潧水

字数:1170

潧水出郑县西北平地①,

潧水出郐城西北鸡络坞下②,东南流迳贾復城西③,东南流,左合水④。水出贾復城东,南流注于潧。

【注释】

①潧(zhēn)水:即溱水,又名鄫水。即今河南新密东溱河。郑县:春秋秦武公十一年(前687)灭郑国置。治所即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秦属内史,西汉属京兆尹。三国魏属京兆郡。

②郐:又作桧或会。西周封国,妘姓。在今河南新密东七十里古城角寨村。鸡络坞:当在今河南新密一带。

③贾復城:即今河南宝丰。

④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在今密县(今河南新密)东北。”

【译文】

潧水

潧水发源于郑县西北的平地上,

潧水发源于郐城西北鸡络坞下,往东南流经贾復城西边,往东南流,在左边与水汇合。水发源于贾复城东边,往南流,注入潧水。

潧水又南,左会承云山水。水出西北承云山①,东南历浑子冈东注,世谓冈峡为五鸣口,东南流注于潧。

【注释】

①承云山:在今河南新密东北十八里。

【译文】

潧水又往南流,左边与承云山水汇合。承云山水发源于西北方的承云山,往东南流过浑子冈,往东注入,人们把冈峡叫五鸣口,往东南流,注入潧水。

潧水又东南流,历下田川,迳郐城西,谓之为柳泉水也。故史伯答桓公曰①:君以成周之众②,奉辞伐罪③,若克虢、郐④,君之土也,如前华后河⑤,右洛左济⑥,主芣騩而食潧、洧⑦,修典刑以守之,可以少固⑧。即谓此矣。

【注释】

①史伯:或称太史伯。西周幽王太史官。桓公:即郑桓公姬友。幽王失德,诸侯多叛,桓公迁其民于侩、东虢之间,为建郑国立下基础。

②成周:西周初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营建。在今河南洛阳旧城西至王城公园一带。

③奉辞:谓奉君主之正辞。

④虢:西周封国。有西虢、东虢、北虢。西虢在今陕西宝鸡东。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北虢在今河南三门峡市、山西平陆一带。这里似指东虢。

⑤华:即华山。又称太华山。在今陕西华阴南十里。河:即黄河。

⑥洛:即洛水。即今河南洛河。为黄河支流。古时作“雒”。济:即济水,一名泲(zǐ)水。古四渎之一。包括黄河南、北两部分。河北部分源出今河南济源西王屋山,下游屡经变迁。《禹贡》时济水在今河南武陟南入河。《水经》时在今河南温县入河。

⑦芣騩(fú guī):山名。当在河南新密。洧(wěi):即今河南双洎河。

⑧少:通“稍”。渐渐。

【译文】

潧水又往东南流经下田川,流过郐城西边,称为柳泉水。曾经史伯回答桓公说:您就凭着成周的兵力,伸张正义,讨伐有罪,如果攻克虢、郐,那地方就是您的土地了,到那时前有华山,后有河水,左据济水,右拥洛水,以芣騩山为家,靠潧、洧两条水养活,制订典章刑律来治理,国家就巩固了。说的就是这里。

潧水又南,悬流奔壑,崩注丈余①,其下积水成潭,广四十许步,渊深难测。又南注于洧。《诗》所谓溱与洧者也②。世亦谓之为郐水也③。

【注释】

①崩注:崩落倾注。

②《诗》:此指《诗经·郑风·溱洧》篇。

③郐(kuài)水:即潧水,亦称溱水。即今河南新密东溱河。

【译文】

潧水又南流,从悬崖上奔泻入岩壑,崖高丈余,水声轰鸣,下面积水成潭,宽约四十步,水深莫测。此水又南流注入洧水。这就是《诗经》所说的溱水与洧水。世人也称之为郐水。

东过其县北,又东南过其县东,又南入于洧水。

自郐、潧东南,更无别渎,不得迳新郑而会洧也①。郑城东入洧者,黄崖水也②,盖《经》误证耳。

【注释】

①新郑:即新郑县。战国秦置,属颍川郡。治所即今河南新郑。西汉属河南郡。

②黄崖水:即今河南新郑西北的黄水。黄崖水因黄崖而得名。

【译文】

潧水往东流过县北,又往东南流过县东,又往南注入洧水。

郐水、潧水的东南方,再也没有别的河流了,潧水不可能流经新郑再与洧水汇合的。在郑城往东注入洧水的是黄崖水,《水经》的记载是错误的。


潩水渠沙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