洧水
洧水出河南密县西南马领山①,
水出山下,亦言出颍川阳城山②,山在阳城县之东北③,盖马领之统目焉④。洧水东南流,迳一故台南,俗谓之阳子台⑤。又东迳马领坞北⑥,坞在山上,坞下泉流北注,亦谓洧别源也,而入于洧水。
【注释】
①洧(wěi)水:即今河南双洎(jì)河。源出今河南登封东阳城山,东流至西华西入颍水。河南:即河南郡。汉高祖二年(前205)改河南国置。治所在洛阳县(今河南洛阳东北汉魏故城)。密县:西汉置,属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新密东南三十里。马岭山:《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元和志》,马岭山在密县(今河南新密)南十五里,洧水所出。”
②颍川:即颍川郡。阳城山:俗名车岭山。当在今河南登封东北。
③阳城县:秦置,属颍川郡。治所即今河南登封东南二十四里告成镇。
④统目:统称,总称。
⑤阳子台:《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台在今密县西北。”
⑥马领坞:当在今河南新密一带。《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此《经》之马岭山也,因筑坞而谓之马岭坞。郦氏不举著名之山,而举后起之坞,是其好奇处。”
【译文】
洧水
洧水发源于河南郡密县西南的马领山,
洧水发源于马领山下,也有人说发源于颍川阳城山,阳城山在阳城县东北,是包括马领山在内的总山名。洧水往东南流经一座旧台南边,俗称阳子台。又往东流经马领坞北边,这个坞在山上,坞下的山泉往北流,有人说这是洧水的另一个源头,注入洧水。
洧水东流,绥水会焉①。水出方山绥溪②,即《山海经》所谓浮戏之山也。东南流,迳汉弘农太守张伯雅墓③,茔域四周④,垒石为垣,隅阿相降⑤,列于绥水之阴⑥。庚门表二石阙⑦,夹对石兽于阙下⑧。冢前有石庙,列植三碑,碑云:德字伯雅,河南密人也。碑侧树两石人,有数石柱及诸石兽矣。旧引绥水南入茔域,而为池沼,沼在丑地⑨,皆蟾蠩吐水⑩,石隍承溜⑪。池之南,又建石楼、石庙,前又翼列诸兽⑫,但物谢时沦,凋毁殆尽。夫富而非义,比之浮云,况复此乎?王孙、士安⑬,斯为达矣⑭。绥水又东南流迳上郭亭南⑮,东南注洧。
【注释】
①绥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密县(今河南新密)西有十河口,源出县西北,山涧皆汇斯口,南流入洧。《一统志》疑即此水也。”
②方山:即下文浮戏山。在今河南荥阳西南。
③弘农:即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前113)置。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北故函谷关城)。张伯雅墓:《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名胜志》引《城冢记》,伯雅墓在绥溪侧。在今密县西北。”
④茔(yíng)域:坟墓,坟地。
⑤隅阿:弯曲。相降:一层一层依次下降。指建筑很多层。
⑥绥水之阴:绥水之南。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
⑦庚门:西门。《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庚金属西方,丑土属中央。此庚门及下丑地,以支干代,与《鲍丘》《穀水》等篇以卦代同,皆郦氏好奇之故。”石阙(què):古代神庙、坟墓前竖立的石雕,作铭记官爵、功绩或装饰用。
⑧夹对:两边相对而立。
⑨丑地:指东北偏北方向。古代阴阳五行家将十二地支和四方相配,子在正北,卯在正东,午在正南,酉在正西。丑在子、卯之间,于位为东北偏北。
⑩蟾蠩(chán chú):通称癞蛤蟆。
⑪石隍:石头垒砌的沟渠。承溜:承纳水流。溜,水流。
⑫翼列:如鸟翅膀一样两边排列。
⑬王孙:即杨王孙。汉武帝时人。学黄老之术,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有《裸葬书》,反对厚葬,指出人死不为鬼,其尸抉然独处而无知。士安:即皇甫谧(mì)。幼名静,字士安。安定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人,后徙居新安(今河南渑池东南)。魏晋之际学者、医学家。博综经史百家之言,沉静寡欲,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由魏入晋,累辞征召。临逝作《笃终》一文,反对厚葬,主张不棺敛、不殉物、不移纤、不墓祭、不封树。其子皆遵其遗命。
⑭斯为达矣:对生死看得清楚明白曰达。
⑮上郭亭:当在今河南新密一带。《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开封府志》,即今之上郭图。”
【译文】
洧水东流,绥水汇入。绥水发源于方山绥溪,就是《山海经》所说的浮戏之山。绥水往东南流经汉时弘农太守张伯雅墓,墓地四周用石块砌成围墙,沿山坡迤逦而下,坐落在绥水的南岸。西门有两座石阙,石阙两边有两只石兽。墓前有石庙,排着三块石碑,碑文上说:张德字伯雅,河南密县人。碑旁立着两座石人,还有几根石柱和一些石兽。从前引了绥水往南流入墓园,蓄水造成池沼,池在墓园东北偏北方向,池上有石雕蛤蟆吐水,泻入石池中。池沼南面又建了石楼、石庙,前面两旁排列着各种石兽,但因年代久远,物换星移,差不多都已风化剥蚀了。不义而来的富贵,正如烟云过眼,好景不长,更何况这些东西呢?杨王孙裸葬,皇甫士安以竹席裹尸,可说是旷达的了。绥水又往东南流经上郭亭南,往东南注入洧水。
洧水又东,襄荷水注之。水出北山子节溪①,亦谓之子节水,东南流注于洧。
【注释】
①子节溪:《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密县(今河南新密)有青山河,源出县北八里青屏山,南流经西门外。《一统志》,疑即子节水。但《县志》谓青山河合十河口入洧,则下流会绥水,与古异。盖水道有变迁矣。”
【译文】
洧水又东流,襄荷水注入。襄荷水发源于北山子节溪,也称子节水,往东南流,注入洧水。
洧水又东会沥滴泉水①,出深溪之侧,泉流丈余,悬水散注②,故世士以沥滴称,南流入洧水也。
【注释】
①沥滴泉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名胜志》,滴沥泉出密县(今河南新密)南深溪之侧。《一统志》谓在县东五里。”
②悬水:瀑布。散注:四处灌注。
【译文】
洧水又往东流,汇合了沥滴泉水,此水从深溪旁流出,从一丈多高的岩头散流而下,所以文人把它称为沥滴泉,南流注入洧水。
东南过其县南,
洧水又东南流,与承云二水合①,俱出承云山②,二源双导③,东南流注于洧,世谓之东、西承云水。
【注释】
①承云二水:即下文的东、西承云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地形志》,密县有承云山。山在今县东北,今有蛟河,源出县东北十五里,双沟南流,至县东南入洧。《一统志》似以之当承云水,但止一水,与《注》言二水异也。”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一统志》引《县志》有‘双沟南流’之语,故蛟河虽一水,流实双沟,所谓双导也。”
②承云山:在今河南新密东北十八里。
③二源双导:两个水源流向两条河流。
【译文】
洧水往东南流过县南,
洧水又往东南流,与从承云山流出的两条山泉汇合,这两条山泉都往东南流,注入洧水,世人称之为东承云水与西承云水。
洧水又东,微水注之①。水出微山②,东北流入于洧。
【注释】
①微水:即今河南新密之艾坪河,由市西南向东北流,至市东南入洧水。
②微山:当在今河南新密一带。
【译文】
洧水又往东流,微水注入。微水发源于微山,往东北流,注入洧水。
洧水又东迳密县故城南①。《春秋》谓之新城②。《左传·僖公六年》③,会诸侯伐郑围新密④,郑所以不时城也⑤。今县城东门南侧,有汉密令卓茂祠⑥。茂字子康,南阳宛人⑦,温仁宽雅,恭而有礼。人有认其马者,茂与之,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⑧。遂挽车而去。后马主得马,谢而还之。任汉黄门郎⑨,迁密令,举善而教,口无恶言,教化大行,道不拾遗,蝗不入境。百姓为之立祠,享祀不辍矣。
【注释】
①密县:西汉置,属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新密东南三十里。
②《春秋》谓之新城:语见《左传·僖公六年》。新城,郑地。即密县。
③僖公六年:前654年。
④新密:即新城。
⑤郑所以不时城:郑以非时兴土功,齐桓公声扬其罪以告诸侯。
⑥汉密令卓茂祠:《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祠有二:一在密县(今河南新密)治东北,一在县东南大騩(guī)镇东。”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两汉之际官吏。在密令任上,宽仁恭爱,排解吏民纠纷,为人所敬。
⑦南阳:即南阳郡。战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
⑧丞相府:丞相的官署。卓茂初为丞相府史,故称“幸至丞相府”。
⑨黄门郎:官名。即黄门侍郎。秦有给事黄门,汉因之。东汉称给事黄门侍郎。掌侍从左右,关通中外。诸王朝见,则引王朝坐。
【译文】
洧水又往东流经密县老城南边。密县,《春秋》称为新城。《左传·僖公六年》,与诸侯会师讨伐郑国,围困了新密,因郑兴工筑城不得其时,所以兴师讨伐。现在县城东门南侧,有汉时密县县令卓茂祠。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为人温雅宽厚,待人谦恭有礼。一次,有个人误认他的马是自己的,卓茂就把马给他,说:这马如果不是您的,请您送到丞相府还我。说罢拉着车就走了。后来那个人找回了自己的马,就把马送还了卓茂,并向他道歉。卓茂曾任汉朝黄门郎,调任密县县令,他推举德才兼备的人以教育县人,口里不出恶言,于是社会风气大为改良,道不拾遗,连蝗虫也不侵入境内。百姓为他立祠,享受祭祀从没有停止过。
洧水又左会璅泉水①。水出玉亭西,北流注于洧水。
【注释】
①璅(suǒ)泉水:熊会贞按:“《县志》,泉在大騩(guī)镇西南八里,不流亦不涸。与《注》叙述异,在今密县(今河南新密)东南。”
【译文】
洧水又在左边与璅泉水汇合。璅泉水发源于玉亭西边,北流注入洧水。
洧水又东南与马关水合①。水出玉亭下,东北流历马关,谓之马关水;又东北注于洧。
【注释】
①马关水:在今河南新密东南。
【译文】
洧水又往东南流,与马关水汇合。马关水发源于玉亭下,往东北流经马关,称为马关水;又往东北流,注入洧水。
洧水又东合武定水①。水北出武定冈②,西南流,又屈而东南,流迳零鸟坞西③,侧坞东南流。坞侧有水,悬流赴壑④,一匹有余⑤,直注涧下,沦积成渊。嬉游者瞩望,奇为佳观。俗人睹此水挂于坞侧,遂目之为零鸟水⑥。东南流入于洧。
【注释】
①武定水:当在今河南新密一带。
②武定冈:《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武定冈当在今密县(今河南新密)东北。”
③零鸟坞:当在今河南新密一带。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
④悬流:瀑布。赴壑:奔注沟壑。
⑤一匹:古代四丈为一匹。
⑥目:称,叫。零鸟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水盖自今密县东北,东南流,至县东南入洧。”
【译文】
洧水又东流,与武定水汇合。武定水发源于北方的武定冈,往西南流,又拐弯转向东南,流经零鸟坞西边,沿着坞边往东南流。坞旁有一挂瀑布,凌空飞泻而下,高达四丈余,直注山涧下,积成一个大深潭。游人眺望,无不称为奇观。当地百姓见此水挂在坞侧,就把它称为零鸟水。水往东南流,注入洧水。
洧水又东与虎牍山水合①。水发南山虎牍溪,东北流入洧。
【注释】
①虎牍山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水在今密县(今河南新密)东南。”
【译文】
洧水又东流,与虎牍山水汇合。此水发源于南山的虎牍溪,往东北流注入洧水。
洧水又东南,赤涧水注之。水出武定冈,东南流迳皇台冈下①,又历冈东,东南流注于洧。
【注释】
①皇台冈:《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即《潩水》篇所谓皇台七女冈也。在今禹州(今河南禹州)东北。”
【译文】
洧水又往东南流,赤涧水注入。此水发源于武定冈,往东南流经皇台冈下,又流经冈东,往东南流注入洧水。
洧水又东南流,潧水注之①。
【注释】
①潧(zhēn)水:又名溱水、鄫水。即今河南新密东溱河。
【译文】
洧水又往东南流,潧水注入。
洧水又东南迳郐城南①。《世本》曰②: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③,谓之女④,是生六子,孕三年。启其左胁,三人出焉;破其右胁,三人出焉。其四曰莱言,是为郐人⑤,郐人者⑥,郑是也。郑桓公问于史伯⑦,曰:王室多难,予安逃死乎?史伯曰:虢、郐⑧,公之民,迁之可也。郑氏东迁,虢、郐献十邑焉。刘桢云⑨:郐在豫州外方之北⑩,北邻于虢,都荥之南⑪,左济右洛⑫,居两水之间,食溱、洧焉⑬。徐广曰:郐在密县,妘姓矣,不得在外方之北也。
【注释】
①郐(kuài)城:在今河南新密东南。
②《世本》:书名。撰者不详,成书时代亦不可考。该书记录自黄帝以来至春秋帝王公卿大夫的氏姓、世系、都邑、器物的制作和发明等。
③陆终:相传为夏朝时人。颛顼后裔。娶鬼方氏之女,产六男,后分为卫、韩、彭、郑、邾、芈(楚先祖)六氏。鬼方氏:商周时居于我国西北方的部落,源自曾与轩辕黄帝联姻的氏族—大騩(guī)氏。
④女(tuí):一作女嬇(huì)、女溃。
⑤郐(kuài)人:这里指莱言是郐人的祖先。
⑥郐人者,郑是也:郐人又是郑人的祖先。
⑦郑桓公:姬姓,名友。西周末郑国建立者。周厉王少子,宣王庶弟。初封于郑。周幽王时任司徒。幽王失德,诸侯多叛,桓公迁其民于侩、东虢之间,为建郑国立下基础。后,申侯联合犬戎杀幽王于骊山,并杀桓公。史伯:或称太史伯。西周幽王史官。郑桓公任周幽王司徒,见王室多故,问史伯何处可逃死。史伯教以济、洛、河、颍之间。郑桓公从之。又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之说,以金、木、水、火、土五行解释百物之起源。
⑧虢:周诸侯国名。西虢在今陕西宝鸡陈仓区,后来迁到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东南。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北虢都上阳(今河南三门峡市东)。这里似指东虢。郐:又作桧或会。西周分封的诸侯国。相传为祝融之后,妘姓。前769年为郑所灭。在今河南新密东南七十里古城角寨村。
⑨刘桢:字公幹。东汉末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南十七里古城)人。建安七子之一。以文章见贵,终于野王令。学博才高,气褊性傲,诗文兼善。
⑩豫州:古九州之一。外方:即外方山,又名嵩高山。即今河南登封西北嵩山。五岳之一。
⑪荥:即荥泽。一作荧泽,又名荥波。在今河南郑州西北古荥镇北。春秋战国时尚与济水、黄河相通。
⑫左济右洛:左边济水,右边洛水。济,即济水。一名泲(jǐ)水。古四渎之一。包括黄河南、北两部分。河北部分源出今河南济源西王屋山,下游屡经变迁。《禹贡》时济水在今河南武陟南入河。《水经》时在今河南温县入河。
⑬溱(zhēn):即溱水,又名潧水、鄫水。即今河南新密东溱河。东南流会洧水。
【译文】
洧水又往东南流经郐城南边。《世本》说:陆终娶了鬼方氏的妹妹女为妻,女怀孕三年生了六个儿子。打开她的左腋生出三个婴孩,打开右腋又生出三个婴孩。第四个儿子名莱言,就是郐人的祖先,郐人的居地就是郑。郑桓公问史伯:王室多患难,我能到哪里去逃命呢?史伯说:虢、郐两地都是您的百姓,您可以迁到那边去。于是郑氏东迁,虢、郐献出了十座城。刘桢说:郐在豫州外方山以北,北面与虢相邻,都城在荥泽南面,左边有济水,右边是洛水,居于两水之间,以溱、洧流域为封地。徐广说:郐在密县,郐人姓妘,不可能在外方山以北。
洧水又东迳阴坂北①,水有梁焉,俗谓是济为参辰口②。《左传·襄公九年》③,晋伐郑,济于阴坂,次于阴口而还是也④。杜预曰:阴坂,洧津也。服虔曰:水南曰阴,口者,水口也,参、阴声相近,盖传呼之谬耳。又晋居参之分⑤,实沈之土⑥,郑处大辰之野⑦,阏伯之地⑧。军师所次,故济得其名也。
【注释】
①阴坂:春秋郑津渡名。即今河南新郑西北双洎河(古洧水)上津梁。
②济:渡口,津渡。
③襄公九年:前564年。
④阴口:春秋郑地。在今河南新郑西北。
⑤晋居参(shēn)之分:晋处在参之分野。参,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⑥实沈:古代神话谓高辛氏的季子名实沈,是参宿之神。
⑦郑处大辰之野:郑国处于大辰星宿的分野。大辰,星宿名。即心宿,大火。
⑧阏(yān)伯:传说中高辛氏之子。与其弟实沈同居于旷野,二人不和,每日干戈相向。尧不喜,遂迁阏伯于商丘(今河南商丘),掌祀大火。后为商人发源地,故大火亦名商星。
【译文】
洧水又往东流经阴坂北边,水上有桥,民间称这渡口为参辰口。《左传·襄公九年》,晋攻郑,在阴坂渡水,在阴口驻扎了几天退回。杜预说:阴坂是洧水上的渡口。服虔说:水的南面称阴,口是指水口,参、阴音相近,是由于口头相传的错误。此外,晋国地处参宿的分野,属于实沈之星的地域,郑国地处大辰星的分野,是阏伯的土地。晋军在这里驻扎过,渡口因此得名。
又东过郑县南①,潧水从西北来注之②。
洧水又东迳新郑县故城中③,《左传·襄公元年》④,晋韩厥、荀偃帅诸侯伐郑⑤,入其郛⑥,败其徒兵于洧上是也⑦。《竹书纪年》:晋文侯二年⑧,周惠王子多父伐郐⑨,克之,乃居郑父之丘⑩,名之曰郑,是曰桓公。皇甫士安《帝王世纪》云⑪:或言县故有熊氏之墟⑫,黄帝之所都也⑬,郑氏徙居之,故曰新郑矣。城内有遗祠,名曰章乘是也。
【注释】
①郑县:战国韩置,治所在今河南新郑的郑韩故城。为韩国都城所在。秦灭韩之后,改名新郑县。
②潧(zhēn)水:又名溱水、鄫水。即今河南新密东溱河。
③新郑县:战国秦置,属颍川郡。治所即今河南新郑。西汉属河南郡。
④襄公元年:前572年。
⑤韩厥:亦称韩献子。春秋时晋国正卿。初任晋司马。景公时,因营救赵氏孤儿(即赵武)闻名于时。周定王十八年(前589),与郤克等率军八百乘伐齐,击败齐军于鞍(在今山东济南市),以功升为正卿。后说服景公令赵武续赵氏祀,恢复故赵氏封邑。荀偃:一作中行偃,又称中行献子,字伯游。晋上军副帅。荀林父孙,晋大夫荀吴之父。
⑥郛(fú):外城。
⑦徒兵:步兵。洧:即洧水。今河南双洎河。源出今河南登封东阳城山,东流至西华西入颍水。
⑧晋文侯二年:前779年。晋文侯,姬姓,名仇。西周末晋国国君。
⑨周惠王:疑作周宣王。周宣王,姬静(一作靖),周厉王姬胡之子。任用尹吉甫、仲山甫等贤臣辅佐朝政,曾使西周的国力得到短暂恢复,史称宣王中兴。晚年则昏庸独断,不纳忠言。多父:具体不详。
⑩郑父之丘:当在今河南新郑境内。
⑪皇甫士安《帝王世纪》:即皇甫谧《帝王世纪》。皇甫谧,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魏晋安定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人。后徙居新安(今河南渑池)。其《帝王世纪》,起自三皇,迄于汉魏,专记帝王事迹。
⑫有熊氏:古部落名。或说黄帝为有熊氏首领。有熊故地在今河南新郑。
⑬黄帝之所都:古言今河南新郑曾是黄帝的都城。
【译文】
洧水又往东流过郑县南边,潧水从西北流来注入。
洧水又往东流经新郑县旧城中。《左传·襄公元年》,晋国的韩厥、荀偃率领诸侯军攻打郑国,攻入外城,在洧水边打败了郑国的步兵。《竹书纪年》:晋文侯二年,周惠王的儿子多父伐郐,攻克后就住在郑父之丘,取名为郑,这就是郑桓公。皇甫士安《帝王世纪》说:有人说该县的有熊氏之墟,是黄帝的都城,郑氏移居到那里,所以称新郑。城内还留有一座祠庙,名叫章乘。
洧水又东为洧渊水①。《春秋传》曰②: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③,即此潭也。今洧水自郑城西北入而东南流④,迳郑城南城之南门内,旧外蛇与内蛇斗,内蛇死。六年,大夫傅瑕杀郑子⑤,纳厉公⑥,是其征也。水南有郑庄公望母台⑦。庄姜恶公寤生⑧,与段京居⑨,段不弟⑩,姜氏无训,庄公居夫人于城颍⑪,誓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故成台以望母,用伸在心之思。感考叔之言⑫,忻大隧之赋⑬,泄泄之慈有嘉⑭,融融之孝得常矣⑮。
【注释】
①洧渊水:当在今河南新郑东。
②《春秋传》:书名。此指《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传》,简称《左传》。关于本书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见解不一,迄无定论。一般认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应是最初修撰人或传述者。后陆续经人补作,约成书于战国前期。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与《穀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
③时门:郑国南门。
④郑城:即今河南新郑。
⑤傅瑕:春秋时郑国人。郑厉公时大夫。郑子:即郑子仪,名一作婴。春秋时郑国国君。郑庄公第四子,昭公之弟。周庄王四年(前693)由祭仲、高渠弥拥立,后郑厉公使傅瑕杀之。
⑥厉公:即郑厉公,名突。春秋时郑国国君。郑庄公次子。
⑦郑庄公:姬姓,名寤生。春秋时郑国国君。郑武公之子。即位后,封其弟段于京(今河南荥阳东南),号太叔。太叔与其母武姜合谋叛乱,他出兵镇压,将太叔击败于鄢(今河南鄢陵西北)。望母台:《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寰宇记》谓望母台在管城县(今河南郑州),当在今新郑县(今河南新郑)南。”
⑧庄姜:应为“武姜”。郑武公之妻,娶于申(今河南南阳),姜姓。武表示丈夫为武公,姜表示母家姓姜。译文从之。寤生:指胎儿出生时脚先出来。这种情况一般为难产。寤,通“啎”。逆,倒着。
⑨段:庄公之弟,名段。后出奔共(在今河南辉县),故又称共叔段。京:春秋郑邑。在今河南荥阳东南二十四里京襄城村。
⑩段不弟:段没有做到为人弟(即悌,对兄长或长辈恭顺)之礼。这里指段与其母亲姜氏一起阴谋篡夺庄公之王位。
⑪城颍:春秋郑邑。在今河南临颍西北。
⑫考叔:即颍考叔。春秋时郑国颍谷(今河南登封西南)人。为颍谷封人(管理疆界的长官),以孝闻。
⑬忻(xīn):启发。
⑭泄泄(yì):和美快乐的样子。
⑮融融:恬适快乐的样子。得常:和好如初。按,以上事见《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
洧水又东流,称为洧渊水。《春秋传》说:龙在时门外的洧渊相斗,就是这个水潭。今天洧水从郑城西北流入,往东南流经郑城南边,城的南门内,从前外蛇与内蛇曾在这里相斗,内蛇斗死。六年,大夫傅瑕杀了郑子,接纳了厉公,蛇斗就是这件事的征兆。水南有郑庄公的望母台。武姜十分讨厌庄公,因为武姜生庄公时难产,她与段一起居住在京城里,段对待长兄庄公不好,姜氏又不管教,于是庄公把姜氏迁往城颍去居住,发誓说:不到黄泉,绝不再相见。后来庄公悔悟,所以筑台望母,表示自己内心的思念。他听了颍考叔一席话,于是在隧道中与母亲相见,母子作赋,表达了和美的慈母之情和孝子之心,母子关系得以恢复。
洧水又东与黄水合①。《经》所谓潧水,非也。黄水出太山南黄泉②,东南流迳华城西③。史伯谓郑桓公曰④:华,君之土也。韦昭曰⑤:华⑥,国名矣。《史记》:秦昭王三十三年⑦,白起攻魏⑧,拔华阳⑨,走芒卯⑩,斩首十五万。司马彪曰:华阳,亭名,在密县⑪。嵇叔夜常采药于山泽,学琴于古人⑫,即此亭也。黄水东南流,又与一水合。水出华城南冈⑬,一源两分,泉流派别,东为七虎涧水,西流即是水也。其水西南流注于黄水。黄,即《春秋》之所谓黄崖也⑭。故杜预云:苑陵县西有黄水者也⑮。
【注释】
①黄水:在今河南新郑境。
②太山:《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曰自然山,在新郑县(今河南新郑)西北二十五里,黄水河所出也。”
③华城:在今河南新郑北四十里华阳砦。
④史伯:或称太史伯。西周幽王史官。郑桓公:姬姓,名友。西周末郑国建立者。
⑤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今江苏丹阳)人。三国吴史学家。后因避司马昭之讳,改为韦曜。曾依刘向所作,校定群书。著有《国语注》《汉书音义》。
⑥华:西周封国。在今河南新郑北四十里华阳砦。西周末,为郑所灭。
⑦秦昭王三十三年:前274年。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嬴稷,一名则。战国时秦国国君。
⑧白起:郿(今陕西眉县)人。秦朝名将。善用兵,事秦昭王,为秦夺得韩、魏、赵、楚诸国大量土地。在与赵的长平之战中,前后坑斩首虏四十五万。
⑨华阳:一名华。战国韩邑。在今河南新郑北四十里华阳砦。
⑩芒卯:战国时魏国将领。秦国白起攻打魏国,芒卯率领魏、韩、赵三国军队抵御秦军,在华阳被秦军大败,秦斩杀联军十多万人,芒卯战败逃跑。
⑪密县:西汉置,属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新密东南三十里。西晋属荥阳郡。
⑫学琴于古人:朱谋㙔《水经注笺》曰:“《灵异志》,嵇中散尝西南去洛数十里,有亭名华阳,投宿。一更中,操琴,闻空中称善。中散呼与相见,乃出见形,以手持其头,共论音声,因授以《广陵散》。”
⑬华城南冈:《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新郑县北。”
⑭黄崖:春秋郑地。即今河南新郑西北黄水市。
⑮苑陵县:秦置,属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新郑东北三十里。西汉属河南郡。西晋属荥阳郡。
【译文】
洧水又东流,与黄水汇合。《水经》说是潧水,其实不对。黄水发源于太山南麓的黄泉,往东南流经华城西边。史伯对郑桓公说:华城原是您的土地。韦昭说:华是国名。《史记》:秦昭王三十三年,白起进攻魏国,攻克华阳,使芒卯败逃,杀了十五万人。司马彪说:华阳是亭名,在密县。嵇叔夜常在山间和泽地采药,曾在这个亭里向古人的神灵学琴。黄水往东南流,又与一水汇合。这水发源于华城南冈,一条源流分为两条,东边一条叫七虎涧水,西边的就是这条水。水往西南流,注入黄水。黄,就是《春秋》所说的黄崖。所以杜预说:苑陵县西有一条黄水。
又东南流,水侧有二台,谓之积粟台①,台东即二水之会也。捕獐山水注之②。水东出捕獐山,西流注于黄水。黄水又南至郑城北,东转于城之东北,与黄沟合。水出捕獐山,东南流至郑城东,北入黄水。黄水又东南迳龙渊东南③,七里沟水注之④。水出隟候亭东南平地⑤,东注,又屈而南流,迳升城东⑥,又南历烛城西⑦,即郑大夫烛之武邑也⑧,又南流注于洧水也。
【注释】
①积粟台:《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台当在今新郑县(今河南新郑)西北。”
②捕獐山水:当在今河南新郑北。捕獐山,《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新郑县北二十里有抱獐山,即捕章山。”
③龙渊:当在今河南新郑一带。《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渠水》篇称苑陵故城西北,平地出泉,谓之龙渊泉,即此。”
④七里沟水:当在今河南新郑北。
⑤隟候亭:《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隟为璅之误,说见《渠水》篇役水下。亭在今新郑县北。”译文从之。
⑥升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城当在今新郑县东北。”
⑦烛城:春秋郑邑。在今河南新郑东北。
⑧烛之武:郑大夫。秦、晋围郑,郑文公用佚之狐言,使烛之武夜缒而出,说秦穆公。穆公大悦,与郑人结盟。
【译文】
黄水又往东南流,水旁有两座台,称为积粟台,台东就是这两条水的汇流处。接着,捕獐山水又注入。此水发源于东方的捕獐山,西流注入黄水。黄水又往南流到郑城北边,向东转,在郑城东北与黄沟汇合。黄沟发源于捕獐山,往东南流到郑城东边,往北注入黄水。黄水又往东南流经龙渊东南,七里沟水注入。七里沟水发源于璅候亭东南的平地,往东流,又转弯向南流经升城东边,又往南流经烛城西边,就是郑国大夫烛之武的封邑,又往南流注入洧水。
又东南过长社县北①,
洧水东南流,南濮、北濮二水入焉②。濮音仆。
【注释】
①长社县:战国秦置,属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长葛东北。
②南濮、北濮:《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二水自潩水出,见彼篇。在今长葛县(今河南长葛)西北。”
【译文】
洧水又往东南流过长社县北边,
洧水往东南流,南濮、北濮两水注入。濮音仆。
洧水又东南与龙渊水合。水出长社县西北,有故沟上承洧水,水盛则通注龙渊①,水减则津渠辍流②。其渎中泉③,南注东转为渊,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矣,所谓渊无潜鳞也。又东迳长社县故城北,郑之长葛邑也④。《春秋·隐公五年》⑤,宋人伐郑,围长葛是也。后社树暴长⑥,故曰长社,魏颍川郡治也⑦。余以景明中出宰兹郡⑧,于南城西侧修立客馆⑨,版筑既兴⑩,于土下得一树根,甚壮大,疑是故社怪长暴茂者也。稽之故说,县无龙渊水名,盖出近世矣。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长社北界有禀水⑪。但是水导于隍壍之中⑫,非北界之所谓。又按京、杜《地名》⑬,并云长社县北有长葛乡,斯乃县徙于南矣。然则是水即禀水也。其水又东南迳棘城北⑭。《左传》所谓楚子伐郑救齐,次于棘泽者也。禀水又东,左注洧水。
【注释】
①通注:通畅流注。
②津渠:河流沟渠。
③泉:具体不详。
④长葛邑:春秋郑邑。在今河南长葛东北二十余里。
⑤隐公五年:前718年。
⑥社树:古代封土为社,各随其地所宜种植树木,称社树。
⑦颍川郡治:北魏时,长社县(今河南长葛东北)为颍川郡官署所在地。
⑧景明:北魏宣武帝元恪(kè)的年号(500—503)。出宰:这里指郦道元出任颍川太守。
⑨客馆:接待宾客的客舍馆驿。
⑩版筑:泛指土木营造之事。
⑪长社:即长社县。禀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水自今长葛县(今河南长葛)西北,东南流,又东至县东北,入今双洎河。”
⑫隍壍(qiàn):城壕。壍,同“堑”。壕沟。
⑬京:即京相璠。撰有《春秋土地名》。杜:即杜预。撰有《春秋释地》。
⑭棘城:即春秋时郑之棘泽。在今河南长葛东北。
【译文】
洧水又往东南流,与龙渊水汇合。龙渊水发源于长社县西北,有一条旧沟,上口承接洧水,水大时就与龙渊相通,水浅时沟渠就断流。这条旧沟中间有一条泉,南流东转,形成一片深潭,绿水平波,澄洁深沉,俯视游鱼,有如在空中游动,所谓深潭里没有潜藏着的鱼,就指的是这情况。龙渊水又往东流经长社县旧城北边,这里原是郑国的长葛邑。《春秋·隐公五年》,宋人攻打郑国,围困长葛。就指的是这里。后来社庙前有一株树突然长高了,所以称为长社,魏时这里是颍川郡的治所。我于景明年间,出任该郡太守,在南城西侧修建客馆,正当兴工挖土筑墙时,从地下挖出一条树根,十分粗大,想来可能就是过去社庙前那棵暴长的怪树的根。查考旧时的有关记载,该县没有叫龙渊的水名,那是近代才出现的。京相璠《春秋土地名》说:长社北界有禀水。但这条水流过深沟之中,并不是说在北界。又按京、杜《地名》都说,长社县北面有长葛乡,这表明县是向南迁移了。这样看来,这条水就是禀水了。禀水又往东南流经棘城北边。《左传》所说的楚子伐郑救齐,驻兵于棘泽,指的就是这里。禀水又往东流,从左边注入洧水。
洧水又东南分为二水,其枝水东北流注沙①,一水东迳许昌县②,故许男国也③,姜姓,四岳之后矣④。《穆天子传》所谓天子见许男于洧上者也⑤。汉章帝建初四年⑥,封马光为侯国⑦。《春秋佐助期》曰⑧:汉以许失天下⑨,及魏承汉历⑩,遂改名许昌也⑪。城内有景福殿基⑫,魏明帝太和中造⑬,准价八百余万⑭。
【注释】
①沙:即沙水。故道自今河南周口淮阳区境内分古狼汤渠东出,又东至鹿邑南,又东略循今安徽茨河,经涡阳、蒙城西,至怀远南入淮水。
②许昌县:三国魏黄初二年(221)改许县置,为颍川郡治。治所在今河南许昌东三十六里古城。
③许男国:西周及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男爵爵位。国君为姜姓。建国君主是许文叔。
④四岳:相传为共工的后裔,因佐禹治水有功,赐姓姜,封于吕,并使为诸侯之长。一说四岳为尧臣羲和之四子,分掌四方之诸侯。
⑤《穆天子传》:书名。撰者不详。约为春秋末到战国初时作。晋咸宁五年(279)在汲郡(今河南汲县)战国魏襄王墓中出土的汲冢书之一。主要记录的是周穆王西征西方诸国和巡游中原的故事。
⑥建初四年:79年。建初,东汉章帝刘炟(dá)的年号(76—84)。
⑦马光: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北)人。马援子。汉章帝建初中封许侯,拜卫尉。
⑧《春秋佐助期》:书名。汉代谶纬类著作。具体不详。
⑨汉以许失天下:《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汉当以许亡,魏当以许昌(今河南许昌)……戴(震)不加详考,臆删‘昌’字,与下句亦不相应。”许,西周初封国。姜姓。都城在今河南许昌东三十六里古城。
⑩魏承汉历:三国魏承接汉朝气数。
⑪改名许昌:魏因许而昌盛,故将许改名许昌。
⑫景福殿基:《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元和志》,景福殿基址在许昌故城内西南隅。”
⑬魏明帝太和中造:《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魏志·明帝纪》太和六年起景福殿。”太和,三国魏明帝曹叡(ruì)的年号(227—233)。
⑭准价:核准价值。准,核准,核算。
【译文】
洧水又往东南流,分为两条水,支流往东北流,注入沙水,另一条往东流经许昌县,许昌从前是男爵的封国,姓姜,是四岳的后代。《穆天子传》说天子在洧上会见许男。汉章帝建初四年,把这里封给马光,立为侯国。《春秋佐助期》说:汉因为许失了天下,到魏继汉而立,就改名为许昌。城内有景福殿旧基,景福殿建于魏明帝太和年间,造价达八百多万。
洧水又东入汶仓城内①,俗以是水为汶水,故有汶仓之名,非也。盖洧水之邸阁耳②。
【注释】
①汶仓:在今河南鄢陵西北洧水(双洎河)旁。
②邸阁:古代官府所设储存粮食等物资的仓库。
【译文】
洧水又往东流入汶仓城内,民间把这条水叫汶水,所以有汶仓的名称,其实不对。那是洧水的仓储城。
洧水又东迳鄢陵县故城南①。李奇曰②:六国为安陵也③,昔秦求易地,唐且受使于此④。汉高帝十二年⑤,封都尉朱濞为侯国⑥。王莽更名左亭。
【注释】
①鄢陵县:北魏改陵县置,属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鄢陵西北十八里古城。
②李奇:南阳人。曾为《汉书》做过注解。
③六国:指战国时位于函谷关以东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
④唐且(jū):亦作唐雎(jū)。战国时魏国策士。齐、楚相约攻魏,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面请秦昭王出兵救魏,最终保存了国家。
⑤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
⑥朱濞:西汉诸侯。初为秦卒。秦末起兵于丰,不久归汉,为都尉,曾击败项籍、臧荼等。高祖元年(前206)十二月封为傿陵侯。都尉:官名。战国时始置,秦汉沿置。为高级将领之下的中级武官,地位略低于校尉。
【译文】
洧水又往东流经鄢陵县旧城南边。李奇说:六国时称安陵,昔日秦国要求调换土地,唐且接受使命曾到过这里。汉高帝十二年,将这里封给都尉朱濞,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左亭。
洧水又东,鄢陵陂水注之①。水出鄢陵南陂东,西南流注于洧水也。
【注释】
①鄢陵陂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水在今鄢陵县(今河南鄢陵)西。”
【译文】
洧水又东流,鄢陵陂水注入。此水出自鄢陵南陂东边,往西南流,注入洧水。
又东南过新汲县东北①,
洧水自鄢陵东迳桐丘南②,俗谓之天井陵,又曰冈,非也。
【注释】
①新汲县:西汉神爵三年(前59)置,属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扶沟西南二十里汲下村。
②桐丘:春秋郑邑。在今河南扶沟西二十里。
【译文】
洧水又往东南流经新汲县东北,
洧水从鄢陵往东流经桐丘南,俗称天井陵,又称天井冈,都不对。
洧水又屈而南流,水上有梁,谓之桐门桥,藉桐丘以取称,亦言取桐门亭而著目焉①,然不知亭之所在,未之详也。
【注释】
①著目:得名。
【译文】
洧水又转弯向南流,水上有桥,称为桐门桥,是按桐丘取名,也有人说是因桐门亭得名,但不知这亭在什么地方,这些也弄不清楚。
洧水又东南迳桐丘城。《春秋左传·庄公二十八年》①,楚伐郑,郑人将奔桐丘,即此城也。杜预《春秋释地》曰:颍川许昌城东北②。京相璠曰:郑地也。今图无而城见存,西南去许昌故城可三十五里③,俗名之曰堤。其城南即长堤④,固洧水之北防也。西面桐丘,其城邪长而不方⑤,盖凭丘之称,即城之名矣。
【注释】
①庄公二十八年:前666年。
②颍川:即颍川郡。许昌:即许昌县。三国魏黄初二年(221)改许县置。为颍川郡治。治所在今河南许昌东三十六里古城。
③可:大约。
④长堤:《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一统志》,此故堤在鄢陵县(今河南鄢陵)北。”
⑤邪长:即斜长。
【译文】
洧水又往东南流经桐丘城。《春秋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国攻打郑国,郑人逃奔到桐丘,就是此城。杜预《春秋释地》说:桐丘城在颍川许昌城东北。京相璠说:桐丘是郑的地方。今天地图上没有城,实际上却还在,西南距许昌旧城约三十五里,民间叫堤。城南就是长堤,是原来洧水北岸的堤防。西边面对桐丘,城就是按此丘而取名的,城形呈斜长状,而不方正。
洧水又东迳新汲县故城北。汉宣帝神雀二年置于许之汲乡曲洧城①,以河内有汲县②,故加新也。城在洧水南堤上。
【注释】
①神雀二年:前60年。神雀,亦作神爵,西汉宣帝刘询的年号(前61—前58)。许:即许县。秦置,属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许昌东三十六里古城。曲洧城:春秋郑邑。在今河南扶沟西南二十里汲下村。
②河内:即河内郡。秦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汲县:西汉置,属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卫辉西南二十里汲城。
【译文】
洧水又往东流经新汲县旧城北边。汉宣帝神雀二年,在许的汲乡曲洧城设县,因为河内已有汲县,所以称新汲。城坐落在洧水的南堤上。
又东,洧水右迤为濩陂①。
【注释】
①迤:曲折流淌。濩(hù)陂:《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一统志》,护陵陂在扶沟县(今河南扶沟)西南二十里,即濩陂。”
【译文】
洧水又东流,向右分支流出,形成濩陂。
洧水又迳匡城南①,扶沟之匡亭也。又东,洧水左迤为鸭子陂②,谓之大穴口也。
【注释】
①匡城:春秋郑邑。在今河南扶沟西。
②鸭子陂:《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地形志》,新汲有鸭子陂。《一统志》称《旧志》鸭冈陂在扶沟县南三十五里,即鸭子陂。”
【译文】
洧水又流经匡城南边,就是扶沟县的匡亭。又往东流,洧水向左分支流出,形成鸭子陂,称为大穴口。
又东南过茅城邑之东北①,
洧水自大穴口东南迳洧阳城西②,南迳茅城东北,又南,左合甲庚沟③。沟水上承洧水于大穴口,东北枝分,东迳洧阳故城南。俗谓之復阳城,非也,盖洧、復字类音读变。汉建安中④,封司空祭酒郭奉孝为侯国。其水又东南为鸭子陂,陂广十五里,余波南入甲庚沟,西注洧,东北泻沙⑤。
【注释】
①茅城邑:《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扶沟县(今河南扶沟)西南。”
②洧阳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城在今扶沟县南。”
③甲庚沟:当在今河南扶沟一带。《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此即《渠水》篇所谓沙水枝渎,西南达洧,谓之甲庚沟也。”
④建安: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196—220)。
⑤泻沙:《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泻沙非此水入沙,乃泄沙水之流耳。”
【译文】
洧水又往东南流过茅城邑东北,
洧水从大穴口往东南流经洧阳城西边,往南流经茅城东北,又南流,在左边与甲庚沟汇合。沟水上游在大穴口承接洧水,往东北分出支流,往东流经洧阳旧城南边。洧阳城民间叫復阳城,其实不是,因为洧、復两字形近而误,读音也就随着字而改变了。汉朝建安年间,把这里封给司空祭酒郭奉孝,立为侯国。沟水又往东南流,形成了鸭子陂,陂宽广十五里,陂水向南注入甲庚沟,甲庚沟从东北导入沙水,往西注入洧水。
洧水又南迳一故城西,世谓之思乡城①,西去洧水十五里。
【注释】
①思乡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地形志》,襄邑治思都城,都为乡之误,当以此正之。在今西华县(今河南西华)北二十里。”
【译文】
洧水又往南流经一座旧城西边,世人称之为思乡城,西距洧水十五里。
洧水又右合濩陂水。水上承洧水于新汲县①,南迳新汲县故城东,又南积而为陂,陂之西北即长社城②。陂水东翼洧堤③,西面茅邑,自城北门列筑堤道④,迄于此冈。世尚谓之茅冈⑤,即《经》所谓茅城邑也。陂水北出东入洧津,西纳北异流⑥。
【注释】
①新汲县:西汉神爵三年(前59)置,属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扶沟西南二十里汲下村。
②长社城:全祖望认为,长舍即长社之变。戴震以舍为讹,改作社。《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地形志》,新汲有长合城,舍与合形近致误。然足征此《注》本作舍,不作社。戴改失之。在今扶沟县(今河南扶沟)西南。”
③翼洧堤:以洧堤为翼。这里指洧堤像翅膀一样在陂水的两边。
④列筑:两边修建。
⑤茅冈:即茅城邑。在今扶沟西南。
⑥西纳北异流:武英殿本《水经注》:“案此句有脱误,未详。”赵一清《水经注释》及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均作“西北纳异流”。译文从之。
【译文】
洧水又在右边与濩陂水汇合。此水上口在新汲县承接洧水,往南流经新汲县旧城东边,又往南流,积水成为陂塘,陂塘西北就是长社城。陂水的东边有洧水堤防翼护,西边面对茅邑,从城北门开始修筑堤道,直到山冈边。人们还称之为茅冈,就是《水经》里所说的茅城邑。陂水从北面流出,东流注入洧水,西北接纳不同的水流(指潩水)。
又东过习阳城西①,折入于颍。
洧水又东南迳辰亭东②,俗谓之田城,非也。盖田、辰声相近,城、亭音韵联故也。《经》书③:鲁宣公十一年④,楚子、陈侯、郑伯盟于辰陵也⑤。京相璠曰:颍川长平有故辰亭。杜预曰:长平县东南有辰亭。今此城在长平城西北,长平城在东南,或杜氏之谬,《传》书之误耳⑥。长平东南淋陂北畔有一阜⑦,东西减里⑧,南北五十许步,俗谓之新亭台⑨,又疑是杜氏所谓辰亭而未之详也。
【注释】
①习阳城:在今河南西华西南。
②辰亭:《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当在今西华县(今河南西华)西北。”
③《经》:此指《春秋经》。为鲁国史书之专名。
④鲁宣公十一年:前598年。
⑤辰陵:春秋陈邑。在今河南西华西北。
⑥《传》书:此指《左传》。
⑦淋陂:《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此即涝陂(今河南周口淮阳区)。涝陂见下文及《渠水》篇,淋乃涝字之脱烂,今订。”译文从之。
⑧减:不足,大约。
⑨新亭台:《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长平(今河南西华)东南。”
【译文】
洧水又往东流过习阳城西边,转弯注入颍水。
洧水又往东南流经辰亭东边,俗称田城,说得不对。大概是田、辰音近,城、亭韵同而音讹的缘故。《春秋经》载,鲁宣公十一年,楚子、陈侯、郑伯在辰陵会盟。京相璠说:颍川长平有旧辰亭。杜预说:长平县东南有辰亭。今天此城在长平城西北,长平城在东南,也许杜氏的差错是因《左传》里记载失误引起的吧。长平东南涝陂北岸有一座土丘,东西长近一里,南北宽五十来步,俗称新亭台,也许就是杜氏所说的辰亭了,但不大清楚。
洧水又南迳长平县故城西①,王莽之长正也。
【注释】
①长平县故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西华县(今河南西华)东北十八里。”
【译文】
洧水又往南流经长平县旧城西边,王莽时称为长正。
洧水又南分为二水,枝分东出,谓之五梁沟①,迳习阳城北,又东迳赭丘南②,丘上有故城。《郡国志》曰③:长平故属汝南④,县有赭丘城。即此城也。
【注释】
①五梁沟:《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当在今西华县(今河南西华)西。”
②赭丘:春秋宋地。在今河南西华县北。
③《郡国志》:晋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之一。记述东汉时期全国行政区划、人口以及《春秋》和“前三史”所载征伐、会盟所在的地名。
④汝南:即汝南郡。西汉高帝四年(前203)置。治所在上蔡县(今河南上蔡西南)。东汉徙治平舆县(今河南平舆北)。三国魏徙治新息(即河南息县)。
【译文】
洧水又南流分为两条,向东分流的称为五梁沟,流经习阳城北边,又往东流经赭丘南边,丘上有旧城。《郡国志》说:长平从前属汝南郡,县里有赭丘城。就指此城。
又东迳长平城南,东注涝陂。
【译文】
洧水又往东流经长平城南边,往东注入涝陂。
洧水南出,谓之鸡笼水,故水会有笼口之名矣①。
【注释】
①笼口:当在今河南西华一带。《水经注疏》杨守敬按:“言水会则是洧水入颍水之口,非如上大穴为水出之口也。”
【译文】
洧水向南流出,称为鸡笼水,所以汇流处有笼口的地名。
洧水又东迳习阳城西,西南折入颍。《地理志》曰:洧水东南至长平县入颍者也①。
【注释】
①长平县:战国魏置。后入秦属陈郡。治所在今河南西华东北十八里。西汉属汝南郡。
【译文】
洧水又往东流经习阳城西边,转向西南注入颍水。《地理志》说:洧水往东南流到长平县注入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