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水

字数:19347

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①,

即阳朔山也。应劭曰:湘出零山②。盖山之殊名也。山在始安县北,县,故零陵之南部也。魏咸熙二年③,孙皓之甘露元年④,立始安郡⑤。湘、漓同源⑥,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东北流。罗君章《湘中记》曰⑦:湘水之出于阳朔,则觞为之舟⑧;至洞庭,日月若出入于其中也⑨。

【注释】

①湘水:即湘江。始安县: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属零陵郡。治所即今广西桂林。阳海山:即海阳山、阳朔山,亦即今广西东北部兴安、灌阳、灵川、恭城瑶族自治县等县境之海洋山。

②湘:即湘江。零山:阳海山之异名。

③咸熙二年:265年。咸熙,三国魏元帝曹奂的年号(264—265)。

④甘露元年:265年。甘露,三国吴末帝孙皓的年号(265—266)。

⑤始安郡: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分零陵郡置,属广州。治所在始安县(今广西桂林)。

⑥漓:即漓水。即今广西之漓江、桂江,为西江支流。

⑦《湘中记》:书名。郑德坤《水经注引书考》:“《隋》《唐志》均不录。《崇文总目》:《湘中山水记》三卷,中散大夫桂阳罗含君章撰。”

⑧觞(shāng)为之舟:小得用酒杯当船。

⑨日月若出入于其中:日月好像从中升起。比喻水体浩瀚。

【译文】

湘水

湘水发源于零陵郡始安县的阳海山,

阳海山就是阳朔山。应劭说:湘水发源于零山。零山是此山的别名。山在始安县北边,始安县原来是零陵郡的南部。魏咸熙二年,即孙皓甘露元年,建立始安郡。湘水、漓水同源,却分流成为两条水:南边的一条是漓水,北边的一条是湘水,往东北流。罗君章《湘中记》说:湘水发源于阳朔时,小得用酒杯当船;流到洞庭时,却是一片汪洋,连太阳月亮都好像从水中升起似的。

东北过零陵县东,

越城峤水南出越城之峤①,峤即五岭之西岭也②。秦置五岭之戍③,是其一焉。北至零陵县,下注湘水。湘水又迳零陵县南,又东北迳观阳县④,与观水合⑤。水出临贺郡之谢沐县界⑥,西北迳观阳县西,县,盖即水为名也。又西北流,注于湘川,谓之观口也。

【注释】

①越城峤(qiáo):在今广西全州、资源二县间湘、粤交界处。长二百公里。

②五岭:即南岭。为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五岭的总称。在湘、赣和粤、桂等省区边境。

③戍:边防驻军的城堡、营垒。

④观阳县:秦或西汉初置,属长沙郡或国。治所在今广西灌阳东灌江东岸。西汉末废。三国吴复置,属零陵郡。

⑤观水:湘水上游支流灌江。在今广西灌阳、全州境内。

⑥临贺郡:三国吴黄武五年(226)置,属荆州。治所在临贺县(今广西贺州东南贺街镇)。谢沐县:西汉置,属苍梧郡。治所在今湖南江永西南二十五里甘棠村。三国吴属临贺郡。

【译文】

湘水往东北流过零陵县东边,

越城峤水发源于南边越城的山岭间,这就是五岭中的西岭。秦在五岭设置边防城堡,这就是其中之一。北流到零陵县,注入湘水。湘水又流经零陵县南边,又往东北流经观阳县,与观水汇合。观水发源于临贺郡的谢沐县边界,往西北流经观阳县西边,观阳县就是依水命名的。观水又往西北流,注入湘水,汇流处叫观口。

又东北过洮阳县东①,

洮水出县西南大山②,东北迳其县南,即洮水以立称矣③。汉武帝元朔五年④,封长沙定王子节侯拘为侯国⑤,王莽更名之曰洮治也。其水东流,注于湘水。

【注释】

①洮阳县:西汉置,属零陵郡。治所在今广西全州东北三十五里下改洲村。

②洮水:在今广西全州北五十里。

③立称:确立名称。

④元朔五年:前124年。元朔,西汉武帝刘彻年号(前128—前123)。

⑤封长沙定王子节侯拘为侯国:此处“节侯拘”当为“靖侯狩燕”。长沙定王之子,元朔五年(前124)封洮阳侯。卒谥靖。译文从之。

【译文】

湘水又往东北流过洮阳县东边,

洮水发源于洮阳县西南的大山中,往东北流经县南,该县是依洮水命名的。汉武帝元朔五年,把洮阳封给长沙定王的儿子靖侯刘狩燕,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洮治。洮水东流,注入湘水。

又东北过泉陵县西①,

营水出营阳泠道县南山②,西流迳九疑山下③,蟠基苍梧之野④,峰秀数郡之间⑤。罗岩九举⑥,各导一溪,岫壑负阻⑦,异岭同势⑧,游者疑焉⑨,故曰九疑山。大舜窆其阳⑩,商均葬其阴⑪。山南有舜庙,前有石碑,文字缺落⑫,不可复识。自庙仰山极高⑬,直上可百余里。古老相传,言未有登其峰者。山之东北泠道县界,又有舜庙,县南有舜碑,碑是零陵太守徐俭立⑭。

【注释】

①泉陵县:东汉改泉陵侯国为县,为零陵郡治。治所在今湖南永州北二里。

②营水:即今湖南湘江支流潇水。营阳:即营阳郡。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分零陵郡置。不久撤废。东晋复置。治所在营浦县(今湖南道县东北)。泠道县:一作炩道县。秦置,属长沙郡。治所在今湖南宁远东南四十里。西汉初属长沙国,后属桂阳郡。元鼎六年(前111)属零陵郡。

③九疑山:亦作九嶷山。在今湖南宁远南六十里。

④蟠基:盘踞山基。苍梧:古地区名。其地当在今湖南九嶷山以南广西贺江、桂江、郁江区域。

⑤峰秀:山峰挺立。秀,高耸,耸立。

⑥罗岩:排列的山岩。九举:耸立九个高高的山峰。举,高举,耸立。

⑦岫(xiù)壑:山谷。负阻:依恃险阻。

⑧异岭:不同的山岭。同势:相同的形状。

⑨游者疑焉:游览者很是迷惑。

⑩大舜:传说中上古帝王名。窆(biǎn):埋葬。阳:九疑山的南边。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

⑪商均:舜与女英之子。相传舜以商均不肖,乃使伯禹继位。常与尧子丹朱并用为不肖子之典实。阴:九疑山的北边。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

⑫缺落:缺失脱落。

⑬仰山:仰望山顶。

⑭徐俭:具体未详。

【译文】

湘水又往东北流过泉陵县西边,

营水发源于营阳郡泠道县的南山,西流经九疑山下,九疑山在苍梧的原野伸展开屈曲的山麓,相邻各郡都看得到此山峰峦的秀色。九座石峰高高耸立,每一座山峰都有一条溪水流出,山峰岩壑险阻重重,而众岭形态扑朔迷离,难分难辨,使游人心中充满疑惑,所以称为九疑山。大舜埋骨于南麓,商均葬身于北坡。山南有舜庙,庙前有石碑,但碑文已剥蚀残缺,不能辨认了。从庙前仰望山峰,极其雄伟高峻,凌云直上高达百余里。据老人相传,从来没有人登上峰顶。九疑山东北泠道县边界上,又有一座舜庙,县南有舜碑,是零陵太守徐俭所立。

营水又西迳营道县①,冯水注之②。水出临贺郡冯乘县东北冯冈③,其水导源冯溪,西北流,县以托名焉④。冯水带约众流⑤,浑成一川⑥,谓之北渚⑦,历县北西至关下⑧。关下,地名也,是商舟改装之始⑨。冯水又左合萌渚之水⑩。水南出于萌渚之峤⑪,五岭之第四岭也。其山多锡,亦谓之锡方矣。渚水北迳冯乘县西,而北注冯水。冯水又迳营道县而右会营水。

【注释】

①营道县:西汉置,属零陵郡。治所在今湖南宁远东南三十余里莽、巢两水口。东晋改属营阳郡。

②冯水:又名东河。即今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东南冯江。

③冯乘县:西汉置,属苍梧郡。治所在今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西南。以冯水得名。

④托名:取名,得名。

⑤带约:比喻众水汇聚一溪。

⑥浑成一川:汇合成一条川流。浑,本指大水涌流声,此指二水合流。

⑦北渚:当在今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境内。

⑧关下:地名。当在今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南。

⑨商舟:商船。改装:改变装束。这里指舍车登船。

⑩萌渚之水:当在今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西南。

⑪萌渚之峤:即萌渚峤。五岭之一,亦名萌诸岭、甿渚岭等。在今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东南、贺州西北、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西南。南北走向。为湘江支流潇水和西江支流贺水的分水岭。

【译文】

营水又往西流经营道县,有冯水注入。冯水发源于临贺郡冯乘县东北的冯冈,水源经冯溪往西北流,冯乘县就是因溪而得名的。冯水汇合了众多的支流,浑然成为一水,称为北渚,经过县北,往西流到关下。关下是个地名,是舍车登上商船的开端。冯水又在左岸汇合了萌渚水。萌渚水发源于南边的萌渚峤,这是五岭中的第四岭。山上锡矿很多,也称锡方山。渚水往北流经冯乘县西边,北流注入冯水。冯水又流经营道县,在右岸汇合了营水。

营水又西北屈而迳营道县西,王莽之九疑亭也。营水又东北迳营浦县南①,营阳郡治也。魏咸熙二年②,吴孙皓分零陵置,在营水之阳,故以名郡矣。

【注释】

①营浦县:秦置,属长沙郡。治所在今湖南道县东北东门乡。

②咸熙二年:265年。咸熙,三国魏元帝曹奂的年号(264—265)。

【译文】

营水又往西北流,转弯流经营道县西边,就是王莽的九疑亭。营水又往东北流经营浦县南边,这里也是营阳郡治的所在地。魏咸熙二年,吴孙皓把零陵郡分开另设营阳郡,郡城在营水北岸,因而以营阳为郡名。

营水又北,都溪水注之①。水出舂陵县北二十里仰山②,南迳其县西。县,本泠道县之舂陵乡,盖因舂溪为名矣③。汉长沙定王分以为县。武帝元朔五年,封王中子买为舂陵侯④。县故城东又有一城,东西相对,各方百步。古老相传,言汉家旧城,汉称犹存,知是节侯故邑也。城东角有一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东南三十里,尚有节侯庙。都溪水又南迳新宁县东⑤,县东傍都溪。溪水又西迳县南,左与五溪俱会,县有五山,山有一溪,五水会于县门,故曰都溪也。都溪水自县又西北流,迳泠道县北与泠水合⑥。水南出九疑山⑦,北流迳其县西南,县指泠溪以即名⑧,王莽之泠陵县也。泠水又北流注于都溪水,又西北入于营水。

【注释】

①都溪水:即今舂水下游。出今湖南宁远东北,西流至道县入营水。

②舂陵县:秦置,属长沙郡。治所即今湖南宁远东北五十里。西汉高帝五年(前202)属长沙国。元朔五年(前124)属零陵郡。

③舂溪:即舂水。一名舂陵水。源出今湖南新田西北舂陵山,东南流折东北,经桂阳北入耒阳、常宁间,入湘江。

④封王中子买为舂陵侯:买,此指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刘买。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封为舂陵侯。

⑤新宁县:三国吴析耒阳县置,属湘东郡。治所在今湖南常宁南三十里三洞口。

⑥泠水:一名泠道水。即今湖南境内之泠水。

⑦九疑山:亦作九嶷山。在今湖南宁远南六十里。

⑧指:凭借,依靠。即名:取名,得名。

【译文】

营水又北流,有都溪水注入。都溪水发源于舂陵县北边二十里的仰山,往南流经县西。舂陵县原来是泠道县的舂陵乡,因舂溪而得名。汉长沙定王划出该乡,改立为县。武帝元朔五年,封定王第二个儿子刘买为舂陵侯。老县城东边又有一城,两城东西相对,各方百步。据老人相传,这是汉代旧城,至今还保持着汉时的名称,可知就是节侯原来的食邑了。城的东角有一块碑,文字剥蚀残缺,已经难以辨认了。东南三十里还有节侯庙。都溪水又往南流经新宁县东边,县城东傍都溪。溪水又往西流经县南,又在左岸与五条溪流汇合,县里有五座山,每山各有一溪,五条水在县城门外汇合,水流汇集叫都,所以称为都溪。都溪水又从县城往西北流,经过泠道县北边与泠水汇合。泠水发源于南方的九疑山,往北流经县城西南,泠道县即王莽的泠陵县,是按泠溪命名的。泠水又往北流注入都溪水,都溪水又往西北流,注入营水。

营水又北流入营阳峡①。又北至观阳县而出于峡,大、小二峡之间,为沿溯之极艰矣②。

【注释】

①营阳峡:《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宋本《寰宇记》,营阳峡在营道县。在今道州(今湖南道县)东北。”

②沿溯:顺水下行与逆水上行。

【译文】

营水又往北流入营阳峡。又往北到观阳县出峡,大、小两峡之间,是航行最艰险的一段。

营水又西北迳泉陵县西①,汉武帝元朔五年,以封长沙定王子节侯贤之邑也②。王莽名之曰溥润,零陵郡治,故楚矣。汉武帝元鼎六年③,分桂阳置④。太史公曰⑤:舜葬九疑,寔惟零陵。郡取名焉,王莽之九疑郡也。下邳陈球为零陵太守⑥,桂阳贼胡兰攻零陵⑦,激流灌城,球辄于内因地势,反决水淹贼,相拒不能下⑧。县有白土乡,《零陵先贤传》曰⑨:郑产字景载⑩,泉陵人也,为白土啬夫⑪。汉末多事⑫,国用不足,产子一岁,辄出口钱⑬,民多不举子⑭。产乃敕民勿得杀子⑮,口钱当自代出⑯。产言其郡县,为表上言⑰,钱得除,更名白土为更生乡也。《晋书地道记》曰:县有香茅⑱,气甚芬香,言贡之以缩酒也⑲。营水又北流注于湘水。

【注释】

①泉陵县:东汉改泉陵侯国为县,为零陵郡治。治所在今湖南永州北二里。

②节侯贤:即刘贤,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元朔五年(前124)封众陵侯。卒谥节。

③元鼎六年:前111年。元鼎,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16—前111)。

④桂阳:即桂阳郡。汉高帝置。治所在郴县(今湖南郴州)。

⑤太史公:即司马迁。

⑥下邳:即下邳县。秦置,属东海郡。治所在今江苏睢宁西北古邳镇东三里。陈球:字伯真。下邳淮浦(今江苏涟水县)人。少受儒学,善律令。顺帝时举孝廉,后历繁阳令、将作大匠、南阳太守等职。桓帝时官至司空、太尉。与司徒刘郃、尚书刘纳谋诛宦官,事泄被杀。

⑦胡兰:具体不详。

⑧相拒不能下:事见《后汉书·陈球传》。

⑨《零陵先贤传》:书名。《隋书·经籍志》:“《零陵先贤传》,一卷。”未著录撰者。郑德坤《水经注引书考》认为是司马彪所撰。

⑩郑产:字景载。西汉零陵泉陵(今湖南永州)人。为白土乡啬夫。

⑪啬夫:官名。秦汉时为乡官之一,职掌听讼、收取赋税。汉晋及南朝宋因之。

⑫多事:一般指多战乱。

⑬口钱:古代的一种人口税,汉代指口赋钱。

⑭不举:这里指不养育孩子。

⑮敕民:告诫百姓。

⑯自代出:自己代替百姓出口钱。

⑰为表:草拟奏表。表,古代奏章的一种。上言:向上级禀报。

⑱香茅:多年生草本植物,气极芳香。茎和叶子可以提取香茅油,用作香水的原料。

⑲贡:向皇宫上贡。缩酒:古代祭祀时用青茅滤酒去渣,谓之缩酒。

【译文】

营水又往西北流经泉陵县西边,汉武帝元朔五年,把泉陵封给长沙定王的儿子节侯刘贤为食邑。泉陵是零陵郡的治所,王莽改名为溥润,原是楚国的旧地。零陵郡是汉武帝元鼎六年从桂阳郡分置的。太史公说:舜葬于九疑,其实就是零陵。郡就依此取名,就是王莽的九疑郡。下邳陈球当零陵太守时,桂阳盗寇胡兰来进攻零陵,以大水淹城,陈球却在城内利用地势反过来决水去淹贼兵,双方相持不下。县里有白土乡,《零陵先贤传》说:郑产字景载,泉陵人,在白土乡当乡官。汉朝末年天下多难,国家支出不足,生了孩子一岁就要缴人头税,因此百姓都不肯养孩子。郑产于是告诫百姓不可杀子,人头税由他代交。郑产要求郡县守令上表呈报朝廷,终于废除了人头税,于是把白土乡改名为更生乡。《晋书地道记》说:县里有香茅,气味很芳香,说是进贡朝廷作为祭祀时滤酒之用。营水又往北流注入湘水。

湘水又东北与应水合①。水出邵陵县历山②,崖隥险阻③,峻崿万寻④,澄源湛于下⑤,应水涌于上。东南流迳应阳县南⑥,晋分观阳县立⑦,盖即应水为名也。应水又东南流迳有鼻墟南⑧,王隐曰⑨:应阳县,本泉陵之北部,东五里有鼻墟,言象所封也⑩。山下有象庙,言甚有灵,能兴云雨。余所闻也,圣人之神曰灵,贤人之精气为鬼,象生不慧,死灵何寄乎⑪?应水又东南流而注于湘水。

【注释】

①应水:即今湖南东安东北芦洪江。

②邵陵县:西晋武帝避其父司马昭名讳,改昭陵县置,为邵陵郡治。治所即今湖南邵阳。

③崖隥(dèng):山崖台阶。隥,阶梯,石级。

④峻崿(è):高峻的山崖。崿,山崖。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寻。一说七尺或六尺为寻。

⑤澄源:清澈的泉水。

⑥应阳县:西晋惠帝置,属零陵郡。治所即今湖南东安东北八十里芦洪市镇。

⑦观阳县:秦或西汉初置,属长沙郡或国。治所在今广西灌阳东灌江东岸。西汉末废。三国吴复置,属零陵郡。

⑧有鼻墟:即有庳(bēi)。古地名。在今湖南道县北。

⑨王隐:字处叔。陈郡陈(今河南周口淮阳区)人。东晋官吏,撰《晋书》。

⑩象:舜的同父异母弟。性傲狠,与其母多次欲加害于舜。舜继位后,受封于有庳(今湖南道县北)。

⑪死灵何寄:死去之后,灵魂寄托何处。

【译文】

湘水又往东北流与应水汇合。应水发源于邵陵县的历山,崖坡险阻,峭壁万丈,底下是澄清的源泉,上面是汹涌的应水。应水往东南流经应阳县南边,应阳县是晋时分观阳县而立,是按照应水命名的。应水又往东南流,经有鼻墟南边,王隐说:应阳县原是泉陵县的北部,往东五里有鼻墟,据说是象的封地。山下有象庙,据说很灵验,能兴云作雨。我曾听说,圣人的魂魄叫灵,贤人的精气是鬼,象生时既不贤达聪慧,死后灵魂又寄托于何处呢?应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湘水。

湘水又东北得口。水出永昌县北罗山①,东南流迳石燕山东②,其山有石,绀而状燕③,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其雷风相薄④,则石燕群飞,颉颃如真燕矣⑤。罗君章云:今燕不必复飞也。其水又东南迳永昌县南,又东流注于湘水。

【注释】

①永昌县:三国吴分泉陵县置,属零陵郡。治所在今湖南祁东县西北七十三里砖塘镇。

②石燕山:在今湖南祁阳西北九十里。

③绀(gàn):天青色,深青透红之色。状燕:如燕子一样的形状。

④雷风:即风雷。相薄:相迫近。薄,迫近。

⑤颉颃(xié háng):鸟飞上下貌。语本《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译文】

湘水又往东北流,有口。这个水口的水发源于永昌县的北罗山,往东南流经石燕山东边,山上有青色的石头,形状像燕子,因此名为石燕山。那些石块有的大,有的小,有如母子。当雷电交加狂风骤起时,石燕也被刮得漫天乱飞,或高或低,有如真燕一般。罗君章说:现在石燕不一定会飞了。水又往东南流经永昌县南边,又往东流,注入湘水。

又东北迳祁阳县南①,又有馀溪水注之②。水出西北邵陵郡邵陵县③,东南流注于湘。其水扬清泛浊④,水色两分⑤。

【注释】

①祁阳县:三国吴析泉陵县置,属零陵郡。治所在今湖南祁东县东南二十二里金兰镇。

②馀溪水:一名清江水。即今湖南祁东县南归阳河。

③邵陵郡:西晋太康中避司马昭之名讳,改昭陵郡置,属荆州。治所在邵陵县(今湖南邵阳)。

④扬清泛浊:此指清浊二水界线分明。

⑤水色两分:清水和浊水显得很分明。

【译文】

湘水继续往东北流,经过祁阳县南边,又有馀溪水注入。馀溪水发源于西北方邵陵郡的邵陵县,往东南流注入湘水。湘水一边是清流漾漾,一边是浊流滚滚,两边水色界线分明。

湘水又北与宜溪水合①。水出湘东郡之新宁县西南、新平故县东②,新宁,故新平也。众川泻浪,共成一津,西北流。东岸山下有龙穴,宜水迳其下,天旱则拥水注之,便有雨降。宜水又西北注于湘。

【注释】

①宜溪水:即今湖南常宁西之宜水。

②湘东郡:三国吴太平二年(257)置。治所在酃县(今湖南衡阳东),以在湘水之东而命名。新宁县:三国吴析耒阳县置,属湘东郡。治所在今湖南常宁南三十里三洞口。新平故县:即新平县。三国吴置,属湘东郡。治所在今湖南常宁东北。

【译文】

湘水又往北流与宜溪水汇合。宜溪水发源于湘东郡新宁县西南、新平旧县城东边,新宁就是旧时的新平。众溪波浪滔滔,汇成一水,奔向西北。东岸山下有龙穴,宜水流经洞下,天旱时堵水引流注入洞内,就会下雨。宜水又往西北注入湘水。

湘水又西北得舂水口①。水上承营阳舂陵县西北潭山②,又北迳新宁县东。又西北流,注于湘水也。

【注释】

①舂水:一名舂陵水。源出今湖南新田西北舂陵山,东南流折东北,经桂阳北入耒阳、常宁间,入湘江。

②舂陵县:秦置,属长沙郡。治所即今湖南宁远东北五十里。西汉高帝五年(前202)属长沙国。元朔五年(前124)属零陵郡。

【译文】

湘水又往西北流,有舂水口。舂水上源来自营阳郡舂陵县西北的潭山,又往北流经新宁县东边。又往西北流,注入湘水。

又东北过重安县东①,又东北过酃县西②,承水从东南来注之③。

承水出衡阳重安县西邵陵县界邪姜山④,东北流至重安县,迳舜庙下,庙在承水之阴⑤。又东合略塘⑥。相传云,此塘中有铜神,今犹时闻铜声于水,水辄变绿作铜腥,鱼为之死。承水又东北迳重安县南,汉长沙顷王子度邑也⑦,故零陵之锺武县⑧,王莽更名曰锺桓也。武水入焉⑨。水出锺武县西南表山,东流至锺武县故城南,而东北流至重安县,注于承水,至湘东临承县北⑩,东注于湘,谓之承口。临承即故酃县也。县,即湘东郡治也,郡旧治在湘水东,故以名郡,魏正元二年⑪,吴主孙亮分长沙东部立⑫。县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迳,鼓鸣则土有兵革之事。罗君章云:扣之声闻数十里。此鼓今无复声。观阳县东有裴岩,其下有石鼓,形如覆船,扣之清响远彻,其类也。

【注释】

①重安县:三国吴改重安侯国置,属衡阳郡。治所在今湖南衡阳(西渡镇)北。

②酃(líng)县:西汉置,属长沙国。治所在今湖南衡阳东十余里酃湖侧。东汉属长沙郡。

③承水:又作烝水。即今湖南衡阳市及衡阳县境之蒸水。

④衡阳:即衡阳郡。三国吴置,属荆州。治所在湘南县(今湖南湘潭西南)。邪姜山:也作三阳山。即今湖南衡阳、祁东、邵东交界处之三面山。

⑤承水之阴:承水的南边。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相反,为阴。

⑥略塘:一作客寄塘。在今湖南衡阳(西渡镇)西。

⑦长沙顷王:即刘附朐,一作刘鲋。天汉元年(前100)嗣父爵为长沙王。谥顷。度:即刘度。长沙顷王刘附朐之子。元康元年(前65)封锺武侯。卒谥节。

⑧锺武县:西汉置,属零陵郡。治所在今湖南衡阳(西渡镇)西。

⑨武水:在今湖南衡阳(西渡镇)西南。

⑩湘东:即湘东郡。三国吴太平二年(257)置。治所在酃县(今湖南衡阳东),以在湘水之东而命名。临承县:一作临蒸县、临烝县。三国吴置,属衡阳郡。治所即今湖南衡阳。东晋为湘东郡治。

⑪正元二年:255年。正元,三国魏高贵乡公曹髦的年号(254—256)。

⑫孙亮:字子明,孙权少子。权死继位。在位初期,相继由大将军诸葛恪、丞相孙峻、孙执政。太平三年(258)欲诛孙,谋泄,被孙废为会稽王。长沙:即长沙郡。战国秦置。治所在临湘县(今湖南长沙)。

【译文】

湘水又往东北流过重安县东边,又往东北流过酃县西边,承水从东南流来注入。

承水发源于衡阳郡重安县西边邵陵县边界的邪姜山,往东北流到重安县,流经舜庙下,庙在承水南岸。承水又东流与略塘汇合。相传此塘中有铜神,现在水中还时常能听到铜的响声,这时水就变成绿色,发出铜腥味,鱼也死了。承水又往东北流经重安县南边,这是汉长沙顷王刘附朐的儿子刘度的食邑,也就是旧时零陵的锺武县,王莽改名为锺桓。武水在这里注入承水。武水发源于锺武县西南的表山,东流到锺武县老城南边,然后转向东北流到重安县,注入承水,承水流到湘东临承县北边,往东注入湘水,汇流处叫承口。临承就是旧时的酃县。临承县城也是湘东郡的治所,因旧郡治在湘水以东,所以名为湘东郡,是魏正元二年吴国君主孙亮分出长沙郡东部设立的。临承县有石鼓,高六尺,湘水从那里流过,石鼓发声,那个地区就有战事了。罗君章说:敲击石鼓,方圆数十里都可听到鼓声。但今天石鼓不再能发声了。观阳县东有裴岩,岩下有石鼓,形状就像翻过来的船,敲击时清越的声音传得很远,也是这一类。

湘水又北历印石。石在衡山县南湘水右侧①,盘石或大或小,临水,石悉有迹,其方如印,累然行列②,无文字,如此可二里许,因名为印石也。

【注释】

①衡山县:西晋改衡阳县置,属衡阳郡。治所在今湖南衡山县南。

②累然:排列有序貌。

【译文】

湘水又往北流过印石。印石在衡山县南边、湘水的右侧,大大小小的巨石,方正有如印章,石上都有痕迹,但无文字,在水边罗列成行,散布长达两里左右,因此名为印石。

湘水又北迳衡山县东。山在西南,有三峰:一名紫盖①,一名石囷②,一名芙容③。芙容峰最为竦杰④,自远望之,苍苍隐天。故罗含云⑤:望若阵云⑥,非清霁素朝⑦,不见其峰。丹水涌其左,澧泉流其右⑧。《山经》谓之岣嵝⑨,为南岳也⑩。山下有舜庙⑪,南有祝融冢⑫。楚灵王之世⑬,山崩毁其坟,得《营丘九头图》⑭。禹治洪水⑮,血马祭山⑯,得《金简玉字之书》⑰。芙容峰之东有仙人石室,学者经过,往往闻讽诵之音矣。衡山东南二面临映湘川⑱,自长沙至此,江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⑲。故渔者歌曰:帆随湘转⑳,望衡九面(21)。山上有飞泉下注(22),下映青林(23),直注山下,望之若幅练在山矣(24)。

【注释】

①紫盖:即紫盖峰。在今湖南衡阳南岳区东部,为衡山七十二峰之一。

②石囷(qūn):今称石廪峰。在今湖南衡阳南岳区北部,祝融峰东南,为衡山七十二峰之一。

③芙容:即芙容峰。在今湖南衡阳南岳区西北部,祝融峰东,为衡山七十二峰之一。

④竦杰:高耸特出。

⑤罗含:字君章。东晋桂阳耒阳(今湖南衡阳)人。累迁廷尉、长沙相。著有《湘中记》。

⑥阵云:浓重厚积形似战阵的云。

⑦清霁(jì):雨止雾散。谓天气晴朗。素朝:明亮的早晨。

⑧丹水涌其左,澧(lǐ)泉流其右:此处丹水、澧泉皆无考。

⑨《山经》:书名。《山海经》的简称。岣嵝(gǒu lǒu):即岣嵝峰。在今湖南衡阳、衡山二县交界处,为衡山主峰。也指衡山。

⑩南岳:此指我国境内五座高山之一的南岳衡山。

⑪舜庙:今衡山、九嶷山皆有舜庙。

⑫祝融冢:在湖南衡山县西北祝融峰上。祝融,传说中颛顼的后代,名重黎,为帝喾时的火官,后世尊为火神。

⑬楚灵王:芈姓,熊氏,初名围,即王位后改名虔。春秋时楚国国君。楚共王次子,杀侄儿楚郏敖自立。

⑭《营丘九头图》:书名。具体不详。

⑮禹治洪水:大禹采用疏导的方式成功治理洪水,传说其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

⑯血马:杀马取血,以为祭祀之用。

⑰《金简玉字之书》:书名。相传为黄帝留给大禹的治水之书。以金作简札,用青玉为字。

⑱临映:毗邻并倒映。湘川:湘江。

⑲九向九背:此处可以把“九”理解为实指,“九向九背”可理解为九次面山九次背山;也可把“九”理解为虚指,表多次,“九向九背”则理解为多次面对着山,多次背对着山。

⑳帆随湘转:船帆随着湘水的方向变换而发生改变。

(21)望衡九面:陈桥驿认为此渔者歌是描述江道的弯曲,有些夸张。一座山总共只有四面,何来九面?不过《注》文已为此作解,即所谓“九向九背”是也。

(22)飞泉:飞流而下的泉水。下注:倾泻灌注。

(23)下映:下面映照。青林:青翠的树林。

(24)幅练:成幅的白练。

【译文】

湘水又往北流经衡山县东边。衡山在西南,共有三座高峰:一座名叫紫盖峰,一座名叫石囷峰,一座名叫芙容峰。芙容峰最高峻雄豪,从远处望去,苍茫的山影隐没于天际。所以罗含说:遥望衡山有如阵云,不是雨后放晴,或清晨明朗的时候,就看不见山峰。丹水在左边腾涌,澧泉在右边流奔。衡山,《山海经》称为岣嵝,就是南岳。衡山下有舜庙,南边有祝融墓。楚灵王时,山崩墓毁,却得到《营丘九头图》。禹治理洪水时,杀马祭山,得到《金简玉字之书》。芙容峰东有仙人石室,读书人经过时,常常可以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衡山东南两面濒水,倒映于湘江之中,从长沙到这里,沿湘水的七百里航程中,有九次面山,九次背山。所以渔夫唱道:风帆随着湘水转,眺望衡山有九面。山上有飞瀑下泻,与山下的青林相映,一直流到山下,望去宛如挂在山间的成幅白练。

湘水又东北迳湘南县东①,又历湘西县南②,分湘南置也,衡阳郡治③。魏甘露二年④,吴孙亮分长沙西部立治,晋湘南太守何承天徙治湘西矣⑤。《十三州志》曰:日华水出桂阳郴县日华山⑥,西至湘南县入湘。《地理志》曰:郴县有耒水⑦,出耒山⑧,西至湘南西入湘。

【注释】

①湘南县:秦置,属长沙郡。治所在今湖南湘潭西南花石镇。西汉属长沙国。东汉为湘南侯国,属长沙郡。三国吴仍为湘南县,为衡阳郡治。

②湘西县:三国吴太平二年(257)置,属衡阳郡。治所在今湖南株洲渌口区南。

③衡阳郡:三国吴置,属荆州。治所在湘南县(今湖南湘潭西南)。

④甘露二年:257年。甘露,三国魏高贵乡公曹髦的年号(256—260)。

⑤何承天: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北)人。历官衡阳内史、御史中丞等。世称何衡阳。精通音律、历法。曾改定元嘉历,又奉命纂修《宋书》,未成而卒。

⑥日华水:一曰华水。当在今湖南郴州一带。桂阳:即桂阳郡。汉高帝置。治所在郴县(今湖南郴州)。郴县:秦置,属长沙郡。治所即今湖南郴州。日华山:一曰华石山。在今湖南郴州北六十里。

⑦耒(lěi)水:湘江支流。源出今湖南桂东县境,流经汝城、资兴、郴州、永兴、耒阳、衡南等县市,至衡阳东入湘江。

⑧耒山:在今湖南汝城南十里。

【译文】

湘水又往东北流经湘南县东边,又流经湘西县南边,湘西县是从湘南分出来的,衡阳郡的治所就在这里。魏甘露二年,吴主孙亮分出长沙郡西部设置衡阳郡,治所在湘南;后来太守何承天把治所迁到湘西。《十三州志》说:日华水发源于桂阳郡郴县的日华山,往西流到湘南县注入湘水。《地理志》说:郴县有耒水,发源于耒山西边,到湘南以西注入湘水。

湘水又北迳麓山东①。其山东临湘川,西旁原隰②,息心之士③,多所萃焉④。

【注释】

①麓山:即岳麓山。在今湖南长沙西。

②原隰(xí):广平与低湿之地。隰,低湿的地方。

③息心之士:佛教用以专指依照戒律出家修道的人。息心,梵语“沙门”的意译。谓勤修善法,息灭恶行。

④萃:聚集。

【译文】

湘水又往北流经麓山东边。麓山东濒湘水,西邻低洼的平原,修道之人,不少都荟萃于此。

又东北过阴山县西①,洣水从东南来注之②;又北过醴陵县西③,漉水从东南来注之④。

《续汉书·五行志》曰⑤:建安八年⑥,长沙醴陵县有大山,常鸣如牛呴声⑦。积数年,后豫章贼攻没县亭⑧,杀掠吏民,因以为候⑨。

【注释】

①阴山县:西汉置,本名阳山县,属桂阳郡。治所在今湖南攸县西南。三国吴属湘东郡。

②洣水:古名泥水。今湖南湘江支流。

③醴陵县:东汉置,属长沙郡。治所即今湖南醴陵。

④漉水:即今湖南醴陵及株洲境内之渌江。

⑤《续汉书·五行志》:晋秘书监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内容。

⑥建安八年:203年。建安,东汉献帝刘协年号(196—220)。

⑦呴(xǔ):呼气。

⑧豫章:即豫章郡。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分九江郡置。治所在南昌县(今江西南昌东)。县亭:泛指一般地方行政机关。亭为秦汉时乡以下的一种行政机关。

⑨候:征兆。

【译文】

湘水又往东北流过阴山县西边,洣水从东南流来注入;又往北流过醴陵县西边,漉水从东南流来注入。

《续汉书·五行志》说:建安八年,长沙郡醴陵县有一座大山,接连几年,常发出牛嘘气一样的声音。这样过了几年,后来豫章郡的盗寇攻陷县亭,杀死官吏百姓,因此以为这是预兆。

湘水又北迳建宁县①,有空泠峡②,惊浪雷奔,浚同三峡③。

【注释】

①建宁县:三国吴置,属长沙郡。治所即今湖南株洲渌口区。

②空泠(líng)峡:即空灵滩。在今湖南株洲渌口区南。

③浚:深。三峡:《水经注》以广溪峡、巫峡、西陵峡为三峡,但通常以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为三峡。

【译文】

湘水又往北流经建宁县,县内有空泠峡,狂涛骇浪奔腾有如雷鸣,水深可与三峡相比。

湘水又北迳建宁县故城下,晋太始中立①。

【注释】

①太始:即泰始。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265—274)。

【译文】

湘水又往北流经建宁县老城下面,该县于晋泰始年间设立。

又北过临湘县西①,浏水从县西北流注②。

县南有石潭山③,湘水迳其西,山有石室、石床,临对清流。

【注释】

①临湘县:战国秦置,为长沙郡治。治所在今湖南长沙。

②浏水:即今湖南长沙、浏阳境之浏阳河。源出今湖南浏阳之大围山,西流至长沙北入湘水。

③石潭山:在今湖南湘潭东一带。

【译文】

湘水又往北流过临湘县西边,浏水从该县西北流来注入。

临湘县南有石潭山,湘水流经山西,山上有石室、石床,面对澄清的江流。

湘水又北迳昭山西①,山下有旋泉,深不可测,故言昭潭无底也,亦谓之曰湘州潭②。

【注释】

①昭山:一名马山。在今湖南湘潭东北,湘江东岸。

②湘州潭:即昭潭。在今湖南长沙南昭山西湘江中。

【译文】

湘水又往北流经昭山西边,山下有旋泉,深不可测,所以人们说昭潭无底,昭潭也叫湘州潭。

湘水又北迳南津城西①,西对橘洲②,或作吉字,为南津洲尾③。水西有橘洲子戍④,故郭尚存。

【注释】

①南津城:在今湖南长沙西南。

②橘洲:一名水鹭洲。俗名下洲。即今湖南长沙西湘江中橘子洲。

③南津洲:《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橘洲为南津洲尾,则南津洲在橘洲之上,在今善化县(今湖南长沙)西南。”尾:下游。

④橘洲子戍:一作橘子洲戍。《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善化县西湘江中。”

【译文】

湘水又往北流经南津城西边,此城面对橘洲,橘,有时也写作吉字,是南津洲的尾端。湘水西有橘洲子戍,旧城还在。

湘水又北,左会瓦官水口①,湘浦也②。又迳船官西③,湘洲商舟之所次也④,北对长沙郡。郡在水东州城南,旧治在城中,后乃移此。

【注释】

①瓦官水口:《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曰靳江,出湘乡县(今湖南湘乡市)北,东北流经宁乡县(今湖南宁乡市),至善化县(今湖南长沙)西南入湘水。”

②湘浦:此指牛轭湖。

③船官:主管造船修船事务的官署。

④商舟:商船。次:停止,停泊。

【译文】

湘水又往北流,左岸汇合瓦官水口,是个牛轭湖。又流经船官西边,这是湘洲商船停靠的埠头,北对长沙郡。长沙郡在水东州城以南,旧郡治原在城中,后来才迁到这里。

湘水左迳麓山东,上有故城。山北有白露水口①,湘浦也。又右迳临湘县故城西,县治湘水,滨临川侧,故即名焉。王莽改号抚陆,故楚南境之地也。秦灭楚,立长沙郡,即青阳之地也②。秦始皇二十六年③,令曰:荆王献青阳以西④。《汉书·邹阳传》曰⑤:越水长沙,还舟青阳。《注》张晏曰⑥:青阳,地名也。苏林曰⑦:青阳,长沙县也。汉高祖五年⑧,以封吴芮为长沙王⑨,是城即芮筑也。汉景帝二年⑩,封唐姬子发为王⑪,都此。王莽之镇蛮郡也。于《禹贡》则荆州之域⑫。晋怀帝以永嘉元年⑬,分荆州、湘中诸郡立湘州⑭,治此。城之内,郡廨西有陶侃庙⑮,云旧是贾谊宅地⑯。中有一井,是谊所凿,极小而深,上敛下大⑰,其状似壶。傍有一脚石床,才容一人坐形,流俗相承云,谊宿所坐床。又有大柑树,亦云谊所植也。城之西北有故市,北对临湘县之新治⑱。县治西北有北津城⑲,县北有吴芮冢,广逾六十八丈,登临写目⑳,为廛郭之佳憩也(21)。郭颁《世语》云(22):魏黄初末(23),吴人发芮冢取木,于县立孙坚庙(24),见芮尸容貌衣服并如故。吴平后,与发冢人于寿春见南蛮校尉吴纲(25),曰:君形貌何类长沙王吴芮乎?但君微短耳。纲瞿然曰(26):是先祖也。自芮卒至冢发四百年,至见纲又四十余年矣。

【注释】

①白露水口:《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当在今善化县(今湖南长沙)西南。”

②青阳:战国楚邑。在今湖南长沙。

③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

④荆王:此指楚国国君。

⑤邹阳: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景帝时与严忌、枚乘等俱仕吴,皆以文辩著名。

⑥张晏:字子博。中山(今河北定州)人。有《汉书》注,多存于今颜师古《汉书注》中。

⑦苏林:字孝友。陈留外黄(今河南民权西北)人。汉、魏间学者。与邯郸淳等并为当时儒宗。

⑧汉高祖五年:前202年。

⑨吴芮:西汉初诸侯王。初为秦番阳(今江西鄱阳)令,称番君。秦亡,项羽分封诸侯,芮受封为衡山王。汉朝立,于高祖五年(前202)改封长沙王。

⑩汉景帝二年:前155年。

⑪唐姬子发:即刘发。汉景帝之子。景帝前二年(前155)封长沙王,谥定。

⑫荆州:古九州之一。

⑬晋怀帝:即西晋皇帝司马炽(chì)。字丰度。晋武帝司马炎之子。封豫章郡王。惠帝时诸王争乱,炽闭门自守。即位后,东海王司马越专权,无所作为。时匈奴刘渊、石勒之兵迭来攻扰。永嘉五年(311),洛阳破被俘至平阳。后二年,汉主刘聪宴会,命帝着青衣行酒,晋臣多哭。旋被杀。永嘉元年:307年。永嘉,西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307—312)。

⑭湘州:西晋永嘉元年(307)分荆、广两州置。治所在临湘县(今湖南长沙)。

⑮郡廨(xiè):郡府。廨,官署,旧时官吏办公处所的通称。陶侃:字士行。早孤贫,为县吏。在平定王敦、苏峻叛乱中以功升至侍中、太尉。为官有治绩,为时人称道。

⑯贾谊: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年少时以能诵诗书、善于文章,著名于郡内。河南郡守吴公闻其才,荐他于汉文帝,被任为博士。旋迁太中大夫。贾谊建议改正朔、兴礼乐,为周勃、灌婴等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屡上疏批评时政。著有《吊屈原赋》《鸟赋》《过秦论》《陈政事疏》等。

⑰上敛下大:上面小,下面大。敛,聚拢,收敛。

⑱新治:新迁的县邑官府所在地。

⑲北津城:在今湖南长沙西北湘江西岸,三䂘矶西北。

⑳登临:登上俯下。写目:倾注目光。这里指游目、放眼纵观。

(21)廛(chán)郭:城郊。

(22)郭颁:西晋人,襄阳令。撰《魏晋世语》。

(23)黄初:三国魏文帝曹丕的年号(220—226)。

(24)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权之父。少为郡县吏。汉灵帝中平元年(184),从朱俊镇压黄巾起义军。四年(187),任长沙太守。孙权称帝后,追尊为武烈皇帝。

(25)与:参与,加入。发冢:打开坟墓。寿春:即寿春县。战国后期为楚都。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属秦,为九江郡治。治所即今安徽寿县。东晋孝武帝时以避郑太后讳,改为寿阳县。南朝宋又改为睢阳县。北魏复名寿春县。南蛮校尉:两晋南朝治理南方少数民族的官员。晋武帝时置。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阳襄州区)。东晋移治于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吴纲:长沙王吴芮之十六世孙,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手下的长史,官南蛮校尉。

(26)瞿然:惊骇貌,惊视貌。

【译文】

湘水左边流经麓山东边,山上有老城。山北有白露水口,是个牛轭湖。右边又经临湘县旧城西边,县治在湘水岸边,所以叫临湘。王莽改名叫抚陆,这里原是楚国南部边境地区。秦灭楚国,设立长沙郡,就是青阳地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令:荆王献出青阳以西的土地。《汉书·邹阳传》说:渡水到长沙,乘船回青阳。《注》中张晏说:青阳是地名。苏林说:青阳是长沙的属县。汉高祖五年,封吴芮为长沙王,此城就是吴芮所筑。汉景帝二年,封唐姬的儿子刘发为王,建都于此。这就是王莽的镇蛮郡。在《禹贡》中,这是荆州的境域。晋怀帝永嘉元年,分荆州、湘中诸郡之地设置湘州,治所就在这里。城内郡署西面有陶侃庙,据说过去是贾谊故居遗址。里面有一口井,是贾谊所凿,极小,但很深,上面收拢,下面却很大,形状像壶。旁边有一张石床,只可坐一个人,样式很古老,民间相传,说是贾谊平素所坐的坐榻。还有大柑树,据说也是贾谊所种。城内西北角有个老市集,北对临湘县新治所。县治西北有北津城,县北有吴芮墓,宽广在六十八丈以上,登临远眺,是城内游憩的好地方。郭颁《世语》说:魏黄初末年,吴人发掘吴芮的坟墓,把木材搬到县里,修建孙坚庙,打开棺墓,看到吴芮尸体的面貌和衣服都和生前一样。吴平后,参加掘墓的人在寿春看到南蛮校尉吴纲,说:你的面貌怎么这样像长沙王吴芮呀?不过你的个子矮了一点。吴纲吃惊地说:那是我的先祖呀!从吴芮死到坟墓被掘,其间已有四百年,到看见吴纲时又有四十多年了。

湘水左合誓口①,又北得石椁口②,并湘浦也。右合麻溪水口③,湘浦也。湘水又北迳三石山东④,山枕侧湘川北⑤,即三石水口也⑥,湘浦矣。水北有三石戍⑦,戍城为二水之会也。湘水又迳浏口戍西⑧,北对浏水。

【注释】

①誓口:湘浦。当在今湖南长沙西。

②石椁口:湘浦。当在今湖南长沙西。

③麻溪水口:湘浦。当在今湖南长沙北。

④三石山:《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山在今长沙县(今湖南长沙)西北。”

⑤枕侧:临近,毗邻。

⑥三石水口:当在今湖南长沙。

⑦三石戍:当在今湖南长沙西北。

⑧浏口:又名浏阳口。在今湖南长沙北,为浏阳河入湘江之口。

【译文】

湘水在左岸汇合于誓口,又往北流,有石椁口,都是牛轭湖。湘水在右岸汇合于麻溪水口,也是个牛轭湖。湘水又往北流经三石山东边,三石山就在湘水旁边,北面就是三石水口,是个牛轭湖。水北有三石戍,这个边防城堡坐落在两水的汇合处。湘水又流到浏口戍西边,这个边防城堡北面朝着浏水。

又北,沩水从西南来注之①。

沩水出益阳县马头山②,东迳新阳县南③,晋太康元年④,改曰新康矣⑤。沩水又东入临湘县⑥,历沩口戍东⑦,南注湘水。

【注释】

①沩(wéi)水:湘江支流。在今湖南长沙望城区北。

②益阳县:战国秦置,属长沙郡。治所在今湖南益阳东。西汉属长沙国。

③新阳县:三国吴置,属衡阳郡。治所在今湖南宁乡市西南九十里横市镇北。

④太康元年:280年。太康,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280—289)。

⑤新康:即新康县。西晋太康元年(280)改新阳县置,属衡阳郡。迁治今湖南宁乡市西南十里万寿山。

⑥临湘县:战国秦置,为长沙郡治。治所在今湖南长沙。

⑦沩口戍:在今湖南长沙望城区北靖港镇。

【译文】

湘水又往北流,沩水从西南流来注入。

沩水发源于益阳县马头山,往东流经新阳县南边,晋太康元年,改名为新康。沩水又往东流入临湘县,经沩口戍东,南流注入湘水。

湘水又北合断口,又北,则下营口①,湘浦也。湘水之左岸有高口水②,出益阳县西,北迳高口戍南③。又西北,上鼻水自鼻洲上口受湘西入焉④,谓之上鼻浦⑤。高水西北与下鼻浦合⑥。水自鼻洲下口首受湘川,西通高水,谓之下鼻口⑦。高水又西北右屈为陵子潭,东北流注湘为陵子口⑧。

【注释】

①“湘水又北合断口”几句:断口、营口,《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下接称湘水左岸,则此二口并当在右岸。在今长沙县(今湖南长沙)西北。”

②高口水:即乔口河。在今湖南长沙望城区西北。自益阳流入,至此入湘江。

③高口戍:在今湖南长沙望城区西北乔口镇。

④上鼻水:当在今湖南湘阴境内。鼻洲:《水经注疏》熊会贞按:“鼻洲当在今湘阴县(今湖南湘阴)西南。一水出洲首为上口,故谓之上鼻水;一水出洲尾为下口,故谓之下鼻水。其各出湘水入高水,并当在今湘阴县境。”

⑤上鼻浦:当在今湖南湘阴境内。

⑥下鼻浦:当在今湖南湘阴境内。

⑦下鼻口:当在今湖南湘阴境内。

⑧陵子口:《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长沙乔口为乔口江所入处,盖即此《注》之陵子口。”

【译文】

湘水又北流,汇合断口,又北流,就到下营口,是个牛轭湖。湘水左岸有高口水,发源于益阳县西边,北流经高口戍南边。又往西北流,上鼻水从鼻洲上口导入湘水,往西边注入,称为上鼻浦。高水往西北流,与下鼻浦汇合。这里的水从鼻洲下口导入湘川的水,西与高水相通,称为下鼻口。高水又往西北流,右转就是陵子潭,往东北流注入湘水,汇流处叫陵子口。

湘水自高口戍东,又北,右会鼻洲,左合上鼻口。又北,右对下鼻口,又北得陵子口。湘水右岸,铜官浦出焉①。

【注释】

①铜官浦:一作铜官渚。即今湖南长沙望城区北二十里铜官山下铜官镇。

【译文】

湘水从高口戍东边又往北流,右边流经鼻洲,左边汇合上鼻口。又往北流,右边对下鼻口,又往北流,到陵子口。湘水右岸,有铜官浦流出。

湘水又北迳铜官山①,西临湘水,山土紫色,内含云母,故亦谓之云母山也。

【注释】

①铜官山:又名云母山。在今湖南长沙望城区北二十里铜官镇。

【译文】

湘水又往北流经铜官山,山的西边濒临湘水,山上泥土呈紫色,含有云母,所以又叫云母山。

又北过罗县西①,㵋水从东来流注②。

湘水又北迳锡口戍东③,又北,左派谓之锡水④,西北流迳锡口戍北,又西北流,屈而东北,注玉水焉⑤。水出西北玉池⑥,东南流注于锡浦⑦,谓之玉池口⑧。锡水又东北,东湖水注之⑨。水上承玉池之东湖也,南注于锡,谓之三阳泾⑩。水南有三戍⑪,又东北注于湘。湘水自锡口北出,又得望屯浦⑫,湘浦也。

【注释】

①罗县:战国秦置,属长沙郡。治所在今湖南汨罗西北。西汉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

②㵋水:在今湖南汨罗市境。

③锡口戍:在今湖南湘阴西北二十五里锡江口。

④左派:向左边分流。锡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湘水自县(今湖南湘阴)南文武洲分流,则古锡水在县(今湖南湘阴)西南。”

⑤玉水:在今湖南湘阴西南。

⑥玉池:在今湖南湘阴西南。

⑦锡浦:在今湖南湘阴西南。

⑧玉池口:在今湖南湘阴西南。

⑨东湖水:在今湖南湘阴西南。

⑩三阳泾:在今湖南湘阴西南。

⑫望屯浦:在今湖南湘阴西南。

【译文】

湘水又往北流过罗县西边,㵋水从东边流来注入。

湘水又往北流经锡口戍东边,又往北流,左边分出一条支流,叫锡水,往西北流经锡口戍北边,又往西北流,转而东北,有玉水注入。玉水发源于西北方的玉池,往东南流,注入锡浦,出口叫玉池口。锡水又往东北流,有东湖水注入。东湖水上游承接玉池的东湖,南流注入锡水,称为三阳泾。水南有三处驻防城堡,又往东北流,注入湘水。湘水从锡口北流,又到望屯浦,是个牛轭湖。

湘水又北,枝津北出,谓之门泾也。湘水纡流西北①,东北合门水,谓之门泾口②。又北得三溪水口③,水东承大湖,西通湘浦,三水之会,故得三溪之目耳。又北,东会大对水口④,西接三津泾⑤。

【注释】

①纡流:曲折流淌。

②门泾口:《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一统志》,文泾江在湘阴县(今湖南湘阴)西,即文泾口。”

③三溪水口:《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湘阴县北有赛港,西北流入湘,源委与黄水相近,盖即三溪水矣。”

④大对水口:在今湖南湘阴北。

⑤三津泾:在今湖南湘阴北。

【译文】

湘水继续北流,有支流往北流出,称为门泾。湘水曲折往西北流,转向东北,汇合了门水,汇流处叫门泾口。又往北流,有三溪水口,三溪水在东边承接大湖,西与湘浦相通,三水汇合,所以有三溪之名。又往北流,在东边汇合了大对水口,西边与三津泾相接。

湘水又北迳黄陵亭西①,右合黄陵水口②。其水上承大湖,湖水西流,迳二妃庙南③,世谓之黄陵庙也。言大舜之陟方也④,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⑤。潇者,水清深也。《湘中记》曰⑥:湘川清照五六丈⑦,下见底石如摴蒱矢⑧,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赤崖若朝霞,是纳潇湘之名矣⑨。故民为立祠于水侧焉,荆州牧刘表刊石立碑⑩,树之于庙,以旌不朽之传矣⑪。黄水又西流入于湘⑫,谓之黄陵口。昔王子山有异才⑬,年二十而得恶梦,作《梦赋》⑭,二十一溺死于湘浦,即斯川矣。

【注释】

①黄陵亭:在今湖南湘阴北。

②黄陵水口:在今湖南湘阴西北。

③二妃庙:在今湖南湘阴北。二妃指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

④陟(zhì)方:巡狩,天子外出巡视。

⑤潇湘:湘江的别称。

⑥《湘中记》:书名。即罗君章的《湘中记》。

⑦湘川:即湘江。清照:清澈明亮。

⑧底石:水底的石头。摴蒱(chū pú)矢:指骰子。摴蒱,也作樗蒲,古代一种游戏,像后代的掷色子。矢,古代投壶或摴蒲等游戏中用的筹。

⑨纳:拥有。

⑩荆州牧:荆州的长官。牧,一州之长。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今山东微山县)人。少知名,为八俊之一。初平元年(190),任荆州刺史,后为荆州牧。爱民养士,从容自保,归附者众。后疽发而死。

⑪旌:表扬,表彰。

⑫黄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黄水于湘阴县(今湖南湘阴)西北入湘水。”

⑬王子山:即王延寿。字文考,一字子山。南郡宜城(今湖北宜城)人。才华出众,年少游山东曲阜,作《鲁灵光殿赋》。

⑭《梦赋》:《水经注疏》:“朱(谋㙔)《笺》曰:张华《博物志》云:王子山,与父叔师到泰山从鲍子真学算,到鲁,赋灵光殿,归渡湘水,溺死。王文考名延寿,一字子山也。南郡宜城人。子山《梦赋·序》曰:臣弱冠尝夜寝,见鬼物与臣战,遂得东方朔与臣作骂鬼之书,臣遂作《赋》一篇叙梦,后人梦者,读诵以却鬼,数数有验,臣不敢蔽。其词见《古文苑》中。守敬按:《梦赋》又见《类聚》七十九。”

【译文】

湘水又往北流经黄陵亭西边,右边汇合黄陵水口。这里的水上游承接大湖,湖水往西流经二妃庙南边,二妃庙人们称之为黄陵庙。传说大舜出外视察,两位妃子随行,在湘水溺死,她们的神灵漫游于洞庭的深渊,出入潇湘水口。潇,水清而深的意思。《湘中记》说:湘水很澄清,能看到五六丈的深处,水底的石块看来就像骰子一样,色彩鲜明,历历可辨,白色的沙滩皎如霜雪,红色的崖岸艳若朝霞,于是得到潇湘之名。二妃死于此,所以人们在水边为她们立祠,荆州牧刘表在庙内刻石立碑旌表,使她们的事迹传之不朽。黄水又往西流,注入湘水,汇流处称为黄陵口。从前王子山有奇才,二十岁时做了个噩梦,写了一篇《梦赋》,二十一岁就在湘水里淹死,那地方就在这条河上。

湘水又北迳白沙戍西①,又北,右会东町口②,㵋水也。湘水又左合决湖口③,水出西陂,东通湘渚。

【注释】

①白沙戍:在今湖南湘阴北。

②东町口:当在今湖南湘阴境内。

③决湖口:当在今湖南湘阴境内。

【译文】

湘水又往北流经白沙戍西边,又往北流,右边在东町口汇合㵋水。湘水又在左边汇合决湖口,此口的水源出西陂,东通湘渚。

湘水又北,汨水注之①。水东出豫章艾县桓山②,西南迳吴昌县北③,与纯水合④。水源出其县东南纯山⑤,西北流,又东迳其县南,又北迳其县故城下。县是吴主孙权立⑥。纯水又右会汨水,汨水又西迳罗县北,本罗子国也⑦,故在襄阳宜城县西⑧,楚文王移之于此⑨。秦立长沙郡,因以为县,水亦谓之罗水⑩。汨水又西迳玉笥山⑪,罗含《湘中记》云:屈潭之左有玉笥山⑫,道士遗言,此福地也⑬,一曰地脚山。汨水又西为屈潭,即汨罗渊也⑭。屈原怀沙⑮,自沉于此,故渊潭以屈为名。昔贾谊、史迁⑯,皆尝迳此,弭楫江波⑰,投吊于渊⑱。渊北有屈原庙⑲,庙前有碑,又有汉南太守程坚碑⑳,寄在原庙。汨水又西迳汨罗戍南(21),西流注于湘。《春秋》之罗汭矣(22),世谓之汨罗口(23)。

【注释】

①汨水:即汨罗江。即今湖南汨罗市境之汨罗江。

②豫章:即豫章郡。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分九江郡置。治所在南昌县(今江西南昌东)。艾县:春秋吴艾邑。西汉置县,属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修水县西渣津镇东南龙岗坪。

③吴昌县:三国吴改汉昌县置,属长沙郡。治所在今湖南平江县东南三十里金铺观。

④纯水:在今湖南平江县东南。

⑤纯山:《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宋本《寰宇记》,纯山在平江县(今湖南平江县)东南七十里。”

⑥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次子。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建安十三年(208),和刘备联军大败曹操于赤壁。黄龙元年(229)于武昌(今湖北鄂城)称帝,建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⑦罗子国:罗,春秋国名。在今湖北南漳东南清河镇附近。后徙枝江市东北,又徙今湖南汨罗西北,后灭于楚。因国君为子爵,故称为罗子国。

⑧襄阳:即襄阳郡。东汉建安十三年(208)置。治所在襄阳县(今湖北襄阳襄城区)。以在襄水之阳而得名。宜城县:西汉惠帝三年(前192)改鄢县置,属南郡。治所在今湖北宜城东南十五里楚皇城遗址。

⑨楚文王:芈姓,熊氏,名赀,楚武王之子。春秋楚国国君。

⑩罗水:即汨罗江。

⑪汨(mì)水:即今湖南汨罗市境之汨罗江。玉笥(sì)山:一名石帆山。在今湖南汨罗西北。

⑫屈潭:在今湖南汨罗西北汨罗江中。

⑬福地:指神仙居住之处。道教有七十二福地之说。

⑭汨罗渊:即今湖南汨罗境之汨罗江。

⑮怀沙:怀石。

⑯史迁:即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⑰弭楫(mǐ jí):停船。弭,止息。楫,船桨。代指船。江波:江水中。

⑱投吊:投赠祭物而凭吊。

⑲屈原庙:在今湖南汨罗北楚塘乡汨罗山。

⑳汉南:疑为汉之南郡。程坚: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东汉官吏。素有志向品行。元初五年(118),拜为赵惠王刘乾傅。坚辅以礼义,使乾改悔前过。之前刘乾因居父丧纳妾,坐削中丘县。程坚上奏,恢复了刘乾以前被削夺的封邑。

(21)汨罗戍:《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戍在今湘阴县(今湖南湘阴)北。”

(22)罗汭(ruì):在今湖南汨罗。

(23)汨罗口:一名屈潭。在今湖南汨罗西北汨罗江中。

【译文】

湘水又往北流,有汨水注入。汨水发源于东边豫章郡艾县的桓山,往西南流经吴昌县北边,与纯水汇合。纯水源出吴昌县东南的纯山,往西北流,又往东流经县南,又往北流经该县老城下。吴昌县是吴主孙权所立。纯水又在右边汇合汨水,汨水又往西流经罗县北边,罗县原是罗子国,先前在襄阳郡宜城县西,楚文王把它迁到这里。秦立长沙郡,于是也把罗设立为县,水也就叫罗水了。汨水又往西流经玉笥山,罗含《湘中记》说:屈潭的左边是玉笥山,有个道士遗言说,这是一处福地,又名地脚山。汨水又往西流,就到屈潭,就是汨罗渊。屈原怀抱沙石自沉于此,所以潭也名为屈潭了。从前贾谊、司马迁都曾经到过这里,他们在中流停下船,向潭中投下吊文。深潭北面有屈原庙,庙前有碑,还有一块汉南太守程坚碑,也寄存在屈原庙内。汨水又往西流经汨罗戍南边,西流注入湘水。汇流处就是《春秋》中说的罗汭,世人称之为汨罗口。

湘水又北,枝分北出,迳汨罗戍西,又北迳磊石山东①,又北迳磊石戍西②,谓之苟导泾矣③,而北合湘水。湘水自汨罗口西北迳磊石山西,而北对青草湖④,亦或谓之为青草山也⑤,西对悬城口⑥。湘水又北得九口⑦,并湘浦也。

【注释】

①磊石山:亦作累石山,旧名万岁山,又名五木山。在今湖南汨罗西北。

②磊石戍:在今湖南汨罗西北。

③苟导泾:《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湘水至磊石山分为二派,右派东北出迳山东,又北入洞庭湖,即苟导泾,与此《注》所叙合。”

④青草湖:亦名巴丘湖。在今湖南洞庭湖东南部。

⑤青草山:在今湖南青草湖南。

⑥悬城口:在今湖南湘阴北。

⑦九口:在今湖南湘阴北。

【译文】

湘水又往北流,往北分出一条支流,经过汨罗戍西边,又往北流经磊石山东边,又往北流经磊石戍西边,称为苟导泾,然后往北与湘水汇合。湘水从汨罗江往西北流经磊石山西边,此山也称青草山,北对青草湖,西对悬城口。湘水又往北流,先后有九个水口,都是牛轭湖。

湘水又东北为青草湖口,右会苟导泾北口,与劳口合①,又北得同拌口②,皆湘浦右迤者也③。

【注释】

①劳口:《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劳口疑即今巴陵县(今湖南岳阳)南之荷塘湖,其北有同拌湖。”

②同拌口:当在今湖南岳阳一带。

③迤(yǐ):曲折延伸貌。

【译文】

湘水又往东北流,就是青草湖口,右边汇合苟导泾北口,又与劳口汇合,又往北流到同拌口,都是牛轭湖有港汊与右岸相通之处。

又北过下隽县西①,微水从东来流注②。

湘水左会清水口③,资水也④,世谓之益阳江⑤。湘水之左,迳鹿角山东⑥,右迳谨亭戍西⑦,又北合查浦⑧,又北得万石浦⑨,咸湘浦也。侧湘浦北有万石戍⑩。湘水左则沅水注之⑪,谓之横房口⑫,东对微湖⑬,世或谓之麋湖也。右属微水,即《经》所谓微水经下隽者也。西流注于江,谓之麋湖口⑭。

【注释】

①下隽县:西汉置,属长沙国。治所在今湖北通城县西北。因隽水得名。东汉属长沙郡。

②微水:即今湖南岳阳北新墙河,注入洞庭湖。

③清水口:在今湖南益阳西。

④资水:在今湖南中部。南源夫夷水出广西资源南,西源赦水出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北,在邵阳汇合后,北流经新化、安化等县折向东,经益阳到湘阴临资口入洞庭湖。

⑤益阳江:资水在湖南益阳附近称益阳江。

⑥鹿角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当在今沅江县(今湖南沅江市)北。”

⑦谨亭戍:《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戍在今巴陵县(今湖南岳阳)南。”

⑧查浦:当在今湖南岳阳南。

⑨万石浦:当在今湖南岳阳南。

⑩万石戍:在今湖南岳阳(荣家湾)西。

⑪沅(yuán)水:即今湖南西北境沅江。

⑫横房口:当在今湖南岳阳境内。

⑬微湖:当在今湖南岳阳境内。

⑭麋湖口:当在今湖南岳阳境内。

【译文】

湘水又往北流过下隽县西边,微水从东边流来注入。

湘水在左边汇合于清水口的,是资水,世人称之为益阳江。湘水左边流经鹿角山东边,右边流经谨亭戍西边,又往北流,与查浦汇合,又往北流,到万石浦,都是牛轭湖。傍着牛轭湖,北面有万石戍。湘水左边有沅水注入,汇流处叫横房口,横房口东对微湖,也有人称之为麋湖。微湖右边与微水相连,《水经》所说的微水流经下隽,就指此水。微水西流注入大江,汇流处叫麋湖口。

湘水又北迳金浦戍①,北带金浦水②,湖溠也③。湘水左则澧水注之④,世谓之武陵江⑤。凡此四水⑥,同注洞庭,北会大江⑦,名之五渚⑧。《战国策》曰:秦与荆战,大破之,取洞庭五渚者也。湖水广圆五百余里⑨,日月若出没于其中⑩。《山海经》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焉⑪。沅、澧之风⑫,交潇湘之浦⑬,出入多飘风暴雨⑭。湖中有君山、编山⑮,君山有石穴,潜通吴之包山⑯,郭景纯所谓巴陵地道者也⑰。是山,湘君之所游处⑱,故曰君山矣。昔秦始皇遭风于此,而问其故,博士曰⑲:湘君出入则多风。秦王乃赭其山⑳。汉武帝亦登之,射蛟于是山。东北对编山,山多篪竹(21)。两山相次(22),去数十里,回峙相望(23),孤影若浮(24)。湖之右岸有山,世谓之笛乌头石(25),石北右会翁湖口(26),水上承翁湖,左合洞浦(27),所谓三苗之国(28),左洞庭者也。

【注释】

①金浦戍:当在今湖南岳阳境内。

②带:环绕,缠绕。金浦水:在今湖南岳阳南。

③湖溠(zhà):与湖相通的水湾。溠,水湾。

④澧水:在今湖南西北部。

⑤武陵江:澧水流经武陵郡段,当地人因郡以名水。

⑥四水:指湘江、资水、沅水与澧水。

⑦大江:即长江。

⑧五渚:《水经注疏》杨守敬按:“谓湘、资、沅、澧四水,自南而入,大江自北而过,洞庭潴其间,谓之五渚也。”

⑨广圆:方圆。指面积。

⑩日月若出没于其中:日月好像从中升起与落下。比喻水体浩瀚。出自曹操《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陈桥驿按,洞庭湖往昔是全国第一大湖,“日月若出没于其中”,此描写毫不夸张,可惜近几十年中由于沿湖围垦,面积已缩小甚多。

⑪帝之二女:尧帝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

⑫沅:即沅江。发源于贵州,流入湖南。澧:即澧水。

⑬潇湘:即湘江。

⑭飘风:狂风。

⑮君山:又名湘山、洞庭山。在今湖南岳阳西南洞庭湖中。编山:当在今湖南岳阳一带。《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岳阳风土记》,湘人以吴船为艑,山形类之,故名。此‘编’盖‘艑’之异文也。”

⑯潜通:地下通连。吴:吴地。包山:一作苞山。又名夫椒山,俗称西山。即今江苏苏州西南洞庭西山。

⑰郭景纯:即郭璞,字景纯。东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曾注《尔雅》《方言》《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巴陵地道:此郭璞《江赋》之文。李善《文选注》:“郭璞《山海经》注曰:洞庭地穴,在长沙巴陵。吴县南太湖中有苞山,山下有洞庭穴道,潜行水底,云无所不通,号为地脉。”巴陵:即巴陵县。西晋太康元年(280)置,属长沙郡。治所即今湖南岳阳。

⑱湘君:湘水之神,谓之湘君。

⑲博士:官名。源于战国,秦汉相承,掌古今史事,典守书籍,或专掌某一经书的传授。

⑳赭(zhě):伐尽树木,使山岭赤裸呈赭色。

(21)篪(chí)竹:竹名。

(22)相次:相互比邻。次,比邻,近邻。

(23)回峙:回绕对峙。

(24)孤影若浮:孤单的山影如漂浮在水面上一般。

(25)笛乌头石:《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在今巴陵县(今湖南岳阳)南。”

(26)翁湖:一名㴩湖。在今湖南岳阳南。

(27)洞浦:即洞庭湖。

(28)三苗之国:亦称有苗。古国名。尧、舜、禹时代我国南方较强大的部族,相传原先分布于江、淮、荆州一带,后被迁至三危(今甘肃敦煌一带)。

【译文】

湘水又往北流经金浦戍,戍北濒金浦水,是与湖相通的一条小港。湘水左边有澧水注入,人们称之为武陵江。这四条水,都一同注入洞庭湖,北与大江汇合,合称五渚。《战国策》说:秦与荆交战,把荆打得大败,占领了洞庭五渚。湖水方圆五百余里,太阳和月亮好像就从湖中升起和沉落似的。《山海经》说:洞庭山,是帝尧的两个女儿居住的地方。从沅水、澧水吹来的风,在湘江之滨相交会,常常带来狂风暴雨。湖中有君山、编山,君山有个岩洞,经水下暗通吴的包山,就是郭景纯所说的巴陵地道。这座山是湘君所游的地方,所以叫君山。从前秦始皇在这里遇暴风,向博士询问是什么缘故,博士答道:湘君出入时就多风。于是秦始皇就下令砍光山上的树木,使山岭赤裸呈赭色。汉武帝也登过此山,并在这里射过蛟龙。君山东北对编山,山上多篪竹。两山相距数十里,对峙相望,从远处看去,一片孤影,就像漂浮在湖上似的。湖的右岸有山,人们称之为笛乌头石,石山北面,右边连接翁湖口,这里有一条水,上游承接翁湖,左边与洞浦汇合,所谓三苗之国,就指左边洞庭湖一带。

又北至巴丘山①,入于江。

山在湘水右岸,山有巴陵故城②,本吴之巴丘邸阁城也③。晋太康元年立巴陵县于此④,后置建昌郡⑤。宋元嘉十六年⑥,立巴陵郡⑦,城跨冈岭,滨阻三江⑧。巴陵西对长洲⑨,其洲南分湘浦,北届大江,故曰三江也。三水所会,亦或谓之三江口矣⑩。夹山列关⑪,谓之射猎⑫,又北对养口⑬,咸湘浦也。水色青异⑭,东北入于大江。有清浊之别,谓之江会也⑮。

【注释】

①巴丘山:即巴陵山。在今湖南岳阳西南隅。

②巴陵故城:巴陵县的县治。即今湖南岳阳。

③巴丘邸阁城:即巴丘城。今湖南岳阳。

④太康元年:280年。太康,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280—289)。巴陵县:西晋太康元年(280)置,属长沙郡。治所即今湖南岳阳。

⑤建昌郡:西晋元康九年(299)置。治所在今湖北通城西北。

⑥宋元嘉十六年:439年。宋,即南朝宋(420—479),刘裕所建。元嘉,南朝宋皇帝刘裕的年号(424—453)。

⑦巴陵郡: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分长沙郡置,属湘州(后属郢州)。治所在巴陵县(今湖南岳阳)。

⑧滨:濒临。

⑨长洲:《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洲在今巴陵县西如北。”

⑩三江口:亦名西江口。在今湖南岳阳北,为洞庭湖入江处。

⑪夹山:两岸被群山夹围。列关:关口罗列。

⑫谓之射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就山言射猎,下文意未完,疑有脱字。”

⑬养口:《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湘阴县(今湖南湘阴)北。”

⑭青异:异常清澈。

⑮江会:水流汇合之处。

【译文】

湘水又往北流,到巴丘山注入大江。

巴丘山在湘水右岸,山上有巴陵老城,原来是吴的巴丘邸阁城。晋太康元年,在这里设立巴陵县,后来设立建昌郡。宋元嘉十六年,设立巴陵郡,城建在山冈上,有三江阻隔。巴陵西对长洲,此洲南端分隔牛轭湖,北端伸到大江,所以叫三江。三水汇合的地方,也叫三江口。三江口两岸山峰夹峙,其间设置关口,称为射猎,又北对养口,都是牛轭湖。湖水异常清澈,往东北流,注入大江。两水清浊截然不同,汇合之处称为江会。


涟水漓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