滍水
滍水出南阳鲁阳县西之尧山①,
尧之末孙刘累②,以龙食帝孔甲③,孔甲又求之,不得。累惧而迁于鲁县④。立尧祠于西山,谓之尧山。故张衡《南都赋》曰⑤: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祠于尧山⑥。尧山在太和川太和城东北⑦,滍水出焉。张衡《南都赋》曰:其川渎则滍、澧、、浕⑧,发源岩穴,布濩漫汗⑨,漭沆洋溢⑩,总括急趣⑪,箭驰风疾者也。
【注释】
①滍(zhì)水:一名泜(zhì)水。即今沙河。汝水支流。源出今河南鲁山县西的伏牛山与外方山之间,东流经叶县北,至舞阳县西北入汝河。南阳:即南阳郡。战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鲁阳县:战国魏置。后入秦,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鲁山县。尧山:又名大柏山、大龙山。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四十里。
②刘累:相传为陶唐氏(尧为其领袖的远古部落)之后。学御龙(养龙)以事夏帝孔甲,夏帝褒奖之,赐氏曰御龙。后一雌龙死,刘累偷偷地把雌龙做成肉酱进献给夏帝,夏帝吃了还要再吃,刘累做不到,因惧怕而迁徙到鲁阳。
③食:给……进食。帝孔甲:夏朝第十四代国君。相传孔甲喜食龙,命刘累养龙而食之。在位专事淫乱,诸侯皆叛之,夏朝渐衰。
④累惧而迁于鲁县:因为一雌龙死,不能再得到龙进献给夏帝孔甲,惧怕而迁徙到鲁阳。
⑤张衡《南都赋》: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南都赋》为其歌颂东汉时南都的地理环境及富饶景象之作。挚虞曰:“南阳郡治宛,在京之南,故曰南都。”
⑥唐祠:即尧祠。尧始封于唐,后徙晋阳。及为天子,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尧都区西南),于《诗经》为唐国。是尧以唐侯升为天子,故唐祠即尧祠。
⑦太和川:在今河南鲁山县西。
⑧澧:即澧水。源出今河南桐柏县西北太白顶,西流至唐河县南入唐河。(yào):即水。在今河南泌阳境内。浕(jìn):即浕水。汉水支流。源自湖北枣阳,西入襄阳襄州区,合唐河入汉水。
⑨布濩(huò):遍布。漫汗:广大貌。
⑩漭沆(mǎng hàng):水广大貌。
⑪急趣(qū):急速奔流。
【译文】
滍水
滍水发源于南阳郡鲁阳县西边的尧山,
尧的后代子孙刘累,拿了龙肉给帝孔甲吃,孔甲又向他要龙,而龙却没有了。刘累害怕,就迁徙到鲁县去。他在西山建立尧祠,山就叫尧山。所以张衡《南都赋》说:遵循孝道,奉祀先帝,在尧山建立唐祠。尧山在太和川太和城东北,滍水就发源于这里。张衡《南都赋》说:此处的水有滍、澧、、浕,发源于岩穴之间,分布很广,河阔水盛,汇成巨流,湍急奔腾,势如疾风飞箭。
滍水又历太和川,东迳小和川①。又东,温泉水注之②。水出北山阜,七源奇发,炎热特甚。阚骃曰③:县有汤水,可以疗疾。汤侧又有寒泉焉,地势不殊,而炎凉异致,虽隆火盛日,肃若冰谷矣。浑流同溪④,南注滍水。
【注释】
①小和川:《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滍水只一水,上称太和川,此又称小和川,盖乡俗以意名之也。”
②温泉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泉在今鲁山县(今河南鲁山县)西。”
③阚骃(kàn yīn):字玄阴。敦煌(今甘肃敦煌)人。北凉至北魏学者。所撰《十三州志》为地理类著作。
④浑流:亦称浑涛。指二水合流。
【译文】
滍水又流过太和川,东经小和川。又往东流,有温泉水注入。温泉水出自北山阜,七道山泉异源并涌,热不可挡。阚骃说:县里有汤水,可以治病。温泉旁边又有寒泉,地势并无不同,而一热一冷却迥然互异,虽然在赤日炎炎的酷暑,却寒气森然,有如冰谷一般。冷、热二泉混合同流于一溪,南流注入滍水。
滍水又东迳胡木山①,东流又会温泉口。水出北山阜,炎势奇毒,痾疾之徒②,无能澡其冲漂,救痒者咸去汤十许步别池③,然后可入。汤侧有石铭云:皇女汤④,可以疗万疾者也。故杜彦达云⑤:然如沸汤,可以熟米,饮之愈百病。道士清身沐浴,一日三饮⑥,多少自在,四十日后,身中万病愈,三虫死⑦。学道遭难逢危,终无悔心,可以牢神存志,即《南都赋》所谓汤谷涌其后者也。然宛县有紫山⑧,山东有一水,东西十五里,南北二百步,湛然冲满,无所通会,冬夏常温,世亦谓之汤谷也⑨。非鲁阳及南阳之县故也⑩。张平子广言土地所苞⑪,明非此矣。
【注释】
①胡木山:《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山在今鲁山县(今河南鲁山县)西。”
②痾(kē)疾之徒:患病之人。痾疾,患病。
③救痒者:弭止皮肤骚痒等不适的人。救,止,弭止。汤:热水。
④皇女汤:《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鲁山县西六十里。”
⑤杜彦达:人名。一作杜彦远。具体不详。
⑥三饮:指多次饮用。三,言其多。
⑦三虫:人体中的多种寄生虫。
⑧宛县:战国楚改申县置。后入秦,为南阳郡治。治所在今河南南阳。西晋为南阳国治。紫山:一名紫灵山。在今河南南阳西北二十五里。
⑨汤谷:赵一清《水经注笺》曰:“盛弘之《荆州记》曰,南阳郡城北有紫山,山东有一水,无所会通,冬夏常温,因名汤谷。”
⑩非鲁阳及南阳之县故也:《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句显有讹误,又疑是衍文。”疑“及”为“乃”之讹。
⑪张平子:即张衡,字平子。上文《南都赋》的作者。
【译文】
滍水又东经胡木山,往东流,又在温泉口汇合一水。此水发源于北山阜,烫得出奇,有皮肤病的人去洗澡治疮,在滚烫的泉水涌出处是吃不消的,须到离温泉十来步的另一口池中,才能入水。温泉旁有碑文说:皇女汤,可以治百病。所以杜彦达说:像火烧沸汤,煮得熟米饭,喝了能愈百病。道士在这里清身沐浴,一天喝泉水多次—喝多少随各人心意—四十天后,身上百病俱愈,寄生虫死尽。温泉还能坚定人们的精神和意志,学道时碰到种种危难,也不会懊悔了。这就是《南都赋》中说的,后面有温泉在谷中腾涌。但宛县有紫山,紫山东边有一条水,东西十五里,南北二百步,水静而满,没有别的支流汇合和相通,温度冬夏不变,人们也称之为汤谷。但这汤谷不在鲁阳,而是在南阳的属县宛县。张平子是浮泛地描述该地区所见的事物,显然指的不是这里。
滍水又东,房阳川水注之①。水出南阳雉县西房阳川②,北流注于滍。滍水之北,有积石焉,世谓女灵山③。其山平地介立,不连冈以成高;峻石孤峙,不托势以自远。四面壁绝,极能灵举,远望亭亭,状若单楹插霄矣④。北面有如颓落⑤,劣得通步,好事者时有扳陟耳⑥。
【注释】
①房阳川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水在今鲁山县(今河南鲁山县)西南。”
②雉县:西汉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南召东南。西晋属南阳国。
③女灵山:在今河南鲁山县西。
④楹(yíng):柱子。
⑤颓落:下坠垮塌。
⑥扳陟:攀登,攀缘。扳,通“攀”。
【译文】
滍水又往东流,有房阳川水注入。房阳川水发源于南阳雉县西面的房阳川,北流注入滍水。滍水以北有一座山,岩石层层叠叠,人们称之为女灵山。此山在平地上孤峰屹立,不凭借连冈之助而巍然高入天际;峭峻的石峰孑然耸峙,不依托山势而独自远上重霄。石山四面都是绝壁,姿态极其轻灵地拔起,远望亭亭玉立,宛如一根擎天巨柱。北面好像要崩塌似的,勉强才可厕足,喜欢冒险的人常有去攀登的。
滍水又与波水合①。水出霍阳西川大岭东谷,俗谓之歇马岭②,川曰广阳川③。非也。即应劭所谓孤山,波水所出也。马融《广成颂》曰④:浸以波溠⑤。其水又南迳蛮城下⑥,盖蛮别邑也,俗谓之麻城。非也。波水又南,分三川于白亭东⑦,而俱南入滍水。滍水自下,兼波水之通称也⑧。是故阚骃有东北至定陵入汝之文⑨。
【注释】
①波水:在今河南鲁山县西。
②歇马岭:一名孤山。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八十里。
③广阳川:当在今河南鲁山县一带。
④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经学家、辞赋家。卢植、郑玄皆尝师事之。其赋以《广成颂》《长笛赋》为最著名。
⑤溠(zhà):水湾。
⑥蛮城: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北荡泽河畔。
⑦白亭:《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亭当在今鲁山县(今河南鲁山县)西。”
⑧通称:统称,互相称名。
⑨定陵:即定陵县。西汉置,属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舞阳北五十里后古城。
【译文】
滍水又与波水汇合。波水发源于霍阳西川大岭东面的山谷,俗称此岭为歇马岭,称平原为广阳川。这都不对。这座山岭即应劭所说的孤山,波水就发源于这里。马融《广成颂》说:以波水的小港汊来浸灌。水又往南流经蛮城下,这是蛮人的别邑,俗称麻城。其实不对。波水又往南流,在白亭以东分为三条水流,往南注入滍水。滍水自此以下也兼有波水的通称。所以阚骃有往东北到定陵注入汝水这样的文句。
滍水又东迳鲁阳县故城南①,城即刘累之故邑也。有鲁山②,县居其阳,故因名焉。王莽之鲁山也。昔在于楚,文子守之③,与韩遘战,有返景之诚④。内有南阳都乡正卫为碑⑤。滍水右合鲁阳关水⑥。水出鲁阳关外分头山横岭下夹谷⑦,东北出入滍。
【注释】
①鲁阳县故城:在今河南鲁山县。
②鲁山:又名露山。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十八里。
③文子:即鲁阳文子,《淮南子·览冥训》谓之鲁阳公。楚之县公,楚平王之孙,司马子期之子。楚僭号称王,其守县大夫皆称公,故曰鲁阳公。
④返景之诚:太阳本来已落山,因为战酣,太阳又重新返回到天空照明。景,日光。
⑤南阳都乡正卫为碑:《水经注疏》:“赵(一清)云:《水经》鲁阳县有南阳都乡正卫为碑,平氏县有南阳都乡正卫弹劝碑,此则其一也。”都乡,在今河南新野东南四十里九女城。东汉改为东乡。乡正,乡大夫。古代鲁、宋等国行乡、遂之制。乡有乡正,遂有遂正。
⑥鲁阳关水:又名三鸦水、鸦河。在今河南南召东、鲁山县西南。
⑦鲁阳关:即三鸦镇。初为战国鲁关,汉以后名鲁阳关。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南十四里平高城村。为洛阳与南阳盆地间交通要冲,乃兵家必争之地。
【译文】
滍水又往东流,经过鲁阳县老城南边,此城就是刘累的旧城。有鲁山,鲁阳县就在山南,所以叫鲁阳。也就是王莽的鲁山县。鲁阳从前在楚国境内,文子守城,与韩国交战,斗志昂扬,他挥舞干戈,竟使西斜的太阳又返回中天。城内有南阳都乡正卫为碑。滍水在右边汇合了鲁阳关水。此水发源于鲁阳关外分头山横岭下的峡谷,往东北出谷,注入滍水。
滍水又东北合牛兰水①。水发县北牛兰山②,东南迳鲁阳城东,水侧有汉阳侯焦立碑③。牛兰水又东南与柏树溪水合④。水出鲁山北峡谷中,东南流迳鲁山西,而南合牛兰水。又东南迳鲁山南。阚骃曰:鲁阳县,今其地鲁山是也。水南注于滍。
【注释】
①牛兰水:即今河南鲁山县东大浪河。
②牛兰山: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北。
③汉阳侯焦立碑:《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汉阳侯焦立,不见于史。此碑,欧(阳修)、赵(明诚)皆不著录,洪(适)但载郦说,盖已佚。”
④柏树溪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水当在今鲁山县(今河南鲁山县)东北。”
【译文】
滍水又往东北流,汇合了牛兰水。牛兰水发源于县北的牛兰山,往东南流经鲁阳城东面,水边有汉阳侯焦立碑。牛兰水又往东南流,与柏树溪水汇合。柏树溪水发源于鲁山北面的峡谷中,往东南流经鲁山西面,然后南流与牛兰水汇合。牛兰水又往东南流经鲁山南边。阚骃说:鲁阳县,地点就在今天的鲁山。水往南流,注入滍水。
滍水东迳应城南①,故应乡也,应侯之国②。《诗》所谓应侯顺德者也③。彭水注之④,俗谓之小滍水。水出鲁阳县南彭山蚁坞东麓⑤,北流迳彭山西,下有彭山庙,庙前有彭山碑,汉桓帝元嘉三年⑥,杜仲长立⑦。彭水迳其西北,汉安邑长尹俭墓东⑧。冢西有石庙,庙前有两石阙,阙东有碑,阙南有二狮子相对,南有石碣二枚⑨,石柱西南有两石羊,中平四年立⑩。彭水又东北流,直应城南而入滍。
【注释】
①应城:又名滍阳城。在今河南平顶山市西,白龟山水库内。
②应侯之国:西周成王弟封国,姬姓。
③应侯顺德:语见《诗经·大雅·下武》:“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语见思,昭哉嗣服。”应侯顺德,意为仁德之道,理应当行。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郦《注》释《诗》此语与《毛诗》异。《毛诗》应为:当言周武王当顺德,虚词,郦则实指为应国之侯。”
④彭水: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南。
⑤彭山蚁坞:《水经注疏》杨守敬按:“考山在今鲁山县(今河南鲁山县)东南三十八里。”
⑥元嘉三年:153年。元嘉,东汉桓帝刘志的年号(151—153)。
⑦杜仲长:具体不详。
⑧汉安邑长尹俭墓:《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尹俭无考。墓当在今鲁山县东南。”安邑,即安邑县。战国魏置。后入秦,为河东郡治。治所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
⑨石碣:圆顶的石碑。
⑩中平四年:187年。中平,东汉灵帝刘协的年号(184—189)。
【译文】
滍水往东流经应城南面,就是旧时的应乡,应侯的封国。《诗经》说的应侯顺德,就指的是这里。彭水在这里注入滍水,彭水俗称小滍水。发源于鲁阳县以南彭山蚁坞东麓,往北流经彭山西,山下有彭山庙,庙前有彭山碑,是汉桓帝元嘉三年杜仲长所立。彭水流经彭山庙西北边,汉安邑长尹俭墓东边。墓西有石庙,庙前有两座石阙,阙东有碑,阙南有两只石狮在两旁对坐,南面有石碣两块,石柱西南有两只石羊,是中平四年所立。彭水又往东北流,经过应城南注入滍水。
滍水又左合桥水①。水出鲁阳县北恃山②,东南迳应山北③,又南迳应城西。《地理志》曰:故父城县之应乡也④,周武王封其弟为侯国⑤。应劭曰:《韩诗外传》称周成王与弟戏⑥,以桐叶为圭曰⑦:吾以封汝。周公曰:天子无戏言。王乃应时而封⑧,故曰应侯⑨,乡亦曰应乡。按《吕氏春秋》云:成王以桐叶为圭封叔虞,非应侯也⑩。汲郡古文⑪,殷时已有应国,非成王矣。战国范雎所封邑也⑫,谓之应水。
【注释】
①桥水:一名应水。在今河南宝丰南及平顶山西。
②恃山:当在今河南鲁山县一带。
③应山:在今河南平顶山市西。
④父城县:西汉置,属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宝丰东三十六里古城村。
⑤周武王:当为“周成王”之讹。周成王,名诵。武王太子。年少时,由周公摄政当国。周公摄政七年,成王长大,周公返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
⑥《韩诗外传》:书名。汉初燕人韩婴撰。因杂引古事古语,证以《诗》句,与经义不相比附,所述多与周秦诸子相出入。弟:指周成王弟叔虞。
⑦圭:一种玉器,长条形,上圆(或剑头形)下方,古代帝王或诸侯举行典礼时拿在手里。又用作封爵、授官的凭信。
⑧应时:立刻,当即。
⑨应侯:西周成王封弟叔虞为应侯,封于应国。
⑩成王以桐叶为圭封叔虞,非应侯也:事见《吕氏春秋·重言》。叔虞,亦称唐叔。唐国国君叔虞,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封于唐,故称唐叔虞。
⑪汲郡古文:亦称汲冢书。西晋咸宁五年(279)在汲郡汲县(今河南汲县)战国魏襄王古冢中出土的古书,皆用蝌蚪文(即战国文字)写在简册上。
⑫范雎:即范叔。魏人,字叔。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先事魏中大夫须贾。遭魏相魏齐令人笞击。后得入秦,乃变易姓名为张禄。说秦昭王,拜客卿,不久为相,封应侯。
【译文】
滍水又在左边汇合了桥水。桥水发源于鲁阳县北面恃山,往东南流经应山北面,又往南流经应城西面。《地理志》说:这就是从前父城县的应乡,周成王把这里封给他的弟弟,立为侯国。应劭说:《韩诗外传》里谈到周成王和弟弟做游戏,用桐叶作圭,说:我把它封给你。周公说:天子说话不能开玩笑。于是成王就应时而封了,所以那地方就叫应侯乡,也叫应乡。查考《吕氏春秋》说:成王以桐叶作圭,所封的是叔虞,而不是应侯。汲郡古文载,殷时就已有应国,那就不是成王时才有的了。战国时这是范雎的封邑,水称应水。
滍水又东迳犨县故城北①。《左传·昭公元年》②,冬,楚公子围使伯州犁城犨是也③。出于鱼齿山下④。《春秋·襄公十八年》⑤,楚伐郑,次于鱼陵⑥,涉于鱼齿之下。甚雨,楚师多冻,役徒几尽。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⑦:不害,吾骤歌北风⑧,又歌南风⑨,南风不竞⑩,多死声⑪,楚必无功矣。所涉即滍水也。
【注释】
①犨(chōu)县:秦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南五十五里。
②昭公元年:前541年。
③楚公子围:即春秋楚国国君楚灵王。芈姓,熊氏,初名围,即王位后改名虔。楚共王次子,杀侄郏敖自立。伯州犁:楚太宰。
④鱼齿山:即下文的鱼陵。在今河南平顶山市西南。
⑤襄公十八年:前555年。
⑥次:驻扎。
⑦师旷:字子野。春秋晋国乐师,善知音。又称瞽旷。
⑧骤:屡次,多次。北风:北方的曲调。
⑨南风:南方的曲调。
⑩不竞:谓其声不扬。竞,盛。
⑪死声:衰微之音。
【译文】
滍水又往东流经犨县老城北边。《春秋左传·昭公元年》,冬,楚公子围派伯州犁在犨建城,就是这地方。水从鱼齿山下流出。《春秋左传·襄公十八年》,楚国讨伐郑国,在鱼陵歇宿,在鱼齿山下涉水过河。当时正下大雨,楚军很多人都冻坏了,民夫几乎死尽。晋人听说楚军来了,师旷说:没有灾难,我屡次唱起北方的曲调,接着又唱起南方的曲调,南方的曲调不强劲,多含死声,楚军必定不会得手的。当时楚军所涉的就是滍水。
水南有汉中常侍长乐太仆吉成侯州苞冢①,冢前有碑,基西枕冈城②,开四门,门有两石兽。坟倾墓毁,碑兽沦移。人有掘出一兽,犹全不破,甚高壮,头去地减一丈许③,作制甚工,左膊上刻作“辟邪”字④。门表堑上起石桥⑤,历时不毁。其碑云:六帝四后,是谘是诹⑥。盖仕自安帝⑦,没于桓后⑧。于时阍阉擅权⑨,五侯暴世⑩,割剥公私,以事生死。夫封者表有德,碑者颂有功,自非此徒,何用许为?石至千春,不若速朽,苞墓万古,只彰诮辱⑪。呜呼,愚亦甚矣⑫!
【注释】
①中常侍:官名。掌侍皇帝左右,出入内宫,赞导宫内众事,备顾问应对。长乐太仆:官名。汉代太后所居宫有长信、长乐等宫。太后居长乐宫,则其太仆称长乐太仆。掌皇太后舆马。州苞:《后汉书·曹腾传》作州辅。建和二年(148)七月,封为叶吉成侯。
②枕:靠近,毗邻。
③减:不足,约略。
④辟邪:古代传说中能辟御妖邪的神兽。似鹿而长尾,有两角。
⑤门表:门外。堑(qiàn):同“堑”。壕沟。
⑥是谘(zī):即“谘是”倒装。谘,咨询,询问。是,他,这里指州辅。是诹(zōu):即“诹是”。咨询州辅。
⑦安帝:东汉皇帝刘祜(hù)。清河孝王刘庆之子。
⑧桓后:指东汉桓帝刘志。蠡吾侯刘翼之子。
⑨阍阉(hūn yān):宦官。
⑩五侯:此指汉桓帝时同时封侯的五人:新丰侯单超、武原侯徐璜(huánɡ)、上蔡侯左悺(ɡuàn)、东武阳侯具瑗、汝阳侯唐衡。暴世:肆虐于世。
⑪只:仅仅。
⑫“石至千春”几句:陈桥驿按,郦氏在《注》文中鞭挞坏人,往往借用他人他书之言,很少自己出面。而对于这个州苞,他实在忍无可忍,才以第一人称说话谴责之。
【译文】
水南有汉中常侍长乐太仆吉成侯州苞墓,墓前还留有墓碑,墓址西边靠着冈城,开了四座门,门口有两头石兽。墓已坍毁,墓碑和石兽也已沉埋或流失了。有人曾掘出一头石兽,还完好无损,样子十分高大雄壮,头部离地大约不到一丈,雕得十分精致,石兽左前腿上刻了“辟邪”字样。墓门外壕堑上建了石桥,经历漫长的岁月未曾毁坏。墓碑上说:六位皇帝,四位皇后,都来咨询,听取意见。从安帝时开始任职,到桓帝时亡故。当时宦官专权,五侯凌虐百姓,掠夺公私财物来满足自己在生时或死后的贪欲。封侯为的是表彰有德,立碑是为了颂扬有功,如果不是这样的人,又哪里用得着这样做?这样的墓碑与其千载长存,倒不如早点毁掉的好,州苞墓保存到千秋万代,只不过更显得可笑可耻罢了。啊,真是太愚蠢了!
滍水又东,犨水注之①,俗谓之秋水,非也。水有二源。东源出其县西南践犊山东崖下②,水方五十许步,不测其深。东北流迳犨县南③,又东北屈迳其县东,而北合西源水。西源出县西南颇山北阜下④,东北迳犨城西⑤,又屈迳其县北,东合右水。乱流北注于滍。汉高祖入关,破南阳太守吕于犨东⑥,即于是地,滍水之阴也⑦。
【注释】
①犨(chōu)水:在今河南鲁山县境。
②践犊山:当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南。
③犨县:犨一作犫。秦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南五十五里。
④颇山:当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南。
⑤犨城: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南五十五里。
⑥吕(yǐ):秦朝将领,官南阳太守。秦二世三年(前207)六月,刘邦率义军与之战于犨东(今河南鲁山县东),大败之。刘邦用张良计,围攻宛城,吕被迫投降。
⑦滍水之阴:滍水南边。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
【译文】
滍水继续往东流,汇合了犨水,俗称秋水,这是不对的。犨水有两个源头。东源出自县境西南践犊山东崖下面,水源方圆五十余步,深不可测。往东北流经犨县南,又往东北转弯流经县东,北流与西源水汇合。西源则出自县境西南颇山北面的丘陵下,往东北流经犨城西,然后转弯流经县北,东流与右边的水汇合。东、西二源乱流往北注入滍水。汉高祖入关,在犨城东打败南阳太守吕,就是在这里,地点在滍水南岸。
滍水又东南迳昆阳县故城北①。昔汉光武与王寻、王邑战于昆阳②,败之。走者相腾践,奔殪百余里间③。会大雨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王邑、严尤、陈茂轻骑④,皆乘尸而度矣。
【注释】
①昆阳县:秦置,属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叶县。因在昆水北而得名。
②汉光武:即刘秀。王寻:王莽宗族。新莽末,绿林、赤眉起义爆发,王寻率领十万军队屯洛阳。地皇四年(23)六月,与大司空王邑率军镇压绿林军,大战于昆阳,兵败被杀。王邑:王莽从弟。成都侯王商之子。与王寻统兵在昆阳镇压绿林军,被刘秀所败。
③奔殪(yì):奔逃死亡。
④严尤、陈茂:均为王莽新朝大司马。地皇三年(22),两人赴荆州镇压绿林军。次年,与王邑、王寻会合,围昆阳城。后刘秀救兵至,王莽兵溃,两人逃至沛郡谯县(今安徽亳州)。后战败被杀。
【译文】
滍水又往东南流,经过昆阳县老城北面。从前汉光武帝在昆阳与王寻、王邑作战,打败了他们。败兵奔逃时互相践踏,百余里间尽是倒毙的兵卒。这时适逢大雨,滍水猛涨泛滥,连虎豹都怕得发抖,士兵争先恐后地奔向水里渡河,溺死了好几万人,把河水都堵塞了。王邑、严尤、陈茂都是骑马踏着尸体过河的。
东北过颍川定陵县西北①,又东过郾县南②,东入于汝。
滍水东迳西不羹亭南③,亭北背汝水,于定陵城北,东入汝。郾县在南,不得过。
【注释】
①颍川:即颍川郡。战国秦置。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定陵县:西汉置,属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舞阳北五十里后古城。
②郾县:西汉置,属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漯河市郾城区西南五里古城。
③西不羹亭:古城名。在今河南襄城东南二十里。
【译文】
滍水往东北流过颍川郡定陵县西北,又往东流过郾县南面,东流注入汝水。
滍水往东流过西不羹亭南面—亭北濒汝水—在定陵城北边,东流注入汝水。郾县在南边,不可能从那里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