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

字数:15231

沁水出上党涅县谒戾山①,

沁水即涅水也。或言出穀远县羊头山世靡谷②,三源奇注③,迳泻一隍④。又南会三水,历落出左右近溪,参差翼注之也⑤。

【注释】

①沁水:一名少水。即今山西东南部之沁河。源出山西沁源北绵山二郎神沟,南流经安泽、沁水、阳城诸县,入河南济源市境,东流至武陟南入黄河。上党:即上党郡。战国韩、赵各置郡。因上党地区而得名。后入秦,合为一郡,治所在壶关县(今山西长治上党区北故驿村)。西汉移治长子县(今山西长子)。东汉末又移治壶关县。涅县:东汉改涅氏县置,属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武乡西北四十二里故城镇。谒戾(yè lì)山:说法不一。一说即麓台山,在今山西平遥东南。一说又名羊头山,在今山西沁源东北。

②穀远县:西汉置,属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沁源。世靡谷:《汉书·地理志》“上党郡”:“穀远,羊头山世靡谷,沁水所出,东南至荥阳入河,过郡三,行九百七十里。”

③奇注:从不同地方发源而流注。

④隍:沟壑。

⑤翼注:从左右两侧汇注。

【译文】

沁水

沁水发源于上党涅县谒戾山,

沁水就是涅水。也有人说是发源于穀远县羊头山世靡谷,有三个水源掎角相对,一同泻入深涧中。又南流,汇合了三条水,这些泉水淙淙地从左右近旁的山溪中流出,参差错落地从两边注入沁水。

南过穀远县东,又南过陭氏县东①,

穀远县,王莽之穀近也。沁水又南迳陭氏县故城东。刘聪以詹事鲁繇为冀州②,治此也。

【注释】

①陭(yì)氏县:西汉置,属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安泽东南。

②刘聪:字玄明,一名载。十六国时期汉国国君。匈奴族。刘渊之子。詹事:官名。职掌皇后、太子家事。鲁繇:西晋怀王时南阳王司马模的长史。随司马模降汉后,刘聪任其为冀州刺史。

【译文】

沁水往南流过穀远县东边,又往南流过陭氏县东边,

穀远县就是王莽的穀近。沁水又往南流经陭氏县老城东边。刘聪任命詹事鲁繇为冀州太守,治所就在这里。

沁水又南历陭氏关①,又南与骉骉水合②。水出东北巨骏山③,乘高泻浪,触石流响,世人因声以纳称。西南流注于沁。

【注释】

①陭氏关:在今山西安泽东南。

②骉骉(biāo)水:光绪时《山西通志·山川考》:“林村河,县东八十里,水出熊耳山,案山东连巨骏山,当是《水经注》之骉骉水。”

③巨骏山:又名雕黄岭、刁黄山。位于山西沁水县东北。

【译文】

沁水又往南流过陭氏关,又往南与骉骉水汇合。这条水发源于东北的巨骏山,从高处滚滚地奔泻而下,冲着岩石发出轰响,人们就是以水声取名的。水往西南流,注入沁水。

沁水又南与秦川水合①。水出巨骏山东,带引众溪,积以成川。又西南迳端氏县故城东②。昔韩、赵、魏分晋,迁晋君于端氏县③,即此是也。其水南流,入于沁水。

【注释】

①秦川水:源出今山西长子县西方山,西南流经沁水县入沁水。

②端氏县:战国韩置。后入秦,属上党郡。西汉属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沁水县东北固县。

③昔韩、赵、魏分晋,迁晋君于端氏县:春秋晚期,晋国各世卿为夺取晋国政权相互兼并,至前453年,赵、韩、魏三家三分晋地,晋君成为附庸,史称三家分晋。

【译文】

沁水又南流,与秦川水汇合。秦川水发源于巨骏山东麓,带引了许多山溪,积聚成一条川流。又往西南流经端氏县旧城东边。从前韩、赵、魏分割了晋国,把晋国的国君贬迁到端氏县,就是此县。水往南流,注入沁水。

又南过阳阿县东①,

沁水南迳阳阿县故城西。《魏土地记》曰:建兴郡治阳阿县②。郡西四十里有沁水南流。沁水又南与濩泽水合③。水出濩泽城西白涧岭下④,东迳濩泽。《墨子》曰⑤:舜渔濩泽。应劭曰⑥:泽在县西北。又东迳濩泽县故城南,盖以泽氏县也⑦。《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九年⑧,晋取玄武、濩泽者也。其水际城东注⑨,又东合清渊水⑩。水出其县北,东南迳濩泽城东,又南入于泽水。

【注释】

①阳阿县:西汉置,属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阳城西北三十五里阳陵村。

②建兴郡:十六国时期西燕慕容永置。治所在阳阿县(今山西晋城北大阳镇)。

③濩(huò)泽水:即今山西阳城西南菏泽水。

④濩泽城:战国魏邑。即今山西阳城西北泽城。白涧岭:又称白涧山。在今山西阳城西北,为阳城中部高山。

⑤《墨子》:书名。春秋战国之际鲁国人墨翟(dí)所作,为墨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内容驳杂,提倡“兼爱”“非攻”“尚贤”“非命”等。

⑥应劭:字仲远,一作仲瑗。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东汉末学者。撰有《风俗通义》《汉官仪》《地理风俗记》等。

⑦以泽氏县:依照泽名来给县邑命名。氏,取名,命名。

⑧梁惠成王十九年:前351年。梁惠成王,即魏惠王。魏是国名,姓魏名罃,因魏都大梁,故又称梁惠王。

⑨际:靠近,临近。

⑩清渊水:在今山西阳城。《泽州府志》阳城县:“台底村北清池村有池水,当因唐讳渊为池。”

【译文】

沁水又往南流过阳阿县东边,

沁水往南流经阳阿县老城西边。《魏土地记》说:建兴郡的治所在阳阿县。郡治西边四十里有沁水往南流。沁水又南流,与濩泽水汇合。濩泽水发源于濩泽城西的白涧岭下,往东流经濩泽。《墨子》说:舜在濩泽捕鱼。应劭说:濩泽在县城西北。又东流经濩泽县老城南面,县名就是因濩泽而来的。《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九年,晋夺取玄武和濩泽。水傍城边往东奔流,又东流与清渊水汇合。清渊水发源于县北,往东南流经濩泽城东面,又往南流入濩泽水。

泽水又东得阳泉口①。水出鹿台山②。山上有水,渊而不流③。其水东迳阳陵城南④,即阳阿县之故城也。汉高帝七年⑤,封卞䜣为侯国⑥。水历嶕峣山东⑦,下与黑岭水合⑧。水出西北黑岭下⑨,即开隥也。其水东南流迳北乡亭下⑩,又东南迳阳陵城东,南注阳泉水。阳泉水又南注濩泽水。泽水又东南,有上涧水注之⑪。水导源西北辅山⑫,东迳铜于崖南⑬,历析城山北⑭。山在濩泽南,《禹贡》所谓砥柱、析城⑮,至于王屋也⑯。山甚高峻,上平坦,下有二泉,东浊西清,左右不生草木,数十步外多细竹。其水自山阴东入濩泽水。濩泽水又东南注于沁水。

【注释】

①阳泉口:亦称芦河。即今山西阳城北芦苇河。

②鹿台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寰宇记》:鹿台山在沁水县(今山西沁水县)南三十里。”

③渊:深。

④阳陵城:即阳阿县故城。在今山西阳城西北阳陵村附近。

⑤汉高帝七年:前200年。

⑥卞䜣: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以中谒者从,入汉,以郎中骑从高祖平定诸侯,封阳河侯。

⑦嶕峣(jiāo yáo)山:在今山西阳城东三十里。

⑧黑岭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水曰梅河,出沁水县西北岭,盖自宇文周讳黑,已改为乌岭矣。”

⑨黑岭:《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寰宇记》黑岭山在沁水县西五十里,即《春秋》晋黑壤。”

⑩北乡亭:当在今山西沁水县东南。

⑪上涧水:当在今山西阳城一带。

⑫辅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隋志》,沁水县有辅山。《寰宇记》,东辅山在沁水县西南九十二里,其山及西辅山与析城山相连,若有相辅之势。”

⑬铜于崖:《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崖当在今阳城县(今山西阳城)西。”

⑭析城山:即今山西阳城西南析城山。

⑮《禹贡》:即《尚书·禹贡》。详细记载了古代九州的划分、山川的方位、物产分布以及土壤性质等。砥柱:即砥柱山。又名底柱山、三门山。在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东北黄河中。

⑯王屋:即王屋山。在今河南济源西北九十里与山西阳城交界处。

【译文】

濩泽水又东流,在阳泉口接纳了阳泉水。阳泉水出自鹿台山。山上有一泓泉水,渊深而不流动。阳泉水往东流经阳陵城南,也就是阳阿县的老城。汉高帝七年,把这地方封给卞䜣,立为侯国。阳泉水流过嶕峣山东边,在山下与黑岭水汇合。黑岭水发源于西北的黑岭脚下,就是开隥。黑岭水往东南流经北乡亭下,又往东南流经阳陵城东面,往南注入阳泉水。阳泉水又南流,注入濩泽水。濩泽水又往东南流,有上涧水注入。上涧水发源于西北的辅山,东经铜于崖南边,流过析城山北边。析城山在濩泽南边,《禹贡》所谓砥柱、析城,直到王屋,就是指这座山。山极高峻,上面平坦,山下有两道泉水,东边那条浑浊,西边那条澄清,两岸草木不长,只在数十步外面才有许多细竹。水从山北往东注入濩泽水。濩泽水又往东南注入沁水。

沁水又东南,阳阿水左入焉①。水北出阳阿川②,南流迳建兴郡西③,又东南流迳午壁亭东④,而南入山。其水沿波漱石⑤,漰涧八丈⑥,环涛毂转⑦,西南流入于沁水。

【注释】

①阳阿水:当在今山西阳城一带。

②阳阿川:当在今山西晋城一带。

③建兴郡:十六国时期西燕慕容永置。治所在阳阿县(今山西晋城北四十里大阳镇)。

④午壁亭:《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在今凤台县(今山西晋城)西。”

⑤漱:冲荡,冲刷。

⑥漰(pēng):水流猛烈激荡。

⑦毂(gǔ)转:像车轮一样转动。毂,车轮中心穿轴承轴的部分。代指车轮。

【译文】

沁水又往东南流,阳阿水从左边注入。阳阿水发源于北方的阳阿川,往南流经建兴郡西边,又往东南流经午壁亭东面,然后往南流入山中。滚滚的水流冲着山石,沿着高达八丈的深涧发出轰隆隆的巨响,掀起卷着漩涡的怒涛,往西南奔流,注入沁水。

沁水又南五十余里,沿流上下,步径裁通①。小竹细笋,被于山渚,蒙茏茂密②,奇为翳荟也③。

【注释】

①裁:通“才”。

②蒙茏:草木茂密的样子。

③翳荟:草木茂盛,可为障蔽。

【译文】

沁水又往南流了五十余里,沿着水流上下一带,只有一条小径相通。山间水滨,蓊蓊郁郁的全是小竹细笋,长得非常茂密,绿荫沉沉,可以障蔽。

又南出山,过沁水县北①,

沁水南迳石门②,谓之沁口。《魏土地记》曰:河内郡野王县西七十里有沁水,左迳沁水城西,附城东南流也。石门是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为魏野王典农中郎将之所造也③。按其表云④:臣孚言,臣被明诏,兴河内水利。臣既到,检行沁水。源出铜鞮山⑤,屈曲周回⑥,水道九百里,自太行以西⑦,王屋以东,层岩高峻,天时霖雨,众谷走水⑧,小石漂迸,木门朽败,稻田泛滥,岁功不成。臣辄按行,去堰五里以外,方石可得数万余枚。臣以为累方石为门,若天旸旱⑨,增堰进水⑩;若天霖雨,陂泽充溢⑪,则闭防断水。空渠衍涝⑫,足以成河。云雨由人,经国之谋,暂劳永逸,圣王所许。愿陛下特出臣表,敕大司农府给人工⑬,勿使稽延⑭,以赞时要⑮。臣孚言。诏书听许。于是夹岸累石,结以为门,用代木门枋⑯,故石门旧有枋口之称矣。溉田顷亩之数⑰,间二岁月之功⑱,事见门侧石铭矣。水西有孔山⑲,山上石穴洞开,穴内石上,有车辙、牛迹。《耆旧传》云⑳:自然成著,非人功所就也。其水南分为二水,一水南出为朱沟水(21)。

【注释】

①沁水县:西汉置,属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济源东北王寨。

②石门:亦称枋口堰。在今河南济源东北三十五里五龙口镇附近。秦时以枋木为门,以备蓄泄,故名枋口。三国魏典农中郎将司马孚重修,垒石结以为门,溉田甚广。

③安平献王司马孚:字叔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司马懿弟。仕三国魏至太傅。晋武帝立国,封安平王。谥献,故称安平献王。典农中郎将:官名。汉末,曹操于实行屯田的诸郡置屯田官,郡国大者置典农中郎将,掌管农业生产、民政与田租,职如太守。

④表:文体名。奏章的一种,用于陈请等。

⑤铜鞮(dī)山:一名紫金山。在今山西沁县西南四十里。

⑥周回:回转环绕。

⑦太行:即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皇母山。在今河南、山西、河北交界处。东北—西南走向。

⑧走水:溪水奔流。走,奔。

⑨旸(yánɡ)旱:亢旱。旸,干旱。

⑩增堰进水:加高堰坝,蓄进水流。

⑪陂(bēi)泽:池湖沼泽。

⑫衍涝:雨水满溢。衍,满溢。

⑬敕(chì):皇帝下达的诏令。大司农:官名。掌管国家财政经济。

⑭稽(jī)延:拖延,延迟。

⑮以赞时要:以帮助完成这件当时急要之事。赞,帮助。

⑯枋(fāng):筑堤堰用的大木桩。

⑰顷(qǐng)、亩:皆为地积单位。一百亩等于一顷,一市顷约合六万 六千六百六十七平方米。

⑱间二:王应麟《玉海》引《水经注》此条作“间关”。武英殿本《水经注》:“案‘间二’讹舛,朱谋㙔云:当作‘间関’。”全祖望《五校》《七校水经注》、赵一清《水经注释》、杨、熊《水经注疏》均作“间关”。间关,辗转。译文从之。

⑲孔山:在今河南济源东北二十五里沁河西岸。

⑳《耆旧传》:书名。一说为晋王嘉撰。

(21)朱沟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济源县(今河南济源)东北有利仁河,自五龙口乘沁水,即故朱沟也。”

【译文】

沁水又往南流出山间,流过沁水县北边,

沁水往南流经石门,人们也叫它沁口。《魏土地记》说:河内郡野王县以西七十里有沁水,左边流经沁水城西面,傍着城边往东南流。这道石门是晋朝安平献王司马孚在三国魏当野王县的典农中郎将时主持修建的。他呈递给朝廷的奏表中说:我秉承诏谕来兴修河内的水利。我一到了这里,就去沁水视察了一番。沁水源出铜鞮山,萦回曲折,水道长达九百里。太行、王屋二山岩峰层沓,极其高峻,从太行以西,王屋以东,每逢久雨季节,条条山谷就都山水横流,小石块纷纷被卷走,木制的水门年久朽坏,稻田泛滥淹水,一年的辛劳就得不到收成。我立即去巡察,发现离堰五里外,可以取得好几万块方石。我以为用方石砌成水门,如逢天时晴旱,可以增堰引水灌溉;如逢天时久雨,陂塘湖泽都已水满,就关闸断水。那时切断上源的空渠,单凭排涝也足以成河了。这样云雨都可以由人力加以控制,实在是治国大计,一劳永逸,圣明君主应会赞许的。请陛下把我的奏表特别颁发下去,下令大司农府派给人工,不要拖延,以助成目前这件要事。臣孚上书。朝廷下诏批准。于是在两岸砌筑成石门,以代替过去的木门枋,因有木枋,所以石门以前又有枋口之称。水门建成后灌溉田亩多少,在漫长的年月中历次重修的曲折经过,石门旁的碑刻上都有记载。水西有孔山,山上有石洞,洞口大开,洞内岩石上,有车辙印迹和牛的蹄痕。《耆旧传》说:这些都是天然形成,不是人工凿出的。水往南流,分成两条,一条往南分出,就是朱沟水。

沁水又迳沁水县故城北,盖藉水以名县矣。《春秋》之少水也①。京相璠曰:晋地矣。又云:少水,今沁水也。

【注释】

①《春秋》之少水:语见《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齐侯遂伐晋,取朝歌……戍郫邵,封少水,以报平阴之役。”少水,即沁水。

【译文】

沁水又流经沁水县老城北面,该县就是以沁水来命名的。沁水就是《春秋》的少水。京相璠说:这里是晋国地方。又说:少水就是今天的沁水。

沁水又东迳沁水亭北,世谓之小沁城①。

【注释】

①小沁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怀庆府志》,期城在府城(今河南沁阳)西三十里,即小沁城也,今名覆背村。”

【译文】

沁水又东流,经沁水亭北,世人称之为小沁城。

沁水又东,右合小沁水①,水出北山台渟渊②,南流为台渟水,东南入沁水。

【注释】

①小沁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沁水东流,小沁水出北山,东南入沁,则小沁在沁水之北。右合为左合之误,今订。”译文从之。

②台渟渊:《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曰尧池水,出河内县(今河南沁阳)西北太行山麓尧池。”

【译文】

沁水又东流,在左边汇合了小沁水。小沁水发源于北山台渟渊,南流就是台渟水,往东南注入沁水。

沁水又东,倍涧水注之①。水北出五行之山②,南流注于沁水。

【注释】

①倍涧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水在今河内县(今河南沁阳)西北。”

②五行之山:即五行山,又名太行山。

【译文】

沁水又东流,倍涧水注入。倍涧水发源于北方的五行之山,南流注入沁水。

又东过野王县北①,

沁水又东,邘水注之②。水出太行之阜山③,即五行之异名也。《淮南子》曰④:武王欲筑宫于五行之山。周公曰:五行险固,德能覆也,内贡回矣⑤;使吾暴乱,则伐我难矣。君子以为能持满⑥。高诱云⑦:今太行山也,在河内野王县西北上党关⑧。诗所谓徒殆野王道⑨,倾盖上党关⑩。即此山矣。其水南流迳邘城西⑪,故邘国也。城南有邘台。《春秋·僖公二十四年》⑫,王将伐郑,富辰谏曰⑬:邘,武之穆也⑭。京相璠曰:今野王西北三十里有故邘城、邘台是也。今故城当太行南路,道出其中。汉武帝封李寿为侯国⑮。

【注释】

①野王县:战国韩置。后入秦,属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沁阳。

②邘(yú)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水出河内县(今河南沁阳)西北。《怀庆府志》谓涓涓几绝流矣。”

③太行之阜山:即太行山、五行山。

④《淮南子》:书名。也称《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和他的门客撰写的杂家著作。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先秦儒、法、阴阳等诸家学说。

⑤内(nà)贡回:交纳贡品就显得迂回困难。内,同“纳”。回,迂回曲折。

⑥持满:犹持盈。意思是能够安全固守已经取得的基业。

⑦高诱: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汉末三国时儒家学者,为当时名儒卢植门人。曾注《战国策》《淮南子》《吕氏春秋》等。

⑧上党关:在今山西长治屯留区西。

⑨徒殆:步行疲惫。殆,疲惫,困乏。

⑩倾盖:行道相遇,停车交谈,车盖遂靠在一起。此指逢遇知交。

⑪邘城:在今河南沁阳西北二十六里邘邰村东。殷时鄂侯所居。周武王封子邘叔于此。

⑫僖公二十四年:前636年。

⑬富辰:周襄王的大臣。

⑭武之穆:指周武王子邘叔。穆,宗庙在右的位次。

⑮李寿:武帝末为新安令史,卫太子因被诬巫蛊而起兵,兵败逃匿,李寿捕得卫太子,封邘侯。

【译文】

沁水又往东流过野王县北边,

沁水又东流,邘水注入。邘水发源于太行的阜山—太行山是五行山的异名。《淮南子》说:武王想在五行之山建造宫室。周公说:五行形势险要而闭塞,如果我们修德可以保住它,那么天下人来纳贡的道路却很曲折难行;如果我们有暴虐悖乱的行为,那么天下人要来讨伐我们又很困难了。有识之士认为周公很能保持成业。高诱说:五行之山就是今天的太行山,在河内野王县西北的上党关。有诗说:在野王县的路上走得困倦不堪,到上党关喜逢知友畅叙衷肠。说的就是这座山。沁水往南流经邘城西面,就是旧时的邘国。城南有邘台。《春秋·僖公二十四年》载,周襄王打算讨伐郑国,富辰劝阻道:邘是武王的后代子孙。京相璠说:现在野王县西北三十里,有旧邘和邘台。现在老城坐落在太行南路上,道路就通过城中。汉武帝把这里封给李寿,立为侯国。

邘水又东南迳孔子庙东①。庙庭有碑。魏太和元年②,孔灵度等以旧宇毁落③,上求修复。野王令范众爱、河内太守元真、刺史咸阳公高允表闻④,立碑于庙。治中刘明、别驾吕次文、主簿向班虎、荀灵龟⑤,以宣尼大圣⑥,非碑颂所称,宜立记焉。云仲尼伤道不行,欲北从赵鞅⑦,闻杀鸣铎,遂旋车而反⑧。及其后也,晋人思之,于太行岭南为之立庙,盖往时回辕处也⑨。余按诸子书及史籍之文,并言仲尼临河而叹曰:丘之不济,命也!夫是非太行回辕之言也⑩。

【注释】

①孔子庙:《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寰宇记》,河内县(今河南沁阳)下,今太行山上有孔子庙、石室。”

②太和元年:477年。太和,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年号(477—499)。

③孔灵度:具体不详。

④范众爱、元真:具体不详。高允:字伯恭。北魏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表闻:向国君上表。

⑤治中:官名。治中从事史的简称。为州刺史的重要佐官。主管官府文书档案。别驾:官名。别驾从事的简称。府、州的佐吏。刺史行部时,别乘传车侍从导引,主录众事,故名。吕次文:具体不详。主簿:官名。官署中重要僚属。主管文书簿籍等。向班虎:具体不详。荀灵龟:山阳(今山东巨野)人。其余不详。

⑥宣尼:汉平帝元始元年(1)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后因称孔子为宣尼。大圣:谓道德最完善、智能最超绝、通晓万物之道的人。

⑦赵鞅:即赵简子、赵孟。春秋末晋国正卿。在内乱中灭范氏、中行氏,使私门势力日益强大,为赵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⑧闻杀鸣铎,遂旋车而反:事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既不得用于卫,将西见赵简子。至于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何谓也?’孔子曰:‘窦鸣犊、舜华,晋国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两人而后从政;及其已得志,杀之乃从政。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皇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知辟之,而况乎丘哉!’乃还息乎陬乡,作为《陬操》以哀之。”鸣铎,亦称鸣犊。指春秋时期晋国的贤大夫窦鸣犊。

⑨回辕:即回车,调转车头。辕,本指车前驾牲口用的直木。这里借指车。

⑩夫是非太行回辕之言:《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明陈棐《孔子回车庙解》,孔子当时既临河而返,是未济河也,既未济河,是未诣太行之下也,其太行之巅有回车之辙者,妄矣。”

【译文】

邘水又往东南流经孔子庙东面。庙内庭院里有碑。魏太和元年,孔灵度等鉴于旧殿宇破败零落,向上级申请修复。野王县县令范众爱、河内太守元真、刺史咸阳公高允,向朝廷上表申请重修,在庙中立碑记载此事。治中刘明、别驾吕次文、主簿向班虎、荀灵龟,以为孔子是大圣人,碑颂之类形式是不相称的,应该立个碑记才对。说:仲尼因大道得不到推行而伤感,想北上去投赵鞅,可是却听到赵鞅杀了鸣铎,就掉过车头往回走。到后来,晋人追思他,就在太行岭南为他立庙,这大概就是从前孔子往回走的地方。我查考诸子书及史籍中都说仲尼临河叹息,说:我不能过河,大概也是命中注定的吧!并没有说在太行山掉转车头。

碑云:鲁国孔氏,官于洛阳①,因居庙下,以奉蒸尝②。斯言是矣。盖孔氏迁山下,追思圣祖③,故立庙存飨耳④。其犹刘累迁鲁⑤,立尧祠于山矣。非谓回辕于此也。邘水东南迳邘亭西⑥。京相璠曰:又有亭在台西南三十里。今是亭在邘城东南七八里,盖京氏之谬耳,或更有之,余所不详。其水又南流注于沁。

【注释】

①洛阳:古都名。以在洛水之北而得名。故址即今河南洛阳东北汉魏故城。

②奉:供奉,进贡。蒸尝:本指秋冬二祭。后泛指祭祀。

③圣祖:圣明的远祖。这里指孔子。

④存飨(xiǎng):保留祭祀。飨,通“享”。祭祀。

⑤刘累迁鲁:刘累,相传为陶唐氏(尧为其领袖的远古部落)之后。学御龙(养龙)以事夏帝孔甲,夏帝褒奖之,赐氏曰御龙。后一雌龙死,刘累偷偷地把雌龙做成肉酱进献给夏帝,夏帝吃了还要再吃,刘累做不到,因惧怕而迁徙到鲁阳。

⑥邘亭:在今河南沁阳西北。

【译文】

碑文说:鲁国孔氏,在洛阳做官,居住在庙下,主持祭祀。这样说才对了。因孔氏迁居到山下,追思起先世的圣人,所以立庙维持祭祀。这也正像刘累迁至鲁阳,就在山上建立尧祠一样,并不是说孔子在这里掉转车头。邘水往东南流经邘亭西边。京相璠说:又有亭在台的西南三十里,但现在此亭在邘城东南七八里,那是京相璠说得不对,或者还有别的亭,那就不清楚了。邘水又南流,注入沁水。

沁水东迳野王县故城北。秦昭王四十四年①,白起攻太行②,道绝而韩之野王降③。始皇拔魏东地,置东郡④。卫元君自濮阳徙野王⑤,即此县也。汉高帝元年为殷国⑥,二年为河内郡。王莽之后队,县曰平野矣。魏怀州刺史治⑦,皇都迁洛⑧,省州复郡⑨。水北有华岳庙⑩,庙侧有攒柏数百根⑪,对郭临川⑫,负冈荫渚⑬,青青弥望,奇可玩也。怀州刺史顿丘李洪之之所经构也⑭。庙有碑焉,是河内郡功曹山阳荀灵龟以和平四年造⑮,天安元年立⑯。沁水又东,朱沟枝津入焉。

【注释】

①秦昭王四十四年:前263年。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嬴稷,一名则。战国时秦国国君。

②白起:郿(今陕西眉县)人。秦朝名将。善用兵,事秦昭王。以上将军击赵于长平,前后坑斩首虏四十五万。太行:此指南阳(今河南修武)一带的太行山。

③道绝:切断道路。按,以上事见《史记·白起列传》。

④东郡:战国秦王嬴政五年(前242)置。治所在濮阳县(今河南濮阳东南二十里高城村)。

⑤卫元君自濮阳徙野王:事见《史记·卫康叔世家》:“元君十四年,秦拔魏东地,秦初置东郡,更徙卫野王县,而并濮阳为东郡。”卫元君,战国时卫国国君。濮阳,即濮阳县。战国秦置,为东郡治。治所在今河南濮阳东南。濮水经其南,故曰濮阳。

⑥汉高帝元年:前206年。殷国:秦亡后,西楚霸王项羽封司马卬为殷王,都城在朝歌(今河南淇县)。辖河内郡,相当于今河南新乡、滑县以西,黄河以北地区。后为汉王刘邦所灭,仍改为河内郡。

⑦怀州:北魏天安二年(467)置。治所在野王县(今河南沁阳)。太和十八年(494)废。

⑧皇都迁洛:495年,北魏孝文帝元宏把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的文武百官和六宫后妃全部迁徙到洛阳。

⑨省州复郡:撤除怀州,恢复河内郡。

⑩华岳庙:《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怀庆府志》,华岳庙在府城(今河南沁阳)北郭,沁水北,今废。”

⑪攒(cuán)柏:丛生的柏树。攒,簇聚在一起。

⑫对郭:面对着城郭。临川:毗邻川流。

⑬负冈:背依着山冈。荫渚:遮蔽着川渚。

⑭李洪之:本名文通。北魏官吏。少为沙门,后还俗。因与文成帝元皇后结为兄妹,遂以外戚身份任河内太守,后曾为怀州刺史。经构:营造,建造。

⑮功曹:官名。除掌人事外,亦得以参与一郡的政务。荀灵龟:北魏山阳(今山东巨野)人。和平四年:463年。和平,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年号(460—465)。

⑯天安元年:466年。天安,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年号(466—467)。

【译文】

沁水往东流经野王县老城北面。秦昭王四十四年,白起攻打太行,切断了道路,于是韩国的野王投降了。秦始皇攻占魏国东部土地,设置了东郡。卫元君从濮阳迁到野王,指的就是此县。汉高帝元年,这里是殷国,二年是河内郡。王莽则称郡为后队,县叫平野。是魏怀州刺史的治所,皇都迁到洛阳后,又撤去了州,恢复河内郡。沁水北岸有华岳庙,庙旁柏树成丛,有数百株,面城临水,背依山冈,遮蔽着川渚,水岸上一片青葱,是很可玩赏的美景。华岳庙是怀州刺史顿丘李洪之主持修建的。庙前有碑,是和平四年河内郡功曹山阳荀灵龟所造,天安元年所立。沁水又东流,朱沟支流注入。

又东与丹水合①。水出上党高都县故城东北阜下②,俗谓之源源水。《山海经》曰:沁水之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水出焉③。即斯水矣。丹水自源东北流,又屈而东注,左会绝水④。《地理志》曰:高都县有莞谷,丹水所出,东南入绝水是也。绝水出泫氏县西北杨谷⑤,故《地理志》曰:杨谷,绝水所出。东南流,左会长平水⑥。水出长平县西北小山⑦,东南流迳其县故城,泫氏之长平亭也⑧。

【注释】

①丹水:在今山西晋城东北。

②高都县:战国魏置。后入秦,属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晋城。北魏移治今晋城东北三十里高都镇,永安中为高都郡治。

③“沁水之东有林焉”几句:语见《山海经·北次三经》:“又北二百里,曰谒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④绝水:即今山西高平西北丹水上源。源出高平西北伞盖山,东南入泫水。

⑤泫(xuàn)氏县:战国赵置。后入秦,属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高平。北魏永安中改玄氏县。

⑥长平水:在今山西高平西北。

⑦长平县:《水经注疏》杨守敬按:“盖魏初因长平亭置县,至郦氏后,改为高平县。”

⑧长平亭:即长平城。战国赵地。在今山西高平西北二十里王报村。北魏高平县治此。

【译文】

沁水又东流与丹水汇合。丹水发源于上党高都县老城东北的山冈下,俗称源源水。《山海经》说:沁水东边有一片树林,名叫丹林,丹水发源于这里。说的就是这条水。丹水从源头往东北流,又转弯东流,左边与绝水汇合。《地理志》说:高都县有莞谷,是丹水的发源地,往东南流入绝水。绝水发源于泫氏县西北的杨谷,所以《地理志》说:杨谷,绝水发源于那里。往东南流,左边汇合了长平水。长平水发源于长平县西北的小山,往东南流经老县城,就是泫氏县的长平亭。

《史记》曰: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①,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使廉颇为将②,后遣马服君之子赵括代之③。秦密使武安君白起攻之④,括四十万众降起,起坑之于此⑤。《上党记》曰⑥:长平城在郡之南,秦垒在城西⑦,二军共食流水,涧相去五里。秦坑赵众,收头颅筑台于垒中,因山为台,崔嵬桀起⑧,今仍号之曰白起台⑨。城之左右沿山亘隰⑩,南北五十许里,东西二十余里,悉秦、赵故垒,遗壁旧存焉。汉武帝元朔二年⑪,以封将军卫青为侯国⑫。其水东南流,注绝水。

【注释】

①左庶长:官爵名。秦商鞅变法制定二十等爵,以奖军功。第十级为左庶长,第十一级为右庶长。王龁(hé):战国末秦将。秦昭王时任左庶长,率军攻韩、赵,拔韩上党,取赵皮牢。曾与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军。

②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赵惠文王时以功拜为上卿。以勇气闻名于诸侯。

③马服君:即赵奢。战国时赵国名将,善用兵。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前270),秦攻阏与,赵奢奉命往救,大破秦军,遂解阏与之围而归。赵惠文王赐赵奢号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同位。赵括:赵奢之子。亦称马服子。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但未能灵活运用兵法。

④武安君白起:郿(今陕西眉县)人。战国时秦国名将。

⑤起坑之于此:按,以上事见《史记·白起列传》。

⑥《上党记》:书名。亦称《上党国记》《上党郡记》。石勒时期佐明楷、程机等人所撰。

⑦秦垒:在今山西高平西。垒,军壁,营舍。

⑧崔嵬(cuī wéi):高峻的样子。桀(jié)起:耸立。桀,特立,高出。

⑨白起台:在今山西高平西。

⑩亘隰(xí):横亘洼地。

⑪元朔二年:前127。元朔,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28—前123)。

⑫卫青: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西汉名将。武帝卫皇后弟。七次出击匈奴,战功显赫。官至大将军,封长平侯。

【译文】

《史记》说:秦国派左庶长王龁去攻打韩国,夺取了上党,上党的百姓逃到赵国去。赵国驻军于长平,任廉颇为大将,后来又派马服君的儿子赵括去替换他。秦国暗里派了武安君白起去进攻赵括,赵括的四十万军队都投降了白起,白起就在这里把他们统统活埋了。《上党记》说:长平城在郡的南边,秦的营地在西边,两国军队一起喝这条溪涧里的水,相距不过五里。秦军活埋了赵国兵众以后,又把他们的头颅收集起来在营地中筑起高台,高台利用山势而建,高高地拔地而起,现在还叫它白起台。城的左右两边,沿着山边,横过低地,南北五十多里,东西二十多里的一带地方,全是秦赵的旧营垒,壁垒的遗址还在。汉武帝元朔二年,把这里封给将军卫青,立为侯国。长平水往东南流,注入绝水。

绝水又东南流迳泫氏县故城北。《竹书纪年》曰:晋烈公元年①,赵献子城泫氏②。绝水东南与泫水会③。水导源县西北泫谷,东流迳一故城南,俗谓之都乡城④。又东南迳泫氏县故城南。世祖建武六年⑤,封万普为侯国⑥。而东会绝水,乱流东南入高都县,右入丹水。《上党记》曰:长平城在郡南山中。

【注释】

①晋烈公元年:前415年。晋烈公,名止。战国时晋国国君。

②赵献子:即战国时赵国的国君赵献侯。名浣。代成君赵周之子,赵襄子毋卹长兄赵伯鲁之孙。

③泫水:在今山西高平一带。

④都乡城:在今山西高平东南。

⑤建武六年:30年。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25—56)。

⑥万普: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万脩之子。据《后汉书·万脩传》,万脩卒于事,子万普嗣,徙封泫氏侯。

【译文】

绝水又往东南流经泫氏县老城北面。《竹书纪年》说:晋烈公元年,赵献子在泫氏筑城。绝水往东南流,与泫水汇合。泫水发源于泫氏县西北的泫谷,往东流经一座老城南面,俗称都乡城。又往东南流经泫氏县老城南面。世祖建武六年,把这里封给万普,立为侯国。泫水又东流汇合于绝水,往东南乱流进入高都县,在右边注入丹水。《上党记》说:长平城在郡治南边山中。

丹水出长平北山,南流。秦坑赵众,流血丹川,由是俗名为丹水,斯为不经矣①。丹水又东南流注于丹谷②。即刘越石《扶风歌》所谓丹水者也③。《晋书地道记》曰:县有太行关④,丹溪为关之东谷,途自此去,不复由关矣。丹水又迳二石人北⑤,而各在一山,角倚相望⑥,南为河内,北曰上党,二郡以之分境。丹水又东南历西岩下,岩下有大泉涌发⑦,洪流巨输,渊深不测。藻茭芹⑧,竟川含绿。虽严辰肃月,无变暄萋⑨。丹水又南,白水注之⑩。水出高都县故城西⑪,所谓长平白水也,东南流历天井关。《地理志》曰:高都县有天井关。蔡邕曰⑫:太行山上有天井关,在井北,遂因名焉。故刘歆《遂初赋》曰⑬:驰太行之险峻,入天井之高关。太元十五年⑭,晋征虏将军朱序破慕容永于太行⑮,遣军至白水,去长子百六十里⑯。白水又东,天井溪水会焉。水出天井关,北流注白水,世谓之北流泉。白水又东南流入丹水,谓之白水交⑰。

【注释】

①不经:没有根据,不合常理。

②丹谷:在今山西晋城东南。

③刘越石《扶风歌》:刘越石,即刘琨,字越石。晋中山魏昌(今河北定州)人。其《扶风歌》见《文选》卷二十八:“朝发广莫门,莫宿丹水山。”

④太行关:即今山西晋城南四十五里太行山上天井关。

⑤二石人:即石人山,一名圣人岩。在今山西晋城东南。

⑥角倚:像牲畜的两角一样对峙。

⑦大泉:约在今山西泽州南。

⑧藻:两种水草名。,蕨类植物,生在浅水中,茎横生泥中,质柔软,有分枝,叶柄长,四片小叶生在叶柄顶端,像“田”字。也叫田字草。藻,水藻。也叫蕴藻或聚藻。古时供食用。茭:即茭白,一名菰。生于水中,可食。芹:即水芹。

⑨暄:温暖,暖和。萋:茂盛。

⑩白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凤台县(今山西晋城)南之水有二源,东曰白河,西南流;西曰黄沙河,东南流,会于城南。此《注》称白水出高都故城西,又称东南流历天井关,则以今黄沙河为其源也。”

⑪高都县:战国魏置。后入秦,属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晋城东北高都村。北魏移治今晋城东北三十里高都镇,永安中为高都郡治。

⑫蔡邕(yōng):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⑬刘歆《遂初赋》:刘歆,字子骏。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其《遂初赋》为纪行赋,是其遭外放、徙任五原太守期间所作。

⑭太元十五年:390年。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376—396)。

⑮征虏将军:官名。东汉所置杂号将军。始于光武帝刘秀拜祭遵为征虏将军。魏晋南北朝多沿置。朱序:字次伦。义阳平氏(今河南唐河东南)人。东晋名将。慕容永:字叔明。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人。鲜卑族。十六国时期西燕国君。

⑯长子:即长子县。春秋晋置。后入秦,为上党郡治。治所在今山西长子县西南八里。东汉末属上党郡。北魏移治今山西长治上党区东北十五里西故县。

⑰白水交:白水与丹水交汇处。交,水流汇合处的地名通名。《水经注》中多有,如“浍交”“担潭交”“广香交”等。

【译文】

丹水发源于长平的北山,往南流。秦军活埋了赵国兵士,流的血把水都染红了,因而俗名为丹水,这真是毫无根据。丹水又往东南流注入丹谷。这就是刘越石《扶风歌》中所说的丹水。《晋书地道记》说:县里有太行关,丹溪就是太行关的东谷,道路由这里通出去,就不再从关那边走了。丹水又流经两个石人北边,石人各在一山,如牲畜的犄角一样对望,南面是河内郡,北面是上党郡,两郡就以两山为分界。丹水又往东南流过西岩下面,岩下有一股强劲的泉流,大如巨轮,汹涌而出,深不可测。整条河中,藻茭芹之类水草绿油油的一片。即使是严寒的冬天,也还是生意欣欣,毫无改变。丹水又南流,白水注入。白水发源于高都县老城西面,就是所谓的长平白水,经东南流过天井关。《地理志》说:高都县有天井关。蔡邕说:太行山上有个天井关,关口就在天井北面,于是就以天井为名了。所以刘歆《遂初赋》说:奔驰在险峻的太行山,进入那高高的天井关。太元十五年,晋朝征虏将军朱序在太行山大败慕容永,派兵到白水,离长子一百六十里。白水又东流与天井溪水相汇合。溪水发源于天井关,北流注入白水,人们称之为北流泉。白水又往东南流,注入丹水,汇流处称为白水交。

丹水又东南出山,迳鄈城西①。城在山际,俗谓之期城,非也。司马彪《郡国志》曰②:山阳有鄈城。京相璠曰:河内山阳西北六十里有鄈城。《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元年③,赵成侯偃、韩懿侯若伐我葵④。即此城也。丹水又南屈而西转,光沟水出焉⑤。丹水又西迳苑乡城北⑥,南屈东转,迳其城南,东南流注于沁,谓之丹口。《竹书纪年》曰:晋出公五年⑦,丹水三日绝,不流;幽公九年⑧,丹水出,相反击⑨。即此水也。

【注释】

①鄈(kuí)城:在今山西临汾境内。

②司马彪《郡国志》:司马彪,字绍统。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魏晋时期史学家。《郡国志》为其《续汉书》中的“八志”之一。记述东汉时期全国行政区划、人口以及《春秋》和“前三史”所载征伐、会盟所在的地名。

③梁惠成王元年:前369年。梁惠成王,即魏惠王罃。

④赵成侯偃:《史记·赵世家》作“成侯种”,与《水经注》有异。韩懿侯若:名若,一名若山。韩哀侯之子。

⑤光沟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水曰小丹河,于河内县(今河南沁阳)东北,自大丹河分出。”

⑥苑乡城:在今河南沁阳北。

⑦晋出公五年:前470年。晋出公,名凿。晋定公之子。

⑧幽公九年:前425年。幽公,姬姓,名柳。晋哀公之子。

⑨相反击:此指水回旋倒流。

【译文】

丹水又往东南流出山,流过鄈城西面。鄈城在山边,俗称期城,其实不对。司马彪《郡国志》说:山阳有鄈城。京相璠说:河内山阳西北六十里有鄈城。《竹书纪年》说:梁惠成王元年,赵成侯偃、韩懿侯若,进攻我国的葵。说的就是此城。丹水又向南弯,向西转,分出一条光沟水。丹水又往西流经苑乡城北面,向南弯又转回东边,流经城南,往东南注入沁水,汇流处称为丹口。《竹书纪年》说:晋出公五年,丹水断流三日;幽公九年,丹水涌出,回旋倒流。说的就是这条水。

沁水又东,光沟水注之。水首受丹水,东南流,界沟水出焉①,又南入沁水。沁水又东南流迳成乡城北②,又东迳中都亭南③,左合界沟水。水上承光沟,东南流,长明沟水出焉④,又南迳中都亭西,而南流注于沁水也。

【注释】

①界沟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水自今小丹河分出,据下称南迳中都亭西,其分处在今河内县(今河南沁阳)东北。”

②成乡城:当今河南沁阳东北。

③中都亭:当今河南沁阳东北。

④长明沟水:在今河南沁阳东北。

【译文】

沁水又东流,光沟水注入。光沟水上口承接丹水,往东南流,界沟水分支流出;又南流汇入沁水。沁水又往东南流经成乡城北面,又往东流往中都亭南面,在左边汇合了界沟水。界沟水上口承接光沟,往东南流,长明沟水分支流出,又往南流经中都亭西面,然后南流注入沁水。

又东过州县北①,

县,故州也②。《春秋左传·隐公十有一年》③,周以赐郑公孙段④。六国时⑤,韩宣子徙居之⑥。有白马沟水注之⑦。水首受白马湖⑧。湖一名朱管陂,陂上承长明沟⑨,湖水东南流,迳金亭西⑩,分为二水:一水东出为蔡沟⑪,一水南注于沁也。

【注释】

①州县:春秋时晋置。治所在今河南温县东北二十六里武德镇。西汉属河内郡。东魏天平初为武德郡治。

②州:春秋周邑。即今河南温县东北武德镇。

③隐公十有一年:前712年。

④周以赐郑公孙段:陈桥驿按,武英殿本《水经注》:“案‘公孙段’三字上有脱文,当云昭公三年,晋以州田赐郑公孙段。”赵一清《水经注释》云:“何氏云:此注多误文,公孙段事当在昭公三年,去隐公十一年甚远,韩起又不逮六国时,且亦未尝徙居之。”公孙段,字伯石。郑大夫。《左传·昭公三年》:“夏四月,郑伯如晋,公孙段相,甚敬而卑,礼无违者。晋侯嘉焉,授之以策,曰:‘子丰有劳于晋国,余闻而弗忘。赐女州田,以胙乃旧勋。’伯石再拜稽首,受策以出。”译文从之。

⑤六国时:武英殿本《水经注》认为,“六国时”三字,当作“其后”二字。译文从之。

⑥韩宣子:即韩起。春秋时晋国正卿。韩献子韩厥之子。谥号宣,史称韩宣子。

⑦白马沟水:在今河南博爱南。

⑧白马湖:一名朱管陂。在今河南博爱西南。

⑨长明沟:即长明沟水。在今河南沁阳东北。

⑩金亭:在今河南沁阳东。

⑪蔡沟:即今河南博爱南之蒋沟,东流经获嘉、修武二县入沙河。

【译文】

又往东流过州县北边,

州县就是旧时的州。《春秋左传·隐公十一年》,周王把州赐给郑国……昭公三年,晋以州田赐公孙段。后来韩宣子迁居到这里。有白马沟水注入。白马沟水上口承接白马湖。白马湖又名朱管陂,陂湖上口承接长明沟,湖水往东南流经金亭西边,分成两条:一条往东分出,叫蔡沟;一条往南注入沁水。

又东过怀县之北①,

《韩诗外传》曰:武王伐纣到邢丘②,更名邢丘曰怀。春秋时,赤翟伐晋围怀是也③。王莽以为河内,故河内郡治也。旧三河之地矣。韦昭曰④:河南、河东、河内为三河也⑤。县北有沁阳城⑥,沁水迳其南而东注也。

【注释】

①怀县:战国魏置。后入秦,为河内郡治。治所在今河南武陟西土城村附近。

②武王:周文王姬昌之子姬发。嗣位西伯,兴师伐纣,遂革殷命。即天子位,都镐京,改国号曰周。邢丘:在今河南温县东二十里平皋村。

③赤翟(dí)伐晋围怀:事见《左传·宣公六年》:“秋,赤狄伐晋,围怀及邢丘。”赤翟,亦作赤狄。春秋时狄人的一支。大体分布于今山西长治一带,与晋人相杂居。或说因其俗尚赤衣而得名。

④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今江苏丹阳)人。三国吴史学家。后因避司马昭之讳,改名韦曜。曾依刘向所作,校定群书。著有《国语注》《汉书音义》。

⑤河南:即河南郡。汉高祖二年(前205)改河南国置。治所在洛阳县(今河南洛阳东北汉魏故城)。河东:即河东郡。战国魏置,后属秦。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夏县西北十五里禹王城)。河内:即河内郡。秦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

⑥沁阳城:在今河南武陟西。

【译文】

又往东流过怀县北边,

《韩诗外传》说:武王讨伐纣王,到了邢丘,把邢丘改名为怀。春秋时,赤翟攻晋包围了怀。王莽改为河内,是旧河内郡的治所。从前属三河地方。韦昭说:河南、河东、河内合称三河。县北有沁阳城,沁水流经城南往东流去。

又东过武德县南①,又东南至荥阳县北②,东入于河。

沁水于县南,水积为陂③,通结数湖,有朱沟水注之④。其水上承沁水于沁水县西北,自枋口东南流⑤,奉沟水右出焉⑥。又东南流,右泄为沙沟水也⑦。其水又东南,于野王城西⑧,枝渠左出焉,以周城溉⑨。东迳野王城南,又屈迳其城东而北注沁水。朱沟自枝渠东南,迳州城南⑩,又东迳怀城南⑪,又东迳殷城北⑫。郭缘生《述征记》曰⑬:河之北岸,河内怀县有殷城。或谓楚、汉之际,殷王卬治之⑭,非也。余按《竹书纪年》云:秦师伐郑,次于怀,城殷。即是城也。然则殷之为名久矣,知非从卬始。昔刘曜以郭默为殷州刺史⑮,督缘河诸军事,治此。朱沟水又东南注于湖。

【注释】

①武德县:秦置,属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武陟东南十四里大城村。《汉书·地理志》注引孟康曰:“始皇东巡置,自以武德定天下。”故名。

②荥(xíng)阳县:秦置,属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郑州西北古荥镇。西汉属河南郡。三国魏正始三年(242)为荥阳郡治。

③陂(bēi):池塘,水池。

④朱沟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济源县(今河南济源)东北有利仁河,自五龙口承沁水,即故朱沟也。”

⑤枋口:在今河南济源东北五龙口镇附近。

⑥奉沟水:济水之故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当合于今河内县(今河南沁阳)南。”

⑦沙沟水:一称广济河。自今河南济源东北沁口筑堰断沁水入渠,东南流循古朱沟、沙沟等水,至温县东入黄河。其在济源、河内者,即古朱沟水。其在温县入河者,即古沙沟水。故道在今河南济源、沁阳两市及温县境。

⑧野王城:即今河南沁阳。

⑨周:满足,充足。城溉:城邑的灌溉用水。

⑩州城:即今河南温县东北二十六里武德镇。

⑪怀城:在今河南武陟西土城村附近。

⑫殷城:在今河南武陟东南。

⑬郭缘生《述征记》:郭缘生,晋末宋初人。所撰《述征记》,记述了他跟随刘裕北伐慕容燕、西征姚秦的沿途所见。

⑭殷王卬(áng):指殷王司马卬,项羽所封十八诸侯王之一。

⑮刘曜:字永明。新兴(今山西忻州)人。十六国时期前赵皇帝。郭默: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人。曾降附刘曜,复奔建康投晋。为人狡诈凶残,终为部将宋侯等斩杀。殷州刺史:“殷州”疑不确。郭默未尝为殷州刺史。

【译文】

沁水又往东流过武德县南边,又往东南流到荥阳县北边,东流注入河水。

沁水在县南积聚成为陂塘,把好几个湖泊都连接在一起,有朱沟水注入。朱沟水上游在沁水县西北承接沁水,从枋口往东南流,从右岸分支流出的是奉沟水。又往东南流,从右岸分支流出的是沙沟水。水又往东南流,在野王城西面,有支渠从左岸分出,以灌溉城边一带土地。支渠东流经野王城南面,又转弯流经城东,然后北流注入沁水。朱沟水从支渠往东南流经州城南面,又往东流经怀城南面,又往东流经殷城北面。郭缘生《述征记》说:河水北岸,河内怀县有殷城。有人说楚、汉对峙的时候,殷王司马卬的治所就设在这里,其实不是。我查考《竹书纪年》说:秦军攻打郑国,驻扎于怀,在殷筑城。指的就是此城。那么殷这地名由来已久,可知不是从司马卬开始的。从前刘曜指派郭默为殷州刺史,负责督察沿河各部队的事务,治所就设在这里。朱沟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湖中。

湖水右纳沙沟水。水分朱沟南派①,东南迳安昌城西②。汉成帝河平四年③,封丞相张禹为侯国④。今城之东南有古冢,时人谓之张禹墓。余按《汉书》,禹,河内轵人⑤,徙家莲勺⑥。鸿嘉元年⑦,禹以老乞骸骨⑧。自治冢茔,起祠堂于平陵之肥牛亭⑨,近延陵⑩,奏请之,诏为徙亭⑪。哀帝建平二年薨⑫,遂葬于彼。此则非也。沙沟水又东迳隰城北⑬。《春秋·僖公二十五年》⑭,取大叔于温⑮,杀之于隰城是也。京相璠曰:在怀县西南。又迳殷城西,东南流入于陂。

【注释】

①派:水分道而流。

②安昌城:在今河南温县东北。

③河平四年:前25年。和平,西汉成帝刘骜(ào)的年号(前28—前25)。

④张禹:字子文。河内轵县(今河南济源东南)人。明习经学,汉元帝诏其为太子讲授《论语》。成帝即位后,张禹以曾为帝师而颇受尊崇,至拜相,封安昌侯。

⑤轵(zhǐ):即轵县。战国秦置,属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济源东南十二里轵城镇。

⑥莲勺:即莲勺县,一作莲芍县。西汉置,属左冯翊。治所在今陕西渭南市东北来化镇村。

⑦鸿嘉元年:前20年。鸿嘉,西汉成帝刘骜的年号(前20—前17)。

⑧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

⑨平陵:即平陵县。西汉昭帝置,属右扶风。治所在今陕西咸阳西北十五里。肥牛亭:在今陕西咸阳西北。

⑩延陵:西汉成帝刘骜的陵墓。在今陕西咸阳北马家窑附近。

⑪徙亭:把肥牛亭迁徙到别处。按,以上语见《汉书·张禹传》。

⑫建平二年:前5年。建平,西汉哀帝刘欣的年号(前6—前3)。

⑬隰(xí)城:一作隰郕。春秋周邑。在今河南武陟西南。

⑭僖公二十五年:前635年。

⑮大叔:即太叔带。一作王子带。叔带为周襄王之弟,惠王之子。有宠于惠王,襄王畏之。后叔带与戎、翟谋讨伐襄王。襄王欲诛叔带,叔带奔齐。后叔带立为王,取襄王所绌翟后与居温。襄王告急于晋,晋文公出兵助襄王归国而诛叔带。温:在今河南温县西南三十里。

【译文】

湖水在西边接纳了沙沟水。沙沟水分出朱沟南支,往东南流经安昌城西边。汉成帝河平四年,把安昌封给丞相张禹,立为侯国。现在城的东南有一座古墓,人们称之为张禹墓。我查考《汉书》,张禹是河内轵县人,一家人迁到莲勺。鸿嘉元年,张禹年老,申请退休回家养老。他亲自营建坟墓,想在平陵的肥牛亭修建祠堂,那地方与延陵相邻近,他向朝廷提出申请,皇帝下诏为他把亭移走。哀帝建平二年,张禹亡故,于是就葬在那里。那么这里的坟墓就不是他的了。沙沟水又往东流经隰城北面。《春秋·僖公二十五年》,在温逮捕了大叔,就在隰城杀了他。京相璠说:隰城在怀县西南。沙沟水又流经殷城西面,往东南流入陂水。

陂水又值武德县,南至荥阳县北,东南流入于河。先儒亦咸谓是沟为济渠①。故班固及阚骃并言济水至武德入河②。盖济水枝渎条分,所在布称,亦兼丹水之目矣。

【注释】

①济渠:即济水,一名泲(zǐ)水。古四渎之一。发源于今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包括黄河南、北两部分。

②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著有《汉书》《白虎通》《两都赋》等。继父业编纂《汉书》,未成而死,所余八表由班昭完成,《天文志》由班昭和同郡马续共同完成。阚骃(kàn yīn):字玄阴。敦煌(今甘肃敦煌)人。北凉至北魏学者。所撰《十三州志》为地理类著作。

【译文】

陂水又一直流过武德县,往南流到荥阳县北边,往东南流,注入河水。从前学者也都说这条沟就是济渠,所以班固和阚骃也都说济水到武德注入河水。因为济水分出一条条的支流,所到之处各有名称,也就兼有丹水的名目了。


清水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