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3497

水出阴县西北扶予山①,东过其县南,

《山海经》曰:朝歌之山,水出焉②。东南流,注于荥③。《经》书扶予者,其山之异名乎?荥水上承堵水④,东流,左与西辽水合⑤,又东,东辽水注之。俱导北山,而南流注于荥。荥水又东北,于阴县北,左会水。其道稍西,不出其县南,其故城在山之阳。汉光武建武中⑥,封岑彭为侯国⑦,汉以为阳山县⑧。魏武与张绣战于宛⑨,马名绝景,为流矢所中,公伤右臂,引还阴,即是地也。城之东有马仁陂⑩。郭仲产曰:陂在比阳县西五十里⑪,盖地百顷,其所周溉田万顷,随年变种,境无俭岁⑫。陂水三周其隍⑬,故渎自隍西南而会于比,水不得复迳其南也。且邑号阴,故无出南之理,出南则为阳也。非直不究,又不思矣。

【注释】

①水:一名舞水。古汝水支流。现在称为洪河。故道在今河南舞钢和西平境内。扶予山:在今河南泌阳西北七十里。

②朝歌之山,水出焉:语见《山海经·中次十一经》。

③荥:《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此水承赭水处,在今裕州(今河南方城)西南。”

④堵水:即赭水。今河南方城西、社旗南之赵河。

⑤西辽水:与东辽水俱当在今河南方城东南。

⑥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25—56)。

⑦岑彭:字君然。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南)人。王莽时为本县长。后归光武帝刘秀,以为邓禹军师。击秦丰有功,封为舞阴侯。

⑧阳山县:《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汉县,属南阳郡。后汉、魏因,晋属南阳国,宋、齐、后魏属南阳郡,孝昌中为舞阴郡治。在今泌阳西北六十里。”

⑨魏武:指曹操。张绣:武威祖厉(今甘肃靖远西南)人。董卓部将张济侄。济死,他继领其众,屯兵宛城(今河南南阳)。后降曹操,不久又反袭操军。曹操征袁绍时,他再度投降,在官渡力战有功,任破羌将军。建安十二年(207)从攻乌桓,死于途中。宛:今河南南阳。

⑩马仁陂:在今河南泌阳北七十里。

⑪比阳县:西汉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泌阳。

⑫俭岁:荒年,歉收的年份。

⑬隍:此指护城河。

【译文】

水发源于阴县西北方的扶予山,往东流过县南,

《山海经》说:朝歌之山是水的发源地,往东南流,注入荥水。《水经》写作扶予,也许是山的别名吧?荥水上游承接堵水,往东流,在左边与西辽水汇合,又往东流,有东辽水注入。这两条水都出自北山,南流注入荥水。荥水又往东北流,在阴县以北向左汇合了水。水道稍偏西,并不流经县南,老城则在山南。东汉光武年间,把阴封给岑彭,立为侯国,汉时称为阳山县。魏武帝在宛城与张绣作战,有一匹马名叫绝景,被乱箭射中,他的右臂也受了伤,只得率兵回到阴,就是这地方。城东有马仁陂。郭仲产说:陂塘在比阳县以西五十里,占地百顷,周围受到灌溉的田亩达万顷,按年轮种,境内没有荒年。陂水三面围绕护城河,旧渠从护城河往西南流,汇合于比水,水是不可能又从它南面流过的。而且城名阴,所以也没有从南边流过的道理,如果从南边流过,那就该叫阳了。《水经》不但没有细究,而且也不动脑筋去想想。

水又东北,澧水注之①。水出雉衡山②,东南迳建城东③。建,当为卷,字读误耳。《郡国志》云:叶县有卷城④。其水又东流入于。

【注释】

①澧水:源出今河南桐柏县西北太白顶,西流至唐河县南入唐河。

②雉衡山:又名衡山。在今河南南召东。

③建城:在今河南叶县西南。

④叶县:战国楚置。后入秦,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叶县西南。卷城:春秋楚邑。在今河南叶县西南。

【译文】

水又往东北流,有澧水注入。澧水发源于雉衡山,往东南流经建城东边。建字应当是卷字,是由于读音错误造成的。《郡国志》说:叶县有卷城。澧水又东流,注入水。

水东北迳于东山西①,西流入。水之左即黄城山也②,有溪水出黄城山,东北迳方城③。《郡国志》曰:叶县有方城。郭仲产曰:苦菜、于东之间有小城,名方城,东临溪水,寻此城致号之由,当因山以表名也。苦菜即黄城也,及于东,通为方城矣。世谓之方城山水④,东流注水。故《圣贤冢墓记》曰⑤:南阳叶邑方城西,有黄城山,是长沮、桀溺耦耕之所⑥;有东流水,则子路问津处⑦。《尸子》曰⑧:楚狂接舆耕于方城⑨,盖于此也。盛弘之云⑩:叶东界有故城,始犨县东⑪,至瀙水,达比阳界⑫,南北联联数百里,号为方城,一谓之长城。云郦县有故城一面⑬,未详里数,号为长城,即此城之西隅。其间相去六百里,北面虽无基筑,皆连山相接,而汉水流其南⑭。故屈完答齐桓公云⑮: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郡国志》曰:叶县有长山曰方城,指此城也。

【注释】

①于东山:当在今河南叶县。

②黄城山:又名苦莱山、长城山。在今河南叶县北十里。

③方城:即方城山。在今河南叶县南,跨方城县境。

④方城山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水在今叶县(今河南叶县)南。”

⑤《圣贤冢墓记》:书名。晋朝议大夫李彤撰。记晋之前有名人物之葬地。

⑥长沮、桀溺:春秋时隐士。与孔子同时期人。耦(ǒu)耕:二人相助,并肩耕地。

⑦子路:孔子的学生仲由,字子路,又称季路。

⑧《尸子》:书名。战国时尸佼撰。尸佼原为商鞅门下食客,参与谋划变法。商鞅被杀后,尸佼逃亡入蜀,撰成此书。

⑨接舆:春秋时楚国的隐士。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尔!’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⑩盛弘之:南朝宋时人。曾任临川王刘义庆侍郎。撰《荆州记》三卷,记述荆州地区的郡县城郭、山水名胜等。

⑪犨(chōu)县:秦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南五十五里。

⑫比阳:即比阳县,又称沘阳县。西汉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泌阳。

⑬郦(zhí)县:秦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西北。东汉徙治今河南内乡北十里郦城。

⑭汉水:一称汉江。长江最大支流。源出今陕西西南部宁强北之嶓冢(bō zhǒnɡ)山。亦曰东汉水。东南流经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和中部,在武汉入长江。

⑮屈完:芈姓,屈氏,名完。楚大夫,曾作为楚国使者,去与齐桓公所率领的军队谈判,不辱使命,与诸侯订立盟约,使其放弃侵略楚国。齐桓公:姜姓,名小白。春秋时期齐国国君。任用管仲实行改革,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多次大会诸侯订立盟约。是春秋第一个霸主。

【译文】

水往东北流经东山西边,有溪水从山中流出,西流注入水。水左边是黄城山,有溪水发源于此山,往东北流经方城。《郡国志》说:叶县有方城。郭仲产说:在苦菜、于东之间有个小城,名叫方城,东濒溪水。探究这个小城得名的缘由,想来应该是以山命名的。苦菜山就是黄城山,由此直到于东,通称方城山。水就叫方城山水,往东流,注入水。所以《圣贤冢墓记》说:南阳叶邑方城西有黄城山,是长沮、桀溺两人一起耕田的地方;有东流水,则是子路问津之处。《尸子》说:楚狂接舆在方城耕田,大概就是这里。盛弘之说:叶县东部边界有一道旧城,起于犨县东边,延至瀙水,直达比阳边界,南北连绵数百里,称为方城,又叫长城。郦县有一道老城,里数不详,号称长城,就是此城西端的一角。中间相距六百里,北面虽然没有城墙,但都有连山相接,汉水就在南面流过。所以屈完回答齐桓公说:楚国以方城为城墙,以汉水为护城河。《郡国志》说:叶县有长山,称为方城,就指的是这道城。

水又东北历舞阳县故城南①。汉高祖六年②,封樊哙为侯国也③。

【注释】

①舞阳县故城:在今河南舞阳西北。

②汉高祖六年:前201年。

③樊哙(kuài):沛(今江苏沛县)人。高祖开国功臣。因功封舞阳侯。

【译文】

水继续往东北流,经过舞阳县老城南边。汉高祖六年,把舞阳封给樊哙,立为侯国。

又东过西平县北①,

县,故柏国也②。《春秋左传》所谓江、黄、道、柏③,方睦于齐也。汉曰西平,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④。西陵平夷,故曰西平。汉宣帝甘露三年⑤,封丞相于定国为侯国⑥。王莽更之曰新亭。《晋太康地记》曰⑦:县有龙泉水⑧,可以砥砺刀剑⑨,特坚利。故有坚白之论矣⑩。是以龙泉之剑⑪,为楚宝也。县出名金,古有铁官⑫。

【注释】

①西平县:西汉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西平西七十里。

②柏国:西周封国。在今河南西平西。

③江:西周封国。嬴姓。在今河南正阳东南。黄:西周封国。嬴姓。在今河南潢川西北十二里隆古乡。道:西周封国。在今河南确山县东北。柏:西周封国。在今河南舞阳东南。

④西陵亭:《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亭当在今西平县(今河南西平)西。”

⑤甘露三年:前51年。甘露,西汉宣帝刘询的年号(前53—前50)。

⑥于定国:字曼倩。西汉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人。少时随父学法。为狱史、郡决曹。宣帝时,任廷尉。为人谦恭,能决疑平法,被时人所称赞。后为丞相,封西平侯。

⑦《晋太康地记》:书名。又称《太康地记》等。撰者不详。成书于晋太康三年(282)。记载晋初州郡县建制沿革、地名取义、山水、物产等。

⑧龙泉水:一名龙渊水。在今河南西平西。

⑨砥砺(dǐ lì):本指磨刀石。这里用作动词,磨。

⑩坚白之论:语见《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言至坚者磨之而不薄,至白者染之于涅而不黑。”谓君子虽在浊乱而不能污。后因以“坚白”形容志节坚贞,不可动摇。

⑪龙泉之剑: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太康地记》曰:“汝南西平有龙泉水,可以淬刀剑,特坚利,故有龙泉之剑,楚之宝剑也。”

⑫铁官:官署名。负责冶铁事务。

【译文】

水又往东流过西平县北边,

西平县就是从前的柏国。《春秋左传》所谓江、黄、道、柏正与齐交好,就指的是这个柏国。汉时叫西平,西面的吕墟就是西陵亭。西陵地势平坦,所以叫西平。汉宣帝甘露三年,把西平封给丞相于定国,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新亭。《晋太康地记》说:县里有龙泉水,用来磨刀剑,刀剑就特别坚硬锋利,因此有坚白之论。所以龙泉的剑是楚国的宝物。县里出产优质的金属,古时有铁官。

又东过郾县南①,

郾县故城,去此远矣,不得过。

【注释】

①郾县:西汉置,属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漯河市郾城区西南五里古城。

【译文】

水又往东流过郾县南边,

郾县老城离这里很远,不可能经过。

又东过定颍县北①,东入于汝②。

汉安帝永初二年③,分汝南郡之上蔡县置定颍县④。顺帝永建元年⑤,以阳翟郭镇为尚书令⑥,封定颍侯。即此邑也。

【注释】

①定颍县:东汉永初二年(108)析上蔡县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西平东。

②汝:即汝水。淮水支流。上游即今河南北汝河;自漯河市郾城区以下,故道南流至西平东会

水(今洪河),又南经上蔡西至遂平东会瀙水(今沙河);此下即今南汝河及新蔡以下的洪河。

③永初二年:108年。永初,东汉安帝刘祜(hù)的年号(107—113)。

④汝南郡:西汉高帝四年(前203)置。治所在上蔡县(今河南上蔡西南)。上蔡县:战国韩置。后入秦,属陈郡。治所在今河南上蔡西南十里。西汉属汝南郡。

⑤永建元年:126年。永建,东汉顺帝刘保的年号(126—132)。

⑥郭镇:字桓钟。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因功封为定颍侯。尚书令:官名。秦始置。为主书之官。

【译文】

水又往东流过定颍县北边,东流注入汝水。

汉安帝永初二年,从汝南郡上蔡县分地设置定颍县。顺帝永建元年,任命阳翟郭镇为尚书令,封他为定颍侯。就是此城。


瀙水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