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
涟水出连道县西①,资水之别。
水出邵陵县界,南迳连道县,县故城在湘乡县西百六十里②。控引众流③,合成一溪,东入衡阳湘乡县④,历石鱼山下⑤。多玄石⑥,山高八十余丈,广十里,石色黑而理若云母⑦。开发一重,辄有鱼形,鳞鳍首尾⑧,宛若刻画。长数寸,鱼形备足⑨,烧之作鱼膏腥⑩,因以名之⑪。
【注释】
①涟水:湘水支流。源出今湖南新邵观音山西南麓,流经涟源、娄底、双峰、湘乡、湘潭等地,在湘河口入湘江。连道县:西汉置,属长沙国。治所在今湖南涟源东。
②湘乡县:本西汉长沙国湘南县湘乡,建平四年(前3)封长沙孝王刘宗之子昌为湘乡侯,改属零陵郡。东汉为县,仍属零陵郡。治所即今湖南湘乡市。
③控引:牵引,牵拉,汇聚。
④衡阳:即衡阳郡。三国吴置,属荆州。治所在湘南县(今湖南湘潭西南)。
⑤石鱼山:又名立石山、鱼峰山。在今广西柳州柳江南岸鱼峰公园内。
⑥玄石:黑色的石头。
⑦理:纹理,纹路。云母:矿物名。无色或浅黄、浅灰色。
⑧鳞鳍首尾:鱼鳞、鱼鳍、鱼头和鱼尾。
⑨备足:非常完整。足,足够,完整。
⑩鱼膏腥:鱼油脂的腥味。
⑪因以名之:陈桥驿按,按《注》文,当是沉积岩中的鱼类化石。“烧之作鱼膏腥”,这是讹传,或亦是当时人们一种心理作用。
【译文】
涟水
涟水发源于连道县西边,是从资水分出的支流。
涟水发源于邵陵县边界,往南流过连道县,旧县城在湘乡县西边一百六十里。涟水并入许多涧水,合成一条溪流,往东流入衡阳郡湘乡县,流过石鱼山下。山多黑石,山高八十余丈,方圆十里,岩石呈黑色,纹理好像云母。开采出一层,就有鱼形出现,有鳞有鳍,头尾齐全,仿佛刻画出来一般。鱼长数寸,形态完备,用火来烧,就发出鱼膏的腥气,因此名叫石鱼山。
涟水又迳湘乡县,南临涟水,本属零陵,长沙定王子昌邑①。
【注释】
①长沙定王子昌邑:当作长沙孝王刘宗之子。昌,即刘昌。建平四年(前3),封湘乡侯。初始元年(8)王莽代汉,废侯国除。译文从之。
【译文】
涟水又流经湘乡县,湘乡县原属零陵郡,县城南临涟水,是长沙孝王的儿子刘昌的食邑。
涟水又屈迳其县东,而入湘南县也①。
【注释】
①湘南县:秦置,属长沙郡。治所在今湖南湘潭西南花石镇。西汉属长沙国。东汉为湘南侯国,属长沙郡。
【译文】
涟水又转弯流经湘乡县东边,向着湘南县流去。
东北过湘南县南,又东北至临湘县西南①,东入于湘②。
涟水自湘南县东流,至衡阳湘西县界③,入于湘水也。于临湘县为西南者矣。
【注释】
①临湘县:战国秦置,为苍梧郡(又称长沙郡)治。治所在今湖南长沙。西汉为长沙国治。东汉为长沙郡治。
②湘:即湘江。亦称潇湘。湖南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灵川东、海洋山西麓,东北流贯湖南东部,经永州、衡阳、湘潭、长沙等地,至湘阴芦林潭入洞庭湖。
③湘西县:三国吴太平二年(257)置,属衡阳郡。治所在今湖南株洲渌口区南。
【译文】
湘水往东北流过湘南县南边,又往东北流到临湘县西南,东流注入湘水。
涟水从湘南县东流,到衡阳郡湘西县边界,注入湘水。对临湘县说来,是在西南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