潩水
潩水出河南密县大騩山①,
大騩,即具茨山也。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上,受《神芝图》于华盖童子②,即是山也。潩水出其阿③,流而为陂④,俗谓之玉女池。东迳陉山北⑤。《史记》:魏襄王六年⑥,败楚于陉山者也。山上有郑祭仲冢⑦,冢西有子产墓⑧,累石为方坟。坟东有庙,并东北向郑城⑨。杜元凯言不忘本⑩。际庙旧有一枯柏树⑪,其尘根故株之上,多生稚柏成林,列秀青青⑫,望之奇可嘉矣。
【注释】
①潩(yì)水:又名浍河、艾城河。颍水支流。源出今河南新密东南大騩山,东南流经新郑、长葛、许昌等县市,至临颍入颍。河南:即河南郡。汉高祖二年(前205)改河南国置。治所在洛阳县(今河南洛阳东北汉魏故城)。东汉、三国魏建都于洛阳,置尹。密县:西汉置,属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新密东南三十里。大騩(guī)山:即具茨山。在今河南新密东南。
②《神芝图》:书名。古代的神仙之书,具体不详。
③阿:山陵。
④陂:池塘,水池。
⑤陉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续汉志》,密县有陉山。《括地志》,陉山在新郑县(今河南新郑)西南三十里。”
⑥魏襄王六年:前313年。魏襄王,战国魏惠王之子。以张仪为相,秦屡败魏军,王予秦以河西地。
⑦郑祭(zhài)仲:即祭足,字仲,又称祭仲。春秋时郑国大臣。著名政治家、谋略家。
⑧子产墓:《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地形志》,密县有子产墓。《括地志》,在新郑县西南三十五里。”子产,即郑国大夫公孙侨,字子产。执政四十余年,晋、楚不能加兵于郑。
⑨郑城:当在今河南新郑一带。
⑩杜元凯:即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西晋经学家。言不忘本:《晋书·杜预传》:“预先为遗令曰:‘山上有冢,问耕父,云是郑大夫祭仲,或云子产之冢也,遂率从者祭而观焉。其造冢居山之顶,四望周达,连山体南北之正而邪东北,向新郑城,意不忘本也。”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郦《注》作‘并’者,意主祭仲、子产二墓均东北向新郑,二人皆郑大夫,皆不忘本也。”
⑪际:靠近、接近。
⑫列秀:这里指从尘根故株上生长出来的排排枝条。
【译文】
潩水
潩水发源于河南郡密县的大騩山,
大騩山就是具茨山。黄帝登上具茨山,爬到洪堤上,从华盖童子手里接受了《神芝图》,就是在这座山上。潩水发源于山弯里,流出后积聚成陂,俗称玉女池。池水往东流经陉山以北。《史记》载:魏襄王六年,在陉山打败了楚军。山上有郑祭仲墓,墓西有子产墓,用石块垒砌成方坟。坟东有一座庙,都面向东北,朝着郑城。杜元凯说这是不忘本。庙旁原来有一株枯柏树,在它的旧根残株上,长出许多小柏树,郁然成丛,满眼青翠欲滴,可称是一种奇妙的美景。
潩水又东南迳长社城西北①,南濮、北濮二水出焉②。刘澄之著《永初记》云③:《水经》濮水④,源出大騩山,东北流注泗,卫灵闻音于水上⑤。殊为乖矣⑥。余按《水经》为潩水不为濮也。是水首受潩水⑦,川渠双引⑧,俱东注洧。洧与之过沙⑨,枝流派乱⑩,互得通称⑪。是以《春秋·昭公九年》⑫,迁城父人于陈⑬,以夷濮西田益之⑭。京相璠曰:以夷之濮西田益也。杜预亦言,以夷田在濮水西者与城父人。服虔曰:濮,水名也。且字类音同⑮,津澜邈别⑯,不得为北濮上源,师氏传音于其上矣⑰。
【注释】
①长社城:战国魏邑。在今河南长葛东。秦置县。
②南濮、北濮二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二水自潩水出,见彼篇。在今长葛县(今河南长葛)西北。”
③刘澄之:南朝宋武帝刘裕的族弟刘遵考之子。累官豫州刺史、都官尚书。著作甚丰。《永初记》:书名。全称《永初山川古今记》。刘澄之撰。二十卷。已佚。
④濮水:一名濮渠水。流经春秋时卫地。上游一支首受济水于今河南封丘西,东北流;一支首受黄河于今原阳北,东流经延津南。二支合流于今长垣西。东流经长垣北至滑县东南,此下又分为二:一支经山东东明北,东北至鄄城南注于瓠子河;一支经东明南,又东经菏泽北注入钜野泽。
⑤卫灵闻音于水上:《史记·乐书》:“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于濮水之上舍。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卫灵,卫献公之孙,名元。昏庸无道,夫人南子秉权,政治昏乱。孔子曾言“卫灵公之无道也”。
⑥乖:乖谬,错误。
⑦首受:上游接纳。
⑧川渠:水流。双引:从两个水源发源。
⑨沙:即沙水。故道自今河南周口淮阳区境内分古狼汤渠东出,又东至鹿邑南,又东略循今安徽茨河,经涡阳、蒙城西,至怀远南入淮水。
⑩派乱:分分合合。派,分流。乱,汇合。
⑪互得通称:相互称名。
⑫昭公九年:前533年。
⑬城父:又名夷邑。春秋陈地。即今安徽亳州东南七十里城父镇。陈:春秋楚灭陈国置。秦为陈郡治。治所即今河南周口淮阳区。秦末陈涉称王都此。
⑭以夷濮西田益之:以夷田在濮水西岸者与城父人。濮水在安徽亳州西境,今已消失。夷,即城父。此时改城父为夷。
⑮字类音同:师氏作靡靡之音的“濮水”,一名濮渠水,流经春秋时卫地。而“以夷濮西田益之”的“濮水”,在今安徽亳州西境,已消失。两个都是“濮水”,故郦道元说“字类音同”。
⑯津澜:水流。邈别:距离相差太远。
⑰师氏传音于其上:《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师延为纣作靡靡之乐,投濮水死。后,卫灵闻新声于水上。见《济水》篇北濮下。乃刘氏误以此濮水当之。郦氏明濮注洧,洧枝流与过、沙乱流,亦得称濮,并引《春秋》事者,见此濮水之下流,即夷之濮水,与师氏传音之濮水,渺不相涉也。”师氏,即商纣王的乐师师延。为纣王作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自投濮水而死。
【译文】
潩水又往东南流经长社城西北,南濮、北濮两条水都从这里流出。刘澄之著的《永初记》说:《水经》记载的濮水,发源于大騩山,往东北流,注入泗水,卫灵公曾在水上听到音乐。这是完全搞错了。我查考《水经》,发源于大騩山的是潩水而不是濮水。南、北濮水的上口都承接潩水,两渠并流,往东都注入洧水。洧水与濮水合流,又注入沙水,支流交错凌乱,所以可互相通称。《春秋·昭公九年》,把城父人迁到陈,划了一些夷濮以西的田亩添补给他们。京相璠说:以夷的濮西田亩添补给他们。杜预也说,把夷在濮水西的田地划给城父人。服虔说:濮是水名。师氏作靡靡之音的濮水与这条濮水,虽然字合音同,但此濮与彼濮互不相涉,它不是北濮的上源。
潩水又南迳锺亭西①,又东南迳皇台西,又东南迳关亭西②,又东南迳宛亭西③,郑大夫宛射犬之故邑也④。
【注释】
①锺亭:在今河南长葛东北。魏太傅锺繇故里。
②关亭:《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亭当在今长葛县(今河南长葛)西南。”
③宛亭:《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亭亦当在今长葛县西南。”
④宛(yuān)射犬:春秋郑简公时大夫。
【译文】
潩水又往南流经锺亭西边,又往东南流经皇台西边,又往东南流经关亭西边,又往东南流经宛亭西边,这是郑国大夫宛射犬的旧邑。
潩水又南分为二水。一水南出迳胡城东①,故颍阴县之狐人亭也②。其水南结为陂,谓之胡城陂③。
【注释】
①胡城:《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城亦当在今长葛县(今河南长葛)西南。”
②颍阴县:秦置,属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许昌。狐人亭:春秋周邑。在今河南长葛西南。
③胡城陂:《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陂以城为名。在城东南,亦当在今长葛县西南。”
【译文】
潩水又南流分为两条。一条向南流出,经过胡城东边,就是旧颍阴县的狐人亭。水往南流,积聚成为陂塘,称为胡城陂。
潩水自枝渠东迳曲强城东①,皇陂水注之。水出西北皇台七女冈北②,皇陂即古长社县之浊泽也③。《史记》:魏惠王元年④,韩懿侯与赵成侯合军伐魏⑤,战于浊泽是也。其陂北对鸡鸣城⑥,即长社县之浊城也。陂水东南流迳胡泉城北⑦,故颍阴县之狐宗乡也。又东合狐城陂水,水上承皇陂,而东南流注于黄水,谓之合作口。而东迳曲强城北,东流入潩水。时人谓之敕水,非也。敕、潩音相类,故字从声变耳。
【注释】
①枝渠:支流。曲强城:当在今河南长葛一带。
②皇台:一作黄台。即黄台县。东魏兴和元年(539)析阳翟县置,属阳翟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州东。七女冈:在今河南禹州东北。
③皇陂:亦称浊泽。在今河南长葛西。长社县:战国秦置,属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长葛东北。北魏为颍川郡治。
④魏惠王元年:前369年。魏惠王,姬姓,魏氏,名罃。战国时魏国国君。因魏都大梁,故又称梁惠王。惠是谥号。或称魏惠成王。
⑤韩懿侯:战国时韩国国君。韩哀侯之子。赵成侯:嬴姓,赵氏,名种。战国时赵国国君。
⑥鸡鸣城:在今河南禹州东北。
⑦胡泉城:《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城当在今长葛县(今河南长葛)西南。”
【译文】
潩水从支渠往东流经曲强城东边,皇陂水注入。皇陂水发源于西北的皇台七女冈北麓,皇陂就是古时长社县的浊泽。《史记》载:魏惠王元年,韩懿侯和赵成侯合兵进攻魏国,在浊泽开战。此陂北面直对鸡鸣城,就是长社县的浊城。陂水往东南流经胡泉城北边,这里是旧颍阴县的狐宗乡。又往东流,与胡城陂水汇合,陂水上口承接皇陂,往东南流,注入黄水,汇流处称合作口。汇合后往东流经曲强城北边,往东流注入潩水。当时人称之为敕水,这是不对的。敕、潩二字音近,因此字就随音而变了。
潩水又迳东、西武亭间①,两城相对,疑是古之岸门②,史迁所谓走犀首于岸门者也③。徐广曰:颍阴有岸亭④。未知是否。潩水又南迳射犬城东⑤,即郑公孙射犬城也⑥。盖俗谬耳。
【注释】
①东、西武亭:《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许州(今河南许昌)西北。”
②岸门:战国韩地。在今河南许昌西北。
③犀首:指公孙衍。姬姓,公孙氏,名衍,号犀首(一说因他曾任魏犀首,故称)。战国纵横家。
④岸亭:即岸门。
⑤射犬城:在今河南许昌。
⑥郑公孙:即郑大夫射犬。
【译文】
潩水又流经东武亭和西武亭之间,两城相对,这里可能就是古时的岸门,即史迁所说的,犀首在岸门败走的地方。徐广说:颍阴有岸亭。不知是否就是此处。潩水又往南流经射犬城东边,就是郑公孙的射犬城。称犬城是民间的误传。
潩水又南迳颍阴县故城西,魏明帝封司空陈群为侯国①。
【注释】
①司空:官名。掌管土木建筑和水利工程。陈群:字长文。三国魏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陈纪子。与孔融相交,少有显名。魏明帝时官至司空、录尚书事。封颍阴侯。
【译文】
潩水又往南流经颍阴县旧城西边,魏明帝把这里封给司空陈群,立为侯国。
其水又东南迳许昌城南①,又东南与宣梁陂水合②。陂上承狼陂于颍阴城西南,陂南北二十里,东西十里。《春秋左传》曰:楚子伐郑师于狼渊是也③。其水东南入许昌县,迳巨陵城北④,郑地也。《春秋左氏传·庄公十四年》⑤,郑厉公获傅瑕于大陵⑥。京相璠曰:颍川临颍县东北二十五里有故巨陵亭,古大陵也。其水又东积而为陂,谓之宣梁陂也。陂水又东南入潩水。
【注释】
①许昌:即许昌县。三国魏黄初二年(221)改许县置,为颍川郡治。治所在今河南许昌东三十六里古城。
②宣梁陂水:当在今河南许昌一带。
③狼渊:又名狼陂。在今河南许昌西。
④巨陵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临颍县(今河南临颍)北。”
⑤庄公十四年:前680年。
⑥郑厉公:姬姓,名突。春秋时郑国国君。郑庄公次子。傅瑕:春秋时郑国人。郑厉公时大夫。厉公为祭仲所逐,后侵郑及大陵,获瑕。瑕谓如获释,将助厉公回国,厉公乃与之盟而赦之。即杀郑子而迎厉公。大陵:春秋郑地。在今河南临颍东北十二里巨陵乡。
【译文】
潩水又往东南流经许昌城南,又往东南流与宣梁陂水汇合。陂水上口在颍阴城西南承接狼陂,狼陂南北二十里,东西十里。《春秋左传》说:楚子在狼渊攻打郑军。狼渊水往东南流入许昌县,流经巨陵城北边,这是郑的地域。《春秋左氏传·庄公十四年》,郑厉公在大陵俘获傅瑕。京相璠说:颍川临颍县东北二十五里有旧巨陵亭,就是古时的大陵。狼陂水又东流,积水成陂,称为宣梁陂。陂水又往东南注入潩水。
潩水又西南流迳陶城西①,又东南迳陶陂东②。
【注释】
①陶城:在今河南鄢陵南。
②陶陂:《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此即《㶏水》篇之陶枢陂。在今临颍县(今河南临颍)东。”
【译文】
潩水又往西南流经陶城西边,又往东南流经陶陂东边。
东南入于颍。
【译文】
潩水往东南注入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