注入白祀陂。又向南分支,东流注入同山陂,灌溉着七十余顷的田亩。这两片陂塘相接处,就是台阴野。菀水往东南流入淇水。
淇水右合宿胥故渎①,渎受河于顿丘县遮害亭东、黎山西②。北会淇水处立石堰,遏水令更东北注。魏武开白沟,因宿胥故渎而加其功也。故苏代曰③:决宿胥之口,魏无虚、顿丘④。即指是渎也。
【注释】
①宿胥故渎:即宿胥口,先秦黄河决口处。在今河南浚县西南新镇附近。
②顿丘县:战国魏置。后入秦,属东郡。治所在今河南清丰西南二十五里。黎山:又名黎阳山、大伾山。在今河南浚县东南二里。
③苏代:战国苏秦弟。亦习纵横家言。曾为燕昭王所重。
④虚:春秋宋邑。在今河南延津东。
【译文】
淇水右岸汇合了宿胥旧渠,旧渠在黎山西北顿丘县遮害亭东边、黎山西面,接纳了河水。在北面与淇水的汇合处,筑了一道石堰拦截渠水,使渠水转向东北流。魏武帝开凿白沟,就是循着宿胥旧渠加工开成的。所以苏代说:在宿胥决个口,魏的虚和顿丘就完蛋了。指的就是此渠。
淇水又东北流,谓之白沟,迳雍榆城南①。《春秋·襄公二十三年》②,叔孙豹救晋③,次于雍榆者也。淇水又北迳其城东,东北迳同山东④,又东北迳帝喾冢西⑤,世谓之顿丘台,非也。《皇览》曰⑥:帝喾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⑦,台阴野中者也。又北迳白祀山东⑧,历广阳里⑨,迳颛顼冢西⑩,俗谓之殷王陵,非也。《帝王世纪》曰⑪:颛顼葬东郡顿丘城南,广阳里大冢者是也。
【注释】
①雍榆城:又名雍城。春秋晋邑。即今河南浚县西南瓮城。
②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年。
③叔孙豹:又称叔孙穆子、穆叔。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侨如之弟。事襄公,参国政。在奔齐时,与外妻生子竖牛。后为竖牛所困,饥渴三日而死。
④同山:一名童山。在今河南浚县西南。《方舆纪要》:“相传武王伐纣,诸侯会同于此,因名。”
⑤帝喾(kù):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传为黄帝曾孙,号高辛氏。
⑥《皇览》:书名。三国魏文帝时,王象、刘劭、桓范等奉敕编纂的一部类书,供皇帝阅览。对后世诸多类书的编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⑦东郡:秦王嬴政五年(前242)置。治所在濮阳县(今河南濮阳东南二十里高城村)。濮阳:即濮阳县。秦置,为东郡治。治所在今河南濮阳东南。
⑧白祀山:在今河南浚县西。
⑨广阳里:今名广阳山。在今河南内黄南。
⑩颛顼(zhuān xū)冢:在今河南滑县东北。颛顼,上古帝王名。“五帝”之一,号高阳氏。相传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生于若水,居于帝丘。
⑪《帝王世纪》:书名。晋皇甫谧撰。起自三皇,迄于汉魏,专记帝王事迹。今存宋翔凤辑本。
【译文】
淇水又往东北流,称为白沟,流经雍榆城南面。《春秋·襄公二十三年》,叔孙豹去援救晋国,屯兵在雍榆。就指的是这地方。淇水又往北流经城东,往东北流经同山东边,又往东北流经帝喾墓西边,世人称之为顿丘台,其实不是。《皇览》说:帝喾墓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的台阴野。淇水又往北流经白祀山东边,流过广阳里,流经颛顼墓西边,俗称殷王陵,其实不是。《帝王世纪》说:颛顼葬于东郡顿丘城南面,广阳里的大墓就是。
淇水又北屈而西转,迳顿丘北①。故阚骃云:顿丘在淇水南。《尔雅》曰:山一成谓之顿丘②。《释名》谓一顿而成丘,无高下小大之杀也③。《诗》所谓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者也④。魏徙九原、西河、土军诸胡⑤,置土军于丘侧,故其名亦曰土军也。又屈迳顿丘县故城西。《古文尚书》以为观地矣⑥。盖太康弟五君之号曰五观者也⑦。《竹书纪年》:晋定公三十一年城顿丘⑧。《皇览》曰:顿丘者,城门名顿丘道,世谓之殷。皆非也。盖因丘而为名,故曰顿丘矣。淇水东北迳枉人山东、牵城西⑨。《春秋左传·定公十四年》⑩,公会齐侯、卫侯于牵者也。杜预曰:黎阳东北有牵城。即此城矣。淇水又东北迳石柱冈⑪,东北注矣。
【注释】
①顿丘:即顿丘县。北魏太和十八年(494)置,属汲郡。治所在今河南浚县西北。
②山一成谓之顿丘:语见《尔雅·释丘》。一重的土山叫顿丘。成,层。
③一顿而成丘,无高下小大之杀也:语见《释名·释丘》。杀,差别,等差。
④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语见《诗经·卫风·氓》。顿丘,春秋卫邑。在今河南浚县西。
⑤九原:即九原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取匈奴河南地后置。治所在九原县(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南先锋镇东三顶帐房村古城。一说在包头西)。西河:即西河郡。西汉元朔四年(前125)置。治所在平定县(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东南境)。三国魏黄初二年(221)移治兹氏县(今山西汾阳)。土军:即土军县。属西河郡。治所在今山西石楼。
⑥《古文尚书》:书名。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坏孔子宅,发现一部用古代文字书写的《尚书》,即《古文尚书》。当时学者、孔子后裔孔安国将其依照古文字的形状写成隶书,所以又称隶古定本。该书在贾逵、马融、郑玄等人的提倡下盛行起来,到南北朝仍然盛行。观:夏代诸侯国。故址在今河南清丰东南。
⑦太康:夏后帝启的儿子。耽于游乐田猎,不恤民事,为羿所逐,不得反国。太康的五个兄弟与母待太康于洛水之北,怨其不反,故作《五子之歌》。五君,太康的五个兄弟。或以为仁人,或以为奸人,众说不一。
⑧晋定公三十一年:前481年。晋定公,名午。春秋时晋国国君。晋顷公之子。
⑨枉人山:一名善化山。在今河南浚县西北二十五里。牵城:春秋卫邑。在今河南浚县北。
⑩定公十四年:前496年。
⑪石柱冈:在今河南浚县东北。
【译文】
淇水又向北弯,向西转,流经顿丘北边。所以阚骃说:顿丘在淇水以南。《尔雅》说:山只有一层的叫顿丘。《释名》说:一重就成为丘,上下没有大小的差别。《诗经》里说的:送你涉河过淇水,送到那顿丘的水边。魏把九原、西河、土军各地的胡人迁移出去,把土军胡人安置在顿丘旁边,所以地名也叫土军。又转弯流经顿丘县旧城西边。《古文尚书》以为这就是观地。因为太康的弟弟五个兄弟号称五观。《竹书纪年》说:晋定公三十一年,在顿丘筑城。《皇览》说:叫顿丘的来由,是因为城门名为顿丘道,世人又把它称为殷。这都不对。顿丘是因小丘而取名的,所以叫顿丘。淇水往东北流经枉人山以东、牵城以西。《春秋左传·定公十四年》,定公在牵会见齐侯、卫侯。牵就指牵城。杜预说:黎阳东北有牵城。就是此城。淇水又往东北流经石柱冈,往东北流去。
东过内黄县南①,为白沟②,
淇水又东北迳并阳城西③,世谓之辟阳城,非也。即《郡国志》所谓内黄县有并阳聚者也④。白沟又北,左合荡水⑤。又东北流迳内黄县故城南,县右对黄泽⑥。《郡国志》曰:县有黄泽者也。《地理风俗记》曰:陈留有外黄⑦,故加内。《史记》曰:赵廉颇伐魏取黄,即此县。
【注释】
①内黄县:西汉置,属魏郡。治所在今河南汤阴东北故城村。
②白沟:《水经注疏》熊会贞按:“白沟为魏武所开,有明征,据此,以《经》文为桑钦作者,真瞽说也。”因桑钦为西汉成帝时人,自然不可能写到后来曹操开白沟事。
③并阳城:在今河南汤阴。
④内黄县有并阳聚者: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魏郡”:“内黄,清河水出。有羛(xī)阳聚,有黄泽。”作“羛阳聚”。
⑤荡(tāng)水:白沟的支流。源出今河南鹤壁东,东流经汤阴至内黄西入白沟(卫河)。
⑥黄泽:在今河南内黄西。
⑦陈留:即陈留郡。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置。治所在陈留县(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镇)。外黄:即外黄县。秦置,属砀郡。治所在今河南民权西北三十八里内黄集。汉属陈留郡,为都尉治。《汉书·地理志》“陈留郡·外黄”注引臣瓒曰:“县有黄沟,故氏之也。”
【译文】
淇水往东流过内黄县南边,称为白沟,
淇水又往东北流经并阳城西面,世人称之为辟阳城,这是不对的。其实这地方就是《郡国志》所说的内黄县的并阳聚。白沟又北流,左边汇合了荡水。又往东北流经内黄县老城南面,县城右边朝向黄泽。《郡国志》说:县里有黄泽。《地理风俗记》说:陈留有个外黄,所以这里叫内黄。《史记》说:赵将廉颇攻魏,夺取了黄,指的就是此县。
屈从县东北,与洹水合①。
白沟自县北迳戏阳城东②,世谓之羛阳聚③。《春秋·昭公十年》④,晋荀盈如齐逆女⑤,还,卒戏阳是也。白沟又北迳高城亭东⑥,洹水从西南来注之。又北迳问亭东⑦,即魏界也。魏县故城⑧。应劭曰:魏武侯之别都也⑨。城内有武侯台⑩,王莽之魏城亭也。左与新河合⑪,洹水枝流也。
【注释】
①洹(huán)水:即今河南北部卫河支流安阳河。发源于林州林虑山,北流注入海河。
②戏阳城:春秋卫邑。在今河南内黄西北。
③羛(xī)阳聚:在今河南内黄西南。
④昭公十年:前532年。
⑤荀盈:亦称知悼子、伯夙。春秋时晋国大夫。卒后,其子荀跞(知文子)继之佐下军。逆:迎。此指迎娶。
⑥高城亭:《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亭当洹水入白沟处。在今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
⑦问亭:《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亭当在今大名县(今河北大名)西南。”
⑧魏县:西汉置,属魏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西南魏城。
⑨魏武侯:名击。魏文侯之子。曾在安邑、王垣等地筑城。与韩、赵三分晋地,灭其后。别都:犹陪都。旧时在首都以外另设的一个首都。
⑩武侯台:《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一统志》,魏武侯城在元城县(今河北大名)南十里,相传魏武侯所置,旧有坛,亦曰武侯坛。”
⑪新河:洹水支流。约在今河北临漳、大名一带。
【译文】
白沟转弯从县城往东北流与洹水汇合。
白沟从县城往北流经戏阳城东面,那地方世人称之为羛阳聚。《春秋·昭公十年》,晋国荀盈到齐国去迎娶一个女子,回来时死于戏阳。白沟又往北流经高城亭东面,洹水从西南流来注入。又往北流经问亭东面,就是魏县地界了。是魏县老城。据应劭说,这是魏武侯的陪都。就是王莽的魏城亭,城内有武侯台。左边与新河汇合,新河是洹水的支流。
白沟又东北迳铜马城西①,盖光武征铜马所筑也②,故城得其名矣。白沟又东北迳罗勒城东③,又东北,漳水注之④,谓之利漕口⑤。自下清漳、白沟、淇河⑥,咸得通称也。
【注释】
①铜马城:《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城当在今元城县(今河北大名)西北。”
②光武:东汉光武帝刘秀。铜马:即铜马军,新莽末年的农民起义军。当时河北起义军有数百万人,以铜马军为最强大。后被刘秀陆续击破,关西遂号光武为“铜马帝”。
③罗勒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城当在今元城县(今河北大名)西北。”
④漳水:有清漳水、浊漳水二源,均发源于山西东南部,进入河北南部边境汇合后称漳河,其河道古今变迁很大。古漳河初为黄河中下游最大的支流。据《汉书·地理志》,清漳水发源于上党郡沾县(今山西昔阳西南)的大要谷,浊漳水发源于上党郡长子县(今山西长子西南)的鹿谷山。
⑤利漕口:漳水入白沟的交汇处。利漕,即利漕渠。运河名。东汉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建邺都(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东),为魏公,“凿渠引漳水入白沟以通河”。此渠自今河北曲周南,东南至大名西北、馆陶西南注入白沟,以沟通邺都和四方漕运,故名。
⑥清漳:在今山西东南部。今天的清漳水东源出自昔阳西部,西源出自和顺西八赋岭,在左权的泽城附近汇合后,东南流到河北涉县合漳镇,与浊漳水汇合为漳河。
【译文】
白沟又往东北流经铜马城西面,光武帝征讨铜马军时筑了此城,城也因而得名了。白沟又往东北流经罗勒城东面,又往东北流,漳水注入,汇流处称为利漕口。从这里起,下游的清漳、白沟或淇河都可以此作为通称了。
又东北过馆陶县北①,又东北过清渊县西②,
白沟水又东北迳赵城西③,又北,阿难河出焉④。盖魏将阿难所导⑤,以利衡渎⑥,遂有阿难之称矣。
【注释】
①馆陶县:西汉置,属魏郡。治所在今河北馆陶县南馆陶镇。《元和郡县志》:“陶丘在县西北七里。《尔雅》曰‘再成为陶丘’。赵时置馆于其侧,因为县名。”
②清渊县:西汉置,属魏郡。治所在今河北馆陶西北清阳城。三国魏属阳平郡。
③赵城:《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按当在今元城县(今河北大名)东北。”
④阿难河:又名衡漳故渎。在今河北曲周东南。
⑤魏将阿难所导:《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方舆纪要》,后魏时,广平郡守李阿难凿导漳水以溉田,因名。”
⑥衡渎:即衡漳,古漳水。旧说在今河南武陟、沁阳、温县一带。古黄河自南而北,流经今河北南部,漳水自西而来东流注之,即横流入河,故称衡漳。衡,横。
【译文】
白沟水又往东北流过馆陶县北边,又往东北流过清渊县西边,
白沟水又往东北流经赵城西面,又往北流,分出了阿难河。魏将阿难疏导此河,以便利衡渎的通航,于是有了阿难河的名称。
白沟又东北迳空陵城西①,又北迳乔亭城西②,东去馆陶县故城十五里。县,即《春秋》所谓冠氏也③,魏阳平郡治也④。其水又屈迳其县北。
【注释】
①空陵城:《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地形志》,贵乡县有空陵城。在今元城县(今河北大名)东北。”
②乔亭城:《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城当在今广平县(今河北广平)东北。”
③冠氏:春秋时晋邑。在今河北馆陶。
④阳平郡: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分魏郡治,属冀州。治所在馆陶县(今河北馆陶)。
【译文】
白沟又往东北流经空陵城西面,又往北流经乔亭城西面,乔亭城东距馆陶县老城十五里。馆陶县就是《春秋》所说的冠氏,是魏阳平郡的治所。白沟水又转弯流过县北。
又东北迳平恩县故城东①。《地理风俗记》曰:县,故馆陶之别乡也。汉宣帝地节三年置②,以封后父许伯为侯国③。《地理志》:王莽之延平县矣。
【注释】
①平恩县:东汉改平恩侯国置,属魏郡。治所在今河北曲周东南的西呈孟。
②地节三年:前67年。地节,西汉宣帝刘询的年号(前69—前66)。
③许伯:即孝宣许皇后父许广汉,汉元帝刘奭外公。昌邑(今山东金乡西)人。封平恩侯。
【译文】
又往东北流经平恩县老城东面。《地理风俗记》说:平恩县就是从前馆陶的一个分乡。汉宣帝地节三年设县,把它封给皇后的父亲许伯,立为侯国。据《地理志》,这就是王莽的延平县。
其水又东过清渊县故城西①,又历县之西北为清渊②,故县有清渊之名矣。世谓之鱼池城,非也。
【注释】
①清渊县:西汉置,属魏郡。治所在今河北馆陶县南馆陶镇。
②清渊:亦称清河。在今河北馆陶西北。
【译文】
白沟水又往东流过清渊县老城西面,又流过县城西北,就是清渊,所以县名也就叫清渊县。世人称之为鱼池城,这是不对的。
其水又东北迳榆阳城北①。汉武帝封太常江德为侯国②。文颖曰③:邑在魏郡清渊④。世谓之清渊城,非也。
【注释】
①榆阳城:当作轑阳城。在今河北馆陶西北。《汉书·昭帝纪》颜师古注:“文颖曰:‘轑音料。德,江德也。轑阳在魏郡清渊。’”
②江德:西汉诸侯。武帝时为淮阳圉县(今河南杞县)厩啬夫,以捕反者公孙勇等有功,封轑阳侯(一作潦阳侯)。
③文颖:字叔良。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后汉末荆州从事,魏建安中为甘陵府丞。曾注《汉书》。
④魏郡:西汉高帝十二年(前195)置。治所在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
【译文】
白沟水又往东北流,经过轑阳城北面。汉武帝把这里封给太常江德,立为侯国。文颖说:城在魏郡清渊。世人称之为清渊城,是不对的。
又东北过广宗县东①,为清河②。
清河东北迳广宗县故城南。和帝永元五年③,封皇太子万年为王国④。田融言⑤,赵立建兴郡于城内⑥,置临清县于水东⑦,自赵石始也⑧。清河之右有李云墓⑨。云字行祖,甘陵人⑩,好学,善阴阳⑪。举孝廉⑫,迁白马令⑬。中常侍单超等⑭,立掖庭民女亳氏为后⑮,后家封者四人,赏赐巨万。云上书移副三府曰⑯:孔子云,帝者,谛也⑰。今尺一拜用⑱,不经御省,是帝欲不谛乎?帝怒,下狱杀之。后冀州刺史贾琮使行部⑲,过祠云墓,刻石表之⑳,今石柱尚存,俗犹谓之李氏石柱。
【注释】
①广宗县:西汉置广宗国。治所在今河北威县东南。东汉永元五年(93)复置广宗国,后为县,属钜鹿郡。
②清河:东汉建安中,曹操在今河南浚县西南的淇门渡筑枋堰,遏淇水入清河的上游白沟以增加清河的流量,又凿平虏渠,使清、漳合口下流参户亭(今河北青县西南木门店)的滹沱河北入泒水,形成一条上起枋堰之侧的枋头,经由白沟、清河、北皮亭以下的漳水,参户亭以下的平虏渠,及平虏渠与泒水相会合后的泒水直至海口的水运通道,在《水经注·淇水》中称自清渊县以下这条水道为清河。
③永元五年:93年。永元,东汉和帝刘肇的年号(89—105)。
④封皇太子万年为王国:《后汉书·孝和帝纪》:“(永元五年春正月)辛卯,封皇弟万岁为广宗王。”郦注作“皇太子”误,当作“皇弟”。译文从之。
⑤田融:十六国时前燕太傅长史。撰《赵书》,亦称《赵记》,述石勒、石虎事迹。
⑥建兴郡:据田融言,此为后赵时置郡。治所在广宗县(今河北威县东南)。
⑦临清县:据田融言,此为后赵时置县。治所在今河北临西县(童村)。
⑧赵石:亦称石赵、后赵。因是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故称。
⑨李云墓:《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一统志》,云墓在清河县(今河北清河县)西十里。”
⑩甘陵:东汉安帝时改厝县置,为清河国治。治所在今山东临清东北。
⑪阴阳:古代指有关日、月、星辰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以及占卜、相宅、相墓等方术。
⑫孝廉:两者都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科目,始于汉代,在东汉尤为求仕者必由之途,后往往合为一科。亦指被推选的士人。孝,指孝悌者。廉,指清廉之士。
⑬白马:即白马县。秦置,属东郡。治所在今河南滑县东二十八里。取白马山为名。
⑭中常侍:官名。东汉时由宦官专任。掌侍皇帝左右,出入内宫,赞导宫内众事,备顾问应对。单超: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东北)人。东汉宦官。桓帝初为中常侍。梁冀专权,帝恒怀不平,与超等密谋,诏收冀及宗亲党羽,悉诛之。封超新丰侯。
⑮掖庭:宫中官署名。掌后宫贵人采女事,以宦官为令丞。秦代名永巷,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称掖廷。
⑯移副三府:把上书的副本呈递三公府。副,副本。三府,汉代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
⑰帝者,谛也:帝王就是要审慎细察。谛,审慎。
⑱尺一:诏策,诏书。亦称尺一牍、尺一板。古时诏板长一尺一寸,故称天子的诏书为尺一。
⑲贾琮(cóng):字孟坚。东郡聊城(今山东聊城西北)人。东汉官吏。迁京令。灵帝时安定交阯之乱,百姓尊称其为“贾父”。后为冀州刺史,令州界安然。行部:刺史(州牧)巡行所属郡国,省察政治教化,考核官员升降,审断冤案等。
⑳刻石表之:按,以上事见《后汉书·李云传》。
【译文】
白沟水又往东北流过广宗县东边,叫清河。
清河往东北流经广宗县老城南面。和帝永元五年把这里封给皇弟万年,立为王国。据田融说,赵在城内设置了建兴郡郡治,在水东设立临清县,这都是从石氏的赵国开始的。清河右岸有李云墓。李云,字行祖,甘陵人,喜欢读书,长于阴阳五行之学。他被推举为孝廉,派去当白马县县令。中常侍单超等人,把后宫偏室的普通民间女子亳氏立为皇后,她家里受封的多达四人,赏赐的财物数以万计。李云向朝廷上书,并把副本交到三府,书中说:孔子道,帝就是谛,即审慎的意思。现在发个诏书就封官用人,不经过御省的同意,这么做您这位皇帝是否就不想谛一下—不愿慎重行事了呢?皇帝大怒,把他关进牢狱,并杀了他。后来冀州刺史贾琮出来巡视下属,途中经过时祭扫了李云墓,并刻石表彰他,现在石柱还在,民间还称它为李氏石柱。
清河又东北迳界城亭东①。水上有大梁②,谓之界城桥。《英雄记》曰③:公孙瓒击青州黄巾贼④,大破之,还屯广宗。袁本初自往征瓒,合战于界桥南二十里。绍将麹义破瓒于界城桥,斩瓒冀州刺史严纲,又破瓒殿兵于桥上,即此梁也⑤。世谓之鬲城桥,盖传呼失实矣。
【注释】
①界城亭:即界桥。在今河北威县东。
②梁:水桥。
③《英雄记》:书名。又称《汉末英雄记》《英雄交争记》。三国魏王粲撰。述汉魏之际史事。
④公孙瓒(zàn):字伯珪。东汉灵帝时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曾参与平定黄巾,讨伐董卓。后割据幽州(今河北北部)。建安四年(199)为袁绍所败,引火自焚而死。青州:西汉武帝置,为十三刺史部之一。黄巾:即黄巾军。东汉末年张角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头缠黄巾而得名。
⑤“袁本初自往征瓒”几句:事见《后汉书·袁绍列传》:“绍先令麹义领精兵八百,强弩千张,以为前登。瓒轻其兵少,纵骑腾之,义兵伏楯下,一时同发,瓒军大败,斩其所置冀州刺史严纲,获甲首千余级。麹义追至界桥。”袁本初,即东汉袁逢庶子袁绍,字本初。麹(qū)义,东汉末袁绍部将。久在凉州,晓习战斗,兵亦骁锐。袁绍与公孙瓒交恶,义屡败瓒军。后自恃有功,骄纵不轨,袁绍召杀之,而并其众。
【译文】
清河又往东北流经界城亭东面。水上有座大桥叫界城桥。《英雄记》说:公孙瓒攻打青州的黄巾贼,把贼兵打垮了,回来时屯在广宗。袁本初亲自去打公孙瓒,会战于界桥以南二十里。袁绍的大将麹义在界城桥打垮公孙瓒,杀了公孙瓒所设的冀州刺史严纲,又在桥上打垮了公孙瓒的殿后部队,就是在这座桥。世人称之为鬲城桥,那是口传失实的结果。
清河又东北迳信乡西①。《地理风俗记》曰:甘陵西北十七里有信乡,故县也。清河又北迳信成县故城西②。应劭曰:甘陵西北五十里有信成亭,故县也。赵置水东县于此城③,故亦曰水东城。
【注释】
①信乡:即信乡县。西汉置,属清河郡。治所在今山东临清西北。
②信成县:西汉置,属清河郡。治所在今河北清河县城关乡西北。东汉废。
③赵:此指后赵。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水东县:后赵置。治所当在今河北清河县城关乡西北。
【译文】
清河又往东北流经信乡西面。《地理风俗记》说:甘陵西北十七里有信乡,原是个县。清河又往北流经信成县旧城西面。应劭说:甘陵西北五十里有信成亭,原是个县。赵在城中设立水东县,所以也叫水东城。
清河又东北迳清阳县故城西①,汉高祖置清河郡②,治此。景帝中三年③,封皇子乘为王国④,王莽之平河也。汉光武建武二年⑤,西河鲜于冀为清河太守⑥,作公廨未就而亡⑦,后守赵高计功用二百万⑧。五官黄秉、功曹刘适言⑨:四百万钱。于是冀乃鬼见,白日道从入府⑩,与高及秉等对共计校⑪,定为适、秉所割匿⑫。冀乃书表自理⑬,其略言:高贵不尚节,亩垄之夫⑭,而箕踞遗类⑮,研密失机,婢妾其性,媚世求显,偷窃很鄙⑯,有辱天官。《易》讥负乘⑰,诚高之谓。臣不胜鬼言,谨因千里驿闻,付高上之。便西北去三十里,车马皆灭不复见。秉等皆伏地物故⑱。高以状闻,诏下,还冀西河田宅妻子焉,兼为差代,以弭幽中之讼⑲。汉桓帝建和三年⑳,改清河为甘陵王国(21),以王妖言(22),徙,其年立甘陵郡,治此焉。
【注释】
①清阳县:西汉置,为清河郡治。治所在今河北清河县东南。东汉废。西晋复置,属清河国。
②清河郡:西汉高帝置。治所在清阳县(今河北清河县东南)。东汉桓帝时改为清河国,移治甘陵县(今山东临清东北)。北魏复为清河郡。
③景帝中三年:即西汉景帝刘启中元三年,前147年。
④皇子乘:即汉景帝之子刘乘。封清河王。在位十三年卒,谥哀。
⑤建武二年:26年。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25—56)。
⑥鲜于冀:西河人。其他未详。
⑦公廨(xiè):官吏办公之处。
⑧赵高:具体不详。
⑨五官:官名。似指五官掾。汉郡国属吏有五官掾,北魏因之,唯称五官。黄秉:具体不详。功曹:官名。汉代郡守有功曹史,简称功曹,除掌人事外,亦得以参与一郡的政务。刘适:具体不详。
⑩道从:古时帝王、贵族、官僚出行时,前驱者称导,后随者称从,因谓之导从。
⑪对共计校:比对着计算核校。
⑫割匿:夺取隐匿。割,剥夺,夺取。
⑬表:文体名。奏章的一种,用于陈请等。自理:自我申诉辩白。
⑭亩垄之夫:田野农夫。
⑮箕(jī)踞:本指轻慢、不拘礼节的坐姿,即随意张开两腿坐着,形似簸箕。比喻傲慢无理。
⑯很鄙:凶残鄙陋。
⑰《易》讥负乘:语见《易·解》:“六三:负且乘,致寇至,贞吝。《象》曰:‘负且乘,亦可丑也。自我致戎,又谁咎也?’”孔颖达疏:“乘者,君子之器也。负者,小人之事也。施之于人,即在车骑之上而负于物也,故寇盗知其非己所有,于是竞欲夺之。”意思是卑贱者背着人家的财物,坐上大马车炫耀,就会招致强盗来抢。此指小人居君子之位。
⑱物故:死亡。
⑲弭(mǐ):消止,止息。幽中:地府。
⑳建和三年:149年。一说在建和二年(148)。建和,东汉桓帝刘志的年号(147—149)。
(21)甘陵王国:东汉建和二年(148)改清河国置。治所在甘陵县(今山东临清东北)。北魏改为清河郡。
(22)妖言:邪说妄言。秦汉时罪名之一。《史记·孝文本纪》:“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
【译文】
清河又往东北流过清阳县旧城西面,汉高帝设清河郡,治所就在这里。景帝中元三年,把清阳这地方封给皇子乘,立为王国,就是王莽的平河。汉光武帝建武二年,西河鲜于冀当清河太守,他营建官署屋宇,工程尚未完竣就死了,后任太守赵高计算人工费用为二百万。而五官黄秉、功曹刘适却说是四百多万钱。于是鲜于冀鬼魂出现,白日带领着随从走进官府里,与赵高及黄秉等人核对账目,得出结论,认定是刘适、黄秉两人隐瞒私分公款。鲜于冀于是写了奏表自己申述理由,大意说:赵高居官显贵却不重节操,他本是个乡野村夫,却傲慢自大,他未能及时审察下属的密谋,那些小人生来就是一副奴颜婢膝的样子,谄媚求荣,偷窃的手段真是恶劣卑鄙,赵高失职,有辱朝廷命官的身份。《易经》讥刺那种居于君子之位的小人,真是赵高的写照。我做鬼不能尽所欲言,谨凭邮驿上书,交赵高呈上。于是他就往西北方驰去三十里后,车马都不见了。黄秉等人俯伏在地上,都死了。赵高把情况报告朝廷,于是皇帝下诏把鲜于冀在西河的田亩住宅都发还给他的妻子,还派人代为管理,以平息这场阴间的讼案。汉桓帝建和三年,把清河改为甘陵王国,后来清河王因为散步妖言被贬谪,当年立甘陵郡,而把治所设在这里。
又东北过东武城县西①,
清河又东北迳陵乡西②。应劭曰:东武城西南七十里有陵乡,故县也。后汉封太仆梁松为侯国③,故世谓之梁侯城,遂立侯城县治也④。
【注释】
①东武城县:西汉置,属清河郡。治所在今河北清河县东北。东汉属清河国。西晋太康中改为武城县。因定襄郡亦有武城,故此地称东武城县。
②陵乡:当在今河北清河县。
③梁松:字伯孙。安定乌氏(今宁夏固原)人。东汉梁统之子。据《后汉书·梁统传》,梁统在郡有治迹,吏人畏爱之。卒于官。子梁松嗣封陵乡侯。
④侯城县:北魏太和十三年(489)置,属清河郡。治所在今河北清河县西南。
【译文】
清河又往东北流过东武城县西边,
清河又往东北流经陵乡西面。应劭说:东武城西南七十里有陵乡,原是个县。后汉时把陵乡封给太仆梁松,立为侯国,所以世人称之为梁侯城,于是就设立了侯城县治所。
清河又东北迳东武城县故城西。《史记》:赵公子胜,号平原君,以解邯郸之功,受封于此①。定襄有武城②,故加东矣。
【注释】
①“赵公子胜”几句:事见《史记·平原君列传》。赵公子胜,即赵平原君赵胜。有贤德,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秦昭王十五年(前292),秦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纵于楚。平原君得敢死之士三千人,与邯郸传舍吏子李同赴秦军,秦军为之后退三十里。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邯郸复存。
②定襄:即定襄郡。西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分云中郡所置。治所在成乐县(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盛乐镇古城)。武城:即武城县。西汉置,属定襄郡。治所在今内蒙古清水河县北。一说即今和林格尔县东南新店子镇古城。
【译文】
清河又往东北流经东武城县老城西面。据《史记》:赵国公子胜,号为平原君,因为解除了邯郸之围有功,被封在这里。因为定襄郡有个武城,所以这里加上东字,叫东武城。
清河又东北迳復阳县故城西①。汉高祖七年②,封右司马陈胥为侯国③。王莽更名之曰乐岁。《地理风俗记》曰④:东武城西北三十里有復阳亭⑤,故县也。世名之曰槛城,非也。
【注释】
①復阳县:西汉置,属清河郡。治所在今河北故城西南。
②汉高祖七年:前200年。
③陈胥:西汉诸侯、高祖功臣。薛(今山东枣庄)人。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前200年封復阳侯。
④《地理风俗记》:书名。东汉应劭撰。风俗志类著作。今仅存辑本。
⑤復阳亭:在今河北故城西南。
【译文】
清河又往北流经復阳县旧城西面。汉高祖七年,把復阳封给右司马陈胥,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乐岁。《地理风俗记》说:东武城西北三十里有復阳亭,原是个县。人们叫他槛城,这是不对的。
清河又东北流,迳枣彊县故城西①。《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云:汉武帝元朔二年②,封广川惠王子晏为侯国也③。应劭《地理风俗记》曰:东武城县西北五十里,有枣彊城,故县也。
【注释】
①枣彊县:西汉置,属清河郡。治所在今河北枣强东南东故县村。《元和郡县志》:“其地枣木彊(强)盛,故曰枣彊。”
②元朔二年:前127。元朔,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28—前123)。
③广川惠王子晏:即广川惠王刘越之子刘宴。封枣彊侯。
【译文】
清河又往东北流,流经枣彊县老城西面。《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说:汉武帝元朔二年,把枣彊封给广川惠王的儿子刘晏,立为侯国。应劭《地理风俗记》说:东武城县西北五十里,有枣彊城,是个旧县城。
又北过广川县东①,
清河北迳广川县故城南。阚骃曰:县中有长河为流,故曰广川也。水侧有羌垒②,姚氏之故居也③,今广川县治。清河又东北迳历县故城南④。《地理志》:信都之属县也⑤,王莽更名曰历宁也。应劭曰:广川县西北三十里有历城亭⑥,故县也。今亭在县东如北⑦,水济尚谓之为历口渡也⑧。
【注释】
①广川县:西汉置,属信都国。治所在今河北景县西南广川镇。
②羌垒:故址在今河北枣强倘村西南黄河故道处。
③姚氏:指姚弋仲。十六国时期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县西)人。世为羌族首领。
④历县:西汉置,属信都国。治所在今河北景县西南。东汉废。
⑤信都:即信都国,西汉高帝置。汉景帝二年(前155)改为广川国,宣帝甘露三年(前51)复为信都国。治所在信都县(今河北衡水冀州区)。
⑥历城亭:《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故城县(今河北故城)西北。”
⑦东如北:东偏北。如,往,之。
⑧济:渡口。历口渡:在今河北景县西南。晋代为清河津渡处。
【译文】
清河又往北流过广川县东面,
清河往北流经广川县老城南面。阚骃说:县中有长河流水,所以叫广川。水边有羌垒,是姚氏的故居,现在是广川县的治所。清河又往东北流经历县老城南面。据《地理志》:这是信都国的属县,王莽改名为历宁。应劭说:广川县西北三十里有历城亭,是个旧县址。现在亭在县东偏北,渡口到今天还叫历口渡。
又东过脩县南①,又东北过东光县西②,
清河又东北,左与张甲屯、绛故渎合③,阻深堤高障,无复有水矣。又迳脩县故城南,屈迳其城东。脩音條,王莽更名之曰脩治。《郡国志》曰:故属信都。
【注释】
①脩县:西汉置,属信都国。治所在今河北景县南十三里。东汉属勃海郡。西晋迁治于今景县东九里。
②东光县:西汉置,属勃海郡。治所在今河北东光东二十里。东汉为侯国。
③张甲屯:今名张甲河。在今河北清河县西。已湮。绛故渎:绛水旧河道。《水经注·浊漳水》:“又有长芦淫水之名,绛水之称矣。今漳水既断,绛水非复缠络矣。又北,绛渎出焉,今无水。故渎东南迳九门城南,又东南迳南宫城北,又东南迳缭城县故城北。”
【译文】
清河又往东流过脩县南边,又往东北流过东光县西边,
清河又往东北流,左边与张甲屯、绛水旧河道汇合,因被高堤所阻,不再有水了。又流经脩县老城南边,转弯流经城东。脩字读作條(条),王莽改名为脩治。《郡国志》说:脩县旧时属信都郡。
清河又东北,左与横漳枝津故渎合①。又东北迳脩国故城东②,汉文帝封周亚夫为侯国③,故世谓之北脩城也。
【注释】
①横漳:即衡漳,古漳水。古黄河自南而北,流经今河北南部,漳水自西而来东流注之,横流入河,故称横漳。
②脩国:即脩市侯刘寅的封国。西汉置,属勃海郡。治所在今河北景县西北。
③汉文帝:西汉皇帝刘恒。周亚夫:沛(今江苏沛县)人。绛侯周勃子。西汉名将。汉文帝时封條(条)侯,继周勃后。
【译文】
清河又往东北流,左边与横漳支流旧水道汇合。又往东北流经脩国旧城东面,汉文帝把这地方封给周亚夫,立为侯国,所以世人称之为北脩城。
清河又东北迳邸阁城东①。城临侧清河,晋脩县治。城内有县长鲁国孔明碑②。
【注释】
①邸阁城:晋脩县县治。在今河北景县东。
②鲁国:故秦之薛郡,西汉高后元年(前187)改为鲁国,属豫州。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东北古城村)。孔明:似为孔翊。《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孔明无考,当孔翊之误……《后汉书·皇甫规传》及《鲁国先贤传》并有孔翊。《孔氏谱》载,翊为孔子十九世孙。”
【译文】
清河又往东北流经邸阁城东面。邸阁城濒临清河边,晋时是脩县的治所。城内有县长鲁国孔明碑。
清河又东至东光县西,南迳胡苏亭①。《地理志》:东光有胡苏亭者也。世谓之羌城,非也。又东北,右会大河故渎②,又迳东光县故城西,后汉封耿纯为侯国③。初平二年,黄巾三十万人入渤海,公孙瓒破之于东光界,追奔是水,斩首三万,流血丹水④,即是水也。
【注释】
①胡苏亭:在今山东宁津西南二十二里保店镇。
②大河故渎:东汉以后对西汉时黄河自濮阳以下故道的俗称。因改徙于王莽时,亦名王莽河。故道自今河南濮阳西南折北流经南乐西,又东北经河北大名等地,折东经山东,又经河北,终至天津入海。
③耿纯:字伯山。钜鹿宋子(今河北赵县)人。东汉初将领。光武帝刘秀封其为东光侯。
④“初平二年”几句:事见《后汉书·公孙瓒传》。初平二年,191年。初平,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190—193)。渤海,即渤海郡,又作勃海郡。西汉文帝十五年(前165)析河间国置。在渤海之滨,因以为名。治所在浮阳县(今河北沧县东南四十里旧州镇)。丹,此指流血把河水染成红色。
【译文】
清河又东流,到了东光县西面,往南流过胡苏亭。查考《地理志》,东光县有胡苏亭。世人称之为羌城,不是这样的。又往东北流,右边与大河旧河道汇合,又流经东光县旧城西边,后汉时把这地方封给耿纯,立为侯国。初平二年,黄巾军三十万人侵入渤海,公孙瓒在东光边界打败了他们,追到这条水上,杀了三万人,流血把河水都染红了,说的就是这条水。
又东北过南皮县西①,
清河又东北,无棣沟出焉②。东迳南皮县故城南,又东迳乐亭北③,《地理志》之临乐县故城也④,王莽更名乐亭。《晋书地道志》《太康地记》⑤:乐陵国有新乐县⑥。即此城矣。又东迳新乡城北⑦,即《地理志》高乐故城也,王莽更之曰为乡矣。无棣沟又东分为二渎。无棣沟又东迳乐陵郡北⑧。
【注释】
①南皮县:秦置,属钜鹿郡。治所在今河北南皮东北八里。西汉属勃海郡。文帝时封窦彭祖为南皮侯,即此。
②无棣沟:在今河北盐山县旧庆云县东。相传春秋时即有此沟,分大河支流,东注于海。
③乐亭:即西汉临乐县治所。在今河北南皮东南。
④临乐县:西汉置,属勃海郡。治所在今河北南皮东南。东汉废。
⑤《晋书地道志》:又名《晋地道记》等。东晋史学家王隐撰。今存清人辑本。《太康地记》:书名。又称《晋太康地记》等。撰者不详。成书于晋太康三年(282)。记载晋初州、郡、县建制沿革、地名取义、山水、物产等。
⑥乐(luò)陵国:西晋改乐陵郡为乐陵国。治所由乐陵县(今山东乐陵东南二十五里花园乡城子后)迁到厌次县(今山东惠民东)。新乐县:三国魏置,属乐陵国。治所在今河北南皮南。
⑦新乡城:又名西乡城、思乡城。在今河北南皮东南董村乡。
⑧乐陵郡:东汉建安中置。治所在乐陵县(今山东乐陵东南二十五里花园乡城子后)。
【译文】
清河又往东北流过南皮县西边,
清河又往东北流,无棣沟在这里分出。往东流经南皮县旧城南面,又往东流经乐亭北面,就是《地理志》的临乐旧城,王莽改名为乐亭。《晋书地道志》《太康地记》都说乐陵国有新乐县。就是这座城。又往东流经新乡城北面,就是《地理志》的高乐旧城,王莽改名叫为乡。无棣沟又东流,分为两条渠道。无棣沟又往东流经乐陵郡北面。
又东屈而北出,又东转迳苑乡县故城南①。又东南迳高成县故城南②,与枝渎合。枝渎上承无棣沟,南迳乐陵郡西,又东南迳千童县故城东③。《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曰:故重也,一作千锺。汉武帝元朔四年④,封河间献王子刘阴为侯国⑤。应劭曰:汉灵帝改曰饶安也⑥,沧州治⑦。枝渎又南东屈,东北注无棣沟。无棣沟又东北迳一故城北,世谓之功城也。又东北迳盐山东北入海⑧。《春秋·僖公四年》⑨,齐、楚之盟于召陵也⑩,管仲曰⑪:昔召康公赐命先君太公履⑫,北至于无棣⑬,盖四履之所也⑭。京相璠曰:旧说无棣在辽西孤竹县⑮。二说参差,未知所定。然管仲以责楚,无棣在此,方之为近。既世传已久,且以闻见书之。
【注释】
①苑乡县:十六国时期后赵置,属广平郡。治所在今河北任县东北十八里。北魏废。
②高成县:西汉置,属勃海郡,为都尉治。治所在今河北盐山县东南二十里故城村。东汉改为高城县。
③千童县:西汉置,属勃海郡。治所在今河北盐山县西南千童镇。东汉灵帝时改名为饶安县。
④元朔四年:前125年。
⑤河间献王子刘阴:即河间献王刘德之子刘阴。封千锺侯。
⑥汉灵帝:东汉皇帝刘宏。饶安:即饶安县。东汉灵帝改千童县置,属勃海郡。治所在今河北盐山县西南千童镇。《元和郡县志》:“以其地丰饶,可以安人”,因而得名。北魏属沧州。
⑦沧州:北魏熙平二年(517)置。治所在饶安县(今河北盐山县西南千童镇)。
⑧盐山:在今河北盐山县东南八十里。
⑨僖公四年:前656年。
⑩召(shào)陵:春秋楚邑。治所在今河南漯河召陵区东召陵镇。
⑪管仲:亦称管子、管敬仲。名夷吾,字仲。颍上(颍水之滨)人。春秋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本为公子纠的臣子。公子纠死后,由于鲍叔牙的推荐,相齐桓公(公子小白)九合诸侯,称霸天下。
⑫召康公:指召公奭(shì),姓姬名奭。周朝初年的贤人。太公:即姜太公。齐之始祖。
⑬无棣:邑名。春秋时属齐国,在北境。在今山东无棣附近。
⑭四履之所:谓所征伐四方的界限。
⑮辽西:即辽西郡。战国燕置。秦时治所在阳乐县(今辽宁义县西)。三国魏时与阳乐县同移治今河北卢龙东南。孤竹县:在今河北卢龙南。
【译文】
又折向东边,往北流,又转而往东流经苑乡老城南面。又往东南流经高城县老城南面,与支渠相汇合。支渠上口承接无棣沟,往南流经乐陵郡西边,又往东南流经千童县旧城东边。《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说:千童就是旧时的重,又写作千锺。汉武帝元朔四年,把千锺封给河间献王的儿子刘阴,立为侯国。应劭说:汉灵帝改名为饶安,是沧州的治所。支渠又往南流,转向东边,往东北注入无棣沟。无棣沟又往东北流经一座老城北面,人们称之为功城。又往东北流经盐山,往东北注入大海。《春秋·僖公四年》,齐、楚二国在召陵会盟,管仲说:从前召康公给我们的先君太公划定征伐的范围,北边到无棣,是四方疆界所至的地方。京相璠说:旧的说法以为无棣在辽西孤竹县。两种说法互有出入,不知哪一个对。但管仲以周所定疆界责难楚国,无棣在这里,照位置看来,较为切近。既然世上相传已久,姑且把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
清河又东北迳南皮县故城西。《十三州志》曰:章武有北皮亭①,故此曰南皮也,王莽之迎河亭。《史记·惠景侯者年表》云:汉景帝后七年②,封孝文后兄子彭祖为侯国③。建安中④,魏武擒袁谭于此城也⑤。
【注释】
①章武:即章武郡。北魏改章武国置。治所在成平县(今河北沧州西),后迁治平舒县(今河北大城)。
②汉景帝后七年:当为汉文帝后七年。前157年。
③孝文后兄:即汉文帝之窦皇后兄窦长君。彭祖:窦长君之子。清河观津(今河北武邑东)人。封南皮侯。
④建安: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196—220)。
⑤魏武:指魏武帝曹操。袁谭:字显思。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县西北)人。袁绍长子。绍信后妻言,偏爱少子袁尚,令谭出为青州刺史。绍卒,谭攻尚,败还南皮。尚复攻谭,谭请救于曹操。后谭背操,兵败被杀。
【译文】
清河又往东北流经南皮县老城西面。《十三州志》说:章武有北皮亭,所以这里叫南皮亭,也就是王莽的迎河亭。《史记·惠景侯者年表》说:汉文帝后元七年,把这里封给孝文帝皇后哥哥的儿子彭祖,立为侯国。建安年间,魏武帝就在这城中俘获了袁谭。
清河又北迳北皮城东①,左会滹沱别河故渎②,谓之合口,城谓之合城也。《地理风俗记》曰:南皮城北五十里有北皮城,即是城矣。
【注释】
①北皮城:在今河北南皮东北。
②滹沱(hū tuó)别河故渎:《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滹沱别渎,即《汉志》乐成(今河北献县)之滹沱别水,《浊漳水注》所云出乐成陵县北者,乃滹沱别水,分滹沱故渎之所缠络是也。”
【译文】
清河又往北流经北皮城东面,在左边汇合滹沱别河旧道,汇流处叫合口,该处的城叫合城。《地理风俗记》说:南皮城北五十里有北皮城,就是此城。
又东北过浮阳县西①,
清河东北流,浮水故渎出焉②。按《史记》,赵之南界有浮水焉③。浮水在南,而此有浮阳之称者④,盖浮水出入,津流同逆混并,清、漳二渎⑤,河之旧道,浮水故迹,又自斯别,是县有浮阳之名也。首受清河于县界⑥。东北迳高成县之苑乡城北,又东迳章武县之故城北⑦。汉景帝后七年⑧,封孝文后弟窦广国为侯国⑨。王莽更名桓章。晋太始中立章武郡⑩,治此。浮水故渎又东迳箧山北⑪。《魏土地记》曰:高成东北五十里有箧山,长七里。浮渎又东北迳柳县故城南⑫。汉武帝元朔四年⑬,封齐孝王子刘阳为侯国⑭。《地理风俗记》曰:高成县东北五十里有柳亭⑮,故县也。世谓之辟亭,非也。浮渎又东北迳汉武帝望海台⑯,又东注于海。应劭曰:浮阳县,浮水所出,入海,朝夕往来,日再⑰。今沟无复有水也。
【注释】
①浮阳县:战国秦置,属钜鹿郡。治所在今河北沧县东南四十里旧州镇。西汉为勃海郡治。
②浮水:在今河北沧县东南,东入盐山县界。
③赵之南界有浮水焉:又,《汉书·地理志》有:“赵地,昴、毕之分野……南至浮水、繁阳、内黄、斥丘……”
④此有浮阳之称:浮水在南,则浮阳城在浮水之北。阳,山南水北为阳。
⑤清、漳二渎:指清河和漳水。
⑥首受:上游连接。
⑦章武县:西汉元帝后元七年(前157)封窦广国为章武侯,元狩元年(前122)改为县,属勃海郡。治所在今河北黄骅西南故县村。
⑧汉景帝后七年:当为汉文帝后七年。前157年。
⑨窦广国:字少君。清河观津(今河北武邑东)人。窦皇后少弟。封章武侯。
⑩太始:即泰始。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265—274)。章武郡:当为“章武国”之误。章武国,西晋泰始元年(265)置。治所在东平舒县(今河北大城)。
⑪箧(qiè)山:在今河北盐山县东南。
⑫柳县故城:在今河北盐山县东。
⑬元朔四年:前125年。
⑭刘阳:一作刘阳巳。齐孝王刘将闾之子。封柳侯。
⑮柳亭:一名柳亭城。在今河北盐山县东。
⑯望海台:又名武帝台。汉武帝时置。在今河北海兴东近海处。
⑰日再:每天两次。
【译文】
清河又往东北流过浮阳县西边,
清河往东北流,浮水旧河道在这里分出。查考《史记》,这是赵国的南部边界,有浮水流出。浮水在南,但这里却叫浮阳,大概是因为浮水出入的水流,同流与逆流的水互相混并,清河和漳水这两条水,又循河水的旧道而流,浮水的遗迹又是从这里分出的,所以该县也就有了浮阳之名了。浮水上口在浮阳县境内引入清河水。往东北流经高成县苑乡城北面,又往东流经章武县老城北面。汉文帝后元七年,把这里封给孝文帝皇后的弟弟窦广国,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桓章。晋泰始年间设立章武郡,治所就在这里。浮水旧河又往东流经箧山北面。《魏土地记》说:高成东北五十里有箧山,长七里。浮水又往东北流经柳县老城南面。汉武帝元朔四年,把这里封给齐孝王的儿子刘阳,立为侯国。《地理风俗记》说:高成县东北五十里有柳亭,从前是县。世人称之为辟亭,这是不对的。浮水又往东北流经汉武帝望海台,又东流注入大海。应劭说:浮阳县,浮水发源于这里,流入大海,潮汐涨落每天两次。现在沟里不再有水了。
清河又北分为二渎,枝分东出,又谓之浮渎。清河又北迳浮阳县故城西①,王莽之浮城也。建武十五年②,更封骁骑将军平乡侯刘歆为侯国③,浮阳郡治④。又东北,滹沱别渎注焉,谓之合口也。
【注释】
①浮阳县:战国秦置,属钜鹿郡。治所在今河北沧县东南四十里旧州镇。西汉为勃海郡治。
②建武十五年:39年。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25—56)。
③刘歆:字细君。刘植从兄。据《后汉书·刘植传》,前39年,光武帝封刘歆为浮阳侯。
④浮阳郡:北魏太和十一年(487)置,属瀛州。治所在浮阳县(今河北沧县东南旧州镇)。
【译文】
清河又北流,分为两条,往东分出的支流,又称为浮渎。清河又往北流经浮阳县老城西面,这就是王莽的浮城。建武十五年,把这里改封给骁骑将军平乡侯刘歆,立为侯国,是浮阳郡的治所。又往东北流,滹沱别渎注入,汇流处称为合口。
又东北过濊邑北①,
濊水出焉②。
【注释】
①濊(huì)邑:即章武县故城。在今河北黄骅西南故县村。
②濊水:在今河北黄骅一带。
【译文】
清河又往东北流过濊邑北边,
濊水由此流出。
又东北过乡邑南①,
清河又东,分为二水。枝津右出焉,东迳汉武帝故台北②。《魏土地记》曰:章武县东百里有武帝台,南北有二台③,相去六十里,基高六十丈。俗云:汉武帝东巡海上所筑④。又东注于海。
【注释】
①乡邑:《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乡邑无考。乡()与紵形近,疑即《注》之‘紵(纻)姑邑’。”
②武帝故台:即望海台。在今河北海兴东近海处。
③南北有二台:《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上浮水所迳之台,是南台。此清河枝津所迳之台,乃北台。”
④汉武帝东巡海上:据《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武帝多次巡行海上。
【译文】
清河又往东北流过乡邑南边,
清河又东流,分为两条。支流从右岸分出,往东流经汉武帝故台北面。《魏土地记》说:章武县东边一百里有武帝台,台有南北两座,相距六十里,台基高六十丈。民间相传:这是汉武帝在东方巡察海上时所筑。支流又东流注入大海。
清河又东北迳纻姑邑南①,俗谓之新城,非也。
【注释】
①纻(zhù)姑邑:又名麻姑城。在今河北黄骅西北麻沽村。
【译文】
清河又往东北流经纻姑邑南边,俗称新城,不对。
又东北过穷河邑南①,
清河又东北迳穷河邑南,俗谓之三女城,非也。东北至泉州县②,北入滹沱水③。《经》曰:笥沟东南至泉州县与清河合④,自下为派河尾也⑤。又东,泉州渠出焉⑥。
【注释】
①穷河邑:《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当在今静海县(今天津静海区)南。”
②泉州县:战国秦置,属渔阳郡。治所在今天津武清区(杨村镇)西南城上村。汉属渔阳郡。西晋属燕国。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废。
③滹沱(hū tuó)水:在今河北西部。源出山西五台山东北泰戏山,西南流至忻州北折向东流,至盂县北穿割太行山进入河北平原,在献县与滏阳河汇合为子牙河,全长五百四十公里。
④笥沟:潞河的别名。即今北京通州区以下的北运河。河水又东南至雍奴县(今天津武清区西北旧县村)西,为笥沟。
⑤派河尾:各派水流的下游。派,水分道而流。
⑥泉州渠:在今天津东北。三国时曹操为沟通潞河和泃(jū)河而凿。渠因在泉州县(今天津武清区)而得名。
【译文】
清河又往东北流过穷河邑南边,
清河又往东北流过穷河邑南边,俗称三女城,这是不对的。往东北到了泉州县,北流注入滹沱水。《水经》说:笥沟往东南流到泉州县,与清河汇合,从这里起的下游是各派水流的下游。又东流,泉州渠在这里分出。
又东北过漂榆邑①,入于海。
清河又东迳漂榆邑故城南,俗谓之角飞城。《赵记》云②:石勒使王述煮盐于角飞③。即城异名矣。《魏土地记》曰:高城县东北百里,北尽漂榆,东临巨海,民咸煮海水,藉盐为业④。即此城也。清河自是入于海。
【注释】
①漂榆邑:又名漂榆津、角飞城。在今天津东南海河北。
②《赵记》:书名。即十六国前燕太傅长史田融撰写的《赵书》。记石勒、石勒事。
③石勒:字世龙。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十六国时期后赵政权的建立者。王述:字怀祖。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东海太守王承之子。
④藉盐为业:依靠治盐为业。藉,依靠,依赖。
【译文】
清河又往东北流过漂榆邑,注入大海。
清河又往东流经漂榆邑老城南面,俗称角飞城。《赵记》说:石勒派王述在角飞煮盐,角飞就是漂榆城的别名。《魏土地记》说:高城县东北一百里,北边到漂榆县为止,东边靠着大海,老百姓都用海水煮盐,以制盐为业,说的就是此城。清河就在这里流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