淯水
淯水出弘农卢氏县支离山①,东南过南阳西鄂县西北②,又东过宛县南③,
淯水导源东流,迳郦县故城北④。郭仲产曰⑤:郦县故城在支离山东南。郦,旧县也。三仓曰⑥:樊、邓、郦⑦。郦有二城,北郦也⑧。汉祖入关,下淅、郦⑨,即此县也。
【注释】
①淯水:即白水、育水。今称白河。属汉江水系。发源于河南嵩县西南,南流经南召、南阳(古宛城)、新野、湖北襄阳襄州区,在襄州区东北入汉水。弘农:即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前113)置。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北故函谷关城)。卢氏县:战国韩置。后入秦,属三川郡。西汉属弘农郡。治所在今河南卢氏。
②南阳:即南阳郡。战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西鄂县:西汉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北石桥镇。
③宛县:秦置,为南阳郡治。治所在今河南南阳。
④郦(zhí)县:秦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西北。
⑤郭仲产:里籍不详。曾任南朝宋尚书库部郎。撰有《襄阳记》等。
⑥三仓:又作三苍。汉初,合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和胡母敬《博学篇》为一书,称三仓,亦统称《仓颉篇》。魏晋时,又以李斯《仓颉篇》为上卷,扬雄《训纂篇》为中卷,贾鲂《滂喜篇》为下卷,合为一部,亦称三仓。
⑦樊:即樊城。在今湖北襄阳樊城区,与襄阳城隔汉水相望。邓:即今湖北襄阳西北邓城。郦:战国楚邑。在今河南南阳西北。
⑧北郦:在今河南南召西北。《水经注疏》:“戴(震)云:按后魏析置南、北郦。湍水迳南郦城东,淯水迳北郦城北。”
⑨淅:古邑名。也作析。今河南淅川、内乡属其旧境。
【译文】
淯水
淯水发源于弘农郡卢氏县支离山,往东南流过南阳郡西鄂县西北,又往东流过宛县南面,
淯水发源后往东流,经过郦县老城北面。郭仲产说:郦县老城在支离山东南。这是个旧县址。三仓说:樊、邓、郦。郦有两城,这里说的是北郦。汉高祖入关,攻下淅、郦,就是此县。
淯水又东南流,历雉县之衡山①,东迳百章郭北②,又东,鲁阳关水注之③。水出鲁阳县南分水岭④,南水自岭南流,北水从岭北注,故世俗谓此岭为分头也。其水南流迳鲁阳关⑤,左右连山插汉,秀木干云,是以张景阳诗云⑥:朝登鲁阳关,峡路峭且深。亦司马芝与母遇贼处也⑦。关水历雉衡山西南,迳皇后城西⑧。建武元年⑨,世祖遣侍中傅俊持节迎光烈皇后于淯阳⑩,俊发兵三百余人,宿卫皇后道路,归京师。盖税舍所在⑪,故城得其名矣。山有石室,甚饰洁,相传名皇后浴室,又所幸也。关水又西南,迳雉县故城南。昔秦文公之世⑫,有伯阳者⑬,逢二童,曰舀,曰被。二童,二雉也。得雌者霸,雄者王。二童翻飞化为双雉。光武获雉于此山,以为中兴之祥,故置县以名焉。关水又屈而东南流,注于淯。
【注释】
①雉县:西汉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南召东南。衡山:亦名雉衡山。在今河南南召东。
②百章郭:在今河南南召东南。
③鲁阳关水:又名三鸦水、鸦河。在今河南南召东、鲁山县西南。
④鲁阳县:战国魏置。后入秦,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鲁山县。
⑤鲁阳关:即三鸦镇。初为战国鲁关,汉以后名鲁阳关。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南十四里平高城村。
⑥张景阳:即张协,字景阳。安平武邑(今河北武邑)人。西晋诗人、辞赋家。与兄张载齐名。
⑦司马芝:字子华。三国魏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初居荆州,后归曹操。他执法严正,不畏强暴。魏文帝时,为河南尹,后任大司农。
⑧皇后城:在今河南南召东六十二里皇后村。
⑨建武元年:25年。
⑩世祖:刘秀。傅俊:字子卫。颍川襄城(今河南襄城)人。随刘秀征伐有功,刘秀即位后以其为侍中。光烈皇后:即阴丽华。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光武帝刘秀皇后,汉明帝刘庄生母。以美貌著称。淯阳:即育阳县。在今河南南阳南六十里。
⑪税舍:驻宿的馆舍。
⑫秦文公:名不详。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襄公之子。
⑬伯阳:《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当仍作‘阳伯’为是。阳伯即陈仓人之名,但未详所出。”
【译文】
淯水又往东南流,经过雉县的衡山,往东流经百章郭北面,又往东流,鲁阳关水注入。鲁阳关水发源于鲁阳县以南的分水岭,南边的水从岭南流,北边的水从岭北流,所以民间把此岭称为分头。南流的水经过鲁阳关,两边峰峦连绵,高耸于天际,茏葱的树木上接云霄,所以张景阳的诗写道:清晨攀登鲁阳关,山峡小径陡又深。这也是司马芝和他的母亲碰到贼兵的地方。关水流过雉衡山西南,流经皇后城西。建武元年,世祖派遣侍中傅俊,持着符节在淯阳迎接光烈皇后,傅俊调兵三百余,一路为皇后警卫,送她回到京城。皇后途中曾在这里歇息过,城也因而得名。山上有个石洞,非常整洁,相传名为皇后浴室,也是她曾到过的地方。关水又往西南流,经过雉县老城南。从前秦文公时,有个叫伯阳的人,碰到两个小孩,一个叫舀,一个叫被。这两个孩子其实是两只雉鸡。得到雌的可以称霸,得到雄的可以称王。两个孩子迅速变化而飞了起来,化作两只雉鸡。光武帝在这山上获得雉鸡,以为是中兴的吉兆,所以在这里设县,名为雉县。关水又转向东南,注入淯水。
淯水又东南流迳博望县故城东①。郭仲产曰:在郡东北百二十里,汉武帝置。校尉张骞随大将军卫青西征②,为军前导,相望水草,得以不乏。元光六年③,封骞为侯国。《地理志》南阳有博望县,王莽改之曰宜乐也。
【注释】
①博望县:西汉元朔六年(前123)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方城西南五十六里博望镇。
②张骞: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西汉将领、使者。曾奉武帝命出使西域,远达今中亚一带。是我国有记载的最早开辟西域交通的重要人物之一。前129年,武帝封其为博望侯。卫青:字仲卿。西汉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武帝卫皇后弟。官至大将军,封长平侯。曾七次出击匈奴,战功显赫。
③元光六年:前129年。元光,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34—前129)。
【译文】
淯水又往东南流,经过博望县老城东边。郭仲产说:博望县在郡城东北一百二十里,是汉武帝所置。校尉张骞随大将军卫青西征,在前面为大军引路,察看水草,因而水草都不缺乏。元光六年,把博望封给张骞,立为侯国。查考《地理志》,南阳有博望县,王莽改名为宜乐。
淯水又东南,迳西鄂故城东①。应劭曰:江夏有鄂②,故加西也。昔刘表之攻杜子绪于西鄂也③,功曹柏孝长闻战鼓之音④,惧而闭户,蒙被自覆,渐登城而观,言勇可习也。
【注释】
①西鄂:即西鄂县。西汉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北石桥镇。
②江夏:即江夏郡。西汉高帝六年(前201)置。治所在西陵县(今湖北武汉新洲区西二里)。鄂:即鄂县。秦置,属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鄂州。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孙权自公安迁都于此,改名武昌县。
③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今山东微山县)人。东汉末大臣。北据汉川,成一方诸侯。杜子绪:西鄂县长。
④功曹:官名。汉代郡守有功曹史,简称功曹,除掌人事外,亦得以参与一郡的政务。柏孝长:具体不详。
【译文】
淯水又往东南流,经过西鄂老城东边。应劭说:江夏也有鄂县,所以这里加上西字称西鄂。从前刘表在西鄂攻打杜子绪,功曹柏孝长听到战鼓声,害怕得关上门,用被子把自己蒙起来,但慢慢地也敢上城观战了,这说明勇气是可以培养出来的。
淯水又南,洱水注之①。水出弘农郡卢氏县之熊耳山②,东南迳郦县北,东南迳房阳城北③。汉哀帝四年④,封南阳太守孙宠为侯国⑤。俗谓之房阳川。
【注释】
①洱水:在今河南南阳北。
②熊耳山:在今河南卢氏东南。
③房阳城:《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城在今内乡县(今河南内乡)东北。”
④汉哀帝四年:前3年。汉哀帝,即西汉皇帝刘欣。元帝庶孙,定陶鲁恭王刘馀之子。
⑤孙宠:西汉末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为人奸诈,善交游。与息夫躬相结,乘哀帝病与自然灾异之机,上书言事告发东平王刘云等,哀帝诛东平王及王后、后舅伍宏。孙宠被擢为南阳太守,封方阳侯。后以贪酷被免官,谪徙合浦郡。
【译文】
淯水又往南流,洱水注入。洱水发源于弘农郡卢氏县的熊耳山,往东南流经郦县北边,又往东南流经房阳城北边。汉哀帝四年,把房阳封给南阳太守孙宠,立为侯国。俗称此水为房阳川。
又迳西鄂县南,水北有张平子墓①,墓之东,侧坟有平子碑,文字悉是古文②,篆额是崔瑗之辞③。盛弘之、郭仲产并云④:夏侯孝若为郡⑤,薄其文⑥,复刊碑阴为铭。然碑阴二铭乃是崔子玉及陈翕耳⑦,而非孝若,悉是隶字。二首并存,尝无毁坏。又言墓次有二碑,今惟见一碑,或是余夏景驿途,疲而莫究矣。
【注释】
①张平子墓:《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在今南阳县(今河南南阳)北。”张平子,即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东汉科学家、文学家。
②古文:泛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
③篆额:用篆字书写的碑额。崔瑗(yuàn):字子玉。东汉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崔骃子。早孤,锐志好学,师从贾逵,明天官历数、《京房易传》。顺帝时举茂才,迁汲令,开稻田数百顷,百姓歌之。瑗善文辞,尤善为书、记、箴、铭。
④盛弘之:南朝宋时人。曾任临川王刘义庆侍郎。撰《荆州记》三卷,记述荆州地区的郡县城郭、山水名胜等。
⑤夏侯孝若:即夏侯湛,字孝若。谯郡(今安徽亳州)人。西晋文学家。夏侯渊之后。富于才学。
⑥薄:鄙视,轻视。
⑦陈翕:具体不详。
【译文】
洱水又流经西鄂县南边,北岸有张平子墓,墓东靠着坟边有平子碑,碑上文字都是古文,篆文碑额是崔瑗题辞。盛弘之、郭仲产都说:夏侯孝若当太守,觉得碑文粗俗不堪,又在背面刻上铭文。但背面两篇铭文的作者却是崔子玉和陈翕,而不是夏侯孝若,字体都是隶书。两面的碑文都还在,并未毁坏。又说墓旁有两块碑,现在却只见到一块,也许是因我炎夏长途跋涉,困倦不堪,所以没有查明的缘故吧。
水南道侧有二石楼,相去六七丈,双跱齐竦①,高可丈七八,柱圆围二丈有余。石质青绿,光可以鉴。其上栾栌承栱②,雕檐四注,穷巧绮刻③,妙绝人工。题言:蜀郡太守姓王④,字子雅,南阳西鄂人,有三女无男,而家累千金。父没当葬,女自相谓曰:先君生我姊妹,无男兄弟。今当安神玄宅,翳灵后土⑤,冥冥绝后,何以彰吾君之德?各出钱五百万,一女筑墓,二女建楼,以表孝思。铭云:墓楼东,平林下,近坟墓,而不能测其处所矣。洱水又东南流,注于淯水,世谓之肄水。肄、洱声相近,非也。《地理志》曰:熊耳之山出三水⑥,洱水其一焉,东南至鲁阳入沔是也。
【注释】
①双跱(zhì)齐竦:相互对峙,共同耸立。
②栾栌(luán lú):屋中柱顶承梁之木。曲者为栾,直者为栌。栱(gǒng):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栱。
③绮(qǐ)刻:雕刻。
④蜀郡:周赧王元年(前314)秦惠王置。治所在成都县(今四川成都)。
⑤翳灵:保佑灵魂。
⑥熊耳之山:即熊耳山。在今河南卢氏东南。
【译文】
洱水南岸路旁有两座石楼,相距六七丈,并肩耸峙,高约一丈七八尺,柱子环绕成圆周,长二丈余。石质青绿,光泽照人。石柱上端的栾枦承托着斗栱,四周环绕着雕刻精美的屋檐,繁雕盛饰,纤丽工巧达到了极点。题记说:蜀郡太守姓王,字子雅,南阳西鄂人,没有儿子,只有三个女儿,家里却积聚了千金的资产。父亲死后要安葬时,女儿们商量道:父亲只生了我们三个姐妹,没有兄弟。现在他的灵魂要在墓室里安息,靠后土来庇护了,死后冥冥,用什么来表彰我们已故父亲的德行呢?因此每人出钱五百万,一个筑墓,两个建楼,来表示自己的孝心。碑铭题着:墓楼东边的树林下,与坟墓邻近,但墓址所在之处已找不到了。洱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淯水,人们称之为肄水。肄、洱音近,但字却不对。《地理志》说:发源于熊耳之山的有三条水,洱水就是其中之一,往东南流,到鲁阳注入沔水。
淯水又南迳预山东①,山上有神庙,俗名之为独山也。山南有魏车骑将军黄权夫妻二冢②,地道潜通,其冢前有四碑,其二魏明帝立③,二是其子及臣吏所树者也。
【注释】
①预山:一作豫山,即今独山。在今河南南阳东北十六里。
②车骑将军:官名。汉高祖初年设置。典京师兵卫、四夷屯警。黄权:字公衡。三国时巴西阆中(今四川阆中)人。任刘璋主簿,后归刘备。刘备战败后,黄权率众降魏,累迁车骑将军,封育阳侯。
③魏明帝:即三国魏皇帝曹叡。
【译文】
淯水又往南流经预山东面,预山俗称独山,山上有神庙。山南有魏车骑将军黄权夫妻的两座坟墓,有地道暗通,坟前有四块墓碑,两块是魏明帝所立,另外两块是他的儿子及下属官吏所立。
淯水又西南迳史定伯碑南①,又西为瓜里津②。水上有三梁,谓之瓜里渡。自宛道途东出堵阳③,西道方城④。建武三年⑤,世祖自堵阳西入⑥,破虏将军邓奉怨汉掠新野⑦,拒瓜里。上亲搏战,降之夕阳下⑧,遂斩奉。《郡国志》所谓宛有瓜里津、夕阳聚者也⑨。阻桥即桓温故垒处⑩,温以升平五年与范汪众军北讨所营⑪。
【注释】
①史定伯:具体不详。
②瓜里津:在今河南南阳北四十里。即淯水(今白河)之津。
③宛:即宛县。战国楚改申县置。后入秦,为南阳郡治。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堵(zhě)阳:即赭阳县。治所在今河南方城东六里。
④方城:即方城县。在今河南叶县南、方城北。
⑤建武三年:27年。
⑥世祖:东汉光武帝刘秀。
⑦破虏将军:官名。东汉杂号将军之一。光武帝建武二年(26)以邓奉为之。三国魏、吴均置。邓奉: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新莽末年,天下大乱,邓奉起兵于淯阳。因曾护卫刘秀妻阴丽华及其家人,刘秀称帝后封其为破虏将军。后成汉军叛将。刘秀亲征,邓奉兵败出降,被斩首。新野:即新野县。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南新野。
⑧夕阳:即夕阳聚。在今河南南阳西北。
⑨《郡国志》:晋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之一。记述东汉时期全国行政区划、人口以及《春秋》和“前三史”所载征伐、会盟所在的地名。
⑩桓温: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人。东晋名臣。晋明帝之婿。有雄才大略。
⑪升平五年:361年。升平,东晋穆帝司马聃的年号(357—361)。范汪:字玄平。东晋颍阳(今河南许昌)人。曾任东阳太守,世称范东阳。精医术,临证经验丰富,为人治病,十愈八九。收集民间验方,编成《范东阳杂药方》。原书已佚,部分内容散见于《外台秘要》中。
【译文】
淯水又往西南流,经过史定伯碑南面,又往西流是瓜里津。水上有三座古桥,称为瓜里渡。道路从宛县东去堵阳,西通方城。建武三年,世祖从堵阳西入,破虏将军邓奉怨恨汉军掠夺新野,而在瓜里渡抗拒。光武帝亲自出战,终于在夕阳聚打败邓奉,并杀了他。这就是《郡国志》中说的,宛有瓜里津、夕阳聚。阻桥就是旧时桓温营垒的所在地,是升平五年桓温与范汪等人的军队北征时屯驻过的地方。
淯水又西南,迳晋蜀郡太守邓义山墓南①,又南迳宛城东②。其城,故申伯之都③,楚文王灭申以为县也④。秦昭襄王使白起为将⑤,伐楚取郢⑥,即以此地为南阳郡,改县曰宛。王莽更名,郡曰前队,县曰南阳。刘善曰⑦: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为名。大城西南隅即古宛城也,荆州刺史治⑧,故亦谓之荆州城。今南阳郡,治大城。其东城内有旧殿基,周二百步,高八尺,陛阶皆砌以青石,大城西北隅有殿基,周百步,高五尺,盖更始所起也⑨。城西三里,有古台高三丈余,文帝黄初中⑩,南巡行所筑也。
【注释】
①晋蜀郡太守邓义山墓:《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墓在今南阳县(今河南南阳)东北。”邓义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三国志》,邓芝,新野人;邓艾,棘阳人,地皆与此近。义山岂其族人耶?”
②宛城:今河南南阳。
③申伯之都:申国的国君为伯爵,故称申伯。申,西周封国。姜姓。在今河南南阳北二十里。为楚所灭。
④楚文王:芈姓,熊氏,名赀。春秋楚国国君。楚武王之子。
⑤秦昭襄王:即战国秦昭王嬴稷,一名则。秦武王之异母弟。白起:郿(今陕西眉县)人。秦国名将。善用兵,事秦昭王。以上将军击赵于长平,前后坑斩首虏四十五万。
⑥郢:战国时楚都。即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西北纪南城。
⑦刘善:《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善’为‘熙’之误无疑,今订。”刘熙,字成国。东汉北海(今山东昌乐)人。官安南太守。所撰《释名》,以声音相近或相同之词解释意义,从而推究事物之所以命名的由来。
⑧荆州:西汉武帝置,为十三刺史部之一。
⑨更始:即西汉更始帝刘玄,字圣公。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人。光武帝刘秀族兄。新莽末参加绿林起义军。大破王莽军队后,被推为更始将军,不久被立为天子。后被赤眉将领谢禄杀害。
⑩黄初:三国魏文帝曹丕的年号(220—226)。
【译文】
淯水又往西南流,经过晋蜀郡太守邓义山墓南面,又往南流经宛城东面。宛城是从前申伯的都城,楚文王灭申后设立为县。秦昭襄王任命白起做大将,进攻楚国,夺取了郢都,就把这地方设立为南阳郡,改县名为宛。王莽改名,郡称前队,县名南阳。刘熙说:这地区在中原南部,地理上居阳位,所以叫南阳。大城西南角,就是古时的宛城。这是荆州刺史的治所,所以也叫荆州城。今天的南阳郡,治所在大城。东城内有旧殿遗址,周围二百步,高八尺,台阶都用青石砌成。大城西北角也有殿基,周围一百步,高五尺,是更始帝所造。城西三里有一座古台,高三丈余,是文帝黄初年间南巡时行宫的建筑。
淯水又屈而迳其县南,故《南都赋》所言①,淯水荡其胸者也②。王莽地皇二年③,朱鲔等共于城南会诸将④,设坛燔燎⑤,立圣公为天子于斯水上⑥。《世语》曰⑦:张绣反⑧,公与战,败,子昂不能骑⑨,进马于公,而昂遇害。《魏书》曰⑩:公南征至宛,临淯水,祠阵亡将士,歔欷流涕,众皆哀恸。
【注释】
①《南都赋》:赋名。东汉张衡所作。为其歌颂东汉时南都(今河南南阳)的地理环境及富饶景象之作。挚虞曰:“南阳郡治宛,在京之南,故曰南都。”
②淯水荡其胸:这里指淯水从城的中部流过。
③地皇二年:21年。地皇,新朝王莽的年号(20—23)。
④朱鲔(wěi):西汉淮阳(今河南周口淮阳区)人。更始帝刘玄时为大司马。后归降光武帝刘秀,刘秀拜为平狄将军,封扶沟侯。后为少府。
⑤燔燎:烧柴祭天。
⑥圣公:即西汉皇帝刘玄,字圣公。
⑦《世语》:书名。即西晋襄阳令郭颁撰《魏晋世语》。记述魏晋间名人事迹。已佚。
⑧张绣:武威祖厉(今甘肃靖远西南)人。董卓部将张济侄。张济死,他继领其众,屯兵宛城(今河南南阳)。后降曹操,不久又反袭操军。曹操征袁绍时,他再度投降,在官渡力战有功,任破羌将军。建安十二年(207)从攻乌桓,死于途中。
⑨昂:即曹操之子曹昂,字子脩。随曹操南征,为张绣所害。无子。黄初二年追封,谥曰丰悼公。
⑩《魏书》:此指《三国志·魏书》。
【译文】
淯水又转弯流经宛县南,所以《南都赋》说:淯水从其中部流过。王莽地皇二年,朱鲔等人同在城南会见诸将,设坛焚柴祭天,在淯水上立圣公为天子。《魏晋世语》说:张绣反,曹操同他作战,打了败仗,他的儿子曹昂不能骑马,把马献给曹操,曹昂本人于是被杀。《三国志·魏书》说:曹公南征至宛,到了淯水边,祭奠阵亡将士,呜咽涕泣,众人也都很悲恸。
淯水又南,梅溪水注之①。水出县北紫山南②,迳百里奚故宅③。奚,宛人也,于秦为贤大夫,所谓迷虞智秦者也④。梅溪又迳宛西吕城东⑤。《史记》曰:吕尚先祖为四岳⑥,佐禹治水有功,虞、夏之际,受封于吕,故因氏为吕尚也。徐广《史记音义》曰⑦:吕在宛县。高后四年⑧,封昆弟子吕忿为吕城侯⑨,疑即此也。又按新蔡县有大吕、小吕亭⑩,而未知所是也。
【注释】
①梅溪水:在今河南南阳西。
②紫山:一名紫灵山。在今河南南阳西北二十五里。
③百里奚故宅:《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宅在今南阳县(今河南南阳)西北。”百里奚,又作百里傒。初为虞国大夫,晋灭虞时,为晋所俘,作为陪嫁之臣送给秦穆公。后出走,为楚所擒。秦穆公闻其贤能,便用五张羊皮赎回,拜为上卿,任以国政。与蹇叔等人共同辅佐秦穆公建立霸业。因他是用五张羊皮赎来的,故又称之为“五羖(gǔ)大夫”。
④迷虞智秦:在虞国糊涂,在秦国贤能。
⑤吕城:吕国的都城。在今河南南阳西三十里。
⑥吕尚:亦称吕望、姜太公、姜子牙、太公望。周文王得之于渭滨,后辅佐周武王灭商。四岳:相传为共工的后裔,因佐禹治水有功,赐姓姜,封于吕,并使为诸侯之长。一说为尧臣羲和四子,分掌四方之诸侯。
⑦徐广《史记音义》:徐广,字野民。东莞姑幕(今山东诸城北)人。晋、宋间史学家。其《史记音义》,随文释义,兼述训解,多有发明。
⑧高后四年:前184年。
⑨昆弟:兄弟。吕忿:单父(今山东单县)人。高后兄弟之子。封吕城侯。后因吕氏事被诛。
⑩新蔡县:战国秦置,属陈郡。治所在今河南新蔡。西汉属汝南郡。大吕:即大吕亭。《水经注疏》熊会贞按:“《续汉志》,新蔡有大吕亭……新蔡,古吕国。亭在今新蔡县(今河南新蔡)东。”小吕亭:《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淯水》篇,新蔡有小吕亭。当在县西南。”
【译文】
淯水又往南流,汇合了梅溪水。梅溪水发源于县北紫山,南流经百里奚故居。百里奚,宛人,在秦国是一位贤良的大夫,所谓在虞国糊涂、在秦国贤明的就是他。梅溪水又流经宛西吕城东。《史记》说:吕尚的祖先是四岳,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在虞、夏时受封于吕,因而作为姓氏,名叫吕尚。徐广《史记音义》说:吕在宛县。高后四年,封她兄弟的儿子吕忿为吕城侯,可能就是这地方。又按新蔡县有大吕亭和小吕亭,不知究竟该是哪一处。
梅溪又南迳杜衍县东①,故城在西。汉高帝七年②,封郎中王翳为侯国③。王莽更之曰闰衍矣。土地垫下④,湍溪是注。古人于安众堨之⑤,令游水是潴⑥,谓之安众港⑦。世祖建武三年⑧,上自宛遣颍阳侯祭遵西击邓奉弟终⑨,破之于杜衍,进兵涅阳者也⑩。梅溪又南,谓之石桥水⑪,又谓之女溪,南流而左注淯水。淯水之南,又有南就聚⑫。《郡国志》所谓南阳宛县有南就聚者也。郭仲产言:宛城南三十里有一城,甚卑小,相承名三公城⑬,汉时邓禹等归乡饯离处也⑭。盛弘之著《荆州记》⑮,以为三公置。
【注释】
①杜衍县:西汉高帝七年(前200)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西南二十三里。
②汉高帝七年:前200年。
③王翳(yì):以郎中骑于汉王三年(前204)从起下邳,属淮阴侯,复从灌婴共斩项羽。高祖七年(前200)封杜衍侯。
④垫下:下陷低下。垫,下陷。
⑤安众:即安众侯国。西汉元朔四年(前125)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邓州东北。堨(è):建筑堨堰以拦截水流。
⑥游水:散游之水。是潴(zhū):即“潴是”。汇聚于此。潴,停聚,汇聚。
⑦安众港:在今河南邓州东北赵河畔。
⑧建武三年:27年。
⑨祭(zhài)遵:字弟孙。颍川颍阳(河南许昌)人。东汉将领。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尽与士卒,家无余财。弟终:邓奉弟邓终。
⑩涅阳:即涅阳县。西汉高帝七年(前200)置涅阳侯国,后置县,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邓州东北。
⑪石桥水:当在今河南南阳一带。
⑫南就聚:在今河南南阳南。
⑬三公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城在今南阳县(今河南南阳)东南三十里。”
⑭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少游学长安,与刘秀友善。光武平定天下之后,定封邓禹为高密侯,后又以特进奉朝请。明帝即位,任命邓禹为太傅。
⑮盛弘之:南朝宋时人。曾任临川王刘义庆侍郎。撰《荆州记》三卷,记述荆州地区的郡县城郭、山水名胜等。
【译文】
梅溪又往南流经杜衍县东边,老城在西边。汉高帝七年,以杜衍封给郎中王翳,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闰衍。这一带土地低洼,湍急的溪水就向这里流。古人在安众筑堰截流,使散流之水在这里蓄积起来,叫安众港。世祖建武三年,皇上从宛县派遣颍阳侯祭遵西进,攻打邓奉弟邓终,在杜衍把他打得大败,于是向涅阳进军。梅溪水又往南流,称为石桥水,又叫女溪,向南流,在左边注入淯水。淯水以南,又有南就聚。《郡国志》里所谓南阳宛县有南就聚,就是这地方。郭仲产说:宛城南三十里有个非常卑陋的小城,相沿称为三公城,是汉时邓禹等回乡时饯别的地方。盛弘之著《荆州记》认为是三公所置。
余按淯水左右旧有二澨①,所谓南澨、北澨者②,水侧之③。聚在淯阳之东北,考古推地则近矣。城侧有范蠡祠④。蠡,宛人,祠即故宅也。后汉末有范曾⑤,字子闵,为大将军司马⑥,讨黄巾贼⑦,至此祠,为蠡立碑,文勒可寻。夏侯湛之为南阳⑧,又为立庙焉。城东有大将军何进故宅⑨,城西有孔嵩旧居⑩。嵩字仲山,宛人,与山阳范式有断金契⑪。贫无养亲,赁为阿街卒⑫,遣迎式。式下车把臂曰:子怀道卒伍⑬,不亦痛乎!嵩曰:侯嬴贱役⑭,晨门⑮,卑下之位,古人所不耻,何痛之有?故其赞曰⑯:仲山通达,卷舒无方⑰;屈身厮役,挺秀含芳。
【注释】
①澨(shì):水滨,水岸。
②南澨、北澨:《水经注疏》:“赵(一清)云:南阳郡宛有北澨山,育阳有南澨聚。”
③水侧之(fén):水岸,水滨。
④范蠡(lǐ)祠:《水经注疏》杨守敬按:“祠在今南阳县(今河南南阳)南三十里。”范蠡,字少伯。春秋末越国大夫。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范蠡与文种辅佐勾践,恢复国力,灭掉吴国。后功成身退。
⑤范曾:字子闵。东汉时人。官大将军司马。其他不详。
⑥大将军司马:官名。大将军的属官。掌军事之武官。
⑦黄巾贼:东汉末年张角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头缠黄巾而得名。
⑧夏侯湛:字孝若。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西晋文学家。
⑨何进故宅:《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宅在今南阳县南。”何进,字遂高。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汉灵帝时以女弟为皇后,拜侍中、将作大匠、河南尹。后迁大将军。以揭发黄巾军起义事,封慎侯。何太后临朝,进位太傅。后以谋诛中官,反为所害。
⑩孔嵩旧居:《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南阳县南。”孔嵩,字仲山。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与山阳范式友善。正身厉行,街中子弟皆服其训化。后辟公府,官至南海太守。
⑪范式:即范巨卿,名式,字巨卿。东汉山阳金乡(今山东金乡)人。四迁荆州刺史。后迁庐江太守。重然诺,为信士,受时人重托。断金契:断金之约。谓同心协力或情深义厚。
⑫赁:出卖劳力,受雇用。阿(hē)街卒:犹喝道之人。古代官员出门时,前面引路的差役喝令行人让路,以示威风。阿,通“呵”。
⑬卒伍:与门卒为伍。
⑭侯嬴:战国时信陵君门下食客。魏国人。初为大梁(今河南开封)夷门的守门小吏,年七十被信陵君迎为上客。魏安釐王二十年(前257),安釐王派将军晋鄙救赵,屯兵不敢进。侯嬴献计信陵君,设法窃得兵符,并推荐勇士朱亥击杀晋鄙,夺取兵权,因而胜秦救赵。
⑮晨门:指掌管城门开闭的人。
⑯赞:文体名。以颂扬人物为主旨。
⑰卷舒:犹进退。无方:不拘一格。
【译文】
我查考淯水两岸旧时有二澨,即所谓南澨和北澨,都是水边高地。南就聚在淯阳东北,查考古籍,推定地址,大致上相近。城边有范蠡祠。范蠡,宛人,祠就是他的故居。东汉末年有个叫范曾的,字子闵,任大将军司马,征讨黄巾贼时曾到过此祠,并为范蠡立碑,文字还依稀可辨。夏侯湛任南阳太守时,又为他立庙。城东有大将军何进故宅,城西有孔嵩旧居。孔嵩字仲山,宛人,和山阳范式交谊很深。孔嵩很穷,无力供养父母,被雇用为喝道的兵丁,派去迎接范式。范式下车挽着他的胳膊说:你心怀大道,却沦落到与兵卒为伍,多么令人痛惜啊!孔嵩说:侯嬴曾当过监门的贱役,对于卑下的职位,古人尚不以为耻,我又有什么可痛惜的呢?所以对孔嵩的赞词说:仲山豁达不拘,为人能屈能伸;屈身甘当仆役,高风卓尔不群。
又屈南过淯阳县东①,
淯水又南入县,迳小长安②。司马彪《郡国志》曰:县有小长安聚。谢沈《汉书》称③,光武攻淯阳不下,引兵欲攻宛,至小长安,与甄阜战④,败于此。
【注释】
①淯阳县:即育阳县。在今河南南阳南六十里。
②小长安:即小长安聚。在今河南南阳南六十里。
③谢沈:字行思。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东晋史学家。晋康帝司马岳时以太学博士征,除尚书度支郎。迁著作郎。撰《后汉书》百卷、《晋书》三十余卷。《汉书》:此指谢沈所撰的《后汉书》。
④甄阜:王莽部将。官南阳太守、副校尉、前队大夫。
【译文】
淯水又转弯往南流过淯阳县东边,
淯水又南流,进入县境,流经小长安。司马彪《郡国志》说:县里有小长安聚。谢沈《后汉书》说:光武帝进攻淯阳却攻不进去,带兵想去攻宛,到了小长安,与甄阜交战,却打了败仗。
淯水又西南迳其县故城南。桓帝延熹七年①,封邓秉为侯国②。县,故南阳典农治③,后以为淯阳郡④,省郡复县,避晋简文讳⑤,更名云阳焉⑥。
【注释】
①延熹七年:应为延熹四年,164年。延熹,东汉桓帝刘志的年号(158—167)。
②邓秉: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桓帝邓皇后兄邓演之子。封淯阳侯。后因邓皇后被废,邓秉被系于暴室,出狱后免爵位。
③典农:泛指典农诸官,也作为典农中郎将、典农校尉等官的省称。此类农官,汉魏皆置,均掌屯田事务。
④淯阳郡:《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方舆纪要》,东晋尝置淯阳郡。”
⑤晋简文:即东晋简文帝司马昱,字道万。晋元帝司马睿幼子。穆帝即位后,由太后临朝听政,司马昱升任抚军大将军、录尚书六条事,与何充共同辅政。昱、淯同音,因而避讳,淯阳改云阳。
⑥云阳:即云阳县。东晋孝武帝改育阳县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南六十里。
【译文】
淯水又往西南流,经过淯阳县老城南面。桓帝延熹四年,把淯阳封给邓秉,立为侯国。淯阳县是旧时南阳典农的治所,后来改为淯阳郡,接着又废郡复县,因避晋简文帝司马昱名讳,改名云阳。
淯水又迳安乐郡北①。汉桓帝建和元年②,封司徒胡广为淯阳县安乐乡侯③。今于其国立乐宅戍④。郭仲产《襄阳记》曰:南阳城南九十里有晋尚书令乐广故宅⑤。广字彦辅,善清言⑥,见重当时。成都王⑦,广女婿,长沙王猜之⑧。广曰:宁以一女而易五男。犹疑之,终以忧殒。其故居,今置戍,因以为名。
【注释】
①安乐郡:《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郡’字必‘乡’字之误,今订。在今南阳县(今河南南阳)南。”译文从之。
②建和元年:147年。建和,东汉桓帝刘志的年号(147—149)。
③司徒:官名。掌教化百姓。胡广:字伯始。南郡华容(今湖北监利)人。达练事体,明解朝章。其所辟命,皆天下名士。
④乐宅戍:在今河南南阳南。
⑤晋尚书令乐广故宅:在今河南南阳南。乐广,字彦辅。西晋南阳淯阳(今河南南阳)人。崇尚老庄,善清言,为一时风流。与王衍并为当时天下名士之首。
⑥清言:即清谈,也称玄言。魏晋玄学之谈玄析理之风。
⑦成都王:即司马颖,字章度。西晋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武帝第十六子。封成都王。官大将军。
⑧长沙王:即司马乂,字士度。晋室乱,起兵杀齐王冏。又破成都王颖,不久被东海王越所杀。猜:猜忌,怀疑。
【译文】
淯水又流经安乐乡北面。汉桓帝建和元年,封司徒胡广为清阳县安乐乡侯。现在就在当时的侯国设立乐宅戍。郭仲产《襄阳记》说:南阳城南九十里,有晋尚书令乐广故居。乐广字彦辅,善于清谈,当时很受人尊重。成都王是乐广的女婿,长沙王对乐广颇为猜忌。乐广说:难道我会用五个儿子来换一个女儿吗?长沙王还是猜忌他,乐广终于忧闷而死。现在在那里设置边防城堡,因而就以乐宅命名。
又南过新野县西①,
淯水又南入新野县,枝津分派东南出,隰衍苞注②,左积为陂③,东西九里,南北十五里。陂水所溉,咸为良沃。
【注释】
①新野县:西汉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新野。
②隰衍(xí yǎn):低洼广阔之处。苞注:汇聚水源。苞,通“包”。
③陂:《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陂当在今新野县(今河南新野)北。”
【译文】
淯水又往南流过新野县西边,
淯水又往南流,进入新野县后,分出一条支流,向东南平坦的低地流去,在左边蓄积成陂塘,东西宽九里,南北长十五里。塘水灌溉得到的田亩,都成为肥沃的良田。
淯水又南与湍水会①。又南迳新野县故城西。世祖之败小长安也②,姊元遇害③。上即位,感悼姊没,追谥元为新野节义长公主,即此邑也。晋咸宁二年④,封大司马扶风武王少子歆为新野郡公⑤,割南阳五属棘阳、蔡阳、穰、邓、山都封焉⑥。王文舒更立中隔⑦,西即郡治,东则民居,城西傍淯水。
【注释】
①湍水:即今河南南阳盆地之湍河。源出今河南内乡北界与嵩县及西峡交界处,南流经内乡东、邓州北,至新野北汇入白河。
②世祖:即光武帝刘秀。小长安:即小长安聚。在今河南南阳南六十里。
③姊元:即刘秀的姐姐刘元。邓晨之妻。刘秀即位后,追谥为新野节义长公主。
④咸宁二年:276年。咸宁,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275—280)。
⑤扶风武王:即司马骏,字子臧。司马懿之子。清贞守道,宗室之中最有俊望。少子歆:即新野庄王司马歆,字弘舒。司马骏之子。太康中,诏封新野县公。谨身履道,以孝闻。为政严刻,蛮夷并怨。张昌作乱于江夏,司马歆表请讨之。为张昌所害。追赠骠骑将军。
⑥棘阳:即棘阳县。西汉高帝七年(前200)封杜得臣为棘阳侯,元朔五年(前124)改为县,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南。蔡阳:即蔡阳县。战国秦置,属南郡。治所在今湖北枣阳西四十里翟家古城。西汉属南阳郡。东汉改为蔡阳侯国。三国魏复为蔡阳县。穰:即穰县。战国秦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邓州。邓:即邓县。春秋楚置,战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入秦,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湖北襄阳襄城区西北邓城。汉为南阳郡都尉治。山都:即山都县。秦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湖北襄阳襄州区西北太平店镇西。
⑦王文舒更立中隔:陈桥驿按,武英殿本《水经注》:“案此句上下有脱误。《三国志》王昶,字文舒。朱谋㙔以‘王’字属上句,作‘封为王’,非也。”赵一清《水经注释》云:“下有脱文,《三国志·魏书·王昶传》,昶以为国有常众,战无常胜,地有常险,守无常势。今屯宛,去襄阳三百余里,诸军散屯,船在宣池,有急不足相赴。乃表徙治新野。文舒,昶字,此即更立之事也。”《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滱水注》卢奴城下云,后燕更筑隔城,此谓文舒于新野城中更立隔城也。故随以‘西即郡治,东则民居’释之,赵氏似未见及。”
【译文】
淯水又往南流,与湍水汇合。又往南流经新野县老城西边。世祖在小长安打了败仗,他的姐姐刘元被杀害了。他即位后,悼念姐姐的死,就追谥她为新野节义长公主,新野就是此城。晋咸宁二年,封大司马扶风武王的小儿子司马歆为新野郡公,划出南阳郡的五个属县—棘阳、蔡阳、穰、邓、山都封给他。王文舒又在中间另筑了一道隔城,把城中分成两部分:西部是郡治,东部是居民区,郡城西濒淯水。
又东与朝水合①。水出西北赤石山②,而东南迳冠军县界③,地名沙渠。又东南迳穰县故城南④,楚别邑也,秦拔鄢郢⑤,即以为县。秦昭王封相魏冉为侯邑⑥。王莽更名曰农穰也。魏荆州刺史治⑦。朝水又东南分为二水。一水枝分东北,为樊氏陂⑧。陂东西十里,南北五里,俗谓之凡亭陂。陂东有樊氏故宅⑨,樊氏既灭,庾氏取其陂⑩。故谚曰:陂汪汪,下田良;樊子失业,庾公昌⑪。昔在晋世,杜预继信臣之业⑫,复六门陂⑬,遏六门之水,下结二十九陂,诸陂散流,咸入朝水。事见六门碑⑭。六门既陂⑮,诸陂遂断。朝水又东迳朝阳县故城北⑯,而东南注于淯水。
【注释】
①朝水:即今河南邓州南之刁河。
②赤石山:在今河南内乡西南。
③冠军县:西汉元朔六年(前123)置侯国,后为县,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邓州西北三十八里湍水西岸冠军寨。《汉书·地理志》“南阳郡冠军县”注引应劭曰:“武帝以封霍去病。去病仍出匈奴,功冠诸军,故曰冠军。”
④穰县故城:在今河南邓州。
⑤鄢郢:战国楚都的通名,即楚都郢(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西北纪南城)与别都鄢(今湖北宜城东南)的连称。
⑥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嬴稷,一名则。战国时秦国国君。魏冉:战国时楚人,秦国大臣。秦昭王母宣太后异父弟。秦昭王之舅。昭王年幼即位,宣太后执政,他被任为将军。后任相国,封于穰(今河南邓州东南),号穰侯。
⑦荆州:西汉武帝置,为十三刺史部之一。
⑧樊氏陂(bēi):在今河南新野西北。
⑨樊氏:指东汉樊重,字君云。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人。善农稼,好货殖。开广田土三百余顷,陂渠灌注。
⑩庾氏:当时南阳望族。
⑪陂汪汪,下田良,樊子失业,庾公昌:陈桥驿按,即使是赞赏之事,郦氏亦引“故谚曰”。褒贬之词,尽可能不用第一人称。
⑫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西晋经学家。撰《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信臣:即邵(shào)信臣。《汉书》作召信臣。字翁卿。西汉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建昭五年(前34)断湍水,立穰西石堨。至元始五年(5),更开三门,为六石门,故号六门堨。灌溉穰、新野、昆阳三县五千余顷。
⑬六门陂:即六门堤,亦名鹿门堤。在今河南邓州西三里。
⑭六门碑:六门侧又有六门碑,是部曲主安阳亭侯邓达等在太康五年(284)立。当在今河南邓州西。
⑮陂(bēi):此指聚集成塘堰。
⑯朝阳县:西汉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邓州东南刁河南岸。
【译文】
淯水又往东流,与朝水汇合。朝水发源于西北方的赤石山,往东南流经冠军县边界,地名叫沙渠。又往东南流经穰县老城南面,这里原来是楚国的陪都,秦攻下鄢郢,就设置为县。秦昭王把这地方封给他的宰相魏冉为侯邑。王莽改名为农穰。这里也是魏荆州刺史的治所。朝水又往东南流,分成两条水。一条向东北分流,成为樊氏陂。这片陂塘东西长十里,南北宽五里,俗称凡亭陂。陂东有樊氏故居,樊氏灭绝后,庾氏取得他们的陂塘。所以民谚说:陂塘一片汪洋,下边土肥田良;樊子丢了产业,庾公于是兴旺。从前在晋时,杜预继承了信臣的产业,恢复了六门陂,他堵住六门的水,在下游蓄积成二十九个陂塘,这些陂塘的水分散流泄,都注入朝水。这些情况在六门碑里都有记载。六门筑塘之后,诸陂就都断水了。朝水又往东流经朝阳县老城北面,往东南注入淯水。
又东南与棘水合①。水上承堵水②。堵水出棘阳县北山③,数源并发,南流迳小堵乡④,谓之小堵水⑤。世祖建武二年⑥,成安侯臧宫从上击堵乡⑦。东源方七八步,腾涌若沸,故世名之腾沸水⑧,南流迳于堵乡,谓之堵水。建武三年,祭遵引兵南击董䜣于堵乡⑨。以水氏县,故有堵阳之名也。《地理志》曰:县有堵水,王莽曰阳城也。汉哀帝改为顺阳⑩。建武二年,更封安阳侯朱佑为堵阳侯⑪。
【注释】
①棘水:即今河南新野东之溧河。其上源即赭河。
②堵水:一名赭水。即今河南方城西、社旗南之赵河。
③棘阳县:《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棘阳在赭阳之西南,此‘棘’字必当作‘赭’。”赭阳,即堵(zhě)阳县。治所在今河南方城东六里。译文从之。
④小堵乡:一名小赭乡。在今河南方城西。
⑤小堵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有三里河,出赵河东北山,南流来会,即此水乃赭水之西源也。”
⑥建武二年:26年。
⑦臧宫:字君翁。颍川郏(今河南郏县)人。新莽末,率宾客入下江兵中。后从刘秀攻战,以骁勇著称。为人谨信质朴,常见任用。
⑧腾沸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有潘河,出裕州(今河南方城)东北当阳山,西南流至州西南,入赵河,即赭水东源也。”
⑨祭(zhài)遵:字弟孙。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人。东汉将领。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尽与士卒,家无余财。董䜣:具体不详。
⑩汉哀帝:即西汉皇帝刘欣。元帝庶孙,定陶鲁恭王刘馀之子。
⑪安阳侯朱佑:亦作朱祐,字仲先。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为人质直,尚儒学。从世祖(刘秀)征河北,常力战陷阵,以为偏将军,封安阳侯。建武二年(26),更封堵阳侯。
【译文】
淯水又往东南流,与棘水汇合。棘水上游承接堵水。堵水发源于赭阳县北山,几个源头同时冒发,往南流经小堵乡,称作小堵水。世祖建武二年,成安侯臧宫跟随皇上攻击堵乡。东边的源头方圆七八步,翻腾上涌好像沸水一般,所以人们称之为腾沸水,该水往南流经堵乡,名叫堵水。建武三年,祭遵率兵南下,在堵乡进攻董䜣。县以水命名,所以有堵阳之名。《地理志》说:县里有堵水,王莽称之为阳城。汉哀帝时改名顺阳。建武二年,改封安阳侯朱佑为堵阳侯。
堵水于县,堨以为陂①,东西夹冈,水相去五六里,古今断冈两舌②。都水潭涨③,南北十余里。水决南溃,下注为湾,湾分为二:西为堵水,东为荥源④。堵水参差,流结两湖。故有东陂、西陂之名⑤。二陂所导,其水枝分,东南至会口入比⑥。是以《地理志》,比水、堵水,皆言入蔡⑦,互受通称故也⑧。二湖流注,合为黄水,惟所受焉。迳棘阳县之黄淳聚⑨,又谓之为黄淳水者也⑩。谢沈《后汉书》:甄阜等败光武于小长安东⑪,乘胜南渡黄淳水,前营背阻两川,谓临比水,绝后桥,示无还心。汉兵击之,三军溃,溺死黄淳水者二万人。
【注释】
①堨(è):谓筑堨截水。陂:水域,陂池。
②古今断冈两舌:陈桥驿按,武英殿本《水经注》:“案朱谋㙔云,当作‘左右断冈两舌’,冈外下垂陂陀而出者谓之舌。”赵一清《水经注笺刊误》:“‘古今’是‘左右’之误。”《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古今’从朱(谋㙔)作‘左右’为胜。”译文从之。
③都水:即汇聚之水。潭涨:渊深而盛大。
④荥源:荥水的源头。荥水上承赭水。
⑤东陂、西陂:《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二陂当在今唐县(今河南唐河县)西北。”
⑥比:即沘(bǐ)水。今河南西南部泌阳河及其下游唐河。
⑦蔡:即蔡水。俗名田市河。在今河南泌阳南。
⑧互受通称:互相拥有对方的名称。
⑨黄淳聚:《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当在今新野县(今河南新野)东北。”
⑩黄淳水:又作潢淳水。在今河南新野东。为赭水支流。
⑪甄阜:王莽部将。官南阳太守、副校尉、前队大夫。小长安:即小长安聚。在今河南南阳南六十里。
【译文】
堵水在县境内筑堰造陂,陂水东西两边都是山冈,两岸相距五六里;截断山冈两边的山舌。积水涨满以后,南北长十余里。陂水冲出堤塘向南溃决,下注成为水湾,水湾又分成两部分:西边就是堵水,东边是荥源。堵水水道凌乱不齐,水流汇聚成两个湖泊,所以有东陂、西陂之名。从两个陂塘引出的水流分成几条,往东南流到会口,注入比水。所以《地理志》提到比水和堵水,都说注入蔡水,那是相互通称的缘故。两湖湖水外流,汇成黄水,就是这么来的。黄水流经棘阳县的黄淳聚,又叫黄淳水。谢沈《后汉书》:甄阜等在小长安东打败光武帝后,就乘胜南渡黄淳水,先头部队背后隔了两条水,以为到了比水,断去背后的桥梁,表示决心死战不返还,势在必胜。汉兵发动进攻,三军溃败,溺死于黄淳水的达两万人。
又南迳棘阳县故城西①。应劭曰:县在棘水之阳②。是知斯水为棘水也。汉高帝七年③,封杜得臣为侯国④。后汉兵起,击唐子乡⑤,杀湖阳尉⑥,进拔棘阳。邓晨将宾客⑦,会光武于此县也。棘水又南迳新野县⑧,历黄邮聚⑨。世祖建武三年⑩,傅俊、岑彭进击秦丰⑪,先拔黄邮者也。谓之黄邮水⑫。大司马吴汉破秦丰于斯水之上⑬。其聚落悉为蛮居,犹名之为黄邮蛮⑭。棘水自新野县东而南流,入于淯水,谓之为力口也⑮。棘、力声相近,当为棘口也。又是方俗之音,故字从读变,若世以棘子木为力子木是也。
【注释】
①棘阳县故城:在今河南南阳南。
②棘水:即今河南新野东之溧河。其上源即赭河。阳:水的北面为阳。
③汉高帝七年:前200年。
④杜得臣:以卒从刘邦反秦,入汉中,为郎将。又从还定三秦,击项羽有功,封棘阳侯。
⑤唐子乡:在今河南唐河县南百里。
⑥湖阳:即湖阳县。一作胡阳县。春秋时楚置。后入秦,属南郡。治所在今河南唐河县南六十六里湖阳镇。西汉属南阳郡。
⑦邓晨:字伟卿。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东汉官吏。初娶光武帝刘秀姊刘元。更始立,以邓晨为偏将军。与光武略地颍川,夜出昆阳城,击破王寻、王邑。建武十九年(43)封西华侯。曾派都水掾许杨主管修复鸿郤陂,灌田达数千顷,汝南殷富。
⑧新野县:西汉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新野。
⑨黄邮聚:在今河南新野东。
⑩建武三年:27年。
⑪傅俊:字子卫。颍川襄城(今河南襄城)人。岑彭:字君然。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南)人。王莽时为本县长。后归光武帝刘秀,以为邓禹军师。击秦丰有功,封为舞阴侯。秦丰:南郡(治今湖北江陵)人。据黎丘,自称楚黎王,略十有二县。
⑫黄邮水:当在今河南新野东。
⑬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归光武帝刘秀后,拜偏将军,勇鸷有智谋。伐蜀与公孙述战,八战八克。位至大司马,封广平侯。
⑭黄邮蛮:居住在今河南新野一带的蛮人。
⑮力口:亦称棘口。即棘水自河南新野东而南流与淯水的交汇口。
【译文】
水又往南流经棘阳县老城西面。应劭说:县在棘水之阳。由此可见这条水就是棘水。汉高帝七年,把棘阳封给杜得臣,立为侯国。后汉起兵进攻唐子乡,杀了湖阳尉,往前推进,攻下棘阳。邓晨率领宾客,就在此县会见的光武帝。棘水又往南流经新野县,流过黄邮聚。世祖建武三年,傅俊、岑彭进攻秦丰,首先攻下的就是黄邮。这条水就叫黄邮水。大司马吴汉也在这条水上大败秦丰。那个地区的聚落都是蛮人所居,现在还叫黄邮蛮。棘水从新野县东边往南流,注入淯水,汇流处叫力口。棘、力二字因音近而误,原当称为棘口才对。民间照方言的读音,所以字也随音而变,正像民间把棘子木叫力子木一样。
淯水又东南迳士林东①。戍名也,戍有邸阁②。水左有豫章大陂③,下灌良畴三千许顷也。
【注释】
①士林:戍名。《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戍当在今襄阳县(今湖北襄阳)东北。”
②邸阁:屯集粮食或其他物资的场所。
③豫章大陂:《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当在襄阳县东北。”
【译文】
淯水又往东南流经士林东边。士林是边防城堡名,内有仓库。淯水左边有豫章大陂,能泄水灌溉良田三千余顷。
南过邓县东①,
县,故邓侯吾离之国也②。楚文王灭之③,秦以为县。淯水右合浊水④,俗谓之弱沟水。上承白水于朝阳县⑤,东南流迳邓县故城南。习凿齿《襄阳记》曰⑥:楚王至邓之浊水,去襄阳二十里⑦。即此水也。浊水又东迳邓塞北⑧。即邓城东南小山也,方俗名之为邓塞,昔孙文台破黄祖于其下⑨。浊水东流注于淯。
【注释】
①邓县:春秋楚置。后入秦,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湖北襄阳市襄城区西北邓城。汉为南阳郡都尉治。西晋属义阳郡。
②邓侯吾离:一称邓公午离。子姓,本名子吾离,又名子宣。春秋早期邓国君主。
③楚文王:芈姓,熊氏,名赀。春秋楚国国君。楚武王之子。
④浊水:即今湖北襄阳市襄城区北之白河。
⑤白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隋志》,穰县有白水。《一统志》,白水在新野县西南。考今无此水,盖邓州、襄阳、新野之交,地势平衍,其水久已湮塞也。”朝阳县:西汉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邓州东南刁河南岸。
⑥习凿齿:字彦威。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其《襄阳记》,又名《襄阳耆旧记》,为有关襄阳人物、牧守、山川、城邑之志书。
⑦襄阳:即襄阳县。西汉置,属南郡。治所在今湖北襄阳市襄城区。
⑧邓塞:即邓城东南小山。在今湖北襄阳东北。
⑨孙文台:即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人。曾与袁术联合攻董卓,在阳人(今河南临汝西北)击破董卓军,入洛阳,后南撤至鲁阳(今河南鲁山县),逐渐拥有大量部曲。初平二年(191),率军击刘表,被刘表将黄祖军士射死。次子孙权称帝,追谥其为武烈皇帝。黄祖:东汉末人。为江夏太守。袁术使孙坚攻荆州,黄祖奉刘表之命,战于樊(今湖北襄阳)、邓(今湖北襄阳)间,军士射杀孙坚。
【译文】
淯水往南流过邓县东边,
邓县,从前是邓侯吾离的封国。楚文王灭邓,秦时设置为县。淯水在右边汇合了浊水,俗称弱沟水。弱沟水上游在朝阳县承接白水,往东南流经邓县老城南边。习凿齿《襄阳记》说:楚王到了邓的浊水,距襄阳二十里。说的就是这条水。浊水又往东流经邓塞北边。邓塞是当地的土名,就是邓城东南的小山,从前孙文台曾在山下击溃黄祖兵。浊水又东流,注入淯水。
淯水又南迳邓塞东,又迳鄾城东①。古鄾子国也②,盖邓之南鄙也③。昔巴子请楚与邓为好④,鄾人夺其币⑤,即是邑也。司马彪以为邓之鄾聚矣⑥。
【注释】
①鄾(yōu)城:在今湖北襄阳东北。
②古鄾子国:西周、春秋时邓之附庸国。曼姓。
③南鄙:南部边邑。
④巴子:巴为西周初封国,子爵,称为巴子国。战国时,巴国亦称王。都江州(今重庆市区)。
⑤币:泛指车马、皮帛、玉器等礼物。
⑥司马彪:字绍统。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魏晋时期史学家。著作仅存《续汉书》八志,为后人补入范晔《后汉书》流传至今。
【译文】
淯水又往南流经邓塞东边,又流经鄾城东边。鄾城就是古时的鄾子国,在邓县的南部边境。从前巴子请求楚与邓修好,鄾人夺取了他的礼物,就是在此城。司马彪则以为就是邓县的鄾聚。
南入于沔。
【译文】
淯水往南流注入沔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