涢水

字数:5123

涢水出蔡阳县①,

涢水出县东南大洪山②。山在随郡之西南③,竟陵之东北④。盘基所跨,广圆百余里。峰曰悬钩,处平原众阜之中,为诸岭之秀。山下有石门,夹障层峻,岩高皆数百许仞⑤。入石门,又得钟乳穴⑥,穴上素崖壁立⑦,非人迹所及。穴中多钟乳,凝膏下垂,望齐冰雪;微津细液,滴沥不断。幽穴潜远,行者不极穷深。以穴内常有风热,无能经久故也。涢水出于其阴,初流浅狭,远乃广厚,可以浮舟筏⑧,巨川矣。时人以涢水所导,故亦谓之为涢山矣⑨。

【注释】

①涢(yún)水:在今湖北中部偏东。为汉水支流。发源于湖北随州西南大洪山,北流折而东南流,经随州南、安陆、云梦之东,至武汉西新沟入汉江。蔡阳县:战国秦置,属南郡。三国魏复为蔡阳郡。治所在今湖北枣阳西四十里翟家古城。西汉属南阳郡。东汉改为蔡阳侯国。

②大洪山:一名涢山。在今湖北随州西南,接钟祥及京山县界。

③随郡:南齐改随阳郡置。治所在随县(今湖北随州)。

④竟陵:即竟陵郡。东汉末置。治所在石城(今湖北钟祥)。

⑤仞:古时八尺或七尺叫一仞。

⑥钟乳:溶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与石笋上下相对,由碳酸钙逐渐从水溶液中析出积聚而成。也叫石钟乳。

⑦素崖:不生草木的山崖。

⑧舟筏:木舟和竹筏。

⑨涢山:即今湖北随州西南一百二十里大洪山。

【译文】

涢水

涢水发源于蔡阳县,

涢水发源于蔡阳县东南的大洪山。大洪山在随郡的西南,竟陵的东北。山脚盘踞的地面,方圆百余里。有一座高峰叫悬钩峰,在平原上许多丘陵中,显得分外秀丽突出。山下有石门,两边山崖层沓,极其险峻,岩高都有数百仞。进了石门,又有个钟乳石溶洞,山洞上方,断崖如壁,草木不生,不是人迹所能到达的。洞中钟乳石很多,如膏汁凝结而成,自洞顶下垂,看来就像雪白的冰锥;岩中渗出的水,滴滴答答地滴个不停。洞穴极深邃,没有人曾走到尽头。因为洞里常有强风,火把不久就会熄灭。涢水发源于山北,开头水流浅而狭,流远后才渐阔渐深,可以撑船放筏,成为一条大河了。当时人们因涢水发源于这里,所以叫它涢山。

涢水东北流,合石水。石水出大洪山,东北流注于涢,谓之小涢水①,而乱流东北,迳上唐县故城南②。本蔡阳之上唐乡,旧唐侯国③。《春秋·定公三年》④,唐成公如楚⑤,有两肃霜马⑥,子常欲之⑦,弗与,止之三年⑧。唐人窃马而献之子常,归唐侯是也。

【注释】

①小涢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水在今随州(今湖北随州)西南,俗名石鱼河。”

②上唐县故城:在今湖北随县西北唐县镇。上唐县,《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建置无考。”

③旧唐侯国:西周封国。姬姓。在今湖北随县西北唐县镇。

④定公三年:前507年。

⑤唐成公:姬姓。春秋末唐国国君。唐惠侯之后。为楚附庸,常朝贡于楚王。

⑥肃霜马:骏马名。

⑦子常:春秋时楚国令尹囊瓦,字子常。楚贵族子囊之孙。楚平王、昭王时任令尹。贪财货。

⑧止:拘留,拘押。

【译文】

涢水往东北流,与石水汇合。石水发源于大洪山,往东北流,注入涢水,又叫小涢水,乱流往东北奔泻,经过上唐县老城南边。上唐县本来是蔡阳的上唐乡,即旧时唐侯的封国。《春秋·定公三年》,唐成公到楚国,他有两匹肃霜马,子常想要,但唐成公不肯给他,因而被扣留了三年。后来唐人偷了马献给子常,才放唐成公回去。

涢水又东,均水注之①。水出大洪山,东北流迳土山北,又东北流入于涢水。

【注释】

①均水:在今湖北随州西。

【译文】

涢水又往东流,有均水注入。均水发源于大洪山,往东北流经土山北,又往东北流,注入涢水。

涢水又屈而东南流。

【译文】

涢水又转弯往东南流去。

东南过随县西①,

县,故随国矣②。《春秋左传》所谓汉东之国③,随为大者也。楚灭之以为县。晋武帝太康中④,立为郡⑤。有溠水出县西北黄山⑥,南迳㵐西县西⑦,又东南,㵐水入焉⑧。㵐水出桐柏山之阳⑨。吕忱曰⑩:水在义阳⑪。㵐水东南迳㵐西县西,又东南注于溠。溠水又东南迳随县故城西。《春秋·鲁庄公四年》⑫,楚武王伐随⑬,令尹斗祁、莫敖屈重⑭,除道梁溠⑮,军临于随,谓此水也。水侧有断蛇丘⑯。随侯出而见大蛇中断⑰,因举而药之,故谓之断蛇丘。后蛇衔明珠报德,世谓之随侯珠⑱,亦曰灵蛇珠。丘南有随季梁大夫池⑲,其水又南与义井水合⑳。水出随城东南,井泉尝涌溢而津注,冬夏不异,相承谓之义井,下流合溠。溠水又南流注于涢。

【注释】

①随县:战国楚置。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3)入秦,属南郡。治所在今湖北随州。西汉属南阳郡。

②随国:即隋国。西周、春秋时诸侯国。在今湖北随州。战国时为楚邑。

③汉东之国:春秋时今湖北襄阳以下汉水河段东岸一带小国的总称。亦称汉东诸侯。

④太康: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280—289)。

⑤立为郡:《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宋志》,晋太康年分义阳为随国。”

⑥溠(zhà)水:一名伏恭河。在今湖北随州西。黄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随州(今湖北随州)西北一百五十里,接唐县(今河南唐河)界。”

⑦㵐(jué)西县:北魏改阙西县置,为义阳郡治。治所在今湖北随州西北㵐水西。

⑧㵐(jué)水:一名鲁城河。在今湖北随州北。源出随州北固城山,南流经厉山镇东,至随州西入涢水。

⑨桐柏山:在今河南桐柏县西南。淮河发源处。阳:山的南面。

⑩吕忱:字伯雍。任城(今山东济宁东南)人。晋文字学家,官义阳王典祠令。撰《字林》七卷。

⑪义阳:即义阳郡。三国魏文帝时置,属荆州。治所在安昌县(今湖北枣阳南)。

⑫鲁庄公四年:前690年。

⑬楚武王:芈姓,熊氏,名通,一作达。春秋时楚国国君。杀侄自立。楚武王三十六年(前706),伐随(今湖北随州),命随代他向周求尊号,周桓王不允。后自称武王,开濮地占有之,楚始强盛。

⑭令尹:楚官名。为最高行政长官兼军事首领。斗(dǒu)祁:人名。楚令尹。莫敖:楚官名。次于令尹、司马,掌军事。屈重:人名。楚莫敖。

⑮除道:修治道路。梁溠:指在溠水上造桥。梁,这里指架桥。

⑯断蛇丘:在今湖北随州西北。

⑰随侯:姬姓。随国国君。

⑱随侯珠:亦称灵蛇珠。大蛇所衔以报答随侯救命之恩的宝珠。

⑲季梁:春秋随国贤臣。曾劝随侯勿信神之保佑,当修政爱民,亲兄弟之国。楚武王三十五年(前706),楚欲伐随,以随有季梁在,而不敢伐。

⑳义井水:在今湖北随州。井泉尝涌溢而津注,冬夏不异,相承谓之义井。《水经注疏》熊会贞按:“《随志》,舜子井在州治东南一里,亦名义井。”

【译文】

涢水往东南流过随县西边,

随县就是古时的随国。《春秋左传》说,汉水以东各国,以随国为最大。楚灭随,设立为县。晋武帝太康年间,又设立为郡。有溠水发源于随县西北的黄山,往南流经㵐西县西边,又往东流,有㵐水注入。㵐水发源于桐柏山南麓。吕忱说:水在义阳。㵐水往东南流经㵐西县西边,又往东南流注入溠水。溠水又往东南流,经过随县老城西边。《春秋·庄公四年》,楚武王攻打随国,令尹斗祁和莫敖屈重修筑道路,架桥于溠水上,把军队开到随,说的就是此水。水边有断蛇丘。随侯出门,看见一条大蛇被拦腰砍断,就把它捧起来,给它敷药,所以这里叫断蛇丘。后来蛇衔了明珠来报恩,世人称之为随侯珠,又叫灵蛇珠。山丘南有随季梁大夫池,池水南流与义井水汇合。义井水发源于随城东南,井泉上涌泛溢,源源不断地外流,冬夏无异,世代相传称为义井,下游与溠水汇合。溠水又往南流,注入涢水。

涢水又会于支水①。水源亦出大洪山,而东流注于涢。

【注释】

①支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水在今随州(今湖北随州)西南。”

【译文】

涢水又汇合了一条支水。水源也出自大洪山,东流注入涢水。

涢水又迳随县南随城山北而东南注①。

【注释】

①随城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方舆纪要》,山在随州(今湖北随州)南七里,山势横亘,如城郭然。”

【译文】

涢水又流经随县以南的随城山北边,往东南流去。

又南过江夏安陆县西①,

随水出随郡永阳县东石龙山②,西北流,南回迳永阳县西,历横尾山③,即《禹贡》之陪尾山也④。随水又西南至安陆县故城西⑤,入于涢,故郧城也⑥。因冈为墉⑦,峻不假筑。

【注释】

①江夏:即江夏郡。西汉高帝六年(前201)置。治所在西陵县(今湖北武汉新洲区西二里)。安陆县:战国秦置,属南郡。治所在今湖北安陆西北五十三里。西汉属江夏郡。

②随水:即今湖北广水市东之应山河。随郡:南齐改随阳郡置,属司州。治所在随县(今湖北随州)。永阳县:南朝宋置,属随阳郡。治所在今湖北广水市北。南齐属随郡。石龙山:在今湖北广水市东北。有石盘回屈,曲若龙形。

③横尾山:又名陪尾山。在今湖北安陆东北。

④《禹贡》之陪尾山:语见《尚书·禹贡》:“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

⑤安陆县故城:在今湖北安陆西北五十三里。

⑥郧城:在今湖北安陆。

⑦因冈为墉:凭借山冈,作为城垣。墉,城垣。

【译文】

涢水又往南流过江夏郡安陆县西边,

随水发源于随郡永阳县东边的石龙山,往西北流,然后折回南边,流经永阳县西,流过横尾山,就是《禹贡》的陪尾山。随水又往西南流到安陆县老城西面,注入涢水,古时的郧城就在那里。郧城利用山冈作城墙,山极陡峻,用不着再筑城了。

涢水又南迳石岩山北①,昔张昌作乱于其下②,笼彩凤以惑众③。晋太安二年④,镇南将军刘弘遣牙门皮初⑤,与张昌战于清水⑥,昌败,追斩于江涘⑦。即《春秋左传·定公四年》⑧,吴败楚于柏举⑨,从之,及于清发。盖涢水兼清水之目矣。

【注释】

①石岩山:在今湖北安陆西南涢水西岸。

②张昌:西晋时流民起义首领。义阳(今河南信阳)人,蛮族。尝为县吏,勇力过人。太安二年(303),因荆州奉诏征兵入蜀镇压李流起义军,百姓群起反抗,张昌于是发动流民及被征发戍役者,于江夏(今湖北安陆)举行起义。易名李辰,又改县吏丘沈姓名为刘尼,称为汉朝后裔而立之为帝,建元神凤,自为相国。陶侃等与张昌苦战累日,大破之,纳降万计。次年秋,张昌被擒而死。

③笼彩凤以惑众:据《晋书·张昌传》载,张昌于石岩中作宫殿,又于岩上织竹为鸟形,衣以五采,聚肉于其侧,众鸟群集,诈云凤皇降。

④太安二年:303年。太安,西晋惠帝司马衷的年号(302—303)。

⑤镇南将军:官名。东汉献帝初平年间置。三国魏时,与镇东、镇西、镇北将军合称四镇将军,多为出镇方面的持节都督。刘弘:即刘季和。沛国(今安徽宿州)人,官车骑将军。曾镇守襄阳。牙门:官名。即牙门将军,或称牙门将。三国时置。南朝梁时为杂号将军。皮初:刘弘部将。官牙门将。

⑥清水:亦称清发水。在今湖北安陆。

⑦江涘(sì):江边,江岸。

⑧定公四年:前506年。

⑨柏举:一作柏莒。在今湖北黄冈团风镇南之举洲。

【译文】

涢水又往南流经石岩山北面,从前张昌在山下作乱,织竹为凤形,衣以五采来蒙骗民众。晋太安二年,镇南将军刘弘派遣牙门皮初在清水与张昌作战,打败了张昌,追到江边把他杀了。《春秋左传·定公四年》,吴在柏举打败了楚,紧跟在后面直追到清发水。看来涢水大概又兼有清水之名了。

又东南流而右会富水①。水出竟陵郡新市县东北大阳山②。水有二源:大富水出山之阳③,南流而左合小富水④。水出山之东,而南迳三王城东⑤。前汉末,王匡、王凤、王常所屯⑥,故谓之三王城。城中有故碑,文字阙落,不可复识。其水屈而西南流,右合大富水,俗谓之大泌水也。又西南流迳杜城西⑦,新市县治也。《郡国志》以为南新市也,中山有新市⑧,故此加南。分安陆县立。又王匡中兴初举兵于县,号曰新市兵者也⑨。富水又东南流于安陆界,左合土山水,世谓之章水⑩。水出土山⑪,南迳随郡平林县故城西⑫,俗谓之将陂城,与新市接界,故中兴之始,兵有新市、平林之号⑬。又南流,右入富水,富水又东入于涢。

【注释】

①富水:在今湖北应城西。

②竟陵郡:东汉末置,属荆州。治所在石城(今湖北钟祥)。新市县:南朝宋改南新市县置,属竟陵郡。治所在今湖北京山市东北六十八里。大阳山:即今湖北京山市北许家寨。

③大富水:在今湖北京山市北。

④小富水:在今湖北京山市北。

⑤三王城:在今湖北京山市北六十八里三王城村。

⑥王匡:新莽时绿林起义军领袖。新市(今湖北京山市)人。天凤四年(17)荆州发生饥荒,他与王凤等在绿林山组织饥民发动武装起义。后投降刘秀,为刘秀部将所杀。王凤:新市人。与王匡、马武及其支党朱鲔、张卬等人北入南阳,号新市兵,皆自称将军。王常:字颜卿。颍川舞阳(今河南叶县)人。与王凤、王匡等起兵,聚众数万人,以王常为偏将,攻旁县。后归光武。

⑦杜城:在今湖北京山市东北六十八里。

⑧中山:即中山国。西汉景帝改中山郡置。治所在卢奴县(今河北定州)。新市:即新市侯国。西汉置,属中山国。治所在今河北正定东北新城铺。

⑨新市兵:新莽时绿林起义军的一支。王凤与王匡、马武及其支党朱鲔、张卬等人北入南阳,号新市兵。

⑩章水:一名土山水。即今湖北安陆西南、应城东北之漳水。

⑪土山:在今湖北随州东北五十里。

⑫平林县:三国魏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湖北随县西南古城畈;一说在今随州东北八十八里。

⑬平林:即平林兵。新莽时绿林起义军的一支。平林人陈牧、廖湛聚众千余人,号平林兵。

【译文】

涢水又往东南流,在右边汇合了富水。富水发源于竟陵郡新市县东北的大阳山。有两个源头:大富水发源于山南,往南流,在左边汇合了小富水。小富水发源于山东,往南流经三王城东面。西汉末年,王匡、王凤、王常曾屯兵于此,所以叫三王城。城中有古碑,文字缺损剥落,不能再辨认了。小富水折向西南流,在右边汇合了大富水,俗称大泌水。又往西南流经杜城西边,这是新市县的治所。《郡国志》里叫南新市,因为中山也有新市,所以称此城为南新市。新市县是从安陆县划分出来的。此外,王匡中兴的初期,也曾在此县起兵,号称新市兵。富水又往东南流,到了安陆边界,左边汇合了土山水,人们称之为章水。章水发源于土山,往南流经随郡平林县老城西边—俗称将陂城—与新市接界,所以中兴初期,兵有新市、平林的称号。章水又往南流,在右边注入富水。富水又往东流,注入涢水。

涢水又迳新城南①。永和五年②,晋大司马桓温筑③。

【注释】

①新城:当在今湖北应城附近。

②永和五年:349年。永和,东晋穆帝司马聃的年号(345—356)。

③桓温: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人。晋明帝之婿。有雄才大略。

【译文】

涢水又流经新城南边。永和五年,晋大司马桓温筑。

涢水又会温水①。温水出竟陵之新阳县东泽中②,口径二丈五尺,垠岸重沙,端净可爱。靖以察之,则渊泉如镜,闻人声则扬汤奋发,无所复见矣。其热可以燖鸡③,洪浏百余步,冷若寒泉。东南流注于涢水。

【注释】

①温水:在今湖北应城西南。

②新阳县:西晋惠帝时置,属竟陵郡。治所在今湖北京山市。

③燖(xún)鸡:把已宰杀的鸡等用热水烫后以去毛。

【译文】

涢水又汇合了温水。温水发源于竟陵郡新阳县东边的沼泽中,口径二丈五尺,水岸是一层层的沙,明净可爱。静立在岸边细看,深沉的泉水就像一面镜子似的,一听到人声就翻腾起浪,什么也看不到了。泉水极热,甚至可以烫鸡,而百余步外的清泉,却冷得像冰水一样。水往东南流,注入涢水。

又右得潼水①。水出江夏郡之曲陵县西北潼山②,东南流迳其县南。县治石潼故城③,城圆而不方。东入安陆,注于涢水。

【注释】

①潼水:当在今湖北汉川或应城一带。

②曲陵县:西晋太康元年(280)改石阳县置,属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汉川西北。

③石潼故城:当在今湖北汉川西北。

【译文】

涢水又在右边汇合了潼水。潼水发源于江夏郡曲陵县西北的潼山,往东南流经县南。县治在石潼旧城,城墙呈圆形而不方正。潼水东流进入安陆境,注入涢水。

又东南入于夏①。

涢水又南分为二水:东通滠水②;西入于沔③,谓之涢口也。

【注释】

①夏:即夏水。《水经》以为沔水支流。郦注以为不过是沔水入江的若干汊道中的一条而已。

②滠(shè)水:古滠水故道自今湖北汉川东北分涢水东流,至武汉黄陂区南入长江。久湮。

③沔:即沔水。据《水经注》,其北源出自今陕西留坝西,一名沮水者为沔水;西源出自今陕西宁强北者为汉水。两水合流后通称沔水或汉水。

【译文】

涢水又往东南流注入夏水。

涢水又往南流,分成两条:东边的一条通滠水;西边的一条注入沔水,汇流处叫涢口。


卷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