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讲 影响二十世纪文学的哲学家(二)

字数:3859

一九九二年五月二十三日

平心而论,意识流,宜写短篇小说,更宜写散文。

我们在现实中不能满足的,在梦中未必能得到满足。在生活中可以用智慧等等解决许多问题,而在梦中却往往愚蠢。

现代派小说一上来就嘲骂前辈的文学“不真实”、“不自然”。一百年过去了,现代派小说水落石出,相比前辈,他们更不真实、不自然。所谓真实、自然,是达不到的,文学,最多只能弄到接近真实,近乎自然。

艺术家分类,像抽屉,把人物从不同抽屉里拿出来——但是要分析人物,不要分析抽屉。

这两例,我以为举得很坏。说严重一点,是诬陷了两位文学人物。《俄狄浦斯》剧主角明明不知道他杀的是父亲。该剧所强调的是希腊悲剧的主题“命运”。《哈姆雷特》的一个主题,是思维太发达,行为太软弱,To be or not to be。弗洛伊德有两重错误:一,为说明他的理论,强拉文学名著附会。二,他对两文学主角的想法,是卑污的。

恋母、恋父,是有的。但无伦之爱与情欲之爱,毕竟不同的。一切爱都以性欲为基础,也不对。人类有很多种感情。儿子爱母亲,是一种孺慕,大人对小孩的爱,是慈爱。

他们,心理学家们,是把鱼拿到桌上来观察。我们,艺术家,是从水中观察。论情操,艺术家宗教情操最高,论哲学思考,艺术家思考得最深,论心理分析,艺术家的心理分析最透。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机制和人格结构,可分意识、前意识、潜意识——而最大的活力,是潜意识和性本能。“梦是愿望的达成”,这种愿望和潜意识相关。“精神病是潜意识受到压抑所致”——潜意识和性本能,也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原动力。

弗洛伊德说:“所有梦都是以个人为中心的。”

很对。在梦里也没有附庸于别人的事。现实生活中大不如此。现实生活中以自己为中心的情形是极少的。为什么?

不必求解答。作为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可。

他认为,文学艺术就是白日做梦。

现代派作家尤其着重自我,经常描写人的性本能,发掘人性的奥秘,喜写梦魇、幻觉、意识流、暗示、象征、自由联想。例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Ulysses )写性本能和变态心理。其中写女主角半睡半醒,历四十页,没有标点。试举一例:

一刻钟以后在这个早得很的时刻中国人应该起身梳理他们的发辫了很快修女们又该打起早祷的钟声来了她们倒不会有人打扰她们的睡眠除了一二个晚间还做祷告的古怪牧师以外隔壁那个闹钟鸡一叫就会大闹起来……

现代派就是装疯卖傻,让那些比他们更疯更傻的人叫好。做爱高潮可以维持两天?我不相信。

女人穿裙子,那裙子两里长,又怎样?

法国普鲁斯特是意识流,他的《往事追迹录》,原文约一百五十万字,全是主人公一圈套一圈的记忆,被认为是意识流的开山作。

意识流,仅仅是一种写作法(我认为),不是新发明,不能拿这个来反对二十世纪以前的非意识流小说。

二十世纪意识流的几位代表作家,我认为没有一个达到成熟完美。

意识流是个间歇的现象,不能扩大为整个人生。

意识流说到头是弄巧,所以很容易成拙。

人主要还是以意识构成的。乔伊斯、伍尔芙夫人……我看他们从非意识流转向意识流,又从意识流转向非意识流,总觉得他们很狼狈。

平心而论,意识流,宜写短篇小说,更宜写散文。

《往事追迹录》的引子《睡眠与记忆》,就写得好极了。伍尔芙夫人《一间自己的屋子》(A Room of One’s Own ),也是很好的散文。

现代派小说一上来就嘲骂前辈的文学“不真实”、“不自然”。一百年过去了,现代派小说水落石出,相比前辈,他们更不真实、不自然。

所谓真实、自然,是达不到的,文学,最多只能弄到接近真实,近乎自然。

我有个小小的野心:看看谁用得更素净、大家气、朴素自然。

近代诸小说都脱不开弗洛伊德影响。什么是弗洛伊德的文艺观?文艺,是人的本能冲动的净化和升华。他举二例,先是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后是《哈姆雷特》——完全可以讨论。

他说:人在儿童时代,第一个性冲动对象是母亲,因此恨父亲。俄狄浦斯弑父,是童年愿望的达成。而引起共鸣,是因为我们也有同样的情结。弗洛伊德此说为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

哈姆雷特能做种种事,却对弑父娶母的王无可奈何,因他内心也想弑父。弗洛伊德说哈姆雷特比叔叔好不了多少。

弗洛伊德又说,所有女孩都恋父,恨母。

这两例,我以为举得很坏。说严重一点,是诬陷了两位文学人物。

《俄狄浦斯》剧主角明明不知道他杀的是父亲。该剧所强调的是希腊悲剧的主题“命运”。《哈姆雷特》的一个主题,是思维太发达,行为太软弱,To be or not to be。

弗洛伊德有两重错误:一,为说明他的理论,强拉文学名著附会。二,他对两文学主角的想法,是卑污的。

可是世上小人多,弗洛伊德的学说大为流行。二十世纪实在是个平民的恶俗的世纪,谁把神圣伟大的东西拉下去,搞臭,大家就鼓掌。

恋母、恋父,是有的。但无伦之爱与情欲之爱,毕竟不同的。一切爱都以性欲为基础,也不对。人类有很多种感情。儿子爱母亲,是一种孺慕,大人对小孩的爱,是慈爱。

当然,最强烈的爱必含性欲,但最高贵的爱完全不涉性欲。古代“朋友”间的义气,虽死不辞,弗洛伊德该如何解释?

做学术探讨,还得顺着弗洛伊德说讨论下去。弗洛伊德艺术是“本能宣泄说”,这是大家可以同意的。也可说是“苦闷的象征”。司马迁也有类似说。

弗洛伊德之艺术是白日梦,对吗?对,也不对。

我们平时不能满足的,在梦里哪里能得到满足——可能中国人还不如外国人吧?我说,我们在现实中不能满足的,在梦中未必能得到满足。在生活中可以用智慧等等解决许多问题,而在梦中却往往愚蠢。

我更同意瓦莱里的说法:艺术和梦正相反。

我以为人生和梦都是不可停留的,因此人生之虚空和梦是一样。生活中的官能感觉,比梦中强得多了。梦里比较不灵敏,生活中比较灵敏。梦里的我是胆小自卑,没有主见的。

以上,我以为。

弗洛伊德说:一切艺术以自我为中心。

这也不是新说。

人的一切活动都以自我为中心,区别是:有间接的,有直接的。王自我中心,太监非自我中心。但太监得王宠,事王,最后是间接的利我。在家里,太监是自我中心的。

直接的自我中心是目的,间接的自我中心是手段。

文艺家在作品中表现自我,是理所当然的,在于表现方法千差万别。

“自我中心说”,弗洛伊德无甚创见。

弗洛伊德说艺术家与神经病相差无几。可是神经病走的是不归路,艺术家是要回到现实的。

我以为艺术家和神经病不同。现实主义的艺术家,比一般人更参透现实。

而一个艺术家如果疯了,不可能创造乐曲、文章。

西方的求知精神令人惊叹,也令人讨厌。他们好像侦探,一刻不停盯着你。弗洛伊德想摸艺术家的老底,说要追踪到艺术家的童年——童年时好游戏,百般设法游戏,得到快乐。艺术家的创作也如此,只是比小孩更认真云云。

这太大题小做了。

小孩玩耍,如酒神,玩过就玩过了。而艺术家是精神性的,伟大的。小孩都玩,将来有几个成为艺术家?大艺术家?

儿童时代的苦恼,长大以后找到象征了,就成艺术家。

我以为弗洛伊德是生物的心理学派。“不幸的童年可以造就作家”(海明威语)是属人文的心理学派。

我们自己来做,不必麻烦弗洛伊德这样的专业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把幻想分两类:野性的,性欲的。不满足,即发生精神官能症。

我不以为然。艺术家的幻想,就是幻想,是精神活动,不是欲求。艺术家幸福满足时,也幻想。

弗洛伊德太平民气。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的信徒,后建立自己的学说,称“个人心理学”。

其说分三点:一,人格的整体性统一,不主张把人分割成本我、自我、超我。二,统一的人格以及各种精神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因此人才能和社会环境相适应。这精神目标,是要取得“优越”,人把取得“优越”作为总目标。这有点道理的。三,人对“优越性”的渴望,是因为人有自卑感。自卑感发源于儿童时期(因幼小,无知,要靠人生存长大),这种自卑的补偿作用就是对优越的渴望。如渴望拥有支配权、富有等等。

儿童越自卑,越不如意,志向、渴望越大,追求越忠实。

后来,他修正这观点,把个人优越目的改成社会奋斗。这改得不必要。个人优越和社会奋斗不矛盾。

他说,每个人都想摆脱自卑感,获得优越感,自卑感太甚,就发神经病。

作为弗洛伊德的补充,阿德勒的学说很好。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瑞士的精神病学家。发展修正弗洛伊德说,建立了“分析心理学”。

他也认为人有潜意识,但不将之看成全是性冲动和犯罪欲。他在弗洛伊德说的“自我”之外,加出一个“自身”(self)的概念,自我包括在自身之中。自我是我的意识的主体,自身是我的总体的主体。

人与人之间差别很多,大致有两种基本倾向,成为定势:一个定势指向人的内部世界,一个指向人的外部世界,内倾、外向也。

基本正确。但构成人的不可能全是内倾或外倾,一时内,一时外,思想、知识、经验,会改变人的倾向性。

希腊罗马的大演说家,有的私下非常怕羞木讷的。

这是我对荣格的一点补充。另一补充,是两种倾向的人彼此有吸引力——性格丰富的人,到处有吸引力。

他又肯定心理机能共四种:思维、情感、感觉、直觉。然后再把内倾外倾、与上述四种心理相结合,分成八种类型:如内倾思维型、直觉型、情感型、感觉型。又如外倾思维型、情感型、感觉型、直觉型。

如男性多外倾思维型,女性多内倾情感型。政客、商人之类,多外倾直觉型,艺术家多内倾直觉型,等等。

荣格生在现代,现代心理学多以他的理论为说,故名气很大。弗洛伊德学说,运用到艺术上来,是有点显著效果。而荣格的学说比较合小布尔乔亚胃口,对艺术家就大大不够了。艺术家分类,像抽屉,把人物从不同抽屉里拿出来——但是要分析人物,不要分析抽屉。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称“机能派心理学”。也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有必要讲讲“实用主义”。美国建国方针、生活形态,全是实用主义立足点,世界也都在美国这个强大的翅膀下。

也称唯用主义、实际主义。“实践上有效果,即真理。”

美国的皮尔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杜威,英国的席勒(F. C. S. Schiller),都是实用主义哲学家。他们共同的观点,认为真理是相对的,变动的,凡适合时代环境者,即真理。从前的“真理”说,是至高无上的,绝对的,永恒的,客观的。

实用主义其实取消了真理,是平民哲学、商人哲学、市侩哲学。

机能派心理学,也即实用主义哲学之一支。“存在即有用。”

一,詹姆斯认为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是关于心理活动的现象及其条件的科学。

二,作为心理学研究的意识,不是可以判断的,而是像锁链、列车、河流,谈到意识,只能说意识流。他说:意识总是对它的对象的某些部分发生兴趣,而把其他部分加以排斥(通俗解:意识选择它的对象),近于文学说法。

三,提出三种研究心理学的方法:A,内省法,观察自身报告所发现者。B,实验法。C,比较法。

四,三种论:A,本能论。B,习惯论。C,情绪论。

本能是冲动,它与习惯的关系是:绝大多数的本能是为了引起习惯的缘故才被赋予的。凡是有天赋倾向的习惯,可谓本能,而情绪不是客观世界引起的,而是身体内部的变化和表情引起的。我们悲伤,是因为我们哭了;我们发怒,是因为我们打人了;我们怕,是因为发抖了。

我以为更好的说法,是我们悲伤,是因为哭,因为哭,我们更悲伤。

他们,心理学家们,是把鱼拿到桌上来观察。我们,艺术家,是从水中观察。

论情操,艺术家宗教情操最高,论哲学思考,艺术家思考得最深,论心理分析,艺术家的心理分析最透。

“‘上帝死了’——不过和‘唯心唯物出言不逊’一样。”图为晚年尼采照片,他疯了后,又活将近十年。讲课期间,木心复印了这张图片,分送大家。


第六十讲 影响二十世纪文学的哲学家(一)第六十二讲 象征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