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水
桓水出蜀郡岷山①,西南行羌中,入于南海②。
《尚书·禹贡》③:岷、嶓既艺④,沱、潜既道⑤,蔡、蒙旅平⑥,和夷底绩⑦。郑玄曰⑧:和上⑨,夷所居之地也。和,读曰桓。《地理志》曰:桓水出蜀郡蜀山,西南行羌中者也。《尚书》又曰:西倾因桓是来⑩。马融、王肃云⑪:西治倾山,惟因桓水自来,言无他道也。余按《经》据《书》,岷山、西倾,俱有桓水,桓水出西倾山,更无别流,所导者惟斯水耳。浮于潜、汉而达江、沔⑫,故《晋地道记》曰⑬:梁州南至桓水⑭,西抵黑水⑮,东限捍关⑯。今汉中、巴郡、汶山、蜀郡、汉嘉、江阳、朱提、涪陵、阴平、广汉、新都、梓潼、犍为、武都、上庸、魏兴、新城⑰,皆古梁州之地。
【注释】
①桓水:即今四川、甘肃境内之白龙江。此水发源于甘肃西南西倾山南,屈曲东南流至今舟曲东与古羌水合,又东南至今文县东与古白水(今白水江)合,又东南流入今嘉陵江。其与羌水合流后的一段白龙江,与今白水江合流后的一段白水江,古时也兼称桓水。
②南海:古时南海之名,所指因时而异。先秦古籍或泛指南方各族居地,或指一定海域。
③《尚书·禹贡》:《尚书》中的一篇。详细记载了古代九州的划分、山川的方位、物产分布以及土壤性质等。
④岷、嶓(bō)既艺:岷山和嶓冢山因为大洪水已经退去,可以种植农作物了。嶓,此指今陕西宁强北之嶓冢山,土人名汉源山,当为《禹贡》“嶓冢导漾”之嶓冢山。艺,种植。
⑤沱、潜既道:沱水和潜水已经从梁州发源。沱,沱水,亦作沱江。梁州沱水有二:一在今四川成都郫都区西南,为古郫江之前身,为检江之别流,东出至成都还入流江。二在今四川汶川西,相当于今杂谷脑河。潜水,即宕渠水。指今四川渠江及其上游南江。
⑥蔡:即蔡山。在今四川雅安东南五里。蒙:即今四川雅安名山区西与雅安交界之蒙山。旅:祭祀山神。平:治水之事完毕。
⑦和夷:指今四川天全南天全河(古名和川水)一带之民族。一说指今四川大渡河以南民族。底绩:取得功绩。
⑧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东汉著名的经学家。遍注群经。
⑨和上:一作和川。在今四川天全。
⑩西倾:即上文的嵹(jiàng)台山、西强山。在今青海东部、甘肃西南部。属秦岭西端。是来:桓水发源于甘肃西南西倾山,南行而来。
⑪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经学家。卢植、郑玄皆尝师事之。王肃:字子雍。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三国魏经学家。善贾逵、马融之学而反郑玄。
⑫汉:即西汉水,今四川嘉陵江。一名漾水。源出甘肃天水南嶓冢山。沔:即今汉水。
⑬《晋地道记》:亦称《晋书地道记》《晋书地道志》。东晋史学家王隐撰。
⑭梁州:三国魏景元四年(263)分益州置。治所在沔阳县(今陕西勉县东旧州铺)。
⑮黑水:历来说法不一:一说以为梁、雍二州的黑水和导川的黑水是一条水,发源雍州,南流过梁州,入南海;一说以为梁、雍二州各有一黑水,导川的黑水,即为雍州的黑水;也有说梁、雍及导川为三黑水。
⑯捍(hàn)关:即江关。在今重庆奉节东赤甲山。
⑰汉中:即汉中郡。战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置。治所在南郑县(今陕西汉中东)。因水为名。巴郡:战国秦灭巴国置。治所在江州县(今重庆江北区,三国蜀汉移治南岸区)。汶山:即汶山郡。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治所在汶江县(今四川茂县北)。江阳:即江阳郡。东汉建安十八年(213)改枝江都尉置,属益州。治所在江阳县(今四川泸州)。朱提:即朱提郡。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刘备改犍为属国置,属庲降都督。治所在朱提县(今云南昭通境)。涪(fú)陵:即涪陵郡。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刘备改巴东属国置,属益州。治所在涪陵县(今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阴平:即阴平郡。东汉建安末曹操改广汉属国置,蜀汉建兴七年(229)地入蜀汉。治所在阴平县(今甘肃文县西五里)。广汉:即广汉郡。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分巴、蜀二郡置,初治乘乡(亦作绳乡,在今四川金堂东),后徙治梓潼县(今四川梓潼)。新都:即新都郡。西晋泰始二年(266)改广汉郡置,属梁州。治所在雒县(今四川广汉)。梓潼:即梓潼郡。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刘备置,属益州。治所梓潼县(今四川梓潼)。犍(qián)为:即犍为郡。西汉建元六年(前135)分广汉郡南部及夜郎国地置,属益州。治所在鄨县(今贵州遵义西)。武都:即武都郡。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治所在武都县(今甘肃西和南仇池山东麓)。上庸:即上庸郡。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置,属荆州。治所在上庸县(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四十里堵水北岸)。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并入新城郡。太和二年(228)复置。魏兴:即魏兴郡。三国魏改西城郡置,属荆州。治所在西城县(今陕西安康西北四里汉水北岸)。新城:即新城郡。三国魏黄初元年(220)改房陵郡置,属荆州。治所在房陵县(今湖北房县)。
【译文】
桓水
桓水发源于蜀郡的岷山,往西南流过羌中,注入南海。
《尚书·禹贡》:岷山、嶓冢山都可以耕种了,沱水、潜水经疏导后都畅通了,蔡山、蒙山治水工程已经完竣,和夷也来通报大功告成了。郑玄说:和上,是夷人所居的地方。和,读作桓。《地理志》说:桓水发源于蜀郡的蜀山,往西南流经羌中。《尚书》又说:从西倾山可由桓水来到这里。马融、王肃说:西部所辖的倾山,只能由桓水到这里来,这是说再没有别的道路了。我依据《水经》和《尚书》来看,岷山、西倾山都有桓水,桓水发源于西倾山,山间再也没有别的河流,所通的也只有这条水了。由潜水、汉水乘船可到达江水、沔水,所以《晋地道记》说:梁州疆域南到桓水,西到黑水,东以捍关为界。现在的汉中、巴郡、汶山、蜀郡、汉嘉、江阳、朱提、涪陵、阴平、广汉、新都、梓潼、犍为、武都、上庸、魏兴、新城,都是古时梁州的地域。
自桓水以南为夷,《书》所谓和夷底绩也。然所可当者,惟斯水与江耳。桓水,盖二水之别名,为两川之通称矣。郑玄注《尚书》言:织皮①,谓西戎之国也;西倾,雍州之山也②。雍、戎二野之间,人有事于京师者,道当由此州而来。桓是,陇坂名,其道盘桓,旋曲而上,故名曰桓是③。今其下民谓是、坂曲为盘也④,斯乃玄之别致,恐乖《尚书》因桓之义⑤,非浮潜入渭之文。余考校诸书,以具闻见,今略辑综川流沿注之绪,虽今古异容,本其流俗,粗陈所由。然自西倾至葭萌入于西汉⑥,即郑玄之所谓潜水者也。自西汉溯流而届于晋寿界⑦,沮、漾枝津⑧,南历冈穴,迤逦而接汉⑨,沿此入漾,《书》所谓浮潜而逾沔矣⑩。历汉川至南郑县⑪,属于褒水⑫,溯褒暨于衙岭之南⑬,溪水枝灌于斜川⑭,届于武功而北达于渭水⑮,此乃水陆之相关,川流之所经,复不乖《禹贡》入渭之宗,寔符《尚书》乱河之义也⑯。
【注释】
①织皮:西戎之国。一说为毛布。
②雍州:古九州之一。在今陕西、甘肃和青海东部地区。
③“桓是”几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见《夏书·禹贡》曰:西顷因桓是来。郑注云:桓是,陇坂名。其道盘桓旋曲而上,故曰桓是。”
④今其下民谓是、坂曲为盘也:此句疑有错讹,当作“今其下民谓坂为是,曲为盘也”。
⑤恐乖《尚书》因桓之义:《尚书》中的“因桓”之义是说织皮与西倾之贡品因桓水而来,与郑玄的解释不同。
⑥葭萌:古邑名。本苴邑,在今四川广元西南昭化镇。西汉:即西汉水。即今四川嘉陵江。一名漾水。
⑦溯流:逆流而上。晋寿:即晋寿郡。东晋太元十五年(390)分梓潼郡北部置,属梁州。治所在晋寿县(今四川广元西南昭化镇。一说广元南元坝区西南黄龙乡)。
⑧沮:即沮水。在今陕西勉县西。为汉水别源。漾:即漾水。今四川嘉陵江。枝津:支流。
⑨迤逦(yǐ lǐ):曲折绵延貌。
⑩浮潜而逾沔:乘船渡过潜水,越过沔水。
⑪汉川:即西汉水。即今四川嘉陵江。一名漾水。南郑县:战国秦置,为汉中郡治。治所在今陕西汉中东二里。
⑫褒水:亦称褒河。上源名紫金水。源出今陕西太白东南太白山,西南流经留坝,至勉县东、汉中西入汉水。
⑬暨:至,到。衙岭:即衙岭山。在今陕西眉县西南三十里。
⑭枝灌:支流灌注。斜川:即斜水。亦名斜谷水。即今陕西岐山县南渭水南岸支流桃川河、石头河。源出太白县南太白山,东北流至岐山县南入渭河。
⑮武功:即武功县。战国秦孝公置。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东四十里渭水南岸。秦属内史。西汉属右扶风。东汉永平八年(65)移治故斄城(今陕西咸阳西南杨陵区永安村)。
⑯寔(shí):同“实”。的确,确实。乱:汇聚,汇合。
【译文】
桓水以南是夷人地区,就是《尚书》里说的来通报大功告成的和夷。但可相对应的水,只有此水和江水了。桓水大概就是这两条水的别名,也是它们的通称。郑玄给《尚书》作注时说:织皮,是指西戎之国;西倾,则是雍州的山。雍州、西戎两个地区之间,人们有事要去京师,所走的路应当从此州而来。桓是,这是陇地山坡名,那里道路盘桓曲折上行,所以叫桓是。现在山下的人把山坡叫是,曲折叫盘,这是郑玄的一家之说,恐怕违背《尚书》由桓水前来之说的本意,也是不符由潜水乘船入渭水这句话的含义的。我翻阅了各种典籍以广见闻,现在大略综述一下河流的来龙去脉,虽然古今地貌有所不同,但按一般说法,还是可以大致叙述一下诸水所经的地方的。那么从西倾到葭萌注入西汉水的,就是郑玄所说的潜水了。从西汉水溯流到达晋寿边界,沮水、漾水等支流往南流过山冈下的洞穴,逶迤流奔,与汉水相接,又沿汉水而进入漾水—这就是《尚书》所谓从潜水乘船到达沔水了。经汉水到南郑县,连接褒水,从褒水溯流而上,达到衙岭的南溪水,分支注入斜川,抵达武功县,往北直到渭水,这是有水路、陆路相互衔接,有河流所经的路线可循的,并不违背《禹贡》中入渭的说法,实际上也是符合《尚书》中汇聚河水的意思。